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紀事本末 (民國三年石印本)/卷66

 卷六十五 清史紀事本末 (民國三年石印本)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本作品收錄於:《清史紀事本末

清史紀事本末卷六十六

  戊戌政變

德宗光緒二十四年夏四月下詔定國是宣示中外自咸豐同治以來中國疊經外患三次刦盟

當事者始漸知西人之長技思所以效法而自強剏行新政不一而足如設製造局以製新械方

言館以養眞才招商局以爭航利派學生出洋以游學外國用客卿美人蒲安臣爲大使以聯邦

交其他如練兵通商造路開礦諸大端皆次等舉行然變法不知其本故行之已數十年於國勢

之孱弱仍莫克振救(同治初年德相畢士麻克語人曰三十年後日本其興中國其弱乎日人之

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求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禁廠船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

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及甲午敗於日本各國租港灣之事相偪而來瓜分支那之說騰沸

於全球於是國人大譁志士憤起痛論變法之不可緩帝亦知非實行變法不能立國時翁同龢

輔政贊成具說尤力御史楊深秀侍讀徐致靖又相繼上書請定國是帝乃赴頤和園白太后召

軍機全堂於是月二十三日下定國是之詔以宣示中外詔曰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

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汰宂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

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尙未大開論說莫宗一是或託於老成憂國以爲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

擯除衆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

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眞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維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

必至門户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國政毫無禆益卽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皇

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諸臣白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

向上發憤爲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各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

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務求化無用爲有用以成通經濟

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爲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會

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各衙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各官大員子

弟八旗世職各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准入學肄習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

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誥誡之至意 諭令宗人府保薦王公貝勒等游厯各國從侍郎榮

惠御史楊深秀前後奏請也命下親貴大譁謂帝破壞中國之禮法且使滿洲之權勢處於危險

地位帝不得已改命毋庸保薦 諭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保薦工部主事康有爲等著於本

月二十八日預備召見光緒十五年有爲以諸生伏闕上書極陳時局請及時改革以圖自強格

不得上二十一年代表公車千三百人上書請變法亦不達旋通籍授工部主事自是四年之閒

凡七上書申前議仍寢不上乃退而立強學會於京師繼設分會於上海京會推鄂督張之洞爲

會長郎中沈曾熾編修張孝謙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皆贊成人也尋復開保國會於北京是年以

給事中高燮曾之疏薦諭令王大臣傳至總署詢問變法事宜王大臣取其上年冬閒呈請工部

代奏之書以上帝覽之指其篇中求爲長安布衣而不可得及不忍見煤山前事等語語軍機大

臣曰康某何不顧死生乃爾竟敢以此言陳於朕前耶然亦不之罪仍命嗣後康某如有條陳當

卽日呈遞毋許扦格並宣取所著日本變法俄大彼得傳等書至是以協揆翁同龢及致靖交章

薦著預備召見 召見工部主事康有爲於仁壽殿帝深以廷臣守舊阻礙變法爲憂有爲對曰

請皇上勿去舊衙門而惟增署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薦擢小臣召見才俊志士不必加其

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銜許其專摺奏事足矣彼大臣向來本無事可辦今但仍其舊聽其尊

位重祿而新政之事別責之於小臣則守舊大臣旣無辦事之勞復無失位之懼怨謗自息卽皇

上果有黜陟之全權而待此輩之大臣亦祗當如日本待藩侯故事設爲華族立五等之爵以處

之厚祿以養之不必盡去之也帝然其言旋命有爲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協辦大學士

户部尙書翁同龢罷先是同龢在毓慶宫授帝讀最久因鑒於事變非變法不足圖存時爲陳說

於帝前爲太后所聞撤同龢毓慶宫行走其薦康有爲也謂有爲之才過臣百倍請舉國以聽太

后尤惡其語又其時天津閱兵廢立之謀漸有所聞同龢密言於帝太后偵知之遂命開缺囘籍

 命二品以上大臣補官陛見均詣皇太后前謝恩外官一體奏謝東朝久未召見臣工時因康

有爲召用後附之者日衆朝班有新黨舊黨之分太后忿甚是日帝諭令凡二品以上官授任之

初當親往太后處謝恩於是朝士又有后黨帝黨之分(后黨混名老母班帝黨渾名孩子班)五

月命自下科爲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改試策論 派協辦大學士孫家鼐

管理大學堂事務 賞舉人梁啟超六品銜辦理譯書局事務啟超康有爲弟子也以侍郎徐致

靖之薦總理衙門再薦被召見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大加獎勵謂不愧爲康有爲弟子因賞給

