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齋先生文集 (田愚)/私箚卷一

別編卷一 艮齋先生文集
私箚卷之一
作者:田愚
1927年

與申仰汝斗善○戊寅

编辑

愚雖謬妄甚。亦有血肉之身。豈無自私之理。只爲見得尊師衛道。不容不爾。故目見仇謗溢世。而不敢變素守以徇之。其情良亦戚矣。苟得人地俱隆。如執事者爲之。則斯文有扶植之助。而自身無拳踢之加。乃執事自占便宜。而無任事之心。使此孤賤陋劣者代之。是豈君子公正之心乎。執事不惟不自任。或乃反助彼勢。無乃尤不可乎。去年祭文之來。愚以問於執事。則答以彼固妄人。又謂有心術之病。又曰。如壽康之例。又曰。引康矦以譏晩節之隳。又曰。語益深重。遂至誣辱。又曰。暗譏之伎倆可惡。終之以麾之門牆之語。此可謂片言斷案也。尹,徐諸公。見其文。固已疑之。得執事書。遂以爲十分無可疑。使愚作書於彼也。夫旣如此。則一番人所謂啓田愚文告靈筵。封逐祭文之惡。念皆執事過者。不可謂不然也。至練祀時。執事乃以往復後進退立論。而得諸公之勉從也。執事得和平之褒於彼邊。固在此一著。而尹徐及愚輩之得罪於先師。亦在此一著也。愚要執事代草三四請。竟不爲。使愚執筆。而終致無限醜辱矣。然愚之爲此書。以草本呈覽。而執事謂之約而盡無容議到。則彼雖狺狺。而在我實無足媿也。惟執事始爲規避。而終無一言相救。則爲可疑也。近詳執事所答柳稺程書。不惟不爲之辨明。乃反以祭文句語。爲一一極好。初無一毫疵纇之可議。又以其致疑者。歸於佗人之妄忖度。而自己則乃以言不見效。得罪正論爲辭。終又以子明心迹大惡。執事書曰。因迹而推其心。則可謂有大惡。而原其情則未也。未知推心之外。又安有所謂原情之事耶。直是不成說也。愚向以會議後答書仰請者。意蓋有在矣。今乃爲彼此所笑。可惜可惜。侮賢誣人等語。說與於彼。而不知世閒有公是非。不惜自己爲兩截人。豈亦所謂剛強不足。不免於兩徇之私者耶。雖然。月前明剛之會。始直謂其人爲陰證。復以其文爲暗譏。又曰。彼邊只有柳稺程一人而已。又曰。其人客氣。實從心術之病而生。此言若只爲諸人之聽聞而發。則執事所謂口然而心不然者。恐終免不得也。不然則晦翁所謂范公所重在此。故卒不能勝其義理之公者也。第念執事之於此事。再變其說而後。復與吾輩合。此吾黨之幸也。然頻復之厲。聖人攸戒。惟執事愼旃。且執事答柳洪書行于世。則亦不得不一番仰質也。其書謂子明亦有憮然之色。將悟之萌。噫。此何言也。無乃以執事之心度之故歟。嘗記記言答堂兄書曰。今見希仲來言。思誠見英甫。言三年之制。英甫意悟有悔色。愚每竊笑其言之無理。不謂今日亦有此詑異語也。執事書。又有面質脫空之語。而細觀上下語意。似指媚世也。然彼所云云任宦也。而執事卻將別事說殺了。恐問答不相値也。問答雖不相値。而外面則猶足以實讒者之言也。大抵任宦之說。則愚與先師。不曾以此致疑於嘉陵。而今曰面質脫空。眞無天者也。只是媚世之云。則爲可疑之端爾。蓋此二字。固非嘉陵所自言。而纔聞承旭之辨。便以盍諫師門。反務強辨見責。故媚世之說。不得不歸於嘉陵也。又其對鄭胤永言。若秉筆者。直書某年。以某爲諭善爲祭酒。何哉。竊所痛惜。故勸尊師門及時進言。以拒儻來云云。鄭以其所與嘉陵書草本見示。而其中有此語。此又與其人致先師書中貴焉之恥。終無時可洗之說。同一意致也。愚之以其所謂可質神明者。爲可疑者。亦以此也。先師之謂非相知者。亦以此也。丙子秋。先師語愚曰。前日重菴來時。書歲寒松柏字。以見贈。我笑謂兄以我不能爲松柏。故有是贈。然我則自謂歲寒松柏。兄勿慮也云。此在媚世強辨云云之前。而先師猶有此語。正以其前有貴恥之書故也。使彼書出於先事之慮。則或可諉以激之使言也。乃於事去之後。自謂追恨無及。而猶有此駭異之語。其心所在。誠永可知也。承旭之謂小子亦欲告絶者。亦以此也。當時事實。不過如此。何曾有任宦之疑來。故野愚向對執事言。若使先師果有此疑。則吾輩何爲經年不得聞也。此言可思也。金春善日記。是記承旭之言者。而其言曰。愚見王父祭文。附會任宦之說。貽書諸人。若如此說。執事必先聞之。尹徐任諸公。其次也。而今旣無一人聞其說於田愚者。則其說之誣妄。可見也。而一番人。方且信之如蓍龜。寶之若金玉。信乎巧言之可畏也。執事答愚二書。洪書謂始疑其贗作。後聞李重九所傳。益信其爲妄。彼中所以日夜鍛鍊。而成田愚之案者。不過如此。則豈能免誤入人死罪之過乎。竊爲之代悶不已也。柳書又言。練日與重九和會之席。始說出眞情。未知此語何所指也。若是指任宦。只是俗說。非出嘉陵云者而言也。則愚於此事。原無二語。何曾枉了嘉陵也。柳只被讒人所欺。以愚爲前此實有改頭換面。粧撰曲折之事。故今以此爲說出眞情。而認之爲服罪者然。殊可笑也。又以金玉振親聽來傳爲證保者。尤爲無理也。大抵愚之說此話也。非特金一人聞之。當日在座三數十人。一時同聽矣。日後如有一人說田愚果自以任宦粧點之罪。首實云者。是時。雖截取此漢頭去。亦萬萬無恨矣。蓋諸人有眩於讒言而見問者。故愚對以非出嘉陵。只是俗說。金玉振過嘉陵。見諸人罪愚之說。必欲爲之分疏。而誦傳其酬酢矣。今柳以此爲情迹之敗露。可見其察言之疏。斷獄之易也。夫察言之疏。斷獄之易。非惟柳有此失。竊恐執事亦或不免焉。蓋有李事來。執事遽以粗淺精深。分兩人之過。自此士友之閒。或頗駭之。然愚則不信也。觀於再祭之文。可知矣。不謂金春善日記。旣載此語。而柳書又引之以證愚小人。而謂執事有知人之明。斷人之嚴。其下又曰。獨於近日構誣金先生之事。不能以一言折之。何也。豈精之極。深之至。眞有所難辨者耶云。而執事答之。又以柳說爲眞格言也。則盛意所在。大可見也。然向明剛時。對諸公自言。其意卻謂某於李某之失。終是放不下爲有所之病。故其過比彼麤習。爲精云爾。非謂如小人難知之惡。此則當辨晳於彼邊。於是一座皆釋然。然歸來細檢所答柳書與所云云。不啻燕越之相反也。愚於是不能無疑於執事之學也。告子云。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孟子以爲不可。其意以言有不順理不自得處。卽是心有不順理不自得處。故不得於言者。當求之於心。直就心上理會。是爲晦翁之所雅言也。今執事於論人斷事之際。時有心口不相照應處。故不揆僭妄。敬爲一誦之。未知高明以爲如何。執事向說洪在龜,李承旭。是將生大事之人。愚謂李之生事。今乃知之耶。執事雖自言未嘗信其人。然謂之深信。則不可。而謂之全不信。亦不可也。其人禍心。只觀僞書一紙。可見。野愚旣無書。而曰答徐。野愚旣稱答徐書。則又何不直送之。卻只將去流布四方也。其人所爲如此。而京鄕士友。多有見欺者。豈亦七聖皆迷歟。然昨年做出兄妹云云之說也。已知有今日事矣。噫。倂世士友中。德性文學。如柳稺程者。何可多得。而卻被此人所欺。終恐無發脫之時。此爲所痛恨也。彼之以愚爲小人。亦只爲李讒所惑而然。非心實知其無辜。而故爲是慘刻之言也。我雖見絶。豈不能知其心哉。洪又卻只是當街打人底手段。其實蓋無足深怕也。聞其與雲稼書。謂當屛流之。又以不出太學通文。持徐鳳卿甚急。而又聞有爲鄒公安靜之論者。賤迹或須少安。然李之利口。洪之麤氣。豈肯但已也。愚從師爲學。無所得。只不驚寵辱一著。可謂云爾矣。如今諸人怒目切齒之時。吾心卻與平日不甚異也。嘗記先賢之遇禍變也。自謂此如破甑。若不打破做兩片。亦須打做兩截。不復能顧慮。愚於今日。亦云爾。執事向在明剛。以近日所處。爲激成惡心。挑發禍機。當時野愚略言其不然矣。愚近復思之。陸門人爲曹表所激。而視朱子若仇敵然。故先生答諸葛誠之書。以彼之因激而起者。爲人欲。以此推之。爲人所激。而遂爾成惡心設禍機以待之者。於天理人欲二者之閒。果何處也。且朱門諸子。目見諸人之仇疾師門。而未嘗有吹毛起鬧。如今人者。豈黃蔡諸賢隆師之心。有所遜於今之所謂醇儒者而然歟。抑今人以己心爲極則。而不復取準於義理之正。故雖自謂主理。而實不免於主氣而然歟。未知執事以洪之所欲爲。爲合乎聖賢之成法耶。則爲田愚者。將媿死之不暇矣。若以爲出於一己之私意耶。則爲其所中傷者。又將含笑而入地也。惟執事明以敎我。彼中諸人。以愚爲侵斥華西者有二說。一則曰自初如此。嘉陵。答雲稼書。二則曰怒室色市。嘉陵與申稚安書。自註云。由此漢之見忤。辱及先師。此二說者。自相矛盾。未知孰爲定論也。且自初目華西。爲洋學禪學陸王之學者。何不卽行聲討。乃至今日祭文見卻之後。始欲勘罪也。且嘉陵與人書。謂愚與柳書有此說。如此則柳告絶書。何爲掉了如此好題目。乃只就祭文。艱辛覓得索隱行怪之說。以爲罪案矣乎。此皆不可曉之事也。執事答洪書。謂直斥尊先師之語。則某未之的聞。未知從何而得其明證也。執事書止此。其明證之所從得處。不難知也。惟愚之侵斥華西也。都不令老成諸公知之。乃獨與李承旭如此爛語。此爲眞難知之事也。然愚不狂不癡不喪心而妄罵。不應有如讒者之說也。第念其人忘寢忘食。只一心所欲成就之者。只有殺田愚三字而已。以故其僞書中許多排布。無一字不是蛇蠍之心。而其中山地一款。則又必欲假柳氏之手而殺之也。然人之死生。自有命之者。雖寮之愬行。其實寮無如之何矣。曩見篤守齋答野愚書曰。李之僞書纔披。身靑寧欲無言。此雖費盡機巧。彝性罔墜。婦孺必笑之。如有助之者。尤可哀也。尹丈書止此此雖寂寥數語。亦足以少折兇邪之氣也。僞書直以愚爲賊。以野愚爲賊黨。而鄭胤永與篤守齋書。又引申桂之言。以愚爲孟德仲達。以尹丈爲荀或賈充。而爲兩賢者。不忍告絶。甚矣。兩賢之中毒於田愚也。只是以孤豚之蹤。乃先兩賢。雖甚光華。亦甚皇悚矣。然欲讓與別人。則人必不受。姑欲。僭據而盜有之耳。第僞書之說。其所關係。固有不止於賤子一身之利害者然。欲逐條辨破。則又若與之相較者然。自辱大矣。置之勿復道。可也。一番人。又以愚祭文。有千載之託之語。謂之以傳道統自居。有孀孤滿目之語。謂之以不恭之說。加之於母視之地。有陰陽心迹之語。謂之以慢神。以此爲大罪。然不鄙其愚。千載是託。孀孤滿目。興我慨傷。此兩句。皆出於方正學祭其師宋公文。方先生豈必有傳統自居之意。豈必有不敬所尊之心。况陰陽離合。心迹矛盾之說。則農翁嘗以擬之於文谷。以明其必不然也。用之於父者。謂不可施於師。愚不識其何說也。至於題主傳統之說。尤不足以供兒童之一笑。而所謂醇儒者。亦遽信之而筆之於書。於此。可見其所養之淺深矣。至其所論心理之說。則未知尊意以爲如何。而遽以得失不甚遠了之耶。然旣曰不甚遠。則其中亦不無少差互者耳。千里之謬。不出於千里。而起於毫釐之差。豈可以不甚遠。而遂欲合之乎。執事又引無爲而爲有爲之主者理也。有爲而爲無爲之器者氣也之語。謂只此大本處。必不能相異。此尤未安。執事且道心是有爲無爲。若是無爲。則人身上許多造化。果孰爲之。向見洪與鄭某書言。明德。是無爲而爲有爲之主。此果與盛見。不異否。若是有爲。則彼豈肯以所謂氣者。當心之本色乎。昔年得柳稺程書。以心爲有爲之理。此與盛見。不異否。彼此所見。原自不同。而今遽以大本不異爲言。正如兩人本非族類。而吾欲強以色笑。使相連屬。彼豈能舍其本原之異。而從吾牽合之說耶。執事又謂彼此所爭。不過名位界分之閒。味其語意。似若以名位界分。不甚以爲事者然。此甚不然。如人知父子尊卑之理。而卻於名位界分。有所未瑩。或乃指父爲子。以子爲父。則執事許之否乎。一番士友。雖說理爲氣主。而卻將此心以爲理也。是其所爭。不過名位界分之閒。而所差則乃是儒釋邪正之分也。名位界分之差。豈細故也哉。大抵統論心之大用。則性固在其中。故得太極之名。朱子於啓蒙。引卲子心爲太極之語。其意只是如此。何以言也。朱子嘗以性猶太極。心猶陰陽爲言。而又曰。性外無理。則未嘗直以心爲太極。如洪書之說也。若以之對性。則心實屬氣。而性卻爲太極。蓋理無二體故也。靈字神字之說。亦只如此。而尤翁所謂心有以理言者。又有曲折。非可以草草說過也。嘗考朱書箚疑。論吳伯豐語云。心雖是氣。而該貯此理。故或謂理。或謂氣。而皆可通。大全浩然章質疑亦只如此。其代太學生疏。則又曰。聖賢有合理而言心者。然亦指其中所具之理而言耳。何嘗直以心爲理。如㮨之見乎。尤翁以理言心之意。原來如此。今者單擧此句。以爲認心爲理之證。則恐未免爲驅率前言。以從吾意之弊矣。愚每謂彼中士友之論心。旣與朱宋不同。則與其苟且牽合。無寧別立宗旨。自爲一家之學之爲快耶。因記年前。愚與執事。見嘉陵於李某家。見謂栗谷尤菴全體大用之學。吾固無閒然矣。至其心性之見。則不敢以爲是也。因笑曰。此則老兄輩幸且寬假之。未審執事於此。尙可以大本不異。一向籠罩將去否乎。愚妄意。栗,尤兩賢之道理事精麤。一以貫之。其所知似與所行。無一毫之不同也。今曰所見雖誤。而所學卻是。是於心性道理之外。別有所謂全體大用之學矣。此豈非二本乎。本原如此。則其末流之弊。又何可勝言也哉。上蘆時。愚進見於先師。則書一絶見示曰。栗農見未透。拙修勝尤菴。不知何許士。大眼又高談。因言此說。鄭君祚親聞而來傳之。愚對曰。此語小子亦聞於鄭某而駭之矣。此愚之前後祭文。所以有栗,尤之賢焉。而謂知行之二致。及新學方熾。栗翁見疑等語也。曩見彼中人致執事書。以栗翁見疑之云。爲醉漢之狂叫。吾恐其錯認了對頭也。愚聞性爲心之主。心爲性之器。此儒門相傳旨訣也。華西之說。則愚固未之細看。不知其與此何如。而惟以柳說論之。則不啻如水火之不相入也。蓋其說以有知有覺者爲理。而性是無爲之物。豈能爲心之主乎。此數十言。若一字不是柳意。天厭之天厭之。如此則性外有理。而理卻有爲也。如此則所謂性者。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所謂學者。又但當本心而不必以本性爲事也。且性外有理。而理自有爲。從上聖賢。未聞有此議論也。彼旣曰理爲氣主。而又疑性不足爲主。則其認性之無爲爲空寂。認理之爲主爲作用。可知已矣。以性爲空寂。以理爲作用。是庸有別於異端之說乎。但其天資粹美。故其心之發。不致走作耳。然據其所見而言之。其勢不過一再傳。天下必有受其禍。而斯文益以不振。此豈非大可憂慮處乎。朱子論心有二說。其分心理爲二者。欲學者治心以合理而言也。若曰心卽是理。如陸氏之言。則治心者。將任其心之所爲。而不必以合理爲事。故論聖人之德。乃曰心與理一。而其曰心與理爲一者。乃是爲釋氏廢理而本心者言也。若曰理爲心障。如釋氏之說。則爲學者。惟恐其理之爲害。而將必以此心爲極。故論釋氏之病。則曰心與理二。學者要須審其立言之意。戒其廢理者。而守其治心之說焉。可也。今也乍見心與理一之說。爲釋氏而發也。遽欲執此而黜彼。反自陷於本心之說焉。惜哉。今一番人。亦知禪陸之爲異學。而斥之不遺餘力也。而今曰。反自陷於本心之說。則將誰信之。然嘗考農翁之言曰。雖自謂治心而不本於性。則亦將何執以鍼異學之膏肓哉。此昌黎之闢佛。終見詘於太㒹。而象山之攻禪學。適見笑於紫陽者也。以此觀之。愚所云云。亦不爲無據。而不至爲佛氏所譏壓良爲賤之過矣。或曰。彼見雖不能無誤。亦是敎人竆理存心。則何遽有害。而必與辨之。且爾今爲人陵踏。將救死之不贍。而何暇攻彼之失哉。且黨同伐異。外假衛道之名。而內行求勝之計者。古來滔滔。今亦安知果不出於此耶。且爾雖說得口破。世豈能人人知之。人人尊之乎。區區妄意。竊謂爲彼學者。固不可謂之無所竆。亦不可謂之無所存。只是竆得那有爲之理。存得那無本之心。與聖賢之敎。大不干事。然以其說得儘相似。混得儘難分。故辨之不得不明。言之不得不切矣。昔栗翁論象山之學。言必稱孔孟。行必本孝弟。而其用心精微處。乃是禪學。故其闢之之難。十倍於佛氏。今柳氏動稱朱子之言。故其害道尤有甚於子靜矣。爲聖人之徒者。畏天下指爲黨同伐異。遂皆膠口閉舌。不敢言其非。則世之人亦何賴乎學道者哉。如此恐非聖賢之用心也。若又以禍福言之。孟子之於楊,墨。所以闢之。如不共戴天之讎。而朱子止曰。彼亦未怕孟子。朱子之攻象山。至有眞胡種子之說。而爲象山者。又止曰。元晦不肯聽人說話而已。皆未有相害之心矣。然古今人度量不同。中國與偏邦。風氣自異。則其邂逅致禍。亦未可知也。然惟是未嘗爲學。便都無事。今旣從士友之後。與聞其說。便如此計較不得。才涉計較回互。便是辜負聖賢之敎也。且孟,朱所以與人辨與人爭。只要人知聖人之道爲是。異端之說爲非爾。豈必要人知己。要人尊己而後爲之哉。愚竊覵執事之意。似是懲刱於懷尼之爭湖洛之辨。故凡於人物邪正之閒講論同異之際。一切以和同爲主。殊不知分別邪正。剖判同異令不相混淆乃是自然之和不然。只是私意人欲而已矣。昔朱先生譏陳君擧不肯分明說破。卻要包羅和會衆說。不令相傷。其實都曉不得衆說之是非得失。自有合不得處。又與周子充書曰。近年習俗。凡事不欲以大公至正之道。顯然行之。而每區區委曲於私恩小惠之際。本欲人人而悅之。末流之弊。常反至於左右拘牽。倍費財處。而卒又無以慰天下公論也。區區妄竊以爲今日梨山之論。或不無與此相髣髴處。故李事也。金文也。精麤說也。心理說也。士友之與執事言者。經年閱歲。而不知主意之所在。恐聖賢之心。明白直截。洞然四達。不如是之幽暗回互也。大抵調停二字。如無明道規模氣象。則朱先生以爲不免以權譎利害之心爲之。則其誖理而速禍爲尤甚。尤翁之稱朱先生。亦惟曰。於陰陽黑白。剖判之勇且嚴。如一刀兩段。不敢少有依違因仍之意。此正大學誠意章事也。然非讀書竆理之至。何以與此。此聖門之敎。所以必以格致爲先也。此等訓說。雖無甚新奇。而至理實不外此。若無甚難能而體之。卻儘不易。伏願執事毋謂是已知已能。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扶正論。以永終譽。愚不勝眷眷之望。如其不然。則天下之士。將有以鄕原之道。疑於執事。而過門不入而無憾者矣。此愚之所大恐。蓋非獨爲近日事也。愚方以操懿弑逆之惡。弑師二字。見於承旭僞書。見斥於諸賢。則宜延頸待刑。不復敢開口。只爲斯文大事。不能不耿耿。故冒陳所懷焉。使其言而是也。則切幸徧以告于吾黨。以一諸賢趨向之志。固愚之所願。如其非也。則又須顯然鳴鼓攻之。以昭先師好惡之正。如柳書之云。亦一事也。惟高明裁之。六月八日。愚再拜。

