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盛事述
序
编辑不佞生晚,當累洽之季,而又家世從纓紱後,竊有誌慕說古公卿將相之盛。屈指西京以還,若功臣之族,鮮通籍者。計獨有外戚王、馬、梁、竇之屬,雖鼎貴,不足道。而丞相徹侯父子相繼,僅絳、條、韋、平兩三氏而已。東京尚行誼,薄華腴,玄纁羔雁,施自黃耇,辟書征輪,遍於白屋。而關西之楊、汝南之袁,乃亦有四世為三公者。西晉之習,流為江左,蔓而北魏,門蔭相籍,爵封遲及,一夫秉軸,則乘朱且垂百輪;九命弁冕,則戴貂詎止十輩。而李唐之史,猶有誌宰相世系者。宋之郊恩;三事而下,推蔭必數十百指,援薦亦不可勝數。至於元,而真王、徹候、三師、三公以至三省之長,非鐵木之懿親,則亦怯薛之華胃。閥閱朱紫,雖苦蟬綿,而(毛)毳膻腥,亡足稱述。我明之世,文武判隔,濁涇清渭。貴極冕弁者,不參政紀;齒自縉紳者,靡開茅土。經術弛於紈綺,崇顯局於賢科。以故視前代小遜焉。爰若和氣磅礴,淵源流衍,雖義取側微,材由自奮,而門積膏華,蹤若憑倚。至乃德祉互凝,君臣交契,或蚤附風雲,或恒依日月,祿位名壽,顯融令終,代不乏人,人不泛遘,要亦有可紀者。夫侈庶彙之繁生,則思坤輿之厚,偉修鱗之孳育,則羨海王之廣。以高帝之功德,超駕堯、舜;文皇之疆宇,遠逾漢、唐。皇仁既宏,聖壽復高,維城裸將,繩繩振振。其為盛事,豈前代可擬?故略敘一二,冠之篇首,庶使談者知所本云。
卷一
编辑○太祖功德
高皇帝辟乾轉坤,功隻萬古。又有古創業之主所不敢望者四:享天下三十一年,一也;聖壽七十有一,二也;自江左並中原,三也;太子諸王二十四人,公主一十六人,皆受冊封,四也。於乎盛哉!
○成祖功德
成祖文皇帝自起事至下京師,凡大小百餘戰,未嘗不身冒矢石。即位之後,四征北虜,三下南交,舟車之地,無間大小遠邇,悉奉琛幣,若榜葛刺、滿剌加、忽魯謨斯等處,新受朝命為王者殆三十國。東逾遼水,韃靼、女直、野人、兀良哈之地,立行都司、衛所,設官統治幾三百處。直西部落數百種,皆重譯來附,其請置官府,蓋三之二。西南羌夷建宣慰、宣撫、安撫司及軍衛,郡縣增益數百。
自古討西南夷,未有生得其王者。獨是時下安南,得偽大虞上皇犛嫠(即胡一元)、偽虞國主黎蒼(即胡大互)、偽越上皇簡定、偽越王陳季獷、錫蘭山國王亞烈苦納兒、蘇門答刺前王弟蘇斡刺。
古西南夷國王未有來朝者,獨其時浡泥國王麻邪惹加那乃來朝闕下,卒於京,子遐旺受封闕下。滿剌加國王拜裏迷蘇剌,又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哈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古麻剌朗國王斡剌義亦敦奔俱來朝,受封爵。
自古封止中國山川,而獨其時封日本山曰壽安鎮國山,浡泥山曰長寧鎮國山,餘折枝國、滿剌加國山俱曰鎮國山,各立御碑。凡北討及回鑾所至,如靈顯、翠秀等山,神應等十二泉,立馬等五峰,諸壑穀坡甸岡獻川圃碩戍之類,皆錫以嘉名,勒石垂永。
各國貢物,自金、銀、犀、象、香藥、珊瑚、玳瑁、鶴頂、龜筒諸器皿外,鳥則有孔雀、火雞、紅白鸚鵡、倒掛鴕鳥;獸則有麒麟、白鹿、白象、紅猴、黑熊、黑猿、白鹿、福祿馬、哈剌六足魚、白獺,而中國亦自兩進騶虞,人則有金衣銀衣人、黑小廝;香則各色龍腦、奇南蘇合油;布則兜羅、綿紅、撒哈剌八者藍覬木黑蕪蔓番沙紅絞節智杜花頭乍蓮花織人象之類。珍珠寶石奇怪之物,充刃天府。
○二子即天位
宣宗章皇帝二子:長為英宗睿皇帝,次為恭仁康定景皇帝。
○英宗再正位
英宗皇帝,一為太上皇帝,朔漠一年,居深宮七年,再改元為正統、天順,踐天子位總二十三年。故劉文安定之挽詩曰:「享國卅年高帝並,臨朝八閏太宗同。」
○再正東宮
憲宗以正統十四年為皇太子,以景泰三年封沂王,以天順元年更御名復為皇太子,凡兩赦。
○藩王登極
太祖高皇帝以吳王登極,成祖文皇帝以燕王靖難登極,景皇帝以郕王監國登極,世宗肅皇帝以興世子登極,穆宗莊皇帝以裕王登極。
○慈闈重慶
正統太皇太后張氏、皇太后孫氏,弘治太皇太后周氏、皇太后王氏,正德太皇太后王氏、皇太后張氏。至嘉靖初,壽安皇太后邵氏、昭聖皇太后張氏、章聖皇太后蔣氏、莊肅皇后夏氏,蓋四宮並尊矣。
○藩國之盛
熙祖凡四子:仁祖最幼,長壽春王,次安成王,次蒙城王。仁祖四子:上最幼,長南昌王,次盱眙王,次臨淮王。
太祖二十四子:懿文太子及文皇帝外,為秦湣王樉,國西安;晉恭王棡,國太原;周定王橚,國太原;楚昭王楨,國武昌;齊王榑,國青州;潭王梓,國長沙;魯荒王檀,國兗州;蜀獻王椿,國成都;湘獻王柏,國荊州;代簡王桂,國大同;肅莊王國甘州,移蘭州,楧遼簡王植,國遼東,移荊州;慶靖王㮵,國韋州,移寧夏;寧獻王權,國大寧,移南昌;岷莊王楩,國雲南,移武岡;穀王橞,國宣府,移長沙;韓獻王松,國平涼;瀋簡王模,國潞安;安惠王楹,國平涼;唐定王桱,國南陽;郢靖王棟,國安陸;伊厲王㰘,國河南。
成祖四子:自仁宗外,為漢王高煦,初國雲南,繼青州,不行,移樂安;趙簡王高燧,國彰德;皇少子高燨,逝未受封。
仁宗十子:自宣宗外,鄭靖王瞻埈,國鳳翔,移懷慶;越靖王瞻墉,國衢州;蘄獻王瞻垠;襄獻王瞻墡,國長沙,移襄陽;荊憲王瞻堈,國建昌,移蘄州;淮靖王瞻墺,國韶州,移饒州;滕懷王瞻塏,國雲南;梁莊王瞻垍,國安陸;衛恭王瞻埏,國懷慶。
宣宗二子:英、景。
英宗七子:自憲宗外,德莊王見潾,國濟南;許悼王見淳;秀懷王見澍,國汝寧;吉簡王見浚,國長沙;忻穆王見治;徽莊王見沛,國鈞州。
憲宗十四子:孝宗及未名長子外,悼恭太子祐極;興王諱,國安陸;岐惠王祐棆,國德安;益端王祐檳,國建昌;衡恭王祐楎,國青州;雍靖王祐枟,國衡州;壽王祐榰,國保寧,移德安;汝王祐梈,國衛輝;涇簡王祐橓,國沂州;榮莊王祐樞,國常德;申懿王祐楷,國敘州。
孝宗二子:自武宗外,蔚悼王厚煒。睿宗即興王諱:長□嶽懷王,未名薨,追贈。
世宗八子:自穆宗外,哀衝太子載填、莊敬太子載壡,景恭王載圳,國德安;潁殤王載𪉖、戚懷王載 、薊哀王載墤、均思王載 。
穆宗四子:自今上外,憲懷太子翊釴、靖悼王翊鈴;潞王翊鏐,國衛輝。
今天下存者,大國凡二十四,盛哉!無論唐以後不世胙土,即漢中葉所餘無幾,寧能媲美於我明也。
○宗室之盛
隆慶、萬曆之際,宗室蕃衍,可謂極矣。宗伯苛為革削,司寇嚴其條禁,以故時損時益,而其見在者餘得而誌之。
高皇帝子:秦,陝西西安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壽王一位,鎮、輔、奉國將軍一百七位,鎮、輔、奉國中尉五百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二位,庶人一百四十九名。晉,山西太原府,親王一位,在省,寧化、高平、慶成、平陽、西河等王共一十二位,鎮、輔、奉國將軍一千八十五位,中尉二千二百位,郡縣主君一千五百十一位,庶人一百七十名。周,河南開封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寧等王四十六位,鎮、輔、奉國將軍一千三百四十九位,中尉二千五百五十九位,郡縣主君一千二百六十五位,庶人一十五名。楚,湖廣武昌府,親王一位,在省,永安等王六位,鎮、輔、奉國將軍一百九十八位,中尉六百四位,郡縣主君四百四十七位,庶人四名。魯,兗州府,親王一位,在府,鄒平等王八位,鎮、輔、奉國將軍一百六十位,中尉一百七十位,郡縣主君二百四十九位,庶人六名。蜀,成都府,親王一位,在省,內江等王六位,灃州華陽王一位,鎮、輔、奉國將軍四十六位,中尉七十二位,郡縣主君五十六位,庶人無。代,大同府,親王一位,在府,廣靈等十王,蒲州山陰等二王,澤州宣寧四王,絳州靈丘王一位,忻州定安王一位,共一十八位,鎮、輔、奉國將軍一千二百七十九位,中尉一千三百四十位,郡縣主君一千三百三十位,庶人一百五十名。肅,陝西甘州衛,親王一位,在衛,淳化等王五位,鎮、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位,郡縣主君八位,庶人一名。遼,荊州府,親王奪,在府,長陽等王九位,鎮、輔、奉國將軍一百八位,中尉一百五十位,郡縣主君一百二十位,庶人十名。慶,寧夏衛,親王一位,在衛,真寧等王六位,鎮、輔、奉國將軍六十一位,中尉五十六位,郡縣主君五十七位,庶人六名。寧,江西南昌府,親王奪,在省,樂安等王三位,鎮、輔、奉國將軍二百七十六位,中尉二百六十五位,郡縣主君三百二十四位,庶人四十四名。岷,湖廣武岡州,親王一位,在州,安昌等王一十位,寶慶江川王一位,南渭王一位,共一十二位,鎮、輔、奉國將軍九十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七十三位,庶人無。韓,陝西鞏昌府,親王一位,在府,襄陵等王一十七位,鎮、輔、奉國將軍四百三位,中尉五百八十六位,郡縣主君六百四十三位,庶人二十九名。瀋,山西潞安府,親王一位,在府,陵川等王一十六位,鎮、輔、奉國將軍二百四十二位,中尉二百二十位,郡縣主君二百七十六位,庶人十三名。唐,河南南陽府,親王一位,在府,新野等王三位,鎮、輔、奉國將軍二十二位,中尉十五位,郡縣主君三十五位,庶人無。伊,河南河南府,親王奪,在府,方城等王二位,鎮、輔、奉國將軍二十八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二十二位,庶人二名。
文皇帝子:趙,河南彰德府,親王一位,在府,臨漳等王八位,鎮、輔、奉國將軍一百八十六位,中尉一百十七位,郡縣主君二百八十三位,庶人三名。
昭皇帝子:鄭,河南懷慶府,親王一位,在府,東垣等王四位,鎮、輔、奉國將軍六位,中尉五位,郡縣主君三位,庶人三名。襄,湖廣襄陽,親王一位,在府,棗陽等王四位,鎮、輔、奉國將軍十二位,中尉十位,郡縣主君十位,庶人無。荊,湖文蘄州,親王一位,在州,樊山等王五位,鎮、輔、奉國將軍三十八位,中尉四位,郡縣主君二十八位,庶人一名。淮,江西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永豐等王一十三位,鎮、輔、奉國將軍三十四位,中尉二位,郡縣主君三十一位,庶人無。
睿皇帝子:德,山東濟南府,親王一位,在省,臨朐等王五位,鎮、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五位,庶人無。崇,河南汝寧府,親王一位,在府,懷安等王三位,鎮、輔、奉國將軍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七位,庶人無。吉,湖廣長沙府,親王一位,在府,長沙等王二位,鎮、輔、奉國將軍四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四位,庶人無。徽,河南鈞州,親王奪,在州,太和等王一十五位,鎮、輔、奉國將軍三十七位,中尉無,郡縣主君二十七位,庶人無。
純皇帝子:益,江西建昌府,親王一位,在府,金戙等王十二位,鎮、奉國將軍九位,中尉無,郡縣主君十一位,庶人無。衡,山東青州府,親王一位,在府,玉田等王共十位,鎮、輔國將軍十二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四位,庶人無。榮,湖廣常德府,親王一位,在府,惠安等王四位,鎮、輔國將軍九位,奉國及中尉無,郡縣主君一十五位,庶人無。靖江郡王一位,廣西桂林府,在府,輔、奉國將軍十五位,鎮、輔、奉國中尉七百十二位,郡縣主君七十四位,庶人一十四名。
共郡王二百五十一位,鎮、輔、奉國將軍七千一百位,鎮、輔、奉國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位,郡主縣主郡君縣君共七千七十三位,庶人六百二十名。而未封未名者,與齊府之庶高牆之庶皆不與焉。更二十年,而其麗當不億矣,固千古所未有也。於乎盛哉!
