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六十四卷 |
第一百六十四卷目錄
序引部彙考
劉熙釋名〈釋書契〉
序引部總論
王應麟辭學指南〈序〉
吳訥文章辯體〈序〉
徐師曾文體明辯〈序 序略附 引〉
序引部藝文一
謝滕王集序啟 北周庾信
為戴中丞謝賜中和節詩序表 唐馬總
代陳司徒謝敕賜麟德殿宴百僚詩序表
王維
謝賜中和節御製詩序表 前人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 宋歐陽修
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 前人
答郭希呂 朱子
答滕德粹 前人
又 前人
答胡季隨 前人
答李誠之 前人
跋何居仁與張斗南序 周必大
答王遵巖 明唐順之
隱秀軒集自序 鍾惺
序引部藝文二〈詞〉
沁園春〈檃括蘭亭序〉 宋方岳
哨遍〈檃括盤谷序〉 劉克莊
賀新郎〈檃括王子安滕王閣序〉 明顧士林
序引部紀事
序引部雜錄
題跋部總論
吳訥文章辯體〈題跋〉
徐師曾文體明辯〈題跋〉
題跋部藝文
與孫子思 宋蘇軾
與人 黃庭堅
答劉季章 朱子
書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跋尾後 前人
題平園誠齋跋金尚書撰陳丞相誌銘槁
真德秀
題六一先生手書後 周必大
跋六一先生跋杜濟神道碑 前人
試筆 前人
跋呂逢德所收平園文字 文天祥
題陳忠肅公疏文跋語後 明宋濂
書蘇長公司馬長卿三跋後 王世貞
摘黃山谷題跋語記 鍾惺
跋渭南文集 錢謙益
題跋部雜錄
文學典第一百六十四卷
序引部彙考
编辑《劉熙釋名》
编辑
《釋書契》
编辑
敘,抒也。抒洩其實,宣見之也。
序引部總論
编辑《王應麟辭學指南》
编辑
《序》
编辑
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也。《文選》始於《詩序》,而《書序》《左 傳》序次之。宋朝端拱元年,王元之試,詔臣僚和御製 《雪詩序》,遂為直史館,則試序亦舊制也。
《吳訥文章辯體》
编辑
《序》
编辑
《爾雅》云:「序,緒也。」序之體,始於《詩》之大序,首言六義,次 言《風》《雅》之變,又次言《二南》,王化之自。其言次第有序, 故謂之序也。東萊云:「凡序文籍,當序作者之意。如贈 送燕集等作,又當隨事以序其實。大抵序事之文,以 次第其語,善敘事理為上。近世應用,惟贈送為盛,當 須取法昌黎,則庶得古人贈言之義,而無枉己徇人」 之失也。
《徐師曾文體明辯》
编辑
《序》〈序略附〉
编辑
按《爾雅》云:「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又謂之大序,則對小序而言也。其為 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宋真氏嘗分列於正宗 之編,故今倣其例而辨之。其敘事又有正、變二體,至 唐柳氏又有序略之名,則其題稍變而其文益簡矣。 今取以附焉。又有名序、字序,則別附於《名字說》。
《引》
编辑
按:唐以前文章未有名「引」者。漢班固雖作《典引》,然實 為符命之文,如雜著命題,各用己意耳,非以引為文 之一體也。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短簡, 蓋《序》之濫觴也。
序引部藝文一
编辑《謝滕王集序啟》北周·庾信
编辑
某啟:伏覽《制垂賜集序》,紫微懸映,如傳闕里之書;青 鳥遙飛,似送層城之璧。若夫甘泉宮裡,玉樹一叢;元 武闕前,明珠六寸。不得譬此光芒,方斯照燭。有節有 度,即是能平八風。愈昌愈高,始欲去天三尺。殿下雄 才蓋代,逸氣橫雲。濟北顏淵,關西孔子。譬其毫翰,則 風雨爭飛;論其文采,則魚龍百變。蒲桃繞館,新開碣 石之宮;修竹夾池,始作睢陽之苑。琉璃汎酒,鸚鵡承 杯。鳳穴歌聲,鸞林舞曲。況復行雲逐雨,迴雪隨風。湖 陽之尉,既成為喜之因;舂陵之侯,便是積慶之地。某 本乏材用,無多述作。加以建鄴陽九,劣免儒硎;江陵 百六,幾從士隴。至如殘編落簡,並入塵埃;赤軸青箱, 多從灰燼。比年痾恙彌留,光陰視息。「桑榆已逼,蒲柳 方衰,不無秋氣之悲,實有窮途之恨。是以精采瞀亂, 頗同宋玉;言辭蹇吃,更甚揚雄。一吟一詠,其可知矣。 好事者不求,知音者不用,非有班超之志,遂已棄筆; 未見陸機之文,久同燒硯。至於凋零之後,殘缺所餘, 又已雜用補袍,隨時覆醬。聖慈憐愍,遂垂存錄。」始知 揄揚過差,君子失辭;比擬從橫,小人迷惑。荊玉抵鵲, 正恐輕用重寶;龍淵削玉,豈不徒勞神慮?匠石迴顧, 朽材變於彫梁;孫陽一言,奔蹄成於駿馬。故知假人 延譽,重於連城;借人羽毛,榮於尺玉。溟池九萬里,無 踰此澤之深;華山五千仞,終愧斯恩之重。即日金門 細管,未動春灰;石壁輕雷,尚藏冬蟄。伏願聖躬,與時 納豫。南陽寶雉,幸足觀瞻,酈縣菊泉,差能延壽。伏遲 至鄴可期,從梁有日,同杞子之盟會。必欲瞻仰風塵, 共薛侯而來朝,謹當逢迎冠蓋。魚腸尺素,鳳足數行, 書此謝辭,終知不盡。謹啟。
《為戴中丞謝賜中和節詩序表》唐·馬總
编辑
臣某言:「中使至,奉宣聖旨,賜臣敕書手詔,并御製《中 和節詩序》及尺等。天貺薦臨,睿文亮發,仰觀俯愧,祗 懼若驚。自受殊恩,守茲遠鎮,才拙日淺,政未及人。陛 下頻降寵私,驟施惠渥,雖大君獎飾,其道則然,微臣 駑猥,豈宜及此。臣聞先聖有作,不相沿襲,苟合天理, 順乎人心,則可以垂憲百王,布諸彝典。」側覽明詔,以 「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事因祈穀,便賜歡娛,兼賜臣御 製詩序一本、尺一枝者。」伏以仲月良辰,首建嘉節,朝 野慶洽,君臣樂康。助萌牙之發生,擬天地之含育,誠 所以跨越周漢,邁絕古今。況聖人麗藻,高懸日月;皇 儲妙翰,益睹文明。誕告萬方,孰不懽忭?又《書》同律度, 禮均衡石,以尺頒賜,固協其時。敢不佩此謨猷,謹於 軌範。限守邊鎮,遂闕稱觴。徒觀宴鎬之詩,不廁賡歌 之末。無任兢荷歡躍之至。
《代陳司徒謝敕賜麟德殿宴百僚詩序表》
编辑
王維
臣某言:「支使某官奏事迴,伏奉某月日手詔,賜臣以 皇太子所寫聖製《麟德殿宴百僚詩序》。日月揚光,風 雲動色。捧受之次,震駭失常。臣某中謝。」臣伏以經天 緯地者,聖人之文;多才多藝者,元良之美。逖聽前修, 旋觀往冊,考論盛事,罕見全能。故漢后詠歌,有乖雅 頌之旨;周儲聰哲,不聞翰墨之妙。伏惟陛下道洽帝 堯,文趨繫表,體陰陽之變化,與雲漢而昭回。皇太子 德邁生知,學資聖訓,掩鍾張之筆札,並虯鸞以飛動。 臣特承湛恩,荷此殊錫,集榮光於外府,啟重寶於私 庭。班氏賜書,既甚懸隔;馬卿視草,曾未比擬。又臣所 獻《奉和詩》,事等賡歌,情同率舞。濫吹之音,謬塵於天 聽;踰涯之賞,忽降於絲言。豈臣微力,「所宜負戴,非臣 捐軀所能效益。無任榮荷感惕之至!」
《謝賜中和節御製詩序表》前人
编辑
臣某言:「中使至,伏奉手詔,并賜臣皇太子所寫御製 《中和節詩序》。」聖澤曲臨,天文下降,日月爛其光彩,風
