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三十四 高麗史
志第三十五 高麗史第八十
志第三十六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鄭麟趾奉 敎修

食貨三[1]

编辑

祿俸妃主、宗室、文武班、權務官、東宮官、致仕官、西京官、外官、州鎭將相將校、雜別賜、諸衙門工匠別賜

编辑

高麗祿俸之制,至文宗大備。以左倉歲入米粟麥,摠十三萬九千七百三十六石十三斗,隨科准給,內而妃主、宗室、百官,外而三京、州府、郡、縣,莫不有祿,以養廉恥。而以至雜職、胥史、工匠,凡有職役者,亦皆有常俸,以代其耕,謂之別賜。西京官祿,以西京太[2]倉,歲輸西海道稅粮一萬七千七百二十二石十三斗,給之,外官祿,半給於左倉,半給於外邑。高、元以後,國家多故,倉廩虛竭,祿秩不如元科,宰相之俸,數斛而已。今取其制之可攷者,具列于後。

妃主祿

编辑

○文宗三十年定。二百三十三石五斗諸院主,二百石貴、淑妃,諸公主,宮主

○仁宗朝更定。三百石王妃,二百石貴、淑妃,諸公主,宮主。 仁宗朝更定:三百石[王妃]二百石[貴淑妃諸公主宮主]。

宗室祿

编辑

○文宗三十年定。四百六十石十斗,四百石,三百五十石尙書令,三百石守太尉侯,二百四十石守司徒、司空伯,二百二十石司空

○仁宗朝更定。六百石國公,三百五十石諸公,尙書令,三百石諸侯,二百四十石諸伯,二百二十石諸守司空

文武班祿

编辑

○文宗三十年定。四百石。中書、尙書令,門下侍中。三百六十六石十斗。中書、門下侍郞。三百五十三石五斗。諸殿太學士,叅知政事,中樞院使,同知院事。三百三十三石五斗。左、右僕射。三百石。六部尙書,左、右常侍,御史大夫,中樞院副使,簽書院事,翰林學士承旨,三司使,中樞院直學士,判閤門事,上將軍。二百八十石。試六尙書、左右常侍。二百四十六石十斗。判禮賓、衛尉、大府、司宰、太[2]僕事。二百三十三石五斗。六卿,秘書、殿中監,尙書左、右丞,國子祭酒,判將作、少府事,大將軍。二百十三石五斗。試六卿、秘書、殿中監、尙書左右丞、國子祭酒。二百石。直門下,判司天、太[2]醫事,吏部諸曹侍郞,給事中,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將軍。一百八十石。試諸侍郞、給事中、中書舍人、御史中丞。一百七十三石五斗。司天監,左、右諫議,將作、少府、軍器監。一百六十石。引進使,試諫[3]議、將作、少府、軍器監。一百五十三石五斗。[2]醫監,六少卿,國子司業,秘書、殿中、將作、少府少監,內常侍,閤門使,試引進使。一百四十石。試太[2]醫監、六少卿、國子司業、秘書、殿中、將作、少府少監。一百二十石。司天、軍器少監,左右司,吏部諸曹郞中,御史雜端,秘書、殿中丞,起居郞,起居舍人,閤門副使,中郞將。一百石。起居注,試司天、軍器少監、左右司、吏部諸曹郞中、御史雜端、秘書、殿中丞。九十三石五斗。侍御史。八十六石十斗。左右司,吏部諸曹員外郞,左、右補闕,殿中侍御史,六局奉御,郞將。八十六石四斗。[2]醫少監。八十三石五斗。試起居郞、起居舍人。八十石。引進副使,太史令。七十三石五斗。試太[2]醫少監、左右司、吏部諸曹員外郞、六局奉御。六十六石十斗。司天四官正,殿中內給事,左、右拾遺,六衛長史,七寺丞,侍御醫,試引進副使、太史令,太[2]初、春德門、重光殿侍衛。六十三石五斗。閤門祗候。六十石。諸陵、太[2]廟令,試四官正。五十三石五斗。秘書郞,國子、大府、將作丞,內庫使,試諸陵、太[2]廟令。四十六石十斗。門下錄事,中書注書,六局直長,軍器丞,別將,試秘書郞、國子、大府、將作丞、內庫使。四十六石。內殿崇班。四十石五斗。司天丞。四十石。尙書都事,七寺主簿,少府、將作、國子主簿,試軍器丞、門下錄事、中書注書。三十六石十斗。試尙書都事、七寺主簿、少府、將作、國子主簿。三十三石五斗。掖庭內侍伯,散員。三十三石。試司天丞。三十石。國子博士,東西頭供奉官。二十七石。太學博士,試國子博士。二十六石十斗。太師,太傅,太保,太[2]尉,司空,司徒,中尙、太[2]倉、太[2]官、太[2]盈、太[2]樂、掌冶、供驛、內園、典廐令,太[2]史丞,司天主簿,左、右侍禁。二十五石。試大學博士。二十三石十斗。試掖庭內侍伯。二十三石五斗。左右班殿直,校尉,試中尙、太[2]倉、太[2]官、太[2]盈、太[2]樂、掌冶、供驛、內園、典廐令。二十二石五斗。諸陵、太[2]廟丞。二十石。四門博士,武學博士,六衛錄事,中尙、京市丞,軍器主簿,都染、雜織、良醞、司儀、典獄、守宮令,內庫副使,靈臺郞,保章正,秘書、校書郞,殿前承旨,試諸陵、太[2]廟丞。十八石。正陽殿侍衛。十六石十斗。諸殿學士,太[2]倉、太[2]官、太[2]盈、太[2]樂、掌冶、供驛、內園、典廐丞,都校、掌牲令,諸王府典籤,內謁者,翰林醫官,太[2]醫博士丞,律學博士,太史挈壺正,隊正。四十石。內謁者監。十三石五斗。三司副使。十石。國學學正、學錄,都染、雜織、良醞、司儀、典使、守宮、都校、掌牲丞,太史司辰、司曆、監候,尙藥醫佐,尙食食醫,尙乘司庫、司廩,秘書正字,律學助敎,司天卜正、博士,書算博士,呪噤博士,諸王府錄事,太[2]醫助敎、醫正。

