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0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三卷目錄

 敘州府部彙考一

  敘州府建置沿革考

  敘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敘州府星野考

  敘州府山川考

  敘州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六百三卷

敘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

敘州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

编辑

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古為僰國。漢武開西南彝,通僰道,徙犍為郡治北。東漢徙犍為,治武陽。」今彭山縣。南齊復為犍為郡治梁武立戎州,又治六同郡於南廣。隋初,廢郡存戎州。大業初,改州為犍為郡。唐武德初,復為戎州,領五縣,移治南溪。貞觀移治僰道。天寶初,改為南溪郡。乾元初,復為戎州。宋初置治宜賓縣。政和間,改敘州。元陞敘州路以敘南等處宣撫司治此。元末明玉珍㨿蜀,改為軍民宣撫司。明洪武初,改為《敘州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

宜賓縣

漢僰道縣,後周改外江縣。隋復為僰道。唐改義賓縣。宋改宜賓縣。明因之,編戶二十八里,為敘州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十二里。

慶符縣

秦巴郡地。唐分治撫彝縣。宋南廣州。政和間,為慶符。元、明因之,編戶六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甲。

富順縣

漢置江陽縣,屬犍為郡。後周改洛源郡,治富世縣。隋省郡,屬瀘州。唐改富義縣。宋為富義監。元為州。明為富順縣編戶九十一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南溪縣

漢南廣地。晉屬朱提郡。梁置南廣縣。隋改南溪縣,屬戎州。唐、宋、元、明俱因之,編戶一十九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甲。

長寧縣

漢漢陽、江陽二縣地。隋為瀘州。唐置長寧州。宋為羈縻州。熙寧中,置淯并監。元屬馬湖路。明改今縣,編戶一十七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高縣

唐置高州。宋為羈縻州,後屬長寧軍。元復高州,屬敘州路。明改縣,編戶十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甲。

筠連縣

漢置定川塞。唐置筠州。武氏置定州。宋為羈縻筠、連二州。元立筠連州及定川縣,尋廢縣存州。明改今縣,編戶四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甲。

珙縣

唐始置珙州。元初為下羅計長官司,尋改珙州。明改縣,編戶八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甲。

興文縣

周夜郎城,號大壩郡。唐始置晏州,後改戎州。宋、元因之。明改戎縣。都御史曾省吾平蠻,請改「興文。」 編戶十一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甲。

隆昌縣

古隆橋驛介瀘、富、榮昌之境。明隆慶間,巡撫譚綸請割三州縣為今縣。編戶二十里,隸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附建武

前代萬曆以前,為都蠻盤踞,不在版圖之內。萬曆元年,克平設建武守禦所直隸都司於敘南、瀘州二衛,遴選指揮掌印。又設安邊同知一員統轄。

皇清開闢,裁所與邊同,止名「建武」,以敘州府通判治。

敘州府疆域考    總志縣志合載

编辑

敘州府疆域圖

敘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瀘州江安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馬湖府平彝長官司界一百六十里,南至芒部軍民府界七百里。

北至嘉定州榮縣界二百九十里。

自府至省城一千二百三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二百五十里

東西廣三百四十里,南北袤九百九十里。《宜賓縣》:

東至南溪縣界,三十里。

西至馬湖府界五十里

南至慶符縣界五里

北至富榮二縣界,一百里。

自縣至省城一千二百三十里。「至」

京師九千二百五十里

慶符縣

東至長寧縣沙河驛交界七十里。

西至宜賓縣清油洞交界六十里。

南至高縣石門山交界十五里。

北至宜賓縣小宋交界六十里。

東南至洪縣許鎮溝交界六十里。

東北至南溪縣水窩交界九十里。

西北至宜賓縣南岸交界一百里。

自縣治北至本府一百二十里,至省城一千三百五十里,至

京師九千三百七十里

富順縣

東至瀘州界七十里

西至榮縣界八十里

南至南溪縣界三十里

北至內江縣界七十里

東南至江安縣界,六十里。

東北至隆昌縣界,四十里。

西南至宜賓縣界四十五里。

西北至威遠縣界三十里。

自縣治西南至本府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省城一千五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七百里

