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73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七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目錄

 春秋部彙考七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春秋

  宋鄭樵通志春秋類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春秋考

經籍典第一百七十三卷

春秋部彙考七

编辑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编辑

  春秋

编辑

士燮注《春秋經》十一卷字彥威,蒼梧人。吳衛將軍、龍 編侯。

賈逵「《左氏解詁》三十卷。」

服虔《解誼》三十卷。

《王肅注》三十卷。

《董遇章句》三十卷。

杜預《經傳集解》三十卷字元凱,京兆杜陵人,晉鎮南 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當陽穆侯。

《孫毓注》二十八卷。

杜預《春秋釋例》十五卷,四十篇。

服虔《音》一卷。

魏《高貴鄉公音》三卷曹髦,字士彥,魏廢帝。

嵇康《音》三卷字叔夜,譙國人,晉中散大夫。

《杜預音》三卷。

《李軌音》三卷。

《荀訥音》四卷字世言,新蔡人。東晉尚書左民郎 《徐邈音》三卷。

右「左氏」 梁東宮學士沈文阿撰《春秋義疏》闕下,帙陳東宮學士王元規續成之。元規又撰《春秋音》。

何休注《公羊》十二卷。

《王愆期注》十二卷字門子,河東人,東晉散騎常侍、辰 陽伯。

《高龍注》十二卷字文,范陽人,東晉河南太守。

孔衍《集解》十四卷字舒元,魯人,東晉廣陵相。

《李軌音》一卷。

《江惇音》一卷。

右公羊

「漢更始《榖梁章句》」十五卷。

唐固《注》十二卷。吳尚書僕射。

《糜信注》十二卷字南山,東海人,魏樂平太守。

孔衍《集解》十四卷。

徐邈《注》十二卷。

《徐乾注》十三卷字文祚,東莞人,東晉給事中。

《范甯集注》十二卷。

段肅《注》十二卷。

《胡訥集解》十卷。

右榖梁

宋鄭樵通志

编辑

春秋類

编辑

《春秋經》十一卷。《吳衛將軍士燮注》。

《春秋經》十二卷。

《春秋左氏長經》二十卷。漢侍中賈逵《章句》。

《三傳經解》十一卷。《胡訥集》撰。

《春秋加減》一卷。

《三傳經字異同》一卷。《丁副》:

《一字石經春秋》一卷。

《三字石經春秋》三卷。

按《春秋》之經,則《魯史記》也。初無同異之文,亦無彼此之說。良由三家所傳之書有異同,故是非從此起。臣作《春秋考》,所以是正經文,以凡有異同者皆是訛誤。古者簡編艱繁,學者希見親書,惟以口相授。左氏世為楚史,親見官書,其訛差少,然有所訛,從文起;《公》《榖》《漢》之經生,惟是口傳,其訛差多,然有所訛,從音起。以此辨之,了無滯礙。又有《春秋傳》十二卷,以明經之旨,備見周之憲章。

《右經》八部,六十卷。

《三字石經左傳古篆書》十二卷。

《今字石經左傳經》十卷。

《春秋左氏解詁》三十卷。《賈逵》。

《春秋左氏傳解誼》三十一卷。服虔。

《春秋左氏傳》三十卷。王肅:

《春秋左氏經傳章句》三十卷。董遇。

《春秋左氏傳義注》十八卷。孫毓:

《春秋左氏傳》十二卷。魏司徒王朗。

《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杜預。

杜預解《左氏》,顏師古解《漢書》所以得忠臣之名者,以其盡之矣。《左氏》未經杜氏之前凡幾家,一經杜氏之後,後人不能措一辭。《漢書》未經顏氏之前,凡

「幾家」 一經,顏氏之後,後人不能易其說,縱有措辭易說之者,如朝月曉星,不能有其明也。如此之人,方可以解《經》。苟為文言多而經旨不見,文言簡而經旨有遺,自「我說」 之後,後人復有說者,皆非箋釋之手也。傳注之學起,惟此二人,其殆庶幾乎!其故何哉?古人之言所以難明者,非為《書》之理意難明也,實為《書》之事物難明也;非為古人之文言難明也,實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於今者之難明也。能明乎《爾雅》之所作,則可以知箋注之所當然;不明乎《爾雅》之所作,則不識箋注之旨歸也。善乎,二子之通《爾雅》也!顏氏所通者訓詁,杜氏所通者星歷、地理。然亦有所短:杜氏則不識蟲魚鳥獸草木之名,顏氏則不識天文地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杜氏於星歷地理之言,無不極其致,至於蟲魚鳥獸草木之名,則引《爾雅》以釋之。顏氏於訓詁之言甚暢,至於天文地理則闊略焉。此蓋不知為不知也。其他紛紛,是何為者,釋是何經,明是何學。

