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疏卷上

少室山李筌疏

釋題:陰,闇也。符,合也。天機闇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

神仙抱一演道章 编辑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但觀天道而理,執天之道,則陰陽動靜之宜盡矣。

疏曰:天者,陰陽之總名也。陽之精炁輕清,上浮為天;陰之精炁重濁,下沉為地。相連而不相離,故列子禦寇謂杞國人曰:天積炁耳,地積塊耳,自地已上則皆天也。子終日行於天,奈何憂乎天崩?故知天地則陰陽之二炁,炁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陰陽之用也,萬物從而生焉,萬物則五行之子也。故使人觀天地陰陽之道,執天五炁而行,則興廢可知,生死可察,除此外無可觀執,故言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生五行,謂之五賊。使人用心觀執,奉天而行,則宇宙在乎掌中,萬物生乎身上矣。

疏曰:五賊者,五行之炁也,則金、木、水、火、土焉。太公注云:聖人為之五賊,天下為之五德。人食五味而死,無有死而棄之者,此五賊之義。所言賊者,害也。逆之不順,則與人生害,故曰賊也。此言陰陽之中包含五炁,故云:天有五賊。五[1]者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位為五方,在物為五色,在聲為五音,在食為五味,在人為五臟,在道為五德,不善用之則為賊。又,賊者,五行更相制伏,遞為生殺,晝夜不停,亦能盜竊人之生死、萬物成敗,故言賊也。見之者昌,何也?人但能明此五行制伏之道,審陰陽興廢之源,則而行之,此為見也;如人審五賊,善能明之則為福,德之昌盛也。又人能知五賊,藏者何也?在其心故曰五賊在心,心既知之,故使人用心,觀執五炁而行,睹逆順而不差,合天機而不失,則宇宙在乎掌中,萬物生乎身上。如此則吉無不利,與道同遊,豈不為昌乎?在仕宦之道,執仁義禮智信,則富貴榮華,豈不為昌乎?在軍旅之道,明五行逆順,則戰取必勝,豈不為昌乎?故曰:見之者昌也。但因此五行相生而用之,則為道德合於陽也;相剋之道用之,則為賊害合於陰也。故三教大師皆用理世,所立經教,只言修善而稱道德,不令修惡而稱賊害也。故知善修道德者,道也,是陽之主也;陰惡賊害者,魔也,是陰之精。除此之外,百萬經教虛廣故也。故宣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則至道也,何必廣談修習歟?合道之體,不出此門,能知天地陰陽成敗之元者,皆在《陰符》首章而盡理矣。世人見文少而言近,自不閑其要妙,亦何在三教經書廣博所陳也?故驪山母云:觀其精理,《黃庭》八景不足以為學;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此之義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言以立天定人,在乎五賊。

疏曰:夫人心主魂之官,身為神之府也。將欲施行五賊者,莫尚乎心,故心能之士,有所圖必合天道。此則宇宙雖廣,觀覽只在手中;萬物雖多,生殺不出於術內。故曰:心正可以辟邪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2]

天發殺機,公道也;人發殺機,私情也。龍蛇感公道而震;私情紊亂,天地而反覆。天人俱合於公道,則千變萬化,無不定矣。

疏曰:天含五炁,遞為生殺,自然有之。天道生殺,皆合其機宜,不妄發動。陰陽改變,時代遷謝,去故就新,此天發殺機,皆至公也。乘天威殺之機,或龍或蛇,沉隱之類皆能震起於陵陸。順天應時,暢達於其間,為乘天之機,不失其宜也。人發殺機,天地反覆者,人是五行之子,須順五炁之生殺,任陰陽之陶運,何得擅自興其生殺乎?至如世間之法,殺人者死,殺生者罪,何也?為非天之合殺,彼人奈何殺之乎?言人不合妄動殺機也。至如奸臣逆節,違背天道,反叛君親,恣行凶惡,損害於世,擅行屠戮,妄動殺機者,同翻天作地,覆地作天,如此之大亂為逆,天之大禍,是名天地反覆。此則人怨神怒,天將誅之,人共殺之,俱合其殺機,是名天人合發,萬變定基。罰叛討逆,順天行誅,皆合天殺之機宜。愜至公之正道,則萬物咸伏,無敢妄動,名曰定基。君臣之道貴其公正,若能動用合其天機,應運同其天道,此則人安其心,物安其體,五行安其位,嶽瀆安其靈;上施道德,下行仁義,灾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人靜默,名曰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之巧拙,不可顯露;慎之擇善,无令患生也。

