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三十二

卷三十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
卷第三十二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三十三

答林德涵乙丑十二月八日

编辑

前日复帖。具悉教意。此固无他也。区区鄙滞。适见去岁怀尼往复之后。举世以为师道非则可绝。又曰师斥父过则不可两容。其言噂𠴲。势如山崩河决。虽使贲育当之。必将靡然退舍矣。然窃自揆于心。师道之非与斥父过。自有分数。可以商量称停。不失其义。夫岂至于如是乎。但为世人党而且昏。无一可开喙处。兹不免略掇前日所以规砭子仁者。千里远溯于哀侍。盖冀有以根据经训。斟酌道义。庶几卒能牖我之蒙滞。共趋大道矣。乃反不然。其所指喩。殆无以深逾于举世之见。又颇匆匆未甚订正于古义。使人愧叹。诚有与始愿背驰者。此不觉发于君辅书者也。书中说及师生处。又谓不避嫌碍云云。益令人跼蹐。鄙之于哀侍。初虽近于相长之义。及后差池。无他讲劘资益。则又不得不以知旧长少之间相处矣。盖如奇高峯平日尊事退溪先生者。既无所质业。且必自称以后学。似不在门生弟子之列。而退溪之待之无异门生者。以其有讲劘资益之实故耳。然则今日何可易言哉。愚于斯世。猥望以师友之义者。尤翁,子仁与哀侍而已。羸废以来。所尝究心致力之地。亦不过一二编著议论。则岂不欲以时往复求正。略如古贤之为而犹不果焉。正以尤翁病痛自多。非徒不能相合。其或从而生出无限罪过。有不可知。故不敢。子仁此病本不大段。故几于太半经服。然似坐于见识无甚添补。以至左右聪明特出。又已略窥圣学大体。正宜逐旋录示。深得相辅之益。而首尾十数年。游从固非不久矣。绝无以经传事理发难者。盖于当时窃覵高意如以读书记等书太涉零琐。无裨于世。以故他亦不敢有所请教也。然于鄙意不胜倾菀。当哀侍在岭外时。谨以师友讲论两说奉扣。兼质以明德一条。大抵由此厥后。规模犹夫前日。顾此残生。昏眊已极。朝夕垂尽。固不能少效切磋之诚。而揆以高明进德修业之道。恐非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之家法也。如何如何。鄙奉老居闲。虽或不至专然怠废。心思筋力。无以照管进步。回念素志。只自凛然警惕。不但冰渊之为可惧耳。秋间苦被私义所迫。不可全无一言。乃复发书于怀尼两家。力劝长者以先示悔吝之意。又恳子仁若遭此举者。切宜勉承。几得因此略存旧义。使不至于贻患公家矣。及得其报长者则谓当早晩面讨。不加开说。仁友亦无变动。其势终止于此而已。鄙亦自此闭口矣。天也奈何。迁居一事。讫今未定。明春欲构数椽屋子于坡山广滩之上。以为终老之计。且便于往返金垄。而时事至此。未知果能得遂耳。

答林德涵丙寅三月二日

编辑

采衰愦日剧。无以自力旧业。况且年来游从旧故之间。各成分离。使人意思不快。虽有一二编辑文字。亦难商量整顿。未知如是而死。果作何等人耶。前书所谓无以经传事理发难者。亦觉未安。虽或皆是自我扣质。而如小学读记,心学至诀等书。颇蒙指示讹舛处。后来修改。多用来说故也。盖尝观朱门及退溪一时朋友。无论其人材高下。语有浅深。各能随经书随事理卞论此学不置。而及到栗,牛时全无如许模样。愚每慨然以为古今虚实之卞。故蕴积之久。不得不因事冲发。其亦有以垂恕否。近来朋友如汝中,君辅,同甫诸人皆从吏役一路出去。虽为大惩于吾辈。想必不能专精读书。惟闵生以升经学工夫该博。时名甚盛。此乃明友门人也。湖南梁君闻欲赴举。其意似在于避名。吉甫侄见识殊长进。恨相距远。无以讨论资益耳。向后栖息行止。其将以何为准。幸因便略示之。以豁鄙怀。

答林德涵丁卯正月九日

编辑

新春又届。寒威一倍。远惟闲居味学益胜。鄙自季秋死病。顿无回苏之望。加以气逆旧证。乘虚迭发。虽或乍检书册了义趣。辄益添重。以此只管闭目默坐。其将何以堪之耶。师友考证。谨以鄙见釐成一说。殊难远寄。故前者只取其中要义奉裁也。获承回教。辞旨甚勤。使人瞿然。且于栗谷要诀之制。虽疑而不敢卞者。实依高意。可谓受赐多矣。第以程,张诸论为大小深浅之文。而终无降心丧为五第之说。因是鄙意以为此只明为师不立服之义而已。今详勉斋黄氏以程子之论。载于通解补服孟子条下。未知果亦以五等之制。变心丧三年之意耶。抑所以证无服之义耶。通解附注之例。有卞破注疏者。有发明经旨者。苟准是义则亦未知此在某科。幸乞开示。向尝编得圣贤遗模七册。盖洙泗则以四子为主。洛闽则以正续近思录为主。随类分门。先行己而次议论。庶几以便晩境看阅。其间所欲禀正者甚多。莫由面究蕴积。俟近缮写毕。有以递呈计也。

