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巖全書/冊二十一

冊二十 冠巖全書
冊二十一
作者:洪敬謨
1863年
冊二十二

海嶽記四

编辑

佛宇記內山

编辑
長安寺
编辑

長安寺在金剛山拜岾之下。自墨浦登銕伊嶺。東循山腰。又北折而行十許里。川回路曲。九涉川而始到長安洞外。泉流澄澈。岩壁奇峭。已非凡境。及入洞天。高杉大檜挺立左右。路忽闢若馳道。大川旁流。琮琤汩㶁。到萬川橋。緩步前進。路漸窮而巨刹當前。卽長安寺也。輿渡前溪。從寺門入。折而東十餘武。過溪水寮。直上神仙樓。此心已飛越矣。金剛皆石峰而此爲土山。寺在平地。回合周帀。擧目諦視。群峰峻拔環擁。勢如截天。農岩之以長安無所覩見云者。以余初眼。殆欲忘疲。群飮一杯。徘徊周覽。轉入相隨門登泛鍾閣。又過眞如門至大䧺寶殿。結構宏麗。循殿而西。有蓮漏殿。東有龍船殿。又東而有冥府殿四聖殿。殿後有光明殿。憇于寂默堂。盖寺在內山之麓。而爲一山之都會。新羅法興王時。僧眞表所刱者也。重興於高麗之成宗。其後比邱宏卞又募緣而新之。元至正三年。皇后奇氏爲太子祈命。出內帑楮幣一千錠粧嚴之。命資政院使龍鳳監之。明年又如之。又明年如之。凡爲屋間以計之。一百二十有奇。佛像與堂殿皆中國人所造。制度奇巧。輪奐宏侈。李稼亭承命紀之於碑。入我朝光廟重刱。錫名長安。以寓西京新豊之意。中宗丁酉火。仁宗乙巳重新。己巳又火。肅廟丙子又火。英廟丁丑重新。正宗壬子又重修。而年來頹圮凋殘。金碧陊剝。只有僧徒十餘人不勝役。殆至流散。俗人今半之。稼亭寺碑曰藏經凡四部。其一銀書者。卽奇后所賜也。華嚴三本法華八卷皆金書。亦極賁餙云。未及搜見可恨也。而亦未知尙在寺中否也。

大䧺寶殿卽佛殿。二層飛檐。金碧爛眩。卓上安阿彌陀佛,藥師如來,文殊菩薩三像。以其佛稱大䧺氏故名。

四聖殿在寶殿之東。安金佛四像。一坐三立。左右列羅漢。四聖之意取其佛與菩薩。聲聞緣覺者也。

光明殿在四聖殿之後。安金佛三軀。坐者一立者二。

冥府殿在四聖殿之西。妥十王塑像。左右列使者像。欄以圍之。

蓮漏殿在寶殿之左右。卽禮佛之所。左殿廢。

瞻星閣在蓮漏殿之西。看更供佛之所。有石槽大可容八九斛。

溪水寮在蓮漏殿之左。迎賓之所也。寮左舊有松以對溪水。爲火所焚云。扁額尹尙書師國書也。

說禪堂在寶殿之左廊。寂默堂在右廊。俱是延賓之所而扁亦尹丈書也。

泛鍾樓卽相隨門上層。下懸大鍾。以警晨昏。鍾高十尺。容受五六斛。康煕戊子重鑄。

天王門卽寺之第一門。左右立四天王塑像。楣揭海東第一名山六大字。亦尹丈書。內揭長安寺舊扁。

相隨門在天王門內。取其佛之所住。神衆相隨之義。上有泛鍾樓。左右有食堂。設齋時諸僧着袈裟持鉢盂供食之所也。

眞如門在相隨門內。令人到此。方入眞如之理也。

神仙樓在溪水寮之左。尹丈按節時所刱。而手書揭扁。丹碧尙新。古有山映樓在樓前。前有石橋駕虹。與樓檐齊高。因水漂去。故所以神仙樓之刱建。而橋則就下流柵木架成。卽入寺路也。登樓而望。前對數峯。奇瓌戌削。各呈媚態。高低圓尖。形狀非一。而時又淺綠深靑點綴于上。其㝡北曰觀音峯。次東曰地藏峰。西曰釋迦峯。南曰普賢峯。後有一峯岌然競秀。名曰拜岾。

飛虹橋在寺前。內山諸水會流於此。故一名萬川橋。橋舊偃虹。高六十丈。長亦如之。上有山暎樓。橋則圮而樓漂於丁酉之水。今有板橋。橋北有紀蹟碑。崇禎後庚辰立。僧覺香製万聡書也。

靈源庵
编辑

靈源庵在靈源洞。距長安寺二十里。洞府幽邃。峯巒奇詭。爲內山福地之㝡。庵是靈源祖師見性處。而寄在深山絶頂之上。奇嶂異峀。拱揖環湊。前對十王諸峯。尤詭恠齊整。而所處旣高。故摩天而揷雲者。率從堦墀之前。只呈尖秀之容。佛寮蕭然幽夐。自令人神契意悅。一入便有遺世之意。但庵空無人。只有泉溪風松之聲而已。自古稱玆山多楓。而靈源爲㝡多。霜信纔過。左右前後如施丹靑而披錦繡。眩耀人目。面面呈奇。雖起顧吳。恐難摸畵。古有以樓臨方塘。俯瞰萬柄芙蓉。爲是庵之題品云。

白華庵
编辑

白華庵在長安東北八里。四圍忽皆土山而平低。稚松蔚然夾路。岩峯石嶂一無所見。處地平穩。幽靚雅潔。有林亭氣像。庵燬於癸酉。礎砌叢積於茂林間。庭有四碑。西山大師休靜碑月沙李文忠公製。虛白堂明炤碑白軒李文忠公製。鞭羊堂彦機碑白洲李公製。楓潭義諶碑靜觀齋李公製。浮圖之立於碑間者七。

表訓寺
编辑

表訓寺在長安東十里萬瀑洞口。自白華庵前進百餘武。路闢如官道。柏樹左右成列。蒼翠掩映。境甚幽絶。仰視大小香爐峯削立當空。五仙峯靑鶴㙜磅礴奇峭。遙望衆香。銀峯玉巒。眩耀莫狀。至含影橋。舊有偃虹。丁酉水漂。只以略彴橫截渡人。前有凌波樓。卽寺之門樓也。歷相隨門,泛鍾閣,眞如門而入。面南而建般若之堂。左寂默右說禪。如長安之制。又有極樂寮東別堂。寺刱於羅代。能仁,神琳,表訓三和尙所建。而表訓者名釋義相之高足也。義相住錫摩訶。表訓不敢同其道場。退居于靑鶴㙜下。因名其居曰表訓寺。舊十六寮甚壯麗。壬戌火。惟餘龍船及凌波樓。其時重建六寮頗宏侈。比長安有勝。基址四圍。如地家所謂天獄。而有石峯屹立高大爲主鎭。後名五賢。似是普賢之譌也。峯之南有石窟。修禪衲子棲止之所。今廢。古碑有元皇帝與太皇太后施錢帛之文。寺門右又有碑。元人梁載所撰常住分粮記。高麗侍中權漢功書而焚於火云。