與申仰汝己卯

编辑

病中。試閱東峽士友所與執事書。不覺一笑。蓋彼邊所深怒者。其大綱有三。曰任宦也。華西也。金文也。執事之所不韙於賤子。亦惟是已矣。然金文之外。以任華二說。惹起許多葛藤。至於今。不可收拾者。其源都只出於承旭三寸之舌。而自金,柳以下諸人。無一人不弩眼握拳。用盡一生氣力。此豈非白沙所傳僧宦之爭。使人發一大笑者耶。一笑之餘。更以平日相與厚善之誼。吾黨愛惜斯文之意推之。又卻有惻然傷痛。凜然憂恐之心。此人情之自然流出者。非出於強安排也。今請以任華二說申之。夫柳書所謂情迹敗露。洪書所謂欺罔父師者。以任宦事言。而執事答柳書。所謂誣人者。亦以是也。然執事於此時。亦別無明證。而惟讒人之言是據爾。故其後答愚書。始自訟其錯認任宦媚竈之爲一件事。繼而又曰。恨未及當時照檢而辨明於彼也。此任宦說之脫空者然也。柳書所謂前後譏詆洪書所謂誣辱眞儒者以華西事言而執事答洪書所謂寒心者。亦以是也。然執事於此時。亦別無明證。而惟讒人之言是據爾。故其後答愚書。始言彼以執事爲侵斥華西之不可曉。及明證所從之不難知者。來諭誠然云云。此華西事之脫空者然也。據執事前後之論。則其于任華之讒。蓋不免始信而後。乃能覺悟也。方其信也。旣以心迹大惡。布告中外。此正得仁者惡人之意也。今則旣覺悟矣。君子行己之道。又似不當閔默含糊以處其身於疑似難辨心迹不明之地也。抑又念之。往年彼人之懸註鄙文。而謀起大禍也。向來執事言。承旭自服懸註之罪云矣後見峿丈。則曰渠於此事。卻又抵賴。而歸罪於金門云。愚每謂始者。彼此共爲之。今則互相推諉矣。執事旣知賤指之不然。故移書峿丈。俾之力挽懷山聲討之擧矣。今此任華之謗。乃是權輿於承旭而結局於執事者。則比諸懸註之初無干涉。恐尤不可無一言也。如何如何。至於金文一款。執事始終論議。前後事實。恐終離不得一箇苟字地位矣。蓋始則與衆同疑。終則獨自脫然。其苟一也。始則有麾之門牆之語。後來卻以留置釋麾之之義。其苟二也。彼文以門人盡棄師說。謂之允紹斯文。則其譏侮先師。已無餘地矣。試使愚文。告華西以此則彼決不肯安而受之。以此知四賢荷蕙。皆非無心。况緊守一語。是朱子所短和靖語。則尤見用心之迹。彼亦不敢爲諱避之計矣。况驅抑無望公儉厥德之閒。揷入誰能得輿。用當剝陽兩語。可謂巧且巧矣。外若許以剝陽。而實未嘗許之也。此以何時來復之句照之。意尤分曉。大抵使吾師生之學。初無所異於彼。則彼必無剝陽似許未許之理。亦必無何時來復之望矣。然則純坤一句之兼包學術而言。不其明乎。其文用意如此。而機變巧敏。足以亂人之心目。故人多不察而被其欺也。向見沈雲稼與彼書云。旣寓譏貶之意。又欲使人不覺。作文又無如此之法。此言約而盡矣。雲稼之見如此。而其前金柳二書。乃強以渙釋於其文。稱謝於沈丈。此亦欺人之術也。而執事終始以爲不須論。其苟三也。彼之再祭文。所謂不能抑洪水驅猛獸。及傳鉢之人。情狀莫逃兩段。又是前文大小皆舛之斷案。而執事不惟不覺悟。乃反以前見爲過中。而以惘然自失。摧謝於彼。其苟四也。最後執事見愚言。彼文固是可憎。然彼之心術。何干於我。據此則執事亦非不知彼文之可惡。而惟欲以彼自不是處之。此若只關已事則可。今乃父師受侮。而只以一句冷語了之。其苟五也。尤菴答黃周卿書曰。伊川之待邢甚厚。邢若於太中無善狀。則其待之又別。此正說破此義也。向聞令弟見愚所與執事書中。有鄕原語。深恨之。至發田恰似李之說云。區區於此。竊有未諭。蓋愚之獻執事書。不過謂如不改圖。人將以鄕原疑之。彼之祭先師文。則乃曰理事皆舛。門人盡棄。乃爲正學。此其語意。果孰重而孰輕乎。且此是生前過慮。彼是身後斷案。則其輕重尤有別矣。而執事兄弟之處之也。在自家則怒之。在先師則安之。此又不免於苟者六也。此一段。最當惕念處。若又放過。則無復可望於必同。嗟乎。晦翁之告象山有云。如曰未然。則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各尊所聞。各行所知。亦可矣。今愚於此段。亦敢云爾。愚聞君子之於事。無所苟而已矣。切幸執事於此。以光明正大之心。行春生秋殺之事。使心公理得。而表裏無憾焉。則斯文終賴。吾黨幸甚。未審尊意以爲如何。向來沈謹菴於彼文。其所見亦如執事。後因其弟之言而覺悟矣。今若得執事亦回前見。自可憎而推之。其至於可斥。僅一閒耳。則先師腳下。若而人皆得歸一矣。此豈非美事乎。

昨年承長書。鐫誨感銘之餘。仍將所疑。逐條寫對。旣而思之。若得一番面論。庶彼此交盡。故姑此藏戢。自頃承晤以來。又覺有多少未盡之言。以此知口說未必得如文字之詳。朱子之訓。爲有以也。今倂將前日所草別紙。再拜呈納。如有未安於心者。必與反復爲幸。吾曹講說。不厭詳悉。每見相識閒有好爲循默之態。退而察之。其實不求益耳。蓋與人騁辯求勝。誠爲可戒。然於所當言而不言。又從而爲之辭曰。吾所畏者空言爾。恐終不免爲蓄疑欺人之弊矣。愚意如此。未審是否。

別紙

编辑

任宦媚竈之說。非出嘉陵者。先師已知之。則安知吟詩之意。在於彼乎。媚竈執事雖疑之。而旣不聞其自言。則先師必無輕信之理。而執事乃特書之。此果非誣人乎。

任宦之謗。固非出於金。而至於媚竈之說。金纔聞承旭辨語。便責以強辨。其意亦不以世俗之謗爲非也。况又有貴恥之書。又對吾兩人言。東州士友。有媚世之疑。所謂東州士友。正指其門徒而言也。然則其迹著矣。何得復爲之回互乎。先師與愚書。有曰。重菴書仰呈。一覽如何。一邊之謂我巽劣。可知而恐難曲從。又曰。某處所謂行權怵禍云云。苦未知其必然。最後書。有記夢語。又錄呂子約答朱子書一通以寄之。曰。今人之公心正見。不及古人如此。可歎。此在下世前十日也。况病患時。又承面命。以爲指朱子之無疏。謂之媚世可乎。彼之所見。殊可惜也。據此則彼所云云。豈可謂先師之不信乎。今此來書之云。非必畏彼之勢而然。特不知此等曲折。而又欲實所答柳書誣人之說而然也。然近見金答晩柏書。始直言貴恥媚竈。生前果有此言。未知執事於此。又如何地不信也。

告靈註此事。似無足仰瀆尊嚴。而且况疑信未判。遽乃不謀而爲之乎。野愚亦未之知。佗尙何說。且語欠裁擇。隱然以尹胡兩賢。歸之於希世取寵之流。帝魏非溫公所刱。只無心而仍舊耳。今乃與拜虜之人。倂列以醜之。此果非侮賢乎。

昨年十月朢會。諸議皆以斥逐爲定。至使愚代草任哀告絶書。則何可謂之疑信未判耶。其告由之不謀於衆。則又以諸公散歸。而不及更議耳。此何足爲大罪乎。野愚之與柳心齋書。作於其月十八日。而有封還祭文語。此書亦何曾謀於衆而後作耶。蓋僉意旣同。則自不須更議耳。侮賢之說。彼旣嘗有媚竈貴恥之說。又適引與蔡秦相干者。執事書。亦言引康矦以譏晩節云云。故當時遣辭之際。欲言彼人所疑之曲折。而不覺其少過耳。此固有未審之失。然使斷罪者。平心而究之。亦不無公罪私罪之分矣。如何如何。

陰陽矛盾。小人之語。雖有前據終覺未安。可思之端。語意可疑。足以招人之言。

陰陽矛盾。農翁欲以明文谷心事之必不然也。則後之引用者。奚獨爲未安乎。以可思一句。爲可疑。尤恐不然。蓋可思之云。正謂旭言不可信。觀下文尤春之諭。指意大殺分曉。特執事被承旭所眩。而有此疑耳。陰陽心迹。愚本但依農巖集本文而用之。今旭也加一小字於人字之上。此雖無大利害。然改易人文字。使見者駭憤。自是彼輩之能事。殊可憎也。

若其所疑。亦曰彼若有心。則是誣辱也。暗譏也。心術之病也。卽此是陰證。非此外別有所謂陰證也。

陰證之說。愚與野愚。問人之病痛。有陰陽之別。彼之近日所爲。當屬之陽耶。陰耶。執事答云。是陰證也。當時問答。只是如此。今乃以前日有心無心之爭。錯雜於其閒。使當日酬酢之意。䵝昧而難明。此類反之於心。得無不自慊之累耶。

若無心。則我徒億逆而取辱耳。

吾輩棄所學之大小而同歸於彼。然後始可謂允紹斯文而喜見天心。則先師之爲純坤而不得與於斯文。又何待億逆而後知乎。昔尹鑴嘗有朱子豈肯事寧宗之語。則尤翁以爲彼自擬於孔子。而以冉求處朱子。至煩於章疏之間。農翁見尼疏之辨江都事。而引淸陰桐溪。以爲觀其用意微處。實譏尤翁之不死於圍城。此由執事觀之。亦必謂億逆之累。而愚意卻謂是先覺之明。以故尤翁之答芝邨也。說及鑴語。而曰。人多放過。而吾友覻破其胷臆。豈謂七尺之軀。能儲萬匀之力也。伏願執事。暫置其自信己篤之見。而公聽於衆人所同之論。毋卒爲彼人所罔也。如愚者雖似拘拘於文嫌之間。然實則有不然者。如大冬之松。柳之誄文。亦引用。而此則全篇無譏訾意。故無所嫌也。如何如何。

荷蕙一句。彼旣嘗用於其師。則足以自證其無心。此亦可更思之。

若論荷蕙之句。須先問全篇之有心無心。使篇中都無譏貶之辭。則此句之引。何足相嫌。只爲上下諸句。往往帶得什麽意思。則此句安得獨爲無心之辭乎。雖以用於其師言之。亦有不然者。尤翁於李序。旣引壽康語以譏之矣。若使尤翁作壽母詩。而有堂中老人壽而康之句。如晦翁之詞。則謂李序亦非譏諷語可乎。彼之用此句於其師。恐未足以證其無心也。

鄙所答稺程書。所謂反辭暗譏。其意誠不美。淺之爲丈夫等語。已以所嘗疑者。略見其微意矣。今乃何據而曰兩截人。曰始直謂。曰再變其說乎。

執事答柳書。旣曰若以平日之不合。今乃反辭暗譏。則其意誠不美矣。其爲人亦可謂淺之爲丈夫矣。又曰。豈以重菴而有是也。只此數句。變幻捭闔。直將彼之許多不好處。一時滌蕩了。更無毫髮玷累也。以此而謂之見其微意。可乎。以此而謂之同於舊說。可乎。愚之所謂兩截人者。此也。厥後明剛之會。乃曰其文誠暗譏。其人是陰證。故曰始直謂。又曰。再變其說也。

精粗淺深之諭。及以柳說爲格言者云云。及夫嘉陵事之出也。執事之擧措。非所望於平日。而竊有人固未易知之歎。故信筆及之。然其援引之意。則實在於上句之承上文重菴交淺之語也。此亦事勢曲折。有如此者。而今乃直以爲心口不相應而斥之以告子之學。不亦過乎。

精粗淺深。執事旣自謂本意不如談者之云。則其見柳書也。自應駭異之不暇。而今反以爲格言。則所引之意。雖重在交淺一股。而此書一出。彼邊之欲害賤子者。莫不以執事爲證。到此地頭。亦安能家置一喙。以明盛意之不然乎。惜乎。駟不及舌也。愚所謂心口不應。亦謂其所言不能達其意。往往爲匪人藉口之端。此必理有未明。志不帥氣而然。故前書敢以求諸心者。仰請也。且如告子之失。亦只是失於辭者。不求於心爾。非外然而實不然。如小人之爲也。以此奉擬。恐未足爲大罪也。

若執事所疑。則又不止此。而常以鄙不能悉從盛見爲悶。今乃以一番人所謂啓告靈逐文之惡爲證者。誠不知其何所據爾。此殆所謂寸木高於岑樓者也。

金文之暗譏。當初愚亦只在疑訝閒。及得執事書。謂不當泯默受之。所疑至此而決矣。故不以洪書之說。爲不然也。純坤剝復之彼此異見。特後來事爾。今以此爲寸木岑樓之諭。愚未敢服也。

麾之門牆之語。已悉於春間書中。何乃復疑而誅之也。

昨年十月十四日。得來書。以爲有心無心。自屬彼事。而只此誣辱爲大。則固當麾之門牆之外。而莫之及焉。噫。其未奠之前。不使吾輩知之者。莫亦有意否云云。及至今春。乃曰所謂麾之門牆者。非謂斥逐。乃留置其文而往復之謂也。此果成說乎。

當時往復之議。只是直而勿有耳。何敢遽自下筆。有若力主者乎

昨冬往復之議。旣自謂直而勿有。而不敢遽下筆。則今夏柳書之答。又何爲身質言語。不聽會議之言。而遽自主張矣乎。此所以爲可疑也。

以憮然之色。將悟之萌。爲斗善誣執事者。直令人損神而代慙也。色猶可以脅人以不審也。言不可以旣出而旋收也。當時執事。不曰到今疑可釋其半。而惟其蔽之厚。故未可遽爾回棹。而第以此意。明當馳書于野愚乎。且舍弟在傍。以文須從儉規之。執事旣然之。而語次。又曰。吾亦不能無後悔矣。是豈非將悟之萌乎。其言如是。則色亦可推而知。故果以鄙賤之心而度之。孰謂色與口不相應若是耶。

當時執事盛言。彼文無疑。而曰吾則倂與荷蕙之句。而冰釋云。故愚曰觀彼說而謂之釋疑。容或無怪。而我之所疑素深。則不可遽回。此何可謂將悟之萌乎。不無後悔之說。又只就文須訒出一邊而言。何干於彼文之悟不悟耶。當時執事。是釋然於彼文者。以是心而聞吾言。故便認以爲將悟之萌。亦其勢然也。此雖非有心誣人。而意必之私。則不能無也。此則似當更加省察也。

任宦媚竈之問答不相値。則只緣當時認得一件事故耳。此則果有不審之失。然其爲鄙薄之說則等耳。其一與二。何足多爭。但以此而實讒人之口。則爲可悚恨。而柳稺程書所謂和會之席。始說出眞情者。果是失實語也。恨未得當時照檢而辨明於其答也。

以是觀之。執事之所聞所言。亦容有未盡處。望更推類以盡其餘焉。聞柳稺程。以鄙文有瘠環之語。終是致疑於任宦之謗去。此亦無足怪也。然瘠環之引。但以明媚竈之爲虛謗而已。其侍人與任宦之爲一類。則有不暇及也。此何足爲粧撰任宦之斷案也。

若夫激成惡心。挑發禍機。執事安得辭其咎也。祭文之十條懸註。及許多氣習。是孰使之哉。彼雖因我而發。我本無過擧。則亦何所恨。如其不然。則豈獨無不慊於心乎。且鄙何曾以因激而起者。爲非人欲耶。此卽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之意耳。旣以激之者爲過擧。則爲所激者。自可不待言而諭矣。向所謂惟稺程一人者。雖出於閒語。而意則可見云云。

昨冬洪在龜之來。在斥逐祭文之前。而其時執事書曰。今番嘉陵人來。風色甚不好。將來之憂。似無竆期。據此則禍機潛伏。厥惟久矣。盛論之前嚴後緩。似亦因此而然矣。向來野愚言。洪齎金文。潛來暗讀而歸也。有抵金書極口詬罵。不忍正視。以此觀之。何可謂斥逐祭文。爲激成惡心。挑發禍機者乎。野愚語止此。今執事乃以彼之十條懸註。許多氣習。爲愚之所使。恐未之思也。嘉陵只有柳稺程一人之語。足以知盛意之所在也。然此人於金之假託愚書。而造爲洋禪陸王之謗也。居在一里。不與止之。又或助之。可謂有師生之性者哉。愚每謂柳只被讒人所誤。而其心則無佗。至於此事。卻倂與其本源。而不能無疑也。前之所爭。爲其見解之差。今之所疑。乃在心術之病也。大抵知行一致。心迹無分。自是不可易之道理。夫安有失於格致而得於誠正。病於本源而理於事爲者乎。彼雖斥我而其所存所發。不至大家醜差。則亦豈非愚之所願聞者耶。大抵彼此皆士類也。雖以事爭。然得以義理相進退。而世俗所謂詐力一點使不著。則豈不少損流俗嗤詆之分數矣乎。是爲區區所心祝也。愚之此言。實出肺肝。儻或見諒否。

彼之立心。未嘗不循轍也。爲學未嘗不主理也。此非大本不相異者乎。大本旣同。則其規模之未綜密者。乃是白中之黑耳。

兩家大本之不異。向以理氣有爲無爲見敎。而愚以爲不然。則今乃轉向主理循轍上說。此尤不然。彼旣以心爲極本之理。則其所謂主理循轍者。恐與聖門以性爲本之說。不同矣。顧安可以是爲大本之不相異者乎。

異端之爲異端。必欲陵駕前輩。自立門戶。今彼之心法學術。未見有此氣象。

彼之謂栗,農見道未徹及不數吳,洪諸先生。而至有明德主氣之學之說焉。此非陵駕前賢自立門戶而何。

來諭所證栗尤心性之見。爲不是者。乃一時之妄發耳。旣以全體大用。爲無閒然。則斯已足矣。

以栗尤心性之見。爲不是。是其平日定論。而今謂一時妄發。恐非彼之所安也。况旣以心性之見爲非。則又安有所謂體用之無閒然者乎。此乃詖淫邪遁之尤者。而猶且與之。此又愚之所未安也。

異端之師心者。作用爲性。惟氣是任。而無復約情制動一事。故人欲肆而天理滅。今彼則旣曰理爲氣主。此非主理之學乎。

昔之亂朱子者。在朱門之外。今之亂朱子者。在朱門之內。粤自象山刱爲異論。遂與朱子倂立。而其道之不同。夫人皆知之。近時柳氏之學。則似尊朱子。而實同象山。故其說極有未易辨者。夫象山之與朱子倂立也。是對壘之敵也。似朱似陸而莫之辨也。是同室之寇也。朱子曰。理爲氣主。柳氏曰。理爲氣主。其孰從而辨之。雖然。朱子之說。固具在矣。苟有見於朱子之旨而確然自信乎理爲氣主者。則彼所云云。斷可識也。朱子曰。性外無理。又曰。心是形而下者。而又欲心原於性則朱子之所謂理爲氣主者。可識也。柳氏旣以心爲理。又以此爲極本竆源之主宰而又曰性是無爲之物。豈能爲心之主乎。則其所謂理爲氣主者。可識也。彼常主於心。故凡其所爲。雖有善者。不過出於靈覺之妙用。此常主於性。故凡其所存所發之善。無不本於天命之實體。是以雖其爲說。竆巧極精。幾與朱子無異。而其所主不同。則有必不可得而混合者。程子曰。聖人本天。釋氏本心。又曰。佛說與吾儒同處恁地多。只被本領不是。一齊差卻。此朱子所守之宗旨。而柳氏之所不能亂其眞也。○來書旣以十條懸註。許多氣習。歸之於彼。又以爲人所激而成惡。心發禍機。謂之私欲。此等豈復約情制動。以理爲主之謂乎。恐執事前後之言。自相矛盾。

且念夫聽其言而觀其行。在夫子時。猶云爾也。叔季以後。道學文章。判爲二物。何可以其人之一言。而蔽其人之全體乎。必觀其行之見於已發於事而後。其人可得而論也。

生之謂性。告子之一言也。心卽理。象山之一言也。二子之行。見於已發於事者。亦未必有大段鑄錯。而聖賢之闢邪說者。遂將佗一言以蔽其全體。何也。以盛意言之。行事之際。不至傎錯。則本原之論。雖或繆戾。亦不須管。此與朱子意大相反也。昔呂子約議論偶有舍義趨利之意。朱子直斥之以充塞仁義。率獸食人。而曰以其所守言之。固有過當。若據其議論。則亦不得不說到此地位。以此觀之。盛說恐或害道也。且愚聞之。儒者之學。要得言行本末。一以貫之。故言之必可行也。纔是說處有病。便恐行處有錯。非如來書行處說處打做兩截也。彼人所論栗尤學行議論。說作二致。正亦如是矣。彼之近日所爲。便七傎八倒。更無一星子是處。此豈非說得纔差。行得便錯之驗耶。橫渠言。命辭無差。然後斷事無失。朱子論此語云。須先說得分明。方行得是當。今人見得不明。故說得自儱侗。如何到行處是當。平巖亦言。入於義理。其初得於心者。雖了然無疑。及宣之於口。筆之於牘。則或有差。故命辭無差。則所見已審。以是應酬事物。妙用無方矣。竊願執事於此。亦須少加意也。所引聽言觀行之訓。正恐學者言是而行非。故夫子云然。非謂吾儒本原之論雖有差誤。而更要觀其行之善而不爲之辨破也。

