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卷十七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二七)第三分沙門果經第八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羅閱祇耆舊童子菴婆園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韋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滿時,

命一夫人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

當何所為作?」 夫人白王言:

「今十五日夜月滿時,與晝無異,宜沐髮澡浴,

與諸婇女五欲自娛。」 時,

王又命第一太子優耶婆陀而告之曰:「今夜月十五日月滿時,與晝無異,

當何所施作?」 太子白王言:「今夜十五日月滿時,

與晝無異,宜集四兵,與共謀議伐於邊逆,

然後還此共相娛樂。」 時,

王又命勇健大將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滿時,其夜清明,

與晝無異,當何所為作?」 大將白言:「今夜清明,

與晝無異,宜集四兵,案行天下,知有逆順。」 時,

王又命雨舍婆羅門而告之曰:

「今十五日月滿時,其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

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時,雨舍白言:

「今夜清明,與晝無異。有不蘭迦葉,

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有知識,名稱遠聞,

猶如大海多所容受,眾所供養。大王!

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雨舍弟須尼陀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

宜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須尼陀白言:

「今夜清明,與晝無異。有末伽梨瞿舍利,

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有知識,名稱遠聞,

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

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典作大臣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

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典作大臣白言:「有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有知識,名稱遠聞,

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

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伽羅守門將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

當詣何等沙門、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伽羅守門將白言:

「有婆浮陀伽旃那,於大眾中而為導首,

多有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

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

心或開悟。」 王又命優陀夷漫提子而告之曰:

「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

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優陀夷白言:

「有散若夷毘羅梨沸,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所知識,

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

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弟無畏而告之曰:「今夜清明,

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

婆羅門所能開悟我心?」 弟無畏白言:「有尼乾子,

於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所知識,名稱遠聞,

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

王若見者,心或開悟。」

 王又命壽命童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與晝無異,當詣何等沙門、

婆羅門所開悟我心?」 壽命童子白言:

「有佛.世尊今在我菴婆園中。大王!

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必開悟。」 王敕壽命言:

「嚴我所乘寶象及餘五百白象。」 耆舊受教,

即嚴王象及五百象訖,白王言:「嚴駕已備,

唯願知時。」 阿闍世王自乘寶象,

使五百夫人乘五百牝象,手各執炬,現王威嚴,出羅閱祇,

欲詣佛所。小行進路,告壽命曰:「汝今誑我,

陷固於我,引我大眾欲與冤家。」

 壽命白言:「大王!我不敢欺王,

不敢陷固引王大眾以與冤家。王但前進,必獲福慶。」 時,

王小復前進,告壽命言:「汝欺誑我,陷固於我,

欲引我眾持與冤家。如是再三。

所以者何?彼有大眾千二百五十人,寂然無聲,

將有謀也。」 壽命復再三白言:「大王!我不敢欺誑陷固,

引王大眾持與冤家。王但前進,必獲福慶。

所以者何?彼沙門法常樂閑靜,是以無聲。

王但前進,園林已現。」 阿闍世王到園門,

下象、解劍、退蓋,去五威儀,步入園門,

告壽命曰:「今佛.世尊為在何所?」 壽命報言:「大王!

今佛在高堂上,前有明燈,世尊處師子座,

南面而坐,王小前進,自見世尊。」 爾時,

阿闍世王往詣講堂所,於外洗足,然後上堂,

默然四顧,生歡喜心,口自發言:

「今諸沙門寂然靜默,止觀具足,

願使我太子優婆耶亦止觀成就,與此無異。」 爾時,

世尊告阿闍世王曰:「汝念子故,口自發言:

『願使太子優婆耶亦止觀成就,與此無異。』汝可前坐。」 時,

阿闍世王即前頭面禮佛足,於一面坐,

而白佛言:「今欲有所問,若有閑暇,乃敢請問。」 佛言:

「大王!欲有問者,便可問也。」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如今人乘象、馬車,習刀、牟、劍、弓矢、

