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

  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於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於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與漢之惟俊偉堅卓為重者,甚不侔矣。蓋其時釋教廣被,頗揚脫俗之風,而老莊之說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為反動,而厭離於世間則一致,相拒而實相扇,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後,此風彌甚,有違言者,惟一二梟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誌怪之牢籠也。

  記人間事者已甚古,列禦寇韓非皆有錄載,惟其所以錄載者,列在用以喻道,韓在儲以論政。若為賞心而作,則實萌芽於魏而盛大於晉,雖不免追隨俗尚,或供揣摩,然要為遠實用而近娛樂矣。晉隆和(三六二)中,有處士河東裴啟,撰漢魏以來迄於同時言語應對之可稱者,謂之《語林[1],時頗盛行,以記謝安語不實[2],為安所詆,書遂廢(詳見《世說新語》《輕詆篇》)。後仍時有,凡十卷,至隋而亡,然群書中亦常見其遺文也。

  婁護字君卿,歷遊五侯之門,每旦,五侯家各遺餉之,君卿口厭滋味,乃試合五侯所餉之鯖而食,甚美。世所謂「五侯鯖」,君卿所致。(《太平廣記》二百三十四)

  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輒斫人不覺。左右宜慎之!」後乃陽凍眠,所幸小兒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莫敢近。(《太平御覽》七百七)

  鐘士季嘗向人道,「吾年少時一紙書,人云是阮步兵書,皆字字生義,既知是吾,不復道也。」(《續談助》四)

  祖士言與鐘雅語相調,鐘語祖曰,「我汝潁之士利如錐,卿燕代之士鈍如槌。」祖曰,「以我鈍槌,打爾利錐。」

  鐘曰,「自有神錐,不可得打。」祖曰,「既有神錐,必有神槌。」鐘遂屈。(《御覽》四百六十六)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御覽》三百八十九)

  《隋志》又有《郭子》三卷,東晉中郎郭澄之撰[3],《唐志》云,「賈泉註」,今亡。審其遺文,亦與《語林》相類。

  宋臨川王劉義慶有《世說》八卷,梁劉孝標註之為十卷[4],見《隋志》。今存者三卷曰《世說新語》,為宋人晏殊所刪並[5],於註亦小有剪裁,然不知何人又加新語二字,唐時則曰新書,殆以《漢志》儒家類錄劉向所序六十七篇中,已有《世說》,因增字以別之也。《世說新語》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類相從,事起後漢,止於東晉,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繆惑,亦資一笑。孝標作註,又征引浩博。或駁或申,映帶本文,增其雋永,所用書四百餘種,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然《世說》文字,間或與裴郭二家書所記相同,殆亦猶《幽明錄》《宣驗記》然,乃纂緝舊文,非由自造:《宋書[6]言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於眾手,未可知也。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卷上《德行篇》)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卷上《文學篇》)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簏,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閑暢。於是勝負始分。(卷中《雅量篇》)

  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卷中《賞譽篇》)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同上)

  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卷下《任誕篇》)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於沈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卷下《汰侈篇》)

  梁沈約(四四一——五一三,《梁書》有傳)作《俗說[7]三卷,亦此類,今亡。梁武帝嘗敕安右長史殷蕓(四七一——

  五二九,《梁書》有傳)撰《小說》三十卷,至隋僅存十卷,明初尚存,今乃止見於《續談助》及原本《說郛[8]中,亦采集群書而成,以時代為次第,而特置帝王之事於卷首,繼以周漢,終於南齊。

  晉咸康中,有士人周謂者,死而復生,言天帝召見,引升殿,仰視帝,面方一尺。問左右曰,「是古張天帝耶?」

  答云,「上古天帝,久已聖去,此近曹明帝也。」(《紺珠集》二)

  孝武未嘗見驢,謝太傅問曰,「陛下想其形當何所似?」孝武掩口笑云,「正當似豬。」(《續談助》四。原註云,出《世說》。案今本無之。)

  孔子嘗遊於山,使子路取水。逢虎於水所,與共戰,攬尾得之,內懷中;取水還。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子路出尾棄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懷石盤欲中孔子,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又問「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子路出而棄之,於是心服。(原本《說郛》二十五。原註云,出《沖波傳》。)

  鬼谷先生與蘇秦張儀書云,「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華到秋,不得久茂。日數將冬,時訖將老。子獨不見河邊之樹乎?仆禦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與天下人有仇怨,蓋所居者然。子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樹檀?上葉干青雲,下根通三泉,上有猿狖,下有赤豹麒麟,千秋萬歲,不逢斧斤之伐:此木非與天下之人有骨肉,亦所居者然。今二子好朝露之榮,忽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求延,貴一旦之浮爵,夫『女愛不極席,男歡不畢輪』,痛夫痛夫,二君二君!」(《續談助》四。原註云,出《鬼谷先生書》。)