雲蔚其氣色。捧讀驚駭,魂守失常。臣某中謝。臣伏以天地有常,萬物必由其化;陰陽不測,聖人能為之節。然後垂文章以鼓天下之動,張宴樂以道天下之和。 三五以還,盛美斯在。伏惟陛下以道御物,以文化成, 立言盡經緯之本,秉筆節陽和之中。雖天旨元深,理 絕於彌度;而睿詞煥洽,義歸於德邵。文輝三象,諧同 六律,邁殷湯之晨露,掩虞舜之薰風。皇太子以聰哲 之姿,篆隸之妙,鸞鳳之勢,鍾王莫儔。臣備守外藩,獲 承殊獎,荷此非常之賜,實惟希代之寶。窺觀則河漢 無極,負戴則山岳為輕。沉族捐軀,何階上答?不勝欣 感之誠,謹獻《應制》詩一首。章句疏蕪,義理鄙淺。君倡 臣和,歡逢宴鎬之時;濫吹徒歌,輒效鈞天之末。塵瀆 旒扆,伏深戰懼。無任祗惕之至。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宋·歐陽修
编辑
某聞《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 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後世。《詩》《書》 《易》《春秋》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遠。荀卿、孟軻 之徒亦善為言,然其道有至有不至,故其書或傳或 不傳,猶繫於時之好惡而興廢之。其次,楚有屈大夫 者,善文,其謳歌以傳。漢之盛時,有賈誼、董仲舒、司馬 相如、揚雄能文,其辭以傳。由此以來,去聖益遠,世益 薄,或衰。下迄周、隋,其間亦時時有善文其言以傳者, 然皆紛雜滅裂,不純信,故百不傳一。幸而一傳,傳亦 不顯,不能若前數家之焯然暴見而大行也。甚矣,言 之難行也,事信矣,須文,文至矣。又繫其所持之大小, 以見其行遠不遠也。《書》載堯、舜,《詩》載商、周,《易》載九聖, 《春秋》載文武之法,荀、孟二家載《詩》《書》《易》。《春秋》者,楚之 辭載《風》《雅》,漢之徒各載其時王聲名文物之盛以為 辭。後之學者蕩然無所載,則其言之不純信,其傳之 不久遠,勢使然也。至唐之興,若太宗之政,開元之治, 憲宗之功,其臣下又爭載之以文,其詞或播樂歌,或 刻金石,故其間鉅人碩士,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 其所載之在文也。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 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章。某不 佞,守先人之緒餘。先人在太宗時,以文辭為名進士, 以對策為賢良方正。既而守道純正,為賢待制,逢時 太平,奮身揚名。宜其言之所載,文之所行,大而可恃 以傳也,然未能甚行於世者,豈其嗣續不肖,不能繼 守而泯沒之,抑有繇也。夫文之行,雖繫其所載,猶有 待焉。《詩》《書》《易》《春秋》,待仲尼之刪正,荀、孟、屈原無所待, 猶待其弟子而傳焉。漢之徒亦得其史臣之書。其始 出也,或待其時之有名者而後發;其既歿也,或待其 後之紀次者而傳。其為之紀次也,非其門人故吏,則 其親戚朋友,如夢得之序子厚,李漢之序退之也。伏 惟閣下學老文鉅,為時雄人,出入三朝,其能望光輝、 接步武者,惟先君為舊,則亦先君之所待也,豈小子 之敢有請焉?謹以《家集》若干卷數,寫獻門下,惟哀其 誠,而幸賜之序。
《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前人
编辑
「修啟曏在河朔,不能自閑,嘗集錄前世金石之遺文, 自三代以來,古文奇字,莫不皆有。中間雖罪戾擯斥, 水陸奔走,顛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凶憂患悲愁,無聊 倉卒,未嘗一日忘也。蓋自慶曆乙酉逮嘉祐壬寅,十 有八年而得千卷,顧其勤至矣,然亦可謂富哉!竊復 自念好嗜與俗異馳,乃獨區區收拾世人之所棄者, 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因輒自敘其事,庶以見其志 焉。然顧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既則自視前所《集 錄》,雖浮屠、老子詭妄之說,常見貶絕,於吾儒者往往 取之,而不忍遽廢者,何哉?豈非特其以字畫之工邪? 然則字書之法,雖為學者之餘事,亦有助於金石之 傳也。若浮屠、《老子》之說當棄而獲存者,乃直以字畫 之傳,是其幸而得所託爾,豈特有助而已哉?僕之文 陋矣,顧不能以自傳,其或幸而得所託,則未必不傳 也。由是言之,為僕不朽之託者,在君謨一揮毫之頃 爾。竊惟君子樂善,欲成人之美者,或聞斯說,謂宜有 不能卻也。故輒持其說以進而不疑,伏惟幸察。
《答郭希呂》朱子
编辑
示喻銘敘此,非有所愛,但老病心力衰耗,不能盡給 四方之求,不得不自為性命計耳。鄙性拙直,向使可 為即已為之,何至今日更煩再喻,然後作耶?況今又 經一番悲惱,尤覺昏憊,決不能辦此。且銘重於敘,既 已作銘,若有餘力,何惜於敘,而費許多詞說分疏耶? 誠之若是!合下不肯承當,即不應為希呂移書,以其 所不欲者施於人,若以其重而不敢為,則熹已任其 重者矣。渠在今日,必不容復有詞也。恐此未必誠之 之意,只是希呂不相亮,必欲熹自為之,而故為此說 耳。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而古之君子,不盡人之歡,不 竭人之忠,所以全交。千萬深察此言,憐其衰老,勿破 已成之例,以速其就於死地。幸甚!幸甚!
《答滕德粹》前人
编辑
示喻,縷縷備悉。但若果能真使私情不勝正理,便是 確然可據之地,不必捨此而他求也。顧恐或未能耳《記序》之作,或不免俯徇俗情,誠如來喻,然其間亦不 敢甚遠,其實異時善讀者當自得之也。衰病日侵,求 去未獲,便民之事,所不敢忘,然其可否,亦何可必,少 須旬月,復申前請耳。淳叟、國正,想時相見有何講論? 方丈計亦時會見也。因便附此草草。惟千萬以時進 學自重。
《又》
编辑
「知官閒頗得讀書,不知做得何功夫?歲月如流,易得 空過。」彼中朋友書來,多稱德粹之賢,然鄙意所望者, 則不止此,願更勉力益加探討之功,勿令異時相見, 無疑可問,乃所望耳。《谿堂雜文》,久欲為作序,但以當 時收拾得太少。詩篇四六之外,雜文僅有兩篇,想亦 未是當時著力處。未有意思可以發明,又不成只做 一篇通用不著題底文字,以故遲遲至今,欲留此人, 等候草成附去。又此數日,正為諸處人督迫文字,困 憊殊甚,不免且小須也。釋氏之說易以惑人,誠如來 喻。然如所謂「若有所喜」,則已是中其毒矣,恐須於吾 學有進步處,亦幾可解。不然,雖欲如淫聲美色以遠 之,恐巳無及於事,而毒之浸蝕日以益深也。
《答胡季隨》前人
编辑
《南軒集》誤字已為檢勘,今卻附還。其間空字,向來固 已直書,尤延之見之,以為無益而賈怨,不若刊去,今 亦不必補,後人讀之,自當默喻也。但序文後段,若欲 刪去,即不成文字。兼此書誤本之傳,不但書坊而已, 黃州印本亦多有舊來文字,不唯無益,而反為累。若 不如此說破,將來必起學者之疑。故區區特詳言之, 其意極為懇到,不知何所惡而欲去之耶?且世之所 貴乎南軒之文者,以其發明義理之精,而非以其文 詞之富也。今乃不問其得失是非而唯務多取,又欲 刪去《序》文緊切意思,竊恐未免乎世俗之見,而非南 軒所以望乎後學之意。試更思之,若必欲盡收其文, 則此《序》意不相當,自不必用,須別作一序,以破此《序》 之說乃可耳。若改而用之,非惟熹以為不然,南軒有 靈,亦必憤歎於泉下也。久不聞講論之益,深以懷想 前日諸賢相繼逝去,後來未有接續,所望於季隨,實 不勝其懃懇。今觀此事,竊疑其用力之不篤也。更願 勉旃,以副所望,千萬!千萬!至扣!至扣!
