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图志/卷09
目录 | 元和郡县图志 | |
◀上一卷 | 卷九·河南道五 | 下一卷▶ |
徐泗节度使〈徐州 宿州 泗州 濠州〉 蔡州节度使〈蔡州 申州 光州〉
徐泗节度使
编辑徐州
编辑,彭城。上。开元户四万九千七百二。乡九十二。元和户三千八百五十八。乡八十九。今为徐泗节度使理所。
管州四:徐州,宿州,泗州,濠州。县一十六。都管户三万七千二百五十二。
本《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宋、滕、薛、小邾、偪阳之地,六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自盱眙徙都之。后项羽迁怀王于郴,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于此。汉改泗水郡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按楚国,即今州理是也。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寻复为楚国。自汉以来,或理彭城,或理下邳。晋氏南迁,又于淮南侨立徐州,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加淮南徐州曰南徐州,而改北徐州曰徐州。明帝时,淮北入魏。梁初暂收,太清之后寻复入魏,徐州复理彭城,仍立彭城郡。高齐及后周不改。隋开皇二年,于此置总管,罢郡,其所领县,并属徐州。十四年,废总管府为彭城郡。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改置徐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十七年罢都督。初,宋高祖经略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于此。至文帝时,王玄谟又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已西,襄阳已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军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用之以陵诸夏。《舆地志》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按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九里。南北六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八十里。西至东都一千二百二里。东南至泗州五百九十里。东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南取埇桥路至宣州五百里。西南取萧县路至宋州三百一十里。东南至濠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衮州三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五色土各一斗,上细绢。赋:绵,绢。管县五:彭城,萧,丰,沛,滕。
彭城县,望。郭下。古大彭氏国也,汉为彭城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隋文帝罢郡为县,属徐州。
定国山,在县东四里。后魏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贞阳侯萧明,营于此山。泗水,在县东,去县一十步。
州理城,贞观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国,汉高祖定天下,以为楚国,封弟交为楚王。东晋封刘裕为宋公,至宋武帝以皇子义康为彭城王,并都于此。后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薛安都乃举城归魏。
吕梁故城,在县东五十七里。春秋时,宋之吕邑,至汉以为吕县。城临泗水,高一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潬上,一在水北,并高齐所筑,立镇以防陈寇。
曹公故城,在县东南六十五里,在吕梁东岸。或言曹公筑此,以守吕布。西岸有城临水,是布之所固也,号曰吕布固。
故城,在县北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国。衮州人谓实中城曰。
戏马台,在县东南二里。项羽所造,戏马于此。宋公九日登戏马台即此。寒山堰,在县东南一十八里。梁萧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吕梁,在县东南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陈将吴明彻以舟师破下邳,进屯吕梁,堰泗水为灌徐州。周将军乌丸轨、达奚长孺率兵救援,轨取车轮数百,连锁贯之,横断水路,然后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溃乱争归,至连锁之处,生擒明彻。
萧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本古之萧国,春秋时宋邑。汉萧县,属沛郡。北齐改为承高县,属彭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徐州,改为龙城县,寻复为萧县。
丁鲍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鲍追汉高帝处。绥舆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宋高祖绥舆里人,盖因里以名山也。
眢井,在县北二百步。《左传》楚子伐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目于眢井而拯之”,即此也。
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汉旧县,属沛郡。战国时属梁。后汉属沛国,晋同。宋改属北济阴郡,北齐改郡为永昌,以县属焉。隋改属徐州。
丰西泽,在县西一十五里。汉高祖斩白蛇于此。
沛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三里。本秦旧县,泗水郡理于此,盖取沛泽为县名。汉兴,四年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理相城,以此为小沛。魏分立谯郡,又以沛为王国,晋不改。宋为沛县,改属徐州。隋文帝罢郡,县属仍旧。
微山,上有微子冢,去县六十五里。泗水,西北流入,东去县五十步。泡水,即丰水也,西去县一百五十步。
县理城,即秦沛县城也。初,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乃令樊哙召高祖。沛令后悔,闭城拒守。高祖书帛射城上曰:“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即家室完。”父老乃杀沛令迎高祖,立为沛公。十二年,高祖破黥布,还过沛,谓沛父老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思乐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故留城,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高祖令张良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于下邳,与陛下会留。”乃封良为留侯。
故沛宫,在县东南一里。高祖过沛,置酒,歌《大风》,即此宫也。泗水亭,在县东一百步。高祖微时为亭长于此。
滕县,上。南至州二百里。本古滕国,汉蕃县也,属鲁国。宋属彭城郡。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后魏置蕃郡,以县属焉。北齐郡县并废。隋于此置滕县,属徐州。按古滕国,在县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
奚公山,在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公丘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夏侯婴初为滕令,故号滕公。按此时高祖未立属县,故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丘县,属沛国。
故薛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薛侯国也。孟尝君时,薛中六万家,其中富厚,天下无比,此田文以抗御楚、魏也。合乡故城,在县东二十三里。即《论语》所谓互乡是也。
宿州
编辑,苻离。上。开元户元和户八千六百七十六。乡三十六。本徐州苻离县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防虞是资。又以蕲县北属徐州,疆界阔远,有诏割苻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迸宿国为名也。
州境: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东南至泗州四百二十里。东南至淮百里,与濠州分中流为界,从界至濠州一百里。北至徐州一百五十里。西至宋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管县三:苻离,蕲,虹。
苻离县,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秦旧县,汉属沛郡。高齐时属睢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徐州。《尔雅》曰:“莞,苻离也。”以地多此草,故名。
睢水,自县西北流入。故相城,在县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
