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0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九卷目錄

 重慶府部彙考三

  重慶府公署考

  重慶府學校考

  重慶府賦役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九卷

重慶府部彙考三

编辑

重慶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重慶府署 在城南。宋嘉定間建。明洪武中,知府袁維真重修。明末,燬大堂五間、公廨十間、儀門五間、庫一間。康熙八年,知重慶府事呂新命建。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孫世澤重修。

同知署 裁燬

通判署 存

推官署 裁燬

經歷司 存

照磨所 裁燬

司獄司 裁燬

總督部院署 :在治西。康熙二年,總督李國英建。

督學道署 :在治北。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孫世澤修。

分守上川東道署 在治北,今燬。

分巡上川東道署 「在治北」 ,改設分巡上下川東道署。

重慶鎮署 :在府治西,康熙八年新建。

重慶鎮標中營署 在治西北。

重慶鎮標左營署 在治南。係重慶衛改建。重慶鎮標右營署 ,在治東。

朝天驛 「在府治東。」 存。

稅課司 ,「在府治東」 ,裁燬。

遞運所 在府治北,裁燬。

廣濟倉 在府治南出奇門內,新建。

茶倉 在府治南三里,燬。

預備倉 「在府治北」 ,存址。

陰陽學 醫學 在府治前燬。

僧綱司 附《治平寺》。

道紀司 附「清溪道院。」

養濟院 「在府治西通遠門」 ,存址。

巴縣治 在府治左

典史衙 在縣治左

儒學 在文廟傍

大洪江巡檢司 ,去城東一百里。裁

魚洞水驛 去城南六十里。

銅礶水驛 去城南一百二十里。木洞水驛 去城南九十里。

土坨馬驛 去城北九十里。

白市馬驛 去城西七十里。今立站。

百節馬驛 :去城東南六十里。今立站。

外州縣

江津縣治 向南,明宣德中重修。

典史衙 在縣治側

儒學 在文廟傍

僰溪水驛 在縣西

石牛水驛 去縣西六十里。

漢東水驛 去縣東一百八十里。

常平倉三間 在縣前。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王璧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修建。

陰陽學 「在縣東」 ,燬。

醫學 在縣西燬

僧會司 、「道會司 」 俱在縣東阜門外,燬。養濟院 在縣東,燬。

長壽縣治 向南,明洪武中建。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吳淑衮重建。

典史衙 在縣治側

儒學 在文廟傍

龍溪水驛 在縣南

黔南驛 在縣北六十里。康熙十九年,改設「分水」 馬驛。康熙二十一年奉裁。

演武場 在治北

積濟東倉 在縣東

積濟西倉 在縣西,燬康熙二十二年,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改建為「常平倉。」

永川縣治 向南存

典史衙 在縣治側

儒學 在文廟傍

東皋驛 在縣東十里。今設站。

演武場 在治東

豐盈倉 在縣西。燬于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項強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令東門城內改建「常平倉。」

榮昌縣治 向南存

典史衙 在縣治側,燬。

儒學 在文廟傍燬

崢高馬驛 在縣東城內。現設站。

廣盈倉 在治北,燬于兵。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史彰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改治南建「常平倉。」 綦江縣治 ,明正德六年始建,及崇禎末燬。

皇清知縣李秉直于康熙九年重修。

典史衙 在縣治側,存。

儒學 在文廟傍

東溪馬驛 去縣東南六十里。今立站。

安穩馬驛 去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今立站。「永濟倉 」 ,在縣西,燬。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陳正鍾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改建常平倉。

南川縣治 向東。明洪武間重修,今存。

典史衙 裁燬

儒學 在文廟傍燬

長濟倉 在治東,燬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吳成龍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改建「常平倉。」

黔江縣治 向南,明正統初重修。

典史衙 在縣治側,存。

儒學 在文廟傍

陰陽學 、醫學 俱在治東,燬

僧會司 在治東燬

道會司 在治南燬

養濟院 ,在治西城外,燬。

賑濟倉 在治西,燬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高錫祚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改建「常平倉。」

