本經序疏要/卷二
中恶
编辑【麝香】〔温〕。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
【雄黄】〔平〕寒、大温。中恶,腹痛,鬼疰。
【丹沙】〔微寒〕。中恶,腹痛,毒气。
【升麻】平、微寒。中恶,腹痛。
【干姜】〔温〕大温。中恶,霍乱,胀满。
【巴豆】〔温〕生温熟寒。
【当归】〔温〕大温。中恶,客气,虚冷。
【芍药】〔平〕微温。中恶,腹痛,腰痛。
【吴茱萸】〔温〕大热。中恶,心腹痛,逆气。
【鬼箭】〔寒〕。中恶,腹痛。
【桃枭】微温。中恶,腹痛,杀精魅。
【桃皮】平。中恶,腹痛,胃中热。
【桃胶】微温。中恶,疰忤(《唐本》)。
【乌头】〔温〕大热。
【乌雌鸡血】平。中恶,腹痛。
蜀本
编辑【海桐皮】平。主霍乱,中恶。
【肉豆蔻】温。主中恶,冷疰,呕沫,冷气。
【蓬莪朮】温。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
药对
编辑【牛黄】平(君)。主卒中恶。
【芎藭】温(臣)。主中恶,卒急肿痛。
【苦参】寒(君)。主中恶,腹痛(《药性论》)。
【栀子】大寒(臣)。主中恶,通小便(《药性论》)。
【枲耳叶】微寒(臣)。
【桔梗】微温(臣)。主中恶。
【桃花】平(使)。治恶气(《日华》)。
巢氏云:『中恶者,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也。』按此与贼风均为卒发之病,第风系阴阳之偶愆,故锺于音声,发为飘骤,由腠理入筋脉而阻人营卫。此是阴阳之偏驳,故锺于臭味,发为激射,由口鼻入胸腹而隔人气血耳。其已中人也,又或为呕吐,或为肠澼下痢,或为腹胀,或为霍乱,自当各按见证而求治。惟或着于阴而锢阳,或着于阳而逼阴,或着于血而闭气,或着于气而动血,种种不同,是以投其间抵其隙,或崇阳以化阴,或由阴以起阳,或通气以调血,或和血以行气,大率用苦辛温烈为主治,间之推荡以开其蔽,佐之升发以扬其遏,率之辟恶以夺其魄,杂之调和以缓其急,因其欲上而上之,因其欲下而下之,因其欲外而外之,因其欲行而行之,尽矣。第此与心腹冷痛大同,不过彼系积渐而成,此由卒暴而得,以冷原大地之正气,恶是天地之沴气。正气与正气自能彼此相容,不久可化,乃痛而不已焉,则其人正气之不足尤盛,故治之者多以补而温。沴气与正气本不能相入,故随即激而发病,而治之者必相度其势而疏瀹利导之也。奈何世之诊视二者,不目为急痧,即调为肝气,急痧则用金石开泄之剂,犹可开通闭塞,抉去秽气;肝气则用骩骳利气之物(骩骳,屈曲也),不能去病,适以导病游行他所,治病贵乎先正病名,厥有旨哉。
霍乱
编辑【人参】〔微寒〕微温。霍乱,吐逆,调中。
【朮】〔温〕。霍乱,吐下不止。
【附子】〔温〕大热。心腹冷痛,霍乱转筋。
【桂心】大热。霍乱转筋
【干姜】〔温〕大热。霍乱胀满。
【橘皮】〔温〕。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
【厚朴】〔温〕大温。霍乱,腹痛胀满。
【香薷】微温。霍乱,腹痛,吐下。
【麕舌】微温。主霍乱,腹痛,吐逆,心烦。
【高良姜】大温。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木瓜】温。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蜀本
编辑【小蒜】温。归脾肾,主霍乱,腹中不安。
【鸡屎白】微寒。
【藊豆叶】主霍乱,吐下不止。
【鸡舌香】微温。疗霍乱心痛。
【豆蔻】温。山姜去恶气,温中,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楠材】微温。主霍乱,吐下不止。
【蓬莪朮】温。主霍乱,冷气,吐酸水。
【肉豆蔻】温。主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
【海桐皮】平。主霍乱,中恶。
药对
编辑【吴茱萸】大热(臣)。主霍乱,泻痢(《日华》)。
证类
编辑【丁香】温脾胃,止霍乱拥胀。
既云呕吐,而病名霍乱矣。复云:『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痢者,名霍乱。』是霍乱之证,不特吐痢,必且兼有表证矣。又云:『痢止,复更发热。』又云:『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痢。』又云:『似欲大便而反失气,仍不痢者,属阳明。』见霍乱之证,吐痢止后有表证,不止者且有实,则入阳明,虚则入三阴者矣。《伤寒论.霍乱篇》寥寥数策,而外自三阳,内至三阴,贯通周浃,传变分明,治法详尽,如此何容复赘一辞,乃兹篇更以药二十余味,命为通治霍乱,而仲景所不用者,十居其八,是果于仲景之书有关会否耶!盖呕吐暨下痢,有因伤寒而致者,有不因伤寒而致者,则霍乱亦必如是矣。霍乱之有因伤寒而致,有不因伤寒而致,于何别哉?巢氏曰:『霍乱者,挥霍之间,便致缭乱也。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变发则心腹绞痛,心痛者先吐,腹痛者先痢,心腹并痛则吐痢俱发。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痛;虚者,但吐痢而已。其别有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者,有居处不节者,有露卧湿地者,有当风取凉风冷袭之者,皆归于三焦,传于肠胃而作也。』惟此则不特霍乱之或因伤寒,或不因伤寒,既可晓然,即此篇药品所主,亦将思过半矣。盖补虚有调中和中之物,去实有利气疏气之物,驱湿有散发渗利之物,达外有开拓经络之物,以及解酒辟腥,却寒除水,概欲肠胃间阴阳相顺而不相干,使廪于三焦,输于膀胱,是不特竟霍乱之委,抑且彻霍乱之源矣,于仲景书又何悖焉。
