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巖全書/冊二十

冊十九 冠巖全書
冊二十
作者:洪敬謨
1863年
冊二十一

海嶽記二

编辑

山川二內山下

编辑
須彌塔
编辑

須彌塔在表訓東二十里須彌峯下自表訓寺出金剛門。兩峯對峙。自作門形。穿萬瀑之洞。過靑鶴之㙜。㴑而上之則爲八潭之路。別取支徑而北行四五十步。有七曲潭。刻靑壺淵三字。又少前得龍曲潭。俱是盤石平曠。瀑流噴瀉。上有龍湫奫渟深黑。旁瞻金剛之臺。或渡略彴。或緣峭壁。陸離上下。半在烟嵐雲氣中。凡行七八里。歷內圓通庵。自萬瀑至此。無名岩瀑之奇壯者。不可勝摟。循小澗而東過萬折洞。又進數十步。文石錯落。水行其上。淸激如矢。或噴沸如輪。深淺見底。是謂太上洞。過淸泠瀨慈雲潭。又行二里。有三仙峯,羽化洞,赤龍潭,降仙㙜。山勢益高。別開洞天。水石淸壯。綠淨如玻瓈。左右諸峯勢奇偉。尖者爲峯。平者爲㙜。流而成瀑。滙而成潭。曲曲可愛。左右岩壁上多松栝。復有香藤枯蔓交縈蒙絡。披拂下垂。鵑花躑躅點綴於其間。步步皆有奇趣。前進數里。潭盡谷回。有峯屹立。是曰須彌峯。峯下三塔鼎足而立。在北者㝡高大。南則差低。小東又視南。不及北墖。可爲百餘丈。而拔地撐空。積疊削平。齒皆齊整。宛如女堞邊絫却磚甓。亦似楪子上排得雪糕。且上層之石。比下層之石每有遆小。殆若數百級浮圖。此所謂須彌塔也。雖使阿育王施巧。亦不能過。然三面皆附山。此不及百塔。而其色益白。積絫之巧稍勝焉觀是墖者。自慈雲以後。路窮不可進。必由船庵轉至須彌峯。始爲俯視。丁酉水劫。洞天初闢。直窮萬瀑之源。而乃到墖下狎玩如是云。若由船庵則路雖高峻。椉險涉危者數矣。如船庵,三心㙜,須彌庵,須彌㙜諸處。大有勝於從羽化洞之路。吾行之不于彼而于此殊可恨也。

水簾在萬瀑西三里。大石平鋪。噴流散瀉。

靑壺淵在水簾上。雪瀑怒飛。爲曲爲潭。上狹下廣。如剖瓜狀。水色靑黑。分散屈折。其聲益鏘然可聽。亦名七曲潭。

金剛㙜在龍曲潭之上。千尋石壁。豊圓淡黃。勢甚突兀。下有小瀑成潭。潭如槽形。舊有二黑鳥巢其上。居人指爲玄鶴。今不可見矣。

太上洞在萬折洞之上。層峯奇恠。當面而立。迦葉縹緲如屛。岩瀑佳絶。尤爲神契。

降仙㙜在太上洞之上七八里。山勢益高。別開洞天。水石淸壯。綠淨如玻瓈。左右諸峯。勢極奇偉。㙜可坐數十人。可以觴咏。

天逸㙜
编辑

歇惺樓之南有㙜曰天逸。㙜於石山中起一拳土。頗突兀。其頂平衍成㙜。踈松夾立。左右可坐數十人。粤瞻萬二千峯。一一呈露如掌中果。居僧坐余旁。數而指之曰彼䧺蟠東北爲主尊者毘盧也。亭亭獨立高揷雲間者須彌也。屹然秀拔者穴望也。兩尖揷空者大小香爐也。奇石隆起若劈巨靈者靑鶴㙜也。環繞百靈。蓄氣不洩。橫臨如屛者衆香城也。其他若躍龍若闘虎若飛鳳若停鸞。若揖若拱者永郞岾也。七星峯也。迦葉也。日出月出也。丞相也將軍也。三世尊三觀音也。石鷹獅子也。法起也五仙也頓道也地藏也長慶也錦繡㙜也。此其㝡秀者也。大較峯名如是。難以摟指。而是日纖雲不翳。夕陽滿照。光影閃忽。瀰漫滉漾。浩浩若群鯨爭闘。雪浪接天。紛紜錯列。昂昂若萬馬馳突。頭鬣縱橫。或如天女飛空。彩衣群翩。又如群后會朝。環珮相戛。皓潔則如漢王擧義。三軍縞素。奮聳則如覇王臨陣。劒戟相向。頭頭異態。面面殊狀。雖淵雲墨妙。嚴樂筆精。無以摹画其萬一。昔吳廷簡見黃山。以爲半生所見。皆土堆石塊耳。今見是山良然也。㙜與樓所見者同。而但衆香城。樓則睨視。㙜則橫臨而已。由㙜而上。西有放光凌虛㙜等名。

衆香城
编辑

歇惺樓之東北。奇峰秀拔。望之如雪屛。雖不相屬。恰作一嶂。曲曲垛堞。層層石角。如鏤如削。劒戟森列則有若將軍之對壘。蓮花爭揷則宛如美人之開匳。離立聯綿。開一大屛障而龍眠手下。尙有淋漓。况又夕陽透䠶則倐忽閃爍。變幻頃刻。忽如銀海。忽如玉城。所以前人之病於太過。而其實石色間錯黃白蒼。不足於純白也。自摩訶見之。背擁若負扆狀。而皆作爛銀色。晶熒不可定。登白雲㙜則鎪刻之狀。皓潔之色。當面狎視。上普德庵遙望則環列如屛。明熒益難名。坐表訓則渾是瓊英雪華。玲瓏莫狀。儘乎仙山靈區。而非徒金剛之內第一名勝。抑爲天下之所罕有也。自巓至趾。無片土而純石。故艸木元不附着。僧言今世是釋迦佛闡敎之時。而換劫之後。彌勒佛當爲繼開。伊時有龍樹生於玆山。三枝生花。遍覆世界。曇無竭與萬二千眷屬。說法於此。故玆山爲萬二千峯。峯皆菩薩前身而燒信香。斯爲衆香城。所以前有大小香爐峰。下有萬灰庵云。而摩訶般若經云佛言薩陁波崙菩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聞空中聲。汝從東行。莫念疲極。莫觀左右。時薩陁波崙菩薩報空中言。我當從敎。復聞空中聲善哉。此卽指衆香城云。其言誕而亦奇矣。