南溪縣

東至江安縣界,二十里。

西至宜賓縣界五十里

南至長寧縣界,五十里。

北至富順縣界,五十里。

自縣治西至本府一百一十里,至省城一千二百里,至

京師九千二百二十里

長寧縣

東至西關交興文縣界,五十里。

西至蠻丫交珙縣界,二十里。

南至佛頭溪、沙子坎、大水蕩,交珙縣界二十里。北至沙河驛,交慶符縣界六十里,又至安寧廢縣六十里,又至下長界牌交江安縣界五十里。自縣治西北至本府二百一十里,至省城一千

四百四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四百六十里

高縣

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八至未載。

筠連縣

東至高縣界十里

西至烏蒙軍民府界七里。

南至高縣界十五里

北至高縣界五里

東南至鎮雄府界三十里。

西南至烏蒙軍民府二十五里。

西北至高縣界十五里

自縣治東北至本府二百二十五里,至省城一千四百六十里,至

京師九千四百七十五里。

珙縣

東至建武界曹家營,六十里。

西至筠連城,接高縣界,二百里,又至芭蕉口,一百里。

南至高縣界落木柔一百一十里,又至鎮雄界兩河口,一百里。

北至本府二百里

東南至鎮雄界羅羅場一百里,又至長寧縣芭蕉隘五十里。

自縣治北至本府二百里,至省城一千四百三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四百五十里

興文縣

東至柂《船丫》江安縣界十里。

南至小隘子,接建武界十里。

北至水爐壩西關口,接長寧縣界十里。

自縣治西北至本府二百九十里,至省城一千五百二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五百四十里

隆昌縣

東至瀘州界三十里

西至內江縣界,六十里。

南至富順縣界,四十里。

北至榮縣界五十里

自縣治西南至本府二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六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里

附建武

東至大壩交界,三十四里。

西至珙縣交界十里

南至筠連縣交界八十里。

北至長寧、興文二縣交界三十里。

自建武治至本府二百里,至省城一千四百三十五里。至

京師九千四百五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宜賓縣附郭。

《圖經》:東距瀘水,西連大峨,南通六詔,北接三榮。《譙樓記》:「地枕大江,當舟車之衝。」

張鼎《修忠利廟記》「負山瀕江,地勢險阻。」

慶符縣

山衍迤而羅列,水清泠而環繞。

富順縣

地不滿五百里,沃野平疇,坦道多途,備禦匪易,奠梁蜀之東,為水陸之會。

南溪縣

龍騰之淵旋於左,桂輪之山環於右。

長寧縣

瀘南邊面闊遠,有警則為兵衝。

《元史》:「地當衝要。」

高縣

路通芒部水至南廣

珙縣

「重險疊阻」 ,宅諸彝之淵藪。

壤連烏蒙、鎮雄二土府。苗人來往錯雜據險可攖盜譏察以靖奸宄。

山高而峰巒層出,水清而波流迴旋。

興文縣

西北接長寧江安,東南據諸彝淵奧。

黃庭堅《戎州舍利塔記》:「鉤連三江。」

處敘永往來之衝,漢彝,錯雜要害地也。

隆昌縣

地當咽喉,居六路之衝,負倚岡阜,「山清雋而結樓峰,溪遶郭而有高洞。」

附建武

山峻而險,水澗而低。四面阨塞,雄峙邊隅。

考證

敘州府星野考        總志

编辑

府總

「井鬼」 之分,入參三度,為鶉首之次。

敘州府山川考    總志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宜賓縣附郭。

仙侶山 在治西北,產仙茅。上有真武宮,竹木森翠。山腰有清泉一,石洞四,其一曰「楊仙洞」 ,相傳宋楊道人昇仙之地。

翠屏山 在仙侶山後,四時常青,因名。

七星山 在治東。七峰圓秀,狀若連珠,故名。小梁山 在治東。《方輿勝覽》云:「四時常雨,霖霪不止。俗呼為大漏天、小漏天。」 《寰宇記》謂之大梨山、小梨山。

登高山 在大江東岸,去府治二里。元時城址尚存。

東山 在治東北,上有「報恩寺。」

桂叢山 在治北,其上多桂,因名。

赤崖山 在西北。崖岸壁立,瞰大江,色若綺霞。天倉山 在治西。前代屯兵墩臺跡尚存。師來山 在治西。相傳昔有人浮舟於此,忽見一道人自空而下,於峰即之不復見。土人呼道士為師,故名。亦名「書樓山。」

