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三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錄
陵寢祀典部彙考二
遼〈太宗天顯六則 會同一則 穆宗應曆三則 景宗保寧二則 聖宗統和九則 開
泰二則 太平二則 興宗景福一則 重熙四則 道宗清寧二則 咸雍一則 太康四
則 太安一則 天祚帝乾統五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開寶一則 太宗雍熙一則 至道一則 真宗景德三則 大中祥
符三則 仁宗天聖一則 景祐二則 皇祐一則 英宗治平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元
豐二則 哲宗元祐一則 徽宗政和二則 高宗建炎二則 紹興十則 孝宗乾道一則
淳熙一則 光宗紹熙一則 寧宗慶元一則 理宗端平一則〉
禮儀典第二百三十四卷
陵寢祀典部彙考二
编辑遼
编辑太宗天顯二年葬太祖于祖陵命置節度使以奉陵寢
编辑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七月上崩,皇后稱制,權 決軍國事。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於祖陵,置祖 州天城軍節度使,以奉陵寢。」
天顯四年夏四月甲寅,幸《天城軍》,謁祖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天顯五年,詔「人皇王赴祖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四年,人皇王倍來朝。五年夏 四月乙未,詔人皇王先赴祖陵,謁太祖廟。」
天顯六年五月壬午謁太祖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天顯七年五月壬午朔幸祖州謁太祖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天顯十一年夏四月,謁祖陵。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十一年夏四月,庚謁祖陵, 戊辰,還都,謁太祖廟。」
會同九年謁祖陵
编辑按《遼史太宗本紀》:會同九年六月「戊子,謁祖陵,更閟 神殿為長思」
穆宗應曆四年十二月辛酉朔謁祖陵
编辑按《遼史穆宗本紀》云云。
應曆六年。夏五月丁酉。謁懷陵。九月戊午。謁祖陵 按《遼史穆宗本紀》云云。
應曆十年。夏五月乙巳。謁懷陵。丙寅。至自懷陵 按《遼史穆宗本紀》云云。
景宗保寧八年九月己巳謁懷陵
编辑按《遼史景宗本紀》云云。
保寧十年三月庚寅祭顯陵。
按《遼史景宗本紀》云云。
聖宗統和元年有事於諸陵
编辑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元年二月甲午,葬景宗皇帝 於乾陵。丙申,皇太后詣陵置奠,命繪近臣於御容殿, 賜山陵工人物有差。辛亥,幸聖山,遂謁三陵。夏四月 辛丑,謁三陵,以東京所進物分賜陵寢官吏。壬寅,致 享於凝神殿。癸卯,謁乾陵。秋七月,司徒婁國坐稱疾 不赴山陵,笞二十。八月,上西巡。己丑,謁祖陵。癸巳,上」 與皇太后謁懷陵。己亥,獵赤山,遣使薦熊昉鹿脯于 乾陵之凝神殿。九月辛酉,幸祖州,謁祖陵。壬戌,還上 京。十一月庚辰,上與皇太后祭乾陵。十二月壬午朔, 謁凝神殿,遣使分祭諸陵,賜守殿官屬酒。
統和三年。上謁凝神殿及乾陵皇太后謁顯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三年八月庚辰。至顯州。謁凝 神殿。辛巳幸乾州。觀新宮。癸未謁乾陵。甲申命南北 面臣僚分巡山陵林木。及令乾顯二州上所部里社 之數。癸巳皇太后謁顯陵。庚子謁乾陵。辛丑西幸。閏 九月癸酉命邢抱朴勾檢顯陵。」
統和四年三月乙亥。以親征告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十五年十一月丙戌。幸顯州。戊子。謁顯陵。庚寅。 謁乾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十六年六月戊子朔。致奠于祖懷二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二十年,謁顯陵告捷。
