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巖集/卷10
卷九 ◄ | 燕巖集 卷十 別集〈潘南朴趾源美齋 著〉 |
► 卷十一 |
罨畫溪蒐逸
编辑記
编辑烈婦李氏旌閭陰記
编辑朴君景兪之妹金氏婦。從夫死。 朝家甞擧旌淑之典矣。及景兪歿而妻李氏。處義從容。視妹尤烈。則又旌其閭如金婦例。嗟呼是擧也。世之所罕有。而乃於朴氏之門。若彼其易焉。亦豈無所本而然哉。朴君之從吾遊久矣。爲人溫雅孝友。平生以小學律身。在他人。則或出於勉强太息。而乃朴君日用常行之事。故其稚妹弱妻。耳擩目染。其視義烈。如井臼之可親。酒食之是議。不甚知嶄截難行。而眞以爲匹夫匹婦之可能此。其十五年之間。世之所難一得者。再觀於其門也。朴君密陽人也。字穉然。自號曰澹寧。李氏。學生允培之女。壬寅五月十八日歿。年三十六。歿之明年正月二十一日。 命旌閭。
馬首虹飛記
编辑夜宿鳳翔邨。曉入沁都。行五里許。天始明。無纖氛點翳。日纔上天一尺。忽有黑雲。點日如烏頭。須臾掩日半輪。慘憺窅冥。如恨如愁。頻蹙不寧。光氣旁溢。皆成彗孛。下射天際如怒瀑。海外諸山。各出小雲遙相應。蓬蓬有毒。或出電。耀威日下。殷殷有聲矣。少焉。四面䢔遝正黑。無縫罅。電出其間。始見雲之積疊襞褶者。千朶萬葉。如衣之有緣。如花之有暈。皆有淺深。雷聲若裂。疑有墨龍跳出。然雨不甚猛。遙望延白之間。雨脚如垂疋練。促馬行十餘里。日光忽透。漸益明麗。向之頑雲。盡化慶霱祥曇。五彩絪縕。馬首有氣丈餘。黃濁如凝油。指顧之間。忽變紅碧。矯矯冲天。可門而由也。橋而度也。初在馬首。可手摸也。益前益遠。已而行至文殊山城。轉出山足。望見沁府外城。緣江百里。粉堞照日。而虹脚猶揷江中也。
醉踏雲從橋記
编辑孟秋十三日夜。朴聖彥與李聖緯,弟聖欽,元若虛,呂生,鄭生,童子見龍。歷携李懋官至。時徐參判元德先至在座。聖彥盤足橫肱坐。數視夜。口言辭去。然故久坐。左右視莫肯先起者。元德亦殊無去意。則聖彥遂引諸君俱去。久之童子還言。客已當去。諸君散步街上。待子爲酒。元德笑曰。非秦者逐。遂起相携。步出街上。聖彥罵曰。月明。長者臨門。不置酒爲懽。獨留貴人語奈何。令長者久露立。余謝不敏。聖彥囊出五十錢沽酒。少醉。因出雲從衢。步月鍾閣下。時夜鼓已下三更四點。月益明。人影長皆十丈。自顧凜然可怖。街上群狗亂嘷。有獒東來。白色而瘦。衆環而撫之。喜搖其尾。俛首久立。甞聞獒出蒙古。大如馬。桀悍難制。入中國者。特其小者。易馴。出東方者。尤其小者。而比國犬絶大。見恠不吠。然一怒則狺狺示威。俗號胡白。其絶小者。俗號友友。種出雲南。皆嗜胾。雖甚飢。不食不潔。嗾能曉人意。項繫赫蹄書。雖遠必傳。或不逢主人。必啣主家物而還。以爲信云。歲常隨使者至國。然率多餓死。常獨行不得意。懋官醉而字之曰。豪伯。須臾失其所在。懋官悵然東向立。字呼豪伯。如知舊者三。衆皆大笑。鬨街群狗。亂走益吠。遂歷叩玄玄。益飮大醉。踏雲從橋。倚闌干語曩時。上元夜蓮玉舞此橋上。飮茗白石家。惠風戱曳鵝頸數匝。分付如僕隷狀。以爲笑樂。今已六年。惠風南遊錦江。蓮玉西出關西。俱能無恙否。又至水標橋。列坐橋上。月方西隨正紅。星光益搖搖圓大。當面欲滴露重。衣笠盡濕。白雲東起橫曳。冉冉北去。城東蒼翠益重。蛙聲如明府昏聵。亂民聚訟。蟬聲如黌堂嚴課。及日講誦。鷄聲如一士矯矯。以諍論爲己任。
