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9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七

  太原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九卷

太原府部彙考七

编辑

太原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陽曲縣附郭。

太原府儒學 在府治西。金天會中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景泰、天順間,巡撫朱鑑、右布政陳昱、右參政楊璿、副使李俊相繼繕完。前大成殿、兩廡,中間櫺星門,內神廚、齋室。嘉靖八年,詔建敬一亭,內立《敬一箴》及註釋宋儒五箴石刊。府屬州、縣學同時並建。天啟六年,督學道吳時亮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巡撫劉弘遇重修。康熙十八年,按

察使庫爾康、知縣戴夢熊再修。二十一年,兩廡塌毀,知府李璣捐資修牮。明倫堂在正殿後。左右四齋:曰《時習》,曰《日新》,曰「進德」 ,曰「修業。」 號舍在明倫堂後。

啟聖祠 「明嘉靖十年詔建。」

名宦祠在儒學內東

鄉賢祠 在儒學內西

文昌閣 即「文明閣」 ,在學內。

奎光樓 在貢院內

教授宅 訓道宅

常平學倉 明庚戍歲晉旱饑,學使王三才因貧告賑,乃議立成法。查得空月廩銀,原議係本道供億支給,據府見報者計一千七百六十二兩有奇。分發府屬,如州縣學多寡不等,充糴穀本,照常平法收放。止許生員平糴,不許包攬,以致乾沒,併禁借貸,委積朽蠹,併收放失時諸弊,具請撫按俱允,仍自為記,勒碑紀事。

義學

三立書院 在府學西南。舊有晉陽書院,在府東,後因隘弗稱,改為撫院。巡撫遷之,而虛其原署,仍為書院,易名河汾。內有三賢祠,祀王文中子司馬溫公、薛文清公。明萬曆初,張居正柄國,奏毀,遂廢。巡撫魏允貞復之,改名「三立祠」 ,祀晉歷代先賢。詳在《王右丞碑記》,以避書院之名。庚戌年,督學王三才移先賢于後,前建考棚五十間。督學袁繼賢著有《三立祠傳》,巡撫吳甡等皆有序。基因水浸圮,

學田

義學田

書院贍田 。明巡撫余宗濬發銀三百四十兩,置「南關外崛。」請幫助識別此字。寺左右地三頃。後因不足,又發銀七十七兩,置楊家峪村地五十九畝,充得學田,備作養師生之費。近無可考。

陽曲縣儒學 在縣治西。金大定年建。明洪武二年修,成化十二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巡撫劉弘遇重修。康熙九年,學道。

董朱袞、知縣宋時化、教諭李方蓁重修。十九年,按察使庫爾康、知縣戴夢熊重修。正殿五間,東西兩廡各十三間,左右齋宿所一間,祭器庫一間。泮池橋一座,在戟門外,櫺星門三間。

文廟在泮池內。儒學大門一座在櫺星門東,「敬一。」

亭三間,明倫堂五間堂左右齋房各五間,左右角門各一間。射圃在敬一亭西,今為「水池。」

皇清康熙十年,置「配享神龕」二座,「建碑坊」一座。

名宦祠 、鄉賢祠 俱統于「府學。」

文昌閣

奎星樓 舊在「明倫堂後。」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十九年,知縣戴夢熊移建儒學。

大門上

教諭宅 在《敬一亭》後。

訓導宅 在西角門外,西齋房後。

義學 「東路」 在地藏庵內,「中路」 在黃帝廟內,「南路」 在「巡撫白如梅祠內」 ,「南關」 在狄梁公祠內,「西路」 在忠烈祠內,「北路」 在普光寺內。俱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縣戴夢熊立。

學田 共地五頃九十一畝八分零。

義學田 共計地七頃一十八畝三分五釐。

皇清康熙十八年,知縣戴夢熊置。

外州縣

太原縣儒學 前代建立,在縣治東北二十里。

汾河之東,古平晉縣城內。元末廢毀。至明洪武六年,知縣潘原英創立儒學,在今縣治東街北向南。十六年,知縣皇甫伯瑄建立神廚等房,前為櫺星門。櫺星門西為學外門,今改于東櫺星門裡為大成門。大成門裡東西列為兩廡,正中為大成殿,乂東為神廚、宰牲房及庫房。明倫堂年遠敝壞。萬曆四十五年,鹽察院王遠宜及知縣張起鶚俱捐金重修。萬曆十四年,知縣向化同邑人高一麟立堂前,東西列兩齋:東曰「時習」 ,西曰「日新。」 明倫堂後有「敬一」 箴亭,又列為生員號房。弘治十七年,知縣劉經重修堂齋。正德七年,少師王恭襄家居,倡督官司,大加修建。教諭張琦等捐銀三百餘兩,御史王秀委經歷康安綜之。嘉靖初,提學副使周宣又為拓「馬道三門。」 天啟五年,知縣屈鍾嶽增修尊經閣,在敬一箴亭後。

