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01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一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八十一

  脈法十一

  虞摶醫學正傳脈法問答 反關脈

  樓英醫學綱目衝督陰蹻陽蹻脈病 諸脈診病雜法

  李梴醫學入門診脈 十關尺定位 臟腑定位 七表八裡九道名脈 諸

  脈體狀 諸脈相類 諸脈主病 諸脈相兼主病論 浮脈 沉脈 遲脈 數脈 滑脈

   濇脈 大脈 緩脈 洪脈 實脈 弦脈 緊脈 長脈 芤脈 微脈 細脈 濡脈

   弱脈 虛脈 革脈 動脈 散脈 伏脈 短脈 促脈 結脈 代脈 臟腑六脈診

  法 心脈診法 肝脈診法 腎脈診法 肺脈診法 脾脈診法 命門脈診法

藝術典第一百一卷

醫部彙考八十一

编辑

脈法十一

编辑

《明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脈法問答》

编辑

「或問寸關尺三脈部位,既得聞命矣,外有人迎、氣口、 神門三脈,其位安在?請明以告我。」曰:「按《活人書》,左手 關前一分,人迎是也。右手關前一分,氣口是也。又按 《脈經》謂左手人迎以前寸口脈,即知人迎在病人左 手關前寸後之位,診者右手食指與中指兩岐之間 是也。又謂右手氣口以前寸口脈,即知氣口在病人 右手關前寸後之位,診者左手食指與中指兩岐之 間是也。《經》又曰:『兩手神門以後尺中脈,即知神門各 在病人兩手關後尺前之位,診者中指與無名指兩 岐之間是也』。」今人多不識此,或指人迎于左關,或指 人迎于左寸,或指氣口于右關,或指氣口于右寸,或 指神門于兩關相對者,皆非也,學者可不審乎? 或問:越人《難經》第一難中所謂十二經皆有動脈,獨 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又曰:寸口者, 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夫寸口一脈,何以能決 臟腑死生吉凶乎?鰲峰熊氏註為右寸,謂右寸之屬 肺也。四明張氏註為兩寸,謂脈會太淵穴也。二說不 同,其孰非而孰是乎?請明「以告我」曰:「古聖人立法,以 三部九候決人生死,以五臟六腑分配于六部之中, 故可以驗人臟腑之吉凶也。殊不知《內經》言寸口者 頗多,悉兼關尺而言也。大概古人以寸口為六脈之 總名耳,不然,《內經》何以言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 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 者,肩背痛。」若此之類,莫能盡述。先哲註謂:中手為醫 者之中指也,然非病者之關脈乎?夫越人之《難經》,因 《內經》而作,故有是語。今之註者,皆以己意妄釋,故與 經旨不合,學者其再思之。

或問:《難經第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 十二經脈者,皆係于生氣之源。所謂生氣之源者,十 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 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故氣 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 生氣獨絕于內也。夫所謂腎間動氣者,釋者皆指為 「兩尺,兩尺既絕,何謂寸口脈平?何不言尺中腎脈,而 言腎間動氣?請明辨以釋吾疑,幸甚!」曰:「此言寸口脈 平而死者,亦兼關尺而論也。腎間動氣者,臍下氣海 丹田之地也。」或曰:「臍下中行,乃任脈所屬,與腎何相 干哉?」曰:「各開寸半為第二行,皆屬足少陰腎經。其臍 與背後命門穴對,各開寸半,腎腧穴」也。故丹田氣海, 與腎脈相通,為腎之根也。又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胞 系在臍,故氣海丹田,實為生氣之源,十二經之根本 也。或曰:寸口既平,奚疑其死乎?曰:此為病劇形脫者 論耳。《內經》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者死。」凡見人之病 劇者,人形羸瘦,肌肉已脫,雖六脈平和,尤當診候足 陽明之衝陽,與足少陰之太谿。二脈或絕,更候臍下 腎間之動氣。其或動氣未絕,猶有可生之理。動氣如 絕,雖三部平和,其死無疑矣。醫者其可不詳察乎? 或問:「《脈經》謂一息四至以上,為無病常人之脈。」今見 無病之人,或有一息五至有奇者,有一息三至無餘 者,何如此之異乎?曰:生成之脈,豈無緩急遲數之殊 歟?《經》曰:「性急脈亦急,性緩脈亦緩。」大抵脈緩而遲者 多壽,脈急而數者多夭。《經》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 去則機息。」蓋氣血者,人身之神也,脈急數者,氣血易 虧,而神機易息,故多夭。脈遲緩者,氣血和平,而神機 難損,故多壽。先哲論江海之潮,則天地之噓吸,晝夜 止二升二降而已。人之呼吸,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 故天地之壽,悠久而無疆。」人之壽延者,數亦不滿百 也。《管見》如斯,未知是否

《反關脈》

编辑

或問:「有人寸、關、尺三部之脈,按之絕無形跡,而移于 手陽明經陽谿與合谷之地動者,何與?」曰:「手太陰經 肺,與手陽明經大腸,一臟一腑,相為表裡。其列缺穴, 乃二經之絡脈,故脈從絡而出于陽明之經,此為妻 乘夫位,地天交泰,生成無病之脈耳。」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衝督陰蹻陽蹻脈病》

编辑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 為衝督之脈也。衝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衝督 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 不者必當猶豫,有兩心也。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 微綿綿,此為陰蹻陽蹻之脈也。

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俛 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疾。

尺寸脈俱牢,直上直下,此為「衝脈。」胸中有寒疝也。

《諸脈診病雜法》

编辑

諸脈診病雜法者,竊恐迷亂診病大綱,故以雜法名 之也。凡脈之浮沉、遲數、虛實、洪細、滑澀,所指陰陽、表 裡寒熱、血虛氣實之病者,皆診病之大綱,學者當須 識此,勿令悮也。故《內經》論脈主病,必以陰陽相對言 之,或以五臟分配言之,未嘗雜他法者,欲人識其綱 也。故診病先定大綱,然後雜究諸病。如診得浮脈,大 綱主表也,「沉脈大綱主裡也,然後究竟其或屬寒、屬 風、屬氣等病之類」是也。

《本事記》:有人患傷寒六七日,心煩昏睡,咽燥,小便白 色,自汗。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予曰:「寒中少陰之經, 是以脈緊。仲景云:『脈緊而汗出者,亡陽也,屬少陰,法 當咽痛而復下利。蓋謂此也』。」有難之曰:「脈訣以緊脈 屬七表,仲景以緊脈屬少陰,然則緊脈屬陽耶?屬陰 耶?」予言:「仲景云:寸口脈俱緊者,清邪中于上焦,濁邪 中于下焦。」又云:「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脣口乾燥,踡 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又云:「緊則為 寒。」又云:「諸緊為寒。」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 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假令欬者, 坐飲冷水,故令脈緊;假令下利,以胃虛,故令脈緊。」又 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由是觀之,則是 寒邪之氣久客經脈所致,皆虛寒之脈也。其在陽經 則浮而緊,在陰經則沉而緊。故仲景云:「浮緊名為傷 寒。」又曰:「陽明脈浮而緊者,必潮熱。」此在陽則浮而緊 也,在陰則沉而緊。故仲景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 虛損多汗,則陰當先絕而不見陽。」又云:「少陰病脈緊, 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 欲解也,此在陰則沉而緊也。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 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欲知表裡臟腑,先以浮沉 遲數為定後,然兼于證而別陰陽也。

