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三十二

卷三十一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三十二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三十三

答林德涵乙丑十二月八日

编辑

前日復帖。具悉敎意。此固無他也。區區鄙滯。適見去歲懷尼往復之後。擧世以爲師道非則可絶。又曰師斥父過則不可兩容。其言噂𠴲。勢如山崩河決。雖使賁育當之。必將靡然退舍矣。然竊自揆於心。師道之非與斥父過。自有分數。可以商量稱停。不失其義。夫豈至於如是乎。但爲世人黨而且昏。無一可開喙處。茲不免略掇前日所以規砭子仁者。千里遠溯於哀侍。蓋冀有以根據經訓。斟酌道義。庶幾卒能牖我之蒙滯。共趨大道矣。乃反不然。其所指喩。殆無以深踰於擧世之見。又頗悤悤未甚訂正於古義。使人媿歎。誠有與始願背馳者。此不覺發於君輔書者也。書中說及師生處。又謂不避嫌礙云云。益令人跼蹐。鄙之於哀侍。初雖近於相長之義。及後差池。無他講劘資益。則又不得不以知舊長少之間相處矣。蓋如奇高峯平日尊事退溪先生者。旣無所質業。且必自稱以後學。似不在門生弟子之列。而退溪之待之無異門生者。以其有講劘資益之實故耳。然則今日何可易言哉。愚於斯世。猥望以師友之義者。尤翁,子仁與哀侍而已。羸廢以來。所嘗究心致力之地。亦不過一二編著議論。則豈不欲以時往復求正。略如古賢之爲而猶不果焉。正以尤翁病痛自多。非徒不能相合。其或從而生出無限罪過。有不可知。故不敢。子仁此病本不大段。故幾於太半經服。然似坐於見識無甚添補。以至左右聰明特出。又已略窺聖學大體。正宜逐旋錄示。深得相輔之益。而首尾十數年。遊從固非不久矣。絶無以經傳事理發難者。蓋於當時竊覵高意如以讀書記等書太涉零瑣。無裨於世。以故他亦不敢有所請敎也。然於鄙意不勝傾菀。當哀侍在嶺外時。謹以師友講論兩說奉扣。兼質以明德一條。大抵由此厥後。規模猶夫前日。顧此殘生。昏眊已極。朝夕垂盡。固不能少效切磋之誠。而揆以高明進德脩業之道。恐非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之家法也。如何如何。鄙奉老居閑。雖或不至專然怠廢。心思筋力。無以照管進步。回念素志。只自凜然警惕。不但氷淵之爲可懼耳。秋間苦被私義所迫。不可全無一言。乃復發書於懷尼兩家。力勸長者以先示悔吝之意。又懇子仁若遭此擧者。切宜勉承。幾得因此略存舊義。使不至於貽患公家矣。及得其報長者則謂當早晩面討。不加開說。仁友亦無變動。其勢終止於此而已。鄙亦自此閉口矣。天也奈何。遷居一事。訖今未定。明春欲構數椽屋子於坡山廣灘之上。以爲終老之計。且便於往返金壟。而時事至此。未知果能得遂耳。

答林德涵丙寅三月二日

编辑

采衰憒日劇。無以自力舊業。況且年來游從舊故之間。各成分離。使人意思不快。雖有一二編輯文字。亦難商量整頓。未知如是而死。果作何等人耶。前書所謂無以經傳事理發難者。亦覺未安。雖或皆是自我扣質。而如小學讀記,心學至訣等書。頗蒙指示訛舛處。後來修改。多用來說故也。蓋嘗觀朱門及退溪一時朋友。無論其人材高下。語有淺深。各能隨經書隨事理卞論此學不置。而及到栗,牛時全無如許模樣。愚每慨然以爲古今虛實之卞。故蘊積之久。不得不因事衝發。其亦有以垂恕否。近來朋友如汝中,君輔,同甫諸人皆從吏役一路出去。雖爲大懲於吾輩。想必不能專精讀書。惟閔生以升經學工夫該博。時名甚盛。此乃明友門人也。湖南梁君聞欲赴擧。其意似在於避名。吉甫姪見識殊長進。恨相距遠。無以討論資益耳。向後棲息行止。其將以何爲準。幸因便略示之。以豁鄙懷。

答林德涵丁卯正月九日

编辑

新春又屆。寒威一倍。遠惟閒居味學益勝。鄙自季秋死病。頓無回蘇之望。加以氣逆舊証。乘虛迭發。雖或乍檢書冊了義趣。輒益添重。以此只管閉目默坐。其將何以堪之耶。師友考證。謹以鄙見釐成一說。殊難遠寄。故前者只取其中要義奉裁也。獲承回敎。辭旨甚勤。使人瞿然。且於栗谷要訣之制。雖疑而不敢卞者。實依高意。可謂受賜多矣。第以程,張諸論爲大小深淺之文。而終無降心喪爲五第之說。因是鄙意以爲此只明爲師不立服之義而已。今詳勉齋黃氏以程子之論。載於通解補服孟子條下。未知果亦以五等之制。變心喪三年之意耶。抑所以證無服之義耶。通解附註之例。有卞破註疏者。有發明經旨者。苟準是義則亦未知此在某科。幸乞開示。向嘗編得聖賢遺模七冊。蓋洙泗則以四子爲主。洛閩則以正續近思錄爲主。隨類分門。先行己而次議論。庶幾以便晩境看閱。其間所欲稟正者甚多。莫由面究蘊積。俟近繕寫畢。有以遞呈計也。

答林德涵八月十三日

编辑

秋寒霜厲。不審閒居進學佳相否。不任馳情。采春末奉老移家於坡山。宂擾自不貲。繼以穹霖大暑。神氣益憊。無少淸明境界。又因結茅事後甚煩。往來看當。重致感痛。今方伏枕。未必不蹈去歲敗轍。第用悚悶耳。以此看閱編摩之功。幷不能自力。如所謂聖賢遺模,疑禮類輯等書。知非小小補益者。訖以半藁藏在敝笥。恐或晩暮疾病。不及整理。愈不自快也。茲未奉覽請敎。師服說。君輔輩乍合乍離。殆無意見。唯金直卿,閔彥暉略相肯可。要在久遠消詳看得如何也。蓋緣此地有定居。意一二人士從游者欲作書堂於川邊。以便往還。若果得成。庶有朋來講習之益耳。向者辭謝。固爲一番好箇出場。似聞時事更新。南相進陟首揆。引和令與共國事云。想必不舍令公在野。其或因此略申分義。未爲不可者。但今日世道實爲百孔千瘡。無復有着手處。若非兵隨將轉將逐符行底氣象。只當於未入朝前深思。旋得善歸之路。然後可免大段狼狽。第未識以左右之久被上下屬目。又値新舊牽連之會。其能自辨此事否耶。詳具別幅。幸加商量。傳言有人隨令捲室入峽者。又多從學之徒。往往風動。何不說着及此乎。其中可望之人。亦爲錄示名姓學業尤仰。梁生竟無所聞。恐是忌諱太甚。却非君子之平正用心。豈亦爲其大人所誤耶。其他聞見切冀示及。老謬無他念。每欲聞域中善士鼎生。以幸斯文歸趣。故言之不覺至此。此亦芸人田之類也。呵呵。

答林德涵戊辰十一月二日

编辑

昨因洛遞。謹奉再惠手書。果然底滯於果振間。一慰一慮。無以爲懷。抑已節次好抵故山否耶。今茲峻旨。蓋由盛疏辭約而意切。雖未能悉如當初極言之意。亦可謂無媿於因事自靖之義。豈非平日所以充養樹立者有以致之耶。益用歆厲。此後行止。固宜依前斂退丘園。以爲收拾桑楡之地。而湖中似亦不乏一二志學之士可與共業者。倡導誘掖。又非細事也。至如儕友所勉。鄙人所望。乃是向來面商便宜之計早晩得遂。亦不必以近事爲深拘。且係外補。非入朝之比。惟在隨遇量決之耳。因山一節。雖難以退翁爲解。旣已躬與初喪。旋遭譴罰而歸。律以古者遠臣之義。地絶病痼。恐不必再趨於郊班也。如何。

