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醫方類聚
卷四
作者:李祹 金禮蒙 柳誠源
1451年
卷五

五藏門一○五藏門目錄

编辑

[五藏門]

编辑

五藏門

编辑

目錄

编辑

五藏門

编辑

五藏門

编辑

金匱方

五藏風寒積聚

编辑

麻子仁丸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

千金方

肝實熱

编辑

竹瀝泄熱湯

前胡湯

防風散

遠志散

地黃煎

肝虛寒

编辑

補肝湯

補肝散

松膏酒

枸杞酒

防風煎

檳榔湯

肝勞

编辑

猪膏酒

虎骨酒

膽實熱

编辑

半夏湯

膽虛寒

编辑

溫膽湯

千里流水湯

酸棗湯

梔子湯

髓虛實

编辑

羌活補髓圓

柴胡發泄湯

心實熱

编辑

石膏湯

瀉心湯

心小膓俱實

编辑

竹瀝湯

茯神散

瀉心湯

安心散

心虛寒

编辑

茯苓補心湯

半夏補心湯

牛髓圓

心小腸俱虛

编辑

大補心湯

補心圓

心勞

编辑

大黃洩熱湯

脉虛實

编辑

防風圓

升麻湯

麻黃湯

小腸實熱

编辑

柴胡澤瀉湯

大黃圓

小腸虛寒

编辑

脾實熱

编辑

瀉熱湯

射干煎

脾胃俱實

编辑

大黃瀉熱湯

脾虛冷

编辑

檳榔散

溫脾圓

麻豆散

脾胃俱虛

编辑

白朮散

平胃圓

平胃圓

脾勞

编辑

半夏湯

消食膏酒

肉虛實

编辑

五加酒

半夏湯

胃實熱

编辑

瀉胃熱湯

胃虛冷

编辑

補胃湯

人參散

肺實熱

编辑

橘皮湯

瀉肺散

肺與大腸俱實

编辑

煮散

肺虛冷

编辑

酥蜜膏酒

補肺湯

麻子湯

餳煎

肺與大腸俱虛

编辑

小建中湯

肺勞

编辑

麻黃引氣湯

半夏湯

厚朴湯

大腸實熱

编辑

生薑泄腸湯

大腸虛冷

编辑

黃連補湯

皮虛實

编辑

蒴藋蒸湯

梔子煎

腎實熱

编辑

瀉腎湯

腎虛寒

编辑

腎勞

编辑

梔子湯

麻黃根粉

煮散

骨虛實

编辑

虎骨酒

膀胱實熱

编辑

膀胱虛冷

编辑

龍骨圓

五藏六腑圖

治肺藏病方

编辑

排風散

治心藏病法

编辑

五參丸

肝病證

编辑

昇麻散

治脾藏病方

编辑

訶梨勒丸

治腎苦病方

编辑

八味腎氣丸

五藏門

编辑

聖惠方

治肝虛補肝諸方

编辑

補肝栢子人散

補肝白茯苓散

補肝細辛散

補肝防風散

補肝薯蕷散

補肝甘菊花散

補肝栢子人丸

治肝實瀉肝諸方

编辑

瀉肝前胡散

瀉肝防風散

瀉肝柴胡散

瀉肝黃芩散

瀉肝升麻散

瀉肝散

治肝氣不足諸方

编辑

防風散

白茯苓散

酸棗人散

覆盆子丸

治肝藏中風諸方

编辑

赤茯苓散

麥門冬散

秦芁散

枸杞子散

薏苡人散

羚羊角散

附子散

犀角散

羌活散

牛黃散

龍腦丸

赤箭丸

治肝風筋脉拘攣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酸棗人散

羚羊角散

漢防己散

萆薢散

側子散

防風散

薏苡人浸酒

茵芋浸酒

酸棗人煎

天麻丸

防風丸

白芥子丸

烏犀角丸

桃人朱砂煎酒

治肝風筋脉抽掣疼痛諸方

编辑

薏苡人散

羌活散

栢子人散

芎藭散

麻黃散

羚羊角散

酸棗人散

側子散

天麻丸

治肝壅熱頭目不利諸方

编辑

石膏散

羚羊角散

前胡丸

大黃丸

升麻丸

治肝氣逆面靑多怒諸方

编辑

龍骨散

羚羊角散

沙參散

治肝藏風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諸方

编辑

海桐皮散

羚羊角散

檳榔散

五加皮散

薏苡人散

酸棗人散

豆淋酒煎側子丸

野葛膏

治肝風冷轉筋諸方

编辑

附子散

鷄舌香散

桂心散

白荳蔲散

木瓜丸

高良薑湯

治膽虛冷諸方

编辑

茯神散

酸棗人散

人參散

薯蕷丸

決明丸

治膽實熱諸方

编辑

瀉熱麥門冬散

梔子散

人參散

甘菊花散

胡黃連丸

治膽虛不得睡諸方

编辑

茯神散

酸棗人丸

鼈甲丸

酸棗人煎

治膽熱多睡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茯神散

人參散

遠志丸

治心虛補心諸方

编辑

遠志散

熟乹地黃散

白朮散

紫石英散

白茯苓散

薯蕷丸

治心實瀉心諸方

编辑

沙參散

黃連散

赤茯苓散

石膏散

茯神散

犀角散

大黃散

遠志散

治心氣不足諸方

编辑

人參散

熟乹地黃散

紫石英散

麥門冬散

紫石英散

遠志丸

人參丸

治心藏中風諸方

编辑

麻黃散

茯神散

犀角散

羚羊角散

沙參散

茯神散

葳蕤散

牛黃散

防風丸

朱砂丸

犀角丸

治心藏風邪諸方

编辑

人參散

茯神散

栢子人散

楊上寄生散

防葵散

菖蒲散

虎睛散

牛黃散

禹餘粮散

牛黃丸

眞珠丸

治心風狂言諸方

编辑

茯神散

朱砂散

升麻散

眞珠散

鎭心丸

七寶鎭心丸

犀角丸

治心風恍惚諸方

编辑

龍齒散

沙參散

黃耆散

大定心散

鎭心丸

治心藏風虛驚悸諸方

编辑

白茯苓散

龍齒散

茯神散

紫石英散

鐵精丸

茯神丸

遠志丸

人參丸

鎭心熟乾地黃丸

虎睛丸

治心藏風熱諸方

编辑

升麻散

牛黃散

龍齒散

犀角散

鐵粉散

牛黃丸

朱砂丸

治心熱多汗諸方

编辑

犀角散

麥門冬散

地骨皮丸

石膏丸

牡蠣散

治心胷煩熱諸方

编辑

地骨皮散

羚羊角散

麥門冬散

黃芩散

人參散

眞珠散

含化玉液丸

甘露散

治小腸虛冷諸方

编辑

吳茱萸散

沈香散

厚朴散

附子丸

鹿茸丸

治小腸實熱諸方

编辑

鬱金散

黃連散

赤茯苓散

犀角散

木通散

升麻散

海蛤丸

治脾虛補脾諸方

编辑

補脾人參散

補脾白朮散

補脾訶棃勒散

補脾白荳蔲散

補脾肉荳蔲丸

補脾黃耆丸

補脾神麴丸

五藏門

编辑

聖惠方

治脾實瀉脾諸方

编辑

瀉脾大黃散

瀉脾赤茯苓散

瀉脾升麻散

石膏散

前胡散

羚羊角丸

麥門冬煎

治脾氣不足諸方

编辑

黃耆散

白朮散

厚朴散

訶棃勒散

白荳蔲丸

治脾藏中風諸方

编辑

防風散

麻黃散

獨活散

赤茯苓散

羚羊角散

細辛散

七聖散

羚羊角丸

天麻丸

治脾藏風壅多涎諸方

编辑

前胡散

旋復花散

半夏散

赤茯苓散

牛黃丸

前胡丸

壞涎丸

治脾胃冷熱氣不和諸方

编辑

草荳蔲散

藿香散

丁香散

大腹皮散

白朮散

桔梗丸

神麴丸

人參丸

訶棃勒丸

白荳蔲丸

治脾氣虛腹脹滿諸方

编辑

厚朴散

陳橘皮散

草荳蔲散

人參散

益智子散

檳榔散

治脾胃氣虛冷水穀不化諸方

编辑

丁香散

吳茱萸散

蓽澄茄散

人參散

丁香散

白朮丸

厚朴丸

