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59
卷五十八 ◄ | 海國圖志 卷五十九 |
► 卷六十 |
◎外大西洋〈(北墨利加)〉
编辑○墨利加洲沿革總說〈(原本無今補)〉
此洲明代始有聞,故前史無可考。今述沿革,自明代西人之書始。
《職方外紀》曰:亞墨利加,第四大州總名也。地分南北,中有一峽相連。峽南曰南亞墨利加,南起墨瓦蠟泥海峽,南極出地五十二度,北至加納達,北極出地十度半;西起二百八十六度;東至三百五十五度。峽北曰北亞墨利加,南起加納達,南極出地十度半;北至冰海,北極出地,度數未詳;西起一百八十度;東盡福島三百六十度。地方極廣平分天下之半。初西土僅知有亞細亞、歐邏巴、利未亞三大州,於大地全體中,止得什三,餘什七悉雲是海至百年前。西國有一大臣名閣龍者,素深於格物窮理之學,又生平講習行海之法,居常自念天主化生天地,本為人生,據所傳聞,海多於地。天主愛人之意恐不其然。畢竟三州之外,海中尚應有地,又慮海外有國,聲教不通,沉於惡俗,更當遠出尋求,廣行化誨。於是天主默啟其衷。一日行遊西海,嗅海中氣味,忽有省悟,謂此非海水之氣,乃土地之氣也。自此以西,必有人煙國土矣。因聞諸國王,資以舟航糧糗器具貨財,且與將卒以防寇盜,珍寶以備交易。閣龍遂率眾出海,展轉數月,茫茫無得,路既危險,復生疾病,從人鹹怨欲還。閣龍誌意堅決,隻促令前行,忽一日舶上望樓中人大聲言有地矣。眾共歡喜,頌謝天主,亟取道前行,果至一地。初時未敢登岸,因土人未嚐航海,亦但知有本處,不知海外復有人物,且彼國之舟,向不用帆,乍見海舶既大,又駕風帆迅疾,發大炮如雷,鹹相詫異,或疑天神,或謂海怪,皆驚竄奔,逸莫敢前。舟人無計與通,偶一女子在近,因遺之美物錦衣,金寶裝飾,及玩好器具而縱之歸。明日其父母同眾來觀,又與之寶貨,土人大悅,遂款留西客,與地作屋,以便往來。閣龍命來人一半留彼,一半還報國王,致其物產。其明年,國王又命載百穀百果之種,並攜農師巧匠,往教其地。人情益喜,居數年,頗得曲折,然猶滯在一隅,其後又有墨利哥者,至歐羅巴西南海尋得赤道以南之大地,即以其名名之。故曰:南墨利加數年之後,又有一人名哥爾德斯,國王仍賜海舶命往西北尋訪,復得大地,在赤道以北,即北墨利加。其地從來無馬,土人莫識其狀,適舟人乘馬登岸,彼中人見之大驚,以為人馬合為一體,疑獸非獸,疑人非人。但齎兩種物至,一是雞豚食物等雲,爾若人類,則享此;一是香花鳥羽等雲,爾若天神,則享此。既而嚐其食物,方明是人,從此往來不絕。其中大國,與歐羅巴饋遺相通,西土國王,亦命教中掌教諸士,至彼勸人為善。數十年來,相沿惡俗,稍稍更變,其國在南,墨利加者,有孛露,有伯西爾,有智加,有金加西蠟。南北相連處,有宇革單加達納。在北墨利加者,有墨是可,有花地,有新拂郎察,有拔革老,有農地,有寄未利,有新亞比俺,有加裏伏爾尼,有西北諸蠻方其外,有諸島,總名墨利加島雲。
《貿易通志》曰:默利加內地,自昔荒蕪,人跡罕到,草木暢茂,禽獸繁殖,土人遊牧射獵為生。自歐羅巴商舟往彼,墾地通市,商民雲集,物產殷阜,技藝日廣,教化日興。
《每月統紀傳》曰:亞墨利加南至冰海,北至冰海,西至大洋,東至大西洋,西北庶與亞細亞相連,隻隔峽也。南極出地五十五度五十九分,北極出地八十度有餘。自此更南更北,因冰如嶽,船不能到,故不知其度數,西出地偏西一百六十八度一十八分,東出地偏西三十四度五十四分。
《美理哥國志略》曰:美理哥洲,處於極西,自古無有海外之人至此地者,直至明代西洋明理之士,遙思地圓如球,東西二方,未必遂無土地。於是有伊大理人,名哥倫布,稟其國王,求發船以往,國王不允。復求於葡萄牙國王,亦不允。復連稟西班雅國王,延至八年始蒙許之。以大船一隻,小船二隻,共百餘人,於宏治五年八月初,向西啟行。二十餘日不見厓岸,同舟水手,防致絕糧,皆欲返棹。船督哥倫布,再三勸勉,後漸見空中有島,遠有堤岸,由是用千里鏡而遠眺,乍見人煙,鼓棹前驅。船至傍岸,手執小旗,禱謝上帝。眾皆托足,在此過冬。明年舟旋返國,迨弘治十年,復有船主亞美理哥至此久駐,故後人即以其名名此地焉。正德年間,有歐羅巴人,解纜西行,先到美理哥洲,而後過亞細亞之中華,之印度,又過利未亞以還歐羅巴。亦有解纜東行,先過利未亞,再過印度,過中華,而後西至美理哥洲以返歐羅巴。可知自西而東,自東而西,皆圜圓如球明矣。初有葡萄牙人名嘉奴者,稟請發船五隻,東行旋繞至西圜地而返,返之日,王賜以銀鑄小地球,上刻字云:始圜地而旋者,其嘉奴乎。今則海道益習洋船,自東往西,或由西返東,圜地而返計不過八九月之間,即可周行全地,皆前人開創之功也。美理哥地,又分南北二方,廣闊相似,中有狹地相沛。南北二方所屬,各有數國,北方之極處,則屬英吉利鄂羅斯二國,但其腹地則為美理哥兼攝邦國焉〈(有美理哥國全圖惜未之見)〉。
《萬國地理全圖》曰:亞默利加大地,自北七十度,袤至五十六度,長二萬七千里。其大地分兩方,一南一北,由巴那馬微地相連南至大南海,北及冰海,東至大西洋海,西及大洋海,一帶高山綿亙,直至海邊。嶔岑嵬{山┆},在南方層崗疊巘,高接雲霓。四山之中,高峰百七十丈,其山之左右南北,廣坦袤延,圓方六十萬有餘方里。地雖浩瀚,非亞非沙漠之比。江河疏通支灌,草木豐茂,其高敞之地,高於海六十丈,似亞齊亞,土沃民饒,產物豐美。如曰糖、加菲、橙柑等果,由他國而移種者。及牛馬羊等五畜,亦由異國運至而孳生者。民分四族,曰土人,乃原始所駐者;曰白面之氓,由歐列國來者;曰黑民之人,由亞非利加買來者。此等族類互相結親,其居民似中國。然其行藏動止殊異。至白面之族,大半英吉利是班牙葡萄牙三國之後裔,古時亞默國隔重海,與歐列國無往來,其土民不知耕田,但知遊獵林內。尚有幾國,顏狀慈善,性情敦讓,但毫不識字又不知農,惟待天生地產。於明朝年間,歐列國專務尋新地以開商路,於是智士名曰可倫奏請是班牙國王兵船望西而駛。於明孝宗四年,得到其地。知山內藏金不少,據獲其土,金玉山積,遇有葡萄亞船,被風飄到南方,亦守其新地。是時英國亦調船航海而抵亞默利加北方,其佛蘭西亦據褊少之地。此四國占據大地惟是班牙國之藩屬最延,不下歐羅巴之列國也。歷三百年,忽於乾隆四十年間,入英國版圖之士氓,齊心奮勇與英死戰而自立國。於道光年間,是班牙之新地,逐一效尤。驅其舊主,而各自專製。此次尚存數島,以及英國北地,今陳其列國風俗之淳漓,民人之利病,疆域之大小,山川之形勢,屍口田賦兵防學校之盛衰,逐一詳述之。