转筋
编辑【小蒜】温。
【木瓜】温。
【橘皮】〔温〕。
【鸡舌香】温。
【楠材】微温。转筋(《日华》)。
【豆蔻】温。
【香薷】微温。转筋,可煮汁顿服半升(孟诜)。
【杉木】微温。
【藊豆】微温。
【姜】〔微温〕。(掌氏曰:『《本经》朱字“干姜温”,墨字“生姜微温”,若从朱字则是干姜,即不当言微温;若从微温,则是生姜,即当作墨字。然二姜俱不主转筋,难以改正。』)
霍乱有因伤寒而致,有不因伤寒而致,固然矣。转筋有因霍乱而致,有不因霍乱而致,亦不易之理也。奈何此篇所陈药品,检窍《本经》《别录》,多无主转筋明文,率有主霍乱名目,则一似转筋并由霍乱来者可乎!盖巢氏之言可征矣,云:『大吐下后,阴阳俱虚,血气皆极,则手足逆冷而营卫不理,冷搏于筋,筋遂为之转。』云:『足太阳下,血气皆少则喜转筋,喜踵下痛,以血气少则易虚,虚而风冷乘之故也。』是以时俗之发转筋,止有两端,一者由霍乱,一者老人夜卧足间不暖,而二者之来,一系吐下后,一系无病,又一则足筋转手筋亦转,一则及足不及手,皎然可辨也。惟篇中所列祇及霍乱转筋,而不及老人转筋,此则应有说焉。夫曰冷搏之,冷乘之,是冷气能及筋,筋畏冷气为之绞转,非冷能入之也。而皆云因血气之少,营卫之虚,则护卫失于外,葸馁存乎中,其情益着矣。然其虚也,有方病方不病之殊,方病者摘去其病源,病已而转筋不能不已。方不病者,亦必求其所以虚之由,自当核诸虚劳腰痛等篇,若以虚劳腰痛等篇,暖下补益之物混于此中,则似霍乱转筋亦有温补之治。以霍乱者必转筋,老人者不皆转筋,故其治自宜界昼分明耳。《霍乱篇》尚兼用补益,惟此篇则消暑袪湿温中利气,独不及补益,可见霍乱固有因虚而作者,第因虚而作者,多不必转筋,则此篇虽寥寥数味,又岂不足取证于《别录》《本经》,岂竟遂无间隙可寻,义旨可按耶!
呕闓
编辑【厚朴】〔温〕大温。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
【香薷】微温。
【麕舌】微温。
【鸡舌香】微温。
【附子】〔温〕大热。
【小蒜】温。
【楠材】微温。
【高良姜】大温。暴冷,胃中冷逆。
【木瓜】温。
【桂】大热。欬逆结气,拥痹。
【橘皮】〔温〕。胸中瘕热,逆气冲胸中,吐逆。
蜀本
编辑【枇杷叶】平。卒闓不止,下气。
【麝香】温。
【肉豆蔻】温。中恶,冷疰,呕沫,冷气。
药对
编辑【青竹茹】微寒。主闓呕(臣)。
【芦根】寒。生主闓,开胃,除噎哕不止(《药性论》)。
【通艹】平。主闓(臣)。心烦,哕,出音声。
【生蘡薁根汁】寒。
证类
编辑【人参】微寒、微温。胸胁逆满。
【丁香】温。
【朮】温。
《说文》《玉篇》《广韵》皆无闓字,闓字始于《难经》第十六难,曰:『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闓,有是者心也。』滑氏注云:『闓,干呕也。』夫闓之义为干呕,而此篇之目曰呕闓,若合为一贯,则呕闓连称,于义不可通,若分作两层剖,呕与干呕为二项,则呕又与下文呕吐条犯复矣。《诸病源候论》呕之目有六,曰干呕,曰呕哕,曰哕,曰呕吐,曰噫酢,曰恶心。是干呕不能与呕同称之证,其诸为呕哕之譌欤?《广韵》哕字读呼会切者,其义为鸟声,于此无涉;读于月切者,其义为逆气。而凡宛傍之黦菀字,读于月纡物于歇等切,则闓哕以声相近而为省体稔矣。况本篇通草下,《药对》云主闓,而《别录》则谓心烦哕出音声,非确不可移之证耶!呕哕云何?巢氏曰:『胃受邪气则呕,脾受邪气则胀而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灵枢.口问篇》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胃,新故相乱,其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是呕者,气上逆而有物;哕者,气上逆而有声,或先有声而继之以物,或既有物而复续之以声者,命曰呕哕,何为不可乎!以是知呕哕有因气者,有因寒者,有因火者,有因水者,有因虚者,导气更横开直降,散泄通顺之不同,逐寒又温中暖下,开结通阳之各异,至于益津调中以退火,开解渗利以驱水,益气泄湿以补虚,篇中莫不随事而制宜,因利而乘便,要之皆直揭其原而浚其流,斯无盛盛虚虚之弊耳。《伤寒论》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金匮要略》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云:『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筎汤主之。』夫以水火相轧而病,以阴开阳入而愈,其常也而不知缕析条分,源同派异,有如本篇者,又焉得不揣切本篇义旨,而为仲景扩充微蕴耶!
