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六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
第六十三卷目錄
孟秋部藝文三〈詩詞〉
初秋 宋錢惟演
初秋寓直 晏殊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飲餞梅聖俞分韻得亭皋
木葉下〈五首〉 歐陽修
七月二日 劉敞
七月一日休假作 曾鞏
初秋 邵雍
秋懷〈二首〉 前人
和李文思早秋〈二首〉 前人
七月五日 蘇軾
七月八日要閻公達承議晚酌 郭祥正
丙戌閏七月九日與王必大登姑蘇臺招王浚
明陳淵叔耿時舉避暑次韻 范成大
初秋 前人
立秋後二日泛舟越來溪 前人
七月十六日石湖路中書事 前人
南軒 陸游
初秋 前人
秋懷 前人
七月一日 前人
七月十四日 前人
初秋暮雨 楊萬里
立秋後一日雨天欲暮小立問月亭
前人
秋雨 朱熹
暑退喜秋 姜特立
新秋 徐璣
初秋 方岳
早秋迴文 宋伯仁
早秋吟 釋契嵩
七月十五夜顯仁寺東軒對月 金郝俁
和新秋 李俊民
早秋 元劉因
秋閨 元淮
初秋夜坐 趙孟頫
次韻陳剛中待制初秋 袁桷
新秋即事 許有壬
次和可翁新秋即事 許有孚
秋日招飲湖上 楊維楨
雙寺精舍新秋追和戎昱長安秋夕
倪瓚
早秋 張雨
秋景 明宣宗
早秋 益莊王厚煜
早秋江墅晚步 楊基
早秋旅夕 郭奎
秋信 王翰
新秋早朝 王璲
秋初有懷呈曾侍講彭修撰二公 王直
秋意 于謙
新秋〈四首〉 陳繼儒
秋日村居〈以上詩〉 媛桑貞白
一葉落〈初秋〉 後唐莊宗
竹馬子 宋柳永
浣溪沙 晏幾道
多麗〈觀輕盈彈琵琶〉 晁補之
更漏子〈初秋雨後〉 毛滂
蝶戀花 杜安世
愁倚闌令 蔡伸
賀新郎〈憶別〉 姚勉
臺城路〈初秋〉 王月山
謁金門 金王庭筠
揚州慢〈初秋〉 元吳元可
江城子 明劉基
浪淘沙〈新秋以上詞〉 媛劉氏
孟秋部選句
孟秋部紀事
孟秋部雜錄
孟秋部外編
歲功典第六十三卷
孟秋部藝文三〈詩詞〉
编辑《初秋 》宋·錢惟演
蜜脾初滿若榴紅,秋意知侵玉井桐。薤簟自憑南郭 月,穀巾猶臥北窗風。雲迷候雁辭遙塞,露濕飛螢起 暗叢。病已不須傳《七發》,粉箋香墨寄詩筒。
初秋寓直 晏殊
编辑絳河星斗夜闌干,禁署沉沉閉九關。上帝冊書群玉
府,仙人宮闕巨鼇山。涼蟾影度秋陰薄,促漏聲來夜唱閒。擁鼻吟多愁欲絕,嚴鐘凄斷樹烏還。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飲餞梅聖俞分韻得亭皋
编辑《木葉下》五首 歐陽修
臨水復敧石,陶然共醉醒。山霞坐未斂,池月來亭亭。 洛城風日美,秋色滿蘅皋。誰同茂林下,掃葉酌松醪。 野水竹間清,秋山酒中綠。送子此酣歌,《淮南》應落木。 勸君芙蓉杯,欲褰芙蓉葉。垂楊礙行舟,演漾回輕楫。 山水日已佳,登臨同上下。衰蘭尚可採,欲贈離居者。
七月二日 劉敞
编辑西風過庭樹,天氣颯然秋。山雨纔成潤,高雲淡不流。 平分感一葉,遠興憶扁舟。蟋蟀何須急,羈人始欲留。
七月一日休假作 曾鞏
编辑初秋尚苦暑,歸沐乃君恩。地閒少來客,日晏猶閉門。 家乏念藜藿,開顏無一樽。況復辭貌拙,故隨車馬奔。 盥濯何所事,讀書坐前軒。豈堪當世用,空味古人言。 頗喜市朝內,獨無塵土喧。終年但如此,真竊大官餐。
初秋 邵雍
编辑夏去暑猶在,雨餘涼始來。階前已流水,天外尚驚雷。 曲几靜中隱,衡門閒處開。壯心都已矣,何事更裝懷。
秋懷二首 前人
编辑「七月夜初長,星斗爭煌煌。庭除經小雨,枕簟生微涼。」 照物無遁形,虛鑑自有光。照事無遁情,虛心自有常。 疏雨滴梧桐,微風挼楊柳。此景歲歲同,世人自白首。 俗慮易縈仍,塵襟難抖擻。浮生已夢中,其間強為有。
和李文思早秋二首 前人
编辑一雨洗觚稜,三川氣象清。林風傳顥氣,木葉送商聲。 忽忽蓮生菂,看看菊吐英。太平時裡老,何以報虛生。 池畔拖垂柳,闌邊笑晚霞。敗荷傾敝蓋,老檜露枯槎。 歲暮驚時態,年高惜物華。東陵風未替,解憶故園瓜。
七月五日 蘇軾
编辑何處覓新秋,蕭然北臺上。秋來未云幾,風日已清亮。 雲間聳孤翠,林表浮遠漲。新棗漸堪剝,晚瓜猶可餉。 西風送落日,萬竅含悽愴。念當急行樂,白髮不汝放。
七月八日要閻公達承議晚酌 郭祥正
编辑河橋散靈鵲,曜景逾佳期。池華延舒月,尚可傾一巵。 欲以邀良賓,秋事言凄其。歲往豈再得,綠髮含霜滋。 寓意不在飲,營駕君莫辭。
丙戌閏七月九日與王必大登姑蘇臺招王浚
编辑明陳淵叔耿時舉《避暑》,《次韻 》范成大
「始賀火流西,還嗟斗斜閏。餘暑猶強顏,新涼頗難進。 燥剛渴欲坼,焦卷禿如燼。炎官扶日轂,輝赫不停運。 登臨有高臺,勇往得三俊。仍將王郎子,飛步凌劫仞。」 風從噫氣來,雲作壞山陣。鄉如垂頭魚,忽已蟄蟲振。 空明晚逾清,更要孤月印。書生乃易與,俛仰更喜慍。 憑闌天為高,舉酒山欲近。奇書鐵鉤鎖,麗句錦窠暈。 茲遊我輩獨,難挽軟紅軔。君看籠中鳥,寧識「咸池韻。」
初秋 前人
编辑急雨過窗紙,新涼生簟藤。蹣跚老鈴下,來炷壁間燈。
立秋後二日泛舟越來溪 前人
编辑西風初入小溪帆,旋織波紋縐淺藍。行入鬧荷無水 面,紅蓮沉醉白蓮酣。
七月十六日石湖路中書事 前人
编辑白葛烏紗稱老農,溪南溪北水車風。稻頭的皪黏朝 露,步入明珠翠網中。
南軒 陸游
编辑今年秋早涼,七月已蕭然。南山修竹下,枕簟終日眠。 時將半殘夢,聽此欲斷蟬。推枕起太息,四序忽已遷。 功名墮渺茫,衰疾方連綿。新月獨多情,窺窗淡娟娟。
初秋 前人
编辑藉草沾衣露,沿溪掠面風。桐凋無茂綠,蓮老有疏紅。 小彴欹危度,鄰園曲折通。新秋得強健,一笑莫匆匆。
秋懷 前人
编辑園丁傍架摘黃瓜,村女沿籬采碧花。城市尚餘三伏 熱,秋光先到野人家。
七月一日 前人
编辑兀傲胡床酒半醒,釣筒收盡數舟橫。風生細葛無三 伏,月上疏林正四更。北斗離離低欲盡,明河脈脈去 無聲。升仙豈復塵中戀,便擬騎鯨返玉京。
七月十四日 前人
编辑不復微雲滓太清,浩然風露欲三更。開簾一寄平生 快,萬頃空江看月明。
初秋暮雨 楊萬里
编辑禾穟輕黃尚淺青,村舂已報隔林聲。忽驚暮色翻成 曉,仰見雙虹雨外明。
立秋後一日雨天欲暮小立問月亭
编辑前人
雨後林中別樣涼,意行幽徑不知長。風蟬幸自無心 事,強為閒人報夕陽。
秋雨 朱熹
编辑一雨散林表,清陰生廣庭。喜茲新秋夜,起向高齋行。
===暑退喜秋 姜特立===頹齡厭濁暑,瘦骨便清秋。蓐收方回鑣,顥氣橫九州。 老鶴生精神,孤松鬱颼飀。如飲寒露漿,貯以青瑤甌。 既蠲膏肓疾,復洗熱惱憂。斟酌《楚人賦》,併作《商聲》謳。
新秋 徐璣
编辑新秋一雨洗林關,晚色清澄滿望間。風靜白雲橫不 斷,山前又疊一重山。
初秋 方岳
编辑殘暑何時退,秋風日夜生。已嫌湘簟冷,稍覺楚天清。 山路晴猶濕,星河夜自明。時聞梧葉落,一似打門聲。
早秋迴文 宋伯仁
编辑秋天一餉晚風涼,笑語人傳早稻香。樓上醉時簾半 卷,愁添客鬢兩蒼蒼。
早秋吟 釋契嵩
编辑山家昨夜房櫳冷,梧桐一葉飄金井。長天如水淨藏 雲,明月含暉變秋景。桂枝花折風飄飄,誰在高樓吹 玉簫。人間不見槎升漢,天上將看鵲作橋。年少征人 在何處,白露沾衣未歸去。海畔今無漂母家,江南誰 與王孫遇。徘徊月下空長吟,吾徒自古難知音。欲上 高臺問明月,明月何不照人心?
