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官制 通典
卷二十
職官二 三老五更三公
宰相併官屬 門下省 中書省 

通典卷第二十

職官二 三老五更三公總敘四輔二大附太師太傅 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 總敘三師三公以下官屬

三老五更 三老五更,昔三代所尊也。三者,道成於三,謂天、地、人也。老者,舊也,壽也。詩云:「方叔元老。」書稱:「無遺我黃耇之言,則罔所愆。」五者,訓於五品。更者,更也,五世長久,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故三老五更,皆取有道、妻男女完具者為之。鄭玄曰:「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蔡邕曰:「更,當為叟字之誤也。」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三公設几,九卿正履,祝骾在前,祝饐在後。骾音鯁。饐音咽。使者安車輪,送迎至家,天子獨拜於屏。其明日,三老詣闕謝,以其禮遇泰尊故也。 後漢明帝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躬、榮皆以二千石祿,養終其身。安帝以魯丕、李充為三老,靈帝又以袁逢為三老,賜以玉杖。玉杖,長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咽之鳥,欲老人之不咽也。

魏高貴鄉公即位,幸太學,命王祥為三老,祥字休徵。鄭小同為五更。康成之孫。祥南面几杖,以師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陳明王聖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訓之,聞者莫不砥礪。

後魏孝文養老於明堂,以尉元為三老,元字苟仁。游明根為五更。明根字遠志。帝再拜,三老肅拜。鄭眾云:「但俯下手,今時拜是也。」音於志反,即今之揖也。給三老上公之祿,五更元卿之祿。

後周武帝保定三年,詔以太傅、燕國公謹于謹為三老,賜延年杖。帝幸太學以食之。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屏之間,三老答拜。有司設三老席於中楹,南向。太師、晉國公護升階,設几於席。三老升席,南面,憑几而坐。大司寇、楚國公寧升階,正舄。皇帝升,立於斧扆之前,西面。有司進饌,皇帝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酳。有司徹訖,皇帝北面立,訪道。三老乃起,立於席後。皇帝曰:「猥當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誨之。」三老答曰「木受繩則正,后從諫則聖。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諫,以知得失,天下用安,惟陛下念之」云云。三老言畢,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禮成而出。其餘歷代皆無。

