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卷目錄
平樂府部彙考一
平樂府建置沿革考
平樂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平樂府星野考
平樂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二十三卷
平樂府部彙考一
编辑平樂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周為百粵地秦置桂林郡時平
编辑
樂,以臨賀縣屬焉。漢置蒼梧郡,析臨賀地置冨川、荔浦,為縣三,皆屬蒼梧,隸交州刺史。三國吳時,分零陵郡地置始安郡,即今桂林府。析荔浦始置平樂縣,與臨賀、冨川、荔浦為四,皆屬始安,隸荊州。自隋以後,廢置不一。唐武德四年,以始安之平樂縣置樂州,領平樂、恭城、龍平、立山四縣,治在荔浦江口。武德八年,徙今治。貞觀八年更昭州,析平之走馬坪置沙亭縣,隸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中,仍為昭州,隸廣南西路。元大德六年,陞州為平樂府。明洪武十年,廢賀州為縣,與冨川俱屬府,合平樂、恭城、龍平、立山為六。洪武十八年,省立山入荔浦,省龍平入平樂。成化十三年,廢立山縣,直隸永安州。弘治四年,以永安州及桂林之荔浦、修仁來屬。萬曆四年,又以廢龍平置昭平縣,割平樂二里屬之。
皇清順治八年,始入版圖,制悉如明。領州一,縣七。
平樂縣
萬曆四年,廢龍平置昭平縣,割平樂二里屬焉。平樂僅存上下二廂,東鄉、樂山、津平三里。嗣因復建縣學,仍於昭平撥回安樂里纔十一戶,以充廩糧貢額。
皇清因之,編戶二鄉四里。按《通志》,本漢蒼梧荔浦縣
地。吳析置平樂縣,隸始安郡。唐初於縣置樂州,後為昭州。宋以永平縣省入。元屬平樂府恭城縣。
離府城八十里。夏荊州之域。周,百粵地。戰國楚、粵之交。秦平百粵,置桂林郡,時平樂以臨賀屬焉。漢元鼎六年,平南粵為荔浦地,置蒼梧郡,析臨賀地,置冨川、荔浦,為縣三,皆屬蒼梧,隸交州刺史。恭城未設縣,為蒼梧地。三國吳分零陵郡地,置始安郡,今桂林府析荔浦始置平樂縣,與臨賀、冨川、荔浦為四,皆屬始安,隸荊州。隋大業末,蕭銑竊據,始分平樂地置縣,曰恭城,隸始安。唐武德四年,以始安之平樂縣置樂州,領平樂、恭城、龍平、立山四縣。武德八年,更樂州為昭州,恭城仍隸焉。五代屬南漢劉鋹。宋開寶中,仍為昭州,隸廣南西路。元大德六年,陞昭州為平樂府,恭仍隸之。明洪武元年,楊璟兵克靖江路諭邑下之,仍屬平樂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冨川縣離府城二百三十里。秦裂天下為郡縣。漢武元鼎六年,定越地為蒼梧郡,始置縣曰冨川。晉武帝時,以冨川屬賀郡。隋煬帝置始安郡,改冨川為屬縣。唐高祖改臨賀為賀州,以冨川屬之。太宗陞冨川為冨州,析馮乘地入之。統縣三,德宗改為冨水。南漢劉巖陞冨川為州。宋太祖改冨州為冨川縣,屬賀州。明洪武十年,置平樂府,統富川等縣。二十八年,徙縣治并守禦千戶所。二十九年,城富川。初,縣無城。是年征蠻將軍韓觀疏請,始建。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賀縣