大腹水肿
编辑【大戟】〔寒〕大寒。十二水,腹满急痛。
【甘遂】〔寒〕大寒。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
【泽漆】〔微寒〕。皮肤热,大腹,水气,四支面目浮肿。
【葶苈】〔寒〕大寒。邪水上出面目浮肿,下膀胱水。
【芫花】〔温〕微温。消胸中痰水,喜唾。
【巴豆】〔温〕生温熟寒。留饮,痰癖,大腹水胀。
【猪苓】〔平〕。
【防己】〔平〕温。水肿,风肿。
【泽兰】〔微温〕。大腹水肿,身面四支浮肿,骨节中水。
【桑根白皮】〔寒〕。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
【商陆】〔平〕。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
【泽泻】〔寒〕。逐膀胱三焦停水。
【郁李仁】〔平〕。大腹水肿,面目四支浮肿,利小便水道。
【海藻】〔寒〕。腹中上下鸣,十二水气。
【昆布】寒。十二水肿。
【苦瓠】〔寒〕。大水,面目四支浮肿,下水,令人吐。
【小豆】〔平〕。下水,利小便。
【瓜蔕】〔寒〕。大水,身面四支浮肿,下水。
【蠡鱼】〔寒〕。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鲤鱼】〔寒〕。水肿,脚满,下气。
【大豆】平。逐水胀,除胃中热痹。
【荛花】〔寒〕微寒。下十二水,利水道。
【黄牛溺】寒。水肿腹胀,脚满,利小便。
蜀本
编辑【海松子】小温。散水气。
药对
编辑【香薷】微温。主水肿(臣),散水肿。
【谷米】微寒。主逐水肿,利小便(臣)。
【通草】平。主利水肿及小便(臣)。
【麦门冬】微寒(臣)。身重,目黄,心下支满。
【椒目】寒。主除风水满(使)。
【柳花】寒。主腹肿(使),风水,黄疸,面热黑。
【雄黄】平(君)。
【白朮】温。逐风水结肿(君)。
【秦艽】微温。主下大水(臣)。
水肿一证,支派甚多,在《素问》有肾风、风水、涌水之别。在《灵枢》有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之别。在《金匮要略》,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气水、血分、气分之别。在《诸病源候论》有水分、毛水、疸水、燥水、湿水、水症、水瘕、水蛊、水澼之别。今以药三十三物概之,谓可挈其要领而尽其变欤!是固不可,然其命意所在,亦实有甚广大而极精微者,不可不察也。盖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此其分焉者也;一处有病,则诸处以渐窒碍,乃遂成水,此其合焉者也。自其分者而言,则或始于喘呼,或始于胫肿,或廓于皮肤,或充于肠胃,或绷急于外而中空,或坚结于里而中实。自其合者而言,则均之一身支体面目红肿已矣。就其合遡其分,而别其势之静与动,虚与实,验其机之上与下,出与入焉,以迎而夺之,适事为故,非已得其要领,遂贯其条目也耶!或谓《汤液醪醴论》所谓开鬼门洁净府者,是治水之大纲,详篇中所列药品,大都皆属洁净府而于开鬼门仅略及焉,不可谓偏而不全乎!夫论治、论药自是二端,无容相混,就如《金匮要略.水气篇》,何尝不麻黄、桂枝、细辛、生姜间用,其黄芪、附子、甘草、石膏、芍药、杏仁、枳实用之,亦不一而足,又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以兼喉中鸣而加白前、半夏,兼欬上气而加五味、干姜,兼小便癃闭而加石韦,兼症瘕及澼而加麝香、牵牛、藜芦、苦参、狼毒、乌头、野葛、雄黄,兼满而加厚朴,兼结而加射干,兼热而加黄芩、大黄,用过其当,未尝不奏捷也。而目之谓主水肿可乎!盖治必以方,方必该一病之全,药须求主,主必抵一病之隙,历绎自唐以前方书,固有治水而不用此篇之药者矣,未有他证不兼有水而用此篇之药者也,则彼此交互之处,岂无意义寓于其间乎!水证必小便不利,茯苓为利小便统领,《本经》载之,仲景遵用之,《别录》且一谓其主大腹淋沥,二谓其主水肿淋结,此独屏不载入,岂无故哉!夫松当生长之际,其气上行则质疏而叶散,色青而不雕,及斩伐之余,其气下沦则疏变为坚,散变为整,故若松脂之主疽疮,松实之主风痹,松叶之主风湿,松节之主久风,皆病淫于躯体而不能散者,至茯苓之利水,则病结于中而不能下者。观其上行之气,于色为青;下行之气,于色则白,青主升而白主降,其能利水审矣。第茯苓之利水,固降水之结于中而不下者,若水而过颡在山,汪洋盈溢,则非其所能降也。篇中诸味所主之证,不曰:『面目四肢浮肿。』则曰:『腹满胪胀急痛。』尽向上向横之水,是岂茯苓所能利,故《别录》所列不合之,曰大腹水肿,而分之曰大腹淋沥、水肿、淋结。夫淋者,小便濇也,结则闭而难通,沥则通而不爽,大腹则气盛于水,水肿则水盛于气,曰大腹淋沥,见气不能化水,曰水肿淋结,见水不从气化。茯苓者,专行直道,令水道气通,使水随气化而下,是固的对相符之剂矣。而本篇不载,非漏也,亦非佚也,见其所主者淋而非主大腹水肿也,若载之,岂不嫌于能主上出横出之水乎!是故大腹水肿而淋沥淋结用之可也,不淋沥淋结用之无益也,此其不载之故欤!
