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黄华华
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錄於《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17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自2003年1月至本次大会届满。五年来,省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其历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目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战胜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多次特大洪灾等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五”计划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2007年,全省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五年奋斗目标和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2007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加快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转变。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5%,2007年比上年增长14.5%,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由2800亿元增加到77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201亿元增加到2785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分别增长21.4%和19.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4.7%和28.0%。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2.3%,保持在相对合理水平。消费与投资趋于协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98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80亿元,年均增长19.3%,保持投资增幅低于而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02年的470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万亿元,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升级加快。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9:61,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以广州汽车为龙头的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大石化产业和沿海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轿车、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船舶、能源设备、数控机床等关键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由6344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1/5强,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成效显著。农业增加值达到1746亿元,年均增长3.8%。
   ——自主创新成效突出。创新型广东建设进展良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5.8%提高到2007年的50%以上。与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2007年实施项目4100多项。与国家基金委共同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开展粤港联合招标,在高端家电、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起跃居全国第一。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分别由35个、118个、27件增加到299个、665个、108件,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4个,均居全国前列。技术标准战略成效明显,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10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95项。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五年共安排重点项目292项,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197项,累计完成投资5835亿元,促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能源电力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520公里,比2002年增加近1倍,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陆路相连省区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部打通,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生活圈。开工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等10个铁路项目,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珠江三角洲千吨级骨干航道网加快建设,全省港口体系布局逐步完善。新增成品油运输管道125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达5932万千瓦,比2002年净增2344万千瓦,完成电网投资907亿元。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增长迅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进展顺利。
   ——绿色广东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06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别居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继续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近两年持续下降。全省及珠三角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分别达50%和60%。全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库水质良好。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明显,五年平均每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预计比上五年下降60%。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55.9%,城乡环境景观改善。韶关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岩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粮食生产在连年受灾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首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力清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投资和消费增幅呈现高于城镇的好势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山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67个县(市)和山区5市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东西两翼发展提速。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成效显著,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初步形成。珠三角产业优化升级,整体实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
   五年来,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内外源型经济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消调整一半以上行政审批项目,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基本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支出结构优化,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问效全过程的支出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地方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试行代建制,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价格、粮食等改革有效推进。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体系基本确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五年增长1.39倍。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成为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科技进步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超过340万户,比2002年增加140多万户。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和税收分别由2002年的5265亿元、53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8万亿元和174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四成和近三成。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外经贸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逐步转变,进出口趋向均衡发展,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22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0亿美元,五年增长1.9倍,2007年比上年增长20.2%。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由18.3%提高到28.4%。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国内增值率达56.6%。吸收外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累计实际吸收外资700亿美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投资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外资集中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非金融类企业达到1804家。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快速发展。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口岸工作和“大通关”建设成效显著。
   ——粤港澳合作及泛珠三角区域等合作成效突出。全面实施CEPA,与港澳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合作并进,投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社会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建立了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联合成功举办四届泛珠论坛和经贸洽谈会,各领域合作深入推进。与各省区市的经贸合作加强,援藏援疆、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粤台经贸合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文化大省建设大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等主题活动。大力倡导和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改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从2002年的18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06万人,毛入学率由44.7%提高到65.4%。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大跨越,普通高校增加到109所,在校生由46.8万人增加到112万人,毛入学率由15.3%提高到25.6%。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
   ——文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资源得到整合优化,组建了一批大型文化集团。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岭南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基层文化和群众文化工作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首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成一批高水准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成为亮丽品牌。
   ——卫生和体育等各项事业硕果累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实施村医补贴政策和乡镇卫生院改革。中医药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居民期望寿命提高到75.3岁,健康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功申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建立了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深入实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达标水平居全国前列。老龄工作得到加强。残疾人事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宗教事务管理有效开展。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气象、地震、广播电视、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系列利益问题有效解决,全省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699元和5624元,五年年均增长9.7%和7.5%。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万亿元,比2002年增加9640亿元。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住房、汽车、旅游、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加。珠三角地区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