《皇清》仍舊。

啟聖祠 在先師殿東,明嘉靖九年立。

名宦祠 、「鄉賢祠 」 未設。

文昌閣 奎光樓

教諭宅 、訓導宅有三,在「《啟聖祠》後。」

養廉二倉

義學

晉溪書院 在縣西南十里晉祠鎮。

學田

義學田

榆次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咸平二年,知縣龔父肇建。金大定「間,縣令楊伯元崇廟貌,又樹戟門。元至大三年縣尹任德中、至順二年縣尹侯洪先後增置。明洪武三年知縣林昇、宣德間知縣曹顯、成化間知縣宋信、弘治初知縣梁琮修葺,歲久就弊。」 弘治九年,教諭宇文鍾圖新之,白于撫按,迺屬藩司少參繆昌檄知縣崔岑董其事,越二歲而底績。中為大成殿,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南櫺星門,東為神廚,西為齋宿所,殿旁為祭器庫,東南為儒學倉,今廢。又南為孟母祠,制書樓在堂後,今改為「敬一亭,東西為號舍。」 正德中,知縣吳晉又增塑兩廡賢像,棲之以龕。嘉靖二十五年,知縣俞鸞、萬曆二十九年,知縣張鶴騰增修大殿兩廡、齋樓一,新宮牆矗起于戟門。東闢門,改「孟母祠」 為「延賓亭」 ,規制益備。督學吳鴻功主若役,教諭王廷對、訓導杜思周分其役。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史記事以

聖廟前,民居逼促,殊不朗觀,乃闢地一十五丈闊。

三尺。櫺星門外為門壁,外繚以石柱、木柵,壁為泮池。池外為大坊,扁曰「雲路、天梯。」 坊外為大壁,飾以琉璃,宏敞壯麗,與新闢西門通。甚有裨于文風云。敬一亭東西原有號舍,今東無可考矣。西舍十有五間,歲久圮壞。知縣史記事增葺三十間,收諸生之優者,群而課之,下帷與諸生討究,一時向往者彬彬焉。明倫堂在正殿後堂東依仁齋,西游藝齋二齋南。左曰「禮門」 ,右曰「義路。」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金世禎、教諭竇瑀重修。

啟聖祠 在儒學西南隅。

名宦祠 在戟門左

鄉賢祠 在戟門右

文昌閣 在齋宿所西

奎光樓

教諭宅 在明倫堂北

訓導宅 在明倫堂東

義學 在縣南三十里東陽鎮。明萬曆二十四年立。

小學 在縣治西儒學前街,明萬曆四十七年建。

社學 有三:一在縣治西北,知縣梁琮毀天王堂改建。一在縣治東南,一在東北,俱分守參政秦偉毀尼庵改建,後並廢。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史記事:「每鄉設一社學,擇通曉文藝者為社師,仍每季督視,而窮鄉野夫亦令子弟向學焉。」 源池書院 在縣東八里源渦村。元創建,歲久鞠為榛莽。明嘉靖三年,恢闢舊基,煥然一新。涂川書院 在縣西,本舊城隍祠遺址,知縣梁琮改建,久廢。

學田

義學田

太谷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隅。宋崇寧三年,縣尉李琰建。元至大二年,達魯花赤忽賽因重修。明洪武三年重修。二十一年主簿蔡仁,天順三年參政楊璿,成化五年知縣顏敏,成化十九年知縣張鑑,相繼增修。嘉靖二年知縣劉奎耀更恢拓之。正殿五間,殿東二間為祭器庫,殿西二

間為學租倉。東廡十五間,西廡十五間。前為戟門三間,戟門東二間為更衣所,西二間為齋戒所。中鑿泮池,上築石橋。前櫺星門三間,南龍門坊,東「德配天地坊」 ,西「道冠古今坊。」 神路在櫺星門南,廣五丈,修四十丈餘。署縣事照磨王瑤買民人趙子禎地為之,歲久廟廡傾圮。萬曆二十三年,署印本府通判夏惟勤,嵐縣添注典史。前兵部職方司主事趙夢麟相繼經始其事,知縣喬允升修葺底績,規制偉麗,煥然一新。明倫堂在。

文廟西五間,堂後「敬一」 亭三間,亭前東西廳各三。

間:堂前:「東進德齋」 三間,西「修業齋」 三間,東西號房各一十九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

射圃亭 在諭訓宅左。萬曆二十四年,知縣喬允升重修。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羅雲逵、教諭賈道醇重修。

啟聖祠 「在正殿東。」

名宦祠 三間,在戟門東。

鄉賢祠 三間在戟門西。

文昌閣

奎光樓

教諭宅 、訓導宅 俱在正殿後,明倫堂左。義學:

社學 在學門南,共地二畝。明弘治二年,知縣張鑑買民人田文號地,東西八丈,南北十七丈。嘉靖三年,知縣劉奎耀重建。萬曆二十三年,邑侯喬允升改修。

鳳山書院 在西門內。明嘉靖元年,布政司參政秦偉買僧寺,改為之地廣九丈,修十三丈,久廢。

學田 明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李以隱匿錢糧地入官,申為「學田,係大白都烏馬河退灘地二頃九十七畝四分四釐五毫,共租穀二十九石七斗四升四合五勺。」

義學田

祁縣儒學 舊在城南街東巷,今按察分司地。「金大定中,知縣傅弼創立。明洪武三年,縣丞張弘,十六年知縣楊仲居。天順間,參政楊璿、知縣王引各加修葺。嘉靖二年,巡撫御史王秀檄縣令王本源徙今址。因浮圖宮」 之舊,中為大成殿五間,東西為廡,各七間。前為戟門三間,南為櫺星門,外豎木坊二座。明倫堂五間,在殿之左,「居仁」 、由義齋各五間在堂之側。「禮門」 在兩齋之前,儒學門在禮門之前,「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然而規模隘塞,猶未煥然改觀也。萬曆三十一年,知縣趙德於城南牆下築土為臺,兩傍為雲路,俱用磚包。上建「登雲樓」 一座,甬路直道至櫺星門下建。

文廟坊一座「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二坊各改建開

丈餘許。又東西離十餘丈許,建「興賢」 、「育才」 二坊。進而戟門增高二尺餘許,又進而殿後建尊經閣五間。四十六年,知縣李元重修。崇禎十四年,知縣崔錫引教諭張佩訓週加欄柵,易「興賢」 坊為「奎婁聚曜」 ,「育才」 坊為「麐鳳發祥」 、文昌閣。