七月十五夜顯仁寺東軒對月 金郝俁
编辑野迥雲歸盡,山高月上遲。暗螢依露草,驚鵲遶風枝。 素影隨波遠,新涼與酒宜。《中秋》更有味,試為卜歸期。
和新秋 李俊民
编辑簾捲西山雨乍停,自知時節候蟲聲。新涼邂逅如佳 客,殘暑流連似宿酲。可見韓檠燈下志,且憐班扇篋 中情。若為解得吾民慍,更鼓南風一再行。
早秋 元劉因
编辑昨朝一葉見秋生,今日千巖萬壑清。欲借西風蘇病 骨,暫來石上聽松聲。
秋閨 元淮
编辑團扇初隨碧簟收,畫簾歸燕尚遲留。閒階弄影穿明 月,笑捻流螢說早秋。
初秋夜坐 趙孟頫
编辑夜深庭院寂無聲,明月流空萬影橫。坐對荷花兩三 朵,紅衣落盡覺風生。
次韻陳剛中待制初秋 袁桷
编辑岸幘倚書楹,寒砧徹四城。馬蹄人獨語,雁過月初生。 寂寂候蟲急,凄凄落葉清。客懷誰與共,搔首見參橫。
新秋即事 許有壬
编辑莫蹋蒼苔破,茨門晝亦關。林風秋入樹,波日晚搖山。 原野蒼茫外,煙霏指顧間。更須安一榻,月夜不須還。
次和可翁新秋即事 許有孚
编辑「池亭殘暑去,樂事日相關。」徑列霜前菊,窗招雨後山。 好詩來枕上,爽氣滿人間。極目重臺晚,遙天一鶴還。
秋日招飲湖上 楊維楨
编辑七月六日流火驕,「故人重有濠梁招。洗車快借雙星 雨,打鼓如迎八月潮。下馬題詩岳王寺,解貂沽酒段 家橋。西湖顏面晚更好,水晶宮中吹玉簫。」
雙寺精舍新秋追和戎昱長安秋夕
编辑倪瓚
秋暑晚差涼,茗餘眠獨早。清風振庭柯,寒蛩吟露草。 晨興面流水,西望吳門道。不知人事劇,但見青山好。
早秋 張雨
编辑「每嫌新酒少,尚喜故交稠。籬落三家墅,梧桐十日秋。」 月生微顧兔,星淡沒牽牛。「亦欲觀多稼,江湖雨未周。」
秋景 明宣宗
编辑新秋涼露濕荷叢,不斷清香逐曉風。滿目濃華春意 在,晚霞澄錦照芙蓉。
早秋 益莊王厚煜
编辑庭樹初飛葉,天高爽氣澄。檻花藏晚蝶,簾竹聚秋蠅。 紅熟枝頭棗,青浮水面菱。金風蘋末起,頓喜失炎蒸。
早秋江墅晚步 楊基
编辑「秋前秋後十日雨,邨北邨南千頃麻。」晚渚芙蓉輕落 片,午前秔稻細含花。仙翁蠟屐高巾幘,溪女銀釵小 髻髽。老我不知官府事,水邊吟到日西斜。
早秋旅夕 郭奎
编辑初月涼風夜向闌,倚樓愁到笛聲殘。天高閶闔銀河 白,露滴梧桐金井寒。多病馬卿猶是客,幾時張翰也 辭官。年年怕近清秋日,憶殺湖邊舊釣竿。
秋信 王翰
编辑寒來消息是誰傳,金井梧桐一葉先。殘暑己消團扇 底,新涼纔到短檠前。問愁多在蛩聲裡,寄遠常從雁 影邊。流浪浮生渾不覺,知機林外有鳴蟬。
新秋早朝 王璲
编辑宮井梧桐一葉飛,新涼先到侍臣衣。蒼龍闕上銀河 轉,丹鳳樓頭玉漏稀。曉仗分行環御輦,夕郎鳴佩出 仙闈。自憐虎觀叨陪從,簪筆慚無補萬幾。
秋初有懷呈曾侍講彭修撰二公 王直
编辑律應清商動,涼生大火流。梧飄金井露,雁度玉門秋。 爽氣消殘暑,砧聲報遠愁。佳期七夕近,乘月卻登樓。
===秋意 于謙===溽暑隨風散,微涼趁雨生。蕭蕭樹頭葉,已解作秋聲。
新秋四首 陳繼儒
编辑一片秋聲入埜塘,西風蕭瑟響寒螿。馬嘶大漠川沙 白,鷹下平原草木黃。疏菊籬邊如待洒,芰荷池上可 為裳。懷人萬里情無限,隔岸蒹葭夜未霜。
悲秋無奈獨高歌,歌罷其如秋色何?金屋佳人啼素 扇,玉門老將枕琱戈。元蟬咽露驚飛葉,烏鵲披星欲 渡河。聞說洞庭湖水闊,朝添新綠漾微波。
西望瀟湘秋水長,大風初捲白雲揚。銀河夜落機中 錦,玉露朝侵陌上桑。螢度空梁棲燕幕,魚翻靜渚戲 蓮房。亦知此日行吟者,一段愁心挂夕陽。
門掩秋風正寂寥,荒原落日草蕭蕭。獮猴趁月窺山 果,鳥雀驚人下黍苗。華屋珠簾嬌白苧,疏燈角枕怯 冰綃。閒來偶渡前溪口,柳葉菱花一尺潮。
秋日村居 媛桑貞白
编辑素節金風度,商聲應律初。碧霞浮遠漢,黃葉覆閒居。 籬下霜催菊,天邊雁作書。小窗蛩語切,明月照窗疏。
一葉落〈初秋〉 後唐莊宗
编辑一葉落,褰朱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影寒,西風 吹羅幕。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竹馬子 宋柳永
编辑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挂宇,雄風 拂檻,微收煩暑。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 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 向此成追感, 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銷魂無語。 極目霽靄霏微,斷鴉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 逐殘陽去。
浣溪沙 晏幾道
编辑團扇初隨碧簟收。畫簾歸燕尚遲留。靨朱眉翠喜清 秋。 風意未應迷狹路,燈痕猶自記高樓。露花煙葉 與人愁。
多麗〈觀輕盈彈琵琶〉 晁補之
编辑「新秋近,晉公別館開筵。喜清時、銜杯樂聖,未饒綠野 堂邊。繡屏深、麗人乍出,座中雷雨起鶤絃。花暖間關, 冰凝幽咽,寶釵搖動墜金鈿。未彈了、昭君遺怨,四座 已凄然。西風裡、香街駐馬,嬉笑微傳。 算從來、司空 見慣,斷腸初對雲鬟。夜將闌、井梧下葉,砌蛩收響悄 林蟬。賴得多愁,潯陽司馬,當時不在綺筵前。競歎賞、 檀」槽倚困,沉醉倒觥船。《芳春調》,紅英翠萼,重變新妍。
更漏子〈初秋雨後〉 毛滂
编辑綠窗寒,清漏短。帳底沉香火暖。殘燭暗,小屏彎。雲峰 遮夢。還 那些愁推不去,分付一簷寒雨。簷外竹,試 秋聲。空庭鶴喚人。
蝶戀花 杜安世
编辑池上新秋簾幕卷。菡萏嬌紅,鏡裡西施面。衰柳搖風 尚柔軟。眠沙鸂𪆟臨清淺。 新翻歸翅雲間燕。滿地 槐花,盡日蟬聲亂。獨倚闌干暮山遠。一場寂寞無人 見。
愁倚闌令 蔡伸
编辑天如水,月如鉤。正新秋。月影參差。人窈窕,小紅樓。 如今往事悠悠。樓前水,腸斷東流。舊物,忍看金約腕, 玉搔頭。
賀新郎〈憶別〉 姚勉
编辑薄暮收殘暑。歎西風、暗換流年,又還如許。鴉背斜陽 初斂影,雲澹新涼天宇。人袖手、闌干凝佇。鄰笛喚將 鄉思動,聽愁聲、又入梧桐雨。秋到也,尚羈旅。 故人 只在江南渚。想應嫌、久戀東華,軟紅塵土。寄遠裁衣 知念否,新月家家砧杵。魂夢想、鵝黃金縷。雁影不來 天更遠,寫書成、欲寄憑誰與。知客恨,兩蛩語。
臺城路〈初秋〉 王月山
编辑「夜來疏雨鳴金井,一葉舞風紅淺。」蓮渚生香,蘭皋浮 爽,涼思頓欺班扇。秋光冉冉。任老卻蘆花,西風不管。 清興難磨,幾回有句到詩卷。 長安故人別後,料征 鴻聲裡,畫欄憑遍。橫竹吹商,疏砧點月,好夢又隨雲 遠。閒情似線。共繫損柔腸,不堪裁剪。聽著寒蛩,一聲 聲是怨。
謁金門 金王庭筠
编辑秋蕭索。燈火新涼簾幕。翠被不禁臨曉薄。南樓聞畫 角。 想見玉壺冰萼。一夜西風開卻。夢覺啼烏殘月 落。幽香無處著。
揚州慢〈初秋〉 元吳元可
编辑露葉猶青,巖花初動,幽幽未似秋陰。似梅風帶溽暑, 吹度長林。記當日、西廊共月,小屏輕扇,人語涼深。對 清觴,醉笑醒顰,何似如今? 臨風欲賦,甚年來、漸減 狂心。為誰倚多才,難憑易感,早付銷沉。解事張郎風 致,鱸魚好、歸聽吳音。又夜闌聞笛,故人忽到幽襟。
江城子 明劉基
编辑「西風吹樹簟涼初。露如珠。月如梳。鴻雁無情,不帶半 行書。漫倚闌干成小立,人老矣,倩誰扶。」 「中庭梧葉 待霜疏。有栖烏。夜相呼。門外一池,寒水落芙蕖。為問閒愁幾許,多似草,不勝鋤。」
