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卷目錄
寶慶府部彙考八
寶慶府風俗考
寶慶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卷
寶慶府部彙考八
编辑寶慶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邵陽縣附郭。〉
《漢書》:「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故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與巴蜀同俗。」
《圖經》:「地接谿峒,其俗好勇尚儉。」
《邵州舊志》:「其人尚氣而貴信,喜直而惡欺,節儉而不奢,朴厚而不佻。」
《一統志》:「尚氣喜直,節儉朴厚。」
顏廷矩《序》:「事簡而民淳。」
《舊志》:「士大夫多介節勇退澹腆仕。」
楚俗尚鬼,惟邵為甚,往往信巫而輕醫。醫之世傳者不數見村醫用草藥以巧中者,亦時有之。本郡往時民淳訟減,邇來不然。詞固無情,動輒上控人命,姦淫,多為風影,但以傾人貲產性命為快。至近時之朋黨造款,遠人之乘機抄掠,尤非舊時敦朴之習。
本郡土著為里,士大夫之僑寓附籍,皆入其甲。里丁頗繁,往往多挾眾凌寡,雜派倍於正賦。一不應,則誣以抗負,細民受害尤甚。
往時,郡多泥《堪輿》之說,自求福利而不葬其親,至因循數十年而恬不以為怪。今則不然,而皆急於窀穸,稍知禮義者,惟以儉親為歉。此又自迷而之悟,自漓而之淳,一驗也。
往時,郡自士大夫外,不知有譜牒也,即士大夫家亦容有置此而不講者。今則不然,咸知「明倫敦俗」 之重,而家多修譜,漸謀建祠者矣。
城步縣
本縣民有三:一曰「居民」 ,在安化石井赤水。敦禮明倫,信巫勤織。一曰「徭民」 ,在城步大水。情尚慓悍,好武少文。一曰「苗民」 ,在五峒、六寨。跣足佩刀挾弓,語言侏𠌯,輒習擊刺。《舊志》:死喪而歌,先娶後冠,男少女長,與徭同風。
新化縣
《古碑亭記》:「民族簡朴,頗有古意。」
《輿地圖》:火耕水耨,飲食還給,不憂凍餒,亦無千金之家,信巫鬼,尚淫祀。
宋章惇《開梅山》詩:「人家迤𨓦多板屋,火耕磽确名畬田。」
《劉軒舊志》,「士崇禮義而專嗜經籍,民力耕桑而少事商賈,風氣漸開,人文益著。」
《舊志》:「尚氣貴信,好武少文,淳而不佻,儉而不侈。」 《一統志》:「板屋畬田。」
士耽經術,重清議,小民職勤治生,多不事商賈。逮後戶口日增,民漸殷庶,「彼鼠此雀」 ,未免訟獄繁興云。
武岡州
《一統志》:「風俗陋儉,獄訟稀簡。」
又云:「僻在萬山,其民團聚。」
武岡僻在萬山,火耕水耨以自給,信巫崇祀而尚鬼。然素敦氣節,雅重《詩》《書》。如士習務廉恥而守公法,知包攬之禁嚴,則輸公最早,絕無抗賦於上,積私兼下者。若夫生而命名,長而命冠,確訓成人,不尚華飾,今且一遵時制矣。婚姻慎擇門第,兼信星卜,過聘納采,視家豐儉,克慎終始,風稱貞俗矣。乃兵荒屢見,至不「保其妻孥。亂則相棄,平則相爭,甚至興訟射利,輒稱姦淫。且田產久經出業,動云侵占,奴僕多背恩養,尤肆反噬。沿習不己,狙詐成風。儻非畏志格心,何由植穀釐秀。」 即如喪祭訃弔,窀穸稱家,有無伏臘烝嘗,咸依節度。乃信巫不遵典祀,飄空索鬼,用藥不明,王道村醫殺人。甚至「風水之說,中於人心,『紛爭互起,棺柩停閣,歲月忍延』」 ,此則武習之積疵也。
新寧縣
新寧地接溪峒,山巒崷崒。其俗好勇尚儉,信巫樂鬥。疾病斂貲合禱,刀剌兩腕,以祈神祜,不自知其悖也。日晡醵飲成市,貴者敗德,愚者貪禍。而《四禮》率多不講,婚媾無書,止憑媒議,間有同
「姓不同宗而為婚者」 ,以致詰爭紛紛。邇來寧俗稍變,農力於野,婦勤織紡,商賈鬻鹽,布帛菽粟,工各守其藝,絕無四方奇淫之物。男子暑葛寒氈,婦女衣布服素。即貴族富家,不飾金珠繡綺,出則男女別塗。青衿之士,亦皆甘菲陋,不羞韋葛。昏旦閉戶誦讀,無他營,非錢糧公事,公門絕跡。且士民信佛者眾,少食牛犬,輸糧恐後,不敢欠逋。雖王風遠播,寧邑漸化,大都習尚然也。往時,民甚敦樸,巨族好禮。小民昏禮親迎,畏訟獄。如孀婦再適,求娶雖眾,亦聽本婦自裁。癸巳之變則不然,一婦而數姓譁爭;否則,索詐乘之矣。不遂,輒捏端控上,即破產亡身在所不惜。甚而處女亦如之。此習俗之一變也。至於人命姦盜,罔誣非常,十詞九謊,有司莫能晰其姦。邇來上臺明察,風亦稍抑。