奎光樓

教諭宅 、訓導宅一,修于明萬曆九年,知縣張應舉重修於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韓朝貢。後教諭裁。

義學

社學 在府館東

昭餘書院 見前《射圃》下。

學田 在會善村,共水田四段,計舊賦役地三十七畝三分六釐,新丈為四十一畝五分五釐。徐溝縣儒學 ,在縣治西,東至城隍廟,西至察院,南至官道,北抵城牆。長一百丈,闊四十一步。「金大定中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韓文寶、十六年知縣羅本初相繼增修。永樂七年水圮。宣德元年知縣汪洋,天順、成化間知縣楊翱」 、吳亮,正德、嘉靖間知縣張鑑、李選,各重修。嘉靖十五年知縣王懷禮恢擴規制。二十七年知縣邵鶴年、三十八年知縣閻司衡次第修舉。萬曆二十二年知縣蘇禾重修。三十六年知縣楊國禎申修工未就緒,調任太原縣。三十九年知縣王敷學捐俸督役,續完前工。復于南城上創建「文筆峰」 一座,高二丈七尺,久廢。敬一亭三間在戟門右,亦久廢。泮池在戟門外櫺星門裡。崇禎三年,知縣程任重修。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縣趙良璧重建正殿五間,東西

廡各七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間康熙二十九年,知縣陸史捐俸補修殿廡、門牆、明倫堂門牆

三十六年,知縣陳大年捐修學宮並「大成」 碑坊。四十一年,榆次縣訓導署徐溝教諭事衛中英捐修泮池。四十四年,教諭王藎臣捐俸重建西廡七間。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捐俸補修正建戟門、櫺星門並東西齋舍各三間。五十年,重建「道冠古今」 牌坊、「德配天地」 牌坊並「大成」 牌坊共三座。其明倫堂東西側廂房各三間,東齋亭三間,曰「敬德」 ,西齋亭三間,曰「修業。」 明萬曆八年,知縣金一鳳重修。東西號舍二十間,久頹廢。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良璧移正殿後。其尊經閣

一座,在「明倫堂後。」

啟聖祠 三間在戟門左。明萬曆四十年,知縣王敷學移建明倫堂後。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良璧移正殿東北《二十九》

年,知縣陸史重修。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復修「名宦祠 」 三間在戟門左。

鄉賢祠 三間在戟門右。

文昌祠 「在明倫堂左。」

奎星樓 舊在學宮內。明崇禎年間,知縣李栩遷城東南角樓。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趙良璧捐俸新建。在學宮「啟」

聖祠前、「前偏東隅。」

教諭宅 在明倫堂後。明萬曆四十年,知縣王敷學重修。

訓導宅 在明倫堂後。明萬曆四十年,知縣王敷學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良璧移尊經閣東。

義學

學田 溫定地一十畝六分,溫廷器地三畝,溫漢地四畝,溫良智地二畝,溫朝鳳地二畝三分,溫殿香地二畝二分,溫宋沼地七畝,溫才謙地三畝五分,溫告舍地二畝七分,溫仁禮地二畝,溫祚地六畝八分。以上一十一段俱在李青村。劉金川地一十三畝五分,劉士運地九畝三分四釐,劉未魁、劉永進地二十畝五分四釐。劉址地四畝,以上四段,俱在集義村。楊可現地九畝八分,喬仲選地一十八畝一分,以上二段俱在李青村。喬梁地一畝四分三釐。段士升地一畝三分,以上二段俱在史家社村。張麒麟地四畝,在北內道村。楊世英地一畝八分五釐,在城西門外飲馬池地六畝。東至姚益,西至王敬,南至王銓,「北至《鄭義》」 ,在莊子村西。

義學田

清河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金太和三年,知縣張德元創建。元縣尹彭殷甫重修。明洪武初,縣丞吳文煥、知縣馬大方,天順二年,右參政楊璿、知縣張圮。弘治以後「知縣仝進、盧賓彥、高瀛、土納謨、舒有翼相繼修。」 後鹵濕圮壞,鞠為茂草。崇禎十六年,知縣鄭經重修。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成觀光重修。十七年,知縣和羹

因舊治而恢拓之,或重建,或重修,堅固峻整,前所未有。其制:正中為大成殿,東西列兩廡戟。門外有泮池,跨以板橋。張學前源泉注其中。又外為櫺星門,門之左為儒學門,殿之左右為神庫宰牲所。

明倫堂 在殿後堂,東齋曰「進德」 ,西齋曰「修業」 堂。正西為敬一亭,久廢。西南為學倉,東為廚舍。其射圃亭在學外東,久廢。

啟聖祠 舊在儒學門內。明崇禎五年,知縣何起龍改建明倫堂,後知縣和羹復建於此。名宦祠 在㦸門外左。鄉賢祠 在㦸門外右。文昌閣 在儒學門東南。

魁星樓 在學前南城上。明天啟四年,知縣白餘慶創建,近重修。

教諭宅 在《西廡》之西,裁。

訓導宅 在教諭宅後

義學

社學 有三:一在西寺,一在堯城,一在米陽。交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大德、元祐、至正年間累修。明洪武年間,知縣王允恭、任遠道相繼修治。天順二年,右參政楊璿令知縣蘇鐸增修。嘉靖二十七年,縣尹鄭鎬重加修葺。中為正堂,左右為兩廡,仍舊圖新。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泮芹、香遠坊,為櫺星門。榜曰:

