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靜觀齋先生集
卷之八
作者:李端相
1681年
卷九

答白軒李相國景奭○癸卯

编辑

喪禮備要杖期註。旣曰嫡孫。父卒祖在爲母。疑亦蒙祖在爲祖母。更詳之。蓋沙溪先生與諸賢。講定此儀時。亦未能斷爲定論。以俟來哲之意也。第以三禮諸書。互相參考。以意推之。則亦有可議者。父在爲母朞。是千古不易之典。而宋朝遵武氏輕壞聖典之制。仍而不改。故朱子家禮。亦仍時王之制。而喪禮備要中。始以朱子後來定論。依禮經爲正著爲定制。古禮無貳尊之義。始大明於世矣。父在爲母朞。是儀禮經文。而朱子旣仍時王之制。亦闕之於家禮。則祖在爲母一節之不載於家禮。似無足怪。朱子旣曰父在爲母朞。非是薄於母。只爲尊在其父。不可復尊在母云。則承重之嫡孫。亦尊在祖。而今乃以祖不厭孫。而復尊在母。伏未知於承重不貳尊之義。何如耶。備要註中所謂疑亦蒙祖在爲祖母云者。似或以此也。未知如何。旣承下問。闕然不對。非禮也。茲不得不強其所不知。仰塞俯詢之盛意。死罪死罪。

答外兄永安尉洪公柱元○丙午

编辑

嶺儒之疏。始此得見。立言造意。雖極巧險。而略見其一篇主意。則似是全不知禮意者之所做出也。節節外馳。無一依據。若使知者見之。只堪一笑。館學諸儒。雖云無從事於禮家者。亦何難於痛卞此疏耶。弟於禮家說。設令眞有所見。以此形迹。固不可爲此。況此所見。皆不過臆說。元非師受者。則尤何可自信而爲此。又況以弟而攻善道之論。則其誰謂之公論耶。勤敎至此。其必欲扶正道闢淫辭之至意。可謂盛矣。弟則終有所不敢承命者。初丈諸人。豈不好爲之耶。左台屢有敎。而亦曾以此仰對耳。

答永安兄

编辑

嶺疏事。頃日筵中說話。則左台詳細書送。久令兄弟。亦有所報。故略聞其槩。而泮儒之疏。玉堂之箚。尙未得見矣。蒙此投示。倍覺慰豁。未知此兩作。果是誰製。而非但可痛辨處。不得十分明白說破。至其主意措語。顯有全歸重於時制國制者。如此則雖果有益於一時取勝。而恐非尤丈本意。兩司之啓亦如此。故自上榜示中外之敎。亦以此爲辭。自上批辭。則宜或如此。而若於陳辨之疏。全以此爲重。則彼輩必有無限說話。極可歎也。

答永安兄己酉

编辑

祝文事。弟亦嘗疑之。蓋旣不得設行於神主奉安之處。又闕祝文。則若無所憑依之敎。誠極是矣。況禮家。別無紙榜無祝之語。此處前日紙榜時不讀祝者。亦非必參考禮說而酌定者也。若不先告事由於家廟。則宗孫雖進參。直以其名。書塡於祝文。亦不無難便者。今若依同春所示而爲之。則似好矣。大槩禮家旣無紙榜無祝之語。只云先降後參而已。則似有其意。此處已行之前例。亦不必爲準。明日成姪進去時。當令先告於家廟耳。

上宋同春浚吉○戊戌

编辑

拜違光霽。倏已數月。每憶曩時函丈陪從之樂。怳然若隔塵事。憧憧一念。只勞夢想耳。卽伏惟淸和。令監靜中調候萬安。伏慕不已。頃日。伏覩令監辭疏。奉讀再三。令人聳嘆。而縷縷批辭。反覆丁寧。有若家人父子。雖使傍人見之。自不覺感涕之橫流。伏想令監其何以爲心耶。前者行旆出城後數日。侍生入侍晝筵。自上下問於侍生曰。贊善行時。想必往見親知間臨別之語。果有不負予之意耶。侍生以其時實狀仰對。且陳沃川宋令丈上來遲速。亦未可期之意。則上曰。贊善。豈負予哉。豈負予哉。宋某則尙未有辭章。想或有待日暖登程之意。予日望之。予待兩某。如是至誠。兩某亦豈棄我哉。懇惻之敎。至今在耳。其側席虛待之聖念。久而冞篤。而令監疏本。忽有重入脩門不可期之語。則自上悵缺之極。若有所失。諄諄不已於批辭中者。實出於藹然之盛意。如非鐵心石腸。豈不感動于中也。當初令監榻前上達之辭。與侍生路傍立別之敎。分明如昨。寤寐不忘。惟祈令監爲道益重。善加將攝。念眷遇之重。思進退之宜。不待秋涼。幡然登程。上無負大小朝前後慇懃之托。下以副侍生等今日區區之望。不勝幸甚。經春鎖直。一味吟病。未遇歸使。尙闕一書。尋常耿結而已。茲因公營之便。謹此憑候起居。臨紙悤悤。草此不宣。

答宋同春庚子

编辑

下示箚草。再三誦玩。不能釋手。而侍生於此等事。全所昧昧。況此莫重莫大之禮。何敢有所輕議乎。第旣蒙下詢。亦不敢嘿無一言。以孤盛意。茲陳淺見。極涉僭妄。無任悚仄之至。許掌憲之此疏。非偶然猝發於今日也。當初所定之制。若果大違於禮經。則惟當改之之不暇。固不可有所持難。稽之古禮。參以國典。若無明白誤定之事。則亦何可因此而遽以爲失也。竊觀許意。則全以父爲長子下疏中所謂第一子死。則取適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亦名長子之語。爲大段可據。而以傳下疏中體而不正。立庶子爲後之庶子爲妾子也。今此箚中所陳。段段攻破。洞快無餘。雖以繼統爲重。以兄繼弟。以叔繼姪者。豈可皆服三年之語。亦甚正當。若於此三節。皆未見許議之爲是。則當初所定之無失。從可知矣。箚中辭意。平穩詳盡。固無所可議。而但於其中。臣亦不敢別生他論八字。似若全歸之於大臣者然。若以臣意亦然。故與之相議。定以朞服之意。改爲措語。則如何。貞熹王后之於睿宗大王之喪。恰如今日事。而其時之果行三年之制。未知有可證文字耶。若無可證文字。則設有或者之云云。如是援據爲言。未知如何。文定王后時服制。請考實錄一款。旣無見行之實。而徒有疑慮未定之意。若於至有以爲當服斬衰者之下。直以未敢遽變前見之意。善爲措語。其下卽云今者掌令許穆云云。則如何耶。

