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元和郡縣圖志
◀上一卷 卷九·河南道五 下一卷▶

徐泗節度使徐州 宿州 泗州 濠州  蔡州節度使蔡州 申州 光州

徐泗節度使 编辑

徐州 编辑

,彭城。上。開元戶四萬九千七百二。鄉九十二。元和戶三千八百五十八。鄉八十九。今為徐泗節度使理所。

管州四:徐州,宿州,泗州,濠州。縣一十六。都管戶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二。

本《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為宋、滕、薛、小邾、偪陽之地,六國時屬楚。秦並天下,為泗水郡。楚、漢之際,楚懷王自盱眙徙都之。後項羽遷懷王於郴,自立為西楚霸王,又都於此。漢改泗水郡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國。按楚國,即今州理是也。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尋復為楚國。自漢以來,或理彭城,或理下邳。晉氏南遷,又於淮南僑立徐州,安帝始分淮北為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加淮南徐州曰南徐州,而改北徐州曰徐州。明帝時,淮北入魏。梁初蹔收,太清之後尋復入魏,徐州復理彭城,仍立彭城郡。高齊及後周不改。隋開皇二年,於此置總管,罷郡,其所領縣,並屬徐州。十四年,廢總管府為彭城郡。隋亂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改置徐州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貞觀十七年罷都督。初,宋高祖經略中原,以彭城險要,置府於此。至文帝時,王玄謨又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衛周固。自淮已西,襄陽已北,經途三千,達於齊岱,六州之人,三十萬戶,常得安全,實由此鎮。」後魏大將軍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師來侵,莫不用之以陵諸夏。《輿地志》云,郡城由來非攻所能拔。」按自隋氏鑿汴以來,彭城南控埇橋,以扼汴路,故其鎮尤重。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九里。南北六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八十里。西至東都一千二百二里。東南至泗州五百九十里。東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南取埇橋路至宣州五百里。西南取蕭縣路至宋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濠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袞州三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五色土各一斗,上細絹。賦:綿,絹。管縣五:彭城,蕭,豐,沛,滕。

彭城縣,望。郭下。古大彭氏國也,漢為彭城縣,屬楚國。後漢屬彭城國,宋屬彭城郡。隋文帝罷郡為縣,屬徐州。

定國山,在縣東四里。後魏武定五年,慕容紹宗欲擊梁貞陽侯蕭明,營於此山。泗水,在縣東,去縣一十步。

州理城,貞觀五年築。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國,漢高祖定天下,以為楚國,封弟交為楚王。東晉封劉裕為宋公,至宋武帝以皇子義康為彭城王,並都於此。後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薛安都乃舉城歸魏。

呂梁故城,在縣東五十七里。春秋時,宋之呂邑,至漢以為呂縣。城臨泗水,高一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東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潬上,一在水北,並高齊所築,立鎮以防陳寇。

曹公故城,在縣東南六十五里,在呂梁東岸。或言曹公築此,以守呂布。西岸有城臨水,是布之所固也,號曰呂布固。

故城,在縣北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國。袞州人謂實中城曰。

戲馬台,在縣東南二里。項羽所造,戲馬於此。宋公九日登戲馬台即此。寒山堰,在縣東南一十八里。梁蕭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呂梁,在縣東南五十七里。蓋泗水至呂縣,積石為梁,故號呂梁。陳將吳明徹以舟師破下邳,進屯呂梁,堰泗水為灌徐州。周將軍烏丸軌、達奚長孺率兵救援,軌取車輪數百,連鎖貫之,橫斷水路,然後募壯士夜決堰。至明,陳人始覺,潰亂爭歸,至連鎖之處,生擒明徹。

蕭縣,上。東北至州六十里。本古之蕭國,春秋時宋邑。漢蕭縣,屬沛郡。北齊改為承高縣,屬彭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徐州,改為龍城縣,尋復為蕭縣。

丁鮑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丁鮑追漢高帝處。綏輿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宋高祖綏輿里人,蓋因裏以名山也。