喪祭之禮,隨地各異。邇來有親喪不即成服,猶裹白服青,或數月,或期年方開弔,著斬衰。間有親柩,或十載不葬,四五十年尚停暴露不覆者有之。詰其故,不曰「乏地」 ,則曰「山頭不利」 ;不曰「年月凶」 ,則曰「貲費難措。」 此俗之最惡者也。
正月一日 ,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 雞鳴戒興,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惡鬼,長幼悉正衣冠拜祖,然後少長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或屠蘇酒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 凡飲酒次第從小起,親戚各往來相賀三日。市不列肆,貼畫雞於戶,懸草索於上,插桃符於旁,出拜親戚及鄰里。彼此辦有供具留飲,又互相邀飲。有孝服者,居家守侍靈位,擇日拜隴墓。是日,占風之方向,以驗歲之登耗,「北主稔,南主歉。」 又觀天色明暗,明多暘,暗多雨。是日禁止掃地。
正月七日 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勝,貼屏帳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按《藝苑》:元旦畫雞於門,謹始也。七日貼人於帳,重人也。
立春 先一日,太守率僚屬迎春於東郊,各行戶裝演故事曰「山子。」 各官服綵簪花,押春牛於後。本日太守行耕禮,鞭土牛,謂之打春。邑令別以小牛綵鞭餽鄉達。是日悉剪綵為燕戴之門,貼「宜春」 二字。
正月十五日 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門戶。先以楊柳插門,隨以楊枝所指,乃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張燈於堂、於門,鼓吹相聞,街市遊觀,午夜不禁。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十七十八有張燈者,謂之「買兩夜燈。」 邵俗十一日起,至十五日,張燈於門,迎燈於市,比巷競勝。其最盛者為「採茶燈」 ,飾童子為女形,以繩繫燈,歌唱遍詣人戶索賞。十九日為天穿,以紅縷繫煎餅餌置屋上,謂之「補天穿。」 未日夜,以蘆苣火照井祠中,則百鬼走。元日至於月晦,並為脯聚飲宴,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
二月朔 ,唐時稱中和節,民間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相遺,謂之「獻生子。」
春分日 ,民並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始戒農事。
社日 ,四鄰各結為社會,具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是日飲酒,謂之「治聾酒。」 斷火三日,亦謂「禁煙。」 謂冬至後一百四日、一百五日、一百六日也。暮春多有鞦韆之戲,好事者多放風箏。
清明 插柳於門,具酒肴登墓祭掃,以楮錢掛樹。清晨以瓮畜水,經數月而味色不變,謂之「清明水。」 造酒尤佳。晦日飲酒,謂之「送春。」
四月八日 為浴佛節,造烏色飯相饋遺,謂之「青精飯。」
五月五日 為天中節,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是日采雜藥及蓄蘭為沐浴。《楚詞》云:「浴蘭湯兮沐芳。」 以五綵絲繫臂,名曰辟兵,一名長命縷。令人不病瘟。其日作梟羹,以其惡鳥,故以五月五日食之。
六月六日 ,謂之「半年節。」 以酒肴祀家廟,或曝書及衣物。是日,諸鄉落始競渡。
七月七日 為牽牛織女會聚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鍼,或以金銀鍮石為鍼,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十五日 ,僧尼道俗悉營盂蘭會,供諸佛。八月十四日 ,民并以朱水點兒頭額,名曰「天灸」 ,以厭疾。又以錦綵為眼明囊,更相饋遺。中秋 作月餅相饋遺。至暮夜,家家祀月。
九月九日 ,士民并登高,飲菊酒,婦人帶茱萸囊,各以粉麪作糕餅相遺。冬至 ,家家相拜稱賀。