六品銜命辦理譯書局事務 命御史文悌囘原衙門行走文悌滿人頗憤東朝之專横聞同僚

楊深秀有門人撫北方豪士千餘因欲利用之以刦太后適同侍祠竟夕語深秀宮中隱事及侍

郎長麟去官之故又言太后刻虐皇孫載澍益爲帝示戒故帝見太后輒顫此與唐武氏何異並

朗誦徐敬業討武氏檄燕啄王孫四語以激深秀深秀難之旣而文悌慮語洩乃日騰謗於朝謂

新黨將不利於太后冀以自解猶慮不免至是露章劾深秀與彼有不可吿人之言以康有爲開

保國會徒欲保中國不保大清復牽涉同僚宋伯魯等帝斥其難保非受人指使不勝御史之任

著回原衙門行走 命神機等營改習洋操 命四川總督裕祿留京授禮部左侍郎在軍機大

臣上行走裕祿素爲太后所寵信故命入軍機以偵政▢▢情 申諭各省地方官實力保護敎

堂因四川川北廳廣西永安州湖北沙市均有敎案故也 命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撫學政

薦舉經濟特科人才限於三個月內咨送總理衙門會同禮部奏請攷試從貴州學政嚴修浙江

巡撫廖壽豐先後奏請也 六月定鄉會試隨場去取之法並推行於生童歲科攷又停止朝攷

從鄂督張之洞湘撫陳寳箴奏請也並諭嗣後一切考試均以講求實學實政爲主不得憑楷法

之優劣爲高下 命刪改各衙門則例從禮部右侍郎李端棻請也 申諭各省實力舉行保甲

派户部尙書王文韶左侍郎張蔭桓管理礦務鐵路總局 申諭變法不得已之苦衷命諸臣精

白乃心力除壅蔽時陳寳箴在湘力行新政湘省劣紳前國子監祭酒王先謙分省補用道孔憲

敎吏部主事葉德輝以其不便於己竭力反對寶箴不爲動先謙等嗾使湖南京官黃鋆隆等交

章彈劾其誣詞不可聽聞御史楊深秀抗疏爲寶箴剖辯帝降諭獎勵寶箴而嚴責湘紳湖南浮

議稍息寶箴乃得復行其志 命康有爲督辦上海官報卽道員黃遵憲所辦時務報奏改者也

先是有爲屢有陳奏其火端在請誓太廟以戒羣臣開制度局以定規模設十二局以治新政立

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其他如遷都興學更税法裁釐金改律例重俸祿遣游厯派游學設警察練

