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三十九卷目錄
井部彙考一
易經〈井卦〉
禮記〈內則〉
周禮〈夏官〉
春秋緯〈潛潭巴〉
山海經〈中山經〉
神異經〈東南荒經〉
史記〈河渠書〉
劉熙釋名〈釋宮室〉
後漢書〈禮儀志〉
井宿圖考
玉井軍井星圖考
釋贊寧物類相感志〈丹井 石井 華山井 女國井 廬陵井 茅山
井 天井 井氣 華珠井 井出五色煙 綠珠井 吳明墟井 雲井 火井 鹽井〉
沈括忘懷錄〈藥井〉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水法附餘 第一氣試 第二盤試 第三缶試
第四火試 第一擇地 第二量淺深 第三避震氣 第四察泉脈 第五澄水 第一煮
試 第二日試 第三味試 第四稱試 第五紙帛試〉
畿輔通志〈順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河間府 真定府 順德府 廣平府
大名府 宣府〉
山東通志〈濟南府 兗州府 東昌府 青州府 登州府 萊州府〉
山西通志〈太原府 平陽府 潞安府 大同府 遼州〉
河南通志〈開封府 歸德府 彰德府 懷慶府 河南府 南陽府 汝寧府
汝州〉
陝西通志〈西安府 延安府 漢中府 平涼府〉
江南通志〈江寧府 蘇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鎮江府 淮安府 揚州府
安慶府 寧國府 池州府 太平府 盧州府 鳳陽府 徐州 和州 廣德州〉
坤輿典第三十九卷
井部彙考一
编辑《易經》
编辑
《井卦》
编辑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 羸其瓶,凶。
〈本義〉《井》者,穴地出水之處。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為井。改邑不改井,故「無喪無得。」而往者來者,皆井其井也。汔,幾也。繘,綆也。羸,敗也。汲井幾至,未盡綆,而敗其瓶,則凶也。其占為事仍舊無得喪,而又當敬勉,不可幾成而敗也。〈大全〉厚齋馮氏曰:「繘,關西謂綆,汲水索。瓶,汲器文;從缶,瓦器也。或謂古無桶,故不取巽木,象韓信以木罌渡師,如樽罍,古皆用木,疑古以木為瓶,從缶,則又瓦為之者,此象巽木無疑。」隆山李氏曰:「自古國邑之建,必先視其泉之所在。是以公劉創京於國之初,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先卜其井泉之便,而後居之也。」又曰:「坎者,天一之水,見於諸卦者,皆諸水下流之失,故多以險喻。其在卦而得水之貞性者,惟《井》是也。以畫觀之,一陽實其中,二陰圍其外,譬之陽氣初回,暖律於凝陰之中,冬水因之而變溫,此坎之真性也。嘗以此觀天下之水,其在冬而溫者,獨井泉而已。蓋得之地脈,不失其本真,及注之川澤,風雨霜露之」所剝,失其本性,無復有向來一陽之溫也矣。「載觀」井泉之水,在人身則精血是也。川流之水,在人身則涕洟之類是也。精血固藏者,乃井泉生動之性。而涕洟往而不反者,諸水下流之失也。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 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 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本義〉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以君養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大全〉朱子曰:「木上有水井。」說者以為木是汲器,則前面卻有瓶,瓶自是瓦器,此不可曉,怕只是說水之津潤上行,至那木之杪,便是井水上行之象。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本義〉《井》以陽剛為泉。上出為功。初六以陰居下、故為此象。蓋不泉而泥、則人所不食、而禽鳥亦莫之顧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
〈本義〉言「為時所棄。」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鮒」,無與也。
〈程傳〉鮒,井泥中微物。射,注也。如谷之下流注於鮒也