般若堂卽佛殿。妥曇無竭菩薩像。經云曇無竭與萬二千眷屬。常說般若經於衆香城故名。

應眞殿在佛殿之後。安十六羅漢。

冥府殿在佛殿之東。安十王塑像。

說禪堂在佛殿之右。

寂默堂在佛殿之左。食堂之分置左右一如長安。而左堂懸禁口形如錚。右堂懸雲板。又有木魚。皆設齋時擊之。所以集衆者也。

東別堂在寂默堂之西。

淸月樓在東別堂之東。外揭關東迎賓舘扁。

極樂寮在凌波樓之上。自說禪至此寮。皆是供賓之所也。

瞻星殿在說禪堂之後。

眞如門在般若堂之前。

相隨門在眞如門之外。

泛鍾閣在相隨門之內。下懸大鍾。卽順治十三年丙戌重鑄。

凌波樓在泛鍾閣之下。舊在岩上跨溪。丁酉水漂。移建於溪岸。余大書七仙樓三字。刻揭于楣。盖取吾行七人之意也。

普德庵
编辑

普德庵在噴雪潭上。法起一峯落來垂首。庵在其上。卽高麗安原王時普德所刱也。從噴雪潭左取支徑行數百步。懸磴斷岸。如在天上。磴盡而有石梯。梯凡四十級。級盡而仰視。一小庵寄在於危岩削壁之上。只一小方丈。前有半間廳。其半又在岩外。不舖板。削石齒列。庵後築曲墻四五間。中有小石塔。石色靑碧。側面皆有細刻。而觖破數片落在墻前。面刻佛經。字畫甚楷正。庵下又有小屋之搆於窟上者。亦緣石梯而下。復以鐵索懸垂。執而上下。下而視之則屋之半檐。依窟覆瓦。半檐憑空無所附麗。斲下石壁。立十九層銅柱以承之。柱之下去地又數十丈。上用兩鐵鎖而固之。窟中安甆燔小佛。是謂普德娘子。甆佛之後。窟中又有小石佛十餘云。而黑洞洞無所視。甆佛之前卽憑空之半檐。而爲屋中半間廳者也。開板俯視。下臨無際。眼眩股栗。身搖搖如在半空。不敢久留。三淵詩地無金可舖室與磬俱懸者。眞逼語也。還出庵遙望。上面衆香城森列如屛。明瑩縹緲。右則承之以獅子,七星,大小香爐等峯。峻拔呈露。無所障礙。其下爲靑鶴㙜。左則五仙峯連亘離立。如列几榻。賞玩良久。遵舊路還下潭上。輕雲乍鎖。霏霏作雨意。

正陽寺
编辑

正陽寺在表訓北三里。懶翁和尙與金童較法力驅除之後刱此寺。而以正陽名之。盖寓正大陽明之意。或云寺据山之正脈故名。由表訓而北。仄徑峻岌。輿行詰曲數弓而上頂。頂頗平衍。有刹依山掩映於蒼松古柏之間。白下尹公書其額曰正陽寺。寺門外有樓。管領金剛萬二千峯曰歇惺樓。樓之南有峯特立于表訓寺說禪堂之後。其頂平圓成㙜。可坐數十人。四顧諸勝。與樓相甲乙曰天逸㙜。高麗太祖入此山。曇無竭菩薩現身放光于石上。太祖率臣僚頂禮。故後岡曰放光㙜。前嶺曰拜岾。入寺門六面而閣曰藥師殿。殿之北曰般若堂。堂之東曰顯聖閣。殿之東曰無說堂。是爲佛殿與迎賓之寮也。是寺也處山頂之上。而亦頗平穩爽塏。或評之曰譬之於隱者之居。殿閣堂寮若燕處起居之所。歇惺天逸若別舘賞玩之地。斯言得之矣。

藥師殿在正陽門內。不爲架樑。只以浮椽層疊而上承于中霤。以成六角之宮。䂓制奇巧。丹雘尙新。四壁皆画佛。精氣勃勃如生。似非新羅以後筆也。石榻當中而設。上安石佛一軀。所供莊嚴。是稱藥師如來。庭有十層浮圖及長明燈。

般若堂在藥師殿之北。妥法起像。板井上藏經文三百卷云。

顯聖閣在般若堂之東。安十八羅漢。

無說堂在藥師殿之東。僧徒所住。兼爲供賓之所也。

摩訶衍庵
编辑

摩訶衍庵在萬瀑洞東十里。新羅文武王時義相祖師住錫於此。刱庵亦在當時。而摩訶衍梵語。此言大乘。摩訶大也衍乘也。自萬瀑溯八潭旁獅子峯取路東上。樹林䓗蒨。壽藤老石蒙絡不斷。山路漸邃。轉入佳境。行一里而抵庵。庵居一山中央。景㝡幽勝。背擁衆香城若設黼扆。復以一脈土山繞之爲內郭。由庵而左。有峯㝡高。從其腰望見天色曰穴望峯。石峯若人立掌叉。突兀於前曰法起峯。右麓七節連脈圍護。作面前平案曰七寶㙜。㙜下有岩。以其形而名之曰龜岩。循而南則前臨後擁。無非殊狀異態。詭奇歷落。只有環抱拱揖之美。自無壓逼障塞之意。庵只一方丈。初以金嵌采。鄭松江見而去之。換以丹雘云。卓上安法起像。葩井上貯五方佛經六十櫃。庭除之下。杉柏蒼蔚夭矯。中有一樹榦直皮赤葉類杉。古來相傳爲桂非也。坐庵良久。藤蔓石竇。遠泉琮琤。尤可悅耳。令人發出塵之想。如入赤城而謝人間也。夫靈源歇惺境區非不擅勝而後障太逼。長安白華基址非不蘊藉而峯巒不朝。非但地理爲內山之㝡勝。旣宜於名藍。又宜於隱居者。亦無如玆庵也。道詵金剛詩曰聳雲沿海黃龍勢。谷裏三區特地平。頷下一區爲佛國。腹中雙堰是仁城。其曰頷下一區者。卽指摩訶。而所以爲金剛之腹藏衆美都會之地也。

佛地庵在摩訶庵東三里許。庵廢已久。棟宇欹傾。惟金佛蕭然獨坐。庵之南十餘武。有泉湧出於岩罅味甘冽。名曰甘露水。

妙吉祥庵在摩訶庵東五里。庵燬而礎石堆積於茂林間。其西十餘武。有絶壁刻佛像極䧺偉。號妙吉祥。卽佛六德中一名而庵之名以此。

內圓通庵在表訓寺東北十里。高而敞。俯視群峯。從容幽靚。境極邃閴。與靈源彷彿而眼界稍寬。穴望之靈竅。㝡宜眺望。李槎川到此曰岩巒拱揖。洞天幽邃。隱隱萬瀑聲遠在空外。自然坐不能起。便欲棄萬事讀書其中。斯言得之而庵空無人可惜。