鄉兵選將帥設叅謀部大營海軍經營西藏新疆等事帝皆嘉納之然以見制太后無權不能遽

行欲借羣臣之議以定之故屢發交軍機總署會議時嫉有爲者謂有爲獨對時有盡廢六部九

卿衙門之奏致爲守舊大臣所惡故出之 秋七月命於京師設立農工商總局派直隸覇昌道

端方候補道徐建寅吳懋鼎督理均賞給三品卿銜令各省府州縣皆立農務學堂廣開農會刊

農報講農器由紳富之有田業者試辦以爲之率其工學商學各事宜一律舉辦 諭擇於九月

中奉皇太后至天津閱兵帝性嚴峻遇宦者尤少所假借故左右多不悅總管太監李蓮英等乃

共爲讒閒太后素虐待帝至是疑𨻶愈深日謀所以廢之時榮祿總督直隸節制北洋三軍一提

督董福祥之甘軍二提督聶士成之武毅軍三按察使袁世凱之新建軍太后密與榮祿謀諷御

史李盛鐸奏請帝奉太后至天津閱兵帝請於太后欣然許之遂有是詔蓋太后榮祿等欲脅帝

至津因以兵廢立帝雖知之而無如何 命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大理寺

衙門湖北廣東雲南三省巡撫並東河總督缺其各省不辦運務之糧道向無鹽場之鹽道亦均

裁撤其餘京外應裁文武各缺命大學士六部各省將軍督撫分別詳議以聞命下羣情大駭謂

帝大背祖宗制度皆赴寧壽宫請太后保全收囘成命太后笑而不言 革禮部尙書懷塔布許

應騤侍郎堃岫徐會澧溥頲曾廣漢職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請帝出洋游厯先往日本以次繼往

歐美各國堂官阻格不上王照面斥其違旨始不得已爲之代奏至是帝怒其壅蔽革懷塔布等

六人職王照以不畏強禦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 命內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

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均賞給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時帝欲銳意改革而軍機大臣皆后黨不爲奉行帝上畏太后不敢驟易故特擢四人使參預新

政事宜仿日本維新置參預官於宫中之意也拜命之日帝親以黃匣緘一硃諭授四人命竭力

贊襄新政無得瞻顧凡有奏摺皆經四卿閱覽凡有上諭皆經四卿屬草於是羣機大臣嫉妬之

勢不兩立未及十日而變已起 命裕祿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以昭信股票擾民命卽

停止 命大學士李鴻章尙書敬信均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時帝親裁大政百廢俱

舉深恨鴻章以聯俄誤國乃有是詔 置三四五品卿三四五六品學士各職從徐致靖奏請也

 諭以改行新政之意布吿天下時百日閒維新之詔聯翩而下變法神速幾有一日千里之勢

其尤雷厲風行者一令都中築馬路二命辦理國防三命八旗人丁如願出京謀生計者任其自

由於是滿族諸人大譁謭謗紛起故復下諭曰國家振興庶政兼採西法牧民之政古今所同而

西人攷究較勤故可補我所未及今士大夫囿於成見者謂彼中全無條敎不知西國政令敎學

千端萬緒主於爲民開其智慧裕其身家其精乃能美人性質延人壽命凡生人應得之利益務

令推廣無遺朕夙夜孜孜改圖新法豈爲崇尙新奇乃眷懷赤子皆上天之所畀祖宗之所遺非

悉令其康樂和親朕躬未爲盡職加以各國交迫尤非取人之所長不能全我之所有朕用心之

苦而黎庶猶有未知咎在不肖官吏與守舊之士夫不能廣宣朕意乃至胥動浮言使小民摇惑

驚恐山陬海澨之民有不獲聞新政者朕實爲嘆恨今將改行新法之意布吿天下使百姓咸喻

朕意共知其法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強中國朕不勝厚望著查照四月二十三日以後

所有關乎新政之諭旨各省督撫均迅速照錄刊刻謄黃切實開導著各州縣敎官詳切宣講務

令家喻户曉各省藩臬道府飭令上書言事毋得隱默顧忌其州縣官應由督撫代遞卽由督撫

將原封呈遞不得稍有阻格總期民隱盡得上達督撫無從營私作弊爲要此次諭旨並懸掛各

省督撫衙門大堂俾衆共觀庶無壅格 命各省藩臬道府凡有條陳自行專摺具奏州縣等官

由督撫原封呈遞士民上書由本省道府隨時代奏 八月命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開缺以侍郎

