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中藏万宝 重在利用好
煤中藏万宝 重在利用好
——鞍钢化工总厂开展综合利用的调查报告 |
|
遵照毛主席关于综合利用的伟大指示,鞍钢化工总厂革委会在驻厂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带领广大工人、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高举“鞍钢宪法”的伟大旗帜,彻底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破资产阶级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开展煤的综合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来,这个厂的革命和生产稳步前进,冶金焦年年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化学产品的回收、精制能力不断提高,焦化产品的品种增加很快。到一九七○年年底,这个厂生产和试制的焦化产品已达一百种以上。从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年,三年中试制和生产出的新产品共计五十种,其中有十六种填补了我国焦化产品的空白,有些产品赶上和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业为主 全面发展
编辑煤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煤炼成焦炭后,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煤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化学产品,是国防工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用的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化肥、农药、医药、涂料、染料等产品的基本原料。因此,好好研究煤的综合利用问题,合理地利用煤的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鞍钢化工总厂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以生产焦炭为主的冶金焦化厂,也是我国较大的焦化厂之一。长期以来,在要不要搞煤的综合利用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
过去,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冶金部门的代理人,照搬苏修“马钢宪法”,在冶金焦化厂推行一条“重焦轻化”、“多焦少化”、“只焦不化”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这条路线的干扰下,这个厂长期以来只发展焦炭生产,不注意化学产品的回收利用,白白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焦化产品。而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即:残渣、废液、废气),只好当成“垃圾”消极处理,或者焚于炉膛,或者任其流入水道、飘向天空,直接危害着工农业生产和人们身体健康。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冲垮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这个老焦化厂焕发出了革命的青春。一九六八年春,这个厂的革委会一成立,就带领广大工人、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综合利用的一系列教导,彻底清算了刘少奇一伙人破坏焦化工业全面发展的罪恶行径。通过学习和批判,大家认识到:搞不搞煤的综合利用,是生产、技术领域里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厂革委会领导成员分别深入生产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工人群众的意见。厂革委会立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需要,群策群力制订了开展煤的综合利用的规划,在全厂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综合利用热潮。
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这个厂在开展综合利用过程中,坚持一业为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对炼焦、回收、精制等系统的管理,在不断提高焦炭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化学产品的回收、精制能力,使化学产品的生产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他们还广开生产门路,向“三废”进军,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个厂的酚残渣,过去同各种残渣一起被扔在大坑里,形成了一片“油海”。现在,工人们自己动手建起了一套加工酚残渣的设备,每年可从中回收各种酚类产品近二百吨。几年来,这个厂仅从酚残渣、吡啶残渣和喹啉残渣中,就加工提取出十五种焦化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家急需的稀缺产品。工人们高兴地说:“毛泽东思想来领航,两条路线分得清;一颗红心两只手,定叫煤焦多献宝。”
这个厂广大工人群众和干部,想的是革命,为的是人民,自觉地急国家之所急,干国家之所需,使综合利用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一九六九年初,这个厂先后接到上海、沈阳等地的来信,要求提供一种口服避孕药品的主要原料。当时,该厂革命和生产任务繁重,加上这种产品一直是我国焦化产品的空白,因此,究竟接不接受这个任务,在广大工人群众和干部中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厂革委会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认识到:国家的急需,就是最好的计划;填补国家科学技术的空白,就是光荣的任务。工人群众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三九,抗严寒,连续奋战三十七天,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套提取这种产品的生产装置,及时生产出合格产品。
这个厂还打破常规,从过去坐等用户“求援到家”,改变为主动寻访用户“送货上门”。去年,这个厂先后向有关兄弟单位发出数十封信件,同时,又数次派人外出,向社会作调查,主动承担生产任务。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兄弟单位的急需,另一方面又明确了新产品试制和生产的方向,推动了综合利用的发展。
科研、试制与生产相结合