疏曰:人懷性智巧拙,賢愚悉共有之。但少而言之,人有少巧智辯慧,便馳騁顯露,不料得失,顯招其咎者,何也?為不能隱密,不自誡慎,以致傾敗耳。故《道德經》云: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言隱密也。《易》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此之謂也。可以伏藏者,賢人君子縱有巧智辯慧之性、博學多聞之才,動靜合其機宜,可不為巧乎?常能隱伏,藏匿巨細,用之恐被嫉佞讒毀,反招其咎耳。況愚拙之人,自率於心,造次興動,不自藏隱,立招禍患。賢人養道育德,巧拙之性俱隱伏於身心,然後內觀正性,外視邪淫,善則行之,不善則捨之,修身鍊行而成聖人,外人焉能知我巧拙之性乎?皆謂我天然賢聖,不知我修而致之,故曰伏藏也。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言人九竅俱邪,皆能生患,在於要者,耳目口也,切使械慎,无令禍生。

疏曰:《南華》云:人有百骸、九竅、五臟,體而存之,人稟五炁而成形,頭圓足方,四肢五臟,三魂七魄,遞生邪正,互為君臣,在身通流。運動者,九竅也。邪正禍福之急者,在三要焉,即耳、目、口也。故《道德經》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也。道德之士,眼不視邪色,耳不聽邪聲,口不談邪事,所以正事則視聽言談之,此名動也;涉其邪妄,悉不將心視聽言說,此名靜也。宣尼云:擇其善者而從之,此名動也;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此名靜也。《孝經》云: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者,所緣身心靜正而無邪惡,以致此也。但遇善即動,逢邪即靜,此則身無禍患,皆在耳目口之防慎。故云:在乎三要耳。可以動,可以靜也。

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姦火喻人之性,木國喻人之身。使人治國安身,而今姦火不發,然後修身鍊行,以成聖人。

疏曰;此一科言聖意興其喻也。為上文九邪三要動靜之宜,切令戒慎,恐未能窮理盡性,故興此火木姦國為令喻殷勤修鍊以成聖人。木中有火者,喻人中有邪惡之性、五毒之火也。太公注云:廣成子以為積火焚五毒,故知火者猛烈之炁,《書》云:火炎崑岡,玉石俱焚矣。木中藏火,慎勿鑽研,火發則木焚矣。身中邪毒,忽縱恣之,則萬善俱滅,其身潰矣。姦生於國,時動必潰者,凡有國則有姦臣賊子,包藏害心,思圖篡奪,苟欲富貴,如此之類不一,皆濳藏國中,人君不可知之。但君懷道德,臣效忠貞;時自雍和,天下寧泰。姦人徒有其心,無由妄敢興動,皆候其時,合動安得?君道失,臣道喪,兵水旱蝗,徵斂苛刻,人心變易,思亂怨上,當此之代,萬物皆有亂心,何況懷姦之人乎?又姦者不一,乘此隳敗之時,則諸奸競發,其國得不潰乎?此喻上之九竅三要、巧拙動靜也。言人有道德定慧,隱伏身心之中,諸邪淫穢僻亦不能興耳。若邪競發,則身潰矣。故以姦火藏於木[3]國以喻邪正伏於身心。此唯賢哲之士通詳其文,曉達明悟,精念至道,去惡存善,是名知之修鍊謂之聖人。故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黃帝得之以登雲天,湯武得之以王天下。驪山母云:聖人學之得其道,為順天時,則內懷道德,外任賢良,知之修鍊而成聖人,是得其道以昇雲天,黃帝是也。賢人學之得其法,為依五行之善正,不違天時,不逆地理,不傷財,不害物,富國安人,身為賢明乃得其法,道德之君,堯舜是也。智人學之得其術,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仁義禮智信,忠孝君親,貞廉不失,保其祿位,是得其術,賢臣夔龍、伊尹是也。小人學之得其殃,為將天道之炁不習善之,用以智巧辯慧之性,專事三反晝夜,煩兵黷武,陰謀屠害,苟求奢榮,傾奪於世,雖暫富貴,不思禍之將至,反招敗亡,延及後世,是得其殃也。祿山、思明篡逆悖亂之臣是也。聖母又言:此文深奧,若巨海之朝百谷,含弘萬象,妙義靈也。

此神仙抱一演道章上,一百五言,使人明陰陽之道,察興廢之理,動用其機宜,然後修身鍊行以成聖人。故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讚曰:天道應運,陰陽至神。察其機要,存亡在身。悟者為正,迷則非真。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1. 五:原作「此」,據夢本改。
  2. 基:原作「機」,據夢本改。
  3. 木:夢本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