神麴丸

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飮食諸方

编辑

紅荳蔲散

木香散

厚朴散

人參散

沈香散

草荳蔲撥刀

生薑煎

白朮丸

治脾實熱咽喉不利諸方

编辑

柴胡散

射干散

升麻散

枳殼散

犀角散

地骨皮散

犀角丸

治脾胃氣虛弱嘔吐不下食諸方

编辑

白茯苓散

白朮散

薤白湯

草荳蔲散

人參飮子

半夏散

蓽澄茄散

白荳蔲丸

厚朴湯

丁香丸

蓽茇丸

治脾藏冷氣攻心腹疼痛諸方

编辑

京三稜散

肉荳蔲散

木香散

吳茱萸散

木香散

紅荳蔲散

阿魏丸

蓽茇丸

碸砂煎丸

訶棃勒丸

京三稜丸

治脾藏冷氣腹內虛鳴諸方

编辑

赤茯苓散

桔梗散

白朮丸

吳茱萸丸

訶棃勒丸

厚朴丸

治脾胃壅熱嘔噦諸方

编辑

枇杷葉散

陳橘皮散

蘆根飮子

麥門冬散

茅香散

蘆根散

人參飮子

治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諸方

编辑

草荳蔲散

思食補益人參散

訶棃勒散

人參散

丁香散

黃耆散

白朮丸

補益黃耆丸

附子丸

治脾藏虛冷洩痢諸方

编辑

厚朴散

木香散

白朮散

阿膠散

訶棃勒散

厚朴散

木香丸

厚朴丸

治胃虛冷諸方

编辑

補胃黃耆散

人參散

熟乾地黃散

厚朴散

人參丸

治胃實熱諸方

编辑

瀉熱梔子散

子芩散

洩熱蘆根散

黃連丸

犀角散

治肺虛補肺諸方

编辑

補肺白石英散

補肺阿膠散

補肺黃耆散

補肺人參散

補肺杏人散

補肺鍾乳丸

治肺實瀉肺諸方

编辑

瀉肺大麻人散

瀉肺散

瀉肺大黃煎

瀉肺丸

牽牛子丸

葶藶丸

治肺氣不足諸方

编辑

白石英散

白朮散

紫苑散

五味子散

治肺藏中風諸方

编辑

防風散

芎藭散

獨活散

白蒺蔾散

犀角散

麻黃散

牛黃丸

治肺風毒皮膚生瘡瘙痒諸方

编辑

牛黃散

羚羊角散

五參散

楓香散

白花蛇散

獨活散

枳實散

玄參丸

犀角丸

烏蛇丸

白花蛇丸

皂莢煎丸

大麻人丸

五參丸

黃連丸

治肺藏傷風冷多涕諸方

编辑

桂心散

細辛散

白朮散

前胡散

厚朴散

人參散

當歸散

治肺氣頭面四肢浮腫諸方

编辑

郁李人散

澤漆散

赤茯苓散

陳橘皮散

大腹皮散

馬兜零散

葶藶丸

漢防己丸

治肺氣喘急諸方

编辑

馬兜鈴散

大腹皮散

紫蘇散

麻黃散

阿膠膏

桔梗散

朴消丸

牛黃丸

漢防己丸

葶藶丸

猪𦚟酒

五藏門

编辑

聖惠方

治肺傷風冷聲嘶不出諸方

编辑

半夏散

五味子散

附子散

麻黃散

紫苑散

貝母丸

溫肺順氣通聲含化菖蒲煎

生地黃煎

治肺藏痰毒壅滯諸方

编辑

半夏散

甘菊花散

旋復花散

桑白皮散

人參散

前胡散

治肺藏壅熱吐血諸方

编辑

紅藍花散

刺薊散

天竹黃散

蒲黃散

補肺百花煎

治肺藏壅熱諸方

编辑

枳殼散

柴胡散

紫苑散

漢防己散

黃耆散

麥門冬散

麻黃散

赤茯苓散

天門冬丸

天門冬煎

犀角丸

治肺萎諸方

编辑

紫苑散

百部散

桑白皮散

生乾地黃散

白前散

赤芍藥散

阿膠散

桔梗散

治大腸虛冷諸方

编辑

附子散

訶棃勒散

吳茱萸散

草豆蔲散

木香丸

治大腸實熱諸方

编辑

赤茯苓散

杏人散

羚羊角散

大腹皮散

柴胡散

檳榔丸

治腎虛補腎諸方

编辑

補腎磁石散

補腎熟乾地黃散

補腎石斛散

補腎腎瀝湯

補腎腎瀝湯

補腎腎瀝湯

補腎瀝湯

補腎腎瀝湯

補腎腎瀝湯

補腎腎瀝湯

補腎肉蓯蓉丸

補腎膃肭臍丸

補腎巴戟丸

治腎實瀉腎諸方

编辑

瀉腎生乾地黃散

瀉腎大黃散

瀉腎玄參散

瀉腎赤茯苓散

瀉腎澤瀉散

瀉腎檳榔散

楡皮散

治腎氣不足諸方

编辑

磁石散

熟乾地黃散

肉蓯蓉散

石龍芮丸

天雄丸

治腎藏中風諸方

编辑

獨活散

天雄散

側子散

萆薢散

蛜𧌴丸

天麻丸

治腎藏風冷氣諸方

编辑

木香散

沈香散

附子丸

碸砂丸

蘹香丸

蛜𧌴丸

治腎藏風虛耳鳴諸方

编辑

附子散

菖蒲散

腎瀝湯

腎瀝湯

腎瀝湯

肉蓯蓉丸

鹿茸丸

桑螵蛸丸

治腎藏積冷氣攻心腹疼痛諸方

编辑

白荳蔲散

木香煎

沈香散

䃃砂散

木香散

蛜𧌴丸

硫黃丸

䃃砂丸

阿魏丸

綠玉丹

雄黃丸

麝香丸

治腎藏風毒流注腰脚疼痛諸方

编辑

萆薢散

羌活散

牛膝丸

杜仲丸

石斛丸

沈香丸

虎骨浸酒

薏苡人浸酒

治腎藏冷氣卒攻臍腹疼痛諸方

编辑

沈香散

蛜𧌴散

木香散

桃人丸

阿魏丸

硫黃丸

胡椒丸

碸砂丸

阿魏丸

䃃砂丸

定痛丸

治腎藏虛冷氣攻腹脇疼痛脹滿諸方

编辑

沈香散

檳榔散

蓽澄茄散

沈香丸

蓽澄茄丸

硫黃丸

胡蘆巴丸

蘹香丸

治腎藏虛損多唾諸方

编辑

人參散

半夏散

前胡散

澤瀉散

白朮丸

赤茯苓丸

治腎氣虛損骨萎羸瘦諸方

编辑

石斛丸

磁石丸

紫石英丸

熟乾地黃丸

牛膝丸

治腎藏虛損陽氣萎弱諸方

编辑

天雄散

肉蓯蓉散

助陽補虛硫黃散

鹿茸散

天雄散

免絲子丸

四雄丸

鹿茸丸

保壽丸

陽起石丸

莨菪子丸

助陽氣神效鍾乳丸

附子丸

治育膓氣諸方

编辑

蘹香散

沈香散

蓽澄茄散

八仙丸

磁石丸

桃人丸

綠雲丹

蛜𧌴丸

治膀胱虛冷諸方

编辑

磁石散

杜仲散

沈香散

石斛散

鹿茸丸

蓽澄茄丸

蘹香子丸

治膀胱實熱諸方

编辑

梔子散

楡皮散

赤茯苓散

大黃散

漢防己散

治膀胱虛冷小便滑數白濁諸方

编辑

菝𦸉散

韮子散

雞肶胵散

免絲子散

桑螵蛸散

腎瀝湯

肉蓯蓉丸

牡蠣丸

黃耆丸

五藏門

编辑

簡要濟衆方

論肝藏病

编辑

白茯苓丸

獨活散

柴胡散

磁石丸

補肝散

覆盆子丸

補骨脂散

木瓜丸

茯神丸

酸棗人散

人參散

薯蕷丸

乳香散

論心藏病候

编辑

茯苓散

麥門冬散

遠志散

朱砂散

鎭心丸

人參丸

地骨皮散

朱砂散

薯蕷丸

人參散

生地黃散

車前子散

川楝子散

鹿茸丸

厚朴散

論脾藏病候

编辑

前胡散

紅芍藥散

草豆蔲散

沈香散

厚朴丸

厚朴丸

順氣散

肉荳蔲散

白豆蔲丸

厚朴散

子芩散

黃連丸

肉豆蔲丸

人參散

平胃散

論肺藏病候

编辑

地骨皮散

白鮮皮散

百部散

玉潤華盖散

桑白皮散

馬兜零散

葶藶丸

漢防己丸

石菖蒲丸

紫苑散

大黃丸

丹參散

檳榔散

草豆蔲散

訶梨勒丸

論腎藏病候

编辑

巴戟天丸

天雄丸

胡蘆巴散

楮實丸

巴戟天丸

附子丸

鹿茸丸

補骨脂丸

磁石丸

茴香散

巴戟天散

桂心散

茴香丸

川楝子丸

大全本草

三因方

肝膽經虛實寒熱證治

编辑

瀉肝湯

瀉膽湯

溫膽湯