《答李誠之》前人
编辑
昨蒙不鄙,俾撰《先正文集後序》,自知不文不足以副 厚意。顧以先契之重,鄉往之深,且欲託此以少見尊 獎節義、別嫌明微之意,以是不敢力辭,而輒草定其 說,以求商訂,區區之心,蓋未敢自以為是也。所欲更 定尊復「明辟」四字,刊去繁冗,著語精切,前輩所謂「自 有穩字」,正此謂也。玩味歎服,不能自已。但平賊之功, 「雖由外濟」之語,乃是區區鄙意,分功紀實,以息爭論 之微指。朱丞相所記當時之事,非不詳明,正以欲專 其功,而反詆呂、張為敗事。又其後深詆李、趙諸公,誣 謗已甚,故讀者往往心非而鼻笑之,并與其可信者 而不信之也。願熟思之,恐不可改。如何。
《跋何居仁與張斗南序》周必大
编辑
江人臨江何居仁,學廣聞多,下筆袞袞不休,高談雄 辯,常屈坐人,屢上南宮,耋老而終。觀《送鄉人張孝子 序》,議論淵源,詞采贍蔚,胸次筆力,可窺一班,其稱張 君至矣。古者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既舉其孝,復勉以 忠,此《誨人本末》之序也。張舊名楠,字南叔,後改名斗 南而字如初,今監郴州酒稅。敏達和易,喜從名勝遊。 予友許凌志伯高弟也。嘉泰壬戌臘月二十一日。
《答王遵巖》唐·順之
编辑
安友為求序,得託雄文以不朽,甚幸過望。僕舊從兄 學為文章,有一二僅得處,盡是兄之指教,但才既不 長,又不能竭精力以從事,是以遂成廢罷。《韓子》所謂 「徙業者不嚌其胾」者也。獨覺兄之奔逸絕塵而已矣。 近來自觀舊槁支離叛道之言,篇篇有之,理既不當, 文亦未工,赧然盡欲焚燒,而後為快。緣頗為人抄錄, 「無可奈何。」蓋以吾今日文字伎倆,須并卻三四年精 力,專專幹此一事,自謂可望於古人閫域,今自度必 無此閒精神可以了此也。既自知不了,則豈欲以不 了者而信今傳後乎?亦愚矣。貴鄉洪子因信兄而過 信我,遂亦以我為可與斯文也,與安友謀刻之,而請 序於兄。僕既而聞之,愧汗駭愕。蓋吾文未成,吾自知 之,且不欲此生為言語文字人也。居常以刻文字為 無廉恥之一節,若使吾身後有人作此業障,則非 吾敢知。至於自家子弟,則須有遺囑說破此意,不欲 其作此業障也。僕居閒,偶想起宇宙間有一二事,人 人見慣而絕是可笑者:其屠沽細人,有一碗飯喫,其 死後則必有一篇墓誌;其達官貴人,與中科第人,稍 有名目在世間者,其死後則必有一部詩文刻集。如 生而飲食,死而棺槨之不可缺。此事非特三代以上 所無,雖漢、唐以前亦絕無此事。幸而所謂《墓誌》與詩 文集者,皆不久泯滅。然其往者滅矣,而在者尚滿屋 也。若皆存在世間,即使以大地為架子,亦安頓不下矣。此等文字,倘家藏人蓄者,盡舉祖龍手段作用一 番,則南山煤炭竹木,當盡減價矣。可笑可笑!僕又何 用更置一莖草於「鄧林棼棼之間哉!」至於求序於兄, 僕與兄何等朋友也,其有所求,吾自求之,而何待於 人為之媒哉?以為吾文苟有成,則當求兄,不成,則不 敢以累兄知人之明也。及得兄《序》,讀之令人益增慚 汗。吳下自古來文人正不少以為僕,蓋過二千年,吳 下詞人而接札游之文統,既使兄為私於所好,又若 使僕與人爭名爭先,然者非兄之所以愛僕也。使兄 今日為僕作序,則亦宜道兄與僕者以文相切磋,以 「才弱志隳,幾成而罷」之意,句句道卻實事,庶使兄為 不誣,而吾亦可以不愧耳。至於兄之雄文,則千百年 自有定價,倘吾文稍進,乃敢為兄作序,今且不欲羔 袖於狐裘也。刻板事既已力止,兄序遂亦寶藏之,未 敢示人也。
《隱秀軒集自序》鍾惺
编辑
「古詩文多無序,非終無序也,未嘗身乞人序,非徒不 乞人序而已,亦不自作序。凡以詩文者,內自信於心, 而上求信於古人,在我而已,初非序之所能傳也。迨 其必可傳,而後《序》興焉。故有詩文作於數百年之前, 而序在數百年後者。傳而後有序,非待序而後傳也。 如其傳,則亦不必序矣。」予少於詩文,本無所窺,成一 帙,輒刻之不禁。《人序》亦時自作序,大要取古人近似 者,時一肖之,為人所稱許,輒自以為詩文而已矣。側 聞近時君子有教人反古者,又有笑人泥古者,皆不 求諸己,而皆舍所學以從之。庚戌以後,乃始平氣精 心,虛懷獨往,外不敢用先入之言,而內自廢其中拒 之私,務求古人精神所在。雖不能得古人一二,然題 其所得之一二以示人,其為人耳目所不經見,及經 見而不厝意者,十固已八九矣。間取己作以覆古人, 則向所信以為古人確然在是者,覺去古反滋遠。有 所創獲晚出,使人愕然以為悖於古者,古人嘗先有 之,始悟近時所反之古,及笑人所泥之古,皆與古人 原不相蒙,而古人精「神別自有在也。」乃盡刪庚戌以 前詩,百不能以存一。而庚戌以後,以為與其輕而棄 之也,寧勿輕而作之。甲寅,友人林茂之為予刻之南 都,無日不責予《序》。諾諾。至今丙辰矣,視其刻中所存, 今欲自去者抑又甚多,蓋岌岌乎有不能自存之勢 矣。於斯時而始為序,不已晚乎?予向者非無刻,刻非 無序,今所刻之詩已盡去,而序乃無所附,此亦不必 乞序於人及自為《序》之驗也。茂之能保刻中所存,使 予信於心、信於古,能不至盡去,而此《序》終有所附乎? 雖其不必傳,亦請為茂之一《自序》可也。
序引部藝文二〈詞〉
编辑《沁園春》〈檃括蘭亭序〉宋·方岳
编辑
歲在永和,癸丑暮春,修禊《蘭亭》。有崇山峻嶺,茂林修 竹,清流激湍,映帶山陰。曲水流觴,群賢畢至。是日風 和天氣清。亦足以,供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悲夫!一 世之人,或放浪形骸遇所欣。雖快然自足,終期於盡; 老之將至,後視猶今。隨事情遷,所之既倦,俯仰之間 跡已陳。興懷也,將後之覽者,有感斯文。
《哨遍》〈檃括盤谷序〉劉克莊
编辑
「勝處可宮,平處可田,泉土尤甘美。深復深路絕住人 稀。有人兮、盤旋於此,送子歸。是他隱居求志,是要明 主媒當世。嗟此意誰論。」其言甚壯,孔顏猶有遺旨。大 丈夫之被遇於時,便入坐廟朝出旗麾。列屋名姬夾 道,武夫滿前才子。 噫!有命存焉,吾非惡此而逃之。 富貴人所欲,如之何、幸而致。向茂樹堪休,清泉可濯, 谷中別有閒天地。愛鱠細於絲,蕨甜似蜜,采於山,釣 於水。大丈夫、不遇之所為。唐處士、依稀是吾師。覺山 林、尊如朝市。五侯門下賓客,擾擾趨權勢。嗟盤之樂, 誰爭子所占斷、千秋萬歲。呼童秣馬更膏車,便與君、 從此逝矣。
《賀新郎》〈檃括王子安滕王閣序〉明·顧士林
编辑
故郡開新府。下臨江、長洲舊館,兀然今古。聳翠流丹 分翼軫,雨捲雲飛朝暮。競玉珮、鳴鸞歌舞。雅,望閻公 張勝餞,盡東南、勝友兼文武。蛟鳳起,竟誰數、 書生 萬里晨昏路。出名區、九秋霞鶩,一帆檣櫓。坐賦群公 應讓座,寶樹謝家堪許。看逸興、遄飛眉嫵。獨惜凌雲 楊意少,漫猖狂、投筆神凄楚。聽晚唱,漁歸浦。
序引部紀事
编辑《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 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詩序》 方其文,羲之比於石崇,聞而甚喜。」
《十六國春秋?西涼錄》:李暠字元盛,隴西狄道人。建初 元年三月,讌於曲水命群寮賦詩,暠親為之敘文。」 《南齊書。王融傳》:「上幸芳林園,禊宴朝臣,使融為《曲水 詩序》,文藻富麗,當世稱之。上以融才辯,十一年使兼 主客。接虜使房景高、宋弁,弁見融年少,問主客年幾融曰:『五十之年,久踰其半』。」因問「在朝,聞主客作《曲水 詩序》,景高又云:「在北聞主客,此製勝於顏延年,實願 一見。」融乃示之。後日,宋弁於瑤池堂謂融曰:「昔觀相 如封禪,以知漢武之德。今覽王生詩序,用見齊王之 盛。」融曰:「皇家盛明,豈直比蹤漢武?更慚鄙製,無以遠 匹相如。」
《陳書陸瓊傳》:「瓊第三子從典,幼而聰敏,從父瑜特所 賞愛。及瑜將終,家中墳籍,皆付從典。從典乃集瑜文 為十卷,仍製集序,其文甚工。」
《徐伯陽傳》:「太建初中,記室李爽,記室張正見,左民郎 賀徹,學士阮卓,黃門郎蕭詮,三公郎王由禮,處士馬 樞,記室祖孫登,比部賀循,長史劉刪等,為文會之友。 後有蔡凝、劉助、陳暄、孔範亦預焉,皆一時之士也。遊 宴賦詩,勒成卷軸。伯陽為其集序,盛傳於世。」
《北齊書邢邵傳》:「世宗幸晉陽,路中頻有甘露之瑞,朝 臣皆作《甘露頌》,尚書符令邵為之序。」
《唐書謝偃傳》:「偃遷魏王府功曹,嘗為《塵影賦》二篇。太 宗美其文,召見,欲偃作賦。先為序一篇,頗言天下乂 安,功德茂盛意,授偃使賦。偃緣帝指,名篇曰《述聖》。帝 悅,賜帛數十。初,帝即位,偃獻《惟皇誠德賦》,其序大略 言治忘亂、安忘危、逸忘勞、得忘失,四者,人主莫不然。 桀以瑤臺為麗,而不悟南巢之禍;殷辛以象箸為華, 而不知牧野之敗。是以聖人處宮室則思前王所以 亡,朝萬國則思己所以尊,巡府庫則思今所以得,視 功臣則思其輔佐之始,見名將則思其用力之初,如 此則人無易心,天下何患乎不化哉!」旦行之堯舜,暮 失之桀紂,豈異人哉?其賦蓋規帝成功,而自處至難 云。
《孫逖傳》:「逖為集賢院修撰,時海內少事,帝賜群臣十 日一燕,宰相蕭嵩會百官,賦《天成元澤》《維南有山》《楊 之華》《三月英英有蘭》《和風》《嘉禾》等詩八篇,繼雅、《頌》體, 使逖序所以然。」