答宋同春

编辑

下示議草。奉讀再三。深感俯詢之盛意。而侍生於此等事。素所昧昧。何敢容喙於其間耶。第以儀禮考之。則以大功三等布之最重者七升。爲衰裳而不練。實合於圖式。以卒哭後冠受其衰之意。絞帶之改以練布。亦可旁照。類推而知之。大槩近來俗禮之於練日。只去衰負版。而仍用舊服。不惟大違於古禮。亦非家禮本意。其膠固卑陋。誠如議中所陳。今若一依所獻之意。快正俗禮之失。則豈但今日御服得正之爲幸而已也。但儀禮圖解。則是楊信齋復之所作。而議中以爲黃勉齋所著。未知勉齋於儀禮續解之外。又有圖解耶。宋內翰昨日入來。而似聞睿宗大王小祥之後。不但貞熹王后之除服。以光陵三年已過之故。百官並皆釋衰從吉。只留衰服。至大祥始除云。伏未知此言果然耶。果若如此。則當時從言之擧。雖不可知。而今日服朞之制。似無可疑。紛紜之說。自此可息耶。兩先生書一冊。頃伏聞下敎。覓來於副學處而見之。仍與副學。有書往復。而其中若天子諸侯。雖非正體。旣已承宗廟爲社稷主。則父母之爲之也。斬齊三年可知也。此一節。最可爲今日云云者之所援證。而高峯之所謂可知也三字。似只是類推以知之。別無儀禮外可據經文。況退溪先生之答金而精書。有然有不止朞年之理云。則退溪先生之意。亦非以高峯三年之說。盡以爲是也。然則高峯此論。亦不可爲今日之斷案耳。宋內翰書啓草。想必有謄來者。伏乞下示如何。方有灼艾之苦。草此仰復。悚甚悚甚。

上宋同春

编辑

自聞大監之去國。忽忽如有所失。仰屋深念。夜不能寐。此豈但以區區私悃不任悵缺而然也。爲公朝爲士林。實欲痛哭而不得也。權疏忽上。竟不得掩其心跡。世間萬事。無所不有。痛嘆奈何。伏想大監亦必悔平日之曾未透破耳。自出權疏。一邊論議。稍稍有救善道者。以朴承宣世城事。天怒遽震。前後嚴批。大駭瞻聽。此實嗣位後第一過擧也。伏未知更有甚人可以救得此耶。竊恐尹,權此事。終必爲國家士林它日無窮之憂。似非一時華宗浪戰之比。豈意新化淸明之初。乃見如許景色耶。道之消長。天也非人。奈何奈何。敬慕殿練日。只隔數宵。如割之痛。若在天崩之初。伏想行禮縣庭。尤何以爲懷耶。

答宋同春

编辑

前後別紙。謹已仰悉。權之心跡。盡露於其疏下。示中所謂不過重彼之罪云者。果是彼之本情。而至於惜僕之去四字。則彼之本情。恐不必如此也。至於日撻而求不得之敎。尤不敢奉以爲必然也。洛下諸公之見。豈有太過之理也。太監與彼素相親厚。故猶不免有些顧憐。欲護底意。在大監之道。雖不害爲如此。而彼之疏語。亦非尋常之比。則侍生妄意。竊以爲不失親故之訓。恐於此處用不得也。如何如何。尹鑴爲人。則侍生於前日。雖未能必信其爲君子。而猶以爲不無可取之處。今事之後。始知其人之至此也。侍生於向者。送書於渠。歷問論禮主意之無據及前後所爲心跡難掩處。縷縷數百語。又責以私抵書於李承宣。勸以必反其正。而及承下詢之後。只以數語。矇曨仰對陰主其說陽避其名之爲無狀。且問鼓動海尹。初有其疏。出入相門。後有其箚之謗。仍以更不欲通問訊之意結之。渠之所答頗張皇。而多有不成說話處。當初許正之有疏。渠之慫慂之狀。則渠亦不敢自掩曰。兩宋所定之制。不可昭示來世。故果與之往復云。矇曨獻議一款。渠乃多費葛藤。而終又語窮。不得不以執事之責之也殆是也。敢不受而爲罪等語爲答。渠之前後所爲。乃若此。雖不可斷以爲其心之慘。一如海尹。而立幟彼論鼓動慫慂之罪。渠烏得免乎。此則渠雖有喙三尺。亦必不能自解耳。旣承大監再度丁寧之問。謹此畢陳愚見。伏乞覽後付丙。

答宋同春

编辑

別紙下示。辭意丁寧。不啻面誨。三復誦玩。洒然若羾寒門而濯淸風。自不覺沈痾之盡祛耳。侍生伏枕半年。藥裹爲伴。全無所業。徒廢光陰。有時反顧。只自憐悼而已。向者家兄所遭。尙今悸慄難狀。豈料人心世道之險惡。乃至此極耶。事之曲折。詳在於朝報中。伏想大監必已下悉。茲不更煩。而若非聖明曲燭實狀。昭示無餘。則自不免仍陷於罔測之地矣。此豈但家兄一身。死亦難洗之辱也。前頭臺閣所爲。每若如此。則竊恐國不爲國。而人不能措其手足。此豈非大可寒心處也。然我本無失。靈臺泰然。則外至醜辱。有何所損。君子自處之道。只不過遵昔賢無卞自修之訓而已。未知如何如何。近者。上候未寧。屢度受針。足部瘡處。雖非大段。而前日眼患。時有復發之漸云。此間群下之憂。當復如何。伏想大監身在山林。久隔問安之班。遠外馳慮。尤當倍百。況於進退之節。亦未知其一向斂退之爲可。倘於秋後幡然還朝。下以伸大監慕戀之忱。上以副聖上虛佇之意。則此恐是從容平順底道理。伏未知大監素計果如何講定耶。延相之喪。久益慟怛。當此新政之初。大監與尤丈次第去朝。完爺,延老。先後捐世。上下中外之心。若無所憑依。群情到此。益望大監之再起耳。李參議令丈之疏。時未聞其處分如何。而如此大更張。例未免見阻於當路。自古而然。今何望其獨不然耶。深恐李丈亦將無久意於朝也。餘萬惟祝對時爲道加衛。不宣。

