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66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六十六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目錄

 朝賀部彙考十

  宋三神宗熙寧七則 元豐七則 哲宗元祐八則 紹聖一則 元符三則 徽宗建

  中靖國一則 崇寧一則 大觀三則 政和三則 重和一則 宣和二則 欽宗靖康一

  則

禮儀典第二百六十六卷

朝賀部彙考十

编辑

宋三

编辑

神宗熙寧元年群臣上壽于紫宸殿詔宰相遵舊制奏事春秋分以辰正授外任者許轉訖朝辭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元年夏四月辛亥,同天節,群 臣及遼使初上壽於紫宸殿。 按《禮志》,神宗即位,御 史中丞王陶以《皇祐編敕》宰臣押班儀制移中書,謂 「天子新即位,大臣不應隳廢朝儀。」不報。舊制,祖宗以 來,日御垂拱殿,待制諸司使以上俱赴,而百官班文 德殿曰常朝,五日皆入,曰起居。平時宰相垂拱殿奏 事畢,赴文德殿押班。或日昃未退,則閤門傳宣放班, 多不復赴。王陶以韓琦、曾公亮違故事不押班為不 恭,劾之。琦、公亮上表待罪,且言:「唐及《五代會要》,月九 開延英,則餘日宰相當押正衙班。及延英對日,未御 內,殿前傳宣放班,則宰相不押正衙班明矣。自祖宗 繼日臨朝,宰相奏事,至祥符初,始詔循故事,押文德 班以妨職,浸廢乃至今日。請下太常禮院詳定。」陶坐 絀司馬光代為中丞,請令宰相遵國朝舊制押班,不 須詳定。尋詔宰相春分、辰初、秋分、辰正、垂拱殿未退, 聽勿赴文德殿,令御史臺放班。光又言:「垂拱奏事畢, 春分以後鮮有不過辰初,秋分以後鮮有不過辰正。 然則自今宰臣常不至文德殿,押班請春分辰正,秋 分已初,奏事未畢,即如今詔,庶幾此禮不至遂廢。」迺 詔「春、秋分率以辰、正。」熙寧初,閤門言:「舊制,中書省、 樞密院奏事退,再引三班。假日,則兩班或再御後殿, 引對多及午刻。遇開經筵,即至申末,恐久勞聖躬。請 遇經筵日,自二府奏事外,止引一班,或有急奏及言 事官請對,即取旨,俟罷經筵日仍舊。」又言:「假日御崇 政殿,每遇辰時,則隔班過延和殿再引,不待進食。至 已刻,隔班取旨,尚許引對。請自今隔班過延和殿,俟 已進食再引,遇寒暑大風雨雪,即令次日引對。」詔:自 今授外任者,許令轉對訖朝辭。監察御史裡行張戩、 程顥言:「每欲奏事,必俟朝旨,或朝政有闕及聞外事, 而機速後時,則已無所及。況往復俟報,必由中書,萬 一事干政府,則或致阻格。請依諫官例,牒閤門求對, 或有急奏,即許越次登對,庶幾遇事入告,無憂失時。」 又以編修閤門儀制所言:「三衙有急奏,許於後殿登 對。若別有奏陳,則報閤門如常制。或假日御崇政殿, 則於已得旨對班後續引,且許兩制以上同班奏事。」 按《文獻通考》,熙寧元年,詔自今授外任者,許令轉訖 朝辭。

按陳隨隱《上壽拜舞記》:「紫宸殿上壽,三十,三拜,三舞 蹈。初面西立。閣門進班,齊牌,上升座,鳴鞭,禁衛起居, 移班,北面躬身,聽贊,兩拜,起直身,搢笏,三舞蹈,跪左 膝,三叩頭,出笏,就一拜,又兩拜,躬身。竢班首奏聖躬 萬福,再聽贊拜,兩拜,移班如初。殿中監升殿,詣酒尊 所。教坊起居,殿侍進御茶床,又北面躬身,聽贊拜,兩」 拜,直身立。上公升殿注酒,詣御座前,躬進,俛伏致詞, 並躬身;竢上公降階,復位,聽贊拜、兩拜,起,躬身;竢樞 密宣答,聽贊拜、兩拜,移班如初。上公升殿,立御座東, 樂作,上飲畢,上公受盞,降階復位,北面躬身,聽贊拜、 兩拜,舞蹈如初。不該,赴座官先退,赴座官躬身聽樞 密詣折檻東宣答訖,聽贊拜、兩拜,升階立席後。竢進 酒樂作,上飲畢,舍人贊「各賜酒」,躬身聽贊拜,兩拜,起, 贊各就坐,立如故。復贊乃坐。酒行,先上公,次百官,搢 笏執盞,立席後,躬身飲訖,聽贊拜,兩拜,復坐。食至,搢 笏,執碟,出笏,再進酒,如上禮三行,舍人曰「可起」,立席 後。竢上公御座前,俛伏,跪奏,復位,降階,北面,聽贊拜, 兩拜,舞蹈如初。鳴鞭捲班。凡正旦朝賀,一十九拜,三 舞蹈。初面西立。上升座,閤門起居,班首以下躬身,北 面;竢舍人宣名訖,聽贊拜,兩拜、舞蹈如前禮,躬身,竢 班首奏聖躬萬福,聽贊拜,兩拜,起,直身立。竢樞密升 殿,班首出班,俛伏致詞,並躬身;竢班首復位,聽贊拜, 兩拜,舞蹈如初,起,躬身;竢樞密承旨詣折檻東稱有 制,兩拜,起,躬身。竢樞密宣答訖,聽贊拜、兩拜、舞蹈如 初。凡冬至朝賀,一十三拜一舞蹈。初百官面西立,儀 仗以下起居,知閤次之。次讀奏。自舍人宣班首以下 起居稱賀,北面躬身,聽贊拜,兩拜起,舞蹈如初。起、躬 身。竢班首奏聖躬萬福,聽贊拜、兩拜,起,直身立。竢樞 密升殿,班首致詞,宣答如正旦禮。凡朔望起居,九拜 一舞蹈。初讀奏自知閤御帶行門以下,常起居,殿中侍御史大起居,七拜。百官躬身聽。舍人宣班首名,北 面聽贊拜,兩拜,舞蹈如初。不候贊,兩拜,班首不離位。 奏「聖躬萬福」,躬身聽贊拜,兩拜起,躬身聽贊,各祗候 捲班。凡上殿輪對,初面西立,舍人引北面躬身,聽贊 拜聲絕,兩拜起,躬身聽贊祗候,直身立。引稍前兩步, 再躬身聽贊拜,兩拜,起躬身聽贊祗候,面西立。竢三 省奏事退,引升殿,立東南角。舍人前奏御位姓名、上 殿因依,引赴御座左,側身立,搢笏當殿,未出笏,又手 及橫執劄子,為失儀。如有宣諭,即口奏云:「臣官不該 殿上拜,容臣奏事畢,下殿謝恩。」奏事畢,依舊路下殿, 北面,不候贊兩拜,隨班。凡謝恩,初面西立,舍人奏姓 名,引北面,贊拜,兩拜,出殿致詞,歸位,贊兩拜,舞蹈聽。 贊祗候,退。凡朝辭,面西立,舍人奏姓名,引北面,贊兩 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又贊兩拜,出班致詞,復位,又 贊兩拜,贊好去。如有賜物,宣有敕,即搢笏,舞蹈三拜。 凡賜茶,引北面躬身,奏「聖躬萬福」,贊兩拜,贊就坐。升 殿。立席後。再贊乃坐。茶至搢笏、出笏降階。贊兩拜。贊 祗候退。