朱提山 在治西五十五里。山插銀。《漢諸葛亮書》:「漢家金朱提銀。」 採之不足以食。韓愈《贈崔立之詩》云:「我有雙飲醆,其銀得朱提。」

乳洞山 :在治西南六十里。有泉如乳,一名「浮洞峰。」

可峰山 :在治北七十里。一名「梯雲。」

彝牟山 在治南一百里。蘇轍詩:「岸闊山盡平,連峰遠飛漢。」

定誇山 :在治西百里,山坡荔枝多屬廖氏。黃庭堅詩:「廖致平家緣荔枝。」 即此山所出。

洞山 在定誇山後,下有洞,容數十人,上有一覽亭,登眺為勝,故名曰「洞山。」

彝牢山 ,在治西北一百四十里,彝人祭社於此。《彝語》以「牢」 為樂,故名。

石城山 在治西南一百里。高峻環列如城。隋史萬歲詩:「石城門峻誰開闢,更鼓誤聞風落石。」 界天白嶺勝金湯,鎮壓西南天半壁。

青山 在治西五十里。危峰插天,上有寺觀。山麓有普德寺,清流遶門。僧如元創建。

統山 :在治西六十里。

高山 在治西一百里。上建川主廟,禱雨輒應。「孝子石 」 在治南二里。昔隗叔通之母,惡瀕江水不潔,必得江心水乃飲舟汲又苦迅湍,忽湧出一石,汲水甚便,人以為孝感所致。按《慶符縣》亦載此石。

乞子石 按《明一統志》:「在城南,有石夾青衣江對立,如夫婦相向。俗云:人無子,禱之有應。」 按慶符縣亦載此石。

仙侶洞 ,在師來山,即楊真人修煉處。

水簾洞 在治北一十五里,有瀑布。黃庭堅作《奇觀亭》詩,並著有詞。

大江 在城東,一名蜀江,又名都江。《圖經》:水出茂州岷山下,因名岷江,亦名汶川。蓋岷、汶聲訛也。流與馬湖江合。

馬湖江 在城南,源出沈黎,實大渡之支流。亦名瀘水,一名金沙江。諸葛亮《五月渡瀘》,即此江之上流也。

鎖江 在府城北。兩岸大石屹立,昔人因置鐵緪橫截其處,控扼裔羌,故名。

石門江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俗呼「橫江」 ,又名「小江。」 源出烏蒙蠻部,經本府境,與馬湖江合。中有灘,其水常若鐘鳴,曰「鐘灘。」

黑水 在治東南一百五十里南廣溪。《輿地志》謂此水即《禹貢》之黑水。按:禹導墨水,至於三危,南入於海。今此水則自西南彝界流至南廣洞入於江云。

存水 ,《水經注》云:「出犍為。」𨚲鄢郡,即今宜賓縣也。相傳雍闓繫馬於柳,而柳成林,故名。𨚲鄢,西北六十里為。𨚲鄢灘、馬鳴溪, 發源慶符縣西,會馬湖江達於蜀江。有土人牧馬於溪上,產龍駒,一日振鬣長鳴,躍入溪中。

蘇溪 在治北,有前後潭,瀑布千尺,懸崖而下。

涪溪 在治北一十里。黃庭堅謫涪州別駕,號「涪翁」 ,後安置戎州,遊是溪而樂之,因名。築石溪上居焉。

越溪 發源於漢州山中,歷井研、仁壽,至榮縣之牛潦橋,始通舟楫。七十里為越溪,山秀水清,居民樸厚。春時兩岸紅綠,不假人工,有天然之樂。隱者常卜居焉,以其道險而鄉遠也。俗呼為「登頭溪。」