又曰:北默利加,冰海周繞北極,沿海墺灣,石山巉峙天氣最寒。夏亦飛雪,秋先結冰,冬月全係長夜。星露滿天,五六月間,則太陽不落,其冰漸消,浮於海面若疊山然。列西國冒危,連年調船前往其境,幸到北極者,厚許賞給。此等船冬停冰中不動,水手以雪蓋船。每年英吉利荷蘭等國,駕船遍駛,以捕鯨魚海犬海馬等獸,煮肉而收其油。夏時各國巡船百餘,所獲鯨魚及骨,價銀計二百萬有餘兩,但百千水手,或覆舟,或被鯨拉溺深淵,好利習危,不顧生命。此海魚鱉無數,居戶捕以為食,而衣海犬之皮,穴處土中,人甚矮陋。冬時晝夜燒油自照,此處亞齊亞,及亞默利加,惟隔海峽,故峨羅斯國由其藩屬遷此以捕貂鼠海虎之毳獸。
《地球圖說》北亞美利駕大洲,東界大西洋,南西兩面界大東洋,北界北冰洋,百姓共三千零七十五萬之數。洲北地近北極,故凡沿冰洋之處,當地球偏北,天氣極寒,惟夏月太陽不隱,冰雪始消,漫浮於海,如疊山嶽,舟觸之者立摧破。其南方地當熱道,則天又極暑矣。溯三百六十五年前,各國尚不知有此大洲,明朝弘治間,意大裏國有一智士名可倫波,遍謁國王,願借船覓地,均不信從。後大呂宋信從其言,駕船至彼,果得是洲。且山內金銀充刃,惜遠隔重洋,與歐羅巴列國,無往來之禮,不知耕讀。與木石居與禽獸伍,好逸惡勞,食天生之果,以後英吉利佛蘭西大呂宋三國之人,相踵而至,繁延不絕,瓜分為屬。峨羅斯國人聞之,亦徙民於茲,而割據屬地焉。至中國乾隆四十年間,是洲之民,不甘屬英,兩相決戰,自立為花旗國號。自主其地,又是洲之南,係大呂宋所屬。今亦兩相決戰,定為麥西可國。但洲內尚有各種屬國,即峨羅斯屬國埭尼屬國,英吉利屬國,花旗國,麥西可國,跨氐馬剌國是也。
又曰:南亞美利駕大洲,東南北三面,都界大西洋,西界大東洋,百姓約千六百萬之數。是洲在昔本係英吉利、佛蘭西、大呂宋、葡萄亞、荷蘭五國管轄,悉自立為國,惟國之小者,力不能自樹,仍為荷蘭英吉利佛蘭西三國瓜分。所屬洲內之國,一曰可倫比,二曰器亞那,三曰比魯〈(又名伯路)〉,四曰被西〈(又名巴悉)〉,五曰波利非亞,六曰智理〈(又名治理)〉,七曰伯大加宜,八曰育奈士迭國。大半天主教,小半耶穌教。洲內多高山,而土地平坦,有三大江,曰亞脈鬆江,阿利挪加江,伯拉達江,亞脈鬆之江。其大甲於天下,洲東有極大曠野,林木參天,綿延萬里,內多猛獸大蛇野馬野牛駝鳥,土產金、銀、馬口鐵、水銀、金鋼鑽、煤炭、珍珠、銅、藥材、木料、五穀、白糖、鳥、獸皮等。洲之西有一帶高山,名安地師,計二千一百四十四丈,折裏得十二里,計長五千四百里,中有火山,不時地震。
《外國史略》曰:亞默利加大地,分南北兩州。中隔東西海港,以巴那馬一峽相連。廣袤方圓七十五萬里。南及大南洋,北至冰海,東及大西洋,西及大東洋,北極出地自七十二度,及南極五十六度偏西自三十五度,及一百七十度。長約三千六百里,最廣之處,橫闊一千零六十里。惟巴那馬地甚窄,闊隻六里,在南北二洲之間,其西面皆山,其東面亦有山,連延不絕。北半地有三角之形,廣袤三十四萬五千里,居民二千五百萬,有大湖長河長江,東邊海隅,西邊皆山,地磽多沙石,所有各湖廣袤四千六百里。峨羅斯及英藩屬,花旗麥西哥等國,俱在南北兩地內。西海隅有大西洋之群島,南半地廣袤方圓三十五萬里,形狀亦似三角,沿海之山距海濱十五里。自南地嘴延及巴那馬,高有三千三百丈者,上永積雪,內有火山四十餘,地頻震,火山出火漿為硫磺。東方平坦,其山出白金黃金白銅各寶。此州各國曰巴他峨尼,曰拉八他,曰治利,曰烏路危,曰巴拉危涯,曰破利威,曰北路,曰巴悉,曰危亞那,曰可倫比等國。及列西國之藩屬地,此地與歐羅巴各國,自古無往來,有是班牙國智士名可倫者,通地理,默思地既圓體,東半球既有地,西半球亦當有地。因請於國王,航海往訪。望西而駛,浩無涯岸,從人皆欲退。可倫銳誌前行,屆期抵一大洲,可倫上岸,見居民馴良,皆以金飾身,問知其來處,遂據此地開礦,回報國人來者益眾,於是此州名揚海外。又或過巴那國峽,而據北路各金銀山獲寶千萬,是州廣大之地,盡歸是班亞國為藩屬,人戶雖罕,財寶極盛。後有葡萄亞國之船,到巴悉國據其地,英人亦於此亞默利加,據麥西哥金銀之山開墾。佛蘭西荷蘭大呢等國,亦從其後分據各地,皆較是班亞所屬地甚為狹小,於是歐羅巴各國,互相爭奪,連三百年。乾隆三十七年,英國藩屬之民,因增餉肇釁,佛蘭西是班亞荷蘭兼助之,英人於四十六年議和。由是聽其自主,不為藩屬,即今育奈士迭國,中國所稱花旗國也。嗣後是班亞於嘉慶年間,與佛蘭西交戰不息,所有藩屬,亦皆叛之,各自立為列國。
《地理備考》曰:亞美加州,即所稱新域是也。中分兩區,界枕四海,版輿亞於亞細亞州,水道之多,甲於天下,土腴產豐,人煙稠密,地氣互異。
亞美裏加州,自緯度北七十一度起至南五十四度止,經度自巴黎斯午線西三十六度起至一百七十度止。本州之地,四面枕海,東至亞德蘭的海,西至大海暨白令海峽,南至南海,北至冰海。
本州有外海內海。外海者,東亞德蘭的海,西平海,又名大海,南南海,北冰海,四面環繞,並皆相通。內海者,東安的列斯海,西白令海,北巴非英阿德孫二海,各自為彙,不相通達。
江河之長,本州為最。在南者尤甚於北,其較大者南北約十有二,曰馬拉良,乃江河之首也,曰科勒諾哥,曰多於定,曰桑方濟各,曰銀河,皆注於大西洋海;曰馬達勤那,注於安的列斯海,是為南河之最。曰馬更些,注於冰海;曰桑羅棱索,曰德拉瓦勒,曰波多馬哥,皆注於大西洋海;曰米西西卑,曰北河,皆注於美詩哥海灣,是為北河之最。
本州之湖最盛,北區尤甚。每有因陰雨漲溢,泛濫國中,北區湖之大者,曰意斯哥拉窩,在新北勒達尼亞地。曰蘇卑裏的爾,曰米濟安,曰呼倫,曰厄列,曰烏達裏約,皆在花旗國之北。曰尼加拉瓜,在瓜的馬拉國南區。湖之大者曰馬加來波,在哥倫比亞國。曰的加,在北盧國。曰詩拉即斯,在北盧巴拉、西利二國之間。曰巴德斯,在巴拉西利國之南。其餘小湖不序。