離府城二百四十里。周百粵地。秦平百粵,賀屬臨海郡。秦末并其地為南粵國。漢元鼎六年,平南粵為臨賀縣,隸蒼梧郡。三國屬吳,為臨賀郡,領蒼梧之封陽等六縣,隸荊州,設官同漢制。六縣謂臨賀、封陽、謝沐、馮乘、興安、冨川也。晉武帝大寧二年,仍為臨賀郡,隸廣州,領六縣,如吳制;懷帝永嘉元年,以臨賀郡隸湘州。南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為臨賀縣,屬零陵郡,隸湘州,又改為臨慶郡,領六縣,仍隸湘州。泰始六年,追改休倩臨慶王,以臨賀郡為臨慶國,立第八子躡為王,食邑二千戶,繼休倩後齊為臨賀國,有臨賀王子嶽。梁武帝分臨賀置南靜郡,又改靜州,即今平樂府。陳為郡,有臨賀王叔攸;隋文帝開皇十年,為賀州,屬永平郡。煬帝大業元年,改為「臨。」
賀郡,後改綏越郡。舊《志》載,大業元年,廢臨賀蕩山及富川屬始安郡,隸越州。唐高祖武德四年辛丑,為賀州,統臨賀郡,領六縣。太宗貞觀二年,如武德制。八年,以綏越遷賀州。五代南漢主劉晟盡取廣南西路,其州郡設官仍唐制。宋仍為賀州,原屬廣南東路。徽宗大觀二年五月,割屬廣南西路,領臨賀、富川、桂嶺三縣。南渡後,屬廣西路。元仍宋制。明洪武元年三月,平章楊璟遣指揮蔡先撫諭,收集土兵歸附,在城里各軍籍始此。二年,省臨賀縣入州,統懷集、冨川二縣。十年,始改賀州為賀縣,以懷集隸梧州,賀與冨川共隸平樂府。萬曆五年,割賀縣西境樊家上中下三屯立昭平縣。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荔浦縣
離府城七十五里。漢武帝元鼎六年,定粵地為七郡,曰南海,曰蒼梧,曰鬱林,曰合浦,曰交趾,曰九真,曰日南。蒼梧之屬十,其一曰荔浦,是也。荔浦之有縣自此始。三國吳析縣西地置建陵縣,即今之修仁縣,析縣東昭潭地置平樂縣,則荔之為邑,在平樂、修仁二縣之先。宋熙寧四年,以永寧縣廢為鎮,并入荔浦。明洪武元年,改靖江府為桂林府,領縣十,荔浦屬焉,始建《荔浦縣城》。明弘治四年,以荔浦縣改屬平樂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按《通志》:舊屬桂林,本漢舊縣,屬
《蒼梧郡》吳屬始安郡,隋屬桂州。唐以縣置《蒙州》。後州廢,仍為縣,屬桂州。
修仁縣
離府城一百零五里。漢三國吳甘露年間,始置建陵縣。唐曰晏州,後名修仁,今因之,屬昭州。舊立於馬浪坪,後遷於霸寨,自明成化十七年,始邑於五福嶺,即今縣是也。按《通志》:舊屬桂林府,本漢荔浦縣地。吳析置建陵縣,梁立為郡。隋初省郡復為縣,屬桂州。唐貞觀初,於縣置六州,尋廢,復為建陵縣。長慶中,改修仁縣。宋、元、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昭平縣
離府城一百七十里。秦漢以來,為臨賀地。梁析臨賀太平嶺之地,置南靜郡,附郭為龍平。隋廢郡,以縣屬始安。唐武德中,以故南靜地置冨川、開江郡,析龍平縣置思懃、馬江,合龍平為三縣屬焉。宋開寶中,廢州,省《思懃》、馬江入龍平,屬昭州。熙寧中,改屬梧州。元豐中,復屬昭州。宣和中,改名昭平。元復為龍平,尋省入平樂縣。明萬曆四年,復立昭平縣,隸平樂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永安州