兵仗、戰鬥之法,王子、力士、大力士、僮使、

皮師、剃髮師、織鬘師、車師、瓦師、竹師、葦師,

皆以種種伎術以自存生,自恣娛樂,父母、妻子、

奴僕、僮使共相娛樂,如此營生,現有果報;

今諸沙門現在所修,現得果報不?」 佛告王曰:

「汝頗曾詣諸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此義不?」

王白佛言:「我曾詣沙門、

婆羅門所問如是義。我念一時至不蘭迦葉所,問言:

『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

現有果報;今此眾現在修道,現得果報不?』

彼不蘭迦葉報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殘害,

煮炙切割,惱亂眾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

婬逸妄語,踰牆劫奪,放火焚燒,斷道為惡。

大王!行如此事,非為惡也。大王!

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

此非為惡,亦無罪報。於恒水南,臠割眾生,

亦無有惡報。於恒水北岸,為大施會,

施一切眾,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王白佛言:

「猶如有人問瓜報李,問李報瓜。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無罪福報。

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

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

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

「我於一時至末伽梨拘舍梨所,問言:『如今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

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

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大王!無施、無與,

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

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

無眾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

後世,自身作證,布現他人。諸言有者,

皆是虛妄。』世尊!猶如有人問瓜報李,

問李報瓜。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彼乃以無義答。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

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

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

「我於一時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羅所,問言:『大德!

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

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

彼報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

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皆悉壞敗,

諸根歸空。若人死時,床輿舉身置於塚間,

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若愚、

若智取命終者,皆悉壞敗,為斷滅法。』世尊!

猶如有人問李瓜報,彼亦如是,

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斷滅。我即念言:

『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

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時至彼浮陀伽旃延所,問言:

『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

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

得報不?』彼答我言:『大王!無力、無精進,人無力、

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

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

不得自在,無有冤讎定在數中,

於此六生中受諸苦樂。』猶如問李瓜報,問瓜李報。

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已無力答我。

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無緣殺出家人,

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此念已,

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

「我昔一時至散若毘羅梨子所,問言:『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

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

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答我言:『大王!

現有沙門果報,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

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無沙門果報,

問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

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有無沙門果報,問如是,

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

此事非異非不異。大王!現非有非無沙門果報,問如是,

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

此事非異非不異。』世尊!猶如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

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異論答我。

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

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作是念已,

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

「我昔一時至尼乾子所,問言:『大德!猶如人乘象、馬車,

乃至種種營生,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

現得報不?』彼報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一切見人,

盡知無餘,若行,若住、坐、臥,覺悟無餘,

智常現在前。』世尊!猶如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

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答我以一切智。

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澆頭種,

無緣殺出家人,繫縛驅遣。』時,我懷忿結心,

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是故,世尊!

今我來此問如是義,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

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沙門現在修道,

現得報不?」 佛告阿闍世王曰:「我今還問王,

隨意所答。云何?大王!王家僮使、內外作人,

皆見王於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

在高殿上與諸婇女共相娛樂,作此念言:『咄哉!


行之果報乃至是乎?此王阿闍世以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

於高殿上與諸婇女五欲自娛。誰能知此乃是行報者?』彼於後時,

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

云何?大王!大王遙見此人來,寧復起念言:

『是我僕使不耶?』」 王白佛言:「不也。世尊!

若見彼來,當起迎請坐。」 佛言:

「此豈非沙門現得報耶?」 王言:「如是。世尊!此是現得沙門報也。」

「復次,大王!若王界內寄居客人食王廩賜,

見王於十五日月滿時,沐髮澡浴,

於高殿上與諸婇女五欲自娛。彼作是念:『咄哉!

彼行之報乃如是耶?誰能知此乃是行報者?』

彼於後時,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若遙見此人來,

寧復起念言:『是我客民食我廩賜耶?』」 王言:

「不也。若我見其遠來,當起迎禮敬,問訊請坐。」

「云何?大王!此非沙門現得果報耶?」 王言:

「如是,現得沙門報也。」 「復次,大王!如來.至真.