本州海島甚多,有一島一名者,有數島同名者。曰日美斯,曰蘇登波敦,皆在阿德孫海。曰德拉諾瓦,曰桑諾漢,曰安的斯哥第,曰迷給倫,皆在桑羅棱索海灣。曰北爾慕達斯,曰郎加,皆在亞德蘭的海。曰盧加亞,曰巴合馬,曰盧加亞,曰新波羅委連西亞,曰桑薩瓦多,曰大安的列斯,曰古巴,曰委買加,曰桑都名額斯,曰波爾多黎各,曰小安的列斯,曰德粦達的,曰馬爾的尼各,曰瓜德盧卑,曰多米尼各,曰馬爾巴德,曰安的各阿,曰三達古盧斯,皆在亞德蘭的與安的列斯二海之間。一名發爾哥蘭,曰諾委日耳,曰馬加連義斯,皆在南海。曰濟羅哀,曰若漢發爾難得斯,曰亞拉巴額,曰勒委列黎日多,曰瓜達拉,曰王古委爾,曰昔德加,曰哥的亞各,皆在大海。曰加拉爾哥,曰桑馬羅斯,曰桑保羅,曰桑若爾日,曰亞棱德斯,皆在白令海。
本州徑地居七,其著名大徑一,名曰巴那馬,為南北二區相通之路。
本州平原覃廣,其在馬更些米西西北二河之間者,地面積方約有三百三十七萬五千里。其在南方者,地面積方約有二百六十五萬里。其在安得斯山,巴拉西利各山亞德蘭的海,暨馬加連義斯峽之間者,名曰銀河,平原地面積方約有一百六十八萬七千五百里。其在加給大河濱至科勒諾哥河口者,地面積方約有三十六萬二千五百里,其較小者不及備載。
本州荒野次於亞細亞、亞非裏加二州之廣,而磽瘠則同之。一在北盧濟利二國之間,一在北盧國海濱,乃其較大者也。
本州地氣,南北互異。其南方夏暑,與北方冬寒,均甚於歐羅巴州。寒道嚴冷,南北皆然。物產維艱,人多寒疾。溫道炎熱,西南為甚。熱道溫和,不似亞非裏加州之酷烈,為人物所難堪者,則本州未之有也。
金銀之多,本州中熱道為最他州莫及。至於銅鐵錫鉛以及水銀石類等項,靡弗備具。至於飛潛動植,他州所有者,此皆蕃育。本州人民,約計五京九兆餘口。
本州原屬古教,自歐羅巴州人前來居住,始有奉耶穌之教。迄今奉古教者,三十分之一。但所奉耶穌之教,名目各殊,曰公教,曰修教,曰路得羅,曰加爾威諾,曰厄肋西亞國教,各從所尚,趣向不同。又有奉大秦古教者,本州各國,多有不設君位。立官宰理,有黎庶公舉者,有歷代相傳者至於歐羅巴州,兼攝各國照藩屬之例。本州技藝與歐羅巴州技藝相同,蓋三百年來,自英吉利佛蘭西,亞裏曼等國來居之後,所有技藝,靡弗相授,因得工作精巧織紡佳美。然各國中惟花旗國為魁。百工製造,俱與歐羅巴州精巧相等,其美詩哥,北盧哥倫比亞濟利巴拉西利等國則次之,然巴拉西利等處,仍屬精巧。
本州分建各國曰育奈士迭國,亦曰彌利堅國,亦曰花旗國,皆外人名之也。曰美詩哥,曰德沙,曰瓜的馬拉,曰桑薩瓦多,曰哄都勒斯,曰尼加拉瓜,曰哥斯德爾黎加,曰新加拉那大,曰厄瓜爾多,曰委內瑞辣,曰北盧,曰波裏維亞,曰濟利,曰巴拉大河。花旗國,曰巴拉乖,曰烏拉乖,曰巴拉西利,曰海地,其歐羅巴州之英吉利,呂宋,佛蘭西,賀蘭低那馬爾加,厄羅斯,瑞西亞等國,兼攝之地,暨巴達科尼亞部落分,序於後。
本州落機大山,猶亞細亞之昆侖,綿亙極南北,為本州各山之主,殆無與匹敵者矣。
○彌利堅即美裏哥國總記上
《美裏哥國志略》曰:圜地周圍三百六一度,以天測地,則美理哥地,屬七十餘度,中國亦屬七十餘度。若以南北圜地而計,周圍亦三百六十度,內三十餘度,屬美理哥國,三十餘度,屬中國。中國之京城,與北極相去不過五十度,而美理哥國之都城,與北極相去,亦不過五十二度。所以美理哥國之北甚寒,而中國之北亦然。自赤道至中國之南,相去不過二十度,而美理哥之南至赤道,亦不過相去二十九度。中國之東有大洋,而美理哥之東亦然。可知二地東南北皆無異。惟中國之西,皆列國為交界,而美理哥西,則茫茫無際焉。美理哥北有英吉利附庸之國,南有墨息哥國〈(案:墨息即墨西西科,亦作墨是可)〉,東有壓瀾的海,西有太平海,然以普天下分為二十一分,而兼攝邦國,僅屬一分矣。
原夫創國之始,即有伊大裏,法蘭西,西班雅,英吉利,荷蘭等國,人迢遞而至貿易,至今不過三四百年。外國至者亦年來年返,後見其無國主民散俗樸,無不欲奪其土地。適值年荒,民多就食於別國,勢益渙散,各國遂加之以師旅,新國不能自立。迨明萬曆年間,有英吉利人稟其女王,請開新國,遂創費治彌亞之地。及占士王遂建城,令七人管治,內一人為首,六人助之。大小文武官吏,任其選用,以王名名之曰占士城,其後泰昌年間,英吉利王,嚴諭庶民奉上帝者,畫一同歸波羅士特教,不得任意奉額利教,加特力教,違者加刑。由是國人願請徙居新國者二三百人,蓋奉加特力教,欲隨意事上帝也。初至北方比理某之地,即以此名新洲後又名之曰新英吉利,時有土人頭目名馬沙雪,厚待英吉利人,為之地主,其後分茅列土,有馬沙諸些部,蓋為此頭目而名也。自泰昌天啟間,英人到新國者三千餘人,因人眾始分居新韓賽,羅底島緬部等地,惟總名則曰新英吉利矣。前英吉利人至新方者,特欲得隨意奉教,故一至後即起殿堂以事上帝。設官職,立學校。萬曆年間,有荷蘭人至新地之南方,名其地曰新荷蘭。其後康熙三年,英吉利人逐荷蘭,改其地名曰新約基。崇禎年間,新荷蘭之南,有瑞典人居此,名之曰新遮些,其南亦有瑞典人居其地,稱曰底拉華。既而皆為荷蘭人奪之。英吉利又逐新荷蘭而盡有其地。
康熙二十年間,有英吉利人衛廉邊者,其父前為水師帥,禽賊極多,王賜以金不受,求賜一新地,於是王授以印信而往,名其地曰邊西耳文也〈(邊者,姓也。西耳文者,野地也,謂邊姓之野地也)〉。崇禎五年,有英吉利人稟女王,欲居新國之極南,遂名其地曰馬理蘭〈(馬理者,後也。蘭者,地也。謂王後所賜地也)〉。順治五年,有英吉利人至新方費治彌亞之南,稱其地曰駕羅連內,又分南北二部,自萬曆年間始,有費治彌亞部。及雍正十年,始有磋治亞部。越百數十年,後漸次而有十三部也〈(其一,費治彌亞;其二,馬沙諸些;其三,羅底島;其四,新韓賽;其五,千尼底吉;其六,新約基;其七,新遮些;其八,底拉華;其九,邊西耳文;十,馬理蘭;十一,南駕羅連;十二,北駕羅連;十三,磋治亞)〉。十三部人口共約百數十萬,各部首領,皆由英吉利國除授,而以英吉利國例治之。維時有法蘭西國人,亦開墾新地之北,名為新法蘭西,後亦名幹那大。於是漸次自北而西而南,皆有民居,建炮台,意以防虞新英吉利人也。由是英吉利鎮守費治彌亞之總製,修書於法蘭西之將軍,令毋庸多設炮台。法蘭西將軍不允,其往來傳信者,則本地人華盛頓也。於是總製傳檄鄰部,並奏於王,於康熙二十年,王遣大將率兵船數十,軍兵數千至費治彌亞交戰。三載,勝負未分。迨二十四年,法蘭西之大將曰滿鑒,英吉利大將曰吳裏富,對壘於貴壁,兩將皆受炮傷,回營皆死。旋英吉利取勝,於是逐客民,毀炮台,奪其土為附庸。於康熙二十五年,班師回國。此英吉利初據美理哥地之原始也。