上宋同春癸卯

编辑

永寧殿廟制。侍生愚妄之意。常以爲天子諸侯之制。雖各不同。而我國旣非同姓內諸侯之比。況稱祖稱宗之號。已不免有犯僭之嫌。則何必於太廟。獨拘諸侯之制。致令始祖之尊。處一隅未安之地。如朱子之所云。又況賈疏中有異姓始封。如太公之屬初封。則得立五廟。從諸侯禮也之語。而其下不言太公以上五廟之其後所處。則亦似可疑。我朝永寧殿。雖非古禮。而祖宗朝。以恭靖以下祧主。藏其夾室者。必有意義。則到今改建正殿十間。一體並享。決知其未安。蓋卽今廟制。若復都宮之古制。一變千古之謬。則此是莫大之盛擧。其次則依朱子所定。以穆祖爲太廟之第一室。可也。其次則以恭靖以下祧主。依先王祧主。藏於世室之制。移奉於太廟之夾室。可也。此皆難行。則莫若依前仍奉於永寧夾室。而稍加恢拓。俾不至於狹窄難容。可也。苟能如此。則猶有古之以子孫祧主上藏於始祖夾室之遺意。諸侯雖以始封之君爲始祖。而旣奉穆祖於別廟。則雖非都宮內始祖廟之比。而猶是我朝始祖之廟也。實有古制之可倣而行之者。今若外此四者。必欲以恭靖以下祧主。一體並享於正殿。則必非祖宗朝初立四祖別廟及以祧主藏其夾室之意。侍生敢以此意。不揆愚妄。率爾搆疏以呈。侍生非識禮之人也。不敢張大其辭說。只陳其本意。而旣出於倉卒。且不欲明言竭論。故疏中文字。不能明白。多有疏漏未瑩處。且不無錯引誤證之語。旋覺其謬。至今追愧。今者永寧之役。旣命退定。而添建仍舊。尙未的定。伏未知侍生愚淺之見。果是大悖義理。而朝議之必欲改刱並享者。合於禮意耶。侍生於近者。得見諸小說所記。則世宗大王三年辛丑禮曹啓目。宋紹煕五年。詔建四祖殿於太廟之西。奉祧主僖,順,翼,宣四祖神主。歲令禮官薦獻。今我穆祖大王當遷。乞依此制。建別廟於宗廟之西。殿號永寧何如。奉敎敬依。初太祖建國。旣立宗廟。又置啓聖殿。以奉先王。及太祖昇遐。魂殿號曰仁昭。後改爲文昭。太宗原廟號曰廣孝殿。各在都中。後世宗議于群臣。卜地於宮城之內。建寢殿。仍號文昭云。此是東閣雜記所載也。以此見之。則永寧殿之只爲四祖廟。而非並享群祧之廟者明矣。恭靖祧主毀遷之日。不藏於太廟之夾室。必藏於永寧夾室者。雖無明白可據之文。而以意推之。則必是以穆祖爲始祖故也。何以知其然也。宣祖朝壬辰後。改建宗廟。時宣祖大王欲復古制。大臣執不可。遂依前制。議者惜之。此是芝峯類說所載也。其時象村以禮判書。問古之廟制於沙溪先生。先生答書。略言古之都宮之制。仍曰若從古制。則永寧殿當廢。而我朝太祖。非后稷之尊。朱子所以必欲以僖祖爲東向之位。正爲此也。此亦在先生遺稿中。以此見之。則其時雖因大臣之執不可。未能便復古制。而恭靖以下祧主。初若以奉安之無所。苟且姑藏於永寧夾室。則當此改建永寧之時。何不並建正殿。一體奉安。而乃又依前。只建四間之制。仍又以祧主。奉安於夾室耶。於此亦可見祖宗朝深意之有在。此侍生之所以必以改建正殿十間。並享群祧之主。爲斷然未安。而亦必非祖宗之意者也。蓋本朝廟制。天子諸侯古今之禮。互相錯雜。故實無的指可證之文。朱子語類中答孫從之云。僖祖有廟。則其下子孫當祧者。寘於東西夾室。於理爲順云。此所謂有廟者雖不可謂一如永寧。而亦足爲永寧此制之證。未知如何。