《甕敝漏》,如甕之破漏也。〈本義。〉九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上無正應,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本義〉「渫」,不停汙也。「井渫不食」而使人心惻,可用汲矣。「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並受其福也。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時用,故其象占如此。
六四:「井甃」,無咎。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本義〉以六居四,雖得其正,然陰柔不泉,則但能修治而無及物之功,故其象為「井甃」,而占則無咎。
九五,井洌,寒泉食。
〈本義〉「洌」,潔也。陽剛中正,功及於物,故為此象。〈大全〉程氏曰:水始達曰泉。坎,水之正性則寒,坎北方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本義〉收,汲取也。晁氏云:「收,鹿盧」,收繘者也。幕,蔽覆也。「有爭」,謂其出有源而不窮也。《井》以上出為功,而坎口不揜,故上六雖非陽剛,而其象如此。
《禮記》
编辑
《內則》
编辑
《外內不共井》。
〈注〉嫌同「汲」也。
《周禮》
编辑
《夏官》
编辑
《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
〈訂義〉《鄭鍔》曰:「軍之所聚不可無井,穿井及水則舉壺示人,使見壺者知其地有井,蓋壺者所以盛水故。」
也
《春秋緯》
编辑
《潛潭巴》
编辑
「火從井出」,有賢士,從人起。
《山海經》
编辑
《中山經》
编辑
《超山》其陽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視山》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
《神異經》
编辑
《東南荒經》
编辑
東南有石井,其方百丈,上有二石闕,有榜著闕,曰「地 戶。」
《史記》
编辑
《河渠書》
编辑
「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 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 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 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 間。井渠之生自此始。
漢劉熙釋名
编辑《釋宮室》
编辑
井清也,泉之清潔者也。井一有水一無水,曰「罽汋。」罽, 竭也。汋,有水聲汋汋也。
《後漢書》
编辑
《禮儀志》
编辑
《夏至》陰氣萌作,是日「浚井改水。」
井宿圖
此處缺少一幅插圖。請考慮協助將書中此處的圖片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Mineralogy and Geography - pic006 - 井宿圖.png或.svg命名。 |
井宿圖考
按:《史記天官書》:「東井為水,事禍成井。」
按《漢書天文志》:「東井為水事,火入之一星,居其左右, 天子且以火為敗,禍成井。」
按:《晉書天文志》:「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黃道所經, 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
按《步天歌》井,「八星橫列河中靜。」
按《宋史天文志》:「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黃道所經, 七曜常行其中,為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武密占曰:「『井中為三光正道,五緯留守,若經之,皆 為天下無道,不欲明,明則大水』。又占曰用法平。」井宿 明鉞一星,附井宿前,主伺奢淫而斬之。明大與井宿 齊,則用鉞於大臣。月宿,其分有風雨。日食,秦地旱,民 流,有不臣者;暈,則多風雨。有青赤氣在日為冠,天子 立侯王。月食,有內亂,大臣黜,后不安,五穀不登,分有 兵喪。月暈,為旱,為兵,為民流,國有憂,一曰有赦。