三公總敘四輔二大附 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有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其爵視卿,其祿視次國之君。」漢官儀曰:「倉頡作書,自環者謂之ㄙ,背私者謂之公。」韓子曰:「背私曰公。鼎足三者,三光也。」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語,言也。得能則用之,無則已,不必備其官。小人處其位,不如且闕。故天子無爵,三公無官,參職天子,何官之稱?天文三台,以三公法焉。三台,星名。台,一作能。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私。」周成王作周官,曰:「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論道,以經緯國事,和理陰陽。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特置此三人。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副貳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輔我一人之治。則三太,周之三公也,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公,八命也。九命則分陝為二伯。又以三少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也。周禮正義曰:「按婚義云三公九卿者,六卿并三孤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傳云司徒公、司馬公、司空公,公各兼二卿。按顧命,太保領冢宰,畢公領司馬,毛公領司空,別有芮伯為司徒,彤伯為宗伯,衛侯為司寇,則周時三公,各兼一卿之職,與古異矣。」又周禮王畿有六卿,每二卿則公一人,蓋一公領二卿也。舜之於堯,伊尹於湯,周公、召公於周,是其任也。賈誼曰:「天子不喻於前聖之德,不知君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詩書無宗,學業不法,太師之責也,古者齊太公職之。天子不惠於庶民,不禮於大臣,不中於折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誠不信,太傅之責也,古者周公職之。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言語不敘,音聲不中,進退升降不以禮,俯仰周旋無以節,此太保之責也,古者燕召公職之。天子燕業反其學,左右之習詭其師,荅諸侯,過大臣,不知文雅之辭,此少師之責也。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衣服冠帶不以制,御器列側不以度,采服從好不以章,忿悅不以義,與奪不以節,此少傅之責也。天子居燕私,安而易,樂而,飲食不時,醉飽不節,寢起早晏無常,玩好器弄無制,此少保之責也。」故周禮建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後。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懷也,言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也。群吏,謂府史也。州長,鄉遂之官。三公一命袞,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三公八命矣,復加一命,則服袞龍,與王者之後同,多於此則賜也,非命服也。虞夏之制,天子有日月星辰。周禮曰:「諸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春秋九命作伯,尊公曰宰,言於海內無不宰統焉。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韓詩外傳曰:「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民怨其上,則責之司徒;山陵崩弛,川谷不通,五穀不殖,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 漢初,唯有太傅、太尉,後加置太師、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哀帝時,議以漢舊無司徒,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史記曰: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漢初因秦,置丞相,而弘為之,則丞相為三公矣。王莽居攝,置四輔官。初,王舜為左輔,甄豐為右弼,甄邯為後承。後又制以太師、太傅、國師、國將為四輔,位上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後漢唯有太傅一人,謂之上公。及有太尉、司徒、司空,光武初詔司徒司空二府去大,無稱爵。而無師保。董卓盜為太師,非漢本制。太尉公主天,部太常、衛尉、光祿勳。司徒公主人,部太僕、鴻臚、廷尉。司空公主地,部宗正、少府、司農。而分部九卿,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風俗通云:「三公一歲共食萬石也。」蓋多以九卿為之。若天地災變,則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後漢本制,日食、星流及大雨雹等災變者,唯免太尉。自徐防為太尉,凡天地災變,三公皆免。至魏黃初二年,始罷此制。漢制,三公不與盜賊,若領兵入見,皆交戟頸而前。使虎賁執刃扶之也。魏武為司空,破張繡,入覲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復朝覲也。朝臣見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輿為下。凡拜公,天子臨軒,六百石以上悉會,直事卿贊拜,御史授印綬,公三讓,然後受。至安帝時,三府任薄,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其災眚變咎,則責免公台。靈帝臨朝,始遣使者就長安拜張溫為太尉,三公在外,自溫始也。至獻帝建安十三年,乃罷三公官。

魏初復置,與後漢同,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然皆無事,不與朝政。高柔上疏云:「今公輔之臣,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大臣獻可替否之謂也。」初封司空崔林為安陽亭侯。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林字德儒。裴松之曰:「漢封丞相已為荀悅所譏。魏封三公,其失同也。」黃初二年,又分三公戶邑,封子弟各一人為列侯。末年增置太保。

晉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子初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時所謂「八公同辰,攀雲附翼」者也。遂以太傅、太保為上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蓋居者甚寡。諸公品第一,食俸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給絹,春百疋,秋二百疋,綿二百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十頃,田騶十人。立夏以後不及田者,食俸一年。又給虎賁二十人,持班劍。給朝車駕,安車黑耳。其太尉、司徒、司空,自漢歷魏,皆為三公。及晉迄於江左,相承不改。上公、三公之制不改。前代三公策拜,皆設小會,所以崇宰輔之制也。自魏末廢而不行。至晉,拜石鑒字林伯為左光祿大夫,開府,領司徒,始有詔令會,遂以為常。十六國姚泓僭號,受經於博士淳于岐。岐病,泓親省疾,拜於床下。自是公侯見師傅皆拜。

宋皆有八公之官,而不言為八公也。宋志曰:「三公黃閤,前史無其義。按禮記云:『士與天子同,公侯、大夫則異。』鄭玄注云:『士賤,與君同,不嫌也。』夫朱門洞啟,當陽之正色也。三公之與天子禮秩相亞,故黃其閤以示謙,不敢斥天子,宜是漢舊制也。」音畢。

齊時,三公唯有太傅。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亦置官屬。

陳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並為贈官。三公之制,開黃閤,廳事置鴟尾。

後魏以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上公也。大司馬、大將軍謂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

北齊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並置府,其府三門,當中門黃閤,設內屏。三師、二大置佐吏,則同太尉府。

後周置六卿之外,又改三師官謂之三公,兼置三孤以貳之。少師、少傅、少保。而以司徒為地官,大司馬為夏官,司空為冬官,如姬周之制,無復太尉、三師之號。宣帝又置四輔官。以大冢宰越王盛為大前疑,蜀國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國公李穆為大左輔,隋國公楊堅為大後丞。