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二十年九月「癸巳朔,謁顯陵, 告南伐捷。冬十月癸亥朔,至自顯陵。」
統和二十六年。夏五月庚午。致祭祖懷二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二十八年。八月丙寅。謁顯乾二陵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統和二十九年二月己酉。謁顯乾二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開泰五年八月有事於諸陵
编辑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五年八月「丙子,幸懷州,有事 于諸陵。」
開泰六年三月有事於顯乾二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六年三月「乙巳,如顯州,葬秦 晉國王隆慶有事於顯、乾二陵。」
太平九年十一月乙卯朔如顯陵
编辑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孟冬朔拜陵儀,有 司設酒饌於山陵。皇帝、皇后駕至敵烈麻都,奏儀辦, 閤門使贊皇帝皇后詣位,四拜訖,巫贊祝燔胙及時 服,酹酒薦牲,大臣命婦以次燔胙四拜。皇帝、皇后率 群臣命婦循諸陵冬三匝還宮。」翼日,群臣入謝。 太平十年夏四月,如乾陵。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興宗景福元年謁慶陵
编辑按《遼史興宗本紀》:「景福元年秋七月,建慶州于慶陵 之南,徙民實之,充奉陵邑。九月戊申,親視慶陵。十一 月丙申,謁慶陵,以遺物賜群臣,名其山曰慶雲,殿曰 望仙。」「十二月癸丑,至自慶陵。」
重熙八年謁慶陵
编辑按《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八年秋七月丁巳,謁慶陵,致 奠於望仙殿,迎皇太后至顯州,謁園陵,還京。」
重熙十二年八月丙申,謁慶陵。九月壬申,謁望仙殿。 壬午,謁懷陵。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重熙十四年閏五月丁卯,謁慶陵。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重熙二十三年。六月丙申。如慶州。己亥。謁慶陵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道宗清寧元年十一月甲戌謁祖陵
编辑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清寧三年謁祖陵。
按《遼史道宗本紀》:「清寧三年五月己亥,如慶陵,獻酎 於金殿同天殿。冬十月己酉,謁祖陵;辛酉,奠酎於玉 殿。」
咸雍十年秋七月癸亥謁慶陵
编辑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太康三年秋七月丁丑謁慶陵八月辛丑謁慶陵九月壬申修乾陵廟
编辑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太康七年七月,謁慶陵。九月命皇后謁懷陵及祖陵 按《遼史道宗本紀》。太康七年六月甲子。詔月祭觀德 殿。歲寒食。諸帝在時生辰及忌日。詣景宗御容殿致 奠。秋七月戊子。如秋山。丙申謁慶陵。九月戊子。次懷 州。命皇后謁懷陵。辛卯。次祖州。命皇后謁祖陵。」 「太康八年九月庚寅。謁慶陵。冬十月丙子。謁乾陵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太康九年秋七月丁巳謁慶陵。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太安七年八月壬寅幸慶州謁慶陵