然则泽泻、猪苓,非茯苓俦欤!且其经文绝不及大腹水肿,乃得并列篇中,何也?夫水不畏其难于决泄,而畏其旁溢上出;不患其不从阳宣,而患其不从阴化,故凡水病,仲景收列之方,后人获效之法,用温用补者何限?此篇概不及焉,非匿也,盖以日暴水,以火熯水,原夫人知之,无烦更谆谆耳。良以水体阳而用阴,性动而好静,试观天下巨川,凡归壑处必先汇为大浸(浸,泽之总名),复束而狭之,则其奔流就下,自无阻滞,不畏其更淤浊而淀矣(淀,浅水也《玉篇》)。猪苓所治之水,平流漶漫(漶漫,不分别貌),不搅亦浊,澄亦不清者也,而欲其从阴化,是犹使汇为泽,乃加束缚焉,以助其湍疾耳,是《本经》利水道之谓也。凡水中有热,则趋下必梗,以热欲上而水欲下也,其在人而应之以浊,并可见其非特热不得伸,水亦不得升矣,惟泽泻善使水中之气出于水上,气伸而水亦升,水中之精微升则其体质降矣,故《本经》称之曰消水,《别录》称之曰主消渴,而更谓为逐膀胱三焦停水也。夫膀胱属太阳,三焦属少阳,少阳为枢,太阳为开,惟阳盛而不开,缘枢折而不转,则其所苦非热其谁,水以热停而欲逐者,自宜先转其枢,枢转而升降自遂矣。要而论之,泽泻所主,是水中之气不化,故于大腹水肿为要剂;猪苓、茯苓所主,是水不从气化,故应次之,而茯苓是水蓄于阴不从阳化,猪苓是水漫于阳不从阴化。以两者相较,则不从阳化者,其常;不从阴化者,其变。以是常者可略,变者不应略耳。
肠澼下利
编辑【赤石脂】腹痛,泄澼,下利赤白。
【龙骨】〔平〕微寒。泄利脓血。
【牡蛎】〔平〕微寒。涩大小肠,止大小便。
【干姜】〔温〕大热。肠澼下利。
【黄连】〔寒〕微寒。肠澼,腹痛,下利。
【黄芩】〔平〕大寒。肠澼,泄利,逐水。
【当归】〔温〕大温。止利,腹疼(《药性论》)。
【附子】〔温〕大热。下利赤白。
【禹余粮】〔寒〕。烦满,下赤白,小腹痛结,烦疼。
【藜芦】〔寒〕微寒。泄利,肠澼。
【檗木】〔寒〕。止泄利。
【云实】〔温〕。泄利,肠僻。
【矾石】〔寒〕。寒热,泄利,白沃。
【阿胶】〔平〕微温。疗风,止泄。
【熟艾】微温。止赤白利。
【陟厘】大温。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利。
【石硫黄】〔温〕大热。
【蜡】〔微温〕。下利脓血。
【白蜡】久泄澼,后重见白脓。
【乌梅】平。除冷热利。
【石榴皮】平。疗下利。
【枳实】〔寒〕微寒。止利。
蜀本
编辑【使君子】温。疗湿利。
【金樱子】平、温。疗脾泄,下利。
药对
编辑【白石脂】平。主水利(臣)。止腹痛,下水,小肠澼,热溏,便脓血。
【牛角䚡】温。治利(臣)。止冷利,泻血(《药性论》)。
【滑石】寒。主澼下(君)。身热,泄僻。
【地榆】微寒。止血利。
【桂心】大热。主下利(君)。
【吴茱萸】大热。主冷下泄(臣)。
【鲫鱼头】温。主下利,作鲙,主久赤白利。
【厚朴】温。主下泄,腹痛(臣)。泄利。
【白朮】温。主胃虚冷利(君)。
【蜜】平。主赤白利(君),止肠澼。
【龟甲】平。主下泄(臣),漏下赤白。
【久蚬谷】寒。在下利(使)。
【薤白】主下赤白利(臣)。
【白头翁】温。主毒利,止痛(使)。
【猬皮】平。主赤白利(臣)。肠风,泻血。
【蚺蛇胆】寒。主下𧏾虫(使)。
【柏叶】微温。主血利(君)。
【蒲黄】平。主下血(臣)。
【小豆花】平。主下利(使)。
【曲】温。主腹胀,冷积,下利(臣)。消谷,止利。
【猪悬蹄】微寒。主下漏泄(使)。
【鸡子】平。主下利。卵白,主小儿下泄。
【贝子】平。主下血。
【白蘘荷】微温。主赤白利(臣)。
【葛谷】平。主十年赤白利(臣)。
【赤羊脂】温。主下血(臣),合肾为羹,疗劳利(《唐本》)。
【苁蓉】微温。主赤白下利(臣),除膀胱邪气,腰痛,止利。
【赤白花鼠尾草】微寒。主赤白下利(使),下利脓血不止。白花者,主白。赤花者,主赤。
证类
编辑【赤地利】平。赤白冷热诸利。
【桃花石】温。大肠中冷,脓血利。
肠澼下利,显不同科,《释名》云泄利,言其出漏泄而利也。下重而赤白曰䐭(䐭,赤白痢也《玉篇》),言厉䐭而难也。是一病于通,一病夫塞,乌得以一物两绾之耶(绾,贯也,系也)!殊不知塞与通皆由于结。阴结而阳不足以破之,是以病乎通;阳结而阴不足以入之,是以病乎塞,故治利治澼,不容苟同,解结辟途,仍归一辙。此篇中用温剂燠寒滞,泄剂逐水停,所以既堪挽其过通,即得开其蔽塞也。而其批郄导窾,却又别有经纬,盖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而知其部署分析各有区域焉!曰久利,曰暴利而已矣。治久利者,乌梅丸是也;暴利者,复宜分上中下三停,所谓“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是也。”合四方一法,而本篇原所载药已十得八九矣。再核之以热利、气利、清谷利、厥逆利,既吐且利,实结利,此中岂复更有余蕴哉!惟一篇之中,别有所因,一证之内,更有罅隙,故不得不穷其流,而指以归束,如病在血者,及开阖之不遂者,食物之不化者,径道之枯濇者,自当各有的对之治焉。其它兼外邪者,解其表而利自宁,因劳乏者,补其虚而漏自止,则又不待言而可识矣。