先師廟門為棚、為「屏。」 萬曆四年,知縣齊一經重修。

殿廡、門坊、堂齋廨宇。萬曆十一年,縣尹周璧重修。

文廟殿宇門欄兩廡及儒學齋房,各煥然一新。天

啟五年,儒學門增為樓閣。崇禎丙子年,署縣事王凝命重修學前,買民居二院,創建「櫺星坊」 三

座。復建二坊於大街之東西:左曰「德配天地」 ,「金聲玉振」 ;右曰「道貫古今」 ,「江漢秋陽。」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王如辰大為創修,御史李之

奇督工

先師殿前止三楹、增高二層、擴為七楹。《兩廡》易為

轉角各成九楹。戟門三楹,角門二楹,較前俱擴泮池,砌以石橋,圍以石欄。櫺星三坊面南豎以大壁,禮門在東,義路在西,更衣有亭,宰牲有所,諸廟俱圍以磚砌,蓋以琉璃,輝煌壯麗,成巨觀矣。康熙九年,知縣趙吉士於正殿周垣圍以石欄。康熙四十年,知縣俞卿另換木主,高五尺餘,加以金飾。康熙四十七年,知縣洪璟於廟學及戟門、櫺星坊皆捐貲重修。其明倫堂五間,在正殿後翼。以「進德」 、「修業」 二齋,於東西為禮門、義路,於巽地為儒學門。建尊經閣於堂後。其射圃在學宮北垣之西。

啟聖祠 在正殿西,明倫堂之右。

名宦祠 五楹,在戟門東。

鄉賢祠 五楹,在戟門西。

文昌祠 「在明倫堂左。」

奎星樓 舊建於城垣之正北,明天啟五年,移建於巽地。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王如辰下砌石洞,上豎「木樓。」

教諭宅 舊在明倫堂西。明萬曆十七年,知縣張文璧改建堂東。二十年,知縣周璧添建三楹,俱廢。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王如辰移於尊經閣之西。

訓導宅 在明倫堂西北。舊有二,明倫堂西南一義路西一。

「北山義學 」 在河北故交村水泉寨上,即古廟舊址。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巡檢徐習曾建。

東關義學 在東關大街之北,即「薛公遺愛祠。」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洪璟重建。

盧川書院 :在南街路東。康熙十一年,知縣趙吉士創建。

「卦山書院 」 在卦山天寧寺之東,臥龍岡。

皇清康熙十七年,本學諸生建。

通濟書院 在通濟橋

一隅書院 在城西南

月波草堂 在月波湖之東,四面環水,北倚趙公祠。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洪璟建。

學田 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洪璟清出前任知縣趙吉士所存學田,有文券存房。

文水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元祐間,知縣薛昌建。中為

先師殿五楹,東西分列。兩廡各十七楹,前為戟門。

三楹,外有泮池,闊三丈餘。南為櫺星門,宰牲所三楹,久廢。歷稽建修年月,大略自元符間縣令薛昌肇創。金天德三年縣令呂孝揚,元至正十四年許繼誠,明洪武二年縣丞賈惟銘,四年知縣楊仲安、于鵬益、張羽,正統十一年董茂,相繼修飾。弘治元年知縣劉偉,六年邢懋,並重葺之。嘉靖七年知縣薛斒肇建「敬一」 亭。三十一年,知縣樊從簡建養賢倉三楹,久廢。萬曆初年,知縣郭宗賢、姜一鳴、王昂、文養浩俱加重修。四十年,知縣馬斯和改造櫺星門,為坊表三楹,題曰:「萬代瞻仰。」 天啟年間,知縣賈守正創開西馬道。其明倫堂在正殿後,堂側有神廚,饌室俱廢。翼以進德、修業二齋各五楹,聯以號舍各四楹,亦廢。中為儀門,東西為「角門。」 嘉靖四年,督學使者王麟檄於明倫堂後建號舍二十楹,亦廢。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王承裘重修「明倫堂」、「敬一亭。」

東西齋房。十八年,知縣王家柱于

文廟前創建「聚奎樓」 二座。

啟聖祠 在學門左

名宦祠 、鄉賢祠 俱在正殿旁。

文昌祠 在啟聖祠左

奎星樓 明知縣胡宣創建。

教諭宅 在明倫堂東

訓導宅 在明倫堂迤西。

義學

社學 有四:一在城內西嶽廟東,一在城內東南隅武修坊,一在南關騰霄坊東,明崇禎三年改南關門外官亭後,一在北徐村。

學田 共地八十四畝,「賢馬都鹹地五十二畝,每畝額徵租穀一斗一升八合二勺六抄。李端東地三十二畝,每畝額徵租穀二斗八升一合二勺五抄,每年共徵租穀一十五石一斗五升。」 壽陽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興賢街,宋元祐初。

知縣元淳建。金貞佑末廢。元至元間,縣從事李通、李天民重建,尋復廢。明洪武初,知縣吳原庸復建。弘治間,知縣胡瑄更新殿廡、堂齋。嘉靖十年,主簿吳達重修。崇禎十年,知縣楊思選重修。其明倫堂在正殿後。嘉靖三年,主簿吳達闢西齋,建亭三間,西立射圃。

尊經閣 在明倫堂後,北城上。

皇清因之。

啟聖祠 在學宮內。歲久垣壁傾圮特甚。邑令吳祚昌捐俸重修,煥然聿新。

名宦祠 在學宮內

教諭宅 在明倫堂西

訓導宅 在明倫堂西南。

《義學 》邑令吳祚昌建,共五處。一在東關朝陽閣內,房九間。一在城內城隍廟西,房六間。一在宗艾鎮房九間。一在張淨鎮房六間。一在太安驛房九間。俱自捐俸造置。一時城內鄉村子弟,俱翕然向風焉。