臘月八日 灌佛,作《浴佛會》。
二十四夜 祀竈,其說謂竈神翼日朝天,白一歲事,故先期禱之。是夜點燈,謂之「照虛耗。」 二十五夜 謂之「小年。」 夜煮赤豆作糜,暮夜合家同食,雖遠出未歸者,亦留貯口分。至襁褓小兒及童僕皆預,名曰「數粥。」 人家門首燃薪滿盆,謂之「相煖熱。」 村落則以禿帚若麻稈竹枝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畝。爛然遍野,以祈絲穀。謂之「照田蠶。」 與燒火盆同。歲前或為藏鉤之戲。或圍爐宴飲。以送寒
除夜 ,盛爆竹以驅惡鬼。《歐詩》云:「隋宮守夜沉香火,楚俗驅神爆竹聲。」 祭其先竣事,長幼聚飲,謂之分歲。是夜聚眾至宵分,謂之守歲。立桃板於門戶,畫神荼鬱壘,以禦凶鬼。
寶慶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邵陽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明洪武初建。
社稷壇 在西門外一里。
郡厲壇 在治西北一里。
旗纛廟 在寶慶衛後,洪武三年建,成化七年重建,正德十一年修。
城隍廟 在府西後街。洪武初建。正德九年,通判張錦重建。天啟中,邑方伯彭克濟復募建。崇禎間,知府陶珙重修。康熙十一年,知府李益陽捐俸鼎建。廟庭門廡,炳煌一新。
漢壽亭侯廟 一在定遠門左,嘉靖三十九年,參政范之箴、知府劉奈建。崇禎間,守道張天麟等重修。一在朝天門外,後為觀音堂,城守副將王業衡建。
八蜡廟 舊在縣左。嘉靖二十五年,知府郭學書建,後移置東城二里,相沿舉祭於《春秋》。崇禎十年,推官李夢日議「合宜於十二月上戊日行祭」 ,今仍之。
武侯廟 在郡南五里馬鞍山下。
「岳武穆廟 」 在道前。
龐將軍廟 在城宣忠坊,祀漢龐統。
張桓侯廟 舊在太安門外牆下,祀漢張飛。崇禎十一年,分守道張天麟改建於田隴中,去舊廟數十步,規制弘敞。
水府廟 祀蕭英祐侯。在邵水入資水之上,右為「洞庭君祠。」 郡守張惟養建。
康濟廟 在郡東北砥柱磯上。宋建,祀五顯之神。宣和間應祈,賜額「康濟。」 元、明續修。康熙五年,分守道朱廷寀等重建。廟左有元帝殿,同知金星賁捐貲獨建。
普濟廟 在郡東八十里龍山下。宋皇祐間建。寶慶間應祈賜額「普濟。」 嘉熙元年二月,尚書省牒:奉敕宜賜《普濟碑》。明弘治丁未重建。
盤古廟 去城西十里
大舜廟 去治北十里,唐張謂《記》。
大禹廟 一在縣北四十里,有宋乾道諸碑。一在縣東八十里龍山。
南岳廟 二,俱在東北西平鄉。
東岳廟 一在城東一里,一在山溪鄉。
上蒼廟 神不知所自,祠於東梅塘鄉石橋頭。遇旱,諸鄉民爭迎禱之,應祈著靈。
藥王廟 :在道左舊衛右。康熙二年,醫學姚其中募建。內有「呂仙祠。」
馬王火神廟 一在城,一在東關,一在西關,新建。
召伯祠 一在城東三十里甘棠渡,祀周召伯。奭舊圮。隆慶二年,御史郜光先等復建。一在城西分守道右。嘉靖中,知府王嵩建。天啟元年,參議楊楷移建於愛蓮池右,今廢。
皇清順治十六年,參議韓廷𦬊等改建於「西關。」
四先生祠 崇禎十六年,知府陶珙建。
二忠祠 祀宋待制曾如驥、明參政賀興隆。原在舊縣學前。弘治十八年,知府曹祥拓基修學,遷郡東關舊布政分司資江驛故址。按《大明會典》,「賀興隆祠,命有司專以六月六日行禮」 ,今合曾公行於丁祭次日。
三忠祠 崇禎末年,偏沅巡撫李乾德建,祀知府李振珽、通判何三傑、教諭王紱。
忠孝祠 偏沅巡撫李乾德、巡撫何騰蛟於崇禎末建於愛蓮池之左倉隙地,祀徇難鄉紳劉孔暉。明末兵燬,康熙三年移建於東山濂溪書院之左。
上下靈烏祠 祀漢將軍姜維、邑紳楊廷芳等建。康熙元年,邑侯顏堯暌刱亭其下。
金公祠 在城東迎春亭左,祀按察使金學曾。馮公祠 在城東關,祀守道馮露。
謝公祠 在東山濂溪書院後,祀郡太守謝省。楊公祠 在城東,祠司李豫章、楊廷蘭。
林公祠 祀太守福清林文熊。
蔡公祠 在東山濂溪書院大門之左,祀郡丞蔡中孚。
鄧留後祠 。唐邵州刺史鄧處訥,起兵討周岳於潭州,署為留後,尋詔拜武安君節度使,為劉建鋒所害。邵人感其忠義,立祠祀之。
張太尉祠 在府治西北,祀張九成先生。濂溪祠 見《學政》。
熊公祠 祀太守高安熊茂松士紳買楊仲書、葛一登田畝,以供伏臘。
黃公祠 去城三里,祀守道黃公輔,左為田。郡丞華國祠。有飯僧田。
陶公祠 在東城迎春亭,祀太守滇南陶珙,即普賢菴。
李公祠 一在城東,一在墨溪大陂嶺,祀推官李夢日。
三元宮 在水府廟後深坑壙上。江南客民鼎建會館內立「三元宮。」
