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尼戒經

在後漢錄

沙彌尼初戒:不得殺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動猶如赤子。何謂不殺?護身口意。身不殺人物蚑行喘息之類,而不手為亦不教人,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疑殺不食、為我殺不食。口不說言當殺、當害、報怨,亦不得言死快、殺快,某肥、某瘦,某肉多好、某肉少也。意亦不念當有所賊殺於某快乎,某畜肥、某瘦。哀諸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為沙彌尼始學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盜竊。一錢以上草葉毛米,不得取也。主不手與不得取。口不言取,心不念取,目不愛色,耳不愛聲,鼻不盜香,舌不偷味,身不貪衣,心不竊欲。六情無著,常立權慧,則曰不盜。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婬泆。何謂不得?一心清潔,身不婬泆,口不說婬,心不念婬。執己鮮明,如虛空風無所倚著。身不行婬,目不婬視,耳不婬聽,鼻不婬香,口不婬言,心不存欲。觀身四大本無所有,計地、水、火、風,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何所婬泆,何所著乎?志空無相願。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兩舌惡言。言語安詳,不見莫言見、不聞莫言聞。見惡不傳、聞惡不宣,惡言直避,常行四等。無有非言,言輒說道。不得論說俗事,不講王者臣吏賊事,常歎經法菩薩正戒。志于大乘,不為小學,行四等心。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甞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皆悉由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敬三尊;輕易師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故不飲酒。欲離五陰、五欲、五蓋,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持香華自熏飾,衣被履縷不得五色,不得以眾寶自瓔珞,不得著錦繡綾羅綺縠。不得綺視,當著麁服,青、黑、木蘭,及泥洹裏衣,低頭而行。欲除六衰,以戒為香。求誦深法以為真寶,三十二相以為瓔珞,得殖眾好以為被服,願六神通無礙,六度導人。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坐金銀高床。綺繡錦被,寶綩綖,不得念之。不得教求索好床榻席、五色畫扇、上好[肖*毛]拂。不得著臂釧指鐶。直信、戒、慚、愧、施、博聞、智慧,一心精專。常求三昧以為床榻,心不動搖;眾慧自然以為坐具,七覺不轉志于道心。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聽歌舞音樂聲拍手鼓節。不得自為亦不教人。常自修身,順行正法,不為邪行,一心歸佛,誦經行正以為法樂,不為俗樂。聽經思惟深入大義。自不有疾,不得乘車馬象。當念輕舉、八不思議神通之達,以為車乘,度脫八難。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不得積聚珍寶。不得手取,不得教人。常自專精,以道為寶,以經為上,以義為妙,解空無相無願為本。至於三脫,不求貪欲。欲離九惱,住道甚久,無窮無極,無有邊際,亦無所住。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戒:食不失時。常以時食不得失度,過日中後不得復食,雖有甘美無極之味,終不復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無上自然食來,亦不得食也。若長者國王過日中後,亦不服食,終死不犯。常思禪定,一切飲食雖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達願,得十種力以為飲食。是為沙彌尼戒也。

沙彌尼已受十戒,原道思純,能行是十事,五百戒自然具足。譬如人頭、手、足、眼、耳、鼻、口、身、意、腹、背不毀,諸根具足,腸、胃、肺、肝、五藏諸節、筋、脈悉具。譬如樹根安隱具足,不枯腐朽,莖節、枝葉、華、實自然弘茂。沙彌尼如是,能備十戒之本,其五百戒皆悉周滿,可逮神通無所不達。譬如好田,種不腐敗,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民得治。沙彌尼如是能尊十戒,五百戒則為舉矣。譬如國君風化普平,萬民安寧。沙彌尼如是,若能具十戒者,五百之戒自然普備,若父母慈和,子孫、眷屬、奴客、婢使自然率從。

又沙彌尼常尊三寶,敬師和上,過於父母百千萬倍。父母一世,和上度無極無限。念報反復,不造反逆。常厭穢身,如人閉獄,墮墜溷廁。不貪女身,不燒色欲。如于大火,譬若處賊。心念一切,如父、如母、如子、如身。常慚本行懷態不快,乃獲斯身。當解本無,猶如幻化,無男無女從行得之,本無五道,況男女乎?求大乘者,了一切空如幻、化、夢、影、響、野馬、芭蕉、深山之響,緣對而生,本無所有。信色如影,痛癢如芭蕉,思想如野馬,生死如泡,識如幻,非我。因緣合成,無緣則無,獨來獨去,無一隨者。

欲為道者。權慧為父母;樂法為兄弟;不離深義以為和上;慈、悲、喜、護、諦住正法以為男女;六度無極以為伴黨;神通之慧以為車乘;不違經戒,思惟空義以為屋宅。

又沙彌尼不得獨行。同類為伴,二人若三人。若無沙彌尼,當與清信女俱行。若婢使不得與大沙彌、男子同床座坐。不妄語。又不得比寺居止。自不疾病,不得數往反。檀越請讀經乃說。不得自用等輩相教,隨年恭順,不得慢恣。轉相導說,若有過失,屏處相諫,莫於眾中說。聞善見善乃可宣揚,聞惡見惡不得傳說,唯可白和上,不得語餘人。常自剋責,見善思及,見惡自察,悲哀彼人意不及故。

若作沙彌尼求和上者,當得好聰明智慧奉順法者,世世能度人。譬若有船完具牢堅,在所能度至于彼岸。若師不聰明,行不應法,非是大師。持作和上,譬如壞船,乘欲度海中路而沒,既溺眾人,師亦併命,無有遺餘。其初持法授人經戒,正則為師。聞大師欲以為和上,本作沙彌尼,不得彼者,遙稱名、禮之以為師,未必面見,心近則近,心遠則遠,身雖相近,心乖不同,相去億里。沙彌尼行路,不得與男子共行同道相隨,不得與男子、沙門比房同寺。各各別異法之大節焉。

沙彌尼戒經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