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

编辑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

  如是已說本地。次說諸地決擇善巧。由此決擇善巧為依。於一切地善能問答。今當先說五識身地意地決擇。

  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而未說有有之因緣廣分別義。何故不說。何緣知有廣分別義。云何應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記。是故不說。如世尊言。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復次嗢拕南曰。

 執受初明了  種子業身受
 無心定命終  無皆不應理

  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由五因故。何等為五。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為因。眼等轉識於現在世眾緣為因。如說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又六識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別依轉。於彼彼依彼彼識轉。即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如是先業及現在緣以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異熟種類不可得故。各別所依諸識轉故。數數執受依止過故。不應道理。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謂有難言。若決定有阿賴耶識。應有二識俱時生起。應告彼言。汝於無過妄生過想。何以故。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知。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由彼爾時作意無別。根境亦爾。以何因緣識不俱轉。

  何故若無諸識俱轉。與眼等識同行意識。明了體性不可得耶。謂或有時憶念過去曾所受境。爾時意識行不明了。非於現境意現行時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諸識俱轉或許意識無明了性。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有種子性不應道理。謂六識身展轉異故。所以者何。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復善性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劣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如是妙界無間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間無漏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有種子性應正道理。又彼諸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是故此亦不應道理。何故若無諸識俱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謂若略說有四種業。一了別器業。二了別依業。三了別我業。四了別境業。此諸了別剎那剎那俱轉可得。是故一識於一剎那。有如是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無思慮或隨尋伺。或處定心或不在定。爾時於身諸領受。起非一眾多種種差別。彼應無有然現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處無心定不應道理。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應如捨命識離於身。非不離身。如世尊說當於爾時識不離身故。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捨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此若捨離。即於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

  復次嗢拕南曰。

 所緣若相應  更互為緣性
 與識等俱轉  雜染污還滅

  若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云何四相建立流轉。當知建立所緣轉故。建立相應轉故。建立互為緣性轉故。建立識等俱轉轉故。云何一相建立還滅。謂由建立雜染轉故。及由建立彼還滅故。云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耶識。由於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此於有色界。若在無色。唯有習氣執受了別。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謂能了別依止。緣內執受阿賴耶識故。於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

  復次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

  復次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轉故復次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一非常。復次阿賴耶識。當言於欲界中緣狹小執受境。於色界中緣廣大執受境。於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執受境。於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於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如是了別二種所緣故。於所緣境微細了別故。相似了別故。剎那了別故。了別狹小執受所緣故。了別廣大執受所緣故。了別無量執受所緣故。了別微細執受所緣故。了別極微細執受所緣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所緣轉相。

  云何建立相應轉相。謂阿賴耶識。與五遍行心相應所恒共相應。謂作意觸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阿賴耶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餘心法行相亦爾。如是遍行心所相應故。異熟一類相應故。極微細轉相應故。恒常一類緣境而轉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向無記相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相。

  云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二為彼所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故。為所依者。謂由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種識身依之而轉。非無執受。又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無意根。復次諸轉識。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一於現法中。能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故。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者。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如是如是於一依止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識。由此因緣後後轉識善不善無記性轉。更增長轉更熾盛轉更明了而轉。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類。能引攝當來異熟無記。阿賴耶識如是為彼種子故。為彼所依故。長養種子故。攝殖種子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為緣性轉相。云何建立阿賴耶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謂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為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或於一時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或於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隨一轉時。或於一時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隨二轉時。或時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又復意識染污末那以為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又復意識能緣他境及緣自境。緣他境者。謂緣五識身所緣境界或頓不頓緣自境者。謂緣法境。

  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俱時而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彼而起。謂於人中若欲界天。若於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樂受與轉識相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相雜俱轉。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純苦。無雜受俱時而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難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轉。如是於下三靜慮地。一向樂受俱轉。於第四靜慮地乃至有頂。一向不苦不樂受俱轉。