○慶成王百子
慶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長,自封長子外,餘九十九人並封鎮國將軍。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而人皆隆準,極異事也。
○皇太后父
英宗初,尊皇后孫為皇太后,父會昌伯忠存。今上初尊皇后陳為仁聖皇太后,父固安伯景行存,皇貴妃李為慈聖皇太后,父武清伯偉宇。近古所未有。
○公侯子尚主
高帝時,駙馬尚公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易代以後,漸選之民間,而甚至駙馬之父若職官則進級而俾令致仕,此大不可曉也。今案:洪武皇長女臨安公主駙馬李祺,太師韓國公李善長長子;第二女寧國大長公主駙馬梅殷,汝南侯思祖子;第五女汝寧公主駙馬陸賢,吉安侯仲亨子;第八女福清公主駙馬張麟,鳳翔侯龍子;第九女壽春公主駙馬傅忠,潁國公友德子;第十一女南康公主駙馬郭鎮,武定侯英子。懿文太子女江都公主駙馬耿璿,長興侯炳文子。太宗長女永安大長公主駙馬袁容,右都督袁洪子;第三女安成大長公主駙馬宋琥,第四女咸寧公主駙馬宋瑛,俱西寧侯晟子;第五女常寧公主駙馬沐昕,西平侯英子。英宗第二女嘉善長公主駙馬王增,靖遠伯驥孫;第四女崇德長公主駙馬楊偉,興濟伯善孫。
○勳臣國戚
今諸王國親,例不得為在京文武職官,而不知高皇帝假干城之寄,重維城之固,其意殊不爾也。案:魏國公徐達三女,一為文皇后,一為代王妃,一為安王妃。鄂國公常遇春女為懿文皇太子妃。衛國公鄧愈二女,一為秦湣王次妃,一為齊王繼妃。永平侯謝成女為晉恭王妃。宋國公馮勝女為周定王妃。定遠侯王弼女為楚昭王妃。安陸侯吳復二孫女,一為齊王妃,一為唐定王妃。信國公湯和女為魯荒王妃。涼國公藍玉女為蜀獻王妃。靖海侯吳高女為湘獻王妃。武定侯郭英二女,一為遼簡王妃,一為郢靖王妃。右都督袁洪女為岷莊王妃。右都督馮誠女為韓獻王妃。內郭英二女,一為王妃,子為駙馬,而妹又為高廟惠妃。袁洪一女為王妃,而子亦為駙馬。
右二則,皆勳臣兼戚裏,為一時之盛,而制亦與后稍異。
○南直隸盛事
吾南直隸文獻之盛,惟江、浙二省差足雁行,至於帝胃國封,則固不可同年而語矣。今案:太祖、太宗、仁、宣、英、景、憲、孝、武、世、穆及今上,凡十葉十二帝,興、睿二贈帝,建文一出帝,秦、晉、周、楚、齊、潭、魯、蜀、湘、代、肅、遼、慶、寧、岷、穀、韓、瀋、安、唐、郢、伊、虞、吳、衡、徐、漢、趙、鄭、越、蘄、襄、荊、淮、滕、梁、衛、德、許、秀、崇、吉、忻、徽、岐、益、衡、雍、壽、汝、涇、榮、申、景、潞親王五十五國。後先秦十二王,晉八王、周九王、楚九王、齊一王、潭一王、魯六王、蜀十一王、湘一王、代八王、肅七王、遼八王、慶八王、寧四王、岷七王、穀一王、韓十一王、瀋六王、安一王、唐八王、郢一王、伊七王、虞一王、吳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漢一王、趙七王、鄭五王、越一王、蘄一王、襄七王、荊八王、淮六王、滕一王、梁一王、衛一王、德四王、許一王、秀一王、崇五王、吉五王、忻一王、徽四王、岐一王、益四王、衡四王、雍一王、壽一王、汝一王、涇一王、榮二王、申一王、景一王、今潞王,凡三百二十一王。郡王,秦則永興、保安、興平、永壽、安定、郃陽、渭南、臨潼。晉則高平、慶成、寧化、平陽、聞喜、和順、永和、廣昌、交城、陽曲、西河、方山、臨泉、雲丘、寧河、徐溝、太穀、河中、襄陰、安溪、靖安、旌德、滎澤、新化。周則汝南、順陽、新安、祥符、永寧、汝陽、鎮平、宜陽、封丘、羅山、內鄉、胙城、固始、原武、鄢陵、河陰、項城、潁川、泌陽、義陽、臨汝、沈丘、魯陽、臨湍、堵陽、河清、新會、義寧、平樂、崇善、海陽、安定、曲江、博平、汾西、魯山、信陵、邵陵、萊陽、東會、富陽、會稽、浦江、麗水、應城、益陽、奉新、南陵、京山、華亭、寶坻、湯谿、瑞金、商城、臨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寧、彰德、順慶、保寧、儀封、安昌、遂寧。楚則巴陵、永安、壽昌、崇陽、武陵、黔陽、通山、通城、景陵、岳陽、江夏、東安、大冶、縉雲、保康、武岡。齊則樂安、長山、平原。魯則安丘、钜野、鄒平、樂陵、東阿、東甌、郯城、館陶、翼城、滋陽、陽信、高密、歸善、新蔡、東原。蜀則華陽、崇寧、保寧、崇慶、永川、羅江、黔江、內江、通江、德陽、石泉、汶川、慶符、江安、南川。代則廣陵、潞城、山陰、襄垣、靈丘、宣寧、懷仁、隰川、昌化、定安、博野、和川、寧津、棗強、饒陽、樂昌、吉陽、溧陽、進賢、河內、富川、寶豐、碭山、新寧、永慶。肅則淳化、鉛山、汾川、金壇、會寧、延長、開化、會昌、延安。遼則長陽、遠安、巴東、潛山、宜都、鬆滋、益陽、湘陰、衡陽、應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陽、衡山、蘄水、肅寧、長垣、光澤、廣元、靖寧、真寧、安化、岐山、安塞、弘農、豐林、鞏昌、壽陽、延川、華陰。寧則臨川、宜春、新昌、信豐、瑞昌、樂安、石城、弋陽、鍾陵、建安。岷則江川、廣通、南渭、安昌、充城、黎山、沙陽、唐年、南安、南豐、建德、遂安、長壽、綏寧、南漳、祁陽、廣濟、青林。穀則醴陵、韓則襄陵、樂平、臨汾、裒城、通渭、平利、漢陰、高平、西德、隴西、寧遠、長泰、永福、建寧、長洲、昆山、長樂、高淳、休寧、慶陽、崇明、長吉。瀋則陵川、平遙、黎城、清源、稷山、福山、靈川、沁水、沁源、德平、遼山、內丘、廣宗、唐山、永年、宜山、宿遷、吳江、定陶、雲和、鎮康、安慶、保定、德化。唐則新野、三城、新城、舞陽、文城、承休、蕩陰、淅陽、郾城、衛輝。伊則光陽、方城、西鄂、萬安。漢則濟陽、臨淄、昌樂、淄川、齊東、任城、海豐、新泰。趙則臨漳、湯陰、襄邑、洛川、南洛、平鄉、汝源、廣寧、昆陽、廣安、江寧、光山、秀水、成皋。鄭則新平、涇陽、朝邑、盟津、河陽、信陽、宜章、繁昌、廬江、丹陽、真丘、東垣、德慶、崇德。襄則寧鄉、棗陽、鎮寧、鄖城、永城。荊則都昌、樊山、富順、永新、德安、都梁。淮則鄱陽、永豐、南康、德興、順昌、崇安、高安、上饒、吉安、廣信、嘉興、紹興、建昌、金華、華容、德則泰安、濟寧、臨朐、高唐、臨清、寧海、棠邑、利津。崇則瑞安、慶元、懷安、歸德;吉則長沙、穀城。徽則太和、遂昌、景寧、建德、陽城、嘉定、新昌、慶雲、隆平、伍城、太康、陽夏、德平、滎陽、懷慶、咸平、延津、孟津、上蔡、安陽、萬善。益則崇仁、金溪、玉山、安東、舒城、阜平、銅陵、黎丘、浦陽、浮河、華山、筠溪、羅川、安仁。衡則玉田、新樂、高唐、齊東、邵陵、漢陽、武定、平度、寧陽、昌樂、壽張、商河。榮則福寧、惠安、永春、富城、貴溪。又廣西靖江王同藩國。案:自此以至將軍、中尉將三萬人,皆中都之聖胤也。
追封王十七:高王某公、楊王陳公、徐王馬公、滁陽王郭子興、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東平王朱能、河間王張玉、定興王張輔、定遠王沐晟、平陰王朱勇、寧陽王張懋、定襄王朱希忠。其以三代封者不載。
公國十九:韓國李善長、魏國徐達、鄂國常遇春、鄭國常茂、開國常升、楚國廖永安、曹國李文忠、宋國馮勝、衛國鄧愈、申國鄧鎮、信國湯和、潁國傅友德、涼國藍玉、梁國胡顯、淇國丘福、成國朱能、黔國沐晟、定國徐景昌、翊國郭勳。
侯國六十五:恩親李貞、延安唐勝宗、吉安陸仲亨、江夏周德興、淮安華雲龍、濟寧顧時、長興耿炳文、臨江陳德、鞏昌郭子興、六安王誌、滎陽鄭遇春、平涼費聚、江陰吳良、靖海吳禎、南雄趙庸、德慶廖永忠、南安俞通源、越雋俞通淵、廣德華高、營陽楊璟、永嘉朱亮祖、宜春黃彬、宣寧曹良臣、永城薛顯、東勝汪興祖、西平沐英、安陸吳復、宣德金朝興、安慶仇成、鳳翔張龍、定遠王弼、靖寧葉昇、永平謝成、西涼濮典、武定郭英、普定陳桓、東川胡海、鶴慶張翼、航海張赫、泰寧陳珪、武安鄭亨、鎮遠顧成、永康徐忠、隆平張信、安平李遠、成安郭亮、豐城李彬、西寧宋晟、永春王寧、廣平袁容、富陽李讓、寧陽陳懋、安遠柳升、定西蔣貴、廣寧劉安、昌平楊洪、武平陳友、南和方瑛、平江陳豫、武靖趙輔、襄城李瑾、瑞安王源、咸寧仇鉞、安平方銳。
伯國二十六:忠勤汪廣洋、襄城李濬、新寧譚忠、應城孫岩、忻城趙彝、雲陽陳旭、廣恩劉才、平江陳瑄、安鄉張興、廣寧劉榮、崇信費獻、修武沈清、永寧譚廣、平鄉陳懷、定襄郭登、懷柔施聚、豐潤曹義、武功徐有貞、宣城衛穎、彰武楊信、武強楊能、武靖趙輔、安平吳安、崇善王清、安仁王濬、慶陽夏儒。
大約侯國十之九,伯國十之八,公國則惟一英公非同鄉耳。其它贈公贈侯如越之胡大海、郢之馮國用、虢之俞通海、泗之耿再成、梁之趙德勝、涇之陳亨、榮之姚廣孝、蔡之張德勝、東丘之花雲、崇山之李新、霍山之王簡文、臨沂之王真、崇安之譚淵。伯如景成之馬榮、建平之高福、萊陽之周長、滎陽之潘毅、威遠之方政、沐陽之金濂,不可數計也。
三公十九人:太師李善長、徐光祚、郭勳、朱希忠,太傅徐達、徐光祚、沐晟、柳溥、譚祐、陳銳、仇鸞、徐文璧,太保陳懋、朱勇、蔣琬、李瑾、衛錞、陳珪、徐文璧。
三孤十七人:少師,文臣徐溥、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武臣張信。少傅,除二徐、楊、李、申已見外,胡濙、王鏊、許國,武臣楊炳。少保,除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已見外,許國、高穀、顧鼎臣、胡宗憲,武臣陳鏸、方承裕、顧寰、徐文璧、湯佑賢。
東宮三師四十九人:太子太師,文臣自三孤已見外,武臣自三公已見外,馮勝、傅友德、李景隆、丘福。太子太傅,文臣自三孤已見外,白昂、毛澄;武臣藍玉、徐輝祖、朱能、柳升、沐琮、徐俌、沐昆、顧仕隆、李旻、沐紹勳、楊炳、徐文璧。太子太保,文臣自三孤已見外,金濂、俞士悅、陳鎰、陸完、汪鋐、秦金、顧可學、嚴訥、王錫爵;武臣自三公已見外,常升、孫恪、張輗、李勇、顧溥、朱麒、譚綸、柳珣、王瑾、陳王謨、徐鵬舉、沐朝輔、沐昌祚、湯佑賢、李言恭。
內閣十五人:高穀、張益、苗衷、徐有貞、徐溥、王鏊、楊一清、靳貴、顧鼎臣、徐階、李春芳、嚴訥、申時行、許國、王錫爵。
萬曆甲申、乙酉間,申、許、王同時在閣,而申為狀元,王為會元,許為解元,申、王同會試,許與申又同鄉試,尤盛而奇。
太宰十一人:余熂、呂本、詹同、詹徽、倪嶽、楊一清、陸完、汪鋐、周用、胡松、嚴訥。
狀元十六人:許觀、邢寬、施槃、吳寬、錢福、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唐皋、沈坤、李春芳、丁士美、申時行、孫繼皋、沈懋學、唐文獻、焦竑。
左丞相二人:李善長、胡惟庸。右丞相二人:徐達、汪廣洋。平章軍國重事一人:常遇春。它平章及行省平章多不可紀。
御史大夫三人:湯和、鄧愈、安然。
卷二
编辑○父子封王
隴西恭獻王李貞,子岐陽武靖王文忠;黔寧昭靖王沐英,子定遠忠敬王晟;東平武烈王朱能,子平陰武湣王勇。凡三家。
○三代封王
河間忠武王張玉,子定興忠烈王輔,孫寧陽恭靖王懋。凡三代王。東平朱武烈王能,子平陰武湣王勇,又再世而定襄恭靖王希忠繼之,亦可稱三代也。
○封三代王
洪武中中山、開平、岐陽、黔寧,永樂中河間、東平,薨後俱封王,其曾祖、祖、父三代俱追封王爵,他功臣不得同。
○一門兩公
中山王首佐太祖定天下,功業、爵位、朝班、廟享皆第一,封魏國公,歲祿獨五千石,世世承襲。嗣公輝祖既殉節以終,次子增壽復以龍潛翊戴贈爵上公,啟國於定。一門兩公,往往對握二都兵政,諸勳貴無敢埒者。
又三女:一為文皇后,一為代簡王妃,一為安惠王妃。
○父子三公
太師英公張輔,子懋復為太師,俱加階特進,俱勳左柱國,俱再知經筵事,俱再監修國史,足稱東第之冠。其次則朱保公永為太師,子暉為太保。孫會昌侯繼宗為太傅,孫銘為太保。僅三家。
○父子贈爵
令典:開茅土者,公贈王,侯贈公,伯贈侯;其嗣爵者,非有奇功異能,不得加贈。今聊記之。除前封王外,元帥、贈河間公俞廷玉,長子平章政事、贈虢國公通海。魏國公、贈中山王徐達,次子左都督、贈定國公增壽。都督同知、贈蘄國公康茂才,子蘄春侯、贈蘄國公鐸。都指揮、初贈榮國公、加贈河間王張玉,子英國公、贈定興王輔,次子文安伯、贈文安忠僖侯輗,太平侯、贈裕國武襄公軏。平江伯、贈平江侯陳瑄,子平江侯、贈黟國公豫。右都督、贈涇國公陳亨,子寧陽侯、贈濬國公懋。武進伯、贈武進侯朱榮,子嗣伯、贈武進侯冕。豐城侯、贈茂國公李彬,子嗣侯、贈豐國公賢。廣寧伯、贈廣寧侯劉榮,子廣寧侯、贈嶧國公安。恭順侯、贈邠國公吳克忠,子嗣侯、贈涼國公瑾。會昌伯、累贈安國公孫忠,子嗣侯、贈郯國公繼宗。撫寧伯、,曾撫寧侯朱謙,子保國公、贈宜平王永。慶雲伯、累贈寧國公周能,子慶雲侯、贈宣國公壽。
○三世知經筵再監修國史
英公輔知宣、英二朝經筵,監修仁、宣二朝《實錄》,子公懋知孝、武二朝經筵,監修憲、孝二朝《實錄》,至曾孫公溶,知今上朝經筵,監修世、穆二朝《實錄》。亦本朝所無。
○父子兄弟封三國
鄂國常公遇春,子茂封鄭國公,以罪廢,復封弟昇為開國公,然皆遇春功也。父子兄弟封三國,足稱盛事。又衛國鄧愈,子申國公鎮,其國名亦有二。
○三代尚書
尚書宰執大臣,漢則楊震四公,唐則張嘉貞三相耳。國朝尤不易得,唯南京兵部尚書林公瀚,瀚子南京禮部尚書庭機,庭機子南京禮部尚書燫,僅一家。
○父子尚書
父子俱仕至尚書者: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詹公同,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徽。案:詹同見任時,尚書尚止三品,今以其名職皆尚書,故記之。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何公文淵,刑部尚書喬新。少保、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王公文,南京禮部尚書宗彝。刑部尚書耿公九疇,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裕。南京刑部尚書周公瑄,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經。南京禮部尚書倪公謙,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嶽。刑部尚書施公禮,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掌鴻臚寺事純。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白公圭,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鉞。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公恕,南京戶部尚書承裕。南京工部尚書侯公瓚,戶部尚書觀。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許公進,南京戶部尚書誥,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讃,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論。南京兵部尚書林公瀚,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庭㭿,南京禮部尚書庭機。南京吏部尚書王公華,新建伯、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守仁。南京刑部尚書吳公洪,刑部尚書山。戶部尚書李公瓚,太子賓客、戶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廷相。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劉公璟,刑部尚書訒。南京工部尚書何公詔,刑部尚書鼇。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楊公博,戶部尚書俊民。南京禮部尚書孫公升,南京吏部尚書鑨。先父都察院右都御史王諱,南京刑部尚書世貞。凡二十二家,四十七人。內詹、許俱太宰,倪氏俱學士,林氏俱司成。又朱復為燕府左相,位尚書上,而子濬為刑部尚書。楊公博為少師,而次子俊卿至都督同知,雖文武異途,然俱腰玉,皆可紀也。