心小腸經虛實寒熱證治

编辑

淸脉湯

茯苓補心湯

分氣補心湯

溫脾湯

脾胃經虛實寒熱證治

编辑

淸脾湯

平胃散

補脾湯

養胃湯

肺大腸經虛實寒熱證治

编辑

淸肺湯

瀉白湯

補肺湯

固腸湯

腎膀胱經虛實寒熱證治

编辑

靑原湯

瀉浮湯

溫腎散

補浮湯

神巧萬全方

治肝虛方

编辑

補肝散

益肝雙補丸

芎藭丸

山茱萸散

治肝實方

编辑

瀉肝散

半夏丸

治膽虛冷方

编辑

決明丸

酸棗人丸

治膽實方

编辑

麥門冬散

胡黃連丸

地黃散

治心虛方

编辑

遠志散

栢子人丸

朱砂散

治心實方

编辑

地黃散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治小腸虛方====

塩煎散

檳榔散

碸砂丸

治小腸實方

编辑

鬱金散

地黃飮子

治脾虛方

编辑

補脾丸

人參散

蘿蔔子散

蓽澄茄散

生姜煎

碸砂煎丸

訶梨勒散

消食丸

治脾實方

编辑

石膏煎

人參丸

治胃虛方

编辑

厚朴散

治胃實方

编辑

犀角散

生姜湯

治肺虛方

编辑

補肺款冬花散

紫苑丸

桔梗丸

治肺實方

编辑

瀉肺麥門冬煎

地黃散

治肺萎方

编辑

紫苑散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治大腸虛方====

厚朴散

治大腸實方

编辑

治腎虛方

编辑

木瓜煎丸

補腎肉蓯蓉丸

補骨脂煎

碸砂煎

蘹香丸

治腎實方

编辑

瀉腎黑參散

瀉腎澤瀉散

治膀胱虛方

编辑

沈香散

腎瀝散

嚴氏濟生方

肝膽虛實論治

编辑

栢子仁湯

柴胡散

茯神湯

酸棗仁圓

心小腸虛實論治

编辑

補心圓

心丹

導赤散

椒附圓

脾胃虛實論治

编辑

進食散

六君子湯

蓽澄茄圓

附子建中湯

生胃丹

壯脾圓

胃丹

補眞圓

瀉黃散

枳殼圓

橘皮竹茹湯

肺大腸虛實論治

编辑

白石英湯

瀉白散

紫苑茸湯

人參荊芥散

訶梨勒圓

檳榔圓

腎膀胱虛實論治

编辑

十補圓

鹿茸圓

冷補圓

玄參湯

陽起石圓

韭子圓

葵子湯

聖濟緫錄

心虛

编辑

石膏湯

丹砂茯神丸

紫石英湯

菖蒲散

人參遠志丸

應眞丸

沈香散

茯苓菖蒲丸

山茱萸丸

益心氣人參湯

菖蒲散

山芋丸

龍齒湯

茯苓散

茯神丸

黃耆湯

鎭心丸

人參遠志散

人參湯

補心湯

杏人丸

牛髓丸

茯神湯

石膏湯

寫心湯

犀角湯

抑心氣湯

人參湯

茯神丸

通心湯

加减火府丸

鎭心丸

山梔子湯

冰壺丸

茈胡湯

羚羊角湯

犀角湯

通心湯

至寶丹

牛黃散

大定志丸

定心丸

五藏門

编辑

聖濟緫錄

心熱多汗

编辑

小麥湯

犀角湯

石膏丸

羚羊角湯

黃連散

熟乹地黃湯

七寶湯

茈胡飮

降氣湯

寫心湯

心中寒

编辑

薑附丸

赤石脂丸

吳茱萸湯

烏頭丸

桔梗散

茱萸丸

當歸湯

大腹皮散

瓜蔕散

心煩熱

编辑

遠志湯

麥門冬湯

烏犀湯

黃耆湯

鐵粉丸

瞿麥湯

黑豆湯

地黃散

涼心丸

黃芩湯

善笑

编辑

玄參湯

龍膽丸

丹砂丸

龍齒丸

升麻湯

丹砂酒

瘛病

编辑

石菖蒲丸

肉蓯蓉丸

牛髓丸

茯苓鍾乳丸

萬金丸

五味子丸

小腸虛

编辑

沈香湯

牡蠣丸

益智丸

蓬莪茂散

蘹香子丸

乾薑湯

牛膝丸

斷弓弦散

溫腸丸

小腸實

编辑

麥門冬湯

射干湯

瞿麥湯

滑石散

地黃湯

胡荽湯

鬱金散

小腸有寒

编辑

乾薑黃連湯

厚朴散

木香湯

烏梅丸

木香丸

阿膠湯

脾虛

编辑

養脾散

豆蔲湯

大理中丸

厚朴丸

大養脾丸

烏藥沈香丸

訶梨勒湯

白朮散

豆蔲丸

厚朴丸

蓽撥丸

白朮湯

補脾湯

藿香湯

溫氣煮散

香橘湯

人參湯

溫中散

附子湯

蓽澄茄飮

厚朴散

脾實

编辑

半夏湯

檳榔丸

脾藏虛冷泄痢

编辑

白朮湯

保安丸

白石脂丸

蓽撥丸

雞舌香散

肉豆蔲丸

肉豆蔲丸

訶梨勒丸

厚朴散

人參湯

附子散

木香湯

白朮散

訶棃勒散

建脾湯

烏頭丸

石亭脂丸

草豆蔲散

厚朴煮散

人參豆蔲煮散

肉豆蔲散

宿食不消

编辑

沈香煎丸

京三稜丸

磨滯丸

勝金丸

溫白丸

礞石丸

木香丸

金液丸

薰陸香丸

大丁香丸

阿魏丸

乳香煎丸

丁香丸

大應丸

五香丸

丹砂丸

小三稜煎丸

木香枳實丸

人參茈胡湯

小麝香丸

陳麴丸

吳茱萸丸

磨脾丸

脾癉

编辑

蘭草湯

赤芍藥湯

葛根湯

竹葉湯

麥門冬湯

知母湯

前胡湯

茯苓湯

三和飮子

穀勞

编辑

沈香湯

丁沈丸

人參散

檳榔散

沈香湯

木香湯

京三稜湯

豆蔲丸

木香湯

分氣丸

脾胃冷熱不和

编辑

沈香阿魏丸

丁香散

大腹皮湯

藿香湯

和中丸

勻氣湯

脾胃氣虛冷水穀不化

编辑

八味厚朴丸

穀神丸

溫白丸

和胃丸

白豆蔲丸

七棗湯

豆蔲湯

半夏湯

胡椒丸

大厚朴丸

半夏飮

脾胃氣虛弱嘔吐不下食

编辑

藿香湯

枇杷葉湯

藿香厚朴湯

京三稜丸

參香散

白朮藿香湯

白豆蔲湯

白豆蔲丸

人參藿香湯

平胃丸

人參丸

建中散

桔梗丸

白朮湯

蓽撥丸

覆盆飮

人參湯

人參湯

厚朴湯

辛香散

五靈脂丸

脾藏冷氣攻心腹疼痛

编辑

丁香丸

吳茱萸丸

抵聖丸

乳香丸

沈香丸

塩煎散

戎塩丸

正元蓽澄茄湯

麝香蓽澄茄丸

鼈甲煎丸

附子丸

丁香散

厚朴丸

靑木香丸

參苓散

沈香丸

集聖湯

吳茱萸湯

肉豆蔲丸

脾藏冷氣腹內虛鳴

编辑

肉豆蔲丸

橘皮煮散

丁香丸

益智煮散

烏頭丸

補脾散

趂氣丸

太白湯

溫脾丸

陳橘皮湯

草豆蔲丸

厚朴湯

人參散

脾氣虛腹脹滿

编辑

大腹木香湯

茱萸丸

紫桂大丸

增損理中散

小沈香丸

白朮丸

七氣湯

育神湯

異効散

黑散子

豆蔲散

蓽澄茄煮散

桔梗丸

京三稜鼈甲丸

人參湯

白朮散

補脾湯

橘紅散

丁香湯

脾胃氣虛弱肌體羸瘦

编辑

沈香丸

黃耆煮散

山芋丸

調中思食丸

粟附丸

肉豆蔲丸

厚朴散

香朴丸

蜀椒丸

人參湯

團參丸

陳橘皮煎丸

椒朴丸

五藏門

编辑

聖濟緫錄

脾胃不和不能飮食

编辑

木香煮散

建中丸

和胃丸

紫蘇丸

七寶湯

沈香湯

大腹湯

半夏飮

木瓜散

高良薑散

白朮丸

草豆蔲湯

脾胃氣虛弱不能飮食

编辑

人參大丸

山芋丸

二橘散

調中丸

沈香陳麴丸

藿香湯

人參飮

黃耆湯

薑蜜煎

胃虛冷

编辑

碸砂丸

丁香丸

厚朴丸

烏頭湯

厚朴丸

順氣湯

訶梨勒湯

蓽撥丸

丁香湯

厚朴湯

丁香湯

半夏散

溫胃煮散

人參附子湯

茯苓湯

豆蔲湯

胃實熱

编辑

赤芍藥湯