编辑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天祚帝乾統元年八月甲寅謁慶陵冬十月壬辰謁乾陵
编辑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乾統三年夏五月丙午,謁慶陵。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乾統五年秋七月,謁慶陵。九月乙卯,謁《乾陵》。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乾統七年冬十月,謁乾陵。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乾統十年秋七月辛丑,謁慶陵。閏月辛亥,謁懷陵己 未,謁祖陵。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宋
编辑太祖乾德三年始令宮人謁陵上冬服
编辑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乾德三年,始令宮 人詣陵上冬服,歲以為常。」
按《文獻通考》,乾德四年九月,命內人詣鞏縣安陵薦 寒衣,遂為定式。自是寒食亦往。其後定制,每歲春秋 仲月,遣太常宗正卿朝拜祖宗及后陵,先齋三日,牲 用少牢,一獻服本品祭服,奉御書祝版,逐陵復上起 居表。其儀:祭日質明,禮生引奉禮先升奉幣,次卿詣 褥位,解劍脫履,升奉幣,跪奠訖,再拜,降復位。次詣罍 洗訖,升詣神座前,執爵奠酒,俛伏,興。俟太祝讀文訖, 再拜,降階,佩劍、納履,復位。禮生贊「拜」,在位皆再拜。詣 焚板幣位,東向,俟焚火半,退。次詣諸陵奉行,皆如儀。 後以卿闕,分遣宗正寺、太常禮官常參行。故事。〈按禮志作
三年,《通考》作「四年」 ,今從《禮志》。
〉開寶九年有事於安陵
编辑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九年三月「丙子,幸西京。己卯, 次鞏縣,拜安陵,號慟隕絕者久之。庚辰,賜河南府民 今年田租之半,奉陵戶復一年。」
按《文獻通考會要》:「《漢儀》,乘輿謁陵,太官薦食,太常薦 樂舞,如吉祭。國朝謁陵,皆輟樂舉哭,素服行事。」
太宗雍熙二年議定陵寢祀典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雍熙二年,宗正少 卿趙安易言:「昨朝拜安陵、永昌陵,有司止設酒、脯香, 以未明行事,不設燭燎。又先赴永昌陵,後赴安陵。及 帝后二位不遍拜,頗愆於禮。」事下有司議曰:「按《開元 禮》,春秋二仲月,司徒、司空巡陵,不設牲牢之祀。今請 如宗廟薦享少加裁減,除不設登鉶、牙槃食及太常 登歌外,餘悉如大祠。朝拜日,有司豫於陵南百步道 東設次,具翦除器以備洒掃。設宗正卿位于兆外之 左,西向;陵官位於卿之東南,執事官又於其南,俱西 向北上。設祭器、禮料、酒饌於兆門內。宗正卿以下各 就位再拜,盥手奠酒,讀祝冊,再拜。先赴安陵,次永昌 陵,次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陵」,從之。〈又〉上陵之禮, 古者無墓祭,秦、漢以降,始有其儀。至唐,復有清明設 祭,朔望時節之祭,進食、薦衣之式。五代,諸陵遠者令 本州長吏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過親謁。 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祀。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作殿於太宗陵朝暮上食四時致祭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至道三年,太宗崩。 真宗即位。十一月置衛士五百人於陵所,作殿以安 御容。朝暮上食,四時致祭焉。」
真宗景德二年契丹遣使修好遣官奏告諸陵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云云。
