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146
經義考 卷一百四十六 |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六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禮〈九〉
李氏〈上林〉禮記摘注
五卷
未見
張萱曰萬厯間太學生李上林輯
揚州府志上林如臯人新泰知縣
祝氏〈啓同〉禮經類記
十二卷
未見
湯氏〈三才〉禮記新義
三十卷
存
子道衡後序曰憶衡自束髪受經即從先夫子問難左右先夫子嘗命不孝衡曰禮中精意探之靡盡特學者奉芻狗為神明是以白首窮經茫無當耳於時凝神致想有得輙筆之簡端至於今先夫子之教宛然在也而風木之恨終天罔極手澤猶新忍令遽就冺沒黽勉付梓不勝然
李鎧曰湯三才字中立丹陽人
程氏〈暾〉讀禮表微
未見
陳氏〈榮選〉禮記集注
未見
黄虞稷曰榮選字克舉同安人歴知劍儋二州陞廣州府同知以礦税事起棄官歸
王氏〈翼明〉禮記補注
三十卷
存
陳繼儒序曰禮記者古經十七篇而止矣自大戴刪為八十五篇小戴又刪為四十六篇馬融又益之為四十九篇其刪者不必偽而益者不必真也故唐王巗則欲刋舊文宋胡寅則欲博集冠昏喪祭燕射相見之禮以類相從自為一書盖其意欲使禮記盡出於七十二子而不容纖毫出於秦漢諸儒然吾恐後之刪與益者亦不必其盡合也吾友王升之曰微獨秦漢即唐宋以來及我朝之名家渙小羣而成大羣其誰非禮之翼乎於是獵百家之見聞訂千古之得失且讀且書補綴久之陶甓几屏之間皆是矣垂二十年書成於禮經旁引曲証意言俱盡非特六籍之功抑亦秦漢諸儒之益友矣
翼明自述曰禮記雜出於古經及秦漢諸儒之手然微辭奥㫖往往而在朱子嘗欲注之而未遑一時諸儒蠡測管窺未能破的迨後陳氏集説既去取多乖大全一書徒取合於陳氏者分疏之豈足發明聖賢之深意哉愚不自揣思折衷於古昔格言自漢唐以來訖皇明文人學士之緒論苟有關係無不旁採不敢望十得四五庶幾萬分一有補焉
李鎧曰王翼明字升之華亭人其書僅補陳氏之注盖未見衛正叔集説者
堵氏〈維常〉禮記箋
未見
鄧氏〈廷曾〉禮記訂補
二十四卷
未見
禮記評析
六卷
未見
趙氏〈宧光〉讀禮問
未見
潘耒曰宧光字凡夫呉人工篆法與妻陸卿子隱支硎山中
呉氏〈懐賢〉禮記幼學
四卷
存
李維楨序曰余聞之禮祭事不言凶非列采若重素席盖苞屨扱袵厭冠書方衰凶噐不以告不入公門所以尊君禮也今設科試士以四書五經字句渉不祥者亦不得用是知禮意五經莫繁於禮禮喪禮㝡繁多所避忌呉齊仲因是以有筆削便於記誦便於舉子業非敢刪定經文也故名之幼學云古有小學有大學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不可缺一會而通之則在大人之學耳
按經生習禮凡言喪制者多置不讀然未有刪其文者是書乃徑刪之李本寜序引凶服不入公門為喻是亦欺世之言也
侯氏〈君擢〉禮經纂要
未見
廣平府志侯君擢字際明成安人天啓辛酉舉人知陳州㓂至登城誓衆拒守相持七日力竭城陷死之事聞贈布政司叅議建祠陳橋驛
傅氏〈永淳〉禮經解義
八卷
未見
陸龍其曰熙宇傅氏永淳靈夀人天啓壬戌進士累官吏部尚書
宗氏〈周〉禮記會要
六卷
未見
楊氏〈鼎熙〉禮記敬業
八卷
存