按開寶寺僧,衣缽甚厚,常施惠于人。孫重之,與往還。 一日謂孫曰:「某有一事于翁,約賞罰為戲,可否?」孫曰: 「如何為賞罰?」僧曰:「若診吾脈,若知某病,賞三十千為 一筵;若不中,罰十千歸小僧。」孫曰:「諾。」與之診,左手無 脈,右手有脈,遂尋左手之脈,乃轉左臂上,動搖如常。 孫曰:「此異脈也。醫書不載,脈行常道,豈有移易之理。」 往昔少年為驚撲震動心神,脈脫舊道,乍移臂外,復 遇驚撲,不能再歸。年歲長大,氣血已定,不能復移,目 下無病耳。僧曰:「某襁褓而撲跌幾死,固宜,脈失所。某 亦平生無病,亦不曾診脈,聞公神醫,試驗之,果神醫 也。」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診脈》

编辑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脈者所以主宰榮衛。而不可須 臾失也。從月從永。謂得此可永歲月也。古衇字從血 從。請幫助識別此字。「所以使氣血各依分派而行經絡也。」醫家由脈 以識經絡虛實,由經絡虛實以定藥之君臣佐使,及 鍼灸穴法,是脈乃醫之首務。世俗偏熟《脈訣》而不知 《脈經》,專習單看,而不知總看。其實上古診脈有三:其 一,各于十二經動脈,分為三部,候各臟腑。其二,以氣 口人迎,決內外病因。其三,獨取寸口,以內外分臟腑, 以高下定身形,以生尅定榮枯,以清濁論窮通。故曰: 「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之生死吉凶也。」茲以《素》《難》 為主,兼采仲景及《脈圖》《脈經》《脈訣》《正傳》,權輿而補之, 以便初學誦讀。

《寸關尺定位》

编辑

掌後高骨號為關,傍骨關脈形宛然,次第推挨寸關 尺,配合天地人三元。

昔岐伯取氣口,象黃鐘作脈法,故氣口之數九分,陽數九也;尺內一寸,陰數十也。手腕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從關至尺澤,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陽出陰入,以關為界,故名關部。寸應天為上部,關應人為中部,尺應地為下部。一部之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如九故

曰:「《三部九候》,凡診脈,初以中指揣按高骨關位,次下前後二指,人長則疏排其指,人短則密排其指。初輕按消息之,次不輕不重,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 魚際者,寸上一分掌骨後際,如魚之頸際然。尺澤者,尺外餘脈,如深澤然。

《臟腑定位》

编辑

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心與小腸居左 寸,肝膽同歸左關定。腎脈元在左尺中,膀胱是腑常 相應。肺與大腸居右寸,脾胃脈從右關認。心胞右尺 配三焦,此為初學入門訣。

「左心主血,肝膽腎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氣,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運化,故次附之。」分之曰氣,曰血,曰脈。總之,惟脈運行氣血而已。是以氣血盛脈盛,氣血衰脈衰,氣血和脈平,氣血亂脈病。由此知脈乃氣血之體,氣血乃脈之用也。心與小腸為表裡,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腸。肝與膽「為表裡,旺于春而位左關;沉取候肝,浮取候膽;腎與膀胱為表裡,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腎,浮候膀胱;肺與大腸為表裡,旺於秋而位居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腸;脾與胃為表裡,旺於四季而位右關;沉取候脾,浮取候胃。命門與三焦為表裡,寄旺於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門,浮取候三焦。」然以循環之序言之,則左尺水生左關木,左關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關土,右關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絕,有子母之親也。若以對待之位言之,則左寸火尅右寸金,左關木尅右關土,左尺水尅右尺火,左剛右柔,有夫婦之別也。然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診者。診父而知其子也。

《七表八裡九道名脈》

编辑

浮芤滑實弦緊洪。名為七表屬陽宮。微沉緩濇遲并 伏。濡弱為陰八裡同。細數動虛促結散。代革同歸九 道中。又有長短大三脈。經書所載亦當通。

《脈經》無表裡九道之目,且七表以芤為陽,然為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七表以弦為陽,仲景以弦為陰;九道以動為陰,仲景以動為陽,惟《脈經》則與仲景合也。經以上中下九候為九道的,非歌訣九道之謂也。戴同父有《脈訣刊誤》,朱文公謂其辭俚而淺,但《脈訣》世俗誦習已慣,表裡名義,初學宜知。九道從丹溪者,《脈經》「有數無短,《內經》有革無牢」故也。

《諸脈體狀》

编辑

「浮脈不足舉有餘,沉按有餘舉則無。遲脈一息剛三 至,數來六至一吸呼。滑似累珠來往疾,濇滯往來刮 竹皮。大浮滿指沉無力,緩比遲脈快些兒。洪如洪水 湧波起,實按愊愊力自殊。弦若張弓弦勁直,緊似牽 繩轉索初。長脈過指出位,外芤兩頭有中空疏。微似 蛛絲容易斷,細線往來更可觀。濡全無力不耐按,弱」 則欲絕有無間,虛雖谿大不能固,「革如按鼓最牢堅, 動如轉豆無來往,散漫乍時注指端,伏潛骨裡形方 見,絕則全無推亦閑,短于本位猶不及,促急來數喜 漸寬,結脈緩時來一止,代脈中止不自還。」

浮不沉也,脈在肉上,沉不浮也。浮沉二脈,以舉按輕重取之,浮為在表,沉為在裡,遲不及也,數太過也,遲數二脈,以呼吸息數取之,遲為冷,數為熱,滑不濇也,累累如珠,往來流利疾速,濇不滑也,往來濇滯,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滑濇二脈,以往來形狀取之,滑為有餘,濇為不足,大不小也。浮取滿指似洪,沉取闊,濡無力,緩不緊也。仍四至,但往來和緩耳,比三至遲,脈更快些。大緩二脈,以指下急慢分之,大則邪勝,緩則正復。洪大而湧,上且實也,如洪水之波浪湧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環如鉤,故夏脈曰「鉤」,鉤即洪也,實不虛也,舉按皆愊愊有力,弦勁直如弓弦也,舉按皆然,緊急而不緩也,如轉索之狀,長不短也;過于本位,芤如芤菜中空,微不顯也。若有若無,細微渺也。較之微脈差大,往來有常,濡無力也。輕手乍來,重手卻去,弱不盛也。按之欲絕,似有似無,舉之則無,虛舉按雖豁而不堅固也。革改易本來氣血也。浮沉取之皆實,如按鼓皮然,動舉無尋,有如豆《厥厥》動搖,不離其處。無往無來,散不聚也。來去不明,漫無根柢,指端輕按則有,重按即失,有表無裡也。或問散乃敗脈,何心肺平脈皆浮而散耶?蓋心脈浮大中帶濡,肺脈浮濇中帶大,有似于散耳。若真散,豈為平脈?但不帶散,則又為真夏秋脈矣。伏不見也。按之推之,至于骨乃見絕,亦古脈名,短不及也。見指中間促者急也。脈數時一止復來曰「促。」結,不續也。脈來遲緩時一止曰「結。」代,更代也。先有濇濡定止,方見代脈。止歇有定數,不比促結,止而不定,如十動一止,雖數十動,皆見于十動之後。如二十動一止,雖