隋置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但與天子坐而論道。置太尉、司徒、司空,以為三公,參議國之大事,依北齊置府僚,無其人則闕。祭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行掃除。其位多曠,皆攝行事。尋省府及僚佐,置公則坐於尚書都省。朝之眾務,總歸於臺閣矣。煬帝即位,廢三師官。

大唐復置三師,以師範一人,儀刑四海。置三公,以經邦論道,燮理陰陽,祭祀則與隋制同。並無其人則闕。天寶以前,凡三師官,雖有其位,而無其人。

太師 太師,古官。殷紂時,箕子為之。 周武王時太公,成王時周公,並為太師。周公薨,畢公代之。

秦及漢初並無,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綬,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孔光為太師,王莽為太傅。光常稱疾,不敢與莽並。太后詔:「令太師無朝,賜靈壽杖。黃門令為太師省中坐置几,太師入省中用杖,賜食十七物。」十七物者,食具十七種物也。靈壽,木名。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

魏世不置。

晉初置三上公,以景帝諱師,故置太宰,以代太師之名,晉書曰:惠帝太安元年,「以齊王冏為太師」。當時撰述者之誤也。秩增三司。蜀李雄僭號,時范長生自西山乘素輿詣成都,雄拜長生為天地太師,封西山侯。

後魏、北齊、後周、隋、大唐皆有之。天寶以前,唯以其官贈仲尼及長孫禎、武士、竇毅、韋玄貞、張說、裴光庭而已。音憂縛反。

太傅 太傅,古官。傅,傅之德義也。周成王時,畢公為太傅。 漢高后元年,初置太傅,金印紫綬。初用王陵,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平帝以孔光為之。

後漢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無常職。光武以卓茂為之,薨,省。明帝又以鄧禹為之。鄧禹字仲華,以元功拜太傅,進見東向。又張禹字伯達,遷太傅,舍於宮中,太官進食,五日一歸府。朝見特贊,與三公絕席。章帝以趙熹三世在位,為國元老,乃以為太傅。和帝即位,幼弱,以鄧彪有高名,海內歸仁,徵為太傅,百官總己以聽之,恩寵之異,莫與為比。其後,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則省。胡廣注曰:「猶古冢宰總己之義。」桓帝踐祚,已加元服,不復置傅,但令太尉胡廣、司徒趙戒領尚書事。至靈帝,復以陳蕃為太傅,與廣參錄尚書事。陳蕃志欲芟夷閹豎,以清本朝,世亂讒勝,用殞厥身。胡廣代之,拱默而已。

魏初置太傅,以鍾繇為之。鍾繇字元常,遷太傅,有疾。時華歆亦以高年病,朝見,皆使乘轝上殿就坐。是後三公有疾,遂以為故事。

晉宋金章紫綬,進賢三梁冠,介幘,絳朝服,佩山玄玉。

梁、後魏、北齊、後周及大唐皆有。

太保 太保,古官。殷太甲時,伊尹為太保。 周成王時,召公為太保。

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莽為之。光武中興,省。

魏初不置,末年始置太保,以鄭沖為之。沖,字文和。位在三司上。

晉武初踐祚,以王祥為太保,進爵為公,加置七官之職。太保,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也。汝南王亮為太宰,錄尚書事,與太保衛瓘對掌朝政。又衛瓘為太保,以公就第,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也。章綬佩服冠秩與太傅同。

梁、後魏、北齊、後周、隋及大唐皆有之。天寶以前,唯以其官贈竇季謀一人而已。

太宰 太宰,於殷為六太,於周為六卿,亦曰冢宰。 周武時,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治。

秦、漢、魏並不置。平帝加王莽號曰宰衡。

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以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獻王孚居焉。增掾屬十人,蓋為太師之互名,非周冢宰之任也。何曾為太宰,朝會乘輿入朝,劍履上殿,如蕭何、田千秋、鍾繇故事。又安帝以太宰瑯琊王德文不宜嬰拂事務,以紆論道之重,可袞冕之服,綠盭綬,羽葆鼓吹。盭音戾。盭,綠也,以綠為質。盭,草名也,出瑯琊平昌縣,似艾,可染綬,因以為綬名。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義恭為之,冠綬服秩悉與太傅同。至齊以為贈。

