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先生集/卷十三

卷十二 白江先生集
卷之十三
作者:李敬輿
1684年
卷十四

啓辭附榻前啓辭

编辑

備局論辨誣事啓

编辑

今此國家所遭之變。與丁應泰之時。雖不敢比擬。而其係國家存亡則一也。陳奏使旣爲差出。發送之期。不容少緩。客使到館後。勢難等待多日。當爲先發文書。方物使臣夫馬盤纏等物。令各該司預爲措備整齊。待擇日卽時發程宜當。且從前勑使之回。則例有謝恩之行矣。今行則陳奏爲重。不可兼行。若欲別遣則一時三行。物力決難辦得。或以爲冬至使之行後。客使要不出一望。若以一品官爲正使。副使書狀仍差以送。兼行謝恩。似爲便當云。亦令該曹稟處何如。

備局論奏文措語啓

编辑

三臣子弟各自陳疏。皆出於遑遑痛迫。無所不用其極之至情。今此疏內辭緣。則專以無一毫恇怯撓屈爲主意。欲改奏草中劻勷失措之語。作者之意則劻勷失措云者。言其一時擧措。以明所對非出於本情。此非但雪誣之一助。亦曲爲救解之地。而人之所見不同。不解此意。有此陳疏。其間參酌下語。極爲不易。然天理人情。不忍強抑。令大提學點綴他語宜當。大槩李曼當初遣對之時。別無推諉之事。故前日審理之時。亦以此意覆啓。而至於今日。李曼,盧協全不擧論。則辨誣之擧。終無着落處。欲爲分別兩人。則彼勑中幷擧其名。自此取舍。非但無益。亦恐彼執而爲言。初欲於盧協之下着一等字。以置不擧不落之間。而曼是方伯。協爲守令。其爵秩高下。彼旣詳知。以此爲難。不得不略爲兩擧。其子之稱冤。亦非爲過。卽今改換數語之外。似無他策。前後曲折。竝此煩啓。

備局再論奏文事啓

编辑

以奏本別件。傳曰。觀此奏文別件。則添入兩臣之事。別無神奇動念之語。反有偏涉輕重之嫌。無已則趙絅元非製述表文之人。用此以爲對擧可也。而亦未知當否。問于廟堂處之可也。事傳敎矣。臣等當初請具兩本者。亦非謂必有所益也。又非到彼而必然呈納也。但念彼中事機或變。於初頭有可以容我辨說之地。則使臣臨時觀勢替呈。或不無辨白之一助。其於聖上軫恤之仁。同朝纓冠之義。兩無所憾焉耳。伏承聖敎。極爲允當。但朝臣處此兩間。孰有一毫輕重之心。措語之際。不得不據實爲辭。故一實一虛。彼輕此重。理勢則然。趙絅旣非撰表之人。而置對之時。直擧製述者之名。則彼不肯聽理。專以命意爲言。槩素惡於趙絅。而使不得盡言。勒成罪案也。臣等亦非不知擧論製述之人。而恐或有蔓延難了之患矣。今宜以文書撰出之際。草創潤色。非出一手之意。令大提學善爲措辭。詳盡添入似當。右議政李時白以爲兩本無益於事。而到彼呈納。亦必難便。不如不爲之爲愈云。唯在上裁。