候補專辦練兵事務先是上月二十七日帝欲開懋勤殿設顧問官命譚嗣同查厯朝成案將據

以請於西后二十九日帝自頤和園出召見楊銳賜以衣帶詔有朕位幾不保命四卿與康有爲

速設法籌救之語諸人捧詔痛哭而帝手無寸柄時諸將中惟袁世凱久使朝鮮諳中外之故力

主變法嗣同密奏請帝破格超擢冀緩急可救助至是詔見特賞侍郎靑成專辦練兵 命康有

爲迅速前往上海督辦官報時宫中變態已作西后語帝謂有爲在外昌言無忌肆行詆毀乃大

不敬命拏辦帝受命唯唯退卽明詔命有爲出京時是月初二日也翌日又密詔敦促言一日不

可留有爲遂行 帝有疾皇太后復臨朝攝政自四月以來京師謭言皆謂帝病重然仍日日召

見臣工閒數日一幸頤和園朝太后又常在瀛秀園門跪迎跪送太后固未嘗有病也及革禮部

六堂官擢四京卿頑固大臣益側目懷塔布及御史楊崇伊等先後至天津謁榮祿遂相與定圖

帝之計檄調聶士成之軍五千人駐天津又命董福祥之軍移駐北京彰義門外四十里之長陞

店三次急電至總署言英俄在海參崴開戰英艦七艘泊於天津請飭袁世凱返津防禦世凱至

津榮祿卽乘專車抵京與懷塔布許應騤楊崇伊張仲炘至頤和園上封事於太后請訓政太后

立命以榮祿之衛兵代守禁城令榮祿仍囘津以俟召命會議至夜半而散翌晨新黨謀圍頤和

園之謭起(先於太監茶店中剏一種風說言帝設謀傾害太后且引外人助己士大夫皆深信之

互相傳播)太后垂簾之詔下捕戮康梁之命出時是月初六日也而有爲已先出京啟超亦出走

 革御史宋伯魯職永不敘用伯魯旣奏劾許應騤等又嘗疏論太后之短故及於禍 太后幽

帝於南海之瀛臺是晨五鍾半帝入中和殿閱禮部擬祀社稷壇秋祭文甫出殿卽有侍衛太監

及榮祿之兵一隊稱奉太后命引帝入西苑內之瀛臺乃南海中一島也四面環水一面設板橋

通出入臺中約有十餘室太后挈李蓮英隨之責帝曰汝之變法維新本予所許但不料汝昏昧

糊塗胆大妄爲一至於此汝自五歲入宫繼立爲帝撫養成人以至歸政予何負於汝而汝無福

承受大業𦗟人播弄如木偶然朝中親貴重臣無一愛戴汝者皆請予訓政漢大臣中雖一二阿

順汝者予自有法處治之命蓮英遴選親信太監監守臺中撤門外板橋以斷出入防帝𨓜也撤

珍妃簮珥施以刑杖不許進見帝之太監或處死或發往軍臺無一存者令步軍衙門及護軍營

遴派官弁率領兵役在紫禁城西苑頤和園各宫門外分段嚴密巡邏當廢立之議垂定令軍機

密電南省各督撫徵取同意江督劉坤一粵藩岑春煊南洋羣島諸華商皆抗電力爭其謀漸阻

坤一電語尤激有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等語時人謂江督十二字之電奏爲帝延命金

丹云 下侍郎張蔭桓徐致靖御史楊深秀京卿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康有爲之弟康廣

仁於獄 以帝疾命中外保薦精通醫理之人先是內廷徧布帝病重之謭政變日卽電諭上海

道言帝已崩卽康有爲進紅丸所弑急速逮捕就地正法英領事親見之至是又有徵醫之命

命詹事府通政使大理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衙門照常設立毋庸裁倂又禁止士民上書

言事廢官報局停止各省改設學校 命榮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授裕祿直隸總督北洋各軍

仍歸榮祿節制以裕祿爲幫辦太后攝政卽召榮祿入京而以袁世凱護理直督至是乃令留京

而仍綰北洋各軍 殺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康廣仁倒捕罪犯必加訊鞫廉得其實

然後殺之深秀等旣下獄刑部請派大臣會訊太后命軍機大臣會同刑部都察院嚴行審訊隨

召見刑部尙書趙舒翹命嚴宛其事舒翹曰此輩無父無君之禽獸殺無赦何問爲若稽時日恐

有中變蓋懼外人交涉也太后頷之及會訊日(是月十三日)刑部各官方到堂坐待提訊而忽

有毋庸訊鞫卽行處斬之命聞者相顧愕眙潥秀就逮之先猶抗疏詰問帝被廢之故援引古義

切陳國難請撤簾歸政遂被縛獄中有詩十數章愴懷國事睠念外患忠誠之氣溢於言表論者

方之前明方孝孺楊繼盛光第臨刑太息曰吾屬死正氣盡其嗣子伏屍痛哭一日夜以死嗣同

聞變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力勸梁啟超出亡日本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