熙寧二年,詔定遼使班位,並大學士遇坐朝不升殿 侍立及臣僚上馬之制。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二年四月壬寅,遼遣耶律昌 等來賀同天節。 按《禮志》:熙寧二年四月,國信所言, 「大遼賀同天節,左番使耶律奭赴文德殿拜表,言南 使到北朝,綴翰林學士班,今來卻在節度使之下,館 伴者諭之,始就班。」時下御史臺閤門同詳定,奏稱人 使不知本朝翰林學士班自在節度使之下,如遇合 班,「即節度使在翰林學士之西,差前別為一班立,俱 不相壓。欲且依久來儀制體例。」詔依所定。是月,編修 《閤門儀制》所言:「慶曆中,改文明殿學士為觀文殿學 士,又置大學士。按文明殿即今文德殿,乃正衙前殿 也。後唐始置學士,序位樞密副使之下,每遇紫宸殿 坐朝,則升殿侍立。蓋文德、紫宸通謂之『前殿,故學士 侍立為宜。其觀文殿深在禁中,乃與資政、端明殿相 類,而資政、端明學士並不侍立。竊詳慶曆所改職名, 雖用舊之班著,而殿之次序,與舊義理不同。其觀文 殿大學士,自今遇紫宸殿坐朝,請更不升殿侍立』。」從 之。御史臺、太常禮院詳定臣僚御路上馬之制。「近 上臣僚及北使到闕,並於御路上行馬。中書、樞密院 執政官、宣徽院御史中丞、知雜御史、左右金吾攝事 官,清道者導從呵止依舊式。其三司副使以上亦許 出節。正任觀察使以上與合出節臣僚,並許自宣德 門外至天漢橋北御路上行馬。如從駕出入,及宗室、 內庭諸宮院車騎,並不在此限。」御史臺又言:「舊制,百 官臺參辭謝臣僚,於朝堂先赴三院御史幕次,又赴 中丞幕次,得以體按老疾。今止於御史廳一員對拜, 不惟有失舊儀,兼恐不能公共參驗。請如舊制,朝堂 拜揖,遇放常朝,即詣御史臺。」已而詔:宰臣、親王、使相、 兩府、宣徽使,遇入樞密院門,許至從南第「二門外上 下馬。」又詔:宰臣上馬,樞密院次之,諸司又次之,左、右 丞上下馬處並同。兩省侍郎、御史臺言:「左丞蒲宗孟、 右丞王安禮、賀僕射上尚書省,於都堂下馬。按左、右 丞上下馬於本廳,請付有司推治。」安禮爭論上前,以 為今日置左、右丞為執政官,不應有厚薄。左、右丞於 都堂上下馬自此始。尋詔執政官退朝上馬,宰臣於 樞密院,餘於隔門外都堂聚議。退,左丞於門下侍郎 廳,右丞於中書侍郎廳,品官詣尚書省上下馬依雜 壓。大中大夫以上就第一貯廊,監察御史以上就過 道,諸六曹尚書、侍郎即大中,大夫,以上就本廳,監察 御史以上就客位,餘並過道門外。

熙寧三年,以旱,罷「同天節上壽並《入閤儀》。」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三年夏四月丙寅,遼遣耶律 寬來賀同天節。五月壬子,罷入閤儀 按《禮志》:熙寧 三年,以大旱罷同天節上壽,群臣赴東上閤門表賀。 中書門下言:「同天節上壽班,自今樞密使副、宣徽三 司使、殿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以上共作一班,進酒 一醆。親王、宗室使相至觀察、駙馬管軍觀察使以上, 皆」赴紫宸殿,依本班序立。上壽更不赴垂拱殿。蓋以 管軍觀察使以上及親王、駙馬,並於垂拱殿,以官序 高下各班進酒畢而日晏,外朝有班者仍詣紫宸殿。 議者以為近瀆,改焉。而詔袒免以上宗婦,聽班賀於 禁中。入閤儀。仁宗從知制誥李淑議,仍讀時令,詔 禮官詳定儀注,以言者謂未合於禮而罷。熙寧三年, 知制誥宋敏求等言:「奉詔重修定《閤門儀制》,內文德 殿入閤儀。按今文德殿,唐宣政殿也;紫宸殿,唐紫宸 殿也。然祖宗親朝,皆嘗御文德殿入閤。唐制,常設仗 衛於宣政殿,或遇上坐紫宸,即喚仗入閤,如此則當 御紫宸殿入閤,方合舊典。」翰林學士王珪等議:「按入 閤者,乃唐舊日紫宸殿受常朝之儀也。唐紫宸與今 同,宣政殿即今文德殿。唐制,天子坐朝,必立仗於正 衙,若止御紫宸,即喚正衙仗自宣政殿東西閤門入,

故為入閤。五代以來,遂廢正衙立仗之制。今閤門所
考證
載入閤儀者,止是唐常朝之儀,非盛禮也。」自是入閤

之禮遂罷。

熙寧四年春正月丁亥朔,不視朝。甲寅,定文德殿朔 望視朝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宋敏求又言。本朝 惟入閤乃御文德殿視朝。今既不用入閤儀。即文德 遂闕視朝之禮。請下兩制及太常禮院。約唐制御宣 政殿。裁定朔望御文德殿儀。以備正衙視朝之制。學 士韓維等以入閤圖增損裁定。上儀曰:「朔日不值假。 前五日閤門移諸司排辦。前一日有司供帳文德殿。 其」日,金吾將軍常服押本衛仗,判殿中省官押細仗, 先入殿庭,東西對列,文武官東西序立,諸軍將校分 入北向立。朝堂引贊官引彈奏御史二員入殿門踏 道,當下殿北向立。次催文武班分入,並東西相向立。 諸軍將校即於殿庭北向立班。皇帝服靴袍御垂拱 殿,鳴鞭。內侍、閤門管軍依朔望常例起居。次引樞密、 宣徽、三司使副、樞密直學士、內客省使以下至醫官 待詔及修起居注官二員並大起居,諸司使以下退 排立。帝輦至文德殿後,閤門奏班齊。帝出殿上,索扉 升榻,鳴鞭扇開捲簾。儀鸞使焚香,喝:「文武官就位,四 拜起居。」雞人唱時,舍人於彈奏御史班前西向喝:「大 起居。」御史由文武班後至對立位次引左右金吾將 軍合班於宣制石南。大起居班首出班躬奏:「軍國內 外平安」,歸位再拜,各歸東西押仗位。《通喝》舍人於宣 制石南北向對立,舍人退於西階次揖宰臣、親王以 下躬奏文武百僚宰臣某姓名以下起居,分引群臣 以下橫行,諸軍將校仍舊立。閤門使喝:「大起居。」舍人 引宰臣至儀石北,俛伏跪,致詞祝月訖。其詞云:「文武 百僚宰臣金御臣某姓名等言:孟春之吉,伏惟皇帝 陛下膺受時祉,與天無窮。臣等無任歡呼忭蹈之至。」 歸位,五拜。閤門使揖中書由東階升殿,樞密使帶平 章事以上由西階升殿侍立。給事中一員歸左省位 立,轉對官立於給事中之南。