景德三年九月,置諸陵齋宮,十二月朝陵。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三年二月甲申。禁民間開近 陵域地。九月甲子。置諸陵齋宮。十二月辛卯。朝陵。緣 路禁樂 按《禮志》。景德三年真宗將朝諸陵。以宰臣 王旦為朝拜諸陵大禮使。太常禮院言,「朝陵故事。合 排小駕鹵簿。唐太宗朝獻陵宿設黃麾仗。周衛陵寢。 今請周設黃麾仗。又唐制,前一日。陵令以玉冊進御。 親書,近臣奉出,陵令受之。今請造竹冊四幅,祝畢焚 之。其百官位,舊設陵所,從祝官及皇親客使,分於神 道左右,貞觀中並陪列司馬門內,今望準舊儀施行。 又《舊儀》詣寢宮,至大次之時,設百官位,奏請行禮,望 令先入,赴寢殿立班。貞觀中,皇帝至小次,素服乘馬。」 檢會今年正月車駕朝拜明德攢宮,止「素服白衣,當 時皇帝在大祥之內,今既服除,望止服淡黃袍。又按 貞觀、永徽故事,朝陵皆先親後尊,拜辭訖出,還大次, 便進發。今望先朝永熙陵行事及辭皇帝,皆兩次再 拜,陪位官每陵亦各兩次再拜。今請皇帝詣安陵參 辭,四度再拜,永昌、永熙陵各兩度設拜。舊儀,逐寢殿 上食,備太牢之饌,珍羞庶品,近以羊豕代太牢。今請 備少牢之祭,設奠讀冊畢,復詣寢宮,上珍羞庶品,別 行致奠之禮。又舊儀,前發二日,太尉告太廟。今請依 禮遍告六室。」詔特素服白衣行事,次序如告太廟,餘 依所請。
按《文獻通考》:「景德三年八月,詔以來春朝拜諸陵,凡 百費用,以官物充,增修館驛,以備行宮。從臣百司儲 擬供御,並從省約。諸司需索,非有敕命,州縣不得供 給道路不得廣役夫丁,修治鄰近州府,長吏不得擅 離本任赴行在,諸道不得以進奉為名,科配起居表 章,附廐置以聞。」 景德四年至陵所,素服行事。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四年春正月「乙巳。以丁謂為 隨駕三司使。己未車駕發京師。庚申次中牟縣。除逋 負。釋繫囚。賜父老衣幣。所過如之。丁卯。帝素服詣諸 陵。減西京及諸路繫囚罪。」己亥。詔置永安縣及三陵 副使都監 按《禮志》。「景德四年正月,車駕次鞏縣。罷 鳴鞭及太常奏嚴。金吾傳呼。既至,齋于永安鎮行宮。 太」官進蔬膳。是夜漏未盡三鼓,帝乘馬,卻輿輦繖扇, 至安陵,素服步入司馬門,行奠獻禮。諸陵亦然。又詣 下宮,凡上宮用牲牢祝冊,有司奉事。下宮備膳,差內 臣執事,百官陪位。又詣元德太后陵奠獻,別于陵西 南設幄殿,祭如下宮。禮畢,遍詣孝明、孝惠、孝章、懿德、 淑德、明德、莊懷七后陵,遂單騎從內臣「巡視陵闕而 親奠夔、魏、𨙸、鄆、安周六王及恭孝太子諸墳。其三陵 陪葬皇子、皇孫、公主之未出閤者,及諸王夫人之蚤 亡者,各設位次。諸陵下宮之東序,安陵百二十一墳, 量設三十位,男子女子共祝版二。昌陵十五墳,量設 十位,熙陵八墳,量設五位,並祝版一,以致祭焉。」辰後, 暫詣幄次更衣,復詣諸陵奉辭。有司以「朝拜無辭禮。」 帝不忍,故復往。仍遣官祭一品皇親、諸親。
====大中祥符三年奉安宣祖太祖聖容于二陵詔自今祀汾陰還朝拜二陵====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庚寅,遣內臣奉安宣祖、太祖聖容于二陵。」
按:《文獻通考》:「大中祥符三年,詔將來祀汾陰還時朝 拜諸陵,大略如景德四年之禮。」
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陰,有事於三陵。更定遣官朝陵 儀注。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春正月辛丑,陳幄 殿於訾村,望拜諸陵。三月壬辰,詔朝陵自西京至鞏 縣,不舉樂。甲午,發西京。丙申謁安陵永昌諸陵」 按 《禮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祀汾陰,經鞏縣,有司請於 訾村王喜設幄殿,置三陵神坐,皇帝靴袍就幄,設香 酒時果、牙菜食奠獻,而命大臣以香幣酒脯詣諸陵 致告。駕還,復行親謁之禮。帝素服乘馬至永安縣,齋 於行宮,夜漏未盡二鼓,詣三陵及元德太后、明德皇 后陵奠獻。」哀慟未明。禮畢,復詣四陵奉辭,省視几筵, 奠獻如初禮。又遍詣諸后陵、諸王墳致奠,命中使遍 祭皇親、諸親墳及汝州、秦王墳。是歲,命禮官定春秋 二仲遣官朝陵儀注,以祭服行事,專差宗正卿一員 朝拜三陵,別遣官二員分拜諸陵。又製長竿檐床二 副,置陵表祝版,遣寬衣軍士三十二人,輿送陵下。其 後添差陵廟行禮官四員,選朝官、京官宗姓者充。翰 林學士錢惟演言:「《春秋》朝陵,載于舊式,公卿親往,蓋 表至恭。唐顯慶中,始詔三公行事,天寶以後,亦遣公 卿巡謁,蓋取朝廷大臣,不必須同國姓,後參用太常、 宗正卿。晉開運中亦命吏部侍郎。近年以來,止遣宗 正等官,人輕位卑,實虧舊制。望自今於丞郎諸司三 品內遣官,闕則差兩省諫、舍以上。所冀仰副追孝之 心,以成稽古之美。」