《金魚井 》在城南。黃庭堅酷喜荼,令人遍汲水泉試之,唯此水為第一。

月巖井 在凌雲山下。清冷芳冽,煮茗尤佳。安樂泉 按《明一統志》:「在涪溪側,味甘美,盛夏水冽,冬月則溫。黃庭堅號為安樂泉,謂飲之令人安樂也。」

天池 在城西十里,一名滇池,又名凌波池。唐韋皋詩:「春暖魚拋水面梭,晚晴鷺立波心玉。」 復魚池 ,在城東。宋張俞有記。

流杯池 在治南,隔江二里。兩石蹲踞,而中通,上下曲折,約身入之,傴僂而達於巔。其中廣處,黃魯直壘石為九曲,因號「流杯池。」 石上《昔賢記》載,多蘚剝不可讀。亭館雖劫灰,而址尚存。巡撫張德地捐貲復構,碑勒更新焉。

五子池 在治西三里,鄰龍湖江。周廣數十丈,中峙五石,羅列頗勻。遊人每攜尊臨池以為樂。四旁產五色石,人爭拾之以供清玩。

慶符縣

石門山 在治南,下瞰石門江,其林薄,中多蘭,有春蘭、秋蘭、鳳尾蘭、素蘭、石蘭、竹蘭。春蘭花生葉下,素蘭花生葉上。黃庭堅《幽蘭亭記》:「一幹兩、三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幹十數花而香不足者蕙,一名蘭山。」

興慶山 :在治南十五里。

迎祥山 在治東二十里。宋置祥州,以此山名。漢陽山 在治北八十里。諸葛亮平西南彝,駐軍此山。山腰有洞,神龍居焉,旱禱輒應。

三台山 在治南,上建有塔。

朝陽崖 在治西北二十里。其崖皆赭色,朝陽射之,光彩爛奕,俗名為「赤崖。」

南廣水 在治北一百三十里。出呂郜蠻部,經豕峨彝國,過慶符,東北至南廣鎮入於江。江口有天柱峰,巨石屹立如柱,下俯急流。每春魚自下躍上,張網捕之,日可得數百頭。有魚躍亭。荔枝灘 在治北二十里,古崖旁多荔枝樹,故名。

天倉灘 在治西五里。每歲水漲,流沙塞灘,則年豐,故名。

越溪 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源自古滎州,經古旭川,迤邐而至,有石梁橫截其水,冒越而過。古祥溪 ,在治右。

珍珠溪 :在治東二里。

黑水溪 :在治北七十里。

銅鼓池 在治南三十里。周圍四十餘丈,四時不涸。中有一石如鼓,因名。

富順縣

同心山 在治東,一名「東山。」 宋邦人呂震、呂慥讀書其上,俱以文顯,故名。

凌雲山 在治西。大江前橫一峰突兀,邦人以為登眺勝處。

中巖山 :在北二里。「北巖」 居左,瑪瑙居右。瑪瑙山 與凌雲山相接,西北諸山,唯此最高。崖下有羅漢洞、水簾廳。

祿來山 在治東。宋蒲侯津以此山秀異,因闢學宮。有桂子山相連,因名。

勸農山 在治南。宋太守黃商卿嘗勸農於此。上有洗馬池、清泉洞、嘯臺。

聖燈山 在勸農山南。上有燈出煙霞中。初為一炬,忽三忽五,俗謂之聖燈。見則封域寧謐,年歲豐稔。按《明一統志》云:山之西有石峰峭拔,高數丈,如佛像,俗呼為聖佛。傍有二石如侍者,蓋天成也。