自康熙二十五年,幹戈既息,又數十載,至乾隆間,齒日繁,田日辟,貿易日盛,英吉利王之心日侈,遂欲加重稅餉,屢與人勒爭。時英吉利有公司商船,自中國販茶回西,國例賣貨者納稅。英吉利王改諭令買茶者納之,士人不服。於是南駕羅連部,則相約不買公司之茶,囤積二三年,變為廢物。費治彌亞,與新約基之茶船皆被驅逐,不許進口。而波士頓之茶,夜為土人投諸海。於是新國人互相傳約,英國若征買稅者,我國一人亦不許買。英吉利王大怒,遣兵至新國,將別項餉稅,皆強勒倍收,民死不肯從。時乾隆三十九年,新國各部眾衿耆,至費治彌亞會議,欲客民與土民仍前和好,復其舊製,收回新令。於是稟王,請不加征稅餉,並撤兵回國。英吉利王不聽,反增兵艘入境,掠貨船,焚垣壁,國人弗忍其虐。如是衿耆復議,密約各部落,皆出壯丁,整戰艦,立華盛頓為帥,於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初四日,檄告各國曰:上帝生民,萬族同體,各畀性命,使安其分,又恐民之強淩弱,眾虐寡蠢頑之無教,故又立國主以範圍之,扶植之,非使其朘削之也。我國舊無渠長,及英吉利來王我地,臣我民,我民亦歡然而奉之曰,庶覆幬我乎,庶不災癘我乎。然其政非甚有害,則民尚可忍而不變,乃英吉利王之淩虐我國。一而再,再而三,我眾亦忍至經年屢月,而英吉利王終無悛悔,其勢不可再坐視矣。故不得不議立首領,備兵甲以自扶傾而救危。至英吉利王淩虐我國之事,各國或不盡知,今條列十二端,告白天下,知變動非我之罪。
一舊例增改律例,須與國中衿耆合議,從民之願,乃英吉利王,徑改新例,不與衿耆相議。及新例不便,再三稟改,不允所請。
一每歲各部衿耆,來集會城,欲至議事廳,商酌一切,英吉利王乃驅逐之,既逐散後,不許復聚商議。
一土曠人稀,原望歐羅巴各國人至,庶農商日盛,乃英吉利王禁止各國之人入境,不欲戶口日繁,惟英人獨擅其地。
一舊例本處理刑官,或先由衿耆選舉,或先由王擇定,再采公議。茲英吉利王自專,不令衿耆預聞。
一舊例各部文武官,各有定額,俸祿皆出自民,乃英吉利王擅加官額,派民供給,不與衿耆同商。
一舊例各省弁兵,亦有定數,糧餉亦出自民。茲英吉利王擅自增設,調派糧餉,亦不商之衿耆。
一舊例文武員弁,或本士,或外人不定,有事必文武同議。英吉利王不然,武員則必專用蘭墩人,有事不與文員商議,惟武員擅權,任武而不任文。
一英吉利王刻剝錢糧,多於前製,禁停貿易,大異常規,民之所欲必違之,民之所患必興之。專以厲下而奉上,刻他國之人,以私已國之人。
一英吉利王所調各水路巡兵,惟有劫掠貨船,及毀折城池,縱焚房屋,奉此為王,與奉寇仇何異。一英吉利王使弁兵常居民舍,以便時行欺侮。
一被劫之良民,勒令從其為賊,往劫別艘,如有不從,即行加害。
一英吉利大官諭唆各部,使自紛爭,並唆土蠻,使害居民,使各不相安。
以上各事,我國衿耆屢諫,而英吉利王不聽,國人無如之何,不得不自創立邦國,新國。既立,英吉利王,亦其如我何。
英吉利王見檄,知十三部合為一國,益怒。復增兵船入境,新國拒戰經年,勝負未分。又得法蘭西國人出兵相助,於是彼此鏖戰,六七年之久。時三國戰艦百十艘,將士數十萬,陣亡者固不勝數。乾隆四十九年,英吉利王知新國終不可勝,乃遣大臣來西講和結盟,罷兵國中。
衿耆議曰:我國之兵皆民也,今既相和,則眾兵盡散,棄甲歸農。法蘭西兵船亦返華盛頓,亦歸田裏矣。倘英國再敗,盟興師何以備之。且國中有訟獄,誰為處斷,必立君長,定法製,乃可久安長治。立君而繼嗣不賢,或至暴虐,國亦終亂,將何以善後。於是乾隆五十三年春,各省衿耆會議於費治彌亞,共推華盛頓為首,身後公舉賢者,更代不世及不久任。議四月畢,及散歸,各執所議章程,回告部內之人,再議一年,復至費治彌亞再議,然後定。並公舉文武各員,其戰陣所費公項,尚缺二十餘萬,以每年所收之餉,漸次償補。乾隆五十九年,計新國之民,不過三百九十二萬一千三百二十五口,內為奴者六十九萬五千六百五十五口。是年共征收餉銀四百七十七萬一千員,時尚無都城,衿耆共議,欲買費治彌亞,與馬理蘭交界之頗多麥河,周圍三十五里,以築都城,其河口至城之地,約有百餘里。由是國內規模律例己備,乃立與鄰國相通之製,以絕後世邊釁。令民視四海如一家,視異國同一體,遇列國紛爭,勸和為尚,此與歐羅巴內法蘭西、荷蘭、瑞典、英吉利、葡萄亞、西班雅、鄂羅斯、大尼、阿理曼等國,及亞非利加洲內麻、哥安遮耳、都尼士等國,亞細亞內都耳基〈(即都魯機)〉、阿黎米〈(白頭回國)〉、暹羅等國相通,各國皆有使至,獨大清粵東則無,惟有貿易領事商人來往而已。此新國建立之本始也。
國製首領之位,以四年為限。華盛頓在位二次,始末八年。傳與阿丹士,時歐羅巴內有法蘭西國,奪新國貨船,新國遂設艟艨兵士,復請華盛頓為帥。二年,然後事靖。嘉慶五年,華盛頓卒。國人呼之曰國父。以其有大勳勞於國故也〈(按:康熙二十年,英吉利與佛蘭西爭議時,已稱華盛頓往來其間。彼時年至少亦必二十外。至乾隆四十年,新國起兵拒英吉利,時華盛頓為帥,已相距百二十餘歲矣。若嘉慶五年始卒,則百四十餘歲矣。蓋二人同名,非一人也)〉。嘉慶六年間,阿丹士在位四年,傳與遮費遜,其時戶口有五百三十一萬九千七百六十二丁。遮費遜在位八年,遂傳與馬底遜。迨至嘉慶十七年,歐羅巴內列國幹戈未息,時英吉利梢人不足用,乃捉新國船上稍人以補之。於是兩國復相鬥。二年後始靖。嘉慶二十二年,馬底遜在位八年,傳與滿羅。滿羅在位八年,傳與阿丹士之子。阿丹士之子在位四年,傳與查其遜,計至道光十七年春正月二十八日〈(彼國則二月初四日也)〉,則在位八年,今又傳位與泛標倫矣。立首領,設國法之時,止有十三部〈(見第三章)〉。至乾隆五十六年,增華滿部。五十七年,建大基部。嘉慶元年,增典尼西部。七年,增阿嘻阿部。十九年,增累斯安部。二十年,增引底安部。二十一年,增美士細比部。二十二年,增伊理奈部。二十三年,增亞喇罷麻部。二十四年,增緬部。二十五年,增美蘇裏部。道光十六年,增美是幹及阿幹蘇部。通計二十六部,戶口約有千三百餘萬矣〈(部落之名,即本書中亦多不同,本無定字)〉。