須彌峯在船庵洞西。亭亭屹立。逶迤而東。奇詭戌削。殆類以玉刻博山。內山峯巒。起自須彌。止於長慶峰云。

永郞岾在須彌峰北。土嶺高峻。橫截東天。勢甚䧺大。嶺脊細而石留如聚星。登岾而俯瞰則峯巒森列。有若僧佛。又如鳥獸。殊形異姿。不可備述。僧言岾是永郞仙子所遊處故名。而中宵月夜。往往聞笙鶴之聲。

迦葉峯在迦葉洞。色如發硎。形如揷鞘。登七寶㙜。遙望後面。有峰嵯峨如玉雪。卽此峯也。

日出峯,月出峯在穴望峰東。兩峯相對皆秀峭。上可以見日月出故名。楊蓬萊月出峰詩高懸水鏡三千里。一洗乾坤萬古心。車五山詩銀河曙色通三界。玉斧淸輝滿八都。語皆淸爽。

穴望峯在摩訶衍東北。石山自雁門岾落來。亭亭起立。直揷半空。第二峯腰。有穴呀然如甕口。可見後面天色故名。此是歇惺樓所見之峯。而其所得名。至此始知。登毘盧峰俯視。峰之後面天色。從穴中露益奇。上白雲㙜見之。其穴比之摩訶所見尤大。然而隱隱之意。近見不如遠望。恐不在天逸之右也。

丞相峯在馬面峯之北。如大人端冕而坐故名。前有小峯如童子侍立之狀。

將軍峰在丞相峯之西。如人擐甲而立。

雪鷹峰在百塔之後。色白如鷹。

望高㙜卽金剛山東峯。峰之爲㙜。三角雄峙。乃成一峯。北對一尖峯差卑。西走一長嶽。散爲三支。南之二支爲百川洞之北峯。西之一支爲表訓寺之南嶺。是峰聳然特出於內外山之間。從松蘿庵過隔厓。厓如石欄。垂鐵索者三。人得牽挽而上。可坐百餘人。或稱望君㙜。新羅王子每登此臺。望其舊都。故㙜以之名云。

世尊峰在十王峯之東。三峯騈立。如佛跏趺之形。

遮日峯在玉樞㙜東。以形名也。

十王峯在百川洞東南。大小十峯相聯而立。望之詭奇。

馬面峰在十王峯之下。以馬面名者似之也。

牛頭峯在馬面峰之西。名以牛頭狀惟肖也。

白馬峯在遮日峰之左。突起高峻如立馬。

釋迦峯在地藏峰之案。峻拔積疊而上。如傀儡之戱。下有水月庵舊址。

觀音峰在長慶峰之旁。峻聳環立。形如三指。稱以上中下觀音之峯。

地藏峰在百川洞口。爲靈源庵後主。崒拔聳立。狀欲壓人。自觀音峰踰小峴而入。岩石奇峻。多類僧頭。

長慶峰卽長安寺之案山。地占東南。觸天聳立。中有危石傾垂欲墜。刻居然石三字於石根。

法起峯在摩訶之南穴望峯下。爲庵之案。土山橫遮。旋又起作石峯。峰上巨岩磅礴皎潔。岩上又有石奇拔詭恠。若人低頭蹲脚。宛然一㲲巾臞僧。是稱法起菩薩石像。峰亦冐其名。一名曇無竭。無竭卽法起也。僧言法起菩薩與萬二千眷屬。說法於此。其後化身爲此石云。

獅子峯在摩訶之東火龍潭之北。有石於絶壁上。狀類蹲獅。故以獅命名。僧言昔有三和尙與金童居士。决擇其道之眞僞。居士以一手拔其南山小石。撐其石獅之足。其跡尙存云。

頓道峯與城峴相聯。奇秀可愛。

香爐峰在摩訶之西南法起峯下。小峯兩角聳出無倚。形如香爐。故稱之以大小爐。向萬瀑行一里。小爐一面突兀當前。骨格崚嶒。形色紫黃。到白龍潭見之。峯影倒于潭心。戌削可愛。轉至噴雪潭。西顧大爐。玲瓏雕鎪。周遮一面。奇恠莫狀。登普德庵則俯視大小爐。如拊嬰兒。自內圓通遙望則從容幽靜。

五仙峯在表訓之右。累土爲㙜。磅礴奇峭。向萬瀑行一里許。峰與靑鶴㙜左右相向。宛成一門。上中二層。皆是石壁。頭角嶄然。氣勢精悍。殆若奇鬼猛獸之搏人者。上普德庵望之。連亘離立如几案硯爐。列在眼前。

靑鶴㙜在表訓之左。石峯削立。有鶴聳雲霄之勢。舊有靑鶴巢其上故名。入萬瀑洞行一里。㙜與五仙屹向左右。枝葉層出。鱗甲活動。宛然開雲母錦屛。

鳧峯在玉鏡㙜之左。如江𪀋新沐之形。

閻羅峯在靈源洞之南。卽庵之案也。如趺坐之佛。

使者峯在將軍峰之上。以其有十王峯故名。

國望峯高亞白馬。

普賢峯在表訓之後。爲寺主山。卽雪鷹峰之西支也。峻極秀聳。勢如截天。

獐項峯在內圓通之上。石峯屹立。頂上一石如坐獐。

彌陁峯在釋迦峯之上。下有庵亦稱彌陁而已墟。

天王巖在鳴淵之上。四顆大岩。屹立路旁。僧言此岩代表訓四天王。留鎭山門云。

三佛岩在天王岩之上二里許。有巨岩穹窿特立。前面刻彌勒尊師,釋迦佛,阿彌陁佛三像。後面又鐫六十小佛像及金童居士像。旁有三佛岩三大字。此亦尹丈書也。

放光㙜在歇惺樓後。諺傳高麗太祖登此山。曇無竭現身石上放光。太祖率群臣頂禮。仍刱正陽寺。故寺後岡曰放光㙜。前嶺曰拜岾。

七寶㙜在摩訶右六七步。一山七岡。層層聯絡。婉宕明媚。北有迦葉峯。如削玉濕雪。其端兩峯相合。合處稍低而缺。從其隙衆香城露出一髻。勃勃有生氣。殆若画中遠山。回瞻外洞。洞天則獅峯秀色。如束素如緝鱗如矯翅。異態兼備。

