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酉陽雜俎
◀上一卷 卷十 物異 下一卷▶

物異

编辑

秦鏡,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鏡,徑丈餘,照人五藏,秦皇世號為照骨寶。在無勞縣境山。

風聲木,東方朔西那汗國回,得風聲木枝,帝以賜大臣。人有疾則枝汗,將死則折,應「人生年未半枝不汗」。

漢高祖入咸陽宮,寶中尤異者有青玉燈。檠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則鱗甲皆動,炳煥若列星。

珊瑚,漢積翠池中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為烽火樹。夜有光影,常似欲燃。

石墨,無勞縣山出石墨,爨之彌年不消。

異字,境山西有石壁,壁間千餘字,色黃,不似鐫刻,狀如科斗,莫有識者。

田公泉,華陽雷平山有田公泉。飲之除腸中三蟲。用以浣衣,勝灰汁。

螢火芝,良常山有螢火芝,其葉似草,實大如豆,紫花,夜視有光。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竅洞徹,可以夜書。

石人,尋陽山上有石人,高丈餘。虎至此,輒倒石人前。

冬瓜,晉高衡為魏郡太守,戍石頭。其孫雅之在廄中,有神來降,自稱白頭公,所拄杖光照一室。又有一物如冬瓜,眼遍其上也。

豫章船,昆明池漢時有豫章船一艘,載一千人。

銅駝,漢元帝竟寧元年,長陵銅駝生毛,毛端開花。

{洪},晉時錢塘有人作{洪},年收魚億計,號為萬匠{洪}。

碑龜,臨邑縣北有華公墓,碑尋失,唯趺龜存焉。石趙世,此龜夜常負碑入水,至曉方出,其上常有萍藻。有伺之者,果見龜將入水,因叫呼,龜乃走,墜折碑焉。

陸鹽,昆吾陸鹽周十餘里,無水,自生天鹽。月滿則如積雪,味甘。月虧則如薄霜,味苦。月盡則全盡。潁陽碑,魏曹丕受禪處,後六字生金。司馬氏金行,明六世遷魏也。

泉,元街縣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盤龍。或試撓破之,尋手成龍狀。驢馬飲之,皆驚走。

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麝衤登,晉時有徐景,於宣陽門外得一錦麝衤登。至家開視,有蟲如蟬,五色,後兩足各綴一五銖錢。

玉龍,梁大同八年,戍主楊光欣獲玉龍一枚,長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鏤精妙,不似人作。腹中容鬥余,頸亦空曲。置水中,令水滿,倒之,水從口出,水聲如琴瑟。水盡乃止。

木字,齊永明九年,秣陵安明寺有古樹,伐以為薪,木自然有「法大德」三字。

木簡,齊建元初,延陵季子廟舊有湧井,井北忽有金石聲,掘深二尺,得湧泉。泉中得木簡,長一尺,廣一寸二分,隱起字曰「盧山道士張陵再拜謁」。木堅而白,字色黃。赤木,宗廟地中生赤木,人君禮名得其宜也。

紅沫,練丹砂為黃金,碎以染筆,書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紅沫。

鏡石,濟南郡有方山,相傳有奐生得仙於此。山南有明鏡崖,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了然在鏡中。南燕時,鏡上遂使漆焉。俗言山神惡其照物,故漆之。

承受石,築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時有見此石根如竹,色黃。見者多凶,俗號承受石。

錐,中牟縣魏任城王臺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

釜石,夷道縣有釜瀨,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鬥,形色亂真,唯寶中耳。

魚石,衡陽湘鄉縣有石魚山,山石色黑,理若生雌黃。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有若畫,長數寸,燒之作魚腥。

銅神,衡陽唐安縣東有略塘,塘有銅神。往往銅聲激水,水為變綠作銅腥,魚盡死。

材下,宿縣山下有神宇,溱水至此,沸騰鼓怒。槎木泛至此淪沒,竟無出者,世人以為河伯下材。

鼓杖,含氵匡縣翁水口下東岸有聖鼓杖,即陽山之鼓杖也。橫在川側,沖波所激,未嘗移動。眾鳥飛鳴,莫有萃者,船人誤以篙觸,必患瘧。

井,石陽縣有井,水半青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粥飲,悉作金色,氣甚芬馥。

燃石,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石鼓,冀縣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搖動則石鼓鳴,鳴則秦土有殃。