《春秋左氏注》十卷。「杜」、服二氏。

王元度注《左傳》。卷亡。

《一字石經公羊傳》九卷。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嚴彭祖:

《春秋公羊解詁》十一卷。何休。

《春秋公羊經傳》十三卷。《王愆期》。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高襲。

《春秋公羊集解》十四卷。孔衍。

《春秋公羊傳》五卷。

《春秋穀梁傳》十五卷。漢「諫議大夫尹更始。」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吳:唐固》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魏平樂太守糜信。

《穀梁傳》十卷。晉堂邑太守張靖。

《春秋穀梁傳》十六卷。程闡。

《春秋穀梁傳》十四卷。孔衍。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徐邈。

《春秋穀梁傳》十四卷。《段肅注》。「疑漢人。」

《春秋穀梁傳》五卷。《孔君指訓》。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范甯集解》。

《春秋穀梁傳》四卷。殘闕《張程孫劉四家集解 春秋穀梁傳》十二卷。晉「給事郎徐乾。」

「《春秋鄒氏傳》十一卷, 《春秋夾氏傳》」十一卷。

《鄒夾傳》雖亡,今取而備之。以見五家之所始。右五家傳注三十二部,四百五十一卷。

《春秋左氏經傳義略》二十五卷。陳國子博士沈文 阿《唐志》二十七卷。

王元規續沈文阿「《春秋左氏傳義略》十卷。」

《春秋義略》三十卷。陳「右軍將軍張沖。」

《春秋左氏義略》八卷。

《春秋左氏傳立義》十卷。崔靈恩。

《春秋左氏傳述義》四十卷。東京太學博士劉炫 「《左氏鈔》十卷。」

《春秋義函傳》十六卷。干寶《隋志》作「《春秋左氏函傳》 十五卷。」

《春秋正義》三十六卷。孔穎達:

《左氏義疏》六十卷。徐文《遠》:

《春秋精義》三十卷。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見《隋志》。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春秋穀梁傳義》十卷。徐邈。

《春秋穀梁疏》十二卷。唐·楊士勛

右《三傳義疏》十五部,三百三十九卷。

《春秋釋訓》一卷。《賈逵》。

《春秋決事》十卷。《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七卷。《董仲舒》:

《春秋左氏經傳朱墨列》一卷。《賈逵》。

《春秋決疑論》一卷。

《左氏膏肓》十卷。何休。

《穀梁廢疾》三卷。何休。

《公羊墨守》十四卷。何休。

《春秋漢議》十三卷。何休。

「駁何氏《漢議》」二卷。鄭元。

「駁何氏《漢議敘》」一卷。

《春秋左氏膏肓釋痾》一卷。服虔。

《駁何氏漢議》十一卷。服虔。

《理何氏漢議》二卷。魏,《糜信》

《春秋議》十卷。何休。

《春秋成長說》九卷。服虔。

《春秋左氏達義》一卷。漢《司徒掾王玢》。

《春秋塞難》三卷。服虔。

《春秋說要》十卷。糜信。

《春秋左傳評》二卷。杜預。

《左氏傳賈服異同略》五卷。孫毓《春秋叢林》十二卷。李謐。

《春秋左氏區別》三十卷。宋,「尚書郎何始真。」

《春秋義林》一卷。

《春秋五辨》一卷。梁博士沈宏。

《春秋辨證》六卷。

《春秋旨通》十卷。王述之:

《春秋申先儒傳論》十卷。崔靈恩。

《春秋左氏經傳解》四卷。王述之:

徐邈答《春秋穀梁義》三卷。

《春秋經傳解》六卷。崔靈恩。

《薄叔元問榖梁義》二卷。

《春秋公羊穀梁集傳》十二卷。晉博士劉兆。

《春秋公羊穀梁二傳評》三卷。

《春秋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卷。《賈逵》。

《春秋三傳論》十卷。魏大長秋《韓益》。

《春秋經合三傳通論》十卷。潘叔度 《春秋成奪》十卷。《潘叔度》。

《春秋三傳評》十卷。胡訥以上見《隋志》。

《左氏釋滯》十卷。殷興。

《經傳解》六卷。沈宏。

《傳經解》六卷。崔靈恩。

《攻昧》十二卷。劉炫:

《規過》三卷。劉炫:

《難答論》一卷。《王愆期》。

荀爽、《徐欽答問》五卷

《公羊違義》三卷。劉寔:

蕭邕《問傳義》三卷。

《三家集解》十一卷。劉兆:

「《公》《穀二傳評》」三卷江熙。

《春秋二傳異同》十二卷。李鉉。

《雜義難》五卷。

《左氏杜預評》二卷。

《春秋纂要》四十卷。高重。

《三傳旨要》十五卷。劉軻。

《春秋振滯》二十卷。《王元感》:

《春秋通》一卷。韓滉。

《春秋指掌》十五卷。李瑾。

《春秋指元》十卷。張傑:

《左氏釋疑》七卷。裴安時。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陳岳。

《春秋義鑑》三十卷。郭翔撰。以上見《唐志》。

《集傳春秋微旨》三卷。唐·陸淳

集傳《春秋辨疑》七卷。陸淳:

《左傳引帖斷義》七卷。《偽蜀蹇遵品》:

《春秋龜鑑》一卷。

《春秋纂要》十卷。偽唐姜虔嗣。

《春秋集傳》十五卷。宋朝王沿:

《春秋纂類義統》十卷。

《春秋原要》二卷。王曉。

《春秋三傳雜評》十卷。

《春秋闡微纂類義統》十二卷。陸淳:

《春秋先儒異同》三卷。李鉉。

《春秋義囊》七卷。

《春秋要論》五卷。馬擇言:

《春秋會元》十二卷。鄭昭慶。

《三傳集義》三十卷。《李堯俞》。

《左氏鼓吹》一卷。吳元緒:

《春秋異義解》十二卷。《王哲》。

《春秋通義》十二卷。《王哲》。

《皇綱論》五卷。《王哲》。

《春秋左氏傳鑑》三卷。

《春秋摘微》一卷。盧仝。

《春秋經社》十二卷。

《春秋關言》十二卷。黃君俞。

《春秋義》二十卷。王棐:

《春秋本旨》四卷。何涉?

《春秋碎玉》一卷。唐·李瑾

《春秋索隱》五卷。陳洙。

《春秋經社要義》六卷。孫覺: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孫復:

《春秋總論》三卷。孫復:

《左氏指元》十卷。楊希範

《春秋會義》三十卷。杜諤。

《春秋新義》十卷。宋堂:

《春秋義略》十四卷。董敦《逸》。

《春秋要義》三十卷。胡瑗:

《春秋口義》二十卷。胡瑗:

《春秋正論》三卷。龍昌期。

《春秋復道論》十五卷。龍昌期。

《春秋意》十五卷。皮元:

《春秋褒貶志》五卷。劉夔「《春秋折衷義》十一卷。」吳孜:

《三傳元談》一卷。

右《傳論》一百四部九百三十六卷。

劉寔等集解《春秋序》一卷。

《春秋序論》二卷。干寶撰。

《春秋序》一卷。《賀道養注》。

《春秋序》一卷。崔靈恩撰。

《春秋序》一卷。田元休注。

《春秋左傳》杜預序《集解》一卷。劉炫注。

《春秋序義疏》二卷。

《春秋公羊解序》一卷。鮮于公撰。

右序八部十卷

《春秋釋例》十卷。漢公車聘士穎容。

《左傳條例》九卷。漢大司農《鄭眾》。

《春秋釋例》十五卷。杜預。

《春秋條例》十一卷。晉太尉劉寔。

《春秋經例》十一卷。晉·《方範》

《左氏傳條例》二十五卷。

《春秋義例》十卷。

《春秋左傳例苑》十九卷。《梁簡文帝》。

「《春秋》五十」,凡《義疏》二卷。

《春秋公羊諡例》一卷。何休。

《公羊傳條例》一卷。何休。

《榖梁傳例》一卷。范甯。

《牒例章句》九卷。鄭眾。

《春秋經傳說例疑隱》一卷。《梁·吳略》

《申先儒傳例》一卷。

《三傳總例》二十卷。《韋表微》。

李氏《三傳異同例》十三卷。

集傳《春秋纂例》十卷。陸質。

《春秋通例》三卷。陸希聲:

《公穀總例》十卷。《成元》。

《春秋總例》十二卷。周希聖:

《春秋統例》二十卷。朱臨:

《春秋演聖統例》二十卷。《丁副》:

《春秋雜體例》一卷。

右《條例》二十四部,二百三十五卷。

《春秋左氏圖》十卷。《梁簡文帝》。

《春秋圖》七卷。《漢·嚴彭祖》

《春秋圖》五卷。唐·張傑

《春秋手鑑圖》一卷。

《春秋圖鑑》五卷。

《春秋明例隱括圖》一卷。《王哲》。

右《圖》六部,二十九卷。

《春秋大夫辭》三卷。

《春秋嘉語》六卷。以上見《隋志》。

《春秋文苑》六卷。梁·《沈宏》

《春秋辭苑》五卷。

右《文辭》四部,二十卷。

《春秋盟會地圖》一卷。《漢·嚴彭祖》

《春秋土地名》三卷。晉裴秀《客京相璠》等撰。

《春秋諸國錄》 卷。

《春秋釋例地名譜》一卷。杜預。

《春秋列國圖》一卷。

右《地理》五部,六卷。

《春秋左氏諸大夫世族譜》十三卷。顧啟期:

《春秋世譜》七卷。

《帝王歷紀譜》二卷。

演《左傳諡族圖》五卷。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馮繼先:

《小公子譜》六卷。杜預。

《春秋公子譜》一卷。吳:楊蘊

《春秋世次圖》四卷。鄭壽。

《春秋名字異同錄》五卷。馮繼先:

《春秋諸臣傳》三十卷。鄭昂。

《春秋列國諸臣贊傳》五十一卷。《王當》。

《春秋括甲子》 卷。

《春秋十二國年歷》一卷。

《春秋機要》一卷。

《春秋宗族名諡譜》五卷。

《春秋國君名例》一卷。

《春秋諡族譜》一卷。

右《世譜》十七部,一百三十五卷。

《師春》二卷。

《魯史春秋卦名》一卷。

右《卦𦅸》二部,三卷。

《春秋左傳音》三卷。魏中散大夫嵇康。

《左傳音》三卷。李軌。

《左傳音》三卷。杜預。

《左傳音》三卷。徐邈。

《左傳音隱》一卷
考證
《左傳音》三卷王元規:

《左傳音》十二卷。見《唐志》。

《左傳音》三卷。徐文《遠》:

《春秋音義》六卷。《陸德明》。

《公羊音》二卷。王儉:

又一卷。《陸德明》。

《穀梁音》一卷。徐邈。

又一卷。《陸德明》。

右《音》十三部四十二卷。

《春秋災異》十五卷。郄萌撰 《春秋災異應錄》五卷。

《春秋緯》三十卷。宋均注。

《春秋內事》四卷。

《春秋包命》二卷。

《春秋祕事》十一卷。

右《讖緯》六部,六十七卷。

凡《春秋》十三種,二百四十六部,一千三百三十三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编辑

《春秋》

编辑

《春秋古經》十二篇。

《周禮》小宗伯注古文《春秋經》,「公即位,為公即立。」注:《疏》云:「《春秋古經》,是此古文經所藏之書,文帝除挾書律,此本然後行于世。」

《史記吳世家》:「余讀《春秋》古文。」 服虔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簡八字。」

《經》十二卷。《公羊》《穀梁》二家

《詩正義》: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

《左氏傳》三十卷。

漢初出張蒼之家。文帝時,賈誼為訓詁,授趙人貫公。太史公《十二諸侯年表序》云:「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剌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劉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後,傳聞之與親見,其詳略不同。建平中,歆欲立左氏,諸儒排之,謂《左氏》不傳《春秋》。沈氏云:「《嚴氏春秋》引《觀周篇》云:『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裡』。」啖氏曰:「《左氏》比于二《傳》,其功最高,博采諸家,敘事尤備,能令後代頗見本末,因以求意經文可知。」劉氏曰:「仲尼之時,魯國賢者無不從之游,獨丘明不在弟子之籍。若丘明真受經作傳者,豈得不在弟子之籍哉?丘明自用其意說經,汎以舊章常例通之于史策,可以見成敗耳。其褒貶之意,非丘明所盡也,以其不受經也。」石林葉氏曰:「古者以左《史記》言,右史書動左氏,蓋左史之後以官名氏者也,所以得其目以為傳。」東萊呂氏曰:「《左氏》于定、哀之間,載孔子之事,皆傳聞失實,本不曾登聖門。《公羊疏》云:『《左氏》先著竹帛,故漢時謂之古學。平帝時始立學官。建武以李封為博士,復廢。肅宗令賈逵選《公羊》、嚴、顏諸生,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雖不』」立學官,然擢高第,為講郎。《說文》引古文《左氏》「無以莤酒附婁,無松柏,樌瀆鬼神。諸侯敵主所鎎,誒誒出。出王室,日惷惷焉。澤之目篽」,不義不?請幫助識別此字。癹夷蘊,崇之楄部薦榦,其字多異。後漢言左氏祖鄭興,而賈逵傳父業,故有鄭賈之學。

《公羊傳》十一卷。

戴宏《序》云:「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子平,平傳與子地,地傳與子敢,敢傳與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儒林傳》:「胡母生為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武帝因尊《公羊》家,何休自謂本胡母生條例。」劉氏曰:「《公羊》異二傳者,大指有三:一曰据百二十」《國寶書》而作;二曰《張三世》,三曰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三者皆非也。《隋志》:《春秋公羊傳》十二卷,嚴彭祖撰。荀崧謂《公羊》辭義清俊,斷決明審。晁氏曰:「既曰一家之傳,而特書子公羊子者,孰謂謂高歟?又載魯子高子之辭,何耶?而又復有子沈子、子女子、子北宮子者,高之所子歟?抑平地敢、壽之所子」歟?注:石林葉氏曰:「《公羊》《穀梁》受學於子夏,此出於讖緯之書,所謂說顯辭者,其言不經見。」劉知幾《史通》曰:「《左氏》之義有三長,二《傳》之義有五短。」吳兢《書目》云:「高乃子夏弟子。」

《穀梁傳》十一卷。

韋賢、夏侯勝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迺齊學也。」 吳兢《書目》云:「秦孝公時人。」 楊士勛《疏》云:「《穀梁子》名俶,字元始,魯人,一名赤。」 顏師古曰:「名喜,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傳孫卿,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

江翁。其後魯人榮廣大善《穀梁》,又傳蔡千秋。漢宣帝好《穀梁》,擢千秋為郎,由是行干世。《隋志》:梁有《春秋穀梁傳》十五卷,漢諫大夫尹更始撰。劉歆曰:「孝宣立《穀梁》,後漢賈逵兼通五家《穀梁》之說。」晁氏曰:「《穀梁》晚出于漢,因得監省《左氏》《公羊》之違畔而正之」,其精深遠大者,真得子夏之所傳。《左氏》之失浮而艷,《公羊》之失雜而拘;《穀梁》司典刑而不縱,崇信義而不拘,有意乎蹈道而知變通矣,不免失之隨也。石林葉氏曰:「《左氏傳》事不傳義,是以詳于史而事未必實,以不知經故也。《公羊》《穀梁傳》義不傳事,是以詳於經而義未必當,以不知史故也。」又曰:「《穀梁》或記《尸子》《沈子》,其所從來亦不一。」鄭康成曰:「《左氏》善于」闕。《公羊》善于讖,《穀梁》善于經。荀崧謂《穀梁》文清理約。啖氏曰:「《三傳》傳經,密于《左氏》。《穀梁》意精,《公羊》詞辯,但守文堅滯,或至矛楯,不近聖人夷曠之體。」

《鄒氏傳》十一卷,《夾氏傳》十一卷。

《七錄》云:「建武中,鄒、夾氏皆絕,王吉能為騶氏《春秋》。」 《隋志》:「王莽之亂,鄒氏無師,夾氏亡。范升奏曰:『春秋之家又有騶、夾』。」

《鐸氏微》三篇。

太史公曰: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劉向別錄》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鐸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 《說苑》: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謹始也。」 謹始奈何?曰:「正之。」 「正之奈何?曰:明智。」 吳起學《春秋》,見于此。