  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轉識相應善不善無記諸心所俱時而轉。

  如是阿賴耶識。雖與轉識俱時而轉。亦與客受客善不善無記心所俱時而轉。然不應說與彼相應。何以故。由不與彼同緣轉故。如眼識雖與眼根俱轉然不相應。此亦如是。應知此中依少分相似道理故得為喻。又如諸心所雖心所性無有差別。然相異故於一身中一時俱轉互不相違。如是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於一身中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又如於一瀑流有多波浪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又如於一清淨鏡面有多影像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如是於一阿賴耶識。有多轉識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間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色相。如眼識於眾色。如是耳識於眾聲。鼻識於眾香。舌識於眾味亦爾。又如身識或於一時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觸相。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觸相。如是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又前說末那恒與阿賴耶識俱轉乃至未斷。當知常與俱生任運四種煩惱一時相應。謂薩迦耶見。我慢。我愛。及與無明。此四煩惱。若在定地若不定地。當知恒行不與善等相違。是有覆無記性。如是阿賴耶識。與轉識俱轉故。與諸受俱轉故。與善等俱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俱轉轉相。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餘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界互為增上緣。又即此阿賴耶識。能持一切法種子故。於現在世是苦諦體。亦是未來苦諦生因。又是現在集諦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間故。能生器世間故。是苦諦體故。能生未來苦諦故。能生現在集諦故。當知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

  復次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由此因緣彼所攝受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勢力。增長種子速得成立。復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盛生。又復能感當來轉增轉勝可愛可樂諸異熟果。復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薄伽梵說。有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

  復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此修善法若諸異生。以緣轉識為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聖諦現觀。非未見諦者於諸諦中。未得法眼。便能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或入聲聞正性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達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達阿賴耶識。當於爾時能總觀察自內所有一切雜染。亦能了知自身外為相縛所縛。內為麁重縛所縛。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又阿賴耶識。恒為一切麁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麁重。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又阿賴耶識。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在。轉依令於一切善淨無記法中得大自在。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捨二種取。其身雖住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當來後有之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捨現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麁重永遠離故。唯有命緣暫時得住。由有此故契經中言。爾時但受身邊際受命邊際受。廣說乃至即於現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

  如是建立雜染根本故。趣入通達修習作意故。建立轉依故。當知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

  如是已依勝義道理。建立心意識名義差別。由此道理。於三界等諸心意識一切雜染清淨道理。應隨決了。餘處所顯心意識理。但隨所化有情差別。為嬰兒慧所化。權說方便令彼易得入故。

  問若成就阿賴耶識亦成就轉識耶。設成就轉識亦成就阿賴耶識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無心悶絕。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或有成就轉識非阿賴耶識。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住有心位。或有俱成就。謂餘有情住有心位。或有俱不成就。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入滅盡定處無餘依般涅槃界。

  問內外諸法自性各別各住自相。何因緣故十八界中唯六識界自性建立。所餘諸界為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建立耶。答由六識界於彼彼念。瞬息須臾日夜等位速疾轉變。託彼彼緣依眼等根緣色等境。用諸心所以為助伴。非一眾多種種生起。由彼彼依之所生故得彼彼名。如火依附彼彼緣故而得燒然爾時便得彼彼名數。由諸草木牛糞糠札等為緣故。火方得然。爾時便數名為草火乃至札火。如是眼色以為緣故眼識得生數名眼識。如是乃至數名意識。廣說應知。餘眼等界若彼自性從初生已。即彼自性相似生起。展轉相續究竟隨轉。又一識類藉彼彼緣種種差別自性生起。是故識界自性建立。所餘諸界為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得建立。

  復次當辯識身遍知。問心清淨行苾芻。由幾種相遍知其心。答若略說由三種相。一雜染愛樂相。二雜染過患相。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

  云何心清淨行苾芻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謂心清淨行苾芻作如是念。今我此心於諸雜染長夜愛樂。自知愛樂諸雜染已。便從有貪性出。於離貪性安止其心。爾時其心於離貪性。不能安住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有貪性中。如從有貪性如是。從有瞋有癡下劣掉舉不寂靜散亂性出。廣說乃至從放逸愛樂住性出。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止其心。爾時其心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不能安住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乃至放逸愛樂性中。如是名為心清淨行苾芻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