新國中,原無亞細亞內,中華、日本、暹羅、越南各國人至。惟有歐羅巴內,伊大理、法蘭西、荷蘭、英吉利、西班雅、瑞典等國之人而已。各國亦不過年來年返,其久同處者,惟英吉利為多。故新國人物規模體製皆不異於英吉利。其後法蘭西、荷蘭等國,三五成群而居。由是新國戶口日盛一日。康熙二十八年,約有十二萬丁。乾隆二十一年,約百萬丁。乾隆四十年,約三百萬丁。乾隆五十五年,計三百九十二萬一千三百二十八丁〈(前未設計戶口之法,故舉大數而言。至此而始立十年一計之法也)〉。嘉慶五年,五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七丁。嘉慶十五年,七百二十三萬九千九百零三丁。嘉慶二十五年,九百六十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一丁。道光十年,一千二百八十六萬六千九百二十丁〈(內為奴者約二百萬)〉。生齒雖日繁,終未憂人稠地狹。中華已過三萬萬,況新國之未過一千三百萬者乎。近見英吉利國著書稱美利哥國,原是英吉利罪人,充軍至此,所衍苗裔,其言荒謬無稽之甚,不過英吉利人遷於喬木矣。惟其風教技藝實賴歐羅巴人,始開耳〈(按:英吉利禁奉加特力教之人,故加特教中三百餘人遷往新地,而英吉利因造為罪人流謫之說,以詆彌利堅人。其實彌利堅國豈盡此三百餘人之裔,即此三百餘人,亦因不肯改教而遷他國,並非謫戍罪人也)〉。
新國地勢共列為三分,東離壓澗的海數十里,有亞罷拉既俺山,由南而北其景如畫,自山抵海是為一分。西離太平海數百里,又有治臂外嶺,由北而南,其形如線,從嶺抵亞罷拉山,亦為一分。自治臂外嶺,至西之太平海復又為一分,所謂三分也。由亞罷拉既俺山之東北,轉而往南,沿海而行,漸次廣大。其東北角,山海相連,毫無餘地。東南則有平陽,山河相間,山頂有瀑布。由基泥伯小河下流,為美裏麥河干尼底河,哈地遜河,底拉華河,蘇貴合拿河,頗多麥河,羅晏屋河,奴細北底河,卸番亞河。其西之治臂外山,高約百丈,與太平海相隔,約千五百餘里。凡流注於太平海者,無不經過此山。中有一美斯細比大河,由北而貫至南,且有美蘇裏河。阿嘻阿河,出墨息哥國海口。其北則有素比裏耳湖,美是幹湖,胡瓏湖,伊裏湖,安大裏珂湖,磋治湖,汕比璉湖。南北寒暑不同。北方甚寒,愈南愈暑,由南而北,熱亦漸減。田地亦然。北地可以依時而耕,南地近水時患潦浸,北邊界與北極相去不過三十五度。若在北極至國之南界,則相去六十五度。在國之南界,至南之中赤道,則相去二十五度。可知國內之地三十度無疑矣。以三十度列為三分,而近北極之一分,每歲中有四五月盡是冰雪。中央一分,每歲雪霜漸少。近南方之一分,陽和晴暖,時須納涼。一年之四時不同,每月之寒暑亦異。故萬物之生產自不齊,其大略也。欲知土地之美惡,必先知寒暑風雨之倏。故設一寒暑針,用年月日較之,則可知其寒暑。欲知風信必須以年月日紀之,方可知其大略。如馬沙諸些部之波士頓城,每年有北風三十日,西風四十九日,西北風六十四日,東北風四十三日,東風三十二日,東南風十六日,南風三十七日,西南風八十八日。在華盛頓城,北風五十六日,西北風八十七日,東北風三十五日,東風十六日,東南風二十四日,南風四十日,西南風五十五日,西風五十六日。在累斯安部之巴頓而碌城,十一月內北風則三十九日,西風七日,東北風十一日,東風五十九日,東南風十六日,南風七十一日,西南風十五日,西風一百四十六日。土地美惡,亦可知矣。欲知雨之多少,須在上年每月日紀天之星辰雲霧考驗知之。在馬沙諸些省波士頓城,每年約有二百二十四日天晴,八十四日興雲,三十五日下雨,二十二日降雪。在華盛頓城,每年天晴二百二十二日,興雲五十八日,下雨七十二日,降雪十三日。在累斯安之巴頓而碌城,十一月內,天晴百六十二日,興雲七十六日,下雨九十七日,降雪則無。
世間日用之物無不從地產,而至要者,莫如金銀鉛銅鐵錫之類。曩時金礦甚少,邇來始知亞罷拉既俺山之東,北駕羅連,南駕羅連,磋治亞典尼,西亞剌罷麻等部,皆有之。計道光四年,所取之金,估價銀不過五千員。五年則一萬七千員。六年,二萬員。七年,二萬一千員。八年,四萬六千員。九年,十四萬員。十年,四十萬六千員。十一年,五十二萬員。十二年,六十七萬八千員。十三年,八十六萬八百員。十四年,八十九萬八千員。銀與銅及水銀,則或有或無。鐵則各處繁多,不勝用。惟錫及各項珍寶甚稀。煤炭則邊西耳文等部,良而且多。其始地曠人稀,樹木叢茂,人隻取木而不取煤。今則煙火日繁,樹木不減於前,而煤炭愈旺於昔,鹽則三面煮海,且有山中鹽池,及鹵石亦可為鹽。更有一山,其水可作藥,中有油氣,竟可燃燈焚物,此乃土產物性之異者也。凡金銀鉛銅鐵煤鹽,中華例禁,不許私開。惟西國人人準取。樹木約有百三十餘種,高者約三丈餘,而至高者,則莫如橡木,間有八九丈者,以之作船作柱甚美。其木則有四十四樣。次則核桃,亦有十樣。次則楓樹高茂,其汁甘可煎糖,每年約糖數千石。美蘇裏部內有一株最大,身圍四丈六尺。次則樺樹,尤壯觀瞻,其皮可代瓦蓋屋,作舫渡河,土人用作小舟,輕捷異常,出入背負,渡水既迅,攜帶又便,亦有蠶桑以為綢緞。其餘飛潛動植,他國所有者,新國皆有之。
開國之初無知無識,不諳工作之事,或有人力而無物本,或有人力物本而無知識,皆難成器。必三者兼備,而物始成。即如中華之綢緞磁器,既有人力物本,又有知識,何怪其精美。如中華之匹頭,已有人力知識,獨無物本,何怪其不成。至中華之時辰標,雖有人力物本,而無知識,亦何所用。新國則不然。如有物本而無知識,則延他國知識者以教習。或有知識而無物本,亦往別國運載。或有知識物本而無人力,則以物力代之,如水力、火力、獸力皆是。昔新國之南方,棉花稀少,且一車一機,及一人紡織,成就不易,故棉價最高,迄嘉慶二十年間,國人知識日廣,每地置車數十架,不用人力,而以水力運行。紡數十車之花,以一女兒監之而已。織布每地置機數十張,不用人力,而以水力旋繞。數十機之布,亦惟一小女督工而已。茲有一紡織所,內有紡花車萬五千架,每日能織布四千丈,共計八百人,男一百,女七百,一女每月工銀十二元至二十一元不等。內一總管,理所有出入之買賣,其工銀每年三千元。別有一人總理八百人之事者,其工銀每年二千元。至商主所贏之息,則十之一已。故近日棉價日賤,乾隆五十五年前,每年棉花,從未有三萬八千斤者,至道光五年間,每年多至二萬七千萬斤,估價銀二千七百萬圓。留五分之一在本國自用,餘皆販賣別國。自道光六年間,至今棉花日增,比之二十年前之價,則已減三分之二。然今之為商者,得利反重於二十年前,是以織布日多,前此多用苧蘿布,自棉花日增,苧蘿日減,至大小呢則資羊毛,故牧羊者亦不少,此物始自英吉利,而國人效之,究不如英吉利之精,故土人不買本國之呢。至今則用水力為之,益巧益多,並流販於別國,亦有用人力為之者留以自用,其水力為者,則賣與人也。若磁器,國內雖有其泥惟不能製如中華之巧,今始略有焉。書板則極多,皆不用刊板,而用鉛字活板,故鑄字、製紙、印書三等人甚多。