浪淘沙〈新秋以上詞〉 媛劉氏
编辑昨夜雨綿綿。寒澀燈煙。薄衾蕭索不成眠。曉起床頭 看曆日,換了秋天。 綠葉尚新鮮。猶想爭妍。教他知 道也凄然。眼底韶光容易過,樹且堪憐。
孟秋部選句
编辑後漢崔駰《西征賦》,「襲孟秋而西征,跨雍梁而遠蹤。」 魏曹植詩:「初秋涼氣發,庭樹微銷落。」
晉陸雲《喜霽賦》,「炎神送暑,素靈迎秋。」
《阮籍詩》:「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
宋謝靈運《山居賦》,「送夏早秀,迎秋晚成。」
梁江淹《麗色賦》,「西陸始秋,白道月弦,金波照戶,玉露 曖天。」
陳張正見詩:「高軒揚麗藻,自是賦新秋。」
北周庾信詩:「殘月如初月,新秋似舊秋。」
《唐許敬宗詩》:「睿想追嘉豫,臨軒御早秋。」〈又〉舞商初赴 節,湘燕遠迎秋。
《盧照鄰》詩:「龍柯疏玉井,鳳葉下金堤。」
張九齡詩:「林烏飛舊里,園果讓新秋。」〈又〉孤雲愁自遠, 一葉感何深。
《王勃》詩:「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駱賓王《螢火賦》:「林塘改夏,雲物迎秋。」〈又〉《初秋登王司 馬樓宴詩序》「葭散秋灰,檀移夏火。鴻飛漸陸,流斷吹 以來寒;鶴鳴在陰,振中天而警露。於是餚開玉饌,交 雜佩而薰蘭;酒泛金翹,映清樽而湛菊。」〈又〉《初秋於竇 六郎宅宴詩序》「一葉驚寒,下陳柯而捲翠;百花凝照, 淡虛牖以披紅。」〈又〉《秋日餞陸道士陳文林詩序》「赤煙 沉節,青女司辰。霜雁銜蘆,舉賓行而候氣;寒蟬噪柳, 帶涼序以含情。」〈又〉《秋日送尹大赴京詩序》「兔苑東上, 龍火西流。劍彩沉波,碎楚蓮於秋水;金輝照岸,秀陶 菊於寒堤。」〈又〉《詩》:「璧彩澄虛,漏輕光於雲葉;珪陰散迥, 搖碎影於風梧。」
賀知章詩:「隴雲晴半雨,邊草夏先秋。」
孟浩然詩:「洞庭去遠近,楓葉早驚秋。」〈又〉緒風初減熱, 新月始登秋。
《李白詩》:「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韋應物詩:「橫河俱半落,泛露忽驚秋。」
《錢起詩》:「風吹山帶遙知雨,露濕荷裳已報秋。」
皇甫冉詩:「浦外野風初入戶,窗中海月早知秋。」〈又〉千 里相思如可見,淮南水落早驚秋。
權德輿詩:「客心宜靜夜,月色淡新秋。」
韓愈詩:「長安雨洗新秋出,極目寒鏡開塵函。」
《李賀詩》:「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樹秋。」
《李遠詩》:「客思偏來夜,蟬聲覺送秋。」
杜牧詩:「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又〉一夜 風欺竹,連江雨送秋。
劉得仁詩:「閒共野人臨野水,新秋高樹挂晴暉。」 趙嘏詩:「溪上郵亭氣早秋,樹邊溪色遶床流。」
《曹鄴詩》:「女蘿力弱難逢地,桐樹心孤易感秋。」
《于武陵詩》:「北風吹楚樹,此地獨先秋。」
《曹唐詩》:「碧落香銷蘭露秋。」
李咸用詩:「帆冒新秋雨,鼓傳微浪風。」
方干詩:「軒窗纔過雨,枕簟即知秋。」
《羅虯詩》:「長恨西風送早秋,低眉深恨嫁牽牛。」
黃滔詩:「紅樓入夜笙歌合,白社驚秋草木疏。」
殷文圭詩:「月中青桂漸看老,星畔白榆還報秋。」 李中詩:「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又〉離京 梅雨歇,到邑早蟬秋。
宋歐陽修詩:「欲將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涼。」 蘇軾詩:「星河淡欲曉,鼓角冷知秋。」
陸游詩。「荷盤時瀉露,螢火早知秋。」〈又〉山步溪橋入早 秋。
金元好問詩:「百花岡頭藉草坐,瀟灑正值金蓮秋。」 明孫太初詩:「菰米蓮房作好秋。」
孟秋部紀事
编辑《詩經豳風七月章》:「七月,亨葵及菽。」〈朱注〉《葵菜名菽豆也, 七月食瓜》。
《周禮·春官典瑞》:「兩圭有邸,以祀地。」〈注〉謂所祀於北郊 《神州》之神。〈疏〉案《河圖括地象》:「崑崙東南萬五千里,神 州」是也。但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未知神州用何月祭 之?或解郊用三陽之月,神州既與郊相對,宜用三陰 之月,當七月祭之。
《古今注》:「漢惠帝五年七月,黃鵠二集蕭池《漢書武帝本紀》:建元元年:「秋七月,詔曰:衛士轉置送 迎二萬人,其省萬人。罷苑馬以賜貧民。議立明堂,遣 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注〉養馬之苑,「舊 禁百姓不得芻牧采樵,今罷之。」
《昭帝本紀》:「始元六年,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 民所疾苦,議罷鹽鐵榷酤。秋七月,罷榷酤官。」
《後漢書光武本紀》:建武三十年:「秋七月丁酉,幸魯國, 復濟陽縣。是年徭役。」
《章帝本紀》章和元年秋七月,詔曰:「秋令是月養衰老, 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其賜高年二人共布帛各二匹, 以為醴酪。」
《和帝本紀》:永元六年「秋七月,京師旱。丁巳,幸洛陽寺, 錄囚徒,舉冤獄。未及還宮而澍雨。」
《安帝本紀》:永初三年:「秋七月庚子,詔是吏案行在所, 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其貧者給種餉。」
延光三年七月,潁川上言「木連理。」
《順帝本紀》:陽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風地動銅 儀。」〈注〉時張衡為太史令作之。
《晉書武帝本紀》:泰始二年「秋七月辛巳,營太廟,致荊 山之木,采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塗以黃金,鏤以百 物,綴以明珠。」
泰始五年秋七月,延群公詢讜言。
咸寧二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吳臨平湖自漢末 壅塞,至是自開。父老相傳云:「此湖開,天下平。」
《藝術傳》:「韓友善占卜,宣城太守殷祐有病,友筮之曰: 『七月晦日,將有大鴝鳥來集廳事上,宜勤伺取,若獲 者為善,不獲將成禍。祐乃謹為其備。至日,果有大鴝 垂尾九尺,來集廳事上,掩捕得之,祐乃遷為石頭都 督』。」
《禮志》:「故事,祀皋陶於廷尉寺,新禮移祀於律署,以同 祭先聖於太學也。故事,祀以社日,新禮改以孟秋之 月,以應秋政。」
《律曆志》:趙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圓石,狀如 水碓,銘曰「律權」石。重四鈞,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續 咸議是王莽時物。
《宋書符瑞志》:「晉成帝咸和四年七月,長沙郡邏吏黃 光於南郡道遇白鹿,驅之不去,直來就光,追尋光二 百餘步,光遂抱取,遣李堅奉獻。」
