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麒臺故事申省原狀 麟臺故事
卷一
卷二 

沿革 编辑

  國初循前代之制,以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通名之曰崇文院。直館至校勘通謂之館職,必試而後命;不試而命者,皆異恩與功伐,或省府監司之久次者。元豐官制行,盡以三館職事歸祕書省,省官自監少至正字皆為職事官。至元祐中,又舉試學士院入等者,命以為校理、校勘,供職祕書省;若祕書省官,則不試而命。至于進擢之異,待遇之渥,資任之優,選除之遴,簡書之略,蓋不與他司等也。

  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詔置祕閣于崇文院中堂。按《六典》,祕書省中外三閣,掌典圖書,古今文字皆在禁中。兩漢或徙金馬門外,歷代不常其處。唐季亂離,中原多故,儒雅之風,幾將墜地。故百王之書,蕩然散失,蘭臺延閣,空存名號。上崇尚儒術、屢下明詔,訪求羣書,四方文籍,往往而出,未數年間,已充牣于書府矣。至是,乃于史館建祕閣,仍選三館書萬餘卷以實其中,及內出古畫墨跡藏其中。凡史館先貯天文、占候、讖緯、方術書五千十二卷,圖畫百十四軸,盡付祕閣。有晉王羲之、獻之、庾亮、蕭子雲、唐太宗、明皇、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懷素、懷仁墨跡,顧愷之畫維摩詰像、韓幹馬、薛稷鶴、戴崧牛及近代東丹王李贊華千角鹿、西川黃筌白兔,亦一時之妙也。

  淳化元年八月,李至等言:「王者藏書之府,自漢置未央宮,即麒麟、天祿閣在其中。命劉向、揚雄典校,皆在禁中,謂之中書,即內庫書也。東漢藏之東觀,亦在禁中也。至桓帝,始置祕書監掌禁中圖書祕記,謂之祕書。及魏分祕書為中書,而祕書監掌藝文圖籍之事。後以祕書屬少府,故王肅為祕書監,表論不應屬少府,以為魏之祕書即漢之東觀,因是不屬少府。而蘭臺亦有所藏之書,故薛夏云蘭臺為外臺,祕書為內閣。然則祕閣之書,藏之於內明矣。晉、宋以還,皆有祕閣之號,故晉孝武好覽文藝,敕祕書郎徐廣典祕書閣,輯四部三萬餘卷。宋謝靈運為祕書監,補祕閣之遺逸。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梁江子一亦請歸祕閣觀書。隋寫祕閣之書,分為三品,於觀文殿東西廊貯之。然則祕閣之設,其來久矣。及唐開元五年,亦於乾元殿東廊寫四庫書以充內庫,命散騎常侍褚無量、祕書監馬懷素總其事。至十三年,乃更為集賢殿,因置集賢書院。雖沿革不常,然祕閣之書皆置於內也。自唐室陵夷,中原多故,經籍文物,蕩然流離,近及百年,斯道幾廢。國家承衰弊之末,復興經籍,三館之書,訪求漸備。館內復建祕閣,以藏奇書,總羣經之博要,資乙夜之觀覽,斯實出於宸心,非因羣下之議也。況睿藻宸翰,盈編積簡,則其奧祕非復與羣司為比。然自建置之後,寒暑再周,顧其官司,未詳所處。乞降明詔,令與三館竝列。至於高下之次,先後之稱,亦昭示明文,著為定式。其祕書省既無書籍,原隸京百司,諸如舊制。」詔曰:「朕肇興祕府,典掌羣書,仍選名儒,入直於內。文籍大備,粲然可觀,處中禁以宏開,非外司之為比。自今祕閣宜次三館,其祕書省依舊屬京百司。」

  淳化三年五月,詔增修祕閣。先是,度崇文院之中堂為祕閣之址,而層宇未立,書籍止置偏廳廡內。至是始修之,八月閣成。景德四年五月,詔分內藏西庫地廣祕閣。

省舍 编辑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徙起居院。為禮儀院故也。

  大中祥符八年,榮王宮火,焚及崇文院。命翰林學士陳彭年檢討建置館閣故事。彭年言:「唐中書、門下兩省,宮城之內有內省,宮城之外有外省。今欲據祕閣舊屋宇間數,重修為內院,奉安太宗聖容及御書額,置供御書籍、天文禁書、圖畫;其四廊竝充書庫,及史館日曆庫。至館閣直官、校理宿直;校勘及抄寫書籍、雕造印版,竝就外院,即於左右掖門外近便處修蓋,仍別置三館書庫。其三館書籍名目,候將來分擘正副本,取便安置。」從之。上以內廷火禁甚嚴,而館閣羣臣更直寓宿,寒沍之月,飲食非便,因命有司檢討故事而行之。崇文外院既置於左右掖門外,遂以舊地還內藏。