黃芩湯

黃芩梔子湯

地骨皮湯

葛根湯

前胡湯

食亦

编辑

乾地黃湯

胃寒腸熱

编辑

訶梨勒湯

香橘丸

當歸黃連丸

大腹木香湯

和胃丸

調氣溫胃丸

厚朴丸

妙應丸

胃熱腸寒

编辑

芍藥丸

立通丸

沈香散

乾地黃湯

調中湯

京三稜煎丸

黃耆湯

前胡木香湯

麥門冬湯

半夏湯

肺虛

编辑

補肺湯

人參湯

補肺丸

桑白皮湯

鍾乳丸

補虛湯

補肺阿膠散

人參茯苓丸

厚朴湯

九味湯

定喘款氣丸

橘皮湯

麻子湯

地黃煎

杜仲湯

三味丸

補正湯

五味子湯

紫苑湯

補肺湯

麥門冬丸

肺實

编辑

黃耆煮散

麻黃湯

地骨皮湯

葶藶丸

桔梗湯

枸杞湯

馬兜零湯

黃芩湯

肺脹

编辑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湯

小靑龍加石膏湯

半夏飮

檳榔湯

紫苑湯

石膏湯

皺肺丸

杏人丸

肺消

编辑

黃耆湯

菟絲子散

黃耆湯

乹薑甘草湯

肺中寒

编辑

華盖湯

白石英丸

紫蘇子湯

麻黃湯

五味子湯

款冬花湯

溫肺散

橘皮湯

參附散

桂心湯

麻黃飮

肺氣喘急

编辑

雞膍胵丸

通膈湯

澤漆湯

紫苑湯

蜀椒丸

潤肺湯

如聖飮

瀉肺湯

麻黃生薑湯

甘草桔梗湯

黃芩湯

葶藶丸

四神湯

水蓼散

桂皮散

豬𦚟散

淸肺散

腎虛多唾

编辑

五味子丸

乹地黃湯

半夏丸

前胡湯

訶梨勒丸

茯苓湯

骨虛實

编辑

補骨脂湯

蓯蓉湯

地黃散

芍藥虎骨散

地黃酒

四物湯

地骨皮湯

秦芁湯

人參飮

髓虛實

编辑

地黃煎

溫髓湯

枳實湯

地骨皮湯

膀胱虛冷

编辑

五味子丸

蓽澄茄散

鹿茸丸

補骨脂散

石斛湯

鍾乳丸

乹地黃散

膀胱實熱

编辑

石膏湯

瞿麥飮

車前子散

檳榔飮

豬苓散

芒消散

升麻飮

梔子人湯

拔粹方

五邪相干

编辑

芎黃湯

醫方大成

五臟內外所因證治肝心脾肺腎

编辑

枳殼煮散

枳實散

桂枝散

淸心圓

玄參升麻湯

桂花散

良姜拈痛散

棗膏圓

升麻湯

葶藶散

桔梗湯

排膿散

椒附圓

袖珍方

五臟內外所因證治

编辑

桔梗飮子

子芩散

茯神散

永類鈐方

脾胃

编辑

胃丹

枳殼元

燒脾散

棗肉元

思食調中元

木香調中元

八珍湯

豆宼橘紅散

沈香磨脾散

八味湯

七珍散

麯朮元

白朮湯

溫脾散

桂麯元

厚朴煎元

八味理中元

大藿香散

椒附建脾散

大建脾散

大建脾元

木香頓散

通膈元

天下受拜平胃散

小橘皮煎元

茯苓分氣飮

扶老強中元

思食元

凝神散

安中湯

溫中元

丁香半夏元

和中散

小甘露飮

白朮飮

瀉白散

人參荊芥散

桔梗湯

葶藶散

紫苑茸湯

團參飮子

二母湯

溫肺湯

扁豆散

升麻湯

升麻飮

新效方

五補湯

食治

编辑

餘藥無名者散見本方

禁忌

编辑

鍼灸

编辑

導引

编辑

五藏門一○五藏論

编辑

[五藏論]

编辑

夫天地之精氣,化萬物之形。父之精氣爲魂,魂則黑,母之精氣爲魄,魄則白也。以分晝夜。一月懷其胎,如酪。二月成其果,而果李相似。三月有形像。四月男女分。五月筋骨成。六月髮鬢具生。七月游其魂而能動右手,是男於母左,是女於母右。八月遊其魄而能動左手。九月三轉身。十月滿足,母子分解訖。其中亦有延月者,有相富貴,而有月不足者,下賤而貧窮。

子生經六十日,瞳子成,能喜笑。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而能匍匐。三百日,髀骨成而能獨立。三百六十日爲一歲,膝骨成而能行動。若不依此者,男女不安,必有疾病。又兒女三十二日爲一變,六十四日爲再變。父母三年之中,廻乹就濕,嚥苦吐甘,始得離父母之懷抱。割損母之形像,毀傷母之筋骨,以成其身。

夫內有五藏,外應五行。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因緣而生。

因依足根,以拄踝骨,以拄脛骨。因依脛骨,以拄膝骨,以拄腿骨。因依腿骨,以拄髀骨、胯骨、腰脊骨、胷骨、項骨、頭骨、髑髏骨、肩骨、臂骨、肘骨、腕骨、掌骨、指骨。

已上指骨,都共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應天三百六十五度。身上有五百筋脉,復有八萬毛孔,復有八萬戶此戶字,合是尸虫。虫。戶中八萬種,譬如窟中無所不成。名字各異。

五藏者

心,肝,脾,肺,腎。上是陰陽也。

六府者

大腸,小腸,膽,胃,膀胱是三焦也。

肝合於膽,膽者,中精之腑。

心合於小膓,膓,受盛之腑。

脾合於胃,胃者,水穀之腑。

肺合於大膓,大膓者,傳導之腑。

腎合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

三焦者,中腑。水道出於膀胱,膀胱者,卽爲三焦之腑。血氣之津液,皆出於血。血海有餘,自然無疾,血海不足,身少顏色,面無精光。氣海有餘,胷面具赤,氣海不足,少氣力,不多言。水穀之海有餘,則消食膓滿,水穀之海不足,則多飢,不消食。髓海有餘,輕便多力,髓海不足,則肝轉,耳鳴。

肝屬東方甲乙木,外應於眼。

心屬南方丙丁火,外應於舌。

肺屬西方庚辛金,外應於鼻。

腎屬北方壬癸水,外應於耳。

脾屬中央戊己土,外應於脣。

六神配五藏

编辑

膽爲滕蛇。

心爲帝王監領四方。

肺爲將軍應四方。

肝爲尙書有流淚。

腎爲列女命主之門。

脾爲大夫王在四時。

夫五藏象天,六腑象地,上下相對,以合陰陽之氣,外有耳鼻舌口眼,內有五藏六腑。

心病,則口焦。

肝病,則目暗。

脾病,嘔逆,不下食。

肝病,則鼻塞不通。

腎病,則耳聾。

心主於血。

肺主於涕。

肝生於淚。

腎生於津液。

脾生於涎。

心是神。

肺是魄。

肝是魂。

腎是志。

脾是意。

色脈爲心。

毛髮爲肺。

爪甲爲肝。

脂肉爲腎。

化食爲脾。

心逆則憂。

肺逆則滿。

肝逆則怒。

腎逆則蹇。

脾逆則嘔。

心順面赤。

肺順面白。

肝順目明。

腎順耳目精明。

脾順則變化飮食。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傷腎。

愁憂必慮,傷心。

形寒飮冷,傷肺。

恚怒逆不可食,傷肝。

飮食勞倦,傷脾。

夫五勞、七傷、六極、五藏敗、九候、十絶及婦人產後餘疾,悉緣內積風冷所致。

五勞者

编辑

◇一忽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爲心勞。

◇二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餘痰,兩脇脹痛,喘息不定,此爲肺勞。

◇三面目乾黑,口中復苦,精神不定,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如隔羅幕,頻頻下淚,此爲肝勞。