《晉書成帝本紀》:咸和七年:「秋七月景辰,詔諸養獸之 屬,損費者多,一切除之。」
王紹之《晉安紀》:「義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 《風土記》:「越俗,每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於廟,扶 老攜幼,環宿其旁。凡五日,祠以牛彘酒鮓,椎歌歡飲 即還,惟不用犬云。」
《元嘉起居注》:「元嘉元年七月,有白燕集於齊郡,遊翔 庭宇,經九日乃去,眾燕翼隨有數千。」
《異苑》:「張仲舒為司空,在廣陵城北。以元嘉十七年七 月中,晨夕間輒見門側有赤氣赫然,空中忽雨絳羅 於其庭,廣七八分,長五六寸,皆以箋紙繫之,紙廣長 亦與羅等,紛紛甚駛。」
《宋書孝武本紀》,「大明五年七月丙辰,詔曰:雨水猥降, 街衢泛溢。可遣使巡行窮弊之家,賜以薪粟。」
《南史褚彥回傳》:嘗聚袁粲舍,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彥 回援琴奏《別鶴》之曲,宮商既調,風神諧暢。王彧、謝莊 並在粲坐,撫節而歎曰:「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宮 商暫離,不可得已。」
《梁書諸夷傳》,「芮芮國,其地苦寒,七月流澌亙河。」 《陳書宣帝本紀》,「太建十一年七月辛卯,初用大貨六 銖錢。」
《魏書靈徵志》:「世祖太平真君二年七月,天有黃光洞 照,議者僉謂榮光也。」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魯陽獻烏芝。「王者慈仁則生」,食 之,令人度世。
孝昌二年,揚州刺史李憲《表》云:「門下督周伏興,以去 年七月,患假還家。至十一日,夜,夢渡肥水,行至草堂 寺南,遙見七人,一人乘馬,著朱衣,籠冠,六人從後,興 路左而立,至便再拜。問興何人,興對曰:『李公門下督, 暫使硤石』。其人語興:『君可回,我是孝文皇帝中書舍 人。遣語李憲,勿憂賊堰,此月破矣』。」興寤,遂還城,具語 夢狀。七月二十七日堰破。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九年秋七月辛丑,給京畿 老人劉奴等九百四十三人版職及杖帽各有差。 《周書明帝本紀》:「二年七月丙申,順陽獻三足烏,群臣 上表稱慶。詔曰:『夫天不愛寶,地稱表瑞,鳳巢阿閣,圖 龍躍沼,豈直日月珠連,風雨玉燭。是以《鉤命決》曰:『王 者至孝則出』』。」《元命苞》曰:「人君至治所有。虞舜烝烝,來 茲」異趾;周文翼翼,翔此靈禽。文考至德下覃,遺仁爰 被,遠符千載,降斯三足。將使三方歸本,九州翕定,惟 此大體,景福在民,予安敢讓?宗廟之善,弗宣大惠。可 大赦天下,文武官普進二級。
《舊唐書食貨志》:「武德四年七月十日丁卯,鑄開元通寶」,徑八寸,重二銖四參,十錢重一兩,得輕重大小之 中,其文以八分、隸、篆三體。
《唐書百官志》中:「尚署令七月獻細針。」
《唐會要》:「貞觀十六年七月,以素屏几賜魏徵。」
《建康實錄》:「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帝遊幸,敕奉御王孝 積於顯道門內起紫微殿十三間,文甓重基,高敞弘 壯。帝見之甚悅。」
「貞觀二十七年七月,宴五品已上於飛霜殿,絲竹遞 奏,群臣上壽,賜綾錦。」殿在元武門北,因地形高敞,層 閣三成,引水為潔淥池,以滌炎暑。
《唐會要》:永徽二年七月二日,詔禮官學士議立明堂。 柳宣依鄭康成議五室,孔志約據《大戴禮》及盧植、蔡 邕議九室,趙慈皓、薛文思等各造明堂圖樣。上以「九 室之議,理有可依。」令所司詳定明堂形制,大小、階基 高下,及辟雍門闕等制度。
《玉海》:儀鳳三年七月丁巳,宴近臣諸親於九成宮之 咸亨殿。上謂霍王元軌等曰:「甘雨頻降,夏麥豐熟,秋 稼滋榮,思與叔等同為此歡。」因賦七言效柏梁體。霍 王、相王侍臣並和。
《唐書王方翼傳》,「方翼征西域,七月次葉河,無舟而冰, 一昔合,時以為祥。」
《全唐詩話》:「景龍三年七月,幸望春宮,送朔方節度張 仁亶赴軍。」
沈佺期《霹靂引》:「秋七月,火伏而金生。客有鼓琴於門 者,奏霹靂之商聲。」
《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年七月「乙未,焚錦繡珠玉於 前殿。戊戌,禁采珠玉及為刻鏤器玩珠繩帖縚服者。 廢織錦坊。」
《玉海》:「興慶宮,本明皇舊第也。開元二年七月,宋王成 器請獻興慶坊宅為離宮。二十九日甲寅,制許之,故 作興慶宮。」
《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十四年七月己巳,初置壽 星壇,祭老人星及角、亢等七宿。」
《唐會要》:「天寶九載七月五日,諸衛隊仗緋色旗旛改 為赤黃,以符土運。」
上元二年七月甲辰,延英殿御座梁上生玉芝,一莖 三花。親製《玉靈芝詩》三章,章八句,曰:「玉殿肅肅,靈芝 煌煌。重英發秀,連葉分房。宗廟之福,垂其景光。」〈此章缺二 句〉元氣產芝,明神合德。紫微間采,白蕣呈色。載啟瑞 圖,庶得皇極。天心有眷,王道惟直。幸生芳本,當我扆 旒。放此靈質,賁其王猷。神惟不愛,道亦無求。端拱思 惟,永荷天休。
大曆八年七月,解縣安邑兩池生乳鹽,戶部侍郎韓 滉請薦清廟,編之史冊,從之。
《甘澤謠》許雲封,樂工之篴者。貞元初,韋應物為和州 牧,夜泊靈壁驛,忽聞雲封篴聲。韋公謂其聲似天寶 中梨園法曲李謨所吹者,召問之,乃是李謨外孫。韋 公曰:「吾有乳母之子,嘗受篴李供奉,舊吹之篴即李 君所賜。」遂囊出舊篴。雲封曰:「信是佳篴,但非外祖所 吹者。竹生雲夢之南,鑒在柯亭之下。以今年七月望」 前生,明年七月望前伐。過期不伐,則其音實;未期而 伐,則其音汎。浮者外澤中乾,乾者受氣不全,氣不全 則其竹夭。凡發揚一聲,出入九息。古之至音者,一疊 十二節,一節十二敲。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韋公 曰:「欲信女鑒,篴破無傷。」雲封乃奉篴吹《六州遍》,一疊 未盡,劃然中裂。韋公驚嘆久之。
韓愈《洛北東林寺題名》:「韓愈、李景興、侯喜、尉遲汾,貞 元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漁於溫洛,宿此而歸。」 《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四年七月乙巳朔,御製前代 君臣事迹十四篇,書於六扇屏風。是月出書屏以示 宰臣,李藩等,表謝之。」
《容齋隨筆》:唐穆宗即位之初年,詔曰:「七月六日,是朕 載誕之辰,其日百僚命婦宜於光順門進名參賀,朕 於門內與百僚相見。」
《前定錄》:陸賓虞舉進士,在京師,有僧曰惟瑛,知術數。 寶曆二年春,賓虞欲罷舉歸吳,惟瑛留止一宿,謂曰: 「來歲成名,不必歸,但取京兆薦送至七月六日。若食 水族,則殊等,與及第必矣。」賓虞後適從孫聞禮之舍, 既入,聞禮喜迎曰:「向有人惠雙鯉魚,方欲候翁而烹 之。」賓虞素嗜魚,便令作羹,則七月六日也。遽命駕詣 惟瑛,且紿之曰:「將遊蒲關。」瑛笑曰:「水族已食矣,遊蒲 關何為。」賓虞深信之,因取薦京兆府,果得殊等,明年 登第。