美理哥出商外國者,其始極少,今已蕃盛。乾隆五十五年,共計外商本利銀一千九百萬員,至嘉慶元年則六千七百萬員。其貨物不過魚油獸皮牛羊豬馬煙棉花五穀等類,工作則有鐵器磁器木器玻璃器而已。國中關稅甚少,無論入貨出貨,皆無重斂。然在本國交易者,則不過南洲數國;在歐羅巴洲內,則有英吉利、法蘭西、荷蘭、葡萄雅、西班雅、破魯斯、瑞典、鄂羅斯等國;在亞非利加洲內,則有埃岌多國;在亞細亞洲內,則有都耳基、回回、印度、葛剌巴、小呂宋暹羅、大清等國。究其初至,大清則在乾隆四十八年,始,由此日盛一日。道光十四年,本國入口船五千六百二十八隻,外國入口船三千九百五十三隻,本國出口船五千八百八十六隻,外國出口船四千零三隻,每年增減,皆有冊報。道光十三年,一千百八十八隻內,大船六十五隻,一所載之貨。道光十四年,變價銀約二百餘萬。山中之物,變價銀約四百五十餘萬。屠宰牲口,變價銀約有三百餘萬。農圃之物,變價銀約八百餘萬。棉花變價約五千餘萬,煙變價約六百五十餘萬,工作之器變價約七百餘萬,共計變價銀約一萬萬餘。通計出口之貨,惟棉花為最。道光十五年,售出百三十六萬六千五百九十九包,十六年,百六十三萬六千五百五十九包,每包約價銀七十員,其銀萬有一千五百五十五萬九千一百三十員。上年每包約六十五員,本年價稍昂,以二年相比,則十六年多於十五年二十七萬包。俱在外運回之貨,約銀一萬二千五百餘萬員。首領最喜貿易日繁,故有數款貨物,出入關口,毋庸稅餉者。
美理哥國有都城之官,有各部落之官,各部落內,一首領,一副領,議擬人員無定數。公選議事者,或十餘人,或數十人無定。各省設一公堂,為首領副領及土人議事之所。事無大小,必須各官合議,然後準行。即不鹹,允,亦須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後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選擇公舉。都城內,有一統領為主,一副領為佐,正副統領,亦由各人選擇,每省擇二人至都城合為議事閣。又選幾人合為選議處統領,每年收各省餉項,除支貯庫不得濫用外,每年定例享祿二萬五千圓。若非三十五歲以上及不在本地生者,皆不能任此職。例以四年為一任期,滿,別選如無賢可代者,公舉復任。若四年未滿,或已身沒,或自解任,則以副統領當之。副統領不願,則推議事閣之首,若亦不願,則以選議處之首護理。設終無人願當此職,則吏政府移文於各部首領,遍示士民,速舉焉。統領三職,文武官皆聽其號令,若遣使於鄰邦或迎使別國,皆統領主之。副統領亦由民選舉,亦四年一任,享祿每年五千圓,所司無事,不過議事居首而已。至議事閣與選議處,皆以每年十二月內之初,禮拜一日,齊集都城公所會議。議事閣之職,每部有二人,計二十六部,共五十二人。選議處,共二百四十三人,以議事閣五十二人,分為三等,以二年為期,輪退後,復擇新者。是以每等以六年為一任,不過或先或後而已,又定例年未及三十以上者,不能當此職。議事處則以二十五歲以上為例,二年為一任,期滿別選,以十二月初禮拜之一日齊集會議,凡國中農務工作,兵丁貿易,賞罰刑法,來往賓使,修築基橋之事,皆此時議之。吏政府首領,每年俸六千員,亦有左右佐事者幾人。戶政府如之。兵政府之首,則有幾百人以佐之,廉俸亦如之。別有水師兵部,惟專理兵船,亦有佐事數十人,每年廉俸亦如之。禮政府不過數人佐之,每年廉俸四千圓。驛政府,總理各部落來往文書,設驛於各部衝要,如有書劄寄某處,則以路之遠近,計程費之多寡,其銀以每四季包封送驛,工食銀亦由驛政府發給。政府廉俸,每年亦六千圓。國之大政有三:一則會議製例,二則諭眾恪遵,三則究問其不遵者。是以國都有一察院,院內共七人,以每年正月齊集,究人因何不遵法律之故。審畢,或二三月,然後回家,其各部亦分設七院,每年以四季齊集,究問不守例者。但為審官,則不能會議製例,會議製例官亦不能兼攝審問也。新國製例有五:一曰國例,為二十六部所通行;二曰部落例,各部不同;三曰府例,每府亦不同,惟生於斯者守之;四曰縣例,各縣自立其規,各民自遵其製;五曰司例,亦由司自立,惟所屬者遵之。此五例中又小不能犯大如司則不得犯縣例焉。國例乃都城議事閣會議,分發各部,今將各大典悉列於左。
一歲征糧餉,所有動支各項,皆於餉內撥發。一國帑不敷,必會議預為籌辦,免致臨時拮據。一與各國貿易,各部交通,即本土蠻人,皆宜同一體。
一流民準其寄居入籍,以免失所。一設局鑄銀,務權衡輕重多寡,以歸晝一,並嚴禁偽造番銀。一設驛傳遞公文書信,以時修其橋路。
一教人習學六藝,如六藝中有超眾者,則別予獎賞,或能自創新製,開前人所未及,為今人所樂效者,亦獎賞之。
一各部立察院,以審判民間之事,或三部立一,或二部立一,視部分之大小酌議。
一宜防海賊剿劫,如有捕獲,無論本國外邦,必照例治罪,或有謀反叛逆,及在外國滋事,尤必照例嚴辦。
一如遭外國欺淩,統領必先曉諭萬民。倘未便講和,致動幹戈,務必踴躍向前若兩相盟會,即可戢兵。一以錢糧招民,為陸路水路之兵,必嚴核其技勇。
一水陸兵士,務遵約束,不得騷擾。
一國有攻戰,除國中官兵而外,凡民有肯同仇敵愾者,即議給口糧。一專設法以治都城,與治各外部不同。
前例十四條,如有不遵者,則設法以引導之。除此例外,首領亦不能任意自為。凡統領遇饋送當受者,亦必商之議事閣,及選議處,使大小文武,皆得仿行。國人以律例為重,不徒以統領為尊,此外則由各文武自立例款,以約束其民。但不得以部例犯國例,其各府文武各自立例以治,因地製宜,惟亦不能以府例犯部例耳,下至縣司亦如之。