後起捕者旣不至復與大俠王正誼(卽幽燕大俠大刀王五)謀奪門迎辟事卒不成正誼勸之

出奔願以貝護之行不可日本志士數輩亦苦勸東游復不聽再四強之則曰各國變法無不從

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旣被繫題詩

獄壁曰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指康有爲與正

誼也廣仁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臨刑語嗣同曰今八股已廢人才將罩出我單死中

國強矣 發遣張蔭桓於新疆永禁徐致靖於詔獄革編修徐仁鑄徐仁鏡職蔭桓起家簿尉不

十年致身卿貳朝貴嫉之讒毀備至又嘗疏論太后用度奢侈旣下獄英公使將營救故太后猶

惡之後拳亂起命殺之於戍所致靖至獄中二年爲聯軍釋放仍赴太原行在請監禁蓋尊重中

國主權也仁鑄仁鐃皆致靖子也仁鑄督學湖南以實學課士湖南之轉移風氣實賴其力 停

止九月至天津閱兵帝語慶王奕劻曰朕誓死不往天津榮祿亦言於太后謂黨事已定不宜輕

動時帝已無異廢置太后遂令收囘成命傳賞聶士成軍銀六千兩袁世凱軍四千兩董福祥軍

三千兩 革刑部尙書李端棻職發往新疆 詔捕四品京堂王照時懷塔布許應騤等皆惡照

甚必欲得而甘心而照已出走乃逮捕其家屬並查抄其家產 開去三品卿銜黃遵憲出使日

本差使遵憲官湘臬時督理學堂開辦警察凡湖南一切新政尤賴其力 飭張之洞裁撤湖南

省城新設南學會保衛局會中所有學約界說札記答問等書一律銷毀之洞性情詭譎無定帝銳

意改革時贊助甚力嘗保薦新黨數人梁啟超楊銳卽其門人也及政變之洞乃電請太后重懲

維新黨人其善趨風勢如此 革湖南巡撫陳寶箴及其子吏部主事陳三立候補四品京堂江

標庶吉士熊希齡職均永不敘用寶箴在湘慨然以湖南開化爲己任銳意整頓六月中帝特詔

褒美三立與譚嗣同齊名有兩公子之目寶箴湘中治績多其所贊畫江標督學湖南時提倡實

學開闢湖南全省風氣希齡湘人附和湖南新政亦頗力 申飭御史會章會章滿人見當時林

連黨人太泉抗疏諫略稱外閒浮言頗有以誅戮悉屬漢人遂疑朝廷有內滿外漢之意等語太

后命降諭嚴飭謂會章妄以私意揣測果何所據而云然總之有犯必懲國家一秉大公毫無成

見也 撤銷三品卿銜吳懋鼎徐建寅端方督理農工商務局差使 革詹事府少詹事王錫藩

工部員外郎李岳瑞刑部主事張元濟職均永不敘用錫藩條陳新政極多岳瑞嘗上書請變服

制用客卿元濟亦有疏請變官制去拜跪 命各項攷試仍用四書文試帖經文策問並停經濟

特科 命禁止報館嚴拏主筆 廢農工商總局禁止結會嚴拏會員會所房屋封禁入官 特

𥳑榮祿爲欽差大臣所有提督宋慶所部毅軍董福祥所部甘軍聶士成所部武毅軍候補侍郎

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及北洋各軍均歸節制 九月革內閣學士張百熙職令留仕百熙督學

廣東以實學詔士全省移風 復設湖北廣東雲南三省巡撫並河道總督缺 冬十月派知府

銜劉學詢員外郎銜慶寬游厯外洋內地攷察商務爲捕康有爲也然卒不獲以重金購死士暗

殺亦無效 奪前湖南巡撫吳大澂職 奪前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職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時