陰陽 不和則暈;暈及三重,在三月為大水,在十二月日壬 癸為大赦。月犯之,將死於兵,水官黜,刑不平;犯井鉞, 大臣誅,有水事。歲星犯之,主急法,多訟獄,水溢,將軍 惡之。井犯鉞,近臣為亂,兵起;逆行入井,川流壅塞。熒 惑犯之,兵先起者殃,又曰天子以水敗;入守經旬,下 有兵,貴人不安;守三十日,成勾已,角動,色赤黑,貴人 當之,百川溢,兵起。填星入犯之,兵起東北,大臣憂;入 井鉞,王者惡之;在觜而去東井,其下亡地。太白犯之, 咎在將;久守其分,君失政,臣為亂。辰星犯之,星進則 兵進;退,則兵退,刑法平,又曰北兵起。歲月芒角動搖, 色赤黑,為水,為兵起。客星犯之,穀不登,大臣誅,有土 功,小兒妖言。彗星犯之,民讒言,國失政,一曰大臣誅, 其分兵災。流星犯之,在春夏,則秦地謀叛;在秋冬則 宮中有憂。《乙巳占》:流星色黃潤,國安;赤黑,秦分,民流, 水災。蒼黑雲氣入犯之,民有疾疫;黃白潤澤,有客來 言水澤事。黑氣入,為大水,常以正月朔日入時候之。 井宿上有雲,歲多水潦。
玉井軍井星圖
此處缺少一幅插圖。請考慮協助將書中此處的圖片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Mineralogy and Geography - pic007 - 玉井軍井星圖.png或.svg命名。 |
圖考
玉井
按《晉書天文志》:「玉井四星,在參左足下,主水漿以給 廚。」
按《步天歌》參。「總有七星觜相侵。兩肩雙足三為心。伐 有三星足裡深。玉井四星足右陰。」
按《宋史天文志》:「玉井四星,在參左足下,主水泉以給 庖廚。動搖為憂。客星入,為水,為喪國失地;出,則國得 地。一云:將出。流星入,為大水。雲氣入而色青,井水不 可食。」
軍井
按《晉書天文志》:「玉井東南四星曰軍井,行軍之井也。 軍井未達,將不言渴」,名取此也。
按《步天歌》,「屏星兩扇井南襟,軍井四星屏上吟。」 按《宋史天文志》,「軍井四星,在玉井東南,軍營之井,主 給師,濟疲乏。」月犯,芻橐財寶出。熒惑入,為水,兵多死。 太白入,兵動,民不安。客星入,憂水害。
《釋贊寧物類相感志》
编辑
《丹井》
编辑
臨沅縣有廖氏,世壽考,或出百歲,或八九十,後徙去, 子孫輒夭逝。他人居其宅,累世亦壽考,皆謂宅之所 為,而不知何故。或疑其井水赤,乃掘試驗之,當井中 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去井數尺。此丹砂因泉 水漸染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壽。
《石井》
编辑
《安成記》云:「羅宵山有石井,天旱祠之,以木投井中即 雨,至井溢水出,即雨止。」
《華山井》
编辑
《異苑》云:「蘭陵郳城有華山,山上有井,其中有鳥,金喙 黑色而圓翅。此鳥若見,則有大水。」
《女國井》
编辑
《東夷傳》云:「海中有女國,視井即有孕,彼國無男子故。」
《廬陵井》
编辑
井,半青半黃者,甜滑,宜煮粥,色中金似灰,汁甚芬馨。 井在城中。
《茅山井》
编辑
《真誥》云:「金陵之土,似北邙及北谷開,土堅實而宜禾 穀,作井水白。不學道者飲水亦令人壽考也。」
《天井》
编辑
金陵城東二十里,周迥二里,莫測其深。盛弘之云:「中 有潛室,人見之輒有兵起。」梁始興王治荊州,歲苦旱, 有外國人能祀龍,使至天井,有巨蛇長二丈,遶祀壇, 俄而致雨。
===回旋有大毒。」
《華珠井》
编辑
彭城華珠山中井,人不敢窺,窺之不盈歲輒死。有鳥 作《華山井司》。
《井出五色煙》
编辑
《襄沔記》:漢水西山九井中出五色煙,舉高數丈,凝結 分布,彩色鮮明。傳云「昔有人縋入,收得數斛空青。」
《綠珠井》
编辑
昔石季倫為交趾採訪使,見梁氏之女美顏色,以真 珠三斛買之。梁氏家井在白州雙角山下。《耆舊傳》云: 「汲此水者,誕女必多美麗。」有識者云:「女色無益,以巨 石鎮之。及後有生女者,端正而七竅四肢多不完具 矣。」
《吳明墟井》
编辑
漢武帝寢靈莊殿,召東方朔問:「漢承唐運,火德以何 精瑞為祥應?」朔曰:「臣嘗至吳明之墟,在長安東,去扶 桑七萬里,有及雲山,山頂有井,雲起井中。若土德王, 黃雲出;火德王,赤雲出;水德王,黑雲出;金德王,白雲 出;木德王,青雲出;此皆應德而出。武帝用土,光武後 定火。」
《雲井》
编辑
《洞冥記》:長安東七萬里有及雲山,頂有井出,雲「漢武 猶用土德,不合火德也。」光武後定漢火德。
《火井》
编辑
《異苑》云:「蜀郡臨邛縣有火井,深六十餘丈。漢室之隆, 則炎赫彌亙。暨桓靈之世,火勢漸微,諸葛一窺而更 盛。又北狼山遙火山西有火井,深不可見底,炎熱上 升,若微電,以草釁之,即火發其山矣。」