如罷轉對官,每遇御史臺前期牒請文官二員,並依轉對官例,先於閤門投《進奏狀》。

吏部侍郎及刑法官立於轉對官南,兵部侍郎於右 省班南,與吏部侍郎東南相向立,搢笏,各出班籍置 笏上。

吏部、兵部侍郎,以知審刑官、東西院官充。刑法官以知審刑、大理寺官充。

親王、使相以下分班出,引轉對官於《宣制》石南,宣徽 使殿上承旨,宣答如儀。次吏部、兵部侍郎及刑法官 對揖出。次彈奏御史無彈奏,對揖出。如有彈奏,並如 儀。引給事中至宣制石南,揖躬奏。殿中無事,喝祗候, 揖西出。次引修起居注官,次引排立供奉官以下各 合班於宣制石南,躬喝「祗候」,揖分班出,喝「文武官等」 門外祗候。出索扇垂簾,皇帝降坐,鳴鞭。舍人當殿承 旨放仗。四色官請幫助識別此字。靴,急趨至宣制石南,稱:「奉敕放仗。」 金吾將軍并判殿中省官對拜訖,隨仗出。親王、使相、 節度使至刺史、學士、臺省官、諸軍將校等,並序班朝 堂,謝賜茶酒。帝復御垂拱殿,中書、樞密及請對官奏 事,不引見、謝辭,班後殿坐,臨時取旨。其日遇有德音、 制書、御札,仍候退御垂拱殿坐,制箱出外。應正衙見、 謝、辭文武臣僚,並依御史臺儀制。喚班依序分入於 文武班後,以北為首,分東西相向,重行異位,依見辭 謝班序位。餘押班臣僚於班稍前押班,候刑法官對 揖出,分引近前揖躬。舍人當殿宣班,引轉對班見、謝、 辭並如紫宸儀。樞密使不帶平章事,參知政事至同 簽書樞密院事,宣徽使並立於宣制石稍北。宰臣、親 王、樞密使帶平章事、使相係押班者,立於儀石南,餘 官並立於宣制石南。如合通喚,閤門使引,並如儀。贊 喝訖,係中書、樞密,並揖升殿辭謝,揖西出。其合問「聖 體」者,並如儀。餘官分班出。

彈奏御史候見、謝、辭班絕,對揖出。其朝見如《謝都城門外御筵》及召赴闕、《謝茶藥撫問》之類,不可合班者,各依別班。中謝、對賜酒食等並門賜。其係正衙見,門謝、辭,亦門外唱放。

「應正衙見、謝、辭臣僚,前一日於閤門投詣正衙榜子, 閤門上奏目,又投正衙狀於御史臺、四方館。應朔日 或得旨罷文德殿視朝,止御紫宸殿起居。其已上奏 目、正衙見、謝、辭班並放免,依官品隨赴紫宸殿引,或 值改依常朝。文德殿自有百官班日,並如舊儀。應外 國蕃客見、辭,候喚班先引赴殿庭東,依本國職次重 行異位立。候見辭謝班絕,西向躬。」舍人當殿通班轉 於宣制石南,北向立,贊喝如儀,西出。其酒食分物並 門賜。如有進奉,候彈奏。御史出,進奉入。

惟御馬及擔床自殿西偏門入,東偏門出。其進奉出入文武官起居舍人通「某國進奉。」 宣徽使喝「進奉出。」 節次如《紫宸儀》。

候進奉出,給事中奏:「殿中無事」,出其後殿。再坐,合引 出者從別儀。其日賜茶酒,宰臣、樞密於閤子,親王於本廳,使相、宣徽使、兩省官、待制、三司副使、文武百官、 皇親使相以下至率府副率及四廂都指揮使以下 至副都頭,並於朝堂。如朝堂位次不足,即於朝堂門 外設次。管軍節度使至四廂都指揮使,節度使、兩使 「留後至刺史,並於客省廳。」詔從所定。

熙寧六年正月,更定合班及正衙內殿朝儀。十月,以 復熙、河等州,御紫宸殿受賀。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六年冬十月辛巳,以復熙、河、 洮、岷、疊、宕等州,御紫宸殿,受群臣賀,解所服玉帶,賜 安石。 按《禮志》:熙寧六年正月,西上閤門副使張誠 一言,「垂拱殿常朝,先內侍唱內侍都知以下至宿衛 行門,計一十八班。起居後,通事舍人引宰執、樞密使 以下大班入,次親王,次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以下,次 皇親使相以下十班入,方引見謝辭。或遇百官起居 日,自行門後通事舍人引樞密以下,次親王、使相以 下至刺史十班入,方奏兩巡使起居立定,方引兩省 官入,次閤門引宰臣以下大班入。起居畢,候百官出 絕,兩省班出,次兩巡使出,中書、樞密方奏事」,已是日 高,況大班本不分別丞、郎、給諫、臺省及「常參官,今獨 使相以下曲為分別,虛占時刻。請遇垂拱殿百官起 居日,將親王以下十班合為四班,親王為一班,侍衛 馬步軍都指揮使為一班,皇親使相以下至刺史重 行異位為兩班,可減六班。如垂拱殿常朝不係百官 起居,或紫宸殿百官起居,其親王、使相以下班,並依 舊儀序入起居。」從之。九月,引進使李端慤言:「近朔望 御文德殿視朝,祁寒盛暑,數煩清蹕,而紫宸之朝,歲 中罕御。請朔日御文德,既望坐紫宸,庶幾正衙內殿 朝儀並舉。」從之。