答林德涵己巳十月

编辑

去七八月間。再承手札。辭意勤懇。披慰之餘。迨不敢忘也。歲且盡矣。時候乖常。未委令閑履動息對勝否。鄙爲夏秋之際。時議汹汹。幾至數三驚。不免杜門待事矣。蓋久而後猶無明白擧措。不得已趁仲秋下往金壟。留過三朔。而又因季女昏期將迫。月初還家。到底憊痛。無足異者。要之神思昏耗。氣息綿綴。已不復爲桑楡自強之計。而重被世患驅迫。次第跋疐。其將何所底止也。士友星散。音耗不通。潛相講貫之樂。非所可得。惟念令寓近地。不乏後秀志學之徒。意或已能相從勉厲。而七月書猶未與梁生傾蓋。豈以此君過於愼密故耶。殊可慨惜。第見別幅中有隨分收拾。隨事體究。庶幾銖積寸累之語。使人愛仰不敢釋手。如我德涵以時辨此工夫。不得不措者。吾雖枯死海濱。其尙何憂耶。千萬勉旃。苦無的便之可寄。適因叔涵來訪。暗燈胡謝。

答林德涵庚午八月八日

编辑

秋氣已涼。遠惟令履動息珍重。曾聞避痘在他郡。果能於其間還尋舊里否。又聞嶺下一向旱暵。而羅,靈一方尤甚。大勢如此。似無仍坐濟活之路。未知作何料量。遙慮萬萬也。幸乞略示之。生緣冬春往海西後。奔走山岡。遂成憊証。呻痛半歲。尙未蘇完。殊亦可慮。然目今天災人心。內憂外訌。無一可恃。前頭必有無限不好底光景。若得此時溘然無知則幸矣。第無自致之理。只管悶塞而已。想令聞此。亦爲之默念長吁耳。奈何。正月書中垂示年來進學之意具有節度。要是從赤心片片出來。使人不覺聳喜。六月書又言眼患轉甚。方在艾灸調治之境。亦不得爲書冊工夫。豈天未欲玉成於吾左右耶。何其前後掣財至此。又不勝歎也。且念吾輩學問每向文字一路略加點綴。而於持守上益覺疏脫。今當就尊德性道問學。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兩工夫下功。庶近朱夫子晩年意思。而不止爲空言無實之弊。未知高意以爲如何。梁君因士友從南來者細扣之。似甚留意於文章。不肯作醇儒塗轍可惜。然聞其人自不草草。恐或隨時晦藏。英雄欺人。不可盡信也。呵呵。羅君爲學。於操行一邊殊得力。非他人比。幸勿以短於見識而少之也。君輔之姪聞以蹇驢遍訪名山水。豈或聞金子益之風耶。幸爲警咳。俾其早向實地做工也。鄙姑輟西計。大事亦尙未定。看此頭勢。恐終不成耳。

別紙

编辑

前書加閟之請。其間似有下字過重處。留此草藁中。已有一二改動故耳。蓋緣其時答書。亦頗以爲過重。故鄙意初只因此而發。與今所諭又不同。未知畢竟誰是也。去夏尤丈之受後命。鄙聞之慘然。不能爲心。略依魯丈諸人例。服素帶三月矣。秋間明齋書論自處之道曰。某於懷川喪。不能有異。或言當行望哭。未知於高意何如。蓋聞鄙事疑之而試問也。鄙久不果答。至歲初西行時。始答曰望哭之說。吾亦思之。且近有士友來言。似當以文字備陳前後幽蘊。告於墓上。此言亦似有理。但無經據。不敢質言。蓋以旣絶之後言也。暮春自海西歸。見其書又問懷川近年於先人搆誣不遺餘力。今將何辭而告其墓乎。幸回示。蓋駭之而致詰也。鄙意此言旣不出吾。若加辨說則必成尼懷騰播舊套。乃更申喩初意。而不爲詳答所問。蓋恐此事將爲一大機關也。厥後明友屢書稱謝。今則似無他患矣。先是京中士夫聞鄙素帶。老邊稍喜。少邊力攻。蓋不知鄙平口兩非。意以爲於懷則甚阻。於尼則脗合。故到今一喜一怒如此。尼書雖止如是。而子恕諸人詬怒又甚。其言多入於京中士夫之耳。於是少邊力攻加切。自相爲說曰。尼書問坡曰君何爲服尤乎。師服耶友服耶云云。實非書中語也。蓋甲子以後少邊皆尼黨也。獨尹叔獜,申叔弼,崔汝和諸人曰尼山自與懷川爲讎。坡山本無此事。而與尤丈情義已久。雖爲素帶。自有其意。今何以己之斥彼而必人之同己也。於是少邊方略回頭。或乃反咎明齋以書問。至今秋後時輩始聞此說。盛譽明齋而斥鄙曰。宋乃國家罪人也。渠何敢如是。其說日熾。鄙本呑舟網漏。殊未知此後事段將到何界耳。大抵今日災沴憂虞。無一不備。爲士夫者不爲國家深慮。而老邊旣喜鄙服。又喜兩間之有事。少邊初固斥鄙。今則又欲咎彼。少邊非但論變。蓋近日嶺逸力薕明友之賢。厥後並子敬各入大憲,副學望。或慮此而然也。嘵嘵逾冬越歲而不已。乃使時輩坐收漁人之功。此何事也。咄咄而已。意令在遠。雖聞此語。不詳曲折。故及之耳。

答林德涵辛未二月十二日

编辑

前冬一書。慰豁良至。信後春且深矣。未委令閑履動息對重否。第承阿堵之疾。久益反復。飢餓之患。亦非小事。惟此兩慮尤不自已也。生奉老依病。寔爲私幸。惟是今年恰成踰六望七之會。回顧平生。不知竟成何事以副宿心。則使人怵然驚懼而已。別紙垂喩。益見相愛之意。敢不奉以周旋。但厥後明友兄弟屢書傾謝。前所傳騰之謗。其子姓門生一向隱諱。故京中議論亦頗向寢。若果如是而止則豈非善圖耶。然而聞李甥彥著云曾一承誨。如以我於曩日分黨時。不能超然卓立。化服彼邊心意。此程夫子所不能底。令其爲我望之乎。其不被傍人之撫掌也者幾希。幸乞留念。時報眞若聾瞽。不意其間躗言肆行。竄配相繼。所謂天下萬事無不有者。亦不足掛諸齒牙也。北警自秋冬以來聞見虛實。視當初不啻相反。恐當俟徐台歸後。可得其梗槪耳。貴州崔生衡甫遠來相訪。留討數月。不惟其志業可望。因此頗聞湖中人物緖論。殊慰孤陋也。拙稿如書疏金石。不足取裁。唯雜著及與明友論學問答合十數冊。切願奉覽。以受鉗錘而不能得。悵望奈何。