《王勃傳》:「勃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參軍坐勃故,左遷交 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鍾 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 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都督怒 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 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 時人謂勃為「腹槁。」
《摭言》:王勃著《滕王閣敘》,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 令人伺其下筆。初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老 生常談。」又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不語。至「落霞與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曰:「此真天才垂 不朽!」〈按勃卒年二十九時省父交阯道出鍾陵作滕王閣序此云十四誤也〉 《大唐新語》:魏奉古制舉推第,授雍丘尉。嘗日,公讌,有 客草序五百言,奉古覽之曰:「皆舊文。」援筆倒疏之。草 序者默然自失,列坐撫掌。奉古徐笑曰:「適覽記之,非 舊習也。」由是知名。
開元十二年,沙門一行造《黃道游儀》以進,元宗親為 之序,文多不盡載。其略曰:「孰謂天大,此焉取則?均以 寒暑,分諸晷刻,盈縮不愆,列舍不忒,制器垂象,永鑒 無惑。」因遣太史官馳往安南及蔚州測候日影,經年 乃定。
《龍城錄》:韓仲卿一日夢一烏幘少年,風姿磊落,神仙 人也,拜求仲卿,言:「某有文集在建鄴李氏,公當名出 一時,肯為我討是文而序之,俾我亦陰報耳。」仲卿諾 之。去復回曰:「我曹植子建也。」仲卿既寤,檢鄴中書,得 《子建集》,分為十卷,異而序之,即仲卿作也。
《十國春秋·吳沈顏傳》:顏少有詞藻,倣古著書百篇,曰 《聱書》,凡十卷。自序云:「孟軻以後千餘年,儒者咸未有 聞焉。天厭其極,付在鄙子。」其誇誕如此。
《南唐江國公從鎰傳》:開寶初,從鎰出鎮宣州。後主率 近臣賦詩餞綺霞閣,而自為序以送之。序略云:「秋山 滴翠,暮壑澄空。愛公此行,暢乎遐覽。」
《戚綸傳》:「綸直昭文館待制,嘗宴餞种放于龍圖閣,詔 近臣為序。上覽綸所作,稱其有史才。」
《鄰幾雜志》:永叔云:「令狐揆著書數年乃成,托宋公序 投獻李夷庾。夷庾問何人作序,詢知其人,使送銀二 笏。」
《清波雜志》:了齋陳瑩中為太學博士,薛昂、林自之徒 為正錄,皆蔡卞之黨也。競尊王荊公而擠排元祐,禁 戒士人不得習元祐學術。卞方議毀《資治通鑑》板,陳 聞之,因策士題特引序文,以明神宗有訓。於是林自 駭異,而謂陳曰:「此豈神宗親製耶?」陳曰:「誰言其非也?」 自又曰:「亦神宗少年之文耳。」陳曰:「聖人之學,得於天 性,有始有卒,豈有少長之異乎?」自辭屈愧嘆,遽以告 卞,卞乃密令學中敞高閣,不復敢議毀矣。
《揮麈後錄》:「紹興丁卯歲,明清從朱三十五丈希真乞 先人文集序引,文既成矣,出以相示,其中有云:『公受 今維垣益公深知倚用,而不及』。」明清讀至此啟云:「竊有疑焉。」朱丈云:「敦儒與先丈皆秦會之所不喜,此文 傳播,達其聞聽。」無此等語。至掇禍明清云:「歐陽文忠 與王深父書云:『吾徒作事,豈為一時當,要之後世為 如何也』。」朱丈嘆伏除去之。
序引部雜錄
编辑漢孔安國《尚書序》云:「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
揚雄《法言序》云:「觀夫《詩》《書》《小序》,並列諸篇之前,蓋所 以見作者之意也。」
唐楊盈川《詩集序》云:「詩必有序,自虞廷賡歌已然,其 拜手、颺言、責難反覆聲容可想。善哉,史臣之序也!」自 是數千年無詩序,《周詩小序》淺深可識。人皆知刪後 無詩,不知《三百篇》已無序矣。
東坡《志林》:歐陽文忠公言: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 來兮》一篇而已。予亦謂唐無文章,唯韓退之《送李愿 歸盤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執筆輒 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聞見後錄》:東坡《江行唱和集序》云:「昔之為文者,非能 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草木 之有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雖欲無有,其可得邪?故 予為文至多,未嘗敢有作之之意。」時東坡年方冠,尚 未第,其有發於文章已如此,故黃門論曰:「公之於文, 得之於天也。」
呂獻可以追尊濮園事擊歐陽公,如曰「具官某首開 邪議,妄引經證,以枉道悅人主,以近利負先帝者」,凡 十四章,具載獻可奏議中。司馬文正作序,乃首載歐 陽公《諫臣論》,以為誠言文正之意,以獻可能盡歐陽 公所書諫臣之事,使歐陽公無得以怨歟。抑以歐陽 公但能言之,獻可實能行之也。不然,獻可排歐陽公 為邪,反以歐陽公之論,序獻可之奏,又以為「誠言」,可 乎?
嬾真子《蘭亭序》,在南朝文章中少其倫比。或云:「絲即 是絃,竹即是管。」今疊四字,故遺之。然此四字乃出《張 禹傳》,云:「身居大第後堂,理絲竹管絃。」始知右軍之言 有所本也。且《文選》中在《蘭亭》下者多矣,此蓋昭明之 誤耳。
《詩》《書》之序,舊同在一處,不與本篇相連,如《堯典》《舜典》 以下,《關睢》《葛覃》以下,並一簡牘而書之,至孔安國乃 移之,故曰《書序》。序所以作者之意,昭然易見,宜相附 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後毛公為《詩傳》,亦復如是,故 逸《書》、逸詩之名可以見者,緣與今所存之序同此一 處故也。若各冠其篇者,則亡之,蓋其餘則簡編眾多, 故或逸之,今逸《書》、逸《詩》是也。
《林下偶談》:「《尚書》諸序,初總為一篇,《毛詩序》亦然。《史記》 有自序,《西漢書揚雄傳》通載《法言》諸序放此也。其曰 『作《五帝本紀》第一,作《夏本紀》第二,譔《學行》,譔《吾子》』」之 類,與作《堯典》、作《舜典》之義同,蓋序語也。韓退之《原鬼 篇》末亦云:「作《原鬼》。」晦庵《考異》謂《古書》篇題多在後,《荀 子》諸賦是也。但此篇前既有題,不應復出。以愚觀之, 此乃結語,非篇題也。其文意以為適丁民有物怪之 時,故作《原鬼》以明之。如《史記·河渠書》末云:「余從負薪 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退之正祖此。又《送 竇平序》末亦云:「昌黎韓愈嘉趙南海之能得人,壯從 事之答於知己,不憚行於遠也。」又樂貽周之愛其族 叔父能合文辭以寵榮之,作《送竇從事少府平序》。後 人沿襲者甚多,如李習之《高愍女碑》云:「余既悲而嘉 之,於是作《高愍女碑》。杜牧原十六,衛云:作原十六,衛 賈同。責荀云,故作『責荀』」,以示來者。孫復「儒辱云,故作 儒辱。」荊公「閔習云,故作閔習。」豈皆篇題之謂哉? 《老學菴筆記》:「王荊公父名益,故其所著《字說》,無『益』字。 蘇東坡祖名序,故為人作」序,皆用敘字,又以為未安, 遂改作引,而謂字序曰《字說》,張芸叟父名蓋,故表中 云:「此乃伏遇皇帝陛下。」今人或效之,非也。
《芥隱筆記送李愿歸盤谷序》:「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 土,維子之稼。」《詩》: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易林 豐》之《未濟》曰:「沾洽時澍,生我禾稼。」《小過》之《大畜》:「雨溢 過度,傷害禾稼圃。」〈音浦故〉稼。〈古護切〉
《蘭亭敘》云:「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用《京房傳》語房 曰:「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
《揮麈前錄》:歐陽文忠公父名觀,文多避之,如《碧落碑》 在絳州龍興宮之類。蘇東坡祖名序,文多云「引,或作 敘」,近為文者或倣此,不知兩先生之意也。