◇四口苦,舌卷強直,不得嘔逆,醋心氣脹,脣焦,此爲脾勞。

◇五小便黃赤,兼有餘瀝,腰痛,耳鳴,夜間多夢,此爲腎勞。

七傷者

编辑

◇一陰汗。

◇二精寒。

◇三精淸。

◇四精少。

◇五囊下濕癢。

◇六小便數。

◇七夜夢陰。

六極者

编辑

筋,骨,血,肉,精,氣。

◇筋極,則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

◇骨極,則牙齒痛,手足疼,不能久立。

◇血極,則令人面無顏色,頭髮墮悲。

◇肉極,則令人身上往往如鼠走,體上乾黑。

◇精極,則令人氣少無力,漸漸內虛,身上無潤澤,翕翕羸瘦,眼無精光,立不能定,身中若癢,瘙之生瘡。

◇氣極,則令人胷脇逆滿,邪氣衝胷,恒欲大怒,氣少不能言。此爲六極。

九候者

编辑

◇一手足靑。

◇二手足久腫。

◇三脉枯齒禁。

◇四語聲散,鼻虛張。

◇五脣寒冷宣露。

◇六脣腫齒焦。

◇七手順衣縫。

◇八汗出不流。

◇九舌捲卵縮。

五敗者

编辑

手足腫,無交文,心敗。

◇脣反黑無文,肺敗。

◇面黑有瘡,肝敗。

◇陰腫囊縮,腎敗。

◇臍腫滿,脾敗。

十絶者

编辑

氣短,目視亭亭無精光,心絶。

◇口鼻虛張,氣復短,肺絶。

◇面靑,眼視人不具數出淚,肝絶。

◇面黑,眼睛黃,素汁流,腎絶。

◇泄涎唾不覺,時時忘語,脾絶。

◇手上爪甲靑黑,惡罵不休,筋絶。

◇背脊酸疼,腰中復重,骨絶。

◇面無精光,頭髮自落,血絶。

◇舌捲卵縮如紅丹,嚥唾不得,足踝小腫,肉絶。

◇髮直如竿,汗出不止,腸絶。

五氣不足歌五言

编辑

心氣若不足,衄血眼中黃,

悲愁及喜怒,煩悶卽荒忙。

夢寤不自覺,心熱須水漿。

咽喉中滿痛,舌強口誇張,

冷汗出不止,忘語忽驚忙。

此爲損心氣,不療轉加傷。

肺氣若不足,肚脹不能安,

嘔逆及上氣,悲思數多端,

形寒似飮冷,肺損唾痰涎,

皮毛不覺起,恚怒數千般。

肩脊背強痛,夢裏鬼相牽。

鼻中不覺氣,尋常骨隔乾,

此爲肺不足,不療病成難。

肝氣若不足,遠視目失力,

兩脇氣脹滿,上下連胷臆。

四肢熱復冷,肚痛不能食,

眼前見火生,冷淚頻頻拭。

不療恐失明,此爲肝不足。

腎氣若不足,腰胯收攝難,

恍惚心少力,重聽不聞言。

眼前如艶水,冷氣在腰閒,

身中悉皆癢,骨痛不能安。

坐復身拘急,氣乏咽喉乹,

狀似洋膠汁,腰胯強如寒,

此爲腎不足,於身不自安。

脾氣若不足,令人面目黃,

食卽欲嘔逆,脣乾復口瘡,

氣脹四支重,意相竝慞惶。

不欲聞人語,脾渴卽須漿。

此爲脾不足,急療可爲良醫人。

藥名之部,所出醫王,黃帝造針經,歷有千卷。藥姓名品,若匪神仙,何能備著?且神農本草,辯土地而顯君臣,岐伯經方,說酸醎而陳冷熱。雷公妙典,略述炮炙之宜,弘景奇方,備說根莖之用。

只如犀角觝觸之義,故能逐汪驅邪,牛黃壞鴆之功,是以安魂。藍田玉屑,可以鎭壓精神,中條麝香,堪將辟邪除鬼。河內牛膝,去膝冷而止腰疼,防風除頭風而抽脇痛。半夏有消痰之力,制毒要用生薑,當歸有止痛之能,會須白芷。晉地龍齒偏差顚癎,太山茯苓延年却老。

仁參、薯蕷能令耳目聦明,遠志、菖蒲妙能開心益智。甘草安和諸藥,遂得國老之名,大黃宣引衆功,乃得將軍之号。秦膠結羅紋之狀,乾漆作蜂窠之形。丹砂會取光明,升麻破求靑綠。秦椒須汗,朴硝、礬石須熬。杜仲削去麁皮,桂心還求肉味。石英須硏似麵,杏仁別擣如膏。兎絲得酒乃良,礬石燒之力好。防葵唯輕唯上,狼毒唯重彌佳。

黃芩以腐爛爲精,閭茹蚛頭爲上。石南採葉,甘菊收花。五茄剝取其皮,牡丹要須去骨。鬼箭破血,乃有射鬼之靈,神屋除溫,非無保神之驗。嘔吐湯煎乹葛,轉筋酒煮木瓜。目赤宜點黃連,口瘡宜含石膽。木蘭皮能除點,流黃妙去死痺。菵草殺齒內之虫,藜蘆爛鼻中宿肉。赤油宜塗鷄子,白癩偏服越桃。火燒多佔水萍,杖打須加松實。琥珀拾芥乃辯其眞,磁石引針將知不謬。石得鴆糞乃爛如泥,漆遇蟹黃便化爲水。

三稜破癖,本出行從,劉寄奴療瘡,起於田獵。牡蠣助柏仁之力,地黃益天門冬之功。斂、及反烏頭之精,梔子解躑躅之毒。苦參、酸棗以味爲名,白朮、黃連將色爲号。蜈蚣、蜀漆,陸地摽名,狗脊、狼牙,因形爲記。只如八味腎氣,補六極而差五勞,四色神丹,蕩千痾而除萬病。檳榔下虫除氣。玉壺丸去積冷消堅。李子預有殺鬼之方,劉涓有遣鬼之錄。耆婆童子,妙述千端,喩父醫王,神方萬品。是以有命者,必差,虢太子死而更甦。無命者,難理,晉公生而致死。

此之養病,如積薪投火而薪存。人若有病,去病而人活。不去火而薪被焚,病不除而徒喪命。是以神方千卷,藥名八百。中黃丸能差千痾,底野迦善除万病。扁鵲秘論,乃摠君臣,冷熱不調,酸醎各異。

夫五常之體,因暑濕而結百疾。頭風目眩,須好菊花,脚弱行遲,多添石斛。卒中霍亂,宜服茅香之湯,久患脊腑,急內蚺蛇之膽。痺濕攣痛,須用茵芋,皮膚瘙癢,宜加蒴藋。傷寒發汗,要用麻黃,壯熱不調,宜加竹葉。恒山、鼈甲,療瘧之功,枳實、芎窮,善除心家之悶。卒患鬼注,須用雄黃,忽尒驚邪,時須龍齒。當歸、芍藥,去肚痛之痾,款冬、紫苑,除穎嗽之疾。檳榔、白朮,理宿食不消,硭硝、大黃,瀉癥瘕之病。黃連、阿膠,善能止痢,通草有發聲之能。水蛭、䖟虫,善能破血。蕤仁明目,秦皮、決明去瞖。

牛膝止膝痛風冷,鵝脂善治耳聾。蜂房能消毒腫,蟹黃善去漆瘡,蕪荑、狼牙殺白虫,桔梗、蘘荷善除蠱毒,亂髮灰能止血汗,滑石通淋瀝之疾。菵草定其牙疼,海藻能除癭氣。知母、括樓止渴,麥門冬、石膏除溫。署預、補骨、澤瀉能治膀胱。遠志、菖蒲聰明益智。脇中乏痛宜用防風。當歸、艾葉、阿膠善治動,連翹止癧。礬石療耳內之膿。小便不利,宜服亭歷。杏人益氣,身體輕肥。婦人產後羸弱,宜服黃精、酸棗、紫花、白微。

生葛、人參治五藏虛熱。麥門、鍾乳補肺安心。紫苑、柴胡療人上氣,雄黃、薤白能止狂風。犀角、升麻、烏梅偏醫熱腫。獨活理人面上游風。茵芋、閭茹治人髭落。天行溫病,宜服芍藥、生薑。壯熱口乾,宜下大靑、知母。甘草宜補五藏,人參好定精神。丹參養魂安魄,地黃能通血脉,黃精定長肌膚。

夫以三焦爲性,處用不同,五味酸鹹,其根各異。只如天有五星,地有五岳,而運五藏。所以肺爲丞相,肝爲尙書,心爲帝王,脾爲大夫,腎爲列女。肝與膽合,脾與胃通。小膓連心,大腸連肺,膀胱合腎。是以肝藏盛則目赤,心熱卽舌乾。腎虛卽耳鳴,肺風卽鼻塞。目是肝候,舌是心官,耳作腎司,鼻爲肺應。心主血,肺主皮膚。肝主於筋,腎主於骨。骨假筋立,筋籍肉行,肉假皮存,皮因骨長。故骨患從腎,筋患出肝,肉患傷脾,皮患由肺。