離府城一百二十里。自秦置桂林象郡,因蒙山、蒙江猥以蒙州名,創建州治於今州之南十有五里。越漢草寇攻廢,洪武八年乙卯冬,建造立山縣,近今城北里許,隸樂州。樂州,即今平樂府也。洪武十七年,賊首黃日暖作耗,攻破立山縣,廢縣治於古眉峽中,設立古眉巡檢司。洪武十八年,草寇攻毀古眉巡檢衙門,巡司印信,付土官廖以成收管。洪武十九年丙寅,奉文委官黃斷事,前來招撫。成化十三年,議者以其地處萬山之中,民少而猺獞多,稍失控馭,則為害莫測,特允都御史朱英之請,斬棘開路,築城鑿池,遂改為永安州。去古眉二十里,即今治。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平樂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平樂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廣東連山縣上。營,三百八十里。西至桂林府陽朔縣劉公灘十五里。
南至潯州府平南縣五屯所各二百五十里,北至復與桂林府灌陽苔塘嶺相距一百四十里。
東南抵梧州府蒼梧縣「穴口」 ,三百零五里。東北直接湖廣永明縣泊藪,三百八十里。西南通柳州府雒容、永福、象州三州縣,界址相連。各一百八十里。
西北又與桂林府臨桂縣圍山嶺接壤,山險路回,有三百四十里。
自本府至
京師八千三百七十二里。
平樂縣
南三十里至龍頭磯,四十里至廣運驛,六十里至足灘,又二十里至雷霹堡,二十里至昭平縣,東五十里至榕津,十里至滑山,二十里至沙江,四十里至白霞司,又四十里至鍾山鎮,七十里至冨川縣。自鍾山鎮南走八十里至賀縣,東北四十里曰沙子鋪,又三十里平樂界,又十里至恭城縣。
正北三十里曰白面村,又三十里至陽朔縣。正西十里平樂界,又二十里曰雞冠堡,又二十里曰延賓江,又二十五里至《荔浦縣》。
恭城縣
東與冨川縣界,西至本縣八角巖,有山路與陽朔縣界。
南與平樂縣界
北與湖廣永明縣界
東南與平樂縣界
東北復與湖廣永明縣界。
西南復與平樂縣界
西北至本縣島「平猺山」 ,有山路與臨桂縣界,自本縣至府一百里。
冨川縣東抵湖廣江華界。
西抵恭城縣界
南抵賀縣界
北抵湖廣永明縣界
自本縣至府二百六十里,至省城七百里,至
京師七千八百六十里
賀縣
東與廣東連山縣界
西抵昭平縣界
南抵廣東開建縣界
北與湖廣江華縣界
東南與廣東連山縣界,視東較遠。
東北復與湖廣江華縣界,視北較遠。
西南與梧州府蒼梧縣界。
西北與冨川縣界,自本縣至府一百八十里。
荔浦縣
東至平樂縣界,五十里。
西至修仁縣界二十里
南至永安州界十五里
北至陽朔縣界四十里
西北與永福縣界
自縣至本府六十里,至省會二百里,至
京師,水路七千九百二十里,陸路七千二百里。
東西相距延七十里,南北相距袤五十五里,《修仁縣》:
東至永安州界十五里
西至柳州府雒容縣、永福縣界一百里。
西南至柳州府象州界一百里。
南至大峒諸猺,層巒疊嶂,綿亙數百餘里,達潯州府平南縣界。
北至荔浦縣界四里
由縣東歷荔浦至本府共九十里。由縣北歷陽朔至省共二百四十里。
昭平縣
東至賀縣水東村,一百四十里。
西至永安州牛矢村,六十里。
南至梧州府蒼梧縣龍江驛一百五十里,北至平樂縣甑灘堡四十里。
東北至冨川縣珊瑚寨一百六十里,東南至梧州府蒼梧縣上古攬水一百八十里,西南至五屯所栗攬堡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永安州佛巢六十里。
由本縣至府二百里