太后憾同龢不已遂以甲午之役主戰主和及密保康有爲爲辭奪職管束同龢黃  革履廬虞

山先人之墓以居日以文字自娛道德文章震耀一時雖片紙隻字得之者如獲拱璧居六年卒

 十二月革湖北巡撫曾鉌職永不敘用鉌新授鄂撫上封事請變通成例疏入侍講學士胎穀

光祿寺少卿張仲炘先後劾其擅請變法莠言亂政遂獲譴

二十五年秋八月太僕寺鄉徐壽朋與朝鮮外部大臣在朝鮮都城訂立通商條約十五欵成

冬十月命大學士李鴻章爲商務大臣前往各埠攷察商務時因上年八月南洋美洲日本等處

商民屢有電請帝安及歸政之事聯署以萬數千計特命鴻章前往各埠宣布太后德意及兩宮

和好勸僑民勿聽黨人煽惑 十一月命李鴻章署理兩廣總督太后以康黨在海外氣勢日甚

患之以華商多粵籍乃使鴻章督粵以從事於鎮壓鴻章抵專捕繫海外義民三人家族南海梁

任南之祖母時年九十餘竟死於獄有爲祖墓亦悉被剗毀 懸賞購拏康有爲梁啟超時聞海

外各埠相率立保皇會言者謂會中宗旨保皇帝不保太后疑爲有爲等所立電各國駐使出示

禁止復懸重賞購線緝拏有爲啟超啟超自日本遺書警鴻章勿爲后黨作荊卿略謂使太后而

樂與皇上一心也則保皇上卽所以保太后保皇會而可禁也則立廢皇會者必當賜級而立弑

皇會者必當封侯末言竊計公他日之位置不幸則爲李斯之轘殺曹爽之族誅幸則如孔光之

爲莽三公王祥之作晉太傅而於公究何利焉云云逾年正月命南洋閩浙廣東督撫懸賞十萬

兩緝拏有爲與啟超如有購閱所發報章者亦一體嚴拏懲辦 十二月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

儁爲皇子繼承穆宗毅皇帝爲嗣初后黨諸臣日慫恿太后廢立是月二十四日太后御儀鸞殿

召對王公大臣議選立新帝事諭擇於明年正月元旦舉行因討論帝廢後封號太后意仿明景

泰帝降封王位例(明英宗復辟以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爲郕王)大學士徐桐請封帝爲昏德公

謂大金曾以此封宋帝太后意可協辦孫家鼐力爭太后大不懌曰此予一家人會議兼召漢大

臣不過爲體面起見此事予已吿知皇帝帝亦無言因命諸大臣齊赴勤政殿候駕須臾太后至

使李蓮英宣帝入殿太后重述前意帝唯唯大學士榮祿袖出立儲諭旨呈閱太后令卽發下當

事未發表之先太后慮劉坤一與南中紳商之反對特召坤一來京以解其南洋兵柄而命鹿傳

霖署理江督使李鴻章出守廣東分聶士誠董福祥宋慶袁世凱所部爲武衛前後左右四軍另

募中軍萬人俾歸榮祿統制使載漪掌虎神營事旣外聞於是上海紳商知府經元善等三千餘

人志士蔡元培黃炎培等及海外僑民數十萬相繼電爭以百數十次朝命捕元善元善走澳門

而立嗣之詔下稱溥儁爲大阿哥命尙書崇綺爲師傅徐桐照料然廢立之謀遂因此而阻

二十六年春正月張之洞奏湖北税釐鹽課各項無可裁提請每年由總督以下捐銀報效奉旨

嚴行申飭 直隸濱州等境內張肖堂家隄漫口 三月京師浙江江蘇安徽同日風霾是月壬

子卯初天旣明雲密布雷聲漸起迨辰正雲作緋紅色俄轉黃俄轉焦黃室內皆暗居人伸手不

見掌咸爇燭已初霹𩆝一聲雨大至天乃朗未幾拳亂作賠欵之巨南北均受其苦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作品發表起108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新西蘭、兩岸四地、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