   ——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基本建立积极就业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创业富民工程,创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新增城镇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72万人,帮助近130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6%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向城乡居民覆盖。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居全国首位,社保基金滚存结余达1917亿元,约占全国1/5。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力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珠三角地区率先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保险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低保线由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省176.8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从2005年秋季起逐步全面实行全省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惠及1000多万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全省参合率达83.8%。完成省定的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15万户,解决了1.89万城镇“双特困户”住房问题。渔民转业转产工作进展顺利。180万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造完成山区县和欠发达县通镇公路4611公里,完成镇通村委会公路路面硬化近4万公里。
   五年来,和谐广东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法治环境逐步形成,社会突出矛盾有效化解,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2720件,满意率95.1%;办理政协提案2776件。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村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取得新成果。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修订省政府工作规则。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57项、修订20项、废止3项,制定修改省政府规章36项。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廉政建设得到加强,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监察审计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成效明显。
   ——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认真执行信访条例,信访总量持续减少。行政复议、人民调解、司法救助得到加强。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创造性开展行政司法联动打击企业欠薪专项行动,推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加强农民工服务与管理,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治安防范网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反走私斗争,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刑事发案数连年减少。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公安消防、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工作得到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整治取得实效。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明显改善,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加强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军民共建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达15个、省双拥模范城(县)达79个。广大军民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谱写了风雨同舟、团结奋战的动人篇章。
   五年来的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方面的心血和智慧。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较好解决了一些长期积淀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为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六个必须”:
   第一,必须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我们牢记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广东的厚望和重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广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谋划全局、突出重点,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新时期的高增长行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狠抓科技第一生产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发挥排头兵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为载体,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了一大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积极面对和妥善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必须坚持科学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根据人口多、资源少、能源缺的实际,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狠抓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和社会建设,大幅增加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投入,促进形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支农惠农富农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实施激励型财政政策、推动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等办法,促进形成珠三角领跑、两翼齐飞、山区崛起的新格局。
   第五,必须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优势,努力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力扬外源型经济之“长”,推动外源型经济由大向既大又强转变;力补内源型经济之“短”,在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同时推动民营经济由小向大转变;加强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内外源型经济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六,必须坚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完善科学调控,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提高了调控经济和促进发展的能力。通过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了发展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置一系列突发事件,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通过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和监督,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通过向社会公开作出并切实履行四项廉政承诺,坚持不懈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了廉洁勤政。
   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发展成本持续上升;经济社会的人均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县域经济仍待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安、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居民住房、就业社保、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依然较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待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还没完全到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我们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广东新局面的关键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省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及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主动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发展;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重视改善民生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全省人民在共建和谐中共享发展成果,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围绕一个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山区和东西两翼实现跨越式发展,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2年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4.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8%;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城乡、区域和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加强文化建设,全省人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广东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狠抓两个关键: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改革创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调控,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坚持“六个突出”:一是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转变。二是突出抓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瞄准国际上现代产业的最高水平,抢占现代产业发展先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上、重化工业在规模上、传统产业在品牌上、服务业在生产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突出抓好改革开放。要“破”、“立”结合,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调控手段,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四是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企业、单位和家庭,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五是突出抓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珠三角率先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镇群协调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布局,统筹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引导珠三角产业科学有序梯度转移,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六是突出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幅增加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健全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福利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法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我们相信,经过今后五年的共同努力,广东这片改革开放发展的热土,经济将更加发达,民主将更加进步,法制将更加完备,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环境将更加优美,人民将更加富裕,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个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谐的美好广东将屹立在祖国南方!