晝永簾垂齋記
编辑晝永簾垂齋。梁君仁叟草堂也。齋在古松蒼壁之下。凡八楹。隔其奧。爲深房。踈其欞。爲暢軒。高而爲層樓。穩而爲夾室。周以竹欄。覆以茅茨。右圓牖。左交窓。軆微事備。冬明夏陰。齋後有雪梨十餘株。竹扉內外。皆古杏緋桃。白石鋪前。淸流激激。引遠泉入階下。爲方池。梁君性懶而好深居。倦至輒下簾。頹然臥乎烏几一琴一劒一香爐一酒壺一茶竈一古書畵軸一碁局一之間。每睡起。揭簾看日早晏。則階上樹陰乍轉。籬下午鷄初唱矣。於是乎據几看劒。或弄琴數引。細吸一盃。以自暢懷。或點香烹茗。或展觀書畵。或棋按古譜。擺列數局已焉。久來如納潮。睫重若垂雲。復頹然而臥。客至入門。則簾垂寂然。落花滿庭。簷鐸自鳴。字呼主人三四聲。然後起坐。復觀樹陰簷影。則日猶未西矣。
竹塢記
编辑古來讚竹者甚多。自詩之淇澳。歌咏之嗟嘆之不足。至有君而尊之者。竹遂以病矣。然而天下之以竹爲號者不止。又從以文而記之。則雖使蔡倫削牘。蒙恬束毫。不離乎風霜不變之操。䟽簡偃仰之態。頭白汗靑。盡屬飣餖。竹於是乎餒矣。顧以余之不文。讚竹之德性。以形容竹之聲色。作爲詩文者多矣。更何能文爲。梁君養直。介直有志節者也。甞自號曰竹塢。而扁其所居之室。請余爲記。而果未有以應之者。吾於竹。誠有所病焉故耳。余笑曰。君改其額。文當立就爾。爲誦古今人奇號韻題之如烟湘閣,百尺梧桐閣,杏花春雨林亭,小罨,畫溪晝永簾垂齋,雨今雲古樓者。屢數十百。勸其自擇焉。養直皆掉頭而否否。坐臥焉竹塢。造次焉竹塢。每一遇能書者。輒書竹塢而揭之壁。壁之四隅。盡是竹塢。鄕里之以竹塢譏者亦多。恬不知恥。安而受之。所以請余文者。今已十年之久。而猶不少變。千挫百抑。不移其志。彌久而罙切。至酹酒而說之。聲氣而加之。余輒默而不應。則奮然作色。戟手疾視。眉拂个字。指若枯節。勁峭槎枒。忽成竹形。嗚呼。養直豈眞癖於竹。而愛之至哉。觀於外可見其肝腎肺胃。磐矹犖确。如奇巖巉石。而叢篠幽篁。森鬱其中也。余之文至此而惡能已乎。古之人旣有尊竹而君之者。則如養直者。百世之下。可爲此君之忠臣矣。吾乃大書特書而旌之曰。高孤貞靖。梁處士之廬。
跋
编辑桃花洞詩軸跋
编辑大凡花之開落。皆緣風雨。則風雨乃花之趙孟弼雲。看杏之時。安知有此洞桃花。不過旬日。弼雲遊人。盡來此洞。譬如魏其賓客。去事武安。安得無懊恨於生貴之桃花乎。劉夢得玄都。當作如是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充滿絪縕。盛大流行。四海涵日煦。無一息可斷。無一虧可隙。今來此洞。充滿盛大。藹然中和。無一樹非桃。無一枝不花。溫厚高明。不覺心降而氣平。平生偏性。安得不到此而融化乎。高景逸郵亭。當作如是觀。堤上歌吹爲群。懽笑成隊。忽有醉人慟哭。聲聲呼母。觀者如堵。容無愧怍。累欷掩抑。咸中節奏。心專於哭。自然合律。若謂醉人看桃花思母。非也。又謂是感時觸物自然興悲。非也。又謂孝子思母。隨處而然。亦非也。是乃觀者臆量耳。非醉人眞情。須問醉人所慟。醉人所慟。何事阿難。悟妙發笑。當作如是觀。是日敬夫尤醉。倒騎士彥驢。亂馳松樹間。逸如輩左右呵擁。以爲笑樂。懋官惠甫。亦大醉。哄笑不止。可謂劇飮大醉。樂亦極矣。然而日暮相携。人人催歸。未有一客肆宕留宿桃花者。嗚呼嘻噫。漁夫迷津。當作如是觀。於是觀桃道人。乃作偈語曰。