《揮麈後錄》:「歐陽公《歸田錄》初成,未出而序先傳,神宗 見之,遽命中使宣取。時公已致仕在潁州,以其間所 記述有未欲廣者,因盡刪去之。又惡其太少,則雜記 戲笑不急之事,以充滿其卷秩。既繕寫進入,而舊本 亦不敢存。今世之所有皆進本,而元書蓋未嘗出之也。」
貴耳。集鄭漁仲《通志總序》,不取班固作。西漢自高祖 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至 平帝,凡六世之後,資於賈逵、劉歆,復不以為恥。有曹 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司馬談有其書,而 司馬遷能成父志;班彪有其業,而班固不能讀父書。 固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傳其業,其為人 如此,安在乎言為天下法。
《野客叢談》,《遯齋閒覽》云:季父虛中謂王右軍《蘭亭序》, 以「天朗氣清,自是秋景,以此不入選。」余亦謂絲竹筦 絃亦重複。僕謂不然。絲竹筦絃,本出《前漢·張禹傳》。而 三春之季,天氣肅清,見蔡邕《終南山賦》;熙春寒往,微 雨新晴,六合清朗,見潘安仁《閒居賦》;仲春令月,時和 氣清,見張平子《歸田賦》。安可謂春間無天朗氣清之 時。右軍此筆,蓋直述一時真率之會趣耳。然則斯文 之不入選,良由搜羅之不及,非故遺之也。吳曾《漫錄》 亦引《張禹傳》為證,正與此合。
明方孝孺《答葉教諭書》云:「所謂序者,蓋以明作者之 意,如《詩》《書》諸篇,皆有小序,而復有大序加其首者也。 小序或出於史臣,或出於後之賢士大夫,序之作者, 皆古之聞人,然其中得其言而遺其意,執其意而失 其事,往往為經文之累者亦復不少,則序之無益亦 已明矣。自《詩》《書》以下,作者莫不有序,或同志指其德」 業之所至,或門人故交,發其所蘊而歎息其遭逢,初 非有求於人。而司馬遷、班固、揚雄之儔,又直自述己 意,以抒其奇傑之才,固未嘗有待於外也。唐人之能 詩者,莫如李白、杜甫。甫詩當時無序。《白詩》,李陽冰於 其既沒,嘗為作序。然其有無,不為二子輕重,而序者 反託之以傳。
《丹鉛總錄》:朱子作《詩傳》,盡去《小序》,蓋矯呂東萊之弊, 一時氣性之偏,非公心也。馬端臨及姚牧安諸家辨 之悉矣。有一條可發一笑,併記於此。《小序》云:「《菁莪》,樂 育人才也。《子衿》,學校廢也。」傳皆以為非。及作《白鹿洞 賦》,有曰:「廣《青衿》之疑問。」又曰:「樂《菁莪》之長育。」或舉以 以為問,先生曰:「舊說亦不可廢,此何異俗諺所謂『玉 波去四點,依舊是王皮』」乎。
賢奕。國初科舉第一場問《四書》義一道,《五經》義各一 道,第二場論一道,詔誥章表內科一道,第三場策一 道,猶循元制也。洪武甲子鄉試,乙丑會試,初為《小錄》 以傳,然惟列董事之官、試事之題及中選者之等第, 籍貫經籍而已。其《錄》前後雖有序,然猶未錄士子之 文以為程式也。次科戊辰加刻程文,自後永為定式。 但此後五科,其間命官列銜,或多隨時不一。永樂以 後,其制始一定而不更易矣。然永樂中,各省鄉試,猶 有儒士主考,品官同考者,其序文亦不拘篇數。景泰 中,序文禁稱公考官,正用實授教官序為前後二篇, 以兩京為法也。然兩京序文稱「臣」,獨與會試同云。 《珍珠船》,晉人謂禊序,唐人稱《蘭亭詩》,或言《蘭亭記》。歐 陽公云:修《禊序》,蔡君謨曰《曲水序》,東坡云《蘭亭文》。山 谷云:「《禊飲序》,通古今,雅俗所稱,俱云蘭亭。」至高宗宸 翰,題曰《禊帖》,於是《蘭亭》有定名。
《妮古錄》:宋高宗御書序文一首,前有斷簡,後稱臣稱 名,蓋御製徽宗御集序也。
枕譚韓文《石鼎聯句序》:「長頭高結,喉中作楚語」,「結」字 斷句,音髻,義同。
《潛確類書》:「舒其物理曰序。」
「日知錄、會試錄、鄉試錄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 其後」,職也。凡書亦猶是矣。且如國初時,府州縣志書 成,必推其鄉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則官於 其府州縣者也。請者必當其人,其人亦必自審其無 可讓,而後為之官。於是者其文優;其於是書也有功, 則不讓於鄉矣。鄉之先生其文優,其於是書也有功, 則官不敢作矣。義取於獨斷,則有自為之,而不讓於 鄉與官矣。凡此者,所謂職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別有 發明,則為後序。亦有但紀歲月而無序者。今則有《兩 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兩序非體也,不當其 人,非職也,世之君子不學而好多言也。
《凡書》有所發明,序可也。無所發明,但紀成書之歲月 可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序》。
唐杜牧《答莊充書》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後世宗師其 人而為之。今吾與足下並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 文,固不可也。」讀此言,今之好為人序者,可以止矣。 婁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曰:「序者,敘所以作之指也。 蓋始於子夏之序詩。其後劉向以校書為職,每一編 成即有序,最為雅馴矣。左思賦《三都》成,自以名不甚 著,求序於皇甫謐。自是綴文之士多有託於人以傳 者,皆汲汲於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於其傳既 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有繕寫而重刻之,則 人復序之,是宜序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 追論昔賢,妄為優劣之辨,即過稱好事,多設游揚之
辭,皆我所不取也。」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題跋部總論
编辑吳訥文章辯體
编辑《題跋》
编辑
按:《蒼崖金石例》云:「跋者,隨題以贊語於後,前有序引, 當掇其有關大體者以表章之,須明白簡嚴,不可墮 人窠臼。」予嘗即其言考之,漢晉諸集,題跋不載,至唐 韓柳始有讀某書及讀某文,題其後之名。迨宋歐曾 而後,始有跋語,然其辭意亦無大相遠也。故《文鑑》《文 類》總編之曰題跋而已。近世疏齋盧公又云:「跋取古 詩『狼跋其胡』之義,狼行則前躐其胡,故跋語不可太 多,多則冗尾,語宜峭拔,使不可加。若然,則跋比題與 書,尤貴乎簡峭也。」
徐師曾文體明辯
编辑《題跋》
编辑
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 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 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 謂之「題跋。」至綜其實,則有四焉:一曰題,二曰跋,三曰 書某,四曰讀某。夫題者締也,審締其義也;跋者本也, 因文而見本也;書者書其語;讀者因於讀也。題讀始 於唐,跋書起於宋。曰題跋者,舉類以該之也。其詞攷 古證今,釋疑訂謬,專以簡勁為主,故與序引不同。又 有題辭,所以題號其書之本末,指義文辭之表也。然 題跋書於後,而題辭冠於前,此又其辯也。
題跋部藝文
编辑《與孫子思》宋·蘇軾
编辑
「過辱枉顧,知事務冗迫,不敢久留語。紙軸納去,餘空 紙兩幅,留與五百年後人跋尾也。」呵呵。耘叟詩亦佳。
《與人》黃庭堅
编辑
前承諭,作《木山記跋尾》,以明允公之文章,如天地之 有元氣,萬物資之而春者也,豈可復刻畫藻繪哉!往 年歐陽文忠公作《五代史》,或作序記其前,王荊公見 之曰:「佛頭上豈可著糞?」竊深嘆息,以為名言。凡作序 引及記,為無足信於世,待我而後取重爾。足下深諒 之。
《答劉季章》朱子
编辑
王晉輔來,求其尊人銘文,久已齰舌,何敢為此?以其 再來,不免題其行狀之後,少答其意。又慮其便欲刊 刻流布,則大不便,已作書力戒之矣。渠又說得鄙文 編次鋟木,此雖未必果然,亦不可有此聲。恐渠後生 未更事,不識時勢,不知此是大禍之機,或致脫疏。書 中又不敢深說,恐欲蓋而愈章,敢煩為痛說此利害。 「當此時節,只得杜門讀書,潛形匿跡,豈可為此喧譁 以自取禍耶!況如老拙蹤跡,又比仁里諸賢事體不 同,彼或可言,而此但當默,其理勢不難曉也。只如今 所題跋,亦切不可便將出與人看。又刻石鏤板二事, 并望痛為止之,千萬至懇!至懇!」此杜元凱所有,既作 之後,又復隱諱以避患者,固為可笑。然亦以《子約》之 故,無以答其意,而浸淫至此,全藉賢者相與致力,遏 其橫流,千萬幸也。