萬壽宮 在城東青龍橋下,江西商民創。《城步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城東隅。後知縣袁宗孔遷於南河。
社稷壇 :在南河原,共《山川》為一壇。知縣袁宗孔捐資西郊建壇分祀。
厲壇 在城北半里
旗纛廟 在縣治後
城隍廟 在縣西南,知縣趙良橒重修。「伏波將軍廟 」 在縣南門外,祀馬援。
漢壽亭侯廟 在縣北門之上。
飛山廟 在東關外。祀宋楊令公。
五通廟 在縣治後左角。
新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去南城外半里。
社稷壇 去治西城外半里。
厲壇 「在北城外半里。」
城隍廟 在治東大街北。洪武十五年,知縣董仲義建。成化七年,知府謝省更以城西南隅學地鼎建。廟宇、寢室、廊廡、重門悉如制。
漢壽亭侯廟 在治西大街北。一在南城外福景山,元大德十年建,至正甲申年新化縣達魯花重建。一在易婆山。
大禹廟 在縣北一百里蘇溪巡檢司北。澬江灘瀬險阻,故立神禹廟祀之,以其有治水功。知縣陳宣重建。
東岳廟 在治東大街北。
雷神廟 在縣西一百里金鳳山。旱,禱之輒應。成化間,知縣雷沖命建。
英佑廟 在縣東一里澬江之西岸,操舟者禱之輒應。成化間建。
佘公祠 祀知縣佘傑
林公祠 祀知縣林培
朱公祠 祀司李、朱應昇,俱在縣南「福景山。」 《武岡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百餘步。
厲壇 在城北
旗纛廟 在舊千戶所後,今徙演武場。
城隍廟 舊在城北。明嘉靖己未,改於東北城隅。萬曆乙卯,復遷於新城南社學之址。前殿後樓,房廊備美。崇禎癸酉,民居災,延燬其房,廡後樓,惟正殿巋然獨存。順治己亥,知州吳從謙等重修。
昭潭龍王廟 在州南五里古山之麓。舊有龍湫,士民敬祀。宋賜嘉興廟額,封昭潭普潤侯,繼封孚濟侯。元封普潤公。明封昭潭龍王廟,載在《祀典》。
漢壽亭侯廟 一在五岳宮前,歲久頹圮,癸卯秋,鎮守韓弘淳重修。一在報恩寺右。
華光廟 在城內大南街,肇於唐垂拱,重修於宋祥符。相傳神像與唐俱始。順治十年,不假凡焰,神廟悉燼。楊武更建如初。
朝京廟 在城內東關
馬王火神廟 ,康熙元年,鎮府韓弘淳重修。廣濟廟 在東門外,明末燬,康熙二年,鎮府韓弘淳鼎新之。
南嶽廟 在城東一百四十里,地靈神顯。明嘉靖壬子災,土人周仁昂重建。
南天廟 在城南二十里。峰巒擁簇,澗水瀠洄,景甚幽異,遠邇祈禱焉。
金紫廟 在城西三十里。神甚顯,為黃茅山主祀。
石馬廟 在城東宣恩門外。
鼓響廟 在城西
昇平廟 在城西
雲蓋廟 :在城北小青山。四神皆有功於民,故專祀之。今失攷。
鼇山廟 在城東古墨池前。公姓李,秦時人。性至孝,早孤,竭力賣薪以事孀母。每進一菽水,必得母歡顏,然後退。值秦築邊牆,公以獨子當行,哀於官,不許;竟往。得盧侯丹服之,遂得竣役返,母亦無恙。俗傳靈異,晉封「墩祭侯」 ,元封「墩祭公。」 明初,汰淫祠,公以「忠孝疏」 行,祀鄉賢。舊廟在儒學內,後改為書院,祀公於前。萬曆戊申,大水漂祠,其像隨水東下,忽逆流上至蕭公廟。庚戌,神附人言:「還我故境。」 時學前耆老潘一桂、張忠、吳文憲等,市地鳩工,立祠專祀,門樓、廡殿具備。天啟甲子,增修學宮,每歲六月十三日,為神誕賽之。潘一桂建立石碑于廟中。
皇清初毀,惟「正」字獨存。康熙三年重修。
渠渡廟 在州西北二十里。凡大水及祈嗣往禱感應。宋慶元二年,賜靈濟廟額。嘉泰二年,封廣會侯。淳祐十一年,封崇福公。靈蹟甚多,載于《廟記》。
寧遠廟 在州南二十里。神姓劉,名賜。宋熙寧二年,寇叛,神以征討有功,歿於王事,封上將軍,立祠祀之。元賜「寧遠」 額,俗稱秦王。
白沙廟 在威溪舊都梁地。神姓楊,本處人,兄弟俱有異蹟。從分水凹決溪,入雲山左麓,紆流至西延橋,合濟水六十餘里,溉灌千畝,水旱禱者輒應。宋元間封威烈侯,祀白香湖;威溪侯,祀南寨。
八蜡廟 按八蜡之祭,所以重農而勤民也。明嘉靖九年,詔舉行。寶慶府知府王錄檄行本州,設祭於社稷壇。
武侯祠 舊在州左,宋郡守汪立忠建於城南小巷。
判官祠 在治北十里。元通判張公,江西新淦人,愛民有惠政,民立祠祀之。
潭王祠 「舊志」 按潭王為明太祖第七子,始封長沙。考《吾學編》載,潭王坐事自焚,其在本州,原無建置。隆慶元年,遣太常卿王凝展祭,無所權於報恩寺祀之。至萬曆元年,遣給事中張楚城展祭,仍前權祀。後楚城回疏,敕禮部行州建專祠。時知州宋純仁奉檄建祠東郊,去城里許新寧縣。
山川壇 舊在縣學旁,知縣沈文系改於城東南。