地藏庵在長安寺東二里地藏峯下。幽僻可喜。庵西數步有見性㙜。

安養庵在鳴淵東今廢。岩面刻阿彌陀佛。

三日庵在安養庵東觀音峰石窟下。室空無僧。蕭灑幽夐之趣。益不似人間。而古有僧三日得道於此故名。

神琳庵在長安表訓之交今廢。東有大岩刻彌勒,釋迦,阿彌三像。名三佛巖。

楡岾寺
编辑

楡岾寺在金剛外山。距雁門岾十五里。自雁門歷隱仙㙜。由曉雲洞行數弓。有巨刹彌一洞。是爲楡岾寺。上山映樓。從解脫門入。西有水月堂,洗心堂,雲春堂,三應堂。又過龍吟樓。東有盧侯祠。迤而有尙寂堂說禪堂。佛殿曰能仁寶殿,無量壽殿,靈山殿,曇無竭殿,海藏,十王等殿。庭列十三級石塔。經了四十九番火。只餘十級。寺後有浮圖八紀績碑五。松月堂妙湛碑,春波堂雙彦碑鄭東溟斗卿撰吳竹南竣書。奇岩堂法堅碑東州李敏求撰竹南書。虛谷大師懶白碑中折字滅。楓嶽堂普印碑李雙溪福源撰曺松下允亨書也。寺是金剛㝡初基址。而基本湫淵。爲九龍之所遊處。五十三佛與九龍爭基。龍敗而走于神溪之洞。今之九龍淵是也。以塩塡淵而開刱佛殿。僧寮皆在平地。山勢極爲䧺偉。以肉山之故。秀削之容多遜於內山矣。寺刱於新羅南解王元年。卽漢平帝元始四年甲子也。由羅以迄于今。成壞不一。而自高麗毅宗戊子始可按。大開堂宇。蔚爲寶坊者。比邱惠雙也。康王癸酉。遣內侍邵敬輿賜白銀一千斤修葺之。高宗丙子。又斥寺而新之。以至元甲申而經始。至甲午而奏功。乙未邀道侶四千指。開衆席而落之。我世祖丙戌幸寺。命佛弟子學悅改營之。遂爲山中巨刹。自玆以往。世增修餙。而今見棟宇焉腐撓。緇髡焉流散。存者不過數十指。皆是貧陋。由古視今。豈乾笁之敎。有時興替而然歟。抑不勝其役。漸至凋殘而然歟。按法喜居士寺記曰釋迦住世時。舍衛城中有九億家。三億家見佛聞法。三億家聞而不見。三億家不聞不見。後有文殊大聖受佛遺囑。與諸大士化城中。見上不見佛三億家。哀歎不已。仍敎之曰汝誠慕我佛。莫若鑄像供養。於是勸三億家各鑄一像。及乎聚金。金之入火騰躍者受之。否者還之。各隨所出多少而成像。金旣不等。像有短長。或爲盈尺。或不能尺。旣鑄像復鑄一鍾。擇諸像中相好全備者五十有三。合安于鐘內。又爲文以記其事。鑄盖以覆鍾泛于海。祝之曰惟我本師釋迦五十三像。往住有緣國土。我亦隨所住處。泛訖卽有神龍戴之而行。歷月氏國。國王赫熾旣得佛鍾。心生敬重。卽營一殿以奉安。殿忽成灰。王又欲營之。佛卽王夢曰我不住此。王莫留我。王乃驚寤。復安舊鍾。將泛于海。以白金別作一盖。銘其願而置于鍾內。復以舊盖覆之。躬臨泛海而送之。由是寺有月支王祠。祠今無。鍾旣泛海。歷盡諸國。泊于是山之東安昌縣浦口。時則新羅第二主南海王之元年。而前漢平帝元始四年甲子也。縣人見而異之。馳告高城縣官。其夕佛舁下陸。縣宰盧偆聞之。率官屬而馳之。但見小小衆跡印泥。艸樹之枝皆向是山而靡。卽大異之。入是山而行三十里。乃見盤跡。藉艸置鍾憇息之所曰憇房。或云消房。卽稤庫是也。至今路旁有歇鍾之石。鍾痕宛然。又行一千步許。文殊大聖現比邱身。指佛㱕處。今之文殊村是也。又行千餘步。前有一嶺嵯峨突兀。未及嶺。見一尼踞石而坐。問佛所在則指西云驀良去。亦是文殊化身也。今之尼遊岩。或云尼㙜是也。又復前行。萬仞峯頭。線路盤回。忽有白狗搖尾前引。今之狗嶺是也。過嶺而渴甚。撥地得泉。今之盧偆井是也。又行六百餘步。狗逸而獐出。又行四百餘步。獐亦不見。人亦困於犖确。環坐少息。忽聞鍾聲。喜躍復進。故見獐之地曰獐項。聽鍾之地曰歡喜。今之歡喜嶺是也。旣尋鍾聲踰小嶺。緣溪而入洞門。松柏森然。中有一大池。池有一楡樹。鍾則掛于樹枝。佛則列於池岸。遂㱕奏王。王乃驚異。駕幸㱕依。卽於其地刱寺以安之。因楡樹以名寺焉。又曰後有一僧見其佛像。久爲香火所熏。欲以沸灰湯洗之。忽然雷雨暴至。五雲籠塞。五十三尊皆飛登樑上而列焉。於中三佛騰空而莫知所之。厥後主社淵冲歎佛數之欠觖。鑄三像而補之。舊佛皆斥而不容。其夕告于冲師之夢曰莫以他像間于此座。後乃知向之所失三佛所在之處。其二在九淵洞萬仞石壁上。人力可及處。下以還之。不可及者至今存焉。其一在水精寺北絶壁上。寺僧連梯以下之。奉安于寺中。又移在船岩。至元二十四年丁亥。襄州守裵裕還奉舊列焉。法喜者高麗文士閔漬也。其所記極誕謾不足傳信。其事奇其迹異。且以地名俱在。姑附于此。

能仁寶殿卽佛殿。棟宇宏麗。遠過長安表訓。殿內無佛榻。以楡樹根揉而盤屈。象天笁山。山谷上安五十三佛。規制奇巧。而僧言年前葩井朽落。山枝一無所傷。若有相之者云。亦可異也。

海藏殿在寶殿之西。妥觀世音菩薩。

靈山殿在寶殿之東。妥釋迦如來。

曇無竭殿在海藏之東。妥曇無竭菩薩。

無量壽殿與曇無竭殿同樑而異宮。妥阿彌陀佛。

十王殿在靈山殿之前。安地藏菩薩。

伽藍殿在龍吟樓之東。妥盧侯像。

三應堂在天王門之東。

洗心堂在天王門之西。

水月堂在三應堂之南。

雲春堂在解脫門之西。自三應至此堂。俱是延賓之所。

尙寂堂在寶殿之西。

說禪堂在寶殿之東。此兩堂僧徒所住之處。

龍吟樓在天王門內。懸鍾於下。以警晨昏。成化五年所鑄也。

天王門在解脫門內。左安文殊羅帝金剛。右安普賢阿如金剛。

解脫門在山映樓前。卽入寺之初門也。

山映樓在解脫門外。枕溪而石橋偃虹。樓爲十二架甚軒敞。四面拱湊。簇簇明眼。內揭金剛山楡岾寺六字大扁。外揭山映樓額。樓舊跨溪水。僧輩惑地家言迂水道。無復舊觀云。

石墖在寶殿之前。庭級爲十三。石色正靑。制度精巧。上層以銅像蓮朵安之。景泰五年癸酉四月。魔火作障。盡燒佛宇。大師信義告于孝寧大君。以天順辛亥重新之。萬曆乙未又火。其後曹溪禪師重建。去戊午又火。改建十層。而銅墖尙存。

烏啄井在寺後。寺本無井。忽有群烏集于寺之東北隅。噪而啄之。泉水湧出。味極淸冽。

百川橋在楡岾洞口。古有石橋彩閣跨其上。水源出自圓通。與諸谷之水咸湊于此洞。水漲則兩岸瀰漫。故石梁屢修屢圮。今則廢而不修。川上有紀蹟碑二。橋下水勢甚壯。與亂石相闘。稍復平舒。卽奫然深黑。不見其底。

中內院庵
编辑

中內院庵在楡岾東三十里。由船潭旁西岸。捫石壁而上。連有木棧架之。歲久朽敗。履之窸窣若將崩拉然。右臨絶壑。殊覺悼慄。渡水過百餘步。又有獨木倚東岩以通涉。岩形削立。上刻萬景洞三字。過十餘武。西岩廣而偃。以篆刻之如之。歷窟岩更進三里登小嶺。嶺上望見。一拳石如天柱直撐雲間甚卓犖。踰嶺少前。大川流其下。過此路益峻且嶮。不用輿。專以筇力焉。越大小獅項。折而北上。有庵寄岩下極孤絶。安法起像。弟子二三人供佛誦經而已。庵只一方丈。而左右洞壑。重疊關鎖。東南遙坼。滄溟如杯。宛有靈隱樓觀滄海日之意。彌勒觀音兩峯爲庵後主。石骨嵯峨。直干雲霄。地是外山之㝡高㝡深處。居僧每於九十月前。化米具蓄以過冬。至翌年雪消後。始通楡岾云。

神溪寺
编辑

神溪寺在高城治北三十里。爲金剛之東麓。若從楡岾取路則由鉢淵佛頂而庵廢路絶。故近年入山者多由邑路云。自高城邑歷養珍驛。古松流水。境極幽靜。少前而入寺之外洞。左有四峯皆是烏石。拔地特立。奇崛魁梧。又轉山腰一曲。右壁刻曰神溪洞門。四山周遭。大川橫瀉。基址平穩。宜占大村。路左衆峯。都是白石崚嶒戌削。不下於歇惺所見。而但石色比衆香觕黑。然山寺水石之勝此爲㝡。下馬步長林中。歷萬歲樓而入。前有大䧺寶殿。北曰琉璃寶殿。西曰香爐殿。左右又有說禪寂默。如諸寺之制。寺後有觀音盖竹二峯。觀音縹緲。盖竹峻拔。西則外山一帶首尾聯絡。如開萬疊屛障。大抵內山雖奇麗。終是窄狹。其開爽之意。自遜於外山。而此山四圍峯巒。無非奮迅騰躍。一色皎然。間間艸樹點抹。儘是活画。而亦皆無名。顧在於山之幸不幸也。寺刱於新羅法興王時。而敬順王嘗修佛事於此。仍作願堂云。神溪之水。發源於毘盧峰。與楡岾之水。合流于高城南江入于海。每於水生之時。海魚浮上。而神溪之水則魚不敢上。是以謂之神溪。古老相傳洞中有楊蓬萊艸堂遺基。而萬曆年間鄭守夢托道伯拓而新之。今不知何處云。