我見桃花色。勃然如有神。亦有桃花香。臨風噴射人。菩蕾如豆佛。反葉學弨弓。香色皆附質。生意還從空。十字缺。 不妬亦不嗔。定不識情字。
哀辭
编辑士章哀辭
编辑〈缺百六字。〉 甞看花弼雲臺。方其夕陽。立馬原上。擧扇而障日。人莫不動容顧之。詩效虞山。筆則南宮。其所好往往寶劒値百金。夫孔雀之辟塵也。火布之浣垢也。芷朮之止汗。其天性也。鴛鴦錦鷄之立水。其自喜也。愛時之善謳者。中夜鼓瑟。每變其新聲。動節靡靡。未甞不悽愴悲懷也。病血歐者。數月而沒。遺子于腹。其先與余同祖。辭曰。
吾每不知聲之同出于口。而樂奚爲兮笑。哀奚爲兮哭。豈二者之不可强而發乎情之極。吾不知所謂情之何狀。而思則酸我鼻。又不知淚之何水。而啼則生于目。嗟乎啼之若可敎而爲。吾當忸怩而不能聲。吾乃今知所謂淚之汪汪然。不可以學而得。
祭文
编辑祭鄭石癡文
编辑生石癡。可會哭可會吊。可會罵可會笑。可飮之數石酒。相臝體敺擊。酩酊大醉。忘爾汝。歐吐頭痛。胃翻眩暈。幾死乃已。今石癡眞死矣。石癡死而環尸而哭者。乃石癡妻妾昆弟子姓。親嫟固不乏。會哭者握手相慰曰。德門不幸。哲人云胡至此。其昆弟子姓拜起。頓首對曰。私門凶禍。其朋朋友友相與歎息言。斯人者固不易得之人。而固不乏會吊者。與石癡有怨者。痛罵石癡病死。石癡死而罵者之怨已報。罪罰無以加乎死。世固有夢幻此世。遊戱人間。聞石癡死。固將大笑。以爲歸眞。噴飯如飛蜂。絶纓如拉朽。石癡眞死。耳郭已爛。眼珠已朽。眞乃不聞不覩。酌酒酹之。眞乃不飮不醉。平日所與石癡飮徒。眞乃罷去不顧。固將罷去不顧。則相與會酌一大盃。爲文而讀之曰。〈缺。〉
書
编辑答南壽
编辑雨雨三晝。可憐弼雲繁杏。銷作紅泥。若早知如此。豈嫌招邀作一日消閒耶。永日悄坐。獨弄雙陸。右手爲甲。左手爲乙。而呼五呼百之際。猶有物我之間。勝負關心。翻成對頭。吾未知吾於吾兩手。亦有所私焉歟。彼兩手者。旣分彼此。則可以謂物。而吾於彼。亦可謂造物者。猶不勝私扶抑如此。昨日之雨。杏雖衰落。桃則夭好。吾又未知彼大造物者。扶桃抑杏。亦有所私於彼者歟。忽見簾榜。語燕喃喃。所謂誨汝知之。知之爲知之。不覺失笑曰。汝好讀書。然不有博奕者乎。猶賢乎已。吾年未四十。已白頭。其神情意態。已如老人。燕客譆笑。此老人消遣訣也。此際淸翰忽墜。足慰我思。而紫帖柔毫。甚似文谷。雅則有之。風骨全乏。此龍谷尹尙書雖爲搢紳楷範。終非大家法意也。不可不知。靜存窩記。今承來索。始乃省覺平生然諾向人易。已遭此迫隘。殊令悔赧然。今旣省存。謹當靜構。而第其遲速。有未可料。不宣。
與人〈安義時〉
编辑劇暑中。僉履起居連勝否。聖欽近作何樣生活否。懸懸。尤不能忘也。仲存時得相逢飮酒。伯善失靑橋。聖緯無泥洞。則未知如此長日。何以消遣否。在先聞已罷官云。未知歸後。幾番相逢否。彼旣喪糟糠之妻。又喪良友之如懋官者。悠悠此世。踽踽凉凉。其面目言語。不見可想。亦可謂天地間窮民。嗚呼痛哉。吾甞論絶絃之悲。甚於叩盆。叩盆者。猶得再娶三娶。卜姓數四。無所不可。如衣裳之綻裂而補綴。如器什之破缺而更換。或後妻勝於前配。或吾雖皤而彼則艾。其宴爾之樂。無閒於新舊。至若絶絃之痛。我幸而有目焉。誰與同吾視也。我幸而有耳焉。誰與同吾聽也。我幸而有口焉。誰與同吾味也。我幸而有鼻焉。