答林德涵十月晦日

编辑

春初惠書。至今未復。想以爲訝也。雪寒方盛。緬惟令履對膺佳福。鄙不意賤齒滾到周甲之境。循顧初心。益覺悔吝之塡胸。不知所以追贖耳。只是東陽山議十年相持。蓋其所疵於此者。必有所主於彼。遂不免爲較量去取之計。乃知前日所擬用者。果無可疑然後謹行緬禮於季秋末間。壙土諸事。亦皆順吉。罔極茹痛之中。其幸如何。向來傳聞饑患之餘。眼証陟重。莫的虛實。徒增嚮慮。直至五月間邂逅權靈光君敬。始審盛候無愆。喜可知也。垂示病後着力持守。此却不妨隨時消息。惟其專一無間斷工夫最難得力。未委今更喫緊否。且念平日必多探討憑藉之功。而未蒙一賜反復。豈以衆理到底洽然氷解。無事於此故耶。抑其雖有疑晦。不欲煩諸時俗耳目也。此是嘗所未喩者。尤覺傾菀。鄙今年爲李壽翁,鄭士仰略卞格物訓義及陽明學。具有本末。第無就正裁決之地。益恨左右遠迹於湖海也。栗谷別集。自尤翁在時屢相擸掇。不無一二可容改竄處。亦思奉議於執事。而時未整頓結局茲未果也。近來漢中士子懲於儒學師友之敗。耳目不相及者滔滔皆是。視平日倍蓰。惟聞前所擧示君輔姪子。雖爲擧業其人物。趣舍不至全成俗士。殊可佳賞。不知厥後更能往來於門庭耶。或傳金仲和從憂故之際。一向力學。曾有書左右所。必有可聞者。幸爲略示同甫。又因尼山謗語。欲絶迹於鄙門。亦是世間異事。

答林德涵十一月十二日

编辑

才因家奴便奉修一問矣。自城遞到秋冬間兩書。披玩之餘。忻荷實多。信後至寒。遠惟寓履對重。惟是因書始知卜居之計靡有所定。阿堵之患未臻其快。到底不勝於漂轉苦惱。使人嚮慮無以言喩。苟爲如此。前日鄙書謂無探討反復之事。猶有未盡知者。而權令之說殆亦不免於外面消息矣。第詳盛敎爲學曲折頗備。殊慰遠望。特其居敬致知。體仁精義等兩語。揆以愚見。不無少病。何者。洛閩門庭。固以居敬窮理爲學者大規模。而未有以致知對居敬者。中間涵養進學之語。庶幾近之。然其無上下文意之可尋。而單提互擧。創爲法門宗脈。尙欠穩帖。體仁精義。其語亦皆出於大易矣。原其義理旨趣。非不各有契合。而地位造詣。較益高深。恐皆難以自作爲學之矩度。蓋與胡五峯居敬所以精義之說。似又不同。其下所謂收束檢制以爲敬云者。豈認整齊嚴潚是敬工夫。故引而爲說耶。若晦菴稱伊川收束檢制處。與平日論敬之意又不合。此却可更勘察。俾絶滲漏也。抑或自係先儒舊說。而頹廢昏冥之見。過先疑貳。亦不可知。幸須開示其槪。幷祛悔吝也。且想左右旣以眼病不能從事看讀。又以應接之煩。不能專一下功。其他聞見。亦非師友規箴之益。則歲月逾邁。德業莫進。此正所以有窮苦蹙切之說者。固知其語出於沖謙盛意。未必盡然。或者其間容有一二不慊於吾志以至此耳。爲今之計。不必別尋矩度。只將晦菴白鹿洞規。玩味體驗。實用其力。蚤夜不懈。而又以敬齋箴主之。方爲正當。蓋洞規乃爲學之大體。小大知行。條理畢備。齋箴又治心之要法。動靜表裡工夫益精。此實或問行狀所謂成始而成終者。如其用力之至。至於深造自得之域。則凡其曰仁曰誠曰中。無不各隨事理而在此矣。惟茲數說。豈非左右素所稔聞。而今所跪進者。誠以固陋之學。老益無得。不敢不以平日嚮望而不遂者仰復。亦慮德涵聰明博大之趣。於此視爲常談死法。不甚留意。而更思它法焉耳。如何如何。嘗謂令久處湖南章甫叢中。必當收拾振厲。得與同志之徒。修學進德。日有不暇矣。側聽數歲未有所聞。方切傾菀。昨者金友叔涵來訪。語及左右。過持謙退。渠雖屢度質問。終不相報。其於他人亦可推知。而至訓趙氏甥姪以詞章。諸家靡不滿意。又因人得聞暇時痛讀遷史幾許。是豈當此儒門衰敗之秋。更加畏愼周防之慮。不欲以講學許人。而文華舊習無復罣礙。自不能脫然故耶。因此又失所望。幸乞此後一以正學規模自靖。時與鄕里羅崔諸君。約爲山房之會。孜孜講習之外。一以攻苦淡。一以屛俗囂。恐非少益也。千萬歲寒加愛。

洛下近來懲於懷,尼師生之患。雖間有志學者。誓不從儒門質問。故無一人來見。亦却省事。金叔涵與嘗往來者一二人向進未已。鄭尙樸眞卿乃玄江舊徒也。中間汩沒州邑。自頃年忽更覺悟。一味讀書修行。於生所修自警編,六禮疑輯,讀書記,要解諸書。皆各致力校訂。所助大矣。今移居延安。與同邑學者高益謙,劉鎭邦數輩。講習不懈。又有隋城崔敏學,臨湍李楫者亦自丁戊間。志學來問甚勤。此皆可望。所以願令更加鼓振。庶得有左提右挈之功也。想欲聞知梗槩。茲及焉。

答鄭士仰丁未

编辑

所喩遞遷之禮。實以區區事契之重。不敢直用淺見爲斷。歸來遍考諸說。別無可以副左右之意者。蓋幼子主祭之文。已如前日奉告。所謂朱先生答李繼善者。而其答胡伯量曰旣立主祭者。卽祠版亦當改題。高祖祧去。雖覺人情不安。然別未有以處也。將來小孫奉祠。其勢亦當如此。可更考之。合二說而觀之。則今日所處非所甚疑。而又不患於無先儒之定論矣。第聞主祀者未及冠娶。而遽以承適之故。幷祧累世神主。爲尤不安云。然則退溪答奇明彥,禹景善兩書所謂方講求古禮。欲遷奉而時未行。及奉安別室。似爲處變之宜者。或可旁考。猶爲勝於以新主作祔位。全無所稽之說。此亦前日所謂容有可行者也。然通計別室一家所祭正統恰成七代。雖曰姑待數年。而恐非士大夫家所宜。惟在參酌處之如何也。

答鄭士仰丁巳七月十二日

编辑

所喩云云。誠亦不得已者。第揆以士仰平日莊修之實。愚切不知其所對也。及讀呂子約所復朱先生語。有曰在朝行聞時事如在水火中。不可一朝居。使處鄕閭。理亂不知。又何以多言爲。然後始知賢者之意亦若是焉耳。抑無乃賺取太府丞三字高銜。方稱其快否耶。幸有以敎之。今日世道固不可爲區區所憂。獨在於吾黨士友名爲讀書而識慮不遠。無以推見諸行事。不審左右其亦念及於此也。

答鄭士仰乙丑七月二十日

编辑

鄙菽水粗保。第以衰疾侵凌。書冊工夫亦覺抛廢。如是而其免小人之歸耶。今日名爲儒學者。誠亦未滿世俗之心。然旣經偏黨禍錮之會。又値師友携貳之厄。殆無餘地可以收拾。如鄙僨敗之蹤。固不足道矣。若無士仰諸友必能扶持而樹立之。則將置斯文於何所乎。蓋學問之病。自非大段乖戾流於異端者。其害猶淺。久而後乃祟議論之病。發於其心。見乎當時。苟非洞見彼此是非。更加參互稱停。以得其至當者。去就之際。名目遂分。倘或因以助一世之浮議。則其害尤豈可勝言哉。非不知士仰杜門養疾之外。了無一事也。然身已在城。家有名宦之士。聞見往還。必有少異於前日者。切乞從此留念愼閟。庶無日後之病敗。千萬非小望也。未涯相見。略用奉告。此懷良苦。臨楮增恨。禮詢答在別幅。唯乞垂察。