永安州
東至昭平縣界五十里
西至修仁縣界九十里
南至藤縣界,三百一十里。
北至荔浦縣界八十里
自本州至府一百一十里。
形勝附 一統志
编辑府總
《昭潭志》:「居蒼梧、始安之間,與清湘、九疑犬牙相制。自靜江至梧,灘瀧三百六十所,至昭而中分。由昭上至靜江,不甚險惡。由昭而下至蒼,輒多銳石,灘高而水激。」
《裴氏記》:「自九疑之南,崇山峻嶺,高排霄漢,綿亙數百里,山清水秀,此則賀之境也。」
《郡志》環以縈密群山,匯以灕、樂二水,喉襟嶺表,此則平樂之勝也。
平樂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總
平樂府,《禹貢》荊州之域。其星當鶉尾、翼、軫分野。風氣多熱少寒,草樹秋杪而不凋,花卉冬初而見艷。地界五嶺之間,峰巒迴合,山林水石之氣,時溢為霧,四望昏蔽,咫尺莫辨,是名曰「嵐。」 深山疊嶂為盛,城郭為輕,行旅勞役之人易染,貴人靜女,率多無恙。又地氣雖恆燠,天氣無常,不問四時晴霽便熱,或有風雨,俄頃「便寒,將護稍失,百病橫生。」 此又在水土氣候之外。但能慎起居,禁嗜慾,嗇精氣,養空虛,雖以昭州為中原可矣。惟冨川氣候近衡岳,與府大殊。「四時多風,其聲烈甚,隆冬有雪,草木凋。」 其餘七屬,不甚相遠。
平樂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平樂縣附郭。〉
昭山 在城西。灕、樂二水前。有巨石起江中,方正如印,名「印山。」 唐州名「昭」 以此。上有點翠亭。鳳凰山 在縣城東北,勢如飛鳳。
東山 :在城東二里。舊有鎮粵臺,久廢。
西山 在城西岸,舊有天繪亭,久廢。按《一統志》:「在灕、樂二水合流之處,有巨石,徑百尺,屹立水中,如龍戲珠狀。」
南山 在昭潭南岸,雙峰挺出,峰下有巖,舊有資聖寺,俗呼「屏風山。」
北山 在城北,舊有「白衣寺」 ,久廢。
掛榜山 在昭潭南岸。讖云:「榜山見崩,兄弟同登。」
獨秀山 在南山前,高數十丈,峭峻特起。五馬山 在南岸,突起五峰,中一峰高聳端圓,與郡治相對,因名。
華蓋山 在城西十里。峰巒閃爍,俗呼「火焰山。」 展誥山 在華蓋山之西。
密山 在城北十里。數峰迴環,合擁縣治。縈山 在城東南十里,高二百餘丈,縈迴曲折,上有九峰,曰高崖、羊欄、月巖、兜鍪、馬鞍、跨蹬、石劍、丫髻,爭妍競秀。《寰宇記》:「山中多木,客行坐,衣服不異於人,時出市貿易。」
雲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四垂如雲。
笏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左江道宋翔題,有「萬笏朝天」 四大字。
眉山 在城東南九里。峰巒聳秀,宛如眉黛。「疊秀山 」 :在東鄉里筆頭堡南三里。高數丈,舊名八公山。
魯溪山 在疊秀山東五里,環跨平、恭、冨、賀、永五州縣。上有塘,方廣數畝,俗呼「分水塘」 ,產苓香草。塘水出平樂東鄉,曰魯溪江。出龍平巡司,曰澇源。出恭城,曰上平江。出冨川,曰白稿江。誕山 在樂山里,上有譚氏二仙女祠,下有泉水。
團山 :在城東十五里。有堡。
穿山 在樂山里。三峰並立,半壁開一大竅,圓廣數十尺,可通行。《讖》云:「平西冨多不出官,出門三步見山穿。」
聖山 在樂山里,巍峨插天,談氏二女尸解於上。
旗山 :在城東四十里。
銅鼓山 :在城西四十里。