立一國之首曰統領,其權如國王。立各部之首曰首領,其權如中國督撫。一部中復分中部落若干,如知府,再分小部落若干,如知縣。其國都內立六政府,如六部尚書惟無工部,而有驛部。凡公選公舉之權,不由上而由下,通國水陸兵事,則推統領為主,兵有不遵者懲之。都中六政府之首,必聽統領選擇,副者則由正者擇焉。設有升調革降,皆請命於統領,給文蓋印,然後蒞任。國內刑獄事如察院審判不公,統領亦可更正之。設與外國相爭,外邦求和,統領必會議而後定計,或外國使來,或本國使往,皆統領所理也。每年各省官會議之際,統領將一年收支各項言行各事出示於眾,並本年未行各事,亦示之於各部官。若各部官散後,復有要事,或與例不符,統領不能決者,則出示召各官復至議焉。所有條例,統領必先自遵行。如例所禁,統領亦斷不敢犯之,無異於庶民,而後能為。庶民所服。至各部落亦有例,其首領初立例時,亦如統領自誓,即都內各事,亦如統領國內之事,府州縣司皆仿此。惟部府州道阻且長,居縣者或艱於往返,故如有事會議,亦惟商之於縣也。議事人,例非二十一歲以上不得預。常例以三四月為期,如有要事,則無論何月,每年議事,多少幾次,亦無定數。前期縣官示諭,某日某所,公議何事,至期耆老通知於眾,各將所欲公舉之人,書名紙上,置甌內,後開甌,以人多公舉者為之。選官選人之時,領事人亦先質於眾,或有人起對,請領事自行裁奪,則領事再語於眾曰:如眾中有欲吾選者,則舉手為號,如舉手過半者,則可,如未過半,則不可。又如都中府中州中有要事會議,則各縣各應選人赴會,領事則謂眾云:今選人往城會議,當令何人往眾亦將保薦之人,錄名紙上,置甌啟甌,如前例。凡縣官之職,一則以選人為首,所有縣內一切諸事,皆必盡知,即非其所管者,亦必周知。二則在縣內收餉,必悉知縣內人丁多寡,何人有田若干,何人有地有屋若干。三則總理縣主,一年收支各數,言行各事,登錄存檔,不能苟且漏入漏出,其外則有總理揭借,拋欠,偷竊,捕盜,濟貧等數人,如非常任事者,則別治生業,如常任事者,則各有俸祿。
國中察院有三,管理都城者曰京察院;管理二三部落者曰巡按察院;管理一部半部者曰分巡察院。在都城者,衙門共七人,一正六副。每年正月,齊集會審各案一次,如有因事不至者,四人亦可審,不及四人不能審。都城之內,若有不遵例者,亦京察院審之。若巡按察院審事不正,任其轉告於京察院。巡按察院衙門有七,其一管緬新韓賽馬沙諸些羅底島四部,其二管千尼底吉華滿二部及新約基之南半部,其三管新遮些部及邊西耳文之東半部,其四管馬理蘭底拉華二部,其五管北駕羅連及費治彌亞之東半部,其六管南駕羅連磋治亞二部,其七管建人基典尼西阿嘻阿三部,惟亞剌羅麻累斯安美士細比美蘇理伊理奈引底安美是幹新約基之北邊西耳文之西,費治彌亞之西等部人數無幾,故以分巡察院兼理之。惟每巡按察院審事時,如無京察院在,則不能審。若有要事則必有二巡按,而後可又每年齊集二次審判。如此數部內,有人在他巡按察院所屬地犯法,則即由巡按察院審之。至分巡察院衙門,共三十有三,每院內一分巡察院,每年審事四次,若有要事則無定次。倘審不公,亦可轉告於巡按察院,此皆國察院也。其外又有數部察院,部內犯法,則部察院審之,府州亦如是。凡察院內有各科房,各工役,以聽差遣。凡原告被告有愚蠢者,則有人代為書狀,並同上堂代訴。人犯既齊,察院兼擇本地衿耆以助審。衿耆少則十二人,多則二十四人。除本犯之親友兄弟外,即先知有此事者,亦不能預。既審後,出而會議,遂定曲直,眾衿耆將情由寫明,送呈察院而退,察院觀其是非,照例定罪。每縣中亦有地保幾人,勸和小事,國內立一律例院,有室數十餘間,每間有一師掌教,凡進院習讀者,以三年為滿,皆訓告規條律例,使人知遵守。
國中犯法大者為反叛、殺人、強劫、放火。立國以來,告反叛者,未之有也。殺人則每年多少不定,強劫每年終不能無,放火則二十六部中,每年不過五六次,其強奸每年亦有二三次,情奸亦時有之。其餘或冒名偽造,或竊盜為非,或相鬥相爭,或醉後逞凶,今以馬沙諸些一部言之,其犯法監禁者,道光元年,則有七十一人。二年,則八十四人。三年,則九十一人。四年,則一百零七人。五年,則八十六人。六年,則九十六人。七年,則八十一人。八年,則八十人。九年,則百零四人。十年,則七十九人。十一年,則百有十五人。十二年,則七十一人。十三年,則七十六人。十四年,則百有十九人,是年內竊盜者八十八人,冒名偽造者十人,強劫者四人,放火者一人,爭鬥者五人,情奸者六人,強奸者二人,脫逃復捕獲者一人,殺人者二人。以上各年監犯以十四年截計,除審後放出監外尚存一百七十七人。刑法則有三,一絞死,二則監禁,三則罰贖,並無梟首,充軍拷打等刑。凡反叛海盜皆絞死,殺人強奸強劫放火等如之,或永監禁焉,其餘或監禁,或罰金,隨情輕重,各省各府,皆有監獄。監內左右上下,皆用大石為之,或數人一房,或一人一房,皆極潔淨,亦有小窗通風,房外四圍有欄杆,餘地可以散步。管監官體恤其衣食,勸戒以善言,約束以事業,今計道光十五年,馬沙些監內犯人,所作工銀,除管監官教師,並看門兵丁等工食,並各犯衣食所用外,尚存銀七千二百九十六圓,盡撥充公。
新國之濟貧也未貧預防其貧,既貧則防其愈貧。如其防火毀,則多以磚石疊築,並設水車水筒,以備不虞。防電閃傾頹,則立一長鐵杆於門以拒之。電見鐵杆,即自頂旋繞至杆下而去。貧人收作傭工,倘無人收用,則本縣設濟貧院以居之。各分以事業,所得之項,全數入官,倘生子女,則有塾師教之,府省亦然。至會城村族,不許有一丐食流離之人,然非先立一濟貧之法,又安能禁人之乞食乎,凡有國者所宜留意。