《鹽井》
编辑
蜀郡臨邛縣有二井,一是火井,一是鹽井。若取鹽井 水,以火井火煮之,一斛水得鹽四五斗,若家火不過 二三斗矣。
又
通州鹽井,汲水分民戶煎鹽,官給與商販去而納錢。 彼商或浮沈江裡,此井則鳴吼溢出井畔。役夫聞必 記時,偵彼商,果符合。故取鹽遠出者,不敢隱欺。
《沈括忘懷錄》
编辑
《藥井》
编辑
道院中,擇好上地鑿一井,須至深而狹小,勿令太大, 即費藥。江南浙東以至遠方山間多紫白石英,洞中 多種乳,《孔公蘗》令人採掇,各一二石,搗如豆粒,雜投 井中磁石亦好。雲母,廬山尤多。欲用之,須揀成塊者, 勿擊碎皆完。用之仍須先下雲母,以眾石蓋其上,深 數尺,防雲母屑入水中,飲之,有害故也。每日汲水飲, 或供烹茶、釀酒、作羹飲,皆用之,久極益人。唐李文饒 家藥井,仍用硃砂、硫黃、黃金、珠玉,如此尤好,但山家 不可致耳。其井須極深,深則容藥多,多則力盛而堪 久。仍以此井難即浚,須要一鑿便深,乃可久用。井上 設楹,常扃鎖之,恐蟲鼠墜其間,一或為庸人孺子所 褻。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
编辑
《水法附餘》
编辑
「高地作井」,未審泉源所在,其求之法有四:
《第一氣試》
编辑
當夜水氣恆上騰,日出即止。今欲知此地水脈安在, 宜掘一地窖,於天明辨色。時人入窖,以目切地,望地 面有氣如煙騰騰上出者,水氣也,氣所出處,水脈在 其下。
《第二盤試》
编辑
望氣之法,曠野則可。城邑之中,室居之側,氣不可見。 宜掘地深三尺,廣一尺,任意用銅盤一具,清油微微 遍擦之。窖底用木高一二寸,以搘盤偃置之,盤上乾 草蓋之,草上土蓋之。越一日開視,盤底有水欲滴者, 其下有泉也。
《第三缶試》
编辑
又法:近陶家之處,取瓶缶坯子一具,如前銅盤法用 之。有水氣沁入瓶缶者,其下泉也。無陶之處,以土甓 代之,或用羊羢代之。羊羢者不受濕,得水氣則易見 也。
《第四火試》
编辑
又法掘地如前,篝火其底,煙氣上升,蜿蜒曲折者,是 水氣所滯,其下則泉也,直上者否。
鑿井之法有五:
《第一擇地》
编辑
鑿井之處,「山麓為上,蒙泉所出,陰陽適宜,園林室屋 所在,向陽之地次之,曠野又次之。山腰者居陽則太 熱,居陰則太寒,為下。」鑿井者察泉水之有無,斟酌避 就之。
《第二量淺深》
编辑
井與江河地脈通貫,其水淺深,尺度必等。今問鑿井應深幾何?宜度天時旱澇,河水所至,酌量加深幾何 而為之度去江河遠者不論。
《第三避震氣》
编辑
地中之脈,條理相通,有氣伏行焉,強而密理,中人者 九竅俱塞,迷悶而死。凡山鄉高亢之地多有之,澤國 鮮焉。此地震之所由也,故曰「震氣。」凡鑿井遇此,覺有 氣颯颯侵人,急起避之,俟洩盡,更下鑿之。欲候知氣 盡者,縋燈火下視之,火不滅,是氣盡也。
《第四察泉脈》
编辑
凡掘井及泉,視水所從來而辨其土色。若赤埴土,其 水味惡。赤埴,黏土也,中為甓「為瓦」者是。若散沙土,水 味稍淡。若黑墳土,其水良。黑墳者,色黑稍黏也。若沙 中帶細石子者,其水最良。
《第五澄水》
编辑
作井底,用木為下,磚次之,石次之,鉛為上。既作底,更 加細石子,厚一、二尺,能令水清而味美。若井大者,於 中置金魚或鯽魚數頭,能令水味美。魚食水蟲及土 垢故。
試水美惡,辨水高下,其法有五:
《第一煮試》
编辑
取清水置淨器,煮熟,傾入白磁器中,候澄清,下有沙 土者,此水質惡也。水之良者,無滓。又水之良者,以煮 物則易熟。
《第二日試》
编辑
清水置白磁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視日光中 若有塵埃絪縕如游氣者,此水質惡也。水之良,其澄 澈底
《第三味試》
编辑
水,元行也,元行無味,無味者真水,凡味皆從外合之, 故試水以淡為主,味佳者次之,味惡為下。
《第四稱試》
编辑
有各種水,欲辨美惡,以一器更酌而稱之,輕者為上。
《第五紙帛試》
编辑
又法:用紙或絹帛之類,色瑩白者,以水蘸而乾之,無 跡者,為上也。
《畿輔通志》
编辑
順天府
编辑《滿井》, 出安定門外,循古壕而東五里,見古井。井面 五尺無收,有榦,榦石三尺。井高於地,泉高於井,四時 不落,百畝一潤,所謂濫泉也。泉名則勞,勞則不幽,不 幽則不蠲,潔而滿。井傍藤老,蘚草深煙中藏小亭,晝 不見日,春初柳黃時,麥田以井故,鬣毿毿且秀。遊人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村妝而蹇者,道相屬,其初春首 遊也。
三潮井, 在故漷縣北門外。朝清午綠晚紅,故曰「三 潮。」