神龜山 在治北。下有湖,嘗有巨龜出,小龜從之,不可勝數,故名。山後有洞,宋里人李見讀《易》於此,今名「讀易洞。」

兜子山 :在治南三十五里。聳拔高峻,有巨石若兜輪之形,故名。

虎頭山 在治西南六十里。形如虎踞,故名。咸淳初,嘗徙縣治此山。

翠屏山 在江之東,縣景曰《翠屏天榜》。

東山 在江之東,上有左右二泉。

桂子山 在縣東三里

石貢山 在城東十五里。其山有石盤若貢物。

錫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又名金蟾山。

鍾秀山 在城北一里,上有紫雲崖。

几山 ,在縣西三十里。

八腳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山足分八支。朝陽山 :在城北五里,上有臺。

金子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峭壁突出,日光早映。

葛仙山 在城東北七十里,上有清泉,以仙翁嘗憩此,故名。

吉公山 ,隱人吉公居此。

《響山 》山上石,扣之有聲。

豸石山 在米源井

養秀山 按《明一統志》:「在治西,一峰聳秀,一名積草山。」

龍山 按:《明一統志》「在治北」 ,「下有西湖。」

君子石 在治南八十里。江畔三石有低昂揖遜之象,故名。

海螺堆 在治南六十里。山峙江中,若海螺狀。月巖 在瑪瑙山麓,又名「中巖。」 舊有霧隱堂,宋趙雄、魏了翁俱有記,今亡。

雲崖 在城西四十里

竹巖洞 在城東南五十里,有流盃池。宋侍郎鄭瑩嘗居此,著《前後竹巖賦》。

長春洞 :在東岸,多植花木。

《果超洞 休休道人詩》「崖中白衣士,趺坐淡虛泊。祗苑遺俗氛,崖花自開落。青山何寥寥,白石亦鑿鑿。寄與同心人,且永百歲樂。」

仙鶴洞 ,深邃莫測,樵者於此得鐵劍,上有「宜和」 二字。

清泉洞 ,在勸農山下,常聞有碁聲。

梅洞 在縣北四十里,名梅龜村。有石穴,禱雨輒應。

青絲洞 ,在城西四十里。中有孔,穿四山池,甚清,旱禱輒應。

鯉魚洞 :在城西六十里。時有鯉躍出,禱雨輒應。

金川 在治東一里。中江,又名中水線水珠江源自漢州,流過縣西,至瀘州入大江。中流有石堆,高出水面,分布兩層,前三後七,世傳為「三臺七曜石。」

西湖 在治西。方廣二頃,水潔魚美,菱芡蒲荷充牣其中。宋程驤詩:「飽聽西湖似輞川,有懷無處問長年。四山攢翠爭圍地,二水涵空為補天。」 鰲溪 在治東,流合金川。宋李文淵築室臨溪,後登進士,人謂占鰲頭,故名。

芝溪 在城東四十餘里。宋嘉定中,邑人吳永錫建亭於上,匾曰「臨清。眉山。」 石正行有歌。黃溪 ,在城南二十里。自南溪石柱山右龍支流百里入內水。

榮溪 按:《明一統志》「發源成都府仁壽縣,過榮縣合金川流入蜀江」

五龜潭 在治西。其崖上有突出如龜形者五,每陰雨,則水面湧沸,若有物焉,旱禱有應。芹井 在文廟內。

「文昌井 」 在文昌祠下。

董家井 在文昌祠

惠濟泉 在羅觀山南,水自壁飛下。

孝泉 在錫溪,因孝子黃璿,故名。

百支池 :在治西北四十里。灌溉田畝,支派不一。

南溪縣

龍騰山 在治東二里,下瞰大江,其北有石橫空,長四丈許,世呼為龍橋。舊有黃庭堅大書「涼暑亭」 三字。

瑞雲山 在治北二里。雲氣結而不散,人以為瑞。

平蓋山 在治西一十五里。有三山九隴,唯此山一峰特出,頂圓而平,故名。一名瑪瑙山。漢真人劉景鶴隱此。有石洞深邃,上有石穴,圓如盞,有水出焉。又有木葉紋如篆,謂之「符葉。」