梁初有之。至陳,又以為贈,有事則權兼之。

後魏初無。至孝莊時,以太尉上黨王天穆為之,增置佐吏。

北齊無聞。

後周文帝又依周禮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國。

自隋而無。

太尉 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贊傑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為號。 漢因之。應劭漢官謂太尉為周官,非也。鄭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書中候云「舜為太尉」。束皙據非秦官,以此追難玄焉。劉昭曰:「緯候眾書,貴尚神詭,出沒隱顯,動挾誕怪。太尉官實司天,虞舜作宰,璿衡賦政,當是據後位以書前職,非虞之實號也。太尉所職,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稱太尉,乃中候之誤假,蓋非官之為謬。康成淵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禮而忘舜位,豈其實哉!此是不發譏於中候,而正之於月令也。廣微之誚,未探碩意。」金印紫綬,掌武事。漢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復置,其尊與丞相等。丞相衛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藉福說田蚡曰:「上以將軍為丞相,必讓竇嬰;嬰為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蚡從之,皆如其謀。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馬。大司馬說在本篇。

後漢建武二十七年,復舊名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與太傅同錄尚書事,府門無闕。論者云,王莽以大司馬篡盜神器,故貶其闕。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與二公通諫諍之。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自此則大司馬與太尉始並置矣。劉寵字祖榮,遷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倫為會稽太守,署鄭弘為督郵,舉孝廉。及弘為太尉,而倫為司空,位在下,每朝見,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以為故事。又陳蕃拜太尉,臨朝歎曰:「黃憲若在,不敢先佩印綬。」後坐辟召非其人,策罷。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徵,為太尉。司馬文王進爵為王,祥與司徒何曾、司空荀顗並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國勢位,誠為尊貴。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輒拜人者耶?損魏朝之美,虧晉王之德,君子愛人以禮,吾不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獨長揖。文王謂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

晉太尉進賢三梁冠,介幘,絳朝服,金章紫綬,佩山玄玉。若郊廟,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宋制,武冠,山玄玉。

齊制,九旒。

後魏初,與大將軍不並置。正光之後,亦皆置焉。

歷代唯後周無,其餘皆有,悉為三公。

司徒 司徒,古官。少皞祝鳩氏為司徒。司,主也。徒,眾也。 堯時,舜為司徒。

舜攝帝位,命為司徒。

玄孫之子曰微,亦為夏司徒。

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毛詩緇衣,美鄭武公也。父子為周司徒,善於其職。

秦置丞相,省司徒。

漢初因之。至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

後漢大司徒主徒眾,教以禮義。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蔡質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於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於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每國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為司徒公。鄧禹為大司徒,封侯,年二十四。靈帝賣官,廷尉崔烈入錢五百萬,以買司徒,其拜日,天子亦臨軒,時人謂烈為「銅臭」。建安末為相國。

魏黃初元年,改為司徒。華歆字子魚,為司徒,家無擔石之儲。詔曰「司徒,國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無謂也」。特賜歆及妻、男等衣服。

晉司徒與丞相通職,更置迭廢,未嘗並立。至永嘉元年,始兩置焉。王衍為司徒,東海王越為丞相,始兩置也。陳騫為司徒,仰理萬機,俯澄邦教。又王戎字濬沖,為司徒,高選長吏西曹掾,委任責成,常得無為。又蔡謨字道明,遷司徒,謨固讓曰:「若我作司徒,將為後世哂,義不敢拜。」詔數十下,謨章表十餘上,陳以疾篤。帝臨軒,自旦至申,而徵不至。公卿以蔡公傲無人臣之禮,奏送謨廷尉。謨率子弟詣闕稽顙,詔免為庶人。謨每歎曰:「若使劉王喬得南渡,司徒之美選也。」王喬名疇,少有重名。

宋制:司徒金章紫綬,進賢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民事,郊祀則省牲,視滌濯,大喪安梓宮。凡四方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亦與丞相並置。