誰與同吾嗅也。我幸而有心焉。將誰與同吾智慧靈覺哉。鍾子期死矣。爲伯牙者抱此三尺枯梧。將向何人鼓之。將使何人聽之哉。其勢不得不拔佩刀。一撥五絃。其聲戛然。於是乎斷之絶之。觸之碎之。破之踏之。都納竈口。一火燒之。然後乃滿於志也。吾問於我曰爾快乎。曰我快矣。爾欲哭乎。曰吾哭矣。聲滿天地。若出金石。有水焉逬落襟前火齊。瑟瑟垂淚。擧目則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爾見伯牙乎。吾見之矣。
與族弟〈準源〉書
编辑珠邱事竣。弓劒永閟。瞻望 雲鄕。頓首長號。何所逮及。伏惟嚴沍。台軆起居萬勝。先兄主遺集較正之本。共有幾卷否。末俗循名知德者稀。葢以卑牧而高尙。癯容而肥遯。隱不違親。人不知其隱也。名不離士。世無得以名焉。地如此近。而遐心莫回。道之方亨。而苦節難屈。豈非獨立而不懼。確乎其不拔者乎。求之先民。實罕與儔。雖其名位未充。出處不侔。若爲樹風善世。立言垂後。未始不同也。豈惟斯文賴而不墜。有以翼玄黎二祖。而益壯吾宗也。曩在嶺邑時。以華陽先墓祭祝事。見賜長牘矣。未知收入於遺集中耶。其時仰答不得不枚擧暴實。玆以幷爲謄送。幸爲附之原書之下。低一字列錄如何。族從衰病日甚。而猶復間關嶺海。甘作老饕。是誠何心。邑瘼民肓。俱屬難醫。而風氣絶殊。拔木飄瓦。發作無時。鯨吼鼉鳴。只在枕頭。回想家鄕。千嶂揷天。大抵一時遊客。筇屐探勝之地則可也。殊非暮境盤桓嗇養之所。况其不帶一丁。孤棲如僧者乎。値此歲暮。懷思悄悄。非尺書可旣。姑此不備。
碑
编辑靈圭碑
编辑神宗皇帝二十年 昭敬王二十五年。倭人來寇。陷我三京。僧靈圭與文烈公趙憲合軍。大破秀吉兵于淸州。移軍錦山。力戰死之。當是時。高敬命,金千鎰。以義起旅。爲招討使。崔慶會鶻字標軍。任啓英虎字標軍。金德齡超乘爲章。郭再祐紅衣別軍。皆大夫也餘。世臣之苗裔也。夫靈圭浮屠氏乎而非有土地兵甲發符信受號令。然乃以其徒特起。當是之時。以義特起者十餘壁。或自衛鄕里。或不受方鎭節度。或罪狀連帥。移檄州郡。而惟文烈軍遣使。自通 朝廷。其義特正。於是君子知靈圭之義。得其與也。節度使朴泓棄軍走。李珏,曹大坤焚軍食十餘萬埋旌旗。遇敵先遁。府使徐禮元,郡守李惟儉。棄城走。觀察使李洸,尹先覺。有兵十餘萬。不衛 王。王幸龍灣。不力討敵。夫靈圭浮屠氏乎而非有方寸之兵。斗筲之糒。然乃以其徒力戰。文烈軍圍淸之東門。靈圭戰城之西門先登。無不一當百。於是君子知靈圭之勇烈。必有以死也。當是時。天子遣大臣。委東事。大將軍李如松,提督陳璘,麻貴,劉綎視師。有古名將之風。御史萬世德,楊鎬,經理軍事。尙書邢玠。皆深於兵者也。游擊將軍駱尙志。號千斤。楊元,査大受奇材勁武。赴敵冠軍。攻城先登。兵皆浙川雲登貴來驍騎射士。大將軍家僮千人。幽薊釖客。然擊倭數軍卻。攻圍數敗衂。常以衆擊寡。兵頓師老。七年之間。拔城者一。夫靈圭浮屠氏乎而提髡首緇衣之徒。斷酒肉戒殺之衆。一朝肉薄於堅城之下。倭救死不贍。焚屍遁逃。自兵興以來。其功未始有也。及移軍錦山。約節度使及諸義兵。會天大雨。師皆失期。文烈公死之。靈圭入帳中不見。文烈公遂與公麾下七百人。同日死之。嗚呼。當是之時。鄭撥敵襲死。宋象賢城壞力盡。罵敵死之。申砬,金汝岉軍敗死。申吉元,鄭湛,邊應井不屈死之。,黃進,元毫力戰死之。皆殉公死節之臣也。夫靈圭浮屠氏乎而非殉公死節之臣。而乃以其徒特死。其義烈忠勇。有足多者。夫靈圭浮屠氏乎而士君子至慕其義。刻石以紀其功云。師曰淸虛大師。