答鄭士仰丙寅十二月二十七日

编辑

歲盡矣。風雪轉盛。未委茲辰侍學調攝並如何。采今年嬰疾甚重。九朔沈綿。幾死堇蘇。生平親舊罕有相問者。而獨左右再賜勤訊。感認至意。無以爲謝。第於病中不無私心耿耿。敢略及焉。自鄙蒙幸行垂二紀。雖是晤對常疏而書信不絶。宜若可以經傳理趣相討論者。竟亦不遂。嘗記秋曹時。明者指太極解卷面而曰。此一篇都可疑。厥後解后南坡則乃謂經朱子手者義理無不可曉。又間出入疑信於陽明之學。如是者且十許稔矣。阻閡黯暗。滾到死域。勢將終不能一聞進學之餘論者。恐非古人講習之意也。惟心理諸圖承受已久。間被推還。不敢奉納。初頗艱滯。亦覬其有小開益爾。今詳其義。條貫非不甚晢而或涉煩蕪。據證非不甚確而或多創新。大體固皆可以有補問學。而隨處疑晦。似難徧以奉質。抑恐案上無他別本。雖欲删約歸正而有未能者。故敢用壁完。亦冀再修之後。得以反復耳。采拙陋之學。重値衰境。每欲略貢愚見。仰備裁敎。適緣病思昏昏。不皇紬繹整煩。以售宿計。想高明必以有諸己而非諸人相訝。臨書增媿而已。

與鄭士仰丁卯五月十二日

编辑

比來暑陰。侍學幷福。冞切馳慰。茲有一事。不得不仰慁於高明。幸垂深察焉。今日士友中氣品之端良。學業之精專。殆無以踰於士仰者。雖此衰暮怠廢。不克以時奉質所疑而心常自恃。以爲必俾吾道有所歸宿也。不意中間被王陽明所掣。展轉深痼。益切痛惜。第謂左右爲學不泛。務求本源簡易之法。而偶爾蹉跌於此計。當早晩覷破其淫邪之大致。以返正學也。豈意前日奉誨。乃曰聖學晦菴所論爲一件。陽明所論爲一件。兩家俱通。而晦菴二陽明一。恐此爲勝。且其所言皆主倫常經訓。無一禪佛之味。愚竊聞之。不勝愕然失望。蓋自庚辛以後始知雅意所存如此。豈不欲聲言卞斥。以循古賢之遺矩。而每謂士仰必能善反。非可遽加以不韙之名。遲回泯默者已八年所矣。今則勢不獲已輒忘愚賤。略述先賢之訓。以相啓告。謹以俟賢者之裁處。爲正學爲異端在此一擧。不審左右何以處之也。夫朱陸之卞久矣。其立言制行。兩家文蹟。具在公私邪正之卞。非可相誣。千載在下。孰不明知獨陽明後出。乃敢嗣述而張大之。至以象山爲得明道之傳。而比朱子於洪水猛獸之禍。狂肆無忌憚。可謂極矣。原其所學。以致良知親民合知行三者爲主。親民合知行之說。退溪先生於傳習錄卞論之頗詳。致良知則朱子嘗論象山曰陸子靜說良知良能四端。不可謂不是。但人便能如此。不假修爲存養。此却不得。譬如旅寓之人。自家不能送他回鄕。但與說云你自有田有屋。大段快樂。何不便回去。那人旣無資送。如何便回去得。又脾胃卑弱。不能飮食之人。却硬要將飯將肉。塞入他口。不問他契得與不喫得。若是一頓便理會得。亦豈不好。然非生知安行者。豈有是理。便是生知安行。也須用學。又曰子靜說良知良能四端根心。只是弄這物事。其他合理會者渠理會不得。却禁人理會。此豈不曉然爲八字打開者歟。蓋象山所言良知良能。雖與陽明致良知之說。必合致知良知二義而一之。以爲其學宗旨者似少異。然其深厭窮格之功。不假存養之實。要歸於一超頓悟之法則無不脗合。決是仙佛家脈絡作用眞實明白。其何得以不爲盡滅人倫經訓有所寬貸耶。然則陽明諸說。退溪,朱子俱爲之明卞痛斥。拔本塞源。使天下後世不受其毒。而獨士仰深契篤守。欲以彼易我朱子之大敎。苟爲然者。稊稗易秋。鄭聲亂雅。其流之害。適足以自誤而誤人。何貴乎平日讀書而爲學也。當今世衰道喪。人各爲說。乖僻之徒如安命老之類固不足道。西溪族兄始註莊老。又疑大學論語集註之多誤。蓋嘗自謂得罪名敎。而近年益加深祕。一向只以科學敎人。豈或自悟而然耶。金生子益又耽道家之旨。專心精治。人或以爲兼通禪學。近聞其徒頗衆。大抵以淸高遺落爲務。或游名山。或尙古詩。言論擧止。多與常倫不同。新學後生之稍有聰明者擧皆傾心。猶恐不入其中。若此不已。幾何而不爲異端之倡也。況今人未弘道。師友乖裂。世之視學如厲疾然孤危不振甚矣。乃以士仰之賢。又主良知之學。其弊必益倍蓰。此又何事耶。悼心切骨不知所裁。惟乞左右悚然感動。痛自悔責。究極彼此本末。一反正學。毋使陽明淫邪之說更熾於海邦。不至如向來中朝之禍。率天下以歸夷狄則其幸大矣。千萬深念而亟圖之。

左右所喜尤在一心理之說。然此與合知行大同小異。已經退陶卞斥。故茲不別擧耳。

答鄭士仰戊辰五月十五日

编辑

春初惠書。殊荷勤念。去冬聞與閔友彥暉會講王學是非。卒之左右以爲當詳讀近思錄。以求其衷。想今潛誦已久。必有所去就矣。倘可得聞一二否。記曾見柳西厓雜說。自謂平日甚愛陸象山書。抄錄隨身。及後偶閱佛書。始知機軸運用盡在其中。遂棄之不學。此言殊有味。抑未知士仰亦嘗披覽於其書耶。又因兒子聞左右抄陽明學緊要語爲一冊。幸乞投示。蓋彼此義理固無掩遮相外之道。亦知鄙見不足以仰備垂採。竊欲知其所取於王學者果在何處。而或得因緣少獻其疑耳。

答鄭士仰庚午六月二日

编辑

前者奉問。非惟得便甚難。謂宜端陽可以面討多少也。竟以疾故停廢。益用悵然。昨因貴星至獲承洊書。憑諦霖熱靜履珍勝。何慰如之。生親旁姑保。惟是今年恰成六十歲人物。加以精力頓憊。殊非久視底氣象。是成無聞而死矣。媿懼如何。書中承有素欲呈稟者。因鄙行止未定姑止云。使人一喜一慮。不省所言如果於比歲讀書餘暇。深覺舊染之非。破綻無疑。回頭轉胸。求以更講吾家事業。則采雖愚昧。敢不樂聞。而苟或依前膠漆。未分認賊爲子。不免於守殘妬眞之計。則非但鄙見不高。無以折衷諸說。亦不欲於衰疾危綴中。枉作許多閒言語。以致無益而有害也。幸量而處之。每謂左右端明溫粹。一無世俗夾雜浮誕之習。以爲旣已發軔正路矣。是當日將月就。直造聖賢之門庭。殆無所難。而不意於何討得一王陽明。無事生事。反復迷惑。盡棄程朱正脈。而信之已過十年。鄙誠獨滯窹寐憂歎。雖欲救正而其路靡由。但冀早晩開悟。庶幾脫洪流而返眞源者。未知今將何如耳。省壟之行。退在初秋。刮目相對。偕之大道。唯是之俟也。往歲因崔汝和得見所謂理學正宗者。蓋錄王門高弟。厥數頗多。然其中間不無頗覺其誤者。誠以此理終如大路。坦然明白。雖或一時墜坑落塹。而要當有以自解故也。所諭近事。似因鄙爲尤丈素帶而發。亦有誤聞而輕信者。以致如此。然連見尼書。終必不至如人言。恐無可憂耳。