齊司徒之府,領天下州郡名數,戶口簿籍。

梁罷丞相,置司徒,歷代皆有。

至後周,以司徒為地官,謂之大司徒卿,掌邦教,職如周禮。

隋及大唐復為三公。

司空 司空,古官。孔安國曰:「司空,主空土以居人。」空,穴也。古者穿土為穴以居人。 少皞鳲鳩氏為司空。

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周禮正義曰:「禹自司空總百揆,乃分司空之職為共工。」虞書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

玄孫之子曰冥,亦為夏司空。

殷湯以咎單為司空。

周禮,司空為冬官,掌邦事。凡營城起邑、復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國有大造大疑,諫諍,與太尉同。

秦無司空,置御史大夫。

漢初因之。至成帝綏和元年,始更名御史大夫曰大司空。初改為司空,議者又以縣道官獄有司空,故復加為大司空,亦所以別小大之文也。金印紫綬,祿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何武字君卿,為司空。事後母不篤,詔以其「舉措煩碎,不合眾心,孝聲不聞,惡名流行。其上大司空印綬」。遂策免之。又彭宣字子佩,為大司空。而王莽為大司馬,專權。宣上書曰:「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覆亂矣。臣老病,願上印綬。」

後漢初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為司空公。第五倫字伯魚,為司空。奉公不撓,言議果決,以貞白稱。又張敏字伯達,為司空。行大射禮,陪位頓仆,策免。又陳寵為司空,府故事,以計吏至,時自公以下督屬籍,不通賓客,以防交關。寵去籍通客,以明無所不受,論者大之。荀氏家傳曰:「荀爽字慈明。董卓秉政,徵之,起巖穴,九十五日而為司空,時號為白衣登三公。」獻帝建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郤慮免,不復補。荀綽百官注曰:「獻帝置御史大夫,職如司空,不領侍御史。」

魏初,又置司空,冠綬及郊廟之服與太尉同。鄭袤字林叔,為司空。天子臨軒,遣就第拜授。袤謂使曰:「魏以徐景山為司空,徐公曰:『三公當上應天心,苟非其人,實傷和氣。』」固辭,見許。袤,莫侯反。

宋制:進賢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水土,祠祀掌掃除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

歷代皆有之。至後周為冬官,謂之大司空卿。掌邦事,以五材九範之徒,佐皇帝,富邦國。大祭祀行洒掃,廟社四望則奉豕牲。

隋及大唐復為三公。天寶十三年,策拜楊國忠為司空,其日雨土。

大司馬 大司馬,古官也,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 少皞有鳩氏為司馬。音雎。

堯時,棄為后稷,兼掌司馬。

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

項羽以曹咎、周殷並為大司馬。楚大司馬景舍帥軍伐蔡,蔡侯奉社稷而歸之。楚發其賞,舍辭曰:「發誠布令而敵退,是王威也;相攻而敵退,是將威也,戰而敵退,是眾威也。臣不宜以眾威受賞。」又司馬穰苴本姓田,齊威王以古司馬法而附穰苴,因號為司馬穰苴。

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罷太尉,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冠者,加於其上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武帝又令大將軍、驃騎將軍皆有大司馬之號。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霍禹為大司馬,冠小冠,無印綬。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漢律:丞相、大司馬、大將軍,俸錢月六萬。始直云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王莽居攝,以漢乃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並加「大」。

後漢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故常與太尉迭置,不並列。吳漢為大司馬,封無陽侯。至靈帝末始置焉。

魏文帝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則太尉、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吳有左、右大司馬。

晉定令,亦在三司上。晉諸公贊曰:「義陽王為太尉、大司馬時,父孚為太宰,父子居上公,中代以來,未之有也。」又汝南王亮為大司馬,正旦大會,乘車入殿。又陳騫為大司馬,賜袞冕之服。武冠,絳朝服,金章紫綬,佩山玄玉,與大將軍同。