半湯湖,句容縣吳瀆塘有半湯湖,湖水半冷半熱,熱可以瀹雞,皆有魚。發入輒死。

鹽,朐腮(一曰肋)縣鹽井有鹽方寸,中央隆起如張傘,名曰傘子鹽。

泉,玉門軍有蘆葭泉,周二丈,深一丈,駝馬千頭飲之不竭。

伏苓,沈約謝始安王賜伏苓一枚,重十二斤八兩,有表。

古鍋,虢州陵縣石城崗有古鍋一口,樹生其內,大數圍。

君王鹽,白鹽崖有鹽如水精,名為君王鹽。

手板,宋山陽王休祐,屢以言語忤顏。有庾道敏者,善相手板。休祐以己手板托言他人者,庾曰:「此板乃貴,然使人多忤。」休祐以褚淵詳密,乃換其手板。別日,褚於帝前稱下官,帝甚不悅。

鼠丸,王肅造逐鼠丸,以銅為之,晝夜自轉。

木囚,《論衡》言,李子長為政,欲知囚情。以梧桐為人,象囚之形,鑿地為臼,以蘆葦為郭,藉臥木囚於其中。囚當罪,木囚不動。囚或冤,木囚乃奮起。

蘇秦金,魏時,洛陽令史高顯掘得黃金百斤,銘曰「蘇秦金」。

梨,洛陽報德寺梨,重六斤。

甑花,滕景真在廣州七層寺,元徽中,罷職歸家,婢炊,釜中忽有聲如雷,米上隆起。滕就視,聲轉壯,甑上花生數十,漸長似蓮花,色赤,有光似金,俄頃萎滅。旬日,滕得病卒。

官金中螻頂金最上,六兩為一垛,有臥螻蛄穴及水臯形,當中陷處名曰趾腹。又鋌上凹處有紫色,名紫膽。開元中,有大唐金(一有「印」字),即官金也。

玄金,唐太宗時,汾州言青龍白虎吐物在空中,有光如火,墜地陷入二尺。掘之,得玄金,廣尺餘,高七寸。

芝,天保初,臨川人李嘉胤所居柱上生芝草,狀如天尊,太守張景佚拔柱獻焉。

龜,建中四年,趙州寧晉縣沙河北,有大棠梨樹。百姓常祈禱,忽有群蛇數十,自東南來,渡北岸,集棠梨樹下為二積,留南岸者為一積。俄見三龜徑寸,繞行積傍,積蛇盡死。乃各登其積,視蛇腹各有瘡,若矢所中。刺史康日知圖甘棠奉三龜來獻。

雪,貞元二年,長安大雪,平地深尺餘。雪上有薰黑色。

雨木,貞元四年,雨木於陳留,大如指,長寸許。每木有孔通中,所下其立如植,遍十餘里。

齒,梵那衍國有金輪王齒,長三寸。

石柱,劫化他國有石柱,高七十餘尺,無憂王所建。色紺光潤,隨人罪福影其上。

旃檀鼓,于闐城東南有大河,溉一國之田。忽然絕流,其國王問羅洪僧,言龍所為也。王乃祠龍,水中有一女子,淩波而來,拜曰:「妾夫死,願得大臣為夫,水當復舊。」有大臣請行,舉國送之。其臣車駕白馬,入水不溺。中河而後,白馬浮出,負一旃檀鼓及書一函。發書,言大鼓懸城東南,寇至鼓當自鳴。後寇至,鼓輒自鳴。

石靴,于闐國剎利寺有石靴。

石阜石,河目縣東有石阜石,破之,有祿馬跡。

舍利,東迦畢誠國有{宀卒}堵波,舍利常見,如綴珠幡,循繞表樹(一曰柱)。

蟣像,健馱邏國石壁上有佛像。初,石壁有金色蟣,大者如指,小者如米,嚙石壁如雕鐫,成立佛狀。

焦米,乾陀國昔屍毗王倉庫為火所燒,其中粳米焦者,於今尚存。服一粒,永不患瘧。

辟支佛靴,于闐國贊摩寺有辟支佛靴,非皮非彩,歲久不爛。

石駝溺,拘夷國北山有石駝溺,水溺下,以金、銀、銅、鐵、瓦、木等器盛之皆漏,掌承之亦透,唯瓢不漏。服之,令人身上臭毛落盡得仙。出《論衡》。

人木,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國,山谷間樹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語。人借問,笑而已,頻笑輒落。

馬,俱位國以馬種蒔,大食國馬解人語。

石人,萊子國海上有石人,長一丈五尺,大十圍。昔秦始皇遣此石人,追勞山不得,遂立於此。

銅馬,俱德建國鳥滸河中灘派中有火祆祠,相傳祆神本自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內無象,於大屋下置大小爐,舍檐向西,人向東禮。有一銅馬,大如次馬,國人言自天下,屈前腳在空中而對神立,後腳入土。自古數有穿視者,深數十丈,竟不及其蹄。西域以五月為歲,每歲日,鳥滸河中有馬出,其色如金,與此銅馬嘶相應,俄復入水。近有大食王不信,入祆祠,將壞之,忽有火燒其兵,遂不敢毀。