眢井,在縣北二百步。《左傳》楚子伐蕭,還無社與司馬卯言「目於眢井而拯之」,即此也。

豐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沛郡。戰國時屬梁。後漢屬沛國,晉同。宋改屬北濟陰郡,北齊改郡為永昌,以縣屬焉。隋改屬徐州。

豐西澤,在縣西一十五里。漢高祖斬白蛇於此。

沛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三里。本秦舊縣,泗水郡理於此,蓋取沛澤為縣名。漢興,四年改名沛郡,領三十七縣,理相城,以此為小沛。魏分立譙郡,又以沛為王國,晉不改。宋為沛縣,改屬徐州。隋文帝罷郡,縣屬仍舊。

微山,上有微子塚,去縣六十五里。泗水,西北流入,東去縣五十步。泡水,即豐水也,西去縣一百五十步。

縣理城,即秦沛縣城也。初,陳涉起,沛令欲以沛應之,乃令樊噲召高祖。沛令後悔,閉城拒守。高祖書帛射城上曰:「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即家室完。」父老乃殺沛令迎高祖,立為沛公。十二年,高祖破黥布,還過沛,謂沛父老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思樂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其以沛為朕湯沐邑。」

故留城,在縣東南五十五里。高祖令張良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於下邳,與陛下會留。」乃封良為留侯。

故沛宮,在縣東南一里。高祖過沛,置酒,歌《大風》,即此宮也。泗水亭,在縣東一百步。高祖微時為亭長於此。

滕縣,上。南至州二百里。本古滕國,漢蕃縣也,屬魯國。宋屬彭城郡。漢末,太傅陳蕃子逸為魯相,改音皮。後魏置蕃郡,以縣屬焉。北齊郡縣並廢。隋於此置滕縣,屬徐州。按古滕國,在縣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

奚公山,在縣東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車於此。

公丘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夏侯嬰初為滕令,故號滕公。按此時高祖未立屬縣,故滕為秦縣。至武帝改為公丘縣,屬沛國。

故薛城,在縣東南四十三里,薛侯國也。孟嘗君時,薛中六萬家,其中富厚,天下無比,此田文以抗禦楚、魏也。合鄉故城,在縣東二十三里。即《論語》所謂互鄉是也。

宿州 编辑

,苻離。上。開元戶元和戶八千六百七十六。鄉三十六。本徐州苻離縣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臨汴河,有埇橋為舳艫之會,運漕所曆,防虞是資。又以蘄縣北屬徐州,疆界闊遠,有詔割苻離、蘄縣及泗州之虹縣置宿州,取迸宿國為名也。

州境: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里。東南至泗州四百二十里。東南至淮百里,與濠州分中流為界,從界至濠州一百里。北至徐州一百五十里。西至宋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管縣三:苻離,蘄,虹。

苻離縣,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秦舊縣,漢屬沛郡。高齊時屬睢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徐州。《爾雅》曰:「莞,苻離也。」以地多此草,故名。

睢水,自縣西北流入。故相城,在縣西北九十里。蓋相土舊都也。

靈璧故城,在縣東北九十里。漢二年,漢王入彭城,項羽以精兵三萬人,晨擊漢軍於靈璧東睢水上,大破之,睢水為之不流。

蘄縣上。北至州二百三十二里。本秦舊縣,漢屬沛郡,後漢屬沛國。有大澤鄉,陳涉起兵於此,為狐鳴。宋於此置譙郡,齊以為北譙郡。後魏改蘄縣為蘄城縣,隋開皇三年去「城」字,屬仁州。即今宿州是也。大業二年屬徐州,八年屬譙州,後復隸徐州。

淮水,西南流入,經縣南七十里。渙水,西自臨渙縣界流入。渦水,東去縣一百里。蘄水,北去縣三十里。

虹縣,上。西至州二百里。本漢舊縣,屬沛郡。虹音貢,《漢書》作「<工蟲>」字。梁武帝於此置貢城戍,後魏復置虹縣,周大象中省,以其地屬晉陵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晉陵為夏丘縣。武德四年,於今縣南一百里故虹城重疊置虹縣,屬仁州,貞觀八年屬泗州,十三年移於今縣理。臨汴河。