大中祥符六年,以聖像至,遣官奏告諸陵。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六年三月乙卯,建安軍 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丁謂為迎奉使。五 月甲辰,聖像至。乙卯,謁聖像,奉安于玉清宮。丁巳,遣 使奏告諸陵。」
仁宗天聖七年秋七月癸亥以玉清昭應宮災遣官告諸陵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景祐四年減諸陵柏子戶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景祐四年減柏子 戶,安陵、永昌、永熙各留四十戶,永定五十戶,會聖宮 十戶。」
景祐 年,始令宗室正刺史以上一員拜陵。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景祐初,滄州觀察 使守節言,「寒食節例遣宗室拜陵,而十月令內司賓 往,非所以致恭。」乃詔宗室正刺史以上一員朝拜。
皇祐三年詔祀安陵昭憲皇后準太廟同室禮更令縣官朔望朝諸陵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皇祐三年,太常博 士李壽朋奏,帝后諸陵薦饗皆有時,獨昭憲皇后以 合葬安陵,不及時祭。禮院言:「朝拜儀注、牲牢並如太 廟常饗例,諸陵止奠一爵,而安陵奠兩爵,兩贊再拜, 惟祭饌不兼設,蓋有司相承失之。」于是詔安陵昭憲 皇后祝版、牲幣、御封香依太廟同室禮,更造諸陵祭 器,貯別庫。三陵皆置卒五百人,惟定陵以章獻太后 故,別置一指揮。昭陵使甘昭吉引定陵例,請置守陵、 奉先兩指揮。京西轉運司請減定陵卒半,以奉昭陵。 詔選募一指揮額五百人。初,永安縣官月朔朝定陵, 望朝三陵。韓琦言昭陵未有朝日,乃令縣官朔望分 朝諸陵。
英宗治平三年詔濮安懿王園廟置園令一人并定饗祭之儀
编辑按《宋史英宗本紀》,「治平三年春正月丁丑,皇太后下 書中書門下,封濮安懿王宜如前代故事。詔遵慈訓, 以塋為園,置守衛吏,即園立廟,俾王子孫主祠事,如 皇太后旨。」 按《禮志》:「濮安懿王園廟,治平三年,詔置 園令一人,以大使臣為之。募兵二百人,以奉園為額, 置柏子戶五十人。廟三間二廈,神門屋二所,及齋院、 神」廚、櫺星門。其告祭濮安懿王及諸神祝文,並本宮 教授撰。河南府給香幣、酒脯、禮物。太祝、奉禮,則命永 安縣尉主薄攝。如闕官,以本府曹官。凡祭告及四仲 饗,並依此制。奉安神主,三獻,命西京差判官一員;亞 獻朝臣一員;終獻攝知園令出納神主。廟制用一品 夫人任氏,墳域亦稱為「園。」
神宗熙寧五年詔寺觀奉陵寢神御者免役錢文武大臣過陵朝拜又詔臣僚朝陵唯執政官許進湯又建昭孝院奉永昭永厚二陵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五年十二月戊寅,詔寺觀奉 聖祖及祖宗陵寢神御者免役錢 按《禮志》:熙寧中, 詔文臣及兩省武臣閤門使以上經過陵下,並許朝 拜。又詔自今臣僚朝拜諸陵,除見任、嘗任執政官許 進湯,餘止奠獻薦新,不特拜。
按《文獻通考》,「熙寧五年建昭孝院,奉永昭、永厚陵,以官田給。始詔文臣兩省、武臣閤門使以上過陵下聽 朝謁。故事,歲遣朝陵官,自宣祖至真宗、章惠皇后總 以太常、宗正卿二人,其餘九陵通遣郎中或清望官 二人分詣。太常、宗正卿闕,以尚書省四品、兩省五品 以上或大卿監充,又闕,遣以次官。獨永定陵輪宗寺」 及太常禮院官一員,春秋朝享,因之檢察陵事,以陵 臺令陪位。若非時祭,則遣朝官。其永厚陵準永定陵 故事,應諸陵奉祀。牙床什器,各以東闕庭藏之。