陳繼儒序曰大戴小戴共氏而分門鄭𤣥王肅同經而異注獨朱晦翁心經學且曰生五十八年未嘗讀儀禮之書則後覺可知矣説者謂儀禮為士設也非為天子諸侯卿大夫而設也此言襲謬承訛大是可笑夫燕享朝聘果屬之士乎抑屬之天子諸侯卿大夫乎晦翁修家禮三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卷邦國禮四卷俱曰儀禮經傳通解而喪祭則付之黄勉齋補入天神地祗百神宗廟以至建國遷都廵狩師田行役祈禱之類凡因事致祭者為銓載頗詳而信齋楊復則考訂之力居多盖信齋日侍勉齋左右隨事咨詢錄之以待筆削今信齋後又見之緝庵楊令君矣令君令常熟五年以廣博易良訓士正其發揮敬業之學問也
李鎧曰鼎熙號緝庵京山人崇禎戊辰進士官吉安府知府
俞氏〈安國〉禮記疑問
未見
廣信永豐縣志俞安國字康侯崇禎庚午舉人
閻氏〈有章〉説禮
三十三卷
存
鍾淵映曰江都人號紅螺居士崇禎九年自序
李氏〈如一〉禮經緝正
未見
周氏〈維昭〉禮記講解
三十七卷
未見
顧氏〈懋樊〉桂林禮約
三十六卷
存
戴氏〈士鰲〉禮記箋説
未見
松江府新志戴士鰲字穉龍衡府教授
阮氏〈峻〉禮記滌除
未見
按滌除一書未詳卷帙其説大學云先儒以大學為大人之書立義雖精而非古訓之舊小戴學記云大學之法大學之禮大學之教大戴保傅篇八嵗出就外舎束髪入大學並指學宫言之音當從太峻字不崖湖州人崇禎己夘舉人
堵氏〈景濓〉禮記貫屬
未見
陸元輔曰宜興人崇禎壬午舉人
葛氏〈承𤇍〉禮記别解
未見
錢氏〈𠷓〉禮記申惑
一卷
存
張氏〈睿卿〉禮考
一卷
存
趙氏〈佐〉讀禮三錄
四卷
未見
黄氏〈啓䝉〉禮記超解
三十六卷
存
汪霦曰啓𫎇廣信人舉業書也
王氏〈應井〉禮記約言
十卷
存
汪霦曰亦舉業書應井關中人字漢冲
陸氏〈龍其〉禮倫
四卷
存
彭氏〈頥〉禮記省度
四卷
存
汪楫曰山陽彭頥觀吉撰禮記省度合肥龔尚書鼎孳序之稱其繁簡適中其書字畫為同邑張弨力臣所勘定力臣精於書法嘗同顧處士炎武挍廣韻者也
萬氏〈斯大〉學禮質疑
二卷
存
黄宗羲序曰六經皆載道之書而禮其節目也當時舉一禮必有一義要皆官司所傳歴世所行人人得而知之非聖人所獨行者大而類禋廵狩皆為實治小而進退揖讓皆為實行也戰國秦漢以來相尋於干戈術智之中僉以為不急而去之數百年之耆舊既盡後生耳目不接久矣漢儒煨燼之餘掇拾成編錯陳午割得此失彼又何怪其然乎鄭康成最號通博而不知帝王大意隨文附會輙形箋傳有宋儒者繼起欲以精微之理該其麤末三代之彌文縟典皆以為有司之事朱子亦嘗修儀禮經傳不過章句是正於其異同淆亂固未彈駁而使之歸於一也其時唐説齋創為經制之學繭𢇁牛毛舉三代已委之芻狗以求文武周公成康之心而欲推行之於當世薛士隆陳君舉和齊斟酌之為説不皆與唐氏合其源流則同也故雖以朱子之力而不能使其學不傳此尚論者所當究心者也吾友萬充宗為履安先生叔子鋭志經學六經皆有排纂於三禮則條其大節目前人所聚訟者甲乙證㨿摧牙折角軒豁呈露昌黎所謂及其時而進退揖譲於其間者也此在當時顧人人所知者於今則為絶學矣不謂晚年見此竒特其友魏方公為之先刻數卷充宗以為質疑者欲從余而質也余老而失學羣疑填膈方欲求海内君子而質之又何以待質充宗亦姑以其所得叅考諸儒必求其精粗一貫本末兼該鑿然可舉而措之無徒與衆説爭長於黄池則所以救𡚁其在此夫
禮記偶箋
三卷
存
萬氏〈斯同〉讀禮附論
一卷
存