  如是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已。此心清淨行苾芻。復能遍知自心雜染過患相。謂作是念。今我此有貪心。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生現法罪能生後法罪能生現法後法罪。又能為緣生彼所生身心憂苦。如於有貪性如是。乃至於放逸愛樂性。當知亦爾。復作是念。此有貪心乃至放逸愛樂心。有過患故有疫有橫有災有惱。

  如是遍知自心雜染過患相已。復能遍知自心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謂我今不應隨自雜染有諸過患有疫有橫有災有惱。心自在轉。必令自心隨我勢力自在而轉。彼既如是了知。我今不應隨順自心而轉。當令自心隨我轉。已數數思擇。令有貪心捨有貪性。無貪性中安住愛樂。又復於彼見勝功德。如是乃至令捨放逸愛樂住性。乃至於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住愛樂。又復於彼見勝功德彼多安住。如是行已爾時其心不由思擇。於常懃修習諸善法中自然安住愛樂。於前雜染愛樂性中深生厭責。由此因緣心清淨行苾芻。如實了知自心雜染愛樂。速疾迴轉無譬喻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心有過患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心還滅方便。由如是故心清淨行苾芻。速能證得無上心清淨性。所謂諸漏永盡。

  復次當辯心善巧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謂依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心善巧差別。依依他起自性。當知心轉善巧差別。

  復次若能善巧熏修心者得二勝利。一於果時觸證安樂。二於因時自在而轉復次心混濁者有三過失。一不如理作意過失。二隨眠過失。三起纏過失。

  問如世尊言。唯當於心深善勇猛如理觀察。念住中說。要當於身住身循觀乃至於法住法循觀。此何密意。答為顯四念住唯觀察心故。謂觀心執受觀心領納觀心了別觀心染淨。唯為觀察心所執受心所領納心了別境心染淨故。說四念住。

  復次有諸苾芻。住三種住行六正行。於大師教多有所作。謂住解脫住。住解脫門住。及住能引解脫門法住。行無間行。行善受思惟行。行修所引善根生起行。行離諸愛味簡擇諦行。行即於此無增上慢行。行正清淨受用行。復次有二種捨施。一受者捨施。二施者捨施。施果亦有二種。一得大財富。二得此等流受用勝解。

  復次當辨證成道理。問依何道理。應知宣說唯從未來非實非有諸行相生。答若未來法行相實有而得生者。此法為轉而說生耶。謂從未來世處轉向現在世處。為死生耶。謂未來世死生現在世。為彼為緣而得生耶。謂於未來法住不變用彼為緣於現在世有餘法生。為有業用而說生耶。謂於未來本無業用至現在世方有業用。為圓滿相而說生耶。謂於未來相未圓滿至現在世相乃圓滿。為由異相而說生耶。謂於未來有未來分及有因分。由此二種其相有異。來至現在有現在分及有果分。由此二種其相有異。如是六種諸法生起皆不應理。何以故。非無方無處。法有從異方轉趣異方義。亦非未生未已生法而有死義。若彼為緣而得生者。便異法生非未來生。此於未來便為未有。又一切法第一義中無作用故。業用離相異不可得。唯即於相而假建立。設有異者。未來現在同實有相。唯說現在獨有業用。理不可得。又此業用。便應本無而今得生。又與世尊微妙言說即成相違。如說諸行非常非恒汝顯諸行業用無常。由此義故行應是常又等於一相。若相異分得是有者。相之異分何故不有。又相異分本無今有。相之異分何故不成本無今有。又離色等一切行相。餘未來分必不可得。又應未來無有果相現在方有果相生起。如是已辨證成道理。依此道理應知。宣說未來諸法一切行相非實非有本無今有。如於未來如是。過去隨其所應。由此道理當知。宣說非實非有。復次過去行云何。謂相已滅沒自性已捨。現在行云何。謂相未滅沒自性未捨生時暫住。未來行云何。謂因現有自相未生未得自性。問若彼諸行未來本無而得生者。空華兔角石女兒等何故不生。答由空華等無生因故。一切諸行各各差別定有生因。問若一切行各各差別有生因者。何因緣故諸行俱時不頓生耶。答諸行雖有各別生因。然必待緣方得生起。若彼彼行生緣現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是故諸行雖現有因。然無俱時頓生起過。