《數十動》皆見于二十動之後,三十、四十動皆然。

《諸脈相類》

编辑

浮似芤,芤則中斷;浮不斷。浮似洪,力薄為浮,厚者洪; 浮似虛,輕手為浮,無力虛;滑似動,滑珠朗朗;動混混; 滑似數,滑利往來;數至多實似革,革按不移實大長 弦似緊,弦言其力;緊言象;洪似大,大按無力洪有力; 微似濇,濇短遲,細微如毛;沉似伏,伏極其沉深復深; 緩似遲,緩比之遲仍小快;遲似濇,遲息三至;濇短難 「弱似濡濡力柔薄弱如無結促代結緩促數止無定, 代歇有常命鮮回散似大散裡全無大翕翕。」

《諸脈主病》

编辑

浮風芤血滑多痰,實熱弦勞緊痛間,洪熱微寒臍下 積,沉因氣痛緩膚頑,濇則傷精陰敗血,又聞遲冷伏 格關。濡多自汗偏宜老,弱脈精虛骨體痠。長則氣理, 短則病細,氣少兮代氣衰。促為熱極,結為積虛,驚動 脫血頻來。數則心煩大病進,革去精血亦奇哉。

浮主風者,風氣浮蕩也。芤主血虛,血屬陰,陰道常乏,故中有間斷也。滑主血多,隨氣壅上為痰。實主氣實有熱,血隨氣行,氣血俱熱候也。弦主勞傷,氣血拘斂;緊主邪搏,氣血沸亂,故痛。洪乃氣血燔灼,表裡熱極;微乃氣血虛寒,臍下令積,作痛作瀉;沉為氣鬱,疼痛緩大。非時得之,則氣血不週,肌膚頑痹麻木。濇乃精血枯燥,男子得之,房勞傷精;女子有胎得之,胎中少血作痛,無孕得之,瘀血滯也。遲為陽虛裡寒,外見冷證。伏,乃陰陽潛伏,關格閉塞。濡主氣血衰疲,陽虛自汗,老人氣血已衰,故宜少壯得之。危則弱,由精氣虛損,骨髓空虛,故作痠痛,老人得之,亦無妨也。長則氣血有條理而不亂,帶緩則百病易治。「短」因氣滯,或胃氣衰少,諸病見短,難治。細本元氣不足,精血亦乏。代,乃元氣衰極,他臟代至死脈也。「促」乃陽盛而陰不相濟,熱蓄于裡也。「結」,乃陰盛而陽不相入,內外邪滯為積。虛乃氣血俱虛,故多恍惚驚悸。動,亦虛勞之脈,主脫漏、崩中、泄痢,血分之疾。數,亦熱極脈也,主心煩發狂。「大」,乃邪盛,氣血虛不能制,故病進也。《革》乃變易氣血,去留常度,男子不交精泄,女子崩中漏下,有孕半產,真虛寒怪證脈也。

《諸脈相兼主病論》

编辑

滑伯仁曰:人病雖不過寒熱虛實四者,而脈多兼見也。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虛則形柔,凡虛濇濡緩皆虛也。他如《難經》所謂「一陰一陽者,脈來沉而滑;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一陰三者,陽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脈來浮而濇;一陽二陰者,脈來長而沉濇;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者,皆兼見義也。」

《浮脈》

编辑

浮而有力則為風。

風包四氣而言。如浮緩浮弦則為傷風。浮緊則為傷寒。浮虛則為傷暑。浮濡則為傷濕。四氣在表皆浮。更與人迎相應。則為外感。在經無疑。

浮而無力斯為虛。

《經》曰:「諸浮者,腎不足也。瞥瞥如羹上肥,定知此脈陽氣微。」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宜沉;反見浮脈,裡寒表熱也。然必與氣口相應,則為內傷,氣血虛損。

