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一百八十八 永樂大典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一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二 

下黄。乾坤相包以正。故不可忘也。陸績曰。自此以上。皆謂否陰滅陽之封五在否家。雖得中正。常自懼以危下之事者也張横渠說子曰。危者。安

其位者也。止是以身安而國象可保也。明君子之見幾司馬温公說其亡其亡。繋于苞桑。粟之爲物。深根而難㧞。叢生曰苞。張紫巖傳子曰。危者。安

其位者也。止繋于苞桑。大人休否。在未否之前。惟其以天爲心。而不以一已爲心。是以能不忘也。慮亡之誠。念念不置是寧有過舉者邪苞桑義。見

爻辭。郭雍解安危存亡治亂。蓋相代相生之道是以聖人居安慮危。故終無危亡之患。李衡義海撮要否之九五。能安身者也龔九五當否塞之

時。能休去天下之否。常自思慮戒慎。是猶繋其社稷于苞桑之上。其根深固。不可㧞也。桑根深固。苞叢塵也。明吕祖謙精義程氏易傳曰五以陽剛

中止之德號尊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大人當位能以其休息天下之否以猾致於泰。猶人離於否也故有其亡之成否既休息。漸將

反泰。不可便爲安肆。當深慮遠成常虞否之復未。曰其卞矣其亡矣其繋于苞桑。謂爲安圖之道。如維繋于苞桑也。桑之爲物其根深固。苞。謂深根

者。其固尤甚聖人之戒深表。漢王允唐李德俗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繋辭曰。危者。止可保也。所引張氏曰。見前張横梁說。楊萬里傳此否九五

之爻辭也仲尼釋之謂前三人者以驕敗復三人者以憂昌。能一再憂其亡則其固如繋于桑本矣桑本物之至圖而不可㧞者。况又繋之于其本

乎由于前者明皇晚年是也由乎後者。堯舜之儆戒三宗之寅畏宣王之懼是也。張南軒說否之九五休天下之否。而天下已向於泰通之時也然

古之人君在解則必思夙言。在既濟。则必思豫防故人皆樂於安也乃安而不忘危。人皆知其存也。乃存而不忘亡。人皆習於治也。乃治而不忘亂。

如此。則身安而國家可保故曰。其亡其亡。繋于苞桑夫讅其亡之戒而繋之苞桑則根本固而不可動摇矣。李謙齋詳解此否九五之義也。否之九

五。反否爲泰之時也反否爲泰。宜若可以少安夫而君子於此凛凛然有其亡其亡之戒焉其亡其亡再言之者。憂之深而謹之至者也。聖人爲天

下後世保治之戒深矣。蔡節齋訓辭釋否九五義。馮椅賴注否九五安危存亡治亂相爲倚伏。猶陰陽之相爲消長也故安其位則危保其存則亡。

有其治則亂。有。如有其善。喪厥善之有。以九居五當位故安。二陽夾輔。故保其存。以剛臨下。故有其治然三陰浸。長而上偪。則危亡亂可立而至也。身。

謂九五。國家。謂上三陽爻。田疇學易蹊徑否九五。 否之晉。{{{caption}}}

坤下乾上坎爲險危亡與亂之象 巽爲柔巽有安其位。保其存有其治之象。

坤下離上 變離之明。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之象。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止繋于苞桑。夫身者國家之本。治亂存亡之所繋尤不可侍也故安其位者危。以已言也。保其存者亡。以位言也。有其治者

亂。以時言也。三者皆不越乎身。故曰。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然用不利則身不安者。常人之所懼。用已利而以危亡爲心者。君子之所獨也。故繼之以

否之九五。易祓總義此釋否九五爻義否至上九有致泰之理。惟九五陽剛中正。恐懼于中。其亡其亡。繋于苞桑懔乎不能以一朝居。安不忘危。存

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與泰之安於泰而反於否者異矣徐相直說言今日所以傾危者由前日安樂於位也。所以今日滅亡者。

由前日不保其存也所以今日禍亂者。由前日自恃其治也。唯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心繋于

苞桑。心常畏謹。其將滅亡。猶繋于苞桑之固也。邑桑。叢生之桑。其國尤甚也。張應珍解此否卦九五爻辭演義蘇起翁讀易記此猶乾坤文言之辭。

今摘出各附本文之下而爲之辭。安不忘危。則常安。存不忘亡。則常存。治不忘亂。則常治。今苟安其位而不慮危。租守其存而不慮亡。妄有其治而

不慮亂。則危亡與亂隨之矣。故易有先事之慮。而曰其亡其亡。安得如繋于苞桑之固乎未亡而曰其亡憂之深也。憂深則思遠而無危亡與亂之

患矣非休否之大人安能及此。桑乃枝條堅韌之木言繋之不易㧞也陳。易編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以其位之可安而不知戒。故危 亡者。