李許㙜在雁門岾西七里。蒼壁峙列。水流成潭。路旁穹岩可庇風雨。昔有李許二人避雨止宿於此。因以爲名云。

妙吉祥
编辑

妙吉祥在摩訶衍庵東五里自菴取路東馳過佛地庵。復行一里許。赤壁環立於路左。延袤頗遠。中有一壁突起。遮若屛障。如用鐋磨治。鐫一佛盤膝趺坐像。甚魁偉壯大。高可十餘丈。廣可五把。前立長明燈。燈前設三層石梯。是名妙吉祥。卽懶翁所刻文殊菩薩之像。而入山修硏。三時頂禮於斯。僧言金童居士懷猜忮之心。以鐵釘釘于像背。以爲壓勝之術。岩背釘痕尙在云。旁有大書妙吉祥三字。一畫之大幾如脛。此亦尹丈手書者。筆蹟之留山中。不知爲幾處。其將與佛終始矣。舊有庵今墟云。

拜岾
编辑

拜岾在長安寺後。遊是山者必由是岾。登是岾則見一山全面。見一山全面則不覺下拜故名。僧言昔麗王登是岾。望見銀巒玉峯堆疊於半天。乃步步拜前故名。寺記曰昔有王將軍行及此岾。拜菩薩故名。未知孰是。吾行不以斷髮而由墨喜。則未登是岾。不得騁眺其晶玉之彩氷雪之色。然此是羅太子所以一望悟眞處。則其奇絶可想。而或有言拜岾十倍於惺樓。向如所見。正如李密不見秦王。信斯言也。歇惺之名於世。而拜岾之沒稱何哉。按李稼亭東遊記曰拜岾舊無屋。累石爲㙜。以備憇息。至正丁亥。資正院使姜公金剛奉天子之命。來鑄大鍾。閣而懸之于岾之上。旁廬桑門。以主撞擊。屹然金碧。交射雪門云云。今已墟亦屢百年矣。是岾也卽長安初入之路。而自古稱大觀。以拜名其岾。則宜乎有滁州之智仙。而名藍無復舊時。使遊是山者。不識廬山之眞面目。可勝歎哉。是岾之不見賞於人以此也。世之好事者。何莫謀置亭㙜於此耶。深有望於後人。

雁門岾
编辑

雁門岾在摩訶之東十五里。卽內外山之交。一名內水岾。諺云人若號呼天必陰雨故名。自摩訶衍歷妙吉祥行數里。有大川從毘盧下。勢甚䧺猛。川上卧石刻四仙巖。旁刻先天潭後天㙜六字。自內山東來爲㝡後。故曰後天。自外山西來爲㝡先。故曰先天也。過木彴行數百步。有潭曰白華。琮琤可聽。左踰小岡。地勢益高峻。愈上愈不盡。往往有老木風倒。架溪壑間。如龍顚乕倒。敗鱗殘甲。狼藉不收。恠石間以交錯。擇而後可投足。澗水屬路。左右不絶。藤蔓之下。泠然作寒聲。及登岾上。土山平廣。穹林老大。入眼群峰漸有觕濁之氣。右臨東洋。霧簇而不能遠眺。回顧內山諸峯。一目無遺。而毘盧後面掩映於一抹輕雲。宛如画圖。注目良久。自不禁黯黯之懷也。此是分界處。而內山多石少土。外山多土少石。多石故白而峭。多土故蒼而䧺。此內外山之別也。自此始爲高城郡界。而洞府深邃。山路漸平。行數十里入楡岾寺。

萬瀑洞
编辑

萬瀑之源。一自毘盧之東。一自毘盧之南。與雁門圓寂二川合流于雁門岾下。一自萬灰庵之南。一自摩訶衍之東。合流于穴望峯下。一自船庵之西。捴合于穴望之北。上而爲八潭。下而爲百川洞。衆水之會故名。萬瀑自表訓穿金剛之門。入萬瀑之洞。峭壁四圍。岩石平鋪。水行其上。是以瀑不甚怒。炯朗幽潔。一塵不到。下輿而筇。徐進數步。有巨石盤陁。可坐數百人。石上刻踈洞泠泠風珮淸淸八字。是葛洪之句。度一略彴。稍前一二武。石面刻萬瀑洞三字。又有蓬萊楓嶽元化洞天八字。字大如箕。奇崛飛騰。實類渴驥奔泉。怒猊抉石之勢。卽楊蓬萊書也。下刻棋盤。題以三山局。又有大石當中特起。高可百餘丈。亦頗奇壯。中刻潭谷二字。左瞻千尺翠厓。是爲金剛㙜。上而爲五仙香爐。右而爲靑鶴。參差獻媚。轉而東數步。有天下第一名山之刻。乃金谷雲隷書也。是瀑自北而出。逶迤作七層。或直懸或橫瀉。噴雷飛雪。盡籠一山。始覺崔孤雲之海印一詩。亦是善形容萬瀑洞也。東人好題。已成一癖。遊是山者薰習成風。朱書白榜。拳石皆徧。令人氣短。靑山白石。有何罪過。無故黥其面裂其膚。吁亦不仁矣哉。律中盜山伐鑛。皆有常刑。俗士毁汙山靈而律不禁何也。佛說種種惡業俱得惡報。此業當與殺盜同科。而佛不及。是觖典也。