  天聖中,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謝絳言:「唐室麗正、史官之局,並在大明、華清宮內。太宗肇修三館,更立祕閣於昇龍門左,親飛白題額,作贊刻石於閣下。景德中,圖書寖廣,大延天下英俊之士,乃益以內帑西庫。二聖因數臨幸,親加勞問,遞宿廣內,有不時之召。人人力道術,究藝文,知天子尊禮甚勤,而名臣高位繇此其選也。往者延燔之後,簡編略盡,訪求典籍,是正疑文,而筆工坌集;有司引兩省故事,別創外館,以從繕寫攷校之便。然直舍卑喧,民欄叢接,大官衛尉,供擬滋削,非先朝所以隆儒育才之本意。願開內館,以恢景德之制。」從之。

  天聖九年十一月,徙三館於左昇龍門外。嘉祐四年,還崇文院于禁中。內藏庫請以前十三間與三館,詔從之。元豐六年,復以還內藏庫。元祐二年,既復置館職,在省凡二十餘員,遂以大慶殿中朝服法物庫與內藏庫,而嘉祐所廣十三間復以歸祕書省,於是遂定。

  政和中,新作明堂于皇城之東隅,遷左藏庫于天漢橋之東北。又度地於端門之東南、馳道之左、橫街之南為祕書省。方棟宇未成,遷祕書省于西府之空位。空位二相屬,前位居省官與祕閣四庫之書,古畫、器物咸在;後位為著作局編修會要所。宣和三年,新省成。櫺星門東向,在景靈宮東北門少西,殿門南向,中為右文殿。殿之後為道山堂,堂之後為監、少直舍。直舍之後為著作局,局有廳,有直舍、書庫、吏舍,周以兩廡。右文殿東廡便門之東,祕閣在焉。祕閣之後為提舉官廳事,廳事之後為提舉官直舍,直舍之後為編修會要所。書局旋罷,不果入。祕閣之南為丞、郎直舍,直舍之南為提舉三館祕閣官廳事,周以四廡,校、正直舍與吏舍、書庫等在焉。朱碧輝煥,棟宇宏麗,上鄰清都,為京城官府之冠。

儲藏 编辑

  淳化元年七月,以御製《祕藏詮》十卷、《逍遙咏》十一卷、《祕藏諸雜詩賦》十卷、《佛賦》一卷、《幽隱律詩》四卷、《感懷一百韻詩》四卷、《懷感迴文五七言》一卷,凡四十一卷,藏於祕閣。

  淳化三年九月,幸新祕閣。帝登閣,觀羣書齊整,喜形于色,謂侍臣曰:「喪亂以來,經籍散失,周孔之教,將墜于地,朕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募,今方及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竝在其中矣。」即召侍臣賜坐命酒,仍召三館學上預坐。日晚還宮,顧昭宣使王繼恩曰:「爾可召傅潛、戴興,令至閣下,恣觀書籍,給御酒與諸將飲宴。」潛等皆典禁兵,帝欲其知文儒之盛故也。他日,又詔侍臣曰:「邇來武人子孫,頗有習儒學者,蓋由人所好耳。」呂蒙正曰:「國家襃待文士,爵祿非輕,故人人自勸,乃聖化所及。」

  至道元年六月,命內品、監祕閣三館書籍裴愈使江南、兩浙諸州,尋訪圖書。如願進納入官,優給價值;如不願進納者,就所在差能書吏借本抄寫,即時給還,仍齎御書石本所在分賜之。愈還,凡得古書六十餘卷,名畫四十五軸,古琴九,王羲之、貝靈該、懷素等墨跡共八本,藏於祕閣。先是,遣使於諸道,訪募古書、奇畫及先賢墨跡,小則償以金帛,大則授之以官,數年之間,獻圖書於闕下者不可勝計,諸道又募得者數倍。復詔史館盡取天文、占候、讖緯、方術等書五千一十二卷,並內出古畫、墨跡百一十四軸,悉令藏於祕閣,圖書之盛,近代無比。

  咸平二年七月甲辰,幸國子監,還幸崇文院閱羣書,命從官縱覽。登祕閣,觀太宗聖製墨跡。上惻愴久之。賜祕書監楊徽之、集賢院學士錢若水及館閣官、點檢書籍劉承珪等器帛職掌緡錢。

  咸平三年二月,詔藏《太宗御集》三十卷於祕閣,仍錄別本藏三館。

  咸平間,帝嘗謂宰臣曰:「三館祕閣書籍,近聞頗不整一,多有散失,讎校亦匪精詳,遂使傳聞迭為差誤,自今凡差官校勘及典掌者,當嚴行約束,庶絕因循。」直史館謝泌上言:「國家圖書,未有次序。唐朝嘗分經、史、子、集為四庫,命薛稷、沈佺期、武平一、馬懷素人掌一庫,望遵故事。」上嘉之,遂命泌與館職四人分領四庫,泌領集庫。四年三月,詔三館所少書有進納者,卷給千錢,三百卷以上,量材錄用。

 進麒臺故事申省原狀 ↑返回頂部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