赤坎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九里。梁天監八年置赤坎戍。潼陂,一名萬安湖,周回二十里,在縣北五里。

垓下聚,在縣西南五十四里。漢高祖圍項羽於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按漢洨縣屬沛郡,洨音絞。垓下即洨縣之聚落名也。《圖經》云:「項羽墓在縣南六里。」按羽死後,高祖以魯公禮葬羽於穀城,在今鄆州東阿縣界,言在此,俗說之謬也。

廣濟渠,按開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訪使齊浣,以江、淮運漕經淮水波濤,有沈溺之憂,遂開廣濟渠下流,自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十八里合於淮。逾時畢功。後以水流峻急,行旅艱阻,旋又停廢,卻由舊河。

泗州 编辑

,臨淮。上。開元戶三萬三百五十。鄉六十。元和戶四千一十五。鄉五十。

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屬魯,又為徐子之國,後為楚所滅。秦為泗水郡地,漢興,改泗水為沛郡。武帝分置臨淮郡,後漢下邳太守理此。自晉迄後魏,並為宿豫縣。後魏於此置東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為泗州,隋大業三年改為下邳,武德四年復為泗州。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遷縣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七十里。東南陸行至揚州二百七十三里。東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埇橋四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麻,細貲布。賦:絹,布。管縣五:臨淮,宿遷,徐城,漣水,下邳。

臨淮縣,緊。郭下。本漢徐漢地,長安四年分徐城南界兩鄉於沙塾村置臨淮縣,南臨淮水,西枕汴河。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遷移於今理。

宿遷縣,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時宋人遷宿之地,至漢為厹猶縣,屬臨淮郡。晉立宿預縣,隋開皇三年屬泗州,寶應元年以犯代宗廟諱,改為宿遷縣。

淮水,入縣境南,與楚州山陽縣分中流為界。

舊州城,梁將張惠紹北伐軍所次,憑固斯城,塹其羅城,引水環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縣西北七十里。秦故縣也,項羽即下相人也。應劭曰:「相水出沛國,故曰下相。」魯肅廟,在縣東南一里。肅,臨淮人,後人為之立廟。

徐城縣,中。東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國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義,視物如傷,東夷歸之者四十餘國。周穆王聞徐君威德日遠,乘八駿馬,使造父禦之,發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東山之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縣界。楚、漢之際,項羽置東陽郡。漢誅英布,置徐縣,屬臨淮郡。後漢以臨淮郡合於東海,明帝又分東海為下邳國,理於此。晉太康三年,復置徐縣,屬臨淮郡。梁於此置高平郡及高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徐城縣,屬泗州,理大徐城,大業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縣界流入。

永泰湖,縣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魚,尤出朱衣鮒。大徐城,在縣北三十里。徐君墓,在縣北三十二里。季劄掛劍處。

漣水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厹猶縣之地,後漢為徐縣之地,晉為宿遷縣之地。宋明帝於此置東海郡,又於城北置襄賁縣屬焉。後魏改為海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海州。五年,改襄賁為漣水縣,因縣界有漣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漣州,縣屬焉。貞觀元年廢漣州,縣屬泗州。

海水,在縣東北一百四里。淮水,西南自宿遷縣界流入。沭水,俗名漣水,西南自海州沭陽縣界流入。碩湖,在縣北一百十六里,與海州朐山縣中分為界。

下邳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夏時邳國,後屬薛,《左傳》薛之祖奚仲遷於邳是也。春秋並於宋,戰國時屬楚,後屬齊。至秦曰下邳縣,漢屬東海郡。《魏志》曹公征呂布於下邳,生擒布,令東中郎將鎮下邳。宋改為下邳縣,屬東徐州。周改東徐為邳州。隋省邳州,以縣屬泗州。