八潭
编辑

繇萬瀑過靑鶴之㙜。石至白水至淸。水底皆鋪大盤石。絫疊如層㙜而下。是爲八潭。第一曰火龍潭。上尖下圓。石色紫黑。水亦如之。渟畜霮䨴。疑閟陰嘼。潭之北有巨岩如蹲獅。第二曰船潭。水凡三層而中層有石谼。狹而長如梭形。若比船則不過舴艋。故以狀名之。第三曰龜潭。自船潭沿下十餘武。峯㢠壑轉。法起中峯。嵽𡸣上躋。瘦骨蒼鱗。倒于潭心。齒齒石鱗。如彫如繢。泠泠水聲。爲琴爲筑。有岩奇峙。頭尖而仰。如龜伸頸故名。第四曰眞珠潭。此潭亦三層。作勢而上一層。水簾平流。色極瀅澈。鑑人毛髮。中又懸厓倒瀉。長爲數十尺。逬若珠璣。下則成一巨臼。渟泓深碧。頫視冥冥。岩石到此一倍軒敞。可坐數百人。兩岸蒼壁奇恠秀削。滿地石色。皆是晶玉。步步凝滑。若將顚跌。右岸立石刻眞珠潭三字。左岸偃石刻水簾二字。上層卧岩大書刻霽月光風更別傳。淸溪白石聊同趣。物外至今成跌宕。人間何處不湫喧二十八字。卽尤庵書也。第五曰噴雪潭。復從岸步下五六十步。地形傾倒。水聲迅怒。磯激則橫瀉。䂬盤則散落。雪華飛騰。迤流石縫。仍又滚墜爲中層。間作晶簾之垂。旋同瓴水之建。直撞其下。澎湃奔騰。奫泓沉碧。不可狎視。僧言水肥則湍勢益壯。逬跳數三十尺。舊有潭名石刻。丁酉水劫。崩頹倒埋云。俄而輕雲乍鎖於五仙之巓。霏霏作雨。仍入西岩下。岩勢如广。上穹中曠。實合避雨。中刻萬象岸三字。前人命名。其類良亦多矣。第六曰碧霞潭。水逾碧如染。潭逾深無底。斷岸飛流。比眞珠則殊有遜。但窪臼較濶。旁多巨石。潭下數十步。有石在溪心。其大如屋。又有數石倒于其上。石面古今人題名皆倒立。僧言舊在潭前。亦爲丁酉之水所驅轉云。第七曰琵琶潭。水從石脊深處瀉出。上曲下廣。如琵琶柄故名。而首尾幾數十步。規摸狹小而品格精妙。第八曰黑龍潭。盤石齊整。水色黝深。潭之下又稱白龍潭。潭舊無名。丁酉水嚙石出。始露白龍潭三字。其下爲靑龍潭而潭始窮。盖毘盧以下諸壑之水。群趨而咸湊於是。自八潭至萬瀑。澗底水濱。一是石也。爲平川爲淺瀨者。遇石之盤陀而磅礴也。爲激湍爲飛流者。遇石之嶔崎而齦齶也。咫尺之間。拗怒徐行。不一其流。而水無往不淸。石無往不白。落而爲瀑。洄而爲潭。一洞擅一潭之勝。一潭專一洞之美。坐于一潭則不知洞外更有潭也。隨潭皆然。進不知止。所踐勝於前。所喜愈於初。雖無名之石。旁流之谿。無非竟日忘歸之地。譬如波斯開市。其下者猶爲木難火齊也。又况奇峰峭壁。爭出迭現。鵑紅杉翠。掩映左右。仰觀俯眺。殊狀異態。不可名言。斯區斯境。善畵者無以盡意。吹毛者無以覔疵。匡廬雁宕。吾所不知。亦將無以過此。而若論金剛水石。其具衆美而集大成者。八潭是也。

鳴韻潭百川洞
编辑

鳴韻潭一名欝淵。潭從岩之稍坳處。流下爲瀑。高數丈。飛湍下搏。雷吼雪飛。聲甚䧺壯。色極黝黑。南有平岩。可坐百餘人。僧言潭底有窟。垂一團絲不得徹底。又言金童居士與懶翁同時。道術靈異。居于拜岾之上。引百川洞水而飮之。其神通如是。而與佛家背馳。每有害正之意。懶翁施法力驅而沉于潭中。有時驚魂嗚咽。故亦名鳴淵。百川洞在鳴淵下。此是萬瀑下流。洞天幽朗。峭壁四圍。溪流演迤。岩石潔淨。曲曲可坐。面面皆奇。金剛之水。注滙於此。合于長安之南。百餘里入于楊口之津。

白華潭在摩訶衍東七八里。長瀑從赤石流下。滙爲深潭。紺寒淨綠。老檜簇立。幽夐可愛。

萬景臺外山
编辑

萬景臺卽金剛之西峯。自中內院庵從大小獅項而下。更折而東上。路皆陿徑幽峪。直上無盡。步步坐憇。轉過厓畔。地益高壑益深。仰而睇俯而瞰。無非以奇售者。恠石錯道。古木架溪。山雨初過。蒨潤䓗蔚。因咏唐人群峭碧摩天語。歎其指意之妙。右仰而峯勢益峻。嶒崚有頭角。乃詰曲蛇行。左挽懸而右肩息。喘纔定乃復上。始窮㙜頂。太白詩所謂猿猱欲度愁攀援者是也。擧首星辰如手可捫。自西而北。連峯障之。不能竟目力。南則群山纍纍如培塿。獨西北一峯㝡高。崢嶸如雪曰毘盧。東則大海黏天。極望無際。前有石峯錯列。形崛色白。左右皆巨壑而無底。粤瞻小庵在香爐峰下。懸如燕巢蜂窩。亦冐峰名。而菴空無僧云。此是楡岾之㝡勝者。而與毗盧可以爭䧺。蘊藉殆過之。前輩之登是㙜也。爲雲霧所尼。每多中路而反。是日也晴日獻麗。點風不作。詭奇異狀觸目若新。玆遊天所相也。舍北向南而下。山勢峻路且滑。冬葉沒脛。枯葛牽衣。輿人十步一躓。令一人傍翼。一人後擁而乃敢下。還坐船潭。命酒數行。㱕登山映樓。日已下舂。

隱仙㙜
编辑

自雁門岾邐迤下十餘里。過七寶㙜。折而西。路稍平坦。渡溪而北。穿亂林中行數里。一巨岩陡起山冢。高不知幾仞。厓急徑仄。間多泥滑。費力攀援而上。三面奇峰環擁如屛。九井世尊諸峰。如旒倒垂。日月兩峯斜對獻萼。㙜北石山磅礴聳拔。層疊排立。全遮面前都是銀汞之色。上有懸瀑。源出石門洞。當中直瀉。高凡十二疊。噴雪橫練。飛沫逬落。一聲晴雷萬壑俱響。旁又有一道瀑。與之齊高。爲石角所遮。只見六疊。其下澗谷深絶。俯視冥冥。又不測其流之所止矣。僧言雨後則瀑益壯。十二疊連亘爲一。其奇可想。而時久旱水不洪大。是可恨也。觀前輩遊記。多登佛頂㙜望十二瀑。不知視此何如也。石面刻隱仙㙜三字。而或稱以隱身。前乎今則或以是稱之耶。