目巖山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其巖間有兩目。
如人眼極大。瞳子。黑白分明。因號《目巖》。
龍嶽峰 在城北五里,邑治之祖山。按《一統志》宋鄒浩謫居時作《得志軒記》云:「有峰數十仞,曰龍嶽」 ,即此。
僊宮嶺 在城西二里。高百尺餘,四望形如金字,一名「金字嶺。」
桂嶺 在城東五里
天門嶺 與賀縣界,上有石。
牛嶺 在東鄉里筆頭西北。高數十丈,其形如犀。
昭潭岡 在城東,灕、樂二水匯而為潭。按《一統志》在昭潭之北,昭潭以此得名。
黃牛岡 在金字嶺後。有大石狀如牛。
滴珠巖 在城東三里,水從石巖而下,舊名「滴水巖。」
《月子巖 》形如斜月,外狹中寬。
珠巖 在城東十五里石洞內。玲瓏曲折,中一石圓如珠。知府羅黃裳更名曰「迎僊洞。」
白雲巖 ,在城東七八里。藂林蓊蔚,中有洞門翼然,古藤盤繞,雖盛暑如居冰屋。有石類蓮花者,類彌勒者,類鐘磬,扣之鏗然者,類犀角者。洞外百餘步,澗水潺湲,兩岸陡絕,人跡罕到。龜巖 ,在城五里。
目巖 在津平里。頂左右有兩小巖,宛如人目。
《風土記》謂其黑白分明
编辑
瑞山巖 在東鄉里大寨村。高十有餘丈,有四巖,曰高巖、下巖、癸水巖、大口巖。世亂,村民避居於此。
羅山巖 在樂山里布井村。有水深闊,乘筏渡之,由一黑逕秉燭行百步,有竅通巔,緣梯而上,坦平可居,且避寇焉。
月巖 在石面半山中,一巖虛圓如新月。走馬坪 即沙亭縣,廢址在城東南十里許。鼓鑼峽 在龍頭磯下二里,石如鼓鑼。
龍門峽 ,在城東南百餘里府江中。一名「松林梅子。」 在東鄉為恭城界。《桐木》 有堡、石梯。 在津平東鄉界石級百步而上,雙峰插天如筆,四望嶙峋。
陶李洞 在城東南九十里。唐太尉陶英與李太尉謫昭州,即居此。
樂川 源出冨川上鄉,越恭城,至郡入灕。灕江 在城南,源出興安海陽山,東南流,經靈川、臨桂、陽朔,至縣,合樂、荔二水,下蒼梧,至廣州府入於海。「《戈船》將軍下灕水」 ,即此。
湖塘江 在城西七里荔江口,合修荔諸水入於灕。
沙江 在東鄉里。源出四十里山,西流入魯溪,至榕津與誕山江合,下津平里,入樂州。
誕山江 在樂山里。源出誕山,北流至榕津,與沙江合。
府江 ,即府治灕江。曰「府江」 者,別於左右二江也。兩岸皆山,為灘三百六十。洛江、大桐、小桐、歸化、思勤、思庇、馬江,皆府江旁水,入於灕。
荔水 ,源出修仁,過荔浦,至郡入灕。
樂川水 在府城西。源出道川,西入灕江。平溪 在城南三里,水流於昭潭。按《一統志》曰,平樂溪在府東二里,東流至昭潭合灕江。昭潭 在縣城東一里。按《一統志》曰,昭岡潭在城東二里。考槃澗口下有十六灘。
考槃澗 在城東一里,源出龍嶽峰。按《一統志》在府東二里,源出山谷,幽遠深邃。
《考槃》澗口 一名迥龍津。萬曆中,副使翁萬達勒東岸巖石云:「細魚乃民食所關,不能絕斷迴龍津」 ,改名放生潭。
虎埠灘 在津平里樂川之中。
滑石灘 在城北十里灕江下,界陽朔。
鱖魚灘 在城西北滑石灘下。
更鼓灘 在城西五里荔浦江口,知縣迎送上司止此。以上四灘,冬月水涸,賊得褰裳而渡,原有哨堡守焉。
韭菜灘 在城東五里昭潭之下。
三門灘 在韭菜灘下,有二石對峙水中,分流為三門。
龍池 在舊府學西,源出龍池,上有仙妃廟。涵清池 在儒林橋西,四時不涸。
養化池 在舊府學西
金沙池 在府治東南隅金沙井下塘背庵前是也。《唐詩》:「繩爛金沙井。」 即池上之井,近為僧填塞。