《虞氏微傳》二篇。

《劉向別錄》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

《公羊顏氏記》十一篇。

顏安樂事眭孟。《六藝論》云:「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仲舒弟子嬴公,公弟子眭孟,孟弟子嚴彭祖及顏安樂,彭祖為嚴氏學,安樂為顏氏學,皆立博士。後漢張霸減定《嚴氏春秋》為二十萬言。」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

《隋志》:「《董仲舒春秋決事》十卷。」《唐志》:「《春秋決獄》十卷。」注:《七錄》云:「《春秋斷獄》五卷。」

應劭曰:仲舒居家,朝廷每有政議,遣廷尉張湯問其得失,于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論衡》曰:「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于律,無乖異者。」注:《太平御覽》載仲舒決獄二事,引《春秋》「許止進藥

 夫人歸于齊。」《通典》載仲舒斷疑獄,引《春秋》之「義父。」

為子隱

《議奏》三十九篇。《石渠論》:

《劉更生傳》:「初立《穀梁,春秋》徵,更生受《穀梁》,講論五經于石渠。」注:《禮記正義》引議郎尹更始、待詔劉更生等議《石渠》云:後漢陳元曰:「孝宣為《石渠論》而穀梁氏興。」

《國語》二十一篇。

《司馬遷傳贊》,「左丘明為《傳》,又纂異同為《國語》。」《史通》曰:「左丘明既為《春秋內傳》,又稽逸文,纂別說,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周穆王,終魯悼公,為《外傳》。《國語》,六經之流,三傳之亞也。」陸淳謂「與《左傳》文體不倫,定非一人所為。」太史公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石林葉氏曰:「按《姓氏譜》有《左氏》,有左丘氏,則豈一家之言」乎?唐啖、趙之徒頗知之,然未有以傳其說也。宋氏曰:「『自魏晉以後,書錄所題,皆曰《春秋外傳》《國語》』。是則《左傳》為內,《國語》為外,二書相副,以成大業。」《說文》引《國語》「侊飯不及一食於其心」,然兵不解。請幫助識別此字。其字多異。

《世本》十五篇。

《周官瞽矇》「世奠繫。」 注謂以世之序而定其繫。謂書於世本也 。《國語》曰:「教之世以怵懼其動。」

小史「定繫世,辨昭穆。」 注「謂《帝繫》《世本》之屬,天子曰《帝繫》,諸侯曰《世本》。」

《司馬遷傳贊》:《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司馬遷采《世本》。劉向曰:「《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所記錄黃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諡名號,凡十五篇。」《隋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又「《世本》二卷,劉向撰;又四卷,宋衷撰。」又云:「漢初得《世本》,敘黃帝以來祖世所出。」《春秋正義》云:「今之《世本》,與司馬遷言不同,《世本》多誤,不足依憑。」顏之推曰:「《世本》,左丘明所書。」注:此說出皇甫謐《帝王世紀》。

而有「燕王喜」、「漢高祖」,非本文也。注:項氏曰:古者立氏,必告于太史氏。《春秋》之末,知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後世史職既廢,宗法又亡。鄭氏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戰國策》三十三篇

劉向《校書錄序》云:「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筴謀,宜為《戰國策》。」注:邊通學短長蒯通善為長短說主父偃學長短從橫術。

《隋志》三十四卷,劉向錄。《唐志》缺二卷,今世所傳三十三卷。史通曰:「其篇有東西二周、秦、齊、燕、楚、三晉、宋、衛、中山,合十二國,分為三十二卷。」謂之策者,蓋錄而不序,即簡以為名。司馬遷采《戰國策》。注:姚氏校定總四百八十餘條,《太史公》所采九十餘條,其事異者止五六條。

《奏事》二十篇。秦時,大臣奏事,刻石名《山文》。

七國未變古式,言事于王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秦》。刻石者四:嶧山、琅琊臺、之罘、會稽。

《楚漢春秋》九篇。

陸賈記「項氏與漢高初起及惠、文間事。」注:《隋志》九卷史通云:「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春秋》。」