大䧺寶殿卽佛殿。

琉璃寶殿在大䧺殿之北。

說禪堂寂默堂在大䧺殿之左右。

東上室在寂默堂之後。

萬歲樓在大䧺殿之前。扁以金剛山神溪寺。上揭萬歲樓之額。亦尹丈書也。

夢泉庵
编辑

夢泉庵在三日浦北。刱於羅代。而始建時。嫌其無泉。夢有人指庵北岩下得泉。故起寺而名之。菴在山下。境極幽夐。前對茂林。平挹湖水。西望毗盧。益屹立分明。菴之左有夢泉。由泉而上百餘步。有巨岩相對而立。上以一大石覆之如門曰門岩。出其門登其頂則湖之屈曲山之繚繞。皆可領略。而東望海色。眼界遼濶。無數奇峰。森列錯峙於烟波杳茫之間。是謂海金剛云。

古蹟記

编辑

世祖大王御筆簇在表訓寺。第一行書敎旨二字。第二行低書江原道淮陽地金剛山內圓通菴乙良。雜役完護除减者二十二字。第三行極行書國王二字。下着御押。第四行書天順三年九月十二日九字。此是世祖臨幸時手敎。而天順三年。卽上之四年戊寅也。御筆之留落人間者。惟是榻印諸本而已。今於此寺奉玩寶墨之眞蹟。奚但爲山門之珍藏。抑爲一國之寶重也。此簇舊在內圓通庵。近以庵空無僧。移藏於表訓云。

成宗大王御筆簇在楡岾寺。此亦蠲役敎旨。而偶未記載。

仁穆王后御筆觀世音經一帖。下方小跋曰佛不妄語。世所共知。貞明公主以銀手書成之。惟願一生之內。除千障百害百惡。行住坐卧之間。逢百喜千瑞。所求所願。隨心成就。天啓元年辛酉八月日。下幅貞明公主手書小識曰。仁穆王后於西宮幽閉之時。爲我祈福。親寫此帖。帖末所記某所手書者則非實狀也。崇禎戊申冬。兒輩偶得此帖於金剛僧。再三敬玩。不覺淚下。恐兒輩不知爲御筆。書此以給云爾。是帖盛於㓒櫃。櫃內書庚申五月。御筆觀世音經文一冊。自京洪氏家來安于楡岾寺。

貝葉經在楡岾寺。一幅大不盈掌而色靑黑。以金書梵字。西天禪師指空。泰定四年牒付懶翁慧勤。又己丑遠孫比邱休靜受。下有細畵傳授圖二幅。外匣以銅爲之而塗金。雕刻比邱尼及仙鶴等物。

十八羅漢圖帖在長安寺。古歙李國寧以金書東坡羅漢贊。次有羅漢圖十八幅。以金銀畵之。畵與書俱極妙絶。上有海雲孫朝讓小識。以銀書之。下有李國寧跋文。亦以銀書之。鄭尙書亨盖赴燕得此。持而入山。留與寺僧。有小識。

指空,懶翁,無學三大師。西山堂休靜,泗溟堂惟政,平原堂空慧,鞭羊堂彦機,楓潭堂義諶諸師影簇。初安於白華菴。火後移藏于表訓。英姿颯爽。令人起敬。

烏銅香爐在表訓寺般若堂。元公主捨施者也。製㨾奇巧。爐趾以銀細鏤至正十二年壬辰閏三月。龍藏禪寺無量壽殿大香垸。大功德主榮祿大夫資政院使高龍寶,永寧公主辛氏。大化主慧林成休景眞。錄者性謙五十六字。楡岾亦有之。無窽識。未知何時物也。

般若堂有七層小銅塔。安於卓上。橫欄曲檻。層楹疊榭。一如樓閣之製。下層四隅。四天王立焉。又有諸僧合掌而立。自第二層至上層。皆有小佛四五相背而立。如說經之狀。上層之頭。有蓮花一朵初開之形。製㨾奇妙。雕刻巧異。似與香爐同時捨施者也。

鸚鵡杯一。在楡岾。貝色明潤。形㨾甚大。兩面鏤刻佛像水仙及海村閭落。極其工細。又有黃琥珀杯一。靑琉璃㙜。具靑綠色。琉璃甁一。甁口餙以鉛鐵。僧言光廟所捨施云。

長安寺泛鍾閣下有鐵臼。僧言昔時設水陸道塲之日。般若輪燈中柱頭甲云。

大甑在表訓。鑄銅爲之。高七尺餘廣二圍。容米百斗。旁有大鐵鍋。以此甑安於鍋上。方爲相宜。而終日燃柴于鍋底。無烟氣之所自出。誠莫詰其由也。楡岾亦有之。

埋香碑在三日浦。丹書岩上。元至大二年己酉。江陵道存撫使金天皓等。與山僧志如。埋香木于沿海各官。志其地與條數。竪碑於此。碑中折剝落不可讀。寺僧時於湖中得沉香云。

海嶽記五

编辑

雜記

编辑

經云金剛山在東海中。八萬由旬一萬二千曇無竭。常住其中。此非楓嶽之謂也。釋迦在西方。成等正覺及涅槃。與中國之成周並時矣。何無一語及於中國之事。而獨於東海之中。金剛之里數曇無竭之名數。若是其詳歟。然則楓嶽之見稱以金剛者。假藏經之說。而使人長其向善之念耳。

楡岾寺五十三佛。自西域浮海。以漢平帝元始四年甲子至山。因以建寺。夫佛法東流。始於東漢之明帝永平八年乙丑。而行東國又自梁武帝大通元年丁未。其後乙丑有四百一年之久。是中國未知有佛六十二年以前。東國已爲佛立廟矣。

後天曇無竭說法于此山爲佛道塲。而始有一萬九庵基云。

內山之水。毘盧峰一派雁門岾一派。會于李許㙜。西注爲八潭。船庵洞一派眞佛洞一派。俱東入龍曲潭。與八潭會于萬瀑洞。又西入鳴淵爲百川洞上流。靈源洞一派百塔洞一派。西東會于黃泉江。入于百川洞云。

外山之水。九淵一派。瀉爲九龍淵。由玉流洞過鉢淵。東人于海。隱仙㙜十二瀑下折南流。東注爲萬川。萬景㙜下一派入于九龍淵。東注萬景洞。與十二瀑下流。會于萬川。入于高城之南江云。

憇房寺在稤庫。卽楡岾之外府。有水田幾十頃。設水碓幾處。收穫後積峙於寺。簸舂而始乃輸去云。

李稼亭長安寺碑云寺凡爲屋。以間計之百二十有奇。佛殿經藏鍾樓僧寮客位。至於庖湢之微。皆極其輪奐。像設則有毗盧遮那,左右盧舍邦。釋迦嵬然當中。萬五千佛周帀圍繞。居正殿焉。觀音大士千手千眼。與文殊,普賢,彌勒,地藏居禪室焉。阿彌陀佛,五十三佛,法起菩薩,翊盧舍那居海藏之宮。皆極其莊嚴。至若舊游之田。依國法以結計之千有五十。塩盆二所。京邸之在開城府者一區。其在市廛爲肆僦人者三十間。凡其錢穀什器之數。有司之者不載云云。此是至正年間重新後紀蹟者也。於今爲五百有餘年。興廢無常。而凋殘頹圮日益甚焉。今雖有大檀越捨施者。必不如如彼之盛也。

皇明中貴人鄭同常奉使入楓嶽。及其㱕也。刻千佛於洪光寺以象毗盧。明亡燕都諸禪院灰燼者多。而鄭之所刻千佛妙麗如故。畵者相傳以爲寶云。

法喜居士楡岾寺記云鍾甚靈異。每有大旱。洗而得雨。或生津液。應國灾祥。法喜閔漬之號也。曾見閔漬國系編年。言多謊恠。率不可信。今見此說。益可知也。鍾今不在云。

九龍淵靈特奇詭。國中之罕有。而三淵云九龍氣也。朴淵勢也。寒溪態也。此說得之。

叢石天下所無之奇觀。或云水從坎六。故石皆六稜。凡天下之有水而立石處何限。而未聞如此。獨於東海之濱叢石爲六稜哉。

四仙亭之北岸。有岩穹窿。磅礴然。壁間稍偃而平。中刻金千鎰,楊士彦,愼餘慶題名。上刻楊士彦七言一絶曰鏡面芙蓉三十六。天邊鬟髮万二千。中間一片滄洲石。合着同一作東來海客眠。其詩思之豪放。筆力之飛騰。至今數百載。想見其遺風焉。

僧言光廟幸金剛山。回到斷髮嶺欲祝髮。此說甚無稽。朴思庵淳詩曰薜蘿通御氣。禽鳥識龍章。俗語空多誤。東廵是省方是矣。南秋江孝溫金剛錄云高麗太祖東征時。斷髮掛樹以結緣云。則此非光廟事。盖僧徒傅會爲說也。