《書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跋尾後》前人
编辑
《集古跋尾》以真蹟校印本有不同者,韓公論之詳矣。 然《平泉草木記》跋後印本尚有六七十字,「深誚文饒 處富貴,招權利,而好奇貪得以取禍敗」,語尤緊切,足 為世戒。且其文勢至此乃有歸宿,又「鬼谷之術所不 能為者」,之下印本亦無「也」字。凡此疑皆當以印本為 正云。「十一年四月既朢朱熹記。」
《題平園誠齋跋金尚書撰陳丞相誌銘槁》
编辑
真德秀
《周丞相跋》云:「某幼學之年,已聞黟歙金公彥亨為名, 御史論擊,權彊無所避。紹興戊午春,以母憂去朝,服 闋,秦丞相抑而弗用,凡二十年。當己卯歲,高宗以宗 正少卿召還,歷禮部侍郎、給事中。壬午六月,壽皇初 即位,眷待良厚。是秋,某以起居兼中書舍人同在後 省,見公直諒多聞,年高而德劭,每與從官歎其不可」 及。吏部徐侍郎度因為某言:「政和、宣和間,後生少讀 史。一日,沈狀元晦以博學至京師,東南士子翕然宗 之,來者滿門,聞舉古事,莫不竦聽。惟公在下坐,數搖 其首。鄉人問故,則示某事誤矣,某事非也。」退而考按信然。蓋公於史傳皆能默記,叩之往往成誦,迄今不 以史書自隨,其學問可知矣。至若端重誠實,上不欺 君,則又有可紀者。特表而出之。其兼西掖之二日,有 旨:婉容翟氏進封,本位官吏並合推恩,內礙正法人 特與轉行。即今壽成皇太后也。時給舍每同銜繳駮, 某密語:公妃嬪位非中官,即醫流,皆礙正法。前德壽 推江上扈從賞,今上覃恩,並不轉行,正令回授,似當 論奏。公歎曰:「君言是也。近夏賢妃位推恩,某實未曉, 已書牘行下,今恐相失,君自繳奏可也。」某曰:「若爾尚 當商量。」庚申講筵,公與某偶皆以職事留身,初不知 公奏何事,但望見公,再拜殿上,退而某升,甫至榻前, 上迎勞云:「朕初謂卿止能文,適金按節說卿欲論婉 容位轉行礙正法事,不謂卿剛正如此,真全才也。可 便進文字來,某然後知公忠直不遂,非又如此。」章既 上,御批依奏,夏妃位官吏亦令依條回授。此事非獨 著公盛德,壽皇可謂從諫如轉圜矣。三十四年,公之 孫承直郎鑄錢司檢達官箎示公文槁,求予一言,敬 題其後,以補家傳之闕。若公文辭典雅,如其為人,識 者自知,何待贊也。慶元元年九月日,少傅、觀文殿大 學士致仕益國公周某書。《楊閣學跋》云:「某隆興元年 冬,詣吏部受署。一日,謁中書舍人澹庵胡先生,坐未 定,門外傳呼重客至,某亟屏齋房避之,見主賓四人, 皆鬢髯皓白,衣冠峻整,進退莊敬。以問先生之子泳, 指曰:『此為彥亨金公,此為龜齡王公,此為邦彥陳公』。 是時群賢充朝,氣象如此。」慶曆、元祐間,而茲四人者, 又其選也。其名日著,望若神人。然,而某乃得以瞻其 聲。尤私竊自慶,以謂雖商山之四皓,何必減焉。後三 十六年,得金公之文,槁於其孫箎,首篇,蓋公所作《文 恭陳公墓誌銘》也。讀之終篇,蓋自《歐陽公碑》、王文正 公之後,才見此耳。蓋二相之文,相為頡頏云。敬書其 後。慶元戊午季冬中澣日,大中大夫、煥章閣待制楊 某書。觀平園、誠齋二公所書,見「當時從臣同心體國, 小有闕失,不惜盡言。又以見一時耆文魁壘之士,峨 冠委佩,畢萃朝廷,如二老歸周,四皓在漢也。此皆阜 陵初政,而氣象如此,二十八年之治,蓋可占矣。」遐想 盛事,為之三嘆。寶慶改元六月戊午,朝請大夫、新除 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真某 書。
《題六一先生手書後》周必大
编辑
右熙寧間文忠公與趙彥若《元考帖》。江端友跋云:「先 祖非戲言,蓋往時風法華至人家,見筆便書,初無倫 理。公友江鄰幾舍人,亦以公見筆輒書,戲比風僧。」此 說載公文集試筆門。端友即鄰幾孫也。慶元五年二 月癸未,周某書。
《跋六一先生跋杜濟神道碑》前人
编辑
右六一先生跋唐《杜濟神道碑》,蓋《集古》第四百五卷 也。今吉水縣「鄉貢進士曾三異有此碑,而未殘缺,其 文可讀,得非嘉祐以前舊本歟?慶元丙辰,周某為皇 諸孫彥法題。」
《試筆》前人
编辑
世傳文忠公試筆,自《說研》而下凡數十紙,有元祐四 年九月東坡蘇公跋,此最後數紙也。初入劉氏,後歸 王晉卿,今復還歐陽氏,餘不知何之矣。公薨於熙寧 五年,其遺墨已為諸公珍愛如此,況百世之下乎?淳 熙甲午十月廿八日某書。
《跋呂逢德所收平園文字》文天祥
编辑
此石刻司馬文正、呂正獻為翰苑時贊書跋槁,則鄉 袞平園周公為直院時手筆也。平園此《跋》,屬意於文 正之曾孫淳熙,距今幾年,善本存否未可知,而其刪 改塗注,初槁爛然,則呂氏得之逢德以示余噫,其謹 藏諸。
《題陳忠肅公疏文跋語後》宋·濂
编辑
七峰居士、諫議陳公因上書論日錄事,有忤曾布,出 守南陵,尋謫武彝祠官,未幾除名勒停,編管宜春。崇 寧二年正月移合浦,三月五日過長沙興化寺,遇神 宗忌日,於是依浮屠法運轉經藏,造疏六千言,以薦 嚴事。疏文用駢儷體,恐不足以盡意,仍以散辭分注 其下。首序《請改實錄》,言蔡卞者九事,非國是者七章, 其餘辨布之姦,凡所以尊私史而壓宗廟者,無不縷 列。既燔告神皇在天之靈,是月十五日,復以別本綴 於元豐中王安石所貽手帖之後,又假設臣布引咎 之辭,作跋語繫之。且手書二通,一遺其姪正裕,一寄 其甥李進祖,俾祕藏之。身死之後,出示親戚朋友,冀 幸有知之者。蓋公嘗自謂「家覆身亡」,如浮漚起滅,不 足深計。唯神考十九年,駿烈茂功,受誣群小,為臣子 者不得不辨。故其所著之書,曰《日錄不合神道論》、曰 《辨誣論》、曰《尊堯集》、曰《自撰墓志》。墓志述因日錄殺身 之由,其言至一萬八千有奇,而語尤哀切。然而諸書 大抵皆疏文并跋語中意也。嗚呼!公之愛君尊主之 誠,耿耿弗忘如此,真所謂忠精貫日月者矣。烏傷王 君禕,其八世祖永年令仙居時,而公之冢子正彙實為尉,交契之深,遂以其女歸仙居之子巖州司法儔。 今王君家藏《跋文》,正假託臣布引咎之辭,豈或正裕 所祕藏者,而正彙出示於親戚歟?今去公造此文時, 已歷二百四十二年,中更水火兵革,靡所不有,區區 一紙之微,初非所謂「金相石質」,乃能傲兀無窮。世變 手澤如新,殆造化者使神物護持,昭示來裔,以遂公 忠憤之志,而永曾、蔡之惡於弗磨也。吁,可畏哉!王君 與濂為同門友,而義若弟昆,間以相示,因忘其孤陋 而僭書之。若夫君子小人進退有繫於家國安危者, 史臣褒貶,已有定論,茲不復勦說云。
《書蘇長公司馬長卿三跋後》王世貞
编辑
蘇長公跋相如《大人》《長門》二賦《喻蜀文》,皆極口大罵 不已。余謂相如風流,罪誠有之,然晚年能以微官自 隱於驕主左右,而不罹禍,此其識誠有過人者。恐長 公於茲時不能免太史公腐也。余於宋獨喜此公才 情,以為似不曾食宋粟人,而亦有不可曉者,於詩不 取蘇、李別言,以為六朝小生偽作。又謂「有崔顥者,曾」 未及豁達。李老作《黃鶴梅》詩,頗類上士游山水。而世 俗云李白蓋當與徐凝決殺也,豈不知崔顥為何如 人耶?只「晴川歷歷漢陽樹」一淺語,公畢世何曾道得, 宜其詩之沓拖餖飣也。
《摘黃山谷題跋語記》鍾惺
编辑
題跋之文,今人但以游戲小語了之,不知古人文章 無眾寡大小,其精神本領則一,故其一語可以為一 篇,其一篇可以為一部。山谷此種最可誦法。如《書贈 韓秀才》則曰:「治經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義理而 已,一言一句,皆以養心治性,事親處兄弟之間,接物 在朋友之際,得失憂樂一考之於書。」《書胊山雜詠後》 則曰:「其人忠信篤敬,抱道而居,與時乖逢,遇物悲喜, 同床而不察,並世而不聞,情之所不能堪,因發於呻 吟調笑之間,胸次釋然,而聞者亦有所勸勉。」《書鮮洪 範詩後》則曰:「今觀鮮長江之才,可謂困頓州縣者也。 使之學不盡其才,名不聞於世,其鄉之先達士大夫 之過也。」《跋浴室院畫六祖師》則曰:「人有懷道之容,投 機接物,目擊而百體從之。」《跋東坡畫石》則曰:「以富貴 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晉文公出走,周流天下,窮矣 貧矣賤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國有萬乘, 而介子推去之,無以有之也。能其難,不能其易,此文 公之所以不王也。」《跋東坡書》則曰:「學問文章之氣,鬱 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書贈卷後》則曰:「學書要須胸 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 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跋自臨 東坡和淵明詩》則曰:「翹叟屢索此卷,恐為人盜去。夫 不疑於物,物亦誠焉。」翹叟一動其心,遂果被盜。昔季 康子患盜,孔子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誠然哉!」 