只如十二經脈,上下巡還,入八脉冀傾,內外流轉。三焦六腑,四海七神,胷膈咽喉,脣齒臂肋,股肱脥胯,指腕爪甲,九竅八𢨺,三陰五會,小腸胃口,臍脇脊膂,項頰曲鬚,頷額鼻柱,脣齗牙齒,掌腋髮,已上但有患處,皆有所因。莫不內積虛勞,外緣風濕。察其顏色,卽辯寒溫,聽聲音,便知損益。只如戲驚者心疾,多笑者腎邪。呻吟者患脾,啼哭者損肺。聲細者是冷,聲絶者患風。聲輕者患虛,聲麁者患熱。膚白是冷,皮靑是風。顏黑者是溫,面黃卽熱。心虛忘,脾虛患飢,腎冷腰疼,肝實多怒。

視毛知血,見爪知筋,看目知肝,擧齒知骨。骨傷,齒黑,損燋。筋絶,爪乾。氣少,聲短,聲聲氣促。髮是血餘。是患之意,原見之,可作醫療。卽如此委細,乃是良醫。又須用醫方,妙閑藥性,應病與藥,性不羌者。是以代無良醫,枉死者,半。

天地之內,以人爲貴。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人有四支,天有五行,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九星,人有九竅,天有八風,人有八節,天有十二時,人有十二經脉,天有二十四氣,人有二十四兪,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晝夜,人有寐寤,天有雷電,人有喜怒,天有雨露,人有啼泣,天有陰陽,人有寒暑。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地有泉水,人有血脉,地有草木,人有毛髮,地有金石,人有牙齒。是以經云,「皆稟四大五常,假合成身。」

夫陰陽之氣,情有喜怒哀樂之性,人有禮義智信。故天圓地方,四時八節,五藏六腑,榮衛之氣,九竅呼吸,寒暑皮毛骨齒,經脉表裏虛實。男子陰陽相繫,爲之五勞,冷熱相衝,遂爲七傷之疾。厥氣入膀胱,夢游走。陰氣沈而夢大水,兼之恐懼。陽氣發上,夢見大火而煩。上盛則夢飛空,下盛夢見沈水,中渴,渴卽是熱也。

夫五藏重斤兩

编辑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心爲帝王,監領四方。重十二兩,中有七孔,孔有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2"class="jusok">주-D002

◇肝爲尙書,有五葉,應五常。重三斤十兩。

◇膽爲將軍,决曹吏。在肝短葉下,重九兩,精汁四合。

◇脾爲諫議大夫,重二斤三兩,闊三寸,長五寸。有膏半斤,主囊濕血溫。主藏意。在胃下,助胃氣,主化穀食也。

◇胃重二斤十四兩,盛穀三斗五升。

◇肺爲丞相,有四葉,應四時。重二斤十二兩,主藏魄,出音聲。

◇腎爲列女,在後宮,有兩枚。重二斤一兩,主藏末,灌注諸脉也。

五藏門一○金匱方

编辑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

编辑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卽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醋,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藏準此。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眞通暢,人卽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愼,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腑臟,卽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卽導引吐納,鍼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眞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

師曰,鼻頭色靑,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痓,不治。又色靑爲痛,色黑爲勞,色赤爲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飮。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閒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閒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欬。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卽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師曰,寸口脉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靑,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靑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脉,皆當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爲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爲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觧,此爲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爲至而太過也。

師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裏。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

師曰,此爲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問曰,寸脉沈大而滑,沈則爲實,滑則爲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卽死,入腑卽愈,此爲卒厥。何謂也?

師曰,唇口靑,身冷,爲入臟卽死,知身和,汗自出,爲入腑卽愈。

問曰,脉脫,入臟卽死,入腑卽愈,何謂也?

師曰,非爲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裏者,卽死。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脚掣痛。

陰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欬、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爲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爲一百八病,五、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淸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裏。䅽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脉浮,寒令脉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

師曰,病,醫下,得續下利,淸穀不之,一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體疼痛,淸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師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猪苓湯。餘皆倣此。

五藏風寒積聚病脉證幷治

编辑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吐濁涕。

◇肺死藏,浮之,虛,接之,弱如葱葉,下無根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脇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兩臂小擧,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脉經、千金云,時盜汗,欬,食已,吐其汁。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飮熱。旋復花湯主之。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卽嘔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者,其人勞倦,卽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脉弦。此爲心藏傷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爲癲,陽氣衰者爲狂。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盃潔潔,狀如搖者,死。

◇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卽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3"class="jusok">주-D003治,久則愈。◇師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爲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爲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䅽氣,何謂也?

◇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爲可治。穀氣者,脇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爲䅽氣。

諸積大法,脉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脉出左,積在左,脉出右,積在右,脉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五藏門一○巢氏病源五臟六腑病諸候

编辑

肝病候

编辑

肝象木,王於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靑,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爲府而主表,肝爲藏而主裏。

肝氣盛爲血有餘,則病目赤,兩脇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脇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靑,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待於冬,起於春。於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待於壬癸,起於甲乙。於時,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禁當風。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肝部,左手關上是也。平肝脉來,綽綽,如按琴瑟之絃,如揭長竿。春以胃氣爲本。春肝木王,其脉絃細而長,是平脉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雖病當愈。反得沈濡滑者,是腎乘肝,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爲土之陵木,土之畏木,雖病不死。肝脉來,盛實而滑,如循長竿曰平。肝病脉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曰肝死。眞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頤頤然如新張弓弦,色靑白不澤,毛折乃死。

心病候

编辑

心象火,王於夏。其脉如鉤而洪大。其候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而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合,小腸爲府而主表,心爲藏而主裏。心氣盛爲神有餘,則病胷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髆脾閒痛,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寫之。心氣不足,則胷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爲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心,愈於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待於春,起於夏。於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待於甲乙,起丙丁。於時,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禁溫衣熱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脉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心。夏以胃氣爲本,夏心火王,其脉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脉也。反得沈濡滑者,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爲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弦而長,是肝乘心,母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是脾乘心,子之乘母,雖病當愈。反得微濇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爲微邪,雖病不死。病心脉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眞心脉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脾病候

编辑

脾象土,王於長夏。其脉緩,其候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形肉,其色黃而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胃爲府主表,脾爲藏主裏。

脾氣盛爲形有餘,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飢,足萎不收,行善瘈,脚下痛。是爲脾氣之寔也,則宜寫之。脾氣不足,則四支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爲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待於長夏。於日,愈於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待於丙丁,起於戊己。於時,日昳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寫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六月脾土王,其脉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脉也。長夏以胃氣爲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乘土,爲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濇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剋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爲微邪,當瘥。

脾脉長,長而弱,來疏去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病脾脉來寔而盛數,如鷄擧足,曰脾病。死脾脉來,堅銳如烏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眞脾脉弱而乍數乍踈然。其色靑黃不澤,毛折乃死。

肺病候

编辑

肺象金,王於秋。其脉如毛而浮。其候鼻,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養皮毛。其藏氣,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陰其經,與大腸合,大腸爲府,主表,肺爲藏,主裏。

肺氣盛爲氣有餘,則病喘欬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踹脛足皆痛。是爲肺氣之實也,則宜寫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乹。是爲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於四時,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待於長夏,起於秋。於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待於戊己,起於庚辛。禁寒飮食、寒衣。於時,下晡慧,夜半靜,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寫之。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平肺脉,微短濇如毛。秋以胃氣爲本。病肺脉來,上下如循鷄羽,曰病。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欲咳,其脉微遲爲可治。秋金肺王,其脉浮濇而短,是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爲大逆,十死不治也。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緩大而長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爲微邪,雖病當愈。

肺脉來,汎汎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死肺脉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氣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無胃氣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眞肺脉至,大如虛,如毛羽中人膚然,其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腎病候

编辑

腎象水,王於冬。其脉如石而沈,其候耳。其聲呻,其臭腐,其味醎,其液唾,其養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爲府。主表,腎爲藏主裏。

腎氣盛,爲志有餘,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咳,汗出憎風,面目黑,小便黃。是爲腎氣之寔也,則宜瀉之。腎氣不足則厥,腰背冷,胷內痛,耳鳴苦聾。是爲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腎病者,腹大體腫,喘咳,汗出,憎風,虛則胷中痛。

於四時,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待於秋,起於冬。於日,愈於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待於庚辛,起於壬癸。無犯塵垢無衣炙衣。於時,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鹹以瀉之,苦亦補之。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腎脉來如引葛,按之益□曰腎病。腎風水,其脉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善驚,驚以心萎者,死。

冬腎水王,其脉沈濡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爲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浮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爲虛邪,雖病易可治。反得弦細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乘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雖病,治之不死也。腎死脉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眞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眞脉至,搏而絶,如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諸眞藏見者,皆死不治。

膽病候

编辑

膽象木,王於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府也。謀慮出焉。諸府藏皆取决斷於膽。其氣盛爲有餘,則病腹內冒冒不安,身軀習習。是爲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爲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小腸病候