答宋同春

编辑

別紙廟制事。開示之勤。若是縷縷。怳若親承面誨於函丈之間。仰感不棄之盛意。無以爲喩。自有此廟議以後。侍生愚妄之見。實如前書所陳。而初豈敢有論禮陳疏之意也。一日。聞都監堂上於翌朝請對。更稟仍將撤毀舊廟。侍生妄意。旣毀舊廟之後。則悔之無及。如知其非。不可不汲汲救正。故遂以並享正殿。誠無可據。莫若遵守祖宗舊制。依前仍奉。稍近古制之意。率爾搆疏。往在永安兄家。趁其夕寫呈。旣未及詳檢書冊。又未能與諸公商確。事出倉卒。失於忙急。以致疏中文字多有疏漏錯誤處。追愧不已。諸侯之無二宗。侍生亦非不知。而當初永寧修改之制。榻前講定時。自上以爲我朝太廟之制。隨其位數而添建。則今於永寧。豈有獨不得添建正殿之理也。故侍生欲明太廟與永寧其制不同之意。而疏中雖以此只建五廟之下。不言我朝之制。以祖功宗德。或爲世室。而直云祖功宗德。或爲世室。則不在五廟數中者。此則直以諸侯古制。爲如此也。下語之際。更不分別。滾合爲說。追覺其謬。至今愧悚。侍生前書中所謂疏中文字不能明白有疏漏未瑩云者。正謂此也。蓋我朝之太宗以下五世室。固非古制。而至於永寧。則雖亦非古制。世宗大王旣倣宋制。建此四祖之廟。則此是四祖之廟。非並享群祧主之廟也。自漢,唐至宋,明。又無太祖以下祧主與太祖以上第一祖。以下四親祧主。並享於別廟正殿之例。則今之議者。必欲以恭靖以下祧主。並享於永寧正殿者。其無所據。可知也。其時上意及朝議。不在於大段變通。以求至正之道。只欲因其修改。並刱正殿。一體奉安而已。侍生之意。則古者都宮之制。與以穆祖爲太廟第一室之制及以恭靖以下祧主。移奉於太廟太祖夾室之制。皆以爲必不可行。而只欲因其修改。並享正殿。則參以古今之制。俱無所據。而徒變祖宗之制而已。然則莫若遵守祖宗之制。依前仍奉於夾室。而稍廣其制。則猶有古者以子孫祧主。上藏於始祖夾室之意。又就永寧而言。則翼,度,桓三祖之主。亦當與恭靖以下祧主。同藏於穆祖夾室。而四祖廟之舊制。今難變改。穆祖旣爲永寧之第一室。則永寧夾室。乃始祖之夾室故也。若其所引橫渠諸侯始祖廟之說。則禮家固以始祖太祖相互以言。而嘗見先儒之說曰。喪服傳曰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此始祖太祖明文也。馬融云。諸言祖。遠言始祖。近言太祖。是也。又云。諸侯以始祖爲祧。所謂先君之祧是也云。而橫渠之言曰。守祧。先公之遷主於后稷之廟。諸侯無祧廟。疑亦藏之於始祖之廟云。諸侯始封之君。則謂之太祖。而今於先公祧主藏后稷廟之下。繼云諸侯無祧廟。亦藏於始祖廟云。異姓諸侯。旣立始封以上四廟。而以始封爲始祖。藏其四廟遷主於始封之廟。則便是以祖考。而下藏於子孫之廟也。侍生於此。或疑異姓諸侯。則始封之上又自有始祖而橫渠之言。亦或並此而言。更不詳究。遂引以爲證矣。追後更見。則橫渠之說。似只言同姓諸侯。而以始封太祖。爲始祖而已。元非並論異姓者也。侍生之引以爲證者。似是謬誤。故前書所謂錯引誤證。至今追媿云者。正謂此也。然橫渠此說。只論同姓諸侯。若異姓始封以上四親之主。旣不可下藏於始封之廟。又不可瘞。又不可別立廟。則未知橫渠於此當如何爲說也。漢以後之廟制。皆略可考而知之也。漢元帝時。韋元成等曰。太上,孝惠廟。皆親盡宜毀。太上廟主。宜瘞園。孝惠皇帝爲穆主。遷於太祖廟寢園。從之。東晉時。以遷主奉於西儲夾室。名之曰祧。以準遠廟。唐太宗崩。遷弘農府君神主于夾室。高宗崩。又遷宣帝神主于夾室。其後遷主。皆遷于夾室。宋神宗初年。以僖祖遷于太廟之西夾室。因王安石之議。乃復奉僖祖於太廟。寧宗紹煕五年。詔別建四祖殿於太廟大殿之西。奉祧主僖,順,翼,宣四祖神主。歲令禮官薦獻。皇明洪武元年。建德,懿,煕,仁四親廟於闕左。成化二十三年。憲宗當祔以德祖。視周后稷百世不遷。懿祖當遷。始建禮廟於太廟寢殿之後。如古夾室之制。而奉藏懿祖神主。楊守陳上疏。請祧德祖。以太祖爲始祖。議不見行。其後嘉靖年間。議復古之廟制。而旋卽還罷。以此見之。則歷代之制。雖各不同。而亦未見有太祖以下祧主。上與太祖以上第一祖。以下四親祧主。並享別廟正殿之例也。諸侯之制。固與天子不同。以晉邵戢諸侯封君立四親廟。親盡迭毀。至封君玄孫之子。則封君親盡廟宜毀。然以太祖不毀及淸河王懌始封之君。權立始祖。以備五廟。數滿便毀非禮等說而見之。則以本朝穆祖爲太廟始祖者。似有可疑。而邵戢諸說。固不可爲據。況其中皆不言封君以上四親廟遷毀。所奉之處。若依韋玄成之說而瘞於園。則唐許敬宗所謂萬國宗饗。有所從來。一朝埋藏。事不允愜之說。雖不足援以爲證。而旣有韓文公之議。事非經據。不可行也。旣不可瘞。則不過下藏於始封之夾室。或創立別廟而遷之而已。藏於始封之夾室。則此乃晉唐見行之制。而卽是以祖考神主下藏於子孫之夾室也。若別爲立廟。則只當如宋朝及我朝永寧之制。而此則不但晉范宣已言別立廟宇。方之埋瘞。頗協情理。然事無典故。亦不足依云。則其爲未安。一如朱子所云賈疏中旣言異姓始封。立四親廟。而復不言毀遷。程朱又極言宋之僖祖爲始祖之合禮。則我朝之穆祖。猶宋之僖祖也。雖有天子諸侯之不同。而四親別廟之未安則一也。旣是異姓。則似不必拘於同姓之制。以此言之。則我朝之以穆祖爲太廟第一室。而翼祖以下祧主。藏其夾室。百事皆順。似無可疑。然此是必不見行之議也。論之無益。只是依前仍奉。恭靖以下祧主於永寧夾室而稍廣其制者。非但是祖宗舊制。且有稍存古制之意。而諸議之因一時修改之役。必欲創出新見。以歷代所無之禮。遽變祖宗之制者。實無意義。故侍生不揆愚僭。妄陳一疏。眞是妄發。至今愧悚。當初陳疏後。兪令丈送書。請見疏草。見後又有書曰。頃日榻前。只以自上下問之意。仰達而已。何敢可否於其間哉。今觀疏辭。恐是得禮之意。鄙意亦以爲不宜更刱十室。只就永寧西邊。別刱東向之室。則不悖於古者西夾藏主之義。朴弟世采。則頃者來見疏草。以爲今日議者之論。固不走。疏中所請。亦非極本盡善之論。而抑可謂斟酌時宜。稍存古意者云。蓋此弟之見。則一如侍生之意耳。

答宋同春

编辑

不得以一書仰候起居者。今已數月餘矣。悠悠馳慕之私。何可以筆札形喩也。歲律易邁。此月又將盡矣。伏不審鼎茵益加珍衛否。侍生畏寒塊蟄。吟病如昨。憒憒轉甚。更何足仰道。向來火色。近日稍息。不知此後宿焰。更不挑起熾烈否。天若助宋。必無此事。只恃蒼蒼者在上耳。侍生於疇昔之夜。夢陪大鑑。與尤齋大鑑。入侍先王於煕政堂中。一堂都兪之盛。宛如平昔。丁寧玉音。了了在耳。而覺後茫茫。惟有涕淚被面。伏想大鑑於靜夜山齋瞻天戀闕之時。亦必頻有是夢而倍切傷慟也。前日回示廟制。別紙中下問之意。尙未仰對。伏想大鑑必以爲訝也。明儒之以朱夫子以僖祖爲始祖之論爲不然者。此正是楊守陳諸公之言。而其時倪岳,周弘謨等。皆守程朱定論。因此楊公之論。遂未見行。雖未知鄭寒岡之見別有何據。而此則旣有定論。似不當更容他議也。頃者南學士九萬。以此議。亦送長書。侍生作一文字而答之。此呈別紙。卽其答也。伏望大鑑詳賜下覽。一一批敎也。市南之病。近來還劇。趙仲初令丈。又遭狼狽。出麾江海。朝著間景色。皆不佳。只自仰屋咄歎而已。病宂纏縛。不能抽身。穩承淸誨。苦不易期。臨書黯然。不知所裁。惟祝迓新萬福。

