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9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九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二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二

  西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西安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二卷

西安府部彙考二

编辑

西安府疆域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西安府疆域圖

西安府疆域圖

西安府北圖

西安府北圖
考證

西安府南圖

西安府南圖

本府

東至河南閿鄉縣界

西至扶風縣界

南六百八十里,至興安州界。

北至延安宜君縣界

東南至湖廣鄖陽縣界

東北至宜川縣界

西南至漢中洋縣界

西北至涇州界

東西廣一千五百里,南北袤六百里。

長安縣

《長安》,附邑也。東一里至咸寧縣界。

南六百八十里,至興安州界。

西至:無考。

北三十里至涇陽縣界

東南至。無考。

東北至。無考。

西南七十里至鄠縣界

西北三十里至咸陽縣界。

咸寧縣

咸寧,亦附邑也。東西十五里,至臨潼縣界,西至長安縣界。

南:三百里至鎮安縣界。

北三十五里至涇陽縣界。

東南五十里至藍田縣界。

東北三十五里至高陵縣界。

咸陽縣

府西北五十里為「咸陽。」 東至咸寧縣界。

西至興平縣界

南至鄠縣界

北至涇陽縣界

東南五十里至長安縣界。

東北至高陵縣界

西南至盩厔縣界

西北至醴泉縣界

東西廣五十六里,南北袤五十里。

興平縣

府西一百里為興平,東至咸陽縣界。

西至武功縣界

南七十里至盩厔縣界

北四十里至醴泉縣界

東南五十里至鄠縣界

東北九十里至涇陽縣界。

西南一百四十里至郿縣界。

西北九十里至乾州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臨潼縣

府東六十里為「臨潼」 ,東四十里至渭南縣界,西十五里至咸寧縣界。

南三十五里至藍田縣界。

北八十里至富平縣界

東北至蒲城縣界

西北至高陵縣、三原縣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高陵縣

府北七十里為「高陵。」 東至渭南縣界。

西至涇陽縣界

南至省城

北至富平縣界

東南至臨潼縣界

東北至蒲城縣界

西南至咸陽縣界

西北至三原縣界

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二十八里。

鄠縣

府西南七十里為鄠縣,東三十里至長安縣界,西十里至《盩厔》縣界。

南二十里至終南山

北二十五里至咸陽縣界。

東南一百里至長安縣界。

東北三十里至長安縣界。

西南一百里至長安縣界。

西北二十里至興平縣界。

藍田縣

府東南九十里為藍田,「東五十里至渭南縣界,西五十里」 至萬年縣界,一路五十里至長安縣界。

南七十里至秦嶺商於界。

北五十里至驪山麓潼水界。

西南二百里至鎮安、山陽二縣界。

涇陽縣

府北七十里為涇陽,東二十五里至高陵縣界,西五十五里至醴泉縣界。

南至省城

北五十里至淳化縣界

東南至咸寧縣界

東北一十五里至三原縣界。

西南至咸陽縣界

西北至淳化縣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三原縣

府北九十里為「三原」 ,東四十里至臨潼縣界,二百五十里至同州。

「西八里至涇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至乾州」 ,「南八里至涇陽縣界,九十里」 至長安縣界,「北四十五里至耀州界,九十里至耀州。」

東北六十里至富平縣

《西南》三十里至涇陽縣。

西北九十里至淳化縣

盩厔縣

府西南一百六十里為盩厔,東六十五里至鄠縣界。

西四十里至郿縣界

南四百里至洋縣界

北五里至渭中,分為武功縣界。

東北四十里至興平縣界。

西北三十里至扶風縣界。

渭南縣

府東一百四十里為「渭南」 ,東二十里至華州界,五十里至華州。

西四十里至臨潼縣界,八十里至臨潼縣南,一百四十里至商州界,三百里至商州北,七十里至蒲城縣界,一百里至蒲城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至雒南縣界,二百五十里至雒南縣。

東北六十里至同州界,一百里至同州。

西南五十里至藍田縣界,一百里至藍田縣。「西北六十里至富平縣界,一百里至富平縣。」 又一路四十里至高陵縣界,九十里至高陵縣。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富平縣