龍透山 在東北一十里,山腹有洞穴,深廣十餘丈。

琴山 在治南二里。狀似琴。

可盧山 ,在治南五十里,上多筇竹。《蜀志補遺》云:「可無山,古宜賓縣也,今訛名可盧。」

龍磨角山 :在治西六十里。其山巉巖,有劃破跡。相傳有龍於此磨角,故名。

桂輪山 在治西七十里,石壁上有黃庭堅書「大桂輪山」 四字。

雲臺山 :在治北八十里。元廖蜀望詩:「雲臺穴。」

出眾山低,小徑縈紆上石梯。古寺獨存山寂寂,斷碑惟覆草萋萋。滿空香散春蘭綻,萬壑煙生晚樹迷。為愛其間風景好,登臨幾度杖青藜。凌雲山 ,明建文帝遭靖難,師發錦囊,得髡緇度牒,有「逢雲則住,逢爐則住」 之句,遂隱於此山。山之傍號曰紅崖。

貞婦石 在治南七十里。昔有婦人,夫喪無子,事姑甚孝,強嫁不從。後婦隨沒,其室中忽一大石湧出,形如婦人,時號「貞女石」 ,至今尚存。龍透洞 離城十里許,洞名「龍透。」 一石橫飛,中空直過,南北相望,軒敞開明。春則雲氣吐納,夏則涼颼兩腋,秋則桂影平穿,冬則寒煙雙引。壁間一勺之流,迸石而出,清冽香美。其石文斑駁。層層如海浪。南邑第一奇景也。

李公洞 ,在龍騰山,乃仙人李真遺跡。

青衣江 在治南一十五里。古有青衣國,與敘州相鄰,其商賈之蜀,見漢衣冠,遂求內附焉,江因以名。

石筍灘 在治西三十里。江漲險甚,窮冬水落,岸有石長數丈如筍,故名。

銅鼓灘 按《明一統志》:「在縣學東,學舊未利,近世灘之上流有石磧生,高十數丈,壅水自巽方而去,自是文物稍振。」

福溪 在治西北,舊名「覆溪。」 唐劉崖為郡都督,改今名。

僰溪 在治南。相傳武侯南征僰蠻,於此歸服,又名曰服溪。舊《志》云:「福溪。」

九盤溪 在治南。相傳昔有童子遇龍翁於此。葫蘆井 在治西北五十里。劉景鶴穿取此水煉丹,鑿井口如葫蘆,故名。

芙蓉池 在治北六十里。

「仙源池 」 ,在治北,劉景鶴煉丹,初用此水。《長寧縣》

筆架山 :在治西,山分數峰,如筆架。

牛心山 在治東。山形崒嵂如牛心,因名。金龜山 在治南一里,四面平疇中突一阜,如龜狀。

越王山 :在治南二十里。相傳因有越王墓,故名。

龍翱山 :在治北四十里。山形蜿蜒如龍,又名龍峨山。

寶屏山 在治北,舊有「登雲亭。」

佛來山 :在治北一百五十里。

萬松嶺 在治西。宋《趙使君詩》:「清溪狹徑小橋東,春日桃花處處同。我為日長無一事,偶然來此聽松風。」

鳳嶺 按:《明一統志》「在治西,其形如鳳。」

虞公峽 在治東。昔有石蔽塞水道,不通舟楫。宋嘉定間,故相虞允文子杭孫為守,開鑿始通,至今賴之。

槐子洞 在治北二十里,內乳結遍洞如槐子,故名。又有朝真洞在絕頂。寧真洞在山谷之坳,尤亢爽,有樓閣堂奧之象。士大夫遊此處,皆有吟詠。

海棠洞 :在治西。昔郡人王氏環植海棠,春時花開,郡守宴僚屬於其下。

介湖 在治西,植荷其中,旁舊有「蔚藍樓。」 冷水溪 在治西,發源筆架山。

清溪 在治東七十里,寧遠砦涇灘之下。《輿地紀勝》云:「中多水族,如蛟龍之屬。」

東溪 在治東。發源自崖山,下流與嘉魚泉合。西溪 在治西。發源越王山,流與桃源合。淯溪 在治東。西溪水至淯井合流,故名。硯石溪 在牛心山後。峰石如盤,可為硯。武寧溪 在治東十五里。上有巨石,橫截中流,虞允文鑿之以通舟楫。石上大鐫「虞公峽」 三字。小桃源 冷水溪側,發源筆架山下。宋嘉定間,張太守於此植桃李,創置亭榭軒堂,掘地得銅牌曰《小桃源》。詩云:「綽約去朝真,仙源萬木春。要知竊桃客,定是會稽人。」