保其存者也。亡者。以其存可常保。故亡。 亂者有其治者也亂者自有其治如有善之有。故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止繋于苞桑。此引否九五

支辭而釋之也否至于五。將休息而致于泰。其亡其亡。戒不敢忘亡也。繋于苞桑。維繋于叢塵之桑而堅固也懼否之復來而爲戒也  子曰。

危者。安其位者也。止繋于苞桑。論否九五之義其亡其亡憂懼常如將亡。臨深履薄之意。繋于苞桑。深戒固守之謂也。吳澄纂言此節釋否九五

爻辭。自處於危者。乃自安其位之道也凛乎若將亡將亂者。乃所以常保其存常有其治也。九五否將休矣。而不忘戒懼如此。蓋於安存治之時。而

能不忘危亡亂之禍。是以身之位得以安。而國家可保其久存長治也。爻辭。亡字。失物之亡傳所謂亡。亡國亡家之亡按繋辭傳明中古聖人憂患

之意而蔽以一言曰其辭危。此傳於乾坤二卦外。釋諸爻之辭而首及危之一字。夫子之意。亦文王周公之意與。俞琰集說小人所以傾危者。自以

爲位可恒安也。所以滅亡者。自以爲存可恒保也。所以禍亂者。自以爲治可恒有也。君子則不然。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如否九五

曰。其亡其亡。繋于苞桑。而畏懼如此是故。其身安而國家可以保守也。安危以身言。存亡以國家言。治亂以天下言。括蒼龔氏曰。否之九五。能安

身者也。李恕易訓否之九五。以剛中居尊位。故能體天下之否。以循致於泰。然猶未離於否也。故爲之戒曰。能慮其危乃所以安其位。能慮其亡。乃

所以保其存。能憂其亂。乃所以有其治。故古之人君居安思危居存思亡。居治思亂。如此。則身安而國家可長保。故否之九五。常慮否之復來。而曰

其亡矣。其亡矣。則其固如繋于叢生之桑。趙珪解夫子言人之危者。因自安其位以爲常安而弗思所以危也。亡者。因自保其存以爲常存而弗慮

所以亡也。亂者。因自有其治以爲常治而弗圖所以亂也。故君子居安思危。處存慮亡。至治圃亂。是以其身安而國家可保有也。易否之九五辭有

曰。其亡乎其亡乎。固繋之于苞桑。言能思患而豫防。則可免危亡也。解蒙精藴大義蒙謂惟其防患之意深。固其保治之本固。聖人於否之九五深

明之。郭昺解此否九五之爻辭也。此聖人嚴其辭於知誡而不諉之數也。朱祖義句解子曰。孔子釋否卦爻辭云。 危者。安其位者也。心中憂其危

險。則能安居其位。 亡者。保其存者也。心中慮其滅亡。則能保守其安存。 亂者。有其治者也。心中戒其禍亂。則能有其平治。 是故。君子安而不

忘危。雖安而不忘其危險。存而不忘亡。雖存而不忘其滅亡。 治而不忘亂。雖治而不忘其禍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所以身得安居而

國家可以永保。 易曰。易書云。 其亡其亡。繫于苞桑。此否卦九至爻辭。謂心中慮其滅亡。必欲維繫于苞桑深國之地。子曰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

也。程子傳。見鼎九四爻。朱子本義此釋鼎九四爻義。韓康伯注重言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出鼎卦陸德明音義折足。之設切覆公。方

六切。餗。音速。馬作粥。形渥。於角切。不勝音升。孔頴達正義此第六節。言不能安其身。知小謀大而遇禍故引易鼎卦九四以證之。鼎折足覆公餗其

形渥凶者處上體之下而義應初既承且施。非已所堪。故有折足之凶既覆敗其美道災及其形以致渥凶也言不勝其任者此夫子之言引易

後以此結之其文少故不云子曰也李鼎祚集解子曰。德薄而位尊。 虞翻曰鼎四也則離九四凶惡小人故德薄四在乾位故位尊 知小而謀

大。虞翻曰。兊爲少。知乾爲大謀。四在乾體。故謀大。 力小而任重。 虞翻曰。五至初。體大過本末弱。故力小也。乾爲仁。故任重以爲已任亦重乎。

鮮不及矣。虞翻曰。鮮少也及於刑矣。所引孔頴達曰。見前正義。張横渠說子曰。德薄而位尊。鮮不及矣不知利用以安身者。司馬温公說鼎

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承輔非才。覆敗美實。其形沾漬喪國亡家。張紫巖傳子曰德薄而位尊。止言不勝其任也。自昔居台鼎之任。德。知。力。三者一