○父子至三品九卿
若三品九卿,則翰林院學士朱公升,子禮部右侍郎大同。兵部右侍郎鍾公勖,戶部右侍郎永。吏部尚書趙公好德,工部左侍郎毅。戶部尚書王公鈍,戶部右侍郎瀹。工部左侍郎陳公壽,戶部右侍郎常。禮部左侍郎儀公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銘。工部尚書黎公澄,右侍郎叔林。禮部左侍郎蔣公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琳。工部尚書畢公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昭。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萬公安,南京禮部左侍郎翼。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程公信,禮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贈尚書敏政。戶部右侍郎李公暹,南京戶部左侍郎益。吏部右侍郎楊公守陳,刑部右侍郎茂元。南京吏部尚書王公亻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沂。太子太傅、刑部尚書白公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介,兵部左侍郎昆。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謝公遷,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丕。南京禮部尚書江公瀾,工部右侍郎曉。兵部右侍邊公鏞,都察院左都御史憲,右副都御史德。禮部尚書劉公春,右副都御史彭年。南京工部尚書董公越,大理寺卿天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公珣,右副都御史崇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公鐩,禮部尚書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劉公洪,右副都御史臬。刑部尚書楊公誌學,兵部左侍郎守謙。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王公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汝孝。兵部左侍郎陶公諧,右副都御史大順,吏部右侍郎大臨。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嚴嵩,工部右侍郎世蕃。刑部左侍郎劉公玉,南京工部右侍郎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吳公瀚,通政司通政使三樂。兵部尚書王公邦瑞,南京刑部右侍郎正國。大理寺卿汪公文盛,南京吏部尚書宗伊。署兵部尚書李公燧、僉都御史材亦可附見。
○三代三品九卿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忠烈公燧,南京禮部尚書文恪公升,南京禮部右侍郎鋌,吏部左侍郎鑨。先大父用檢公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先父民應公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而貞不肖,亦忝南京刑部尚書。次則少師、大學士徐文貞階,子太常卿球,孫太常卿元春。
○三代司馬中丞
先大父以正德甲戌擢右副都御史;先父以嘉靖庚戌擢右僉都,甲寅轉右副都,至右都、兵左侍;貞不肖,亦以萬曆甲戌忝轉右副都,與先大父前後相去六十年,俱轉侍郎,皆兵部。
○三代大司成
林文安瀚,子庭機,孫燫,俱為國子祭酒。三代國師惟王儉有之,近世罕見。
○三代翰林
林文安瀚為編修,庭機為檢討,燫亦為檢討至學士。三代翰林,亦國朝所無。
○四代尊官
刑部尚書劉公廣衡,子湖廣左布政使喬,喬子刑部左侍郎玉,玉子南京工部右侍郎懿。二品三品合四代,亦近世所無。
○父子文選郎中
黃公孔昭,子俌,成化、弘治中俱為文選郎中,皆久任。
○父子翰林
父子同在翰林者:唐應奉肅,侍講之淳。胡閣學廣,檢討穜。金閣學幼孜,檢討達。王學士直,檢討䆅。曹學士鼐,修撰恩。倪學士謙,學士嶽。楊中允鼎,學士時暢。商殿學輅,侍講良臣。鄒少詹濟,禮部右侍郎兼左庶子幹。焦殿學芳,侍讀黃中。劉閣學宇,編修仁。謝殿學遷,學士丕。江學士瀾,修撰暉。楊殿學廷和,修撰慎。倫諭德文敘,諭德以訓。孫中允升,諭德鋌。晁洗馬慄,庶吉士東吳,陳殿學以勤,學士於陛。張殿學居正,編修嗣修,修撰懋修。內胡氏、金氏、曹氏,皆以蔭敘得之,而倪公父子光學,尤為盛事。
○父子提學
父子提學凡八家:北直隸御史顧潛,河南副使夢圭。湖廣僉事蔡朝,雲南副使雲程。貴州僉事劉彭年,湖廣副使起宗。山東副使楊博,河南副使俊民。廣西僉事袁袞,山東副使尊尼。廣東僉事潘恩,陝西副使允哲。湖廣副使喬世寧,浙江僉事因阜。江西副使金賁亨,福建副使立敬。
○父子同科
會稽陶大順,前名大壯,舉癸卯順天第九人,回籍復舉戊午浙江第四人,又與子允淳嘉靖乙丑同榜。御史蕭廩榜其門曰:「畿省兩舉經魁,父子同科進士。」先君同年陸主事杲,與子尚書光祖同順天丁酉。
○子先父登進士
子先父登進士者:成化戊戌,楊少師廷和,又三年辛丑,父僉憲春。嘉靖丙辰,包憲副檉芳、曾尚書省吾,又三年己未,包之父郎中汴,又三年壬戌,曾之父參議璠。萬曆庚辰,董禮部嗣成,又三年癸未,父給事道醇。
○五世甲科
仁和江比,子瀾,孫曉,曾孫圻,亦孫鐸。巴縣劉規,子春,孫彭年,曾孫起宗,玄孫世賞。凡五世甲科。
○父子贈官一品
父子生前無俱一品者,贈則有之。太子太保儀智,太師銘。太子太保鄒濟,少保幹。太子太保許進,太子太保誥,少保讃。太子太保林瀚,少保廷㭿。太子太保節瓚,太子太保廷相。實以尚書贈者三家耳。若儀、鄒二公以三四品得之,則東宮恩也。
○勳臣累世不絕諡
東平朱武烈王能,子平陰武湣王勇,勇子太師莊簡公儀,儀子太傅恭僖公輔,輔子太傅榮康公鳳,鳳從子定襄恭靖王希忠,太傅忠僖公希孝。
○文臣父子賜諡
父子俱得諡者凡十五家:朱忠定復,榮願濬。儀文簡智,忠襄銘。鄒文敏濟,康靖幹。王毅湣文,安簡宗彝。周莊懿瑄,文端經。耿清惠九疇,文恪裕。白恭敏圭,文裕铖。倪文僖謙,文毅嶽。王端毅恕,康僖承裕。許襄毅進,莊敏誥,文簡讃,恭襄論。林文安瀚,康懿庭㭿。孫忠烈燧,文恪升。陶莊敏諧,文僖大臨。楊康惠誌學,恪湣守謙。又宋忠肅崇祿仕元,而子文恪訥。案:倪父子同諡「文」,尤為卓絕。
○武臣父子同諡忠
河間忠武王張玉,子定興忠烈王輔。文安忠僖侯輗,威遠忠毅伯方政,子南和忠襄侯瑛。
○祖孫尚書
祖孫至尚書者:工部尚書薛公祥,南京兵部尚書遠。工部尚書王公永壽,少師、吏部尚書瓊。兵部尚書孫公原貞,南京吏部尚書需。太子賓客、戶部尚書劉公中數,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機。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劉莊襄公天和,蔭孫守有至太子太傅、左都督掌錦衣衛事。雖文武異途,而皆至文銜一品,亦可附見。
○祖孫三品九卿
刑部尚書劉公廣衡,刑部左侍郎玉。兵部右侍郎喬公毅,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宇。工部右侍郎、贈禮部尚書黃公孔昭,禮部尚書綰。禮部左侍郎李公嘉,兵部右侍郎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公鳳,南京工部尚書亨。兵部左侍郎、贈尚書陶莊敏公諧,吏部右侍郎、贈尚書文僖公大臨。
○兄弟封爵
贈郢國公馮國用,宋國公勝。楚國公廖永安,德慶侯永忠。贈虢國公俞通海,南安侯通源,越雋侯通淵。江陰侯贈江國公吳良,靖海侯贈海國公禎。鞏昌侯贈陝國公郭子興,武定侯贈營國公英。歸仁伯陳友富,懷恩伯友直。沐春西平侯,弟晟襲,進封黔國公,弟昂左都督贈定邊伯,弟昕駙馬都尉。英國公贈定興王張輔,文安伯贈文安侯輗,太平侯贈裕國公軏。嗣魏國公徐欽,衍定國公景昌。恭順侯吳克忠,廣義伯管者,贈遵化伯克勤。昌平侯贈潁國公楊洪,武強伯贈武強侯能。已上各自積戰功開茅土,而輔、輗、軏三人為尤盛,沐氏亦幾焉。彭城伯張昶,惠安伯昇。慶雲侯周壽,長寧伯彧。瑞安侯王源,崇善伯清,安仁伯濬。昌國公張鶴齡,建昌侯延齡,係戚畹。若泰安伯張富,安定伯容。高平伯穀大寬,永清伯大亮。皆閹人推恩者也,附記於後。
○兄弟尚主
永樂中,西寧侯宋晟子琥、瑛,一時尚公主拜駙馬都尉,相繼嗣父爵鎮守甘肅。
○兄弟尚書
南京工部尚書蔣公昇,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冕。太子太保、戶部尚書石公玠,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缶。南京戶部尚書許公誥,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讃,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論。太子太保、工部尚書林公庭㭿,南京禮部尚書庭機。案:許氏既三人,而少傅宮保復腰玉,尤人間所希。
少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彭公時,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華。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費公宏,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寀。工部尚書掌大理寺楊公守隨,南京吏部尚書守阯。南京禮部尚書李公機,南京兵部尚書遂。
○兄弟三品九卿
少保彭公時,尚書華,工部右侍郎禮。大理寺卿章公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律。吏部右侍郎楊公守陳,南京吏部尚書守阯,工部尚書守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公季麟,右都御史季鳳。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公廷和,兵部左侍郎廷儀。禮部尚書汪公俊,吏部左侍郎偉。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席公書,吏部左侍郎春。吏部尚書羅公欽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欽忠。工部右侍郎陳公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瑛。吏部右侍郎歐陽公鐸,禮部尚書德,南京工部侍郎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公渠及臬。南京戶部尚書張公珩,戶部右侍郎比。工部左侍郎郭公鋆,南京工部右侍郎鎜。少師、大學士徐公階,南京刑部右侍郎陟。都察院副都御史萬公潮,禮部侍郎浩。通政使汪公宗元,南京吏部尚書宗伊。兵部尚書陳公瑞,右侍郎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陶公大壯,吏部右侍郎大臨。若南京兵部尚書劉龍,弟左僉都御史夔。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高捷,弟少師、中極殿大學士拱。禮部尚書陸樹聲,弟右僉都樹德。右副都御史張襘,弟右僉都御史。南京工部尚書翟公瑄,弟太常卿瑛。近時南京吏部尚書孫公鑨,南京禮部右侍郎鋌。通政使徐公元氣,兵部侍郎元泰。亦可附見。
○兄弟翰林
兄弟三人入翰林者凡二家:王編修璉、讚善遂、侍講璡,在洪武、永樂間。汪尚書俊以學士,侍郎偉以侍讀,太常卿佃以侍講,在弘治、正德、嘉靖間。
若二人入翰林,沈學士度,庶子粲。周庶子述,編修孟簡。彭學士時,學士華。楊學士守陳,學士守阯。費學士宏,學士寀。許編修讃,檢討誥。孫中允紹先,檢討紹祖。劉學士龍,檢討夔。秦中允鳴夏,學士鳴雷。何學士洛文,檢討洛書。張編修嗣修,修撰懋修。內沈氏以善書薦,然在翰林供奉俱三十年,實為史職。周雖從昆季,然同年及第,上御批云:「兄弟齊名,古今罕比。」而費氏宏,侄懋及第為宮讚,子懋中為庶吉士;張氏居正居首揆,而嗣修兄弟復以及第,凡三人,亦一時盛事。
○兄弟賜諡
文臣:彭文憲公時,文思公華。楊文懿公守陳,康簡公守隨。周僖敏公季麟,康惠公季鳳。費文憲公宏,文通公寀。凡五家,而周為同產。武臣則江國吳襄烈公良,海國襄毅公禎。陝國郭宣武公子興,營國威襄公英。邠國吳壯勇公克忠,遵化僖湣伯克勤。太傅慶雲周恭和侯壽,太保長寧榮僖伯彧。定襄朱恭靖王希忠,太傅忠僖公希孝。若兄弟三人賜諡者,文臣:許莊敏公誥,文簡公讃,恭襄公論。武臣:西平沐惠襄侯春,黔國公、定遠忠敬王晟,定邊武襄伯昂。定興張忠烈王輔,裕國勇襄公軏,文安忠僖侯輗。而皆同產,尤為奇絕。
○庚辰首甲兄弟
萬曆庚辰,第一甲第一人江陵張懋修,兄敬修。第二人漢陽蕭良有,弟良譽。第三人華州王庭撰,弟庭諭。皆同科進士,又同胞也,古今所稀。
○叔侄尚書
從父猶子相繼至尚書者:屠宮傅滽,宮保僑。章宗伯懋,司空拯。張大司馬時徹,大司馬邦奇。閔少保珪,宗伯如霖。閔禮書楷,刑書煦。
○叔侄封爵
洪武初,歸仁伯陳友富,懷恩伯陳友直,侄歸德侯理以降附封。又景泰、天順間,石亨以忠國公總禁兵,而侄彪以定遠侯為征西前將軍鎮大同。楊洪總禁兵,封昌平侯,及弟武強伯能、從子信封彰武伯,為西北大將。
○父子同時大位
國朝分宜在相位,而子為侍郎,然是蔭官耳。若萬文康安以少師居首揆,而子翼為兵部右侍郎。李文敏廷相為南吏侍,父瓚為右副都。林公庭機為南大宗伯,子燫為北少宗伯。武臣則李貞為恩親侯,而子文忠封曹國公;昌平侯楊洪與子左都督俊,同總京營兵馬,差可記也。