社稷壇 在治西南
厲壇 在東北半里。明正德辛未,知縣呂深改建。
城隍廟 在城永阜門外。明正德丙子,知縣李華改遷縣治東五十步,即舊學基建廟三間,東西廊各六間,大門、二門各三間。萬曆癸丑,知縣袁劉芳制田十三畝五分,以供香火。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崔錡修。
漢壽亭侯廟 在縣永阜門內。居民混雜,廟貌卑隘。萬曆乙巳,知縣沈文系於懷遠門西城建修,有「記。」 萬曆癸丑,知縣袁劉芳改建縣小麥田舊址,買就田塘。
皇清康熙二年,崔錡重修。
白公廟 在城南渡,祀楚大夫白善。
飛山廟 在治西十五里。
沈水廟 距黃龍五里。祀伍公之神。
油水廟 在治東七十里。祀呂公太保之神。在亂石灘側,舟人過之必祀。
水神廟 在縣東二里。祀神禹及陳公大夫之神。
袁侯廟 在演武亭前。邑侯袁劉芳蒞任五年,陞紹興同知。民懷其德,建祠祀之。每歲收侯所買小麥田租十石公用。
雷霆廟 在縣東二里
雷神廟 在城南三里。元劉廷有《記》。
五顯靈官廟 :在城東新街。兵燹盡毀,邑令王秉直重修未就,邑令崔錡捐俸修完。
趙公廟 在城隍祠左。前有古井,廟貌逼窄,邑令崔錡更新之。
大木山廟 在新寨村
半山廟 在石門
泰山殿 在石橋村
石鶴廟 在縣東二十里。祀夏公之神。
四聖廟 在縣東二十里。
東江廟 在縣東二十里。祀夏禹王。
黃龍廟 在縣東二里
文昌祠 在寶安寺左,今毀廢無存。一在南壇江渚,知縣沈文系建。
馮侯祠 在縣學明倫堂左。
福德祠 即土地祠。元在儀門內,明萬曆辛亥,知縣袁劉芳改建儀門外之右。
泰山殿 在石橋村
「西山殿 」 在金家村。
顯山殿 在長湖村
寺觀附
编辑本府。〈邵陽縣附郭。〉
報恩光孝禪寺 ,在縣治西。唐建,宋曇清禪師說法其中。元燬,明初,僧妙祥重建。洪武十七年,設僧綱司,都綱聚禪侶於內,并為習儀處。崇禎四年,即大殿後建觀音閣為禪堂。末年俱燬。康熙七年,都綱悟睿復舊址,率眾竭力募建。大殿五楹,僧楚賢造中佛像一座,其山門鐘鼓,次第募復。
太平興國東山講寺 宋太平興國三年,建於城內太平巷,後遷城外東山上。元毀。明洪武初,東川侯胡海洋命僧智旻募建,聚講侶於其中。嘉靖參議楊逢春移寺於後,為「唐無量壽、法華臺舊址。俯瞰雙流,鐘聲曉徹,為八景之一。舊為副都綱,崇禎中,禪僧親易重修佛殿及像。順治庚寅,都督張增修。」
黃龍教寺 在三溪鄉,古建。
竹排寺 ,在三溪鄉。明末燬,僧真億重建。鳳凰寺 ,在三溪鄉,處龍山腹。舊建久燬。天啟間,法師明宗率其嗣法。改遷於下堂樓殿廡畢具。有千僧鍋。開田百餘畝。《後法》另「開山於萬安鄉天池」,明宗示寂。繼者非人。遂至敗壞。康熙辛酉年三溪鄉合鄉「延法。」修建。《并延》嗣「住持」始見「修復。」
荊竹坪古功德寺 ,在三溪鄉龍山上。舊為禪僧法華靜修地,尋移去。後僧即其地建剎數楹。康熙丙午,守道朱廷寀賜額曰「古功德寺。」 庚戌,溈山海禪師選勝卜隱,中建大佛閣,復為方丈各五楹,高皆五十餘尺,兩寮若干楹,規模粗備。而禪師示寂,闔郡紳衿耆老,公延法嗣與峰智禪師主法其中,增修廊廡,丹雘殿閣。二年,智師出應梅邑明熙之請,峰弟易菴禪師延至主法。尋歸溈山,與峰法嗣戒月接住。募造大瓦修蓋,并募願田。邑人劉應祁記。今為易菴嗣敬元足師住持,再募修建。邑人車萬育記。
羅漢寺 在三溪鄉。明崇禎間,司李李夢日勦天王寺賊於此。後人即其地立祠祀之。
白馬寺 在三溪鄉。古建。
淘金寺 在三溪鄉
水西寺 在安平鄉
雲巖寺 在郡東七十里月湖山下,唐元和時建。有宋咸淳一碑,乃蕭應聰書,李綱經此留詩。明監司陳鎏亦有碑,題詠甚富。
慈雲寺 ,在安上鄉。郡人劉應祁建,自為《記》。回龍寺 ,在安上鄉。
上鶴塘寺 戒僧《妙光》建,在安上鄉。
板橋寺 、青玉寺 俱在太平鄉。
高樓寺 、元福寺 ,俱在萬安鄉。
獅子峰龍華寺 ,在仁風鄉,法師仁凜建。凜貫洽內典,為金紫峰無學大師法嗣。丁亥開山,鬱為叢林,結剎講演《楞嚴》《華嚴》《法華》諸經,踞席日久,為湖南講師之冠。凜同門有相元仁益、靜主仁章、金城仁幹、迴龍仁漣,皆為講律白眉。所著有《翠影集》及刻《彌陀疏鈔》《竹窗隨筆》諸書。郡人車以遵記。
千佛寺 ,在中鄉大雲山。絕頂有飛來鐘。昔傳有異僧趺坐艸間,蒲團跡尚存。
青臺寺 、雲臺寺 ,皆在中鄉,皆古建。
果圓寺 、長福寺 ,俱在中鄉。
《迴龍峰寺 》在梅塘。律師仁漣建。
金山寺 在梅塘
靈山寺 在梅塘鄉,唐建。剎踞勝地,有「宋乾德銅鐘」 ,相傳飛至舊,聚僧數百。明季寺寮多燬,僧皆散佚。今僅存僧殿,僧亦無幾。