《清香池 》即「慶林池」 ,在縣治北。
木良塘 在城北嘉應廟前,俗呼周王塘。按《一統志》宋鄒浩《得志軒記》「仙宮嶺下有塘數十畝」 ,即此。
龍溪塘 在樂山里。有洞壑,泉從石洞中湧出,泉匯一塘。塘深田高,不可以灌。
玉山泉 在龍門峽。石上刻有《治平三年沈紳書》。
金沙泉 :在府治東半山。其泉清冽,能蘇瘴癘。一名「劉氏井。」
溫湯泉 在馬江里,從山下出,四時常溫。「敬公井 」 在龍興觀。唐刺史敬超先浚。
魯般井 在東山寺。按《一統志》:在考槃澗西。明解縉詩:「魯巧何年浚鑿成,銀床深護土花青。下通海底雙龍穴,上映天文列宿星。」
梅公井 在城隍廟前,宋梅摯浚。
感應井 在府城北。宋鄒浩謫居昭州,以江水不可飲,汲於數里外。後所居嶺下有泉湧出,因名曰感應泉。及將北歸,數日前泉乃涸。旋有人至門,厲聲呼曰:「侍郎歸矣!」 求之不可見,翌日果拜命。楊時挽詩:「泉甘不出戶,客至豈無神。」 指二事也。今嘉應廟側有侍郎井,即此。
恭城縣
鳳凰山 :在城東二里。兩巒開豁,中峰昂聳如鳳。舊縣址在其下。
五馬山 在縣南一里。五峰亭立,如馬奔躍,來朝邑堂。
三台山 在縣南三十里儒學賓山。三峰聳翠,形如筆架,傍有馬鞍山。
印山 在城西二里
曬袍山 在縣西南三里。春夏草碧為綠袍,秋冬野燒後為青袍。能占晴雨。若天時久不雨,觀其山頂有雲霧,而雨即至。若雨久而四野開霽,其山雲氣不散,則雨必不晴。邑中謠有「出門莫問天,但看曬袍山。」 殊驗。每遇旱年,鄉人祈雨於山,無不奇應。
二童山 在縣西五里。鄉舉多聯發。
獅子山 在縣西
銀殿山 一名兼山,在縣東三十里,有得道人號兼山先生,深明性學。按《一統志》:「在縣東二十八里,常有白雲繚繞其上,遠視如宮殿,其下有鍾乳穴十二。」
甘巖山 :在縣城,山有泉,甘美。
鵝山 在城南八里
金龍山 在縣西二十里,日落時有龍繞山。筆山 在城南二十里,對峙學前。
天馬山 :在城南八里,對峙學前。
馬鞍山 :在城東五十里。
冬熱嶺 在城西五里。高峻,行者寒天汗浹。鳳巖 在縣北七十里,解元周嘉賓讀書處。佛巖 在縣六十里,宋進士田開讀書處。峻巖 在縣北六十里,宋進士周述讀書處。金芝巖 在縣東五十里。按《一統志》,「高二丈許,上有石乳,垂結如芝。」
福田巖 :在城北二十五里。中建寺。
石角巖 :在城東三里。
穿巖 在縣西十五里。山石峻聳,中空玲瓏,洞口闊二丈餘,高如之。水自島坪源來,巖中流過,山石橫跨水口如象,鼻如伏犀。漁舟洞中出入,棹聲人語,嚮㗳如雷。潭水沉碧色,深莫可測。旁有石柱,高與巖齊,圍數尺,若珊瑚樹,擊之鏜然如鼓。一邑山水之奇勝,無逾於此。
甑頭山巖 在縣北十里。宋寶祐元年,進士周元鶚刊,有文記。高險難登,好事者間一攀躡,見壁間詩文為巖溜蝕盡,僅存「石瘦梅枯花數點,月明風靜鶴雙棲」 之句。
魚田巖 在縣西三十里八角巖村。泛舟從巖口入,凡數折而見白沙,鳥語花香,非復塵世,沙平水曲,樹斷雲連。使遊者忘歸,竟不知身之在巖也。
蓮花石 在縣西二十五里。
風石 在縣北七十五里。擊之生風,有靈跡。鯉魚石 在縣東,橫亙江中,形似魚。
黃牛石 在城南,似牛。
西水江 從島坪出,流會大江。按《一統志》,南流合樂川。
南坪江 在城南二十里,源從勝峒出,會大江。平川江 在縣北七十里,其源出平川,南流合樂川。
北洞源 水出銀殿山,流於葛溪,入大江。在城東十五里。
島坪源 :在城西三十五里。
勢江源 在城東四十里,源從申家猺出,會大江。