《唐實錄》:「太和四年七月,文宗於太液亭召翰林學士 鄭覃已下對,賜錦綵。」
《唐會要》:開成元年七月戊辰朔,分察使奏,「祕書省四 庫見在新舊書籍共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 大中二年七月十一日,史館奏,續選堪上凌煙閣功 臣,除所有舊真形並有子孫在中外任官令寫進外, 三十七人。」敕旨令御史臺牒諸州尋訪子孫,圖寫真 形以進七月十六日,福建觀察使殷儼進瑞粟十一莖,莖有 五六穗。
《唐書韋丹傳》:丹子宙為永州刺史。邑中少年常以七 月擊鼓,群入民家,號「行盜」,皆迎為辦具,謂之起盆。後 為解素,喧呼疻𩰚,宙至,一切禁之。 《懿宗本紀》:咸通四年七月辛卯朔,弛廉州珠池禁。 《洽聞記》:河州鳳林關有靈巖寺,每七月十二日,溪穴 流出聖柰,大如盞,以為常。
《南唐書》:李景達生於吳順義四年,是歲大旱,烈祖方 輔政,極於焦勞。七月既望,雩而得雨,景達以是日生, 烈祖喜,故小名「雨師。」
《宋史侯益傳》:「益晉初召為奉國都校,領光州防禦使。 范延光反大名,張從賓據河陽為聲援。晉祖召益謂 曰:『宗社危若綴旒,卿能為朕死耶』?益曰:『願假銳卒五 千人,破賊必矣』。以益為西面行營副都部署,率禁兵 數千人,次虎牢。從賓軍萬餘人,夾汜水而陣。益親鼓, 士乘之,大敗其眾,擊殺殆盡,汜水為之不流,從賓乘」 馬入水溺死。築京觀,刻石紀功,晉祖大喜,拜河陽三 城節度,充鄴都行營都虞候。會延光以城降,移鎮潞 州。天福四年,晉祖追念虎牢之功,遷武寧軍節度、同 平章事,遣中使謂益曰:「朕思卿,前年七月九日大立 戰功,故復以此月此日徙卿鎮彭門,領相印」,仍賜門 戟,改鄉里為將相鄉勳賢里。
《玉海》:周太祖七月二十八日誕,為「永壽節。」
《錄異記》:「壬子歲七月十三日,青城鬼城山因滯雨崖 崩,暴水大至,在丈人觀後,高百餘丈,殿當其下,將憂 摧壞,俄有墮石如岸,堰水向東,竟免漂陷。觀中常汲 溪水以供日食,甚以為勞。自得此暴水出處,常有流 泉直注廚內,其味甘香,冬夏不絕。」
《遼史太宗本紀》:「天顯五年秋七月戊子,薦時果於太 祖廟。」
《會同》四年秋七月己巳,有司奏「《神纛車》有蜂窠成蜜, 史占之吉。」
《樂志》:「七月十三日皇帝出行宮三十里卓帳。十四日 設宴,應從諸軍,隨各部落動樂。十五日中元大宴,用 漢樂。」
《景宗本紀》:保寧元年。有司請以帝生日七月六日為 天清節,從之。
《金史太祖本紀》:遼道宗時,有五色雲氣屢出東方,司 天孔致和曰:「其下當生異人,建非常之事,天以象告 也。」咸雍四年戊申七月一日,太祖生。
《玉海》:「乾德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乙未,幸北郊觀稼。」 乾德二年七月,詔「吏部南曹以人才可副升擢者,送 中書門下引驗以聞。」上慮銓衡止憑資歷,英俊或沉 於下僚故也。四年七月癸酉,令吏部南曹引驗選人 可升擢者,具名聞奏對見。
乾德四年七月丁亥,詔「州縣復置俸戶。」
開寶六年七月己未,命參政盧多遜、知制誥扈蒙、張 澹參詳《長定循資格》,取悠久可用之文為《長定格》三 卷,總二百八十七事。書成上之,頒為永式。自是銓選 益有倫矣。
《宋史胡旦傳》:「旦上平燕議曰,歲之所臨,其地受福。今 年春末至來年,歲在宋分;今年初秋至六年,鎮在燕 分。」
《玉海》:「宋太宗七月七日誕,為乾明節。」
《宋史五行志》:「太平興國五年七月,蓬萊縣民王明田 穀隔隴合穗,相去一尺許。」
《玉海》:太平興國八年七月癸未,幸含芳園習射。 雍熙四年七月乙丑,御製《早秋》詩二首、《立秋日暮雨》 詩一首賜近臣。
至道三年七月四日,真宗語宰臣曰:「朕欲觀邊防郡 縣山川形勢,可擇使以往。」乃選左藏副使楊允恭、崇 儀副使竇神寶、閤門祗候李允則乘傳視山川形勢。 咸平三年七月,命宰臣錄內外庶官歷任功過,編冊 以進。其該恩復用者,別編以備觀覽。
《宋史禮志》:「咸平四年七月十一日,詔近臣寇準、馮拯 觀內苑穀,遂宴於玉宸殿。」
《玉海》:「咸平五年七月庚戌,幸三館祕閣,閱四庫書,賜 直官校理器幣。」
《宋史五行志》:「咸平六年七月,陟縣民連罕田隔四隴 同穎。」
《禮志》:「真宗景德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詔輔臣觀粟於 後苑,御山子,觀御製文閣御書及《嘉禾圖》賜飲。是日 皇子從游。」
《青箱雜記》:景德中,夏公初授館職,時方早秋,上多宴 後庭,酒酣,遽命中使詣公索新詞,公問上在甚處,中 使曰:「在拱宸殿按舞。」公即抒思,立進《喜遷鶯》詞曰:「霞 散綺,月沉鉤,簾捲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鎖 新秋。瑤階金莖露,鳳髓香,和雲霧。三千珠翠擁宸遊, 水殿按梁州。」中使入奏,上大悅。
《宋史禮志》:真宗以七月一日聖祖降日為先天節,休假宴樂,並如天慶節。中書、親王、節度、樞密、三司以下 至駙馬都尉,詣長春殿,進金縷延壽帶、金絲續命縷, 上保生壽酒,改御崇德殿,賜百官飲,如聖節儀。前一 日,以金縷延壽帶、金塗銀結,續命縷、緋綵羅延壽帶、 綵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禮畢,宴百官於 錫慶院。
《玉海》:大中祥符元年七月乙酉,詔泰山靈液亭北,天 書再降之地,建殿以「天貺」為名。
大中祥符三年七月壬寅,詔:「南宮、北宅大將軍已下, 各赴書院講讀經史。書院十歲已上,並入學受經,學 書委侍教勤心誘勸。」
《華山志》:「宣澤亭在太華驛之側,大中祥符四年七月 二十日真宗拜嶽之所也,賜名為宣澤亭。有御製碑, 龍首龍座在焉。」
《玉海》:「大中祥符六年七月,詔在京諸軍內選江、淮習 水卒,於金明池試戰棹,立為虎翼軍,置營於池側。其 江、浙、淮南諸軍,並令准此選卒置營。」
大中祥符八年七月十九日,幸瑞聖園觀稼,作《觀稼》 五言詩。
《名勝志》:「諫院,起明道元年七月辛卯。陳執中為諫官, 以諫官無治所,屢請置院,乃以門下省為諫院,而別 創門下省於右掖門之西。」宋置諫院自此始。
《玉海》:景祐三年七月乙酉,翰林侍讀學士馮元上《金 華五箴》,示詔褒答。三史判官謝絳言事,進《聖治五箴》, 曰:「紹聞君臣內戒,謹命敬變」云。
慶曆元年七月戊申朔,上命圖畫前代帝王美惡之 事可為監戒者,號《觀文監古圖》,上自為記,召輔臣至 迎陽門觀之。
《圖畫見聞志》:「仁宗皇帝御畫御馬一疋,其毛赭白,玉 銜勒,上有宸翰題云:『慶曆四年七月十四日御畫,兼 有押字印寶』。」
《玉海》:皇祐三年七月九日丁巳,翰林承旨王堯臣言: 「按《太常》,天地、宗廟、四時祠祀樂曲凡八十九曲,自《景 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豈特本道德政教嘉 靖之美,亦緣神祇祖考安樂之故。」上議:國朝樂宜名 曰《大安》。
皇祐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己未,召近臣觀後苑瑞蓮。 《宋會要》:至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楊維德言:「客星見, 微有光采,黃色。按《黃帝掌握占》云:『客星來犯畢,明盛 者,主國有大賢』。」詔送史館。