因旱災陳戒啓

编辑

國事至此。旱災又極。赤地千里之患。迫在朝夕。兩西關北。被災尤酷。困悴餘民。望斷西成。而湖嶺移秧之地。洿池亦涸。種苗皆枯。大命近止。百萬生靈。徒自仰天焚灼。伏想九重之內。丙枕之憂。當復如何。無非如臣忝冒匪據。不能奉承德意。使聖明不忍人之仁。不能宣布於四方故也。圭璧之擧。已遍山川。而亦無顯應之效。仁愛之天。必格於禁中之默禱。一日二日。望切雲霓。而亢陽彌甚。凄風日吹。哀我民生。何辜于天。臣百爾思度。秪自憂悶煎迫而已。然天命不僭。至誠感神。天人一理。上下流通。況人主繼天立極。財成輔相。參贊化育之責。專在一身。而一身之中。心爲之主。臣其於聖心道體之微妙。神化之無方。不敢窺測其萬一。而試以樞機之動天地。至誠之通金石言之。似有異於古聖中和之氣。無忘不息之體。以致好惡或偏。是非或舛。己私未盡克去。天理未盡流行。乾道漸亢。否象已著。亦猶天之乾剛獨運。品物不成。西郊密雲。終閟千里霈澤。九萬之高。方寸之中。非有二致。盍留聖念。至於人才之抱鬱。猶怨女之含冤。愛惜才臣。洗滌過誤。翕受敷施。共濟時艱。亦應天之一道也。況內外刑獄。淹滯甚多。鎖縶囹圄。籲呼無路。炎蒸外鑠。癘疫內熾。一日辛苦。可抵十年。四裔投配之類。必多冤枉之人。亟令該府該曹該道諸臣。酌其情犯。參以公議。速加疏決。務存欽恤。使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亦弭災之一道也。其他詞訟之抱屈者。隣族之被侵者。枯骨徵布者。襁褓責役者。敗舡水卒之藏魚腹而妻孥收繫者。遐遠窮民之被威奪而鬱抑未伸者。亦使所司速爲査處。近自輦轂。遠至海隅。俾無匹夫匹婦之失所。則天心可回。災害可消耳。然此非聲音笑貌之爲。必對越於屋漏之中。極深硏幾。以爲端本出治之地。捨己從人。益恢聽納之度。明目達聰。私逕閉寒。宮府一體。表裏洞徹。敦敍九族而義方兼行。謹守法度而私昵罔貸。嚴內外之限。墍浸潤之讒。益篤緇衣之好而終始不替。常存朽索之戒而造次罔間。此治道之急先務。而安危之所由分也。今者日三晉接。開筵進講。皆所以明此理而施諸政事者也。納誨啓沃之久。必有感發興起之益。務時敏。期收道積之效。則聖德成就。豈止於救一時之災異而已哉。此則臣等之責難於殿下者。而殿下雖知臣等之無可以仰副聖意。而旣置公卿之列。則亦豈無求助之心也。然而臣等不敢竭論極言。未免有俯仰於其間者。固臣等不忠之罪也。亦緣誠意不孚。昭融契合之道未盡而然也。是故。欲爲薦進人才。則恐聖明先疑阿好。欲爲規正官邪。則恐聖明疑其伐異。君臣之間。不能相濟可否。爛熳同歸。朝著之不能鎭靜。賢邪之不能分別。職由於此矣。朝著不正。賢邪莫辨。則朝政漸亂。治道何成。公卿臺閣近侍之臣。此殿下股肱耳目之寄。而敷政於外者也。必灼知其處心之公私。言論之邪正。才智之高下。疑則不任。任則不疑。如其不稱卽改之。如其有罪卽罪之。如其有過特恕之。不宜置之其位而用之不盡其才。徒取疲軟姸熟。謂之重厚沈默。使之苟容而尸素也。夫同朝之臣。義同兄弟。雖有所見之異。論議之不同。唯當以公心而處。事過卽已。有何積怨深怒。而視同私讎。如水益深。上自朝廷。下至館學。遠及外方。各立色目。自相排擯。先正大儒。宜共尊師。而強加標榜。公肆毀辱。展轉相激。互有過擧。上流臺閣。亦致失當。世道至此。寧不寒心。然此不可威制而力止。口諭而手斥。必得公平少私之人。爲一世所服者。置諸具瞻之地。使之調和鎭定。辛甘燥濕。各得其宜。心無偏着。眼有眞識者。付以銓衡之柄。獨持風裁。手批龍鱗者。委以憲諫之責。博學多聞。誠切補衮者。盛以金鑾之邃。敦尙經術。眞知實踐者。畀以樸棫之任。使之大小戮力。交修不逮。自上亦審遜心逆心之間。便盡求道非道之誠。則皇建其有極。四方取則。平平蕩蕩。效不難致矣。百僚相讓。和氣充滿。傾軋之風息。禮義之俗成。登崇俊乂而黜斥姦回。朝廷寧謐。庶績其凝。此必然之勢也。應天之實。恐不在他。臣等俱以無似。偏蒙聖澤。而艱虞溢目。危亡迫近。天怒於上。民怨於下。杞婦之憂。唯自仰屋。思補萬一。又進瞽說。言雖無稽。或備聖擇。不避支煩。惶恐敢啓。

榻前啓辭丙子

编辑

臣所達之言。非如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定爲規畫之意。臣之愚意。自上上畏天怒。下念民怨。先立聖志。奮發惕厲。無少懈怠。至誠悠久。大本旣立。則由是而立經陳紀。由是而修內攘外。則天怒可回而民怨可解矣。此所謂大警動。而只在殿下方寸間。信能如此。唐虞三代之治。雖不可易言。今日危亡之勢。可以少紓矣。臣不敢遠引前古。以癸亥初言之。自上厲精圖治。日御經筵。臣忝在玉堂。朝夕入侍。雖微官所達。酬酢如響。無不曲從。玉堂之官。以直宿爲榮。不憚勞苦。今則玉堂每致闕直。外間有積書冊內禁衛之說。此雖諸臣之罪。亦由殿下停筵廢講之故也。非但玉堂。百司皆怠棄放倒。莫可收拾。聖上之所當惕然自省處也。自上聖智出天。固非常情之所可及。然可否相濟。事乃有成。而上意所在則必曰。上敎允當。莫肯盡言。臣以爲今日相臣。愛君不如愛身。憂國不如憂家也。此不但相臣之道。君相必協心共濟。誠意交孚。日夕相對。圖議國政。論才則某人可合某任。論事則某事可行。某事不可行。故人才登進。庶事咸煕。政令行而治道成也。以今日引見言之。禮煩事重。如此則自上引見。何可容易。群臣登對。亦豈非難便。若於便殿殿坐。相臣臺諫使之無時出入。至於如臣無似。固不足有補。然比之宦官司謁。豈不愈乎。如使六承旨各持該房公事。親自啓稟。如祖宗朝故事。則堂陛不隔。上下交孚。而治道可論矣。所謂變通云者。非謂減一匹木一斗米。以施小惠之謂也。誠心憂民。民之所惡。不施於民。如反正初盡反前轍者然。則民心可致喜悅耳。甲子之變。民心愛戴。故雖有滔天之賊。旋致平蕩。以今民怨。脫有南北之警。則臣不知國家稅駕之所也。疏章非無格言。殿策亦有可採。採而用之。不爲無益。不用而無效。此豈疏章殿策之過也。凡事不爲胡成。自上先有有爲之志。誠心圖治。然後人才可用。法度可行。若無有爲之志。一向偸靡。則雖有人才。安得以用之。雖有法度。何能以行之。聖心一定。聖志一立。則綱擧目張。治道可得以成矣。