浮數風熱,微欲解。

「浮數。」傷風挾熱也。帶微者。邪不傳而欲解。

浮遲身癢汗亦無。

裡虛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獨浮喘脹表中熱。

表邪盛,故氣逆喘脹。

浮緊滑疾百合辜。

「百合」,傷寒病也。

浮大癮疹。久為癩。

「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發癢,久久為癩。

浮滑痰飲痛如錐。

浮滑為風痰,為走刺疼痛。

《沉脈》

编辑

沉而有力則為積。

凡脈浮盛為病在表在外;沉堅為病在裡在內。

無力應知氣不平。

沉為諸鬱。

為水為泄。為厥逆。停飲。脇脹。兼癥瘕沉數。裡寒內熱 盛。

與人迎相應,則邪伏陰經而為實熱。

沉遲血冷裡寒生。

與氣口相應,則血凝氣滯,而為「沉寒。」

沉重傷暑弱墮髮。

沉重為傷暑發熱,沉弱者髮必墮落

沉弦腹心冷痛并,沉緊而數冷又熱,沉緊不數懸飲

成,沉細少氣臂不舉。

兩寸,則兩臂不舉。

沉重前絕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復浮起,故冬脈曰「石。」直前絕者,有瘀滯也。

《遲脈》

编辑

遲而無力虛且寒。

與人迎相應,則濕寒凝滯;與氣口相應,則虛冷沉積。

遲而有力痛為害。

或心痛,或腹痛,或脇痛,

應尺血虛,寸氣虛。

「寸口得之為氣虛」,「尺中得之為血虛」,總是腎虛不安。亦有痰凝氣滯,伏熱蹇澀而然者。必尋之無力,乃為真遲。

遲沉寒內,浮寒外。

遲沉或芤寒在裡則腹痛,遲浮寒在表則肢冷,

遲濇咽酸癥瘕成。

遲濇則濕熱凝滯,或為咽酸,或為癥瘕。

遲滑。腹中覺脹大。

遲而滑為腹脹。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腎經敗。

季夏六月也,此時得遲脈,則土旺水虧,須急滋腎水以救之。非六月而左尺見遲脈者,亦為土尅水,須急滋補以救之。

《數脈》

编辑

數而有力則為熱。

與人迎相應,則風燥熱煩。

無力瘡瘍痛癢亟。

平人遇此主即發瘡瘍癰疽,年幼者或發痘疹。

若還細數又無力,陰虛火動休輕視。

與氣口相應。則陰虛陽盛。甚者左右俱細數無力,或左尺寸數尤甚。

數浮火炎煩且滿。

數浮,表有熱也。數為煩滿。

「數沉」裡熱不須議。

「數沉」,裡有熱也。

上見煩熱與頭疼,中為口臭兼嘔逆。左則目赤肝火 炎,右下二便閉而赤,數而帶滑。痰火盛。或為嘔吐或 痛極。

《滑脈》

编辑

滑脈「為實」,為停痰。

滑為氣血實,與人迎相應,則風痰潮溢,與氣口相應,則涎飲凝滯。

或為瘀血宿食兼。為滿為咳為鬼疰。不勻氣逆嘔涎 黏。

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病進。滑為逆氣。

滑浮,大小腹作痛。

滑浮者,大小腹皆痛。

滑弱陰痛溺如挽。

滑弱則陰中痛,小便亦然。

「滑散」,癱瘓不仁證。

「痰多」,氣血少也。

滑實胃熱非廉纖。

滑實為胃熱,帶數則為結熱,非廉纖言熱重也。

《濇脈》

编辑

濇為不足。傷精血。

與氣口相應,則精竭血枯。

為厥。為痢。為惡寒。

濇為四肢逆冷。為下痢。為惡寒。濇細則大寒。

或為無汗。為心痛。

濇為無汗。為心痛。

濇芤瘀血結成團。

濇芤。為衄血。或為失血。

「濇緊為痹」因寒濕。

濇而緊,為痹,為寒濕,為中霧露。

濇沉之病亦一般。

濇沉亦為寒濕與人迎。相應則風濕寒痹。

婦人有孕胎中痛。無孕還須敗血成。

《大脈》

编辑

《大》為「病進」脈之賊。

《經》曰:「脈來渾渾革革,如湧泉者,病進而危。」昔人以秋潮之洶湧者,狀其大也,要之即非時而見洪大脈也。

浮大表病,沉裡厄。

《經》曰:「大則病進,浮大表病,沉大裡病。浮大晝加晝死,沉大夜加夜死。」

「前大後小頭痛眩,前小後大」胸滿塞。

《難》曰:「前大後小。頭痛目眩。前小後大。胸滿氣短。前謂寸。後謂尺

氣愈盛兮血愈虛。」

「大」為血虛而氣盛。

必緩而大為正脈。

中緩而大者,謂正脈。

《緩脈》

编辑

緩為正復脈之本。

緩為「胃氣將復」,為「退病。」

非時得之氣血虛。

非土旺之時,單見緩脈,則氣血雖和,而脾虛,身必倦怠。

在上項強,下腳弱。

寸緩項強,尺緩腳弱。

沉緩眩暈浮痹膚。

沉緩為虛,故眩暈;浮緩風寒,故「麻痹。」

帶滑為熱,緊為痛。

緩滑為熱中,緩緊為脾疼。與《人迎》相應。則風熱入臟,與《氣口》相應。則怒極傷筋。

緩遲虛冷咽難哺。

緩遲為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緩弱吞酸。食不下。

緩者胃氣有餘,弱者陽氣不足。胃欲消化而陽氣不運,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填于胸膈也。

「左尺單見,命將殂。」

左尺腎部,單見緩脈,全無沉滑,為土盛水虧,不治。已上八脈,《內經》謂之「八要。」蓋浮沉二脈,以別其表裡;遲數二脈,以別其寒熱;滑濇二脈,以察氣血虛實。大緩二脈,以察病之安危。苟能得其要領,雜脈可以類推。

《洪脈》

编辑

洪為脹痛。為熱煩。

「為脹滿。為頭痛。及遍身疼痛。為熱煩。大便不通。」

洪實為癲。洪大祟。

洪實者癲。洪大者祟。

洪緊癰疽喘急粗。

洪緊與氣口相應,則氣攻百脈,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

洪浮陽邪證來見。

洪浮與人迎相應,則寒壅諸陽,外見陽證,大小便祕。

《實脈》

编辑

實為伏熱咳且吐。

實與「人迎」相應,則風寒貫經,鬱熱在內,熏蒸脾胃,不食氣喘作咳,或時嘔吐。

實濇氣塞痢且墜。

實濇與氣口相應。則氣血壅滯。為三焦痞塞。食積濕熱成痢。裡急後墜。

實緊作泄胃家寒,或時腰痛亦難住。

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寒。為大便不禁。為腰痛。」

《弦脈》

编辑

弦為血弱有勞傷。

弦乃肝部本脈,見于他部,則為血虛,主盜汗,手足痠疼,皮毛枯槁。

中虛且寒停飲漿。

弦與氣口相應,則飲水停積,令人胃中虛寒,

胸脇疼痛,體拘急。

與人迎相應,則風走注痛,甚者四肢拘急,冷痹,

瘧疾寒熱,善驚惶。

為「瘧」、為驚。

弦緊惡寒疝癖病。

經絡中有寒故也。

上下左右積弦長。

「弦而長,為上下左右」有積。

弦鉤脇下痛如刺。

「弦而鉤」為脇下刺痛,

雙弦急痛轉難當。

「雙弦」為脇下急痛,乃無水以緩之也。

《緊脈》

编辑

緊則為寒,為疼痛。

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寒;與氣口相應,則臟腑作痛。

「為咳為喘為滿胸。」人迎緊盛傷寒證。

人迎緊盛為傷寒。

氣口緊盛食沖沖,

氣口緊盛,為傷飲食。

「緊沉必知痛在腹。恐成冷氣與癇風。」緊數寒熱相來 往。

緊而數,為寒熱往來。

緊滑宿食吐蛔蟲。

緊滑為蛔動,為宿食吐逆。

緊急遁尸亂血脈。

緊而急為「遁尸

單」,緊而浮肺水攻。

浮緊為「肺經有水。」

浮沉俱緊中霧露,頭項強急溺妄通。

「浮緊」或寸緊,則霧露中于上焦,見太陽證,發熱頭項強痛,腰攣脛痠。「沉緊」或尺緊,則霧露中于下焦,見少陰證,足冷,便溺妄出,為難治。若浮沉俱緊,三焦俱中,其邪臍痛,手足冷者死,手足溫,自吐利者生。

《長脈》

编辑

長為陽毒入臟深,熱閉陽明煩莫禁。坐臥不安身壯 熱,

長脈來去不絕,見于左關人迎之位,感于陽邪熱毒,在心肝二經。傳之下焦,其熱壅閉,乃陽經熱痰,主渾身壯熱,坐臥不安,表證多則微汗,裡證多則下之。又尺寸俱長者,陽明本脈也。