上宋同春乙巳

编辑

伏聞大鑑行次入城。都人士庶。莫不手額相賀。上而傾朝冠蓋。下而中外靑衿。亦莫不奔走趨候之不暇。況以侍生積年馳慕之悃。豈不欲卽日先候門下。躬執灑掃之役。以申區區之私。第侍生一自妄作。自取橫逆之後。不但爲自己一身之辱。抑且仰累於兩大鑑之門。卽宜屛處田里。不當仍滯於輦轂之下。而只緣疾病醫藥。尙未免蹲在城裏。塊伏僻處。實若坐於針氈。其何可出入應接。有同無故之人。復招當世之譏點乎。是以雖一家親戚之間。亦不得任意來往。況此大鑑新造於朝。上下顒望拭目淸化之時。尤何敢以爲世所諱之跡。往廁於賓客之列。使有外人之議。重爲門下之羞。且自七八日前。重得傷暑感風之症。積敗之中。轉輾苦劇。雖欲乘昏一進於無客之時。暫展起居之禮於函丈之間。而亦末由也。茲致至今闕然。漸踰旬朔。平生景仰之忱。反若行路之人。環顧自省。罪負實多。令人慙惶怵惕耳。昨今蒸熱此酷。不審連侍經筵之餘。體候神相萬安。雖承授室之命。且有庖廩之繼。亦不無齟齬之慮。倍切貢慕于中矣。侍生自昔年拜違光霽之後。每以尙不得一番躬進承誨於春堂,雙淸之間。爲夙昔之恨。況於前秋遠抱絶絃之慟。而無路趨哭。仰慰床下。南望雪涕。日夜隕結而已。豈料今者從者之戾洛已久。而侍生之形迹與病狀如許。尙孤一候。有負夙昔之心耶。世間人事之不可預料也如此。夫復何喩。姑先以書仰候起居。不宣。

答宋同春

编辑

國有大慶。大鑑赴召。上下中外。擧欣欣然皆以爲上繼先王之志。復回至治之機者。正在今日。而不幸其間又因慈候未寧。久輟講席。今則似有勿藥之慶。而久未聞有大鑑賜對之命。此必因聖候猶未快安而然。其於顒望之群情。亦不無如草木之將芽而還蟄者矣。竊伏觀今日聖志所在。治模所定。凡於政令施措之間。惟以矜持莊重爲務。全無鼓動振作底氣象。大鑑於前日旣以此意拔而藥之於聖明之前者累矣。又不鄙夷侍生而俯與之論此者。亦數矣。是以卽今治政規模。雖與先朝不同。而其必持重審愼於一號一令之出無造次之失者。以歲計之。果似有餘。此誠繼體守文之良規。而然當汲汲危亡之日。必欲一向以此爲務。則亦恐非隨時制變之道。唐太宗貞觀之治。所以比迹周漢者。豈眞有實德而致歟。只不過鼓動而興起之耳。以唐宗而尙然。況今眞有在躬日新之盛德。而加之以鼓動而興起之。則其爲治效。當如何哉。當如何哉。以此言之。則今此大鑑疏意。誠爲今日第一對病之藥石也。聖明於此。果能赫然改圖。一變舊規。以求維新之化。則豈非東方萬歲之福耶。疏中上件。則群下之情。憂悶者久矣。而今則旣已成例。實未有深以爲憂者。下件則今日朝廷多有豐亨豫大之擧。未聞有憂及於此者。今者大鑑之陳戒痛切若此。伏想聖明亦必惕念加意。以勉將來。其爲聖學聖治之益。何可勝量。然竊恐其終未免爲一曝之歸。此是區區之私慮者耳。

上宋同春

编辑

疏批卽下。辭旨懇惻。其惕然警動之意。溢於文字之間。不但瞑眩之效。捷於影響而已。欽仰聖上虛受如流之盛德。私喜之極。自令人通宵不寐。其有助於聖學聖治者。誠不可勝量。太平之基。其在是矣。此非侍生阿好贊美之私言。實是爲公朝出自肝膈之語耳。昨日。永安兄來言適拜左台。則言大鑑將欲以侍生姓名一擧於經席云。侍生遽聞此語。駭惑憾愧。實不知其所以也。古語有之。馬方駭。鼓而驚之。繫方絶。又重鎭之。今者所聞。不幸類此。伏想大鑑已加默會。夫豈有一毫此意耶。此非永兄之誤聞。則必左台之失傳者耳。侍生今日所遭。非他橫逆之比。雖不欲一一以文字形容。而自古當此境界者。亦豈無其人也。若非得罪遠去。則必自退屛於田里。未聞有仍處於輦轂之下。有若不計君上之疑。宮戚之怒而晏然自若者也。侍生之尙此蹲滯於城裏者。只是病狀如許。拘於醫藥之致。每以此爲大愧。只自杜門伏枕而已。旣處城裏。雖未免接應賓客酬答書札。而積病沈痼之中。形神幻脫。不但駭人瞻視而已。時或奄奄危惙。若不保朝夕。只擬屛人事捐書冊。專精神近醫藥。以冀一分之益。而亦患其不得如意。是以自前屛絶當世之念。分爲廢蟄之人者。固已久矣。矧今遭罹此境。豈復有夢寐意思更可以趨走供世耶。苟或有分外榮進彯纓結綬之念。則初豈做如此妄作之擧。甘爲一世之罪囮。他日之禍首。以自廢其身而不辭耶。此間此心。知者知之。當竢千載後之子雲耳。倘於此後賴天之靈。得延病喘。復起爲人。更不與長桑氏爲伴。則便卽出城。歸臥田里。緘口結舌。涵泳聖化之中。作一蠹魚。以送餘生。此乃宿昔之至願。此外更有何望也。侍生於此。誠不忍自欺而欺人。況可欺我大鑑耶。天地鬼神。實鑑此心。不敢片辭有飾。若於早晩。弄假成眞。或有此意外之擧。則侍生不過高飛遠走。絶迹城市。獨屛於荒閑寂寞之外。雖因此全廢醫藥。以致病勢轉劇。遂至於死域而亦不敢顧也。豈敢以不可自欺之語。乃如是預有所仰達耶。侍生於此反覆更思。則大鑑之於侍生。愛必欲其生。必不爲此。以至於如許地頭審矣。此必傳聞之誤。終以此自安耳。古之君子。雖罹逆境。而講習聖賢之書。質疑問難。則未必全廢。是以朱夫子亦有不曾上書自卞。只是講論義理。更不敎做却做何事之語。侍生茲欲妄效古人之意。將竢病勢稍間神氣少蘇之時。略以前日之所嘗疑晦而未解者。時時仰質。一以作愈疾之資。一以開茅塞之心矣。今則更不敢頻修記府之問。以重罪戾。區區此計。亦將左矣。益自憐歎而已。

上宋同春

编辑

別紙所稟。適有所疑。不敢自隱於大鑑。昔鄭公之雲。初未必是知道者。至以天命圖。仰質於慕,退兩先生。而亦不至於大以爲罪。茲效古人之意。因此書候。別錄仰稟。伏未知大鑑亦不大以爲罪。特賜恕覽。哂其狂率僭妄。以散遣近日哀疚之懷也耶。悚仄悚仄。此非侍生請問此等語之時也。伏乞覽卽丙丁也。