○仁宗朝更定。四百石。門下侍中,中書令。三百六十六石十斗。門下平章,中書平章。三百三十三石五斗。叅知政事,左、右僕射。三百石。六部尙書,左右常侍,御史大夫,判閤門事,上將軍。二百五十石。判國子監事,守太[2]尉。二百四十六石十斗。判五寺、三監事,國子大司成。二百三十三石五斗。國子祭酒,秘書、殿中監,大府、太[2]僕、禮賓、衛尉、司宰卿,尙書左、右丞,判少府、將作事,大將軍,試六尙書、左右常侍、御史大夫,攝上將軍。二百十三石五斗。試國子大司成。二百石。判太[2]醫、司天事,諸曹侍郞,給事中,中書舍人,御史中丞,諸將軍,試祭酒、五寺卿、左右丞、秘書、殿中監,攝大將軍。一百七十三石五斗。少府、將作、軍器、司天監,判太[2]廟事。一百六十石。閤門引進使。一百五十三石五斗。[2]醫監,國子司業,閤門使,五寺少卿,秘書、殿中、少府、將作少監,試諸曹侍郞、給舍中丞、少府、將作、軍器、司天監。一百二十石。司天、軍器少監,閤門副使,諸曹郞中,起居舍人,起居郞,秘書、殿中丞,諸中郞將,試太[2]醫監、司業少卿、將作、少府、秘書、殿中少監、閤門引進使、閤門使,攝將軍。九十三石五斗。侍御史。八十石。閤門引進副使,太史令。七十六石十斗。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3],太[2]醫少監,六局奉御,閤門通事舍人,諸曹員外郞,試秘書、殿中丞、諸曹郞中、引進副使、起居郞、起居舍人、司天、軍器少監,近仗、諸衛郞將,攝中郞將。六十六石十斗。左、右正言,監察御史,殿中內給事,四官正,諸陵、太[2]廟令,試諸曹員外郞、奉御、閣門通事舍人、太[2]醫少監。五十三石五斗。閤門祗候,內庫使,七寺丞,六衛長史,秘書郞,尙藥侍御醫,試太史令、殿中內給事、司天四官正。四十六石十斗。軍器丞,六局直長,門下錄事,中書注書,試諸陵、太[2]廟令、近仗、諸衛別將,攝郞將。四十石。司天丞,掖庭內謁者監,七寺主簿,尙書都事,試閤門祗候、六衛長史、秘書郞、侍御醫、七寺丞。三十三石五斗。掖庭內侍伯,試門下錄事、中書注書、軍器丞、六局直長,近仗、諸衛散員,攝別將。三十石十斗。太史丞,司天主簿,太[2]倉、太[2]官、太[2]盈、太[2]樂、掌冶、京市、中尙、內園、供驛、典廐令,左、右侍禁,試七寺主簿、都事、司天丞。三十石。國子博士,東西頭供奉官。二十七石。太學博士。二十三石五斗。諸陵、太[2]廟丞,左、右班殿直,攝散員,校尉。二十石。軍器主簿,內庫副使,六衛錄事,四門博士,秘書校書郞,明經博士,翰林醫官,都染、雜織、司儀、守宮、良醞、典獄令,京市、中尙丞,太史靈臺郞,保章正,試國子博士、掖庭內侍伯、太學博士、司天主簿、太史丞、諸署七品令。十六石十斗。[2]醫丞,律學博士,太史挈壺正,掖庭內謁者,太[2]倉、太[2]官、太[2]樂、掌冶、典廐、內園、供驛丞,都校、掌牲令,諸王府典籤,試諸陵、太[2]廟丞,諸衛隊正。十石。秘書正字,明經學諭,國子學諭、學正,書算學博士,太[2]醫醫正,太史司曆、監候、司辰,司天卜正,呪噤博士,諸王府錄事,尙食食醫,尙藥醫佐,律學、太[2]醫助敎,司儀、典獄、都校、掌牲、都染、守宮、良醞、雜織丞。

權務官祿

编辑

○文宗三十年定。六十石。五部、八關寶、內莊宅使。四十石。都齋、奉先庫、景靈、含慶殿使,玄德、延慶、明福宮使,五部、八關寶、內莊宅副使。二十六石十斗。延德、興慶等諸宮、東、西大悲院使,玄德、延慶、明福宮副使。十六石十斗。都齋、奉先庫、景靈、含慶殿、延德、興慶等諸宮、東、西大悲院、濟危寶副使。十三石五斗。五部、都兵馬錄事,八關寶、內莊宅、刪定、四面都監、勾覆院判官。十石十斗。翰林院直院,寶文閣直閣、校勘、直史館,御書院,留院官,國子兼直學,式目、迎送都監、典牧司錄事,都齋、奉先庫、景靈、含慶殿、倉庫、行廊都監、內弓箭庫判官,玄德、延慶、明福宮,幞頭、聚仙、慶仙店錄事。八石十斗。延德、興慶等諸宮、東、西大悲院、濟危寶、太[2]常府、同文院、書籍店、都塩院、給田都監錄事,祭器、鹵簿都監、東、西材場判官,諸神廟直,神堂、栗浦直,諸窯直,九曜堂直,諸牧監直,延祐、安昌宅、福昌、景昌院典,諸殿守護員。八石。諸壇直、宮直、殿直、陵直,長源亭直,順天館直,三司重監。七石。諸眞殿直。六石。勾覆院重監。

○仁宗朝更定。六十石。五部、興王都監、八關寶、內莊宅使。四十石。五部、興王都監、八關寶、內莊宅副使,都祭、都齋、奉先庫、含慶殿、玄德、延慶、明福宮使。二十六石十斗。都祭、都齋、奉先庫、含慶殿、玄德、明福、延慶、興盛宮副使,東西大悲院、濟危寶、興德、昌樂等諸宮使。十六石十斗。興德、昌樂等諸宮副使。二十石。直翰林,直史舘,殿前承旨。十三石五斗。式目都監、都兵馬、五部錄事,刪定、四面、興王都監判官,內莊宅、八關寶、寶文閣校勘等甲科判官、錄事,御書留院官,勾覆院判官。十石十斗。都齋、都祭、奉先、弓箭庫、惠民局、景靈殿、倉庫、行廊都監判官,迎送都監、典牧¹幞頭、慶仙店、含慶殿、玄德、延慶、明福宮錄事。十石。國學直學八石十斗。秘書校勘,太[2]常府、同文院、書籍店、祭器、鹵簿、給田都監、東、西大悲院、濟危寶錄事,昌樂、承慶等諸宮錄事,東、西材場判官,六窯直,諸牧監直,都塩院、延祐宅衙典,安昌宅、景昌、福昌院、萬齡殿典,諸陵直。

東宮官祿

编辑

○文宗三十年定。三百石。賓客,詹事二百石。少詹事四十六石十斗。詹事府丞四十石。詹事府司直,春坊通事舍人三十六石十斗。詹事府主簿三十三石五斗。試詹事府司直,春坊通事舍人二十三石十斗。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二十三石。試詹事府主簿十六石十斗。左右庶子、左右諭德十三石五斗。侍讀學士,家令,中允,中舍人,率更令僕十石。左右贊善大夫,洗馬,典內,詹事府錄事六石十斗。司儀郞,文學四石。藥藏郞,藥藏丞

○仁宗朝更定。四十六石十斗。詹事府丞四十石。春坊通事舍人,詹事府司直三十三石五斗。試詹事府丞三十石十斗。詹事府主簿,試春坊通事舍人,詹事府司直二十六石十斗。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二十石。賓客,詹事,少詹事,知府事,充東宮侍衛左右僕射上將軍十六石。左、右庶子,左、右諭德,攝詹事,充東宮侍衛六尙書上將軍十三石五斗。侍講學士,中舍人,中允,家令僕,率更令,充東宮侍衛大將軍,左右司禦率府率,左右淸道率府率,左右監門率府率,左右衛率府率十石。左右贊善大夫,東宮侍讀事,典內,洗馬,左右率府率,文學,司儀郞,宮門郞,詹事府錄事五石。司經,率更事,率更丞,旅賁中郞將四石。藥藏郞,藥藏丞

致仕官祿

编辑

○仁宗朝定。三百石。門下侍中,中書令一百八十石五斗。門下平章、中書平章事一百六十六石十斗。叅知政事,左、右僕射一百五十石。尙書,上將軍一百二十三石五斗。判禮賓、衛尉、大府、太[2]僕、司宰寺、秘書、殿中省事,大司成一百十六石十斗。試尙書,判少府、將作事,左、右常侍,御史大夫,尙書左、右丞,攝上將軍、大將軍,五寺三監等官卿、監

西京官祿

编辑

○文宗三十年定。二百四十六石十斗。兵、戶部尙書二百二十六石十斗。攝尙書二百石。大府、司宰卿,少府監一百八十六石十斗。攝卿、監一百七十五石五斗。兵、戶部侍郞一百四十六石十斗。攝侍郞,軍器監一百三十三石五斗。大府、司宰少卿,少府少監一百十三石五斗。攝少卿、少監九十三石五斗。兵、戶部郞中,軍器少監八十石。試郞中、軍器少監六十六石十斗。兵、戶部員外郞五十三石五斗。試員外郞四十石。大府、少府、司宰丞,左、右營長史三十三石五斗。軍器丞,試大府、少府、司宰丞、左、右營長史二十六石十斗。大府、少府、司宰主簿,試軍器丞二十石。[2]倉、太[2]官令,試主簿十六石十斗。軍器主簿,良醞、雜材令,試太[2]倉、太[2]官令十石。[2]倉、太[2]官丞八石。良醞、雜材丞權務官。四十石。五部、禮儀、營作、勾覆院、四面都監使二十六石十斗。五部、禮儀、營作、勾覆院、四面都監副使十六石十斗。正設、陳設院、刪定都監、藥店、雍和、迎仙、綾羅店副使十三石五斗。大悲院、諸學院、八關寶、貨泉務副使十石十斗。五部、禮儀、營作、勾覆院、四面都監判官、錄事八石十斗。正設、陳設院、刪定都監、藥店、雍和、迎仙、綾羅店、大悲院、諸學院、八關寶、貨泉務判官,醫學院博士