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者,乃至三明,

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謂漏盡智證。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

不放逸故。云何?大王!此非沙門現在果報也。」

 王報言:「如是,世尊!實是沙門現在果報。」 爾時,

阿闍世王即從坐起,頭面禮佛足,白佛言:

「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

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無有偏枉,

而我迷惑五欲,實害父王,唯願世尊加哀慈愍,

受我悔過。」 佛告王曰:「汝愚冥無識,但自悔過,

汝迷於五欲乃害父王,

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即自饒益。吾愍汝故,受汝悔過。」 爾時,

阿闍世王禮世尊足已,還一面坐。佛為說法,

示教利喜。王聞佛教已,即白佛言:

「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

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明受我請。」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時,王見佛默然受請已,

即起禮佛,遶三匝而還。 其去未久,

佛告諸比丘言:「此阿闍世王過罪損減,已拔重咎。

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

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淨;而阿闍世王今自悔過,罪咎損減,

已拔重咎。」 時,阿闍世王至於中路,

告壽命童子言:「善哉!善哉!汝今於我多所饒益。

汝先稱說如來指授開發,然後將我詣世尊所,

得蒙開悟,深識汝恩,終不遺忘。」 時,

王還宮辦諸餚膳種種飲食,明日時到,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著衣持缽,

與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詣王宮,就座而坐。時,王手自斟酌,

供佛及僧,食訖去缽,行澡水畢,禮世尊足,

白言:「我今再三悔過,我為狂愚癡冥無識,

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無有偏[打-丁+王],

而我迷於五欲,實害父王,

唯願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過。」 佛告王曰:「汝愚冥無識,

迷於五欲,乃害父王,今於賢聖法中能悔過者,

即自饒益。吾今愍汝,受汝悔過。」 時,

王禮佛足已,取一小座於佛前坐,佛為說法,

示教利喜。王聞佛教已,又白佛言:

「我今再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唯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

不婬、不欺、不飲酒。」 爾時,世尊為阿闍世王說法,

示教利喜已,從坐起而去。 爾時,

阿闍世王及壽命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佛說長阿含第三分布吒婆樓經第九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清旦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

世尊念言:「今日乞食,於時為早,

今我寧可往至布吒婆樓梵志林中觀看,須時至當乞食。」

爾時,世尊即詣梵志林中。 時,

布吒婆樓梵志遙見佛來,即起迎言:「善來,沙門瞿曇!

久不來此,今以何緣而能屈顧?可前就座。」 爾時,

世尊即就其座,告布吒婆樓曰:「汝等集此,

何所作為?為何講說?」 梵志白佛言:「世尊!

昨日多有梵志、沙門、婆羅門集此婆羅門堂,

說如是事,相違逆論。瞿曇!

或有梵志作是說言:『人無因無緣而想生,無因無緣而想滅,

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瞿曇!

或有梵志作是說:『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滅,

彼想有去來,來則想生,去則想滅。』瞿曇!

或有梵志作是說:『如先所言,無有是處。

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來,

彼持想去則想滅,彼持想來則想生。』

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門瞿曇先知此義,

必能善知想知滅定。」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

「彼諸論者皆有過咎。言無因無緣而有想生,

無因無緣而有想滅,想有去來,來則想生,

去則想滅。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滅,想有去來,

來則想生,去則想滅。或有言:『無有是處,

有大鬼神,彼持想來,彼持想去,

持來則想生,持去則想滅。』如此言者,皆有過咎。

所以者何?梵志!有因緣而想生,有因緣而想滅。

「若如來出現於世,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

有人於佛法中出家為道,

乃至滅五蓋覆蔽心者,除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

樂,入初禪,先滅欲想,生喜、樂想。梵志!

以此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滅有覺、

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梵志!彼初禪想滅,二禪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捨喜修護,

專念一心,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清淨,

入三禪。梵志!彼二禪想滅,三禪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捨苦捨樂,

先滅憂喜,護念清淨,入第四禪。梵志!