嶧陽山,在縣西六里。泗水,西自彭城縣界流入。淮水,自縣西流入,去縣六十里。

沂水,經縣北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經城東屈曲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昔張子房遇黃石公於圯上,即此處也。南人謂橋為圯。

故郯城,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國,孔子問官於郯子,即此地也。

縣理城,古邳國城也,魏武帝征呂布於下邳,決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處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一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呂布所守也。魏武帝擒布於白門,即大城之門也。小城累塼堅峻,周二里許。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虜將軍石崇所築也。

石鱉屯,晉穆帝升平初,荀羨為北部都尉,鎮下邳,起田於東陽之石鱉,即臨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齊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之又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十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儲充足。

濠州 编辑

,鍾離。上。開元戶二萬五百五十二。鄉四十一。元和戶二萬七百二。鄉四十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鍾離子之國,後為吳、楚所爭之地,《左傳》「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滅鍾離。」又《史記》「楚平王時,鍾離人與吳邊邑卑梁小童爭桑,二邑交相攻滅」。秦並天下,屬九江郡。漢置鍾離縣,復隸九江郡。晉立為鍾離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復立徐州於此,後廢帝改號北徐州。梁因之,以昌義之為北徐州刺史,鎮鍾離。魏中山王元英、將軍楊大眼,率眾數十萬來寇。鍾離城北阻淮水,魏人於州東邵陽洲作浮橋,晝夜攻城,分番相代,義之善射,每彎弓所向,莫不應弦而倒,一日戰數十合,魏軍死者與城中平。會高祖遣曹景宗、韋叡率眾二十萬來救,魏軍大敗,英與大眼脫身而走,因輕騎追至洛口而還。州後入高齊,文宣帝改為西楚州。隋開皇三年改為濠州,因水為名。大業三年改為鍾離郡。南北朝皆為重鎮。隋亂陷賊,武德五年,杜伏威附,改為濠州。按濠州本屬淮南,與壽陽阻淮帶山,為淮南之險,貞元元年,竇參為相,於是越淮割地隸屬徐州,及徐州節度使張建封死,子愔為本軍所立,常挫王師,其時朝廷幾失淮南之地,蓋參不學無術,昧於疆理之制所由致也。自貞元以後,州西渦口對岸置兩城,刺史常帶兩城使,以守其要。「濠」字中閒誤云「水」,元和三年又加「水」 焉。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虹縣路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五百一十里。東北至楚州盱眙縣二百二十里,從縣至楚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壽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廬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官絁。賦:絁,絹,綿,布。管縣三:鍾離,定遠,招義。

鍾離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九江郡,至晉屬淮南郡。安帝時,因東郡燕縣流入鍾離者,於此置燕縣,至高齊復為鍾離縣。塗山,在縣西九十五里。

淮水,西南自壽州界流入。西濠水,出縣西南莫耶山,北入淮。東濠水,出縣南濠塘山,東北入淮。

當塗縣故城,本塗山氏國,在縣西南一百一十七里。禹娶於塗山,即此也。

荊山堰,在郡城西一百二十二里。梁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陳計於武帝,求堰淮水以灌壽陽,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泡為激溝,並灌钜野澤。」帝遂發徐、陽人,率二十戶取五丁以築之,令太子右衛率康絢、左衛將軍昌義之護作,令戰士二十萬人,於鍾離城南起浮山堰,北抵巉石。至十四年四月,堰將合,淮水漂度,輒復決潰。或言江、淮多蛟龍,其性惡鐵,於是引東西二冶故鐵器,大則釜鬲,小則鉏,數千萬斤沈於堰所,猶不合,緣淮百里內木石皆盡,負者肩上皆穿,士卒死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壽陽城、戍移頓於八公山。淮水清,人之墳墓皆歷歷見於水底。或謂絢曰:「四瀆者,天地所以節宣其氣,不宜久塞。」既而昏霧三日,霧解而堰決,殺數萬人,其聲若雷,聞於三百里。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魚身,龍形馬首,殊類詭怪,不可勝言。