神惠井 在豐潤縣韓成村里許。耕者得古井,汲而 嘗之,有藥味,病者飲即愈,千里外爭來飲,因建藥王 祠。
永平府
编辑譙樓井 在府治南。每天將雨,有雲自井中出,居民 遇旱以占候。
保定府
编辑雙井 在府治西。二井並鑿,相離尺許,一苦一甘。 「金井」 在府治西南三皇廟內,明御史金毓峒殉難 處。
傾井 在束鹿縣西南。舊《志》云:「漢光武師行過此,渴 甚,得井無水,一夕水溢,井口自傾,不煩綆汲。」
河間府
编辑毛公井 在舊滄州東北隅。唐開元間,清池縣令毛 公因水鹹不堪供母,於縣旁穿地得泉甚甘,故名。 寒冰井, 在南皮縣治西。魏文帝《與吳質書》:「憶昔南 皮之遊,誠不可忘。泛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即 此。
真定府
编辑清泉井 在定州文廟東北。宋韓琦建學時所鑿。其 井比他井清而重,市人取以釀酒。
五龍井 在晉州治東。宋乾德中,鑿井口徑廣一尋, 甃為八角,以象八卦,四時澄澈,民甚利之。
戲井, 在槁城縣西南七里許,切近肥纍故城,疑即 肥子國東西郭也。今為村。
鴛鴦井 在贊皇縣五馬山,又一在縣薔花園,皆兩 泉並出。
順德府
编辑襄子井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世傳趙襄子嘗獵此, 人渴乏水,禱於天,以矢卜之,遂得泉,深三十丈。襄子 嘗之,故名。
文淵井 在府學內,澄清甘美,飲者如濯魄冰壺。歷 年久遠,不知所始。
仙井 在南和縣西北隅。臺上有井,其泉清洌,水與 地平,深不可測。井北有廟,塑仙女龍母像。歲旱有禱輒應。
珍珠井 在唐山縣堯廟旁。深僅三尺,晶瑩皎潔,內 有珍珠。相傳有賈胡探得之,水遂涸。今尚有珍窩數 處。
小石莊古井 在府城西。山高石厚,難於鑿井,居民 苦之。邑令朱誥聞而憫焉,禱於神,兆於夢,驅車相地, 掘山得泉,通淤疏塞,遺榦宛然。
廣平府
编辑琉璃井 在邯鄲縣東三十里梁家畽中,不詳世代, 今甃甎之上結成黑色,如琉璃狀,故名 「華家井」, 在清河縣白虎岡前。城內水皆苦鹹,惟此 甘美,邑人賴之。
大名府
编辑御井 在開州治南,宋真宗駐蹕處,有真宗「迥鑾井。」
宣府
编辑康濟井 在萬全右衛北二里,鑿石山巔,水極清徹。 火井, 在弘州,深不見底,炎氣上升,常若微電,以草 爨之,則煙騰火發,故名曰「塋臺。」弘州,今順聖境。 古井, 在延慶州西北七十里,元時鑿,水極甘冽,上 有團柱亭。
《山東通志》
编辑
濟南府
编辑感應井 在府城內北極臺下。明正德九年,德府修 北極廟,興工苦於遠汲,監者禱於神,一夕,夢神指曰: 「泉在此。」詰旦,即其地鑿之。未數仞,泉湧出,色清味甘。 遂甃石作亭於上,名曰「感應。」鄒襲有記。
聖井 在章丘縣南二十里危山之巔,穿石而成,莫 知其始。水甘潔而無盈涸,歲旱禱雨輒應。金迪功郎 于汝翼有《危山聖井記》。
上方井 在章丘縣東二十里,其泉從石罅中流出, 冬夏不竭。迤南一里又有下方井,水常溢而不流。 「聖水井」, 在鄒平縣西南三十里醴泉寺西。遇旱取 水,祈禱輒應。
琉璃井 在長清縣南三十里,凡八井,不知鑿自何 時。每井皆以琉璃甃砌,其水瑩光奪目,今二井涸。又 樂陵縣南亦有琉璃井。
龍泉井 在德平縣龍泉寺內。其水甘潔,雖大旱不 竭。
古井 在海豐縣騮山旁。山有洞,深廣可容數百人, 沿海水多鹹,惟此水甘潔,時取不竭,人呼為「自然泉。」 易源井 在樂陵縣後,地勢低窪,水多鹵濁,後因濬 得源而水變甘,故名。
兗州府
编辑聖水井 在府城北二里。遇旱禱雨輒應。又嘉祥縣 內二十里,亦有聖水井。俗傳有疾者取水煎藥,服之 多效。
伯禽井, 在曲阜縣周公廟東南魯宮故基內,亦曰 「車輞井。」水清而甘,俗傳為漿水井。
季桓子井 在曲阜縣周公廟正北,亦魯故宮也。圍 五丈三尺,深八十尺,以石為之。楊奐《東遊記》謂之「雙 石梁井。」按《史記》,「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即此。 呂公丹井, 在曲阜縣鳧山呂公洞中。其水冬溫夏 涼,大旱不竭。
呂井 在單縣,有二:一在城南,一在城北隅,邑人惠 沖之苑囿。世傳金大定間,呂仙翁來遊單父,與惠沖 為友,徜徉囿中,因浚二井。水初苦澀,呂擲瓦礫,水遂 甘冽。二井相去二里許,泉穴相通,北井沈物其中,南 井浮出。今雖堙塞,尚呼為「呂井。」
靈泉井 在東平州北三十里,四面皆石壁,州人取 水,禱雨多應。
阿膠井 在陽穀縣東六十里。《水經注》:「阿城北門內 西側,皋上有井,其巨若輪,深六尺,歲嘗煮膠以貢天 府」,《本草》所謂阿膠也。《禹貢傳》曰:「濟水所經,清冽而甘, 煮烏驢皮為膠服之,可以療風疏痰。」即此。舊屬東阿, 故名。