《司馬遷傳贊》:「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劉氏曰:「歷代國史,其流出于《春秋》。劉歆敘《七略》,王儉撰《七志》,《史記》以下,皆附《春秋》。」荀勖分四部,《史記》舊事入丙部,阮孝緒《七錄》記:傳錄,紀史傳,由是經與史分。注:洪氏曰:陸賈書當時事,而所言多與史不合,顏師古屢辨之。若高祖之臣,別有絳、灌、南宮侯張耳、淮陰舍人謝公。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東萊呂氏曰:「以張晏所列亡篇之目校之《史記》,或其篇具在,或草具而未成,非皆無書也。其一曰《景紀》,此其篇具在者也,所載間有班書所無者。其二曰《武紀》十篇,唯此篇亡。」 衛宏《漢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本紀》,極言景帝之短及武帝之過,武帝怒而削去之。衛宏與班固同時,是時兩紀俱亡。今《景紀》所以復出者,武帝」 特能毀其副在京師者耳,藏之名山,固自有他本也,《武紀》終不見者,豈非指切尤甚,難民間亦畏禍而不敢藏乎?其三曰:「漢興以來將相年表,其書具在,但前闕敘。」 其四曰《禮書》,其敘具在,自「禮由人起」 以下,則草具而未成者也。其五曰:「《樂書》,其敘具在,自凡音之起」 而下,則草具而未成者也。其六曰:「律書,其敘具在,自書曰七正二十八舍以下,則草具而未成者也。其七曰《三王世家》,其書雖亡,然敘傳云『三子之王,文辭可觀』」 ,作《三王世家》,則其所載,不過奏請及策書,或如《五宗世家》,其首略敘其所自出,亦未可知也。贊乃真太史公語也。其八曰《傅靳蒯成列傳》,此其篇具在,而無刓缺者也。張晏乃謂「褚先生所補。褚先生論著附見《史記》者甚多,試取一二條,與此傳並觀之,則雅俗工拙,自可了矣。其九曰《日者列傳》,自余志而著之」 ,以上皆太史公本書。其十曰《龜策列傳》,其序具在。自「褚先生曰」 以下乃其所補爾。方班固時,東觀蘭臺所藏十篇,雖有錄無書,正如《古文尚書》,兩漢諸儒皆未嘗見,至江左始盛行,固不可以其晚出,遂疑以為偽也。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張湯傳贊》: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史通》云:「《史記》所書,年止漢武,太初已後,闕而不錄。其後劉向、向子歆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次撰續,迄于哀、平間,猶名《史記》。至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偽褒新室,誤後惑眾,不當垂之後代,于是採其舊事,傍貫異聞,作《後傳》六十五篇,其子固為《漢書》。注:《論衡》曰:「揚子雲錄宣帝以至《哀、平、陳平仲紀光武

太古以來年紀》二篇。」

李德林曰:「史者,編年也,故魯號《紀年》。」《墨子》又云:「吾見《百國春秋》。」注:《春秋緯》曰:「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分為十紀。大率一紀二十七萬六千年。」艾軒林氏曰:「伏羲氏元年辛巳,或以為甲寅。陶唐氏元年戊辰,或以為辛卯,或以為甲辰,舜之年月。以《孟子》、司馬遷之言,求之《虞書》,似亦有不合者。」《六藝論》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代。」

《漢著記》百九十卷。

劉毅曰:漢之舊典,世有注記。荀悅《申鑒》曰:「先帝故事,有起居注曰注,動靜之節必書焉。」 《通典》曰:「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馬后撰《明帝起居注》。」 則漢起居似在宮中,為女史之任。谷永言災異,有「八世著記,久不塞除」 之語。

《漢大年紀》五篇。

《高祖文帝、武帝紀》臣瓚注引《漢帝年紀》,蓋即此書。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玉藻》曰:「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與此不同。東萊呂氏曰:「《玉藻》云云」 ,說者遂以《尚書》為右史所

《書》。殊不知二典兼載言動。如《禹貢》一篇皆紀事,未嘗有禹之言也。

《冥氏春秋》。不著錄。

秋官冥氏。注:「鄭司農云:『冥讀為冥氏,春秋之冥』。」愚按:《儒林傳》:「堂谿惠授泰山冥都。」注:顏氏有《筦冥》之學。

疏:謂「若《晏子》《呂氏春秋》之類」 ,恐非。

夾氏未有書。

 《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然則錄存而書亡也。

有書當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