七寶㙜在楡岾之南。前對七峯。峰皆秀削纖碎。有精華而無他勝。

大聖山在楡岾之北。自隱仙㙜而來。爲寺之主鎭。

三印峯在楡岾之南。爲寺之案。僧言羅代刱寺時。三邑倅同來蕫功。故峯以是名云。

彌勒峯在中內院後。爲庵之主。石骨兩角屹立半空。

盖竹峯在神溪寺之後。縹緲峻拔。

觀音峯在盖竹之旁。奇峭削立。

狗嶺
编辑

狗嶺卽金剛之東麓。勢極險峻。線路盤廻。僧言五十三佛自西天出來時。到此嶺忽有白狗前引故名。自楡岾向嶺東。過龍川橋獐項。更折而東。左右溪水。至此合流。同入于高城南江。又踰歡喜嶺行十里。至狗嶺上。㙜前後峯巒層疊環擁。目境殊通豁。東望大海。遙接于天。三日浦七星峯如在几案上。雲烟雪花極目盪潏。神思一倍爽豁。自此山徑崎嶇。峻坂如懸。凭輿而下。首低尻高。回見後來者。反在頭上。老杜詩我行已水濱。我僕猶木末者。正眞境也。如是而行凡九十九折。始踏平地。又行數里到百川橋。舊有石梁彩閣跨其上。今亡之。路稍坦。騎馬出洞。山勢低殘。田阡墟落始有人居之意。樹葉方盛。麥穗已長。一旬之間。物色頓改。可知山野之候不同。而出山之好。無異入山之好也。

甕遷
编辑

甕遷在高城郡南六十五里。距神溪寺四十里。東人謂棧爲遷。

甕遷者臨海厓路之名。東人謂棧爲遷。而形如覆甕。而路出其上。自神溪越小峴。輿下五里。觀溫井。再涉大川。遵海而行。一路皆軟沙。海邊人所謂吹路也。沙皆如雪。觸之戛戛有聲。稱以鳴沙。人行脚軟。馬踏蹄沒。不能趲程。往往見巖石浮出於水面。水鳥翔集于上。海棠在在如織。紅花翠葉。爥燿沙上。眞所謂鳴沙十里海棠紅者也。凡行三十餘里。有雙印岩。沈廷老,沈廷耉兄弟。一時作宰於高城,通川。相會於此故名。路由巖後鑿開石山。僅通一馬。下則海濤噴激洶湧。臨之悸慄。足心酸澁。此是甕遷也。倭冦道此。官軍擊之。淪入于海。亦名倭淪遷。安軸詩曰叱馭王公猶畏愼。解飛漢士亦顚躋。可見其險也如此矣。

門岩在甕遷北三十里。有二石對立。人往來道其間。若門岩容。石色奇媚可喜。花艸斑駁如繡。被于其上。

海金剛
编辑

海金剛在高城郡治東十高城之東海漘奇巖峭壁。環立于淺波中。攢蹙絫積。高聳平展。遠可數里。盖爲海濤所呑嚙。査滓刊落。骨氣層立皆成峯形酷肖內山峯巒。而以其在於海中。故名之海金剛也。石色淡黃。鎪鏤彫琢之勢。極其纖巧。而長短不齊。大小交錯。或纔出水面。或出水數尺。或爲五六丈。或爲十餘丈。如抽笋如枯槎。如砥柱之屹立。如層㙜之飄然。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馬牛之飮于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圓者尖者卧者立者沈者露者。形形色色。奇詭絶妙。如以太湖之石。疊成艮嶽。又以巧匠之手。雕出博山。其所森列碨礧。依然若萬二千峯之叢峙者。金剛翁儘有換骨脫胎之妙手段也。時有海鳥群集峯上。曬翼對眠。峰下滄溟浩渺蕩潏。不卞涯涘。此則山金剛之所無。而山金剛尙有艸木沙土之間間點列者。而此則都是岩石。孤瘦淸直。初無片土一木。骨立脈秀。眞所謂海中金剛。有浮於海外金剛云者。亦非誇奬矣。

七星峯在海金剛之右大洋中。有石廩七顆。錯落而玉立。如七星之森羅故名。而舊以立石稱之云。

叢石
编辑

叢石通川之一奇觀也有橫峯一脊。自西而來。突然闖海。嶐屹圓峙。峯之懸厓條石。櫛立於山趾水漘。挺然如石柱而積焉。累累離離而彌亘者殆數里。其色黝黑。爲體方直。左右觚稜。削成六面。其束皆整比類。用繩尺刀鋸爲之者。或爲三四圍。或爲六七圍。長亦不齊。約可以三四十許尺。計其出水之高也。其中㝡大者四。而離立水中。周方各尺許。高可五六丈。號四仙峯。皆以條石爲體。合數十條爲一峯。上尖下圓。如笙之在匏。如筆之揷筒。而四隅有層疊之痕。盖非積累而排置也。其傍又有三柱。一面依岸。三面出海。狀亦類四仙之石。而體勢稍短小。自四仙峯少北而石狀又變。或長或短或積或散。或高峙焉或平立焉。或卧而露其根焉。或偃而半入水焉。磊磊而散在水邊亭下者。又不記其數。而個個六稜。伏於土中者亦類是。造物之巧若此之異。此其自然而成之者耶。抑故爲之者耶。以爲自然則何其機變之巧如是之極。以爲故爲之則雖鬼工神力窮千萬世。而亦何以至此之極耶。奇乎詭哉。安邊之國島類此而尤奇壯。光州之瑞石亦然而頗高大云。未知比此何如。而造化翁之遍施伎倆。以侈其勝。抑何故歟。峰之四仙名者。以有永郞舊蹟。如浦之三日亭之四仙。而東厓有短碣。字滅不可讀。豈其所立歟。