所謂異端亦多端。有遺世而絶物者。老佛之類有執滯而猖狂者。楊墨之類。有權數者。申韓之類。有僞邪者。禪學鄕原之類。其爲道雖不一。而要之皆師心也。今彼之立心爲學。其有近於此者乎。

以愚觀之。所謂猖狂權數僞邪三者。彼皆有之矣。說見下

彼旣嚴斥陸氏。而以竆理存心爲學。則何可便謂異端乎。夫理不竆則已。竆必無爲自見。心不存則已。存必本在其中。今曰竆得那有爲之理。存得那無本之心。便是不成說也。

彼旣以心爲太極之理。則其所竆者。特有爲之理也。又不肯以性爲此心之本。則其所存者。特無本之心也。以此而斥陸氏。豈不爲陸氏之詆禪,佛乎。竆理存心。象山,陽明亦皆有此說。而先儒以爲名是而實非。朱子答胡季隨書言。釋氏不可謂之無所存無所養。然存養得佗所見底影子。答徐子融書言。來書所謂究義順理者。依舊是錯認話頭。若只似日前做工夫。卽所究之義。所順之理。皆恐未眞實也。愚前書云云。實本於此。而今曰不成說。豈執事未之考歟。

凡論人。必擧其大體。彼雖不得爲中行。而其大體之不可爲異端。則較然矣。若必欲抉摘小疵。充類至義之盡。而鍛鍊以成律。則天下之人戶可異端矣。

恃心自用。惟我獨尊。猖狂也。賣其先師。以資報怨。僞邪也。使其門徒。暗地致誄。註人文字。釀成大禍。權術也。如此者。豈可謂之小疵。亦豈待佗人鍛鍊以成罪乎。如此而猶得爲正學。則吾恐滿街聖人。眞如陽明之言也。

夫鄕原者。以媚世取悅爲道者也。鄙性狷滯淺露。一切應接。都是徑率而迂拙。每患失機而招嫌。若乃隨時而浮沈。矯情而迎合。則非惡而不爲也。亦所不能耳。是以淸濁無所合。踽踽以終身。今又適見得彼此胥失而兩非之。以致怨辱如此。此豈所以幽暗回互。依違兩閒。而爲占便宜取容悅之計者哉。古之鄕原。衆皆悅之。今之鄕原。衆皆嫉之。是何道同而效異也。

尤翁言。從容雖是好題目。一變則爲苟偸。愚竊謂苟偸是鄕原之習也。執事於近事。未免有些苟底意思。故前書僭有云云耳。非謂執事事事以媚世取悅爲道也。雖然。一事苟則其餘皆苟。此伊洛名言。恐不可不加省察之功也。所謂鄕原衆皆悅之。亦謂不識道理之人。多悅之云爾。若乃孔孟朱宋之於鄕原。則又卻深惡而痛絶之也。今執事自謂衆皆惡之。同門諸友。固有爲之扼腕而不平者。至如尹徐諸公。卻只是實心嗟惜。未聞其有嫉之之辭也。以若愚之性急。不容耐者。亦只恨其太從容。而冀其少峻正而已。非敢爲魯李過激之論也。前書不入無憾之云。雖甚妄率。亦有所受之矣。朱子於趙餘干。終始交道何如。而聞其有劉家典庫之失。則貽書誚責。不遺餘力。至云若不改圖。則天下之士將有以夷虜之道疑於門下。而不入其鄕者矣。其言何等峻嚴。而未聞趙公認以爲告絶也。向者一士友。見謂梨山。以愚書爲大罪。至有過其門不必入之語云。愚聞此。不覺發一大笑也。雖然。趙公之爲成都帥也。朱先生薦遊誠之周居晦。則趙公云。今只要尋箇不說話底人。先生與書劉子澄云。看此議論。似已怕此一等人。宜乎作貴人也。更進一步。便參到周子充地位矣。退溪曰。先生以周爲不足於剛直而譏之也。今執事之不欲入我門。無乃亦畏其多說話歟。宜乎人不敢手也。似聞一番人盛稱執事。爲全門一人。則借使吾輩皆惡之。亦不可謂全無悅之者。好笑。

惟是彼以執事。爲侵斥華西之不可曉者。及明證所從之不難知者。來諭誠然。而若其所謂兄妹山地題主操,懿,或,充等語。則鄙本不欲留聰而挂口。蓋爲其不近理也。至若鄙之信其人與否。自是鄙事。何必向執事呶呶也。參知而後動。可驗而後言。鄙亦自謂云爾也。向見其擬書。固已疑之。及見其抵野愚長書。果然。向所謂將生大事者。尤可驗也。此亦執事向謂鄙今乃知之。然其前已說與於渠矣。且洪雖比李。爲有可據之義。然鄙旣與李。倂稱之。復何疑而有明敎我之諭耶。然執事則容或可與相仇也。在鄙則此亦素親之人。規警而終不聽。則親分之深淺。可有前後之別也。亦何遽絶之乎。今雖以不能與執事同仇。爲執事及諸公所疑。然膠守難變。誘衷牖迷。未易可期。而心違面從。亦非鄙之所安矣。

彼金李之虛謗。執事今皆知之。可謂朋友之幸也。然同仇之云。不知是何謂。愚與諸公。未嘗以不絶燕李誚責執事。而今曰云云。無乃出於億逆耶。然今旣發端。請因而論之。夫諸公之斥絶其人。豈爲與賤子同仇。正爲罪關師門。不得而不然。乃獨執事兄弟。不以爲然。終始羈縻。豈能使人無疑。昔朱宋二先生。皆嘗欲吳尹之絶胄鑴。而我輩不能如此。雖謂之爲執事謀不忠。可也。今雖不能告絶。得不至爲彼所藉重。則亦已幸矣。夫心違面從。固非君子之所安。是非不明。獨非儒門之所戒乎。

蓋嘗聞有是德者。必有是病。竊覵執事之病。寔高明敏達之德。有以啓之也。然以是德而矯是病。則特一轉圜之力耳。非如輕淸者。其力淺。重濁者。其效遲。剛強者。常過之。柔弱者。常不及者之比。昏殘如斗善者。又無足道也。誠能廓然大公。蕩平城府。使靑天白日。無纖翳干其閒。而省文華。尙質素。闇然而日章。溥淵而時出。則德積有基。令聞長世。斯文之宗盟。將不期任而自任矣。

愚於近事以後。負罪如山。喫謗如飴。姓名方爲世所諱。平日素號相愛者。亦有卻走而畏其相染。况肯爲之攻發實病。投示良方。若是之誠切也哉。所謂廓然大公。蕩平城府。使靑天白日。無纖翳干其間。而省文華。尙質素。闇然而日章。溥淵而時出。此數句。正區區所願學而未之有進。今承來敎。極有使人感發竦動處。謹當置之座右。以爲觀省遷改之資。而第恐賦質偏駁。卒乍難融化。爲可懼耳。

守玄齋偶記見嘉陵答雲稼書。因筆記之。○戊寅

编辑

金書曰。來諭欲弟引過自屈者。不敢聞命。蓋田愚不但擊此漢而已。自初開口泚筆。侵斥華西。目之以洋學。目之以禪學。目之以象山。目之以陽明。而其祭師之文。則又一謗書也。至以刱新奇。喜苟難。斥華西。則又索隱行怪之註腳也。到此地頭。若使此漢置之度外則可。若使誣服其罪。而乞憐於攻師之人。則豈人情天理之所近乎。

沈丈書。以寓譏貶於告衷之文。殊非立誠修辭之意責之。又以引過自屈之意諭之。則彼乃擡起其已沒之先師。被之以洋禪陸王之目。納之於索隱行怪之科。以爲是田愚之說如此。一以爲拒諫之資。一以爲報怨之計。此則果天理人情之所近也耶。

金書曰。此漢祭文。粗知文理者。可知其非譏貶之詞。而老兄亦不免云云。豈瞥眼驟看。故爲其所惑也耶。講天下之事。斷天下之訟。雖仔細究覈。尙恐有失。今瞥眼驟看。而能保其無郢書燕說之歸乎。

其文謂門人盡棄其學。而爛漫於彼。然後始可謂之允紹斯文。以此而謂之非譏貶之詞。果足以欺五尺之童乎。試以其說加之於華西。則彼豈肯安而受之乎。己之所不安。而加之人。而不肯受。又從而怒之。恐或非聖門恕以及人之道也。瞥眼之說。只是書辭閒例語。以此而謂之郢書燕說。恐亦不然也。

金書曰。涑水之盛德大業。朱子推尊甚隆云云。

彼常以溫公爲不知道而貶薄之。至於近事以後。卻又推尊甚隆。幾與程朱無異。此又與平時謂栗谷見道未透。比又以爲洛閩正統之說。正相類。是亦其人權宜之道也。

金書曰。胡康矦平生心事。如日光玉潔。而田徐諸人。以媚竈斷之。無乃誣伯夷爲貪乎云云。

胡公心事之日光玉潔。及所據語類名臣錄。宋史之說。在愚不過爲魏徵獻昭陵之論也。愚聞吳伯豐。朱門之顔淵也。慶元閒。樹立卓然。屢被師門之稱奬矣。尤翁之作滄浪文字。有李誠父吳伯豐等語。後以大尹之言而削去之。夫尤翁之比擬。大尹之請刪。豈以伯豐眞有趨勢之累。只爲其嘗有附韓之謗也。今之疑彼文者。亦豈眞以胡公爲媚竈之人。特以當時有目爲檜黨者。語類德明錄曰。秦與呂倂相。呂出甚所在。秦一時換了臺諫。呂不平。有容告云。其黨魁。乃胡文定。可逐去。則秦不足慮。呂如其言。諷臺諫論之。○揚錄同。沒後有立祠之議。則有不平而扼腕者。此見於朱子與劉共父書。而尤翁釋之曰。文定爲秦檜薦進。故魏元履不平於立祠也。故疑其文與前日媚竈貴恥之毁相涉入。而有未安於心耳。今以此爲誣辱胡公之罪。而力討之。然則謂尤翁誣伯豐。可乎。彼書言若使康矦有媚竈之心。則是鄙夫也。此言是也。然則彼何以鄙夫之事。致疑於先師。彼所謂再誄文。言不曾以媚竈疑公。此若可以自解矣。至其與洪晩柏書。則乃曰媚竈貴恥。生前果有責善之言。此又何謂也。彼之言語文字。大抵多尙氣少誠實。使人把捉不定也。旣以鄙夫之事見疑。則又何以引日光玉潔之胡康矦以擬之也。彼雖假辭於儀衍。恐終無補於自欺之實病矣。

金書曰。孟子稱宰我子貢不阿其所好。蔡伯諧於郭有道。幸其無媿辭。尤翁撰沙溪行狀。稱停甚謹。而愼齋猶病其有些溢辭。古之君子於父兄師友。稱述不苟如此矣。今星田固一世之醇儒。若其所造地位。則雖呂,馬,尹,胡。不敢容易班列。而田之祭文。以顔子之中庸擬之。徐則又上一級。以大聖人之踐形盡性稱之。此足以爲傳笑四方矣。平默雖妄。豈肯效彼之嚬而納諛於死友乎。

同門諸公之不安於彼文。豈爲其無溢辭不納諛而然乎。惟彼以四賢襯貼於大小參差之句。而暗加譏貶。又以先師之括囊。謂之未當剝陽。而不免純坤。使先師。一從彼說。則彼必以剝之上九見推。而無所謂純坤之說矣。終以門人之立旛。誘以允紹斯文。而冀見天心。則其用意可謂巧矣。侵斥無復餘地矣。特以其文變幻捭闔。有未易窺測者。故人多被惑。而不覺其主意之所在也。此不在多言。只以其分疏之說觀之。可見也。蓋愚告絶之書。以參差爛漫之說爲主。而彼邊文字之分疏祭文者。無慮累萬言。而終無一句就此分明道破者。只須就宋朝四賢。巧爲辭說而張皇之。以爲眩惑一世之計。只以此觀之。其心所在。可見矣。至於顔淵大聖之說。尤不足辨也。延平祭文。有一以貫之之句。尤菴年譜。有盡性盡倫之語。見肅宗癸亥十月此皆有所指而言。今不問作者本意之如何。惟以稱述過當譏之。則朱子遂菴。當先被傳笑四方之譏矣。豈不誤乎。竊伏惟念。先師之學。以孝悌爲本。而讀書竆理以輔之。其遇事制義。務求至當。而不求人知也。蓋當年前敦召之頻仍也。人皆曰可起。而終不膺命。倭夷之續好也。人皆曰可言。而終不進言。知舊煎迫。門人質疑。鎭日而至。而先生確然自守。樂道無悶。以此一事論之。所謂依乎中庸。不知不悔者。庶幾無媿矣。愚所謂讀中庸十一章。而有感於先生者。正謂此也。然而猶不敢直以中庸不悔者仰贊。乃以得善不失者爲言。當時頗費裁處矣。今以朱子祭延平文觀之。如愚者。可謂過於難愼而失之太柔者矣。至於野愚之文。則又專就孝一節而言。如尤菴年譜盡性盡倫之專指愛君一事而言。蓋梅山全齋記。有以踐形盡性望之先師。桃符詩。有以操心盡性自勉者。故取而用之。未見其不可也。○朱子作延平行狀云。先生進不獲施之於時。退不及傳之於後。而方且玩其所安樂者於畎畮之中。悠然不知老之將至。蓋所謂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先生庶幾焉。使金,洪諸人觀此。不知將如何說也。右一條。壬午三月九日追籤。

金書曰。荷衣蕙帶云云。尤不覺一笑。若以見用於祭尹之文。而禁不得移用於佗人。則一星砥柱。亦在祭尹之文。今老兄以是稱弟。何也。弟之子孫門人。以此怒兄。則兄欲以何語防之耶。此雖戲語。而執此舒究。則荷蕙之襲用。本不足爲病矣。

曾見沈丈之書。其略曰。吾黨之孤。如曙後之一星。同心合力。尙恐無以砥柱於頹波。今老兄一文字之出。反歸於分裂云云。此何嘗以一星砥柱稱彼人耶。而其答書之說乃如此。蓋其計旣以眩荷衣蕙帶之說。又以揚一星。砥柱之名。此俗所謂一擧兩得之術。而可謂不曾讀誠意章者也。詩云。彼醉不臧。不醉反恥。豈此類之謂歟。彼之子弟門人。苟有眞實爲己之心者。自當恥其師之欺人。而何暇怒沈書之近嫌耶。自柳洪以下諸君子。無一人格其非心者。夫不覺其詐則爲不智。知而不諫則爲不仁。不仁不智。金門諸人。必居一於是矣。愚之此說。近於發人陰私。不類聖門渾厚氣象。然其徒方且推爲儒宗。以欺一世。而世人鮮不墮其術中。其爲斯文世敎之累。果何如哉。吾有所畏。不得已而有此言。余豈好發人陰私哉。○柳稺程荷蕙之辨曰。尤翁此文。在尹罪未著之前。誠信相與。極意贊美。無一辭間然。故篇中句語。後人爛漫受用。而不以題目爲拘。夫不拘題目之說。誠亦然矣。蓋無心用之。壽而康。且無所拘。况其佗乎。惟大尹之不討亂賊。尤翁深以爲病。而誄語亦以見微意矣。今彼文。有狂瀾大揚儉德純坤等語。則其引祭尹文。豈不礙人眼目哉。且柳所謂極意贊美。無一辭閒然者。恐考之有未詳也。大全附錄卷六之二十五板曰。先生與尹。從遊之久。悼傷不淺。而誄語揄揚。惟以初年一疏。亂後自廢爲大致。而參差爛漫之云。卽亦指鶴寺夜話等事。至於問學進修。不少槩及。則微意已可見矣。文集七十一之四十板答芝邨書。又曰。鄙文瓦全等語。豈彼之所樂聞哉。據此則於悼傷稱述之中。有瑕瑜不掩之意。而今曰極意贊美。無一辭閒然。豈非考之未詳而言之太輕耶。近見一士人所與峿丈書。大意只是柳說。而但加之以誣尤翁三字。爲此漢之罪。洪在龜遺蘆溪書。則曰荷蕙之云。尤翁稱吉甫自靖之節者也。壽康之說。宋人譏孫覿順天之說者也。此果相近乎。又曰。田也本有惡念。而執事引壽康之說。以助之。無乃敎猱升木乎。夫謂壽康之例云者。但謂彼文同於李序之例而已。何嘗直指荷蕙以爲壽康之義乎。此等又皆不察人言。而輕肆已見者。不足挂齒頰閒也。向見金示金士綏,李子善之說。亦是發明荷蕙之疑者。而其所謂尤翁之稱栗谷。襲用歐陽氏稱許平仲之語法云者。可謂苟之苟者。其下引重峯墓表中後世子雲一句。以爲亦將謂誣辱趙金二先生乎云云。此尤可笑。不足辨也。

金書曰。田也始以文章才辯。震耀張皇。而瞞過其師。其師生時推爲第一流。師沒之後。四方同學之士。以爲知道。靡然歸嚮。徐政淳負湖中士望而輔之。是以一雄唱之。則百雌和之。自涑水和靖康侯以及華西先師。剗地埋殺。而無復忌憚。又使徐也。入留輦下。做謊騁怪。其所以誑惑稠衆。而壞敗四方人材。豈細故也哉。

宋朝諸賢之說。殺有曲折。彼嘗以貴恥難洗之說。丙子六月二十七日。所與先師書。有此語也。史筆直書之說。丙子八月。彼見鄭胤永言。若使史官。直書某年以某爲諭善爲祭酒。則嗟惜當何如哉。鄭今年正月。與愚書。有此語。媚竈取寵之說丙子九月。李承旭所傳如此。○今年七月八日。彼答洪晩柏書言。媚竈貴恥。生前有此說。騰諸口舌。形諸紙墨。欲以塗一世之耳目。其用意固已叵測。而及其操文致奠也。又有洋亂儉德。不免純坤之譏焉。又有大小皆舛。無與斯文之譏焉。中閒又必引不絶蔡秦之賢。又於未奠之前。不使門人知之。則豈能使人無疑。愚始見其文。疑惑不定。以書問於申仰汝。仰汝書來。有曰。彼固妄人。不惟難免不知之愚。抑又必是心術之病。又曰。彼認朝家處倭。爲冠屨倒置。以先師括囊。爲希世取寵。又曰。引康矦以譏晩節。又曰。只此誣辱爲大。則固當麾之門牆之外。而其未奠之前。不使吾輩知之者。莫亦有意否。○愚按洪在龜齎文來奠之時。歷見申仰汝而不言其師有祭文。故其書云然也。旣有此疑。亦安能無痛迫之心。以若痛迫之心。草祭告之文。故本欲言彼疑之曲折。而遣辭之際。不覺其至於過耳。吾曹發言造事。始因義理。而客氣乘之。則終陷於過不及之偏。此正是氣反動志處。甚可懼也。此雖非出於有意之私。而亦旣有欠於尊賢之道。則惟當遄改以從善而已。何敢有佗言也。嘗讀朱宋二先生之書。見其於自己所失。明言其所以。而無所隱諱。故其心迹表裏。明白痛快。仰之若日月。此非後學所當法耶。愚雖無狀。豈敢舍朱宋。而反效佗人文過遂非。以欺一世之術也。彼以身後贊述。與生前講磨不同。此誠然也。然雖秖以祭文觀之。旣以先師爲大小皆舛。無與斯文之人。而又必引諸賢以擬之。則諸賢惡得免大小皆舛之失乎。若曰吾於諸賢。只以爲大賢名儒而引之。初無什麽意思存乎其閒。則又何以貶屈大賢。而比之於無與斯文之人歟。彼於此。若不能分明說破。而惟欲以侮賢之罪。加之於愚。則豈能使人厭服。反而求之。亦豈無不慊之累耶。再祭文所謂得延年壽。不能驅抑。公門傳鉢。情狀莫逃兩句。又是前文之斷案也。以此而謂之贊頌。足以欺尺童乎。彼書言。愚使徐也。入留輦下。做謊騁怪。又言。春閒幼七出沒輦轂。逾月而返。未知裏面設計如何。而危懔則甚矣。此等似非有德者之言也。沈丈之辨。已得之矣。今附見于下。沈丈答金書曰。田愚弟未嘗接其面聽其言。而幼七則累造其廬。見其著述。而聽其言論矣。天性忠厚。質行有餘。決非做謊騁怪。敗人惑衆之人也。雖篤信師說。而與田情厚。亦非中無所主。而逐風隨波者也。春閒之暫來洛下。爲見申桂田尙書。而受其先人墓文故也。得此情外之謗。豈不冤甚哉。

金書曰。况先師明德理氣之說。前此致湖洛諸公之疑。其來已久。於是時也。田徐一隊。出其死力。以益其疑。則先師之道。幾何不晦蝕撲滅而無餘地也。馮厚齋有言。聖門諸子。平日單辭數語。形容夫子。平淡含蓄。惟子貢孟子。激於世人之不知。始乃極口辨之。馮說止此今按極口辨之。如辨武叔之毁。責子禽之言。答章丑之問皆是。而癰疽瘠環章問答。又其最也。後之君子。爲師辨誣。其源蓋出於此。此在憂世之義。恐不可全然泯默。以自託於奉塵刹報佛恩之說也。

此段所論誠是矣。然愚聞子貢孟子之辨。只爲激於世人之不識夫子而然爾。未聞其爲人所鄙薄。而假夫子以洩其忿懟不平之氣。如今之君子矣。愚之與柳書。所謂本心之說。只就柳說而云爾。野愚之與梨山長書。亦就金之言行而言也。而今皆移之。爲攻師之說。而以爲雪恥之資。吾恐君子尊師之道。聖人報怨之說。似不如是也。