府東北一百二十里為「富平。」東至:無考。

西至:無考。

南至高陵縣界

北。至。無考。

東南至渭南縣界

西南至三原縣界

醴泉縣

府西北一百二十里為「醴泉」 ,東九十里至涇陽縣界。

西四十里至乾州界

南:四十里至興平縣界。

北一百一十里至淳化縣界。

東南七十里至咸陽縣界。

東北一百一十里至三原縣界。

西南九十里至武功縣界。

西北一百一十里至永壽縣界。

東西廣六十二里,南北袤一百零二里。

商州

府東南三百六十里為商州,東一百九十里至商南縣界。

西一百二十里至藍田縣界。

南九十里至山陽縣界

北七十里至雒南縣界

東北至河南閿鄉、盧氏二縣界。

《西南》二百里至藍田、咸寧二縣界。

西北二百里至華陰縣界。

東西廣四百七十里,南北袤六百一十里。《鎮安縣》。按:以下四縣俱隸「商州。」

州南五十里為鎮安。東至

西至

南至

北至以上俱無考

雒南縣

州北七十里為雒南,東二百里至河南靈寶縣界。

西一百里至商州界

南二百里至商南縣界

北二百里至華州,二百里至華陰縣。

東南二百里至河南盧氏縣界。

東北二百里至河南閿鄉縣界。

西北二百里至渭南縣,二百里至藍田縣,東西廣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山陽縣》

州東南一百一十里為山陽。《東至》:

西至

南至

北至以上俱無考

商南縣

州北八十里為商。南東至

西至

南至

北至以上俱無考

同州

府東北二百八十里為同州。東至朝邑縣界,西至蒲城縣界。

南至華州界

北至澄城縣界

東南至華陰縣界

東北至郃陽縣界

西南至渭南縣界

西北至白水縣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四十里。

朝邑縣:按:以下五縣,俱隸「同州。」

州東三十里為「朝邑。」東至無考。

西二十里至同州界

南:四十里至華陰縣界。

北至郃陽縣界

東南至潼關

西南五十里至華州界

西北五十里至澄城縣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五十里。

郃陽縣

州東北二百一十里為郃陽。東至山西臨晉縣界。

西至澄城縣界

南至朝邑縣界

北至宜川縣界

東南至山西蒲州界

東北至韓城縣界

西南至同州界

西北至洛川縣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澄城縣

州北一百里為澄城,東至郃陽縣界。

西至白水縣界

南至同州界

北至洛川縣界

東南至朝邑縣界

東北至韓城縣界

西南至蒲城縣界

西北至宜君縣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白水縣

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為「白水」 ,東七十里至澄城縣。

西一百二十里至同官縣。

南五十里至蒲城縣

北一百六十里,至中部縣。

東南一百二十里,至同州。

東北一百八十里至洛川縣。

西南二百九十里,至省城。

西北一百里至宜君縣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三十里。

韓城縣

州東北二百二十里為韓城,東十里至黃河,西一百三十里至洛川縣界安定里阿石崖,南三十七里至郃陽縣界大棗里大棗村,北一百二十里至宜川縣界河清里店頭集,東西廣一百五十七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華州》。

府東二百里為華州,東四十里至華陰縣界,臺頭鎮,七十里至華陰縣,一百一十里至潼關,西三十里至渭南縣界,赤水鎮,五十里至渭南縣。

南八十里至雒南縣《秦嶺》界,一百九十里至《雒南縣》。

北十五里至渭河,五十里至蒲城縣界,一百里至蒲城縣。

東南三百里至河南盧氏縣界。

東北至潼關

西南一百八十里至藍田縣。

西北一百三十里至富平縣。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華陰縣:按:以下二縣俱隸「華州。」