熙寧七年八月,集賢院學士宋敏求上《編修閤門儀 制》。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熙寧十年春正月戊辰,仙韶院火,不視朝。二月丙午, 以復廣、源、蘇、茂等州,群臣表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元年冬十一月己丑命龍圖閣直學士宋敏求等詳定正旦御殿儀注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元豐元年。詔龍圖 閣直學士史館修撰宋敏求等詳定正殿御殿儀注。 敏求遂上朝會儀二篇。令式四十篇。詔頒行之。其制 元正冬至大朝會。有司設御座。大慶殿東西房於御 座之左右少北。東西閣於殿後。百官宗室客使次於 廟堂之內外。五輅先陳於庭。兵部設黃麾仗於殿之 內外。《太樂令》展宮架之樂於橫街南,《鼓吹令》分置十 二案於宮架外。協律郎二人,一位殿上西階之前楹, 一位宮架西北,俱東向。陳輿輦、御馬於龍墀,繖扇於 沙墀,貢物於宮架南,餘則列大慶門外。陳布將士於 街左右。金吾六軍諸衛勒所部列黃麾大仗於門及 殿庭。百僚、客使等俱入朝,文武常參官朝服,陪位官 公服,近仗就陳於閣外。太樂令、樂工、協律郎入就位, 中書侍郎以諸方鎮表案、給事中以祥瑞案俟於大 慶門外之左右。諸侍衛官各服其器服,輦出至西閣, 降輦。符寶郎奉寶詣閤門奉迎。百官、客使、陪位官俱 入就位。侍中版奏「中嚴」,又奏「外辦。」殿上鳴鞭,宮縣撞 黃鍾之鐘,右五鐘皆應。內侍承旨索扇,扇合,帝服通 天冠、絳紗袍,御輿出,協律郎舉麾,奏《乾安樂》,鼓吹振 作,帝出自西房,降輿即座,扇開,殿下鳴鞭,協律郎偃 麾,樂止,爐煙升。符寶郎奉寶置御座前,中書侍郎、給 事中押表案、祥瑞案入,詣東西階下對立。百官、宗室 及僚使班分東西以次入,《正安》樂作,就位,樂止。押樂 官歸本班。起居畢,復案位。三師、親王以下及御史臺 外正任遼使,俱就北向位。典儀贊「在位者皆再拜。」起 居訖,太尉將升,中書令、門下侍郎俱降至西階下立。 凡太尉行則樂作至位樂止太尉詣西階下,解劍脫舄,升殿。中書 令、門下侍郎各於案取所奏之文,詣褥位,解劍脫舄, 以次升,分東西立以俟。太尉詣御座前,北向跪奏:「文 武百僚、太尉具官臣某等言:『元正啟祚,萬物咸新』。」冬至 易為晷運推移日南長至「伏惟皇帝陛下應乾納祐,與天同休。」俛 伏興,降階佩劍,納舄還位。在位官俱再拜舞蹈,三稱 萬歲,再拜。侍中進當御座前承旨,退臨階西向稱制, 宣答曰:「履新之慶。」冬至易曰履長之慶與公等同之。贊者曰「拜」, 舞蹈三稱萬歲。橫行官分班立。中書令、門下侍郎升, 詣御座前,各奏諸方鎮表及祥瑞訖。戶部尚書就承 制位,俛伏跪奏「諸州貢物,請付所司。」禮部尚書奏諸 蕃貢物如之。司天監奏雲物祥瑞,請付史館。皆如上 儀。侍中進,當御座前,奏禮畢。殿上承旨索扇,殿下鳴 鞭,宮縣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協律郎舉麾,宮縣 奏《乾安樂》,鼓吹振作。帝降座,御輿入自東房,扇開偃 麾,樂止。侍郎奏「解嚴」,百官退還次,客使、陪位官並退。 有司設食案。大樂令設登歌殿上,二舞入立於架南。 預坐當升殿者位御座之前,文武相向,異位重行,以 北為上。非升殿者,位於東西廊下。尚食奉御設壽尊於殿東楹少南,設坫於尊南,加爵一。有司設上下群 臣酒尊殿下。東西廂侍衛官及執事者各立其位,仗 衛仍立俟上壽,百官立班,如朝賀儀。侍中版奏:「中嚴 外辦。」聞鳴鞭索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輿出東房, 樂作,帝即坐,扇開樂止。贊拜畢,光祿卿詣橫街南跪 奏:「具官臣某言,請允群臣上壽。」興。侍中承旨稱「制可」, 少退,舍人曰:「拜。」光祿卿再拜訖,復位。三師以下就位, 贊者曰:「拜。」在位者皆拜舞三稱萬歲。太尉升殿,詣壽 尊所,北向。尚食奉御酌御酒一爵授太尉,搢笏,執爵 詣前跪進。帝執爵。太尉出笏,俛㐲,興,少退,跪奏:文武 百寮,太尉具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臣等不勝 大慶,謹上千萬壽。」俛伏,興,降復位。贊者曰:「拜。」在位者 皆再拜,三稱萬歲。侍中承旨退,西向宣曰:「舉公等觴。」 贊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三稱萬歲,北向,班分東西 序立。太尉自東階侍立,舉第一爵,《和安樂》作,飲畢,樂 止。太尉受虛爵,復於坫,降階。三師以下贊拜,舞蹈稱 萬歲,如上儀。侍中進奏:「侍中具官臣某言,請延公王 等升殿。」俛伏,興,降復位。侍中承旨退稱:「有制。」贊者曰: 「拜」,在位者皆再拜。宣曰:「延公等升殿。」贊者曰:「拜」,在位 者皆再拜。公王等詣東階,升,立於席後。尚食奉御進 酒,殿中監省酒以進,帝舉第二爵,登歌作《甘露》之曲, 飲訖,殿中監受爵,樂止。群臣升殿,就橫行位。舍人曰: 「各賜酒。」贊者曰:「拜」,群官皆再拜,三稱萬歲。舍人曰:「就 坐。」太官令行酒,搢笏受酒,宮縣作《正安》之樂,文舞入 立宮架北,觴行一周。凡行酒訖,並太官令奏巡周,樂 止。尚食進食升階,以次置御座前,又設群官食訖,太 官令奏:食遍。太樂丞引《盛德升聞》之舞入,作三變,止。 出。殿中監進第三爵,群官立席後,登歌作《瑞木成文》 之曲,飲訖,樂止。殿中丞受虛爵,舍人曰:「就坐。」群官皆 坐。又行酒作樂、進食如上儀。太樂丞引《天下大定》之 舞入,作三變,止,出。殿中監進第四爵,登歌奏《嘉禾》之 曲,如第三爵。太官令行酒又一周,樂止,舍人曰:「可起。」 百僚皆立席後,侍中進御坐前跪奏:「禮畢。」俛伏,興,與 群官俱降階復位。贊者曰:「拜。」皆再拜,舞蹈,三稱萬歲, 起,分班立。殿上索扇,扇合,殿下鳴鞭。太樂令令撞蕤 賓之鐘,左右鐘皆應。協律郎俛伏,舉麾,太樂令令奏 《乾安》之樂,鼓吹振作。帝降坐御輿,入自東房,扇開樂 止。侍中奏「解嚴」,所司承旨放仗,百僚再拜,相次退。舊 制,朝賀上壽,帝執鎮圭,至是始罷不用。常朝之儀。 唐以宣政為前殿,謂之「正衙」,即古之內朝也。以紫宸 為便殿,謂之「入閤」,即古之燕朝也。外又有含元殿,含 元非正,至大朝會,不御正衙,則日見群臣,百官皆在, 謂之「常參。」其後此禮漸廢。後唐明宗詔群臣每五日 一隨宰相入見,謂之「起居。」宋因其制,皇帝日御垂拱 殿,文武官日赴文德殿,正衙曰「常參」,宰相一人押班, 其朝朔望,亦於此殿。五日起居,則於崇德殿或長春 殿,中書門下為班首。長春即垂拱也。至元豐中,官制 行,始詔侍從官而上,日朝垂拱,謂之常參官。百司朝 官以上,每五日一朝紫宸,為六參官;在京朝官以上, 朔望一朝紫宸,為朔參官、望參官。遂為定制。 正衙 常參。國朝之制,兩省、臺官、文「武百官每日赴文德殿 立班,宰臣一員押班。常朝官有詔旨免常朝及勾當 更番宿者不赴。遇假併三日以上即橫行參假,宰臣、 參知政事及免常朝者悉集。」