尹知敬以爲鄭澈復官。旣非軍國重事。不須汲汲於今日。徐待爲宜云。臣意以爲不然。大槩定是非。實關國家治亂之際。明是非。又係人君好惡之幾。豈可以非軍國重事而忽之。尹知敬其意謂不可復官則當直陳其有罪而不可赦。如謂冤枉則亦當申理之急。不爲明言其是非。而只以不須汲汲。徐待後日爲宜。講官論思之言。似爲糢糊。又曰。慮其異論之或出朝議之紛爭。欲爲鎭定調護之計。是固大臣之言。而講官榻前之論。宜爲明白。而其言似爲未安矣。兵判李正言云云。又曰。臣與尹知敬從前相識。今者又爲同官。同處日久。觀其爲人。決非挾私意用心術者。今日之論不爲明白。所以致此言也。然豈有私意而發哉。臣則以爲無他意也。又曰。李培元之言。極爲非矣。金瑬雖樹不世安社稷之功。如有罪過則言官任糾正之責。豈以功高而不論乎。此論恐有後弊。上曰云云。又曰。臣非以其時事爲可論。特言其言官論事之體耳。又曰。國家欲行號牌。固是良法。但爲國之道。必規模先定。紀綱先立。然後百事可得而措矣。然定規模立紀綱。亦係於人主之一心。宮庭屋漏之際。幽獨得肆之地。常自嚴恭寅畏。對越上帝。使方寸之間湛然淸明。天理昭著。人欲淨盡。至於一念萌動之處。最宜精察公私義利之分而取舍之。則發號施令。罔有不臧。公道自行。私意自息。規模有所本而定。紀綱有所係而立矣。夫公道之行。如水之流。自近及遠。無有壅滯。今公道旣不能行。此紀綱之所以不立也。紀綱之本。固在於君心。而紀綱之行。又在重臺諫而扶公議也。臺諫與相臣。職有高下。而言行道行。其重一也。今者臺諫不重。至論綱常贓汚之罪。昭在國人之耳目者。而外議紛然。使不得自安。臺諫如此其輕。則尙何望公論之行而紀綱之立乎。頃者申景埴之請遞。久未蒙允。外議深以爲未安。申景埴之賢否。所論之虛實。臣不敢知。大槩臺諫旣以論啓。則何可以擧義中人爲守令者而不從乎。上意如是其有所偏係。則不但公論不行。擧義中人爲守令者亦多。豈皆分憂共理之才。必恃而無恐。不爲自戢。一擧措之間。所關豈不重哉。臣職非臺諫。非敢與於守令彈論。此雖微細。實係聖明心術公私之分。冒昧陳達。又曰。生民樂業然後治道可措。旱乾如此。大命近止。生民之事。極爲可慮。大槩安民之策。唯在愼擇守令。而近來守令亦未必盡得其人。以一人言之。公州牧使尹民逸曾爲東萊收稅官。多收銀稅。納賂廢主。圖陞府使。當此更化之初。宜其可罰。而不知其可用也。該曹必不知而用之。如或知而用之。則恐非爲官擇人之道也。又曰。臣之獨發此言於尹民逸者。猶責以士大夫也。他人則豈可盡責。臣職在論思。非彈論守令之任。而亦非敢請遞也。但言其守令之當擇而不爲擇耳。又曰書院之設。雖似有弊。在士子爲尊賢文會之益。在國家有崇儒作人之美。不可以彼而廢此也。昔朱子在南康軍。經營白鹿洞書院。至以境內寺刹。鐘鼓相聞。未有厭其多者。而國家化民成俗之所。乃反寂寞稀闊爲恨。近來俗有偸靡之習。士無向學之心。凡振作導迪。觀感興起之方。似當留念。而其於書院賜額之請。亦宜快從。以爲聳動多士之地。