金書曰。雖然。若曰直向田也。呶呶爭鬩。若與之對壘。則弟雖無似。亦不至如此多事矣。但今風靡之勢如右所云。而子貢,孟子之義。不可全付於弁髦。故南中則答鄭君祚胤永,李重九承旭書。略與辨說。爲其兩人是正士。而系是全齋門人者。適彼詢及。不得不說破也。此中朋友隨問而答之者。爲其朋友之際。辨析是非。決定好惡。不厭其詳也。此皆講學竆理之體然也。然只就田愚而云爾。若徐也。氣槩文辯。本不足以惑人。原其實狀。則只是立云則立。坐云則坐。可哀而不可惡者也。雖其言語文字。目不忍見。有加於田也。而都不曾相校矣。今此呶呶爭辨。有若對壘之敎。未知何據而發也。竊不勝瞿然也。

鄭李書之類。猶可諉以隨問而答也。如申稺安金希聖。不過是一面之人。彼亦無一言之及。而金柳兩人。皆投以長書而詬詈之。此又何義也。沈丈之譏。恐終免不得也。且愚旣告絶矣。雖欲直向愚而呶呶。何可得也。今以未嘗直向呶呶。爲非對壘爭鬩者。亦可笑也。且其所謂辨析是非。決定好惡者。依舊是錯認話頭。若只以舊來所見爲主。則其所辨析而決定者。皆非出於性理之本然。而不過是靈覺之所發耳。如今所論野愚人品之說。與鄭李正士之云。都只出於一己之私見。然則雖終日講學。終日竆理。亦剗地不是矣。

金書曰。春閒重九來。示數田十罪之書曰。侍生欲以此抵徐丈。使之破惑云云。弟瞥地一見而別矣。追聞聖五得此。播之京中。而重九則迫於湖中人嗔責。畏難而不敢出。徐則徑見於京中。斷以爲此中贗作。以爲脅持之計云。若使此中。果爲此贗作。則直是無狀小人之心術。豈止爲對壘爭校之淺丈夫而已哉。

十罪書。卽所謂僞答徐野愚書。而其篇末有云。田之祭文。譏斥龍田華西,砥山洞山,三溪石南云云。此書固以李名行于世。而承旭卻言。田文懸註。春閒往加平。見重菴門人。已皆如此磨鍊。故吾於徐書。亦取以爲言。此恐是實際語也。蓋李書之前。金答沈丈書。已有云。田愚祭師之文。又一謗書也。據此則李書固非彼中贗作。而其慫慂而爲之。則的然矣。此是假手殺人之計。似恐非君子長者之用心。而反不若對壘爭校之淺丈夫。其病顯然而易治之爲愈也。李書中。佗說姑勿論。至於弑之一字。苟有一分愛旭之心者。豈忍使之仍存。而陷於大惡也。只此亦見其所存之淺深矣。

金書曰。今日紛紛。實此漢妄爲之根本也。當初不自知誠信不足以孚人。欲以古人朋友切偲箴規之道。妄施於名位隆顯之大人。門人子弟至以大聖大賢推之者。其言不相入。而積忤於田徐。致此不靖之端。不亦宜乎。子思不曰君出言。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旣自賢矣。而羣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乎。子思之時。去古未遠。猶尙如此。况於今日乎。君臣之際如此。則朋友之際。何獨不然乎。今此妄漢不識此理。自心性說以下。至辭受語默之際。例不敢苟同。而有多少說話。末流遂至於此。而不可收拾。自究乃罪。雖屛裔。不可贖矣。

彼始以虛靈屬理之新說。處士進言之錯見。牛溪之登筵也。栗谷與書曰。處士之進見。因下問而言事則可。若先陳時事。則恐非道理。以此論之。在野儒賢。尤不當無問而有言。其門人之未仕者。又與儒賢不同。尤不當出位而論事矣。欲先師之已從。及其不見從也。遂以誣衊之說。顯訾於往復。暗譏於祭文。恐古人箴規之道。決不如是之狠愎險譎也。爲門人子弟者。見其如此。而避與人失和之小嫌。而忘爲師辨誣之大義。則師生之倫。自此廢矣。師生之倫廢。則三綱九法。亦無所賴以立矣。彼書所引子思矯之而有禍之說。正不謂此也。且其所謂名位隆顯之大人者。其用意尤覺不美矣。

金書曰。梅山先師。因論周司徒三物之敎而云。觀人之法。先視其本源。內行次之。文學又次之。竊謂此意最可理會。只管才高識博者。不可遽恃。歷觀古人才識絶人而本源不正。卒致狼狽者何限。徇名爲人。售僞假眞。訑訑自足。人我忌克。論篤內荏。許多惡證。根於方寸。而濟之以出衆之才識。則是虎而附翼也。患害尤不貲矣。交遊之際。恐不可不審也。

梅山先生之訓。非但以之觀人。亦可以自觀矣。才識之云。便是喚做別人。而其曰徇名爲人。售僞假眞。訑訑自足。人我忌克。論篤內荏者。正是我之實病。彼言雖出於忿恨不平。而在我道理。惟當警惕自新之不暇。佗何足校也。

金書曰。田也以陸王侵斥華西先師。其來已久。非但祭文刱新云云。爲然。前此與省齋書。種種有此等話頭。而星田諸子。視效而作茶飯語。然其時則以爲講論閒薄過而忍之矣。今此祭文。刱出新奇一段。以前日話頭照之。明是指斥華翁之說也。怠忽閒斷一段。明是指斥肅齋之說。

祭文兩段之疑。只是揣摩億逆之見。非以明覺爲自然者也。至於斥華已久。省書話頭之云。則又恐非以直報怨立誠修辭之道也。豈未聞伯程子只是爲僞之戒耶。近思錄二卷第十六章。省齋於此。視若細故。而不與止之。師生相對。能無媿乎。非所望於平日也。就如其言。前後徑庭。私心作用。沈丈之辨。亦善矣。沈丈答金書曰。田愚以陸王斥華西。而前以爲講論間薄過而忍之矣。今因祭文。而始知其情狀云者。恐無以服彼之心也。夫指其學爲陸王。則頭顱已判矣。侵斥已無餘地矣。尙何待祭文之出耶。况祭文中。刱新奇云者。雖曰明指華西。而不過是斥爲陸王之註腳耳。由前則以爲講論薄過而忍之。由後則以爲師門大辨而力討之。前後之徑庭如是。非但田愚之不心服。亦恐傍觀者以爲出於私心之作用。而非出於義理之當然也。况趙肅齋則全老之同門畏友也。爲全老門徒。而侵斥肅齋。太不近理。且有援人入己。以添彼罪案之嫌。望老兄更加深思。如何如何。

金書曰。最後祭文。記全老遺命。有曰。新學方熾。栗翁見疑。曰汝小子。盍爲辭而之云。則其情狀昭然。不可掩矣。華翁尊信栗谷。亞於朱子。如理通氣局之說。及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理也。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氣也。此等語。皆嘗謹守而不貳。未知見疑者別在何處耶。若於微言去處。或不無異同者。則朱子之於二程所不免。豈可謂之背馳先賢。而當被辭闢乎。全老生前。果以辭而闢之。託於田也。如今所云。則是所謂非鄭之仇。乃子西也。但言出於田也。故不敢妄疑死友耳。似此皆非眞贓而何。此外攻華老之辭。如曰祖襲陸王。譏斥栗,尤。華翁平生。以栗,尤兩賢。直接程朱之統。只看雅言一書。亦可以見。今日譏斥者。豈非睽上之載鬼也耶。又如攻斥此漢一隊。以蘗門餘孼之類。往往流傳於南來文字。此不可一切歸之於虛訛。則刱新奇一段。安得謂泛論學術之弊乎。

愚之先師。尙未得見雅言之書。則華西之於栗,尤。其所從違。皆不及知。而金書乃有云云。豈亦所謂自作元隻者耶。先師所謂新學疑栗。正指金某栗,農見理未徹。鄭胤永親聞此說而來。傳於先師。及栗,尤全體大用之學。固無可疑。至其心性理氣之論。則未敢以爲是也此語愚與申仰汝同聽。而愚竊以爲如此。則格致誠正。判爲兩塗。此最害理等語而言也。彼不以自當。而乃欲使華西替受其斥。得無未安者乎。指華西以祖襲陸王。譏斥栗尤及蘖門餘孼之說。非惟手所不書。亦口所不言。而今曰流傳於南來文字。此必浮薄之人。幸吾黨閒隙。而造爲此等話頭。以增其嫌怒也。此是古今一轍。故詩有信讒如醻之戒。易有噬嗑而亨之訓焉爾矣。至於栗翁理氣之說。則華西之謹守不貳。不知是如何。而若但以柳說論之。旣以心屬理。則心非無爲之物。不可謂有爲者之主矣。又心爲有爲之物。則亦不得不爲無爲者之器矣。今卻欲倂守心屬理,理無爲之兩言。故必以無爲屬於理之體。有爲屬於理之用。此豈成說乎。朱子所譏一袴管兩隻腳之說。正指此類也。栗谷答安應休書曰。理雖乘氣流行。變化萬端。而其無爲之體。固自若也。尤菴答金仲固李君輔諸書。皆謂理之無爲。無閒於體與用。此皆出於朱子之說矣。論語集註曰。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爲。語類曰。作用是心亦是氣。釋氏自錯認了。又曰。形而上者是理。纔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今宗本栗尤。而於此等訓說。若不聞也者。乃直以自見折之。吾不知其可也。且以有爲爲理。則此何異於陸王之見乎。此而不闢。程朱栗尤之道。將不得行矣。身爲士子。目見其然。而不敢出一語。以爲衛道之計。則恐辜負了聖賢敎育之恩也。今觀猥筆題跋。金氏譏斥栗翁之迹。綻露無隱。吾復何辨。壬子追識。

金書曰。來敎謂田也未嘗目其皃而聽其言者。此正爲老兄之幸也。如野徐才短而識麤。文章無條理。言論無精采。不足以惑人。田也不然。才高識博。旣如來敎。而外面和順。色笑可親。其文章言語。動輒成理。其機警敏妙。造次有動人手段。雖以老兄之明智。一接其人。則恐不免神怡心醉。而認賊爲子矣。觀全老之平生被惑。而至於付託後事。可知也。

此一段。可見其心術影子矣。先師被惑之說。直使人痛心也。○九月初。沈丈見訪於野愚家。一宿而還。語次戲謂余曰。何不露出動人惑衆底手段也。因指金書此段而曰。言語文章。動輒成理。則豈可以所憎而不之從乎。其以不能惑人短野愚。正如或者之病仲弓不佞。同一所見也。愚見野愚。德氣有餘。而文辯少遜焉。故其發於言語文字之閒者。如其爲人。以故惟質勝者。識其貴而服其賢矣。其不能使之惑者。乃賤名檢尙文華之人爾。此恐未足爲儒者之病也。如使野愚能巧其言。善其文。以眩惑後生。如佗人之爲。則何足以稱於先師之門乎。其不能惑人。乃所以爲賢也。

金書曰。心卽理也。良知靈覺。皆理也。此二句。卽程子所謂釋氏之本心者也。朱子所謂禪家只有虛靈不昧而無具衆理以下事者也。勉齋所謂陸氏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眞。借儒者之言而文老佛之姦者也。此華翁之所嘗深惡而力排之者也。觀於雅言一書。昭然可證也。焉有其師力排於前。而弟子墨守於後哉。全門諸人。顧乃以此持省齋。凡人言語文字。截去首尾。孤行一句。以造謗爲能事。則雖聖人經傳。豈有一句完語乎。田愚一隊之用意。大抵皆然。吁可畏也。

苟使柳說但如此段所論而已。則田愚之用意。誠不仁也哉。雖然。彼此十餘年往復辨難。而不能歸一者。亦豈無謂也。柳書言。重敎亦曰心屬氣。但心之本體。乃是形而上之理也。又曰所謂心之本體。卽本心明德是也。此語驟看。似是矣。第其所謂屬氣之心者。非指此心本色而言。卻是遞降一等。擧其精神魂魄之麤迹而言也。未知聖賢以心屬氣之意。果如是乎。且其所謂心之本體者。非指性命之理而言。只是卽其當體指出虛靈知覺之妙用而言也。未知聖賢以理言心之旨。果如是乎。此其所以言愈相似而意愈相誖也。今且以金書本心明德之說論之。亦不過曰全理具衆理。大理統細理也。所謂全理大理。正指心與良知與靈覺而言也。以此而譏禪陸。得無近於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者乎。噫。與人辨論。而孤行一句。以造謗爲能事。固不可。其左右逃遁以避謗。爲良策。獨可乎哉。小程子嘗譏釋氏善遁。纔竆。佗便道我不爲此。然到得寫在策子上者。又如何遁得。今取柳書中論心與良知靈覺之說。不用愚截去首尾之惡習。試擧其圓成段落之定論。以載之下方。而其以三者屬之於理與不屬之理。及愚之用意脅持與不用意脅持。使觀者。得而自決。而愚無所預焉。則似無復恩怨之可言也。然後人恐有與田愚同所見。而又得郢書燕說之誚者也。

附柳稺程書

编辑

愚問心性細分。則心當屬氣。抑猶當屬理。柳答曰。心性二字。欲細分。須就一理上分界。心是性之主宰。性是心之準則。

愚謂統言心時。倂指所具之性而謂之理。如此說。亦無不可。但心性相對處。猶必以心爲理。此非心卽理之說而何。

柳書曰。要識明德。須先識得心。要識心。須先識得太極。向詢理亦能應物乎。一句最是巴鼻所在處。足下且道太極是有主宰能命物者耶。抑是沒主宰受命於物者耶。若是有主宰。則天地閒許多感應。皆太極之所爲。何獨至於心而疑之。

愚謂有應事之才能者。心也。爲應事之根柢者。理也。今曰理亦能應事。則是以靈靈昭昭能作用者爲太極。此是江西帶來。彼雖不伏。然實是如此。何可諱也。

柳書曰。太極非別物。卽是天地人物之本心。故周子旣作太極圖。又著通書以明之。一用心字註腳。解太極之妙。如誠無爲之誠字。神妙萬物之神字。匪靈不瑩之靈字。是也。

愚謂。謂太極卽是本心。與謂心爲太極。語意似同而實異。讀者宜察之。

柳書曰。謂陽明所指而爲良知者。非良知之眞則可矣。謂良知本不是理則不可。程子曰。良知良能。出於天。不係於人。夫知與能。皆人之所爲。而曰不係於人。何也。蓋言其一出於理。而不涉絲毫氣用事也。云云執事之意。豈不曰愛親敬兄固是天理。而知愛知敬。與愛親敬兄。惡得無別云爾耶。竊謂此在四端上說。則愛親仁之實也。敬兄義之實也。知斯二者。智之實也。又以心對性說。則當愛當敬。性也。理之本體也。知愛知敬。心也。理之妙用也。此誠不可無別。然橫分縱分。要皆就一理上區別出來。豈可遽以理與非理界之哉。

愚謂知之能之者。氣也。以理氣而分。非惟知愛知敬。不可屬理。和愛親敬兄。亦不得爲理也。知之能之之理。乃理也。此以愛之理例之可見也今以良知良能。直謂之理。而至以爲不涉絲毫氣用事。則與陽明之說。何以異乎。所引程子語。非謂良知良能亦是理。只是指心之由理而發者言耳。若欲姑置理氣能所之說。而但論天理人欲之辨。則又別是一義。不可如此儱侗合說。牽引指言。以亂彼此之大分也。

柳書曰。靈有以理言。有以氣言。乃若太極圖通書所謂靈及明德註所謂靈。恐當以理看。○又曰。日前所稟卽夫氣稟正通之中。指出天理呈露之妙兩句。本爲虛靈洞徹四字而發。

愚謂若使虛靈洞徹之云。便已是理也。則朱子於其下。又何必更著萬理咸備一句耶。朱子譏禪家認靈覺以爲性。此豈非柳氏之謂乎。金雖欲爲之諱避其名。終無柰其實之與彼相符。何哉。

柳書曰。釋氏但知靈覺之爲靈覺。而不復有揀別。此其所見。只在形而下者。所謂知覺。是氣之虛靈處者。是也。吾儒必揀別其知愛知敬者。以爲天理。此其所指。乃在形而上者之流行於形而下者。所謂非人心。太極之至靈。其孰能知之者。是也。朱子平生論儒釋之分。其緊要眼目。政在於此。

愚按林德久問。人賦氣成形之後。便有知覺。所有知覺。自何而發。朱先生答云。知覺。正是氣之虛靈處。此處問答。是泛言人生所有底知覺。非是論釋氏底知覺矣。先生又於通書理性命章。以人心之至靈。係於太極之部位。此以章內三節辨之。取其名之屬乎是者而分之耳。若太極之自然而無情。則又何可以靈覺目之哉。此與孔子章以道德屬陰陽。夫子屬太極者。同一義例。此等不過隨文而論其所屬。非以人心之靈。夫子之身。正訓太極之理也。今以答林書通書解二者。爲先生論儒釋之大分。可謂矯誣前賢而誑惑衆生者矣。

柳書曰朱子未動而能動者。理也之訓。與中庸或問至靜之中但有能知覺者。而未有所知覺。故以爲靜中有物自註朱子曰。靜中有物。此物只太極也。一段。政相發。未動者。未有所知覺之謂也。能動者。但有能知覺之謂也。理指靜中有物者而言。卽太極在人之活體。惺惺有主宰者也。如語類所謂性如一團火煨。在灰裏撥開便明者。是也。

愚謂以知覺之惺惺活物爲太極。則如枯槁無知覺之類。不可謂之有太極也。其可乎。所引陳安卿書中庸或問語類諸說。亦不過彼此俱昧。而欲互以相明。如麞邊之鹿。鹿邊之麞。循環無端而卒無所決。如朱子之所譏也。○柳氏所論心與良知與靈覺之說如此。而金乃欲爲之掩藏諱避。至以用意造謗。爲愚之罪。豈不可笑之甚乎。與其心勞辭費。而無補於自欺之實病。曷若然改轍而一出於儒門之宗旨耶。

金書曰。尤翁曰。心有以氣言者。有以理言者。今按以氣言者。如言心有善惡。心者。氣之精爽倂朱子語。之類。是也。以理言者。如言心本善。程子語心爲太極朱子語見啓蒙。之類。是也。大學之明德。孟子之本心。卽天理至善之主宰。朱子所謂一而不二。爲主而不爲客。命物而不命於物者也。此當屬之心本善。心爲太極之類。不當屬之心有善惡。氣之精爽之類也。華門傳受大意如此。非都無曲折。而便云心卽理。如陸王之見也。雖然。心之全體。固已涵性情在其中。故明德雖曰理之全部。而裏面之衆理。乃其實體也。本心雖曰理之綱領。而節目之仁義。乃其準則也。非所謂無星之秤。無寸之尺也。是故。君子之學。旣當莊敬養心以立其主宰。又當卽物竆理以理應物。不可恃心爲理而恣行其胷臆之所發。如所謂黃花翠竹。無非眞如般若者之說也。今也不勝其爭心勝氣。黨同伐異之惡習。看人文字。聽人言語。都不察意脈之所在。一唱百和。胡叫亂喚。以爲聚分之機軸。夫以華西師生。爲異端而攻之。則朱子心爲太極之說。尤翁心有以理言之說。實華門傳授之根柢也。渠欲倂朱子宋子。而斥之爲異端耶。若曰朱宋爲此說。則不失爲聖賢。華門有此言。乃可謂異端。則是後世炎凉之習也。何足與議於性道之源乎。藉曰橫渠之淸虛一大。終未免有過。要其全體大用。不失爲周程一流人。今華西之說。設令有一二聽瑩者。若其明體適用之學。闢邪距詖之功。垂諸冊書。嘉惠後世者。固炳如日星。而不可誣。則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而有此云云也。况平心細究。本無可疑。而彼之訾謗者。直如矮人觀場。郢書燕說之類乎。况今邦域內潰。洋鬼外蝕。正是將恐將懼。惟予與汝之秋。而喙喙爭鳴。欲爲仇敵。以待卞莊子之來。噫。其亦不仁也哉。甚於作俑者矣。