社學 有二:一在南門外,一在養濟院南,俱廢學田。

義學田 :東關義學,一十一畝。城隍廟義學,一十二畝。宗艾鎮義學,一十二畝。

盂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隅。宋、元相沿。明洪武間,知縣王靄、天順、成化間,參政楊濬、縣丞趙梓、知縣石英因元舊重建增拓。嘉靖十三年,知縣孟鳳重建東廡。

皇清知縣張佳珩「重修。」正中南向為大殿,殿前有古

槐及宋、元碑,門廡享祀並同各邑。東北、南向為明倫堂,堂中有《學》四碑及題名碑。東、西齋如制。堂後新建為「尊經閣」 ,閣制崇閎。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孔興範倡增櫺星門三間,戟門三間,號房五間。

啟聖祠 東北南向

名宦祠 舊在啟聖祠南,改配左。

鄉賢祠 舊在名宦祠南,改配右。

文昌閣 在城角

教諭宅 、訓導宅宅素有三,近存其一,曰「文林正署。」

義學

學田 前令張泰運創置,共計上地六十九畝八分二釐,中地一十一頃一畝六分,下地四十八頃四十九畝八分。其坐落四至、佃戶租數,載在《明倫堂碑記》。

義學田

靜樂縣儒學 在縣治東岑山半崖間,凡三遷始定。宋大觀中,建于岑山下陂南儒林街。明洪武二年,縣丞譚章改建于岑山半崖之東隅。嘉靖間,知縣趙輔建敬一亭。二十四年,毀于燹。御史陳豪、知縣楊縉復徙儒林街察院行署西舊儒學之東,工未竟。萬曆十五年,御史陳登雲行縣,議遷督學王守誠《十相》基址于此地,天柱、黑風環於旁,汾河、碾水交於下,舊《志》所謂改學西寶峰寺,為

文廟舊學為「明倫堂」 者此也。知縣劉沂力任其事。

明倫堂前創「存心」 、「養性」 二齋。

皇清康熙十八年,增補「聖域賢關」坊,週以垣牆修除。

徑路:三十一年,羅以旌磚砌神道,立坊道口。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張彥紳重修大成殿、兩廡、戟門、明倫堂等。康熙三十年,知縣錢必達於櫺星門外創修道路。戊寅歲,雨水衝圮。己卯秋,補築完固。

啟聖祠 舊在儒學署東,近在正殿後。

名宦祠 舊在啟聖祠左近,在戟門外。

鄉賢祠 舊在啟聖祠右,近在戟門外。

文昌祠 在學舍左

奎星閣

教諭宅 裁

訓導宅

義學

社學 在縣治西

河曲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三百步。明洪武十四年,知縣徐思敬因宋、元舊址建。天順間知縣朱雍、成化間知縣殷庠、弘治十三年知縣李邦彥、李心量,凡四修。崇禎間,燬於賊,止存正殿。知縣錢永守、教諭王啟謨重建大成殿、櫺星門,左右兩廡、戟門,修葺甬道,繚以週垣,遍栽桃李。舊有敬一亭、尊經閣、號房、倉、廒、射圃並廢。有宋時古碑。其明倫堂,成化間,知縣殷庠以其湫隘,乃遷于縣治艮隅。弘治十三年,知縣董璇、李邦彥仍移於學。授業有齋,燕息有舍,神廚、庫廚,皆備具焉。

啟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俱知縣錢永守、教諭王啟謨重建。

文昌閣

奎星樓

「教諭宅 」 ,裁 「訓導宅。」

義學

學田

義學田

平定州儒學 「舊在州東南隅。宋元豐六年建。元至正間燬于兵燹。明洪武二年,知州程宗朝徙置下城東北。南抵大街,東北俱抵軍營,西抵後街,殿廡齋堂悉備。十六年,知州趙景先增修,規制周備。天順二年,學舍傾頹,分守參政陳璿、行部令知州葉昌重修。成化元年,知州陳志補葺。二十一年,知州吳鼒重建大成」 殿兩廡,增塑像,設倉廚門垣一,更舊制。弘治九年,知州吳賢廣舊殿三楹,為五楹,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外鑿泮池,池架石橋。橋南樹坊一,題曰「泮宮。」 嘉靖六年,知州蔡俸重修。其觀德亭在啟聖祠前,敬一亭在啟聖祠後。亭中豎《敬一箴》碑。十五年,知州馬京補葺正殿等處。三十一年,知州姚會極建「金聲」 、「玉振」 二坊于泮宮坊左右。三十六年,知州張孝重修。四十二年,知州孫九疇重修正殿。萬曆元年,知州楊梓重修。復更置大門為「大成坊。」 崇禎十一年,知州卞為麟重修。其明倫堂在殿後,左右為「進德」 、「修業」 、「日新」 三齋。其射圃亭,萬曆二十一年,知州宋沛建。

皇清順治八年,陳起潛復修學舍殿齋。

啟聖祠 舊在觀德亭後,明萬曆元年,徙建于明倫堂之右。

名宦祠 在戟門東

鄉賢祠 在戟門西

文昌閣 奎星樓

學正宅 、訓導宅 ,俱在「《西廡》後。」

冠山書院 在冠山之腹。元中書左丞呂思誠,父祖數世讀書于此。初名「冠山精舍」 ,後以宰相言賜額。建燕居殿,設宣聖像,以顏、曾二子旁配。有會經堂,「德本」 、「行源」 二齋,藏書萬卷,置山長一人為師。山中有石洞,即故址也。明洪武十一年,參政汪藻行部,命知州吳賢於洞府前構正堂,東西作翼室,刻詩於石。郡人孫傑於上重建「高嶺書院。」