黔彭營 新設

合州治 向東,成化初重建。

吏目衙 在治側存

儒學 在大成殿側

合陽水驛 在治東,裁燬。

巨蓄驛 在治北,裁燬。

陰陽學 在治東燬

醫學 在治北燬

僧正司 在治東燬

「道正司 」 在治西,燬 「養濟院 」 燬。

東、西、南、北倉 在治西,燬康熙二十二年,知州鄭佩璽奉本府知府檄,改建「常平倉。」

忠州治 向南。明宣德初,知州張誠重修。吏目衙 在州側,存

儒學 在文廟傍

守禦千戶所 在治東,裁。今改設忠州營臨江鎮巡檢司 ,去州西二里。

遞運所 ,去州東一里,裁

花林水驛 去州西八十里,燬。

曹溪水驛 去州治一百里。燬。

福盈倉 、祿盈倉 俱在州東,燬於兵。康熙二十二年,知州朱之璉奉本府檄,改建常平倉酆都縣治 ,向南存。

典史衙 在縣側

儒學 在文廟傍

永豐倉 在縣內

義倉二所 在縣東西

酆陵水驛 去縣東北一里。

沙子關巡檢司 去縣南二里。今裁。

墊江縣治 向東。明宣德中重修。

典史衙 在縣治側,存。

儒學 在縣西文廟傍,存。

白凌馬驛 在治東,燬。

東關、「永豐」 二倉 在治東。

永安、「太平」 二倉 在治北。

新興倉 在治西

濟眾倉 在治南,燬。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李永昌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改建「常平倉」 一所。涪州治 向南,明宣德中重修。

吏目衙 在治側

儒學 在文廟傍存

分守川東道署 在治西。

涪陵水驛 在州西,燬。

東青水驛 、藺市水驛 ,俱去州西六十里。燬。「廣備倉 」 在治內燬。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蕭星拱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令改建「常平倉。」 演武場 在治西。

彭水縣治 向南,明洪武初建,存。

典史衙 在治側

儒學 在文廟傍

來鳳公館 在治南,燬。

新灘館 在治北燬

黔南驛 在治東

郁山鹽課司 ,在治東三十里,現今燒鹽收稅。「廣豐倉 」 在治東,燬康熙二十二年,署彭水縣事南川縣知縣吳成龍,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改建「常平倉。」

重慶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重慶府儒學 在府治北。宋紹興間建。明洪武四年重修,宣德、景泰間繼修燬。

皇清康熙三年,總督李國英捐俸修復。後兵燹傾壞。

二十一年,知府孫世澤捐俸鼎新,併建「明倫堂」 ,製祭器。

來鳳書院 在府治左,今廢。

巴縣儒學 在縣東北。宋紹興間建。明洪武中重修。萬曆二十九年,兵憲張文耀、郡守傅光宅重修,仍捐俸增置學田。明末圮。康熙三年,總督李國英捐俸修復。後燬于兵。二十一年,巴縣知縣焦《映漢》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外州縣

江津縣儒學 在縣南。宋治平間建。明洪武八年重修,後燬于兵。康熙二十一年,知縣王璧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建。

長壽縣儒學 :在縣西北。燬。康熙元年,知縣柴允芳建小殿三間。後燬于兵。二十二年,知縣黃見龍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永川縣儒學 在治西。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項強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榮昌縣儒學 在縣南。明天順中,知縣盧善建,修後燬于兵。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史彰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綦江縣儒學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陳正鍾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南川縣儒學 明嘉靖四十年,知縣伍咸新建,後燬。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吳成龍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黔江縣儒學 在縣東。明宣德初,知縣謝孜建,燬于兵。康熙二十一年,本府經歷署知縣查孝慈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改建縣北。

合州儒學 在州西。明天順中,知州唐珣建修。弘治間,遷去舊基數千武。萬曆十年災,仍移建舊址。後燬于兵。康熙二十三年,署州事本府通判溫恂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鼎新。濂溪書院 在州學側。祀宋周子。