○明宗八年四月,更定。食祿米一年納一萬三千一百三十六石,幷移納上京倉,轉米稅租,幷一萬三千一百三十六石十三斗三升,除六曹令、丞及別將、校尉、隊正,歲給祿六百二十石,燃燈、八關、齋祭、客使等,年內用度,都計四千三百二十一石二斗,及年內別齋祭等,不虞之備,一千五百石外,幷移納上京倉。留守員及法曹一員,歲給西京倉祿,都計三百二十石九升,幷以龍岡、咸從、成州祿位餘田,歲入三百五十石三斗一升,支給。

外官祿

编辑

○德宗元年七月,定。東京官祿。二百五十石。留守一百三十石。判官七十石。司錄六十石。掌書記三十石。法曹

○文宗朝定。二百七十石。知西京留守事二百二十三石。東京留守使二百石。西京副留守,南京留守,八牧使,安西大都護使一百二十石。南京副留守,八牧副使,安西大都護副使一百石。蔚、禮、金、梁、豐等州防禦[4]使八十六石十斗。開城府使,東、西、南京判官,八牧判官,安西大都護判官,仁、水、原、公、洪、俠、春、東、交、平、谷等州使,天安、南原、長興、京山、安東等府使,古阜、靈光、靈岩、寶城、昇平等郡使六十六石十斗。東京副留守四十六石十斗。東、西、南京司錄、叅軍事,禮、金、豐等州防禦副使四十石。開城府副使,東、西、南京掌書記,八牧、安西大都護司錄,仁、水、原、公、洪、俠、春、東、交、平、谷等州副使,天安、南原、京山、安東、長興等府副使,古阜、靈光、靈岩、寶城、昇平等郡副使,蔚、梁州防禦副使,白嶺鎭將三十三石五斗。禮、金州防禦判官三十石五斗。蔚、梁州防禦判官三十石。開城府判官二十六石十斗。仁、水、原、公、洪、俠、春、東、交、平、谷州判官,天安、南原、京山、安東、古阜、靈光、靈岩、寶城、昇平判官,江東、江西、中和、順和、江華、固城、南海、巨濟、一善、管城、大丘[5]、義城、順安、基陽、遂安、瓮津、臨陂、進禮、金堤、富城、嘉林、陵城、耽津、海陽、金溝等縣令,白嶺鎭副將二十石。東、西京、八牧、安西大都護法曹,江華、一善、管城、大丘、義城、順安、臨陂、進禮、金堤、富城、嘉林、陵城、耽津、瓮津、海陽等縣尉十六石十斗。固城縣尉十三石五斗。開城法曹

○肅宗六年二月,判,外官吏邑祿,給公須[6]租。

○仁宗朝定。二百石。西京留守一百六十六石十斗。東、南京留守一百二十石。安西、安北大都護副使,安邊、安南小都護使,八牧副使八十六石十斗。東、西、南京判官,安邊、安南都護副使,安北、安西都護判官,八牧判官,諸知州府郡事六十石。雲、龍、延、昌、靜、朔、麟、孟、定、長、義等州,寧德、定戎、平虜、威遠、寧朔、淸塞、寧仁、宣德、元興、耀德、寧遠等鎭副使四十六石十斗。西京錄事,宣、鐵、和、金、梁、蔚、禮、溟、豐等州副使四十石。東、西、南京掌書記,安邊、安南都護判官,安北、安西都護,八牧司錄兼掌書記,諸知州府副使,雲、龍、麟、延、孟、昌、義、靜、朔、長、定等州判官,定戎、淸塞、平虜、威遠、寧仁、寧朔、宣德、寧德、元興、寧遠等鎭判官,靜邊、永興、鎭溟、龍津、長平、朝陽、白嶺等鎭將,撫、渭、博、嘉、肅、慈、郭、殷、成、順、德、高、文、豫、龜、泰、宜、交等州副使,安義鎭副使三十三石五斗。宣、鐵、和、金、梁、禮、溟、豐、蔚等州判官,龍岡、咸從、通海、永淸、金壤、瓮津、翼嶺、高城、杆城、三陟、蔚珍、固城、巨濟等縣令二十六石十斗。成、順、德、撫、郭、嘉、龜、泰、渭、肅、慈、殷、高、文、豫、宜、谷、平、春、東、交、水、仁、原、洪、公、俠、昇等州判官,昇天、天安、長興、安東、京山、開城等府判官,南原、古阜、靈岩、靈光、實城、密城判官,安義、陽岩、雲林、隘守等鎭將,靜邊、龍津、長平、朝陽、白嶺等鎭副將,鎭溟縣尉,西京六縣令,江華、耽羅、長湍、海陽、遂安、嘉林、富城、金口、臨陂、進禮、金堤、南海、珍島、綾城、管城、大丘、一善、義城、基陽、順安、延日、東萊、萬頃、牛峯、盈德、金浦等縣令二十三石五斗。龍岡、咸從、通海、永淸、高城、杆城、金壤、翼嶺、三陟、蔚珍、瓮津、固城、等縣尉,安戎鎭將二十石。東、西、南京、安北、安西都護,黃、廣、淸、忠、全、羅、晉、尙、龍等州法曹,永豐、樹德等鎭將,十三倉判官,西京六縣尉,嘉林、富城、臨陂、進禮、金堤、海陽、綾城、耽羅、管城、大丘、一善、江華、義城、順安、東萊、遂安等縣尉,諸監務十六石十斗。安南都護法曹,溟州、豐州法曹十五石十斗。安邊都護法曹十三石五斗。開城、昇平、安東、京山等府、春、公、洪等州法曹

州鎭將相將校祿

编辑

○睿宗十六年十一月,定。四十石。中郞將三十三石。郞將,攝中郞將二十石。攝郞將,或十八石十八石。別將十四石。校尉九石。隊正

雜別賜

编辑

○文宗三十年定。過年別賜。米五十石。國大夫人十石。左右番中禁都知行首八石。御殿侍女,左右番件班中禁七石。左右件都知六石十斗。三司計史四石五斗。試三司計史,別駕四石。御殿侍婢,老奴二石。進房燈燭小奴,小親侍稻十三石。大府計史十石。同一科計史仕三百日以上別賜。米十二石。內侍散職員,茶房散職員,內侍散職人吏,省待詔十石。中書門下省待詔,翰林待詔,御引駕八石。閒茶房南班員,同飯色員,衣房員七石。中書門下直省,中樞院直省,禮成江船頭行首校尉六石十斗。尙食局指諭南班員,客省承旨、孔目、都衙,女直丹渤海通事六石。御廚人吏,御醬庫南班員,茶房人吏,宮闕都監枝色員,及作上員五石五斗。臺一科知班,閤門承旨五石。中書門下省、中樞院試直省四石十三斗三升。內庫南班員四石。臺二科知班,臺試知班,閤門試承旨,閤門一科廳頭,中書門下省、中樞院借直省二石十斗。臺二科試知,班二科廳頭仕一百八十日以上別賜。米,一科十石,二科八石。御茶房員吏,內供膳,殿前承旨一科六石,二科四石。內承旨,及供膳