長大癲癇更迷心。

長大則為癲狂癇疾,乃痰熱迷于肝心所致。

長緩微邪犯下體。

與人迎相應,則微邪自愈;與氣口相應,則臟氣平治。

寸長足脛痛相侵。

《經》曰:「長而緩者,病在下。」又云:「寸口中手長者,足脛痛。」

《芤脈》

编辑

芤主血瘀不流通。

「芤」與人迎相應,則邪壅吐衄;與氣口相應,則榮虛妄行而為瘀滯。

熱入小腸,淋瀝膿。

心主血而不受邪,故熱入小腸,淋瀝膿血,疼痛,

崩漏衄吐隨所主。

寸芤則為衄血吐血,關芤則為便血,尺芤則下虛有瘀,崩漏尿血。

芤緊或數。腸內癰。

「芤緊」或挾洪數者。主榮脈留滯于腸胃之間。多見關部。則生內癰。

《微脈》

编辑

《微》。主中寒,氣血虛。

微與氣口相應。則陽虛脫泄。《仲景》云。「脈縈縈如蜘蛛細絲者。陽氣衰也。」

為衄。為崩。為急拘。

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嘔逆分內外。

內傷則為陽虛,外感則為風暑。

微沉自利汗有無。

微沉陰氣已虧。臟寒下利作潟。或虛汗不止。或亡陽無汗。

微弱少氣面無色,男精女帶面焦枯。

微弱為少氣。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

微濇亡血增寒熱,曾經汗下醫之辜。

「脈微而澀者,病當惡寒,後乃發熱。」所以然者,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陽微惡寒,陰弱發熱,理也。久則夏月惡寒,冬月惡熱。蓋夏月陽氣在外,胃中虛冷,陽氣內微,故反惡寒;冬月陽氣在內,胃中煩熱,陰氣內弱,故反惡熱。晝寒夜熱,亦此義也。

《細脈》

编辑

細為寒濕,為脹泄。

細與人迎相應,則諸經中濕,濕則脹滿,濕多成泄。

細滑僵仆兼嘔熱。

細而滑為僵仆。為嘔吐。為發熱。

細緊癥瘕積聚縈,或為刺痛為痿蹶。

細而緊,為癥瘕積聚,為病在內,為刺痛,為身痛痿蹶。叔和云:「脛痛髓冷」是也。

內傷得之心神勞。

憂思過度也。

五臟凝涎。損氣血。

與「氣口」相應,則五臟凝涎,氣血俱虛。

惟有冬季為時脈,不療自痊《王氏訣》。

冬脈宜沉細而滑,故叔和云:「如逢冬季經霜月,不療其疴必自痊。」

《濡脈》

编辑

「濡」為亡血,為冷痹。

濡為亡血,為冷痹。《仲景》云:「脈來綿綿,如瀉漆之絕,前大後小者,亡其血也。」痹亦有因寒濕散漫而脈濡者,必與人迎應也。

虛汗不止。又乏氣。

濡為自汗。為氣弱。

蒸熱飧泄。下體重。

濡與氣口相應,則飧泄,腳弱骨蒸潮熱

濡弱內熱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內熱外冷。自汗小便難。

《弱脈》

编辑

弱。主陽虛。脛體痠。

弱乃六極之脈,與人迎相應,則風濕緩縱;與氣口相應,則筋絕痿弛。

客風冷氣巧相鑽。

關上主挾風熱。關後主挾冷氣。《訣》云。「弱主氣居于表。產後客風面腫。」又云:「只為風邪與氣連。

陰弱血虛筋急痛。」

尺屬陰,主血虛不能潤筋,故筋急痛。

陽弱氣喘行步難。

寸屬陽,主氣虛作喘,行步無力。

虛汗泄精成痼冷,少壯得之不等閑。

老年人得弱脈則順,少壯人得弱脈則逆。

《虛脈》

编辑

虛則為虛。為傷暑。

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暑;與氣口相應,則榮衛虛損。

腳弱喘促食不消。

虛為腳弱。為喘促。為食不消。

恍惚驚風皆所主,虛煩多汗亦同條。

《虛》主心中恍惚。小兒驚風。虛煩自汗。

虛大勞役。損元氣。

虛而大。為勞役損氣。

虛濇房勞腎水焦。

虛而濇,為房勞損精。

《革脈》

编辑

《革》乃虛寒相搏成,崩漏半產亡血精。

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曰革。」女人半產崩漏,男子亡血失精。

更是中風兼感濕,為滿為急異常情。

與人迎相應,則中風暑濕。與氣口相應,則半產脫精。

《動脈》

编辑

動脈多見關部中。

仲景云:「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脈也。」

或驚或痛來相攻。

與人迎相應,則寒疼冷痛;與氣口相應,則心驚膽寒。

四肢拘攣多疼痛,虛勞血痢與崩中。

「動為拘攣」,動主體虛勞,崩中血痢。

陽動汗出陰發熱,形冷惡寒陽不通。

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言陰陽相搏則虛,陽動為陽虛,故汗出,陰動為陰虛,故發熱。」如不汗出發熱,反形冷惡寒者,陽氣不通而致身冷惡寒也。

若見轉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脈》

编辑

「散脈不聚命將崩」,到此無由得再生。

與人迎相應,則淫邪脫泄;與氣口相應,則精血敗耗。

五臟氣散利不禁,六腑氣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氣。

《伏脈》

编辑

伏因邪閉成霍亂。

與「人迎」相應,則寒暑濕邪固閉,而成霍亂

積疝,溏泄貫膿,窠

伏為宿食。為疝瘕。為溏泄。為惡膿貫肌。

寸伏痰熱尺寒積,關伏寒熱兩為疴。

寸得之為痰為熱。尺得之為寒為積。關中則痰熱俱有。寒熱不定。

蓄水停痰。氣厥逆。

為停痰蓄水。為諸氣上衝。為厥逆。

伏濇吐逆神思多。

「伏則吐逆。濇則食不得入。」關格證也。與氣口應者。乃凝思勞神過多。不可專責外邪也。

《短脈》

编辑

短為氣滯心腹痛,宿食內積三焦壅。

與人迎相應,則邪閉經脈;與氣口相應,則積遏臟氣。

陰中伏陽血不行。

短脈屬陰,而又伏于陽者,何也?《經》云:「脈有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也。在秋時則為正脈,在三時則為七情,宿食壅滯,氣不足以導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惡。

《經》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頭痛。」又曰:「短而數者,心疼必煩。」皆上體病也。短可惡,無胃氣也。

===
《促脈》
===促脈陽盛陰不足,氣血痰食壅為毒。

陰陽之氣不和,不相續也。非若結代之脈動而中止,有因氣血食飲痰涎留滯不行而止促,不可概為惡脈。凡臟腑熱盛則促急,故曰:「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腑。」

裡熱瘀血發狂斑。

風熱壅盛,則瘀血凝滯,發為狂斑。

怒氣激之發厥搐。

或因怒氣,氣逆發厥,上盛下虛。

漸加即死漸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脈雖非惡脈,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虛,亦非福也。

《結脈》

编辑

結因陰盛,主有積結甚積甚,微則微。

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陰盛則結,脾間積氣,大腸祕痛。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

《陽結》,藹藹如車蓋。

脈藹藹如車蓋大者,名「陽結」,為陽氣鬱結于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陰結累累」與陽違。