《玉海》:「宣仁聖烈高皇后七月十六日誕為坤成節。 熙寧三年七月四日,詔京西、淮、浙、江西、荊湖六路各 置鑄錢監一,江、荊以十五萬,餘以萬緡為額。」
熙寧八年七月四日,右諫議大夫沈立進「《都水記》二 百卷、《名山記》一百卷。」
《宋史兵志》:紹聖三年七月,詔選弩手兼習神臂弓。 《蘇軾集》: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禱磻溪,是日宿 虢縣。二十五日晚,自虢縣》渡渭,宿於僧舍,見壁有《前 縣令趙荐留名有懷其人》詩:「龕燈明滅欲三更,攲枕 無人夢自驚。深谷留風終夜響,亂山銜月半床明。故 人漸遠無消息,古寺空來有姓名。欲向磻溪問姜叟, 僕」夫屢報斗杓傾。
《宋史·河渠志》:「大觀元年七月,詔自京至八角鎮,積水 妨行旅,轉運司選官疏導,修治橋梁,毋使病涉。」 《玉海》:政和六年七月五日,造大路,如玉路之制,唯不 飾以玉,樊纓一就以尚質。又制大旗十有二旒,龍章 而設日月,建於大路之上以象天。
七月二十一日,御書大成殿榜,刻石首善閣下: 《東京夢華錄》:「七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 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雞頭上市則梁門裡李和家 最盛。中貴戚里取索供賣,內中泛索,金合絡繹。士庶 買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葉包。」以麝香紅小索兒 繫之,賣者雖多,不及李和一色,揀銀皮子嫩者貨之。 《宋史胡安國傳》:紹興二年七月入對,高宗曰:「聞卿大 名,渴於相見,何為」累詔不至,安國辭謝,乞以所進時 論二十一篇施行。
《玉海》:紹興三年七月丁卯,詔錄用六朝勳臣自曹彬 至藍元振三百二十人子孫。先是,徽猷閣待制宋伯 友入對,言「功臣子孫凋喪殆盡,乞訪其後,量才錄用。」 故有是詔。其後得趙普、趙安仁、范質、錢若水諸孫,皆 官之。
紹興十六年七月乙酉,陳泰初進《神哲御集》百有十 人冊,上諭大臣,令立定賞格,重則進官,輕則賜帛。 隆興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製手輦及絛衣褥,郊祀禮 畢用之。
《宋史·刑法志》:「《淳熙敕令格式》,帝以其書散漫,用法之 際,官不暇遍閱,吏因得以容姦。今敕令所分門編類 為一書,名曰《淳熙條法事類》。四年七月頒之。」
《朱子大全集》:淳熙戊戌七月二十九日與子晦、淳叟、 伯休同發屏山,西登雲谷,越夕乃至,而季通、德功亦 自山北來會,賦詩《玉海》:淳熙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御書「明堂明堂之門」 六字,並「嗣天子臣御名恭書」六字,令修內司製碑。禮 成,上曰:「積雨驟霽,星月粲然,殊可喜。」
《宋史王居安傳》:「劉孝韙七月八日過其家塾,見居安 異凡兒,使賦八夕詩,援筆成之,有思致。孝韙驚拊其 背曰:『子異日名位必過我』。」
《異聞總錄》:陳伯修為宣城守,臨政之暇,多在頤白堂 講《易》,賓客來聽者常十數。一日講罷客退,獨坐禪榻, 忽見朱衣人前揖曰:「請殿院看雪。」時方七月末,暑風 猶盛。伯修異焉,疑此際不應有雪,又吾為庶僚,安得 朱衣吏報事,勉起之。方離席數步,大聲如雷,堂梁已 折,禪榻壓碎無餘。
《癸辛雜識》周子功「云南丹州男女之未婚嫁者,於每 歲七月聚於州主之廳,鋪大毯於地,女衣青花大袖, 用青絹蓋頭,手執小青蓋。男子擁髻,皂衣皂帽,各分 朋而立。既而左右隊長各以男女一人推仆於毯,男 女相抱持,以口相呵,謂之聽氣。合者即為正偶,或不 合,則別擇一人配之。蓋必如是而後成婚,否則論以」 《姦罪》也。
《金史太宗本紀》:天會三年七月「己卯,錦州野蠶成繭, 奉其絲帛來獻。」
《食貨志》:「中都、西京、北京、上京、遼東、臨潢、陝西地寒,稼 穡遲熟,夏稅限以七月為初。」
《輝縣志》:「元至元五年秋七月,鴝鵒食蝗。時蝗生牧野, 鴝鵒自西北飛來,方六七里,林木皆滿,遂將蝗食且 盡,作陣飛去。」
周伯琦《天馬行序》:「至正二年七月十有八日,西域拂 郎國遣使獻馬一匹,高八尺三寸,修如其數而加半, 色漆黑,後二蹄白,曲項昂首,神俊超逸。上御慈仁殿 臨觀,敕翰林學士承旨巙巙命工畫者圖之,直學士 揭傒斯贊之。蓋自有國以來未嘗見也,殆古所稱天 馬者耶。」
《輟耕錄》:「至正庚子秋七月九日,飲松江泗濱夏氏清 樾堂上,酒半,折正開荷花,置小金巵於其中,命歌姬 捧以行酒。客就姬取花,左手執枝,右手分開花瓣,以 口就飲,其風致又過碧筩遠甚,因名為『解語杯』。」 《歲華紀麗譜》:「七月十八日,大慈寺散盂蘭盆,宴於寺 之設廳。宴已,就華嚴閣下散。」
《真臘風土記》:「七月燒稻,其時新稻已熟,迎於南門外, 燒之以供佛。婦女車象往觀者無數。」
《帝京景物略》:「七月始𩰚促織,壯夫士人亦為之。𩰚有 場,場有主者其養之。又有師𩰚盆筩罐,無家不貯焉。」 《北京歲華記》:「晦日地藏佛誕,供香燭於地,積水湖、泡 子湖各有水燈。」
《續文獻通考》:「舊制,歲虞河決,有司常以孟秋豫調築 塞之物,稍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十餘萬,謂之春料。」 《西湖志餘》:「嘉靖三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大風雨,清湖 橋胡氏家有異物起馬廐中,開片瓦騰空而上,火光 燭天。覓馬廐中,有坎廣尺許,深二丈餘,泉水清瑩,蓋 龍潭也。」
《名勝志》:明隆慶五年,有雙龍見於莆田縣東華山。僉 事余一鵬記云:「隆慶辛未七月二十日當午,雙龍出 自連江里海中,初黑霧彌漫,疏雨甚大,色黃氣腥,有 頃雨止,龍擁水高丈餘,闊數丈,長乃亙野,聲若烈爆, 勢若折潮。」
《歸化縣志》:「隆慶六年七月十三日,有牧兒忽聞地下 如雷鳴,驚視之,則田中水涌高丈許。急歸呼其主往 視之,已成深潭,惟有金鯉游泳其中,遂為一方灌溉 之利。」
《名勝志》:番禺縣蒲澗,去玉虹洞五里,澗中產菖蒲,一 寸九節。《南越志》云:宋咸平中,姚成甫於澗側遇一丈 夫曰:「此菖蒲安期生所餌,可以忘老。」倏然而逝。今俗 以七月二十五日安期生上昇,相率為蒲澗之遊,履 綦駢錯。
《荔枝譜》:「中元紅荔枝,將絕纔熟,以晚重於時。予常七 月二十四日得之。」
孟秋部雜錄
编辑《禮記·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疏〉「草 艾則墨」者,謂初秋草堪艾給炊爨之時,則行小刑之 墨。夏節雖盡,人君未發,行秋政則民不敢艾草也。 《左傳》:「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注〉《周》「九月」,夏之 七月,孟秋也。今歲已秋,風吹落山木之實,則材為人 所取。
《公羊》「秋七月」傳:「秋七月,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 首時過則書,首時過則何以書?《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
《內經》「陰陽交期在溓水。」〈注〉《溓水》者,七月建申,水生於 申也。溓水靜也。