元豐六年何洵直請定陵寢祀儀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元豐六年,太 常博士何洵直言,「自秦漢即陵為寢。有事生之具。令 祠陵官具牲牢俎豆。以祭服行禮。而朝獻景靈宮純 用時王之制。陵寢義當一體。其朝陵薦牙盤食。獻官 止以常服。六陵下宮及會聖宮門各視廟社,宮門列 戟二十四。」皆從之。復詔:朝陵自今各遣官,太常寺輪 長貳,餘以宗室遙郡防禦使。永安陵下宮之南,令加 舊地十步三尺,仍視其制度增修永厚陵。其永昌、永 熙陵亦繕治之。陵官輒離陵所以擅去官守法論。若 宮人朝陵,毋以伎樂迎送。
元豐七年,諸陵始設后位。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昭陵下宮,帝 后同幄薦獻,安陵以合祔及昌熙、定陵,悉無諸后神 像。長至元正、清明節,帝后異宮,酌獻上食,皆不豫饗。 元豐七年,因何洵直之請,乃命各設后位,遂選官定 薦獻供奉式焉。」
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太皇太后疾乙亥禱於諸陵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徽宗政和三年詔以天賜元圭告諸陵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三年春正月「甲子,詔以天賜 元圭,遣官冊告永裕永泰陵」 按《禮志》,政和三年二 月,以太平告成,冊告諸陵。
政和四年,以皇太子冠,告諸陵。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四年二月癸酉,長子桓冠。 按《禮志》,政和四年二月,皇太子冠,告諸陵。
高宗建炎元年詔西京留守及臺臣一員省視陵寢又詔河南鎮撫使翟興保護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紀》,建炎元年五月,命西京留守司修 奉祖宗陵寢 按《禮志》,宋初故事,車駕詣陵,謂之親 謁。南渡之後,此禮不舉,故上陵或曰省視,或曰保護, 或曰薦獻,或曰祭告,或曰致祭,或曰望祭,或曰修奉。 悉遣官不專於行禮也。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詔:「應永 安軍祖宗陵寢可差西京留守及臺臣一員躬親省 視,如有合修奉去處,措置奏聞。」仍詔鄜延路副總管 劉光世充省視陵寢使。又詔河南府鎮撫使翟興團 結本處義兵,保護祖宗陵寢。
建炎四年。詔禮部給降度牒一百道。充祭陵禮料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建炎四年六月。詔 令禮部給降度牒一百道。充祭告諸陵禮料。仍令翟 興所差來人。齎祭告表以行。
紹興元年詔昭慈獻烈皇后欑宮遣官行禮又詔列聖陵邑每半年遣官省視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元年六月,太 常寺言,「昭慈獻烈皇太后欑宮在越州會稽縣,合依 四孟朝獻禮例,差宰執一員,前一日赴欑宮泰寧寺 宿齋,至日行朝拜之禮。」詔同知樞密院事李回行禮。 〈又〉九月,起居郎陳興義言:「陛下躬履艱難之運,駐蹕 東南,列聖陵邑,遠在洛師,顧瞻山川,未得時省。雖欲 遣使,道路不通,聖懷日憤。近聞道路少通,差易前日, 願詔執事每半年擇遣使臣兩員,往省諸陵。」詔令樞 密院每半年差使臣兩員前去。
紹興二年。張守請朝謁昭慈獻烈皇后欑宮。許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二年三月。知 紹興府張守言。「昭慈獻烈皇后欑宮。近在府界。望許 臣以時朝謁。」從之。自是守臣皆許朝謁。
紹興三年正月。詔春秋二仲。于行在法惠寺薦獻諸 陵。二月詔春秋望祭。五月詔任直清祭告諸陵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年正月庚辰。詔春秋望祭 諸陵 按《禮志》。紹興三年正月。禮部太常寺「言春秋 二仲薦獻諸陵。乞於行在法惠寺設位望祭行禮。」從 之。自是每歲薦獻。率循此制。五月詔令戶部支金一 百兩。付河南府鎮撫使司幹辦公事任直清,充「祭告 永安軍諸陵。」