宋時唯元嘉中用彭城王義康為之,冠玉與晉同。

至齊以為贈。

梁時置官屬。

陳以為贈。

後魏、北齊與大將軍為二大,位居三師之下,三公之上。

後周以為夏官,謂之大司馬卿。掌邦政,以建邦國之九法,佐皇帝,平邦國,大祭祀掌其宿衛,廟社則奉羊牲。自隋而無。

總敘三師三公以下官屬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歷代多有之。一太、殷建官有六太,其一曰太宰。自周以後,亦常有之。餘五太則無。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歷代有之。二大、大司馬、大將軍,歷代亦有之。諸位從公諸將軍及光祿大夫開府者,歷代亦時有之。官屬等。歷代有置有省,亦多同說,所以不更各具本府,但依時代都言之。其大將軍,自具本篇。 漢有三師,而不見官屬。以丞相為公,置司直、長史。後改丞相為司徒,則曰司徒司直、長史。具宰相篇。其太尉後改為大司馬。綏和初,始置長史一人,掾屬二十四人,御屬一人,令史二十四人。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置長史,如中丞。具御史大夫篇。

後漢初,唯置太傅,有長史一人,掾屬十人,御屬一人。不知何曹。後置太師,董卓嘗居之,蓋自為也,而不見官屬。太尉屬官有長史一人,署諸曹事。盧植禮注曰:「如周小宰。」掾史屬二十四人、分主二千石長吏遷除、民戶、祠祀、農桑、奏議、辭訟、郵驛、轉運、盜賊、罪法、兵、貨幣、鹽鐵、倉穀等事。黃閤主簿、省錄眾事,掌閤下威儀。記室令史、掌上章奏報。後漢末,陳琳、阮瑀皆為曹公記室,軍國書檄皆所作。御屬。掌為公卿閤下威儀。司徒屬官有長史一人,掾屬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正曰掾,副曰史。陳寵辟司徒鮑昱府。是時三府掾屬專尚交遊,以不肯親事為高。寵獨勤心物務,轉為辭曹,專掌天下獄訟。時司徒辭訟,久者數十年,事類溷錯,易為輕重。寵為昱撰辭訟比七卷,決事科條,皆以事相從。昱奏上之,其後公府奉以為法。司空屬官: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二人。正曰掾,副曰屬。漢書注云: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皆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其大司馬屬官並同前漢。

魏置太傅、太保,而不見官屬。太尉、司徒、司空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正行參軍。大司馬亦有正行參軍也。

晉有太宰、太傅、太保。唯楊駿為太傅,增祭酒為四人,掾屬二十人,兵曹為左右也。楊駿輔政,引潘岳為太傅主簿。初,譙人公孫宏客於河陽,岳待之甚厚。及駿誅,宏為楚王瑋長史,凡駿綱紀皆從坐,同署主簿已被戮。宏言於瑋,謂岳為假吏,故得免。太宰、太保官屬不見。太尉、司徒、司空並有長史、司馬。太尉雖不加兵者,吏屬皆絳服。泰始三年,又置太尉軍參軍六人,騎司馬五人,官騎十人。而司徒加置左長史,掌差次九品,銓衡人倫,冠綬與丞相長史同。主簿、左右東西曹掾各一人,若有所循行者,增置掾屬十人。武帝時,司徒奏州郡農桑未有賞罰之制,宜遣掾屬循行。詔遂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若有所循者,增掾屬十人。又溫嶠請司徒置田曹掾,州一人,勸課農桑。初,王渾字玄沖遷司徒,仍加兵。渾以司徒文官,主吏不持兵,持兵乃吏屬絳衣,自以非是舊典,皆令皁服,論者美其謙而識禮。司空府加置導橋掾一人,餘略同後漢。咸寧初,詔以前太尉府為大司馬府,增置祭酒二人,帳下司馬、官騎、大車、鼓吹,左右光祿、光祿三大夫。開府者皆為位從公,品秩、俸賜、儀制與諸公同。加兵者增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劉琨為司空,以盧諶為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鎧、士曹,營軍、刺姦、帳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以下、令史以上皆絳服。司馬給吏卒如長史,從事中郎給侍二人,主簿、記室督各給侍一人。其餘臨時增崇者,則褒加各因其時為節文,不為定制。其祭酒掾屬,白蓋小車七乘,軺車施耳後戶、皁輪犢車各一乘。自祭酒以下、令史以上皆皁零辟朝服。其為持節都督者,增參軍為六人,其餘如常加兵公制。孫楚字子荊,為佐著作郎,參石苞驃騎軍事。楚既負其才氣,頗侮易苞。初至,揖曰:「天子命我參卿軍事。」初,參軍不敬府主,楚既輕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宋有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諸府皆有長史一人,將軍一人。又各置司馬一人,而太傅不置。長史、掾屬亦與後漢略同。自江左以來,諸公置長史、倉曹掾、戶曹屬、東西閤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屬二人,令史無定員。領兵者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參軍無定員;加崇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四人,則倉曹增置屬,戶曹置掾。加崇極於此也。其司徒府若無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職僚異於餘府,有左、右長史,東、西曹掾屬,餘則同矣。餘府有公即置,無則省。