石樓書院 在儒學。明宣德十年,學正夏廷器教授諸生,以與「石樓山」 相對,故名。今啟聖祠前,即故址也。

社學 有四:一在儒學左,明弘治十四年知州吳賢建。一在東門外街北,一在南門外西北,俱廢。一在西門外社稷壇東,嘉靖十五年,知州馬京建,有孔子遺像。

學田

義學田

樂平縣儒學 在縣東南隅。金泰和間建。元中統年修。明洪武二十三年,知縣馮人傑重修。永樂年,知縣李敬、徐銘復修。天順二年,參政楊璿令知縣王文增拓。嘉靖十五年,巡按御史蘇祐檄知縣張武幾復新。萬曆年,知縣熊燦、郭暐重修。崇禎十二年,知縣呂維。請幫助識別此字。重修。其明倫堂在殿後,東「崇德齋」、西廣業齋各五間。堂後有敬一亭、尊經閣。其射圃亭在堂西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祚永、訓導王基昌重修正。

殿三間,東西廡各五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間。啟聖祠 在正殿東北。

名宦祠 在戟門東

鄉賢祠 在戟門西

文昌祠 在學東

魁星樓 在城東南角上。

教諭宅 在堂西裁

訓導宅 在禮門外

義學

松峰書院 在三都村

學田

義學田

忻州儒學 舊在治西南隅九龍原上。後晉天福二年建立。元皇慶初修。明洪武三年,知州鍾友諒因舊址再建。正德間,學正楊鏞、天順間知州夏志明繕完。弘治五年,知州王軒改建治西北。雖規制弘敞,不及岡上爽塏矣。萬曆三十三年,知州王維嶽重修。正殿七間,高四丈餘,戟門、櫺星門俱琉璃瓦,甚宏敞。東西廡各十九間,尊經閣以逼城,其制頗隘。議者欲市廟前地,鑿泮池,但地亢無水,大雨時停聚濁流,反失秀氣。市

地數丈而展,築宮牆可也。學街牌坊舊東西各二,止存其二。廟後西北有敬一亭,久圮,重修。其明倫堂在廟後,東西列日新、時習二齋。明道堂在明倫堂後,久廢,就其址建官舍。射圃在明倫堂東,有亭扁曰「觀德」 ,久廢,重修。

啟聖祠 在儒學後東北。

名宦祠 、鄉賢祠 俱在戟門外,舊向南改東西向。

文昌閣

魁星樓

學正宅 、訓導宅 ,共三區。

義學

學田

義學田

定襄縣儒學 舊在縣治南城外,基址荒僻,殊非崇祀之體。元大德十年,知縣趙德溫重建。明洪武八年,縣丞徐思寧移於縣治東北「習賢坊。」 正德十一年,知縣王卿重修,改大廟宇。嘉靖三年,知縣張榮增飾。萬曆十三年,知縣白璧重修,恢擴明倫堂,左為「日新齋」 ,右為「時習齋。」 二十二年,知縣劉士麟建賢關坊于明倫堂之南界。四十四年,知縣王立愛大加修飾,改東西橫牆作八字形;屏牆東西圍以柵欄,泮池徙而上之。其櫺星門更擴深廣;戟門扁曰《廟門殿》改為

先師殿兩廡各祠,悉新如制。《西耳門扁》「龍門」 東耳

門扁鳳穴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新建「省牲」房一座三楹。其射圃

在啟聖祠前

啟聖祠 「在正殿東。」

名宦祠 在戟門外東

鄉賢祠 在戟門外西

文昌祠 、魁星樓 俱在。

文廟東南

教諭宅 在「《日新齋》後。」

訓導宅 有二,一在日新齋後,一在敬一亭後。義學

社學 有二俱在城

學田 三處。趙襄子墳餘地三十三畝三分。舊養濟院園地一頃七十餘畝

義學田 :趙襄子墳牆內地一段一十一畝零;武家園一段一十四畝六分;「貫家園」 一段一十五畝;楊家坡一段一十二畝五釐一毫;莊里村東北一段三畝。以上四段,共地四十四畝六分五釐一毫,原糧二石二斗三升二勺零,除截糧八升二合,實在糧二石一斗四升八合零;喬家園角子地一段六畝四分六釐,又一段八畝六分;「小黑浪口頭」 一段四畝六分八釐三毫;「王家園」 一段六畝二分八釐七毫;「郭門子」 水上地一段四畝四分九釐;喬家園一段八畝六分七釐;「迴鳳後」 一段六畝八分二釐;「風塵凹」 一段三畝二釐。以上十段,共地六十畝六分,俱坐落山鳳下都,該徵糧八斗八升八合。

代州儒學 「在州治西南隅。元政和初建。明洪武八年,知州田立重建。永樂三年,知州侯彥實修。天順間,指揮張懷助修。成化四年,都御史秦紞、知州王亮、都督僉事王信開新大成殿,廣七楹,高稱是。兩廡增十五楹,衛以戟門,門五楹,左右為神庫,門前鑿泮池,池架石橋,橋前為櫺星門。正德五年,提學副使陳鳳梧、知」 州馬希龍、嘉靖間都御史趙時春各增修。萬曆間,兵備使張惟誠鑿池於萬仞坊之前,為方池,直抵城下,羅植松柏。池後有泉,碑曰「星聚。」 豎二坊於萬仞坊之東西,扁曰「仰聖」 、「育賢」 ,丹堊一新。其明倫堂在廟西,後為饌堂,西為號房。明正德庚午廢饌堂,建敬一亭。嘉靖癸丑連東西號房各十餘間,儀門、大門各三楹,移《敬一亭》於殿後。其射圃在學東南隅