编辑

小腸象火,王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府也。水液之下行爲溲便者,流於小腸。其氣盛爲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乾濇,小腸䐜脹。是爲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爲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胃病候

编辑

胃象土,王於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府也。爲水穀之海,諸藏府皆受水穀之氣於胃。氣盛爲有餘,則病腹䐜脹氣滿。是爲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氣不足,則飢而不受水穀,飧泄嘔逆。是爲胃氣虛也,則宜補之。胃脉實則脹,虛則泄。關脉滑,胃內有寒。脉滑爲實,氣滿不欲食。關脉浮,積熱在胃內。

大腸病候

编辑

大腸象金,王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府也。爲傳導之官,變化槽粕出焉。其氣盛爲有餘,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爲休息,腰背寒痺攣急。是爲大腸氣之實,則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是大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脉,手陽明經也。脉浮則爲陽,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時。

膀胱病候

编辑

膀胱象水,王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府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胱,氣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爲小便。其氣盛爲有餘,則病熱胞濇,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爲膀胱氣之實也,則宜寫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三焦病候

编辑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於胃上口,並咽以貫鬲,布胷內,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明,常與榮衛俱行。主內而不出也。

中焦之氣,亦竝於胃口,出上焦之後。此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爲精微,上注於肺脉,乃化而爲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氣,別廻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內。故水穀常并居於胃,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謂此三氣,焦乹水穀,分別淸濁,故名三焦。三焦爲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氣盛爲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濇,或大便難。是爲三焦之實也,則宜寫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泄利,或胷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寸口脉遲,上焦有寒,尺脉遲,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陽在下焦。

五藏橫病候

编辑

夫五藏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腎象水。其氣更休更王,互虛互實。自相乘剋,內生於病,此爲正經自病,非外邪傷之也。若寒溫失節,將適乖理,血氣虛弱,爲風濕陰陽毒氣所乘,則非正經自生,是外邪所傷,故名橫病也。其病之狀,隨邪所傷之藏而形證見焉。

脾脹病候

编辑

脾脹病,有是脾虛,爲風邪所乘,正氣與邪氣交結,令脾氣不宣調,擁聚而脹也。其病喜噦,四支急,體重不能勝置也。

五藏及身體熱候

编辑

榮衛不調,陰陽否隔,若陽氣虛,陰氣盛,則生寒冷之病,令陰氣虛,陽氣實,故身體五藏皆生熱,其狀噏噏而熱,脣口乹,小便赤也。

五藏門一○千金方[一]

编辑

肝臟脈論

编辑

夫人稟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咽喉、脣舌、肛門、胞囊。以此總而成軀。故將息得理,則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卽爲五勞、七傷、六極之患。

有方可救,雖病無他,無法可憑,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秩,卷卷備述,五臟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環流注,與九竅應會處所。并論五臟六腑等,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受盛多少。仍列對治方法,丸散酒煎,湯膏摩熨,及灸針孔穴,並窮於此矣。其能留心於醫術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熱虛實風氣,凖藥性而用之,則內外百痾無所逃矣。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凡五臟,在天爲五星,在地爲五嶽,約時爲五行,在人爲五臟。五臟者,精神魂魄意也。論陰陽,察虛實,知病源,用補瀉,應稟三百六十骨節,終會通十二經焉<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3"class="jusok">주-D003。肝主魂,爲郞官。隨神往來謂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氣通於目。目和則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環紫宮,榮華於爪。外主筋,內主血。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藍藍。主藏魂,號爲魂藏。隨節應會。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爲語,在液爲淚。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園花生。草得其時,夢伏樹下不敢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凡人寢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凡肝臟象木,與膽合爲腑。其經足厥陰,與少陽爲表裏。其脉弦。相於冬,王於春。春時萬物始生,其氣來濡而弱,寬而虛,故脉爲弦。濡卽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實而弦,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善忘忘當作怒。。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胷痛引背,兩脅胠滿。

肝脉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春以胃氣爲本。肝脉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脉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眞肝脉至,內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巢源作,頤頤然。。如按琴瑟絃巢源作,如新張弓弦。。色靑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金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令人陰縮而攣筋,兩脅肋骨擧一作,不擧。,毛悴色夭,死于秋。

足厥陰氣絶,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脉絡於舌本。故脉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脣靑,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王,其脉弦細而長,曰平。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爲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微澁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澁。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爲微邪,雖病卽瘥。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卽爲癰腫。

左手關上陰絶者,無肝脉也。苦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吐,刺足厥陰治陰。

肝脉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絃,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脉也。

肝脉急甚,爲惡言一作,妄言。,微急爲肥氣,在脅下如覆柸。緩甚爲嘔,微緩爲水瘕痺。大甚爲內癰,善嘔衄,微大爲肝痺,縮欬引小腹。小甚爲多飮,微小爲消癉。滑甚頹疝,微滑爲遺溺。濇甚爲淡飮,微濇爲瘈瘲筋攣。

肝脉搏堅而長,色不靑,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飮。溢飮者,渴暴多飮,而溢入肌膚腸胃之外也素問,溢入,作易入。

靑脉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冷頭痛。

扁鵲云,肝有病則目奪精。虛則寒,寒則陰氣壯。壯則夢山樹等。實則熱,熱則陽氣壯。壯則夢怒。

肝在聲爲呼,在變動爲握。在志爲怒,怒傷肝。精氣並於肝則憂,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色主春。病變於色者,取之榮。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脾一日之,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之胃,而腹脹。三日之腎,小腹腰脊痛脛痠。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鷄肉得之,當以秋時發,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血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爲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凡肝病之狀,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肝脉沈之而急,浮之然,苦脅痛有氣,支滿引小腹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脊痛,足爲寒,時癃,女人月事不來,時無時有,得之少年有所墮墜。

肝病其色靑,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脉弦長,此爲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芁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衝。秋刺中郄,皆瀉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胻善瘈,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脉,以散惡血,取耳閒靑脉,以去其瘈。

凡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于左脅下,則傷肝。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漐漐有汗,胷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擧,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胷中痛,不得轉側,時盜汗,欬,食已吐其汁。

肝主胷中,喘、怒罵。其脉沈,胷中叉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

肝傷,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靑,目瞑,瞳人痛。此爲肝臟傷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肝著,其病人常欲蹈其胷上,先未苦時,但欲飮熱。

診得肝積,脉弦而細,兩脅下痛,邪氣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善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靑也。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鼈狀。久久不愈,發欬逆,㾬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

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爲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胷滿脅脹,善恚怒呌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擧,面白身體滑。其脉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濇,其色當靑,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剋木,爲大逆,十死不治。

襄公問扁鵲曰,吾欲不診脉,察其音,觀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聞乎?

答曰,乃聖道之大要,師所不傳,黃帝貴之,過於金玉。入門見病,觀其色,聞其呼吸,則知往來出入,吉凶之相。

角音人者,主肝聲也。肝聲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經足厥陰。厥逆少陽,則榮衛不通,陰陽交雜,陰氣外傷,陽氣內擊。擊則寒,寒則虛,虛則卒然喑啞不聲。此爲厲風入肝,續命湯主之方見諸風門。

但踞坐不得低頭,面目靑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甚則不可治,賖則旬月之內,桂枝酒,主之方見諸風門。

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爲金剋木,陰擊陽,陰氣起而陽氣伏。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逆則悶,悶則恐畏。目視不明,語聲切急,謬說有人。此爲邪熱傷肝,甚則不可治。若脣色雖靑,向眼不應可治。地黃煎主之方見下肝虛實篇中。

肝病爲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烏梅丸主之方見諸瘧門。。若其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卽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若其人虛則爲寒風所傷,若實則爲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靑爲肝,肝合筋。靑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餘。

其人木形,相比於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陰他他然。

脅廣合、堅脆、傾正,則肝應之正。靑色,小理者,則肝小,小則藏安,無脅下之病。粗理者,則肝大,大則虛,虛則寒逼胃迫咽,善膈中旦脇下痛。廣脅反骹者,則肝高,高則實,實則肝熱,上支賁,加脇下急爲息賁。合脇危一作兎。骹者,則肝下,下則逼胃,脇下空,空則易受邪。

脇骨堅者,則肝堅。堅則臟安難傷。脇骨弱者,則肝脆,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脇腹好相者,則肝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脇骨偏擧者,則肝偏傾,偏傾則脇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膽少陽爲肝之部,而藏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沈濁爲內,浮淸爲外。

若色從外走內者,病從外生,部處起。若色從內出外者,病從內生,部處陷。內病,前治陰,後治陽,外病,前治陽,後治陰。陽主外,陰主內。

凡人死生休否,則藏神前變形於外。人肝前病,目則爲之無色,若肝前死,目則爲之脫精。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賖促,賖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閒。

肝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靑白色如拇指大,黶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