忠州儒學 在州東。明正統中,知州王曰良修,後燬于兵。康熙二十二年,知州朱之璉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酆都縣儒學 在縣東。明成化間,知縣李毅建,後燬。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張鳳請幫助識別此字。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墊江縣儒學 在江北。明成化間,知縣楊端修建,後燬。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李允昌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修。

書院 在西門外燬

涪州儒學 在治北。明宣德、景泰間,相繼興修。萬曆中,守憲陳大道鼎新,極為大觀,更廣置學田,後燬。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蕭星拱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北巖書院 ,在州北。程頤註《易》于此,黃庭堅題曰《鉤深》。嘉靖中,范仲武改為書院,塑頤像祀之。彭水縣儒學 ,在治東燬。康熙二十二年,署彭水縣事南川縣知縣吳成龍奉本府知府孫世澤檄,重建。

重慶府賦役考一       府志

编辑

府總

自康熙六年起、至二十四年止,新舊戶口共七千八百二十戶,男婦共一萬五千六百六十口。《巴縣》戶口一千六百三十六戶,男婦共三千二百七十二口。

江津縣戶口八百三十戶,男婦共一千六百六十口。

《長壽》縣戶口六百九十九戶,男婦共一千三百。

九十八口

永川縣戶口二百七戶,男婦共四百一十四口。《歸并壁山縣》五十七戶,男婦共一百一十四口。《榮昌縣》戶口一百四十三戶,男婦共二百八十六口。

歸并大足縣六十六戶,男婦共一百三十二口。綦江縣戶口六百四十五戶,男婦共一千二百九十口。

南川縣戶口一百八十九戶,男婦共三百七十八口。

黔江縣戶口二百三十戶,男婦共四百六十口。《合州》戶口五百零七戶,男婦共一千一十三口。歸并銅梁縣一百八十七戶,男婦共三百七十四口。

又并《定遠縣》五十六戶,男婦共一百一十二口。又并安居縣三十四戶,男婦共六十八口。《忠州》戶口五百二十一戶,男婦共一千四十二口。

《酆都縣》戶口五百零七戶,男婦共計一千一十四口。

墊江縣戶口四百七十四戶,男婦共計九百四十八口。

《涪州》戶口五百六十三戶,男婦共計一千一百二十六口。

《歸并武隆縣》四十一戶,男婦共八十九口。《彭水縣》戶口二百三十五戶,男婦共四百七十口。

原額稅糧共三十四萬四千四百九十七石一斗七升五合八抄二撮三圭六粒六粟。內徵本色米七千二石三斗七升六合八勺八抄五撮二圭。折色米三十三萬七千四百五十九石一斗七升三合三勺七抄二撮一圭六粒六粟。折徵銀二十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七兩四錢五分五釐二毫三忽八纖九塵。

原額人丁一十三萬六千一百九十八丁,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一十五萬一千九百九十九兩一錢七分六釐五絲六忽七微九纖四沙九塵。

自康熙六年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共二千三十七頃七十三畝八分九釐二毫一絲九忽六微一塵。

見載稅糧一千八十一石一斗七升七合四勺七抄六撮二圭九粒二粟。

見載人丁五百八十八丁八分六釐六毫四絲四忽六微。

見徵丁糧條銀一千四百六十七兩四錢三分八毫七忽二微二纖一塵。

見載營兵田地共六十九頃四十五畝九分一釐九毫五絲一忽。

見載營兵稅糧三十九石八斗七升七合九勺一抄四撮四圭八粒二粟。

見載人丁一十三丁,九分七釐二毫三絲三忽,見徵《丁糧條》銀四十二兩二錢八分二釐五毫三絲五忽四微八纖六塵。

又「忠州帶徵石砫司。」

見載上、中、下田地一十八頃四十七畝一分五釐九絲。

見載稅糧一十石五升九合。

見徵本色米一十石五升九合。

巴縣

原額稅糧六萬三百七石二斗九升八合九勺九抄五撮。內

折米六萬三百七石二斗九升八合九勺九抄五撮。折徵銀三萬三千九十一兩四錢九分一釐一毫七絲七忽四微五纖五塵

原額「人丁」 一萬四千九百二十六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二萬三千四百五十九兩六錢九分八釐一毫八絲四微六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五百二十六頃二十畝四分四釐七毫。