州東七十里為華陰,東四十里至河南閿鄉縣界。

西四十里至華州界

南十里至華山麓,二百七十里至省城。

北十五里至渭河朝邑縣界。

東北三十里至渭北

西南八十里至秦嶺界

蒲城縣

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為蒲城,東五十里至澄城縣界。

西四十五里至富平縣界。

南:四十里至渭南縣界。

北四十五里至白水縣界。

東南四十里至同州界

東北七十里至澄城縣界。

《西南》七十里至臨潼縣界。

西北九十里至同官縣界。

耀州

府北一百八十里為耀州,東五里至富平縣界,西四十里至淳化縣界。

南三里至富平縣界

北十里至同官縣界

東南三里至富平縣界

東北十里至同官縣界

《西南》三十里至三原縣界。

西北八十里至三水縣界。

同官縣:按:「同官縣隸耀州。」

州北七十五里為「同官」 ,東一百二十里至白水縣。

西一百八十里至淳化縣。

南七十里至州界

北九十里至宜君縣界

東南一百一十里至蒲城縣。

東北二百五十里,至洛川縣。

西南二百里至涇陽縣

西北二百一十里,至寧州。二百四十里,至省城,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乾州

府西北一百六十里為「乾州」 ,東三十五里至醴泉縣界。

西六十里至扶風縣界

南至:無考。

北五十里至永壽縣界

東南六十里至興平縣界。

《西南》五十里至武功縣界。

西北六十里至麟遊縣界。

武功縣:按:以下二縣,俱隸「乾州。」

州西南六十里為武功。東至興平縣界。

西五十里至扶風縣

南四十里至盩厔縣界

北三十里至乾州界

東南至鄠縣界

東北九十里至醴泉縣界。

西南七十里至郿縣

西北一百二十里,至麟遊縣。

東西慶五十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永壽縣

州北九十里為「永壽」 ,東七十里至醴泉縣界,西三十里至麟遊縣。

南五十里至乾州界

北四十里至邠州界

東南五十里至醴泉縣界,二百五十里至「省城」 ,西南八十里至扶風縣界。

西北五十里至邠州界

邠州

府西北三百五十里為「邠州」 ,東二百八十里至涇陽縣界。

西一百八十里至涇州界,三百五十里至平涼府。

南:一百二十里至麟遊縣界,三百五十里至鳳翔府。

北至真寧縣界三百五十里,至慶陽府。

東南七十里至永壽縣界。

東北一百六十里至宜君縣界。

西南一百二十里,至靈臺縣界。

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

三水縣。按:以下三縣俱隸《邠州》。

州東北七十里為「三水」 ,東九十里至宜君縣界,一百六十里至宜君縣,三百里至省城。

西四十里至邠州界

南「五十里至淳化縣界」 ,「一百里」 至「淳化縣」 ,「北五十里至真寧縣界」 ,「六十里至真寧縣」 ,東南一百五十里至《耀州》。

淳化縣

州東一百里為「淳化。」東至無考。

西至醴泉縣界

南至涇陽縣界

北至三水縣界

東南至三原縣界

西南至咸陽縣界

西北至邠州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長武縣

州西北八十里為「長武。」 東至邠州界。

西至涇州界

南至寧州界

北至靈臺縣界

潼關衛

府東北二百九十里為潼關衛,東七十里至河南閿鄉縣。

西四十里至華陰縣,二千五百里至蜀境,南一百里至雒南縣界,四百五十里至楚境;北七十里至山西蒲州,一千一百里至山西太原府。

西北六十里至朝邑縣

形勝附

编辑

本府。長安、咸寧二縣附郭。

《史記》:「古稱四塞之國,被山帶河。」

《漢書》:「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東方朔傳》:「三輔,南有江淮,北有河、渭,汧隴以東,商雒以西,厥壤肥饒,所謂陸海。」

唐《陸贄奏議》:「憑山河之形勝,宅田里之上腴。舊志百二名邦,實據上游,几終南,屏渭水,帶五岡,襟三川,滻、灞左纏滈潏,右抱白鹿,豐梁護其東,鳳棲、神禾環其南,金鑾、銅人關其北,代為帝都,世稱天府。城郭宮室之巨麗,市井風俗之阜繁,允矣,秦中之奧區神皋也。」

《府志》:「抱杜含鄠,欱豐吐鎬。終南峙其前,渭水流其後。」

附十二景

終南山色,山容青翠,入夏尤深,為諸山所不及,故唐人以為翠屏。明秦安王詩:「遙望終南景,崔嵬春色妍。晴嵐浮嶺外,翠靄簇峰前。古柏擎朝露,蒼松帶晚煙。奇哉四皓客,樂矣任遊眠。」 玉案行雲 ,詳見《山川》。

樊川晚浦 ,南崖神禾,北崖杜陵,沿崖出泉,墅館亭榭,與村煙相間。潏水中流,兩岸皆稻畦蔬町,蹊桃堤柳,漁歌樵唱,鴈陣鷗行。入晚尤佳,為城南第一名勝。趙閑閑詩曰:「稻壟明邊通白水,竹梢闕處補青山。」