心爲太極。心有以理言之說。曾於柳書見之。然其意卻與朱宋不同。不可以不辨也。蓋統論心之大用。則性固在其中。故心得太極之名。而有以理言心之論矣。若以之對性。則心實屬氣。而性卻爲太極。蓋性外無理。而理無二體故也。此實二先生之意。而見於文集語錄者。不啻詳矣。若使二先生之意。亦謂以心對性。性固是理。而心亦屬理。不嫌於二理之相疊。而又只認得箇惺惺活體。有知覺能應物者。爲太極之理。如柳氏之見而已。則朱宋亦誤矣。何以爲朱宋乎。愚之前後苦心極力。費了許多辭說。送了許多文字。只是欲辨明二先生之意不如此也。蓋爲其彌相似而彌不同也。然亦只就柳說而云爾。乃若華西。則未嘗有一語侵斥。此非惟未見其名理之說而已。事體道理。亦不當如此也。非特不當如此。亦有不必然者。蓋只辨得柳說之非。則其師說之同於柳者。不待另加論辨。而取舍從違之意。已可見矣。亦何苦揣度其所未見之說。而詆斥其所尊敬之人。以自陷於不誠不敬之罪乎。愚之實迹如此。而彼之急持如彼。殊可笑也。金書曰。田愚與省齋書。直斥華西爲洋學。見上第一條夫目爲陸王之說。猶不當捏造。况洋學二字。苟有愛敬華西之心者。其何忍以無爲有乎。愚故曰汙衊華西。無如金柳二人也。彼書曰。心爲太極。心有以理言之說。朱宋爲之。則不失爲聖賢。佗人有此言。乃可謂異端。則是後世炎凉之習。何足與言。此說似然。而實不然。若不問指意之不同。徒以句語之相似。而便謂其無二道。則大誤矣。尊德性。子思象山之所同。談良知。孟子陽明之所同。而其道之不同。則有如冰炭之不相入也。程叔子言佛說與吾儒同處。恁地多。只是本領不是。一齊差卻。朱先生亦言。元來此事。與禪學十分相似。所爭毫末耳。然此毫末。卻甚占地位。朱子語止此惟其如是也。故儒者之學。必欲於同中辨其異也。不然。其不爲循名忘實者幾希矣。夫小異而曰同。由不識精義者言之。孰不曰何遽有害。而從上聖賢憂患道學之心。只要辨別是非之原。剖判異同之趣。令分明而已。愚又聞。尤翁之訓曰。釋氏認心爲性。故以心之自然發用者。皆謂之性也。今彼旣以對性之心。亦謂之理。則亦將以心之自然發用者。皆謂之理矣。此與釋氏所見。何所別乎。朱子嘗言率夫性之自然。則是道也。今竊取此意以論之曰。聖人以性爲理。故以性之自然流出者。皆謂之道也。以此折衷。彼釋氏柳氏之誤。皆可見也。若欲以心之自然發用者。皆謂之理。此須就聖人分上說乃可。然若論聖人。則非惟心可如此說。氣亦可如此說。朱子論氣稟之說曰。極淸且純者。氣與理一。而自無物欲之蔽云云。形亦可如此說也。朱子曰。聖人其體雖是人。其實渾然一團天理。故其曰心與理一者。亦謂其運用造化極於神妙。而與理無閒云爾。非謂聖人分上。心便是理。理便是心。而更無道器之分也。而今於始學之人。卽語之以心是理。則無乃使人有恃心自用之患乎。若又曰不可恃心自用。則所謂心屬理者。乃爲假說之空言也。吾聞聖人之道不然。言之必可行。故纔說性卽理。則便使人以是爲本。而無復有可恃不可恃之論矣。愚竊謂與其心屬理而有流遁失守之累。旣曰心屬理。而又曰不可恃。則是理竆勢極。而必爲是遁辭以自解免也。豈若以性爲本而無猖狂自恣之弊也。今旣以心爲極本之理。又不肯以性爲此心之主。則其所謂養心者。只是養得那無本之心。所謂竆理者。只是竆得那有爲之理。旣養得無本之心。以之爲主宰。竆得有爲之理。以之應事變。則雖自謂未嘗恣行其胷臆之所發。而其末流之弊。安得不與黃花翠竹無非眞如般若者之所爲。潛符默契。而不能以自別矣乎。假饒以心爲極則而能不爲異學之歸。則豈不誠可敬服。顧恐無此理也。愚之於柳。有道義相與之樂。無嫌怒可乘之隙。何不同心戮力。以禦外至之侮。而乃有此云云也。第以洋鬼之禍。淺近而易知。柳說之害。精微而難辨。易知者。雖愚夫愚婦。皆能畏而避之。難辨者。非朋友講質。不能擇而精之。故愚於前後往復。誠有僭率之言矣。設所言有過當者。要皆出於相愛相謀之心。實非所以相訾嗸也。以故柳之答愚書。亦言吾輩講說。當赤心相與。常患其不十分直截。豈復以周旋人情爲念耶。壬申書又曰。謹密之戒。不敢聞命。蓋此所論。皆天下之公理。非一人一家之私事。外人之識不及此而徒資脣舌者。亦何足與言。若以句語之時有諷切者爲嫌。則前輩於講論異同之際。有十此百此者。而未聞有以此爲嫌者。以其出於相愛之誠心故也。甲戌書此何等平正高明之見。優遊寬大之論也。讀之。使人歎服不已也。大抵前日柳之所言如彼。而今者金之見怒如此。豈亦所謂識不及此而徒資脣舌者耶。其欲爲仇敵以待卞莊子之來者恐在此而不在佗也。噫。其亦不仁也哉。○金書所引尤翁說。出於大全浩然章質疑。而其全文曰。心者。氣之精爽。愚按此句。果兼善惡而言。如金書之云乎。觀者。請下一轉語。然實該貯此理。愚按此理之外。更別無理也。故有以氣言者。亦有以理言者。愚竊謂以氣言者。直指心之本色而言。以理言者。兼指心之所具而言。心有以理言。如言性有以氣言。以氣言性云者。不過是兼指所乘而言。何嘗直指性之本色以爲氣乎。知此則知以理言心之說矣。大全辨柳㮨疏。略曰。聖賢有合理而言心者。然亦指其中所具之理而言也。何嘗直以心爲理。如㮨之見乎。只此便見尤翁以理言心之本意矣。豈有纔說以理言心。則便掉了本色。而直喚做理。不嫌於以理具理。以理統理。如金書之云乎。金書又以心本善者。屬之於理。如此則所謂氣者。更無本善之可言歟。且以氣之精爽。倂歸於有善有惡之科者。恐亦未安。蓋心有善惡。兼擧本末而言。氣之精爽。專指其本而言。語類氣之精英者爲神。此與心者氣之精英。同一意致也。氣之本。何嘗有惡。程子本善之云。亦正指此而言。梅山與李龜巖書曰。主心本善者。從程子說而曰。氣之精爽者爲心。則本體豈有不善。○老洲曰。性純善。心本善。本與純之間。理與氣之分也。而金直以本善者謂之理。得無爲認氣爲理之見乎。且孟子所謂本心。大學所謂明德。皆是有知覺有運用之物。故雖是一而不二。爲主而不爲客。命物而不命於物者。然語其屬則氣也。而金直以此爲理。又豈非認氣爲理之見乎。金書又謂非都無曲折。而便云心卽理。如陸王之見。恐尤說得絮了。如象山陽明。亦何嘗自謂以有善惡者爲心乎。只爲以心爲理爲極。而不復以性爲心之所主。故終歸於異學矣。老洲答梅山書一段。有可考者。今附見焉。老洲曰。鹿門於此氣一混處。先有所見。其初年。與渼湖論明德書。善說能字。但幾與理無別者。是其過當處。此爲改見之張本也。其晩年所見。從氣上說理。卻有模象可據。見其頭頭合曲曲通。認爲一物。守之甚固。然竊詳其所以說理者。要非此理之本色。而直是關閩所說神字部位也。神是氣之一原。雖與理無閒。自有形而上下。作爲無作爲之別。一而非一。二而非二。非一非二之際。正宜洗心愼思。豈可徒見其一。而逞言於其間。陷於一偏也哉。陸九淵之以陰陽爲太極。王守仁之以良知爲天理者。非不善觀於氣。而於合一之妙。又可謂有見。然卒得罪於聖門。此不可不卻顧而深思也。

書守玄齋偶記後

编辑

昔有問止謗之道者。文中子曰。自修其次曰。無辨。譬之病。則自修者。補養之藥也。無辨者。對證之劑也。於止謗無以易矣。然當論其事可也。苟爲利害耶。君子有所不辨。苟爲是非耶。君子必辨焉。孔子惡鄭聲。惡佞人。惡鄕愿。惡利口。爲其似是而非。能惑衆也。若厄於陳蔡。危於匡。未嘗自言其冤。何則。君子不爲利害爭也。然使其事利害是非兩存焉。則柰何。欲辨之。則不得爲長者。君子之所羞也。欲無辨。則義理不明。學道者之所懼也。寧受不長者之名。而使義理由我而少明。是大願也。故雖冒嫌而不避。病夫世之君子克己有未盡。好勝之私未化。自諉曰。吾以救夫世道之害。不得已也。夷考其情。未嘗不恥己之屈於人。而恚人之不我下而已。然則一循乎理而不附其私意。乃得其正。艮齋必能勉乎此矣。

理氣心性之辨。難矣。以爲一不可。以爲二又不可。所爭在於毫忽。自夫告子,荀,揚言性之差。以及釋氏。率于理氣界部。有不明。至象山陽明。出於講學大暢之後。猶然錯誤。可異焉。蓋知者過之也。我國徐花潭。專用功於格致。所見極其高詣。然於理未之透。信乎其難矣。凡涉於靈者。皆氣爲之也。不得侵入於理之界部。雖以妙用之神。幾於與理無異。而猶當屬之形而下。豈可以惺惺有知覺。謂之太極乎。艮齋讀書精密。于古人言語。能不滯於辭。論辨剖析。動多破的。惜乎余之鹵莽。不足以涉其堂奧。且也不學。故老而易衰。鼎器已敗。如漏巵隨注而亡。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竟何益哉。因讀其文。自鳴懊恨之意云爾。庚辰季秋之晦。李象秀。書。峿丈跋語所謂世之君子克己有未盡。好勝之私未化。自誘曰。吾以救夫世道之害。不得已也。此一轉語。語意微婉。詳味之。乃見所指也。愚識。辛巳正月五日。

自西徂東辨辛丑

编辑

治疾病章言。世上各種疾病。皆原於有罪。有罪則有疾病死亡。故欲治疾。必先去罪。然罪不能自去。如病不能自療。此耶穌所以降世。救人脫罪。而爲除疾病之源也。則欲求去罪者。非耶穌聖敎。不爲功。人誠能篤信聖道。以求赦罪。然生今之世。仍或有疾。本註。非謂篤信聖道人。此生絶無疾病。○余謂此人旣篤信聖道。耶穌何不爲之禱帝赦罪。仍未免有疾病耶。遁辭遁辭。而將來必得無壞之身。登明宮。享永福。止此此極可笑。蓋自昔聖賢。無一人免於病死。豈皆有罪致然耶。况人之有罪。緣於違理。當令其人遄改以趨善。今乃曰罪不能自去。必使從耶穌求赦罪。冀升天。豈非出於佛敎所謂爲死者。滅罪資福。使生天堂者乎。夫不信西敎者之入地獄。篤信西敎者之登明宮。有誰見之。今未曾見之而言之若此。豈亦所謂畫鬼畫龍以欺人者。非耶。人爲善。則雖不倚賴耶穌。亦必得福。爲惡。則雖篤信彼敎。亦必陷刑。何不如此立敎。乃必欲引入耶穌窟中耶。

優待癲狂章言。遣人宣傳耶穌聖道。使藉感化之功。可克己而復禮。慕天上之福。視世庸福。如浮雲。癲狂之證。亦何自而生哉。止此人之克己復禮。不由乎己。而乃藉耶穌之功而致之乎。且人當克己而已。又何慕天福爲乎。朱子於學佛者。嘗有不修今世而修來世之譏。今此云云。乃爲後世而修今世者。其心豈非私慾之尤者乎。

省刑罰章言。華人誠能如泰西。以耶穌聖敎化民。則人皆以禮義廉恥爲尙。又何至肆然犯法乎。余謂華人誠能以唐虞三代爲法。則民日遷善。而刑措可幾矣至若耶穌。且爲其弟子謀殺。則安在其人皆尙禮義乎。

解息戰爭章言。誠能事無大小。悉遵耶穌法戒。將見敎化盛行。咸歸遜讓。有不鑄刀爲犂。銷戈爲鎌者乎。余聞吾聖人之敎。以爲君子無所爭。孝子在醜不爭。用不敎民戰者。謂之棄民。棄民者。天必殃之。故善戰者。服上刑。爲人牧者。苟能遵此而勿失。則又何戰鬭之足患。而乃誘之以在天之永福。非如人世之繁華。然後乃可以息爭乎。

懷柔遠人章言。講道理人到中國。今有數百之多。其尤大有益者。勸人信從耶穌。得保性眞。以歸於天父。不至得罪於天父而無所禱告。孔子云。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卽是此意。蓋人專敬天父。自不敢爲惡矣。余謂。孔子所言天。以理言也。彼所言天父。以耶和華言也。曾見日人安井辨妄之書。載耶和華事行。乃一造妖誨淫之鬼。今欲使人不爲惡而敬此鬼。正所謂獲罪於天。豈非可畏之甚乎。耶穌惡人祭拜佗神。此與孔子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冰炭。而花之安欲附而同之。豈非妄乎。彼國敎士。欲警曉淸人。當曰中國本尙唐,虞,三代之敎。今不免行蠻夷之道。宜勇革前習。而一遵先王之訓可也。今曰云云。豈非雞欲哺狗而蟲蟻以哺者歟。

愛憐仇敵章。以孔子以直報怨之訓。爲爲官府治民言。不知何據。又謂西國不許報仇。以有官府治之。且上帝照公義罰之。夫不許報仇。不論仇之大小。槩立一法。此大亂之道也。又引耶穌受妬忌者之害。釘死十字架。仍爲仇人祈禱。欲其悔罪改惡。此何等仁愛之量。此又不近人情。且彼徒每謂耶穌是天父愛子。爲世人流血贖罪。信斯言也。天父何不將妬忌者。照公義以罰之。乃任其殺害也。且擧世之爲惡者。何不使悔改。而乃殺吾愛子。以贖衆萬之罪。甚矣。天父之不仁也。妄誕如此。而世間庸夫迷人。多被其誑惑。而莫之悟也。悲夫。

愼理國財章。旣引禹貢周禮之文。論語鄒經之訓。以爲證。又欲效朱子社倉之法。戒安石靑苗之失。其所論生財取財用財禁奢侈恤貧竆諸說。實吾聖王之遺意。而卻以耶穌歸重。何歟。此特誘天下之人。盡從其敎而然也。吾意吾聖人之制。久而有缺壞去處。而西法有可取者。則以彼補此。亦無不可。今不然而必欲歸宿於耶穌。不亦所見之局,用意之私乎。

禁溺女兒章。淸國之溺女。固非天理人情之所當出。至於西國法律之夫婦無上下。而許妻可以告夫。亦豈夫爲妻綱之道乎。要皆夷狄之道也。西國合昏。務必男女意無齟齬。方爲夫婦。不然。卽父母亦不能相強。是豈女子養廉恥之道。亦豈娶妻必告父母。女子在家從父之道乎。吾聖人之敎。則曰不待父母之命。鑽穴隟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賤之。且禮女子十年不出。非受幣。不交不親。安得與佗人歡悅。意不齟齬乎。其源皆出於耶穌之不分男女也。嘗見瀛寰志略。言耶穌能以神術醫人。痢者瘧者癱者瞽者魘者。以手撫摩之立愈。所至。男女數千人隨之。又記朱子語類言。佛氏不問大人,小兒,官員,邨人,商賈,男女,婦人。皆得入其門。最無狀。見婦人。便與之對話。今耶穌敎。亦正如此。花之安亦自言。禮拜堂講道。有女子明理者。悉令入塾。隨同肄業。由是成材甚衆。則初不諱其男女無分也。渠旣目見吾聖人之書自七歲已敎之有別。而猶不思所以改革其無禮之敎。方且大書深刻。布之天下。何其無恥之甚也。借使男女有同業而成材者。已非禮義之正。况豈無同業而淫辟作罪者乎。而乃稱耶穌最尙廉恥。不知其何說也。

廣行恕道章言。試首言乎士。以彼博覽經書。旁搜子史。互相比較。廣其聞見。士之所宜。不謂朝廷以文藝取士。必求無背於朱註。凡朱子以前。朱子以後。先儒之諸論。往哲之註疏。豈無詳明足資考証者。若止墨守朱註。而不倂取以參觀。俾暢孔孟之旨。似朱註更勝於孔孟矣。奚其可哉。止此余謂此事。當先論朱子與孔孟合否。如曰不合則已。不然則朱子就諸儒說中。去短取長。以成集註。則何可以守朱註而不參觀之故。遂謂朱勝孔孟而譏之乎。但欲廣聞多識。亦不妨取諸家以考之。若不分得失。而槩欲平看。此大亂之道也。此章下文。彼固言儒釋道三敎。朝廷取其眞心行善者。以奬勵之。若不先明理。而但曰眞心行善。則所謂眞與善者。往往不合於正。此宜細覈。又曰。立敎不謹儒釋道。而論理各有純疵。但當究其純全者。爲依歸。不強人以從己敎。如中國尊崇儒敎。不能強別敎以拜菩薩。猶西國尊崇耶穌。亦不能強別敎以拜上帝。本註云。尊稱神祇曰菩薩。惟於各敎之中。擇其道理之至善者。以普勸斯世而已。止此細觀其立論之指。不惟不分朱子與諸家之得失。倂不分儒釋道之得失。而其主意則欲天下之人。亦不分儒敎與耶穌敎之是非。而冀其說之得行於世爾。是豈先有忠而後行恕之道乎。以若不明不盡之心。遽欲行恕。則其究也。將使天下之人。各行其私意。而不能一日恕矣。安在其廣行哉。○彼又言。若夫中國祭祀之繁。強人行之。尤爲不恕。此更可笑。蓋祭祀。本於天性人心。特聖賢因其固有者。而爲之制作禮義。以成其德耳。曾見海國聞見錄曰漢人娶土番婦者。必入耶穌敎。焚父母神主。瀛寰志略亦言。奉耶穌敎者不祀祖先日人安井氏辨妄亦言。浮屠。雖與耶穌相類。然猶爲君父修冥福。猶有追遠之意。耶穌則直以君父爲假。死卽絶之。不敢復祀。視之如犬馬然。今一奉其敎。聖君賢臣之廟。不得不盡毁之。下至士庶。亦不得祭其祖禰。是豈忠厚之俗所忍爲哉。止此是必中國人之染邪者。不肯祭先。而朝廷強令行之。故花之安指爲不恕之道。下文又云。尤可慨者。任用人才。亦必強以祭神。本註。如新任官。必先行香之類。不然則笑爲異端。或斥而不錄。止此我國新任官。亦必先行謁聖之禮。而昔年有士族染邪者。監平澤縣。上任半月。不入校宮。當時有士論。今想中國事。亦必有與此相類者。而彼以爲尤可慨者。豈非笑話。若不論賢德。而惟以祭神取人。則誠有如彼之所譏。若又不分邪正。而但以才能任官。則其貽害世敎。又如何哉。○花之安又擧始皇之焚書坑儒而儒實不可去。與梁武之欲除道敎而道終不可除。魏主欲滅佛而佛終不可滅。齊頭倂論。而結之曰。可知三敎倂行。原各有可取之處。亦當推己及人。各行其是。無容遽思驅除。止此此尤誖理傷化之言也。蓋梁魏之君。不行先王之道。以明敎化於天下。而惟欲以一時意氣。力除異敎。故不久而復盛。此如上行貪虐。而下禁盜賊。則盜賊卒不可禁。花之安將曰。是知盜賊原有可取之處。不可遽思追捕矣乎。彼所謂如心以出而無分彼此。所謂凡事皆當以理爲主者。咸非認得心理之本然。只心其所心。理其所理。而有是云云耳。然則凡章中所引聖賢之訓。皆非本指。而適以證其私見。助其邪說而已矣。

萬國公法本旨章言公法不獨許人往來經商。亦許人往來傳敎。儻有阻止則違法。如有本國人從外國之敎。本國禁錮之。是欺陵從敎之人。不合公法。或誹謗之。亦不合公法。止可平心而論。以理辨明。所以需領事官。保護傳敎者也。蓋外國人不強入耶穌敎。惟入敎者。則領事官及敎會皆保護之。旣入敎。實守本國之法。非有犯國法也。但入敎則不拜偶像耳。且入敎之人。更當安分守法。故公法尤保護之也。止此余觀所謂萬國公法者。出於耶穌之徒。而花之安言。儻有反其法。則卽爲不義。故宜聯衆國。以明曉之。再不從則征伐之也。見上文今又曰。許人往來傳敎。儻有阻止則違法云云此其意專以布敎爲主也若我國法有習耶穌敎者。輒用一律。何謂非犯法也。且令入敎者。不拜偶像。則其於先祠與聖廟。亦將一例不拜。此只是夷狄之一法。非吾聖人之敎。柰何令民從之。亦柰何不阻止與誹謗與禁錮之哉。他法或有可取。而至於此一事。則乃西國之私法。非天下萬國公共之法也。借使吾儒入泰西各國。傳敎於士民。而令毁去耶穌像禮拜堂與凡所行非禮之習。更使立祖禰之祠而行四時之正祭。建聖賢之廟而行春秋之釋菜焉爾。則彼能以公法之故。而不之問歟。

吉禮歸眞章。旣歷擧儒書祭祀之禮而曰。祀典雖繁。惟祀上帝。爲得其正。諸祀皆可廢也。遂記仙佛世俗拜神求福之事而誚之。余謂聖人制祭。原秖有報德之意未嘗存祈福之私而後世寖失其指因有僭諂淫瀆之罪。此在所當禁。若懲此而倂與正祀而廢之。如彼說。則詩,書,易,禮之所已言。堯,舜,周,孔之所嘗行者。皆將擧而掃之。此奚但矯枉過直而已。直是無禮不敬。不仁少恩。眞鷹豺之不若也。彼又曰。耶穌在上帝前祈禱。西人依賴耶穌所求者。只欲赦一己之罪。死後靈魂不受苦。止此以吾儒之敎。則知其不善。速改以從善。善卽是理。理卽是天。生與天合。死與天合。更不需耶穌祈禱。今上帝於下民之罪。不待其改革。惟耶穌之是聽而赦之。則是乃一不公不明之神。何以爲天地萬物自然之主宰乎。彼又曰。耶穌代人贖罪。獻至潔之身於上帝。而上帝自然悅納。止此夫天下萬衆之惡。豈一人所能代贖。且上帝於其愛子。被殺而悅納。則其爲不仁。抑何甚焉。如此而欲中國人之憬然悟。悵然思。而從耶穌之訓也。甚矣。花之安之癡也。彼方且誚中國人之拜神求福。而至言其敎。則曰耶穌在上帝前祈禱。曰從敎者。祈禱謝上帝之恩。曰聚集禮拜堂。祈禱聽道。曰在家早晩祈禱。豈非同浴而譏裸乎。孔子曰。某之禱久矣。又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此乃爲聖人之言也。