別紙

编辑

大學格致。傳之無缺。董文靖,黃慈溪,王魯齋,宋潛溪,方正學,蔡虛齋,王陽明,都穆諸公皆有說。而我朝陽村權公於入學圖說中。旣已辨破董文靖之語。中朝羅整菴欽順。亦抵書於陽明。力言其非。逮至我晦齋先生。著爲章句補遺。其所更定者。與董,黃,王,蔡諸公之定。暗與符合。而只以聽訟一節上係經文之末者。與伊川同。退,栗兩先生於諸說之是非。已有定論。今不可更容喙於其間。第晦齋先生章句補遺及續或問中。詳言以聽訟一節。依伊川所定上係經文之末以子曰結之之意。至援中庸,論,孟諸書爲證者。不啻明白。栗谷先生所謂大學經一章。朱子則以爲孔子之言。晦齋則以爲曾子之言。若是曾子之言。則以子曰結之宜矣。若是孔子之言。則不應更稱子曰者是也。而退溪先生之答李仲久書曰。復古李公。略聞先儒有此說而未得見。惟以己意。取經之物有本末一節爲首。次之以知止。終之以聽訟。以爲格致之傳。且爲此更定之故。手寫大學章句一通。以見序次之改。且附以己說云云。以此見之。則退溪先生所論聽訟一節於答李仲久書中者。非晦齋先生本書更定之次序也。伏未知此何故也。退,栗兩先生於晦齋先生。此書旣有此定論。而然於此一節。兩先生所論。一則與本書相合。一則未免相戾。伏想退溪先生於此必不失於照管而然。反復參攷。終未能解。謹此仰稟。侍生曾以禮記元本大學及兩程所改定大學與宋,元,明以至我朝諸先正所論格致傳之圖與說。合爲上下卷冊子。以觀其同異是非之如何。非敢有好奇之意。此不過擧子類抄之類。固不可掛人眼孔。然欲呈覽於大鑑座下。而病中未及改正其誤字。故姑不敢仰呈耳。

無極而太極。二氣卽兩儀五行。卽四象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卽入卦萬物化生全圖。

朱子所釋圖義。

周子本圖說。朱子解

無極而太極圖。

無極而太極。

本圖諸儒說。

太極生二氣卽兩儀圖。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陰陽長消圖。

天地方圓動靜圖。

天度圖。

日常盈無缺圖。

日出入遠近圖。

月體常盈無缺圖。

月有盈虧圖。

星宿經緯圖。

風雲雷雨說圖。

九州岳瀆朝鮮附圖。

潮汐圖。

各圖諸儒說。

太極二氣生五行卽四象圖。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質生氣行圖。

五行左旋相生右旋相克圖。

土旺四季圖。

四時成歲圖。

一朞生閏圖。

各圖諸儒說。

太極二氣五行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卽八卦萬物化生圖。

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旣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人與物天命圖。

人身圖。

心統性情圖。

心學圖。

物類說圖。

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而爲六十四卦。黑白圓圖。分配天地闔闢。日月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小而一日一月一歲之運。大而天地之終始。近而人物之生死。遠而古今之世變始終圖。

各圖諸儒說及性命異端鬼神諸儒說。

侍生曾於太極圖說。欲知其要領。妄以己意。敢分圖與說爲四節。而仍於各節本圖本說之下。各衍其義。附以先儒之所已爲圖者所謂衍義者。卽陰陽長消以下諸圖也。及所釋圖義諸說。彙分類聚。而不敢信其己見。且懼其近於編書。不敢作爲冊子。然此亦不過只自私錄。以便領略者。則乃一科儒類抄之類也。似不必一向以僭猥爲嫌。茲敢列書其目錄。仰稟於大鑑座下。伏未知如是衍義之意。不至大悖於圖說本旨耶。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道只是理也。本圖中。太極一圈內面空處。便是道之本體。無形之形也。此外更無可以爲圖者。而陰陽則形而下之器也。旣涉形器。則便可爲圖。然則自天地以至日月星辰。皆是陰陽以後之器。故太極生二氣以下。分節本圖與說。以陰陽天地以下各圖。如是分排。未知如何。本圖中旣以乾男坤女之圈。爲易之八卦。則其下化生萬物之圈。當爲易之六十四卦。而但易。只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已。且所謂乾男坤女者。雖先言人之男女。以立三才之義。而其實以陰陽健順之理。通人物而言氣化之始。其下萬物化生之圈。則乃通人物而言形化生生變化之理。故圖說本解。亦不分解。然則於此二圈。似不當以人與物。分爲兩節。且易之八卦。雖演而爲六十四卦。以盡萬物萬事之理。而於此牽合分排於萬物化生之圈。似非本圖之意。茲敢更不分段。合爲一節。伏未知此意亦如何。如以爲大段狂僭。且失本圖之旨。則卽欲焚碎之不留耳。

上宋同春

编辑

侍生本以蒙暗寡陋之見識。猶必欲探討墳籍。以窺古人之意。七年病伏之中。此遂成癖。以此終老。實是區區之至願。而每以上無尊師之誨。傍無彊輔之助爲嘆。今則病狀如此。此計亦恐難成。只自憐悼而已。然於塊蟄寂寞之中。無以遣日。神氣稍勝之時。則不得不繙閱書冊。平日之所欲質疑於大鑑者。每覺紛紜叢集於中。而旣不得親自承誨。以問目往復。又非調病人所爲。姑不敢爲矣。數日前。君美令公。自泮中來訪。穩敍半日。因美令聞泮中方儲渾天儀。侍生曾於渾天說。璣衡圖中。亦有未能詳解者。遂因此費了一場閑言語。仍以必欲一番仰稟之意。對話而罷矣。蓋古人雖遭逆境。至如此等請問。未必廢闕。僭妄之嫌。亦有不避者。而今則世道之危險如此。侍生又是積謗之叢。不知因此又得何樣新謗也。更乞下覽後。卽卽付丙。或賜還擲。幸甚。