蘇陂源 在城西四十里,出會大江。
坪川源 在縣北九十里,出會大江。
下山源 :在城東十五里,流入大江。
葛家溪 在恭城縣東,西流合樂川水。
富川縣
馬鞍山 在縣治東一里。上有「文昌閣。」 嘉靖三十四年,僧大銘募建。
鳳凰山 在縣南,其下有雲梯嶺。
朝冠山 :在鳳凰山稍西。
穿山 在鳳凰山東十里。其上有巖曰「僊巖。」 本府同知陳珖遊此,更今名。洞門有垂石,以挺杖之,一若磬,一若鼓。又有蒼藤數根,從上直下,形如石柱。其上蓋覆之。石有五色,形如蓮花,有乳滴下,夷坦,可坐十數人。又有深潭,潺潺然莫測其去來。又有石梁,真奇境也。周篤棐修之,今益增勝。
虎山 在縣東二里許。有巖曰「龍水,門」 ,僅容一人,四面峭壁,不可上下。其中則平原曠疇,居民百餘家,儼然一桃源也。
石門山 ,去縣二里,門容一人,四面峭壁,不可上下。
豹山 ,去縣三十五里,其山陰有洞焉,是日山岫無雲則晴,有雲則雨,農望之嘗驗。
隱山 去縣四十里,潛德岩在焉。內有「林公石床」 四大字,元豐二年林逋識。
通山 去縣五十里,有洞曰「祥雲。」
屏山 在縣西三里
靄石山 在縣北一里
白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曾有白馬懸韁於此,故名。
文筆山 去縣五里,兩峰突聳,如雙筆然。穿石山 ,在縣西四十里,有岩焉爽朗,道人莫公居此。
峽頭山 去縣二十五里,冨水經焉。東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其上梓楩巨木多產焉,俗呼為姑婆山。其高參天,跨三廣,凡冨、賀征𠞰餘党悉遁匿於此。又由桂嶺入府江。馬頭山 去縣十里,形如馬首,故名。《郡志》舊載有歌山、泰山,蓋唐析馮乘以北屬江華,則此一山已入江華界,非冨川界內所有矣。白雲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乃丹霞福地。龍溪山 ,在縣北五十里。龍溪之水出焉。丹竈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下有竈溪。相傳漢時張道陵取此水煉丹,至今丹竈猶存。宋陶弼詩:「羽客朝元地,遺壇古樹中。煉成丹竈在,騎去鶴巢空。」
泰山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千餘丈,北連道州。《荊州記》:「吳孫權時,此山夜雷暴震,開為六洞,有石鼓、石壇在焉。」
歌山 在縣境。昔馮乘有老人,自少不婚,善謳,聞者流涕。及病將死,鄰人送之此山,老人歌以別之,餘聲數月不絕。
郎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中有穿石巖,傍有石竈,煉丹之所。又有石碁局,石上書「請尋樂處」 四大字。宋時鬱棠拙林御史隱此。
寶劍山 ,在縣八十里。一石如劍,故名。
鐘山 在縣七十里鎮城之中。其石扣之如鐘,因名。
龍頭山 在縣五里。碧溪之水出焉。
獨秀巖 在縣三里。內有石窗,有石凳,相傳以為古人曾讀書於此。
桃母巖 ,去縣四十里。
秀峰 去縣七十里,平地突起數十仞,毛氏族居於此。
長標嶺 去縣九十里。唐李靖次師於此,人德而立廟。今有祈禱,輒應。