與鄭士仰

编辑

夏間謝書。想關照久矣。秋淸氣爽。緬惟進學益勝。區區增想。鄙省壟之行。又退今月。欲於秋夕前往返。蓋家廟正祭在念前也。昨因殷子有事海山。盡取奴馬以去。身亦憊痛再作。竟成差池。愴恨難堪。不徒於僉賢有食言之歎耳。前書率爾奉聞。蓋鄙於左右實有金注之惑。愛之深而憂之切。誠欲於所守王學。拔本塞源。反之正路。而其勢甚阻。不覺言語之衝發。或失左右之意。有不可抑也。頃見彥暉傳高意。今則不比如前云。第未知其能脫然無疑於彼之詖邪耶。曾所欲示者。亦未知果是何書。訖用傾菀。鄙旣不得以時往會。左右又不可西來。東西相望。已過一歲。想亦非久作覲行。目今天災時艱。渺無涯畔。安敢望其再承仰誨。討盡胸裡疑悔也。思之增悵。大叔今在何許。恨未各布。相見時爲及之。

答鄭士仰辛未

编辑

秋兩復作。未委雅履何似。頃奉西歸後一書。汔用披慰。顧以陽明抄錄爲言。因念此事於左右所關不細。正是吾學薰蕕氷炭之辨。雖爲知舊者。莫如早自忠告而善喩之否。則又不得不處以道不同。不相爲謀之科也。所宜趁相報示。而久困病憂。未遑究心。及到前月間。始克略有考據論述。今以辨說一篇仰呈。不識士仰以爲何如也。蓋高錄二書中抄錄則實周程近思錄之類。非爲王學者不宜枉費。硏窮書抄則雖可見其議論大致。而亦難通貫。遂就傳習本文。直討頭腦。意思出來。似皆可得而言者。略如卞說矣。蓋其學以大學窮理之功及朱門以後訓詁記誦之習。深爲斯道之害。而欲以古本大學致良知救之。然觀其所自爲者。不過得之於一箇心體光景依俙髣髴之間。而所以敎人者又皆空言無實。隨人變幻。正類禪家話頭。徒以惑世而誣民矣。又嘗考其行迹。絶無從上聖賢精一克復操存體驗脩德凝道底氣象。雖其發之於文章功業者。亦只是逞氣逞才。傾倒一世之耳目而已。以此易彼。未知其或是。今若論定而曰異學通才則可。而曰醇儒莊士則不可。而況躋之於大賢之域耶。然而其徒稱頌。直配元公。蓋以陽明致良知之說。能變朱門後學之習。如周子太極圖通書。始變奉漢以來俗學之非云爾。誠不滿一哂。但念士仰尊慕其學。爲之纂集成書。一朝見此。得無大加駭然耶。然爲儒爲禪之決。亶在今日。千萬勉之。農隙擬作壟行久矣。適被暑症彌留。今始獲遂。多少唯在奉討。

與鄭士仰

编辑

今行謂得相討。竭盡底蘊而去矣。竟不能成。此亦天也。賢須自量。勇撤前套。還共此學。則幸於此月內訪我於廣灘。留講數日。庶成平生同志之義也。不然則此後無事源源。只得講世契通慶弔而已。情雖甚戚。義無可爲。蓋朱先生嘗愛楊敬仲之爲人。以其自異之故。終不得與之相長。其義然也。往年鄙亦頗以程子一草一木之語。爲涉太煩。其於上添窮字下添理字之疑。幾如陽明之見矣。近因李君輔兄弟屢質格物訓義。更加硏究於諸家。晝思夜度。莫如程朱之說順而且備。故今盡去舊見。無一點疑悔矣。又聞左右以爲禮記諸篇皆完。何獨大學有缺。然吾觀此書之成。出於漢儒掇拾。如曲禮,內則,雜記等篇。其失倫次者多矣。特先儒每歸重於大學。故如是再三改正。而不暇旁及於彼耳。烏得以此爲異哉。自庚申相約於楊山。已過十年。天道亦變矣。崇禮敦義之諭。又已甚矣。願士仰一奮大勇。出幽遷喬。回頭轉腦。以爲吾道之光。若失今日則悔之無及。蓋吾家於異學。無幷容交修之理也。

答李伯祥徵明○丁未六月二十七日

编辑

諭及祔祭。雖出於事勢之未遑。第其中間當有追行一節。而又已蹉過。則要須於祥後行之。嘗見朱先生答陸子壽書曰。必不得已而從高氏之說。但祥祭之日未可徹去几筵。直俟明日奉主祔廟。然後徹之則猶爲亡於禮者之禮。此乃論禮異致。雖非追行之本意。今日之事適與之合。而實爲先儒定論。恐當依此檢行。然其曲折必須略加斟酌。方始無礙。卒哭祝中隮祔祖考之文。當移用於大祥祥事之下。前期告祔一節。當行於祔祭已畢之後。若祔祭將行而先告祠堂。則本條元不著。恐不必行。亦所不得已也。繼曾之宗。固當以其世數自稱。而若乃祔祭以後稱孝子及吉祭非仲月。俟禫後踰月而行之意。具見疑禮問解中。可詳考也。鄙見如此。正亦不敢自以爲是。幸博訪知禮者處焉。

答李伯祥己酉

编辑

所示服制。嘗見沙溪於黃岡之喪。奔哭栗谷爲服大功云。由是觀之。居憂與否。非甚可疑也。弔服疑衰十五升。今難卒備。似當以白布深衣代之。而首絰腰絰用腮麻之制。冠則亦稍放禮經爲之。第此從古之禮有如是者。今之行服不免異同。幸惟詳察而酌處之。旣曰用腮麻之制。則其絰以熟麻可知。冠則已見通解續喪服制度弁絰註。恐非屈冠之謂矣。葬後除服。明見諸說。何可以此服添引年月乎。更加參商爲妙。

答李伯祥庚申十一月四日

编辑

茲承復疏。且審比寒。僉孝履奉几支持。不任悲慰。所詢變節謹悉。諸意所謂難行虞卒哭者。實今日哀家肯綮處也。鄙意虞卒祭。雖曰殷祭。實此國家所停大中小祀之類。吉凶相反。有若南北。旣不禁葬。又必無禁葬祭之理。則一依常禮行之。似無甚妨矣。如必以爲未安則依喪服小記旣葬而不報虞之文。營葬立主而先告其由。退行諸祭於大喪卒哭後。不無所據耳。抑愚有一意焉。小記又有所謂報葬則報虞卒哭。又俟三月之說。雖稍不襯於哀家所遭如來諭者。今若只行三虞。而退卒哭及祔於大喪卒哭之後。其於安私神重國恤之道。似乎兩宜。幸加詳思而處之。千萬。甲寅往復於尤丈一紙亦呈。以備審擇。

答李伯祥十一月九日

编辑

垂示禮疑。當初鄙說。只將吉凶兩節參酌而言之。昨得君輔書。有五禮儀云云之語。殊覺分曉。第恐中間歷朝或有隨時改議之事。爲懇趙令汝吉使問國家前頭當行臘享大祭及各陵正朝祭與否於其兄宗伯以示。時未還來。蓋鄙家亦有亡兒祥事故也。大抵若從五禮儀本文則三虞卒哭並當依常例行之無疑。惟反哭節次。用左揆所論尤似愼重矣。或曰自上雖以內喪之故。卽行大中小祀。而爲臣子者恐難遽同於國家。以行殷祭。此說亦極有理。但葬禮旣以無禁而先行。則三虞自係葬後。喪祭卒哭雖曰漸吉。猶非時祭之類。而又與當初混論於大喪者有間。恐亦可以無禁而行之。蓋如古禮君喪三年之內至廢私喪大小祥。而沙溪先生以爲國恤卒哭後旣許大小祭祀。則私喪大小祥未知其必不可行。若如或者之說。所謂大小祥將終不敢行於三年之內也。如何如何。尤丈聞方住萬義。山陵數日前左揆領諸地師。來審健元陵崇陵各一處而去。又聞當看昌陵近處。時未得詳矣。更冀完襄大事。以副遠望。不宣。