皇清順治九年,鴈門道余應魁重修。

啟聖祠 在殿東

名宦祠 、鄉賢祠俱明嘉靖癸丑建。

文昌祠 在明倫堂東

魁星樓

學正宅 在舊饌堂後

「訓導宅 」 有三,在學正宅旁。

義學 有五:一在道門左,四在四城門隅。明兵備使張惟誠刱建。

學田 共三頃餘

義學田

五臺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修文坊。金正隆二年建。明洪武間知縣王懋修。成化六年知縣賈綸、弘治十三年知縣劉光祖相繼重修。棟宇嚴

肅中為正殿,左右兩廡,列庫房各六楹。前戟門、泮池。前為櫺星門,左右二坊:「東道貫古今」 ,「西德配天地。」 廟東立「敬一亭。」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陳恭修理學宮。康熙癸亥冬。

地震,大成殿兩廡、戟門等處一時盡圮。知縣周三進、教諭姬譯、訓導楊荃,各捐已俸重修。又明倫堂傾圮日久,頹毀益甚,亦加修葺,堂制漸改觀矣。堂東西為齋號,翼以「進德」 、「修業」 二齋。前為禮門,為儒學。其尊經閣在明倫堂後,廢已久,其所藏書,亦殘缺而不存。康熙十二年,知縣陳恭修理學宮時,訓導賈煒、典史馮天梓及紳衿耆老各勷助之,頗復舊觀。其射圃,乃明成化六年知縣賈紳築

啟聖祠 「在正堂後。」

名宦祠 在戟門前左

鄉賢祠 在戟門前右

文昌祠

魁星樓 在南城上

教諭宅 在廟東

訓導宅 在儒學西

義學

社學 在縣治西南

學田 ,一坐落西峨嶺,內有喬松一帶,計地三十五頃零五畝,租銀一十四兩二分。順治十三年,開地二頃四十畝,租銀九錢九分六釐。一坐落娑婆寺,內有松林一帶,計地二十四頃五十四畝,租銀九兩八錢一分。城西門外教場東西地八畝西壇地四畝。溝南村二十畝麻峪莊山地一處,租糧十石。

義學田

嵐峙縣儒學 在縣治東隅。元至正二年間建。明洪武三年,縣丞劉議修大成殿、兩廡、戟門。天順、成化間,知縣李芳、張壽、趙葺。嘉靖七年,知縣于隆繕完。

皇清順治十六年,逆姜亂,焚燬未修。

啟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文昌閣。

魁星樓

教諭宅 訓導宅

義學

學田

義學田

崞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泰定間建。明洪武三年,知縣周英重建。三十三年,縣丞劉大淵。景泰、成化間,知縣武橫、楊慶、吳祥等修。正德間,布政劉澤行、縣丞劉存繕,改移于西。

皇清順治四年,教諭趙汝斌建「雲路。」五年,知縣范印

心建文筆三峰

啟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文昌閣。

魁星樓 :順治四年,教諭趙汝斌建。

教諭宅 訓導宅

義學

社學 在南門外

石橋書院 在縣北門外。

寧文書院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寧文堡,學田。

義學田 以上二《縣志》俱缺。

岢嵐州儒學 在州治西南。明洪武十九年,知州施文學創建。李觀落成,陳鑑、王攢修葺,歲久就敝。嘉靖四年,副使王遴繕修。五年,于文昌閣後建「敬一亭。」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州遲焞,康熙三年知州趙瑾「重。」

修。康熙十一年,知州何顯祖又葺新之。其明倫堂在正殿東,明洪武初,知州施文學創建未竣,知州李觀落成。堂南豎坊曰「風化之原」 ,左進德齋,右修業齋,後堂為尊經閣。

皇清知州遲焞、趙瑾相繼修。康熙十一年,知州何顯。

祖又新之。其射圃在西關,建有「觀德亭」 ,久廢。啟聖祠 在文廟東,知州何顯祖「重修。」

名宦祠 在泮池東。明嘉靖間建。

鄉賢祠 在泮池西,明嘉靖間建。

文昌閣 在文廟東南,知州何顯祖重修奎星樓。

學正宅 在明倫堂東

訓導宅 在明倫堂西,裁。

義學

學田 明萬曆四十二年,太原府督糧同知吳登仁「置柳林灣地一百垧半。東關都民李福、郭登英、耿文明、王一才、劉鳴鳳輸三井地四十二垧,永作學田。」

皇清順治十五年,奉文變價二兩二錢一分,解充兵。

餉。康熙十一年,本府周令樹申牒道司,仍歸本

學以贍寒士。又射圃亭廢地五垧零,東關弔橋地一垧半,東北城濠地四垧。以上共地一百四十九垧,義學田

嵐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正殿東西兩廡、櫺星門、戟門,俱宋元豐中建。元末兵毀,惟存聖殿。明洪武四年,縣丞高九萬重建。天順四年,知縣王準廓大成殿,參政楊璿建明倫堂、尊經閣。成化二年,知縣孫楫稍葺。教諭張鐸「建朱文公祠於大成殿西。弘治間,知縣胡泰、王弘、嘉靖九年知縣張淮、二十年張崇德俱重修。」 其敬一亭,成化二年知縣孫楫重修。