脈累累如循長竿強直者,名「陰結。」為陰氣鬱結于內,不與陽氣和雜也。

結浮寒邪滯經絡,結沉痰飲瘀血基。亦有七情氣鬱 者,脈道不通實由之。

裡寒脈緩則為結,裡熱脈數則為促,緩促不同,結亦當如促脈,分痰飲氣血積可也。

《代脈》

编辑

「代脈必死」臟氣絕,平人見此大不祥。

病人見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風家并痛極,三月妊孕卻無妨。

痛風痰濕阻礙。有孕胎氣阻礙。故無妨也。

又有暴傷氣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湯。」

又有暴傷損氣血者,一時元氣未和,非臟絕也,宜「炙甘草湯」救之。

《臟腑六脈診法》

编辑

此即上古診法中之一法也。臟與腑同氣,所以古人不立《六腑脈訣》,但既以浮取候腑,沉取候臟,數為腑病,遲為臟病,又以急大緩濇沉甚者為臟,微急微大微緩微濇微沉者為腑,此其故何邪?蓋急大緩濇沉甚者,浮沉皆然,微者,浮取則然,而沉取則不然也。二說似異而實同,要之浮中有沉,沉中有浮,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如上竟上者,胸頭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其實寸脈亦有主下病者,尺脈亦有主上病者,此診家活妙之微理也,許氏所謂以意會之,非言語可得而傳者。

《心脈診法》

编辑

心浮大散是本宮。

心之本宮,平脈也。虛實賊微,邪過宮脈也。餘皆雜脈相兼而見。

微大邪歸小腸中。

大即洪也。微有初暫而不久意。詳總看《十變脈》。各部倣此。然脈有輕重,如左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小腸,後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左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膽,後以重手。如十二菽取之是肝;左尺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後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腎;右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大腸,後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右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後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右尺。先以輕手得之。是三焦。後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命門