九龍淵一洞皆是石壁。而勢如翻尖帽。易致蹉跌。盖地形如是而多欲狎玩。俯窺渦邊。一失足則倒沒滙淵。水急石滑。無以抽身而死也。此是遊人之㝡宜持戒者也。善泅者一人爲探湫之深淺。入渦中幾至半尋。有氣如熱火。自下而上。引身而下。泅者大驚。盡力抽身而跳出。廑爲免死云。

善觀金剛者。金居士後惟有洪進士。近世朴奉賀曁其胤蒼岩。亦皆善遊。而凡入山八九次云。金三淵也洪百昌也。

內山多楓。外山多花。表訓正陽之間多木賊。

內山無乕豹虫蛇之屬。外山亦無之。只有熊。

松蘿菴下有古城。僧言長楊守避亂處。或云其守謀亂據此。未知孰是。

神溪寺石塔三層。是羅代之物云。

記餘

编辑

金藏谷在長安洞外東。疊嶂奇拔。下有庵亦名金藏。三淵詩曰奇挺金藏別。峯峯拔地長。相空森劒戟。晴旭儼圭璋。不覺疲軀立。眞令老興狂。停鞍欲趨拜。無乃米元章。

十王洞自黃泉江入地獄門。緣溪㴑源而上五里。卽此洞也。僧言峯巒有十王及使者等名。故洞以之名。是爲靈源洞。遙見對案者云。

松蘿洞在表訓南十五里。卽望高㙜下。路甚險峻。攀藤而上。洞有大小兩庵。皆冐洞名而今墟。成任詩大松蘿對小松蘿者是也。庵東有谷。百道飛泉瀉下。支分股別。望之如素霓。峯巒崢嶸。巖石崷崪。攢者如劒。利者如錐。聳者如手。摐者如齒。曲者如肘。橫者如臂。蒼翠紛敷。間現疊出。西有七星㙜。俯瞰西南群峯云。

靑蓮洞在白華庵西。望內山眞面。亞於天逸。又南望百墖洞諸峯。如白鶴群聚。形甚詭奇。中有靑蓮庵遺址。

開心㙜在內圓通西。卽一土峯。亦有見性峯。李東州詩曰何須面壁念無生。只此雙峯妙覺成。爲是上方諸佛地。見來心性㝡分明。

須彌㙜在船庵北二里。自船庵從右脊石嶺。攀援而上。石角相聚。作一小㙜。下臨絶壑。前有永郞岾橫截東天。左有須彌峯奇峻環抱。右有一峯如須彌之環。相向均適。若龍乕之拱揖。㙜在正中。俯臨其下。老石之磊磊絫絫。如佛如僧如屋如塔者。不可以千百。㝡其中一層岩。拔地撐空。宛如數百級浮屠。卽須彌墖也。

迦葉洞在摩訶衍庵北十里。自萬灰庵折而北行五里。至一洞口。巨巖削立。水流其間。以木棧承之。上有三層飛瀑滚墜而下。旁有石厓廣可七八間。級爲六十餘。如階砌之尋。其上五峯皆石骨層落。第二峰森立如束。名曰笙簧。前進一里。有迦葉庵舊址。地極深奧。境甚淸爽。此是朴彬居士修道之處也。稍折而東過數岡。巨岩當中穹立。高幾數十仞。四面奇峰如玉笋亂抽。霜戟排立。奇形詭態不可名狀云。

雪玉洞自摩訶衍之七實㙜直前五里。左右諸峯嬝娜如蓮花。奇臞如僧佛。中有雪玉,黃玉,碧玉三潭。靈鷲峰爲主。下有廢庵。

巨彬窟在般若庵一里。卽巨彬禪師棲息之所。庵東有樹似栢。生枝寸許如聚針。傳以爲桂。

白雲㙜在衆香城下。有上中下三洞。其右麓卽㙜也。由萬灰庵而上。有下白雲庵廢基。緣間而上。過中白雲庵。從右谷而行十餘步。岩嶺斗絶。鐵索下垂。攀援而上。山脈迤延若馬背。左右皆峻絶。匍匐而進五六十步。小峯環立。如鏤鐵如削玉。深入則偃石當口。至㙜之頂。頂亦欹仄。前臨衆香城。鎪鏤之形皓潔之色。當面狎視云。

圓寂洞在妙吉祥東五里。從兩川合流處而北有石徑。由而入洞。洞壑邃遠。一鳥不鳴。

金傅洞在毗盧峯之後。大川橫流。樹木森密。僅通鳥途。西北行數里。有九歧淵。上有巨麓。稱之金傅王子陵。

熊乕峯屹立千仞。有瀑瀉出。洄爲龍湫。又溢而下爲長潭。石壁周遭。如屛如門。

現佛㙜在鳴淵東十里。下有現佛庵。自靈源洞舍溪北折數里抵庵。幽夐之趣。益不似人世之境云。

祝壽窟在曉雲洞上。穹岩下覆而成窟。中有石佛五。前有庵今墟。

九井峯自隱仙㙜望見。三面奇峰之列峙者。而爲九淵之前麓。䧺爽峭拔。亞於毗盧峯。上有九石臼如井。水常滿。峯以是名。

動石洞東州詩曰雲嶠東偏小洞天。藤蘿一徑費攀緣。危峯不盡毗盧石。飛瀑遙聞九井泉。似在九井峯之近處也。

佛頂㙜在高城郡西六七十里。距楡岾爲二十里也。昔有佛頂和尙說經。龍女出聽。至今有穴在岩上。其深無底。下有佛頂庵。㙜高如白雲。所見如隱仙。而斜對十二層瀑。不能縱觀。正對者十二瀑之左厓絶壁。奇杰之勢。不及隱仙遠甚。但三面所見。頗有蘊藉之意。一面通豁。專受海色。下有風穴㙜。右旋而入則穴之口也。雖三四月氷雪不消。每有風颯颯從穴中出。亦有圓通庵安五十三佛。此是遊人之所必賞。而自年來寺廢路斷。且路由朴達曉陽二嶺。嶺路極嶮。故僧輩百計沮之。今多取路稤庫入神溪。

萬物草己卯間金城倅洪景海始爲開路。自神溪直至溫井嶺而入洞。此所謂舊萬物艸也。近歲徐丈有敎以金城宰。使新溪僧妙諶搜得一洞。自舊洞前行十餘里而抵洞。此所謂新萬物艸也。或云兩洞俱非。而眞萬物草在通川之臨道面。東北行五六十里而入洞。峯巒岩石。皓如霜雪。皆成物形。中有百丈之瀑。楊蓬萊題名于石。字大如席。無人知其路者。又有一洞自溫井店東行二十里。至長箭村。折而西入山谷中。又行幾十里。踰橫亘嶺而入洞。四面開朗。成一洞府。峯巒皆是石骨。有果岩,旗岩,甲冑岩,燭岩,缸岩,筆岩等名。而皆兩兩對立。有大小龍湫。又有三瀑長爲二三十丈。或有知其程者。非艸行露宿不得到。新舊眞贋。尙今眩聽。

千佛洞在通川郡南三十里臨道面。踰甕遷渡豆險川。由一線草路而入。過五龍潭。行四五十里始抵洞。峯巒皎如霜雪。岩瀑無非奇異。與萬物艸相甲乙。而爲千佛都會之所。

百井峯在臨道朝珍驛後。石峯磈礧。拔地聳立數百丈。循路而上十餘里。有石井庵遺址。絶頂平鋪。橫縱一帿。上有石井百餘。森羅如龜背星文。水滿其中。各有一蜥蜴守之。水旱無變。形似釜鼎。故亦稱百鼎。是爲眞萬物草之北云。

鉢淵在佛頂㙜東十餘里。石穿如臼。大可五六間。深黑無底。稍下盤石遠亘。卧瀑瀉下。此馳瀑處也。楊蓬萊書蓬萊島三字于岩上。又刻三五七言詩。至今尙存云。

八淵卽九龍淵之上流。水從雁門而下。各成一淵。第九淵爲九龍云。

船庵在萬瀑洞㝡深處。由內圓通越獅項而行七八里而抵庵。庵只一小方丈。新羅時一比邱寓窟修行。忽有龍船來泊。比邱登仙而去。其後刱庵。因以名之云。

須彌庵在須彌峯下。僻絶幽夐。此是山之㝡高㝡深處云。

眞佛庵在太上洞二里。自圓通洞舍溪西入。直抵永郞岾下。庵在焉。深妙幽異。㢠絶塵境云。

內山之船庵,須彌,眞佛,雲知,雲林,神琳,天親,頓道,報喜,戒修,獅子,妙峯,三藏,隱寂,般若,妙德,天德,開心,安心,養心,欹欹,修善,普賢,善住,知佛等庵。外山之九淵,紫月,雲住,隱身,明寂,般若,白蓮等庵。皆古有而今無云。