天井 在平陰縣東南二十里,四圍皆山,大旱不涸。 「八角井」, 在壽張縣南,法興寺前。周圍二丈,泉湧清 甘,下綆百餘仞,不窮其底,抵以瓦礫,久之水光乃動, 甎石甃成八角,故名。
東昌府
编辑玉環井 在府治西南,一名「玉井。」相傳井中有石如 玉,鑿其中,渾然如井甃。
樓兒井 在高唐州城內西南隈,水清甘,夏月久貯 不變。境內又有「寺前井」、「菜園井」,皆不逮也。
琉璃井 在臨清州城外西南隅,久而湮塞。明景泰 初,平江侯陳豫建城,因訪得之,命工疏深丈餘,其甃 皆琉璃。濬之泉湧,味甘色清。遂圍以八角石欄,覆亭 其上,扁曰「清泉。」
青州府
编辑五井 在臨朐縣西南二十五里,產五色土,可燒磁 器丹井, 在蒙陰縣東北七十里,世傳有龍潛於此。
登州府
编辑銅井 在府城東三十里海中。海水鹹鹵,井水獨甘, 井口色青若銅,故名。
萊州府
编辑輪井 在府城東北十里石穴下。井口如輪,無雕琢 痕。
蘇井 在平度州北三十五里,水極甘潔,久旱不涸。 《天井》, 在即墨縣天井山上。周圍尋丈,深不可測,其 水澄清不竭,世傳有龍潛形。
《山西通志》
编辑
太原府
编辑古漆井 在府小彌陀寺西。相傳未有寺先有井,內 無磚痕,故名。
烈女井 在太原縣北十里,元武氏女管嬰投死其 中,因名。
九龍井, 在太原縣北三里。金皇統八年有碑云:「人 有疾,飲之即愈;目疾,洗之即明。」
御井 在太原縣西南十里,近晉祠。相傳宋太祖下 河東時,嘗飲馬於此。
「土井」, 在榆次縣西北二十里鳴李村後相傳漢昭 聖皇后微時,於此汲水灌麻,今廢,獨麻地有蹟。 「義井」, 在祁縣治東南察院巷盡南,相傳為元義門 溫義之井,故名。
滿井 在祁縣東南十五里閻慢村水神溝,井泉湧 出,冬夏長流,土人編渠灌溉田畝。
平陽府
编辑堯井 在府城堯廟殿前。寒泉觱沸,為亭覆之。相傳 堯建都時所鑿。
滿水井 在府城南十里伊村。其井有五,不汲則水 滿,雖旱亦然。今止有其一。
天井 在府城北五十里汾水東。晉將軍曹抽襲趙 平魯卜休於此。
八眼井 在襄陵縣西十八里薛村里。世傳趙宋時, 村之人加姓賈姓者刈麻田間,謀鑿井灌麻。忽白衣 老人指之曰:「離此西南一畝許可鑿。」少焉白衣不見。 二人遂於其地鑿井,無水,再鑿亦無。鑿至八眼水方 出,其七眼水俱出焉,遂通流為八眼。
舜井 在蒲州迎熙門外舜廟中。二井東西相距四 步許,《宋地理志》云:「蓋即史所謂匿空旁出者。」合府泉 脈皆鹹,此水獨甘,釀酒尤佳。俗傳有疾者飲之或愈。 宋真宗賜名廣孝泉,命王欽若撰記,歲久斷毀,明大 學士張四維重書勒碑,一見《歷山》。
烈婦井 在臨晉縣義堂薄兒村,深五十丈。明末逆 闖稱兵,胡、李二氏姑媳從井,故名。
聖水井, 在絳縣西十八里。鼎足三孔,甜苦不一,有 疾者飲之常愈。魏大康間,邑人楊斛嘗汲一泉,餘泉 輒動。
潞安府
编辑神農井, 在長子縣東南五十里羊頭山下。《後魏風 土記》:「神農井在羊頭山,即神農得嘉穀處。」
義井 在襄垣縣東南二十里。其地石厚水少,獨此 一井。相傳常天旱,水不能周,人相讓而飲之。
大同府
编辑雙井 在懷仁縣南九十里。土人相傳地一丈湧泉 二所,今砌二井。
金鳳井 在應州舊城內東北隅。相傳晉王李克用 生時,有「金鳳飛。」
遼州
编辑丹井 在榆社縣南三十里通宣觀。元至正間道人 賈志希煉丹處。俗傳有疾者服之即愈。
《覺山井》 在靈丘縣東南三十里,環堵皆山,而井在 其中,深幾三百尺。
《河南通志》
编辑
開封府
编辑海眼井 在府城安遠門裡上方寺內。相傳泉源通 海,故名。元末,寺燬於兵,而井失其跡。
神井 在杞縣西北,每歲旱,於此取水,禱雨輒應。 靈井 有二:一在許州城西三十里,其色元而氣溫, 積雨不溢,久旱不涸。一在鄭州東三里李衛公祠後。 冰井, 在延津縣西南二十里,世傳韓襄王藏冰之 所。
厄井, 在汜水縣東南七十里。《風俗通》云:「漢高祖與 項羽戰,敗於京索,遁入此井,有鳩止鳴其上,追者以 為無人,遂得脫,故名。」
歸德府
编辑靈井 在府城南四十里高辛廟內。世傳井始有四, 今存。其一在東廊下,四時不竭,遇旱,土人取水禱雨。 九龍井, 在鹿邑縣太清宮。世傳老子始生,九龍吐 水。今太極殿東有井存焉。
「煉丹井」 有二,在鹿邑縣太清宮左右,相傳老子煉丹處也。
彰德府
编辑龍井 在湯陰縣西真人社,相傳晉孫登嘗居此社。 墨井, 在府城西南郭村,井中有石如墨,晉左思賦 「墨井鹽池,元滋素液」是也。
懷慶府
编辑原昌井 在濟源縣西北郭村里,即梁太尹貞投檄 之井也。
燕家井 在濟源縣西王屋里。相傳昔有燕真人號 「煙蘿子」,嘗於此洗參食之,故名。
靈井 在濟源縣西二十里。東魏時,敵攻城內少水, 有土井,隨汲即涸。刺史平鑒俯井而祝之,泉乃湧出, 故名。