蛇磧,蘇都瑟匿國西北有蛇磧,南北蛇原五百餘里,中間遍蛇,毒氣如煙。飛鳥墜地,蛇因吞食。或大小相噬,及食生草。

石鼉,私訶條國金遼山寺中有石鼉,眾僧飲食將盡,向石鼉作禮,於是飲食悉具。

神廚,俱振提國尚鬼神,城北隔真珠江二十里有神,春秋祠之。時國王所須什物金銀器,神廚中自然而出,祠畢亦滅。天後使驗之,不妄。

毒槊,南蠻有毒槊,無刃,狀如朽鐵,中人無血而死。言從天雨下,入地丈餘,祭地方撅得之。

甲,遼城東有鎖甲,高麗言前燕時白天而落。

土檳榔,狀如檳榔,在孔穴間得之,新者猶軟,相傳蟾蜍矢也。不常有之,主治惡瘡。

鬼矢,生陰濕地,淺黃白色。或時見之,主瘡。

石欄幹,生大海底,高尺餘,有根,莖上有孔如物點。漁人綱育取之,初出水正紅色,見風漸漸青色。主石淋。

壁影,高郵縣有一寺,不記名,講堂西壁枕道。每日晚,人馬車輿影悉透壁上,衣紅紫者,影中鹵莽可辯。壁厚數尺,難以理究。辰午之時則無。相傳如此二十餘年矣,或一年半年不見。成式太和初揚州見寄客及僧說。

醢石,成式群從有言,少時嘗毀鳥巢,得一黑石如雀卵,圓滑可愛。後偶置醋器中,忽覺石動,徐視之,有四足如糸延,舉之,足亦隨縮。

桃核,水部員外郎杜陟,常見江淮市人以桃核扇量米,止容一升,言於九嶷山溪中得。

人足,處士元固言,貞元初,嘗與道侶遊華山,谷中見一人股,襪履猶新,斷如膝頭,初無瘡跡。

瓷碗,江淮有士人莊居,其子年二十餘,常病魔。其父一日飲茗,甌中忽<面包>起如漚,高出甌外,瑩凈若琉璃。中有一人,長一寸,立於漚,高出甌外。細視之,衣服狀貌,乃其子也。食頃,爆破,一無所見,茶碗如舊,但有微璺耳。數日,其子遂著神,譯神言,斷人休咎不差謬。

鐵鏡,荀諷者,善藥性,好讀道書,能言名理,樊晃嘗給其絮帛。有鐵鏡,徑五寸余,鼻大如拳,言於道者處得。亦無他異,但數人同照,各自見其影,不見別人影。

大蟲皮,永寧王鹽鐵,舊有大蟲皮,大如一掌,須尾斑點如犬者。

人臘,李章武有人臘,長三寸余,頭項<骨中>肋成就,雲是憔僥國人。

牛黃,牛黃在膽中,牛有黃者,或吐弄之。集賢校書張希復言,嘗有人得其所吐黃,剖之,中有物如蝶飛去。

上清珠,肅宗為兒時,常為玄宗所器。每坐於前,熟視其貌,謂武惠妃曰:「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絳紗裹之,系於頸。是開元中罽賓國所貢,光明潔白,可照一室,視之,則仙人玉女、雲鶴降節之形搖動於其中。及即位,寶庫中往往有神光。異日掌庫者具以事告,帝曰:「豈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絳紗猶在,因流泣遍示近臣曰:「此我為兒時,明皇所賜也。」遂令貯之以翠玉函,置之於臥內。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災,則虔懇祝之,無不應驗也。

楚州界有小山,山上有室而無水。僧智一掘井,深三丈遇石。鑿石穴及土,又深五十尺,得一玉,長尺二,闊四尺,赤如□□,每面有六龜子,□□可愛,中若可貯水狀。僧偶擊一角視之,遂瀝血,半月日方止。

虞鄉有山觀,甚幽寂,有滌陽道士居焉。太和中,道士嘗一夕獨登壇,望見庭□忽有異光,自井泉中發。俄有一物,狀若兔,其色若精金,隨光而出,環繞醮壇。久之,復入於井。自是每夕輒見。道士異其事,不敢告於人。後因淘井得一金兔,甚小,奇光爛然,即置於巾箱中。時御史李戎職於蒲津,與道士友善,道士因以遺之。其後戎自奉先縣令為忻州刺史,其金兔忽亡去。後月餘而戎卒。

李師古治山亭,掘得一物,類鐵斧頭。時李章武遊東平,師古示之,武驚曰:「此禁物也,可飲血三斗。」驗之而信。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