別紙

编辑

書傳璿璣玉衡圖中所謂四遊之儀。終未能詳解其命名之義。蓋天之運行。只云繞地左旋。日月星宿。亦隨天以轉而已。王蕃渾天本說及諸書所論中。雖論天各異。而皆不以天爲四遊。只周禮註。有天地四遊升降之語。而此所謂四遊。亦言地之遊轉四方於三萬里之中。非謂天之四遊也。而璣衡圖中。名其最在內者曰四遊。未知此所謂四遊者。指何而言耶。以圍刻度數者觀之。則象天之體也。若以爲指天而言。則天無四遊之義。似不可只以其左旋謂之四遊。以四遊之名觀之。則稱地之義也。若以爲指地而言。則何以象天之度數。而便以四遊爲名耶。天雖左旋。而亦自有二十八宿之廻轉四方者。天無體。指星辰運轉以爲體。故仍以此名之曰四遊而已。實無關於地之四遊之義耶。抑以其衡與環之東西運轉。南北低昂者。比之於地之四遊。因此而上窺諸星之廻轉。故乃借地之四遊之義。名其上之儀曰四遊耶。朱夫子曰。天之運轉者。亦無形質。但如勁風之旋。當晝則自左旋而向右。向夕則自前降而歸後。當夜則自右轉而復左。將朝則自後升而趨前。旋轉無窮。升降不息。是謂天體而實非有體也云。無乃以此而謂之四遊耶。天道左旋。一日一夜。一周天而過一度者。旣是朱夫子集衆說之定論。而又有此晝夜左右旋之語者。何耶。旣未詳其制。又未解其命名之義。書傳本註。亦不分曉。謹此仰稟。

答宋同春

编辑

雨中閉戶。涔涔伏枕。乃於此際。伏承大鑑累紙手復。盥手跪讀。便覺沈痾盡從毛孔中散去也。侍生之妄有所稟者。非敢欲與議於茲事。只是從前病伏中。無以消遣。不得不披閱書籍。曾見盧蘇齋有大學集錄。而多有疏漏處。後見張旅軒又有晦齋先生改正大學圖。遂以此欲知諸先正議論之如何。隨見抄錄矣。豈敢有一毫好奇喜異之意也。庸學之如此侍生。亦豈全然不知。最是行而後言者。乃後學頂門一針。旣不能行。則固不當妄有所言。又況妄議其新奇之異論耶。蓋所以抄錄者。不過病裏遣閑擧儒類抄之類。而所以仰稟者。亦未知退,栗兩先生所論之各異。欲得回敎。祛此疑惑而已。夫豈有他意哉。以此抄錄。以此仰稟。皆無關於本書本旨。反未免爲有害於蒙學者。亦侍生之所已知。而旣有所疑。不敢有隱於大鑑矣。今承反復回敎。何異親承提誨於函丈間也。類聚諸圖。如不至於大以爲悖妄。則只俟早晩病勢少間。一番點檢。躬進面稟伏計。大學格致傳說抄錄者。亦當從容呈覽也。泮中所藏璣衡之制。若無激水旋回之法。則誠可疑也。未知崔學士所校定者如此耶。恨不得親見而質疑耳。侍生於前後屢承大鑑畏約太過之誨。誠是至訓。尋常佩服。而第此所遭。異於他事。常以拘於醫藥。尙在城裏爲愧。以此形迹。當此時勢。其所以自處者。亦有所不得不爾者耳。來便立促。胡草不宣。

上宋同春

编辑

下送朱書記疑二冊。次第奉領。從前所嘗疑晦而未解者。今可釋然。益感大鑑必欲誘進蒙陋之盛意。無以仰喩。侍生曾以退陶先生集中答釋於門人知舊之以問目仰質者。抄出以觀。而常恨其太略矣。今得此錄。如入龍宮蛟室。便覺衆寶之溢眼。不但爲帳中祕而已。但此錄所釋。亦只節要中語。則猶不如略其易而專其難。盡解全集之爲益廣無漏也。伏未知如何如何。大學集覽兩卷。旣有抄錄。又承大鑑下索。不敢終祕。謹此仰呈。胡雜若此。而病中未及改寫。又未及改正其誤字。尤不足以仰塵淸覽耳。後生末學。於朱夫子大學一書。固當奉之若神明。豈敢妄議新奇之論。以亂心志。而朱夫子以前河南兩夫子所改定者。亦自各異。朱夫子以後董黃以下諸公所論諸說。亦各不同。逮至我晦齋先生。又著爲章句補遺。退,栗兩先生。自有定論。而栗谷先生。亦有以聽訟釋本末未穩當之語。於此亦可見義理之無窮。先儒於異端之書。亦或有觀其所以爲說之如何者。則觀此諸說。參究是非。益有以見朱夫子當時取捨更定者至精至深至審至密。後世莫敢擬議而決從其說。有若李仲久之答退陶先生者。亦後學博而約之之一道也。非如尹希仲輩妄改本書。擅自立說之比。而然其抄而錄之者。猶懼其終不免爲趨新好奇之歸。伏望大鑑一賜登覽。哂其狂妄。仍以數行文字。書於其後而箴戒之。如何如何。先祖考講語及其它數條。毋關格致傳之更定。而並此收錄矣。删去似可。亦乞下敎。太極圖諸圖說類聚者。只俟他日呈覽稟裁耳。不宣。

上宋同春

编辑

昏禮。親迎也。自省徑易行。而我國士大夫不肯行。久已成俗。先正諸賢。亦或有未免隨俗者。端相尋常爲訝。而近來。湖中始行此禮。庶幾古禮之復見於今日也。年前長女昏時。端相欲行親迎之禮。李一卿令公以壻家。亦嘗有此意。與之相合。遂行此禮。其間小小節目及新婦服色與同牢饌品等事。有些從俗降殺者。蓋親迎之義。重在於男先女女從男也。若其服色饌品等節。亦皆一如古禮則好矣。第於其間。亦有不可猝然盡變時制者。此則昔賢。亦有從其時制之處。故姑先其大者而行之。以爲次第漸變之地矣。今者。端相又將行次女之昏。金久之令公。卽壻家也。端相在城裏。則自可如前相議而行之。今此出在郊外。一家眷屬。亦皆出來。昏期不遠。勢將行禮於此處。雖未及與久令相議。而端相旣無入去之勢。久令家亦難出來。久令只率其子而來。一依俗禮而行之。則固可爲之。而第端相本意。必不欲行俗禮。況旣行親迎於長女婚時。則到今還行俗禮於次女之婚。事極無據。而卽今兩家事勢。俱適如此。此無入去之勢。彼亦無出來之勢矣。朱夫子所謂令妻家就近處設一處。却就彼往迎。歸館行禮及妻家出至一處。壻卽就彼迎歸。至家成禮。此兩節。皆有所難便。不可行者。伏未知事勢難便如此。則將如何變通耶。中國則固勿論。以我國言之。兩家或在相距絶遠之地。無就近之勢。則未知何以爲之。朱夫子所謂就近處設一處却就彼往迎歸館行禮云者。其節目當如何。聞大鑑曾已行之云。伏乞詳細回敎也。端相今日所處。旣變常道。居變常之地。則亦不無行權合經之宜。兩女婚時。各行兩禮。雖似無據。而事勢如此。姑且屈意。此一番則還行俗禮。亦無不可耶。伏望特賜反復指敎。如何。