《書贈陳繼月》則曰:「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跋范 文正公帖》則曰:「用筆實處,是其最工。大概文正妙於 世,故,想其鉤指迴腕,皆入古人法度中。」《跋王荊公禪 簡》則曰:「余熟觀其丰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 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書舊詩於洪龜父則曰:「龜父 筆力可扛鼎,他日不無文章垂世,須要盡」心於克己, 不見人物臧否,全用其光輝以照本心。《書嵇叔夜詩 與姪榎》則曰:「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 可奪,此不俗人也。」《題元聖庚富川詩》則曰:「聖庚以王 事行,忘鞍馬之勞,而以詩句賞江山,可謂能不息者 也。」《題楊道孚畫竹》則曰:「庖丁解牛,梓慶銷鐻。」與清明 在躬,志氣如神,同一樞紐。《題張仲謀詩後》則曰:「用意 刻苦,故語清壯;持身豈弟,故聲和平。」看山谷題跋,當 以此數條推之,知題跋非文章家小道也。其胸中全 副精神,借一人一事一物發之,落筆極深極厚、極廣, 而於所題之一人一事一物,其意未嘗不合,所以為 妙。
《跋渭南文集》錢謙益
编辑
先輩題跋書畫,多云:「某年月日某人觀陸放翁跋,所 讀書,但記勘對裝潢歲月,寥寥數言,亦載集中。」蓋古 人讀書,多立言慎於古人著作,非果援據該博,商訂 詳審,不敢輕著一語,亦文章之體要當如此也。今人 於法書名畫強作解事,蟬連滿紙,必不肯單題姓名。 坊間槧本,不問何書,必有跋尾附贅其後,如塗鴉結 蚓,漫漶不可了。試一閱之,支離剽剝,千補百綴。天吳 紫鳳,顛倒裋褐。窮子為他家數寶,人皆知其無看囊 一錢耳。偶讀《渭南文集》,聊書之以為戒。
題跋部雜錄
编辑《尚書故實》,《清夜遊西園圖》,顧長康畫,有梁朝諸王跋 尾處云:「圖上若干人,並食天廚。」貞觀中,褚河南裝背 題處具在本。張維素家收得,傳至相國張公弘靖。元 和中准宣索,并鍾元常寫《道德經》同進入內。後中貴 人崔潭峻自禁中將出,復流傳人間。維素子周封,前 涇州從事,在京一日,有人將此圖求售,周封驚異之, 遽以絹數疋贖得。經年,忽聞款關甚急,問之,見數人 同稱仇中尉傳語評事知《清夜圖》在宅閒居家貧,請以絹三百疋易之。周封憚其迫脅,遽以圖授使人。明 日果賫絹至,後方知詐偽,乃是一力足人。求江淮大 鹽院,時王庶人涯判鹽鐵,酷好書畫,謂此人曰:「為余 訪得此圖,然後遂公所請,因為計取」耳。及十二家事 起,復落在一粉鋪內。郭侍郎承嘏,閽者以錢三百買 得獻郭。郭公又流傳至令狐家。宣宗嘗問相國:「有何 名畫?」相國具以圖對,復進入內。
《泊宅編》:予只一弟匋字仁夫。博學好古,未壯而卒。平 生不曾見其所為文,既卒,於其篋中得跋尾遺槁。嗚 呼!觀其筆力,古人豈難到哉!今載於此。
《秦詛楚文》。跋尾曰:「右秦《巫咸碑》,在鳳翔府學。又一本 告亞馳神」者,在洛陽劉忱家。書辭皆同,惟偏傍數處 小異。按《史記世家》,楚子連熊於名者二十有二,獨無 所謂熊相。以事考之,楚自成王之後,未嘗與秦興難。 及懷王熊槐十一年,蘇秦為合從之計,六國始連兵 攻秦,而楚為之長。秦出師敗之,六國皆引而歸。今碑 文熊相率諸侯之兵以加臨我者,真為此舉,蓋《史記》 誤以熊相為槐耳。其後五年,懷王忿張儀之詐,復發 兵攻秦,故碑文云「今又悉興其眾以逼我邊境」也。是 歲,秦襄王二十六年也。王遣庶長章邯拒楚師,明年 春,大敗之丹陽,遂取漢中之地六百里,碑云「客劑楚 師,復略我邊城」是也。然則碑之作正在此時,蓋秦人 既勝楚而告於諸侯之文也。秦人嘗與楚同好矣,楚 人背盟,故秦人嫉之。幸於一勝,遍告神明,著諸金石, 以垂示後世。何其情之深切一至於此歟!余昔固嘗 恠秦、楚虎狼之國,其勢不能並立於天下,然以此鄰 壤之近,十八世之久,而未嘗以弓矢相加。及得此碑, 然後知二國不相為害,乃在秦盟詛之美,婚姻之好 而巳。戰國之際,忠信通喪,口血未乾而兵難已尋者, 比比皆是,而二國獨能守其區區之信,歷三百餘歲 而不變,不亦甚難得而可貴乎?然而《史記》及諸傳記 皆不及之也。碑又云:「熊相背十八世之詛盟。」今《世家》 所載,自成王至熊相,才十七世爾。又云:「楚取我邊城 新隍及柳長」,而《史記》止言六國退敗而已。由是知簡 策之不足盡信,而碑刻之尤可貴也。秦惠公二十七 年,周赧王之三年也。自碑之立至今紹聖改元一千 四百四十年。
《石經跋尾》云:「石經殘碑,在洛陽張景元家,世傳蔡中 郎書,未知何所據。漢靈帝熹平四年,邕以古文、篆隸 三體書《五經》,刻石於太學。至魏正始中,又為一字石 經,相承為之七經正字。」今此所傳家一體隸書,必魏 世所立者。然《唐經籍志》又有邕《金字論語》二卷,豈邕 五經之外復為此乎?據《隋經籍志》,凡言《一字石經》皆 「魏世所為,有《一字論語》二卷,不言作者之名,而唐遂 以為蔡邕所作」,則又疑《唐史》傳之之誤也。蓋自北齊 遷邕《石經》於鄴都,至河濱,岸崩,石沒於水者幾半。隋 開皇中,又自鄴運至長安,未及緝理,尋以兵亂廢棄。 唐初,魏鄭公鳩集所餘,十不獲一,而傳拓之本,猶存 祕府。前史所謂《三字石經》者,即邕所「書,然當時一字 石經存者猶十數卷,而三字石經止數卷而巳。由是 知漢經之亡久矣,不能若此之多也。魏石經近世猶 存,至五代湮滅殆盡。往年洛陽守因閱營造司所棄 碎石,識而收之,遂搜訪,凡得《尚書》《儀禮》《論語》合數十 段。又有《公羊碑》一段,在長安,其上有馬日磾等名號 者,魏世用日磾等題」名,本在《禮記碑》,而此乃《公羊碑》 上,益知非邕所為也。《尚書》《論語》之文與今多不同者, 非孔安國、鄭康成所傳之文也。獨《公羊》當時無他本, 故其文與今文無異,然皆殘缺已甚,句讀斷絕,一篇 之中,或不存數字,可勝嘆惜哉!予嘗謂物之不幸者, 莫甚於《書》。自隋牛弘已言書有五厄,由弘至今,其厄 又可「知。夫著之金石,宜若可傳於無窮,而不幸且如 是,至於荒唐亂世之言,晏然享天下厚奉歷千有餘 歲,而未聞遭詆訶之厄」,彼亦何幸而至此?豈天終不 佑吾道耶?吾友鄧人董堯卿自洛陽持石經紙本歸, 靳然寶之如金玉。而予又從而考之,其勤如是。予二 人亦可謂有志於斯文矣。紹聖甲戌秋八月題。 《墨莊漫錄》題跋最為難事,惟東坡山谷《題徐熙畫菜》 云:「士大夫不可不知此味,不可使斯民有此色。」 《春渚紀聞》「雖自九天分派,不與萬李同林。步處雷驚 電繞,空餘翰墨窺尋。」此趙德麟跋薳所藏《李太白醉 草後》,其實自謂也。
宋范公稱《過庭錄》六伯祖子正,丞相長子,有大才博 學,嘗作《孔林》詩云:「漢陵玉匣盡,秦山銀海空。干戈百 世後,獨究先聖宮。樹有千年色,門無數仞崇。盛德包 覆載,遂順因所宗。坐若顏閔後,頗聞鄒魯風。撫膺感 遺言,零落涕沾胸。」季顏師顏謫齊州,又嘗以詩寄云: 「歷下故人今何在?音書又已隔寒暄。多年別後紛紛 事,何日樽前細細論。忍見風霜摧羽翮,空教江漢瀉 詞源。聖朝寬大超前古,即有恩光照覆盆。」其才器可 知。年甫三十二而卒。有文集百卷,魯直為跋。其後兵 火,集散亡,而《魯直集》中此跋亦闕。其略云:「士之學,期於沒而不朽。君子之道,百世以竢聖人,故壽夭之際, 未嘗置言;鳧鶴之短長,物故不能齊」也。雖然,有連城 之璧,操之甚栗,中道而毀,豈能使人無概於心哉?范 子正,予不及友也。予於親聞其人,又得其言,皆可傳 後問其所游,則司馬溫公愛之;問其為吏,則年三十 試吏單父。方使者剝膚椎髓,取於民以自為功,子正 以歲饑,獨捨單父民錢十九,雖沒世可以不朽矣。或 謂子正父祖皆名世士自宜如此。應之曰:「文王割烹, 武王飪鼎,叔旦舉而用之。」〈用當作薦〉「管、蔡不食,誰能強之?」 則子正賢於人遠矣。元祐二年三月庚午,豫章黃庭 堅書
《澠水燕談錄》:「唐杜進家書跋尾,皆自題書,以戒子孫 曰:『請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 不孝。」蘇惟岳家杜氏書尤多,所題皆完。
《老學庵筆記》:「秦會之跋《後山集》,謂曾南豐修《英宗實 錄》,辟陳無己為屬,孫仲益書數百字詆之,以為無此 事。南豐雖嘗預修《英宗實錄》,未久即去,且南豐自為 吏屬,烏有辟官之理?」又,無己元祐中方自布衣命官, 故仲益之辯,人多是之。然以予考其實,則二公俱失 也。南豐元豐中還朝,被命獨修《五朝史實》,許辟其屬, 遂請秀州崇德縣令邢恕為之,用選人已非故事,特 從其請。而南豐又援經義局辟布衣徐禧例,乞無己 檢討,廟堂尤難之。會南豐上《太祖紀》,敘論不合上意, 修《五朝史》之意寖緩。未幾,南豐以憂去,遂已會之,但 誤以《五朝史》為《英宗實錄》耳。至其言辟無己事,則實 有之,不可謂無也。
東坡先生在中山,作《戚公樂府詞》最得意。幕客李端 叔跋三百四十餘字,敘述甚備。欲刻石傳後,為定武 盛事,會謫去不果,今乃不載集中。至有立論排詆,以 為非公作者,識真之難如此哉!