諸衙門工匠別賜

编辑

並以役三百日以上者,給之。

○文宗三十年定。軍器監。米十石。皮甲匠指諭一,牟匠指諭一,和匠指諭一七石。皮甲匠行首指諭副承旨一,牟匠行首宣節校尉一,和匠行首校尉一,白甲匠行首副尉一,長刀匠行首陪戎副尉一,角弓匠陪戎校尉二六石。漆匠左右行首校尉二,鍊匠左右行首二稻十五石。白甲行首大匠一,長刀行首副匠一,弩筒副匠一,旗畫業行首校尉一十二石。箭匠左右行首校尉二,箭頭匠行首副尉一十石。皮匠指諭校尉、行首大匠各一中尙署。米十五石。畫業指諭一十石。小木匠指諭承旨、行首校尉各一八石。韋匠指諭承旨一,紅鞓匠行首校尉一,朱紅匠指諭副尉一七石。雕刻匠[5]指諭殿前一、行首校尉一,螺鈿匠一六石。漆匠左右行首校尉二稻十二石。花匠校尉一,紙匠行首副尉一十石。珠簾匠行首一,竹篨匠行首校尉一,御盖匠校尉一,黃丹匠校尉一,梳匠行首校尉一,磨匠行首校尉一掌冶署。米十石。銀匠指諭殿前一,和匠指諭內殿前一七石。銀匠行首校尉二,和匠行首校尉二六石。白銅匠行首副尉一,赤銅匠副尉一,鏡匠行首校尉一,皮帶匠行首校尉二稻十二石。金箔匠行首校尉一,行首大匠一,生鐵匠左右行首大匠各一都校署。米二十石。木業指諭一,石業指諭一十石。木業行首校尉一稻十五石。雕刻匠指諭殿前一十石。石匠行首一,粧覆匠行首校尉一,泥匠行首一尙衣局。米十石。繡匠指諭一,幞頭匠殿直同正一八石。幞頭匠指諭承旨一六石。靴匠行首校尉一,帶匠指諭承旨、行首校尉各一稻十二石。幞頭匠行首校尉、行首副尉各一,花匠校尉一十石。靸鞋匠校尉一七石。笏袋大匠一雜織署。米七石。罽匠指諭承旨同正一、行首校尉二六石。繡匠行首校尉一掖庭局。米七石。錦匠指諭承旨一六石。羅匠行首校尉一稻十五石。錦匠行首大匠一十石。綾匠行首副正一尙乘局。稻十石。大韂匠行首校尉一,鞍轡匠指諭副尉一,鞍褥匠行首校尉一,鞍鞽匠行首副尉一,馬匠行首校尉一,持馬匠校尉、副尉各一[2]僕寺。稻十石。大韂匠行首校尉一,鞍褥匠行首校尉一七石。皮匠行首一內弓箭庫。米七石。角弓匠行首校尉一稻十二石。箭匠行首校尉一,箭頭匠行首副尉一,弓袋匠行首校尉一[2]樂管絃房。米,一科十石。唐舞業兼唱詞業一,笙業師一,唐舞師校尉一八石。御前兩部都廳七石。琵琶業師、校尉,閤門使同正二科八石。杖鼓業師二,唐笛業師二,鄕、唐琵琶業師各一,方響業師、校尉一,篳篥業師一,歌舞拍業師一,中笒業師一

○宣宗五年閏十二月,判:「文武百官,三月,前,差,六月,前,出官人,全祿,六月,後,出官,半祿。三月,後、六月,前,差,十月,前,出官,半祿,十月,後,出官,除祿。」

○睿宗十年三司改定祿折計法:「大絹一匹,折米一石七斗,絲緜、小絹,各一匹,折七斗,小平布一匹,折一斗二升五合,大綾一匹,折四石,中絹一匹,折一石,緜紬一匹,折六斗,常平紋羅一匹,折一石七斗五升,大紋羅一匹,折二石五斗。」

○明宗十年七月,左倉別監奏:「隨祿科多少,以田米四石,當粳米三石,賜給。」從之。十四年正月,減文官試職之祿。十六年九月,左倉竭,無以頒祿,借典牧司所蓄白金六百二十四斤、布六千匹、將作監布三萬匹,以補之。

○高宗四十六年正月,太[2]倉御史奏:「倉廩已匱,無以頒祿。」乃以崔竩別庫米一萬五千石,補四品以下祿俸。十一月,太[2]倉頒五品祿,倉匱,只給數十人。

○忠烈王六年十月,以修戰艦,營宮室,右倉罄竭不支,令左倉,量减雜權務,封倉祿俸,以補右倉之費,後有右倉所入,抵數輸還。然左倉亦竭,宰樞封倉,減半前科,雜權務,唯粳麥各一石耳。九年正月,賜武士屬散者六十餘人今年俸,政房欲釋怨止謗,故有是命。十四年五月,命追給內僚。丙戌。丁亥,兩年祿,殿中侍史田儒,左倉別監張巡等以謂:「倉儲殫竭,當年祿俸,猶未贍,宜俟羨餘,乃給。」內僚訴於王,下儒等于獄。

○忠宣王二年八月,檢校宰臣,請俸者衆,李公世、朴全之、金瑫、李溫、申汝桂、趙延壽、白頤正、閔頔外餘皆停祿。溫宦者也,宦者,檢校受祿,自溫始。

○忠肅王七年八月,下旨:「異姓諸君,亦除顯官宰樞,前者,倉官奏,降一科給祿。未合於理,自今,與顯官宰樞,同科給祿。」十一年三月,敎曰:「食君之祿,而二其心,非人臣也。其上書京師,請立瀋王者,三品致仕以上,皆停祿俸。」十六年十月,廣興倉頒祿,時,國無紀綱,人無廉恥,諸衛散員別將等,親到倉門,或冒受,或劫奪。糾[7]正不能糾[7]治,手執鞭杖,終不能禁。

○恭愍王元年正月,監察司啓:「諸君閑居食祿,請停俸。」從之。二月,下旨:「重祿勸士,國初,盖有成法。中世以降,井地不均,公府漸耗,官吏不足以養廉,欲望其礪節,難矣。有司袪不急之官,禁兼幷之家,以實倉廩,以增俸祿。」五年六月,敎曰:「忠信重祿,所以勸士,宜令有司,量宜加給。且雞林、福州、京山府所貢綾羅紬布,毋得納德泉庫,輸之廣興倉,以補百官之俸。」六年九月,頒祿,時因倭寇,漕運不通,九品祿科,不給。七年五月,都評議使司啓:「近因倭寇,漕運不通,百官祿俸不給,請諸封伯,已行侍中者,從宰樞科,其餘伯,依異姓諸君科。」從之。十一年二月,減定成衆各司給料。六月,監察司上言:「大軍之後,公私俱匱,甚可慮也。况慶尙道,國之根柢,宜廣儲蓄,以備不虞。今隨駕員吏,仰資廩給者,月費三千餘石。朝官衛士,不可減省,宦官之輩,未有定額,耗廩太多,除供職外,餘悉汰去。又今,軍餉不給,而各道賜米頗多,自今,不得已有內賜,則下旨都堂,施行。」是年,密直提學白文寶上箚子曰:「三代之制,大國方百里,其次方七十里,大國之卿祿,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可食七十人,士可食三十六人,下士與庶人可食九人,今吾東方,千里者二,山林雖居其半,十倍於百里之國,而卿大夫之祿,不足以食九人,况其餘乎?重祿之術,宜令所司,五品以上,更議申聞。」

○辛禑元年二月,令:「德泉庫輸納,元係廣興倉紬布,一依。丙申,年宣旨,還屬廣興倉,以贍百官之俸。」四年五月,以漕船不通,始頒初番祿,權勢家奴,操梃叫[8]號,爭先奪攘蹂躪,死者二三人。十二月,憲司上䟽略曰:「古者,非有功不侯,今封君甚衆,近因倭寇,漕運不通,倉廩虛竭,除省宰封君外,其餘封君,請勿頒祿。」六年五月,憲司上䟽曰:「古者,各領員將,專爲宿衛防禦而設,近來,不考勤慢,皆給其祿,故員將安坐食祿,以致宿衛單寡。請自今,考其勤王事者,給祿。」禑納之。七年八月,頒祿。舊制,頒祿,必以七月,七日,今因倭寇,貢賦不至,至是始頒。然宰相之俸,不過數斛,七品以下,只給布子。十三年正月,以廣興倉告匱,減百官俸。

○恭讓王二年七月,都堂啓曰:「非有功,不封,古之制也,近不論功德之有無,官資之崇卑,封君者太多。乞自今,非立大功封君,及贊成事以上封君者,不許給祿。」從之。三年正月,三司左使成石璘,請宦官祿,每品,減一等,王只罷月,俸。十月,頒封倉祿,一品至三品,各賜一石,其餘各品不及。