見載稅糧二百九十二石九升八合五勺二抄七撮五圭三粟。

見載人丁七十丁,三分六釐八毫八絲一忽,見徵《丁糧條》銀二百七十三兩五錢七釐三毫八絲二微一纖五塵。

見載營兵田地五十七頃八十四畝三分七釐八毫。

見載營兵稅糧三十三石五斗四升三合八勺六抄二撮六圭六粒七粟。

見載人丁八丁三分二毫八忽。

見徵《丁糧條》銀三十一兩四錢五分四釐六毫四絲四忽八纖五塵。

江津縣

原額稅糧三萬五千一百六十九石七升五合五勺六抄四撮。內本色米五百八十六石九斗六升七合五勺

折色米三萬四千五百六十二石九斗五升九合六抄四撮

《折徵》銀二萬六百一十二兩七錢二釐七毫三忽二微四纖五沙二塵。

原額「人丁」 一萬一千七百二十七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 一萬二千七百六十二兩二錢九分五釐九毫六絲八忽八微。

自康熙六年清丈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三百三十二頃八十五畝八分八釐三毫三絲九忽。

見載稅糧一百八十七石七升七合八粒八粟。見載《人丁》六十二丁三分八釐一絲三忽。見徵《丁糧條》銀一百七十九兩四錢七釐五絲七忽二微一纖四塵。

長壽縣

原額稅糧三萬二十二石一斗八升七合二勺三抄。內折徵米三萬二十二石一斗八升七合二勺三抄,折徵銀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五兩九錢九分九釐七絲九忽五微六纖四沙八塵八渺。

原額《人丁》七千八百八十六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一萬七百六十四兩一錢一分五釐七毫五絲七忽五微八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二百一十二頃九十畝三分四釐九毫五絲四忽六微一塵。

見載稅糧一百二十石四斗九升二合四勺四抄五撮六圭三粒八粟。

見載人丁二十六丁,九分二釐一毫九絲一忽,見徵《丁糧條》銀九十四兩五錢二分六釐五毫八絲二微四纖三塵。

永川縣

原額稅糧、三萬五千六百八石四升六合八勺九抄五撮

《折徵》銀、並棉花銀、二萬二千一百七十五兩九錢四釐三毫七忽六微一纖五塵。

原額「人丁」 一萬四百二十六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共一萬二千五百四十兩五錢五釐五毫九絲九忽七微九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二十九頃三十六畝八分七釐,見載稅糧二十石五斗四升八合六勺九抄六撮三圭四粒七粟。

見載人丁六丁一釐六毫六絲二忽。

見徵《丁糧條》銀二十兩三分四釐一毫四絲七忽四微六纖二塵。

永川縣兼攝壁山縣稅糧。原額一萬九千六百七十六石三斗六升一合七勺九抄一撮。內折徵米一萬九千六百七十六石三斗六升一合七勺九抄一撮

折徵並棉花銀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二兩五錢九分九釐八毫二絲九微一纖八沙二塵六渺。原額人丁三千二百六十一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 七千一十五兩一錢三釐三毫三絲五忽一微四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二頃六十三畝九分八毫七絲四忽。

見載稅糧  六斗九升三勺六抄二撮三圭九粒二粟。

見載《人丁》二分八釐一絲三忽。

見徵《丁糧條》銀一兩五錢六分七釐八毫六絲五忽八微五纖一塵。

榮昌縣

原額稅糧二萬三百七十石五斗七升六合四勺六抄八撮。內

《折徵》米二萬三百七十石五斗七升六合四勺六抄八撮。

折徵並棉花銀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七兩八錢三分七釐二毫四絲九忽一微九纖七塵。

原額《人丁》七千三百八十六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 九千七百二兩六錢七分七釐七毫七絲九忽六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六頃四十四畝三分三釐一毫。見載稅糧三石九斗五升三勺六抄三撮三圭五粒一粟。