大司諫尹煌之疏。臣則於政院得見之。言論切實。出於慷慨。而若以尋常章疏。例下回啓。則豈有見施之理。必自上奮發惕厲如越王句踐之於會稽。衛文公之於曹邑。然後方可施行矣。臣待罪近密。瞻望禁省。而堂陛千里。徒切悶鬱。今日特命引接臣隣。臣意以爲自上咨訪。必有大擧措。大臣進規。亦必有動天者。而上之所問。下之所對。皆非敬天弭災保民濟難之道。如是則雖一日三接。天變無可弭之道。人心無感悅之理矣。臣久在外方。不知朝家事如何。今忝政院。伏見三四更公事亦下。丙夜之憂勤如此。而朝夕出入。不過該司草記。推考公事而已。不見着實之事。以此施爲。雖在昇平安泰之日。亦將日就委靡。當此危急存亡之秋。循常襲舊。可望其有濟乎。傳曰。安其危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固有如此昏迷之主矣。今我聖上撥亂反正。英明冠古。而至於持盈守成事業。反出於中主之下。臣民之痛恨。由是益切。如今國事至於十分地頭。圖存之策。當如救焚拯溺。而自上一向委靡。少無振作之意。國事之至此。良以是也。自上若奮發激厲。則今日相臣亦不得爲文具之言。皆爲獻可替否之相。今日臺諫亦爲直言敢諫之臣矣。以至百執事。莫不奔走率職矣。小臣微末之言。不足爲輕重。此非臣之言。乃國人之言也。臣前後妄陳疏章。雖有無倫之言。而不加罪斥。聖主苟容之量則大矣。亦未見採施之實。則臣之妄言。訖可休矣。而天變如此。民怨至於此極。南北大敵。狺然將動。危亡之禍。迫在朝夕。雖不敢謂誠心憂國。利害切身。不得不更爲冒達也。

收議

编辑

沈橉獄事議

编辑

臣頃見判義禁臣李時白。得聞沈橉置對之辭。全以家變爲虛妄。臣意以爲父子之情雖切。莫重倫常大獄。何敢全沒實狀於淸問之下乎。不能齊家之失小。而不以實對之罪大。當於常律有加。卽者金吾郞以收議文案來問。臣考見其元情。則初頭發明。果多飾辭。而終以男女處決皆不明白。使無後日發明之地。洞內云云之說。何能免焉。矣身亦何辭而爲子伸冤乎等語爲結末。雖不明言。亦非全諱。父爲子隱。天理當然。到此微露。亦顧分義。事固罔測。情有可恕。宜與向者李禬同科。而公然馱載出奔。安敢曰在家不知。惟此一款。略有分別。較量輕重。施以削版之律。似爲宜當。然臣素昧律文。不敢臆斷。伏惟上裁。

祈雨祭議

编辑

臣恭承上命。禱祀于太廟。親見玉色憂民之切迫。且念蒼生大命之近止。非不竭誠將事。或冀冥佑。而未蒙陰騭。赫日猶熾。無非臣精意淺薄。未得導達天心。怵惕慙懼。若無所容。卽幸因禮曹公事。特令議處之命。有若敗事之人。何敢容議其得失。第該曹之請。亦出於萬分不得已之計。雖文具末節。靡極不用耳。殊涉褻慢。聖敎允當。然前後或有因此得雨之時。臣未知其理何居。應行之事。仍爲設行。抑或無妨。仍念桑林六責。千里滂霈。禁中祈禱。卽有丕應。愚臣區區所望。只在於此。忝在鼎席。未能贊燮理之化。而不自反己。徒歸之君上。臣罪萬死。伏惟上裁。

再議

编辑

頃者玉候傷暑。數日內未寧。幸以神明所佑。僅得復常。而其後旱炎極酷。大地如焚。永思殿朔望及大祭。無不親行。玉體勞傷必多。群下之情皆懷憂慮。今又有此親禱之敎。其爲勞動。非止如闕中行禮。臣等區區之誠。決不敢將順。而第今久旱至此。若復數日不雨。則農事尤無可望。哀我蒼生。擧將塡壑。伏見聖心憂瘁。每發於傳敎者。無不出於至誠。凡在瞻聆。孰不感激。雖成湯以身代犧。周宣側身修行。比我殿下憂民之誠。亦無以過。天意豈有不感動之理乎。庶可以救民生垂絶之命。臣等無容更議。伏惟上裁。

社稷親祭用樂與否議

编辑

國恤三年之內。雖宗廟五享之重。人君不得親行圭璧之禮者。不但哀有所專。亦爲此等難便之事而然也。今則事異常道。殿下脫衰麻吉服。爲生民祈澤于社壇。其痛迫切急不得已之擧。如墨衰臨戎。以遏亂略。以救斯民之意略同。已爲臨戎則旌旗金鼓。安得不設。使三軍耳目無所寄也。此在師律當然。何與於己也。況此鐘鼓羽籥之設。專爲降格神明。無所干於不聞之中也。依該曹公事施行。似爲當然。莫重變禮。難以臆定。伏惟上裁。