常平義倉

编辑

常平義倉昉於漢唐,饑不損民,豐不傷農,誠救荒之良法也。國初,祖其意,而創置黑倉。

○至成宗五年七月,敎曰:「予聞,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國以人爲本,人以食爲天。肆我太祖,爰置黑倉,賑貸窮民,著爲常式。今生齒漸繁,而所儲未廣,其益以米一萬碩,仍改名義倉。又欲於諸州府,各置義倉,攸司檢點州府人戶多少,倉穀數目,以聞。十二年二月,置常平倉于兩京、十二牧,敎曰:「漢食貨志:『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價,以年豐歉,行糶糴,民有餘,則歛之以輕,民不足,則散之以重。』今依此法行之,以千金,准時價,金一兩,直布四十匹,則千金,爲布六十四萬匹,折米十二萬八千石。半之爲米六萬四千石,以五千石,委上京京市署糶糴,令大府寺、司憲臺,共管出納。餘五萬九千石,分西京及州郡倉一十五所,西京委分司司憲臺,州郡倉,委其界官員管之,以濟貧弱。」

○顯宗十四年閏九月,判:「凡諸州縣義倉之法,用都田丁數,收歛,一科公田一結,租三斗,二科及宮寺院兩班田,租二斗,三科及軍其人戶丁,租一斗,已有成規。脫遇歲歉,百姓阻飢,以此救急,至秋還納,毋得濫費。」

○仁宗五年三月,詔:「務儲官穀,以待救民。」

○明宗十八年三月,下制:「倉穀,本爲百姓種子日料,春頒秋歛,貴得成實,年來不實,因此失農,非先王爲民制法之意也,若有糟糠相半,監收不實,則以其罪,罪之。」

○忠烈王二十二年六月,中贊洪子藩上書:「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國家,素無儲蓄,倘有凶荒,難以救活。宜於中外,創置義倉,戶歛米穀,以時收積,以備緩急。」

○恭愍王二十年十二月,敎曰:「救荒賑飢,王政所急,忠宣王,嘗置有備倉,又設烟戶米法,其慮甚遠。比來,名存實亡,殊失賑濟之意,其復忠宣王常平義倉之制。」

○辛禑四年八月,憲司上言:「諸道連年旱荒,軍食不給,民轉溝壑,誠可痛心。宜令守令,審今歲豐凶之狀,量戶大小,出穀有差,藏之州廩,以救來歲之荒,且備不虞之用。」

○辛昌元年八月,楊廣道都觀察使成石璘啓:「道內之民,因水旱,不得耕耨,種食俱乏,今後,請於州郡,置義倉。」從之。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大司憲趙浚等上䟽曰:「常平義倉之法,救荒之長策。耿壽昌義倉之奏,長孫平社倉之議,其法盖出於周官委人之職,有國家者,所當先務也。去歲,盛夏興師,加以倭寇,耕種愆期,收穫失候。今年,又被水災,東南州郡,蕭然赤立,救荒之策,不可不慮也。國家旣革私田,所至皆有蓄積,願自今,郡縣皆置常平倉,其豐凶歛散之法,一依近日都評議司所奏。竊聞,楊廣道已置常平倉,宜令各道,依此施行,守令有不如法者,罰之。」三年四月,置五部義倉。

賑恤恩免之制、災免之制、鰥寡孤獨賑貸之制、水旱疫厲賑貸之制、納粟補官之制

编辑

恩免之制

编辑

○太祖元年八月,詔曰:「朕聞,昔漢高祖,收項氏之亂後,令民保山澤者,各歸田里,減征賦之數,審戶口之虛耗。又周武王,黜殷紂之虐,乃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財,以給貧民者。盖爲亂政日久,人不樂其生故也。朕深慚寡德,獲統丕基,雖資天助之威,亦賴民推之力。冀使黎元按堵,比屋可封。然承前主之圮運,苟不蠲租稅、勸農桑,何以臻家給人足乎?其免民三年租役,流離四方者,令歸田里。」仍大赦,與之休息。

○光宗二十六年景宗卽位,蠲欠債,減租調。

○景宗六年成宗卽位,放三年役,減租稅之半。

○成宗七年十月,宋遣禮部侍郞呂端,來冊王,王宣赦,蠲欠負,恤賑窮乏。十三年四月,有事太[2]廟,大赦。恤孤獨,賞耆舊,蠲欠負,放逋懸。十六年八月,幸東京,減所過州縣今年田租之半。十二月,穆宗卽位,放三年役,除一年租,恤耆舊,蠲欠負,放逋懸。

○穆宗二年十月,幸鎬京齋祭,除鎬京一年租,所歷州縣,半之。四年十一月,幸中原府,巡省風俗,所歷州縣,減田租一年,其就行程,祗奉州縣,半之。七年十一月,幸鎬京齋祭,蠲鎬京田租一年,北邊沿路州縣,半之。十年十月,幸鎬京齋祭,蠲田租一年,沿路州縣,半之。

○顯宗五年十二月,減今年租稅之半,蠲。壬子,年以前逋欠。七年正月,蠲抱州等十九縣,今年租調。九年十二月,蠲州郡二年以前逋欠租。十年五月,蠲道州管內獐山,永州管內解顔等縣,今年租稅。十二年二月,復安州民戶二年,蠲。庚戌,年以來逋租之半。二十年九月,幸海州,蠲海、鹽州今年租稅之半。二十一年六月,築羅城,營重光寺,赴役者,減今年調布。諸州郡縣逋欠,限。戊辰,年,蠲免。

○靖宗五年十一月,制曰:「八關會,雖是前規,旣行盛禮,宜揷德音。其犯公徒私杖以下,及諸徵贖,皆免之。」

○文宗四年九月,制曰:「朕以凉德,托于臣民之上,擬憑佛敎,以致理平,開大法筵。今當罷會,欲霈洪恩,其今日以前,贖罪徵收之類,可悉除免。十年十一月,侍中李子淵上言:「近因創造興王寺,移德水縣於楊川,由是,百姓營葺廬舍,未遑寧處,男負女提,道路相繼。貧者有擠壑之憂,富者無按堵之所,當今視民如子,覆民如天,請蠲德水縣一歲賦役。」制特蠲兩年。十一年四月,詔曰:「兩行封冊,使副同時偕至,其所過州縣,減今年租稅之半。三十六年九月,王南巡,至溫泉,十月,還京,緣路州縣程驛,放今年租稅之半。

○獻宗元年冬肅宗卽位,詔,免州縣今年租稅,其徭貢未納者,限。癸酉,年,蠲免。

○肅宗三年十月,祫享于太[2]廟,諸州、府、郡、縣、部曲,減今年租稅之半。五年二月,免州、府、郡、縣、部曲、雜所,今年稅布半。七年十一月,王自西京還,次臨浿驛,宣赦,沿途州縣,減今年田租。

○睿宗元年三月,西海按察使奏:「谷州峽溪縣,民多流亡,頗闕貢賦,請蠲三年租稅。」制可。三年二月,以封王太后,諸州、郡、縣進奉長吏從卒等,各田丁稅布全放。內莊宅及宮院諸寶寶者方言,以錢穀施納,存本取息,利於久遠,故謂之寶。穀米請貸未還者,限。乙未,年。東西州鎭,及諸州、縣、鄕、部曲等,雜所長吏漏失雜物色徵還,及徭貢未收者,限。乙酉,年,銀金,限。癸卯,年,並皆放除。

○仁宗七年三月,王至自西京,蠲放西京及所過州縣今年租稅。八年十月,王至自西京,詔緣路州縣,復今年租稅。十四年五月,詔,諸州縣兵築城者,水軍轉輸軍餉者,賜今年田租之半。

○毅宗十六年四月,蠲諸道郡縣逋租。二十一年九月,王自南京還,蠲南京、廣州今年稅租輸役,其餘州縣,半之。二十三年四月,還自西京,下詔曰:「所歷州、府、郡、縣貢稅輸役,許令全放,公私息利,亦皆減除。」