見載人丁一丁四分三釐二毫三絲一忽。見徵《丁糧條》銀四兩六錢四分二釐四毫六絲四忽八微一纖三塵。

榮昌縣兼攝大足縣稅糧,原額三萬二千六百五十石四斗一升六勺六抄二撮五圭,折徵米三萬二千六百五十石四斗一升六勺六抄二撮五圭。

《折徵》銀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三兩一錢八分一釐三絲三忽九微一纖二沙五塵。

原額《人丁》七千一百一十二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九千七百七兩一錢九分七釐一毫四絲六忽一微九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一頃九畝六分六釐。

見載稅糧六斗七合八勺六抄四撮五圭六粒八粟。

「見載人丁」 一分三釐二毫四絲一忽。

見徵丁糧條銀五錢八分二釐三毫四絲七微八纖四塵。

綦江縣

原額稅糧二千九百四十一石四斗七升五合四勺五抄

折色米二千九百四十一石四斗七升五合四勺五抄。

折徵並棉花銀二千四百六十一兩七錢一分八釐四毫四微五塵。

原額《人丁》一千三百二十三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三千二百九十五兩二錢九釐九毫八絲四忽六微五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二百八頃八十五畝八分六釐三毫五絲八忽。

見載稅糧一百二十五石八斗八升六合八勺三抄七圭一粟。

見載人丁五十六丁六分二釐六絲五忽、見徵《丁糧條》銀二百四十六兩三錢八分七絲七忽八纖三沙。

南川縣

原額稅糧四千七百五十五石七斗二升八合四勺八抄七撮四圭

《折徵》米四千七百五十五石七斗二升八合四勺八抄七撮四圭。

《折徵》銀三千八百二十三兩七錢八分三釐四毫七絲三忽七微。

原額《人丁》二千二百五十五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三千九百三十三兩九錢五分八釐六毫一絲八忽六微二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八十一頃九十一畝七分七釐,見載稅糧四十一石八斗五升三合一撮五圭一粒六粟。

見載人丁一十九丁八分四釐五毫二絲五忽,見徵《丁糧條》銀六十八兩二錢七分二釐三毫六絲六忽三微三纖九塵。

黔江縣

原額稅糧三百八十九石五斗四升八合四勺二抄八撮八圭

《折徵》米三百八十九石五斗四升八合四勺二抄八撮八圭。

《折徵》銀二百七十三兩七分三釐四毫四絲八忽五微八纖八塵。

原額「人丁」 九百四十三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一千一百七十一兩八錢二分三釐三絲四忽。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五十二頃二十九畝六分九釐二毫。

見徵稅糧二十八石三斗七升四合一勺一抄九撮九圭七粒一粟。

見載人丁六十八丁六分八釐六毫七絲一忽,見徵《丁糧條》銀一百五兩二錢四分四釐九絲一忽一微一纖四塵。

見載營兵田三十五畝七分一釐。

見載營兵稅糧一斗九升九合八勺三抄六撮七圭三粒一粟。

「見載人丁」 四分八釐三毫七絲六忽。

見徵丁糧條銀七錢四分一釐二毫三絲一微七纖一塵。

合州

原額稅糧二萬七千九百二十九石一斗八升七合九勺四抄。內

本色米三千二百七十七石三斗四升四合八勺一抄。

折色米二萬四千六百三十五石三斗六升八合三勺五撮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一萬六千二百二十八兩五錢五分八釐一毫三絲四忽九微四塵。原額人丁二萬四千八百九十一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七兩四錢五分四釐六毫七絲二忽五微四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三十六頃一十一畝九分六釐,見載稅糧一十九石七斗五合六勺一抄二撮四圭三粒一粟。