狀
编辑朴烈婦事狀〈爲呈春官來謁。故代構。〉
编辑南部居某職某等。謹呈爲故士人金國輔妻密陽朴氏節死事。卑職等居在朴氏比隣。今月十九日夜三更。有歷叩隣戶救急之聲。上下十數家一齊驚遑。急問其故。乃朴氏飮藥昏絶。其家倉卒遑遽。雜問經驗於隣里。以尋救活之道於萬分之一也。卑職等齊會其家。問其所飮之藥。則乃鹽液也。於是雜施方藥。多灌泔水。已無及矣。擧家號慟。慘不忍聞。葢朴氏自其幼時。孝順根性。衣服飮食之節。無違父母之命。動容周旋之際。必承長者之意。不窺中門。不遊外庭。端莊謹飭。動遵女儀。雖隣婢商媼。未嘗見面。六七歲聲譽藹蔚。四隣之有女者。莫不稱朴氏之幼女。以相敎戒也。及年十六。歸于金氏。而其夫不幸嬰疾。其家貧甚。藥餌難繼。則盡賣釵環。將護無人。則躳倩僕御。風寒暑熱。衣不解帶。晨夕朝晝。目不交睫。卜筮祈禳。靡不用極。輒禱北辰。願以身代。以口語心。猶恐人知。及其皐復。一呼而絶。僅得回蘇。因爲閉口。勺水不通。誓死下從。時時昏窒。其父母舅姑。百方寬喩。千般懇勸。則稍緩死心。强作和顔。葢其恐傷父母舅姑之心。而一死則已堅定矣。其兄弟試以言語嘗之。則輒流涕嗚咽曰。吾於金氏。旣無一塊之遺。三從絶矣。生亦何爲。晝燭未滅。久貽父母之慽。是亦不孝之大者。常別處一室。足不下庭。罕覿人面。以故其家默察其意。極力防護。雖便旋之際。必審動靜。造次之間。不敢放過。遲延半載。防守少弛。今月旬間。頷下忽生小腫。不至沈痛。而朴氏請於其兄。問醫傅藥。故其家尤爲放心。十九日夜。如廁之路。其母隨往。後先稍間。忽聞廳上顚撲仆倒之聲。驚怪出視。則霎時之閒。已難救矣。意謂自裁。環視其傍。則別無刀帛之具。而鹹水滿廳。葢其家方欲沈醬。懸鹽退鹹。故潛飮其液。氣絶而吐之。事在頃刻。莫之先覺也。卑職等目擊其事。相顧錯愕。咸曰異哉。是果死也。平日孝順之著聞。旣如彼藉藉。今日節死之明白。又如是卓卓。則其在同閈之誼。豈無呈官之擧乎。其父泣而止之曰。吾女得遂其志。則可謂烈矣。貽吾至慽。未可謂孝矣。今爲張大之擧。則亦非逝者之志。卑職等齊言曰。是無與於本家。於是退而齊會于洞中。耆老之家。合辭無異。拾掇見聞。齊籲於春官門外。嗚呼。若論觀感興起之方。亶在褒異旌淑之典。非爲冒榮而干恩。實是厚風而敦俗。古者男女告戒之詞。不過閭巷風謠之語。出於性情。有裨風敎。則採詩之臣。獻諸王國。典樂之官。播之絃歌。風動四方。感發民彛。今者朴氏懿行貞節。超出尋常。就義從容。處死明白。其於 國家化民成俗之治。實有光焉。伏願亟達 天聽。俾得旌閭之典。以補風化之萬一。以慰貞烈之幽魂。則卑職等幸同烈女之閭閈。得有所式與有榮焉。
李烈婦事狀〈爲呈春官來謁。故爲之代草。〉