杜曲花光 即北杜故里。延袤十里,盡種桃花,春時爛熳如錦。明人詩有「山膺鴨嘴千峰翠,川到牛頭十里花。」

杏坪春曉 《山陵志》:「坪在龍堂北坡,地寬平,有杏數百株,人謂杏花平,又謂龍堂坡」 ,以下有龍泉故也。其上即皇子陂。劉子畏詩:「誰植千株近帝城,會招公子醉昇平。」 春日,遊人甚盛。

鳳原麥浪 。龍首山橫岡也。夏壟風來,不減萬頃層波。

「曲江春早 。」 詳見《山川》。

杏園賜宴 《譚賓錄》:「杏園與慈恩寺南、北直唐」

《新進士》榜發,賜宴於此,風景最佳。

鴈塔晨鐘 《唐會要》:「塔乃慈恩西浮圖院也。初起五層,永徽中,天后與王公重加營造,至七層。凡進士宴畢題名,塔上有行次之列。韋、杜、裴、柳四家兄弟同登者,亦有行次之列,故名鴈塔。池水澄泓,四無映帶,唯見塔影倒蘸於池中,遊觀者甚眾。明鄉試舉人亦題名其上。鐘聲洪亮,聞百餘里。」

興慶夜月 詳見《古蹟》。

《霸陵風雪 》霸陵橋邊多古柳,春風披拂,飛絮如雪。贈別攀條,黯然神往。

咸陽縣 咸土之美,西北高厚,東南寬平,在九崚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雍西首善。興平縣 北倚高原而峙九崚,南襟豐渭而對終南,西由岐鳳以控巴蜀,東迎華嶽以聯嵩洛,風氣攸萃,古右輔之地也。

臨潼縣 面驪山,背渭水,東控鴻門,西接灞橋,蓋形勝之區也。

高陵縣 涇、渭屬流于前,山原遙峙于後,清谷在左,洪波在右,蓋古形勝之區,高明之國。鄠縣 面拱終南,背停渭水,灃水繞其東,澇水環其右。

《藍田縣 》東南要地,秦之咽喉。

涇陽縣 峨仲聳于北,涇水環其南,帶文川,襟西城,背豐稔,面畢原。平疇曠衍,村落相連,有河渠之饒,有巖寨之險。而西北一帶,尤為膏壤。每夏秋間,煙塍雲壟,禾黍盈阡,樓閣參差,川原繡錯,婁敬所謂「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此其上游焉。三原縣 南據涇、渭之流,北倚巀嶭之山,仲山拱于西,清河環于東,此一邑之勝概也。

《盩厔縣 》谷水繞其東,溝阜阻其西,南山疊拱,北渭帶流。西安形勝,於邑為最。

渭南縣 關中古稱「四塞」 ,被山帶河,形勝甲于天下。而渭南當東域孔道,南面秦嶺,北帶渭河。少華峙其左,《湭水》繞其右。近則左控倉堡,右扼青原、風門。前列渭藪,後匯浮涇,吞灞,瀠洛帶河,壯懷聳目,如在圖畫中矣。蓋古金城之咽喉,形勝之要區也。

《富平縣 》富平全境,蓋為秦中形勝之地也。負頻面荊,帶以石溫,而浮山、鳳凰若左右翼,四塞中,地又黃壤焉,非蕞爾一奧區與?

醴泉縣 終南聳其前,九崚峙其後,襟泔、涇,帶渭水,左聯殽、函,右接隴、蜀,居百二之衝,實形勝之國也。

商州 內而屏倚金鳳,襟帶丹流。龍峰左蔽娥壁,右閑。且東溪西平,楚乳、荊泉諸水,包絡互環。高車、天柱、熊龜、雞、菟諸山,保障並峙。外則東有武關之天險,西有牧護之要區。南有劉嶺,橫綿千里;北有黃砂,高踞千尋。古稱「四塞之國」 ,信不誣云。

《鎮安縣志》

编辑

雒南縣 秦嶺限其北,中𠏉繞其南,西枕嶢關,東鄰嵩、虢,而洋洋洛水,橫貫其中。後山若几,前案若弓,東西二山,龍虎相衛,而不相犯。縣河瀠洄如帶,與洛水一明一暗,環繞包羅。東南則有東龍山,西南則有狀頭山,如旗鼓相對,又如天馬行空。偉哉盛矣。