凶禮貴中章言。人死魂離。安能長在家廟。則旟旐之招魂。木主之依神。徒多事耳。止此彼謂人死不升天堂。必入地獄。故云然也。然周公豈不知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而猶必皋復立主。以盡其愛敬之誠。豈若異敎之愛使其形而不恤其死乎。見莊子書至於世俗之誤信巫覡葬師僧尼道流狂惑之言。而妄行非法。則有王者作。宜在所禁。孔子之謂禮與其奢也。寧儉。本不謂此至於喪與其易也。寧戚。則夫子之微意可見。而花之安乃方引此訓。而卻復言死喪悲哀不可太過。語意相戾。且今喪紀大壞。至有朝埋其親。夕起供職者。縱令哭之過哀。猶恐不從。况復以此爲敎。○又言耶穌能脫死亡而復活。人必依賴。乃能具永生之理。故雖死而生理長在。彼方以道家之長年。釋氏之輪回爲妄。見三十六章而以耶穌復活。敎士永生。重言復言。使人發大笑也。况又云。人能眞心從耶穌。則後來新天地旣成。上帝使吾靈魂復完。一身永遠常存。又云。從耶穌敎者。信道以爲善。則臨終時。耶穌接之升天。此皆竊取佛氏之說。以爲誑誘蚩民之術也。

嘉禮求正章言。凡臣下朝見。各有其禮。但不拜跪叩頭。蓋人主雖當敬。不如天帝更尊。堪受人跪拜叩頭也。止此如此則父母可不拜。師長可不拜。聖賢可不拜也。上章又言。敬偶像者。上帝所甚惡。曾見日人辨妄。亦譏之曰。耶和華之敎曰。愛父母過於我。不宜乎我。然則彼所謂上帝。乃一猜妒之鬼也。吾雖受深惡於彼。雖見不宜乎彼。而不能爲不敬君父,不敬聖賢之人。以受吾所尊敬底上帝之怒也。吾聖人之敎。非惟臣子拜君父而已。亦有君拜臣父拜子之禮。則其佗更可知也。彼花之安者。旣目見吾聖人之敎與耶穌之說天淵相懸。朔南絶異。而猶且引據儒書。以飾其說。此自是異敎之人籠罩依附之習殊可憎也。

賓禮主敬章言。西國相見。有拖手之禮。以示親愛。但尊者先拖少者之手。是愛少者。而少者不敢先拖長者之手。所以尊敬長者也。若女人與男子。有戚誼者。女人敬男子。先拖其手則可。而男子不能先伸手與之拖。此行禮之有別也。止此此以上下文相照。則女尊男卑可知。此旣大乖。則其不識不親授受之禮。又何責焉。此雖西俗。而彼旣得見中華聖人之敎。則何不從而變革。良可慨也。

以樂濟禮章言。雖喪中之樂。宜主哀戚。然亦須歸於和平。乃不至哀傷過甚。余聞聖人有居喪聞樂不樂之訓。國家有居喪聽樂嫁娶之律。而今彼俗如此。豈非不仁不智之甚乎。若有賢者敎之。彼亦賦全善之性。花之安曰。性乃天理本全善。豈無感悟之理乎。

假禮指謬章所言諸般事爲。可見淸國貿亂之俗。而其在上者之無學無敎。從可知也。如此而國不亡者。未之有也。但花之安倂指禴祀烝嘗家廟木主。亦以爲謬。則乃彼敎之說。非先王之法也。彼敎謂祭無益。正緣不見得實理故也。朱子言。古人誠實。直是見得幽明一致。如在其上下左右。非心知其不然。而姑爲是言以設敎也。程子易傳亦言。祭祀本於人心。聖人制禮。以成其德耳。彼蓋不反諸心。而只求之外。故妄爲魔鬼之說爾。

貴保原質章所譏中國婦女之裹足,塗粉,手釧,耳環之屬。皆鑿鑿有理。但其所引新約書云。婦人貞靜敬恪。不飾文繡。則上帝以之爲貴。舊約書云。郇邑之女。驕侈成性。足曳金釧。則上帝怒其驕奢。使之頭童髮寡。辱於衆前。脫去其彩絡釧笄。而蒙以不潔。可知上帝之喜眞實惡奢華。有明徵矣。止此吾不知此女得於何地見上帝。而遭此無顔面之羞乎。又未知世閒婦女之致飾於外者極多。爲上帝者。如何一一去點檢佗。不已勞乎。觀花之安聞見知慮。宜不信此等虛妄。而乃復筆之書而布之世。信乎習染之已錮。而識解之難開也。使其遇明識之士。與之講質。則應不竢多辨。而悟其是非。惜乎其未也。

齊家在修身章言。開闢之初。上帝造一男一女。置爲夫婦云云。余曾見日人辨妄。載耶和華先天地而生。是造天地日月星辰及兩閒所有羣物。又聚塵土。依已像造人。名曰亞當。旣而又以人獨處未善。乘亞當酣寢。取一脅。實之以肉。以爲之妻。其名曰夏娃。因夏娃有罪。乃罰以胎孕之苦。加以產子之艱。今花之安所言。卽此也。此箇怪妄。何待智者而委也。士之爲學。宜以識見爲先。不然。目擊異端而不能辨。身陷邪敎而莫之悟。

孝本愛敬章言。處父母之讎。固貴以直報。而有時或阻於勢。或限於時。則宜附之上帝。以伸其冤。而未可槩例於不共戴天也。又言。讎私意也。理公物也。余謂父母之讎。固有阻勢限時。難於報復者。然爲之子者。宜沫血飮泣。必思所以圖報。豈可附之上帝。又豈可不以不共戴天。存其心乎。况可槩以讎屬私。與理之屬公者。做對而輕視之哉。此誖倫之論也。立祠設主之說見上○又言。泰西喪禮。三日而葬。殯之日。扶柩至墓。敎師偕親屬。詣禮拜堂。祝讀詩篇數遍。遂偕往墓前。禱祝以明己罪。求赦於天父。余謂人之善惡。旣定於平日。豈死後禱祝求赦。所能免乎。此與僧家設齋之謬。奚擇哉。○又言。三年之喪。今世多有名無實。余以爲三年之喪。則父宜輕而母宜重。誠以提攜保抱。母氏較爲劬勞。止此如此則人於天地。亦宜重地而輕天。其可乎。此由夷狄重母之俗而然也。花之安又曰。居喪之日。無須刻以三年。若必強人以三年之喪。試問。今之居喪者。三年中果何如。三年後更何如也。止此此以不善居喪之故言。然仁人孝子見其然。宜勸以盡心從禮。不可因其無知而遂使之短喪。是豈渠所謂廣行恕道之意乎。無乃自己于親之喪。無疾痛慘怛之情而然乎。○西國律法。子旣及冠。則子自立室專權。此時卽有借貸不償。乖張不法。論國法。則皆無涉於其父。余謂父子一體。天理當然。今乃立父子不相涉之法。以敎民。其爲無義。抑何甚焉。

謹愼言語章。所引易書語孟之訓。以爲主腦。擧衛鄭揚蘇之事。以爲勸戒。固皆是矣。第其援達羅馬人書言。使徒倚賴耶穌。故得耶穌之心。而發之於言。其言皆合耶穌之理。及約翰福音傳云。耶穌有言。非從己意而言。乃從天父言而行其事。二段以爲耶穌之言。由道而言者。與謹言道理。絶不相近。余見馬可講義。載耶穌方與衆言。其母與兄弟。立於外。欲與之言。或告之則曰。何者爲我母。何者爲我兄弟。福音所謂耶穌之言。卽從天父言者。卽此歟。然則達羅所謂使徒之言皆合耶穌之理者。從可知也。聞彼徒有眞君父假君父之說。而花之安乃謂吾人有言。亦宜眞實無誑。務必表明耶穌之道。使天下之人。得所依歸焉。豈非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哉。是亦達羅所謂合耶穌之理者也。此而曰謹愼言語。則不如不謹愼也。

學貴精通章。旣引君子貴竆理之言。下文更言。五倫皆同一體原。不須智慧而始晳其底蘊。然則彼所竆之理。乃五倫外之理也。此豈吾聖人之道乎。况其視五倫底蘊。若不甚難晳者然。宜其以父子不關涉之律。見卌章臣下不拜君上之禮。見卅二章昏嫁任其男女歡悅不泥父母主權之俗。見卅九章一一稱是。而不少疑難也。吾聖人之敎人竆理。專就五倫中用心。究索其底蘊。而不敢淺嘗低看而已。其於天地人民飛潛動植之關於五倫道理者。亦皆隨其才智分量之所及。而漸次思繹。使之通曉耳。非如彼敎所謂格物之躐等越次。而無得於身心倫常之實也。○花之安曰。耶穌敎。功崇唯志。業廣唯勤。凡事悉由心性。以歸於情理。此兩句不曉所謂雖未嘗以學問敎人。而凡學文之國。無不以耶穌爲依歸。斯其所以極深硏幾。以爲格致之方者。旣非釋道二敎之可比。亦與儒敎略不同。蓋道敎沈溺於物。凡物之合於己者以爲是。不合者以爲非。是以物役其心。而忘心性之所在。故萬事皆爲物之所拘。若釋敎似歸於心性。而實絶外緣。不愛萬物。凡事秖重內心。而以外物爲虛無。是又失卻物之本性。而不能用物。惟儒敎以聖人之道理。爲心性之功夫。任外物之紛紛。而不邇聲色。不殖貨利擧凡大小事情。皆出乎物之上。而未嘗墮於物之中。斯其所以閑邪存誠者。固與耶穌之敎。相表裏。但儒敎論人。秖在世上之暫時。本註但論百歲之身。不論不朽之魂。離去上帝。耶穌敎論人。則在永遠之生。本註由重生。可漸得永生。由上帝而來。使之歸於上帝。是以。略有差別耳。伏願華人有志竆理盡性者。當法耶穌之敎。事事皆以上帝爲主宰。知人爲永活之物。不僅於在世之肉身無弊。尤當於身後之靈魂可保此中。斷非具大智慧之人。不能洞達其本源。豈徒務記誦尙詞章者。所能從事於格致之域哉。止此余謂此段立說。雖極鋪張。其實不過竊取釋氏之輪廻。幻做彼敎肉身重生之說。蹈襲釋氏之極樂。改作彼敎靈魂永活之言。欲以誑惑下民。而增其黨與也。觀其用意。可謂勞矣。至於儒敎。一則曰耶穌敎亦與儒敎略不同。二則曰儒敎固與耶穌之敎相表裏。何其依違附援之至此也。彼所謂事事皆以上帝爲主宰者。亦暗借吾聖人事天本天之旨。以粧飾之耳。然吾之所謂天。是以理言。彼之所謂帝。是以耶和華言。言雖相似。而意實大相遠。不可以不明核也。故儒書亦言。在帝左右。昭事上帝。在天之靈。此何嘗離去上帝。特不與耶和華相遇耳。况彼所謂天堂有。則賢者登焉。不繫崇信耶穌。地獄有。則惡人入焉。亦不繫不信耶穌。蓋耶穌生於猶太國。在亞細亞洲之西則佗邦之人初不識彼敎者。不啻億兆之多。此人之死。有誰接之升天。此四字見凶禮貴中章八板左且耶穌始生於漢哀帝建平年間。則凡生於其前者。不曾依賴救主。彼書以耶穌爲救世主而秖知有中華聖人道理。則此人將無不入地獄者矣。然則所謂上帝者。乃一偏信愛子之祈禱而不能公觀衆生之賢否底。顧安有此理哉。

子學探原章言。理者。統天地人物而包之。則謂之理。若性理則不同。性理分人性之理。物性之理。何以爲人性。人得所以爲人。無其性則不得爲人也。何以爲物性。物得所以爲物。無其性則不得爲物也。凡物之性。各有不同。然則人之性,物之性。不得混淆。自可以一理而貫通之。而得性理之所在。乃宋儒言。性理以太極爲歸。實屬虛渺。何以與人性相關耶。止此余謂性非別有一物。只是在天地人物之理也。太極又天地人物性理之總會也。性也理也太極也。名雖三。而實則一也。以其條理而謂之理。以其立於形生之後而謂之性。以其築底無去處而謂之太極。三者。天地人物所同涵之體。更無在天在地在人在物彼此毫髮欠賸之分也。今花之安識不及此。而以太極爲虛渺。以理爲實有一物認極爲虛渺。故謂之理實有物。而天地人物之所同包也。以性理爲先有二本。以人得所以爲人。物得所以爲物兩語。知其先有二本也。而人物之所異得也。此爲何等議論也。○花之安又言。宋儒謂天爲陽。地爲陰。天地交泰。而萬物生。夫陰陽不過一虛懸之象。天地不過一覆載之區。不有上帝主宰於其間。彼陰陽二氣。斷不能生萬物矣。宋儒謂太極能生萬物。不知人之一心。有志有欲有意向。太極一虛空之物。旣無其心。何以生人之志。生人之欲。生人之意向乎。夫太極無心。猶天亦無心。何以生人之智。惟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乃可賦人之靈明而生其智也。止此余按易言天地生物之心。又言太極生兩儀。孔子言天生德於予。孟子言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彼皆未之見。而謂之宋儒之言耶。下文又言。彼宋儒。言太極生陰陽二氣鼔鑄。而萬物遂生一段。亦只如此。不復置辨。○花之安又言。萬物之理有不同。人之性靈。能分別之。而上帝之性至善。無所不備。故能妙萬物而握其權。使萬物各得其所。人之性靈。無此權能而謂太極。一塊然之物。有此權能乎云云。據此以觀上文人性物性之說。分明是認靈識爲性理者。此曷足多辨乎。

敎化要言章。所論明敎化養人材之說。亦可觀。但章末擧耶穌之道。夸張爲言。欲使觀者動色傾心。此如醫者只知藥石。巫者只知祈禱。而不知其佗故歟。何不以中華聖人之道。勸中國執政之人。而每篇之末。必如彼擡起本敎也。哥林多前書言。仁者。不妒不誇不衒。今以花之安諸說觀之。無非誇衒之辭。此何意也。正敎會發明章。首引論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以余觀之。彼之所信者。耶穌妄誕不根之說也。所守者。靈魂升天永遠之福也。豈吾聖人眞實無望之敎乎哉。此章下文。有貴得信愛望之語。信信耶穌也。愛愛上帝也。望望上帝賜永福也。彼又曰。俗人每忽而不信。心旣陷溺。應受上帝重罰。而上帝仁愛。不忍卽加罰。故特降生耶穌。廣仁愛於世閒。以救贖人罪。其詞曰。信而受洗者得救。不信者定罪。誠如此言。耶和華何不於始生亞當之日。卽令亞當廣仁救贖。乃至二千年之後。惡世人罪惡。破天淵之水。以盡滅之也。又何不使篤信其道之挪亞。自亞當。至此十世。卽廣仁愛於世閒。乃至摩西。挪亞十三世孫。使之拜受天書。以敎民而始行洗禮安息之類乎。彼所謂上帝無所不能者。其伎倆亦有時乎竆而未達歟。且上帝以獨生此兩字奇怪。之子賜世。俾信之者。免沈淪而得永生。耶穌亦自稱天之獨子。此四字更奇。豈佗人非天之子乎。其無理至此。以拯濟世人。至於受刑流血。以贖人罪。甚矣。上帝之不仁。耶穌之不孝也。上帝之命愛子。以贖人罪。固是亂命。而耶穌之從上帝而代人死。亦爲誖德。又其徒所謂旣刑三日。復穌升天。往往形見。與其徒及所善諸老婆相語者。尤妄誕之甚也。旣曰復穌形見。則是肉身再活也。以有形之身。升至虛之天。安有此理乎。信如其言。耶穌之肉身。至今猶在。何不形見於忽而不信之俗人。守正斥邪之賢者。使之信而不斥。而乃獨與其徒相語而已。甚矣。耶穌之不通物情也。安在其拯濟世人乎。彼所謂敎會。不過欲以黨羽之衆。而邪說之行而已也。○花之安又曰。信者。篤信耶穌之眞理也。愛者以仁愛之心愛上帝。及愛人如己也。望者。望上帝賜永福。而不求世俗之蹔逸也。卽孟子所謂修天爵而人爵從之也。此亦錯引也。孟子之言。言其自然之理。彼之言。言其求望之私。二者乃邪正之分。不可以不明也。人爵與天福。亦有不同者矣。○花之安又曰。敎會之所事。在三位一體之上帝。曰天父。曰救主。曰聖神。聖神。新約所言保惠師。天父以爲主宰。救主以其能赦罪。聖神以其理化人。吾聞至尊無對曰上帝。未聞有三位。不知天父據上位。救主居中位。第六十四章言。耶穌爲上帝之第二位。聖神據下位耶。纔曰中曰下。便已非上。抑三者倂坐而離立歟。離麗也。曲禮曰。離立不出中閒。天父與天之獨子齊頭。而無尊卑之分。則豈非亂之大者乎。惜乎。不能提之安之而警敎也。傳道會章言。儒者所傳之道。考諸五經。類多合上帝之道。今西人所傳耶穌之道。原本於上帝之道也。余謂此須分彼此所言之上帝。然後方可言何道之合與不合。本與不本也。若儒家所言上帝。蓋天是剛陽之物。自然如此。轉運不息。必有至神至明。所以能配乎理而主宰羣動者。如在人之心君。是也。非實有一物如世閒帝者之位。此則彼未嘗夢到也。彼所謂上帝。我知之矣。馬可講義五卷第六十八條言。以色列在埃及爲僕時。其苦聲聞於上帝。上帝俯念前約。設法救之。故命天使。遍行埃及。盡戮其長子。乃命以色列族。以羔血塗門爲號。凡門有血之家。天使過而不入。以色列族。遵此免長子之死。止此彼之上帝乃如此。何其媟也。其原本與否。固無足言。吾儒之敎。又何嘗有合於此。此如朔南之判也。彼又言耶穌之敎。雖貴乎人之信從。然皆出於心服。非由傳敎者之勉強逼脅。故信從愈衆。余謂吾儒敎。則曰。無所爲於前。無所冀於後。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此但以是非導之而已。未嘗以一毫福利之私。參錯於其閒。故識而從之者。自非高明之士。罕能入也。彼則專以禍福報應之說。鉗制愚俗。故迷子癡婦。往往悅而信之。凡其日夜所思所行。無不從一片禍福心中做弄出來。此所以信從其敎者。至於一百一十五兆之多也。然不問其心之公私,道之是非。惟誇其從之者多。則亦何益於世哉。下章聖經會所言。無非以登天受樂。夸張說去而已。蓋以中國正道不行。人心偏頗。故彼以禍福報應敎誘之爾。

勸守安息章。引易七日來復。而曰復者。生機也。人當停操作。以得生機而養元神也。余謂易之言七日。實七箇月。非第七日也。且復者。陽氣之復也。息者。陰氣之靜也。未可妄引聖經以證彼議也。彼又言。開闢之始。上帝以全能全智。刱造天地日月星辰人物。六日而萬物已成。至第七日。則爲安息聖日。此更無理。信如此言。是耶和華非惟爲耶穌之父。亦天地日月星辰之父也。雖然。天地未生之前。所謂開闢者。是何物也。曾見西書。言。耶和華先天地而生。是造天地日月星辰萬物。又聚塵土。依己像造人。名曰亞當。又乘亞當酣寢。取一脇。實之以肉。以爲之妻。名曰夏娃。旣曰聚塵土造人。則其造天造地。又以何物爲材。其造夏娃。又何不聚土爲之。而必取人之脇。又所實之肉。從何得之。且旣曰依己像造人。則所謂上帝。亦一人形之物。其何以居空虛之中。亦何以爲萬物之主乎。何其奇且怪也。使人言之。不覺噴飯。彼以虛房奎昂四宿。爲安息日。總計一歲。則爲四十八日。不知此四十八日。人獸無產孕。草木無萌芽耶。絶可怪也。

余少也。槩聞西敎之爲淫邪而已。未嘗目見其書。故亦未嘗筆斥其說。蓋雖邪說。未見其肯綮。而漫且罵詈。非修辭立誠之道也。約齋宋兄。近寄自西徂東馬可講義來。是德國花之安。以其習染之性。加以淹博之識。捭闔之文。出入吾經傳子史之閒。而摘得近似之語。以飾其妄誕之術者也。約友蓋要余立辨以明之。第微軀恒帶疾痛。廢居常煩賓朋。無暇繙閱。比至親塋下。第三兒敬九。以自西徂東五冊進。余且看且辨。四日而畢。蓋以家有憂。故未可久留而然也。其說諒多未精。今以呈覽於諸公。此是衛正道闢邪說。爲生民立標準之一事。願諸公。相與看詳而潤色之。

梁集諸說辨

编辑

論梁氏孔敎論

编辑

梁啓超以同治癸酉生。其復友人論保敎書。作於丁酉。二十五歲讀日本書目篇。亦言保孔敎。湖南學約。亦言宗法孔子論。幼學篇。亦令每日八下鍾。師徒合誦。贊揚孔敎歌。然後肄業。此皆在丁酉。而往往多佳語。其後五年壬寅。更作保敎。非所以尊孔論。而自言此與前論相反。今是昨非。不敢自默。區區小子。昔爲保敎黨之驍將。今爲保敎黨之大敵。爲二千年來翻案。吾所不惜。與四萬萬人挑戰。吾所不懼。據此則梁集中凡推尊孔子。援據孔子。者皆其未定說。又緣中國歷史之所尙。民俗之所信。不得已而爾也。今此後論。可謂決裂而打破之矣。其於墨氏則曰。先聖墨子。千古大實行家。今欲救中國之亡。其惟學墨子乎。於釋氏則曰。學界之究竟義也。小之可以救一國。大之可以度世界矣。信仰佗敎。孔敎。恐難謂不在其中。或有流弊。而佛敎決無流弊也。於耶氏則曰。康先生於此敎。獨有所見。以爲其單標一義曰。人類同胞也。平等也。皆原於實理。切於實用。於救衆生。最有效焉。梁氏欲自爲中國民。定一敎育宗旨。又以耶穌敎爲最。彼於墨,釋,穌推重尊仰。如此之至。至於孔敎。則曰不必保。不必保者。謂存之無所益也。曰不當保。不當保者。謂存之有所害也。是惡可曰非孔門之叛卒乎。噫。彼方以雄辭詭辯。抑揚捭闔。以爲駕御一世之術。而人多視爲今天下單一無對之人豪也。如此而余以海東一腐儒。乃敢揚言斥之。將見羣矢之䕺集於一身。然今與後之人。豈皆昏矇而莫之覺耶。異日當有具眼者起。而歎余言之不能無補於天下矣。但得道明則幸矣。其久與近。己與人。奚須校乎。