水利、久水利、赤利、久赤利、血利、久血利、赤白利、久赤白利、疳利,久疳利,此《外台秘要》方条目也。热利、冷利、疳湿利,此《千金方》条目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太阴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甚益,时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病,脉微,下利。”“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阴病,下之,利不止。”“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此《伤寒论》条目也。统而绎之,一言新久,一言冷热,一言表里,其何以合之是篇而使有所适从乎!夫是篇者,所以尽其常,三书者,所以极其变。无是篇诸药,不足定下利之指归;无三书推原,不足知下利之委曲,此三书与是篇互相发明,还相成就处也。至三书旨趣,似若犹有歧者,然《千金》不云乎:『利方万千,撮效七八,宏之在人。陟厘丸、乌梅丸、松皮散,暴利服之,何有不瘥。温脾汤、建脾丸,久利得之,焉能不愈。』而陟厘等法,载在热利,温脾等方,隶诸冷利,是已可就新久而分冷热矣。况在《伤寒》《金匮》,玄机妙谛,如走盘珠,毫无窒碍,如植芎藭,逐节生根,而其归着仍有大纲挺然对峙,则曰自利,因下而利也。自痢者,不乘里不虚;因下而利者,不连表难治。何以故?曰:『下利,脉沈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曰:『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曰:『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此自利乘里,可治之候也。曰:『下利,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还,反微喘者,死。』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此自利乘里,不可治之候也。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曰:『太阳病,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此虽下而连表之候也。曰:『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曰:『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此因下而不连表之候也。虽然利之支流,庸讵止是,如脓血利、水饮利、寒热错杂利、热利、协热利,甚者有应下之利,且不一端焉,何也?盖病之情不一,病之变不一,病之迁延不一,病之驻足不一,若因乎热,因乎实而止者不行,行者不止,以至水不资火,火不运水,则舍下何以使热去而水得浥土,水既浥土而火遂畅朗耶!夫然,故下证多矣,多不云急下,而惟下利之当下者,每称急下,此可憬然悟也。若夫以寒已热,以错杂对待错杂,其理皆甚易明,以驱饮除水,俾水去而利自止者,更不烦言矣。更有一言可明全局者,曰《千金方》之以利属脾脏也。夫脾不为土乎!利者,水土之不胶黏也。《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肝,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淫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流转脏气,偏沾所合而不及脾肾,是可证食入于阴,气长于阳矣。『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则独重脾肾,夹辅以肺于三焦(三焦、肺,通膀胱之道也)而偏行阳道以泽阴,是可明饮入于阳,气长于阴矣。故《小戴礼.郊特牲》曰:『凡食养,阴气也。饮养,阳气也。』不可互相发明耶!土之于水也,能浥而后布;水之于土也,就范而后流。犹江河必行于地,设使地不足以堤水,为害者固水也,受害者其谁耶!土卑靡则水为洼积,而至盈必溃,舍培土何以使之相和,土刚硗则水不沾,泄而无留必燥,舍拨土何以使之相入。大寒凝冱,凌结于上,土燥于下,舍温煦无从就和;大暑溽润,土既餍饫,水遂漫溢,舍凉肃决难消落,此篇中用寒用温,厚土疏土,所以并行不悖。至若土之高下骤殊,水之奔驶莫挽,宜于置闸以蓄之;水之冲激所向,土之抵御难周,宜于加堤以护之,此篇中用濇用固之旨。更若土平水漫,待涸无期,何能不凿渠以导水,低土燥盼泽维艰,何能不抑戽为资,此篇中用疏泄,用滋柔之方也。他如缘虫聚而水碍流,因食滞而水被阻,血结亦能致气濇,气濇遂足离水土之交,气漓亦能致血漓,血漓尽足解键鐍而溃,乌能不一一涉及脾肾哉!