编辑开展煤的综合利用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是依靠少数资产阶级“专家”、“权威”,还是依靠广大工人群众?一直是开展综合利用中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突出问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在刘少奇“专家治厂”、“技术第一”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这个厂有些工程技术人员,满脑子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他们整天坐在实验楼里,翻看外国资料,摆弄瓶瓶罐罐,炮制实验报告,为个人名利而奋斗。人们对当时的实验室的写照是:“工程师支嘴出专题,技术员坐着写方案,工人只管照着干,干部高兴看一看。”由于脱离政治,脱离群众,脱离生产,有的技术人员蹲在实验室十几年一事无成。有的尽管也搞出一点新产品,也只不过是他们成名成家的敲门砖。而搞出的新产品,只是写在报告上,装在小瓶里,很少成批投入生产。
厂革委会成立后,遵照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鞍钢宪法”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一个以工人为主体、有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员来自工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工人阶级的主导作用,打破了旧实验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统天下”,为开展煤的综合利用铺平了道路。
“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成立后,遵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伟大教导,狠批了刘少奇“专家治厂”、“技术第一”等黑货,认真总结旧实验室“三脱离”的教训,提高了大家执行毛主席科研路线的自觉性。大家一致表示:要坚持科研“三面向”,边研究、边试制、边生产,当好综合利用的“先行官”。
为了使科研更好地为生产发展服务,他们走出实验大楼,自己动手,建起了一座能提取多种焦化产品的高温精馏塔,作为全厂综合利用的工业实验基地,把科研、试制、生产三者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把实验室里小瓶小罐的研究成果,通过工业实验(试制)加以完善,为新产品的成批生产提供了技术资料。(二)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新产品,通过工业实验,试制出小批量产品投入社会,一方面满足国家急需,另一方面通过征求使用单位的意见,将科研、生产和使用三者结合起来,防止成批投入生产的盲目性。(三)试制产品投入社会,回收了资金,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经费;去年,这个组就试制出近五吨的产品,回收资金十几万元。(四)科研人员又能搞研究,又能搞生产,促进了自身思想革命化。
去年年初,“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接受了一项制造一种彩色电影胶片的重要呈色剂原料的任务。他们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刻苦钻研,反复试验,提取出这种产品;接着,又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搞成了土提纯装置,及时地成批生产出合格产品,为拍摄革命样板戏彩色影片作出了贡献。
在注意发挥“三结合”专业技术革新小组作用的同时,这个厂还建立了一支群众性的技术队伍。各车间、工段,都成立了自己的“三结合”群众技术革新小组,坚持一边搞生产,一边搞综合利用。这样,就把专业技术队伍和大搞群众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九六九年初,专业技术革新小组主动配合群众技术革新小组开展了对各种残渣的综合利用。在试验中,他们从酚残渣中提取出一种国家急需的新产品。厂革委会决定在精酚车间建一套生产装置,使新产品成批投入生产。精酚车间的群众技术革新小组参考了专业技术革新小组研究、试制过程中所提供的技术资料,结合生产的实际需要,搞出了简单易懂、行之有效的设计草图。在施工中,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和革命干部一起指挥战斗,很快地建成了成套的生产装置,使这种新产品很快地投入生产。可是,在生产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实验室和工业实验中预想不到的情况。群众技术革新小组的同志们凭着现场生产经验,反复研究,反复实践,终于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成批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有一个参加这项工程的老技术人员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搞综合利用是只靠少数人,结果冷冷清清,半途而废;现在是专业队伍和群众运动相结合,使综合利用步步深入,处处开花结果。”
进行设备和工艺改革
编辑遵照毛主席关于“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伟大教导,这个厂在开展综合利用的过程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在大、洋设备上闹革命,改造旧设备,改革旧工艺;敢于打破洋框框,土法上马,从土到洋,土洋结合,创造新设备、新工艺。
酚、吡啶洗涤工序,是这个厂焦油综合加工的咽喉。过去,这道工序的设备和工艺是因袭国外三、四十年代的,效率低、质量差、浪费大。工人们斥之为“傻、大、黑、粗”,给它总结出“五多”、“一少”的特点。“五多”,即:槽、罐、管线多,操作程序多,酸碱消耗多,废酸废液多,泡、冒、滴、漏多;“一少”,即:综合利用产品少。进入伟大七十年代第一春,这个厂的革命工人打响了改造酚、吡啶洗涤工艺的战斗,决心在大、洋设备的心脏开刀。在改造洗涤工艺的过程中,工人群众本着“节约闹革命”的原则,整个工程需要的设备和材料几乎全部是以旧代新、加工改制的,为国家节约了近十万元的投资。经过改造的酚、吡啶洗涤工序,打破了国外的洋设计,砍掉了八个油槽、四台泵和三分之二的管线,创造出适应综合利用发展需要的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了生产连续化,洗涤不耗酸,分解不用碱,提高了综合加工能力。
随着综合利用的深入发展,需要不断增加一定的设备。对此,有人认为,要增加设备,就得大点、洋点,否则就是“没有时代精神”。广大工人群众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说:盲目追求“大、洋、全”,实质就是刘少奇一伙鼓吹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翻版,是摆阔气、讲排场的资产阶级大少爷作风的表现。工人群众主张多搞些“小、土、群”。
这个厂的技术革新小组有一个小焦炉,是全厂配煤、炼焦的试验炉。在开展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他们在吉林油脂厂“三口大锅闹革命”精神的启发下,自己动手在小焦炉旁建起了土蒸馏塔,进行二蒽油及沥青的蒸馏。经过大胆尝试,打破了过去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断言的“沥青无宝”的谬论,闯进了沥青蒸馏的“禁区”。
土法上马的革命精神,带动了全厂,一件件土设备、一套套土办法、一座座土炉土塔,到处涌现,新设备、新工艺之花满园盛开。一九六八年以来,这个厂共搞成比较大的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十二项,大都是边实践,边改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搞起来的。工人们高兴地说:“贪大求洋,必然少慢差费,越走路越窄;土法上马,从土到洋,土洋结合,才能多快好省,越走道路越宽广!”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