九龍淵
编辑

自神溪西北行數弓。有雙瀑掛西壁上。疋練分界。飛沫直下十餘丈。穿入穹林鉅谷。掠過觀音峰。彷彿人立。又行七八里。絫岩疊石。四無去路。只有石罅。呀然如門曰金剛門。巨石杈牙相合。中而竇。劣容人身。脫衣俛首而入。廻轉上下行十數步。始出竇外。若使高子皋當此。未知將如何也。過坐鼎岩仰止㙜。自此一路極其傾險。絶壁砯厓無可着足。或以木棧鉤連。或以鐵索垂下。如是行六七里。有玉流洞。淸波散流。白石盤陀。更進數里。左有石壁屹立半空。中則削屈。下爲卧瀑。水從其頂而下。如飛雪之撒漫。如晶簾之直垂。舊名急瀑。而今稱飛鳳瀑。遇旱輒多絶流。以是罕見云。又少前而得舞鳳瀑。瀑勢岩容。奇勝如之。過數百武有連珠潭。潭凡三層。而石白水駛。各擅一勝。歷靑玉潭。路從懸厓仄壁。以木梯相對而承之。高爲數十級。手攀足曳。如蛛懸而下上行數弓。山忽高路忽窮。更無去處。中闢一洞天。極濶且深。東西南三峯揷天環繞。而西南兩峯左高右高。如奔馬之竪其兩耳。劈開叉立。千仞絶壁。如一斧斲下。少無縫罅。瀑由叉間而直下。始躍而飛。泱泱乎與白雲混而不辨其光。霏霏乎與游霰雜而不知其爲沫。及夫激射而下。曨曨如白虹之竟天。隱隱如晴雷之喧空。吼怒澎湃。若捲銀河而從天上倒瀉。壁旣窮又爲平石蟠大壑。圓陷而成湫可數間。廣深則黛綠熒滉。不可以測。有龍居之湫。邊又有窪而臼者。是之謂龍角。穴其下洄而成潭。深幾四五丈。盖瀑之挂者注于湫。舂撞蕩潏。無異釜中之滚湯。渺瀰泱漭。如河之漲如湖之浸。其欝怒則輪囷糜沸。噴震飛薄。蛟不停舞。鼉不停躍。大波山隤。小波雹碎。湫溢而瀉于潭。仍復珠逬玉跳。遍流于洞中。山風一振。飛揚布散。濤翻雪噴。若闘龍吐蟄。玉鱗四飛。珠沫群唾。勢䧺聲壯。雷響滿洞。自栢田九井以東。山岳皆震。咫尺之間。言語難分。十步之外。衣袖盡濕。目眩神𢥠。不敢久留。誠天下之壯觀也。一洞皆是石壁。而一望皓白。石理膩滑。人雖在四埒之外。往往傾跌。左右上下。遍刻古今人題名。又有怒瀑中瀉使人眩轉八字。是尤庵書也。金剛之水有二源。一出毘盧之西爲萬瀑。一出毗盧之東。穿石壁爲九龍淵。然萬瀑處嶽之內而其源平。人不腰緪而霞潭水泉之脈。皆可窮也。九龍淵處嶽之外。其源嶮。山中之人罕有見之者。於是乎源細而流大。經雁門三十里。委蛇東馳。迤成八淵。而山脊橫截內外。第八淵之墜而下者爲九龍淵。其形也詭。其勢也駛。其神也粹。其聲也遠。其色也厲。其趣也永。其氣也凜。求之域內。疇可與匹。而古人云衡嶽之遊。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邃。金剛之遊。不至九龍淵。不足以知其奇偉也。

玉流洞
编辑

玉流洞卽九龍淵下流也。洞天軒敞。石山四圍。數尺卧瀑。流散而廣。連作三層。仍成大瀑。沈深映澈。鏘鏘乎珠璣之散落。舒遲淪漪。鱗鱗如繒簟之纖踈。白石素礫瑩錯晶磨。縱橫羅列。上無崩厓。下無堆沙。故水氣曠然以澄。融然以和。不齧石而爲暴也。上多直立之巖倒垂之松。影交水中。與老僧數人。各據潭石。忘言久之。意趣境界。益有所悟。坐而觀瀾。立則弄漪。朗誦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之句。盖今日尤覺坡仙深得禪理。而能使我心境寂然無一物芥滯也。或以此壓倒內山之噴雪潭。未知其必然也。

船潭
编辑

船潭在楡岾寺東北數里源出中內院之後彌勒峰下。屢折屢回。爲溪爲瀑。到此而成五層。第三潭石面中陷。狀類舟船。衡可二丈。縱半之。溪水懸注其中。高幾一丈。深黑無際。勢䧺聲大。餘水畢至。石與船之四隅等然後。乃復從石觜墜下爲小泓。水石甚淸壯。遠過曉雲之上。殆勝內山之船潭。而終不與萬瀑䂓模相符。亦無峰巒之左右映帶。是乃內外山之異也。

曉雲洞之水。源自雁門岾。溪水或交流或伏行。咸會于是洞。潭形水色。空明㶑灧。左有大石偃卧。中陷四竇。如釜如臼。第二竇㝡巨。僧言九龍初蟄於此。普賢尊者開道塲時。逐而出之。此其穴也。故一名龍潭云。

三日浦
编辑

浦名三日志之也。聞昔新羅仙人永郞,述郞,南石行,安詳四人。遍遊關東名勝。至此三日不返故名。而關東八景之一也。浦距海不十里而近。周遭可十餘里。圓如滿月。水色澄明。外有重峰疊嶂。隱映含包。內有三十六峯。窈窕秀媚。環繞一湖。中則石島兀然於波心。上構彩亭。縹緲絶塵。扁以四仙。移舟登亭。旋下中流。水淨如鏡。淪漪溶漾。若不見涯涘者。而峯也亭也俱倒在波心。幻影呈面。如從鏡中而窺畵。宛是荷香桂子。西湖之入。桃花流水。武陵之訪也。沿洄至丹書岩下。繫舟登岸。尋見四仙名字。刓不可讀。轉櫓而北。過舞仙㙜獅岩。移泊于岸。入夢泉庵。少焉而下。刺舟鼓枻而回。前有松林一道綿亘數里。海色隱映於鐵榦虬枝之間。景甚奇絶。曾見趙東谿之語曰桑下三宿。猶爲道家之忌。三日忘㱕於淡籹濃抹。比西子之湖。四仙者於是乎損三年道心。或評之曰淸妙中濃麗。幽閒中明朗。如淑女靚粧。可愛而可敬。斯皆得之矣。盖環金剛一萬二千而不借拳撮。六六螺鬟自成排置。距海門跬步咫尺而不藉蠡勺。漪漪演漾。別㨾粧點。斯所以奇麗尠雙也。四仙遊賞之跡。遍於瀛東。而至于海西之阿郞浦。則獨於此湖三日不返。豈以瑰偉絶特之態。集大成於關之東。而浦於關之東。獨占第一也耶。