灵璧故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以精兵三万人,晨击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上,大破之,睢水为之不流。
蕲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二里。本秦旧县,汉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有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为狐鸣。宋于此置谯郡,齐以为北谯郡。后魏改蕲县为蕲城县,隋开皇三年去“城”字,属仁州。即今宿州是也。大业二年属徐州,八年属谯州,后复隶徐州。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七十里。涣水,西自临涣县界流入。涡水,东去县一百里。蕲水,北去县三十里。
虹县,上。西至州二百里。本汉旧县,属沛郡。虹音贡,《汉书》作“<工虫>”字。梁武帝于此置贡城戍,后魏复置虹县,周大象中省,以其地属晋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晋陵为夏丘县。武德四年,于今县南一百里故虹城重叠置虹县,属仁州,贞观八年属泗州,十三年移于今县理。临汴河。
赤坎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九里。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潼陂,一名万安湖,周回二十里,在县北五里。
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高祖围项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按汉洨县属沛郡,洨音绞。垓下即洨县之聚落名也。《图经》云:“项羽墓在县南六里。”按羽死后,高祖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在今郓州东阿县界,言在此,俗说之谬也。
广济渠,按开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访使齐浣,以江、淮运漕经淮水波涛,有沈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县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逾时毕功。后以水流峻急,行旅艰阻,旋又停废,却由旧河。
泗州
编辑,临淮。上。开元户三万三百五十。乡六十。元和户四千一十五。乡五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后为楚所灭。秦为泗水郡地,汉兴,改泗水为沛郡。武帝分置临淮郡,后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后魏,并为宿豫县。后魏于此置东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下邳,武德四年复为泗州。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县移于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东南陆行至扬州二百七十三里。东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埇桥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麻,细赀布。赋:绢,布。管县五:临淮,宿迁,徐城,涟水,下邳。
临淮县,紧。郭下。本汉徐汉地,长安四年分徐城南界两乡于沙塾村置临淮县,南临淮水,西枕汴河。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移于今理。
宿迁县,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立宿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
旧州城,梁将张惠绍北伐军所次,凭固斯城,堑其罗城,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故县也,项羽即下相人也。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曰下相。”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后人为之立庙。
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周穆王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汉诛英布,置徐县,属临淮郡。后汉以临淮郡合于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为下邳国,理于此。晋太康三年,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于此置高平郡及高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于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
永泰湖,县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鱼,尤出朱衣鲋。大徐城,在县北三十里。徐君墓,在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挂剑处。
涟水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厹犹县之地,后汉为徐县之地,晋为宿迁县之地。宋明帝于此置东海郡,又于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后魏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涟州,县属焉。贞观元年废涟州,县属泗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四里。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界流入。硕湖,在县北一百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
下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夏时邳国,后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于邳是也。春秋并于宋,战国时属楚,后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于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下邳。宋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邳州,以县属泗州。
峄阳山,在县西六里。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淮水,自县西流入,去县六十里。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南人谓桥为圯。
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孔子问官于郯子,即此地也。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帝征吕布于下邳,决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处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一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帝擒布于白门,即大城之门也。小城累塼坚峻,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虏将军石崇所筑也。
石鳖屯,晋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起田于东阳之石鳖,即临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之又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储充足。
濠州
编辑,锺离。上。开元户二万五百五十二。乡四十一。元和户二万七百二。乡四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锺离子之国,后为吴、楚所争之地,《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灭锺离。”又《史记》“楚平王时,锺离人与吴边邑卑梁小童争桑,二邑交相攻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置锺离县,复隶九江郡。晋立为锺离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于此,后废帝改号北徐州。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州刺史,镇锺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来寇。锺离城北阻淮水,魏人于州东邵阳洲作浮桥,昼夜攻城,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中平。会高祖遣曹景宗、韦叡率众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大眼脱身而走,因轻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后入高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三年改为濠州,因水为名。大业三年改为锺离郡。南北朝皆为重镇。隋乱陷贼,武德五年,杜伏威附,改为濠州。按濠州本属淮南,与寿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元元年,窦参为相,于是越淮割地隶属徐州,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死,子愔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其时朝廷几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致也。自贞元以后,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以守其要。“濠”字中闲误云“水”,元和三年又加“水” 焉。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虹县路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东北至楚州盱眙县二百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寿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官絁。赋:絁,绢,绵,布。管县三:锺离,定远,招义。