羅漢寺 、長興寺 、石山寺 ,俱在開化鄉九龍嶺。寺 古建,崇禎間司李梅開重建,邑人。
郭萬然倡眾僧修
青龍寺 、嚴塘寺 、樂安寺 、西禪寺 ,俱在溫和鄉。
《希彝山寺 》在溫和鄉,耑山法裔上乘六湛建。又「靜芳頤師移建四依菴。」
蓮臺寺 、白鶴寺 、太公山寺 ,俱在上賢鄉。嵩山寺 ,在永城鄉。「一麟禪師建。」 殿閣寮廡,屹然雄峙。
野牛坪寺 在隆回、望雲山、盧山採藥處,律師慧賢建剎。
皇安寺 、福田寺 、小溪寺 ,俱在永城鄉。天門寺 ,在隆回鄉,望雲絕頂。陳一官重修。道場山寺 ,在隆回鄉。耑愚禪師法嗣,聲隱禪師建。揚法甚久,所建造處甚多,法裔亦夥。石佛寺 ,在隆回鄉。望雲山。禪師音顒建。金靈寺 、南山寺 、道塘寺 、雲霧寺 俱在隆回鄉。
梅樹寺 ,在隆回鄉,宋建。明末,大定菴律師真常重修,後燬於兵。順治癸巳,郡紳及各鄉士商重修。中為佛殿,前為護法堂,左右兩寮。常梵律精嚴,得戒於三昧和尚。為人傳戒三十餘年,以法典不通,捐資刻《楞嚴》《法華》《楞伽》《華嚴》、萬佛、千佛、梁皇及諸經懺,鏤板充棟,流布諸方,禪侶賴之。郡人劉應祁初為倡建,及師示寂。復為之誌其塔。所著有《行腳諸集》。法嗣如正律師。今繼席於龍龜山。
龍龜山寺 在新寧鄉,慧嚴常法嗣如正建。又有「迴龍山」 「長興菴」 ,其同門某建。
芭蕉寺 、漁溪寺 俱在西平鄉。
大禹山慈壽寺 宋建,陳伯震有《記》。
象山寺 ,在西平鄉,超宗禪師戒子慈德建。鐵帆智舟禪師曾駐錫說法其地,著有《象山集》,郡人車以遵序之。後燬於兵,超師法嗣旋伯重建。平山真慈寺 ,在富陽鄉,萬松林法嗣鈍水機禪師建。中有大殿五楹,後為方丈五楹,左右兩寮各十楹,手植千柏,蔥蔚成林,鬱為勝地。邑人劉應祁記。
獅巖寺 ,在雲山陡絕,林木蓊鬱,禪僧參如修靜處。
西湖古寺 ,在西城外,唐良价禪師法嗣西湖禪師建。有西湖橋諸勝跡。明末燬。
《荊山寺 》,在富陽鄉西山。「不韻禪師法嗣,天潔旻禪師建。」
北宸觀 ,在城隍廟後。世傳女仙楊道圓禮斗於此得名。
棲真觀 在城東隅。呂純陽跨鶴過此,一名「白鶴觀。」 下有飲鶴池,今湮。
開元觀 在城江北。唐開元建,祀申泰芝者。元女仙楊道圓羽化塚在焉。明冷謙曾寓於此,一名冷道觀。二水瀠洄,六亭獻秀。左瞻洛橋,簫鼓爭鳴;右盼神灘,夕陽映帶。嘉靖間,邑人李成大手題觀門,有「因尋千樹桃花住,帶得六亭春色來」 之句。今俱燬。
大佘湖觀 ,唐建,元宗賜申泰「芝雲霖祠庭」 ,今猶存,在萬安鄉。
蓮荷觀 在大佘湖山,為申泰芝飛昇地。集仙觀 在城東十里,有石室石床諸蹟猶存。排頭觀 在安上鄉。
青雲觀 在中鄉
太平觀 在三溪鄉
元元觀 在三溪鄉五里。
天師觀 在萬安鄉
長林觀 在富陽鄉
洞真觀 在新寧鄉
高霞觀 在上賢鄉李震棲真地,唐建。
茅亭觀 在城南三十里永成鄉。
牛了觀 在城西三十里。
紫草觀 在城南,昔產紫草,相傳有牡丹,幹可繫馬,為武弁伐去,月夜猶見花影,人咸異之。見
《通志》
编辑
采藥觀 在隆回鄉,盧生修煉之所。
黃梅觀 在隆回鄉。劉文達建。
金城觀 在太平鄉,今廢。
金仙觀 在金仙鋪
紫極宮 ,唐開元間建,宋、元重修。明設道紀司。崇禎丙子,燬於火,方伯張天麟等重建,後復燬。康熙丙午,道紀嚴常倫力闢荊棘,守道朱廷寀捐俸倡建「三清殿」 ,常倫捐產竭力落成。
玉皇閣 ,道紀嚴常倫募徐氏書室,捐貲力建復,獨建真武殿於靈烏廟後。郡人車以遵,劉應祁并為之記。倫恬志修真,所得符醮之貲,悉以
供建紫極宮真武殿閣之用。又置菴一所。市田數十畝。供佛飯僧。羽化之日。囊橐蕭然。
無念閣 在北塔前。郡人太常劉應龍建,蜀太史黃煇寄題以詩。明末燬,今僧智開募建。北塔 在城江北。隆慶四年,郡人州守高岡鳳倡建,以培風水,凡七級。三世竭力募修。萬曆中,郡守胡梗捐貲落成。右為圓通閣,高愈謙等建。又右為藥師堂、藏經閣,崇禎甲戌羅連朝建,僧性容募請大藏,御史楊喬然建梓潼閣,閩郡守建寺曰「枕流」 ,後俱燬,止存一塔,今漸修復。大悲林 在城東新寧鄉,舊為方伯彭克濟園亭。明季燬,方伯孫宗軻施地僧開悟募建。今請圓覺眸禪師住持其中。
祗樹林 在西平鄉。萬松法嗣旋湛建。所著有《摩松堂集》。
萬福林 在溫和鄉。都綱悟睿建。
「大福」 林 在溫和鄉,萬松法裔明哲建。
多福林 在中鄉,邑民羅氏,為漚和理法師建。理為吉安蕭氏子,得戒於憨山大師,擅講席數十年,湖南尊為老宿。後隱於東安羅漢山,建白雲菴。又卓錫於新寧木坪山。法嗣具也,繼席揚法。
功德林 在三溪鄉耑山,傳戒僧性端建,著有《透關集》。
「弘戒」 林 ,在三溪鄉,萬松法嗣旋湛建。