禾積淵記

编辑

余自金剛還到永平之西芝屹。取路西北行五里。田疇平廣。村落稀踈。山徑欲盡。馬首厓路忽凹陷如洞府。千章老松。挺立於堤上。干雲者幾百株。從其中紆回而行。地勢纔斷。灘聲已喧。立馬松陰。緣厓而下。大川前之。川卽白雲山下流。而源自淮陽之蘭谷。演迤百里。至此爲淵。或潭或灘。隔水蒼壁奇杰明媚。環壓澄流。众石棋置若龜伏若鱉浮。下有石門。水往來焉。上流盤石彌亘。而或磨缺焉。或嵌空焉。詭恠異狀。㝡上有大岩斗入水中。撐起數十丈。穹崇嵂崪。峭拔丫形。若巨象之開喙張牙。谽谺挺立。如卧牛之高聳兩角。大小少參差而下圓上尖。殆同高廩之累積。禾淵之稱盖以是也。岩之下三面滙爲深潭黝且黑。岩之背剝落嵌缺。而第二層岩石自然成臼。空洞無底。下與淵水相通。傳是龍攫。而每於禱雨。沈牲於此。

王世子入學圖記丁丑

编辑

三代盛時。莫不有學。而自天子之元子衆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莫不入焉。皆將有天下國家之責。故不可以不敎也。是以古昔聖王㝡重入學之禮。尊道而贄見於外傅。屈貴而齒讓於多士。其儀文之備。禮節之盛。顧不重且大歟。猗我春宮邸下。尺衣漸長。睿德夙就。廼於是年莫春。祗謁先聖。受書於博士。辟雍行禮。百神湊喜。橋門環瞻。萬目俱聳。宗社億萬年无疆之休。自今日伊始。而魯宮泮水之頌。罔俾專美於古也。禮旣成。春坊諸僚繪画其事。賁餙盛擧。傳眎後世。敬謨躬覩盛儀舞蹈隨後。不任與榮之喜。旣以弁其首。且紀其儀。文禮節之顚末書于左方。

第一㡧曰出宮儀。是日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司僕寺僉正進輦於弘化門外。進輿於宮門外。侍講院輔德徐鼎輔,兼輔德李憲琦,弼善李鍾穆,兼弼善洪敬謨,文學金炳球,兼文學尹應大,司書金在元,兼司書李奎鉉,說書南履懋,翊衛司翊衛李章顯,李洛秀,司禦兪殷柱,吳慶元,翊贊鄭東晏,李達模,衛率吳敏常,李憲承,副率韓成履,宋啓栢,侍直鄭錫敎,趙濟晩,洗馬鄭久容,李羲碩俱以黑團領。依時刻。就重華門外。分左右相向北上。陪衛之官。翊衛二員佩雲劒。司禦二員佩弓矢。都捴府兵曹堂郞各一員。別軍職二員。武兼八員。各服器服。俱詣閤外奉迎。前一刻禮貌官兼輔德進詣閤外。跪贊請內嚴。少頃又白外備。王世子具雙童䯻空頂幘衮龍袍。乘輿以出。禮貌官前引。翊贊負印前行。待乘輦。以印載馬。繖扇陪衛如常儀。由貳極門銅龍門景化門集禮門。至弘化門東挾以出。禮貌官跪贊請降輿乘輦。王世子降輿乘輦。禮貌官跪贊請少駐。陪衛之官乘馬。禮貌官跪贊請進發。俯伏興退。輦動宮官皆乘馬陪衛。路由舘峴。至成均館。成均館同知事鄭尙愚,李龍秀,大司成洪羲俊率儒生道。左序立鞠躬。過則平身。王世子至廟東門外下輦所。禮貌官跪贊請降輦。王世子降輦。禮貌官前引入便次。繖扇陪衛如常儀。

第二㡧曰酌獻儀。辰正三刻。禮貌官進詣便次跪。贊請內嚴。少頃又贊請行酌獻禮。王世子改具儒巾紗直領以出。禮貌官前引入大成殿東挾門繖扇及陪衛。皆止於門外。就拜位。贊者唱四拜。禮貌官贊請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學生皆四拜。禮貌官引王世子詣盥洗位北向立。兼輔德李憲琦,兼司書李奎鉉揮巾。弼善李鍾穆沃水。文學金炳球,兼文學尹應大酌水。司書金在元承水。兼弼善洪敬謨進巾。說書南履懋受巾。盥洗訖。引王世子陞自東階。詣正位尊所西向立。兼文學尹應大擧羃酌酒。弼善李鍾穆以爵受酒。禮貌官引王世子詣文宣王神位前北向立。贊請跪。王世子跪。生員李寅在奉香盒。幼學洪明燮奉香爐。左右跪進。贊請三上香。王世子三上香。明燮奠爐于神位前。敬謨奉爵跪進。贊請執爵獻爵。王世子執爵以授應大。應大奠爵于坫。贊請俯伏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平身。禮貌官引王世子出戶。詣配位尊所西向立。執事者擧羃酌酒。從官受酒。禮貌官引王世子詣四聖神位前。行禮如上儀東一位。奉爵金炳球。奠爵李奎鉉。西一位。奉爵尹應大。奠爵金在元。東二位。奉爵李鍾穆。奠爵南履懋西二位。奉爵李奎鉉。奠爵洪敬謨。訖。禮貌官引王世子降復位。初配位酌獻將畢。執事者分詣殿內及兩廡從享神位前。助奠訖。俱復位。贊者唱四拜。禮貌官跪贊請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四拜興平身。學生皆四拜。禮貌官引王世子還便次。陪衛如常儀。

第三㡧曰往復儀。丁時禮貌官輔德進詣便次前跪。贊請出次。王世子仍具學生服以出。禮貌官前引於明倫堂大門外東西向。陳帛篚紵布三疋酒壺二斗脩案五脡於王世子西北向。重行西上。博士大提學南公轍具幞頭紅袍犀帶。執事者引立於明倫堂東階上西向。將命者生員金弘根出立門西。東向跪曰敢請事。王世子少前曰某願受業於先生。將命者入告。博士曰公轍不德。請王世子無辱。將命者出告。王世子固請曰某願受業於先生。將命者入告。博士曰公轍不德。請王世子就位。公轍敢見。將命者出告。王世子曰某不敢以視賓客。請終賜見。將命者入告。博士曰公轍辭不得命。敢不從命。將命者出告。

第四㡧曰脩幣儀。將命者出告執篚。生員李憲瑋以篚東向跪進王世子。王世子執篚還授憲瑋。憲瑋先導。禮貌官引王世子入門西左。生員李宅鉉趙𤂿奉酒壺。生員洪鍾遠吳致愚奉脩案次之。博士降俟于東堦下西向。王世子從明倫堂西階以上。博士陞自東階上西向立。執篚者跪進於王世子之右。王世子執篚跪奠再拜。博士答再拜。王世子跪取篚以進。奉脩案酒壺者從。奠於博士前。博士跪受篚授執事者。又執事者跪取酒脩以退。禮貌官引王世子北向明倫堂再拜訖。出就便次。設於堂門內。