  復次此中云何名諸行因。何等名緣。謂薄伽梵說。諸行生緣略有四種。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一種亦因亦緣。餘之三種唯緣非因。云何因緣。謂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隨逐色根有諸色根種子及餘色法種子一切心心所等種子。若隨逐識有一切識種子及餘無色法種子諸色根種子。所餘色法種子。當知所餘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即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所生法。是名因緣。

  復次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所種子所隨逐者。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後時不應識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心心所種子隨逐色根。以此為緣彼得更生。

  復次若諸識非色種子所隨逐者。生無色界異生。從彼壽盡業盡沒已還生下時。色無種子應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諸色種子隨逐於識。以此為緣色法更生復次若諸異生由世間道入初靜慮。若得生彼爾時欲界諸染污法。及餘欲界諸法種子。但被損伏不能永害。何以故。由此異生從彼定退欲界染法復現前故。從初靜慮沒已。復還生欲界故。

  復次損伏略有三種。一遠離損伏。二厭患損伏。三奢摩他損伏。云何遠離損伏。謂如有一棄捨家法趣於非家。遠離種種受用欲具。受持禁戒。於所受持遠離禁戒。親近修習若多修習。由親近修習多修習相續不斷故。於諸欲具心不趣入。心不流散。心不安住。心不愛樂。亦不發起彼增上力緣彼境界所起煩惱。如是名為遠離損伏。云何厭患損伏。謂如有一或由過患想。或由不淨想。或由青瘀等想。或由隨一如理作意。如是如是厭患諸欲。雖未離欲然於諸欲修厭逆故。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如是名為厭患損伏。云何奢摩他損伏。謂如有一由世間道。得離欲界欲或離色界欲。彼由奢摩他任持心相續故。於欲色中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如是名為奢摩他損伏。若聖弟子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三界欲。爾時一切三界染污諸法種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聖弟子於現法中不復堪任從離欲退更起下地煩惱現前。或生上地。亦不堪任從彼沒已還生下地。如穀麥等諸外種子安置空逈或於乾器。雖不生芽非不種子。若火所損爾時畢竟不成種子。內法種子損伏永害道理亦爾。若聖弟子將入無餘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損害。由染污法種子滅故。不復能感當來異熟果。亦不復能生自類果。當知是名第四損伏。所謂永害助伴損伏。

  復次具縛者所有心起。若樂俱行或苦俱行。或不苦不樂俱行。此一切心。皆樂種子。苦種子。不苦不樂種子之所隨逐。若起善心或染污心或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善種子染污種子無記種子之所隨逐。又諸有學不具縛者所有心生。若世間善心或出世心。或染污心或無記心。此一切心。皆為一切修道所斷煩惱種子之所隨逐。由未斷故有時得生。亦為所餘諸法種子之所隨逐。又諸無學一切煩惱已永斷者所有心生。若世間善心。若出世心。若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已永離染法種子。但為一切善無記法種子隨逐相續而生。復次此所建立種子道理。當知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若已建立阿賴耶識。當知略說諸法種子。一切皆依阿賴耶識。又彼諸法若未永斷。若非所斷。隨其所應所有種子隨逐應知。

  問如世尊言。我說阿羅漢苾芻於四種增上心法現法安樂住中隨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污種子皆已永害。云何復起下地煩惱。若不復起彼云何退。答退有二種。一者斷退。二者住退。言斷退者唯是異生。言住退者。是諸聖者亦是異生。若世間道斷諸煩惱復起現前。當知爾時斷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斷煩惱已心營世務。不專修習如理作意。由此不能於其中間。現法樂住數起現前如先所得後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斷煩惱不復現前。如是名為住退故退。非是斷退。又若已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而彼一切染法種子未永害者。云何名為心善解脫阿羅漢果諸漏永盡。若已永害。於相續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