○父任內閣長吏部子孫登第
父見任內閣,而子及第者:弘治乙丑謝文正子丕,正德辛未楊文忠子慎,萬曆丁丑張文忠子嗣修、庚辰懋修。成進士者,正德戊辰焦少師子黃中,嘉靖癸未楊文忠子慎,丙戍費文憲子懋賢,甲辰翟文懿子汝儉、汝孝,隆慶戊辰陳少傅子於陛,萬曆丁丑呂文簡子興周,庚辰張少師子嗣修,張少傅子嘉徵,癸未少傅次子甲徵,申少保子用懋。孫成進士者,成化丁未萬文康孫弘璧。見任吏部尚書而子成進士者,嘉靖己未吳太保子紹。武進士第一者,隆慶戊辰楊襄毅子俊卿。可謂一時之盛,然成化以前皆無之。
○婦翁與婿同在大位
國朝婦翁與婿同時大位者,洪武初宋國公馮勝以大將軍北討,而婿鄭國公常茂參其軍事。正德中周文端經為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婿曹元以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入閣。孫需為南京吏部尚書,婿費宏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陳金為少保、左都御史,婿蔣冕為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成國公朱儀守備南京三十年,而婿太子太傅、魏國公徐俌代之。又洪武中劉學士三吾預機密,而婿趙勉為戶部尚書,以勉累得罪。嘉靖中吳太保鵬為吏部尚書,而婿董公份為學士,無何亦遷部尚書。
○父子兄弟有文名
弋陽汪鳳以進士至參政,而子郎中僎、大宗伯俊、少宰偉、太常佃高科有文行。吾郡皇甫重慶錄博雅,而子鄉進士衝,按察涍汸,工部濂,俱以古文辭名於世。又青州馮按察裕,子鄉進士惟健、行人惟重、郡倅惟敏、光祿卿惟訥,亦庶幾焉。其詞翰彪映,自謂逾於貂珥之連綿也。惟重子至儀為按察副使,孫琦為侍講。
○公侯父在受封
洪武中,李文忠以浙江行省平章封曹國公,而父貞以恩親侯進封如之。胡顯以都督僉事封梁國公,而父泉以致仕都督封亦如之。永樂初,鄭亨以都督僉事封武安侯,父用以致仕千戶封亦如之。
嘉靖初,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封新建伯,封其父南京吏部尚書華如之。又宣德初,會寧伯李英,封其父右都督南哥亦如之,南哥,降虜也。
○孤卿封父
內閣則黃公淮、李公賢、楊公廷和,父封少保。劉公珝、嚴公訥,父封太子太保。李公春芳,父封少傅。張公四維,父封少師。獨張公居正,父自少保、少師以至加特進、左柱國,凡四膺誥命。封尚書則彭公時、劉公吉。內淮、珝及嚴公、李公,皆得歸政終養,彭公父毓義後公七年始卒,而二李、彭、楊、二張,俱首揆,尤為卓絕。
尚書則吏部屠公滽、郭公樸、梁公夢龍,戶部黃公福、賈公應春、高公燿,兵部白公圭、翁公萬達、楊公博、張公學顏,刑部開公濟、張公子麟,工部胡公鬆、曾公省吾。南京兵部則王公守仁,禮部則林公燫。王公封伯,見前。內滽父封太子太傅,子麟、夢龍父封太子太保,燫父庭機自為尚書。其他尚有未及封,或封止三品者。
嘉、隆、萬之際,吏部則郭公,內閣則嚴公、李公、二張公,咸父母具慶,尤為一時之盛。而李公狀元及第時,見其祖父子孫,罷相時又見其父子孫曾。江陵張公封,其父母僅六十餘,士林以為美談。
若恩禮之盛,新都公以封少保,公老疾乞歸,不許,特詔遣醫馳驛問疾,賜少牢,上尊白粲寶鈔,令守臣存問。興化公父沒,治葬外加二祭。江陵公父沒,加三祭,命子編修及司禮太監代治喪,遣官祭葬。
○一門高第
謝文正遷以解元會魁中狀元,而子丕復以解元會魁及第。倫諭德文敘以會元中狀元,而長子通參以諒復領省解,次子祭酒以訓會元及第,此其最盛者也。黃行人乾亨、子御史如金,伍參政□、子都御史符,史僉事俊、子尚書道,毛文簡紀、子太僕渠,張侍郎誌淳、子副使合,俱父子解元。曾狀元鶴齡、孫追,費狀元宏、從子懋中,羅文莊欽順、從子呈,俱進士及第。孫文恪升及第,而子鋌鄉薦第一,鑛會試第一,升弟堪武會舉第一,至都督。劉尚書龍,祖副使潔,父刑部鳳儀,俱鄉試第四人,龍及子郎中承恩俱第二人。葛少保守禮與其孫庶吉士曦,俱山東解元。若兄弟高科,如永樂甲申周庶子述,長史孟簡,同科及第。正統、景泰中,彭文憲時中狀元,文思華中會元,然是從弟兄耳。楊文懿守陳、尚書守阯,劉文簡春、參政台,王文莊鴻儒、布政鴻漸,俱解元,而守阯、春復及第,其三兄俱諡「文」。楊光祿惟聰己卯解元,辛卯狀元,而兄庶子惟傑丙戌及第,尤為盛事。吾州王宮保錫爵經魁會元及第,而弟鼎爵復會試第五人,宮保子衡北京鄉試第一人。江陵張嗣修第一甲第二人,弟懋修第一甲第一人。王刑侍宗沐以《春秋》中第三人,而子郎中士琦、知州士崧、知縣士昌,俱連以《春秋》中第五人,俱成進士。參政曹樓與祖父俱應天解元。
○三代甲科同時俱在
少師、大學士萬安戊辰,子南京禮部右侍郎翼丙戌,孫翰林庶吉士弘璧丁未。致仕提學僉事楊春辛丑,子少師、大學士廷和戊戌,孫翰林修撰慎辛未。南京兵部尚書林瀚丙戌,子右參政庭㭿己未,孫禮部主事炫甲戌。撫州知府林春澤甲戌,子戶部右侍郎應亮壬辰,孫提學副使如楚壬戌。禮部尚書董份辛丑,子南工科給事中道醇癸未,孫禮部郎中嗣成庚辰。三代俱無恙。
卷三
编辑○父子兄弟貴盛一時
嘉靖初,《武宗實錄》完,少保、大學士費公宏進少師,從弟編修寀進左讚善,從子懋中進修撰,而子懋賢復為庶吉士。隆慶初,徐公階以少師當首揆,而弟陟為南少司寇,長子璠以太常卿掌尚寶司,次子瑛、少子琨俱為少卿歸,後孫元春舉進士,亦為太常寺卿。楊公博以師傅位太宰,而子俊民以會魁曆提學、太僕少卿,後至侍郎;俊卿鄉武會第一,至錦衣衛都指揮,後至都督同知;俊士舉進士,一子鄉舉,餘蔭敘又二人。沒後俊卿子元祥十九舉進士,為翰林檢討。萬曆初,張公居正太師當揆,而子懋修為儀部郎,嗣修榜眼、敬修狀元為翰林編修、修撰,簡修為錦衣衛指揮同知。景泰中,楊潁公洪以昌平侯掛鎮朔大將軍印鎮宣府,從子信以都督同知充宣府左參將,從弟能以都督僉事充宣府右參將,子俊以左都督總三千營兵馬,領敕,候有聲息為後繼。寧遠伯李成梁以太保鎮遼東,子如鬆以都督僉事鎮宣府,如柏以督都僉事充副總兵,如楨以都指揮使掌南鎮撫。可謂文武一時一家之盛。張后闔門削奪,楊氏俊嗣侯,信、能皆封伯。
○郭氏子孫蕃顯
武定侯營國威襄公郭英兄弟四人,長早卒,次子興以軍功封鞏昌侯,贈陝國公,諡宣武;次德成,福建都指揮。姊為高皇帝妃。子十二人:鎮、銘、鏞、鑒、鑰、銓、錡、鈺、鈁、镔、鋼、鑰。鎮,駙馬都尉,尚永嘉公主;銘,遼王府典寶,追封武定侯;鏞,中軍都督府右都督;鑒,中都留守司副留守;鑰,散騎舍人;鈺,贈承德郎,尚寶司丞;鈁,旗手衛指揮使。女九人:長適府軍衛指揮僉事藺瑜,次適濟寧衛指揮使戈某,次遼王妃,次適府軍衛指揮僉事趙斌,次郢王妃,次適金吾右衛指揮同知范聚。孫男二十有八:琮、玄、璧、塘、瑾、武、瑀、登、璟、玘、瑋、璦、璡、璨、璝、琬、琰,餘尚幼。琮,府軍衛指揮僉事;玄為都督同知襲武定侯;武,尚寶司丞;瑀,梁王府典寶。曾孫登為名將,封定襄伯,贈侯,女為仁宗昭皇帝貴妃。公之勳名祿位雖未敢上躋汾陽,而子孫之盛,殆有光於昔矣。
○門宗仕宦
一門科第祿位之重,弘治、正德間無過於鄞縣楊氏者:吏部右侍郎、詹事府丞守陳,南吏部尚書守阯,工部尚書掌大理寺事守隨,廣西右布政使守隅,皆昆季也;刑部右侍郎茂元,按察使茂仁,皆守陳子也。
靈寶之許,則太子少保、吏部尚書進,進子少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讚,南京戶部尚書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論及諸子孫為郡守、曹郎、登科甲者又十餘人。
福州之林,自郡守元美,子南京吏部尚書瀚,瀚子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庭㭿,南京禮部尚書庭機,庭㭿子通政司參議炫,庭機子南京禮部尚書燫,建昌知府烴及他蔭敘者亦不下數人。
吳江之吳,尚書洪,子尚書山,參政岩,知府昆,諸孫行太僕卿邦楨,曾孫布政承燾,余鄉貢士凡五人。
餘姚之孫,副都御史贈尚書燧,子都督僉事堪,尚寶卿墀,南京禮部尚書升,堪子都督同知鈺,升子禮部侍郎鋌,刑部侍郎鑨,布政使錝,太常少卿鑛,鑨子進士如法,墀子亦舉鄉試。
鉛山之費,少師大學士宏,少保、尚書寀,伯父參議瑄,宏子武選懋賢,從子修撰懋中,工部郎中懋良。
四川之劉,御史規,子尚書春,參政台,春子副都御史彭年,彭年子行太僕卿起宗,子布政使世賞,台子參政鶴年,後有右都御史世曾,蔭敘者亦數人。
若宗黨貴盛一時者,嘉靖間少宰歐陽鐸,大宗伯德,少司空塾,少保必進,太僕卿衢,都御史重,御史席,餘丞郎守令數人。少司馬潘珍、潘旦,少司空希曾,大司空鑒,大司馬潢。
及會稽之陶參議懌,司馬都憲諧,少宰學士大臨,南大宗伯承學,布政使幼學,參政大年,都御史大壯,布政使大順,憲副大有,尚寶丞允淳,主事允宜,編修陶望齡,九進士,而薦鄉科者又十餘人。
○闕里恩澤
洪武初年,衍聖公孔希學來朝,詔襲封,予誥,還其祭田,備禮器樂器樂舞。置屬官,管句、典籍、司樂各一員。會班亞丞相。十七年,子訥嗣,來朝,特賜一品織文誥命,白玉軸。每歲入覲,得給符乘傳,班序文臣首。洪熙元年,彥縉來朝,賜第東安門北。景泰三年,賜三台、銀印、玉帶、麒麟服。六年,子弘緒嗣,入朝,賜玉帶,以軀小,去二胯授之,俾藏焉。又範金為圖書,其文曰「謹禮崇德」以賜。天順元年入朝,上見便殿,握手置膝上與語,改賜大第,給三氏教授印,開生員歲貢格,蠲孔氏田租。弘治中,加廟祭禮樂。景泰、弘治、嘉靖、隆慶四幸學,衍聖公率三氏子孫觀禮,公賜大紅織金仙鶴羅紗帽、金鑲犀束帶,三氏各冠帶有差。
又衍聖公次子一人為子思後,得世襲五經博士,而嫡係在衢州者亦得世襲五經博士,還其西安祭田五頃。在河南省世襲國子學正。又族之賢者一人,世為曲阜知縣。後先給復其家人五百名。
永樂中,其宗人孔諤以會試副榜第一人見皇太子,特授左春坊左中允,後改御史。天順中,其宗人公恂自禮科給事中超拜為詹事府少詹事。
○義門恩澤
浦江鄭氏有《恩育錄》,予節其略,筆之以見祖宗風勵天下之意。洪武十四年,為內藏金銀事發,連鄭氏,以義門故釋之。家長鄭濂、鄭湜麵見,擢湜福建左參政,吏部奏無見缺,添設左參議,授之。二十六年,詔鄭氏子弟三十以上者來見,擢鄭濟左春坊左庶子,伴太孫。三十年起取天下稅戶,鄭沂入見,授禮部尚書,以其從子幹為御史。永樂十二年,御名七十二歲,進《平胡詩》,稱旨,乞歸,上曰:「教翰林院寫敕書,禮部宴他用正官,陪教坊伎樂。」陛辭,賜金繡衣楮帛。幹薦從子煁可用,上曰:「御史舉,也除御史。」後累遷大理寺丞。永樂十七年,北京初受賀,致仕御史幹及弟致仕長史楷來朝,賜宴及楮幣與《為善陰騭》二部,上曰:「他家人多,與二十部。」十九年,翰林檢討鄭叔美以告病例為民。仁宗立,與子弟來朝,上顧:「長者非鄭檢討乎?何為冠平巾?」呂震以故對。上特詔子冠帶致仕,各賜鈔二千貫,給驛舟還家。
○王氏奇跡
萬曆中,吾州王錫爵以會元及第,四十餘而至少宗伯,抗時相,直節重天下。會其弟提學副使鼎爵歸省父封,詹事夢祥母吳淑人俱無恙,女曇陽子以貞節得仙,白日升舉。後五載,服初禫,召入,為文淵閣大學士,天下豔之。
○番將子孫兄弟勳烈
永樂中,番將吳允誠來歸,居涼州,累功封恭順伯。長子克忠進封侯,孫瑾嗣侯。克忠、瑾俱以殉節開公號,賜美諡。次子管者以都督累功封伯,少子克勤復以都督同克忠殉節,封伯賜諡,雖日磾之盛,不得專於前矣。故拈出之。
○三番將種
永樂虜酋阿魯台嘗受國家印誥,為太師、和寧王,後敗於他部,見殺。其子阿卜俺隻來歸,仕至左都督。子勇以和為姓,累功封靖安伯,子孫世錦衣衛指揮。阿魯台時忌其別部王也先土幹來歸,封忠勇王,累加至太保,卒無子,甥把台從封忠勇伯,賜姓名蔣信,卒,子善嗣。羅秉忠,沙州左都督困即來子,累功封順義伯。皆酋長貴種也,故誌之。
○師弟同居內閣
李文達賢以吏書、學士入內閣,而薛文清瑄以禮侍、學士繼之,李公,薛公之講學門人也。楊少師廷和為靳宮保貴座主,靳公又嘗受業楊少師一清,二楊先後入,皆同官。近袁少傅煒為少師徐公階督學所取士,少保江陵張公居正為徐公教習庶吉士。弘治乙丑,少傅謝公遷廷試讀卷,己丑與是科進士翟公鑾同居內閣。正德庚辰,少保石公缶以禮侍主考,丁亥罷相,是科進士張公孚敬實代之,張公加至少師,而主考李公廷相猶為侍郎。嘉靖戊戌,分宜以禮書知貢舉,辛酉與是科及第進士袁公煒同居內閣。若經房取士年位相邇者,所不論也。
○文臣一時十玉
陸文裕《玉堂雜筆》謂:正德二年,內閣李公東陽為少師,焦公芳、王公鏊俱加少傅,塚宰許公進、大司馬劉公宇、宗伯李公傑、司寇屠公勳、司徒顧公佐、司空李公鐩,皆賜玉帶。尋,屠公滽以太子太傅掌都察院。孤卿十玉帶,以為奇事。然武廟以左班皆老臣,而服色不稱,故賜玉耳,不為奇也。景泰三年,吏部王公直、禮部胡公濙俱以少傅,內閣陳公循、高公穀、兵部於公謙俱以少保兼宮秩,戶部、都察院王公文俱先為太子太保,吏部何公文淵、兵部儀公銘、刑部俞公士悅、工部石公璞、都察院陳公鎰、王公翱俱以易儲加太子太保。蓋一品而玉者十三人。正德末,內閣楊公廷和、梁公儲、兵部王公瓊俱少師,內閣蔣公冕、少傅毛公紀、吏部陸公完、都察院陳公金俱少保,刑部張公子麟、工部李公鐩、都察院王公璟俱太子太保,一品十人。賜玉者,戶部鄭公宗仁、禮部毛公澄,又二人,尤為一時之盛。
○內閣六相
永樂初,內閣七人,如解公輩初以六品後稍進為五品而已。宣德元年,楊公士奇以少傅,黃公淮以少保,楊公榮以太子少傅,金公幼孜以太子少保,楊公溥以太常卿,尋黃公移疾去,而進尚書陳公山、張公瑛,凡六人。景泰末,陳公循、高公穀、王公文俱以少保,蕭公鎡、江公淵以太子少師,商公輅以兵部左侍郎。隆慶初,徐公階以少師,李公春芳、郭公樸以少傅,高公拱以少保,俱內閣。而陳公以勤、張公居正以尚書侍郎人,未幾加保傅等官,蓋前後滿六人者三而已。
○二相同時極品
正德四年,李公東陽首揆,焦芳次之。七年,李公仍首揆,楊廷和次之。十四年,楊公首揆,梁儲次之。皆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而楊與梁又皆特進、左柱國。四公皆同年,為一時之盛,而焦以阿附中官見時詆。正統三年,楊公士奇、楊公榮皆少師,又同姓,然一為兵書、華蓋殿學,一為工書、謹身殿學。嘉靖三十六年,夏公言、嚴公嵩俱為特進、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俱華蓋殿,唯夏至上柱國,小異耳。二公同鄉而好不終。
○翰林十五學士
天順初,上擬學士多,以陳汝言「十八學士」語解。案:此時內閣,李文達賢、呂文懿原、彭文憲時,並李紹、黃諫、林文、劉定之皆學士,倪謙、錢溥為講讀學士,僅九人。弘治中,吳文定寬以禮書,梁文康儲、王太宰華以少詹,俱兼學士,楊少師廷和以坊學兼讀學,武少卿衛、張太常芮、江文昭瀾、劉文肅忠、劉太宰機俱光學,楊太常時暘為讀學,時有翰林十學士之稱,並內閣劉、李、謝,南京張東白元禎為十四人,固已盛矣。嘉靖戊午,內閣自三大學士嚴、徐、李外,禮部則吳尚書山、茅侍郎瓚、袁侍郎煒,吏部則郭侍郎樸,詹府則李石侍郎機,太常則嚴少卿訥、李少卿春芳、董少卿份,俱光學,翰林則秦讀學鳴雷、高講學拱,並南京吏部王學士用賓,掌院全講學元立,凡一十五人,蓋前所未有。萬曆十四年,內閣申、許、二王公為中極、武英、文淵、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沈鯉兼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周子義,吏部左侍郎沈一貫,吏部左、右侍郎朱金庭、王弘海,詹事徐顯卿,少詹事張位,俱兼侍讀學士,於慎行為侍讀學士,陳於陛為侍講學士,合之得十三人,亦庶幾焉。