莊周台,在縣南七里。濠水經其前,莊子與惠子觀魚之所,又曰觀魚台。

定遠縣,上。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東城縣地,屬九江郡。梁武帝天監初置,屬定遠郡。高齊改為大安郡。隋仁壽元年廢郡,改定遠縣為臨濠縣,屬濠州。國朝復為定遠縣。

洛水,經縣西四十里。

陰陵縣故城,在縣西北六十五里。本漢縣也,項羽敗於垓下,將麾下八百騎潰圍南走,灌嬰追羽至陰陵,羽迷失道,問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以故漢兵及之。

東城縣故城,在縣江南五十里。項羽自陰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騎,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即此地也。

招義縣,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淮陵縣,屬臨淮郡。後漢屬下邳郡。宋孝武帝自淮北徙睢陵縣,改為池南縣。陳為招義縣。隋大業元年為化明縣,屬濠州,武德七年更名招義縣。

淮水,西自鍾離縣界流入。浮山堰,在縣西北六十里。梁天監十三年,與荊山堰同時修築。

蔡州節度使 编辑

蔡州 编辑

,緊。汝南。開元戶五萬一千二百一十。鄉一百七。元和戶一萬二百六十三。今為蔡州節度使理所。管州二:蔡州,申州,光州。縣二十。

古豫州之域。春秋時為蔡、江、黃、道、柏、胡、蓼、沈、頓、項、息、房、呂十三國之地,七國時屬魏。秦並天下,為三川、河東、南陽、潁川、碭、泗水、薛七郡之地。漢立汝南郡,領二十七縣,理平輿。宋元嘉中,後魏太武帝率兵圍汝南,郡守陳憲守所四十餘日,魏人積屍與城齊,不拔而退。宋文帝又於懸瓠城置司州,其後太武帝收河南地,獻文帝改司州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為舒州。隋文帝改為豫州,移入懸瓠城,今理是也。仁壽四年改為溱州,大業二年改蔡州,三年罷州為汝南郡。武德四年,復置豫州,寶應元年以避代宗廟諱,復改為蔡州。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七里。南北五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六百二十里。南至申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東北至陳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潁州三百六十里。東南至光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龜甲,雙鸂鶒綾,長安四年改為四窠雲綾。賦:綾,綿。

管縣十二:汝陽,汝南,闕。平輿,吳房、西平,朗山,新息,真陽,上蔡,新蔡,褒信,郾城。

汝陽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地,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宋屬汝陽郡。隋開皇二年罷郡,縣屬豫州。仁壽四年改豫州為溱州,以縣屬焉。大業二年,又移於今理,屬蔡州。

汝水,經縣西南二里。州理城,古懸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平輿故城,漢縣也,古沈子國,在縣東北六十里。

鴻郤陂,在縣東一十里。漢成帝時,陂溢為害,翟方進為丞相,以為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隄防之費,遂奏罷之。王莽時,嘗枯旱,郡人追怨方進,童謠曰:「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黃鵠。」及建武中,太守鄧晨使許陽為都水掾,令復鴻郤陂。陽曰:「昔成帝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壞我濯龍池?』」於是乃因高下形勢,起塘四百餘里,數年乃立。今廢。

汝南縣,闕。

平輿縣,中。西至州六十二里。本漢平輿縣地,屬汝南郡。高齊廢,隋大業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世充,置輿州,管平輿一縣。武德中屬蔡州。貞觀元年廢,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縣南四十二里。葛陂,在縣東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費長房投杖成龍處。

吳房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魏置襄城郡,仍立遂寧縣以屬焉。隋改為濯陽縣,大業二年改為吳房縣。

西平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魏置。即春秋時柏國也,古韓地之分。蘇秦說韓王曰:「韓有劍戟,出於棠谿。」今此縣西界有棠谿村,是也。縣又有龍泉水,可以淬刀劍。自漢至後魏皆為西平縣地。隋末廢,天授三年復置。