《山陽縣志》

编辑

《商南縣志》

编辑

《同州 》「前臨沙苑,後枕許岡,左接平原,右帶《洛水》。」

朝邑縣 南屏太華,北枕梁山,東峙雷首,西距長虹,縹緲之間,形錯如繡。鍾靈孕秀,被山帶河。郃陽縣 枕梁山,面乳羅洽,水出其北,即《詩》所謂「在洽之陽」 ,又以大邦稱者也。邑據梁山,土獨稱厚,河渭匯流,大華中條,環而在矚,蓋巍然巨觀云。

澄城縣 前拱原阜,後倚山壟,大谷河繞其左,《甘泉水》羅其右。縣治宅中,風氣攸萃,誠三輔之名城,馮翊之巖邑也。

白水縣 「重岡邃澗,地确高隆。」

韓城縣 ,「三嶺龍蟠於後,古城蛇舒於前。東阻湯湯洪水,西塞巖巖疊峰,馮翊幽壤,關中奧區。華州左控桃林,右阻藍田,東表太華,陰晉以據其前;西制渭南,長安以倚其後。南控商洛,而右以防楚;北臨蒲、邽,而左以禦敵。為京兆首領,秦中屏翰。」

華陰縣 太華為屏,首陽為衛。洛、渭遶其北,大河縈其東,左控桃林之固,右阻藍關之險,四鎮之咽喉,滇蜀之門戶也。

《蒲城縣 》「蒲脈」 發源於金粟山。左接五龍,右連

考證

萬斛。岡巒如屏,渭水如帶,誠東藩之重地也。附《八景》

《南原春晴 》,城南里許為紫荊原。春分前後,率為社飲、禊飲,有「古蠶市、蘭亭」 之風焉。

溫湯晚浴 ,凡水源有石硫黃,其水則溫。驪山溫泉,四時皆暖,唯此湯獨宜秋冬,溫則知無伏陽,涼則知無伏陰,浴之消痾蕩穢,功邁驪山。漫泉秋月 ,邑西十里為漫水源,夏則驚浪潺潺,浮沉匪定,惟煙消波澄時,水光月色相映一碧,洵稱佳勝。

《北嶺積雪 》「崇山峻嶺,谿壑幽邃。纔覺霜氣,雪已盈山。寒凝肅冽,皎潔淒清。士人常破凍嬉遊,解裘買醉。」

《雙塔夜影 》塔建自唐,對峙城之南北,千尺干霄,晝亦堪觀。至煙影夕昏,隱隱茫茫,如撐天之雙柱。

《五陵閒雲 》「昔唐盛時,樓閣崢嶸,五彩照映。今惟閒雲一片,往來舒卷,更多幽致,文人墨客,多寄跡焉。」

《盤龍異石 》,實一落星也。將雨而潤。里人卜水旱有驗,點綴於原野之間,頗有幽致。

《堯山古柏 》:「蒲地宜柏,而堯山柏異他植,根蟠巖石,堅老特奇,蒼翠凌雲,清陰籠霧。」

耀州 ,漆水經其東,沮水繞其西,步壽原控其北,寶鑑諸山翼其左,星原環其右,漆沮會流,乳山合抱,亦稱「四塞形勝之區。」

同官縣 崇山峻嶺,怒濤絕壁,殊稱勝地。昔人謂「南則關中之襟喉,北則延寧之要害」 ,信為不誣。

乾州 九崚控其東,武水環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平壤。蓋秦地之上游,北門之鎖鑰。昔人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此足以當之矣。

附十二景

《梁山古道 》昔太王去邠踰梁山,即此。在州城北二十里。古道荒原,行人仰企。

風洞天池 在州西三十里,有風洞寺。寺下有池,雖不甚大,自古禱雨有應,景頗足觀,土人常往遊焉。

陽洪沃野 ,在州東二十里。地土肥饒,宜於瓜果蔬菜。居民分畦蒔種,鑿洫灌溉,風景甚佳。渾祠、豐碑 ,在南門內渾公祠中。按《唐史》:「李懷光與朱泚連兵,聲勢甚盛。瑊以孤軍處其間,內無糧資,外無救援,能以忠義感激將士,銳氣不衰,危城復全,而社稷永賴。」 辛育所撰豐碑,巍然峙立,遊人莫不景仰焉。