答李伯祥己巳八月

编辑

一書奉慰。訖未自遂。前月承季氏來訪。始知其間居夷氣況安適。且愧且慰。第聞近日輸取綱目,朱子大全兩帙。綱目固爲格物致知之學。而晦菴宗廟百官之富。都在大全中。要非潛玩數年。難以見效。未知左右其果何以用力耶。大抵云論工夫遲速。士君子固不得不染指於此矣。然以愚揆之。莫如時取舊讀論語,心經等書。默玩而深體之。所得尤覺眞切。亦足以了得喪而齊憂樂矣。如何如何。鄙夏間嬰病幾死。今始來到金川隴下。恐難自還。無足深道者。先夫人誌文。已與季氏商量。庶不至大欠也。千萬更祝以時加愛。它不敢及。唯在心會。

答沈士磬別紙己酉

编辑

往歲邂逅。知哀夙有美質。意欲共學而未遂。蓋限以地遠也。今承所諭。乃於居憂窮僻之中。考據禮文。咸得肯綮。尤切感歎不已。雖以謏聞未克有所開析。而實望繼此不替質難。少酬宿意。千萬勉旃。秋後欲更定居坡山。正是海便經由之處。則音信似易於京口耳。

答沈士磬癸丑六月

编辑

頃因任大年奉一問矣。此承耑書。憑審近熱。侍學並勝。慰荷不可量。采前月旬後。方歸栗寓。憊頓沈痛。今匝一朔而尙未有瘳期。以此不能自力於書冊上工夫。只覺憐歎而已。四子重繹之意甚善。然其要只在辨志。若以求利祿工聲病之心讀焉。雖加百倍之功。恐無所益。千萬勉之。前來講目。欠苦未報。今始商呈。如有未安。幸亦回示之爲妙。

答沈士磬甲寅五日

编辑

旱熱此甚。未委侍學並勝否。僕春間又値大憂患。賴天之幸。老人兒輩次第蘇歇。私喜如何。只是閔氏査事。尙無究竟指揮。一味惶悶而已。示喩祥祭。京中亦或有直行者。或有略行奠禮於其日。而追用卜日法行大祭於卒哭後者。蓋後說乃栗,沙諸賢說也。婚禮則卒哭後許令大小官皆行之。固無所礙矣。鄙家通津之計。因病憂不遂。秋間又不無上游之意。飄飄行蹤。未知果何底止耳。曾聞貴莊在驪江云。其地名爲何。幸示破。有欲略知事矣。

答沈士磬七月

编辑

屢承惠書。憑見力學養老之意。此正吾輩今日事業。而如我者亦不能得焉。一慰一媿。鄙脚行止。乍因筵席陳白。前頭或有退待門外之擧而姑不定耳。別幅示意。益令人聳歎。第果川有羅碩佐者。故海牧星斗之子也。上書言此事甚切。亦有數人繼之。而朝家一以忌諱處之。將來此等路脈勢必斷絶。尤足痛恨耳。朱書所謂選人。如今生進之類。小使臣。曾聞爲閽寺之類。亦未能明記矣。京中士子皆於國恤卒哭後仍白帶。外方恐無所殊也。

答沈士磬戊午四月

编辑

前復書。中滯洛城。今始承讀。使人忻釋。若接淸眄。其何幸如之。未委信後漸熱。學履啓居佳勝否。馳想亦切。自任許諸公決科以來。雖微示意。已知左右受困於父兄鄕閭之間者多矣。今番乖啎。不得紙奉尊庭之誨。而假令得竭其忠告一如雅旨。恐無言下夬從。後不變動之理。而況此事本末。亦自不無其義。如前日所以奉報大年者是已。何可與高年嚴君。自爲撕捱。以取末流之謗囮而不敢辭乎。第於其中必須財量義理。不至爲一向冒恥徇利之歸。正是喫緊處。切願賢者之加之意也。蓋大年爲親赴擧。非甚不可。而獨今科三罷三復。雖俗人之稍有志槩者。亦皆留落不前。尹子仁至請族人限此科不赴。而大年乃反犯之。此誠可惜矣。兩事兼治。心勞力弱。固知左右有不勝之憂。而目前道理只得如此。唯在讀書飭躬。隨分體當。以盡吾職分而已。更冀勉旃。

答沈士磬辛酉二月

编辑

前書益見情勢之難安。不任嘅想。第以古人所遭言之。誠有十倍於左右者。惟在安心靜慮。隨事致力。使孝養之道爲學之意。幷行而不相悖。是所深望也。此間行止。適當山陵。不獲已欲爲到城申辭之計。未知畢竟何以出場。殊非細憂也。

答沈士磬癸亥七月

编辑

年中惠書非止一再。而率緣悤擾未報。其六月十日所抵者。得見於東歸之後。益覺忻苟非尋常比也。秋向深矣。不審侍下學況對重否。采固知此行無益於時。有害於身。而只爲君臣大義。不可終始撕捱。又意其間或有一分收拾挽回之理矣。果致跋疐。走歸楊寓今已三朔。足以懲前而毖後也。奈何奈何。但念世道大乖。論議潰裂。其勢恐不止於東西舊轍。則此雖初非鄙人所與。然而回顧平日必欲打破黨習之心。背馳已甚。使人媿汗沾衣也。頃日汝諧歸言左右所患非細。未知今已勿藥否。計欲趁中秋歸掃先壟。可得從容敍討。惟是之侯耳。

答李載叔乙卯

编辑

僕因驪江僑居有故。不獲已歷投楊邑村舍。固非爲久計也。中間累騰臺章。亦有罪重律輕之說。茲以苦待後事。汔無信息。要必早晩一行過嶺也。只當任之而已。晦迹自脩之諭。正符鄙意。且觀古人多於如此時節。動心守死。遜言力行。以底于成立。斯豈非今日吾輩所取法者耶。千萬勉旃。第觀賢者素善病。難以循常用力。朱子於答徐居厚書。退溪於答南時甫書。已言其方。然此亦從極處云云。苟不至是者。自宜斟酌加工。無所不可也。如何承。欲乘日和一來甚跂。但未卜其間果能安坐否耳。

答李載叔丙辰

编辑

示喩事親之道。旣不可一向順其意以自便。又不可咈其情以致父母之不安。或乘間懇稟。或因事曲行。要得其正定底道理。方是致孝節度。至如不貳過之詢。此乃顏子事。非可易能。然在學者自當隨分用力。左右亦嘗聞朱夫子知如此是病。便不如此是藥之說乎。此正不貳過之切要處。持戒旣深。且主以莊敬持養之法。時習而不懈。早晩必有其益矣。所讀學論今到何卷否。如已十分理會。擇其中最緊者因書相講。恐又不可已如何。僕今將移家原州長山近地。距驪府十數里。倘蒙早晩一訪則甚幸。但至冬以後當往海西矣。

答李載叔戊午二月十日

编辑

采菽水粗保。無非幸者。第以衰齒轉加。精耗特甚。回視日前相聚時。幾爭十年氣力。其將於此而做得何等事業耶。冬間不得已獨自勘定小學讀記。今及大學工夫。愈覺艱若。恨吾載叔之遠滯。不克參同商量耳。蓋明仲,直卿諸人有約不能相踐。似爲病故所牽掣奈何。示喩祖母正服。固是不杖期。然家禮此條本以父卒祖在言則非其倫也。且宋朝雖因武后之制。使父在爲母亦服三年。而至於祖在爲祖母服。只依服制令齊衰杖期而已。其稱正服之義。蓋此實自儀禮父在爲母推之故云云然也。未知如何。蓬甕議論之異同。固難的知。揆以愚見。俱似未有曉然者。要在早晩合席。以究其致。誠不敢載之遠書也。捲室北上之計。能無罣礙處否。不任嚮菀。