○林下九相
宜德初,內閣大臣俱在位。正統元年,少保黃公淮、太子賓客胡公儼居林下,二人。景泰元年無。天順元年,苗公衷及少保高公穀乞歸。成化元年,少保陳公循、武功伯徐公有貞自赦所歸,侍郎許公彬,三人。弘治元年,少師萬公安罷,與太子太保劉公珝、太子少保彭公華、尹公直,凡四人。正德元年,尹公直一人。嘉靖元年,少師劉公健、梁公儲、少傅謝公遷、劉公忠、王公鏊、楊公一清,五人,唯梁公初罷歸,其餘皆以名德存問。隆慶元年,少傅李公本、太子太保嚴公訥,二人。萬曆元年,李公改姓為呂,及嚴公,少師徐公階、李公春芳,前少師高公拱,少傅郭公樸、陳公以勤,少保殷公士儋,太子太保趙公貞吉,凡九人,皆一品腰玉,逍遙林下,尤前代所無。
○壬子浙江三仁
浙江壬子舉人為餘姚孫公鐩、錢唐胡公世寧、餘姚王公守仁。宸濠之變,胡公以按察副使指其漸,孫公以巡撫右副都御史殉其節,王公以提督右副都御史戡其亂。胡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諡端敏;孫贈禮部尚書,諡忠烈;王封新建伯,贈侯,諡文成。御史周汝員合而祀之,曰三仁祠。
○浙江三大功文臣
洪武三年庚戌,御史中丞劉基以謀策功封誠意伯天順十四年己巳,兵部尚書于謙以靖亂功加少保;正德十六年辛巳,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以擒叛功封新建伯。文臣中最為灼然者,皆浙人。劉贈太師,於贈太傅,王贈侯,皆在易世論定之後,於事尤奇。
○壬戌首甲三相
首甲三人無俱至尚書者,惟嘉靖壬戌二十二年中第一人申時行今為少師、中極殿學,第三人余有丁至少傅、建極殿學,第二人王錫爵今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學。光絕前古。
○內閣三元
萬曆乙酉,內閣首揆申公時行壬戌狀元,次揆許公國辛酉解元,三揆王公錫爵壬戌會元,而皆南直隸,近代所無。
○三省長官同鄉
洪武初,中書省長官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平章軍國重事常遇春,大都督府長官右都督馮勝,御史臺長官左御史大夫湯和,右御史大夫鄧愈。十年以後,中書左丞相胡惟庸,右丞相汪廣洋,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右都督馮勝,御史臺左大夫陳寧,右大夫丁玉、安然。省府台一品,總攝天下機務,而皆南直隸江北人。蓋高帝起濠上,一時賢傑雲蒸龍從,故不必借才於異地也,盛矣。
○內閣同鄉
永樂初元,選翰林臣入內閣,而江西居其五,曰吉水解學士縉、胡文穆廣,廬陵楊文貞士奇,南昌胡賓客儼,新淦金文靖幼孜。縉、廣、幼孜皆吉安府,而官皆僅五品。景泰中,陳芳洲循以少保首揆,而蕭孟勤鎡以太子少師位第四,二公皆泰和人也。成化初,陳莊靖文、彭文憲時俱以太子少保,劉文安定之以工侍,俱兼學士在閣,時無它相參之,三公皆吉安人也。最後彭文思華以太子少傅,尹文和直以太子少保,俱兼學士在閣,又皆吉安人也,江西吉安之盛至此。後至嘉靖,夏貴溪言、嚴分宜嵩俱以江西人官少師,不參它相,寵眷事寄絕埒,而用郤終。正德初,焦泌陽芳以少師任華蓋殿,劉鈞州宇以少傅任文淵閣,然劉僅六日而予告,又俱以附中人削其後。楊文襄一清、靳文僖貴同為丹徒人,楊以少傅,靳以太子太保,同為武英殿學。嘉靖末,郭安陽樸、高新鄭拱同日大拜,至隆慶初,同為少傅、吏部、殿學,同歲罷。又嘉靖末,吾直隸華亭徐公階以少師,常熟嚴公訥、興化李公春芳俱以太子太保,同在閣,凡三人。萬曆年,南直隸吳縣申公時行以少師,歙縣許公國公以少保在內閣,而吾州王公錫爵又以宮保繼之,三公皆在大江以南,則尤盛也。申、王同郡,又盛也。案:永樂之五人,僅五品,成化之三人,不登一品,則吾直隸為盛。
○內閣首輔太宰同鄉
我朝大政寄之內閣,次則吏部,正統中楊文貞士奇以少師首揆,而王文端直拜太宰,景泰中文端進加少傅,而何盱江文淵以宮保同為尚書,陳廬陵循以少保居首揆,四公皆江西人,楊、王、陳又皆吉安也。弘治劉文靖健以少師首揆,而馬端肅文升以少師為太宰,馬致仕,焦泌陽芳繼之,皆河南人。嘉靖嚴少師嵩首揆,而熊宮保浹、萬宮保鏜、歐陽少保必進後先為太宰,皆江西人,歐陽又嚴之兒女姻也。其後徐公階首揆,而滁州胡簡肅松及嚴公訥為太宰,皆吾直隸人。張公四維首揆,而王太保國光為太宰,皆山西人。如不必首揆,則棗強王公文以少保居內閣,而鹽山王公翱以宮保居吏部。淳安商公輅以戶書居內閣,而桐廬姚公夔居吏部。壽光劉公珝以太子太保居內閣,而曆城尹公旻以太子太傅居吏部。泰和尹公直居內閣,而豐城李公裕居吏部。洛陽劉公健、盧氏耿公裕以宮保居內閣、吏部。丹徒靳公貴以宮保居內閣,而同里楊公一清以少傅居吏部,楊公入閣,而長洲陸公完以宮保代之。焦泌陽芳、許靈寶進、劉鈞州宇相繼居內閣、吏部。槁城石公缶、東光廖公紀俱以少保居內閣、吏部。鄞縣聞公淵以宮保居吏部,而餘姚李公本自少詹入閣,李公加少保,而秀水吳公鵬入吏部。蓋不可屈指數矣。
○蒲州盛事
蒲州楊襄毅公博以少師為吏部書,其子舅王公崇古以太子太保領宣大節,楊公卒,王公以少保拜兵部尚書,其舅張公四維入內閣加太子太保,王公致仕,張公遂進少保至少傅、少師,三孤初各得其一,後得二。而居同里閈又至親,為甚盛而奇。
○吳中盛事
會元凡七人:常熟施顯,太倉吳釴,長州吳寬,吳縣王鏊,吳江趙寬,常熟瞿景淳,太倉王錫爵。
狀元凡六人:吳縣施槃,長洲吳寬,昆山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吳縣申時行。又山陽沈坤,原籍昆山,亦當為七人。
及第凡六人:除會元二王、陸、瞿外,又有陳祭酒鑒、劉編修瑊。
內閣七人:吳縣張學士益,徐華蓋有貞,王武英鏊,昆山顧武英鼎臣,常熟嚴武英訥,今吳縣中極申公時行,武英王公錫爵。東閣掌誥敕二人:吳公寬,吳公一鵬。
伯爵一人:徐武功有貞。
太宰四人:余公熂,太子太保陸公完,太子少保周公用,太子太保嚴公訥。
一品十人:太子太保陳公鎰,太子太保俞公士悅,武功伯徐公有貞,少傅王公鏊,少保陸公完,太子太傅毛公澄,少保顧公鼎臣,太子太保嚴公訥,少師今申公時行,太子太保王公錫爵。又常熟宗伯李公傑,郡城司寇劉公纓,正德中賜玉帶。
太子少保五人:吳公一鵬,周公用,淩公雲翼,徐公學謨,袁公洪愈。
學士十五人:張公益,劉公鉉,陳公鑒,李公傑,吳公寬,王公鏊,毛公澄,朱公希周,顧公鼎臣,陳公霽,嚴公訥,瞿公景淳,申公時行,王錫爵,徐公顯卿。實為光學者,毛、顧、嚴三人。
贈三公二人:太傅王公鏊,太保顧公鼎臣。得諡者十八人:劉文恭鉉,韓襄毅雍,陳僖敏鎰,李文安傑,王文恪鏊,吳文定寬,毛文簡澄,吳文端一鵬,朱恭靖希周,葉文莊盛,周康僖倫,顧文康鼎臣,魏恭簡校,周恭肅用,瞿文懿景淳,徐文敏縉,嚴文靖訥,陳簡肅瓚。
贈三孤三人:少保陳公鎰,毛公澄,嚴公訥。
贈東宮一品五人:太子太保李公傑,吳公一鵬,朱公希周,周公用,吳公寬。
尚書二十七人:除已登內閣者不載外,吏部余熂、陸完、周用,南吏部朱希周、袁洪愈、楊成,戶部滕思勉,禮部楊翥、吳寬、李傑、毛澄、吳一鵬、徐學謨,南兵部淩雲翼,刑部顧禮、俞士悅、周倫、吳山,南刑部吳洪、顧璘、劉纓、錢邦彥,工部龔弘,南工部程宗、栻、王世貞。
左都御史一人:陳鎰。右都御史三人:韓雍、盛應期及先君諱。贈尚書四人:禮部徐縉、瞿景淳,兵部先君子,工部王永和。贈太子少保二人:劉纓、周倫。
吾郡之盛未有如庚辰以至今日者,庚、辛間,申公時行居內閣,而徐公學謨長禮部,楊公成長南工部,淩公雲翼以兵書督漕,張公任以副都御史撫廣西。林下則大學士嚴公訥,尚書錢公邦彥、徐公栻,侍郎王公錫爵,而餘忝南刑侍,凡十人。丙戌,申、王二公為大學士,徐顯卿為少宰,韓世能為禮部,趙用賢為右庶子、祭酒,劉瑊為左中允掌司經局,顧紹芳、徐應聘為翰林檢討。館閣凡八人。
○一郡八座三元
甲、丙之際,吾郡申公時行以狀元,王公錫爵以會元居內閣,袁公洪愈以解元為大宗伯,真一時之選。
○吾州盛事
萬曆己卯、壬午,南畿解元連為吾州人陸大成、吾子士騏。又一科為戊子,王衡復為解元,而武舉解元為吾州人徐中山,亦出州衛及屬所,亦一時之盛。
○昆山盛事
嘉靖戊子、己丑間,昆山一城中,為刑部尚書周公倫、子大理寺丞鳳鳴,詹事顧公鼎臣,太常寺卿魏公校,南京太常卿方公鵬,光祿寺丞陸公鼇,京堂凡六人。而顧公以學士掌翰林院印,魏公以祭酒掌國子監印,方公以右庶子掌春坊印,皆極一時清華之選。
○嚴州盛事
嚴州,小郡也,而成化初商文毅輅以戶部尚書、翰院學士居內閣,尋進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姚莊敏公夔以太子少保為吏部尚書。又商公以乙卯解元為乙丑省殿元,姚公以辛酉解元為壬戌省元,二甲傳臚。商公自修撰超入內閣,姚自給事中超拜侍郎。可謂一時之盛矣。
○一郡同榜兩元
永樂甲申狀元曾棨,永豐人,會元楊相,泰和人,俱吉安府。嘉靖壬戌狀元申時行,吳縣人,會元王錫爵,太倉人,俱蘇州府。至丁丑,二公俱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公掌府,申公掌院。
○一郡三及第
建文庚辰狀元胡靖,第二名王艮,吉水人,第三名李貫,廬陵人,俱吉安府。而二甲第一名吳溥、第三名朱答,皆江西,溥又會元也。永樂甲申狀元曾棨,永豐人,第二名周述、第三名周孟簡俱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楊相、第四名王直俱泰和人,第二名宋子環,吉水人,第三名王訓,廬陵人,相又會元也,七人皆吉安府。而內閣學士讀卷五人:解縉、胡廣、楊士奇、胡儼、金幼孜皆江西,中三人皆吉安府,可謂極盛。
○一郡三傳臚
正統丙辰第一甲第一名施槃,吳縣人,第二甲第一名張和,昆山人,第三甲一名莫震,吳江人,皆蘇州府。
○國初三遺老
元楊維禎為浙江儒學提舉,國初召修史,年七十六而卒。沈夢麟為武康尹,入國朝,五司閩浙文衡,一考會試,九十三而卒。滕克恭為翰林學士,入國朝,一主河南鄉試,至百餘歲而卒。皆不肯屈節仕宦,其耆德為昭代之盛。
○金處二郡文武分盛
國初浦江宋承旨濂,義烏王待制禕,金華胡教授翰、蘇編修自衡,皆以文章名天下,而皆為金華人。青田劉中丞基,龍泉章中丞溢、胡郡伯深,麗水葉太守琛,亦文章士也,而皆以武功顯,內王、胡、葉三公能以死見節。而浦江之鄭為義門。至方博士孝孺,遂爾卓絕,可謂盛而奇矣。
○一榜四相
大約一榜中有一相者,二相三相者,以四相為盛。洪武庚辰,文淵閣大學士胡廣,謹身殿大學士楊榮,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楊溥、王統。戊辰,文淵閣大學士彭時,華蓋殿大學士萬安、劉吉,謹身殿大學士劉珝,而益以吏部二尚書尹旻、王恕。景泰甲戌,華蓋殿大學士徐溥,武英殿大學士丘浚,宮保學士彭華、尹直,而益以吏部二尚書耿裕、李裕。成化丁未,華蓋殿大學士費宏,謹身殿大學士蔣冕、毛紀,武英殿大學士石缶,而益以吏部一尚書陸完,又石公亦拜焉。弘治乙丑,華蓋殿大學士嚴嵩,謹身殿大學士翟鑾,武英殿大學士方獻夫、顧鼎臣,又益以吏部一尚書聞淵,而方公亦拜焉。若至五相者,則嘉靖辛丑,中極殿大學士高拱,武英殿大學士嚴訥、陳以勤、潘晟,而嚴公復正吏部,高公兼領之久,尤為盛事,潘至中途返,正得半耳。
○一科六玉帶
一科中六人至一品腰玉者為盛,永樂乙未,少保陳循、高穀,太子太保陳鎰、俞士悅、何文淵、王翱。正統戊辰,少師萬安、劉吉,少保彭時,太子太傅尹旻,太子太保劉珝、王恕。嘉靖辛丑,少師高拱,少傅陳以勤,少保王崇古、方逢時,太子太保嚴訥、潘晟,皆六玉。若弘治乙丑,少師嚴嵩,少傅翟鸞,少保顧鼎臣、方獻夫、張瓚,太子太保聞淵、顧可學,凡七玉,為尤盛。若五玉,則天順甲申,少師李東陽、焦芳,少保閔珪,太子太保劉大夏、王軾。成化壬辰,少師楊一清,少傅劉宇,少保陳金,太子太保李燧、王璟;丁未,少師費宏,少傅蔣冕,少保毛紀、石缶,少保陸完。弘治庚戌,少保彭澤、席書、廖紀,太子太保靳貴、王憲,亦庶幾焉。
永樂丙戌一伯則王驥,宣德癸丑一伯則除有貞,景泰辛未一伯則王越,弘治己未一伯則王守仁,嘉靖丁未一太師則張居正。亦甲科之盛事也。
卷四
编辑○勳臣歷三公
勳臣以太師為極,凡八人:若李韓公善長、張英公輔,不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張英公懋、張昌公鶴齡、徐定公光祚,不為太保,以躐加故也。獨翊國公郭勳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師,五加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師,五加太師。二公遍曆三公,近代所絕少。而成公知經筵,監國史,贈王復諡,尤為絕盛。
○文臣遍歷三孤
文臣以少師為極,凡二十四人:若吳榮襄中、費文憲宏,不為少傅,楊文敏榮、萬文康安、徐文靖溥,不為少保,亦以躐加故也。其遍曆三孤者,蹇忠定義、楊文貞士奇、劉文穆吉、劉文靖健、馬端肅文升、李文正東陽、楊文忠廷和、梁文康儲、王恭襄瓊、楊文襄一清、張文忠孚敬、夏文湣言、嚴分宜嵩、高新鄭拱、徐華亭階、李興化春芳、張江陵居正、張蒲州四維,與今申吳縣時行,凡十九人。內忠定、文貞皆不帶宮職,忠定以半歲中加少保、少傅、少師,尤為奇也。分宜、華亭,一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三加兼太子太傅,四加少傅,五加太子太師,六加少師。江陵一加少保、太子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少傅,四加太子太師,五加少師,六加太傅,七加太師,遂真為三公,比諸公尤詳。
○文臣遍曆一品階勳
張居正初加階榮祿大夫,再以恩詔加光祿大夫,三加柱國,四加特進,五加左柱國,六加上柱國,尤為盛事。
○歷封公侯伯
諸功臣有徑封公侯者,無論己。有自侯而公者,則湯中山和之進封信,傅潁川友德之進封潁,藍永昌玉之進封涼,沐西平晟之進封黔,郭武定勳之進封翊,張壽寧鶴齡之進封昌是也。有自伯而侯者,則徐興安亨、李襄城瑾、陳平江豫、陳寧陽懋、王清遠友、柳安遠升、劉廣寧安、吳恭順克忠、薛安順貴、梁保定缶、吳清平成、蔣定西貴、楊昌平洪、方南和瑛、石定遠彪、孫懷寧鏜、陳武平友、趙武靖輔、仇咸寧鉞、孫會昌繼宗、周慶雲壽、張壽寧巒、張建昌延齡、王瑞安源、方安平銳、李武清偉,皆仍故封者也;王武義通之成山,則徙邑者也。惟張英國輔自新城伯進侯以至公,石忠國亨自武清伯進侯以至公,朱保國永自撫寧伯進侯以至公。前後領三券者僅三人。其後忠國公削,保國一傳,至孫復為侯,而英公開國至今。
○出將入相
國初,徐太傅達初入為右相國,出為大將軍征吳,再出為征虜大將軍北伐,入為中書右丞相,復出為征虜大將軍,鎮撫東北。正德中,楊文襄一清以三邊總督入為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致仕後落,致仕復出,為三邊總督,入為少師、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公將相勳烈,雖不敢望太傅,而事頗相埒。
○吏兵二部正