陵幸時舊陵設祭議

编辑

享廟省陵。各有所主。享廟主於敬。省陵主於哀。古禮無墓祭之文。良以此也。今此拜陵之擧。專出於三年之內。欽伸霜露之至情。非有籩豆簠簋之享也。然則哀省爲重。奠薦爲次。五禮儀所載王后同陵。則陵司設王后神座於靈座東。典祀官加盞三於尊所。各設禮饌。殿下於王后前獻副盞。亞,終獻官亦獻副盞云。此猶士大夫家考妣竝享之禮。若是則衰服無嫌至情兼伸。祖宗典禮。亦無變更之弊。必欲各設於兩陵丁字閣。則使官攝行。親行變服。俱涉難便。國朝禮文。無乃慮此而然耶。先王陵寢無丁字閣。舊陵仍存舊閣。爲三年內祭祀之禮兩陵不同。故權存焉。似不可以不行於舊閣。而兼設於新寢爲嫌耳。至於祝文則略爲措辭。未知如何。如或有礙。別爲兩祝。恐或無妨。然此係情文之大者。臣素昧禮學。不敢臆斷。旣承下詢。杜撰獻議。伏惟上裁。

權希馹訟事議

编辑

臣曾忝慶尙監司。因權希馹接訟。詳知此訟顚末。且其時取見權好文臨絶遺書及柳氏呈官立案。非但有顯官參證。好文手跡宛然。惓惓辭說。皆是繼後付托之意。則一家父子之定已久。行可爲子於好文。亦可稱庶於行可積有年紀。竟以兄弟終。亦可之子希馹起訟於行可亦可旣死數十年之後。敢爲奪嫡之計者。特以好文未及受出禮曹公文。而行可不以養父書於戶籍及赴擧試卷也。臣謂立後非該道所敢擅便。使之往呈于禮曹。而希馹以其祖父遺書爲白文不可用。乃敢起訟。欲奪其嫡。其罪實犯倫紀。故嚴刑退黜矣。豈料十四年于茲。而猶未結末。使敗倫之人。至今跳梁於白日之下哉。然而前後訟官持疑未決。或屈伸有異者。參情則行可有必勝之理。據法則希馹有執言之端故也。或曰。據國家常行之法而許其奉祀。用棄徝悖倫之律而治其罪犯。斯言亦似有理。而與奪不可二用。臣之愚意以爲。法外義起。存亡繼絶。王者大政。明法勑行。以正倫紀。國家彝章。用乃祖世傳之遺訓。成給文案。治忘本不孝之罪惡。纔令免死。則不特永息訟端。亦可小補風化矣。然旣非常規。不敢臆斷。唯在聖裁。

綱常罪人議

编辑

弑逆。天下之大惡。覆載難容。王法必誅。然有弑逆之心者。有弑逆之迹者。參酌情法。適輕適重。此用法之權衡。承春恥其妹之失行。悶其父之預知。遂事之後發言直觸。以致其父之縊死。其父旣爲因渠而死。則其子實涉弑逆之迹。惡得謂非其心。而全然不罪。然若與操刃者同科。豈非至冤。以心而免誅。以迹而論罪。處之以大辟之次。似乎得宜。至於承化之背夫。天眞之誘引。貴福之摟人妻爲己有。則考諸律文。自有當施之律。擧而行之。有司事耳。伏惟上裁。

權榮犯贓議

编辑

古之明君誼辟有意圖治者。莫不嚴明贓法。此豈無好生之心而然哉。誠以法不可廢。而害之及民者大故也。今此權榮所犯。無論監司御史狀啓內參數。但以其招內十二斤言之。猶犯百金貨也。百金之贓。在律云何。有司唯當奉法處置而已。第權榮年七十七云。律文若有應死者以七十免罪之條。則亦在有司稟處。

李天鯤獄事議

编辑

頃者二十三日。臣來詣賓廳。將爲入侍之際。因刑曹判書臣李時昉得聞李天鯤獄事梗槩。天鯤所犯。極其兇慘。王法所不貸。所當及時處斷。以慰一島人心。而至於年久免賤。渾編良役者二百餘人。一朝還賤。極致騷屑恐有難處之患榻前登對率爾仰達仍有令該曹更議之敎。臣退取該曹前後推案。細考終始。則李天鯤之罪狀益知其所未知。其包藏禍心。計較布置。半露半隱。擧此及彼。終至謀陷土主。作亂官府。搆捏品官。變亂獄事。種種情狀。陰兇叵測。使土主抵法。前後守令亦皆侵噬。朴友說等二人竟致死域。窮兇極惡。置死猶輕。其曾祖奇雲換名成貼。以爲免賤根柢。舞弄其間。塗擦文書。使其枝屬皆免賤役。或冒竊科擧。或濫屬良役。以至今日。盤據安享。其欺罔國家。壞毀邦憲之罪。尤極痛惋。如此之人。若不痛繩常法。以振頹綱。而其所株累。一依法典處之。則實乖五用之典。有妨懲惡之道矣。獄情明白。若是章章。而徒切騷屑之念。妄陳苟且之論。以撓內外司臬之臣已成之讞案。極爲未安。捫舌莫追。而不敢遂非於四聰之下。惶恐敢啓。