每鄉設學館一所,鄉中富者,科銀延師教一鄉子弟。若鄉中無富者,則在會城中官員處借助。其就學之童,每夕回家,男女皆可以為師,若女師束修銀,每月不過六員,至十員教女童讀書外,並教刺繡。男師則二三十員不等,亦有專教一家者,又有縣中學館,有無多少不定。惟鄉學館不拘貧富,縣學館無束修者不可入,因以此項延師故也。其館本處人稟縣官而後建,或縣官公同建造者亦有之。其中所學,比之鄉學又略大,更有會城中學館多少無定,城中富者建之,或設會而以會項建之,或官員助之。館中條例,擇幾人議之,並司其事,然後遍告同學,學者每年考試一場,取中者入館內,如中國之秀才。習學以四年為例,不遵律戒,不待四年,亦可以逐之。既習四年,則如中國之舉人矣。散館後,或為官,為士,為農,為工,為商而各司其事。別有大學館,惟許已中舉者進焉。所學有三:一聖文,二醫治,三律例規條,二者不可兼得。又以三年為期,期滿則猶中國之進士矣。會城學館,每部一二所不等,三四所不等,惟進部者通融計算約八九十所,每所延師,五位至三十位不等,截長補短,每所約十位。其師每年束修銀一千至三千餘圓不等,受業者每年每位送束修銀一二百圓不等。每館之徒二三百不定,通融牽算,不過百四五十人。分析言之,聖文大學館,國內約三四十所,每所師四五位,受業者約七八十人。又醫治大學館,約三四十所,每所為師者約七位,其徒數十人,習律例之館,師徒多寡,亦與醫館大同小異。
新國器械與中華異,不但船隻之桅帆槳櫓,即築屋建樓鋪設以及兵器皆然。火炮能用彈子數十斤,手槍之口,則有小劍但無弓箭長矛藤牌而已。國人皆好音樂歌唱,故有吹彈敲戛各器,童蒙即有樂師教之。又有畫地理山水、人物花卉鳥獸之工,次則雕刻之工,又其次則建華屋築高橋等工,或有能創新出巧,如火輪船及水火織布之類則地方官獎勵之。
新國立仁會以濟在監之犯,昔監內弊端甚眾,由監出之犯,為惡甚於前。由是會中遂改各監之規模,分布二十六部監內,分善惡兩途。善者居寬廣之所,惡者居淺狹之所,俱不能相見。前收監者無事業,今則一日不能閑,並有善書,於禮拜日使誦。故今之犯法收監者,出監後,即痛改前非,且前此監中所費極多,今犯人作工營生,故每年除支外,反有餘資〈(見十七章)〉。又聾盲啞者,原屬無用,今國內立仁會,設館訓習,如聾啞者,亦以手調音而教之。盲者即有凸字書,使他以手揣摩而讀。至幼失怙恃者,亦有育嬰之院。若醉酒亂性,難以強禁,乃設一節飲會館,內藏一簿,登戒飲者姓名,願戒不願戒,各從其便。既進戒館後,則不能再犯,共計各部,此館約有四五千間,其登戒酒簿者,約二百萬人。其造酒之鋪,變為他項貿易者,約四五千間。將酒鋪賣人別尋生理者,亦約七八千間。故酒費日少,戒飲之人日多。又城中設醫生七十五人訪察酒之損益,今則皆知其無益而有損,故戒而不飲者大半。至於水手輩多是貧乏之人,故會內亦濟之並及其妻兒也。凡無力延師訓習者,亦設院延師以訓之。國人於禮拜日,皆不作工,故設一會所,逢禮拜日教人,內藏書極多,如不在者,亦可借回家自習,至禮拜日復送回。又不至學館誦習者,亦延師至家而教,亦有刊刷小書分贈,令人學善者,亦有一院,專刊聖書出售,如無力買者,亦可贈之。別有一會,名曰勸和會,如兩人相爭或鄰省相鬥,兩國不和者勸之,每會中所用,多者每年不過二十萬,少者不下數百圓。
開辟之始,未有人類,上帝既造一人為萬物之主,又立一女子以配之,夫婦之禮自此始。歷代相傳無異,但無立妾,及少年預聘之例,年十五以上者訪求淑女,若非親誼,則踵府謁其父兄,結好往來三五載,彼此賢愚,皆已知之。或面訂佳期,或各告父母,並無奠雁迓輪。及聘定之禮,娶之日,男女升堂攜手,有一官或族正等,書二人名,蓋之以鈐記印信,其後報丁冊內,列夫婦姓名,自後必終身偕老。國中二十六部,無君臣之名,惟有上下之分,國領,部領,府領,縣領之不同,各首領起居飲食衣服,亦無異平民,但事權屬之,人人皆敬之而已。其兄弟父子朋友三倫,與中國略同。
新國衣服之製,帽高至七八寸不等,或以黑絨,灰色絨為之,其矮者或圓,或六角,八角,帽前有皮簷一片,以遮日光,常有帽帶係之。冬寒則以法蘭仁氈為內衣,短小無領,外加一汗衫四圍纏身,不甚寬大。其領高出至頷下,有一頸巾繫之,其外蓋一背心,前夾後單,高至頸。膊下則用法蘭仁氈,為短小之褲,外則蓋大褲,汗衫在裏,前後有兩鈕扣,以十字交加,帶過膊吊扣後,蓋一長衫,四圍纏身,光滑無紋。袖長至掌,領包至枕後,前長如背心,後長至臀,以羊毛氈為襪,長不過膝。鞋以牛皮為之,底面皆然,但底厚不過五層,薄則一層,面亦有帶繫之。靴亦長不過膝,底厚者多,上下皆用牛皮,穿時以大褲腳蓋之,所有衣服鈕扣,皆開在正面,無左右開也。飲食則每日三餐,早膳或飯,或麵,及肉,亦有牛奶、雞蛋、牛油、茶、架菲〈(架菲者,將青豆炒焦,研末,水煎或白滾水衝隔渣)〉,自七點鐘至十點,各隨其便。惟不多食,名曰早餐。至一點鐘及五點後所食,則雞、豚、魚、鴨、牛、羊,多用燔炙,自割而食,並有生果、糖果、牛奶、雞蛋等物,或茶或酒,合家同一台。台面用布鋪蓋,後置各物其上,男女各一便,每人以一碟盛物,不用箸,惟用刀叉調羹等。隨人暢飽,故名大餐。晚上六點鐘至九點不等,所食者與早餐同,此日用飲食之常規也。至於出外則車馬,或一車一馬,至四馬不等,每年月中並無節氣,每日亦無吉凶,惟七日一禮拜而已,餘與中國無異。喪事,始死則有一人為之沐浴,止穿一汗衫,斂手合掌置棺內,逾三五日葬焉。山地內或以石以鐵以錫圍之,然後放棺,親朋送葬,素服不用白而用黑。墳之上下,皆有石碑,碑上錄亡者之生辰死忌,又圍石欄杆以防牛羊踐踏〈(原誌序曰:予生於美理哥國之馬沙諸些部中,以地球格之,則與中華上下相對焉。可謂一天一淵也。今年三十有七,竟得渡海繞地而及中華,歷見英吉利,法蘭西、荷蘭、西班亞、利未加、暹羅、日本、中華等國之士,與各國之文藝豈不奇哉。回憶少年在本國舍農業儒登大學之堂者三年,始進會城書院而肄業。於各國古今文史、地理天文、律例規條、四時土產,悉欲博覽研求,以應每歲掌院。臨場彙考,毋得逾等。在內四年,文憑給領,由是出而進於大院習古聖經文,亦幸上等。三年別換文憑,時年二十有八。家無內顧,遂欲遊覽異鄉之風俗兼以予國所見聞,傳播異土,幸於葛留巴,新埠麻六甲,新嘉坡,得逢唐人,領略華書七八載。歎華人不好遠遊,至我西國之光采規模杳無。聞見竟不知海外更有九州,或者上帝之啟予心乎。將使宣而播之,聯四海為一家也。不揣固陋,創為漢字地球圖及美理哥合省國全圖又以事跡風俗分類略書百年而後,流入中土,或有不恥下觀者,其將擊節歎喜乎。抑拉雜摧燒之乎。雖然馳觀域外之士,必不方隅自封而笑我已。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孟夏。高理文題於新嘉坡之堅夏書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