澆花井 在孟縣西南舊河陽城內。相傳東晉潘岳 澆花井也。
河南府
编辑古玉井 在府城外三十五里。魏明帝引榖水過九 龍祠前,為玉井。又旅華宮有玉井,皆以白石甃之。 琉璃井 在府城外發祥寺側。宋太祖汲此水浴後 甃以琉璃,至今石壓其上。
龍井 在永寧縣西北嶕嶢山下。三井相連,木覆其 上,相傳「動則有風雨雹繼出。」
南陽府
编辑「聖井」 在葉縣舊城東門外。其地四下而中獨高,病 者飲其水輒愈。
汝寧府
编辑司馬井 在光山縣學內。世傳司馬光生時,汲井水 以浴之,故名。
汝州
编辑巢父井 在州城西郭門外,其傍有許由廟。宋宗舜 臣嘗刻王通叟《弔巢父文》於石。
《陝西通志》
编辑
西安府
编辑御井 在府城善和坊,有井,水味甘美,唐時以供內 廚。
浪井 在興平縣耿祠鄉。唐貞元中湧出,有疾者飲 之輒愈。
丹陽井, 在鄠縣東三十里。元真人馬丹陽取此水 煉藥,故得名。
冰井, 在藍田縣終南玉案山,井深數丈,水落井中 輒作冰,經夏不消。長安不藏冰,但於此井取之。 玉漿井, 在藍田縣玉山下,有石井,深丈餘,本無水, 有患病者虔禱之,懸缾井中,即得水。色白味甘,如玉 漿,飲之輒愈。
蟾井, 在臨潼縣驪山白鹿觀中,有金色三足蝦蟆, 賀蘭先生見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昇天。」 御井, 在高陵縣西十里,唐高祖舊宅龍躍宮中井 也。今龍泉寺八角井是。
浪井, 在三原縣。開元十六年三月,京兆三原浪井 出。《宋志》曰:「浪井不鑿自成。王者清靜則應。」
金井 在盩厔縣南三十里,俗傳唐太宗嘗飲其水。 御井 在乾州興國寺前,城中井多苦鹹,惟此獨甘, 德宗行幸時用之。知州王鳳舊作《井亭》以表之。
延安府
编辑暖泉井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泉有七眼,其味甘美。 遇大寒,眾泉皆凍,惟此流溢不減。
范公井 在嘉嶺山半,當二水合流之衝。范仲淹於 山上為寨,鑿井備寇,後人以名。
龍潭井 在安塞縣西南一百一十里,潭深水清,四 時不竭,禱雨輒應。
石油井 在延長縣北九十里,井出石油,取者以雉 尾裛之,採入缶中,燃之如麻。多煙煤,為墨至佳,更療 瘡疾。《通志》云:屏山之下,翟水逕之,水面出油,可以燃 燈。又不止石油井矣。
种公井 在清澗縣治西,即石井,宋种世衡所。初, 世衡城清澗,處險無泉,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 石一畚,酬百錢,過石數重,泉因沛發。
漢中府
编辑金龍井 在府城內。傳有黃龍現,故名。
褒姒井 在褒城縣。舊傳褒姒居此井,取汲以沐,則 肌膚瑩膩,女色殊媚。今失其處。
平涼府
编辑康王井 在崇信縣西北郭。昔李武康王元諒所鑿, 以城中水鹹,汲汭稍遠,於西北郭濬深一丈,徑五尺, 得甘泉。
《江南通志》
编辑
江寧府
编辑景陽井 在臺城內,一名胭脂井。陳后主與張麗華、 孔貴嬪投其中,後人名為「辱井。」
響井 在江寧縣南六十里,井闌有「元祐五年」四字。 或以紗帛蒙其上,作鼓聲,投以瓦礫,其聲如鐘磬然義井 有二:一在天禧寺側,即今大報恩寺,天聖五 年丞相李迪鑿,有《記》。一在石子岡南,唐保大三年置。 上方井 在溧水縣西二十里上方寺中,世傳孫鍾 種瓜處。
「魏太武井」 在瓜埠山中。昔太武南伐,起行宮於此, 故名。
蘇州府
编辑丹井 在常熟縣虞山南嶺下。天監初,天師張道裕 來隱,鑿井其下。宋淳熙中,進士李正則浚井,得藏丹 石。䃭啟之,化為雙紅鴿,飛入尚湖,今井廢。 雪井, 在常熟縣虞山。宋元祐中,海陵徐神翁弟子 申將南遊,神翁曰:「逢虞則止,無雪則開。」申至虞山,始 悟其旨,遂插竹為庵。山峭無水,一日大雪,惟山坳不 積,申鑿之,果得美泉。
松江府
编辑瑞光井 在府城外超果寺西廡下。宋太平興國中, 僧慶依奉錢王宮中觀音像來雲間舒祥光如虹,下 貫此井,因名。其後復睹金鰻之異,邦人病者多汲飲 焉。東一井尤甘冽。
羅漢井 在府城內南禪庵。宋崇寧中,僧普願於此 得住世羅漢像,故名。水甘冽,宜茶。汲者月朔,率投以 紙錢一陌。明嘉靖十三年,浚而甃之。
龍井 在婁縣西北十八里橫雲山,有祭龍壇,昔時 禱雨處。
常州府
编辑古井 在江陰縣古城港內,一名「義井。」宋嘉祐五年, 乾明院僧宗壽所鑿,甓甃甚堅,其狀如甕。下復有小 井約丈餘,歲旱不竭。
石井 在江陰縣周橋西,俗號「舜哥井。」石甃方廣,其 中若有石柱,泉聲泠然。
鎮江府
编辑慶封井 在府治南。《春秋》齊慶封奔吳,吳與之朱方, 聚其族而居之,井因以名。
「雙井」 在丹陽縣東南二里,其泉最古,相去數尺,南 者色赤,北者色黃。