見載人丁一十七丁五分六釐一毫七絲八忽六微。

見徵《丁糧條》銀二十兩九錢九分四釐一毫一絲九忽三微二纖一塵。

見載營兵田地一頃七畝五分四釐九毫,見載營兵稅糧五斗八升八勺七抄二撮一圭八粒。

「見載人丁」 五分一釐七毫六絲八忽。

見徵丁糧條銀六錢一分八釐九毫一絲七忽八微六纖三塵。

合州兼攝銅梁縣稅糧。原額二萬二千二百八十一石五斗八升六合六勺六抄。內

折色米二萬二千二百八十一石五斗八升六合八勺六抄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一萬五千四百六兩五錢三分八釐二毫六絲六忽八微六塵。

原額「人丁」 六千三百九十六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八千五百一十二兩七錢七分三釐一毫五絲九忽一微七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一十一頃一十一畝五分三釐九毫。

見載稅糧六石七升二合五勺八抄六撮四圭七粟。

見載人丁一丁七分四釐三毫一絲五忽、見徵《丁糧條》銀六兩五錢一分八釐九毫二絲八忽一微二纖五塵。

合州兼攝定遠縣稅糧。原額八千一百三十七石五斗八升二合五勺八抄。內

本色米二千三百一十八石六升四合。

折色米五千八百一十九石五斗一升八合五勺八抄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五千二百一十九兩四錢七分九釐四毫二絲

原額「人丁」 七千七百二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五千七百四十七兩五錢一分三釐二毫二絲九微四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二頃四十三畝八釐九毫三絲,見載稅糧一石二斗四升九合八勺四抄一撮三粒一粟。

見載人丁一丁一分八釐二毫九絲四忽,見徵《丁糧條》銀一兩九錢三分三釐六毫二絲七忽四微六纖三塵。

合州兼攝安居縣稅糧。原額四千九百五十二石三斗八升五勺二抄二撮。內

折米四千九百五十二石三斗八升五勺二抄二撮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三千七百二十一兩一錢六分六釐二毫二絲八忽二微七塵。

原額《人丁》三千一百九十七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共三千四百七十三兩六錢九分三釐四毫。

一絲三忽五微,七纖九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一頃五十六畝七分四釐七毫,見載稅糧八斗六升三合八勺五抄八撮七圭四粒六粟。

「見載人丁」 五分五釐三毫九絲五忽。

見徵《丁糧條》銀一兩二錢五分五釐二毫九絲三忽一纖五塵。

忠州

原額稅糧三千八百七十七石一斗二升五合五勺七抄五撮二圭。外清出糧九石八升三合四勺三抄七撮二粒。內

本色米八百二十石五勺七抄五撮二圭。折徵米三千六十六石二斗八合四勺三抄七撮二粒。

《折徵加增》并棉花銀二千九百二十兩九錢四分三釐三毫三絲。

原額《人丁》三千九百六十一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四千八百九十五兩五錢四分四毫五絲七忽二微五纖四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七十二頃六十九畝七分,見載稅糧三十二石一升六合四勺四抄五撮二粒一粟。

見載人丁三十二丁,九分六釐一毫六絲二忽,見徵《丁糧條》銀六十九兩六錢二分三絲五忽九微五纖九塵。

見載營兵田地二頃七十六畝五分一釐,見載營兵稅糧一石五斗二升七合一勺四抄二圭七粟。

見載人丁一丁五分七釐二毫二絲二忽。見徵丁糧條銀三兩三錢二分五毫三微一纖一塵。

酆都縣

原額稅糧二千四百六十四石八斗八升八合二勺九抄八撮二圭。內

折色米二千四百六十四石八斗八升八合二勺九抄八撮二圭。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一千八百二十七兩九分七釐九毫一絲五忽九微九纖六沙六塵一渺。原額人丁二千五十八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三千七百九十一兩七錢三分八毫三忽一微三纖一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五十四頃四十三畝九釐六毫,見載稅糧二十五石七斗三升八合二勺二抄八撮四圭八粒七粟。