如遇親王、使相過正衙,則取別旨。

群官見《謝辭》者皆赴正衙。其日,文武班尚書上將軍 以下並先敘立於殿門之外,東西相向。

文班一品,二品不敘立。

正衙見、謝、辭官立於大班之南,右巡使立正衙位南, 北向,臺官、大夫、中丞、三院御史各就揖,班位再揖。

三院不全即不揖

揖訖,臺官與左巡使先入,各就位。

左右巡使立鐘鼓樓下,左巡使奏武班,右巡使奏文班。如只巡使一員,即就入班南立單奏。如俱闕,即於臺官或員外郎以下差攝。

次兩班及右巡使入,次見謝辭官入,次兩省官入,

兩省官自殿西偏門入、於右勤政門北偏門立候。文武班將至、循午階就位。

次文班一品、二品入次宰臣出東上閤門就位,通事 舍人一員立於閤門外,北向,四色官立其後。舍人通 承旨奉敕不坐,四色言應喏,急趨至放班位宣敕,在 位官皆再拜而退。其應橫行者班定,通事舍人揖群 官轉班北向,舍人揖再拜復位,如常朝之儀。

兩省官幕次,舊在中書門外,近制「就便權就朝堂門南上將軍幕次。」

凡見謝、辭官:

新受加恩,出使到門者。

宰臣、親王、使相、

俟班定,引贊引出東上閤門,至押班位西向立定,先赴午階南「中書門下正衙位」 ,再拜,郤還押班位。

樞密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參知政事,宣徽使,宗室節度使以下至「刺史、將軍。」

俟班定,四方館吏引出東上閤門,至殿庭,由東黃道赴正衙位,北向,以西為首,將軍以東為首。正衙畢,宰臣、樞密出西便門,親王、宗室入東上閤門。

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觀文殿學士三司使 翰林資政、侍講、侍讀學士直學士知制誥、待制

直學士以上集丞、郎幕次,待制集上將軍幕次。俟班定,四方館吏引入殿西便門,赴班於大夫、中丞前出。

「門下」、中書侍郎至「正言。」

四方館吏引先集勤政門北。俟班定於一品二品官未就位前。先就位。放班訖、由西偏門出。

「御史大夫」至御史。

序班如常朝

三師:三公僕射,東宮三師,三少。

班入殿門。朝堂吏引入《殿東便門》赴班於兩省臺官前出

尚書丞、郎、左右金吾上將軍至「將軍。」

序班如常朝

節度使至刺史,軍職兩廂都指揮使以上,三司副使, 文班京朝官武官郎將以上,分司官,樞密都承旨,諸 使副、醫官帶正員官者。

並文東武西,相向重行序立,餘如常朝。

其權三司使,開封府、吏部銓、祕書監修撰、直館閣校 理、檢討,三司判官、主判官,開封府判官、推官,官僚,內 職軍校領郡者,內客省使至通事舍人,節度行軍司 馬至團練副使,幕職上佐,州縣官,諸司勒留官新受 者,京朝官改賜章服者,致仕、責授、降授並謝。

行軍副使仍辭

京朝官貢舉發解畢者、亦見

準《儀制》,知貢舉官合謝辭。近歲皆即時鎖宿,故「謝辭皆停。」

垂拱殿起居,則內侍省都知、押班率內供奉官以下 并寄班等先起居,次客省、閤門使以下。

呈進目者

次三班使臣。

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等子弟充供奉官、侍禁、殿直,有皆令內朝起居者。

次內殿當直諸班。

殿前指揮使、左右班都虞候以下、內殿直,散員散旨為「散都頭」 、《金鎗班等》。

次長入祗候,東西班殿侍,次御前忠佐,次殿前都指 揮使率軍校至副指揮使,次駙馬都尉。

任刺史以上者綴本班

次諸王府僚,次殿前都軍使、都頭,次皇親將軍以下 至殿直。次「行門指揮使率行門起居。」

以上並內侍贊喝

「如傳宣,前殿不坐。」即宰相、樞密使、文明殿學士、三司 使、翰林樞密直學士、中書舍人、三司副使、知起居注、 皇城內監、庫藏、朝官、諸司使副、內殿崇班、供奉官、侍 禁、殿直、翰林醫官、待詔等同班入,次親王、侍衛親軍 馬步軍都指揮使,率軍校至副都指揮使,次使相,次 節度使,次統軍,次兩使留後、觀察使,次團練、防禦使、 「刺史,次侍衛馬步軍使、都頭,起居畢,見謝,班入如御 《崇德殿》。」

即紫宸殿也

即樞密使以下先就班,候升坐。

諸司使、副以下至殿直,分東西對立,餘皆北面。長春殿階北面。

宰相、參知政事最後入。

以上並閤門贊喝

「日止再拜。朔望及三日假,樞密使以下皆舞蹈。早朝 則宰相、樞密、宣徽使起居畢,升殿問聖體。」宰相奏事, 樞密、宣徽使退,候宰相對畢,樞密使復入奏事。次三 司、開封府、審刑院及群臣以次登殿。

大兩省以上領務京師,有公事,許即時請對。自餘受使,出入要切者,《欲回奏事》,則聽先進取旨。

其見、謝、辭官,以次入於庭,凡見者先之,謝次之,辭又 次之。

出使閑員,或未升朝官,或止拜於門外。自祕書監、上將軍、觀察使內以上,得拜殿門階上,及升殿,止拜御座前,餘皆庭中班次。

惟宰相、親王、使相赴崇德殿,即宣徽使通喚,餘皆側 立。候通再拜舞蹈致辭。即不舞蹈,見即將相升殿問 聖體。其賜分物酒食及收進奉物,皆舞蹈稱謝。

凡收進奉物皆入謝

幕職、州縣官謝辭,即判銓官引對,兼於殿門外宣辭 戒勵。凡國有大慶瑞及出師勝捷,樞密使率內職軍 校入賀,致辭,閤門使宣答,宰相致辭,宣徽使宣答。如 賜酒,即預坐官後入,作樂送酒,如曲宴之儀。晚朝,則 宰相、樞密、翰林學士當直者洎近侍執事之臣皆赴元豐二年夏四月癸亥,定正旦御殿儀。秋七月戊寅, 詳定朝會儀。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三年正月朔,不視朝。五月,詔:「伏內五日一御前 殿,罷常朝正衙橫行之儀。」

按《宋史神宗本紀》,元豐三年春正月乙丑朔,以大行 太皇太后在殯,不視朝。二月丙辰,始御崇政殿視朝。 五月乙丑,詔自今三伏內五日一御前殿。 按《禮志》, 元豐既定朝參之制,侍御史知雜事蒲中行上言,「文 德正衙之制,尚存當朝之虛名,襲橫行之謬例,有司 失於申請,未能釐正。」兩省、臺官、文武百官赴文德殿, 東西相向對立,宰臣一員押班,聞傳不坐,則再拜而 退,謂之「常朝。」遇休假併三日以上,應內殿起居官畢 集,謂之「橫行。」自宰臣、親王以下,應見、謝、辭者,皆先赴 文德殿,謂之「過正衙。」然在京釐務之官,例以別敕免 參。宰臣押班,近年已罷,而武班諸衙,本朝又不常置。 故今之赴常朝者,獨御史臺官與審官「待次階官而 已。今垂拱內殿,宰臣以下既已日參,而《文德常朝》仍 復不廢,舛謬倒置,莫此為甚。至於橫行參假,與夫見 謝、辭官,先過正衙,雖沿唐之故事,然必俟天子御殿 之日行之可也。」詔下詳定官制所言:「今天子日聽政 於垂拱,以接執政官及內朝之臣,而更於別殿宣敕 不坐,實為因習之誤。兼有執事升朝官,五日一赴起 居,而未有執事者,反謂之參,疏數之節,尤為未當。又 辭見謝,自己入見天子,則前殿正衙對拜為虛文。其 連遇朝假,則百官司赴大起居,不當復有橫行參假。 宜如中行言。」於是常朝、正衙、橫行之儀俱罷。