编辑南部居某職某等。謹呈爲南陽李氏節死事。李氏卽有文行人朴景兪妻也。景兪不幸積疾。殀歿於去年十二月。方其時。景兪祖母年八十二歲。宿疾奄奄。不省家中有何許喪慽。景兪之父。素嬰奇病。亦在危境。李氏左護右將。未暇杞哭。一以躬辦亡夫殮殯之具。一以手調兩老藥餌之節。呑聲飮泣。旋作怡愉。親戚吊者。咸爲感悅其誠孝。隣里聞之。莫不悲憐其情境。喪旣就窆。虞哭已畢。而所護兩疾。取次調將。竟獲蘇完。則皆以爲李氏至誠所感也。及五月十七日。遍與家人有訣別之語。葢其翌朝。乃李氏生日也。意其生臨是日。當倍悲痛而有是言也。實未覺其矢死之志。潛有其期也。至夜侍其王姑母之側。其悽惋之辭。悲切之色。不能自諱。欲起復坐。不忍離捨。徊徨掩抑。夜深而退。闔家就睡。不慮有變矣。夜方向晨。忽李氏所寢之室。有急喘將絶之聲。傍室諸人。急往視之。則纔已昏窒。煖氣猶存。枕邊有椀。鹽液滴瀝。乃知飮此而自盡也。其家人倉卒歷叩比隣。雜問解毒經驗。則上下十數家。且驚且憐。一齊赴看。淅米出泔。無數灌注。而已無及矣。擧家號慟。慘不忍見。果此死日。卽其生朝。相顧嗟異。咸曰。烈哉。乃其席底。得諺書二通。其一乃正月所書。而指期誓死之語也。其言以爲夫歿而不敢卽死者。誠以王姑尊舅病俱濱危。十年侍疾。未卒淺誠。而遽行己志。則爲罪尤大。且恐亡夫初終。因荐喪而有所未盡。隱忍時月。若乃五月十八日。惟吾生朝。卽吾死期。一乃本月十七日所書。而辭訣其舅之札也。先謝其未能終養之罪。次囑其治喪凡節。必减前喪。殮具俱在。皆乘夜手製云云。葢李氏從死之志。已决於當日。而挨過五朔。潛縫殮衣。未甞爲傍人之所覺。則其處事之周詳。决義之從容。雖古傳紀所列。何以加之。葢李氏。自在幼齡。愛敬根性。及其旣壯。女範閨則。動合儀度。不煩斅誨。紅績成備。其歸景兪。以夫爲師。景兪志篤行古。平居以小學律身。則以妻爲友。相敬如賓。景兪之祖母。積年沉疾。長在牀褥。李氏之所以扶護調養之節。一遵景兪之志。十載之間。無敢少懈。景兪衣不解帶。則李氏不歸私室。景兪躬執廁牏。則李氏親自洗澣。及居姑喪。哀禮備至。至爲閭里之所感歎。今此含痛待時。一决忘生。不足爲李氏高節。然其平居孝順之著聞。旣如彼藉藉。今日節死之明白。又如是卓卓。則其在同閈之義。豈無呈官之擧乎。卑職等齊會于洞中耆老之家。或有感激而垂涕者曰。異哉。吾儕之爲此擧。今其再矣。十年之閒。咸萃一門。吾旣得之於前。而豈或少緩於後哉。葢景兪之妹金氏婦。亦嘗早寡。就義一欵。照耀後先。卑職等齊籲春官。轉達 天聽。已蒙㫌淑之典矣。今李氏懿行貞節。超出尋常。無媿前美。其於 國家化民成俗之治。實有光焉。嗚呼。古者男女告誡之辭。不過閭巷風謠之語。出於性情。有裨風敎。則採詩之官。獻諸王國。典樂之職。播之絃歌。風動四方。感發民彛。今李氏之所成就。豈特風謠之所採而絃歌之可被也哉。顧卑職等幸同烈女之閭閈。目塗耳擩。而不能合辭齊聲。走告執事。則卑職等罪也。至於闡發幽隱。仰裨 聖朝樹風敦俗之政。乃閣下職也。卑職等。何與焉。
雜著
编辑原士
编辑按先君文字缺失者多。此篇得於燕峽古紙藏中。局縛綻裂。上缺幾頁。中間往往有缺。且闕篇名。就條中原士二字。以名篇云。 男宗釆謹識。
夫士下列農工。上友王公。以位則無等也。以德則雅事也。一士讀書。澤及四海。功垂萬世。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其謂讀書之士乎。
故天子者。原士也。原士者。生人之本也。其爵則天子也。其身則士也。故爵有高下。身非變化也。位有貴賤。士非轉徙也。故爵位加於士。非士遷而爵位也。
大夫曰士大夫。尊之也。君子曰士君子。賢之也。軍卒曰士。衆之也。所以明人人而士也。執法曰士。獨之也。所以示公於天下也。