答李載叔五月十八日

编辑

大學謹已整頓一番。第與小學讀記。皆無寫手。時未成淨藁。以得求正於朋友。亦令人撓菀。祖在服祖母稱正服之疑。以喪服義爲母齊期條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之義推之。雖曰屈而爲期。直是疏所謂欲尊歸其一者。乃其本義。故曰正服。有若初無所降然爾。知此則知爲祖母之說矣。但楊氏圖式云齊衰三年。降服父卒爲母。又云父在爲母。乃降齊衰三年而爲杖期。以此觀之。當是降服。然經傳註疏無明文。徐當考正。茲不敢質言也。氣質之說。苟以或問講義大體看破。不惟高明所論爲能得其旨。朱夫子諸說。首尾皆原從氣之一邊說去。本程子氣淸才淸之說無可疑者。但陳氏變所謂氣之純駁而以質言之者。實亦從序文氣質之稟一段詳細分配。因謂知行之意已寓於此。則亦以淸濁粹駁同歸於氣。不如如此說下之明白縝密。自有其義。蓋其合而言之。質在氣中。分而言之。氣自氣質自質。本無大異。而況或問亦有所賦之質。淸者智而濁者愚。美者賢而惡者不肖之文。正從純駁中出來。決非相悖者耶。氣淸質不粹云云。想左右乃於讀記舊本取之而爲此論。然此乃李友廈卿昔所質問於尤菴者。非采之言也。惟是頃歲沈明仲疑陳氏說。一如載叔今日之旨。亦嘗往復尤丈而無甚定論。最後來訪於楊江。相與面究其本末。略成一段。以代廈卿之說。茲用別謄仰呈。幸賜商示。大抵氣質知行之說。始於北溪。終於退溪。夫豈二公者不知朱子之意而強爲異論耶。鄙見如此。不審是否。亦宜有以復之。家禮疑義兩紙完內。其間頗有與標題不同處。不敢遽合。茲欲早晩洎吾載叔更詳其衷而不可得耳。

答李載叔庚申九月四日

编辑

遠惟秋淸。侍旁學履珍勝。書中云方下手於中庸。未知厥後看得更進一格否。此書是終身事業。非可以略讀一番。有所究竟。望須早晩喫緊用力。庶幾異日合席。眞有相發之益也。示喩爲學不誠。惟當責之以眞實刻苦者。固爲正論矣。但其責之而終不能自致實功者。隨其人品事理。曉以不可兩失之意。亦救弊不得已之論也。蓋此一義。有非明齋之說。其意已見於栗谷先生要訣末章。不啻丁寧。然愚見則異於是。凡立言敎人與一時問答。煞有不同。程朱二夫子於尹和靖,黃勉齋之徒。猶以親在爲重。未嘗使之輕輟常試。況其下者乎。至於傳註之間。勸講之文。無一以時俗場屋之事。謦欬於後學者。至謂呂東萊編近思時。不載科擧壞人心術處爲可痛恨。則其大義所係豈不然耶。曾聞魯丈學問或以賦論等體。課試諸生。愚嘗言其非宜於明友。當時言下稱是。後聞以史學時文委其弟敎導鄕秀。而自授經訓。以爲差可人意。不謂其見猶未得盡轉。似亦坐於篤守要訣之說。區區管窺本來如此。故終不敢爲人開此捷經。而唯於其被老人煎迫者。不免對云兼治無妨。要必以此學爲主而已。不知載叔更爲如何耳。第今更化設慶。擧國奔波。惟左右能自下帷有味乎。聖賢之書。此責甚重。非應世諸君所可比。切乞加意以恢大業。苟爲不然。安知其不以此反見笑於朋友也。深衣諸說。適因悲憒未暇細考。容俟後便。

答李載叔辛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编辑

示喩子路聞過事。如此體驗。亦可謂大段會省察也。若其所發先後輕重之分。固難率易而言。嘗見朱子論明道以謝上蔡因聞玩物喪志語。汗流浹背。爲惻隱之心云。惟是有惻隱之心先動。方始有羞惡。以此推之。子路之事恐亦如是。因向喜情上大轉了。蓋其學已立乎正大高明之域。而又其平日以改過不吝自負。故聞過之時。其心怵然不覺直從這喜上發出來。非如今人先會悔責底意。然後始知其喜也。如何如何。三年之喪齊期服盡後參祭朔望則當哭。旁親重服者之忌。似難每哭。或因家禮所謂遠近之說而處之否耶。不敢質言。尊丈不拜之說。自是理當如是。惟夫則以妻爲敵體而拜之。乃退溪訓也。三從兄弟恐皆入尊長之例。至如詣尊所之禮。乃致敬之道。尤不宜用於卑者之喪。似當待執事酌酒略受而還授以奠耳。采病與歲積。蹤迹之難。又倍前日。第增悶蹙。千萬俟早晩面討。

答李載叔丁卯八月二十三日

编辑

承七月念後書。乃審奉親西下。行色悤迫。使人增慮。遠惟秋淸。侍慶學履萬福。采到此已半年。結茅買田。以爲終焉之計。但與大路密邇。雖於今日親舊疏阻。不至有紛擾之患。自覺甚乏幽僻意趣。是爲歉然耳。曾所詢及務實世道之弊。正獲我心。不任斂袵。今則果經羅,韓諸人作一大鑪鞴。揀列破綻。殆無餘蘊。此竟何事也。第用咄咄吁恨而已。讀易疑目。豈所敢知。每欲一番究極本原。而病昏未遂。恐負此一生。念之悚然。茲以所商文義奉復。惟俟裁量回敎之也。五月書云欲因習字持心。此事明道,晦菴言之亦屢矣。然自是隨時一法。非專以此爲存省大法也。去歲左右借心學旨訣以去。其能謄置否。治心諸說皆在其中。無非良方妙劑。而惟程子習能專一時方好之語。最當持守。驗之信然。幸載叔於此。更加用力如何。此間京外從游輩。欲就溪邊作小精舍。以便講習。只冀早晩一來相與溫理舊學。無徒如前書辭意也。況坡山自有先隴親戚。非他地比耶。千萬所望者非細。益懋大業。少勉遠忱。

答李同甫別紙庚申十月六日

编辑

近思篇義之說。昨日略報。蓋詳來諭。欲據朱子與東萊書。以破士元之論。誠似明確矣。但其分註諸目之不見大全。以中庸跋綱目序通書後記之類折之。終有所不可曉者。茲考語錄中論此書者。其一條有曰近思錄逐篇綱目。一道體二爲學大要三格物窮理四存養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六齊家之道七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八治國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處事之方十一敎學之道十二改過及人心疵病十三異端之學十四聖賢氣象。又其下曰近思錄大率所錄雜。逐卷不可以一事名。如第十卷亦不可以事君目之。以其有人敎小童在一段。是皆出於先生所論。而其所出入於分註者。正與東萊書意相同。竊意此跋初無分註之文。故其於答人質問之時。只因其大義而隨便各說如書語之說矣。厥後恐貽學者之辨詰不定。遂就本書先作此目。而未暇收錄於家藁。以致如是焉耳。如後人文字編集。亦多詳略不同者。不無此理矣。蓋觀分註諸目。雖不能盡包許多義理。實如語錄第二條所論及士元當初所以起疑之端者。然視諸書語各說或出或入之旨。大煞精約。足以提綱而絜要。則有非平巖之所得爲。況其題辭類皆遵倣此說而少變之。其主從宗支自有不可誣者耶。鄙見如此。不審左右以爲如何。雅論所及。固爲頓授第與東萊書。雖有道體出處二目合於分註之語。此則在於語錄亦無恐難專以爲主。而若果寒泉次輯時共定分註者。又安有東萊旣沒之後。先生所言載於語錄者。太半與本條參差之理也。幸更有以商量見敎。