朗山縣,上。東北至州九十一里。本漢安昌縣地,屬汝南郡。東漢省。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於朗陵故城復置。隋開皇三年移於今理,屬豫州,十六年改為朗山縣。

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淮水,經縣理南,去縣一百二十里。道城,古道國也,在縣東北二十里。朗陵故城,漢縣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晉何曾所封之邑也。

四望故城,在縣東南七十里。後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肅於四望陂南築之以禦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鴉仁以二魏交逼,糧運懸斷,乃棄懸瓠歸於義陽上表曰:「臣輒率所領,縮還舊鎮,仍留夏紹等停四望城防備。」即此城也。

新息縣,上。西北至州二百里。本息侯國,為楚所滅。漢以為新息縣,屬汝南郡。周武帝於此置息州,領此縣。隋大業二年州廢,改屬豫州。武德四年,於此重置息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經縣南,去縣五里。汝水,自西流入,經縣北,去縣八十里。

王梁渠,在縣西北五十里。隋仁壽中修築,開元中縣令薛務更加疏導,兩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餘頃。

瑉玉坑,在古息城東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顏色潔白,堪為器物,隋朝官采用,貞觀中亦令采取。其後為淮水所沒。開元中,淮水東移,瑉坑重出,其玉溫潤倍勝昔時,蔡州至今以為厥貢之首。

賈君祠,在縣北一里。名彪,字偉節,後漢時為新息長,時小民多不養子,彪嚴其制,所活數千,僉曰賈父,後為立祠。新息故城,在縣西南一十里。

真陽縣,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慎陽縣地,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後魏改為真陽縣,高齊改為保城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置真丘縣,大業二年復為真陽縣,因慎水為名也。

淮水,經縣南,去縣八十里。慎水,出縣西南二十里。

上蔡縣,上。南至州七十里。本漢舊縣也。古蔡國。晉上蔡縣,屬汝南國。後魏神龜三年,於此置臨蔡縣,高齊廢。隋文帝開皇十二年,移於今理,為上蔡縣。

蔡岡,在縣東一十里。周回五十里。汝水,西去縣一十五里。

新蔡縣,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漢屬汝南郡,晉屬汝陰郡,宋屬新蔡郡。東魏孝靜帝於此置蔡州。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舒州,領廣寧縣,仁壽二年改縣為汝北,大業二年改為新蔡縣,屬蔡州。

汝水,經縣南,去縣二里。

褒信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郾縣之地,後漢分立褒信縣,屬汝南郡。晉屬汝陰郡。宋改為褒信縣,隋大業二年,改褒信縣屬蔡州。淮水,經縣南,去縣七十五里。

汝水,經縣東北,去縣五十五里。白亭,在縣東南四十二里。《左傳》楚白公勝所封之地。

郾城縣,緊。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縣。七國時魏之下邑,《史記》「楚昭陽伐魏,取郾。」兩漢以為縣,屬潁川郡。光武謂賈復曰:「郾最大,宛次之。」復曰:「臣請擊郾。」帝執復手曰:「執金吾擊郾,吾復何憂。」謂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將軍劉緬說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敵也。」遂遣將軍殷祖焚其倉儲。高齊於今縣置臨潁郡,隋開皇三年廢。五年,又於廢郡城中置郾城縣,屬許州。武德四年,於此置道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豫州。

汝水,經縣西北,去縣七十八里。

大溵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額城分流,南為汝水,北為溵水。小溵水,縣西北六十里。至縣合為大溵水。

邵陵故城,在縣東四十五里。《春秋》齊桓公帥諸侯之師盟於召陵,即此處也。漢置邵陵縣,屬汝南郡,隋廢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縣東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縣,建武十二年,來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 编辑

,中。義陽。本屬淮南道,貞元已後隸蔡州節度使。開元戶二萬一千二十。鄉四十二。元和戶六百一十四。鄉二十一。

禹貢》荊州之域。又古申國也,鄭武公娶於申曰武薑。在周為侯伯,後為楚所滅。秦並天下,屬南陽郡。魏文帝分置義陽縣,自後省置不常。宋元嘉末,於此立司州。自後入後魏為郢州,入梁為司州。周武帝平齊,改為申州,隋大業二年改為義州。武德四年復置申州。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九百四十二里。東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隨州二百三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十匹。賦:布,紵,綿,絹。管縣三:義陽,鍾山,羅山。