  《隋志》又有《笑林[9]三卷,後漢給事中邯鄲淳撰。淳一名竺,字子禮,潁川人,弱冠有異才,元嘉元年(一五一),上虞長度尚為曹娥立碑[10],淳者尚之弟子,於席間作碑文,操筆而成,無所點定,遂知名,黃初初(約二二一),為魏博士給事中,見《後漢書》《曹娥傳》及《三國》《魏志》《王粲傳》等註。《笑林》今佚,遺文存二十餘事,舉非違,顯紕繆,實《世說》之一體,亦後來誹諧文字之權輿也。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

  平原陶丘氏,取渤海墨臺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復相敬,已生一男而歸。母丁氏,年老,進見女婿。女婿既歸而遣婦。婦臨去請罪,夫曰,「曩見夫人年德已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婦老後,必復如此,是以遣,實無他故。」(《太平御覽》四百九十九)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所得,並序別父久。乃答曰,「渭陽之思,過於秦康。」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失過庭之訓,故學無益。」(《廣記》二百六十二)

  甲與乙爭鬥,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而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同上)

  《笑林》之後,不乏繼作,《隋志》有《解頤[11]二卷。楊松玢撰,今一字不存,而群書常引《談藪[12],則《世說》之流也。《唐志》有《啟顏錄》十卷,侯白撰。白字君素,魏郡人,好學有捷才,滑稽善辯,舉秀才為儒林郎,好為誹諧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市。隋高祖聞其名,召令於秘書修國史,後給五品食,月餘而死(約六世紀後葉)。

  見《隋書》《陸爽傳》。《啟顏錄》今亦佚,然《太平廣記》引用甚多,蓋上取子史之舊文,近記一己之言行,事多浮淺,又好以鄙言調謔人,誹諧太過,時復流於輕薄矣。其有唐世事者,後人所加也;古書中往往有之,在小說尤甚。

  開皇中,有人姓出名六斤,欲參(楊)素,賫名紙至省門,遇白,請為題其姓,乃書曰「六斤半」。名既入,素召其人,問曰,「卿姓六斤半?」答曰,「是出六斤。」曰,「何為六斤半?」曰,「向請侯秀才題之,當是錯矣。」即召白至,謂曰,「卿何為錯題人姓名?」對云,「不錯。」素曰,「若不錯,何因姓出名六斤,請卿題之,乃言六斤半?」   對曰,「白在省門,會卒無處覓稱,既聞道是出六斤,斟酌只應是六斤半。」素大笑之。(《廣記》二百四十八)

  山東人娶蒲州女,多患癭,其妻母項癭甚大。成婚數月,婦家疑婿不慧,婦翁置酒盛會親戚,欲以試之。問曰,「某郎在山東讀書,應識道理。鴻鶴能鳴,何意?」曰,「天使其然。」又曰,「松柏冬青,何意?」曰,「天使其然。」

  又曰,「道邊樹有骨䂎,何意?」曰,「天使其然。」婦翁曰,「某郎全不識道理,何因浪住山東?」因以戲之曰,「鴻鶴能鳴者頸項長,松柏冬青者心中強,道邊樹有骨䂎者車撥傷:豈是天使其然?」婿曰,「蝦蟆能鳴,豈是頸項長?竹亦冬青,豈是心中強?夫人項下癭如許大,豈是車撥傷?」婦翁羞愧,無以對之。(同上)

  其後則唐有何自然《笑林[13],今亦佚,宋有呂居仁《軒渠錄[14],沈征《諧史[15],周文玘《開顏集[16],天和子《善謔集[17],元明又十餘種;大抵或取子史舊文,或拾同時瑣事,殊不見有新意。惟托名東坡之《艾子雜說[18]稍卓特,顧往往嘲諷世情,譏刺時病,又異於《笑林》之無所為而作矣。

  至於《世說》一流,仿者尤眾,劉孝標有《續世說》十卷,見《唐志》,然據《隋志》,則殆即所註臨川書。唐有王方慶《續世說新書[19](見《新唐志》雜家,今佚),宋有王讜《唐語林[20],孔平仲《續世說[21],明有何良俊《何氏語林[22],李紹文《明世說新語[23],焦竑《類林》及《玉堂叢話[24],張墉《廿一史識余[25],鄭仲夔《清言[26]等;然纂舊聞則別無穎異,述時事則傷於矯揉,而世人猶復為之不已,至於清,又有梁維樞作《玉劍尊聞[27],吳肅公作《明語林[28],章撫功作《漢世說[29],李清作《女世說[30],顏從喬作《僧世說[31],王晫作《今世說[32],汪琬作《說鈴》而惠棟為之補註[33],今亦尚有易宗夔作《新世說[34]也。