沸井, 在丹陽縣南四十四里,井有四,「二清二濁,騰 湧滾沸,晝夜不絕。」
陶真人丹井, 在金壇縣華陽上館前石橋之東,其 水甚冷,旱不竭。宋政和初,道士莊積質去土三寸許, 得石井欄已破壞,大字云:「丹陽人,姓陶,仕齊奉朝請, 壬申歲來山棲身,自號隱居。梁天監三年八月十五 日,錢塘陳懋宣書。」及見瓦甓復穿數丈,獲一圓硯,徑 九寸,列十二趾,滌之朱色甚燦。有一雀尾爐,見砂石 間有丹一粒,大如芡實,光彩射人,亟欲取之,墮井中, 爐硯並藏華陽,後失去。
淮安府
编辑古井 在府治西。舊傳泗州僧伽降水母之所。其水 甘冽,大旱不涸。
枸杞井 在開元寺內,傍有枸杞樹。劉禹錫詩云:「僧 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樹有靈。枝繁本是僊人掌, 根老新成瑞犬形。」
甘泉井, 在山陽縣豐登橋側,水與淮湖為消長。 「真君井」, 在桃源縣城南二百餘步,大旱亦不竭,水 味甘美,俗傳劉真君所鑿。
丹井, 在安東縣東北。《神仙傳》云:「袁真人於漣城得 虛泉,煉藥功成,脫屐而去。郡人為立祠」,又建通仙閣。 項羽井, 在邳州西南,有晉石碑云:「項羽井在下相 城。」
《瓜井》 在鹽城縣內,孫鍾種瓜處。
「西觀井」 在贑榆縣西門外,水獨甘冽。
揚州府
编辑董井 在郡城東門外,漢董仲舒故宅,少師楊士奇 記。
博施井 在郡城東北開明橋,冬夏不竭。
蜀井 在江都縣城東北蜀岡上禪智寺側。其泉脈 通蜀江。相傳有僧洗缽蜀江,失之,從井浮出。僧遊揚 識之,水味甘冽。蘇軾曾取大明泉較之,以為不如也, 題為「第一泉。」
煉丹井 在儀真縣西,古儀真觀壇上,井深百尺。 「玉女井」, 在高郵州西南迎出橋東,齊郟道光與其 女居井傍,煉丹成仙,故名。
繅絲井 在泰州東臺場西溪鎮。相傳曹長者遺宅, 仙女偕董永往傭時繅絲處也,其跡今尚未泯。 「丹井」 在泰州萬壽宮,乃皇甫真人煉丹之所,水甘 冽,和藥輒效。
度軍井 在如皋縣西十里,一名「聖井。」不甚深,泉汲 將盡,擊其欄則溢出。宋岳飛經略通泰,駐兵數千,日 資給不竭。
潮井 在如皋縣石莊鎮靈應道院,其泉隨潮長落。 「楊花井」, 在如皋縣南八十里楊花橋,行旅往來,以 手掬飲,比他泉味異
安慶府
编辑風節井 在府城東北街。元余闕妻子死於此,知府 姚正立碑。
雷澤井 在府大龍山絕頂,四時不竭,旱禱於此,上 有神廟。
龍井 在府大龍山之巔。可灌田數百畝。
「喬家故井」 在潛山縣彰法山,漢喬公居此,二女皆 國色。孫策克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二女以殘脂粉 投井中,井水有脂粉色。
夢井 在潛山縣真源宮。前唐元宗嘗夢遊於此,因 賜名。
西源九井 在宿松縣,自麓至巔,九井如貫。七井在 山半,峭壁栗烈如冬盛暑亦思挾纊。
寧國府
编辑金雞井 在郡城北廣教寺右,唐黃蘗禪師建寺時, 有二金雞相𩰚,入輒泉湧,莫測其源。 銅井, 在郡城內,出陽陂山下,井深數丈,汲之聲響 如鐘。
池州府
编辑仙姑井 在建德縣北二十五里歷山下。俗傳觀者 呼「仙女」,則水花湧出。
太平府
编辑元和井, 在郡圃,石闌刻姓名甚多,磨滅不可復識, 但存「元和五祀」四字。
廬州府
编辑狀元井 在府學。宋馬亮擢進士第一,故名。
左慈井 在廬江縣南。相傳魏左慈嘗置丹一粒於 井。宋政和間,每夜有紅光出井中。
琉璃井 在巢縣城北,中有四柱,色如琉璃。
鳳陽府
编辑「聖母井」, 在盱眙縣下龜山寺,即大禹鎖水怪處也。 「蘆龍井」, 在天長縣東。相傳有異人汲水用蘆葦,須 臾成龍,故名。
「琉璃井」 在潁州東南,井底有青石八片,光瑩,故名。
徐州
编辑彭祖井 在徐州西北隅彭祖舊宅內,相傳今北門 子城中。唐皇甫冉有詩。
眢井 在蕭縣舊城中,今厲壇約百步。《春秋》:楚子伐 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 王曰:「勿殺,蕭人殺之。」王怒,遂圍蕭。蕭潰,蕭大夫還無 社,求救於楚叔展乃匿於眢井,明日,叔展號而出之, 即此。
和州
编辑沸井 在州小西門外土街頭關廟內。舊志《古圖經》 曰:「晉元帝渡江,命郭景純筮之,曰:『西南郡縣以陽名 者,井當沸,其振興之應』。」未幾,歷陽井沸者三,故曰沸 井。
廣德州
编辑丹井 在州治南十里丹山之上,有徐仙煉丹於此。 「金井」 在州治兆符門外一里許。丙申六月,明太祖 曾於此汲水賜兵,故名。
子張井 在州南一百里子張山下。舊傳有姓張者 設教於此,因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