锺离县,上。郭下。本汉旧县,属九江郡,至晋属淮南郡。安帝时,因东郡燕县流入锺离者,于此置燕县,至高齐复为锺离县。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
淮水,西南自寿州界流入。西濠水,出县西南莫耶山,北入淮。东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入淮。
当涂县故城,本涂山氏国,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七里。禹娶于涂山,即此也。
荆山堰,在郡城西一百二十二里。梁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于武帝,求堰淮水以灌寿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帝遂发徐、阳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左卫将军昌义之护作,令战士二十万人,于锺离城南起浮山堰,北抵巉石。至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度,辄复决溃。或言江、淮多蛟龙,其性恶铁,于是引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鉏,数千万斤沈于堰所,犹不合,缘淮百里内木石皆尽,负者肩上皆穿,士卒死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寿阳城、戍移顿于八公山。淮水清,人之坟墓皆历历见于水底。或谓绚曰:“四渎者,天地所以节宣其气,不宜久塞。”既而昏雾三日,雾解而堰决,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于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马首,殊类诡怪,不可胜言。
庄周台,在县南七里。濠水经其前,庄子与惠子观鱼之所,又曰观鱼台。
定远县,上。北至州一百里。本汉东城县地,属九江郡。梁武帝天监初置,属定远郡。高齐改为大安郡。隋仁寿元年废郡,改定远县为临濠县,属濠州。国朝复为定远县。
洛水,经县西四十里。
阴陵县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本汉县也,项羽败于垓下,将麾下八百骑溃围南走,灌婴追羽至阴陵,羽迷失道,问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以故汉兵及之。
东城县故城,在县江南五十里。项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即此地也。
招义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淮陵县,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郡。宋孝武帝自淮北徙睢陵县,改为池南县。陈为招义县。隋大业元年为化明县,属濠州,武德七年更名招义县。
淮水,西自锺离县界流入。浮山堰,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天监十三年,与荆山堰同时修筑。
蔡州节度使
编辑蔡州
编辑,紧。汝南。开元户五万一千二百一十。乡一百七。元和户一万二百六十三。今为蔡州节度使理所。管州二:蔡州,申州,光州。县二十。
古豫州之域。春秋时为蔡、江、黄、道、柏、胡、蓼、沈、顿、项、息、房、吕十三国之地,七国时属魏。秦并天下,为三川、河东、南阳、颍川、砀、泗水、薛七郡之地。汉立汝南郡,领二十七县,理平舆。宋元嘉中,后魏太武帝率兵围汝南,郡守陈宪守所四十馀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宋文帝又于悬瓠城置司州,其后太武帝收河南地,献文帝改司州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为舒州。隋文帝改为豫州,移入悬瓠城,今理是也。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七里。南北五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六百二十里。南至申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陈州二百二十里。北至颍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光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龟甲,双㶉𫛶绫,长安四年改为四窠云绫。赋:绫,绵。
管县十二:汝阳,汝南,阙。平舆,吴房、西平,朗山,新息,真阳,上蔡,新蔡,褒信,郾城。
汝阳县,望。郭下。本汉旧县地,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县属豫州。仁寿四年改豫州为溱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又移于今理,属蔡州。
汝水,经县西南二里。州理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平舆故城,汉县也,古沈子国,在县东北六十里。
鸿郤陂,在县东一十里。汉成帝时,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之费,遂奏罢之。王莽时,尝枯旱,郡人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及建武中,太守邓晨使许阳为都水掾,令复鸿郤陂。阳曰:“昔成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坏我濯龙池?’”于是乃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馀里,数年乃立。今废。
汝南县,阙。
平舆县,中。西至州六十二里。本汉平舆县地,属汝南郡。高齐废,隋大业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世充,置舆州,管平舆一县。武德中属蔡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县南四十二里。葛陂,在县东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费长房投杖成龙处。
吴房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襄城郡,仍立遂宁县以属焉。隋改为濯阳县,大业二年改为吴房县。
西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古韩地之分。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于棠谿。”今此县西界有棠谿村,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隋末废,天授三年复置。
朗山县,上。东北至州九十一里。本汉安昌县地,属汝南郡。东汉省。后魏太平真君二年,于朗陵故城复置。隋开皇三年移于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
朗陵山,一名大朗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淮水,经县理南,去县一百二十里。道城,古道国也,在县东北二十里。朗陵故城,汉县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晋何曾所封之邑也。
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鸦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于义阳上表曰:“臣辄率所领,缩还旧镇,仍留夏绍等停四望城防备。”即此城也。
新息县,上。西北至州二百里。本息侯国,为楚所灭。汉以为新息县,属汝南郡。周武帝于此置息州,领此县。隋大业二年州废,改属豫州。武德四年,于此重置息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八十里。
王梁渠,在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馀顷。
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贾君祠,在县北一里。名彪,字伟节,后汉时为新息长,时小民多不养子,彪严其制,所活数千,佥曰贾父,后为立祠。新息故城,在县西南一十里。