故天下之公言曰士論。當世之第一流曰士流。皷四海之義聲曰士氣。君子無罪而死曰士禍。講學論道曰士林。宋廣平謂燕公曰。萬世瞻仰。在此一擧。豈非天下之公言乎。宦官宮妾。不知其名者。豈非當世之第一流乎。魯連欲蹈東海。而秦軍自卻。豈非皷四海之義聲乎。詩云。人之云亡。邦國疹瘁。斯豈非惜君子之無罪乎。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不講學論道而能如是乎。
夫士。復何爲哉。
天子視學。立三老五更。丐言饗食。所以廣孝於天下也。天子之元子適子。齒學於庶士。所以示悌於天下也。孝悌者。士之統也。士者。人之統也。雅者。百行之統也。天子猶明其雅也。而况素位之士乎。
嗚呼。堯舜。其孝悌之雅士也。孔孟。其古之善讀書者乎。
何莫非士也。鮮有能雅者也。孰不讀書也。鮮有能善者也。
所謂善讀書者。非善其聲音也。非善其句讀也。非善解其旨義也。非善於談說也。
雖有孝悌忠信之人。非讀書。皆私智鑿也。雖有權畧經綸之術。非讀書。皆拳數中也。非吾所謂雅士也。吾所謂雅士者。志如嬰兒。貌若處子。終年閉其戶而讀書也。
嬰兒雖弱。其慕專也。處子雖拙。其守確也。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其惟閉戶而讀書乎。
大雅哉。曾子之讀書也。縱屣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孔子所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或問曰。顔子屢空。不改其樂。顔路空時。猶復樂乎。曰有。可以負米者。不遠百里。使妻炊飯。上堂讀書。
夫讀書者。將以何爲也。將以富文術乎。將以博文譽乎。講學論道。讀書之事也。孝悌忠信。講學之實也。禮樂刑政。講學之用也。讀書而不知實用者。非講學也。所貴乎講學者。爲其實用也。若復高談性命。極辨理氣。各主己見。務欲歸一。談辨之際。血氣爲用。理氣纔辨。性情先乖。此講學害之也。
讀書而求有爲者。皆私意也。終歲讀書而學不進者。私意害之也。
出入百家。攷據經傳。欲試其所學。急於功利。不勝其私意者。讀書害之也。
所惡於鑿者。爲其私意也。方其鑿也。未甞不以經傳證之。鑿而有窒。又未甞不以經傳反之。反之不已。改經易註而後。快於心。
或曰。周禮其周公之書乎。或曰。王莽好其名而賊天下。介甫好其法而誤天下。
德保曰。苟同者。諂也。强異者。賊也。
善讀書者。豈訓詁明而已哉。所謂士者。豈五經通而已哉。
夫讀聖人之書。能得其苦心者鮮矣。
朱子曰。仲尼豈不是至公血誠。孟子豈不是麁拳大踢。如朱子。可謂得聖人之苦心矣。
孔子曰。知我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曰。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也。
孔子讀易。韋編三絶。故曰。加我數年。則可以讀易矣。然而孔子翼易。未甞語門人易。孟子善說詩書。未甞言易。
仲尼之門。聞易者。其惟曾子乎。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以易讚者。其惟顔氏之子乎。聞一善言。則眷眷服膺而勿失。