大便不通
编辑【大黄】〔寒〕大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巴豆】〔温〕生温熟寒。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
【石蜜】〔平〕微温。
【麻子】〔平〕。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则否。(陈士良)
【牛胆】《大寒》。利大小肠(《药性论》)。
【猪胆】微寒。
证类
编辑【朴消】寒、大寒。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
【芒消】大寒。五脏积聚,久热胃闭。
【大戟】寒、大寒。利大小肠。
【槟榔】温。逐水,除痰癖。
【牵牛子】寒。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药性论》)。
【郁李仁】平。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药性论》)。
以大便不通而用篇中诸味,皆可无藉思索,立得成验者,岂遂径情直行竟投之乎!抑犹当瞻顾详审乃用之也。予则谓下药终不可浪投,观仲景谆谆于不可下,至反复烦碎,而所谓当下之急下之者,脱口而出,又若断不容迟,则其故必有在矣。夫当下之证,莫多于《阳明篇》,以阳明之病为胃家实,正大便不通之谓也。然犹汗出多者不可下,小便多者不可下,不能食者不可下,脉缓弱者不可下,何况咽中闭塞者不可下,诸外实者不可下,脉浮大者不可下,病欲吐者不可下,诸四逆厥者下可下,面合赤色者不可下,心下硬满者不可下,又迭载于《不可下篇》耶!虽然既已识其不可用,即不失其所当用,故夫大便不通而无以上诸证旁见侧出者,遂径情直行而用之,何患焉?以是观之,则篇中所载,已觉其谨严不苟甚矣。夫推寒荡热,两物之雄爽峻健,既已并峙于前,余非润以滑之,则血肉之品,苦以泄之而已,下药何限?岂独此区区哉!即唐氏所续,软坚逐水,导气开结,又岂无功相似,性相近者,可以罗列备采耶!“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得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茈胡汤。”“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仲景于大便不通不下之下,不治之治如此,后人寻思于此而扩充之,即此篇治法亦自在矣。
小便淋
编辑【滑石】〔寒〕大寒。通九窍六府津液,去留结,止渴。
【冬葵子及根】〔寒〕。主五癃,利小便。
【白茅根】〔寒〕。利小便,下五淋。
【瞿麦】〔寒〕。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
【榆皮】〔平〕。大小便不通,利水道。
【石苇】〔平〕。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葶苈】〔寒〕大寒。下膀胱水,伏留热气。
【蒲黄】〔平〕。心腹膀胱热,利小便。
【麻子】〔平〕。逐水,利小便。
【琥珀】平。通五淋。
【石蚕】〔寒〕。主五癃,破石,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蜥蜴】【寒】。主五癃邪结,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胡燕屎】〔平〕。破五癃,利小便。
【衣鱼】〔温〕。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又疗淋。
【乱发】微温。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
蜀本
编辑【林石暖】主石淋。水磨服之,当得碎石随溺出。
药对
编辑【车前子】寒。主淋,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
【茯苓】平。主淋,利小便(君)。
【黄芩】大寒。主利小便(臣),逐水,利小肠。
【泽泻】寒。主淋,利三焦停水(君),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败豉皮】平。主利小便(臣)。
【冬瓜】微寒。主淋,小便不通(君)。利小便,止渴。
【桑螵蛸】平。主五淋,利小便(臣),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类证
编辑【猪苓】平。利水道。
【石燕】寒。以水煮汁饮之,治淋有效。
【海蛤】平。治水气,浮肿,下小便(《药性论》)。
【木通】平。通利九窍。
【贝齿】平。主五癃,利水道。
说者谓《灵兰秘典论》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利小便者,在用温通,以化膀胱之气,而巢氏则谓:『肾虚、膀胱热乃为淋。』两说正相歧也。夫巢氏固云:『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肾气通于阴,阴为津液下流之道,若腑脏不和,则肾虚而膀胱热,热则津液溲,便遂数且涩,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矣。』而泰西家则言,肾之情,热与湿;膀胱之情,冷与燥,且言腰体之内,有一穴以膜皮围用,为吸取血络、脉络、绑缚络,使溺液流通,乃以腰之驱德进于溺液之吸德,下至膀胱而泻焉,则出虽由于膀胱,而化气则系于肾,肾之热湿,正所以和膀胱之冷燥,且肾曰驱,膀胱曰吸,则是一脏一腑紧相接递相和者也。