與李同甫別紙辛酉六月二十九日

编辑

夫有天下國家者。於其前代之臣。苟非道義風烈實關於萬世者。未嘗輕加追典。考諸史牒其亦罕矣。頃者大老之請加褒崇于圃隱,潘南二先生。其義甚大。蓋我東方繇勝國以來。兩屬華夷。終自託於昏媾。以取其危辱而莫之知恥。及至二先生之出。始能啓告其君。背胡元而歸大明。後又相繼上書。斥退元使。以明攘夷狄尊中國之大義。爲東方萬世之倡。是以我太祖首擧此義。回軍鴨江。而宣廟以斥絶倭書。被兵幾至覆亡而不恤。至於孝宗大王不量國勢之弱小。銳意修攘。庶幾窮泉之底陽德漸昭。而不幸中道昇遐。然則大老所謂此人有功於東方甚大。又曰使東方知有禮義者。皆某某之所爲者。蓋爲此發。而亦冀當宁有以深明於此義故也。不然前代人臣之各自盡言。效忠於其君者。何所大關於後代。而必欲追奬而並美之耶。然圃隱之被奬。正當皇明御世。國朝啓運之日。所謂攘夷狄尊中國之大義。殊無得而深論者。其重只在於爲高麗伏節。撑柱五百年之綱常。則理勢固然。而其義實有未盡者矣。及至今日冠屨變易。擧天下而爲左袵。況我東方明有列聖所秉之義。不啻炳炳焉。其爲圃隱追典。不得不出於此。而並及於潘南者。時義然也。且嘗聞大老之餘論。以爲論其道學。潘南當爲圃隱之亞。而論其大義則視諸圃隱有加而無遜。實以始不署名。卒乃三次上書。以至殞身而不少悔者言也。其爲義理。有關於今日者如此。而大老還山。事蹟未彰。竊恐薦紳言議之間。猶未盡燭於其義。而班於一時盡言效忠之類。茲用覼縷。幸左右一誦於副學丈。俾無所誤。千萬。昔程太中上書宰相。請諡其先祖。蘇子容上書神宗。請刊其祖誣於實錄。以此觀之。雖復直告於此丈。以明大老之意。似無所嫌。直畏時諱而有所不敢也。並惟諒察。

答李同甫辛酉十二月五日

编辑

前書想已垂覽矣。臘寒方厲。侍學更如何。采嗽証轉苦。遂成坐啞之人。兒祥又迫。懷事慘然。誠所謂不如無生者也。奈何。示及浩然章說。初欲奉對。昨始詳之。非愚所敢妄論者。茲用略告焉。嘗觀先賢於往復義理之間。苟非出處禮文切於時用之類。則鮮有以一紙而兩詢者。蓋以問者之意旣不專。而答者之義亦無所當也。若其往復之後。又使一人商論其彼此所見則宜亦有之。今此稟目。本於宋君誤稱尤丈之意。則其終辨析之責正在長者。采以旁人。何可經先論斷耶。前日中庸疑義。亦坐於是如。欲使我必獻其疑者。幸俟並得函丈之報。然後更相告示也。鄙見及此。不審賢者以爲如何。

答李同甫別紙丁卯五月二日

编辑

喩及近日事。區區旣不能斷定。又不欲提起。人或疑以依違兩間。而亦不敢分疏。以此心事形勢。誠不宜輕出一二未明底議論。自投於千百是非叢中。以爲推波助瀾之資。而乃蒙賢者屢垂勤誨。必欲使我有所云云。茲謹略告鄙意。幸加察焉。今日所以紛紛者。只爲魯丈有江都不死不絶黑水兩段耳。江都事則魯丈所遭可謂狼狽。而後來自靖儘是明正。尤丈亦旣許以爲友。則恐今不當追咎矣。不絶事則魯丈於凌駕朱子及我國諸賢。只謂之過越。於服制議論。只謂之輕脫。恐皆未盡其義。雖被當時尤丈之疑斥。亦無甚異者。然而到今必欲斷以作一別人爲世道害。有若附彼而背朱子。此則尤丈之論太過者也。至乃以狼狽而謂無可死。反乖魯丈自靖之義。以未盡而謂皆合道理。欲與先見之尤丈相抗。此則子仁之論甚惑者也。以此言之。魯丈雖有所失。然於江都事旣自善處如此。則當彼稔罪之後。必能深引已過。無容他說矣。惟尤丈,子仁方生之論。莫與勘當。一則以其子之不言彼惡。謂當有害於世道。一則務爲推隆於先人而不恤其外。世皆疑以各挾私意。而兩家自謂有道有義。門生親舊左右扶植。必以邪正相命。此今日斯文國事所以敗壞而不收。至於羅,韓二疏而極者也。愚意魯丈之失雖似稍輕。還他未盡。尤丈還他太過。子仁還他甚惑。又必打破邪正之說而還他有得有失。然後可以略定。如何如何。所謂不肯明言者。鄙意本與尤丈同。先契一段左右又以爲必欲與尤丈分過。或曰必因權家議論而誤。右尹諸子於黑。一向稱冤。皆不敢知。然旣曰斥彼則雖不能深惡而痛疾之。獨不申規其子而略恕其父耶。但尤丈意見自來非鄙拙所及。有難質言。要在更加商量也。至如二疏得失。昏忘比劇。無以逐條覼縷。惟覺羅多怨懟侵害之意。韓多誇誕凌踏之象。不趐對手。亦其屈伸深淺之勢有以致之耳。無足怪者。所論諸說大抵得之。然左右亦不免坐在這裏恐難大正。而況此事已成黨論。莫卞其雌雄。究極本原。實從諸公平日學問心地上出來。其欲苦口強定於一時。以爲某是某非者。可謂妄矣。蓋自家雖曰義理如此。聞者視爲私黨。無補於世而有害於身。尤丈,子仁尙不能見信於人。豈論其他耶。是故爲吾輩計。唯當於此各守所見。而勿爲已甚。一味講學明理。以善其歸趣而已。蓋鄙意梗槩。賢者亦已稔聞。如書中所擧則尤不欲更費辭說。特以前後勤懇之意不可恝然無報。略控如是。更乞加閟。毋使垂死之境。因左右而橫遭拳踢。亦非細事也。

答李同甫戊辰十一月二十三日

编辑

積雪彌山。懷人正倍。不意耑書。因諦嚴寒。閒居侍學披玩以還。慰荷靡量。生近又感痛未艾。第以得蒙恩遞爲大幸事耳。示喩謹領雅意。惟鄙初心。豈有相外者哉。牛溪事則固知無關於左右矣。只是論魯丈一段。雖曰爲師卞明。恐於己分彼事。未必允當。況其所以卞明者。致得無限節拍。與本意背馳甚矣。此不得不出於一二奉規者。要亦勉厲增益。庶幾桑楡之計而已。幸同甫姑置世謗於度外。自今一以心究古經。脚踏實地爲主。先立乎其大者。而自外許多議論是非。不以置於胸中可也。如何如何。尤丈別幅亦領。固宜如此。但聞與趙同樞諸書語意參差。且成門之怒尤在滄浪。章甫之憤實深魯西。未知此等卞釋。其能得力否耳。似聞德涵得除楊郡。想必及山陵上來。殊可爲幸。領台銓相當此敗局。何以善後。使人夜不能寐也。

答李同甫庚午正月三日

编辑

向蒙委顧。出於積阻之餘。迨切忻荷。別來歲換。緬惟侍學並福。大禍之餘。相對悽慘。固不暇罄吐所蘊矣。竊覵左右益以世道交亂。惡言不已。又無斯文長老痛加斥正爲恨。是固然也。但念今日孰能任此責者。假令妄開一喙。其何以回狂瀾於旣倒耶。曾於畏齋李相家見周武陵爲容齋狀。以爲公嘗指己卯人爲自取。想其時議論大槩如是。雖不知後日所謂公論者。以今準古。其果有所間然。而容齋尙不足卞。況於今世惡言乎。吾意賢者同門諸人。若能相與勉學。以至道明德立之域。如牛溪先生之曉石潭院儒。則其有追補於斯文大矣。恐終非區區慨傷之可比也。如何。憑便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