○明宗二十七年十一月,神宗卽位,詔曰:「貢賦徵輸,公私息利,不便於民者,並放。」

○高宗二十二年五月,詔,廣州於。辛卯、壬辰年,狄兵圍攻,能固守不下,其免常徭雜役。四十年六月,宣旨:「轉米以下雜貢稅,及諸宮院所司公廨田,科式未收,限。庚戌,年,全放。諸宮院,內外兩班,大小寺社,不實穀食,據給年遠,一切放下。諸州、府、郡、縣百姓,受公私穀食,物故者,雖入秋成,依前判,死及流配,勿徵之意,並蠲除。殘亡尤甚州縣輸養帳,限。庚戌,年以上,全放。兩界州鎭將相將校祿,及例食停給者,還給。將作監,柴炭未收,限。庚戌,年以上,全放。四十四年閏四月,蠲。丙辰,年以上,逋租。

○元宗元年六月,下制,蠲。丁巳,年以上,公私逋租。十年十二月,以西海道諸郡,有迎駕供億之艱,蠲今年租賦。

○忠烈王四年四月,敎曰:「歷觀西海郡縣,凋弊已甚,自。丁丑,至今年,租稅徭貢,皆免之。」八年二月,蠲征東戰亡者,欠負官錢。五月,敎曰:「開城,聖祖之鄕,常稅外,他徭役,皆蠲之。」九年五月,蠲免公私逋欠錢。二十二年正月,下旨:「蠲外貢三年,貧民因租稅,而鬻子者,官贖還之。」二十四年正月,忠宣王卽位,下敎:「一,哈丹入境,州郡望風迎降,唯原州以孤城,摧挫賊鋒,其邑常徭雜貢,宜復三年。一,開城,是祖鄕,三大貢外,除常徭雜貢。一,諸州、府、郡、縣稅及常徭雜貢,往年未收者,幷今年徭貢,亦令全除。一,各道柴炭貢,諸院寺、官司所屬公廨田,諸寶米等,往年未收,限。丁酉,年以上,除之。一,入朝過行西海道,三稅大貢外,常徭雜貢,及各驛柴炭貢,限今年,全除。」三十四年八月,忠宣王復位,十一月,下敎:「諸州、府、郡、縣轉稅,及常徭、雜貢、諸寶米,各驛柴炭貢,如有欠少,宜限一年,勿徵。」

○忠肅王十二年十月,下敎:「一,西海、平壤兩道、近因行李往來,供億煩劇,平壤道官給粮以賑之,西海道,復今年租稅之半。一,漢陽、富原,今値南巡,慮多供億,其復今年租稅。一,官吏貢賦欠納者,截自。甲子,年以前,一切蠲免。」

○恭愍王元年二月,下旨:「諸官司貢賦,自。庚寅,年以前,一切蠲免。」十二年五月,下敎:「一。庚子,年以前,諸道州縣,三稅雜貢,未到官者,並免追徵。一。辛丑,年以後,所沒諸家之田,悉充軍需,其所奪田土人民,悉還舊主,一,畿甸之民,因亂流離,田野多荒,若非寬恤,何以招來?其京畿公私田租,限三年,三分減一。一,自龍駒以北諸驛,三道之衝,供費尤多,其柴炭貢,與免三年。」二十年十二月,敎曰:「民惟邦本,近來,軍國事繁,差發尤重,其免洪武三年以前,各道逋欠賦稅。」

○辛禑元年二月,宥旨:「近年以來,軍須田戶,困於重歛遠輸,多致荒畬,凡係軍須田入,量減三分之一。」十四年六月,辛昌卽位,敎曰:「貢賦之設,自有定制,近因多故,徵歛無藝,民受其害。各道、州、府、郡、縣往年逋負,未納貢物,一皆蠲免,今。戊辰,年貢物,亦以被罪人等家財,充用。其有先納私錢,下鄕倍徵者,止償其本,自。己巳,年,始納貢如舊,其已發到官者,不在此限。」

○恭讓王二年九月,都堂啓:「義州、泥城、江界,爲國藩屛,宜加撫卹,請蠲徭役。」從之。

災免之制

编辑

○成宗七年十二月,判:「水旱虫霜爲災,田損四分以上,免租,六分,免租、布,七分,租、布、役俱免。」十年十月,幸西都,民戶有以疾疫,失農業者,免其租賦。

○穆宗九年二月,謂有司曰:「比年,秋穀不登,百姓艱食,自統和二十一年以來,貢賦未納者,並除之,其有絶食無穀種者,開倉賑給。」六月戊戌,震天成殿,肆赦,仍減今年稅布之半,幷蠲。甲辰,年前逋欠租稅。

○顯宗二十年七月,以朔方道登、溟州管內三陟、霜陰、鶴浦、派川、歙谷、金壤、碧山、臨道、雲岩、豢猳、高城、安昌、列山、杆城、翼嶺、洞山、連谷、羽溪等十九縣,並被蕃賊侵擾,特蠲租賦。

○靖宗二年六月,三司言:「去年,密城管內牢山部曲等三所,大水,漂損田禾,請放一年租稅。」從之。十二月,有司奏:「金州管內州縣,水潦暴至,堤防潰溢,壞廬舍,損田苗,今年租稅,合在蠲免,請遣使宣慰。」從之。

○文宗四年二月,西北面興化道監倉使奏:「去。戊子,年,道內昌州,有蝗灾,其年已納租稅者,請依令文,以損分多少,折放。」從之。五年十一月,雲中道監倉使奏:「肅州、通海、永淸縣、安戎鎭,春夏旱乾,早秋霜雹,禾穀不登,請免今年租稅。」從之。六年四月,有司奏:「雙阜、萬頃、沃溝、利城等四縣,往年久旱,禾穀不登,百姓飢饉,請蠲租賦。」從之。八年十一月,東北路兵馬使奏:「文、湧二州,連年大水,損傷禾穀,乞省減賦役。」從之。十五年正月,浿西道撫問使、尙書考功員外郞韓丁翊奏:「管內龍泉驛,曩被水灾,公館民居,並皆漂沒,今方遷徙,創造館宇,民力勞匱,請減今明兩年租稅。」從之。二月,有司奏:「密城管內,昌寧等九郡,去年,暴水損稼,請減今年夏稅。」從之。三十年四月,有司奏:「黃州牧管內鳳州,比因水灾,遷徙,新創公廨民廬,民業未復,請蠲今年租稅徭役。」從之。

○宣宗七年六月,制曰:「今年以來,災變屢作,時雨愆期,朕甚懼焉。其內外公徒私杖以下輕罪,悉令放除,吏民於。丁卯,年,借貸新興倉穀米未還者,咸使蠲免。」

○肅宗六年六月,以長淵縣,頻年水旱,免賦役三年。十一月,都兵馬使奏:「東京管內郡縣,旱氣太甚,民被其灾,乞放公私長生庫,及諸倉,逋欠米穀,俟豐年收納。」制可。七年三月,三司奏:「東京管內州、郡、鄕、部曲十九所,因去年久旱,民多飢困,乞依令文,損四分以上,免租,六分以上,免租調,七分以上,課役俱免。已輸者,聽折減來年租稅。」制可。

○明宗二十五年九月,詔曰:「刑政不中,謫見于天。比來,吏政多苛,逋租宿貸,督歛無已,嗷咻者衆,致有變異,嗚呼痛哉!其爾郡縣吏,敬聽朕言,其逋租,限五年寬假,公私宿債,亦所不問。」

○高宗二十二年九月,制:「國家移都,民方瘡痍,又經狄兵,甚可憐恤,其蠲。癸巳,年以來,諸道貢賦之逋欠者。」三十三年五月,制:「以西海道州郡被兵,蠲徭貢七年,又減谷州、樹德兩所,銀貢五年。」四十二年三月,以諸道郡縣,經亂凋弊[9],蠲三稅外雜稅。四十五年二月,免海島移入州縣一年租忠烈王三年十一月,以慶尙道禾穀不稔,減租稅。七年五月,京城饑,民菜食無鹽,限九月,蠲鹽稅。十七年七月,以旱乾,禾穀不實,分遣安集別監于諸道,檢踏田畝,量減租稅。九月,命被兵州郡,蠲免租稅,又以忠淸、交州、西海三道,因軍旅失業,減柴炭貢。十八年三月,下敎曰:「比經寇賊,百姓困弊,雖已蠲免租稅,諸司不体至意,一切徵納。自今,悉令禁約,毋致失業。」四月,下旨:「慶尙道管城安邑、利山等縣,頃因避賊于淸州山城,民失農業,宜與中道,並蠲貢賦。」七月,以全羅、忠淸道民飢,除朝覲盤纏。十九年六月,以黃驪郡經賊,蠲賦稅。