義陽縣,上。郭下。本漢平氏縣義陽鄉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義陽縣。江左省義陽縣地入平春縣,晉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陽。隋開皇三年,改平陽為義陽縣,屬申州,大業二年改屬義州,皇朝復屬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縣界流入,東北經縣,去縣三十七里。故曹城,在縣東三十八里。梁將曹景宗將兵侵魏所築。

故平靖關城,在縣南七十六里。舊有此關,不知何代創立。按義陽有三關之塞,此其一也。武陽、黃峴二關,在安州應山縣界。長老云:「此關因山為障,不營濠隍,故名平靖。」

鍾山縣,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漢鄳縣也,屬江夏郡,宋永初中屬義陽郡。高齊於此置齊安郡,後改為萬歲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為齊安縣,仍屬申州。四年,以近鍾山,改齊安為鍾山縣。

淮水,經縣北四十里。

澀水,出縣南霸山,去縣七十五里。山石之閒,波流塞澀,因以為名。石城,在縣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晉義陽縣所理。

羅山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鄳縣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於此。隋開皇三年,並入鍾山,十六年於鍾山析置羅山縣,屬申州。武德四年置南羅州,領羅山一縣。八年州廢,以縣屬申州。

羅山,在縣西南九里。淮水,經縣北,去縣二十里。

光州 编辑

,中。弋陽。本屬淮南道,貞元已後隸蔡州節度使。開元戶二萬九千六百九十五。鄉六十一。元和戶一千九百九十。鄉六十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弦國之地,魯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在秦屬九江郡。在漢為西陽,屬江夏。晉安帝立光城縣,理於此。梁末於縣置光州,隋大業二年,罷州為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為光州都督府。太極元年,自光山縣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九百二十里。東北至壽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大別山三百里。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蔡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葛十匹,生石斛六十斤。賦:絁,絹。管縣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

定城縣,上。郭下。本漢弋陽縣,屬汝南郡。自漢至蕭齊,常為戈陽城。武德三年置弦州,領定城一縣,貞觀元年省,定城屬光州。淮水,北去縣六十七里。

黃國故城,在縣西十二里。春秋時黃國,後為楚所滅。

殷城縣,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期思縣地,屬汝南郡。宋僑立苞信縣於此,梁以苞信縣屬義州。隋開皇四年,改苞信縣為殷城縣,屬弋陽郡。武德三年,重置義州,以縣屬光州。

澮水,在縣西五里。定城關,在縣南四十里。高齊以南迫陳境,因置此關,隋廢。溫湯,在縣南山中,其湯綠色。

固始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本漢封蓼侯之地。春秋時蓼國,楚並之,今縣城是也。自東晉已後,蓼縣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此僑立新蔡郡,領固始一縣。隋開皇七年改屬義州。大業三年廢義州,屬弋陽郡。

淮水,經縣北八十里。

茹陂,在縣東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劉馥為揚州刺史,興築以水溉田。孫叔敖祠,在縣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縣,上。北至州三十里。本漢西陽縣地,屬江夏郡。魏屬弋陽郡。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入樂安縣,十八年又置光山縣。

光山,一名弋山,在縣西北八十里。淮水,經縣北七十里。

木陵故關,在縣南一百三十二里。齊、陳二境,齊置此關以為禁防。周因不改,隋開皇九年平陳後廢。

仙居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大縣,春秋時弦國,楚滅之。漢以為縣,屬江夏郡。至宋分立樂安縣,天寶元年改為仙居縣,縣西有仙居山,因以為名。

穀水,在縣北九里。大縣故城,在縣北四十里。春秋時弦國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縣西南十一里。梁武帝大同元年,百姓堰穀水為六陂,以溉稻田。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