見載人丁二十三丁,三分四釐二毫三絲二忽,見徵《丁糧條》銀六十三兩七錢六釐五毫七絲一忽七微九纖五塵。

見載營兵田地五十九畝九分六釐八毫。見載營兵稅糧二斗二升五合一勺一抄九圭六粒二粟。

見載人丁二分四毫一絲六忽。

見徵丁糧條銀五錢五分七釐一毫九絲一忽七微七纖五塵。

墊江縣

原額稅糧、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九石六斗四升四合八勺九抄

折色米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九石六斗四升四合八勺九抄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一萬九十八兩六錢四分五釐四毫八絲九忽八微一塵。

原額「人丁」 六千四百四十三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七千四百四十六兩一錢三分九釐九毫七絲二忽三微一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七十頃五十三畝八分四毫六忽。

見載稅糧三十九石一斗三合二勺五抄一撮七圭九粒六粟。

見載人丁一十七丁一分八釐五毫四絲七忽,見徵《丁糧條》銀四十六兩七錢九分六釐九毫二絲九忽一微八纖五塵。

見載營兵田地四頃六畝三分八釐二毫四絲九忽。

見載營兵稅糧二石四斗四升三合四勺三抄二撮一圭九粒一粟。

見載人丁一丁一分四釐九毫七絲八忽,見徵《丁糧條》銀三兩一錢二分九釐一毫二絲四忽五微七纖一塵。

涪州

原額稅糧、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七石八斗六合八勺三抄

折色米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七石八斗六合八勺三抄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九千七百三十五兩九錢五分六釐一絲六忽二微一塵。

原額《人丁》一萬四百七十八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八千四百六十四兩七錢一分四釐八毫四絲七忽二微六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一百五十一頃五十六畝五分六釐五毫。

見載稅糧七十石五斗五升四合一勺八抄二撮一圭一粟。

見載人丁四十六丁,九分三釐九毫六絲,見徵《丁糧》條銀八十一兩五錢五分三釐九毫一絲五忽二微八纖二塵。

見載營兵田地一頃一十三畝四釐。

見載營兵稅糧五斗二升四合八勺五抄二撮六圭九粒。

見載人丁三分四釐九毫一絲八忽。

見徵《丁糧條》銀六錢六釐六毫七絲八忽八微五纖。

涪州兼併武隆縣稅糧,原額八百一十六石六斗三升三合八勺六抄八撮四圭。

折色米八百一十六石六斗三升三合八勺六抄八撮四圭。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四百九十六兩二分三釐二毫三絲三忽七微八塵。

原額「人丁」 八百三十一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各項起存銀共一千二百七十五兩一錢一分二釐。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四頃九畝四分九釐。

見載稅糧二石三合八勺三抄九撮三圭四粒九粟。

見載人丁二丁三釐九毫九忽。

見徵《丁糧條》銀四兩三錢四分五釐九毫七絲四忽六微八纖。

彭水縣

原額稅糧、一千七百九十石五斗五升三合三勺九撮八圭四粒六粟

折色米一千七百九十石五斗五升三合三勺九撮八圭四粒六粟。

折徵加增並棉花銀一千二百七十四兩七錢五分六釐四毫七絲二忽五微三纖七塵。原額人丁二千九百九十六丁。

額徵「戶口、驛傳均徭民壯夫馬公費」 各項起存銀共二千七百一十一兩九錢二分二釐一毫六忽三微二塵。

自康熙六年清丈後起,至康熙二十四年止,見載實熟民田地一百七十八頃五十九畝一分二釐六毫五絲八忽。

見載稅糧七十九石二斗九升四勺一抄八撮八圭四粒八粟。

見載人丁一百三十二丁六分七釐一毫五絲九忽。

見徵《丁糧條》銀一百七十六兩五錢四分一釐四絲一忽三微五塵。

見載營兵田地一頃六十二畝三分八釐二毫二忽。

見載營兵稅糧八斗三升二合八勺六撮八圭五粒四粟。

見載人丁一丁三分九釐三毫四絲七忽、見徵《丁糧條》銀一兩八錢五分四釐二毫四絲七忽九微五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