若驱德不济,吸德遂优,于是热与湿者移于膀胱而道路不顺,津液内溢,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以是篇中温剂竟少,而性寒者类以清膀胱之热,平者类以助肾之驱,斯亦知彼说虽异而无不可可通矣。然谓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何也?请即篇中所列衣鱼、乱发论之,夫血水同源,并藉心火蒸化,其精者行于阴分为血,粗者行于阳分为溺,汗亦心之所布,而征之肾者也,故曰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今心以强迫之剂,必欲作汗而征诸肾,肾方困于膀胱之吸而不能驱,其何能更输将不爽,于是心暴敛于下,膀胱不胜诛求,致所聚之热,所蓄之溺,并蒸迫化血下行矣。乱发之用,能使水火合德而化气,故血源浚而水自通,水道利而血自止;衣鱼之用,能化水湿于木气闭塞中,使从窍穴而达,故去疝瘕,即以通水道,利水道即以消疝瘕,淋家缘发汗而溺血,惟以是耳。
自其疲罢而言,谓之癃;自其艰阻而言,谓之淋。癃,罢病也(《说文》)。淋,懔也,小便难,懔懔然也(《释名》)。癃之虚者,溺多、汗多、泣多、唾多,气出而不反,其实者,溺秘、汗秘、目干、舌干,气结而不解,此其所以然,既见于疏证石苇下矣,而《病源》复列五淋之目,曰热,曰冷,曰气,曰沙,曰劳,病则似不相兼,治则多容相济者,盖癃之虚近于淋之劳与热,淋之沙与冷又近于癃之实,且两端皆有因气成病者,则本篇之并列五癃、五淋非迭出亦非混淆矣。况言治癃之下不言治淋,言治淋之下不言治癃耶!惟曰利小便,曰利水道,曰利小便水道,曰逐曰下,则不得不缕析而鬯其义焉。夫小便者,水道之委;水道者,小便之源。宜利小便者,必源清而委不顺;宜利水道者,必委道而源不继。利小便水道,则通彻源委之谓也,又何难竟其义哉!下,降(平声)也(《史记.陈涉世家》蕲下索隐)。调,降之也(《史记.郦食其传》令下足下正义)。逐,从也(《楚词》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注)。驰,逐也(《文选.南都赋》群上放逐注)。流,荡也(《荀子.儒效篇》故风之所以不逐者注)。以是论之,下者因其不顺,胁之使顺也。逐者,因其无力,助之推送也。然则曰通曰利,又何以别之?夫通者,对不通而言,利者能通而不能便利如指也。是以篇中凡言下言通者,其物多有力而迅,言利言逐者,其物多宛转而和,以此权衡药之缓急,即以此科度病之虚实,则为癃为淋之差别自明,而三焦、膀胱之通塞顺逆自见矣。
《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终始篇、禁服篇》咸谓:『人迎脉大四倍曰格,寸口脉大四倍曰关,关为溢阴,格为溢阳,人迎气口脉并大四倍曰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则死。』皆言脉而不言证。《难经》三难曰:『关以前者,阳之动,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三十七难曰:『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故曰关。关格者,不能尽其命而死。』此则明其理而犹未言其证,仲景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趺阳脉伏而濇,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濇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则言其证矣,而与本篇所治尚未尽符。巢元方曰:『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由于阴阳气不和,营卫不通,故关格则阴阳气痞结,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则大小便不通,又风邪在三焦,三焦约则小肠痛、内闭、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后。』《外台秘要》曰:『集验云:「关格之病,肠中转痛,不得大小便。」葛氏云:「卒关格,大小便不通,支满欲死,二三日则杀人。」姚氏云:「风寒冷气入肠,忽痛坚急,如吹状,大小便不通,或小肠有气结如升大胀起,名为关格。」』则详于证,且与本篇之治合矣。却又不及乎脉,纷纷诸说,遂可联脉证为一贯耶!自其浅而言,则脉较大四倍为何如状?不能极天地之精为何如候?岂得以大小便不通一节概之,殊不知由大小便不通而胀满,由胀满而大小便益不通,上不得入,下不得出,又安能呼吸天地精气以为生,即葛氏亦谓二三日则杀人,又何能更尽其期以死,若是犹以为轻渺,必立毙之证乃得为甚耶!虽然此非篇中瞿麦、乱发所治之关格也,欲求瞿麦、乱发所治之关格,则仲景所论其庶乎!盖寸口之脉浮为气虚,大为阳实,在上则阳越而气无以摄,在下则气馁而阳无以泄,所谓阳实而不能化气者也,故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观干姜、黄连、黄芩、人参之治格,即可以悟治关之法矣。而不曰不大便,自固与脉偏大四倍以上者异也。跗阳之脉伏为阳郁,濇为络虚,阳郁而欲达不得达则吐,络虚而阳不为之行,则脘中干而食不得入,曰此为关格,则并不重在小便之不利,而重在吐逆矣。络虚而气不行,阳实而气不化,其病皆涉于火。瞿麦,开火之腑气者也;乱发,化火之脏气者也,脏气化则血源浚而水自通,火府开则水气清而火自散,故凡两物之用,固在脉之偏大偏小而实不得以四倍以上为准,其效固在通小便,又实不得以大小便并不通为准,且二物于关格之下,并继以不通字样,则凡篇中别物,下言其病曰不通,言其效曰通者,皆可以关格类推矣。