答宋同春丙午

编辑

纔修一書。同封挽幅。送於忠監處。俾卽傳達於座下矣。卽伏承大鑑累紙手札。字字痛涕。自不覺繼之以血也。亡兄之受知於大鑑與尤齋大鑑。雖在中年。而其契許之深。非尋常士友陽浮慕者之比。常自以爲方寸相照。山河不隔。今此下書中所謂相離或遠或近。相問或疏或數。而一心常如有恃。榮辱義同。痛痒相關者。此實亡兄平日心事。平日言語。而遽此先歸。長臥大化之中。乃使大鑑以此語慰侍生。侍生焚灼之肝腸。益覺寸鑿。若何而自堪。更將何辭而仰對耶。亡兄向來之事。固知知者知之。公議已定。而其前後終始。必欲以身當之。指天爲證。以白冤橫者。惟我大鑑與尤齋大鑑而已。大君子之一言。其爲世重輕也如此。侍生於平日。雖不敢以此發之言語。形諸文字。有若私謝者然。而其居常感鏤之次骨。當如何哉。亡兄於年來。不幸嬰疾。氣貌髭髮。皆變昔日。而然其稟賦完厚。不比侍生虛孱悴弱之甚。雖當遲暮之節。亦非崦嵫之境。方擬收功藥餌。還復舊觀。豈料今日遽使侍生獨留人世。抱此無涯之痛也。侍生孤露之後。只恃亡兄恩義之隆。實同父子。平居一室。亦不忍暫離。今乃於轉眄之頃。奄作千古。獨此積病之一身。孑孑孤立。更以何心。久於斯世乎。有時夢覺。天海茫茫。五內盡裂。髓淚並枯。固知人生夢幻。畢竟同歸。古人所謂悲不幾時。不悲者無窮期者。眞是達語。非不知理固如此。猶不能自寬。奈何奈何。每見寡嫂奄奄將盡。諸兒呼擗難支之狀。便欲卽無此身。更不知此。而亦不可得。慟哭何言。慟哭何言。葬地已定於先塋。資命追下於身後。觸處摧隕。如狂如醉。縱使侍生鐵石爲腸。幾何其不銷鑠而就盡耶。下送乾杮二貼。大棗一斗。黃燭一雙。一一仰領。卽依下敎。燃燭薦果於朝夕之奠。若使死者有知。豈不感結於冥冥之中耶。諸兒及渾室上下銘謝痛絶之悃。尤難形喩也。萬萬非筆札可旣。姑此不宣。

別紙

编辑

侍生於數日前。與地師潘好義及一二士友之解形家言者。親往加平先塋。卜得葬地。仍擇發引及安葬之日。前頭三月及四月兩朔。皆是月剋。元不用擇日之規則已。若未免擇吉。則亦不可仍用。五月則太遠。且不無僭逼之嫌。萬萬不得已擇日於二月之晦。喪出於正月初一日。以日計之。則幾滿六十日。而以月計之。則有違三月之制。此極未安而亦無奈何。仍用此日。未知於禮如何。雖犯月剋。擇用於三四兩月之內爲可耶。縱使太遠且有僭逼之嫌。而退定於五月爲可耶。詳細下敎。

亡兄前夫人葬於先塋之內者。已將三十年矣。今者亡兄之葬。在於一山內相望之岡。若以程,張,朱諸先生之言。一依禮文而爲之。則今於亡兄之葬。似當以前夫人遷奉。合葬於新穴。寡嫂後事。則別爲一所。而此則有些形勢恐難如此者。且今年。非前夫人葬地破舊墳之歲也。雖欲一依禮制爲之而有不可得也。地中之事。不可預知。三十年久遠之墓。到今遷奉。事極重難。而此則有不暇計。勢將從俗禮。待得破舊墳吉年。移窆前夫人於亡兄墓前。虛其一邊。以爲他日寡嫂後事之地。爲三墳品字之形。未知此制如何。雖是俗制。而亦不害於義理耶。侍生家先世兩代。亦有前後兩室。而元妃則不但不爲合窆。至於葬在別岡。而繼室則與之同塋而異墓。此則似非禮意。雖有從先祖之語。恐難遵用。伏未知如何。亦乞明敎。

前頭葬日。若果仍用於二月二十七日。則二十九日。乃返魂至家之日。而寒食節祀。在於三月初二日。其間只隔一日。而栗谷先生有卒哭後則先世墓祭減饌品。只以一獻薦行之語。今者旣行葬禮。而猶未卒哭。則先世墓祭一款。將何以爲之。雖未行卒哭。而亡兄墓祭。亦可一依卒哭後墓祭之式而行之耶。並乞詳敎。

上宋同春

编辑

旱炎此酷。伏不審大鑑體候神相萬安。區區懸慕之至。內而南疏之變。外而北査之辱。恐是天地間氣數使然。不知前頭時事竟將如何。仰屋吁歎之極。更何云喩。侍生杜門田廬。倏逢新秋。觸境增痛。掩淚度日。近者。幸得一區林壑於此地紫芝山洞中。頗有幽靜之勝。方營數椽於溪上。以爲終焉之所。而第書生計拙。未易完就。且以上無明師之誨。傍無彊輔之助爲歎。何由縮地。日承淸誨於座下耶。每念及此。自不覺愴悢興懷耳。似聞尤齋大鑑深入葩串絶境。書信亦難憑。曷勝悵黯。適因有答於持叔令兄。草此付候。不宣。

昨日。杆城丈印寄兩先生年譜四冊。此書一出。有若太陽高揭。群昏自廓。而第今日紛紜。又此繼作。不知後世又孰任此責者。竊恐自此以至戍會之前。更未見陽日進而道日長之時。天實爲之。謂之何哉。謂之何哉。病伏丘壑。只自吁歎而已。

答宋同春己酉

编辑

卽因永安兄所傳。伏奉下書。始知尤齋大鑑之行。昨已浩然渡江。驚愕失圖。不知所書。儒賢行道之難。自古如此。今何獨不然。然不料遽至於此。天耶人耶。奈何奈何。今者大鑑獨自留落之苦。豈待下敎而知之也。然今日此事。元非出於上意衰薄。而然大鑑進退。則恐不可不十分從容。以毋孤聖上落莫倚重之至意。似乎適中。伏未知如何如何侍生前後恩命至此。旣不至狂易喪性。則寧無感激趨謝之意哉。只是澌惙已極。尙此委頓。半日之程。無路自致。倘於前頭眞元少復。日氣漸暖。則必欲忍死登途。一謝天陛以歸耳。燈下胡草。不能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