元豐 年,詔「侍郎以下不許獨請奏事,三省、樞密院 奏事日無得過三班。」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元豐中,詔尚書侍 郎同郎官一員奏事,郎中員外郎番次隨之,不許獨 留身。侍郎以下亦不許獨請奏事。其左右選非尚書 通領者,聽侍郎以上郎官自隨。祕書殿中省諸寺監 長官視尚書,貳丞以下視侍郎。又詔三省樞密院獨 班,奏事日無得過三班。若三省俱獨班,則樞密院當 請奏事,其見任官召對訖,次日即朝辭回任聽旨。 元豐五年春正月癸未朔,不受朝。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六年。春正月丁丑朔。御大慶殿受朝。始用新樂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八年二月,詔:「在京釐務者望參,不釐務者朔參。」 三月,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定《起居奏事儀注》。

按《宋史神宗本紀》:「元豐八年二月癸巳,三省樞密院 入見,請立皇太子,及請皇太后權同聽政,許之。三月 戊戌,皇太子即皇帝位,太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

按《禮志》:「元豐八年二月,詔諸三省御史臺寺監長」

貳、開封府推、判官,六參。職事官赤縣丞以上寄祿升 朝官在京釐務者望參,不釐務者朔參。哲宗即位, 太皇太后權同聽政。三省、樞密院按《儀注》,未釋服以 前,遇隻日皇帝御迎陽門,日參官並赴起居,依例奏 事。每五日遇隻日,於迎陽門垂簾,皇帝坐於簾內之 北。宰執奏事,則權屏去左右侍衛,事有機速,許非時 請對,及賜宣召,亦許升殿。禮部、御史臺、閤門奏討論 御殿及垂簾儀制,每朔望六參,皇帝御前「殿,百官起 居。三省、樞密院奏事,應、見、謝、辭班退,各令詣內東門 進榜子。」皇帝雙日御延和殿,垂簾日參官起居,太皇 太后移班少西起居,皇帝並再拜。三省、樞密院奏事, 三日以上四拜,不舞蹈。候祔廟畢,起居如常儀。簾前 通事以內侍,殿下以閤門吏部磨勘。奉舉人垂簾日 引應見、謝、辭臣僚,遇朔、望參日不坐,並先詣殿門,次 內東門應抬賜者並門賜之。於是帝御迎陽門幄殿, 同太皇太后垂簾,宰臣、親王以下合班起居,常制分 班十六。至是合班,以閤門奏請故也。禮官請「如有祥 瑞、邊捷,宰臣以下紫宸殿稱賀皇帝畢,赴內東門賀 太皇太后。」從之。

哲宗元祐元年正月朔罷朝賀五月詔文彥博班宰臣之上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元年五月壬午,詔文彥博班 宰相之上。 按《禮志》,元祐元年五月,詔「太師、平章軍 國重事文彥博,已降旨令獨班起居,自今赴經筵、都 堂,同三省、樞密院事並序位在宰臣之上。」

按《文獻通考》。哲宗即位。禮部言。冬至正旦在諒闇。當 罷朝賀。欲令群臣于東上閤門內東門表賀。從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丙戌。興龍節。初上壽於紫宸殿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祐三年春正月己酉朔,不受朝。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祐四年正月朔,不受朝。八月,詔「今後太禮毋令表 賀。」十月,詔常參官兼赴朔望六參。十一月,卻元旦賀 禮。十二月,更定朝儀、二舞。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四年春正月壬申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閤門內東門拜表賀。八月辛酉, 太皇太后詔:今後明堂大禮,毋令百官拜表稱賀。十 一月己丑,太皇太后卻元日賀禮,令百官拜表。十二 月癸丑,更定朝儀二舞,曰「威加四海化成天下。」 按 《禮志》:元祐四年十月,以戶部尚書呂公孺言,詔朔參 官「兼赴望參,望參官兼赴六參。」

元祐五年正月朔,御大慶殿視朝。四月,詔講讀官御 經筵退,留二員奏對。以旱,詔罷五月朔朝賀。又詔上 殿班當直許依元豐八年以前儀制。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五年春正月丁卯朔,御大慶 殿視朝。夏四月癸丑,詔講讀官御經筵退,留二員奏 對邇英閣。丁巳,詔以旱避殿減膳,罷五月朔日文德 殿視朝。 按《禮志》,元祐中,宰臣呂大防言,「昨垂簾聽 政,惟許臺諫以二人同對,故不正之言無得以入。今 陛下初見群臣,請對者必眾,既人人得進,則善惡相 雜,故於采納尤難。」帝曰:「人君以納諫為上,然邪正則 不可不辯。」遂詔上殿班當直牒及帥臣國信使、副,許 依元豐八年以前儀制。

元祐六年正月朔,不受朝。五月朔,日食,罷朝。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六年春正月辛酉朔,不受朝, 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閤門、內東門拜表賀。五月己未 朔,日有食之,罷文德殿視朝。」

元祐七年五月庚子,罷侍從官轉對。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按《文獻通考》:元祐七年五月,吏部尚書王存言:「自今 文德殿侍朝,特免侍從官轉對,專責以朝夕論思之 效,於體為得。」從之。

元祐八年正月朔,不受朝,陳祥道請改元會儀注: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八年春正月己卯朔,不受朝。 丁亥,御邇英閣,召宰臣讀寶訓。 按《禮志》,元祐八年, 太常博士陳祥道言:「貴人賤馬,古今所同。故覲禮馬 在庭而侯氏升堂致命,聘禮馬在庭而賓升堂私覿。 今元會儀,御馬立於龍墀之上,而特進以下立於庭, 是不」稱尊。賢才體群臣之意。請改《儀注》,以「御馬在庭」, 於義為允。

紹聖四年正月朔不受朝四月復侍從轉對又詔節鎮等陛辭登對及朔望六參依元豐儀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紹聖四年春正月丙戌朔,不受朝, 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閤門拜表賀。四月己酉,復文德 殿侍從轉對 按《禮志》:紹聖初,臣僚言文德殿視朝, 輪官轉對,蓋襲唐制。故祖宗以來,每遇轉對,侍從之 臣亦皆與焉。元祐間,因言者免侍從官轉對,續詔職 事官權侍郎以上並免,自此轉對止於卿監郎官而 已。「請自今視朝轉對,依元豐以前條制。」又詔:「自今三 省、樞密院進擬在京文臣開封府推判官,武臣橫行 使副,在外文臣諸路監司、藩郡知州,武臣知州軍已 下,取旨召對。」臣僚言:「每緣職事請對,待次旬日,遇有 急奏,深恐失事。請自今後許依六曹、開封例,先次挑 班上殿,仍不隔班。」又言:「諸路監司,朝廷」所選,以推行 法令,省問風俗,朝辭之日,當令上殿。六曹尚書如有 職事奏陳,許獨員上殿。其群臣請對,雖遇休假,特御 便殿聽納。既又詔:「應節鎮郡守往令陛辭歸,許登對, 不特審觀人材,亦所以重外任也。可於《監司不許免 對條下增入》,節鎮郡守依此。」紹聖四年十月,御史 臺言:「外任官到闕朝見訖,並令赴朔、望參。」尋又言:「元 豐官制,朝參班序,有日參、六參、望參、朔參,已著為令。 元祐中,改朔參兼赴望參,望參兼赴六參,有失先朝 分別等差之意,止依《元豐儀令》。」從之。