竇廟雙柏 在州東北三十里竇村竇氏二女墜崖處。里人立廟,有雙柏,蒼翠可觀,至今茂盛。《黌宮夜蟾 》,即本州儒學堂。棟宇高明,每值皓月當軒,晶瑩皎潔,輪奐澄鮮,大是佳賞。

乾陵。⿱雨汵雨 即梁山,唐高宗、武后合葬之處。每見霧氣即雨,雲氣騰青,千山罨翠,其景最佳。泮池、三臺 池在學宮前,有三臺拱向池上,又名文筆峰。

《五峰仙藥 》在州東北五十里。多產諸藥。上有靈湫,禱雨多應。

龍口溫泉 在州西四十里,地名「龍塘口。」 有溫泉滴出,可浴可賞。

《玉洞春融 》在州西北五里,高聳可翫。

《西崖旭影 》在州西五里,即武水崖。壁立如削,每日初出,相映宛若赤壁。

武功縣 「平原控其東,鳳岡翼其西,長川帶其北,終南、太白揖其南」 ,蓋古形勝之區,強武之國也。

永壽縣 東接涇水,南抵乾陵,西界麟遊,北倚古邠。東西兩澗,流水深長。南北二壑,峻坂重環。石巖巖而雄壯,水潺潺而秀麗。山城險固,地勢崔嵬。

邠州 東指甘泉,南枕梁山,西距回中,北臨石門,「涇水遶其北,邠崖峙其南,依山為城,地勢雄壯,山川秀麗,地勢雄偉,有周肇興之所,實天造之扼塞。」

三水縣 「據山川陰陽之會,又鎮以石闕,鎖以九崚。」 其間「廣平為原,下濕為隰,土厚而水深。雞阜山雄其左,雙槐堡峙其右,五峰擁後,三水面南。」

淳化縣 仲山居其前,石門擁其後,右環涇水,左峙唐山,依山為城,臨水為池。

《長武縣 》漆水繞其東,阮共控其西,南枕宜山,北環涇水,四府之通衢,三邊之咽喉也。雍州鎖鑰,此為第一。

潼關衛 關之南,秦嶺雄峙,東南有禁谷之險。

禁谷南設十二連城,以防秦嶺諸谷。北有洛、渭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則華嶽三峰,聳環諸山,高出雲霄。《春秋傳》云:「秦有潼關,蜀有劍閣。」 皆國之門戶。《元史》云:「南據連山,北限大河。」 《山海關誌》: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為首稱。唐人詩云:「人間路止潼關險。」 由是觀之,允矣。勢壯三輔,控扼九州之地。

西安府星野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府屬總

《禹貢》「雍州之域,東井、輿鬼,為鶉首之次,北斗樞,為雍州。」 於辰在未,屬秦分。

《史記·天官書》:「東井、輿鬼,雍州之分。」

《漢?地理志》:「自井十度至柳三度,鶉首之次,乃秦之分。」

《春秋元命苞》:「東井、鬼宿分為秦。」

《後漢律曆志》:「井十二度至鬼五度為秦分。」 《廣雅》「北斗樞為雍州。」

《晉天文志》:「自井二十七度至鬼柳鶉火之次,屬秦分。」

《雍州》,八水,入東井三度。

《唐·天文志》:「鶉首寔沉其神主於華山,太白位焉。」 《地理志》:東井在雲陽下流,當涇、渭,汭為秦分。《舊志正義》曰:「丘闕二星,係天子之雙闕,諸侯之兩觀也。」 矧、咸陽,乃帝都王畿,懸象布魏之地。其即井、鬼,居日月五星之中道。

西安為《三秦》首郡,係古雍州地,且正當兩河之中,其野「井鬼」 ,而《乾》屬西安百有餘里,是「乾」 與武功、永壽之分野,亦當井鬼之次。

《一統志禹貢》:「興平,古雍州之域,星紀當井鬼之次。」

《澄城縣志》:唐僧一行云:「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秦據百川上流,得兩戒山河之首,故為鶉首。」今按左馮翊地,實秦分野。按《各州、縣志》,「分野」 相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