校勘記

编辑
  1. 裴啟 字榮期,東晉河東(郡治今山西永濟)人。所撰《語林》,《隋書·經籍志》《燕丹子》題下附註:「梁有……《語林》十卷,東晉處士裴啟撰,亡。」魯迅《古小說鉤沈》有輯本。
  2. 謝安(320—385) 字安石,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孝武帝時官中書監,錄尚書事。據《世說新語·輕詆篇》載,庾道季將裴啟《語林》所記謝安有關裴啟、支道林的話告知謝安,謝安云:「都無此二語,裴自為此辭耳。」庾讀畢東亭(王珣)《經酒壚下賦》時,謝安又云:「君乃復作裴氏學!」自此《語林》遂廢。
  3. 郭子》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郭澄之撰。郭澄之,字仲靜,東晉太原陽曲(今屬山西)人,曾任劉裕相國從事中郎。《郭子》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沈》有輯本。賈泉(440—501),即賈淵。
  4. 世說》 即《世說新語》。今存各本自《德行》至《仇隙》均為三十六篇。劉孝標(462—521),名峻,南朝梁平原(今屬山東)人,曾任荊州戶曹參軍。
  5. 晏殊(991—1055) 字同叔,北宋臨川(今屬江西)人,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關於晏殊刪並《世說新語》事,明袁褧本《世說新語》載南宋董弅跋云:「余家舊藏蓋得之王原叔家,後得晏元獻公手自校本,盡去重復,其註亦小加剪截,最為善本。」
  6. 宋書》 梁沈約編撰,一百卷,紀傳體南朝宋代史。下文關於劉義慶的評述,見該書卷五十一《劉義慶傳》。
  7. 沈約 字休文,南朝梁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官至尚書令。所撰《俗說》,《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沈》有輯本。
  8. 續談助》 宋晁載之編,五卷,共收小說、雜著二十種。
  9. 笑林》 《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邯鄲淳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沈》有輯本。
  10. 度尚 字博平,東漢湖陸(今山東魚臺)人,官至遼東太守。曹娥,東漢上虞人。其父溺死後她投江尋父屍而亡,被稱為孝女。
  11. 解頤》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楊松玢撰。今佚。
  12. 談藪》 唐劉知幾《史通·雜述篇》瑣言類曾提及「陽玠松《談藪》」;《宋史·藝文志》著錄陽松玠《八代談藪》二卷。
  13. 何自然 生平不詳。所撰《笑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已散佚。
  14. 呂居仁(1084—1145) 名本中,號東萊先生,宋壽州(治所今安徽壽縣)人,曾任中書舍人。所撰《軒渠錄》,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七有輯本。
  15. 沈征 宋代霅溪(今浙江吳興)人,其他不詳。所撰《諧史》二卷,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二十三有輯本,一卷,題宋沈俶撰。
  16. 周文玘 宋代人,曾任試秘書省校書郎。所撰《開顏集》,《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已散佚。陶宗儀編《說郛》卷六十五有輯本。
  17. 天和子 宋代人。所撰《善謔集》,已散佚,陶宗儀《說郛》卷六十五有輯本。
  18. 東坡 即蘇軾(1037—1101),北宋眉山(今屬四川)人,官翰林學士、禮部尚書。《艾子雜說》,又名《艾子》,一卷,傳為蘇軾所撰。已散佚。明顧元慶《顧氏文房小說》有輯本。
  19. 王方慶(?—702) 名綝,唐咸陽(今屬陜西)人,官至鳳閣侍郎知正事。《續世說新書》,《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已散佚。
  20. 王讜 字正甫,北宋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所撰《唐語林》,《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一卷。
  21. 孔平仲 字義甫,一作毅甫,北宋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曾任集賢校理。所撰《續世說》,《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二卷。
  22. 何良俊(1506—1573) 字元朗,號柘湖,明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何氏語林》,《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卷。
  23. 李紹文 字節之,明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所撰《明世說新語》,《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
  24. 焦竑(1540—1620) 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淡園,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人,官至翰林院修撰。所撰《類林》,又名《焦氏類林》,《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另撰《玉堂叢話》,《明史·藝文志》著錄八卷。
  25. 張墉 字石宗,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廿一史識余》,又名《竹香齋類書》,三十七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鈔類存目。
  26. 鄭仲夔 字龍如,明江西人。所撰《清言》,全稱為《蘭畹居清言》,十卷。收入所編《玉塵新譚》內。
  27. 梁維樞(1589—1662) 字慎可,清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28. 吳肅公 字雨若,清宣城(今屬安徽)人。所撰《明語林》,《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29. 章撫功 字仁艷,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漢世說》,《清史稿·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30. 李清(1602—1683) 字心水,又字映碧,號天一居士,明興化(今屬江蘇)人,官刑科、吏科給事中。所撰《女世說》,四卷。
  31. 顏從喬作《僧世說》 待查。
  32. 王晫(1636—?) 字丹麓,清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33. 汪琬(1624—1691) 字苕文,號鈍庵,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至翰林院編修。所撰《說鈴》,《清史稿·藝文志》著錄一卷。惠棟(1697—1758),字定宇,號松崖,清吳縣(今屬江蘇)人。
  34. 易宗夔 字蔚儒,湖南湘潭人。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國務院法制局局長。所撰《新世說》,八卷,一九一八年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