有闕則弗能勝其事而况俱木足者乎。宰相以德爲主。有德而無智。則不足以應變有智而無力則不足以鎮浮。若夫德之不立。雖有智力亦無以

感格天人而措天下於治矣德其貴乎。鼎九四以陽承陰位不中正而又下應於陰德薄也。位離明下知小也互兊兊毁力少也郭雍解道之用無

施不可自一身至天下。其用皆一。安有不勝之患哉。此論不勝其任者。蓋因鼎而言也。鼎。器也。於人才器之象也才器限量不同。猶若鼎然。故有不

勝其任之凶君子不器則無限量矣故形而上者爲道形而下者爲器。李衡義海撮要鼎之九四。不能利用者矣。此五卦之六爻申利用也。襲所

引孔頴達正義見前吕祖謙精義程氏易傳曰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必當求天下之賢智與之協力而下應於初初。陰柔小人。不可用者而四

用之其不勝任而敗事猶鼎之折足也鼎折足則覆公上之餗餗鼎實也居大臣之位當天下之事。而所用非人至於覆敗乃不勝其任可羞愧之

甚也其形渥。謂報汗也其凶可知繫辭曰德薄止任也蔽於所私德薄智小也。所引張氏曰。先前張橫梁說。楊萬里傳此鼎九四之爻辭也。德之薄

者尚可積而厚知之小者不可强而大力之少者不可勉而多。聖人亦豈責天下之人皆德厚而不薄皆知大而不小皆力多而不少哉。責其貪位

而不量已。過分而不勝任爾。量力而負其人不跌量鼎而受其足不折。今也。鼎足之弱而鼎實之豐有不折已之足覆人之餗敗已之身者乎足之

折。身之敗。自取之也餗之覆。彼何辜焉此仲尼釋之之意也。張南軒說古之人方其人君任用之際。必自揣其才力。可以勝其任乎。然後膺人君顧

托。庶幾上不負其社稷。下不負其生靈。鼎之九四。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知鼎之折足其形流汗而凶也蓋不能自揣以勝其所任

矣。陳深讀易編子曰。德薄而位尊。止鮮不及矣。言少有不及於禍者。 易曰。鼎折足。止言不勝其任也。此釋鼎九四爻義也。四以陽居陰所立之地。

弱鼎折足之象。陳普解子曰。德薄而位遵。止言不勝其任也。論鼎九四之義。吳澄纂言此一節。釋鼎九四爻辭。九四陽畫離體而與初正應。陽剛有

德者也。而居柔。則其德薄矣。上體而近君。則其位尊也。離明。有。知者也。而未中。則其。知小矣。三牲而大烹則其謀大也。德知在已。力資於人者也。初

六正應而柔弱。則其力小矣。鼎。重器而有公餗實之。則其任重也。有大德者。職位可。尊。德薄則不足以稱其位矣。有大知者。圖謀可以大。知小。則

不足以周其謀矣。有大力者負任可以重。力小。則不足以勝。其任矣。德不稱其位。知不周其謀。力不勝其任。則鮮有不及禍者。程子曰。四下應初。初

陰柔不勝任。猶鼎之折足。覆公上之餗也。澄按釋爻辭。取力小而任重之義因及前二句爾。俞琰集說不度其德之薄而居尊位。不揣其。知之小而

謀大事。不量其力之小而當重任。其不及禍者鮮矣。如鼎之九四。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可謂不勝其任矣。所引横渠張子曰。見前張横渠說。李

恕易訓古人居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必求天下之賢知與之協力。則上不負君。下不負民。若位逾其德。謀逾其智。任逾其力。則少不及禍矣。鼎

九四下應於初。初陰柔小人不可用也。而四用之。故不勝。任而至於折足。以覆公之餗食。大臣之任人如此。可愧之甚。至於形渥而報汗。其凶可知。

趙珪解夫子言德。量薄而在上位。知識小而謀大事。氣力小而任重負。鮮有不及敗事者矣。易鼎之九四爻辭曰。鼎折足。謂九四信初六而重任之

故不勝其任。乃有鼎折足而傾覆公上所食之餗具形渥然而濡濕。所以凶此言小人非才貪居祿位。自取敗也。董眞卿會通錢氏曰。古之人君。必

量力度德而後授之官。古之人臣亦必度。力度德而後居其任。雖百工胥史且猶不苟。况。公乎。爲君不明於所擇。爲臣不讅於自擇。以至亡身危

主誤國亂天下皆由不勝。任之故。可不戒哉。楊氏萬里曰。聖人亦豈責天下之人皆德厚而不薄。皆知大而不小。皆力多而不少哉。亦責其貪位

而不量已過分而不勝。以至覆人之餗。敗已之身爾。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否之九五。著其亡之戒。使後之爲君子者常存其不忘亡。危不忘亂之

心。而後常存常安而常治矣。鼎之九四。示覆餗之戒。使後之爲臣者。知德薄而不敢居尊位。知小而不敢謀大爲。力小而不敢當重任。則無致敗人

家國事矣。大傳舉此二卦。以示萬世爲君臣者各知其義。則知爲君盡君道知爲臣盡臣道。不亦善乎。蒙謂取柔弱之才以勝重大之寄其不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