○恭愍王元年二月,宥旨:「西海、平壤道,近年風水爲孽,凡被災州縣,量其輕重,免其租稅。」五年六月,敎曰:「鹽戶因倭寇,莫輸其貢,官未給鹽,民徒納布,爲害尤甚。自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其鹽稅布,三分減一。」九年四月,敎曰:「今玆百姓,勞於兵革,困於飢饉,其除各道鹽稅。」

○辛禑元年二月。宥旨:「各道州郡,屢因倭寇,加以水旱,民生凋瘁。仰都評議司,自。癸丑,年以前,祿轉雜貢未收者,一皆蠲免,其沿海州郡,被害尤甚去處。甲寅,年雜貢,亦行蠲免。已納到官者,准作下年之數,延祐。甲寅,以後,加定貢物,量宜蠲除。」閏九月,都評議司奏:「各道州縣,屢經倭亂,殘亡太甚,其沿海各官,常徭雜貢,及鹽稅等,全羅道限五年,楊廣、慶尙道限三年,蠲免。」從之。七年三月,全羅道按廉報:「民多餓死,諸戍卒及人民,逃散過半。」崔瑩議請蠲濱海州郡三年租稅,從之。

○恭讓王二年正月,以年凶,減田租六分之一。三年六月,敎:「諸道有水旱霜雹蝗灾州郡,驗覆免租。」

鰥寡孤獨賑貸之制

编辑

○成宗十年七月,判,無父母族親孩童,有病者,官給租救恤。十月,幸西都,篤疾、癈疾者,給藥,且謂有司曰:「此行雖因齋祭,亦爲省方,所歷州郡,男女年八十以上者,特加賑卹。」十三年三月,命有司曰:「少孤無養育[10]者,限十歲,官給粮,過限者,許從所願居住。」

○顯宗二年十二月,敎曰:「古先哲王,視民如子,朕居司牧,敢不盡心?方當歉歲,又屬祈寒,惟恐鰥寡孤獨,未免飢凍。其令所在,賑給衣糧,勿使失所。」

○忠烈王三十四年十一月,下敎:「一,七十以上,無守護者,其子孫犯罪流配,宜以罪之輕重,移免孝養。一,八十以上,篤疾癈疾,不能自存者,隨其所望,勿論親踈,許一名免役護養,若無親踈護養。宜令東、西大悲院,聚會安集,公給口粮,差官提調。」

○忠宣王五年八月,鈞旨曰:「孤憫民食不足,置倉中外,以廣積儲,近因水旱,民不聊生,已發民部庫,賑窮調乏,尙慮惸獨,未盡蒙惠。爾有司加發有備倉,以賑之。」

○忠肅王十二年十月,下敎:「年九十以上,官給資糧,七十以上,給侍丁一人,復其身,鰥寡孤獨、疲癃殘疾者,所在官司,優加賑恤。」

○恭愍王元年二月,宥旨:「鰥寡孤獨、篤疾、癈疾,官爲賑恤,母令失所。」五年六月,敎曰:「賊臣之家,所有米穀,減價糶賣,以救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十二年五月,下敎:「鰥寡孤獨,癈疾之人,在所當恤,諸人窮乏,不能自存者,亦宜矜愍,所在官司,務加賑濟。」二十年十二月,下敎:「鰥寡孤獨,仁政所先,宜加矜卹。」

水旱疫厲賑貸之制

编辑

○顯宗三年五月,敎曰:「去年,西京水旱爲災,穀價騰踊,民用困乏,朕夙興夜寐,念之惻然,其令所司,發倉賑之。」七年九月,三司奏:「江南饑饉,請轉關內倉穀,賑之。」從之。八年七月,賑京城貧民。九年正月,以興化鎭比因兵荒,民多寒餓,給緜布鹽醬。

○靖宗二年十一月,修東大悲院,以處飢寒疾病之無所歸者,給衣食。五年三月,制:「東南海諸道州縣,去歲,禾穀不稔,民多饑饉,其令有司,發義倉,賑之。」四月,制:「東北路諸州,去年大水,漂沒禾稼,百姓貧乏。其令本路勸農使,發倉米鹽,賑之。」六年二月,靈光郡及臨陂縣饑,發義倉,賑之。七月,詔曰:「去歲以來,水旱作沴,生民被災。苗稼空於農疇,貲財盡於私室,此寡人不德之所致,深有痛焉。其發倉廩,以賑之。」

○文宗元年五月,制:「去年久旱,邊民饑餓,其發義倉,賑之。」三年四月,制曰:「去歲,霖雨損禾,民食不周,遣使賑恤,務要全活。」六月,命有司,集疾病飢餓者於東、西大悲院,救恤。四年四月,中書省奏曰:「關內西道州縣,前歲不登,民有飢色,請發司倉公廨粟,以助耕耘,其貧不能自存者,發義倉以賑。」從之。五年二月,制:「去歲不稔,黎民阻飢,以御史雜端金化崇,爲西京關內西道宣撫使,兵馬判官金繼參,爲北界宣撫使,發倉賑之。」六年二月,以關西、安北兩道饑,遣御史中丞金化崇,發倉賑之。三月,制曰:「東北路諸州鎭,戍邊之卒,連年旱暵,饑饉相仍,可令兵馬監倉使及首領官,分道賑恤。」仍賜衣服。又以京城饑,命有司,集飢民三萬餘人,賜米粟鹽豉,以賑之。四月,移龍門倉粟八千石于鹽、白二州,以給農民。八年四月,制:「文、湧、登三州,鎭溟縣、長平鎭,往年被水災,其發義倉,賑之,又移春、交、東等州倉粟,給種食。」五月,制:「諸道州郡民,多飢歉,流移失業,令諸州通判以上官吏,巡行存問,發義倉,賑之。」十五年二月,西海按察使奏:「黃、鳳二州,去年大水,漂沒田疇,居民飢乏,請發義倉賑之。」從之。九月,有司奏:「去年,大水損禾,都人阻飢,請發倉賑之。」從之。十八年三月,制曰:「去歲,水潦暴溢,損害秋稼,言念黎元,宜急救恤,其令太僕卿閔昌素,自今月,至五月,於開國寺南,設食,以施窮民。」四月,又制:「自五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於臨津普通院,設粥水蔬菜,以施行旅。二十一年四月,制:「關內、浿西道,往歲,禾稼不登,民飢乏,發安瀾倉,賑之。二十二年三月,制,去歲,京北郡縣,秋稼不登,民多飢乏,遣國子司業李成美,發倉賑之。二十五年十二月,發玄德宮米五百石,設食於西普通院,施窮民。

○宣宗三年十二月,以淸、全二州,水潦損穀,遣禮部員外郞庾晳,發倉賑之。十年四月,制:「東路州鎭,去年,禾稼不登,民多阻飢,言念黎元,豈忘救恤?宜遣刑部員外郞井潤民,發義倉米鹽,賑之。」十一年二月,以東路高、和、文、湧、定、長、登、交等八州,宣德、元興、寧仁、長平、永興、龍津等六鎭,因往年水旱,民多飢餓,遣東路監倉使、員外郞金義璿,朔方道監倉使、閤門祗候蘇忠,監察御史林衍等,宣撫賑濟。

○肅宗六年四月,詔:「民貧不能自存者,令濟危寶,限麥熟,賑恤,又於臨津縣普通院,施食行旅三月。」七年命有司,設食賜飢民,限自四月,至立秋。

○睿宗元年三月,命東西濟危都監,賑貧病。四年正月,以西京驛路,百姓饑饉,發倉賑之。五月,制曰:「京內人民,罹于疫疾,宜置救濟都監,療之,且收瘞屍骨,勿令暴露,分遣近臣,賑東北西南二道飢民。」十二月,分遣近臣,賑興化、雲中、西海、南京、廣州、忠淸州等諸道飢民。