紹興九年,以金人歸地,遣使修奉諸陵,上徽宗陵名 曰《永固》。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九年春正月戊子,遣判大宗 正事士㒟、兵部侍郎張燾詣河南修奉陵寢。 按《禮 志》,紹興九年正月,上謂輔臣曰:「祖宗陵寢久淪異域, 今金國既割還故地,便當遣宗室使相與臣僚前去 修奉洒掃。」尋命同判大宗正事士㒟、兵部侍郎張燾 前去河南府祗謁修奉。六月,太常丞梁仲敏等言,「春
秋二仲,遣宗室遙郡防禦使薦獻諸陵,太常少卿薦獻永祐陵,權宜於行在設位行禮。今道路既通,望依舊遣官前詣。」詔令西京留守司候仲秋就便選官前 詣諸陵薦獻。士㒟、張燾回,言:「諸陵下石澗水,自兵興 以來,涸竭幾十五年,二使到日,水即大至,父老驚嘆, 以為中興之祥。」
按《文獻通考》:「紹興九年正月,太常寺言,徽宗及顯肅 皇后將及大祥,雖未置皇堂,若不先建陵名,則春秋 二仲,有妨薦獻。請先命宰臣上陵名。宰臣秦檜等請 上陵名曰永固。詔恭依。又以金人歸河南地,命大宗 正士㒟、兵部侍郎張燾祗謁陵寢。二人至西京朝拜, 陵寢,民夾道驩迎,遂入柏城,披荊履糵,隨宜葺之而」 去。及還,上問陵寢如何?燾不對,惟言「萬世不可忘此 賊。」上為之黯然。時方庭實為三京淮北宣諭使,至西 京,先朝謁陵寢,見永昌而下皆遇驚犯,泰陵至暴露, 庭實解衣覆之,歸日痛哭流涕,為上言之,由是大忤 秦檜。
紹興十年。詔修諸陵。盡斥金玉珍寶。播告天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十年三月。禮 部言。池州銅陵縣丞呂和問進宮陵儀制。望付太常 寺。以備檢照。永安軍等處今已收復。遂委知軍詣諸 陵逐位檢視。除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陵園廟並 無損動。內永安、永昌、永熙陵神臺璺裂。未敢擅行補 修。伏飭「太常寺看詳,若行補修,合就差所委修飾官 奏告行禮。」詔令河南府委官如法補飾,不得滅裂。其 後兵部侍郎兼史館修撰張燾言:「伏見宣諭官方庭 實有請,乞將來先帝山陵,一依永安陵等制度。臣區 區愚忠,願明詔有司,異時永固陵凡金玉珍寶,盡斥 不用,播告天下,咸使聞知。如是,自然可保無虞。」上納 之。
紹興十三年。令郊祀畢。權於法惠寺望祭諸陵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紹興十三年 十月。禮部太常寺言。「將來郊祀禮畢。合奏謝諸陵。昭 慈聖獻皇后欑宮。永祐陵欑宮已差官行禮。內諸陵 權於臨安府法惠寺設位望祭。差南班宗室二員行 禮。」從之。
紹興十七年,「命春秋薦獻欑宮,又每月遣官永祐陵 行禮。」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七年冬十月丁未,命太常 歲以春秋二仲薦獻欑宮,季秋遣御史按視。 按《禮 志》:紹興十七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佘堯弼言,「望舉 行舊制,於春秋二仲遣官詣永祐陵欑宮薦獻。」臣僚 又言,「陵廟之祭,月有薦新,著在令典。方今宗廟久已 遵奉,惟是永祐陵闕而未講,望令有司討論舉而行 之。」太常寺討論:「欲依《政和五禮》依典故,令兩欑宮遵 依,每月檢舉差官行禮。其新物令逐宮預行關報紹 興府排辦。」從之。
紹興二十七年,詔設檢察宮陵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二十七年六 月,詔永祐陵及昭慈聖獻皇后欑宮檢察承受,以「檢 察宮陵所」為名。
紹興三十年,詔「會稽知縣兼主欑宮事務。」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三十年九月, 吏部言,「紹興府會稽知縣,依倣陵臺令典故,於階御 內帶兼主管欑宮事務,量加優異。」
紹興三十二年。詔祖宗陵寢。令本處官吏朝謁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三十二年六 月。詔祖宗陵寢。令本處招討使同本處官吏。躬親朝 謁。如法修奉。務在嚴潔。以稱孝思之意。
孝宗乾道六年遣使於金請歸陵寢地特轉劉湛等官以保護陵寢