李敏求敍用議

编辑

用人之道。唯在器使。而受任之方。亦在自量而已。李敏求自是白面書生。操觚騁辭。當不讓人。而至於保障一隅。沮遏強敵。非所自期。亦非國家之所當委也。朝廷用違其才。敏求不量其力。一敗塗地。無足怪也。禁中頗,牧。非人人所能。虞允文之功。何可責之於斯人也。馬謖素習兵事。違制敗績。故孔明揮涕斬之。房琯旣非將才。得免厚責。臣之愚意本來如此。故頃日以有可恕之道獻議矣。近日臺論峻發。閱月論執。大槩以江都陷敗。宗社汚衊。士女魚肉。爲此人之罪。臣實瞿然。臣之所言者情也。臺諫所論者法也。旣有輕重之異。而且謂同事二人已爲伏法。此獨收敍。未允公議。臣何敢強執原情之見。以鬪據法之公議乎。較量情法而處之。唯在聖裁。

澂潚等復爵議

编辑

臣等頃者澂,潚放還之日。榻前盈尺之地。仰承下敎。聖意藹然。分明堯舜底心。天理道心。全體妙用。呈露無餘。入侍諸臣。孰不感歎。輿臺吏胥。莫不欣悅。至於憂旱半年。翌日大霈。中外聳動。咸仰聖德之如天。臣果知人主挽回天眷。固結人心。不在於智慮利害之間。繼有復爵之命。益欽聖上善念之發。無間於終始也。兩司爭執。固出於執法之意。如臣局外病廢之人。何敢以蒙識淺見。有所左右。然愚者一得。或備聖擇。異序同歸。不厭爛熳。昔者周公討三叔之罪。致辟其魁。以七乘囚蔡叔。降霍叔爲庶人。三年不齒。其後復其爵邑。霍之所犯。與管雖異。蓋其同逆者也。聖人輕重差別。各當其理。至今稱周公之德不衰。霍叔以身犯同惡之人。猶且如此。則輕於此者。聖人處之合有其道矣。澂,潚五年圍置。足擬七乘之囚。到今復爵。無愧周家仁厚遺意。設爲國家遠慮。有爵無爵。恐無關係矣。當初澂潚議罪之時。諸大臣獻議定奪。臣老昏比甚。不能記憶。而大槩與他大臣無異矣。其時出置。旣出保全。今日復爵。實究私恩。參以情法。似得兩宜。此臣之所以不以前後異議爲嫌者也。但茲事體大。非臣所敢輕議。唯在聖上體仁度義而審處之耳。伏惟上裁。

仁祖大王諡號議

编辑

惟我仁祖大王不幸値陽九之運。播越孤城。終始秉義。識亡不撓。及至國事已去。事無可奈。不得已以樂天之仁。爲宗社生民之計。萬折之誠。曷嘗一日忘哉。臣嘗入侍榻前。語及皇明。至於嗚咽不能言。臣至今思之。肝膽崩裂。式至今日。天下事勢。又與向日有異。練主改題時。淸國賜諡。取舍亦難。但他日昇祔之後。淸廟肅雝之地。列聖陟降之庭。寶座相聯。昭穆儼列。而神位所題諡號上二字獨有異同。則榮辱所關。實爲未安。而亦非先朝十三年薪膽之聖心。合有權宜之道。而我國人心不淑。利之所在。事無微細。必漏於彼。此事若或宣露。係國存亡。愚臣賤見不敢自是己見。密詢他大臣及二三重臣。深謀遠慮者。孰講以處爲當。

安東奉化地界割移議

编辑

祖宗朝畫彊分界。大小迂直。相錯如繡。意似有在。近來或因民人狀訴。或因藩臣馳啓。紛紜割屬。雖有一時小利。終非經國遠圖。此路漸廣。皆將接踵。而雄藩大鎭。豆分瓜割。無完體之地矣。古人曰。鶴脛雖長。斬之則悲。鳧脛雖短。續之則蹶。豈非長短之理難以強爲。況列聖成憲。尤宜遵守。安東,奉化割屬形勢。臣曾忝南臬。目見耳聞。得其梗槩。亦有民人等呈狀請割。而愚淺之見。本來如右。故不敢出變通之計。臣之妄意。與前無異。今難更贅他說。臣非爲一縣利害如是長言。實欲聖朝謹守典章。杜紛更之漸耳。伏惟上裁。