六卿惟吏、兵二部知文武選,最重。本朝大臣兩為其部尚書者:吳公琳、陳公銘、李公煥文、茹忠誠常、馬端肅文升、許襄毅進、劉少傅宇、陸太保完、王恭襄瓊、楊襄毅博、梁太保夢龍,十一人而已。馬公、楊公俱以少傅掌兵部。少師長吏部尤為隆重,而楊公凡三為兵部,三為總督,再為吏部。汪榮和鋐以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亦自卓絕。李康惠承勳以吏部召未上,改吏部為兵部。文臣雄職,惟吏兵二部、都察院、南參讚及邊方總督而已,馬端肅文升曆任之。劉均州宇、陸長洲完為吏部、兵部、都察院、總督,凡四任。
○吏部尚書入內閣
內閣居首者稱元輔,太宰握銓柄,為六卿之長,國朝居此任者,惟楊文襄一清而已。若以太宰入閣,則正德始,焦芳、劉宇、石缶、桂萼、方獻夫、許瓚、嚴訥、郭樸,凡八人。焦雖至少師、華蓋,以長沙壓之,不登首揆。邇時高拱以故相起掌吏部,尋進元相,掌部如故,尤為盛事。
案:河南凡八相,焦、劉、許、郭既嘗為太宰,高以內閣兼之,李文達賢、劉文靖健又帶吏部尚書銜,其不與者,惟賈文靖詠而已。
○文武二選
安丘黃楨以武選郎中調文選,以郎署同考會試及武舉,凡知文武選舉者再,亦庶僚之盛際也。
○遍歷殿閣
天順以前諸殿閣,除文華不以授人,凡五銜,一兼其官者,用師傅為次序,遂終其身不復轉。成化而後,始以序遷矣,然無有遍曆者。惟近時申吳縣時行始以吏侍兼東閣,繼以禮書兼文淵,三以戶書兼武英,四以少傅吏書兼建極,五以少師兼中極,揚歷悉遍。若歷三殿者,則劉文穆吉、徐文靖溥、劉文靖健、焦泌陽芳、楊文忠廷和、梁文康儲、費文憲宏、楊文襄一清、嚴分宜嵩、李文定春芳、高新鄭拱、張文忠居正,凡十二人。內二劉、徐、楊、費不為東閣,而張不為文淵閣,餘皆未歷閣任者。
○台臣揚歷督撫
部院大臣更曆督撫之多者,無如王忠肅翱、李襄敏秉、馬端肅文升、秦襄毅紘及先君子。忠肅初以右僉都御史自佐院出鎮守浙江還院,再鎮守江西還院,三鎮守四川,參讚鬆潘軍務,四鎮守陝西還院,五以左副都御史提督遼東軍務還院,六以太子太保、左都、總督兩廣軍務。襄敏初以右僉都御史撫宣府,再撫南直隸,三撫大同,四以左副都撫宣府,五以左都出飭宣大薊遼邊備,六提督遼東軍務,征建州夷。端肅初以右副都巡撫陝西,再以左副都提督三邊軍務,三以兵右侍飭遼東邊備,四以兵左侍督撫遼東,五起家左副都巡撫遼東,六以右都總督漕運。襄毅初以僉都御史撫陝西,謫知州,再以僉都撫宣府,三撫河南,四以左副都總漕運、撫鳳陽,五以右都總督兩廣,六以戶部尚書總制三邊。先君子初以右僉都御史經略通州軍務,再提督畿輔糧餉,三巡撫山東,四督撫浙江、福建,五以右副都巡撫大同,六以右都、兵侍總督薊遼三鎮。其次則韓襄毅雍,初以僉都御史巡撫江西,再以僉都撫大同,三以兵侍撫宣府、大同,四以左僉都御史參讚南征軍務,五以右都總督兩廣。王端毅恕初以右副都撫襄南,再以右副都撫河南,三以刑左侍郎督河道,四以右都巡撫雲南,五以兵部尚書巡撫南直隸。洪襄惠鍾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再調雲南,三調撫貴州,四以右都總督漕運,五以太子太保、刑書、左都總督四川、湖廣、陝西、河南軍務。譚襄敏綸初以右僉都御名督撫福建,再以右副都撫陝西,三撫四川,四以兵部左侍郎總督兩廣軍務,五以右都總督薊遼軍務。
○揚歷部院之多
部院長官揚歷之多者,如秦端敏金,兩為南兵,一為戶部,一為工部,一為南戶,一為南禮,凡五部六任。馬端肅文升,兩為兵部,一為吏部、左都、南兵部,凡三部一院五任。耿文恪裕,兩為吏部,一為禮部、南禮部、南兵部,凡四部五任。顏公頤壽,歷南吏、戶、禮,北刑部,左都御史,凡四部一院五任。周恭肅公用,歷吏部、南刑、工部、北左都、南右都,凡五任。熊恭肅公浹,歷吏部、南禮部、兵部、都察院、前後左右都御史,凡三部一院五任。歐陽公必進,兩任工部,歷吏、刑部,南北左右都御史,凡三部二院六任。今趙公錦,兩歷南吏,一歷禮、刑部、南北左右都御史,凡三部二院六任。
○郎署至尚書不離局
戶部徐輝、鬱新、夏原吉,俱自主事、郎中、侍郎至尚書,夏首尾三十五年。兵部劉俊、徐晞,亦自主事、郎中、侍郎至尚書,垂三十年。俱不得他官。輝又戶部吏、晞兵部吏也。吏部趙新自主事、員外郎、郎中以至侍郎、尚書,四十年亦不帶他銜,其在侍郎則巡撫任也。周瑄自刑部主事至尚書,三十餘年不出刑部,僅一為右都御史,亦法司也。屠滽授御史,遷僉都、副都、左右都御史掌院,以至再起吏部,掌院垂三十年,中間為吏書者三年。張寀授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以至尚書、侍郎,中間為左僉都御史者僅三月。楊善,十八以守城諸生為鴻臚序班,署丞、寺丞、卿以至禮部左侍郎、左右都、太子太保、興濟伯,俱掌本寺,凡五十四年,中間掌禮部、左軍都督府僅五月餘。
○再長中書
洪武四年,太師、中書左丞相李善長以韓國公致仕,奉朝請,十一年夏與曹國公李文中同理中書省及府台事。二年,汪廣洋自右丞進右丞相,七年出為廣東行省參政,十年復自御史臺左大夫進右丞相,汪兩拜,不為左。
○四入內閣
嘉靖六年,張文忠孚敬入為禮書、文淵閣學,八年以少傅、謹身殿學為次揆,歸,至天津召人,十年以少傅、謹身殿學為首揆,歸,十一年復入,其年以華蓋殿學歸,十二年復入,加少師。十六年,夏文湣言以少傅、武英殿學入,十八年以少師首揆罷,至張家灣,以少傅召入,二十年復以少師致仕,候聖誕行,月餘,自居第以少傅召入,二十一年歸,二十五年召,以少師入。二公凡四拜相。張公後再召皆中道返,蓋六被命矣。
○三入內閣
正德六年,費文憲宏以宮保、武英殿學入,九年歸,十六年以少保召入,嘉靖六年歸,十四年以少師、華蓋殿學復召入。凡三拜相。
○再入內閣
黃文簡淮,洪武三十五年以侍講入內閣,永樂中以右坊學下獄,二十二年以通政使、武英殿學復入。楊文定公溥,洪熙元年以太常卿、學士入內閣,宣德四年丁憂,服滿守本官,正統元年以禮書、學士復入。正統元年商文毅輅以侍讀、彭文憲時以修撰入,本年彭丁憂,服除守本官,天順元年商去,彭以太常少卿、學士復入,成化三年商以兵左侍、學士復入。天順元年李文達賢以吏侍入,本年謫福建參政,還為吏部左侍郎,俄以尚書、學士復入。弘治謝文正遷以詹事、學士入,正德元年去,嘉靖六年以少傅、謹身殿學復入。正德九年楊文忠廷和以禮書、文淵閣學入,九年丁憂,十二年以少師、華蓋殿學復入。正德十年楊文襄一清以少傅、武英殿學入,十一年去,嘉靖四年以少師復入。六年翟文懿鑾以禮侍、學士入,十三年丁憂,十九年以太子少保、武英殿學復入。八年桂文襄萼以少保、武英殿學入,本年致仕,九年復召入。嘉靖四十五年高新鄭拱以宗伯、文淵閣學入,隆慶元年致仕,三年以少傅、武英殿學復任。萬曆十四年王家屏以吏部侍、東閣學丁憂,後以禮書、文淵閣學入。
○再正銓部
洪武五年李信任,改山西參政,十五年復任。成化二十一年盧氏耿公裕由少宰遷改南禮部,弘治六年以南大司馬復入。正德十六年太原王公瓊以少師、大司馬戍,嘉靖十年以太子太保、三邊總制復入。十四年靈寶許公讃以大司徒守制入,二十年以少保致仕,本年冬復入。二十年建寧李公默以少宰遷,三十年罷,三十二年復入。四十年彰德郭公樸以太子少保、大宗伯入,四十二年丁憂,四十四年復入。四十五年蒲州楊公博以少保、大司馬入,隆慶三年致仕,六年以少傅原官掌兵部事復入。太原初以三孤之首下獄論死,末減戍邊,起徒中,復得宮保以入,尤為難事。
○三長戶部
梁端肅公材初為戶部尚書,丁憂歸,再起再致仕,降本部右侍郎,三復原官,加太子少保。
○三長兵部
王忠毅公驥初以本部侍郎升,出總西兵,還復任,三以靖遠伯起掌部。楊襄毅公博初以薊遼總督入為兵部尚書,再以薊遼總督加少保入兵部,三以致仕少傅吏部尚書起掌兵部。若再掌兵部者,則唐鐸初以太常寺卿任,逾七年復以刑部改任。沈溍初以本官改工部,尋復任。茹常初以本官出掌布政司,再以忠誠伯任。余子俊初以右都御史升任,改戶部,再以太子太保起任。馬文升初以右都御史升任,改南京,再自都察院左都任。王康毅憲初以本部侍郎升任,再以太子太保、左都御史起家。王刑部時中初以侍郎升任,再由致仕起。翁襄敏萬達初以總督尚書回部,再以尚書召,至則降右侍郎歸,以右侍郎再遷尚書起家,未上卒。
○九佩大將印
吳元年徐中山達以中書左相國掛大將軍印平吳,還上之,洪武元年以中書右丞相、信國公掛征虜大將軍印北討,二年還,三年正月復掛印西討還,四年復掛印往北平、山西練兵還,五年復掛印西征還,六年復掛印往二地練兵,八年還,九年復掛印鎮守北平等處,十三年還,十六年復掛印鎮北平還,十七年復掛印鎮北平,冬還。凡佩大將軍印一,佩征虜大將軍印八。自吳元年以前不佩印而總兵者,又不指數也。
易案洪武中命大將儀,上武冠御午門,百僚盛服陪位。大將軍拜前,諸將拜後,先授節,次授鉞,訖,出勒所部,建牙鳴鼓角,正行列,擎節鉞,鼓吹前道,百官以次送出,其盛如此。恐丘淇公而後無舉此典者也。今將軍有制、有敕、有銀印,而無節鉞,非將軍而總兵者,有敕、有關防,而無銀印。
○八佩將印
宣平王朱永以撫寧伯總十二營,以靖虜將軍討荊襄賊,進封侯,以平胡將軍拒虜,以平虜將軍拒西虜,世侯。尋以將軍印討東虜,進封公,復以將軍印破大同虜,世襲。復以鎮朔大將軍總宣大兵,加太子太師,還總京營。凡八佩將印。
咸寧侯仇鸞以口辯數當重寄,初掛靖虜將軍印鎮寧夏,再以征蠻將軍鎮兩廣,三以都護前將軍扈駕承天。四以征夷將軍討安南,五以平羌將軍鎮甘肅,六以征西前將軍、太子太保鎮大同,七以平虜大將軍禦虜,八以太傅總京營戎政掛印。
○七佩將印
穀阝懷僖永,正德甲戌以都督僉事佩征西前將軍印鎮大同,乙亥以鎮朔將軍鎮宣府,丁丑以平虜將軍、左都督征吐魯番,己卯鎮三關,以征虜前將軍鎮遼東,丙戌再以鎮朔將軍鎮宣府,癸巳以都督同知充平虜將軍總宣大,癸卯仍以鎮朔將軍鎮宣府。凡八為大將七掛印。
○三為大將軍
洪武中,馮宋公勝初以征西將軍伐西番,以征虜將軍練汴、晉兵,再以征虜大將軍北破虜。傅潁公友德初以征虜前將軍平蜀,又以征南將軍平雲南,又以征虜將軍北禦虜。雖受辰非煩,而專征斯重,比之開平、岐陽為多。
○三下南交
永樂間,淇、成二公雖元勳,然未嘗專節鉞,淇公征北敗歿,成公征南病卒。惟張定興輔三下安南,初以新城侯行征夷將軍,執偽虞上皇黎季嫠子大虞國王蒼,再以英國公行征虜副將軍,執偽越上皇簡定,三復以征夷將軍執偽越王陳季獷,皆獻俘闕下。英公望最重,功甚多,獨不得掛大將印。
○三下滇南
王忠毅驥初以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總督軍務,偕定西伯蔣貴以大軍十五萬平麓川,走其叛宣慰思任發。再以靖遠伯、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偕定西侯蔣貴以大軍十餘萬討思任發之子思機發,獲妻孥象馬輜重而還。三復為總督,偕都督同知宮聚以大軍十餘萬窮追思機發,於孟養破之,不能得而還。凡三下滇南。
○文臣累為督帥
王忠毅驥初以尚書提督甘涼軍務還部,再以尚書、總督討朵兒隻伯,三以尚書、總督軍務討麓川思任發,四以靖遠伯、總督討思機發,五仍討思機發,六掛征蠻將軍印平貴州苗,七總督南京守備。王襄敏越初以副都御史總督延綏等處軍務,破紅鹽池虜,再以太子太保、尚書、總督大同諸邊軍務,破威寧海虜,三以威寧伯、總督破山東墩虜,四以太子太傅總督五軍十二營兵馬,五以平胡將軍總兵北征,六以征西前將軍鎮守大同,七以靖虜副將軍鎮守延綏,八起家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總督陝西、甘涼、寧夏、延綏軍務。
○三總三邊
楊文襄公一清初以左副都總制三邊,再以右都起總制,平安化王難,三以致仕少傅、大學士起提督。王襄敏公越初以左副都、右都御史連歲出兵關中破西北虜,再以威寧伯、提督同保國公朱永破西北虜,三以太子太保總制陝西三邊,破西虜,中間一以總兵鎮延綏。
○三總漕運
陶少保琰,正德中以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地方,再以原職往,嘉靖初三以右都御史往。
○四總河道
潘公季馴初以僉都理河道,丁憂歸,再以副都任歸,三以右都御史往任,以官保、尚書歸,四復以右都御史任。
○身封二國
徐太傅達初封信國公,進封魏國公。李太師善長初封宣國公,進封韓國公。
○勳德文武
王新建守仁以書生建汗馬勳,封伯贈侯,又以勳臣得諡文成,又以侯伯從祀孔子廟庭。文武勳德,為我朝冠。
○文臣再知經筵
弘治初,開經筵,劉文靖健以內閣學士同知,正德初,則以少師知經筵。隆慶初,江陵公居正以內閣侍郎、大學士同知,萬曆初,以少師知經筵事。
○文臣再監修國史
永樂修《太祖實錄》,夏忠靖原吉以戶部尚書監修。宣德修太宗、仁宗《實錄》,夏公再以少保、太子少傅、尚書監修。
○兩總裁國史
宣德修太宗、仁宗《實錄》,楊文貞公士奇、楊文敏公榮、楊文定公溥為總裁;正統修《宣宗實錄》,復為總裁,史成始進官,文貞、文敏加少師,文定加少保。弘治修《憲宗實錄》,劉文靖健以侍郎、學士總裁;正德修《孝宗實錄》,文靖復以少師總裁。隆慶修《世宗實錄》,今江陵公以侍郎、學士總裁;萬曆修《穆宗實錄》,復以少師總裁。劉公首尾十九年,尤為盛事。
○六主鄉會文衡
王文安公英,永樂丁酉以翰林侍講主應天試,庚子、癸卯復以侍講俱主順天試,永樂戊戌以侍講、宣德庚戌以左春坊大學士、正統壬戌以禮部左侍郎兼學士,俱主會試。錢侍郎習禮,永樂丙午以翰林侍讀主應天試,宣德壬子以侍讀學士、正統戊午以學士,俱主應天試,宣德庚戌以侍讀,己未、乙丑俱以學士,俱主會試。二公皆六典文衡,門生遍海內,而文安鄉試連三科,會試隔三戌,尤為卓絕。
○三主會試
曾少詹棨,永樂戊戌以侍讀學士,甲辰以原官,丁未以左春坊大學士。王文端公直,宣德癸丑以少詹事,正統丙辰以原官,己未以禮侍、學士。徐文靖公溥,成化乙未以少詹事,辛丑以太常卿,弘治庚戌以大學士,俱主會試,凡三典文衡。文端連三科,文靖三為前序,而曾公復再主順天,俱稱奇絕。
○兩主鄉會試
成化戊戌彭華以學士,甲辰以詹事,俱主會試,仍以編修主乙酉應天、侍讀主戊子順天鄉試。弘治癸丑李東陽以少卿、學士,己未以大學士,俱主會試,仍以侍講主庚子應天、侍講學士主丙午順天鄉試。嘉靖丁未張治以吏侍,庚戌以大學士,俱主會試,仍以左中允主甲午、學士主庚子,俱應天鄉試。天順庚辰柯潛以尚寶少卿主會試,癸未以原官主會試,火發而出,仍以洗馬主景泰丙子、學士主巳酉,俱順天鄉試。
○兩主會試
兩主會試,自彭、李、張三公外,黃淮,永樂甲申以侍讀,宣德癸丑以致仕少保。楊士奇永樂壬辰以左諭德,辛丑以左坊學。楊溥永樂丙戌以司經局洗馬,宣德丁未以太常卿、學士。呂原天順丁丑以通政司左參議,庚辰以學士。萬安成化丙戌以學士,壬辰以禮侍、學士,劉吉成化己丑以侍讀學士,戊戌以禮書、學士。吳寬成化丁未以右諭德,弘治壬戌以吏侍、學士。王鏊弘治丙辰以侍讀學士,正德戊辰以少傅、大學士。梁儲正德戊辰以吏書、學士,甲戌以少傅、大學士。靳貴正德辛未以吏侍、學士,丁丑以宮保、大學士。石缶正德庚辰以禮侍、學士,嘉靖癸未以吏書、學士;呂公調陽隆慶辛未以吏侍、學士,甲戌以宮保、大學士。申公時行萬曆丁丑以吏侍、學士,庚辰以尚書、大學士。許公國萬曆癸未以吏侍、學士,己丑以少傅、大學士。
○三主鄉試
永樂甲午,周述以編修主應天試,宣德壬子以左庶子主順天試,乙卯仍以庶子主順天試,又以侍講主會試。甲午鄒緝以侍講、左中允主順天開科試,丁酉再主順天試,庚子主順天試,三主皆順天;又以己丑主會試。主會試在前,而四試皆侍講。
○十知貢舉
胡忠安公濙為禮部尚書,自宣德丁未至景泰甲戌,凡十為會試、廷試知貢舉官,古今罕有。
○連主鄉會試
鄉試主考官,會試入為同考者有之,未有主試者,若祖宗朝則不論也。案:洪武辛亥,司業宋濂主京畿鄉試,其年復以司業主會試。建文乙卯,高巽志以太常少卿主鄉試,明年主會試。永樂乙酉,侍讀學士王達主鄉試,明年主會試。丁酉,侍講王英主順天試,明年主會試。宣德己酉,侍讀錢習禮主應天試,明年主會試。戊午,翰林學士錢習禮主順天試,明年主會試。以後則無之。若先主會試而後鄉試者,則己丑鄒緝又主甲午順天,丙戌洗馬楊溥又主甲午應天,辛丑侍講周述壬子主順天。其事尤奇。