《管子·輕重己篇》:「以夏日至,始數四十六日,夏盡而秋 始,而黍熟。」
《陶朱公書》:龍眼七月實熟,荔枝纔過後,龍眼即熟,故 謂之荔枝奴。
《史記天官書》:「涒灘歲:歲陰在申,星居未,以七月與東 井、輿鬼晨出,曰大音。昭昭白。其失次,有應見牽牛。」 《春秋繁露四祭》篇:「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京房《易妖占》:「七月建申為夷則,蟋蟀鳴。」
《星經》:「織女三星在天市東,常以七月一日、六七日見 東方。色赤精明,女功善。」
《後漢書襄楷傳》:「布穀鳴於孟夏,蟋蟀吟於始秋。」 《白虎通五行篇》:「七月律謂之夷則何?夷,傷。則,法也。言 萬物始傷,被刑法也。」
《四民月令》:「七月收柏實。」
《月令章句》:自張十二度至軫六度,謂之鶉尾之次,處 暑居之,楚之分野。
魏文帝與吳監書:「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葡萄當 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 䬼,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倦。」 《吳氏本草》:「蒲陰實,在平谷或圃中。延蔓如瓜,葉實如 桃。七月采,止瘟延年。」
《博物志》:「海上有草,名」其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熟,俗 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糧。」
《風土記》:「七月,螻蛄鳴於朝,寒螿鳴於夕。」
《中華古今注》:「紺蝶,一曰青令,似蜻蛉而色元紺。江東 人謂紺幡,亦曰童幡,好以七月群飛天海邊。」
《廣志》:「龍眼樹,葉似荔枝,蔓延緣木,生子如酸棗,色黑, 純甜無酸,七月熟。」
《物理論》:「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初阮之作 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金神於冶監之門, 向而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鍊,用陰陽之 候,取剛軟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日。其刀平背 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髮之系,斫堅剛無變 動之異。」
范汪《祠制》,《孟秋之祭菱芡》。
《沙洲記》:「自龍涸至大浸川一千九百里,夜肅肅常有 風寒,七月雨便是雪,遙望四山,皓然皆白。」
《名醫別錄》:「水蘇,生九真池澤,七月采。」《本草經》云:「久服 通神,輕身耐老。」
薇御,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采莖葉,陰乾。久 服輕身明目。
桃核仁「七月采取,陰乾。」
「新雉木味苦、香溫,無毒。可作沐藥。七月陰乾。實如桃 龍眼,一名益智。」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木高一、二丈,似 荔枝而枝葉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開細白花,七 月實熟,殼青黃色,文作鱗甲,形圓大如彈丸,核若木 梡子而不堅,肉薄於荔枝,白而有漿。實極繁,每枝二、 三十顆,作穗如葡萄。」
《魏書律曆志》:次卦,「七月,《恒》、節、同人、損、否。」
《齊民要術》:「凡愛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 謹摩平以待種。」
蔓菁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
種蕪菁法:「近市良田一頃,七月初種之。」〈注〉六月種者。 根雖粗大。葉復蟲食。七月末種者。葉雖膏潤。根復細 小。七月初種。根葉俱得。
《崔寔》曰:「七月別種䪥。」 又曰:「七月可種大小蔥。」〈注〉「夏蔥曰小。冬蔥曰大。」 又曰:「七月藏韭菁。」
收蔥子,必薄布陰乾,勿令浥鬱。其擬種之地,至七月 耕數遍,一畝用子四五升,炒穀拌和之,兩耬重耩竅 瓠下之,以《批契》繼腰曳之,七月納種。
種苜蓿,地宜良熟,七月種之,畦種水澆,一如韭法。 作黃蒸法。七月中取生小麥細磨之,以水溲而蒸之, 氣脯好,熟便下之,攤令冷,布置覆蓋成就,一如麥䴷 法。
坑藍,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 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 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甕中。率 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頃止,澄清,瀉 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 盛之,藍澱成矣。
凡作三斛:《麥麴法》:蒸、炒、生各一斛,磨乾,合和之。七月 取甲寅日,使童子著青衣,日未出時,面向殺地,汲水 二十斛,勿令人潑,人長水亦可瀉卻,莫令人用。其和 麴之時,面向殺地和之,令使絕強。團麴之人皆是童 子小兒,亦面向殺地,當日使訖,不得隔宿。
神麴法,以七月上寅日造,不得令雞狗見麥分三分,
細磨和之。溲時熟揉,使童男小兒餅之。須西廂東向開戶屋中淨掃地,地上布麴十字立巷,令通人行,四角各造麴奴一枚訖,泥戶,勿令泄氣。又方,以七月中 旬以前作麴為上,時亦不必須寅日。祝麴文:「某年月 日敬啟五方五土之神,謹以七月上辰,造作麥麴數」 千百餅,阡陌縱橫,以辨疆界,須建立五王,各布封境, 酒脯之薦,以相祈請,願垂神力,勤鑒所願,使出類絕 蹤,穴蟲潛影,衣色錦布,或蔚或炳,殺熱火燌,以烈以 猛,芳越椒熏,味超和鼎,飲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 人,亦恭亦靜,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聽之,福應自 冥,人願無為,希從畢永,急急如律令。
《荊楚歲時記》:七月采瓜犀,以為面脂。《本草圖經》曰:「犀 瓣也。」
《隋書禮儀志》:「秋迎白招拒者,招,集;拒,大也。言秋時集 成萬物,其功大也。」
《酉陽雜俎》。《齊香》,出波斯國。《拂林》呼為頂勃梨。長 一丈,圍一尺許,皮青色薄而極光淨。葉似阿魏,每三 葉生於條端,無花實。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臘月更 抽新條,極滋茂,若不剪除枯死。七月斷其枝,有黃汁, 其狀如蜜,微有香氣。入缶療百病。