元符元年正月朔不視朝五月御大慶殿受傳國寶行朝賀禮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符元年春正月庚戌朔,不視朝。 丙寅,咸陽民段義得玉印一紐。五月戊申朔,御大慶 殿,受天授傳國受命寶,行朝會禮 按《禮志》:「舊制,五 月朔受朝,熙寧二年詔罷之。元符元年四月,得傳國 受命寶。禮官言,五月朔,於故事當大朝會,乞就是日 行受寶之禮。依上尊號寶冊儀,前一日,帝齋於殿內。 翌」日,服通天冠、絳紗袍,御大慶殿,降坐受寶,群臣上 壽稱賀。

元符二年春正月甲辰朔,御大慶殿,以雪罷朝。群臣 及遼使詣東上閤門拜表賀,群臣又詣內東門賀如 儀。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皇太后權同聽政,尋罷垂 簾之制。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符三年春正月己卯,皇太后諭 遺制,立弟端王即位于柩前,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 事。 按《徽宗本紀》,元符三年秋七月丙寅朔,奉皇太 后詔,罷同聽政。 按《禮志》,徽宗即位,皇太后權同聽 政,三省樞密院聚議故事。嘉祐末,英宗請慈聖同聽 政,五月同御內東門小殿垂簾。至七月十三日,英宗 間日御前後殿,輔臣奏事退,詣內東門簾前覆奏。又故事,唯慈聖不立生辰節名,不遣使契丹;若天聖、元 豐,則御殿垂簾,立生辰節名,遣使與契丹往還及避 家諱等。曾布曰:「今上長君,豈可垂簾聽政?請如嘉祐 故事。」蔡卞曰:「天聖、元豐與今日皆遺制處分,非嘉祐 比。」布曰:「今日之事,雖載遺制,實出自德音。」又皆長君, 正與嘉祐事相似。有旨依嘉祐、治平故事。布語同列 曰:「奏事先太后,次覆奏皇帝,如今日所得旨。」遂為定 式矣。尋以哲宗靈駕發引,太后手書罷,同聽斷焉。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冬十月丁酉天寧節群臣及遼使初上壽于垂拱殿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徽宗以十月十日 為天寧節。定上壽儀。皇帝御垂拱殿。群臣通班起居 畢。分班從義郎以下醫官待詔等先退。知引進司官 一員讀奏目。知東上閤門官一員奏進壽酒。由東階 升。舍人通教坊使以下贊再拜。奏「聖躬萬福。」又再拜 復位。次看醆人稍前。舍人贊再拜。上殿祗候。分東西 兩階立,候進酒升殿次。舍人引親王入殿庭,北向立, 贊再拜,班首奏萬福。舍人引進奉西入,列于親王後, 酒器、檐床置馬前,揖天武躬奏萬福。造奉馬先出。內 侍進御茶床,殿中監酹酒訖,知東上閤門官殿上躬 奏「親王某以下進壽酒。」舍人揖親王以下躬贊再拜。 乃引親王二員升殿,知東上閤門官引詣御座前,舍 人東階下西向立。尚醞典御奉盤醆授班首,搢笏,受 盤醆西向立。奉御啟醆親王一員搢笏注酒,班首奉 詣御座東,進訖,少退,虛跪,興,以盤授典御,退。閤門引 降階,舍人引當殿北向立,東上贊「拜,興」,搢笏,跪。奉表 舍人接表一員在東,餘詣親王西。置表笏,上授引進、 知引進司官,殿上讀奏目,退。親王以下俛伏,興,躬。舍 人贊「再拜」,引班首升東階,餘殿下分立。閤門引詣御 座東,北向,搢笏。尚醞典御如前奉盤立,樂作,皇帝飲 訖,受醆,復位,再拜如上儀。知引進司官詣折檻東,西 向宣曰:「進奉,收。」贊拜,舞蹈,又再拜,西出。親王以下赴 紫宸殿立班,引進官宣「進奉出。」《天武》,奉進奉以出閤 門,復立殿上,教坊使贊送御酒,又再拜。教坊致語訖, 贊再拜退。次樞密官上壽,次管軍觀察以上上壽、進 奉並如儀。內侍舉御茶床,舍人贊教坊使以下謝祗 應,再拜訖,閤門側奏:「無公事,皇帝赴紫宸殿後閤受 群臣上壽。」質明,三公以下百僚並于殿門外就次。東 上閤門、御史臺、太常寺分引入,詣殿庭東西立,閤門 附內侍進班齊牌,皇帝出閤,禁衛諸班親從迎駕。自 贊帝起居,皇帝升座,鳴鞭。禮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 至執政官、御史臺東上,閤門分引百官並橫行北向 立。典儀贊再拜舞蹈,班首奏萬福,又再拜訖,分東西 立。禮直官引殿中監、少監升東階,詣酒尊所稍西,南 向西上立。舍人揖教坊使以下通班大起居,次首醆 人謝升殿,贊「再拜。」內侍進御茶床。殿侍酹酒訖,禮直 官、通事舍人分引三公至執政官、御史臺。東上閤門 分引百僚並橫行北向立。典儀贊「再拜」,贊者承傳,在 位官皆再拜。禮直官、通事舍人引上公升東階,東上 閤門官接引升殿,授醆啟醆如上儀。上公詣御座,俛 伏,跪奏「文武百僚上公具官臣某等稽首言:天寧令 節,臣等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俛伏,興,退,降階。舍 人接引復位。典儀贊「再拜」訖,禮直官引知樞密院官 詣御座前承旨,退詣折檻稍東,西向宣曰:「得公等壽 酒,與公等內外同慶。」典儀贊拜如儀。百官分東西立, 禮直官、通事舍人引上公升東階,東上閤門官接引 詣御座東,搢笏,殿中監授盤,上公奉進御座東,北向, 樂作,皇帝飲訖,閤門引接醆,降復位。典儀贊拜,如上 儀。宗室遙郡以下先退。禮直官引樞密院官詣御座 前承旨,退詣折檻稍東,宣曰:「宣群臣升殿。」典儀贊拜 訖,禮直官、通事舍人分引三公以下升東階,親王、使 相以下升西階。御史臺、東上閤門分引祕書監以下 升兩朵殿,並東西廊席後立。尚醞典御以醆授殿中 監,奉御啟醆,殿中監西向立,殿中少監以酒注於醆。 第二第三準此奉詣御坐前,躬進訖,少退,舉盤西向立,樂作, 皇帝飲訖,殿中監接醆,退授奉御,出笏復位。通事舍 人分引殿上官橫行北向,舍人贊再拜。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皆再拜。舍人贊就坐,各立席後。復贊就坐, 群官皆坐。酒初行,先宰臣,次百官,皆作樂。尚食典御 奉御進食。太官設群官食,皇帝再舉酒,群官興,立席 後,樂作。飲訖,舍人贊就坐。再行群官酒,皇帝三舉酒, 並如第二之儀。酒三行,舍人曰:「可起。」群官興,立席後。 若宣示醆,即隨東上,閤門官以下揖稱「宣示醆」,躬,贊 就坐。若宣勸,即立席後,躬飲訖,贊再拜。內侍舉御茶 床,禮直官引左輔詣御坐前,北向俛伏,跪奏:「左輔具 官臣某言,禮畢。」俛伏,興,退復位。禮直官、通事舍人分 引三公以下文武百僚降階、橫行、北向立。樞密院官 在親王後。典儀贊「再拜。」皆舞蹈、再拜,退。