《揮麈餘話》:李伯時自畫其所蓄古器為一圖,極其精 妙,舊在上蔡畢少董良史處。少董嘗從先人求識於 後,少董死,迺歸秦伯陽熹,其後流轉於其婿林子長 桷。今為王順伯厚之所得,真一時之奇物也。先人跋 語云:「右《古器圖》,龍眠李伯時所藏,因論著自畫,以為 圖也。」今藏予友畢少董家。凡先秦古器源流,莫先於 此軸矣。昔孔子刪《詩》《書》,以堯、舜、殷、周為終始。至於《繫 辭》言三皇之道,則網罟、耒耨、衣裳、舟楫所從來者,而 繼之曰「後世聖人」者,欲知明道立法制器,咸本於古 也。本朝自歐陽子劉父始輯三代鼎彝,張而明之 曰:「自古聖賢所以不朽者,未必有託於物,然固有託 於聖賢而取重於人者。」歐陽子肇此論而龍眠賡續, 然後渙然大備,所謂三代邈矣,萬一不存,左右採獲, 幾見全古,惟龍眠可以當之也。此圖既物之難致者, 而得之又少董以聞道知經,為朝廷識㧞則陳聖人 之大法,指陳根源,貫萬古,惟一理,其將以《春秋》侍帝 傍矣。順伯錄以見予。
《齊東野語》:李德裕《文章論》云:「文章當如千兵萬馬,風 恬雨霽,寂無人聲。」黃夢升題兄子庠之辭云:「子之文 章,電激雷震,雨雹忽止,閴然泯滅。歐公喜誦之。」東坡 《跋姜君弼課策》亦云:「雲興天際,欻然車蓋,凝盧未瞬, 瀰漫霮䨴,驚雷出火,喬木糜碎,般地爇空,萬夫皆廢, 霤練四墜,日中見沫,移晷而收,野無完塊。」同此一機 括也。
《輟耕錄》:劉須溪先生會孟《題蘇李泣別圖》云:「事已矣, 泣何為?蘇武節,李陵詩噫。」馮海粟先生子振《題楊妃 病齒圖》云:「華清宮一齒痛,馬嵬坡一身痛,漁陽鼙鼓 動地來,天下痛。」陳伯敷先生繹曾《題楊妃上馬嬌圖》 云:「此索《清平調》詞赴沉香亭時邪?抑聞漁陽鼙鼓聲 赴馬嵬坡時邪?」上馬固相似,情狀大不同,觀者當審 諸!余觀三先生之《跋》語,痛快嚴峻,抑揚感傷,使後世 之為人君而荒於色、為人臣而失其節者,見之寧不 知懼乎!
《見聞錄》:停雲館朱巨川刻,鄧喬二跋。余藏又有陸太 宰完題,不及刻。跋云:「此唐德宗建中三年六月給授 中書舍人朱巨川告身符,年月職名之上,用尚書吏 部告身之印,計二十九顆,世傳為顏魯公書。」按唐式, 書符令史事也。代宗之喪,魯公以禮部尚書為禮儀 使,楊炎惡其直,換太子少師,領使事。及盧杞益不容, 「改太子太師,併使罷之。」是時適在閒局,而其忠義書 法,巍然為天下望。巨川欲重其事,特求公書,亦如今 世士大夫得請誥敕封贈,多求善書者操筆,同一意 也。米元章《書史》載朱巨川告顏書,其孫灌園持入秀 州崇德邑中,余以金梭易之。劉涇得余顏告背紙,上 有五分墨,裝為祕玩。王詵篤好顏書,遂以韓馬易去。 此書今在王詵處。《宣和書譜》載顏書,亦有朱巨川告, 今卷中並無宣和印記,獨存「梁太祖御前」三印,後壓 縫有「宋高宗乾卦紹興」印耳,豈舊藏御府,靖康之亂, 散落人間,南渡收訪應募者,截去本朝璽跋邪?然五 代時既入御府,則宋時不應在灌園處,豈王詵所得, 乃別本耶?不可得而知矣。此卷作字雖小,而與《東方朔贊》用筆同,其為顏書無疑。告中細書不知出何人。 唐制惟侍中、中書令為真宰相,其曰「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雖行宰相事而未為真。中興以後,藩鎮節使多 授中書令,故敕後細書首行云「太尉兼中書令,臣在 使完。」是年四月,盧杞忌張鎰出之鳳翔,故第二行云 「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臣張使。」其第三行 云:「守給事中臣關播奉行。」杞愛播和柔易制,是年十 月即同平章事矣。牒行細書,首行云「侍中闕」,第二行 云:「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杞即盧杞也。又吏部正員 尚書一人,侍郎二人,其屬有四,曰吏部、司封、司勳、考 功。吏部郎中一人,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告身。尚書 左右丞各一人,掌辨六官。吏、戶、禮左丞總焉;兵、刑、工 右丞總焉。故牒尾「尚書、侍郎」、「左丞」俱云缺,而云「判吏 部侍郎、范陽郡開國公翰」者,盧翰也。後此二年為興 元元年正月,亦進同平章事。《符後書》云:「判郎中滋」者, 劉滋也。貞元二年正月遂從吏部為左散騎常侍。末 後書令史不名,益可驗此告非令史筆矣。一展閱間, 而唐之興故,歷歷可考。且魯公書,得其背紙墨跡,尚 裝為祕玩,況真跡耶?宜何如其寶愛之也。時在正德 丁丑五月望日。陸完跋。此跋精核辨博,今之收藏家 即具隻眼,如公之反覆檢括者少矣。
《妮古錄》:顏書《朱巨川誥》真蹟有二卷,皆絹本,其不書 誥文,首止「吏部尚書」四字,尾題「建中八年三月日下。」 字如棋子稍大,中有一大「說」字,前後「紹興」小璽,藏項 子京家。其停雲館刻墨蹟後有鄧文原、喬簣成二跋 者,向為陸全卿太宰所寶,跋千餘言,檢考甚詳,今藏 余家,余故有「寶顏堂」印。
《小米雲山卷》,藏項希憲家,後有素心道人及沂陽、董 復二跋,雲林止題四字,云「倪瓚曾覽。」
《畫繼》云:「顏魯公《鹿脯帖》,有主沖隱題跋。王名持,字正 叔,長安人。惜辰玉有帖而少跋。」
《蘭亭》專論損壞處,惟《博議》上一跋云:「此是右軍平生 得意書,不必計較於毫釐之間,如堯舜君臣,都俞賡 歌,區區四凶,正何傷於極治也。」又爭肥瘦本,亦惟《博 議》云:「世人於《蘭亭》肥、瘦二本,互有去取,余獨以為《飛 燕》《太真》俱是國色。」
項氏藏《百家註》《柳河東集》,宋魏仲舉刻梓,紙板精妙, 錫山華氏家藏物也。後祝京兆跋云:「余所見宋刻《文 選》數本,精妙著名。吳門舊為李氏珍藏,嘉靖甲子購 得之帙中有祝枝山、唐伯虎諸公品題,亦妙品也。」又 跋云:「自士以經術梯名,昭明之選,與醬瓿覆久矣。然 或有以著者,必事乎此者也。吳中數年來,士以文競, 茲編始貴。余向蓄三五種,亦皆舊刻。此錢秀才高本 尤佳。秀才既力文甚競,助以佳本,當尤增翰藻,不可 涯爾。丁巳祝允明筆,門人張靈時侍筆研。」又《跋》云:「『古 云《文選》爛,秀才半,自隋唐以來,莫不習之。余昔游南 都,求監本,率多漏缺,不可讀。偶閱書肆,獲部之半,曰 非全書也』。其後赴試京師,今少宰洞」庭王公出其前 帙見示,儼然合璧,因遂留而成之。自是累購善本,餘 年莫之遇。孔周何從得此紙墨刻印又精好,倍余所 藏,豈非天緣耶?好學之篤,又有好書濟其求,宜有以 為慶賞。楊循吉題後,又有「唐寅觀,丁巳冬徐禎卿披 翫。」
東坡作書,於卷後餘數尺,曰:「以待五百年後人作跋。」 其高自標許如此。
東坡詩卷有一跋云:「觀此真跡,如覺偽者,甚可笑也。」 周公謹喜此跋,可謂善下語。余嘗謂多見石刻,少見 真跡,往往反以真者為偽,信乎東坡之善言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