○仁宗五年三月,詔:「濟危鋪、大悲院,厚蓄積,以救疾病。」六年詔:「以定州饑,發倉賑之。」七年三月,以西京民勞於創闕,發倉賑之。九年三月,制:「葺東西大悲院、濟危鋪,以救民疾。」六月,以鹽州旱暵,移龍門倉粟,賑之。七月,發太[2]倉粟,賑貧民。

○毅宗三年二月,以尙州、慶州饑,遣使賑之。十六年四月,發倉廩,賑貧窮失所者。

○明宗十八年八月,制曰:「近聞東北面兵馬使所奏,關東諸城,多遭水灾,禾穀損傷,人民漂溺,僅存遺氓,並被饑饉,朕甚憫焉。宜遵京內東西大悲院例,設食接濟,活人多少,以爲褒貶,又令移粟於朔方諸城,仍遣使,發倉賑民。二十三年三月,分遣使于慶尙、全羅、楊廣道,發倉賑飢。九月,發倉,賑京城飢民。

○高宗十二年三月,制曰:「去年,東方大水,損傷禾稼,民多失業,流亡相繼,其令東北面兵馬使、諸道按察使,開倉賑貸。」十三年三月,制曰:「全羅道飢甚,有蓄儲州郡,宜發倉賑給,其無蓄儲州郡,各於私處,取其贏餘,賑給,待豐年,償之,自。甲申,年後,三稅、常徭、雜貢,並皆停減,以待豐年,收納。」十七年閏二月,崔瑀,以年饑,請發太[2]倉,賑之。四十二年三月,簽書樞密院事崔坪奏:「今春大饑,民多死亡,請發倉賑恤。」從之。七月,發新興倉,賜。甲寅,歲,守京城坊里百姓。四十三年六月,發新興倉,賑守城軍卒,及合入州縣吏民。四十五年四月,救急都監,以年饑,發崔竩倉穀,賜太子府二千斛,諸王宰樞各六十斛,宰樞致仕及顯官三品以上,各三十斛,三品致仕及文武四品,各二十斛,五六品,各十斛,九品以上,七斛。又賜兩班寡婦,及城中居民、軍士、僧徒、諸役人,有差。四十六年正月,城中飢,人相食,移昇天府,給粮與田。又發倉,賑宰樞寡婦,前銜六品以下官,及諸衛軍,坊里人。三月,金剛城防護別監王仲宣率合入州縣民五百餘口,到昇天城,出米三十斛,賑之。

○忠烈王六年四月,發兵粮二萬石,賑全羅道飢民。又遣將軍金允富,如元告糶,中書省借兵粮二萬石,賑慶尙、全羅道,至秋償之。十三年二月,賑東界飢民。三月,全羅道饑,發倉賑之。十七年六月,元遣海道萬戶黃興、張侑,千戶殷實、唐世雄,以船四十七艘,載江南米十萬石,來賑飢。世子嘗奏:「比年,國人征戍轉餉,失其農業,以致饑饉。」故有是賜。於是,頒米于七品以下,七品七石,八品六石,九品五石,權務隊正四石,坊里大戶三石,中戶二石,小戶一石。帝意,本在貧乏,今不先貧民,富者所得,居多。十八年三月,下敎:「以忠淸道,因賊失農,賜去年祿轉、徭貢,全羅道,亦除祿轉一千石,以賑之。」閏六月,元詔江南漕運萬戶徐興祥等二人,運米十萬石,來賑飢民,遭風漂失,唯來輸四千二百石。王頒米于諸領府,及五部戶,各一石。二十一年四月,元遼陽省,奉帝旨,以江南運米三千石,賑雙城。

○忠宣王三年三月,傳旨,東西大悲院,本爲醫理疾病而設,令開城府,同本院錄事,受有備倉米,以養疾病。

○忠肅王五年五月,下敎:「諸道窮民,如訴無食,按察鹽場官發倉賑給,令待秋償本。」十二年十月,下敎:「惠民局、濟危寶、東西大悲院,本爲濟人,今皆廢圮,宜復修營,醫治疾病。」

○忠穆王四年二月,遣使,賑西海、楊廣二道飢,置賑濟都監,王減膳,以充其費。發有備倉米五百石,令賑濟都監,施粥餓人,又發全羅道倉米萬二千石,以賑飢。三月,宰樞議請太史府庫米三十石,黃豆五十石,義成、德泉倉米一百石,內府常滿庫布一百匹,給賑濟色。四月,京城大饑疫,道饉相望,漕運全羅道米一千四百石,以六百石,分賑忠淸、西海二道,以八百石,減價,換布五部貧民。

○恭愍王三年六月,以年饑,發有備倉粟,減價以市民,置賑濟色于演福寺,發有備倉米五百石,糜粥,以濟飢民。七年四月,賑東北面。五月,又賑交州、江陵道。九年六月,京城饑,大布一匹,纔直米五升。王發廩二千石,令民納大布一匹,受米一斗。十年二月,設賑濟場于普濟寺。三月,龍州饑,人相食,發倉賑之。十一年四月,發龍門倉穀一萬石,賑貸京畿飢民。二十年十二月,下敎:「一,東西大悲院,先王本爲惠民而設,近年以主者,不爲用心,致使貧病、流離之人,無所仰給,予甚憫焉。仰都評議使司、司憲府,常加體察,取勘元屬田民,以贍醫藥粥飯之資。一,醫藥活人,仁政所先,國初,郡縣皆置醫師,民無夭扎。自今,守令其訪醫人,修合藥物,以濟民命。一,近因倭寇,漕運不通,遠近輸轉,皆由陸路,其令州郡,修葺院館,儲峙薪蒭,以便行旅。」二十二年四月,全羅、慶尙道饑,遣使賑之。

○辛禑二年四月,以李淑林爲西北面完護使。往歲,征北軍馬,久留騷擾,民多饑乏,故遣淑林,賚布千五百匹,以賑之。四年二月,以租三百石,賑江華府饑。七年二月,遣使,賑慶尙、全羅道饑。八年二月,賑慶尙、全羅、江陵道饑。

納粟補官之制

编辑

○忠烈王元年十二月,都兵馬使以國用不足,令人納銀拜官。白身望初仕者,白銀三斤,未經初仕,望權務者五斤,經初仕者二斤。權務九品,望八品者三斤,八品,望七品者二斤,七品,望叅職者六斤。軍人望隊正,隊正望校尉者三斤,校尉望散員者四斤,散員望別將者二斤,別將望郞將者四斤。三年二月,都兵馬使言:「古之鬻爵,非令典也。然國庫殫竭,無以生財,請如。乙亥,年判,令無功,及不次而求官者,科等納銀國贐都監,而後授職。」從之。

○忠穆王四年二月,征東省都事岳友章,從事前員外郞石抹完澤、奉議等,上書于王曰:「竊念,民飢餓莩,盖因歲否年凶。今高麗西海、楊廣在城等三處,自去年,旱澇霜灾,百物枯槁,人民死者,甚衆,誠可哀憫。本國,已有選法,將比合元朝,入粟補官之例,賑恤飢民,似爲不負聖朝恤民之意。其補官,輸米者,白身,入從九品者米五石,正九品十石,從八品十五石,正八品二十石,從七品二十五石,正七品三十石而止,或有前職,輸米一十石者,陞一等,四品至三品以上,不拘此例。

○辛禑二年十二月,令西北鄙,納粟補官,以充軍食。自白身,補伍尉者,出米十石,豆五石,自檢校,補八品者,出米十石,豆十五石,自八品,補七品者,米豆各十五石,自七品,補六品者,米豆各二十石。

志卷第三十四

註釋

编辑
  1. 原本缺刻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原本「大」
  3. ^ 3.0 3.1 原本「諌」
  4. 原本「御」
  5. ^ 5.0 5.1 此處原本有誤,不知為何
  6. 原本「湏」
  7. ^ 7.0 7.1 原本「紏」
  8. 原本「呌」
  9. 原本「幣」
  10. 原本「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