第五㡧曰入學儀。博士改具黑團領陞堂就坐。明倫堂東壁西向重席。禮貌官引王世子陞自西階。詣博士前。生員金景善於博士前設席只設白席一。東向。王世子就席坐。生員李羲書置案於博士前。生員洪耆燮,李憲溥各執小學。分置於王世子前及博士案。博士先讀題辭。自元亨利貞止惟聖之謨。王世子讀題辭。博士釋義訖曰此篇首揭元亨利貞四字。元亨利貞之義。邸下其知之乎。世子曰元亨利貞。卽春夏秋冬四時也。公轍曰睿敎誠然矣。元者生物之始。亨者生物之通。利者生物之遂。貞者生物之成。在天爲春夏秋冬。在人爲仁義禮智矣。以元亨利貞爲四時者。此篇第一義。邸下已知之矣。世子曰厥初。何謂也。公轍曰厥初謂本然之性也。又曰四端。何謂也。世子曰仁義禮智也。公轍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孟子之言也。是謂四端。隨其物之所感動而形見者也。世子曰性何謂也。公轍曰性卽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人物之生。各得其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此所謂性也。世子曰此言惟聖性者。何以則爲聖人耶。公轍曰睿問及此。此誠宗社臣民億萬年无疆之福也。作聖非高遠難行之事也。全其天理。無氣稟物欲之累。則浩浩然與天爲一。萬善自足而爲聖人。自學問思辨之工。以至緝煕光明之學者。作聖之工夫次序。非造次間仰達。而堯舜孔子之爲堯舜孔子。語其要則存天理遏人欲而已。邸下今於入學之初。首發此義而下問。臣不勝欽仰。有爲者若是。邸下於天理人欲之分。每加省察。凡所作爲。純然一出於正。則爲堯爲舜。自今伊始矣。又曰乃頹其綱之綱字何義歟。世子曰仁義禮智之綱也。公轍曰然矣。世子曰明命何義歟。公轍曰明命卽天之所賦於人而人之所得以爲性者。而赫然昭著。無有內外之間也。中庸言天命之謂性。而朱子釋之以命猶令也。卽此意也。世子曰以培其根以達其枝云者。何義歟。公轍曰衆人爲物欲所蔽。安於暴棄。於是聖人建學立師。學則庠序學校。師者以先覺覺後覺之謂也。養其仁義禮智之性如木根。充其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端。與夫愛親敬兄忠君弟長之道。如發達木之支條也。此是聖人惻隱之心。又曰入孝出恭何義歟。世子曰入則爲孝。出則爲弟之義也。公轍曰孝者帝王爲治之本。修齊治平。皆源於孝之一字而推廣之。先儒言堯舜之道無他。孝弟而已。此之謂也。講訖執事者撤案及席。禮貌官引王世子降自西階。出就便次還宮一如來儀。

菩提坂記己卯

编辑

北行異觀。自菩提坂始。逌金城之昌道驛東北行二十里。轉入坡陀。上可五里。地忽中坼。深如萬仞之坑。兩崖壁立相對。若可超越。石土黑而澤。無林木草花。中有一道大江橫亘悍流。色亦沈黯。沙礫堆積。望之殊陰險不喜。乃舍馬而輿。磴路紆譎。垠鍔磧歷。人之下如汲井。身則其綆也。磨蕩傾厓。上下七八曲而始到平地。度小橋折而行數十弓。舟以涉江。江稱連松浦。浦邊有四五小聚。以憇行旅。以供舁夫。自此爲淮陽之界云。遂復乘輿。面壁而上。路甚峻嵃。石留叢雜。詰曲夷猶。擇足而蹈。舁者五六步一休。蹀蹀遽頓。艱到彼岸。如汲旣深。綆穴地而出。又從井榦中上。噫吁𡾟危乎異哉。過此者路從阜衍。闢如馳道。少無巉險之處。故不知有是坂。路窮而絶。壑忽當前。始乃見之。故或稱見則厓。又稱菩提坂。佛書曰菩提覺也。行者至此而始覺故名。非徒取其聲音之似也。夫高者爲陵。深者爲谷。地之道也。夫豈有驚神異者。而是坂也忽山斷兩邊。仍成凹陷。自彼至此。殆近一里。吁亦恠矣。入北以來。如安邊之龍池院。吉州之鬼門關。亦如是坂。是豈化翁之所使歟。抑亦地勢之適然歟。噫天地猶有如此。况乎人世之觖陷。何可悲哉。

鐵嶺記

编辑

淮陽之北安邊之南。有大嶺曰鐵嶺。卽白頭山南支也。䧺蟠兩道之交。自成南北之限。實爲關防之要衝。高麗時設關號鐵關。嶺上猶有城形。自淮州涉北川。緣銀溪抱山東北而轉。路皆阜衍。少無高峻之處。行三十里漸入山谷中。川流㶁㶁。灌木陰陰。廻風宿雲時襲衣袖。四山雖盤欝環擁。官途亦緣山顚厓。而猶不知自下達上之勢。及到嶺巓。坦夷與平地等。上有小屋。爲使星休息之所。三四小聚傍樾依山而居。行數武兩峯如門。地忽陡落。仍成萬仞絶壑。少坐巖石㝡高上。酌酒以飮。擧目臨睨。嶺外群山。都在脚下。大漠長風。披襟而當之。殆如身到殊域。杳然生愁。懷狄公之悲。咏沙翁之歌。回望京闕。白雲數片團團不去。乃以筍輿下嶺。路皆盤回百折。牡陵牝谷。左右岩崿。磊石碌碌相擊。崎崟難行。一步蹉脫。卽身無處。雖肩輿蹙足如循也。猶覺神𢥠。儘天險之地。而比諸南服之鳥嶺。䧺偉雖遜。可魯衛也。行二十里次于高山舘。舘在嶺底。

鶴湖記

编辑

自登州東行三十里。飯于霜陰古縣。越小峴從遷而行。遷者臨海厓路之稱也。路繞山腰。詰曲低仰。前進十許里而有火登驛。驛盡而又遷。棧路峻嵃。石角犖确。比霜陰尤危仄。自此遵海而行。天光海色。一碧萬頃。風帆沙鳥。出沒於烟濤窅靄之中。而向晩風起。白浪連空。如訇雷震地。過此而路入沙中。觸之戛戛有聲。稱之以鳴沙。人行脚軟。馬踐蹄沒。海邊人所謂吹路也。轉向松林中。棠花被沙。靑葉亂落。斑鋪如繡。往往遠岸踈林。村居隱約。望之如綃障中點綴。行不數里。始到湖邊。湖在大海西邊。隔一平原。有小溪自南流入。滙畜成湖。周可七八里。自北而東。大海黏天。平岡近麓。羅絡環抱。遮護湖面。故海色或見或隱。自南而西。黃龍一山。聳拔䧺峙。不近不遠。競秀爭奇。凡湖之粧中餙外蘊藉明媚者。皆從此山而洩奇分精。特施奇巧也。四面殘山若斷若連。一帶平原。或低或高。高處爲岡。擺立湖之東畔。蒼翠玲瓏。如彩屛環擁者翠屛岡也。湖之西明沙平如鋪練。皓如堆雪。夕陽照之。光奪目精。而橫拖十里。至湖畔窿起成峯。直臨湖水。因風流轉。屢變其形者白沙峯也。峯之南十步。有一小阜突兀端圓。尤近於湖上。可坐數十人。昔有兵馬使來遊於此。故稱元帥㙜。環以松檜。中有數楹故礎。潛谷金公爲府伯時所搆而今毁。松亦公之所栽植者云。湖心稍南。有小島亭亭獨立。如螺點水上。視㙜稍長。高則如之。上有碧松䓗欝垂陰者碧螺島也。此湖之大略。而團圓宏濶。瀅澈如鏡。澄光秀色。笑嚬生態。未知西湖之淡粧君山之活画。較此何如也。盖其人烟夐絶。地勢明㢠。宜於羽客之翩躚。故名以鶴湖云。

國島記

编辑

自鶴湖折而東行五里。止宿于𪀋戎津。翌曉乘船泛海。桑旭初升。紅光四射。冶波鱗鱗。風恬浪平。櫂夫奏功。鼓枻行十里而到島。峯圍如玦。勢甚平圓。周爲五里。三面高而一面低。視之一土坡也。舟而小西。石厓漸高。或數十丈或百餘尺。而厓石方直比櫛。有如繩削而斤斲。岸石層絫平正。各自條分而束立。移舟繞島而稍南。有小窟撐舟而入。窄不能容。波濤噴薄。深黑不可測。窟之頂有兩箇石柱束立如板牙狀。甚奇偉黝險。石角下垂者若一一鉅而斷之者。西南則其勢稍低。方石平舖。齒級相錯。比外面更整齊。是謂千佛座。石上有痕若布網然。名之鐵網罟。自窟又轉而南。石勢尤巉岩崷崪。若圍畵屛而開擢扇。鱗比騈連。不可名狀。西南隅水際白沙如練。其下平地五六畒。可泊舟而登。土覆島上。無樹木草花。綿竹叢密盡被一島。而每春夏之交。海鳥雲禽養雛厓壁之間。翔集和鳴。與水波相應。盖島之四隅束立之石。或折或落。雖有長短之不齊。皆如三稜石柱。削成排立。大小如一。間有小石塊相疊爲壁。如絫棋狀。而窟中之石亦如之。盡一島乃一束方石條也。噫是飮水之虹歟。從繩之木歟。何其奇且異之若斯也。靑州之石以恠爲名。太湖之石以奇見稱。而似不過爲一拳之大也。豈若是石之全一島詭奇成形。爲天地間一瓌觀者乎。於以見一元之造化。萬象之淘澄。而譬諸叢石海金剛。巧踰生成。幻若鬼工。豈東陸所窮。其扶輿亭毒之氣。先漏於玆地而然歟。