不仁哉。子路之言也。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讀書然後爲學。
君子終其身。不可一日而廢者。其惟讀書乎。
故士一日而不讀書。面目不雅。語言不雅。倀倀乎身無所依。伈伈乎心無所適。博奕飮酒。初豈樂爲哉。
子弟敖宕。閒居肆志。無所不爲。旁有讀書者。憮然而作矣。
子弟雖聰明俊秀。莫不厭其讀書。雖婦人夏畦。莫不喜聞其讀書。
君子嘉言。或不免乎有悔。善行。或不免乎有咎。至於讀書也。終歲爲之而無悔。百人由之而無咎。
名法雖好。久則弊生。芻豢雖美。多則害生。逾多而逾益。彌久而無弊者。其惟讀書乎。
幼者讀書而不爲妖。老者讀書而不爲耄。貴而不替。賤而不僭。賢者不爲有餘。不肖者不爲無益。吾聞家貧好讀書。未聞家富而好讀書者。
大叔讀詩。三歲不出門。一日下堂而便旋。舍犬驚吠。聞鍾鼓管籥之音。或有聒耳而疾首者。至於讀書人。無有厭其聲者矣。
父母之所欲子之讀書。童子子不勸而讀書。其父母莫不歡欣悅豫。嗟乎余何其厭讀也。
陶潛。雅士也。惟恨其在世之時。飮酒不能多。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淵明何不恨讀書之不能多也。
讀書之法。莫善於課。莫不善於拕。
毋貪多。無欲速。定行限遍。惟日之及。旨精義明。音濃意熟。自然成誦。乃第其次。
字毋習。字毋易。字毋蹶。字毋滑。字毋澁。字毋倒。字毋傍。必正其音。必得其高低。
口留而毋凝。目送而毋流。身搖而不亂。
眉毋皺。肩毋搦。口毋咂。
對書勿欠。對書勿伸。對書勿唾。若有嚔咳。回首避書。翻紙勿以涎。標旨勿以爪。
立算紀遍。意入開算。意不入。不開算。
毋枕書。毋以書覆器。毋亂帙拂塵驅蟫。遇晴卽晒。借人書籍。字誤攷校籤之。紙有破裂補綴。編絲斷落。紉而還之。
鷄鳴而起。闔眼跪坐。溫其宿誦。潛復繹之。其旨有未暢歟。其義有未融歟。字不訛歟。驗之於心。體之於身。其有自得。喜而不忘。
點燈畢服。肅敬對丌。乃次新篇。默而沈翫。數行斷章。闔算移置。潛究訓詁。細閱註疏。辨其同異。曉其音義。平心恕意。勿私鑿。勿强疑。其有不得者。反覆之而勿置。
天旣明。畢盥漱。卽至父母之寢所。候於戶外。或聞嚔咳。或聞唾欠。入而問寢。父母與之語。或使之事。不忙歸。不辭以讀書。卽此讀書。或勤於讀書。定省不時。垢面蓬髮。此非讀書也。
父母命之退。退歸私室。掃塵拂丌。整齊書帙。端坐息慮良久。然後開卷讀之。不緩不急。字句分明。高低溫存。
不有緊語無閒應。不有忙事無輒起。父母召掩卷卽起。客至撤讀。尊客掩卷。食至掩卷。半遍卒其算。食已卽起緩步。食遠復讀。
父母疾廢課。齋廢課。有喪廢課。朞功之喪旣成服。異宮則課。朋友之喪。雖遠。同業者赴廢課。遇所甞與難者歎。遇疑歎。新有得者歎。
三年之喪。旣葬讀禮。童子如常讀。
或問曰。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耳。傳家之書。皆閣而不讀歟。曰。昔曾晢嗜羊棗。曾子不食羊棗。如聞父母之命。思無留行。如與朋友信。思無宿諾。此讀書之道也。
使天下之人。安坐而讀書。天下無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