崇寧五年十二月壬戌詔臣僚休日請對特御便殿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编辑

====大觀元年春正月庚子甘露降于帝鼐內群臣稱賀====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蔡京等以不及所當食分, 率群臣稱賀。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受八寶于大慶殿,蔡京表 賀符瑞。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大觀三年十一月己巳,蔡京進封楚國公,致仕,朝朔 望。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三年定五禮新儀有視朝望參四參日參再坐起居諸儀及皇太子正至受賀儀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三年夏四月庚戌,班《五禮新 儀》。 按《禮志》,「政和詳定《五禮新儀》,有文德殿月朔視 朝儀、紫宸殿望參儀、垂拱殿四參儀、紫宸殿日參儀、 垂拱殿日參儀、崇政殿再坐儀、崇政殿假日起居儀」, 其文不載 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賀儀、《政和新 儀》:「前一日,有司于東門外量地之宜,設三公以下文 武群」官等次如常儀。典儀設皇太子答拜褥位於階 下,南向,又設文武群官版位于門之外。其日,禮直官 舍人先引三公以下文武群臣以次入就位。立定,禮 直官舍人引左庶子詣皇太子前跪請內嚴。少頃,又 言「外備。」內侍褰簾,皇太子常服出次,左右侍衛如常 儀。皇太子降階,詣南向褥位。典儀曰:「再拜。」贊者承傳 曰:「再拜。」三公以下皆再拜,皇太子答拜。班首少前稱 賀云:「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長至,景福維新。伏惟皇 太子殿下,與時同休。」賀訖,少退復位。左庶子前承命, 詣群臣前答云:「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長至,與公等 均慶。」《典儀》曰「再拜。」班首以下皆再拜,皇太子答拜訖, 禮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以下文武百官以次出。內 侍引皇太子升階,還次,降簾侍衛如常儀。少頃,禮直 官舍人引知樞密院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內侍引皇 太子降階詣南向褥位,樞密以下參賀如上儀訖,退 次。引師、傅、保、賓客以下入就位,參賀如上儀,師、傅、保 以下以次出。內侍引皇太子升座,《禮》直官引文武宮 官入就位,重行北向立。典儀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左庶子少前,跪言:「具官某言,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 長至』,伏惟皇太子殿下與時同休。」俛伏,興,復位。典儀 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分東西序立。左庶子少前,跪 言「禮畢。」左右近侍降簾,皇太子降座,宮官退,左右侍 衛以次出。

政和六年,命何執中致仕,朝朔望。又詔「蔡京三日一 朝。」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六年夏四月「辛未,以何執中 為太傅致仕,朝朔望。庚寅,詔蔡京三日一朝,正公相 位,總治三省事。」

政和七年,朝群臣于明堂。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七年冬十月乙卯朔,初御明 堂,頒朔布政。 按《禮志》:徽宗初建明堂,禮制局列上 七議:一曰,古者朔必告廟,示不敢專請,視朝聽朔必 先奏告,以見繼述之意。二曰,古者天子負扆南向以 朝,諸侯聽朔則各隨其方。請自今御明堂,正南向之 位。布政則隨月而御明堂,其閏月則居門焉。三曰,《禮 記月令》,天子居青陽、總章,每見異禮,請稽《月令》十二 堂之制,修定時令,使有司奉而行之。四曰,《月令》以季 秋之月為來歲受朔之日。請以每歲十月於明堂受 新曆,退而頒之郡國。五曰,古者天子負扆,公侯伯子 男、蠻、夷、戎狄四塞之國,各以內外尊卑為位。請自今 元正、冬至及大朝會,並御明堂,遼使依賓禮,蕃國各 隨其方,立於四門之外。六曰,古者以明堂為布政之 宮,自今若有御劄、手詔,並請先於明堂宣示,然後榜 之朝堂,頒之天下。七曰,赦書、德音,舊制宣於文德殿, 自今非御樓肆赦,並於明堂宣讀。政和七年九月一 日,詔頒朔布政,自十月為始。是月一日,上御明堂平 朔左個,頒《天運政治》及八年戊戌歲運曆數於天下。 自是,每月朔御明堂,布是月之政。先是,郡臣五上表, 請負扆聽朝,詔弗允。至是復再請,始從之。十一月一 日,上御明堂,南面以朝百辟,退坐於平朔頒政。其禮, 百官常服,立明堂下,乘輿自內殿出,負斧扆坐明堂。 《大晟樂》作,百官朝於堂下,大臣升階,進呈所頒布時 令,左右丞一員跪請付外施行,宰相承制可之。左右 丞乃下授頒政官,頒政官受而讀之,訖,出閤門,奏「禮 畢。」帝降座,百官乃退,自是以為常。

重和元年詔臣僚不許獨班奏事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重和元年八月壬申,詔執政非入 謝及丏去,毋得獨留奏事。 按《禮志》:重和元年臣僚 言,「比年以來,二三大臣奏對留身,讒疏善良,請求相 繼,甚非至公之體。」詔自今惟蔡京五日一朝許留身, 餘非除拜、遷秩、因謝及陳乞、免罷,並不許獨班奏事, 令閤門報御史臺彈劾。又詔寺監職事上部,部上省, 故得上下維持,綱紀所出。「今後雖係兩制職司,寺、監 不許獨對

宣和二年六月戊寅蔡京致仕仍朝朔望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四年,詔「不視朔日,許朝臣具章投進,監司未經 陛對,不得之官。」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四年十二月乙未,詔監司未 經陛對,毋得之任。」 按《禮志》:「臣僚言,祖宗舊制,有五 日一轉對者,今惟月朔行之,有許朝官轉對者,今惟 待制以上預焉。自明堂行視朔禮,歲不過一再,則是 畢歲而論思者無幾。請遇不視朔,即令具章投進,以 備覽觀。又諸路監司未經上殿者,雖從外移,先赴闕 引對,方得之官。」並從其議。

欽宗靖康元年正月朔受群臣朝賀遂賀道君皇帝四月乾龍節群臣上壽於紫宸殿六月御紫宸殿受群臣朝賀

编辑

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朔,受群臣 朝賀,退詣龍德宮,賀道君皇帝。己巳,道君皇帝東巡。 夏四月己亥,迎太上皇帝入都門。壬寅,朝于龍德宮。 己酉,乾龍節,群臣上壽於紫宸殿。五月丙寅朔,朝於 龍德宮。六月丙申朔,以道君皇帝還朝,御紫宸殿,受 群臣朝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