咸山記

编辑

余將以延命于咸山之豊沛舘。道春城次于永興。是我朝枌楡之鄕。而太祖誕降之基在焉。季父尹玆土三載。而日者賦歸。衙已空矣。登雙樂亭。倚檻流悵。低佪不能去。亭在衙後小阜上。聳然特立。一寓目而閭井繁庶之狀。關河融結之勢。靡不棋布而繡錯。眞一邑之爽塏也。越二日到咸興界。行大野中三十里。一帶長江橫亘城外。廣可容刀。名曰城川江。江上有橋平直如砥。濶容方軌。脩爲一百七十餘弓。而千板萬柱亦一巨觀。是爲萬歲橋。入豊西門。具公服詣豊沛舘。觀察使裨將具橐鞬。陪敎諭節鉞而出。替受延命禮。禮畢馳進布政司。行分私禮于宣化堂。翌朝廵使鄭公邀余于紅葉樓。樓在澄淸閣之後麓。處地忒高。眼界忒開豁。城市烟火咸湊几案。山川雲樹交映簾箔。是屐翁李尙書按節時所建。而樓成之日。箕伯徐尙書紅葉之詩適到。故仍以名之。又稱玉簫亭。盖取朱夫子鐵笛亭之義也。少焉與廵使步出樓之東角門。乃知樂亭前庭。盤龍之山。西迤東旋。而中岡蜿蜒而下。爲觀察使正衙。衙後數十步。平阜寬敞。正當一城之中央。藥泉相公起亭於上。爲游燕之所。東南西三面大野平圓。長川環抱。江外數千里無障閡。山容海色明滅於雲天之際。粉雉樓櫓豊籬烟樹。比櫛羅列。若擧案而來獻。近而一城之內。遠而百里之外。以形勝稱者靡不坐而領略。亭觀之勝。計無及此者。廵使乃觴余于亭上。佐以琴歌。萍鄕勝會。渾忘冀州之席。杯結襟帶。下上千古。日已向西。更衣而謝。遂以疋驢直上樂民樓。樓在西城女墻外。穴城作路。前瞰城川淪漣漾漪。如廣練之平舖。橋影偃波。來牛去馬。日夜不已。野色莽然連海口。極目雲烟。浩渺無窮。緣江閭井。鱗緝十餘里。烟柳迷離。歌筦沸咽。凡江湖之淸麗。郊野之廣衍。人物之殷盛。攬而並有之。錢塘兼盡天下之美者殆近之。古有樂民亭。燬於壬辰。張玉城觀察于咸。改築城而起樓於亭基。扁以舊名云。

挹海樓記

编辑

海爲一衣帶。束湖右之十有三邑。邑皆濱海而星羅。海美居其一焉。古郭殘垜。枳棘蒙焉。編茆窮蔀。依城而聚如小落。延賓之舘聽事之堂。廑具其名而已。有門焉楹桷板扇。陊剝傾脫。旁置打衙之皷。藁縣而不搘。洪侯永謨莅玆旣月。庶事有緖。廼召吏民而咨之曰邑雖如斗。湖右之鎭營也。兵馬之所管。海路之所衝。其無地而示威可乎。吾將門而樓焉。咸曰侯來未之久矣。且俸薄而擧贏奈何。侯笑曰吾節官之用而操其羡。愛民之力而重其使。盖有以籌之也。於是鳩材則于近治之海岸。董工則以緇徒之遊手。因舊址而伉其門。建脩梁而樓其上。於焉突兀飛舞海山。賁鼓有跗。鉦簫亦具。晨開夕閉。乘高轟轕。儼然作一邑䧺觀。吏賀于庭。民忭于塗。侯乃緩帶登樓。飮酒落之。走凾于余而道其事。遂大書其額。且紀其事而復之曰。近世爲令長者。以五日爲解。視傳舍而不肎塞一漏補一缺。護其槖猶障籠者不欲出其力。而玩者難於改爲。荒者有所未暇。侯能心手相應。才力俱到。不移時而事成。寧不奇哉。且余聞之。侯勤於治事。敢於有爲。夫不怠勤也。敢爲敏也。以是自處而行之以勤敏。何所爲而不可。矧玆一邑乎。海以名縣。又名斯樓。近於海也。而海之萬象。逈然平挹。樓爲之最。故扁其眉曰挹海樓云。

稼隱記

编辑

古之人有隱於朝者。周之伶官漢之滑稽是已。有隱於市者。燕之屠狗蜀之賣卜是已。晉之時隱於酒者竹林也。宋之季隱於漁者苕溪也。其他以隱自署其名者。唐之李氏羅氏是已。夫隱者退而深藏之謂也。士之於世。不隱則仕。不仕則隱。而歷數今古。以隱見稱者。指不多屈。豈出而仕其跡也顯。是以羞稱之歟。隱而居其志也常。是以不自表歟。李君寅豊塩州人也。畊于野而隱於稼。其亦聞其風者歟。余甞過塩州。州有卧龍池。其大方舟。其深不測。有菱蓴之毛。魚鱉之産。盖猶周官九土之浸。而我東方三大澤之一也。千頃之波。灌于一邑。民以之賴焉。故土厚而水深。歲約而收多。配之於雍州黃壤。卽詩所云樂土樂國也。李君家於池之西石峯山下。歲課農桑。足以給衣食之用。日植花竹。足以供耳目之玩。而方其膏雨盈科。糓苗方興。君乃倡卛之則僮手齊動。鋤耰合集。油油者植之。傑傑者薙之。秋風正高。遍野雲黃。君乃指揮之則傭雇幷聚。鎌銍俱作。稢稢者刈之。洋洋者穫之。於是少者戴壯者擔。車以運馬以載。積于壇場之上。擣之如玉。揚之如珠。粢盛焉以是而成。朋酒焉以是而享。此李君隱居之樂也。自夫神農敎耕。后稷樹藝。稼穡之事始焉。用是烝民粒而利用成。稼者國之本而民之天也。君子食於小人。小人養之君子。此固民生日用之常。則但未知其間亦有隱乎。而沮溺之耦耕。淵明之㱕田。盖托於物而寓其志者。是豈如尋常野農之比也哉。高風絶響。至于今不泯。李君之隱居。其果得古人深藏之義而無愧乎諸賢之眞隱乎否。昔東坡作稼說送張虢曰。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畒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而望之。鋤耰銍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稼哉。盖勉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若其養之之要。在於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余之誦於李君者亦如此云。

五㙜山狗浮圖記

编辑

嶺有崔姓者。幼不茹葷肉。悅浮圖入山聽伽藍。輒欣然若有得。雖不禿緇。所守戒甚謹。人號居士。又好名山水。而以未甞徧遊爲恨。一日病死。夢告于其女曰我緣盡於人。托於獸。東隣某家狗是也。女寤而心異之。明日往證。狗方乳生而已能步能視能聽。雙眸炯然。呼之以犬不應。女尤異之。日往驗視。有大可異者。靈心慧識非畜獸類。有若人知者然。女恚傷試呼曰崔居士崔后士。狗卽掉尾趨而前。女益於邑悲哀。乃告其夢。取而爲養。食如人。解語如人。辨葷肉又如人。異於凡獸也。有比邱優婆夷數人過門而憇。女問曰師何之。曰將遊長白山。狗聞之。便跳躍頓首。若將從之。女爲告之故。且托與之偕。僧異而偕之。宿食與共。於是狗之跡亦遍於山。又有遊金剛者如之。又有遊方丈者亦如之。雖小山水之有一奇者。必從之。於是狗之跡又遍於一國名山水也。狗死於原之五㙜山。僧之有道者相與謂曰甞聞聖人不棄弊帷。盖爲埋狗也。從於儒者儒之可也。從於佛者佛之可也。且是狗於獸爲緣覺類。乃茶毗之。有舍利十餘枚。寺僧異而信之篤。遂立三浮圖於山中。稱之以狗浮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