多寶林 在三溪鄉,僧德彰建,邑人劉應祁「記。」 《萬松林 》:在城東六十里三溪鄉,邑民呂仲美為顓愚禪師法嗣,超宗翼禪師建。中為佛殿,後為護法堂,左右為觀音堂、祖堂、禪堂。順治庚子,司李徐開遠倡建藏經殿。翼嗣旋機、旋伯、旋儲於江寧,請大藏貯其中。又數年,旋機建千層樓。旋伯、旋孝、旋俙、旋源於粵東,造千僧鍋二具,右為肅客堂,後為靜室。旋俙募造高僧塔、千僧塔二。順治間,都督張、太守馮桓,郡丞羅霆章、王錡、朱瑛,司李朱應昇、徐開遠,邑令楊演皆過訪,留詩。郡人車以遵記。劉應祁著有《萬松林志》。外為萬佛林,民周慶宇建,《車鼎黃記》。又四十里飛水洞,翼禪師休老習靜處曰浮雲石,殿堂具備,今改為「翼禪師塔院。」 郡紳車萬育《記》。
源山「廣福林 」 在三溪鄉。萬松嗣戒旋佳建。中為佛殿,前為護法堂,兩寮弘敞,為一方勝地。五臺菴 在城東北砥柱磯後。萬曆丙辰,郡紳大參車大任市地一區,縉紳衿庶為顓愚禪師建。中為禪堂,前為護法堂,左右兩寮。又左為祖堂,劉香巖買地并建。右為觀音閣,王尚賢倡建。崇禎壬午,公建楞嚴堂,移舊禪堂為藥師堂,增兩序若干楹,并募曾可鼎建大閣及天王殿。天啟癸亥,治銅為觀音像,善財龍王亦範銅馬。順治戊子兵燬,止存觀音閣。辛卯,都督張即其舊址次第重建,後為靜室,閩太史鄭之元題曰「耑山蘭若。」 辛卯,少參楊璥建顓愚禪師塔於耑山,上有僧田若干畝。康熙二十二年,郡伯梁捐建耑山正殿五楹,邑令張起鶤等各捐金助修殿後藏經閣。邑紳車萬育首為募疏。
石隱菴 在城南三里,為本邑靜修僧法印建。明兵巡金之俊題曰「能見如來。」 後燬,今募復。東土菴 在城東三里。舊建順治丙申年,知縣濮萬鎰倡修。
普賢菴 在城東二里。崇禎間,太守陶珙剏建。「明鏡菴 」 在城東三里。明司李李夢日建。今俱燬。
南塔雲菴 在南城外。嘉靖中,曾一貫倡建,今毀。闔郡以地係來脈,勒石禁葬,不許侵犯。「彌陀庵 」 在三溪鄉,萬松戒子海學建。
浮雲石庵 在龍山深處,超宗禪師休老地。有飛水洞、仙人石諸勝。師建三生塔,郡人劉應祁記。師示寂建塔,劉應祁復為之銘。車鼎黃著有《龍山賦》。
《盤山大覺庵 》在太平鄉。禪僧德方建。
自慶庵 ,在安平鄉耑山。傳戒,律師音頍建。西竺庵 ,在五臺下院。法裔定心建。後音從重建。
大竺山天池庵 ,在萬安鄉。法師法。建。靜修梵行,融貫經旨。結制講經,歷有年。所刻《楞嚴正脈》,開示後學,其及門甚夥。郡人劉應祁記山為羊姓施地,趙隆山主修。闔族施田五十餘畝,永作福田。
廣長庵 ,在隆回鄉望雲山。邑孝廉王嗣翰為法師雲衷建。師洽《內典》,為德融大師法嗣,親炙耑山,居講席甚久,為雪浪大師法孫也。乙丑示寂,翰復為建塔製銘。其法嗣二嚴,揚教於上湘。
再來庵 在富陽鄉,邑士朱從熹為禪師古燈建。師示寂,有塔存焉。
「石雲峰」 、掃月庵 在溫和鄉,有「飛來石奇蹟。」 大雲庵 在三溪鄉,顓愚禪師戒子照源重建。華嚴庵 在三溪鄉,大參車大任題額。
《四依庵 》在城北新寧鄉。崇禎間,運使舒有翼建。
《水香庵 》:在永城鄉。禪師《海智》建。
龍鳳庵 在三溪鄉。山東道監察御史萬一貫建,前後自為《記》。
岳雲庵 ,在隆回鄉,與峰禪師嗣明光重建。圓鏡庵 ,在太平鄉。法師湛元建。
慈泉庵 在三溪鄉
轉輪幢 在府治前,古黃冠所居,後毀。明天啟初,守道潘瀾修為禪舍。太守陶珙即其前建「圓妙堂。」
城步縣
普和寺 在新南門
西巖寺 ,在安化鄉。寺在巖右,有小洞如室,上有石竅通明,佛像宛然。
白雲寺 在治東二里許。舊有路亭、山門、前廳耳房。明時以開「白雲洞」 ,故名。林木蓊蔭,山景幽邃,如入異境。
靈應觀 在石井壺形馬蹟上,距縣六十里。明弘治十四年,征苗大兵駐營於此。
「太和庵 」 在馬鞍山頂。
朝陽庵 在治西半里。登眺其上,邑景一覽而盡。
巖門庵 在治東十里
龍塘庵 在治西二里
大祈庵 在大陽八都南煙鋪,《古蹟》,僧海德建。準提庵 在治西半里,古名「回龍庵。」 背山面河,山勢瀠洄,為往來遊憩之地。
仙人庵 在西五十里,石如仙掌。
上庵 為禪侶,往來挂錫處。
極樂庵 ,去治三里許,為新令到任更衣之所。祖師堂 ,去治北二里許。
新化縣
承熙寺 在治南半里。宋熙寧五年建。以熙寧二年,分梅山為「新化寺」 ,分承熙、安化寺為「啟寧。」 明洪武十五年,設僧會司,僧官可俊重建。後屢修葺。順治十五年,真宿福善重修。
功澄寺 在治西三十里。
常福寺 在治西百里
希福寺 在大陽鄉
明熙寺 ,舊建久廢,溈山與峰禪師重建,闢土開荊,增修殊勝,改名「大梅山。」
廣福寺 在求溪
熊峰寺 ,在治東北百里,為律師寶臺道場。西泉寺 :在熊峰山半,僧養德靜修處。