○享國長久
親王享國之久者,吉簡王見浚七十一年,代簡王桂六十九年,魯靖王肇煇六十四年,德莊王見潾、晉莊王鍾鉉俱六十一年,岷莊王楩六十年,瀋莊王幼㙾五十八年,寧獻王權五十八年,周定王橚五十七年,襄憲王瞻墡、壽定王祐榰、淮康王祁銓俱五十五年,益端王祐檳五十三年,衡恭王祐楎五十二年。
○勳臣久任
武臣徐中山達為將相近三十年,洪武元年至其歿時,掛征虜大將軍印者復十七年。湯東甌和、馮宋公勝為大將俱三十餘年。沐定遠晟以國公掛將印守雲南三十年。張定興輔,永樂元年封伯及國公,至歿四十七年,為太師二十六年。子寧陽懋,九歲襲封公,至歿六十七年,統五軍及十二營共四十餘年,為太師二十年。徐興安亨自伯至侯卒五十五年。朱宣平永總十二團營兵馬為首帥三十五年。譚新寧祐,天順元年襲爵,加保傅,掌禁兵,至嘉靖四年始卒,凡六十九年。毛伏羌銳,成公五年襲爵,加宮保,至嘉靖二年卒,凡五十五年。郭翊公勳,自加太保至太師,凡三十餘年,總十二團營兵亦二十餘年。朱成公輔守備南京三十四年;其孫恭靖王希忠,自太保至太師已三十年,入直亦三十年,十主瓊林宴,代郊天大禮亦三十餘次,古今罕有。陳瑞安韶,正統十四年襲,至弘治十七年加宮傅卒,凡五十八年;子鏸以十七年襲,正德十年為薊帥,隆慶六年加以少保掌府事,為帥五十八年,享伯爵六十九年。徐魏公俌,自襲爵至卒,再提督守備五十四年。孫鵬舉自襲至卒,三提督守備五十六年。今顧鎮遠寰總兩廣,再督漕,一守備南京,一為戎政大帥,三掌府,亦逾四十年,享侯爵五十餘年。張英公溶封公四十六年,其加宮保至少傅,掌府亦三十年。鄭武安亨、譚永寧廣、任寧遠禮、周太保尚文為邊將垂四十年,永寧八十始解任,寧遠之解任與鄭、周之卒也,亦垂八十矣。
蔡太保震以成化二年丙戌選,以嘉靖十四年乙未卒,凡七十年。趙輝在永樂十一年癸巳以千戶守金川門,太宗奇其貌,以長公主配之,凡事六朝,掌都督府,主孝陵祀,至成化十二年丙申卒,凡六十四年,尚主已二十餘。二公年俱近九十。時寧陽侯陳懋亦曆事五朝。二公皆享高爵,窮奢極欲,姬妾百餘,而皆以壽終,史俱異之,謂得於內養云。
○一品考十八年
嘉靖少師嚴公宜嵩,一品六考十八年,又三年,凡五膺敕獎諭,蔭中書舍人。隆慶少師徐公階,一品六考滿十八年,加伯爵俸,賜敕獎諭,蔭子錦衣衛千戶,及宴,備極恩禮。公蓋四膺敕獎矣。案:李韓公自左相國太師,近三十年,是時不考滿。楊文貞自少傅至少師凡十九年,九年後通不考。此外無考十八年者。
○一品考十二年
正德初少師劉公健,嘉靖初少師楊公廷和,各以元輔十二年。楊加太傅,辭,賜敕獎諭及宴。隆慶末,少縛、太宰楊公溥亦考十二年,進少師,歿後加特進。萬曆中,少師張公居正考十二年,詔以奪情之日仍準通考,為十五年,加上柱國、太傅,支伯爵俸,給太傅四代誥命,蔭子尚寶司丞。其考九年者,少師蹇公義、楊公士奇、楊公榮、萬公安、劉公吉、馬公文升、李公東陽、梁公儲。凡內閣九人,吏部三人。
○文臣久任
文臣蒞任之久者,李韓公善長實掌中書省十年,為太師二十三年。蹇忠定公義在吏部,胡忠安公濙在禮部,楊文敏公榮在內閣,俱三十餘年。黃忠宣公福為尚書四十年。楊文貞公士奇在內閣四十三年,中間輔東宮十八年,為首揆二十年。夏忠靖公原吉、郭忠襄公資在戶部,金文靖公幼孜在內閣,俱二十五年。彭文憲公時、萬文康公安、劉文靖公健及分宜,在內閣俱二十年。商文毅公輅兩任,及劉文穆公吉、李文正公東陽,俱十八年。今少師、華亭徐公階十七年。太師張公居正十六年。楊文定公溥、陳芳洲循、高文義公穀、李文達公賢、徐文靖公溥、楊文忠公廷和、梁文康公儲、李少傅本,在內閣俱十餘年。王文端公直、王忠肅公翱、尹恭簡公旻,在吏部俱十餘年。王靖遠公驥、馬端肅公文升、許文簡公讚,為尚書俱二十有餘年。
巡撫之久,無過於於肅湣、周文襄,於十八年,周二十一年。鳳翔知府扈暹,任二十五年,再以九年滿,加從二品服色俸級。陝西寧州知州劉綱,任三十三年,三以九年滿,亦加至從二品服色俸級。兵科給事中傅安,以洪武二十八年使西域,留滯者十二年,永樂五年始歸,十四年封別失別裏納裏失罕為王,見羈北虜,留滯者復九年,宣德元年始歸,給敕命賜老而已。前後為給事中三十二年,留虜二十一年,白首生還,去蘇卿不遠也。
○文臣腰玉年久
一品橫玉,文臣得之,往往遲暮,以故無甚久者。余所知者,劉文靖健三十一年,嚴少師嵩二十七年,謝文正遷二十九年,王端毅恕二十一年,楊文貞士奇二十年,徐少師階三十三年,呂少傅本三十四年。
○直廬應制年久
世宗於西苑躬醮事,一時文武大臣後先賜直廬於無逸殿廡,俾供應青詞門聯表疏之類庶務,從便取裁,後先凡二十人,然多有遷革及物故者。獨少師嚴嵩以辛丑入,至壬戌始出,凡二十年。少師徐階以己酉入,至丁卯出,凡十九年。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入同嚴,出同徐,凡二十五年,首尾恩賜最為優渥。而嚴、徐後別賜居舍、銀器什物,皆出尚方。
○中官壽考久任
中璫之久貴,無過於蕭敬者,年二十餘,則已侍英宗為太監。成化中入司禮,自是數廢數起,凡四秉筆,四掌印,幾五十年而退休,禮數視大臣。凡為太監近七十年,九十一而後死。從孫舉進士為少卿、郎中二人,錦衣復數人。其次則劉永誠,從成祖兵間,自後曆西陲大鎮、總京營兵,十年始辭任,入見,復勉留之。諸子封伯者一人,為指揮千戶者數人,內臣至今豔稱之。其次則張佐、黃錦,掌司禮兼督東廠二十餘年。鮑忠前後在司禮亦三十年,年近九十而終。
○中貴人歷中外任
中貴人權震天下者,柄司禮則王振、劉瑾,數將大兵則曹吉祥、汪直,然皆不克終。惟張永初自春宮得幸上,累加提督三千,神機二營兼掌十二團營、乾清宮掌事兼掌御用監。提督尚衣、司設、內官三監,整容、禮儀、甜食諸房,並豹房、浣衣局、混堂司、南海子。出總督寧夏等處軍務,特給金關防、金瓜、鋼劍。還改司禮太監,長監事,再起掌御用,總制提督宣大延固等處軍務。還總理乾清大工,再督團營兵馬。從上禦虜應州,為監督機務。從上征寧庶人,為提督讚畫重務。罷閑,復起掌御用,提督團營。凡一綰司禮、二綰御用綬,三督團營,再總大兵,再扈上領樞密,出許便宜行事及撫鎮聽制。父友科都督同知,兄泰安伯富,弟安定伯容、右都督寰,餘官復十餘人。貴勢傾一時,而名位不衰,亦一時中人之翹楚也。
其次則內官監太監鄭和,以永樂四年率師二萬七千人,駕海舶齎敕諭金帛行賚西洋,瑣裏,暹邏等三十餘國皆隨使入朝,所奉獻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寶以巨萬計。凡一破國都,再虜逆命王,一擒大盜酋,凡二十年。而首命提督南京守備,至宣德八年,復齎詔由陸路諭西番諸國。今西南夷及世所稱「三寶太監」者,鄭和也。西北所稱「劉馬太監」者,劉永誠也。
卷五
编辑○親王高壽
親王壽過八十者,肅恭王貢錝八十,瀋莊王幼㙾八十六,益恭王厚炫八十二。
若過七十者,則晉莊王鍾鉉七十五,魯靖王肇煇七十九,莊王陽鑄七十六,代簡王桂七十三,寧獻王權七十一,靖王奠培七十四,岷莊王楩七十三,唐敬王宇溫七十六,襄憲王瞻墡七十三,康王祐櫍七十六,德莊王見潾七十,衡莊王厚燆七十一。
郡王過八十者,慶成恭裕王表欒八十七,鄢陵恭昭王睦枸九十。餘者堵陽安僖王同鉣八十二,東阿端懿王泰烋八十一,內江莊懿王友墦八十二,襄坦安惠王仕坯九十一,子□王成鍨九十二,吉陽恭順王鈱注八十,安化惠懿王秩炵八十八,襄陵恭惠王範址八十二,子安穆王征鈐八十三,樂平定肅王衝烋八十二,唐山恭懿王勳澂八十三,郾城恭端王彌鈱鈱八十,富順王厚焜、懷安王厚燫俱八十餘。
○見任高年文臣
舊例,文臣京職七十、方面以下六十五致仕。其過期而留任者,永樂中,儀少宗伯智滿八十致仕。正統中,楊文貞士奇八十以首揆終。天順初,胡忠安濙八十二始以大宗伯得請。王靖遠驥八十二復為大司馬。成化初,王忠肅翱八十四猶為太宰。正德初,馬端肅文升八十一始以太宰得請。嘉靖初,謝文正遷以八十復相,明年致仕。嘉靖末,嚴分宜八十三始以首揆斥免。其他若秦襄毅竑總三邊年七十九。黃忠定福參讚機務、黃太宰宗載,俱以七十八在任。李韓公善長以太師得罪,王端毅以太宰致仕,俱七十七。萬文康以少師罷,楊文定溥以少保卒,時俱七十五;屠簡肅僑以太保卒,楊文襄一清以少師罷,時年七十六;楊興濟善封伯,蹇忠定義、吳榮襄中為少師,陳少保循在首揆,王威寧越為太師,俱七十三。他不可悉數也。隆、萬中起左僉都御史海瑞,年七十三,按察使丁湛七十九,南京工部尚書孫植七十八。今見任者,姜宗伯寶七十六,楊太宰巍七十四,傅司馬希摯七十一。太僕卿崔文奎初為寺丞,滿九載,年七十三,例當退,自陳守城功,特升少卿,至八十三復自陳,升本寺卿,八十六始致仕。而蒯祥年八十餘猶為工部左侍郎,黎澄八十為尚書。至欽天監,例不引年,又所不論也。
○大臣眉壽
大臣眉壽至九十者,魏文靖驥九十八,劉文靖健九十四,王端毅恕九十三,尚書胡公拱辰、陳公雍,大理寺卿葛公浩,俱九十三。嘉靖以來廣東按臣言,致仕尚書湛若水年九十,請賜存問,已之,又五年而卒。末年,喻尚書茂堅、萬曆初王尚書學夔,俱九十餘,王以九十四。應尚書大猷以九十五卒,應公凡四遇優詔存問。南兵書郭宗皋九十,刑書錢邦彥九十一,存問加夫米。
其尚書以上至八十餘者,胡忠安濙、韓司寇邦問、蔣恭靖瑤、方尚書鈍,俱八十九。鄒宗伯幹、殷司寇從儉、李太宰裕、張太保子麟、馮司寇嶽,俱八十八。王恭靖璟、潘恭定恩,俱八十七。馬端肅文升、林司馬瀚、韓忠定文、章文懿懋、高襄簡友璣、劉清惠麟、嚴分宜嵩,俱八十六。單司馬安仁、楊宗伯翥、王靖遠驥、孫司馬原貞、王崇簡宗彝、陶恭介琰、趙康敏鑒、李莊簡浩、朱宗伯恩、焦泌陽芳,俱八十五。王文端直、王忠肅翱、崔司空文奎、賈文靖詠、朱恭襄希周、孫司徒應奎、何右都棟、呂少傅本,俱八十四。黃文簡淮、胡賓客儼、劉宮保障、薛司馬遠、尹文和直、陳太保金、謝文正遷、毛文簡紀、羅文莊欽順、顧宮保應祥、張恭肅潤、胡司空鬆、俱八十三。陸康僖瑜、尹恭簡旻、李襄敏秉、閔莊靖珪、李恭襄鐩、劉司寇纓、李司空善、王右都火廣、王太宰崇慶,俱八十二。徐宗伯瓊、侯司空瓚、洪太保鍾、林司徒泮、李司徒瀚、周司寇倫、鄭尚書紳、徐少師階,俱八十一。俞司寇士悅、苗文康衷、何司馬鑒、雍司徒泰、王司寇鑒之、鄧司徒璋、孫司徒交、楊司徒潭、文莊靖淵、孫宗伯承恩、吳太宰鵬、黃司寇中、張太宰瀚、陸大宗伯樹聲,俱八十二。董宗伯份八十一。王左都廷八十五。
若三品京堂,則禮部右侍郎錢習禮八十九。戶部侍郎王儼、萬虞愷,副都御史朱鑒,大理卿夏時正八十八。禮部右侍郎王士嘉,右副都御史孫曰良八十七。左副都御史吳訥,刑部左侍郎曾翬,南京工部右侍郎范嵩八十六。禮部左侍郎陳璉,太常卿兼學士吳節,工部左侍郎龔輝八十五。兵部左侍郎吳寧,工部左侍郎蒯祥,右副都御史王嵩八十四。工部右侍郎潘禮,太常寺卿夏昶,順天府尹王賢八十三。兵部左侍郎陳皋謨,禮部右侍郎趙永,右副都御史毛呈八十二。戶部左侍郎韓福八十一。工部左侍郎郝璜,兵部左侍郎范欽,府尹王弼八十。今戶部侍郎林應亮八十五。
正統丙辰進士古鏞,天順丁丑以大理左少卿謫戍,赦還,至正德己巳猶在,能躍馬豪飲,時人謂之古進士。考登科,鏞以二十四登第,至己巳又七十三年,蓋得文王之歲矣。
○勳臣享封爵高壽
會昌伯孫忠、宣城伯衛穎八十八。鎮遠侯顧成、泰寧侯陳珪、寧陽侯陳懋、會昌侯孫繼宗、宣城伯衛錞八十五。成安侯郭亮亦近之。平江侯陳豫、東寧伯焦禮、永寧伯譚廣、新寧伯譚祐八十二。隆平侯張信八十一。伏羌伯毛銳、遂安伯陳韶、子惠皆八十餘。懷守侯孫鏜八十。今英公張溶、鎮遠侯顧寰亦如之。
都督同知吳良,番將也,以洪武中來降有功,至成化時始卒,年九十九。蘇火耳灰,乃靖難時舉槍擬太宗者,為童信射馬蹶被擒,釋之,累戰功至左軍左都督,八十四猶請效用。趙清守彰德,不下,太宗釋之。俾仍以都督僉事守邊,年八十八卒。有子九人,長璟同時為都督,而琮、珣、瑛、玄俱世襲指揮使。李達八十八歲猶以都督守邊。
○高年人瑞
高皇帝詔諸耆老謁見,而昆山周壽誼居首,年一百十六歲,賜宴及鈔幣。天順中召京人百四歲茹大中入見,便殿賜宴,順天府賜冠帶襲衣,命禮部尚書姚夔造其第賀之。成化中濟寧人王士能,以百十六歲征,又七年終。又韓王奏群牧所千戶朱政曾祖信年一百六歲而終,祖全一百二歲,父鏞八十二歲見存,三代皆以千戶致仕。詔信、全俱進階宣武將軍,各賜羊酒白米二石。弘治中,吾州毛弼年百歲,而孫澄狀元及第,有司為蓋人瑞狀元坊。福建林知府春澤百歲時,有司為蓋百歲坊,而子侍郎應亮年七十三,孫學憲如楚乞歸侍,又四年而春澤始卒。今亮八十五。
○舊德
黃文簡淮以永樂甲申右庶子主考會試,後以宣德癸丑致仕少保謝恩主會試,相去三十年。謝文正遷以弘治乙卯入相,至嘉靖戊子復召,相去三十年。費文憲宏以正德辛未入相,辛巳再召,至嘉靖乙未三召,相去二十五年。可謂舊德。
○丙辰兩狀元
吾吳朱恭靖希周,弘治丙辰狀元,盛德為天下師表,雖壽止八十四,然及見嘉靖丙辰狀元諸大綬而沒,亦吾吳盛事也。今少師徐公以癸未第三人及第,至癸未沒之,旬日而傳臚,唱名不及見。
○驟貴
高帝不愛官爵以收天下賢才,故有布衣或下僚徑超八座者,別有紀紀之。茲錄其遷轉之驟者三人於後:
大理寺右評事王雋以有過當罰,上念其年少才美,赦之,超為工部左侍郎,尋進尚書,予誥命。御史淩漢上言閫外不宜專制,召為右僉都御史,數日遂進右都御史。吏科庶吉士楊靖使還,擢戶部右侍郎,數月轉左,遂進尚書,歷刑、禮二部、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賓客,最隆委寄。
洪熙,楊文貞士奇以左春坊大學士進禮部左侍郎、華蓋殿大學士,再進少保、少縛、尚書。黃文簡淮以右春坊大學士繫獄,出為通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再進少保、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榮加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再進太子少保,尋加工部尚書。金幼孜加戶部右侍郎兼武英殿大學士,再進太子少保,尋加戶部尚書。
宣德,左庶子陳山進戶部右侍郎,再進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司經局洗馬張瑛進禮部左侍郎,再進禮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首尾數月內事耳。
正統,曹狀元鼐以侍講入內閣,進翰林院學士,遂進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居首揆。
景泰,商狀元輅以侍讀入內閣,進翰林院學士,遂進兵部左侍郎兼大坊學。