浮數。風熱頭疼痛。

數兼弦緊而言,浮數主頭疼身熱面赤,骨節煩疼,甚則心痛面赤,乃外感鬱熱表證。小腸為膀胱之標,故脈見此。

浮遲腹冷胃虛空。

浮而帶遲。主小腹寒痛。胃弱噯酸。

浮虛偏頭耳頰痛。

手太陽經虛,苦偏頭痛,耳頰痛。

浮弦疝痛滑多蟲。

《訣》云:「急則腸中痛不通是也。浮弦而滑,主疝痛,食蟲甚多。如面生有白點者,必有血龜。」

浮緊而滑為淋閉。

浮緊而滑為淋,或二便閉澀。

浮洪膈脇滿難通。

「胸連脇滿」,痰熱盛也。

浮長風眩成癲癇。

浮大而長,為風眩癲癇。

浮實面赤熱生風。

浮實面赤如騂。熱則生風。《訣》云。「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

浮濡虛損足多汗。」

「浮濡」五臟虛極。而汗出于足。蓋五臟系發之于足故也。

浮芤積瘀吐痢紅。

血瘀胸中不散,以致氣道不通,在內作聲。氣升則吐血,氣降則便血下痢,甚則吐痢交作。

浮溢骨痛。心煩躁。

「左寸脈滿過關部。」主骨節疼痛。心中煩躁面赤。乃心熱之候。

浮絕臍腹痹痞衝。

「浮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冷痹,小腹中有癥瘕。

沉數,狂言,并舌強。

數兼實滑而言《訣》云:「實大相兼并有滑,舌強心驚語話難。」

沉遲血冷神不充。

沉遲或血虛,或上焦受寒,或心神衰少。

獨沉不睡皆因鬱,努瘀侵睛崩漏紅。

沉主氣鬱,夜不睡,或上攻,患目必努肉,瘀血侵睛,下流則崩漏去紅,甚者咯血。

沉微虛痞驚中熱。

「沉微榮弱」,以致虛火上侵,胸膈痞悶,甚則脇亦脹痛。驚中熱者,脈微主心氣虛弱,易生驚惕。但心屬火,驚則血散火動,驚中有虛熱也。

「沉實」口瘡及喉嚨。

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沉緩專主項背強。

沉緩主項背筋急強痛。

「沉滑」痰熱時相攻。

「滑為痰合本位。洪則為痰熱。或嘔逆。或怔忡。時作時止。若沉細而滑,全無本脈。則為水尅火。」不治。

沉濇胃虧音容減。

濇則心經氣虛血少。母不能以蔭子。以致胃氣下陷。心神虧少。面無顏色。言語聲音亦懶。甚則氣血凝滯。而為虛痛。

沉緊真痛必然凶。

沉緊乃腎水逆上乘心,謂之賊邪,必發真心痛如刺必死無疑。

沉弱陽虛多驚悸。

《權輿》云:「左寸弱兮陽氣虛,心驚悸兮汗難除,

沉伏痰鬱聚胸中。」

伏主憂鬱多痰,心肺二經積聚胸中。

沉弦心懸或如滿。

弦乃肝邪乘心,主心懸如饑,或時拘急如飽滿然。此虛邪也。

沉絕掌熱嘔上衝。

「沉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

浮沉俱虛苦洞泄。

心與小腸俱虛者,苦洞泄,寒少氣,四肢寒,腸澼

浮沉俱實,便難通。

心與小腸俱實。苦便閉,心腹煩滿。

《肝脈診法》

编辑

肝弦而軟無些病。

弦乃肝之正脈。帶軟則弦而得中。故無些病。

微弦。膽驚欲發黃。

脈初微弦者。主膽腑受驚。潮熱。欲發黃疸。爪甲眼目俱黃。

浮數風熱,筋抽搐。

數包弦緊而言。主發潮熱。筋脈抽搐。

「浮遲」,洒淅淚成行。

浮遲主「肝經受寒,洒淅惡寒。時發熱冷淚時流。

浮細振搖。」多盜汗。

浮細膽氣虛怯,肢體振搖,夜出盜汗。

浮弱微散視渺茫。

「浮弱微散。」乃肺脈乘肝,致肝經氣虛,目暗生花,視物渺茫。

浮芤失血。肢體癱。

芤主失血,血虛則不能運用,故四肢癱瘓,

浮甚筋痿,澼在腸。

浮甚乃火旺血虛,筋弱無力,終為癱瘓腸澼,本脾胃濕熱,肝風乘虛下注,輕則便血,重則痔漏,故痔乃筋脈病也。

「浮大滑實」,頭目病。

浮大滑實,乃心脈乘肝,血熱生痰,以致頭目不清,或腫或痛,咽喉乾燥。

浮溢眩暈筋痛傷。

浮弦溢上寸口。主目眩頭重。筋脈痠痛。

浮濇「肋滿。」經不利。

濇主肝血虛少,甚則吐逆,不能停藏。輕則脇肋脹滿身痛。婦人血凝氣滯,多月經不利。若浮濇而短,則為本經賊脈

浮絕,膝痛善驚惶。

無膽脈者,苦膝痠痛,口苦善畏多驚。

沉遲疝氣。睡不著。

沉遲血冷。夜臥不安。疝氣時攻。

沉數鬱怒苦生瘡。

沉數善鬱善怒,肝火妄動,多生瘡疥癰疽,

沉弦緊實痃癖病。

沉弦緊實四脈主腎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虛結成癖積。或近臍。或兩脇間作痛。

沉實轉筋。痛脇房。

實主脇肋切痛。肝實者苦肉中痛,轉筋

沉微內障,或作泄。

沉微則肝氣虛,主眼生內障,或時疏泄下利,

沉弱筋枮腰脈僵。

弱主血虛,筋脈枯痿短縮。腰脈亦痛,急如張弓。產後多有此疾。

沉緩醋。心腹氣結。

肝緩則宿食熏蒸,心頭酸刺,或氣結在腹作痛,

沉伏觸冷腳不強。

《沉伏》乃寒氣觸血,以政腳痛難以伸縮。

沉濡恍惚下體重。

沉濡則魄衰,不能與魂相守,心中恍惚,下體腰腳沉重。

沉絕遺溺命不長。

無肝脈者,苦遺溺,逢庚辛金日必死。

俱實。嘔逆食不化。

肝膽俱實者,苦嘔逆,食不消化。

俱虛厥冷性無常。

肝膽俱虛,四肢厥冷,性情不樂,喜怒不常。

《腎脈診法》

编辑

《腎本》沉實帶滑形。

沉實而滑者,腎之本脈也。

微沉病自膀胱生。

微沉者,膀胱經病也。

浮數勞熱。小便赤。

浮數,膀胱火動,主勞熱,小便赤。

浮遲帶濁耳蟬鳴。

浮遲乃傷精,患帶濁,耳中蟬鳴,鳴久則聾。

浮滑實,大淋澀證。

脈浮帶滑而又實大,乃心經邪熱下侵,故小便淋濇作痛。

甚浮偏墜寒邪并。

「浮」甚則寒邪入小腸。主偏墜。小便臊。

浮緊風炎腎竅塞。

「浮緊」主腎臟有風,上攻于耳,以致耳聾。

浮濇疝痛。及遺精。

腎濇則虛寒,主小腸疝氣,胞囊腫大,或精于夢中遺漏。

浮虛牙痛背腰倦,虛甚足膝瘡痍縈。

腎脈浮虛,乃風與氣搏,主牙疼出血,背腰跎倦,甚則足膝生瘡,經久不愈。

浮芤尿血女經漏。

浮芤,腎虛也,男子尿血,女人經漏。

浮緩傷風瀉幾行。

「浮緩」乃風入太陽,膀胱見之,主傷風自利,

浮實小腹脹且痛。

「脈實」主心熱傳于小腸。脹滿作痛,小便淋瀝。

浮滑停水。臍如冰。

「滑」乃陽脈,左尺見之,則陽勝陰矣。腎虛不能化水,以致停蓄。臍腹冰冷,甚則流利作聲。

浮洪陰虧腳痠軟。

「左尺浮洪」,乃火乘水也。「外感得之,則為熱入膀胱,小便赤澀,兩腳隱疼;內傷得之,則陰精虧甚,腳膝痠軟。」

浮絕傷筋與「閉經。」

無膀胱脈者,苦逆冷,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婦人月經不調,或閉。

沉數陰虛火動證。

沉而數者,乃水竭陰虛火動,或瘀血。

沉遲臟冷精薄清。

「沉遲」,腎虛冷也。臟寒自利,精氣清薄,女人則為「血結」,子宮亦冷。

沉緊滑弦腰腳痛。

脈沉帶弦,帶緊帶滑,乃腎受風濕而主腰腳也。

「沉弦飲水下焦停。」

沉弦胃寒,不能制水,所以停蓄下焦,必為水病。

沉微氣虛崩帶病。

沉微氣虛,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帶,經脈不調,

沉甚陰癢,衛不升。

「沉甚」主陰癢,或腰腳痛,皆衛氣不升,濕熱甚也。

「沉緩腳痹小腹冷

沉緩土邪乘水,故腳痹。下元冷,單緩則為尅。脈

沉伏,疝瀉患瘕癥。

脈伏乃陰積下部,故為疝痛泄瀉,或結癥瘕

沉濡便血,女胎脫。

濡則氣血耗散,男子便血,女子脫胎。

沉濇逆冷。腹有聲。

沉濇腎虛。不能溫養腸胃。以致肢體逆冷。臍下雷鳴。

沉緩而濇倦怠極,不寒不熱病難名。

尺脈緩濇,謂之解㑊,倦怠至極也。緩為熱中,濇為無血。熱而無血,寒不寒,熱不熱,病不可名下虛極而挾外感。

「沉散」腰痛。多小便。

脈沉帶散,必主腰痛尿多。

單沉而勻病不成。

脈但沉無滑曰「單」,沉而帶滑曰「勻。」兩脈皆腎之順候。

沉弱體痠。陰欲絕。

《訣》云:「弱脈尺宁陰欲絕,痠疼引變上皮膚,

無足熱亡其精。」

無腎脈者,苦足下熱,裡急,精氣竭亡,勞倦所致。

俱實巔疾,頭目重。

腎膀胱俱實者,苦巔疾,頭目重痛。

俱虛心痛瀉如傾。

腎膀胱俱虛者,苦心痛下重,洞瀉不止。

《肺脈診法》

编辑

肺脈浮濇短為平。

浮短而濇者,肺之本脈也。

微浮帶散。大腸清。

「微浮帶散。」大腸之氣清而無病也。

浮數風熱咳且祕。

浮數,主中風咳嗽,身熱便祕。

浮遲寒冷瀉難禁。

脈遲肺寒。痰痞胸前。飲食難消作瀉。

浮實滑大咽乾燥,腸痛便難鼻乏馨。

浮實滑大,心火乘肺。主咽門燥痛,腸如刀刺,毛焦唾稠,鼻乏馨香。

浮芤衄血。胸暴疼。

浮芤積瘀,或衄或嘔。瘀滯胸中。則卒暴疼痛。

浮溢膈滿或腸鳴。

浮甚。溢上魚際。氣不下行。胸膈滿悶。或時氣下。則大腸作鳴。

浮洪足熱唾稠濁。

浮洪火盛,足心熱,痰唾稠濁且臭。

浮緊喘促冒時行。

浮緊感冒,時行風痰,咳嗽喘促。

浮弦咳嗽冷氣結。

風邪傳于大腸,故脈弦,咳嗽,冷氣祕結。

浮滑痰多頭目傾。

浮滑痰多,頭目昏眩。

浮急腸風癰,血痔。

浮弦數急,主腸風,腸癰,便血,痔瘡。

浮絕少氣有水停。

無大腸脈者,苦短氣,心下有水。

沉數火盛痰氣升。

「沉數」火乘肺。痰壅喘急。

沉遲氣痞冷涎縈。

《歌》云。「脈遲氣痞寒痰盛。飲食難消氣漸衰。

沉緊而滑仍咳嗽。」

肺部得此三脈。有寒有風有痰。故發咳嗽。

沉細兼滑,是骨蒸。

子乘母虛,病在骨內。《訣》云:「沉細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總澀,寒熱兩相并。」