真阳县,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汉慎阳县地,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后魏改为真阳县,高齐改为保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丘县,大业二年复为真阳县,因慎水为名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县,上。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也。古蔡国。晋上蔡县,属汝南国。后魏神龟三年,于此置临蔡县,高齐废。隋文帝开皇十二年,移于今理,为上蔡县。
蔡冈,在县东一十里。周回五十里。汝水,西去县一十五里。
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于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舒州,领广宁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褒信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分立褒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改为褒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褒信县属蔡州。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楚白公胜所封之地。
郾城县,紧。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县。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两汉以为县,属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臣请击郾。”帝执复手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谓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说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敌也。”遂遣将军殷祖焚其仓储。高齐于今县置临颍郡,隋开皇三年废。五年,又于废郡城中置郾城县,属许州。武德四年,于此置道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汝水,经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大溵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溵水。小溵水,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溵水。
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齐桓公帅诸侯之师盟于召陵,即此处也。汉置邵陵县,属汝南郡,隋废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县,建武十二年,来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
编辑,中。义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已后隶蔡州节度使。开元户二万一千二十。乡四十二。元和户六百一十四。乡二十一。
《禹贡》荆州之域。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周为侯伯,后为楚所灭。秦并天下,属南阳郡。魏文帝分置义阳县,自后省置不常。宋元嘉末,于此立司州。自后入后魏为郢州,入梁为司州。周武帝平齐,改为申州,隋大业二年改为义州。武德四年复置申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四十二里。东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随州二百三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葛十匹。赋:布,纻,绵,绢。管县三:义阳,锺山,罗山。
义阳县,上。郭下。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隋开皇三年,改平阳为义阳县,属申州,大业二年改属义州,皇朝复属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故曹城,在县东三十八里。梁将曹景宗将兵侵魏所筑。
故平靖关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关,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
锺山县,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汉𫑡县也,属江夏郡,宋永初中属义阳郡。高齐于此置齐安郡,后改为万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锺山,改齐安为锺山县。
淮水,经县北四十里。
涩水,出县南霸山,去县七十五里。山石之闲,波流塞涩,因以为名。石城,在县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晋义阳县所理。
罗山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𫑡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于此。隋开皇三年,并入锺山,十六年于锺山析置罗山县,属申州。武德四年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
罗山,在县西南九里。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光州
编辑,中。弋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已后隶蔡州节度使。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乡六十一。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乡六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在秦属九江郡。在汉为西阳,属江夏。晋安帝立光城县,理于此。梁末于县置光州,隋大业二年,罢州为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为光州都督府。太极元年,自光山县移于今理。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东北至寿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大别山三百里。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蔡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葛十匹,生石斛六十斤。赋:絁,绢。管县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
定城县,上。郭下。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戈阳城。武德三年置弦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淮水,北去县六十七里。
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后为楚所灭。
殷城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侨立苞信县于此,梁以苞信县属义州。隋开皇四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属弋阳郡。武德三年,重置义州,以县属光州。
浍水,在县西五里。定城关,在县南四十里。高齐以南迫陈境,因置此关,隋废。温汤,在县南山中,其汤绿色。
固始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本汉封蓼侯之地。春秋时蓼国,楚并之,今县城是也。自东晋已后,蓼县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于此侨立新蔡郡,领固始一县。隋开皇七年改属义州。大业三年废义州,属弋阳郡。
淮水,经县北八十里。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孙叔敖祠,在县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县,上。北至州三十里。本汉西阳县地,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初,于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置光山县。
光山,一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淮水,经县北七十里。
木陵故关,在县南一百三十二里。齐、陈二境,齐置此关以为禁防。周因不改,隋开皇九年平陈后废。
仙居县,中。东至州一百里。本汉大县,春秋时弦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至宋分立乐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县西有仙居山,因以为名。
穀水,在县北九里。大县故城,在县北四十里。春秋时弦国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县西南十一里。梁武帝大同元年,百姓堰穀水为六陂,以溉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