嘉靖初,主事桂文襄萼、張文忠璁,以議追崇獻皇帝稱旨,俱超授翰林學士。方文襄獻夫以員外、霍文敏韜以主事,俱為侍講學士。萼、璁俱進詹事府,萼為吏、禮左右侍郎、尚書,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太子太傅,尋兼武英殿大學士;璁為兵部左右侍郎、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保,再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累進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獻夫進少詹事、禮部左侍郎、尚書,加太子太保,改吏部,進武英殿大學士;韜進詹事,復遷禮部尚書不拜,久之始為吏部左侍郎、南禮吏尚書,召掌詹事府,加太子少保。預議者席文襄書以南兵部右侍郎進禮部尚書,加少保、太子太保。黃綰都察院經歷,由南京刑部員外郎進光祿少卿、大理少卿、少詹事、南北禮部左右侍郎,遂進尚書兼學士。黃宗明以運使進光祿卿、兵禮左右侍郎。熊浹以給事中出為參議,進右僉都御史,遂為副都以至右都,後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張、桂等不五年而登大位。八年,夏文湣言以吏科都給事中議郊廟禮稱旨,進侍講學士、少詹事、禮部左侍郎、尚書,累加少傅入閣,官至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其自都給事中至尚書隻二年中事耳。嘉靖末,以撰玄稱旨,侍講袁煒進侍講學士,吏、禮左右侍郎、尚書,至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嚴訥以侍讀、李春芳以修撰、董份以左中允,俱為翰林院學士,俱進太常少卿。後訥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春芳至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份至禮部尚書兼學士。胡宗憲以御史禦倭,進僉都御史,遂進兵部侍郎、總督,累加至少保、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萬曆十年,右讚善沈鯉超為翰林侍讀學士,俄遷禮部右侍郎,改吏部轉左,進禮部尚書,首尾僅二年。
成化中,汪直所厚御史戴縉遷尚寶少卿,不數月,進右僉都御史,遂為左副及右都御史,出為南京工部尚書。
正德中,劉瑾所厚文選郎中張寀超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名、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西安府知府胡汝礪遷順天府丞、府尹、兵部左右侍郎,督理宣府兵馬糧餉,以至兵部尚書。衡州府知府劉機遷太僕少卿、太常卿、戶部右侍郎,至戶部尚書。朱恩由河南按察副使遷按察使、布政、副都、南京吏部侍郎,以至禮部尚書,首尾隻三年。
○早達
宋人《春明退朝錄》有記早達者年歲,今仿之,錄於後:四歲,洪舍人鍾,以善大書舉,入翰林肄業。五歲,李文正東陽,以奇童舉,善大書屬對,入翰林肄業。
八歲至十歲,程學士敏政、楊文襄一清俱以有司薦,舉奇童。弘治中,董侍郎舉奇童不中格,罷歸。九歲,張寧陽王懋襲爵英國公。
十二歲,楊少師廷和舉鄉試,大理寺卿朱奎、太常卿任道遜舉奇童,侍東宮書。十四歲,趙中丞時春中經魁,楊少師一清中鄉舉。十五歲,蔣文定冕中解元。
十六歲,王庶子臣登進士,李少師東陽、費少師宏、何提學景明、張太師居正、劉侍讀虞夔中鄉試,鄧寧河愈為中軍先鋒。
十七歲,李少師東陽舉會試,太常王學士獻、張宮傅、王郡守廷幹舉進士,馬工部拯、佘工部毅中舉解元,沐都督昂以戰功僉都督。
十八歲,王侍講洪、陳修撰景著、王兵侍偉、楊少師一清、趙中丞時春、王參政慎中、蔡侍郎汝楠俱第進士。奇童洪舍人鍾舉進士,解學士縉中解元,傅吉士新德中鄉魁。內陳為探花,趙中會元。王禮書弘誨中解元。
十九歲,解學士縉、范少宰理、李詹事泰、白中丞圻、楊少師廷和、何少宰孟春、陳中丞燿、蔡尚書克廉俱舉進士。今王布政象坤中解元,舒編修弘志中探花,楊元祥改庶吉士,殷少保士儋經魁,吳吉士鴻功解元。
二十歲,費少師宏舉狀元,鄒司成守益、倫司成以訓俱會元,又與戴編修大賓俱及第。向右都寶、張學士益、王中丞雲鳳、胡司馬汝礪、李司馬昆、盛右都應期、李司徒如圭、何提學景明、王太宰用賓、王大司馬一鶚、方少保逢時、王方伯庭詩、方伯象坤、劉詹事虞夔、吳吉士鴻功俱登第。
二十一歲,喬少保宇、項吏侍文曜、邊尚書貢、顧尚書璘、方少保獻夫、邊左都憲成進士,徐少師階及第,拜翰林編修,金侍郎紳、俞侍郎欽為翰林庶吉士,楊少師博、胡司徒執禮、馮方伯叔吉、張中丞九一、嚴太宰清、蹇觀察達俱中進士,李夢陽中解元。
二十二歲,徐武寧王達為統帥,林修撰大欽狀元及第。
二十三歲,施修撰磐狀元及第。
二十四歲,郭太宰璡為布政司參議。
二十五歲,鄧寧河王愈為行省參政。
二十七歲,徐中山王達為同知樞密院。
二十八歲,項文曜為兵部侍郎,李岐陽王文忠為行省平章,沭昭靖英為都督同知,沐定遠晟封黔國公。
二十九歲,鄧寧河愈為行省平章,馮宋公勝為右都督兼詹事,韓襄毅雍為僉都御史。
三十歲,徐太傅達為中書右丞,朱定襄王希忠加太保掌京營兵,項公文曜為吏部左侍郎。
三十一歲,鄧寧河王愈為右御史大夫,朱東平王能封成國公。
三十二歲,李岐陽文忠封曹國公,徐太傅達為左相國,向右都寶為通政使,胡文穆廣以侍讀、楊文敏榮以侍講入內閣。
三十三歲,常開平遇春為中書平章政事,解學士縉以侍讀入內閣,於肅湣謙為兵部侍郎,朱成公希忠加太傅。
三十四歲,鄧寧河愈封衛國公,馮宋公勝封宋國公,沐昭靖英封黔寧侯,陳節湣洽為吏部右侍郎,彭少保時以修撰入內閣,張定興輔以征夷將軍平安南。
三十五歲,解公縉為翰林院學士。
三十六歲,徐中山達為中書右丞相,封信國公,張定興輔封英國公,鐵公鉉為兵部尚書,李公友直為刑部左侍郎,許公觀為禮部侍中,許公廓為工部侍郎,李公實為禮部侍郎,孫公祥為副都御史,商少保輅以侍讀入閣,胡司徒執禮為太僕寺卿。
三十七歲,常開平遇春為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夏忠定原吉、吳公中為尚書,郭太宰璡為工部右侍郎,胡文穆廣為學士,黃文簡淮為侍讀學士,在內閣。今劉公虞夔以太常少卿掌翰林院。
三十八歲,胡公子昭為刑左侍,許公思溫為吏左侍,王襄敏越、胡公執禮為右副都,前劉公為詹事。
三十九歲,徐中山達為太傅,封魏國公,湯中山和為中書左丞,許公觀為禮部侍中。
四十歲,蹇忠定義為吏部尚書,黃忠宣福為工部尚書,商少保輅為兵部左侍郎,在內閣,費文憲宏為禮部侍郎,申少保時行以少詹兼學士。四十一歲,徐少師階為禮部侍郎。
四十二歲,郭忠襄資為戶部,呂公震為刑部,俱尚書。呂文懿原以學士入閣,彭文憲時以太常少卿再入閣,馬端肅文升為大理寺卿,李泰、董文莊玘為詹事,費少師宏為禮部尚書,尹太傅旻、徐少師階俱為吏特。
四十三歲,張太師居正為武英殿大學士,胡少傅濙為禮侍,郭少傅樸為吏侍,孫烶為禮侍,申少保時行為禮侍,加太子賓客。
四十四歲,呂公震為禮部尚書,趙公羾為刑部尚書,白公圭為工部尚書,張居正加少保、太子太保,林尚書燫為吏部侍郎,申公時行以太子賓客、吏部左侍郎為文淵閣大學士,王太保錫爵為詹事府詹事,今李公長春為南禮部右侍郎。
四十五歲,白恭敏圭為工部尚書,王襄敏越為右都御史,費文憲宏、方文襄獻夫加太子太保,余肅敏子俊為兵部尚書,張公寀為吏部尚書,董公玘、殷公士儋為吏部侍郎,王公錫爵為禮部侍郎。
四十六歲,陳節湣洽、胡公汝礪為兵部尚書,熊公概、屠太傅滽、胡少保宗憲、楊少師博為右都御史,呂少傅本為少詹事,入閣,殷公士儋為禮部尚書。
四十七歲,謝文正遷以詹事入閣,趙公榮、張公澯俱為尚書,徐公階為禮部尚書,楊公博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高公燿為戶部尚書,張公居正加少師、中極殿大學士,居首輔,陳公經邦、於公慎行為禮部尚書。
四十八歲,陸康僖瑜為刑部尚書,王襄敏越為左都御史,項襄毅忠、余肅敏子俊為右都御史,劉文穆吉以禮侍入閣,徐公階、申公時行加太子太保,呂公本以內閣加禮部尚書,殷公士儋加太子太保,萬少保鏜為南院右都御史,穀公中虛、王公遴、汪公道昆為兵左侍,曾公省吾為工書,王公弘誨為南禮部尚書。
四十九歲,劉太保珝以吏侍、李少師東陽以禮侍俱入內閣,王少保越、白宮傅圭俱加太子少保,蔡公克廉為戶部尚書,殷公士儋加少保、武英殿大學士,申公時行以少傅居首揆,王公家屏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趙公賢為南吏部尚書,劉公一儒為南工部尚書。
五十歲,李韓公善長為左丞相,李文達賢以吏書入內閣,余肅敏子俊為兵部尚書,王文成守仁以尚書封伯,楊文忠廷和加少保,彭文憲時、姚文敏夔、倪文毅嶽、夏文湣言及林公燫為尚書,桂文襄萼為吏部尚書,王襄敏越、翁襄敏萬達為左都御史,楊公博與胡公宗憲俱加太子太保,郭公樸加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申公時行以少師、華蓋殿學居首揆。
五十一歲,徐天全有貞封武功伯,為華蓋殿大學士,居首揆。
○晚達
劉文介儼四十九,曾學士彥五十四,唐學士皋五十八,焦竑五十,俱登狀元。魯祭酒鐸四十五登會元,王祭酒激以四十九登進士,近金司業達以五十八會元及第。惟張文忠四十七舉進士,六年大拜,任師臣者十二年。錢文肅習禮以練子寧姻累,三十九始中解元,登第入翰林,歷清華之務,而近八十猶為學士五品,轉禮部侍郎歸。湛文莊若水亦以父累故,四十會試,入翰林,至七十餘始拜尚書。二公皆登上壽。丘文莊濬、張文簡璧七十餘始入閣。焦泌陽芳七十餘始以侍郎拜太宰。王太保璟、陳簡肅瓚七十餘以侍郎進左都御史。楊尚書翥八十餘以長史進禮部左侍郎,袁景襄宗皋近七十以長史為吏侍。周侍郎詔近八十以紀善拜少詹事。
○文貞奇遇
楊文貞公士奇不由科目,以布衣薦,輔導東宮,居內閣首揆,典制草詔,定大禮。授冊二;,總裁國史、主會試及京試各再,備極儒林之榮,可謂遇矣。
○三元
國朝商少保輅,正統乙卯領解浙江,乙丑為會試廷試第一人,士林豔羨。商公年二十二發解,十年而成進士,四年而以修撰入閣,七年而以兵侍歸,歸十年而復入,入十年而以少保歸,又十年乃卒,尤為奇也。
○會元狀元
許侍中觀、吳宗伯寬、錢修撰福、倫宮諭文敘,內文敘鄉試復第三人。
○解元會元
黃太常子澄、施御史顯、陳僉事遂、林宮諭誌、洪石都英、楊司徒鼎、姚太宰夔、王少傅鏊、儲吏侍瓘、汪宗伯俊、李太史廷機,內林志、楊鼎、李廷機俱廷試第二,王鏊廷試第三。
○解元狀元
吳學士伯宗、林侍講環、蕭修撰時中、陳少保循、柯少詹潛、彭侍講教、謝少傅遷、李少宰旻、楊光祿惟聰,內陳循、彭教會試第二人,謝遷會試第三人。
○三試魁元
鄉、會試俱五名之內、廷試三名之內,除前所紀吳、王、陳、彭、謝、李六人外,花解元綸會試殿試俱第三,楊狀元慎鄉試第三、會試第二,陳會元瀾、袁會元煒俱鄉試第二、廷試第三,王會元錫爵鄉試第四、廷試第二,金會元達鄉廷試俱第三,靳解元貴會試廷試俱第二,謝解元丕會試第四、廷試第三,陶太史望齡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狀元入內閣
永樂狀元胡文穆廣、陳芳洲循,宣德馬侍郎愉、曹文忠鼐,正統商文毅輅、彭文憲時,成化謝文正遷、費文憲宏,弘治顧文康鼎臣,嘉靖李文定春芳及今申公時行,凡十一人。入閣而不得大學士者,馬公及曹公也。官大學士而非入閣者,吳公伯宗也。入閣又為大學士而止五品者,胡公也。
○狀元一品
少師前費公,少傅前謝公、李公,少保前陳公、商公、彭公、顧公,成化狀元、太子太傅張公昇,弘治狀元、太子太傅毛公澄,嘉靖狀元、少師申公時行。凡十人。
○狀元二品
洪武狀元禮部任尚書亨泰、許侍中觀,天順南京禮部黎尚書淳、工部謝尚書一夔,成化禮部吳尚書寬、南吏部王尚書華,弘治南吏部朱尚書希周,嘉靖南禮部秦尚書鳴雷。凡八人。
○狀元三品
前侍郎馬公、曹公及景泰狀元孫太常卿賢,成化李吏侍旻,正德呂禮侍柟、楊光祿惟聰,嘉靖茅吏侍瓚,隆慶,諸吏侍大綬、丁吏侍士美、羅禮侍萬化。凡十人。
○榜眼入內閣
永樂苗文康衷,正弘陳莊靖文、呂文懿原,景泰徐文靖溥,萬曆呂少傅調陽、王太保錫爵,又潘太保晟。以上凡七人。
○榜眼一品
自內閣徐公溥、呂公調陽外,天順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徐瓊,萬曆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潘晟,太子太保、大學士王公錫爵。凡五人。
○榜眼二品
自苗衷、陳文二公外,永樂交阯左布政使張顯宗,正統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楊鼎,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周洪謨,成化南京吏部尚書楊守阯、南京吏部尚書黃珣,正德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白鉞,禮部尚書劉春,嘉靖南兵部尚書劉龍、南禮部尚書孫升。十一人。
○榜眼三品
洪武工部侍郎張顯宗,永樂禮部侍郎杜寧,成化禮部右侍郎程敏政、禮部右侍郎費閻,弘治禮部左侍郎瓚、吏部左侍郎董玘,正德禮部左侍郎蔡昂,嘉靖南兵部右侍郎王教、吏部右侍郎程文德、禮部左侍郎瞿景淳,萬曆吏部侍郎陶大臨、南京吏部右侍郎趙志皋。凡十二人。
○探花入內閣
正統劉文安定之、岳文肅正,成化王文恪鏊,弘治靳文僖貴,嘉靖徐文貞階、袁文榮煒,萬曆余少傅,有丁。凡七人。
○探花一品
自王鏊、靳貴、徐階、袁煒、余有丁五公外,嘉靖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吳山。凡六人。
○探花二品
正統南京禮部尚書倪謙,景泰南京吏部尚書王㒜,天順南京禮部尚書鄭環,成化南京禮部尚書董越,弘治戶部尚書李廷相,萬曆南京禮部尚書林士章。凡六人。
○探花三品內黃鳳翔係榜眼
洪武右副都御史練子寧,成化詹事府詹事陸簡,弘治吏部左侍郎謝丕,正德禮部右侍郎崔桐,嘉靖南太僕卿歐陽衢太常卿胡正蒙、禮侍黃鳳翔。凡七人。
○會元入內閣
前商公輅、岳公正、劉公定之、王公鏊,景泰彭文思華,成化梁文康儲,正德張文隱治,今王太保錫爵及袁公煒。凡九人。
○會元一品
前少保商公、少傅王公、少師梁公、太子太保張公、少傅袁公、太子太保王公。凡六人。
○會元二品
前吳文定公、彭文思公及永樂洪右都英,正統楊戶書鼎、姚吏書夔,成化章禮書懋,弘治汪禮書俊,正德霍禮書韜,嘉靖陸禮書樹聲。凡九人。案:會元至太宰者一人,而狀元遂闕。
○會元三品
洪武太常卿黃子澄,前侍郎劉文安公及成化費禮侍訚、儲吏部瓘,弘治董禮侍玘,正德邵太僕銳,嘉請李太僕舜臣、瞿禮侍景淳、胡太常卿正蒙、田禮侍一儁。凡十人。
○狀元得諡
狀元得諡者,胡文穆廣、曹文忠鼐、劉文介儼、商文毅輅、彭文憲時、黎文僖淳、謝文莊一夔、羅文毅倫、張文僖昇、吳文定寬、費文憲宏、毛文簡澄、朱恭靖希周、顧文康鼎臣、呂文簡柟、羅文恭洪先、李文定春芳、諸文懿大綬、丁文恪士美。凡十九人。
○會元得諡
會元得諡者,劉文安定之、楊莊敏鼎、姚文敏夔、岳文肅王、彭文思華、章文懿懋、王文恪鏊、梁文康儲、魯文恪鐸、儲文懿瓘、汪文莊俊、董文簡玘、邵康僖銳、鄒文莊守益、霍文敏韜、張文毅治、袁文榮煒、瞿文懿景淳,並前商公、吳公。凡十八人。
○榜眼得諡
榜眼得諡者,苗文康衷、陳莊靖文、呂文懿原、周文安洪謨、徐文靖溥、黃文僖珣、白文裕鉞、劉文簡春、劉文安龍、王文定瓚、孫文恪升、程文恭文德、呂文簡調陽、陶文僖大臨,並前劉、楊、鄒、瞿。凡十九人。
○探花得諡
探花得諡者,倪文僖謙、王文肅亻與、董文僖越、靳文僖貴、李文定廷相、徐文貞階、吳文端山,並前王、袁。凡九人。
○武舉首至通顯
武舉始自弘治十四年,其居首選者曰會元,如近世尹鳳、王世科之類,亦俱至都督僉事。若名位之顯者曰許泰,至左都督,封安邊伯。安國至都督同知,贈左都督,賜諡武敏。王佐以錦衣都指揮使贈右都督。三人皆有才望,而泰不克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