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形如芭蕉。葉似杜若, 長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 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
《秦中歲時記》: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 故曰:「槐花黃,舉子忙。」
《周易集解乾》:「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何妥曰:「此當七 月,萬物盛長,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
坤六三,含章可貞。干寶曰: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 來也。陽降在四,三公位也。陰升在三,三公事也。 坤以藏之。《九家易》曰:「建申之月,坤在乾下,包藏萬物 也。」
《望氣經》「七月三日有霧,歲熟。」
《宋史河渠志》:「七月菽、豆方秀,謂之豆華水。」
《聖惠方》:「七月取松實,過時即落,難收也。去皮,搗如膏, 收之。每服雞子大,酒調下,日三服。百日身輕,三百日 行五百里,絕穀。久服神仙。渴即飲水,亦可以鍊過松 脂同服之。」
《夢溪筆談》:七月百穀成實,自能任持,故曰太乙 臨。《漢詩話》:寇萊公七月十四日生。魏野詩云:「何時生 上相,明日是中元。」
《政和本草》:「威靈仙出商州、上洛及華山平澤。初生比 眾草最先,莖便如釵股四稜,葉似柳葉,作層,每層六 七葉如車輪,有六層至七層者。七月內生花,淺紫或 碧白色。」
《詩序》:「《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 致,王業之艱難也。」
《桂海果志》:「芽蕉子小如雞蕉,尤香嫩甘美,秋初實。」 《筍譜》:筍七月生至十月間,縉雲以南多出,然味苦 而節疏,筍可大於箭筍少許。山人採剝,以灰汁熟煮 之,都為金色,然後可食,苦味減而甘,食甚佳也。 《紀曆撮要》:「七月十六雨,名洗缽雨。」
處暑雨不通,白露枉相逢。
《荔枝譜》:「磨盤皮粗厚,味甘,大如雞子,近蔕處甚平,七 月熟。」
《勝畫》皮厚刺尖,味甘肉豐,大似桂林。七月熟。出長樂 縣。六都者最佳,他種不及。
鵲卵皮薄實圓,斑如鵲卵。味微酸。山枝中之佳者。七 月熟。
《雞引子》,一朵數十枚,大小錯出,其大者核小,小者無 核。七月熟。
《家塾事親》。七月雷大吼,有急令。
《缾史月表》:「七月,花盟主,紫薇、蕙花,客卿,秋海棠,重臺 朱槿花使令,波斯菊,水木香,矮雞冠、向日葵。」
《花曆七月》,葵傾赤玉簪搔頭,紫薇浸月,木槿朝榮,蓼 花紅,菱花乃實。
《月令》演:七月貙劉。〈立秋〉《曝腹書》。〈七日〉《鵲橋》:〈七夕〉《𩰚巧宴》:〈八日〉《盂 蘭盆》:〈十五〉《鬼燈節》。〈十八〉
《野菜譜》:「菱科,初秋時采之,熟食。」
《田家曆》:七月浣故衣,製新衣作夾衣,以備新涼。 田家五行。「七月朔日虹見,主年內米貴。」
《農政全書》:「蜀秫在北方,地不宜麥禾者,乃種此,尤宜 下地,立秋後五日,雖水潦至一丈深,不能壞之,立秋 前水至即壞,故北土築堤一二尺,以禦暴水。」
《本草綱目》:「莣草,葉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 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花將放 時,剝其籜皮,可為繩箔草履諸物,其莖穗可為掃帚 也。」
澤蘭根紫黑色如粟,根苗高二三尺,莖幹青紫色,作 四稜,葉生相對如薄荷,微香。七月開花,帶紫白色,萼 通紫色。
都桷子生廣南山谷,樹高丈餘,開花連著,實大如雞 卵,七月熟天仙果,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而小,無花而實,子如 櫻桃,纍纍綴枝間,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贊》云: 「有子孫枝,不花而實。薄言采之,味埒蜂蜜。」
使君子俗傳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獨用此物,後因 號為「使君子」也。今嶺南州郡皆有之。生山野中及水 岸。其莖作藤,如手指大,其葉如兩指頭,長二寸。三月 生花,淡紅色,久乃深紅,有五瓣。七八月結子,如拇指 大,長一寸許。大類梔子而有五稜。其殼青黑色,內有 仁白色。七月採之。
厚朴子名「逐折。」殺鼠益氣,明目。一名「厚實。」生水間,莖 黃,七月實黑如大豆。
鹽麩子生吳、蜀山谷。樹狀如椿,七月子成穗,粒如小 豆。上有鹽似雪,可為羹用。嶺南人取子為末,食之酸 鹹止渴,將以防瘴。《後魏書》云:「勿吉國水氣鹹凝,鹽生 樹上。」即此物也。
胡麻花「七月採。最上標頭者。」陰乾用之。
槐實作莢連珠,中有黑子,子上房。七月收之,堪染皂。 《海金沙》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 月收其全科,於日中暴之,小乾,以紙襯承,以杖擊之, 有細沙落紙上,且暴且擊,以盡為度。
《野記》:「七月,江南有大風,相傳以為孟婆發怒。」按《山海 經》謂帝之女遊於江中,出入風雨,自隨以帝女,故曰 孟婆。
《多能鄙事》:「初秋新藕,沸湯焯過,五分熟,去皮,切作條 或片。每一斤用白梅四兩,湯浸取汁一大碗,候冷浸 一時許,漉出控乾,用蜜六兩浸去鹵水,別以蜜十兩, 慢火煎令琥珀色,放冷收之。」
《名勝志》:「大同府沃野鎮。沃野者,其地沃良,沙土盡黑, 功省穫倍,每至七月皆熟。」
孟秋部外編
编辑佛書:「七月十九,力吉祥國聖母化生賢劫千佛之日。」 《真仙通鑒》:右英夫人西王母第十三女,名媚蘭,字申 林,治滄浪山,受書為雲林夫人。晉哀帝興寧三年七 月,降句曲山。
《三洞珠囊》:「西王母以上皇元年七月於南浮洞室下 教以授清虛真人。」
《雲笈七籤》:「元始天尊以開皇元年七月一日,於西那 玉國鬱察山浮羅之嶽長桑林中,授太上大道君智 慧上品大誡法文。」
薛氏者,河中少尹馮徽之妻也。適馮二十年,乃言素 志,托疾獨處,焚香念道,持《黃庭經》。咸通十五年甲午 七月十四日,紫虛元君與侍女群真二十七人降於 其室。
《太平廣記》:「謝自然入金泉道場,七月十一日上仙杜 使降石壇上,以符一道,丸如藥丸,使自然服之。十五 日可焚香五罏於壇上,五罏於室中,至時真人來。」 《清涼山志中臺靈跡》曰:「《佛足碑》,在大塔左側。萬曆壬 午秋,少林嗣祖沙門威縣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夢 蓮花,一夢月輪,現於塔際。既覺,各言所夢,異之。及曉, 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圖貽之。及展見是雙輪印相喜 曰:「此夢禎也。」遂傾囊,兼募眾立石,時孟秋既望也。是 夕眾聞空中珠佩雜樂之聲,出戶視之,神燈點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