題斯巴達小志

编辑

斯巴達小志所載。非無可取者。其當革者。更多矣。梁氏總論。不一言別白。乃槩以赫赫名譽。稱之曰。至今論政體者。必擧之。論敎育者。必擧之。論軍事者。必擧之。吾謂使梁氏得志。行乎國中。將倂與奬勵盜竊。兄弟一妻。民得訟王而置諸理。及民生子。令官檢察而羸弱者棄諸山中。本註。弱者。不能任護國之責而猶育之。是危國之道也。及男子尊重婦女。國人蔑視文學之類。無不奉而行之。是安有仁義之道乎。噫。民權武技之亂人知思。一至於此耶。○今一屈首而受梁氏之新學。則更安有奮志挺身。以行禮義之日乎。梁氏所主。名曰一體平等。而實則民貴君賤。婦尊夫卑。釋優孔劣。而一切倒置也。人之言曰。爲新學則國權可復。身命可保。然安有三綱傎逆而可以復國保身者乎。噫。何其癡也。

論勿主義爲主義

编辑

梁某譏儒者取便利己之失。而曰。誦法孔子者。往往取其勿主義。而棄其爲主義。自註。勿主義者。懲忿窒慾之學。如非禮勿視四句等。是也。爲主義者。開物成務之學。如天下有道。某不與易等。是也。止此然則欲開物成務者。忿亦不懲。慾亦不窒。非禮亦視聽言動而可矣。則其所開所成者。可知也。殊不知忿慾非禮是壞物敗務之道。而欲以道易天下者。必用懲窒克復之道以爲之而後。天下之人。始有所觀感。而棄無道以從之矣。使肆忿縱慾。以行非禮。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近年時輩。無卓識遠慮。奉梁某爲師。只有爲主義而更無勿主義。殊不知爲善而勿爲惡。非勿主義。乃爲主義也。欲以無道而易天下。非爲主義。乃不當爲主義也。何謂不當爲主義。如混合邪正。侮慢聖賢。子弟不受父兄之制。子雖不孝亦無責。臣民箝制其君。屛除其君。女子自昏。婦自離夫。兄弟共一妻。爲爭地而殺人盈野之類。皆是不當爲主義也。

題通論

编辑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白守黑。知雄守雌。此老氏之讕言。不待論矣。而所稱誦法孔子者。又往往遺其大體。撫其偏言。取其狷主義而棄其狂主義。取其勿主義而棄其爲主義。取其坤主義而棄其乾主義。自註。地道妻道臣道。此坤主義也。自強不息。此乾主義也。取其命主義而棄其力主義。自註。列子有力命篇。論語稱子罕言命。又稱子不語力。其實力命兩者。皆孔子所常言。知命之訓。力行之敎。昭昭然矣。其所稱道者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也。曰無多言。多言多患。無多事。多事多敗也。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也。夫此諸義。亦何嘗非孔門所傳述。然言非一端。義各有當。孔子曷嘗以此義盡律天下哉。而末俗承流。取便利己。於是進取冒險之精神。澌滅以盡云云。

梁氏所論勿爲乾力四義。皆誤也。賢者于世。遇當出之禮。而以勿爲主。則豈所謂克己復禮之謂乎。聖人本欲以道易天下。然世無賢君。則發居夷浮海之歎。何嘗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乎。乾之義。固是自強。然又豈不曰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又豈不曰遯世无悶。不見是而無悶。又豈不曰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云爾乎。然此又何嘗與自強不息界而爲二耶。至於力行之力。不語之力。又有公私善惡之別。而今乃混而一之。何其察之不精。而言之不倫耶。要之梁氏才性過人。遂自恃而不復加審愼之功者。更須得賢師友。以磨礱其橫逸之氣。乃佳。○坤卦妻道臣道之說。與其所主君民平等。夫婦平等之義。正相冰炭。何故引之。豈亦未定之論歟。○進取冒險。此亦細講。義當進則險夷何擇。若義當遯則其進而冒險。豈君子居易竢命之道耶。大抵梁氏。是知進而不知退者也。

梁氏論自由云。勿爲古人之奴隷也。古人自古人。我自我。彼所謂能爲聖賢豪傑者。豈不以其能自有我乎哉。不爾則有先聖。無後聖。有一傑。無再傑。論獨立云。俗論動曰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隷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我有官體腦筋。不自用之。而以古人之官體腦筋。爲官體腦筋。是我不過一有機無靈之土木偶。使世界上人人。皆如我。是率全世界之人。而爲土木偶。故無獨立性者。毁滅世界之毒藥也。

語曰。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易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此吾儒自由獨立之說也。雖曰由己。雖曰獨立。而其言則出於聖人。聖人卽天也。人而奴隷于天。士而奴隷于聖。何所恥乎。梁氏每譏世之委身以嫁古人。爲之薦枕席而奉箕帚者然。其爲自由獨立大同小康之論。輒廣搜前言。以爲己援。是亦不免爲古人之臣妾也。古人戴冠于首。穿屨于足。阿屎于圊。放溺于桶。此類後人安得不從。豈此則不嫌爲奴隷。而獨綱常定理邦國治道。可以自由而恥於師古耶。若今人偶苦虛乏。當食無定時。或患腳痺。當杖不待老。乃拘於古人一日再食。六十杖鄕之制。而不敢改易。誠有有機無靈之譏矣。佗餘古蹟之宜於今者。胡可以無後聖無再傑。而必自出新法耶。吾聞孔子好古矣。而依舊是後聖。未聞好古而爲毁滅世界之毒藥也。且法言法行二句。是孔子語。而輒加以奴隷根性之罵。是爲自聖而慢聖也。士而慢聖。則子而弑父。臣而簒君。將何所憚而不爲乎。此乃爲毁滅人倫之毒藥。梁氏其亦慮及於此歟。彼書欲讀者母吝相責。故吾亦以箴規之道待之耳。

康氏傳

编辑

先生。宗敎家也。中國非宗敎之國。故數千年來無一宗敎家。先生幼受孔學。及後潛心佛藏。大徹大悟。後又讀耶氏書。故宗敎想特盛。

康氏以孔子爲未足。而必以佛穌爲至。則其所謂大徹悟。所謂宗敎想者。可知也。然則又何必時引孔子。此是販私鹽者。加鯗魚以欺官吏之術也。佛,穌敎以不妄語。今康氏非惟棄孔子。亦畔二氏矣。心口不同。而得爲宗敎。則不如無宗敎也。

先生之言。常持三聖一體。諸敎平等之論。然以爲欲救中國。不可不因中國人之歷史習慣而利導之。

孔敎明人倫。重祀典。彼二敎無此。何謂一體平等。此僧杲所用水上葫蘆也。使淸國尊信佛穌。已成習慣。已有歷史。則康氏又必以二敎救其民矣。梁啓超佗日自言。吾始欲保孔敎。今則不當保。然則一體平等之師傳棄之。亦久矣。

一。孔敎者。進步宗敎篇。作化。主義。非保守主義。二。孔敎者兼愛宗敎篇。作善。主義。非獨善主義。三。孔敎者。世界主義。非國別主義。四。孔敎者。平等主義。非督宗敎篇。作專。制主義。五。孔敎者。強立主義。非巽懦宗敎篇。作文弱。主義。六。孔敎者。重魂主義。非愛身主義。

欲出而行道。固進步之義也。孔子雖以行道爲主。然諸矦無聘。則不先往見。斯義也。孟程言之詳矣。而道不行。身不容。則欲浮海而居夷。豈非保守主義乎。欲濟世而澤民。固兼善之義也。而舍之則藏。憂則違之。豈非獨善之義乎。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固世界之義也。而衛靈無道則言之。魯昭失禮則諱之。去齊則接淅而行。去魯則曰遲遲吾行。佛氏逃父母。耶氏何者是吾母。何者是吾弟。何嘗念到遲遲吾行之景地。豈非國別之義乎。一視同仁。固平等之義也。平等之中。又有貴貴親親之辨。不然。君死民死父死子死。當互服三年耶。抑當如塗人。而不之服耶。而哀公不從討恒。則已之。豈非人君專制之義乎。如吾從周。又如下焉者。雖善民不從。皆是人君專制也。陽貨召則不往。固強立之義也。而遇之隨問隨答。豈非遜而出之之義乎。巽以行權。聖人事。若夫懦之一字。賢者已無之。游魂爲變。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固靈魂之義也。此與佛,耶天堂之說。不同。雖釋子稍有慧智。如達摩者。亦言無天堂地獄。而不嘗康子之藥。微服桓魋之難。豈非愛身之義乎。如佛氏割肉以飼飢虎。耶氏流血以贖人罪。非吾聖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道也。余謂孔子重綱常。正祀典。謹出處。彼二敎之於此。實如冰炭之不相容。而康梁輩人。強引而合之。祇見其心勞日拙。言多道晦而已矣。

其從事於孔敎復原也。不可不先排斥俗學而明辨之。以撥雲霧而見靑天。其料𥳑之次第。凡分三段階。第一。排斥宋學。以其僅言孔子修己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也。第二。排斥劉歆之學。以其作僞。誣孔子,誤後世也。第三。排斥荀况之學。以其僅傳孔子小康之統。不傳孔子大同之統也。

謂宋儒不明救世之學。是不曾考實。而妄加譏貶者也。孔子之救世。非易與春秋與所傳大學,中庸,論語之書乎。宋朝諸賢。悉加注釋而發揮之。不知此外復有救世之學乎。且修己。所以救世。救世與修己。有二道乎。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皆體用一貫之道。特康氏不知耳。

中國孔學者。皆以論語爲獨一無二之實典。先生以爲此出弟子記載。不足以盡孔敎之全體。求孔子之道。不可不於易與春秋。易爲靈魂界之書。春秋爲人間世之書。孔敎精神。於是乎在。

論語所載。何嘗不與易春秋之旨脗合哉。吾恐康氏不曾就論語上。眞實下工夫來。故不知其歸趣。而妄欲軒輊於其閒也。謂春秋爲人間世之書。固然。試問論語。非人間世之書耶。若其指易爲靈魂界之書。則欲援儒以入穌。直是著奸。絶可惡也。

家者。煩惱之根。

康氏不耐煩。視父母妻孥。爲煩惱之物矣。苟但曰煩惱。則國與天下。煩惱之大者。而身又煩惱之尤者。豈非惑於佛,耶之說歟。

旣破國界。不可不破家界。破家界之道。柰何。凡子女之初生。卽養之於政府所立育嬰院。凡敎養之責。皆政府任之。父母不與聞。故凡人一出世。卽爲公民。爲國家之所有。爲世界之所有。父母不得而私也。

以吾聖人之敎。則子女之生。雖父母養之。其爲公民之義。自在也。何必公院養之。然後爲公民乎哉。如無公院之養。則民之視邦國。將如贅疣乎。此亦害理大矣。

家長爲家人所累。終歲勤苦。而猶不足自給。家人亦爲家長所累。半生壓制而終不得自由。故凡有家者。無不苦也。

然則何爲移此苦惱於政府。而易彼政府之壓制也。夫父母自養其子多不過十人。此猶謂之苦。則彼主育嬰院者。聚國民所生之子百千萬幼兒而養之豈不尤大苦乎。

父母之恩。不在於生。而在於養。故受育膝下。三年免懷。飮之食之。敎之誨之。則義不可以不報。不孝者罪無赦焉。若夫養育於國家。則報國家之恩。重於父母。其天性厚者。竭誠奉養。固可貴也。卽不能然。亦不責也。

父母之恩不在於生一句。最害天地生物之仁。而罪不容於覆載之閒也花之安言三年之喪父宜輕而母宜重。此西洋夷狄之見。而今康氏乃如此說。豈非誖之甚者乎。且所謂不能孝亦不責者。率天下而禍仁孝。孰甚於此。有王者作。其必誅之矣。

凡人之養子。大率爲晩年侍養之計者多。

苟如是說。人之愛子。非出於天性之仁。而出於計較之私矣。此又害理之大者也。

夫婦之閒。以結昏自由。離昏自由。爲第一要義。

此又無禮無義之大者。康氏時引孔子。而此等處。抉破孔敎。無復餘地矣。

梁氏案說云。先生所言親子之關係。似甚駭聽聞。雖然。不過其理想如是耳。

似之一字。亦大無理。理想而如是。不如無理想。此所謂遁辭也。

又云。旣受父母之敎養。則不可不孝。故先生事母以孝聞。學者勿誤會此言以自取罪也。

使康氏不蚤孤。而其父達。初出使佗邦。數十年而歸。又使康母勞氏。產後卽病。歲久未瘳。用乳媼養之。則所謂南海康先生者。將無事親以孝聞之懿蹟矣。是惡可以人理羈絡之耶今有殺人賊誤收死者幼兒而養之。後子知其爲父母之讎。則將取康南海傳。尊閣丌上而大讀曰。恩不在生。而養重於生。我當奉之以孝。喪之以哀矣。噫。彼康有爲。豈非號爲讀書士子。而乃立此逆天斁倫之法。而曰是使人人皆獨立於世界上。不受佗之牽累。而常得非常最大之自由也乎。率獸食人之慘。奚啻小事。奚啻小事。梁也亦有父子之性者。則其師雖有是說。當爲之焚燬。而勿使佗人見之。今乃表章而印布於天下。豈可曰眼有父母者耶。

梁氏高視富勢

编辑

今日耶穌敎堂。徧於大地。結爲千古未有之團體。其權常與國家相頡頏。時或駕而上之。○近年以來。西部諸省。對於日本人之嫉妒。亦囂囂盈耳。然以日本政府強有力之故。其議案。卒不敢提出於國會。嗚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顧可忽乎哉。

觀此兩段。梁氏心眼。只見得權勢富強。爲第一巨物。殊可鄙也。

梁氏專尙名利

编辑

利。墨子所不諱言也。非直不諱。且日夕稱說之不去口。則墨學全體之綱領也。墨子之所以言利者。其目的固在利人。而所以達此目的之手段。則又因人之利己心而導之。故墨學者。實圓滿之實利主義也。○楊子敎人。勿存心於名譽。是止人爲善之毒。

吾聖人之敎。以義爲利而已矣。務實遠名而已矣。未聞以名利導人也。夫以名利導人。而人心有不私者乎。天下有不亂者乎。梁氏專尙名利。不務實義之心肝。如視諸掌。而其不足以治世。亦已明矣。

重人倫

编辑

天下國家固重。父子君臣之倫更重。故虞舜竊父而逃。孟語後儒。有不識精義而妄議者。此當別論。箕微不敢易君。父子兄弟之倫更重。故夷齊各求所安。中子之立不立。孤竹之祀不祀。倂不暇顧。而聖人許以得仁矣。只彼梁氏看得疆土太重。故視弑父與君。猶薄物細故。而不以爲異。噫。利欲之蠧食人心。一至此哉。

重王道

编辑

梁氏生於困弱不振之國。憤其受侮於人。而視外國富強如天帝然。不復知有王道可以自立於天下。王道中。曷嘗無理財鍊兵之制。一向以勝負之數。定優劣之品。陋哉見乎。黃百家誦小程子機事機心之說。而曰。此眞知言。然不惟機事。凡兵陳刑名。以及權術之書。後生看慣。便下著毒種。多致後日有喪身敗德之事。敎子孫者。不可不蒙養以正。今梁氏自幼已習禪家機警之術。及長。更以列邦富強之勢。爲第一等事。其心田中所下種子。安得不雜。安得不毒矣乎。

女尊男卑

编辑

遊記。記美國婦女之地位。有云。西人有恒言曰。欲驗一國文野程度。當以其婦人之地位爲尺量。又云。凡旅館凡汔車。以及遊樂之具。往往爲婦女。設特別之室。其華表遠過於男室。道中男子相遇。點頭而已。惟遇婦人。必脫帽爲禮。街中電車。坐位旣滿。一婦人進。諸男必起讓坐。繁文縟節。如見大賓。此不徒對於上流社會爲然。卽尋常婦女。亦復如是。此實平等主義實行之表證也。

平等者。無尊卑之謂也。今梁氏以女尊男卑。位置懸殊。謂之平等。其於君民平等。父子平等。可知也已。

天地父母

编辑

天地者。大父母也。故人當敬事天地。父母者。小天地也。故子當孝奉父母。其不然者。罪莫大焉。理無赦也。彼釋氏者。乃以父母所生之身。爲寄寓。譬以舊屋破倒。卽更跳入新屋。後來黃檗僧。與母偈云。昔曾寄宿此婆家。王質言。自有物無始以來。換了幾个父母。朱子歎佛法無父。其禍至此曰。使更有幾个王質。雖殺其父母。亦以爲常。因擧四家錄以實之曰。父母爲人所殺。無一擧動念。方始名爲初發心菩薩。若有救之之心。便是被愛動了。心便昏了。彼耶穌者。方與衆說法。其母與弟立於外。欲與之言。告耶穌。則曰。何者是我母何者是我弟。惟善事上帝。是吾母吾弟。若父母兄弟。不能事上帝。則非我之父母兄弟耶。西法又有父子不關涉之律。不拜君父之禮。昏嫁任其男女歡悅。不泥父母主權之俗。是皆遠人無禮無義之習也。而花之安一一稱述。而不小疑難。豈非惡俗迷人之驗歟。彼墨翟者。盡天下之人而愛之如父母。而更不論親疏之等。倂有不黨父兄之敎。彼康有爲者。又有父母之恩。不在於生。及子弟宜自由而不受父兄壓制之說。而彼梁啓超者。方且舉佛,穌,墨,康。而極口贊揚之。是不念父子天性之缺破。不顧世界人心之誖亂也。梁氏而正士。孰非正士。如是而曰度世界。曰救中國。其傎倒迷錯。亦已甚矣夫。父子如此。君臣可知。夫婦可知也。彼梁氏之大本大源如此。其未流之小善一得。何須問也。

始皇淵源

编辑

嬴秦禁書令云。有欲學者。以吏爲師。吏卽博士也。夫當時博士者。始皇帝之護法善神。而李丞相之一隊名流也。使士民之欲學者。屈首受敎於此輩而有得焉。則是始皇之再傳高弟也。安有一星子眞開明之理。不過成就其棄古愚今之頑錮陋見而止耳。彼梁啓超者。乃謂始皇非禁民之學也。禁其於國立學校之外。有所私業而已。遂推爲儒敎之第二功臣。曾見王守仁以始皇焚書。爲得孔子刪述之遺意。今啓超又傳述其指。而極力發揮之。噫。如啓超者。亦可謂王門之選鋒。而始皇門下第二佞臣也。近日時輩之特立新校。而禁截私塾。豈非繼得嬴政,王,梁相傳之好淵源也耶。○使秦時士民。請學古昔聖王崇儒重道節用愛民之術。則博士先生。能不顧君相之意。而任自傳授乎。此非難曉之理。而梁也乃謂非禁學。眞癡夫也。又如今之入新學者。願受重綱常。法聖賢。誅亂賊。黜名利之說。則未知飮冰果諄諄然告語之否。是亦必無之理。吾於是。知梁氏非癡夫。乃亂常誖道之一權術人也。

待時派論

编辑

梁氏譏待時派云。待之云者。吾待至可以辦事之時。然後辦之。如終無其時。則是終不辦也。試問梁氏。使武矦不遇昭烈。將自起乎。如曰不然。則是武矦亦一待時之英雄也。梁氏。嘗以英雄。許武矦矣。孔子言。天下有道。某不與易。孟氏言。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其欲辦事之志。何如也。乃又曰。我待賈者也。曰。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是又一待時派也。以伊呂救天下之心。且待湯文而起。雖虞帝。如無唐堯之擧。則糗草之茹。木石之居。將終身樂之矣。以余觀於古之聖賢。無不待時而後辦之。是惡得以昧禮義急功利之淺心小智。議之哉。雪如寄梁詩云。大鵬苦無風。僵伏北海隅。是又雖有其具。無時則已也。雖梁氏。其告當道書論歐美處。亦言周公管仲復起。無柰此風潮。何也。又云。苟非時勢之所趨迫。雖孔子,釋迦。必不能煽動一人。是豈非自爲待時派之論耶。余謂非惟人當待時而辦事。雖天地日月鬼神四時。未有不待時。徑捷疾速而成其造化生成之功者也。人惟知幾而動。非誠明之至。不能也。

勸讀西銘

编辑

梁啓超曰。中國儒者動曰平天下治天下。其尤高尙者。如橫渠西銘之作。視國家爲眇小之一物。而不屑厝意。究其極也。所謂國家以上之一大團體。豈嘗因此等微妙之空言。而有所補益。而國家則滋益衰矣。若是乎吾中國人之果無國家思想也。危乎痛哉。

西銘大指。在使人去私欲而存公理也。人人去私欲而存公理。天下國家不難治平矣。自大君宗子。至兄弟無告者。皆當隨佗本分。而敬之愛之。且扶救之耳。視國家爲眇小之物。而不屑厝意。原非西銘之指也。如欲成天下之大團體。須是天子以下至於庶人。皆用西銘而後始得。若舍西銘之仁。而人各懷利。決做不成。梁氏以國家之滋衰。歸咎於西銘。吾未知橫渠後至今七百年。大國小國之君。誰能實體西銘者。天下之亂。正緣西銘之道。不行而爾。梁氏未曾細讀此篇。只憑麤豪之氣。把筆胡亂寫出。吁。可畏可畏。我願從余游者。咸宜敬循天理。勇克己私。期以入乎張先生門下。梁氏看得天下國家太重。君臣父子太輕。苟利於國。君可以不敬。父可以無孝。此西銘所謂誖德害仁之亂賊。罪不容於法義之誅也。孔子稱夷齊求仁得仁。孟子論虞帝竊父而逃。皆是重父子兄弟。而輕天下國家者。此乃爲聖人之道也。