龍女井 在治東。昔人見小女出入井中,坐石上以理髮,故名。

淯井 在治北,泉有二脈,一鹹一淡。取以煎鹽,塞其一,則皆不流,又謂之曰「雌雄井。」

涇灘瀑布 在治東七十里,自山頂飛流而下,長數十丈,下有深灘,怖心駭目,俗呼為一疋絹。嘉魚泉 在治東,內有小魚,經年不長。土人釀酒必用山後糯米。嘉魚泉水則味極甘。臨流有閣曰「臨賦」 ,亭曰「信樂。」

安樂泉 ,在涪溪側,夏冽冬溫,黃庭堅號為「安樂泉。」

享德池 在治東五里松山之下,源泉湧出為池。

鰲匯 在治東北角。鰲溪之水與西溪之水合流。

高縣

閣梯連珠山 在治南。其山峭壁如閣,路盤旋如梯,故名。

馬鞍山 :在治西一里。山形如鞍,俗呼為「朝天山。」

遠眺山 :在治西二里。彝人出沒,登此山可眺望。

宋江 在治西五十里

《清冷水 》即「清冷溪。」

復寧溪 在治東,自珙縣發源,下抵慶符,可通舟楫。

梅嶺溪 自梅嶺堡與梅洞溪合。

筠連縣

十八、學士山 :在治西半里。

木浪山 :在治南十里。

亭臺山 :在治南二十五里。高聳如臺。

暮舂山 :在治西四里。古山麓,彝人暮舂穀於此。

景暘山 在治東一里。平坦,得日光最先,故名。定川溪 :一發源烏蒙府溪澗,地名「黑桃灣。」 一發源鎮雄府溪澗,地名「羊落溝。」 二水至兩河口合,下流十里至城西,出北十里入高縣黑灣溪交界。