啟聖祠 明成化二年重修。

名宦祠 、鄉賢祠俱明隆慶三年知縣周用賓建。

文昌閣

奎星樓

教諭宅 在「尊經閣」 西,今裁。

訓導宅 在教諭宅東

義學

社學 有三,俱在縣治內。

學田

義學田

興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元至元中,徙城北土岡上。元大德、至正間繼修,後毀於兵。明洪武十一年,知縣曾以禮重建。宣德二年修葺。弘治十三年,知縣馬圖於舊址右自正殿、東西兩廡及神庫、宰牲所、戟門、櫺星門,凡學堂、齋廟舍,俱創建焉。有《碑記》。天啟元年,鄉宦尹就湯重修。

皇清順治三年舉人尹衡再修。

啟聖祠 明嘉靖三十四年,署縣主簿余學會建。

名宦祠 鄉賢祠

文昌閣 奎星樓

教諭宅 訓導宅

義學

社學 在縣治東

學田

義學田

保德州儒學 在舊治東南隅。宋熙寧初,知保德軍高煥創建,後燬於兵火。金大定年,刺史高懷貞改建於州治之西。明昌年,刺史王嘉言、泰和年,刺史張令臣俱重修。元大德年,知州王濟重修。正殿五間,兩廡各七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座。至正年,達魯花赤慎德斤、知州許仲傑俱重修。明知州任泰、陸鏞、朱黃裳、胡柟、李勝之、張世熙俱重修。有敬一亭、「致齋所、祭器庫、神廚、宰牲所、泮池」 、「尊賢」 、「育才」 二坊。

皇清順治六年,牛賊損毀。十年,知州楊士烜、學正劉

衍民重修。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重修。二十年知州高起鳳、學正衛大衡重修。三十二年學正劉瀚增修,積工數年,煥然更新。明倫堂三間,明弘治間知州劉淵重建。東進德、修業二齋,西成賢齋、祭器庫,東「治化、本源」 ,西「文章、淵藪」 二柵。俱弘治間知州周山建。萬曆間,知州王甲將明倫堂增築臺基,又撤去成賢齋、祭器庫改為東西兩齋,各五間,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 又改東西二柵曰「禮門義路。」

皇清順治間,知州楊士烜、學正劉衍民修補。康熙十

二年學正張鳳羽,二十七年學正衛大衡,俱重修。三十三年學正劉瀚增建屏牆。又於四十二年東柵建「元魁」 坊,中道建「治化本源」 、「文章淵藪」 坊一座。又建宮牆大門一座。儒學門三間在

文廟東。前有「青雲」 、「得路坊」 、「化龍坊」 ,樹其左,明萬曆

間,知州胡柟石甃水道,改而新之。其射圃在明倫堂號房之西,長二十五丈,闊四尺,內有「觀德亭」 三間。明知州周山建,後知州李春芳廢給鄉民之願入城者,知州高岡鳳又移州治後。啟聖祠 舊在明倫堂右。

名宦祠 舊在東廡下。明弘治間,知州周山以文昌祠改建,後廢,以戟門外「神廚」 改為之。鄉賢祠 舊在西廡下。明弘治閒,知州周山以致齋所改建,後廢,以戟門外宰牲所改為之。萬曆四十二年,知州胡柟以兩祠南向非制,申請修改。

皇清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鳳羽改「東向西」,「西向東」始

協規制

文昌祠 舊在東廡下。明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改為「名宦祠。」 祀文昌於尊經閣下,後廢。

皇清康熙十年,學正張鳳羽於東齋之地募建正祠。

三間,廐廈一間。四十二年,學正劉瀚重修,又開。

神路於東齋房後建門樓化龍坊,並立屏牆一座,移《蛟龍雲雨碑》置其中,前豎舊龍鱗石。奎星樓 舊在儒學門外,後改建於學之西。明萬曆間,知州王甲又改建於

先師殿東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學正劉瀚于「尊經閣後接小樓。」

一間「移《魁星》祀其上」

學正宅 舊在

文廟西儒學門內,久廢。

見龍書院 明萬曆四十年,知州胡柟因按察司舊址建,久廢。中門一間、前門一間,俱入「關帝廟。」

學田 。明萬曆四十二年,知州胡柟「用價二十三兩三錢,買西莊賈明都煙墩梁上下共地一十二叚,載糧四斗九升五勺。每年除完糧外,納租穀六石。又用價銀二十四兩三錢,買陳乾濟共地一十二叚,載糧七斗四升九合。後清出餘糧扺除外,實糧二斗八升三合七勺九抄五撮。每年除完糧外,納租穀一十二石」 六斗六升三合。載在《石碑》。

偏頭關儒學 在所治東。明弘治元年,都御史左鈺建。十七年,兵備楊綸、正德十二年,守備雍彬、嘉靖八年,總兵李僅、十八年總兵祝雄,俱重修。

啟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文昌閣 奎星樓

諭教宅 訓導宅

義學

社學 在所治西南

學田

義學田

寧武關儒學 在道署西。明嘉靖七年,都御史江潮創建正殿,扁曰「萬世師表。」 東、西兩廡,前戟門、泮池,南櫺星門。東、西坊曰「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崇禎十年,寧武道張毓泰重修。其明倫堂在殿後,左右進德、修業二齋。前一小坊曰「風化之原。」 堂後尊經閣,依山頗高,右有敬一亭,久廢。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中糧廳張大典增建外玲瓏磚。

照壁

啟聖祠 在明倫堂左

名宦祠 在戟門左

鄉賢祠 在戟門右

文昌閣 在廟左

奎星樓 在廟右

教諭宅

訓導宅 在明倫堂東。罹兵燹,僅存基址。義學。

社學 在所治東

「學田 」 六頃一十五畝。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閏三月,中路同知蔡珍捐俸建。

義學田

老營堡儒學 明萬曆四年,提學鄭旻創建啟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文昌閣 奎星樓

教諭宅

訓導宅

義學

學田

義學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