彼三禪想滅,四禪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

有因緣想生。捨一切色想,滅恚,不念異想,

入空處。梵志!一切色想滅,空處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越一切空處,

入識處。梵志!彼空處想滅,識處想生,

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越一切識處,

入不用處。梵志!彼識處想滅,不用處想生,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捨不用處,

入有想無想處。梵志!彼不用處想滅,

有想無想處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緣想滅,

有因緣想生。彼捨有想無想處,入想知滅定。

梵志!彼有想無想處想滅,入想知滅定,

以是故知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

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為惡,無念為善。』

彼作是念時,彼微妙想不滅,更麤想生。彼復念言:

『我今寧可不為念行,不起思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滅,麤想不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麤想不生時,

即入想知滅定。云何?梵志!汝從本已來,

頗曾聞此次第滅想因緣不?」 梵志白佛言:

「從本已來信自不聞如是次第滅想因緣。」

又白佛言:「我今生念,謂此有想、此無想,

或復有想此想已,彼作是念:『有念為惡,

無念為善。』彼作是念時,微妙想不滅,麤想更生,

彼復念言:『我今寧可不為念行,不起思惟。』

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滅,

麤想不生。彼不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滅,

麤想不生時,即入想知滅定。」 佛告梵志言:「善哉!

善哉!此是賢聖法中次第想滅想定。」

 梵志復白佛言:「此諸想中,何者為無上想?」

 佛告梵志:「不用處想為無上。」 梵志又白佛言:

「諸想中,何者為第一無上想?」 佛言:「諸想、

諸言無想,於其中間能次第得想知滅定者,

是為第一無上想。」 梵志又問:「為一想,為多想?」

 佛言:「有一想,無多想。」 梵志又問:

「先有想生然後智?先有智生然後想?為想、

智一時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後智,由想有智。」

 梵志又問:「想即是我耶?」 佛告梵志:

「汝說何等人是我?」 梵志白佛言:「我不說人是我,

我自說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成長,衣服莊嚴,

無常、磨滅法,我說此人是我。」 佛告梵志:

「汝言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長成,

衣服莊嚴,無常、磨滅法,說此人是我。梵志!

且置此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

「我不說人是我,我說欲界天是我。」 佛言:

「且置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

「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色界天是我。」 佛言:

「且置色界天是我,但人想生、人想滅。」 梵志言:

「我不說人是我,我自說空處、識處、不用處、

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 佛言:「且置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無色天是我,但人想生、

人想滅。」 梵志白佛言:「云何?瞿曇!

我寧可得知人想生、人想滅不?」 佛告梵志:「汝欲知人想生、

人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汝異見、異習、

異忍、異受,依異法故。」 梵志白佛言:「如是。

瞿曇!我異見、異習、異忍、異受,依異法故,

欲知人想生、人想滅者,甚難!甚難!所以者何?我、

世間有常,此實餘虛;我、世間無常,此實餘虛;

我、世間有常無常,此實餘虛;我、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此實餘虛;我、

世間無邊,此實餘虛;我、世間有邊無邊,

此實餘虛;我、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

是命是身,此實餘虛;命異身異,此實餘虛;

身命非異非不異,此實餘虛;無命無身,此實餘虛。

如來終,此實餘虛;如來不終,此實餘虛;

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

佛告梵志:「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

我所不記。」 梵志白佛言:「瞿曇!何故不記,我、

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盡不記耶?」

佛言:「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

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

非沙門,非泥洹,是故不記。」 梵志又問:

「云何為義合、


法合?云何為梵行初?云何無為?云何無欲?云何寂滅?云何止息?云何正覺?云何沙門?云何泥洹?云何名記?」 佛告梵志:

「我記苦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是義合、

法合,梵行初首、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

沙門、泥洹,是故我記。」 爾時,世尊為梵志說法,

示教利喜已,即從坐而去。 佛去未久,

其後諸餘梵志語布吒婆樓梵志曰:

「汝何故聽瞿曇沙門所說,語語印可?瞿曇言:

『我及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

故我不記。』

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門瞿曇如是所說。」 布吒婆樓報諸梵志言:

「沙門瞿曇所說:『我、世間有常,

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我亦不印可此言。

但彼沙門瞿曇依法住,以法而言,

以法出離,

我當何由違此智言?沙門瞿曇如此微妙法言,不可違也。」 時,

布吒婆樓梵志又於異時,共象首舍利弗詣世尊所,問訊已,

一面坐。象首舍利弗禮佛而坐,

梵志白佛言:「佛先在我所,時,去未久,

其後諸餘梵志語我言:『汝何故聽沙門瞿曇所說,

語語印可?瞿曇言:「我、世間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

不合義,故不記。」

汝何故印可是言?我等不可沙門瞿曇如是所說。』我報彼言:

『沙門瞿曇所說:「我、世間有常,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

不與義合,故我不記。」我亦不印可此言。

但彼沙門瞿曇依法住法,以法而言,

以法出離,我等何由違此智言?沙門瞿曇微妙法言,

不可違也。』」 佛告梵志曰:「諸梵志言:

『汝何故聽沙門瞿曇所說,語語印可?』此言有咎。

所以者何?我所說法,有決定記、不決定記。

云何名不決定記?我、世間有常,

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我亦說此言而不決定記。

所以然者?此不與義合,不與法合,非梵行初,

非無欲,非無為,非寂滅,非止息,非正覺,

非沙門,非泥洹。是故,梵志!

我雖說此言而不決定記。云何名為決定記?我記苦諦、苦集、苦滅、

苦出要諦。所以者何?此與法合、義合,

是梵行初首,無定無記。梵志!或有沙門、

婆羅門於一處世間,無欲,無為,寂滅,止息,正覺,沙門,

泥洹,是故我說決定記。 「梵志!或有沙門、

婆羅門於一處世間,一向說樂,我語彼言:

『汝等審說,一處世間一向樂耶?』彼報我言:『如是。』

我又語彼言:『汝知見一處世間一向樂耶?』

彼答我言:『不知不見。』我復語彼言:

『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汝曾見不?』彼報我言:

『不知不見。』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

汝頗共坐起言語,精進修定不耶?』答我言:『不。』

我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者,

頗曾來語汝言:「汝所行質直,當生彼一向樂天。

我以所行質直,故得生彼共受樂耶?」』彼答我言:

『不也。』我又問彼言:

『汝能於己身起心化作他四大身,身體具足,諸根無闕不?』彼答我言:

『不能。』云何?梵志!彼沙門、

婆羅門所言為是誠實,為應法不?」 梵志白佛言:「此非誠實,

為非法言。」 佛告梵志:「如有人言:

『我與彼端正女人交通。』稱讚婬女。餘人問言:

『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

『不知。』又問:『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

村落不?』答曰:『不知。』又問:

『汝識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問:

『汝知彼女為剎利女,為是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女耶?』答曰:

『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長短、麤細、黑白、

好醜耶?』答曰:『不知。』云何?梵志!

此人所說為誠實不?」 答曰:「不也。」 「梵志!彼沙門、

婆羅門亦復如是,無有真實。梵志!猶如有人立梯空地,

餘人問言:『立梯用為?』答曰:『我欲上堂。』又問:

『堂何所在?』答曰:『不知。』云何?梵志!

彼立梯者豈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實虛妄。」 佛言:

「諸沙門、婆羅門亦復如是,虛妄無實。」

 佛告布吒婆樓:「汝言我身色四大、六入,父母生育,

乳餔成長,衣服莊嚴,無常、磨滅,以此為我者。

我說此為染汙,為清淨,

為得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清淨法不可生,常在苦中。

勿作是念。何以故?染汙法可滅盡,

清淨法可出生,處安樂地,歡喜愛樂,專念一心,

智慧增廣。梵志!我於欲界天、空處、識處、

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天,說為染汙,亦說清淨,

亦說得解。汝意或謂染汙法不可滅,

清淨法不可生,常在苦中。勿作是念。

所以者何?染汙可滅,淨法可生,處安樂地,歡喜愛樂,

專念一心,智慧增廣。」 爾時,象首舍利弗白言:

「世尊!當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

復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不用處、

有想無想處天身,一時有不?世尊!當有欲界天身時,

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

識處、無所有處、有想無想處天身,

一時有不?世尊!當有色界天身時,

復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有想無想處天身,

一時有不?如是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

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天身,

一時有不?」 佛告象首舍利弗:

「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爾時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

非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乃至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

爾時正有想無想處天身,

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天身。象首!譬如牛乳,乳變為酪,

酪為生酥,生酥為熟酥,熟酥為醍醐,

醍醐為第一。象首!當有乳時,唯名為乳,

不名為酪、酥、醍醐,如是展轉,至醍醐時,

唯名醍醐,不名為乳,不名酪、酥。象首!