肝絶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靑目赤,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靑者,不死。靑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順順而見。靑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應,三年之中,禍必應也。

春木肝脉,色靑,主足少陽脉也。春取絡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脉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脉分肉之閒。其脉根本並在竅陰之閒,應在窓籠之前。窓籠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動者,是也。

其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伏兎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䏚,乘季脅,上走腋前廉,俠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掖,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巓上,下走頷,上結於鼽。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爲外維。

其脉起於目兌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兌眥後。

其支者,別兌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胷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胷,過季脇,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絶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閒,循大指岐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陰,爲表裏。厥陰之本,在行閒上五寸,應在背輸,同會于手太陰。

其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半寸是也。別走厥陰,下絡足趺,主肝生病。病實則膽熱,熱則厥,厥則陽病。陽脉反逆大於寸口一倍。病則胷中有熱,心脇頭頷痛,缺盆腋下腫。

虛則膽寒,寒則痿躄,躄則陰病。陰脉反小於寸口。病則胷中有寒,少氣口苦,身體無膏澤,外至胻、絶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若陰陽俱靜,與其俱動,如引繩俱頓者,病也此盡是足少陽膽經筋脉支別爲病,令取足厥陰肝經附于後。

足厥陰之脉,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脉會于巓一本云,其支者,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脣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頹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胷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胻上,結內輔之上下,循陰股,結於陰器,結絡諸筋。

春三月者,主肝膽,靑筋牽病也。其源從少陰而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鬱於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裏之痾因起。從少陽發動反少陰氣,則臟腑受癘而生,其病相反。

若腑虛則爲陰邪所傷,腰背強急,脚縮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臟實則爲陽毒所損,濇濇前寒而後熱,頸外雙筋,牽不得屈伸,頸直背強,眼赤黃,若欲轉動,合身回側。故曰靑筋牽病。方見傷寒門。

膽腑脉論

编辑

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淸之腑也難經云,膽者淸淨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號將軍,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在肝短葉閒下,貯水精汁二合難經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凡膽、腦、髓、骨、脉、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若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甲乙作,神。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左手關上陽絶者,無膽脉也。若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趾閒,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若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趾本節後一寸是。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

若善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里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却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於膽。肝欬不已,則嘔膽汁。

厥氣客於膽,則夢鬪訟甲乙云,夢鬪訟,自刳。

膽應筋。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靑者,膽急,爪耎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敗者,膽結。

扁鵲云,足厥陰與少陽爲表裏,表淸裏濁。其病若實極則傷熱,熱則驚動精神而不守,臥起不定。若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發於玄水。其根在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方見水腫門。

膽有病,則眉爲之傾。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足少陽之脉,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能反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目兌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胷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絶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其經脉經筋支別,已具前肝藏部中。

心臟脉論

编辑

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爲帝王,監領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爲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環炎宮,上出脣,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

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氣爲呑,在液爲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烟火。

凡心臟象火,與小腸合爲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爲表裏,其脉洪。相於春,王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脉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卽引水漿漑灌經絡,津液皮膚。

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乹枯,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爲重虛。脉浮有表無裏,陽無所使,不但危身,幷中其母。

夏脉如鉤。夏脉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爲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爲氣泄。

心脉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爲本。心脉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眞心脉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手少陰氣絶則脉不通。少陰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髮色不澤,面黑如㯃葉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藏,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一作,弦。,曰平。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爲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爲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爲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澁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爲微邪,雖病卽瘥。腎乘心,必癃。

左手關前寸口陰絶者,無心脉也。若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少陽治陽。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若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治陰。

心脉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脉也。

心脉急甚爲瘈瘲,微急爲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爲狂笑,微緩爲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爲喉介,微大爲心痺引背,善淚出。小甚爲善噦,微小爲消癉。滑甚爲善渴,微滑爲心疝引臍,小腹鳴。濇甚爲瘖,微濇爲血溢,維厥,耳鳴,巓疾。

心脉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病痟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脉之至也喘而堅,詮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

心在聲爲笑,在變動爲憂,在志爲喜。喜傷心,精氣幷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閒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欬,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方。

凡心病之狀,胷內痛,脇支滿,兩脇下痛,膺背肩甲閒痛,兩臂內痛。虛則胷腹大,脇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心脉沈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脉實火兩數。此爲可治,宜服闕宜服者藥。

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閒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胞胳經。。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

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則飮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噉蒜虀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當臍跳手,其脉弦。此爲心臟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卽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卽爲癲,陽氣衰者,卽爲狂。

五臟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卽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藏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卽爲涕泣出。肺氣衰者,卽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身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眞心痛,手足淸至節。心痛甚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蚘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蚘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脉急,名曰心疝。小腹當有形。其以心爲壯藏,小腸爲之使,故小腹當有形。

診得心積沈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胷滿悸,腹中熱,面赤,咽乹,心煩,掌中熱。甚則唾血,身瘈瘲,主血厥。夏差冬劇,色赤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爲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欬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脉當浮,今反沈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剋火,爲大逆,十死不治。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經手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方見驚悸門。。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喎冒昧好自笑。此爲厲風入心,荊瀝湯主之方見諸風門。

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喎邪。薑附湯主之方見諸風門。。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爲水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採聽。此心已傷。若其人口脣正赤,可療,靑黃白黑,不可療也。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心病爲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淸水,反寒多不甚熱方見諸瘧門。。<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5"class="jusok">주-D005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方見諸風門。。<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6"class="jusok">주-D006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以察之。赤爲心,心合脉,赤如鷄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餘。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徵,赤色,廣䏖,兌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顧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

𩩲骭長短傾正則心應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心小,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則心大,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𩩲骭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𩩲骭小短擧者,則心下,下則藏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𩩲骭長者,則心堅,堅則藏安守固。𩩲骭弱以薄者,則心脆,脆則善病消癉熱中。𩩲骭直下不擧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𩩲骭向一方者,則心偏傾,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下云,若𩩲骭小短,薄弱而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內損,心暴痛而好唾淸涎,口臭,蟲齒,痛侵脣齒。若𩩲骭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心,悶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小兒則便秘,口重舌,鵝口聲嘶。方見頭面門。

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爲心之部,其處陷起,卽病生矣。藏合內外,部亦內外。沈濁屬內,浮淸居外。若外病內入,小腹滿起,內病裏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治陽,後補陰,內出外,前補陰,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

凡人死生休咎,則藏神前變形于外。人心前病,則口爲之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語聲不轉。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卯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賖促。賖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腠旬月之間。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顏卽若<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8"class="jusok">주-D008,見顏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絶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胐胐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無應,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大心脉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脉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絶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脉也,其脉本在外踝之後,應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在心上一寸也。脉根在少澤,少澤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肘內兌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甲,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閒。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眥,却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合手少陰爲表裏。少陰本在兌骨之端,應在背後,同會于手太陰。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

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主心生病。病實則小腸熱,熱則節弛,弛則陽病,陽脉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臥不能言,悶則急坐。虛則小腸寒,寒則生肬,肬則陰病,陰脉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病則短氣,百節痛,筋急頸痛,不能轉顧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脉支別爲病。今取心主胞胳,少陰心經,附于後。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五寸甲乙作,貳寸。,出於兩筋閒,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爲煩心。取之兩筋閒。

手心主之脉,起於胷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胷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閒,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閒,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也。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爲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理,在腕後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咽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大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陽太。

手少陰之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脅。。其直者,復從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飮。是爲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爲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脉,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脉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爲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藏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胳。包胳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陰無輸也。

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腑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腸,赤脉㩌病也。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榮衛不通,皮肉痛起。太陽動發,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虛則爲陰邪氣所傷,身戰脉掉捉所不禁。臟實則爲陽毒所侵,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故曰赤脉㩌病方見傷寒門。

小腸腑脉論

编辑

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難經、甲乙云,長三丈二尺,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回腸者,外傅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穀。應主二十四氣也難經云,十六曲,盛谷貳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太半。。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之,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閒熱,若脉滑者脉經作陷,甲乙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左手關前寸口陽絶者,無小腸脉也。苦臍痺,小腹中有疝瘕。王月卽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文中,入一分。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熱痺,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小腸有寒,其心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

小腸脹者,小腹䐜脹,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腸,心欬不已,則氣與欬俱出。

厥氣客於小腸,夢聚邑街衢。

心應皮。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脉緩,脉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脉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脉,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left;">扁鵲云,手少陰與太陽爲表裏。所以表淸裏濁。淸實濁虛。故食下腸實而胃虛。故腑實而不滿。實則傷熱,熱則口張,口爲之生瘡。虛則傷寒,寒則便泄膿血。或發裹水,其根在小腸,先從腹起方見水腫門。。<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

小腸絶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乹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陽之脉,是動則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經脉支別,已見心藏部中。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0"style="text-align:right;">醫方類聚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