   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是新一届省政府工作的起始之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稳中求进、好字优先、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抓落实、优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方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和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左右。
   重点要推进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狠抓创新能力关键环节。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数字电视、精密制造等产学研战略联盟,增强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能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省属科研院所面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
   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创新药物等重大专项,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接,突破制约全省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着重提高项目的技术集成度和产业关联度。鼓励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高起点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增加二次技术开发投入,加快推进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加强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
   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实施名标名牌带动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及中国出口名牌。扩大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推动产业集群和重点城市创建区域品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行政执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营造良好自主创新环境。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促进政策,实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激励制度。加快建设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创业融资服务机构等,加强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服务业。依托各地加工制造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生产流通服务一体化。以流通信息化为带动,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现代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壮大旅游、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巩固提升居民服务、餐饮旅馆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建设。继续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家庭等产业发展,培育液晶平板显示、电动汽车、海洋资源开发等新兴高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壮大中医药产业,发展创意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节能降耗等三大技改工程。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完善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链条。积极推进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能源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及数控系统等基础装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推进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及重大工业项目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大力推进沿海石化产业带建设,推动形成中上游带动中下游产业发展的石化产业新格局。继续推进钢铁工业优化重组和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建设。完善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有序推进小火电机组“上大压小”,加快推进在建电源电网建设,争取国家批准新建一批重大电源项目。积极推进高速公路、部省合作铁路建设,完善珠三角骨干航运网。积极发展空港经济和海港经济。
   培育产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编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抓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区域品牌、产业园区等建设,高标准建设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加快中小企业与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培育重化产业集群。依托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特色产业基地,构建沿海技术密集型产业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农业各项财政补贴和涉农税收规费减免优惠等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减轻农民负担。探索建立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制度。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现代渔业。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鼓励创设农业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巩固和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基本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改造,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强化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广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镇通村委会公路路面硬底化和自然村通电、通广播电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抓紧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和省直单位挂钩扶贫措施,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发展能力。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安置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化解镇村集体债务的有效办法。深入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加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四、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强化执法监察。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确保按计划完成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关停任务。鼓励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开展资源综合和循环利用,重点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节电为突破口,推进建筑、商业、交通等节能,着力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深入推进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新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提倡政府绿色采购。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继续推进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布局和结构,确保重点项目和产业建设用地需求。加快盘活闲置土地,推进旧村、旧区、旧厂整理,推行建设多层式厂房,提高现有用地使用效益。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完善土地市场机制和税费调节手段,加大土地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加强土地执法监管,严查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继续推进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严格环保准入,加大环保收费政策实施力度。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80万吨以上、垃圾日处理能力2000吨,完成现役12.5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脱硫工程,稳步推进电厂脱硝。加大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力度,构建珠江三角洲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加快建设省环境监控中心和五大区域性监测中心。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强湿地、海洋、地质环境、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绿色殡葬。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推进林分改造,提升防范森林灾害能力。推进城乡绿化。
   五、积极扩大内需
   扩大消费需求。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实施最低工资新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培育旅游、文化、体育、保健、信息服务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和国内市场。
   推动投资稳定增长。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做好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初步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88项,年度计划投资1280亿元。加大更新改造投资力度。引导资本投向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能源交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拓宽投资资金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严格控制出台政府提价项目。加强价格监测,做好粮食、肉类和食用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保障有效供给。加快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制度。加强价格信息发布,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本、产权、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完善科学化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商业欺诈、传销等违法行为,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工作。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六、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一般贸易,重点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开拓俄罗斯、东盟、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市场,构建更加多元、稳定的国际贸易格局。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扩大进口资源能源,增加重要原材料、工业品和农产品进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增资扩产、扩大国内采购和深加工结转业务,创建自主品牌和设立研发机构。完善加工贸易准入管理,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和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园区和海关监管特殊区域集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积极稳妥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联网监管。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机遇,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鼓励跨国公司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促进外商投资产业链加快向研发设计、核心部件生产和物流配送等环节延伸。扩大服务业吸收外资,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加强重点园区招商,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扩大利用外资。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不断改善投资营商环境。
   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完善“走出去”的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和帮助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鼓励纺织服装、家电、建材、电子信息等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推动企业到东南亚、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合作开发能源资源。加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七、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