此亦如是,若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

無有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

如是展轉,有有想無想處天身時,

唯有有想無想處天身,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

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無所有天身。 「象首!

於汝意云何?若有人問汝言:『若有過去身時,

有未來、現在身,一時有不?有未來身時,有過去、

現在身,一時有不?有現在身時,有過去、

未來身,一時有不?』設有此問者,汝云何報?」

 象首言:「設有如是問者,我當報言:

『有過去身時,唯是過去身,無未來、現在。

有未來身時,唯是未來身,無過去、現在。有現在身時,

唯是現在身,無過去、未來身。』」 「象首!

此亦如是,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

色界天身,乃至有想無想處天身;如是展轉,

至有想無想處天身時,

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

至不用處天身。 「復次,象首!若有人問汝言:

『汝曾有過去已滅不?未來當生不?現在今有不?』

設有是問者,汝當云何答?」 象首白佛言:

「若有是問者,當答彼言:『我曾有過去已滅,

非不有也。有未來當生,非不有也。現在今有,

非不有也。』」 佛言:「象首!此亦如是,

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時,無欲界天身,

乃至有想無想天身;如是展轉,至有想無想天身時,

無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及欲界天身,

乃至無所有處天身。」 爾時,象首白佛言:「世尊!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

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

不飲酒。」 時,布吒婆樓梵志白佛言:

「我得於佛法中出家受戒不?」 佛告梵志:

「若有異學欲於我法中出家為道者,先四月觀察,

稱眾人意,然後乃得出家受戒。雖有是法,

亦觀人耳。」 梵志白佛言:

「諸有異學欲於佛法中出家受戒者,先當四月觀察,稱眾人意,

然後乃得出家受戒。如我今者,

乃能於佛法中四歲觀察,稱眾人意,

然後乃望出家受戒。」 佛告梵志:「我先語汝,雖有是法,

當觀其人。」 時,彼梵志即於正法中得出家受戒。

如是不久以信堅固,淨修梵行,

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即成阿羅漢。 爾時,布吒婆樓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九)佛說長阿含第三分露遮經第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往詣婆羅婆提婆羅門村北尸舍婆林中止宿。 時,

有婆羅門,名曰露遮,住婆羅林中,其村豐樂,

人民熾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

與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

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典三部諷誦通利,

種種經書盡能分別,又能善於大人相法、

瞻候吉凶、祭祀儀禮。

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

至尸舍婆林中,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

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

婆羅門眾中自身作證,與他說法,上中下善,

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宜往覲現,

我今寧可往共相見。」 時,婆羅門即出彼村,

詣尸舍婆林中,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

佛為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聞法已,白佛言:

「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明受我請。」爾時,

世尊默然受請。 彼婆羅門見佛默然,知已許可,

即從坐起,遶佛而去。去佛不遠,便起惡見言:

「諸沙門、婆羅門多知善法,多所證成,

不應為他人說,但自知,休與他說為。

譬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斯是貪惡不善法耳。」 時,

婆羅門還至婆羅林已,

即於其夜具辦種種餚膳飲食。時到,語剃頭師言:「汝持我聲,

詣尸舍婆林中,白沙門瞿曇:『日時已到,

宜知是時。』」 剃頭師受教即行,往到佛所,

禮世尊足白:「時已到,宜知是時。」 爾時,

世尊即著衣持缽,從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

詣婆羅林。 剃頭師侍從世尊,偏露右臂,

長跪叉手,白佛言:「彼露遮婆羅門去佛不遠,

生惡見言:『諸有沙門、婆羅門多知善法,

多所證者,不應為他人說,但自知,休與他說為。

譬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

斯是貪惡不善法耳。』唯願世尊除其惡見。」

 佛告剃頭師曰:「此是小事,易開化耳。」 爾時,

世尊至婆羅門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以種種甘膳,

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缽,行澡水畢,

取一小床於佛前坐。佛告露遮:

「汝昨去我不遠,生惡見言:『諸沙門、

婆羅門多知善法,多所證者,不應為他人說,

乃至貪惡不善法。』實有是言耶?」 露遮言:「爾,實有此事。」

 佛告露遮:「汝勿復爾生此惡見。

所以者何?世有三師可以自誡。

云何為三?一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以除煩惱,又可增益得上人法。

而於現法中不除煩惱,不得上人法,

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其諸弟子不恭敬承事,

由復依止與共同住。露遮!彼諸弟子語師言:

『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得上人勝法。

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煩惱,不得上人勝法。

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使諸弟子不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

猶如有人壞故獄已,更造新獄,

斯則名為貪濁惡法。是為一師可以自誡。是為賢聖戒、律戒、

儀戒、時戒。」 又告露遮:「第二師者,剃除鬚髮,

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不可增益得上人法,

而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雖復少多得上人勝法,

己業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其諸弟子不恭敬承事,由復依止與共同住。露遮!

彼諸弟子語師言:『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得除眾煩惱,得上人法。

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

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使諸弟子不復恭敬承事供養,但共依止同住而已。』」

 佛言:「露遮!猶如有人在他後行,手摩他背,

此則名為貪濁惡法。是為二師可以自誡。

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時戒。」 又告露遮:

「第三師者,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除煩惱,又可增益得上人法,

而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

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其諸弟子恭敬承事,依止同住。露遮!彼諸弟子語師言:

『師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於現法中可得除眾煩惱,少多得上人法,

而今於現法中不能除眾煩惱,

雖復少多得上人法,己利未成而為弟子說法,

諸弟子恭敬承事,共止同住。』」 佛言:「露遮!

猶如有人捨己禾稼,鋤他田苗,此則名為貪濁惡法。

是為三師可以自誡。是為賢聖戒、律戒、儀戒、

時戒。露遮!有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

云何為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

乃至得三明,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去諸闇冥,

出大法光,所謂漏盡智證。

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露遮!

是為第一世尊不在世間,不可傾動。露遮!

有四沙門果。何者四?謂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云何?露遮!

有人聞法應得此四沙門果。若有人遮言:

『勿為說法。』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以不?」 答曰:

「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

「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

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

「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趣?」 答曰:

「生惡趣。」 「露遮!猶如有人語波斯匿王言:

『王所有國土,其中財物王盡自用,勿給餘人。』

云何?露遮!若用彼人言者,當斷餘人供不?」 答曰:

「當斷。」 又問:「斷他供者,為是善心,

為不善心?」 答曰:「不善心。」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

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

彼亦如是,有人聞法,應得四沙門果。若有人言:

『勿為說法。』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

「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道果,

不得生天。彼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

「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當生善趣,

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若有人語汝言:

『彼波羅婆提村封所有財物。露遮!

自用勿給人,物當自用,與他何為?』云何?露遮!

設用彼言者,當斷餘人供不?」 答曰:「當斷。」 又問:

「教人斷他供者,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不善心者,為生善趣,

為墮惡道耶?」 答曰:「墮惡道。」 「露遮!彼亦如是,

有人聞法應得四沙門果,若有人言:『勿為說法。』

設用其言者,彼人聞法得果不?」 答曰:「不得。」

又問:「若不得果,得生天不?」 答曰:「不得。」

 又問:「遮他說法,使不得果,不得生天。

為是善心,為不善心耶?」 答曰:「不善。」 又問:

「不善心者,為生善趣,為墮惡道耶?」 答曰:

「墮惡道。」 爾時,露遮婆羅門白佛言:「我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

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

不飲酒。」 佛說法已,時,露遮婆羅門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