沉實熱結。微寒結。

「沉實」乃邪熱結胸,沉微乃寒結胸。

沉甚。膹鬱引背疼。

沉甚。胸中膹滿之氣。與背牽引而痛。

沉弱驚汗濡,寒熱。

沉弱陽虛,主驚悸多汗;沉濡虛損,主增寒發熱

沉絕欬逆,喉瘡生。

無肺脈者,苦短氣,欬逆喉塞。

俱實,脣吻手臂捲。

肺大腸俱實者,主脣吻不收,手臂捲。

俱虛,憂恐見光明。

脈大腸俱虛。情中不樂。或如恐怖時。望見光明。

《脾脈診法》

编辑

脾脈本緩,善不見。

緩乃脾之本脈,隱隱和緩,不可見者為善。惡者來,如水之流,此為太過,病在外,令人四肢不舉,或如鳥之喙,此為不及,病在內,令人九竅壅塞。

微緩,胃氣得其平

初微緩者,胃之平脈也。

浮數胃火或誤下。

「浮數有力」,乃胃中有火,吞酸吐逆,齒腫出血,中消善食,夜多盜汗。如浮數無力,乃醫誤下,損傷脾胃所致。

浮遲「胃冷氣膨膨。」

脾胃氣虛冷作嘔。肚腹膨脹。

浮濇下利。穀不化。

浮為胃虛,濇為脾寒,脾胃虛寒,水穀不化,法當下利。

「浮實」消渴因勞成。

脈浮而實,原因勞倦傷脾,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穀為糟粕,而不化為精血。營養五臟。故口乾發渴。滌蕩腸胃,小便數而血肉耗散,故名消中也。

浮芤甲錯,身體瘦。

「浮」為胃氣衰,芤為榮氣傷,故「肌肉甲錯」而不光澤,且漸瘦也。

浮緊「腹中痛且鳴。」

趺陽脈浮而緊,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

浮微而緊為「短氣。」

微則為虛。緊則為寒。中虛且寒。氣自短矣。

浮滑吐噦口不馨。

《訣》云:「弦以滑兮胃寒。」又云:「單滑脾家熱,口臭氣多粗。」蓋滑為噦為吐,為口臭。兼弦或無力者,則為胃寒。兼浮大有力者,則為痰火。

浮溢中風涎出口。

浮大帶弦。溢過寸口。主《本經》中風。流涎不止。

浮弦肢急瘧痢行。

浮弦肝氣太盛,有妨脾土,四肢拘急倦怠,或患時行瘧痢,弦甚則為尅脈,

單浮胃虛生脹滿,浮甚鼓脹蜘蛛形。

浮甚,風聚于胃,胃虛甚則腹大,四肢瘦,如蜘蛛形然。

微浮客熱「洪番胃。」

胃邪發為浮洪。胃火主番胃。但略浮而不兼別脈者。乃風邪客熱侵犯本經。或來或去。但安脾土。則客熱自去矣。

浮絕膚硬冷如冰。

無胃脈者,氣衰則身冷,血衰則膚硬。

沉數中消。好嗜臥。

歌云:脾數中消好嗜眠,胃翻口臭及牙宣,

沉遲中滿積滯凝。

沉遲中寒,因傷冷物成積,以致腹中脹病,少食痰飲,氣促,痃癖,鼓脹急痛,

沉甚氣促,胸腹痛。

氣短促。胸至臍腹疼痛。

「沉緩氣結」腹不寧。

沉緩乃上盛下虛。氣不升降。而氣結在腹。短促不舒。

沉實,虛火蒸脾土。

實乃隱伏陽火在內。炎蒸脾土。致脾氣虛。胃氣壅。所以不能食。須要溫和脾胃。

沉微土鬱致心疼。

沉微乃脾土鬱結之氣為患。上壅于心為痛。或為噫氣阻食。

「沉伏積塊。」或發痔。

伏主積氣。塊與痔。皆陰積所結而成。

沉濇少食。肌不生。

濇乃心火虛少。致令脾無生氣。不能宣化水穀。或作嘔吐。或只食少。雖食亦不能生肌。

沉濡少氣弱氣喘。

沉濡主少氣,沉弱主氣喘。

沉絕腹滿。四肢羸。

無脾脈者,苦下利善嘔,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甚則肢瘦腹大,乃氣蠱也,必有腹痛。

俱虛四逆瀉不已。

脾胃俱虛。少氣不足以息。四肢逆冷。寒瀉不已。

俱實。身熱脹。喘驚。

脾胃俱實,身熱腹脹,脇痛作喘多驚。

《命門脈診法》

编辑

命門沉實最為佳。

命門脈喜滿指沉實,帶滑不數。

微沉,胞絡無火邪。

微沉者。胞絡相火本脈也。浮數則為火動。沉遲則為火衰。

《三焦呼吸》審虛實。

三焦無位惟浮,診以呼吸,審其虛實,呼出二至,則心肺上焦邪輕;吸入二至,則肝腎下焦邪輕;呼吸之間一至,則脾胃中焦邪輕。先輩有以浮取上焦,合心肺脈,中取中焦,合脾胃脈,沉取下焦,合肝

腎脈不合則氣亂。須再切之。但右尺有三脈。浮為三焦略沉為包絡。沉為命門。不若以呼吸間取之。

女人三脈滑浮嘉。

女人喜滿指浮滑伏濇者,無子。

浮數遺精還是熱。

相火盛熱,則精自流通。

浮遲冷瀉氣不奢。

浮遲陽氣已衰,故見冷瀉、盜汗等證。

獨浮《便結》風侵肺。

《訣》云:「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乾澀固難通,

浮大腹脹臉紅華。」

腹脹浮脈大。宜調其血。火盛則臉紅心躁。

浮弦停水。或蒸怯。

弦主臍下急痛,停水為積。素虛者得之,為骨蒸怯證。

浮滑火瀉,渴飲茶。

浮滑痰火作瀉,口渴腹鳴。

浮緊小腹築築痛。

浮緊,下部築築然掣痛。

浮芤便血定無差。

浮芤大腸便血。

浮細虛汗心振懼。

浮細主畏寒多汗心振。

浮絕陰冷子戶遮。

右尺浮取脈絕者。無子戶脈也。苦足冷陰寒。婦人絕產。帶瘕無子。

沉數消渴。小便赤。

沉數,命門火盛,主作渴溺赤。

沉遲冷瀉便清頻。

沉遲,命門火衰,故瀉冷便清。

沉甚。水腫緩。腰痛。

沉甚水證,必先腳膝沉緩,專主腰痛。

沉微疝痛瀉濁津。

沉微主膀胱疼痛作瀉。或津液下流。為濁為帶。

沉實轉筋。兼膝痛。

沉實主轉筋,膝下痛。或下利或便難。

沉濇臍冷竭精人。

沉濇「真精枯竭。」大便祕滯。小腹與脛俱冷。

沉弱滑瀉。伏痛逼

弱脈主臟冷滑瀉,伏脈主下寒痛逼。

沉絕足冷《見鬼神》。

無命門脈者。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魘。

三脈貴有虛中實。

三脈俱實,則熱極難解;三脈俱虛,則冷極難補。貴乎似虛而實,似弱而滑。

生死兼此斷為真。

「命門,一曰命脈。又兩尺前一分,名神門,診命門脈上溢耳。凡病有此脈則生,無此脈則死。斷生死固以胃氣為主,兼此尤為真的。但命門男女有異,天道右旋,男子先生右腎,故命門在右,而腎在左;地道左旋,女子先生左腎,故命門在左,而腎在右。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脈好,病雖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脈好,病雖危亦不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