鄭浩獄事議

编辑

三尺之法。隨時而或變。五常之則。極天罔墜。故凡在庶獄。或有適輕適重之論。至於倫紀所係則曰。敗常亂俗。三世不宥。此聖人立法之意。古今通行之義也。康誥曰。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又曰。于弟不念天顯。大不恭于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弔茲。不于我正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滅。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夫不念天顯。不友其兄。罪亦不細。故先王猶不以其弟不友之故。而恕其兄罔念鞠子哀之惡。況縛殺沈水。手戕同氣者乎。若曰尊卑有異。則何不分別不友不悌之輕重。而竝謂之刑茲罔赦也。若此法得行。叔季之下。倫紀之變不爲不多。臣恐敗倫推刃之輩。托尊卑之說。而倫紀之獄自此滋矣。且東漢賈彪爲縣長。城北有母殺子者。城南有怯殺之盜。先北後南。次第按治。其言曰。怯殺常事。母子相殺。逆天敗道。賈彪亦古之良吏。用法之意。此亦可見。臣以謂鄭浩難免首惡之大辟。十三歲之兒似難以干犯論。而孼姪之參殺嫡叔母。果是莫大之惡。應死之罪但一人。償命至於二人。亦似重難。其死其生。宜在有司執法參商得其衡平耳。臣之愚見如此。而法外之事。不敢自以爲是。伏惟上裁。

呈辭附狀啓

编辑

領相時初度呈辭

编辑

臣矣段。事勢病勢。誠有所不可一刻苟冒。敢竭危懇。冒瀆宸嚴爲白如乎。不惟特靳允兪。溫批丁寧。不啻若父誨其子。臣奉讀再三。只自涕零。仍念人臣事君。不但以承奉趨走爲恭。士夫處身。必以廉隅自量爲重。苟或以奉令承敎爲無罪而忘廉喪義。冒恥失職而不知退。揚揚入政事堂。擔當國事。則是無廉恥棄義理。只以爵祿爲重者。此特一鄙夫。如臣庸陋。雖不敢自恤。聖明將安用彼哉之號爲相哉。嶺疏有所指斥。語意難誣。天日必燭。不然則把握一世。惟意所欲云者。是權姦題目。臣何樂於此而強取而自當哉。古人云投鼠忌器。臣雖無狀。旣忝近君之地。比之於路馬乘車。或有間矣。而被人踐踏若是。今臣去就豈特爲一身計。實恐貽淸朝之辱而害廣敬之義也。至於區區願忠之誠。略陳於前後疏箚。雖身退之後。倘加聖念。特垂採納。則其視備位虛拘。榮寵莫大。而志願斯畢矣。且臣沈痼之疾。決非朝夕可愈。日向深境。瞑眩無效。上下痞隔。氣血不通。背腹俱病。四肢麻木。運動起居。不能如意。若是而可能冒寒供仕乎。國事孔棘。荒政亦急。史局方設。完了無期。寧可使必遞之臣。以重久曠之罪哉。臣本職及兼帶摠裁官,訓局,內局提調乙。竝只本差爲白只爲。不允批答。

再度呈辭

编辑

臣矣段。此時何時。而爲人臣者。誠懷乞退處休之計乎。果如此。是不忠之甚。而豈能容於周行也。凡事君之道。有可爲之才。無可去之義。而兼有筋力可以驅策。則鞠躬盡悴。死而後已。此忠臣之所當勉。而職分之所當然。若使才無可爲。而義有難進。只貽害於國家。而貽辱於淸朝。又有疾病不能自力。則奉身乞退之外。更無他策。故李綱力辭於圍城之日。文天祥勇退於板蕩之際。此兩臣者。忠貫日月。志切扶顚。而去就之義則若是不苟。誠以勢不可爲。而以苟保爵祿爲恥也。如臣無狀。雖不敢以古人自擬。平生素志。亦不敢以棄禮義捐廉恥。徒以尊官厚祿爲重而已也。兩朝恩遇。曠世所罕。非臣糜粉所能仰報。如使臣從事百執事之列。唯當奔走夙宵。畢命爲期。而名忝大臣。冒恥冥行。無益於國家。而反傷於國體。此所以每奉聖批。只自感激涕泣。而不得奉承者也。況疾病之劇。難容人力。日造深境。無路自振。政府非養病之所。此時非優遊之日。伏乞聖慈。特加矜憐。本職及兼帶。竝只本差爲白只爲。不允批答。