   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打破行政界限谋划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制定分类开发政策,促进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继续实施和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发挥县城、中心镇、专业镇的集聚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施东西北振兴计划,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向东西北地区倾斜。继续办好产业转移工业园,引导和推动珠三角产业加快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山区和东西两翼劳动力科学、有序向珠三角转移。办好第五届“山洽会”。充分发挥山区的资源、生态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旅游业。继续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发挥东西两翼民营经济和临海优势,加快沿海石化、能源和区域物流等支柱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升级和城市群建设,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认真落实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完善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络,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城市之间统一高效的发展平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整合珠三角文化、教育、卫生等资源,优化公共服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珠三角创业发展。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经济特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进粤港澳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入实施CEPA,加强粤港澳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和物流、金融、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提升制造业合作水平。加快广深港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粤港澳社会民生领域合作。认真组织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推进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深化与各省区在能源、产业、劳务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粤台经贸技术交流。
   八、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资源、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量资产奖股、股权置换等形式,加快对国有企业分类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交易行为。
   促进民营经济大提高大发展。实施《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改革体制、规范管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办好第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
   完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化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税,积极培育税源,加强税收征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减少对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完善省市县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的再分配功能,提高县(乡)镇财政增长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务核算集中监管等改革。
   加快金融市场和产业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打造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促进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吸引境内外金融企业来粤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和服务基地。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鼓励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
   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等改革。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审批管理制度和投资效益评价制度,全面实施省属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创新人才聚集的体制机制。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巩固和谐广东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公民教育,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科普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长效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从春季学期起免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实现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扎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稳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实施本科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实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退学费制度。依法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扶持民族传统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建设“农家书屋”。全面完成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打造文化品牌、创作文化精品、培养文化名家。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扶持发展影视和动漫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岭南文化影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注重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医,加强农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控制药品价格,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保障水平,提高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补助标准,全省参合率达到90%以上。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继续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
   扎实做好体育、人口计生等工作。积极迎接北京奥运会,办好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推进2010年亚运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筹备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推进全民健身。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人口计生新机制建设,突出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建设,做好“双拥”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能力。继续做好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十、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建立健全积极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农村贫困家庭、被征地农民和转产转业渔民就业。加快发展技工教育,实施智力扶贫、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及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加快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和各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完善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加快省级统筹步伐。积极探索养老保险省内转移办法。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省工伤康复中心建设。继续解决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保险基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关爱困难群众,完善五保供养机制。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使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治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引导并鼓励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依法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促进机会公平。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网络,做好信访和社会稳定工作,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健全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及时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暴力恐怖活动,严厉查处“黄赌毒”。做好监狱劳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坚决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
   坚持安全发展。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深入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强化对涉及人民健康和安全的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管,构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依法严厉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预案&Types=News&Condition=content>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忧患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把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施政的根本原则。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并向其通报工作,支持政协委员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进村(居)民自治。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完善政府规制。规范行政执法,强化执法责任,继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增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控制力和公信力。
   加快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确保政府管理服务到位。综合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和财税、价格等手段,提高科学调控经济的能力,有效解决市场配置资源带来的盲目性。加强对房地产和市场价格运行及煤电油运的监测调节。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确保当年新增财力的6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在全省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探索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转移或委托职能的实现形式,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公众服务。
   创新行政管理,建设高效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行政成本效益观念,提高行政效率。拓宽政务公开渠道,扩大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有序参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拓展网上受理、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格落实责任制,将土地管理、耕地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各项责任层层分解,做到权责分明。大力精简会议,压减文件数量和篇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调查研究和抓督促落实上。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加快实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
   树立优良政风,建设廉洁政府。广泛开展学习活动,让勤奋学习、真抓实干、艰苦创业、为政清廉在政府机关成为风尚。坚持新时期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念,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规范公务消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增强公仆意识,推进文明窗口服务,树立机关为民办事的亲和形象。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源头防腐,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严防失职渎职、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强化行政监督,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展望未来,广东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和美好。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共同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