散錄

编辑

學者。所以經世也。學焉而不憂天下。無寧勿學。此康有爲之言。而最爲醇正者。然世者。身之用。身者。世之體也。經身之本。盡倫。是也。而康以棄君父之瞿曇。視父如路人之墨翟。不拜君父。不祀祖先。不分男女之耶穌。皆爲聖人。則彼必奉而行其敎矣。經身如此。而遽欲經世。吾知其亂一世。而反爲天下憂矣。無寧勿學。眞自道之言也。

梁啓超以法古者。斥爲奴隷。此最害理。傅說曰。學于古訓。乃有獲。武王誥康叔。使求之殷先哲王。又求之商耉成人。太保戒成王曰。稽古人之德。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好古敏而求之。易又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從古聖人。都是一樣。彼啓超者。獨以何見。敢發此言。以誤天下之人。

梁氏以孟子保民。爲侵民自由權。而曰民者。貴獨立者也。重權利者也。非可以干預者也。彼之論民則如此。而其論君也。乃曰箝制之。監督之。屛除之。渠所謂平等。非衆人之所謂平等也。乃指倒置爲平等也。

曹丕旣簒。乃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朱子謂此乃以己心窺聖人。謂舜禹亦是簒。而文之以揖遜爾。今梁啓超以民權爲今日第一急務。而曰舜,禹之立。亦由當時民權得之。此與丕意槩同。

梁氏論儒敎政治自相矛盾之失。而曰試觀二千年來。孔敎極盛於中國。而歷代君主。能服從孔子之明訓。以行仁政而事民事者。幾何人哉。止此余謂此乃爲自相矛盾之言。何也。夫孔敎盛行。則國君必好仁矣。今君不行仁政。而曰孔敎盛行。可乎。必也上好仁。下好義。而君民相安。天下無事。乃可謂之孔敎行矣。如是則何待民權之犯上乎。譬之一家父慈子孝。固孔敎也。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亦孔敎也。今有不得於父者告之曰。爾父旣虎狼於汝。汝則宜備刀銃以御之。爲陷穽而待之。不可被其噬也。豈人理乎哉。旣立民權以制其君。則又立子權妻權。以制其父與夫。固將沛然矣。於是乎超起之罪。不容誅矣。如曰民於君。妻於夫。義合之人。固當立權以處之。父子則不宜然也。孔子於坤卦文言。以臣弑君。子弑父。倂言之。則君父惡可以二視哉。

梁每以禮運大同之說。爲最可法。梁於是乎爲禮運之奴隷矣。且吾聞之。昔有擧禮運而問者曰。此與老子同。朱子曰。不是聖人書。胡明仲云。此是子游作。想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淺。又曰。分裂太甚。幾以二帝三王。爲有二道。則有病耳。東萊曰。蜡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其非孔子語。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云云。眞是老聃,墨氏之論。東匯澤陳氏曰。大同小康之說。非夫子之言。石梁王氏曰。以五帝之世。爲大同。以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爲小康。有老氏意。皆非儒者語。所謂孔子曰。記者爲之辭也。玉峯車氏曰。禮運首章。載孔子言。大道之行。天下爲公。大道旣隱。始以禮義爲紀。離禮義以言道。是老子之言也。余謂非惟前儒之言如此。兼後世風氣旣開。人心旣巧。自與太上之世不同。豈可強驅叔季之民。使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而視禮爲忠信之薄。而不之行乎。勢必不可行。而徒擾民而已矣。

余觀中國。尙有可爲之勢。而上下恬嬉。不能奮發。故梁氏不覺至於大聲疾呼。奮筆肆罵。而不自知其過也。然使其處今日我國士流之地。不知亦有回復之術乎。抑不辭爲嗚呼派耶。彼嘗告當道者曰。歐美之壯劇勢。必趨而集於亞東。天之所動。誰能禦之。非惟諸君。雖周公管仲復起。其無柰此風潮何也。又言苟非時勢之所趨迫。雖孔子釋迦。必不能煽動一人。時勢旣已趨迫。偶借一二人之口以道破之。止此。此可見彼亦知勢之極重。人所難反之理也。苟如梁氏之論。則于易。只存晉卦。而遯卦。可刪也。于論語。只存用之則行。而舍之則藏。可刪也。于孟子。只存舍我其誰也。而致爲臣而去。可刪也。于中庸。只存其言足以興。而其默足以容。可刪也。于虞舜。則只取其紹堯致治。而飯糗茹草。不足尙也。于伊尹,太公。則只取其征誅救民。而耕莘居海。不足尙也。于箕子。則只取其敷陳洪範。而佯狂東來。不足尙也。于諸葛。則只取其仗義討賊。而高臥南陽。不足尙也。若夫申屠蟠陶元亮輩。置之無足道矣。是果有此理否。世之尊梁氏者。請下一轉語。

梁氏孰與管葛。使其眞可與伯仲。吾謂夷吾有攘夷尊周之功。而以其未聞大道之故。陷於僭侈昧禮之科。孔明有仗義盡瘁之忠。而以其學雜申韓之由。不免枉取劉璋之失矣。今梁氏之才力膽略。制度規畫。誠所罕覩。然其學術。則雜釋,穌,孔,墨爲四聖。而無邪正之分。人倫則以三綱五典爲平等。而無尊卑之辨。吾恐其行道守禮之際。將彼此互掣。綱紀交亂。而不能一日行也。然則其制度規畫。雖有可取。而管,葛二公。豈肯與之比肩哉。

梁集答飛生曰。吾向者。固亦最主張鼓氣主義。近數月閒幾經試驗。而覺氣之未盡可以恃。氣雖揚上。而智德力三者。不能與之相應。則不旋踵而𱱰矣。鼓氣者藥也。而非粟也。藥也者。當適其時而用之。此篇無年條。若使梁氏。覺得氣之未盡可恃。則須以理爲主。以道爲軌。而凡其許多舖張震耀者。皆不可恃之氣也。

康有爲之師游九江次琦之學。以程朱爲主。而閒採陸,王。康氏獨好陸,王。以爲直捷明誠。活潑有用。旣又潛心佛典。深有所悟。以爲理學不徒在軀殼界。而必探本於靈魂界。遂乃冥心孤往。深求事事物物之本源。仰視月星。俯聽溪泉。內觀意根。外察物相。擧天下之事。無得以擾其心者。殆如世尊起于菩提樹下。森然有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之槩。一生學力。實在於是。是爲梁啓超立康氏傳中一段也。余謂程,朱何嘗不直截而必迂緩。何嘗不明誠而或暗詐。亦何嘗不活潑有用。而竟局殺無用。特不似陸,王之認心爲理而以之爲主本,以之資運用。則士之樂簡便。喜徑快者。認程,朱不如陸,王。如宋時一敎官云。論學問則佛氏直截。學周,孔如抱橋柱澡洗。正此類也。其所謂理學必探本靈魂者。較諸佛,禪,陸,王之指定慧,圓明者爲大本。卻又落在第二層也。然佗日康氏發明孔子六義。以易經爲靈魂界之書。而附會於耶穌之敎。此更可怪。

梁氏曰。康先生宗敎家也。吾中國非宗敎之國。故數千年來。無一宗敎也。康氏傳又曰。孔子者。哲學家。經世家。敎育家。而非宗敎家也。又曰。以中國論之。若張道陵。本註。卽今張天師之初祖也。可謂之宗敎家。若袁了凡。專提倡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隲文者。可謂之宗敎家。而孔子則不可謂之宗敎家。宗敎篇。此說前後不同。可怪。大抵謂康爲宗敎。謂孔爲非宗敎者。殊可痛也。

梁書有不昏爲偉人之說。余謂偉人多則人種少。偉人愈多則人種愈少。是豈天地生物之理哉。夫天地之氣。交則泰。不交則否。以獨陽不生。獨陰不生也。惟人亦然。故聖人重昏姻之禮。而未嘗以形交爲嫌也。不昏者。只可謂之僻人。不可謂之偉人也。梁氏殆惑於佛耶之說。而不顧其畔乎孔敎者也。

梁稱其師云。先生懸仁以爲鵠。故三敎可以合一。孔子也佛也耶穌也。其立敎條目不同。而其以仁爲主則一也。故當博愛。當平等。人類皆同胞。而一國更不必論。所親更不必論。余謂三敎之仁名雖同而實則異矣。如之何其可以合一也。

謂民可以箝制其君。屛除其君者。爲其利於國也。然則苟可以利於家。子於父。妻於夫。皆可以箝制之屛除之。吾故曰梁啓超者。只有利害之性。而無仁義之性也。人而不仁不義。則將何所不爲哉。

泰西各國。于護耶穌敎者。尊之如帝天。非耶敎者。攻之如糞土。此梁自言之矣。其於著書。不敢不尊耶氏。蓋亦便宜住世法也。

梁氏言。亂世之民性惡。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惡。可以爲善。可以爲惡。太平世之民性善。此認習爲性也。信如其言。則亂世之民。對親都無愛敬之萌。見子絶無慈覆之情。遇賢者。一無慕悅之情。見無辜被死者。一無哀矜之心乎。其言之無理。一至於此。

梁氏曰。有靈魂則身死而有不死者存。生之時暫。而不生之時長。生之時幻。而不生之時眞。夫然後視生命不足愛惜。而遊俠犯難之風。乃成。墨學可以起中國之衰者。其精神皆在此點。見墨子明鬼。與實行關係。余謂此說最可笑。夫一身者。天下國家之小分也。天下國家者。一身之大聚也吾身之生旣暫且幻。而不生之時長且眞。則天下國家之存。何獨不暫且幻而其不亡者何獨不長且眞乎。其所謂不生之時長且眞者。有誰知之。且謾言以欺人也。如知死後靈魂之所從往。亦必知生前靈魂之所自來。梁之眞靈。曾在何處。今乃寄託於幻身。如未明此。安從知彼。

梁氏曰。孔子曷嘗不言尙賢。百家曷嘗不言尙賢。然其效力。不如墨子之強者。諸家於尙賢之外。更有親親貴貴諸義。本註。大學賢賢親親。中庸親親尊賢。孟子貴貴尊賢。皆以賢與親貴倂擧。又周禮有議親議貴之條。墨子則舍賢外。佗無所尙。彼貳而此一。彼駁而此純也。又言。墨子之敎。義利同體。故以尙賢勸實行。其言曰。不黨父兄。不偏貴富。又曰。今擧義不避遠。遠者聞之曰。我不可不爲義。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衆。四鄙之人聞之。皆競爲義。俱見尙賢。故使全社會中非實行者。不得實利見尙賢與實行關係。觀此。可見梁氏之擧周,孔,曾,孟而盡駁之矣。又其所引不偏富貴之云則可矣。若乃不黨父兄之敎。則使梁氏之父。攘羊則證之。梁氏之君。失禮則揚之。而歸於無恩無義之罪矣。吾儒寧不得實利。不願學墨,梁也。

梁氏喜言大同。謂釋氏大同。耶氏大同。墨氏大同。孔子孟子亦皆大同。而一主於平等。余謂孔孟之大同。大同之中。又有小異者。在宜細辨。不可混說。

梁氏常稱孔,耶,佛三聖一體。又稱先聖墨子。而謂孟子爲孔敎中一派。余謂所貴乎聖人者。以其開愚成智。導錯歸正。而所貴乎學聖人者。以其得於心思。而致諸實用也。今也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佛氏逃君父。棄妻子。耶氏何者是吾母。何者是吾弟。則三敎之相戾大矣。墨子愛無差等。佛耶人類平等。而孔子有親親貴貴諸義。則三敎之相戾大矣。佛,耶以不昏爲偉人。而孔敎以夫婦爲人道之始。則交相病矣。欲守耶穌之去祀典。則違於孔子之謹禘嘗矣。童男童女自爲昏媾。耶氏之敎。而必告父母。又孔敎之異於此者矣。欲爲墨子之不擇人而強聒。則與孔子之不願學者不強。異矣。欲爲墨子之裂裳裹足。以救宋難。則異乎孔子之樂行憂違矣。欲學孟子之闢墨。則墨子之兼愛薄葬。不得從矣。欲效耶穌之手拊婦女。則孔敎之男女不親授受。不可學矣。佛氏戒殺。而孔子釣弋。佛耶雖曰戒淫。而男女混處。孔敎自七歲男女已使之不共席。佛耶去髮以爲禮。割肉以飼虎。而孔子身體髮膚不敢毁傷。節節互礙。曲曲相誖。則將今年學此。明年學彼耶。抑望前守此。望後從彼耶。吾不知梁氏只管空言而不關實踐故然歟。余觀其經世立務之說。誠亦不無可取者。然只被本領錯雜。恐人心之不服。而事務之難成也。

虞帝之聖。且于常人邇言。必加察焉。今梁某以何人。乃謂古賢法言。爲腐敗。見有稱述之者。輒罵之爲奴隷性。此由習聞陸,王,瞿曇認心爲性爲理之說。而猖狂自恣。至於如此。苟如其見。渠旣掃盡前代法言法行。卻欲全世界人悅從其敎。而著爲飮冰集數十卷書。又何也。吾恐其學之者。將有以夫子之道。反違夫子者矣。近年我邦之號爲士夫者。多悅其言。而委身師之。秖見其愚之甚也。吾黨諸子。但要敬信前聖遺訓。禮信而斷然從之。不復有佗歧之惑。而無失乎本心之德。則於正身治家。以及於國與天下。決無不足之患矣。

康梁以平等爲第一義。假如國君欲爲督制政治。而惡平等主義。羣臣屢諫不聽。而使康梁是其子也。則將爲萬衆同胞。而戮一父王。以成其學矣乎。如曰父王何可殺也。是父王尊且重。民庶卑且輕。烏在其平等之義乎。可謂進退無據。而手足無措矣。世之尊梁氏者。試加思想而爲下一辨。

梁詩云。恨殺南朝道學盛。縛將奇士作詩人。自註云。宋南渡後。愛國之士。欲以功名心提倡一世者不少。如陳龍川,葉水心等。亦其人也。然道學盛行。掩襲天下士。奄奄無生氣。一二人豈足以振之。余謂彼以陳,葉爲愛國之士。此非不然。但謂被道學所掩而無生氣。則其於朱張諸賢。認爲不愛國者耶。夫當時道學規模大綱無佗。內而扶植綱常。以立國家之基礎。外而選用賢才。以備夷狄之侵陵。惜乎時君不之用。而遂至於亡。今以此爲掩襲奇士。不知彼所認以爲愛國之士。將有異於此耶。○陳同甫於王伯義利。不甚明晰。故推尊漢唐。同於三代。而曰正欲攪金銀銅鐵。鎔作一器。要以適用爲主耳。又以曹操一輩。爲人欲。其於天理人欲之分。的乎其未有見也。葉正則貶曾子。爲非傳聖統。謂曾子不知一貫。又於大道多遺略。未可謂至。譏子思以中庸首三句。爲非是。孟子。以孟子爲語治驟開德廣處。已過涉世疏。使道不完而有迹。爲新說奇論。而周程之學。爲不足以入堯舜之道。又以程子以敬爲始爲非。而曰學必始于復禮。禮復而後能敬。謝山全氏謂此水心宗旨。然非敬。何以復禮。敬乃所以復禮也。水心言之倒矣。宜乎東發非之。按陳葉見識言論如此。而梁啓超乃推奬之。至謂恨殺道學之盛。則彼之與朱,張諸賢。奚啻冰炭。使在南宋。其不爲胡紘,余嚞者幾希。今日新學輩之譏侮前賢。陵駕世儒者。皆自啓超始。良可痛也。

康,梁皆主平等。故康欲人辟父兄壓制。而收養於育嬰院。梁以孟氏保民。爲侵民自由權。而力主民權。使不受君上壓制。吾不知子弟而苦父兄之壓制。則又何故使國民轉受政府之壓制也。百姓而厭君上之壓制。則又何故使國君倒受民權之箝制也。如此則政府尊而人民卑。民權重而君上輕矣。惡在其平等耶。

梁氏於前代帝王。不問如何若何。輒斥其姓名。此又無禮之大者。近時開化輩。上家庭書。直擧父祖名銜。夫帝王可名。父祖可名。則更安有上下尊卑之分。佛,耶平等之害。至於如此。

附題李純甫傳

编辑

李純甫幼穎悟異常。善文章。喜談兵。慨然有經世志。以諸葛孔明,王景略自待。金章宗南征。再上疏。策其勝負。送之軍中。後多如所料。元兵復起。復上萬言書。援宋爲證。甚切時事。不報。後度其說不行。益縱酒自放。日與禪僧士子遊。嘯歌袒裼。出禮法外。晩喜佛力。探奧義。謂中國之書。不如西書。所著有鳴道集說。○汪堯峯文鈔鳴道集序云。其說根柢性命。而加之以變幻詭譎。大略以堯,舜,禹,湯,文,武之後。道術將裂。故奉老耼,孔子,孟子,莊周洎佛如來。爲五聖人。而推老,莊,浮屠之言。以爲能合于吾孔孟。又推唐之李習之。宋之王介甫父子。蘇子瞻兄弟。以爲能陰引老莊浮屠之言。以證明吾孔孟諸書。于是發雄辭怪辯。委曲疏通。而極其旨趣。則往往歸之于佛。凡宋儒之闢佛者。大肆掊擊。自司馬文正而下。訖于程朱。無得免者。又云。自唐以來。士大夫浸淫釋學。借以粉飾儒術者。閒亦有之。然未有縱橫捭闔。敢于偭聖人之規矩。如屛山純甫自號者。一何衛浮屠。如是之誠。而翦吾儒之羽翼。如是嚴且力歟。跡其流弊。視荀氏之言性惡。墨子之論短喪。殆加甚焉。劉從益以詩諧純甫云。談言正自伯陽孫。佞佛眞成次律身。畢竟諸儒攀不去。可憐饒舌費精神。純甫雖笑而不忤。然其心肝。則已膾在机上矣。○臼山居士曰。梁啓超才性絶人。使其得正師而鍛鍊之。其所就何可及也。惜乎。學術之本源一差。而經濟之作用。無一不差矣。梁氏以孔佛穌爲三聖人。破父子君臣夫婦之三綱。而爲平等。排闢宋朝道學諸先生。而其策天下事。又皆縱橫辯博。不可竆詰。大槩與李純甫略相上下。而梁之才較大。故其害亦甚於彼矣。余有次劉韻論梁氏云。飮冰不憚爲耶孫。又向如來寄法身。何事又援宣聖去。冷看都是弄精神。

附答金澤述己酉

编辑

來書。旣稱梁氏爲疏通宏肆。有爲之志。可敎之材。而復惜其頭腦醜差。枉費心力。妄立議論。而卒得罪於聖門。此言是矣。但繼之又曰。若敎得此人以聖學。其有功於世道。豈敎得庸才十數輩之比哉。此意亦甚善。又有不然者。彼蓋由王陸之門。而據佛,穌之窟。自信已篤。自處已占天下第一流矣。豈肯聽此一夫之言。而棄其平生之學哉。來書。欲余取彼文。逐段立論箚。著佗痛處。捉得那眞贓。而使不得回避。而其善者。則亦奬詡之。使有所感發。此亦未然。程子稱墨子之德至矣。尤翁亦言楊墨之嘉言善行。誠爲悅於人。然以余考之。孟子未嘗一語稱二氏。佛氏亦是苦行之人。而程,朱亦但闢其滅倫之罪而已。王介甫或言其修身行己。人所不及。朱子曰。此是一節好。其佗狼厲偏僻。招合小人。皆其資質學問之差。亦安得以一節之好而蓋其大體之惡哉。據此則彼梁氏之言盈天下。使人瞀亂。綱常傎倒。爲吾儒者。但當著說而闢之。不可旣闢其本源之錯。而又取其末流之善也。且恐一取一舍之閒。使人迷眩而無所準的也。來書。欲余遣人之中國。遇其人而一番說與。此雖異於無往敎之禮。亦孔子欲告接輿之意也。又曰。語之而其人悟。則孟子敎夷之之功也。使其不悟。亦非失言而不知也。余謂此意甚厚。而其義則粗矣。蓋接輿旣以鳳比聖人。而歌過車前。夷之又因徐辟。而求見者再。故孔子欲語以出處之義。而孟子亦告以一本之義。則皆合於語默之節矣。今也彼非求我之蒙。而我爲自鳴之鐘。則豈不爲失言之不知乎。鄙見似此。不知雅解復以爲如何。曩見某人說。梁氏亦取孔子之言者。恐未可深斥之。余謂楊,墨亦同是堯,舜。同非桀,紂。則程子言其是非。豈不當乎。其所以是非之意。蓋竊吾之似欲成其說耳。遂有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體之敎。此乃吾儒謹嚴之用。况梁氏于孔敎。前則歌之保之。後則乃曰不必保不當保。是惡可不深斥之哉。

附梁集諸說辨後題

编辑

孔孟之作春秋。闢楊墨。皆不過空言而已。乃與禹,周同功。何也。以其懼亂臣賊子之心。而立尊君敬親之道也。今梁啓超於古代之棄親兼愛者。旣尊爲聖人實學。後世之弑父與君者。又稱以哲后治臣。大者如此。自餘制度文章。又何足問。深恐自玆以往。亂賊之心。無所懼。君父之尊。無由立矣。是使天下萬世之爲人臣子者。常據自主獨立之權。而忠孝之道。不復過而問焉。此天地之缺齾。綱常之鴆毒也。誦法孔孟者。孰不深憂而力救之哉。余竊附於聖人之徒。而有是住不得之言。縱莫能收功於當時。然後之君子。必有以識余之心。而歎吾言之不可無也。己酉孟夏日。艮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