雪山寺 在永寧鄉,禪僧本淳建。山極森秀,地接望雲,稱「靜修勝地」 云。邵陽劉以庭施常住田十畝,地名「南坪。」
盤山寺 ,與峰智禪師靜修處。師道範沖和,禪機清辯,緇素爭皈,邵陵車萬育題額。
大象山寺 枯木幹法師建。邑令王國玉題其剎曰「覺悟群生。」
崇陽觀 在城東南半里。
洞陽觀 在大陽鄉
苗田觀 在永寧鄉
靈真觀 在永寧鄉文仙山,即文斤祠。唐元和間建,宋大觀中賜額。
真武觀 在永寧鄉
永興觀 在洋溪
清溪觀 在永寧鄉金鳳山下。
玉虛宮 在治西。明洪武十五年,設道會司武岡州。
天寧寺 ,在城內市街。梁武帝時建,宋徽宗賜額。明正統間重修,賜額「報恩」 天寧禪寺,明末燬,鎮將秦應龍復建。
東塔教寺 在宣恩門外。宋元豐元年,建泗洲塔於寺後,因名。明成化間重修。
勝力寺 在雲山芙蓉峰,宋建,明成化年重修。萬曆中,僧無涯接眾於上,廣拓廊舍,增前堂以待遊人。
皇清順治丙申重修。
圓覺寺 ,在雲山蔡家塘,俗呼「接腳寺。」
祿緣寺 在治西十五里。
木瓜寺 在治西二十五里。
興福寺 在治西三十里。
廣福寺 在治西二十里。
東山寺 在治東南七里,地勝而木古,唐建,今圮。
德江寺 在治南三十里。
萬壽寺 在治北
光遠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瀉油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鐘倉寺 在《高沙市》中。
觀音寺 :在治西六十里高沙市中。舊祀觀音世尊。後以元帝石像出江上,每夜放光。土人迎祀於寺。
惠覺寺 在治北一百里。
白練寺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
金田寺 在治東九十里。
堯王寺 ,在治東九十里。相傳為堯巡行處。有石砌址,周匝寬平如城。
龍潭寺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即龍洞前,今圮。元妙觀 舊在州治右,正統間以其地建州治,移觀於城樓牆下。
東岳觀 舊設「帝像」 於城隍廟後殿,設「十王」 於廟廊。康熙二年,副總韓弘淳改建於高廟五岳宮之左,祀帝像,而移十王於兩傍。
景星觀 在治東一里安樂鄉,唐建。
三清觀 在治南二里
靈寶觀 在治南一里許。
紫府觀 在扶風觀東長溪鄉,宋建。
太初觀 在正南二里。弘治年建。地勢軒豁,林木茂盛,景殊幽雅。今廢。
太清觀 在治南二十里,宋淳祐間建。
五岳宮 在東城內,宋建。明賜「集福」 額,設道正司。正統間重修。
玉虛宮 在雲山上,宋建。明嘉靖壬寅,知州王暄重建,改額「萬壽宮。」
真人宮 在雲山萬壽宮前。宋祀盧侯、譚三真人。
五里庵 在雲山半道。依峰帶水,幽靜異觀。「六和庵 」 在東塔寺前,老僧如顯修靜處。七里庵 在東大路七里。明岷憲王子,萬曆初刱建,後燬今修。
淨業庵 ,在雲山州場嶺,僧普建,為無涯法裔。圓照庵 ,在治西南二十里伏牛坡上耑山。法嗣語訓禪師建,後移小祗園。著有《心經真訓》《閑閑歌》諸集。
雲峰庵 在治西十五里,耑山法嗣音聆法師建。師著有「《楞嚴合著》《心經諸解》」 行世。
普門庵 ,在治西二十五里,禪師六一建,著有《金剛御風解》。
妙響庵 在治東一百五十里耑山。法嗣聲隱顒禪師建。後於邵陽建道場山石佛寺。
佛頂庵 在治南十五里,慈雲峰,僧海藏建。別雲庵 ,破山法嗣燕居申禪師建,著有《語錄》。《新寧縣》。
寶安寺 在縣治西。明初,劉三吾流寓其中,有詩。後改建儒學。
廣福寺 在長湖村
雲碧寺 ,在治西二十里,僧可度曾講法於此。《普濟》寺 ,在治西三十里。
迴龍寺 在治東八十里。
逍遙寺 在治東六十里。
天寧寺 在治東一百里。
梅峰寺 在治東一百七十里。
長慶寺 在治東二十里。
紫雲寺 在城東一百里。
義興寺 在治北三十里。
黃龍寺 在治東三十里。
三清觀 在縣東二里。設道會司。
安心觀 :在治北六十里。
永興庵 在治北三里
青蓮庵 在治東二里
蓮潭庵 在治北二里
佛頂庵 在石田村
正覺庵 在石侯村
鎮龍庵 在東北城外
象玉庵 在西侯村,法師具也。講法處。
風神庵 在檀山村
轉龍庵 在治北二十里。
斗蓬庵 在治北五里
「木坪山 。」 在邑北。漚和理法師建。今塔焉。法嗣具也。繼席。
放生閣 在縣北蓮潭之下。一石起江中。知縣王蔚建閣於上,潭深魚躍,嚴禁網罟。僧一念增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