陳光縡序曰古之為禮者蘄無歉於心而後安焉今之為禮者蘄無異於俗而已不計其心之安焉否也微天下之知禮者其孰為告之今使告之曰若所為悖於古之禮則辨者必競於辭訥者必忿於色也若告之曰古禮之攸得者奚若今禮之攸失者奚若則智者固深喻於其心愚者亦未必不求通於其義也孰謂今天下之不可以禮訓也雖然禮之不明也久矣檀弓曾子問諸篇習禮者謂無禆於制舉業而未嘗一寓目焉故求窮經者於文士之中百不得一求知禮者於經師之中十不得一也余來亰師得季野萬子讀禮附論而誦之竊服膺乎萬子之知禮焉萬子謂慈母之喪三年重父命也父在為母期而有祥有禫以達子之志也此明乎古禮之意者也謂主以依神廟以藏主而知結茅為菆之誕也由許鄭之言誤之此正乎言禮之失者也遭喪不祭禮也而今皆祭且疑不祭之恝於懐也萬子欲言祭則暌於禮欲言不祭則駭於俗乃申張子之言曰三年之喪期而可祭期之喪既葬而可祭此酌乎古今之攸宜者也漢文帝之令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言既葬之後廷臣之服宜然也而後世嗣君用之萬子曰此非嗣君之禮也是能明乎史以言禮者也魏晉之時守令卒官掾史輙制斬衰抑過矣萬子曰為舊官服者宜弔服而加麻此審乎禮而無過者也古者於師心喪三年萬子乃曰當齊衰三月此因儀禮之有友喪而推乎其意者也聞喪而未成喪者多矣萬子曰聞喪而哭以當襲次日又哭以當歛又次日三哭以當大歛此有禆於今禮之所未備者也今為三年之喪者有娶旁妻者焉有易服而為賀客者焉有獶雜子女以湛樂者焉猶號於人曰吾守二十七月之制也萬子猶稱禮經及公羊氏之言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此從乎禮之實而不尚乎其迹者也今之居喪而舉樂者曰以娯親之靈不知其果娯耶抑未也萬子曰大功將至猶辟琴瑟况重服乎今人持喪而弔客至輙籍記而往謝於其門僉曰為親而施敬也萬子曰孝子朝夕饋奠之不暇而逺離苫凷乎此皆儆乎俗禮之謬者也今之不葬其親者惑形家之言謀購吉壤或越數十年罹水火之灾而不䘏萬子曰當依周廣順詔書以懲不葬者焉此尤維禮之大者也使天下之為禮者得其論而深思之以蘄無歉於其心安見今人之不古若哉聞萬子所著譔甚富余所見祗數篇而其言之足以羽翼三禮者已如此推萬子之意将率天下之士與之行古人之禮惜乎士之未見其論或見之未及展數紙而欠伸欲卧萬子亦無如之何余故臚述其言將以諗夫天下之學禮者
納蘭氏〈成徳〉禮記陳氏集説補正
三十八卷
存
嚴繩孫曰禮記不以衞氏集説頒諸學官而專用陳氏集説取士此苟且之圖也容若爲補正之習禮者試一取證非小補矣
楊氏禮記説義
未見
汪琬序曰三禮不明乆矣官噐之異同儀文度數之詳略其間紛紜轇轕疑不可信者盖更僕不可數而立馬不能算也姑即禮記言之一郊也或曰用辛日或曰擇元日然則元日爲是乎辛日為是乎一禘也或曰春祭或曰夏祭然則祭於夏為是乎祭於春為是乎一廟制也或曰大夫有皇考廟或曰有太祖而無皇考然則宜從祭法乎抑宜從王制乎一奔喪也或曰大功望門而哭或曰見喪者之鄉而哭然則宜從雜記乎抑宜從奔喪乎一禫祭也或曰中月或曰祥而禫然則宜用二十五月乎抑用二十七月乎一異父兄弟之喪也或曰大功或曰齊衰然則宜依子游説乎抑依子夏説乎四十九篇出於小戴一家而猶彼此乖反此皆學者所當盡心也漢唐儒者往往膠守師説而不能詳加考求訖於前明則特視為科舉時文之業口傳耳剽以冀倖一第實無人焉綜核貫穿於其中何怪乎學日益陋識日益卑四方之風俗亦日益壊而天理民彜或幾乎息也關西楊公鳯閣盡心於禮者有年獨能旁搜儀禮周官二經淹貫馬伏鄭王諸訓故以成此書取而讀之則吾前之所疑者公固已深思自得或微引其緒或詳折其衷繭抽解剝悉犂然而筆之於書矣以是禆補世教夫豈淺鮮也哉於是公從子三開使君醵金刻之呉下工竣而命余序之余於禮經素非專家而願因公之書以其餘日稍盡心焉故遂承使君命為之序
經義考卷一百四十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