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測彙鈔/新建淡水廳城碑記

目錄 蠡測彙鈔
◀上一卷 新建淡水廳城碑記 下一卷▶

淡水廳治距郡城三百里而遙。厥初環植刺竹為衛,故以竹塹名城。後又增砲臺於四門樓上。生聚日久,周遭皆居民,四門如故,竹塹已有名無實。夫民保於城,無城何恃以固?臺郡自南而北,若臺、若鳳、若嘉、若彰,或先或後並仡崇墉,獨淡水闕焉。道光六年,閩、粵分類之擾,淡水受害最後,而勢甚岌岌,賴制府孫公東來,克奏膚功;迨去疾既盡,即請建城垣,捐廉千金以勸輸將,得旨嘉許。時信齋李君慎彝以臺灣令權同知篆,實肩其事。淡水民本好義,感信齋之實心保障,益赴功如恐不及。經始於是冬之十一月,至九年之八月竣工。傳安前後治郡,與聞是役之詳,既已遹觀厥成,可無文以應信齋請耶?

考春秋傳,楚蒍艾獵城沂、晉士彌牟營成周,功皆豫立,不愆於素。古今事勢不同,今南方城多用磚石,不似古之擇地取土、峙榦束板以築,則無所謂平板榦、稱畚築、物土方、議遠邇者,淡水其難其慎,而興斯役。欲求工堅,先期料實。料之大,無如磚、石矣;信齋念海外磚皆鬆脆,難以經久,內外兩面,易磚為石。石條釆自內山、石柱運自內地,難計程期,欲如內傳之畢事不過三旬得乎!淡城周四里,計八百四十丈,即傳所謂計丈數、略基址也。基底掘深數尺,用石填實;然後層累而築,下既厚、宅更安矣。計城高一丈八尺、基寬一丈六尺、頂寬一丈二尺,即傳所謂揣高卑、度厚薄也。四里之城,約分一十二段,每段各派紳士督工。其自下而上,分為三層,石條與細石相間;砌至五尺,乃用長石一道為眉,內外如一,中用三合土、碎石層層堅築;至第三層乃磚石相閒。城面鋪磚,粘以石灰,不留罅隙。城垛共九百七十四座,砲臺之建如前。其縱橫曲直之布置,皆集群策而成。工用捐輸,皆屬殷戶司出納,不假手於在官,即傳所謂屬役賦丈也,所謂度有司、慮財用也。信齋相度有方,然戴星不常厥居。其朝夕巡視、諧協紳耆、獎勵工匠、並程功積事以稟承於信齋者,則為竹塹巡檢易君金杓。信齋職在司馬,易君為其屬吏,殆傳所謂書以授帥而臨以成令者乎!有城不可無池;城既畢,乃濬濠而橋其上,並為水涵以走潦水。向之竹今既為城,向之塹今復成濠。而又以其餘力,脩治內外道路皆平。城工於是無遺憾矣。

信齋非擅聚米畫沙之韜略也,惟是慮事必周、臨事必果,積誠所動,人自無貳、無虞樂於效命。故雖三年報竣,而人不以為遲;雖糜白金至十萬有餘,而人不以為費;雖聚紳■〈韋畢〉蓑城,嚴寒酷暑,無少暇豫,而人不以為勞;維億之費,出於官捐者十之二,餘皆取於士庶捐助,雖計畝輸粟、按船出算,而人不以為苛。蓋惟公,故溥師古而不泥古,詎僅無負上官之委任,並足副當宁之勤求矣。

溯臺地初闢,北路最為荒涼。其植刺竹為城之徐君治民,為設淡水廳之第三同知,尚僑寓彰化;至王君錫縉,乃自彰移治竹塹;承其後者,增設砲臺之楊君愚也。大約目南而北,無不如履虎尾,慄慄危懼。不謂六十年後,竟得苞桑之固、磐石之安若此。王君創建衙署於先、信齋創建城垣於後,皆籍隸四川之威遠,亦一異也。信齋已升通守,復以獲盜列薦簡;大工之竣,仍須優敘。行見入覲天顏,必得顯擢酬庸。民思舊德,雉堞即甘棠矣。

維時始終斯役者,署淡水同知事、今升噶瑪蘭通判、前臺灣縣知縣李慎彝,四川威遠縣人,嘉慶戊辰進士;署竹塹巡檢兼司獄事易金杓,江蘇儀徵縣人。總其成,則在籍前署廣西柳州府事、候補同知林平侯,候選知縣進士鄭用錫等。襄厥事,則副貢生劉獻廷等;官海外者,前署臺灣鎮事、金門鎮總兵官陳化成,福建同安縣人;今臺灣鎮總兵官劉廷斌,四川溫江縣人;前臺澎兵備道、今陞陝西按察使孔昭虔,山東曲阜縣人,嘉慶辛酉進士;今臺澎兵備道加按察使銜、兼提督學政劉重麟,陝西朝邑縣人,廩貢生;前臺灣府知府、今升四川成綿龍茂道徐鏞,安徽桐城縣人,嘉慶己巳進士;今臺灣府知府、循例引見卸事鄧傳安,江西浮梁縣人,嘉慶乙丑進士;署臺灣府事、臺防同知王衍慶,山東聊城縣人,乾隆壬子舉人;例得備書。其樂輸姓名,書於另碑。

道光九年,歲次己丑,秋九月壬辰朔、二十七日戊午建。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