治南巡檢司小溪 ,發源高縣,地名「得邁」 ,流經縣地水次,凡三十里,合高縣海登寺界,不入縣城。

龍潭 在治北,水至清,昔人云:「龍潛於此。」 溫泉 在治南十里。

《玉壺井 》井側有石攢起如蓮花。

珙縣

芙蓉山 在治北三十里,眾峰聯秀,形如芙蓉。麒麟山 在治北三里,形如角端。

棺木崖 在治西七十里。昔為僰蠻所居。其人鑿崖石,釘椿,置棺其上,年久有墜者。蓋僰俗營葬,以懸崖為吉也。

《穿山》洞 中有燥處,可居廣十里。奢酋叛民多避洞中得免。賊祇在洞下仰攻無路,攀躋擊之即退。

「海棠洞 」 ,亦為避兵之所。

黨敞洞 ,洞中龍云已久,土人即洞祀龍君神,其下泉流愈虐。

落浦河 :在治南三十里。洞穴深邃,元封洞神為「普惠侯」 ,祈禱輒應。

珙溪 在治南一百五十步。多石,不通舟楫,民以筒車引水灌田,利澤甚廣。

魚孔洞溪 :在治內十一里。水從洞口出,魚從泉中來,故名。

《百川溝 》山高泉潔,林木極茂,有武陵之意。大水溝 下俯深箐,水激噴霧,真可駭心炫目。《興文縣》

摩旗山 :在治東。形如摩旗,故名。

砲架山 在治南五里。宋趙遹征蠻,設砲架於此。

南壽山 按:《明一統志》「在治西南」

丹霞箐 在治南二十里,旦暮霞彩浮於樹杪。凌霄城 在治南二十里。其名為城,亦山也。層巒聳翠,望之如城。

水車河 :在治東十里。

螺螄寨小溪溝 自建武小隘子發源,距縣十里,至乾溪入洞,至江安青岡樹水復出,會瀘州下大江。

隆昌縣

《道觀山 》山勢迤𨓦,岑巒聳疊,俯視東流,為縣城之枕背。

回龍山 在治南一里,為縣治水口。山前水勢分流,山後復合,相傳為黌宮之佳風水云。天峰山 在治南。

峰門山 在治西

正覺山 在治南

樓峰山 ,在治南。山高翠秀,縣堂遠覿,儼如文筆插天。

響石山 在治南,上有天磐石,擊之有聲。建武

玉屏墩 在治西。峰巒聳峙,遠近一覽。昔建堡於巔,今僅存故址。

九絲城 ,在治左。昔為都蠻盤踞,險不可登,四面以絲圍之,約重九兩,故以名焉。

轎頂山 :在治東十里。崢嶸峭拔,四圍如削,形類車輿。昔人避亂於上。

印。請幫助識別此字。山 在轎頂山下,奇峰突兀,高插雲表。文印《山 在印》請幫助識別此字。之下,尖秀如筆,上有白石五片,層疊如書,與學宮對峙。

都都寨 在治東十里。峭壁凌霄。

敘州府城池考    總志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宜賓縣附郭。

敘州府城池 :「石城。唐德宗時,韋皋開都督府於三江口,因是創建土城。會昌中,因馬湖江水蕩圮,徙築江北。宋末,元兵入蜀,安撫郭漢傑移治登高山。元至元中,廢山城,復城於三江口,即今制。明洪武初,總兵曹國公設守禦千戶所,仍增外城,包舊城於內,砌以磚,高二丈七尺,厚一丈八尺,周一千八十七丈,門六。麗陽、合江建南、七星、文星、武安,東南以馬湖江為天塹,西北則鑿壕,廣五十丈,深一丈五尺。」

外縣

慶符縣城池 石城,明成化初,知縣「詹文築土城,高一丈二尺,周六百三十丈。後知縣黃瓚重甃以石,門四,池深一丈。」

富順縣城池 ,舊惟有土城,由瀾崖包馬腦至凌雲山而止,年久圮壞。正德壬申,知縣童綸始裁約其制,甃以磚石,周五里有奇。門七:東曰「東津」 ,南曰「文明」 ,西曰「凌雲」 ,北曰「拱極」 ,東北曰「向陽」 ,西南曰「鎮江。」 又東北之中曰「子門。」 後。東北城隅為江水沖激,沙岸漸崩,牆垣傾圮。萬曆二年甲戌,知縣劉方由小東門至子門,甃以灰石。萬曆六年,復因水漲堤崩,知縣秦可貞更加區畫,完砌如故。明末寇燬,《今正》議修。

南溪縣城池 明天順中創,知縣鄧壽椿、路義欄相繼重修,周五里,城門七。

長寧縣城池 「石城。宋寇瑊卜地於淯井,明因之。成化間,知府王良美琢石展城,高一丈六尺,周三百七十五丈,門四,外環以壕。」

高縣城池 ,明景泰「初創建,成化初重修,甃以石,高一丈五尺,周三百六十丈,門四。」

筠連縣城池 邑舊無城,明景泰初建築土城。成化二年,知縣翁冕重修,甃以石門四。萬曆初,知縣蔣邦輔重修,外環以壕,惟東、南二門有之。城周圍三百零八丈,一里八分,壕深一丈,寬一丈。兵火後,塌毀無存。

興文縣城池 「石城。宋趙遹征蠻,常駐兵於此,築土城一里半。明洪武中修,包以石門四。正德二年,建石城,高一丈,周圍一百九十九丈一尺,城樓三座,門三開。自甲申兵火俱圮。」

珙縣城池 「石城,背山環水。明天啟八年,知縣曹棠築,周二里許,高一丈。」

隆昌縣城池 「石城,明隆慶間,知府張世引建,高一丈八尺,周三百五十丈,門五,無池。」

建武城池 ,萬曆三年創建,西面附玉屏山麓,僅「開東、南、北三門。城垣高一丈三尺,周圍四百七十三丈,池無。」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