编辑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六年閏五月戊子,遣范成大 等使金求陵寢地。 按《禮志》,乾道六年八月,詔承信 郎劉湛特轉兩官,右迪功郎劉師顏特與右承務郎, 升擢差遣,秦世輔特轉一官,升充正將。以湛等歸正 結義,保護陵寢故也。
按《文獻通考》:乾道六年,以起居郎范成大為祈請使, 之金,請陵寢地。先時,上賜宰臣陳俊卿手札曰:「朕痛 念祖宗陵寢,迥隔四十餘年,今欲特遣使就彼祈請, 卿以為何如?可密奏來。」俊卿以為未可,坐罷相知福 州。乃遣成大行令學士院草國書,以陵寢所在,欲求 河南地為辭。成大將行,祕書少監李燾等皆以為不 然,國子博士丘崇輪對,論其無益啟侮,上不樂曰:「卿 家祖先墳墓為人占據,莫不須理會否?」答云:「臣但能 訴之,不能告之。」上赫怒。成大既出疆,使還其國書云: 「和約既成,界山河以如舊;緘音遽至,指鞏、洛以為言。 援曩時無用之文,瀆今日既盟之好。既云廢祀,欲伸 追遠之懷;止可奉遷,即俟刻期之報。至若未歸之旅 柩,亦當並發於行塗。」既而遣趙雄賀金主生辰,復附 國書,其略曰:「惟列聖久安之陵寢,既難一日而驟遷, 則靖康未返之衣冠,豈敢先期而獨請?」其後金人徙 葬欽宗於鞏原,而荊、襄諜報乃謂金以十萬騎奉遷陵寢以來,中外洶洶,邊帥咸請增戍,後卒無事。
淳熙元年詔春秋二仲以太常少卿薦獻永祐陵以太常丞代之
编辑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淳熙元年正月,禮 部太常寺言,「春秋二仲,差太常少卿薦獻永祐陵欑 宮,并周視陵域。如遇少卿有闕,乞從本寺前期取指 揮,差本寺以次官充攝。所有今年仲春薦獻即日見 闕少卿。」詔差太常丞錢良臣。自後春秋遇少卿闕,率 以為例。
光宗紹熙元年有司請秀安僖王園廟典禮如濮安懿王故事從之
编辑按《宋史光宗本紀》。紹熙元年三月丁卯。詔秀王襲封 置園廟 按《禮志》。秀安僖王園廟,紹熙元年三月,詔 秀王襲封等典禮,禮部、太常寺乞依濮安懿王典禮, 避秀安僖王名一字。詔恭依,仍置園廟。四月,詔皇伯 滎陽郡王伯圭除太保,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壽 觀使,嗣秀王,以奉王祀。六月,禮部太常寺言濮安懿 王「園廟制度,廟堂、神門宜並用獸,所安木主石埳于 室中西壁三分之一,近南去地四尺,開埳室,以石為 之,其中可容神主趺匱。今來秀安僖王及夫人神主, 欲乞並依上件典禮。四仲饗廟,三獻官并奉禮郎等, 係嗣秀王充初獻,本位姪男攝亞、終獻,其奉禮郎等 乞湖州差官充攝行禮,合用牲牢、羊、豕,湖州排辦祭 器、祭服,工部下文思院製造,每遇仲饗,本府前期牒 報湖州排辦。所有行禮儀注,乞從太常寺參照《濮安 懿王儀注》修定。」並從之。其園廟,差御帶霍漢臣同湖 州通判一員相度聞奏。八月,霍漢臣暨通判湖州朱 僎言:奉詔相度園廟,以圖來上。十月,詔委通判一員 提督修造祠堂,如法修蓋。十一月,禮工部、太常寺言: 「濮安懿王園廟三間二廈,神門屋二所,齋院、神廚、櫺 星門,欲令湖州照應建造。」從之。
寧宗慶元元年詔永阜陵秋季遣御史朝拜檢察諸陵亦如之
编辑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慶元元年六月,詔 「永阜陵孝宗皇帝欑宮,每歲秋季一就,令所差監察 御史恭詣朝拜檢察。從御史臺申請,諸陵亦如之。」
理宗端平元年以金滅汛掃諸陵遣官朝謁
编辑按《宋史理宗本紀》,「端平元年春正月,史嵩之露布告 金亡,謹遣郭春按循故壤,詣奉先縣汛掃祖宗諸陵。 三月辛酉,詔遣太常寺主簿朱揚祖、閤門祗候林拓 詣洛陽省謁八陵。四月辛未,詔遣朱復之詣八陵相 度修奉。八月甲戌,朱揚祖、林拓朝謁八陵回,以圖進。 上問諸陵相去幾何,及陵前澗水新復,揚祖悉以對」, 上忍涕太息。 按《禮志》:端平元年正月,京西湖北安 撫制置使史嵩之露布以滅金聞。二月,御筆:「國家南 渡以後,八陵迥隔,常切痛心。今京湖帥臣以圖來上, 恭覽再三,悲喜交集。凡在臣子,諒同此情。可令卿監、 郎官以上詣尚書省恭眡集議。」遂遣太常寺主簿朱 揚祖、閤門祗候林拓朝謁八陵。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