丹書巖在三日浦南。岩形成广。穹窿如屋。頂有仙人丹字題名。述郞徒南石行六字。側身入其中。偃而仰然後始乃見之。而只存南石二字。丹痕剝落。依微不分明。然其丹墨磨拭不滅。是所以爲異觀也。朴尙書泰恒傷其泯滅。依其字畫而少加修刻。則猶有古意。近有一倅改刻六字。以紅塡之。全失舊㨾。人見之各異。殊可歎也。

舞仙㙜在三日浦北。卽一累岩。世傳四仙舞於此。古有碑。胡宗朝投水中云。

獅岩在三日浦北。石立波中。昂首低尻。微類蹲獅。

石扇在浦北夢泉庵十餘步。石立如扇。中窽空。取李白詩洞天石扇語名之。

石室在浦東岸。大石如檐。下有盤石臨湖。可坐五六人。

頭白津
编辑

自南厓行十里。踰曳輪嶺。右挾海而北行。路於海遠可數十步。近則五步之內。雖無風之時。海濤之至。忽見高起如雪屋。俄然摧倒若銀山。前波纔退。後波隨至。崩騰蹴踏。宛似萬馬之競馳奔敵。其餘力尙能盪岸沙於數十步外。人馬遇之辟易。終日所由而來者。盡是吹路海棠。宗生族茂。爛開於沙汀之上。委轡徐行。顧眄吟哦。不覺鞍馬之爲疲也。前進二十里。到頭白津。前臨大海。萬里一色。右有奇峰一支。斗入海心。白石縱橫。靑松蔽虧。村落鱗錯於左。炊烟與海雲相呑吐。有時籠罩於峰頭。鳴沙如雪。海鳥飛鳴來往。儘是大有佳之處。而海上亦有幽絶之勝區。愛而不忍捨也。名以頭白。未知何謂也。

海嶽記三

编辑

樓亭

编辑
歇惺樓
编辑

歇惺樓在正陽寺前麓。余自須彌洞趁歇惺夕陽。促輿前進。絶壁仄徑甚岌嶪。行數弓始抵于頂。路少平衍。及十數武。直登樓上。樓是正陽之外樓。而依山特起。縹緲軒敞。凭欄四眺。萬二千峯盡拱於一樓之前。呈姿露奇。殊狀異態不可名言。尖者圓者高者低者。聳而崛者。小而婉者。特立如束錦者。聯絡如珠綴者。重重而如城者。森森而如林者。落落而背馳者。叢叢而廻彎者。削玉堆雪。集雲拱星。一齊獻媚。自下而視。峰皆揷天凌霄。而至是則平臨如几案。山之大勢。自北而東南。起於須彌止於長慶。北之須彌隱約不見。次有永郞岾,七星峯,迦葉峰。頭頭相聯。爭獻一奇。稍東曰衆香城。銀巒玉峰。特峙如屛。東之㝡高處是毗盧峯。爲金剛一山之宗。而高遠嶮巇。難於上天。次有月出,日出,穴望諸峰南曰丞相,將軍,石鷹峰,望高臺,彌勒,三世尊,遮日,十王,馬面,牛頭,三觀音,地藏,長慶峯。次第環繞。錦綉,獅子,頓道,釋迦四峯排立稍低。法起,五仙,大小香爐峰及靑鶴㙜近前簇立。其外無名之峯棋置綉錯。不可勝摟。亦各奇拔翔舞。盡其態狀。且况夕陽返照。如刮鏡面。無一點埃。回視香城一帶。日光爛然。忽作銀海萬里。倐爲玉城千疊。其奇益難名。而廬山眞面目盡在於是。雖宋帝之花石岡窮天下之巧。何以勝此哉。曉見窓牖生白。起而視之。月已升空。遂與諸友。亟出樓上。微雲陰翳。皓彩朦朧。倚欄對坐。擧酒相屬。忽有一陣風。吹捲雲靄。半輪山月。宛然高懸。遙望群峯。雖不十分呈露。譬如淸淨摩尼寶珠隨方各現。或淺或深。如近如遠。光影不定。姿媚橫生。眞所謂天公會事發也。翌日細雨霏微。又與一元。自表訓冐褚衣上正陽。直登歇惺。擧目周覽。千峯氣色。倍覺幽夐。坐未移時。凄風颯起。驟雨更作。滿空珠沫。聲極淸快。雲霧四稠。倐往忽來。乍起旋滅。如氷綃霞縠。捲舒自如。南望釋迦諸峯。山腰深鎖而頭角依舊露崢嶸。昌黎南山詩之頃刻變氣候者。爲此境准備語也。余始到長安。望長慶諸峯曰可矣。到表訓見靑鶴,香爐諸峰又曰可矣。及登歇惺。見萬二千峰無一掩蔽。氷雕玉刻。巧態畢現。雲散日映。精華上燭。始驚喜顚倒。絶叫一聲曰天下第一名山也。宜乎中州人發願於他生也。嗒焉嘿坐。四顧契會。則久久益妙。若登群玉之山。玫瑰璀燦。如入波斯之市。瓊具森列。以山頂高絶之地。居然有佳麗之象。其神契心悅自得之趣。雖善辯者。口舌不能形容。善畵者粉墨無以摸出。求之天下。豈有此哉。况又月夜則尤覺詭恠䧺偉。雨中則亦頗雍容端妙。若値楓葉政酣之時。其將目眩而心醉。尤不能名言也。