小便利
编辑【牡蛎】〔平〕微寒。涩大小肠,止大小便。
【龙骨】〔平〕微寒。缩小便。
【鹿茸】〔温〕微温。主小便利。
【桑螵蛸】〔平〕。梦寐,失精,遗溺。
【漏芦】〔寒〕大寒。止遗溺。
【土瓜根】寒。止小便数,不禁。
【鸡䏶胵】微寒。主小便利,遗溺,除热,止烦。
【鸡肠草】微寒。止小便利。
药对
编辑【菖蒲】温。止小便(君)。止小便利。
【蒟酱】温。主尿不节(臣)。
证类
编辑【山茱萸】平。通九窍,止小便利。
小便利实该小便多、小便不禁、小便数、遗尿四证,而四证者,惟小便数为有热,余则皆属阳衰。阳衰之中,又宜分作两端,如孩提之善遗尿,是阳气之未充也;老人之苦溺多,至夜尤是,是阳之已竭也。大抵小便者,根于肾,行于膀胱,膀胱者,以气为用,气盛则中热而有纪律,经行者不敢不受其节制;气弱则中寒而不能自振,经行者遂不受约束,直达而过焉,是故小便数者,约束太过也;小便利者,径情直行也;小便不禁者,醒而不能约束也;遗尿者,昏而不能约束也,昏而不能约束,犹可俟醒,醒而不能约束,则直阳之惫矣。然此皆常病,可于方书核证检方以求愈者也,此篇所载则更有启发元悟,醒惕灵机者在焉。篇中大旨,小便之行固恃夫阴阳之相化,尤吃紧在土之浥渗,盖惟其浥,是以精华必留;惟其渗,是以形质必去。惟其当浥,是以有藉夫阳;惟其当渗,是以有藉夫阴。阴者,所以召阳使归,而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阳者,所以布阴,使溉而内沾五脏,外透皮毛,且客热恃阴以消,孤阴恃阳以化,相裒相益以底乎成,此不更于《病源》《千金》《外台》前加一曳纲振领乎!况以水中多节之物,制水之无节,便而不溺之物,转溺而不便之为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者,医中关键不益明暸哉!虽然小便利之候,不得兼渴也,若兼渴则是消渴病,而非小便利矣。
漏庐,夫人知其能利水,此则曰止遗溺、小便利者,其患必在窍之通,此则曰山茱萸能通九窍,止小便利,又通五淋、利小便水道者,必与遗溺相违,惟桑螵蛸两者兼治是焉,知其能不适相反耶!是三者皆当详其兼证,按其气化而明之。夫漏庐春夏色白,届秋变黑,能化金为水,固治湿热之物也,乃主皮肤热而有恶疮、疽、痔、湿痹,是外之热不能入内以逐其湿,内之湿不能及外以和其热矣。膀胱者,肾之表而肌肤又膀胱之表,倘其病表里不相符,而水道不利者,是肾虚膀胱热,用此正以除表热而逐里湿;遗溺者,是膀胱虚冷不能约水,用此正以挽外热归里而约水。山茱萸花于仲春,实于初夏,必届冬乃成,味酸性平,是能挽金水以涵木,回下降以为升之物也,乃主心下邪气、寒热、逐寒湿痹,是取其收中有发,发中有收矣,而更治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而遗溺,是其一窍过通而诸窍皆闭,通其诸窍即所以治一窍之过通。桑螵蛸深秋生子,仲夏成形,是随阴之敛谧而藏,随阳之昌炽而出矣。《本经》以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列于伤中、疝瘕、阴痿、血闭之下,是欲其化阴之敛谧而从阳以出,《别录》以止失精、遗溺列于男子虚损、五藏气微之下,是欲其化阳之昌炽而从阴以藏,三者虽同工而异调,而中实有理焉如此。
溺血
编辑【戎盐】〔寒〕。心腹痛,溺血。
【蒲黄】〔平〕。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龙骨】〔平〕微寒。主溺血。
【鹿茸】〔温〕微温。主溺血。
【干地黄】〔寒〕。主溺血,利大小肠。
蜀本
编辑【葱涕】平。主溺血。
证类
编辑【牛膝】平。逐恶血留结(《药性论》)。
【车前子】寒。叶,主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
【柏子并叶】平、温。
世之引经义言溺血者,莫不以《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为据。特既曰癃溺血,则属血淋,非但溺血也。血淋必溺濇,溺血必溺自如。巢氏曰:『心主血,血之行身,通偏经络,循环腑脏,劳甚则散失其常经,溢渗入胞而成血淋,是热淋之甚者。』推其源,虽溺血之所由,原不外是,别其类,实通塞之殊致矣。然则《痿论》所谓“悲哀太过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者,可为经义之准欤!是固脉痿之源,却亦溺血之鹄矣。然因劳悴而生火,与因七情而动阳,其所从来,纵有久暂之殊,而以阳搏阴,实无彼此,况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证既不能离胞,情又不能离热,遂谓其竟相悬绝可乎?夫解结释缚,必摘其纲,别嫌明微,须穷其目,事固有本协黍铢,末殊寻丈者,此血淋溺血证必不可不别,而治原无不可相同,况溺血已久,续以急濇,急濇先愈,旋复溺血者甚多耶!在此归之理,固不必以此而费辞,但欲明病之所由然,则终不得不详乎此耳!盖血与水本同源,而有凝释之殊,其不篇经络而自甘与水为伍,随其流行坎止者,不特化源有愆常度,必拥卫之土气,受盛之木气,均有不循其职焉,何但阴阳薄蚀,水火迫荡已哉!是故从水以凝之,从土以浥之,从阴以除其热迫,从阳以填其漏巵,而土浥之中,复分从火中使之收摄,从水中使之和谐两涂,其所以如此者,缘灵素于此既言之未详,后世复无有推明之者。《千金》《外台》虽列多方,然亦不述其源,惟孙氏于第一方提明房劳伤中尿血,夫房劳而致伤中,必亦祇系胞脉之不咸,彼之悲哀动中者,能使胞脉闭而月事不来,则此之胞脉开而血常自下者,自必因恣乐之过极,不参核至是,恐不特不能了此篇之旨,即《千金》《外台》诸方亦未能取之左右逢源矣,溺血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