碧雲洞 去縣里許,其中寬敞深邃,奇異萬狀,高處有「廣陽島」 三大字,旁有古刻云:古汴趙善政養民,罷臨賀郡丞趨八桂,以乾道己丑二月十二日止,富川,拉邑宰張重起、丞李紳元、石士強、簿阮瀚,自披雲亭遊此洞。按《一統志》「廣陽島」 三字,遠望極明,近視如擘絮狀。
冨江 發源於靈亭之鄉,迤邐而南,合神源之水,東經於縣治,會賀水而入於海。其中多石橋頭江 ,在縣南三里,瀘溪之水出焉,東流注於冨江,以下,又合將軍之水,過峽頭,至鐘山,會賀水而入於海。
西溝水 ,發源於西屏山,經縣之南,會於冨江。其口有平石,有屹立石,有員石,去少許有塔峙。
焉
碧溪 在縣南五里
竈溪 在縣南,張道陵取水煉丹之處。秀溪 去縣七十里,發源於石姑,合永之沐水、昭之灕水,下蒼梧而入海。
洋溪 在縣北十里許。山巔有龍湫,天旱祈雨輒應。
澫源 在縣北二十里,由塘背而北流,合九嶷下大江。
白槁澗 去縣百餘里。源出沙平,流合灕江。龍泉 在縣南郭,水自石中流出,冬夏不涸。故老相傳,曾有人於此沐浴,見二老圍碁,及有金銀器皿,以手取之,隨出隨沒。
犀泉 在縣東五十里。本府知府袁衷有詩:「溫泉 在白霞。」
黃侯井 元末靈亭鄉賊起,多置藥草於水。黃公率兵經過,恐中其毒,開此井以汲水,鄉民賴之,故今號曰「黃侯井。」
黃城井 在分司右
西城井 在救護塘邊
北城井 在萬石後
東城井 在城隍廟前
賀縣
瑞雲山 在縣西十里,高千餘丈,舊名「幽山。」 宋元祐四年,郡守鄧闢見此山四時雲氣氤氳,故名瑞雲。
甑山 在縣西十里。唐李郃出剌是州,山有彩煙覆其上,旬日不散,遂易名瑞雲山。宋郭祥正詩:「賀州城西丹甑山,一亭遙插紫雲間。龍墀讓策名猶在,寉馭凌風去不還。」 玉印山 ,即浮山也。在縣東南十里立江中,洪濤泛漲,而此山挺出,塞一邑水口。上有陳侯祠、迎碧亭。
海螺山 在縣南十五里。山中有石如螺,故名。嶺有泉清澈,四時常滴,下江滴水巖是也。橘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七十二峰,以其多橘,故名。唐時此山有銅冶。
五指石山 ,在縣南八十里,在信都谷中,有石佛一尊。
臨賀嶺 在縣境北六十里,為五嶺之一,即今謝嶺是也。按《張耳傳》:「秦南有五嶺之戌。」 《廣州記》云:「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 ,是為五嶺。
《桂嶺 》五嶺之一,即今桂山也。
觀音巖 縣北二十五里。石山聳翠,乳竇天成,故名。知縣何天衢立佛置田,召僧住持。巖前建廳,上司往來暫駐,中伙在此。
瀑布巖 在賀縣西五里。
「白土」 陂 在賀縣。其土白膩,可傅面,嶺南婦女率皆用之。又名「鉛粉。」
賀水 在縣治。發源於冨川靈亭鄉,南流至縣,合臨水,至封川入於南海。
溫水 在賀縣,凡二處,一在南鄉洞,一在里松鄉。其泉有二,「一稍熱可洗身,一極熱可燖脫豬雞之毛。」
臨水 在縣東南。源出桂蔭,南流至縣東,與賀川合流而下。
龍門灘 在縣東南八里。《寰宇記》云:「水深百尋,大魚自躍,登此門化而為龍,不過者曝腮點額,故又名龍溪。」
玉山泉 在縣西北。其泉清澈如鏡,達於大江,四時不竭。
沸水泉 在縣西二十里。泉湧如沸,灌溉之利甚溥。昔有沸水寺基,今鼎建瑞雲寺,乃《八景》中「沸水飛泉」 是也。
龍井 ,在賀縣東一十里,歲旱禱雨輒應。「蓮花井 」 ,在縣進北門桂花坊。水煮白米為淡紅色,如蓮花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