四仙亭
编辑

四仙亭在三日浦中石島上。存撫使朴某搆之。而羅代永郞,述郞,南石行,安詳四人遊於此三日不返。故浦名三日。亭名四仙也。自稤庫行幾由旬。遙望一帶。深松窈然成林。彌亘數里。馬行其中。林盡而浦見。白足撐船已待矣。浦圓山繞。洞壑淸幽。小島突兀於湖心。有閣翼然。是曰四仙亭。未及揚舲。此心已契合融釋。放舟登亭。亭只四楹。縹緲絶塵。水之灣十曲。山之環爲三十六。婉宕秀媚。若几案之位置。湖濶波恬。澄明淪漪。荇藻間游魚歷歷可數。東望海色可挹。而海金剛七星峯亭亭玉立。秀妙無比。環亭皆恠石。石上有松四五株。類皆瘦短。不能作夭矯勢。風至溭溭有聲。至如朝暉夕霏。四時之禪。百物之變。千彙萬狀。不可以一二言矣。余旣登斯亭矣。又泛於湖矣。凡其與目接與心謀者。亭與湖同。而非湖之佳麗。無以擅斯亭之勝。非亭之幽絶。無以盡斯湖之美。斯亭斯湖。儘是寡侶尠雙。此所以有知無知。咸拈爲八景之第一。而海隅絶境。獨占淸幽。人間埃𡑷。飛不能及。豈烟火食者所可褻者耶。宜有十洲三島之人。消搖放浪。而惜乎俚俗無文。使四仙飈車羽葢之遊。麟脯瓜棗之宴。湮沒而無傳。况吾輩孤舟短棹。出沒浮沈。一爲陳迹。誰復得而知之耶。坐久而冥搜。不覺漠然凝神。至味存乎閒淡之中。逸想超乎奇形之外。有心獨知之而口不可狀言者。夫然後知四仙之三日不返也。

海山亭
编辑

海山亭在高城郡衙之西。西有小麓。亭據其上。六阿重霤。脩爲二七。而中受六筵。橫亦如之。赤白之餙。助發蒼翠。明媚爽塏。可以滌煩襟而消酷暑矣。登玆四望則金剛在其西而淸輝秀色。動搖欄檻。滄海環于東而銀濤雪浪。流潤几席。小島三峯錯落於海中。色若琅玉。是謂七星峯。而如斯者爲七。右有一灣平湖。暎帶長林。如練鋪而紳拖。帶湖亭在是而隱而不見。湖岸之間。低峯短峀。明秀獻媚。後有巨岩穹然對峙曰龜岩。而西巖平臨邑治。斜帶赤壁之奇峭。東岩可見日出。遙挹卵島之迷茫。亭之左右。民居環之。籬落縈帶。烟火相錯。連連延延。如棋分而櫛比也。若其春秋烟月。朝暮陰晴。隨時氣象。變化不常。而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非徒地是名區。可謂景擅衆美。明翁之以此壓倒三日浦者信然矣。高城於東海之濱。集衆勝而爲邑。海山於高城之中。集衆美而爲亭。旣有山海之勝。且兼村野之趣。東坡所謂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又盡得錢塘之美者。於是亭亦云。亭刱於隆慶丁卯。知郡事車軾所建。扁額有三。谷雲以隷。尤庵石峯以楷書之。

帶湖亭
编辑

海山亭之南江岸有小亭。以帶湖名。亦名亭也。南江之源。出自雁門岾。彎回迤𨓦。東流爲九龍淵。東南入于舟淵。又南流爲黑淵。折而北爲箭灘。南抵于郡而爲南江。江之岸。小岡突然而起。卽其厓而作亭。長堤斗絶。湖水繞前。雖近海多風。水波不興。練影浮動於枕簟之下。㝡宜月夜泛舟。近汀岩壁。蒼古奇勝。烟霞紫翠。與白沙蒼松隱映。對岸村落。桑麻陰翳。壤童犂老。勞歌互答。於是乎漁樵畊牧之樂。咸萃於眼前。可謂詢訏且樂。而海山之間。有此蕭灑之勝。儘乎東瀛之奧區也。亭刱於崇禎年間。而作之者許啓也。名之者李廸吉也。

叢石亭
编辑

通川郡北有長巒一脊。如鏖柄迤邐入海數百步。屹然圓峙。其上爲亭。下有數十石柱樷立海岸。方直平正。皆成六稜。殊非整比爭分寸。而石面之削平則類如刀鋸爲之者。去岸十餘尺。有石四株。株皆束數十小石柱而成體。旁無依附而離立。稱爲四仙峯。環亭數里。縱橫顚倒而散布者。亦無不然。繞長巒而東而又北。則依山半壁者。在水中央者。森列長立。無非奇恠。前對溟渤。一色萬頃。雲日之融朗。烟霞之離披。與夫虫魚龜龍。森羅飛騰。咸爲吾有。而自念吾身。古人眇一粟之語。猶爲大語也。晩風益大。雪浪騰上。幾及柱之半。澎湃吼怒。不啻若彭蠡石鍾之噌吰鏜鞳。勢甚可畏。石盡之岸。有喚仙亭舊址。夫山水之美。風烟魚鳥之態。於東海之濱無處不然。豈斯亭之所獨全哉。唯石之奇恠。乃亭之所獨有也。故名之以樷石。玆石之奇恠。實天下之所無。而斯亭之所獨有也。

挹漢亭
编辑

挹漢亭在淮陽西津江上。六面爲制。丹碧尙新奧如也。有江山林巒之趣曠如也。有都邑郊居之望。儘一名亭也。亭壓大江。臨野之㢠。而山之遠近環之者。若脩眉若擁螺。若列屛障几案。而稻塍麥疇相與橫縱于其間。又有呀然而壑嶐然而邱。蔚然者林。坦然者途。無不供眼之奇。橋橫於江。通關北大路。冠盖於是乎相相望。西北又有小亭。號以山高水長軒。其爲勝與之甲乙。若其晴好雨奇。朝霏夕烟。變態之殊。可以侑賓筵之雅賞。亦足供詩人之吟咏。自不覺夷然豁然。如將㴑輕舟而凌霄漢也。

慶陽亭
编辑

慶陽樓在金城郡衙西數步。境頗幽閴。左右雙峯。均勢對起。後有玉女峯尖秀嬋娟。其下老柏數十。挺立蒼然。坐對衆山。突兀繞檻。大川自西流。中分爲白鷺洲。至古城東合襟。前有半畒方塘。老柳垂垂。坐到斜陽。心界幽爽。

披襟亭在金城治南路左。大川環右。旁水長林連亘數里。䓗蔚如織。四面峯巒錯落如棋。處地雖淺露。盛夏臨眺。足以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