齊有太宰、大司馬,並為贈官,無僚屬。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特進,位從公。諸開府儀同三司,位從公。開府儀同,如公。凡公督府置佐:長史、司馬各一人,諮議參軍二人。諸曹有錄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直兵,外兵,騎兵,長流,賊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鎧曹,集曹,右戶十八曹。城局曹以上署正參軍,法曹以下署行參軍,各一人。其行參軍無署者,為長兼員。其公府佐吏,則從事中郎二人,倉曹掾、戶曹屬、東西閤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御屬二人。加崇者,則左右長史四人,中郎、掾屬並增數。其未及開府,則置府亦有佐吏,其數有減。小府無長流,置禁防參軍。初,晉令公府長史著朝服,自宋大明以來著朱衣。齊王儉為司徒左長史,請依晉令復舊制,不著朱衣,時議不許。又曰:王秀之常云:「位至司徒左長史,可以知止足矣。」又陸慧曉為司徒右長史,謝朏為左長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謂王融曰:「我府二上佐,前代誰可比?」融曰:「兩賢同時,未有前例。」朏,滂佩反。

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齊之舊。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掾屬、從事中郎、記室、建安王為雍州刺史,表求管記,乃以江革為征北記室參軍。革弟觀又為參軍兼記室。任昉曰:「文房之任,總卿兄弟。」故歷代皆為文士之華選云。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其司徒則有左、右二長史,褚球字仲寶,為司徒右長史,加貂。台佐加貂,自球始也。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餘僚佐,同於二府。有公則置,無則省。而司徒無公,唯省舍人,餘官常置。開府儀同三司,位次三公,左右光祿大夫優者則加之,同三公,置官屬。

陳三師、二大並為贈官,而無僚屬。其三公有府長史、司馬、諮議參軍、從事中郎、掾曹屬、主簿、祭酒、錄事、記室、正參軍、板正參軍。

後魏三師無官屬。後又置太宰,以元天穆為之,增置佐吏。三公及二大並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從事中郎,掾屬,主簿,錄事參軍,功曹,記室、戶曹、中兵等參軍,諸曹行參軍,祭酒,參軍事,長兼行參軍,督護。其太尉、司徒與二大屬官階同。唯司空府官每降一階。

北齊三師、二大、三公各置長史,司馬,諮議參軍,從事中郎,掾屬,主簿,錄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外兵、騎兵、長流、城局、刑獄等參軍事,東西閤祭酒及參軍事,法、墨、田、水、鎧、集、士等曹行參軍,兼左戶右戶行參軍,長兼行參軍,參軍,督護等員。司徒則加左、右長史。長史、主吏。司馬、主將。舍人,主閤內事。皆自秦官也。從事中郎、從事中郎,漢末官也。陳湯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在主簿上,所掌秩與長史同。掾屬、主諸曹事。主簿、所主與舍人同,祭酒所主亦同。令史,主諸曹文書。此皆自漢官也。陳湯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是也。御屬、參軍自後漢也。孫堅參驃騎軍事是也。參軍所主與掾屬同。其儀同三司加開府者,亦置長史以下官屬,而減記室、倉、城局、田、水、鎧、士等七曹,各一人。其品亦下三公府一階。其三師、二大佐吏,則同太尉府也。

後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而不見僚屬。

隋三師亦不見官屬。而三公依北齊置府僚,後省府及僚佐。置公則坐於尚書都省。朝之眾務,總歸於臺閣。

大唐三師、三公並無官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