狀啓

编辑

在瀋陽時狀啓

编辑

臣行本月十三日到秫門。衙譯輩出來點入。置于東館。十四日食後。衙譯輩來言三使臣當詣衙門。臣等卽爲進去。則龍將與葛林博氏及他二人名不知者坐於所謂戶部。招臣等入廳使之坐。龍將使鄭譯傳言曰。前日被罪諸人。非以爲無罪而釋之。與他國相通。以誤國事。而重惜人命。不忍盡殺。特爲放還。恐其再誤人國。使勿除職。右議政何以遽爲相任。偃然入來乎。臣答曰。官爵非自己求之。況相職乎。上年還歸本國之後。本國亦不敢收敍。經時廢棄。自此有大赦。罪無大小。竝皆蕩滌。凡被罪蒙赦則不復更論。本國之法例。天下之通規。故本國不爲致慮。循例收用。官爵倘來之物。非我所知。至於奉使來此。因領相年迫八十。左相纔爲往返。謝使之行。例以議政差送。我旣忝相職。不得已入來矣。鄭譯又以龍將之言更詰曰。非己所求。我亦知之。何不固辭乎。臣曰。無論此事。凡升相任。豈有不辭之人也。彼又曰。孰爲薦用。必有其人。宜言之。臣曰。我被罪之前。偶忝卜相之望。經赦之後。循例致此。有何別爲薦用之人乎。副使臣洪茂績曰。相臣隨一時取舍。豈有所薦之人乎。從前卜相。循例爲之。別無薦進之人矣。前者旣知無罪而放送。其後又有大赦。因赦敍用。古今之通誼。不意今日有此詰問也。又欲更言之際。龍將使鄭譯揮却曰。副使勿言。鄭譯又以龍將言問於臣曰。前後被罪人收用者誰也。某某人爲某職乎。臣意不但彼已聞知。隱而試問。閔聖徽則質子已到。李明漢方爲入來。李景奭表表之人。皆不可隱諱乙仍于。臣答曰。朝廷旣受赦令。不復致意。閔聖徽爲戶判。李景奭爲四宰。李明漢爲宮官矣。龍將仍令罷出臣等還館。食頃又爲招臣等于戶部。龍將傳言曰。前後被罪人。因循前例敍用。不爲稟知于此處。敢爲收用。極爲非矣。表文方物皆不可受。三使臣速爲出歸。歸時饌物。竝不許給。下人則無知。故茲給糧饌矣。臣謂鄭譯曰。我則以爲有罪。固不敢強辨。旣奉君命而來。表文方物。決不可不納而去。鄭譯曰。此地之事不知乎。旣言之後。不爲聽理。如有所言。出外言之可也。卽爲引出。隨到門外。臣更以表文方物不敢留置獨還之意。以申前說。則鄭譯曰。第言之。副使臣洪茂績曰。若不納表文方物。則斷無可歸之理矣。鄭譯亦以當從容言之爲答矣。鄭譯臨入謂臣曰。質子亦爲率去云。卽爲還入。臣等還館之際。不許暫入世子館所及質館爲白遣。入來之後。牢鎖館門。嚴加禁呵。內外不通。甚於上年拘囚時。柴草亦絶。人馬俱困爲白如乎。二十一日留館。宰臣送米及柴草。分給人馬。二十四日。世子行次敎是入來。而二十六日送米三石柴草各一車。僅使衙譯運入。人馬以此得活爲白齊。二十七日午後。衙譯二人入來。催出表咨。繼出方物。仍爲點納。二十八日衙譯入來。催臣詣所謂戶部門外。使之坐待爲白如可。日晩之後又令還館。俄而又爲招還前坐處。臨夕。衙譯來言今日有故。未得會議。姑爲罷歸。其顚倒困辱之狀。難以形言是白齊。二十九日食後。衙譯又來。使進詣世子館所。則龍將皮破博氏,葛林博氏已到。世子延入同坐。招臣入坐庭中。使鄭譯傳言。汝等罪當死。前皇帝重惜人命。贖金放還。而不可除職之意。丁寧言之是去乙。不有帝命。帶相職入來。極爲可駭。茲送世子所陪從云云。使之上堂後仍令罷出爲白置。其間說話及諸臣處置段。詳在宰臣狀啓是白乎等以。不爲更煩爲白在果。臣之去留。固不足言。而臣奉使出疆。至被拘留。辱君命而喪國體。臣罪萬死。身縶異域。復命無路。瞻望雲天。不知所云。臣所受密符。付與副使之行是白去乎。不待朝命。徑先處置。極爲惶恐是白乎矣。事勢至此。不可膠守常規。緣由幷以冒昧馳啓云云。

今月十二日。臣在瀋中。祗受臣疏回諭有旨。臣辭朝七箇月。伏奉溫綸。若登螭陛。親承玉音。感激涕泣。不知所達。臣之初意。此處旣爲遷徙。世子亦且西行。臣等去就。必有結末是白去乎。行期只隔數月是白乎矣。尙無區處。只令仍在此中云。自此往來亦絶。故國逾隔。前頭之事。罔知所出矣。夷險此生。唯當任天是白在果。目前存活。亦難自料。情勢到此。益切危迫。瞻望雲天。只自罔極爲白置。此外多少螻蟻微懇。惶恐不敢冒陳爲白只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