答林德涵八月十三日

编辑

秋寒霜厉。不审闲居进学佳相否。不任驰情。采春末奉老移家于坡山。冗扰自不赀。继以穹霖大暑。神气益惫。无少清明境界。又因结茅事后甚烦。往来看当。重致感痛。今方伏枕。未必不蹈去岁败辙。第用悚闷耳。以此看阅编摩之功。幷不能自力。如所谓圣贤遗模,疑礼类辑等书。知非小小补益者。讫以半稿藏在敝笥。恐或晩暮疾病。不及整理。愈不自快也。兹未奉览请教。师服说。君辅辈乍合乍离。殆无意见。唯金直卿,闵彦晖略相肯可。要在久远消详看得如何也。盖缘此地有定居。意一二人士从游者欲作书堂于川边。以便往还。若果得成。庶有朋来讲习之益耳。向者辞谢。固为一番好个出场。似闻时事更新。南相进陟首揆。引和令与共国事云。想必不舍令公在野。其或因此略申分义。未为不可者。但今日世道实为百孔千疮。无复有着手处。若非兵随将转将逐符行底气象。只当于未入朝前深思。旋得善归之路。然后可免大段狼狈。第未识以左右之久被上下属目。又值新旧牵连之会。其能自辨此事否耶。详具别幅。幸加商量。传言有人随令卷室入峡者。又多从学之徒。往往风动。何不说着及此乎。其中可望之人。亦为录示名姓学业尤仰。梁生竟无所闻。恐是忌讳太甚。却非君子之平正用心。岂亦为其大人所误耶。其他闻见切冀示及。老谬无他念。每欲闻域中善士鼎生。以幸斯文归趣。故言之不觉至此。此亦芸人田之类也。呵呵。

答林德涵戊辰十一月二日

编辑

昨因洛递。谨奉再惠手书。果然底滞于果振间。一慰一虑。无以为怀。抑已节次好抵故山否耶。今兹峻旨。盖由盛疏辞约而意切。虽未能悉如当初极言之意。亦可谓无愧于因事自靖之义。岂非平日所以充养树立者有以致之耶。益用歆厉。此后行止。固宜依前敛退丘园。以为收拾桑楡之地。而湖中似亦不乏一二志学之士可与共业者。倡导诱掖。又非细事也。至如侪友所勉。鄙人所望。乃是向来面商便宜之计早晩得遂。亦不必以近事为深拘。且系外补。非入朝之比。惟在随遇量决之耳。因山一节。虽难以退翁为解。既已躬与初丧。旋遭谴罚而归。律以古者远臣之义。地绝病痼。恐不必再趋于郊班也。如何。

答林德涵己巳十月

编辑

去七八月间。再承手札。辞意勤恳。披慰之馀。迨不敢忘也。岁且尽矣。时候乖常。未委令闲履动息对胜否。鄙为夏秋之际。时议汹汹。几至数三惊。不免杜门待事矣。盖久而后犹无明白举措。不得已趁仲秋下往金垄。留过三朔。而又因季女昏期将迫。月初还家。到底惫痛。无足异者。要之神思昏耗。气息绵缀。已不复为桑楡自强之计。而重被世患驱迫。次第跋疐。其将何所底止也。士友星散。音耗不通。潜相讲贯之乐。非所可得。惟念令寓近地。不乏后秀志学之徒。意或已能相从勉厉。而七月书犹未与梁生倾盖。岂以此君过于慎密故耶。殊可慨惜。第见别幅中有随分收拾。随事体究。庶几铢积寸累之语。使人爱仰不敢释手。如我德涵以时辨此工夫。不得不措者。吾虽枯死海滨。其尚何忧耶。千万勉旃。苦无的便之可寄。适因叔涵来访。暗灯胡谢。

答林德涵庚午八月八日

编辑

秋气已凉。远惟令履动息珍重。曾闻避痘在他郡。果能于其间还寻旧里否。又闻岭下一向旱暵。而罗,灵一方尤甚。大势如此。似无仍坐济活之路。未知作何料量。遥虑万万也。幸乞略示之。生缘冬春往海西后。奔走山冈。遂成惫证。呻痛半岁。尚未苏完。殊亦可虑。然目今天灾人心。内忧外讧。无一可恃。前头必有无限不好底光景。若得此时溘然无知则幸矣。第无自致之理。只管闷塞而已。想令闻此。亦为之默念长吁耳。奈何。正月书中垂示年来进学之意具有节度。要是从赤心片片出来。使人不觉耸喜。六月书又言眼患转甚。方在艾灸调治之境。亦不得为书册工夫。岂天未欲玉成于吾左右耶。何其前后掣财至此。又不胜叹也。且念吾辈学问每向文字一路略加点缀。而于持守上益觉疏脱。今当就尊德性道问学。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两工夫下功。庶近朱夫子晩年意思。而不止为空言无实之弊。未知高意以为如何。梁君因士友从南来者细扣之。似甚留意于文章。不肯作醇儒涂辙可惜。然闻其人自不草草。恐或随时晦藏。英雄欺人。不可尽信也。呵呵。罗君为学。于操行一边殊得力。非他人比。幸勿以短于见识而少之也。君辅之侄闻以蹇驴遍访名山水。岂或闻金子益之风耶。幸为警咳。俾其早向实地做工也。鄙姑辍西计。大事亦尚未定。看此头势。恐终不成耳。

别纸

编辑

前书加閟之请。其间似有下字过重处。留此草稿中。已有一二改动故耳。盖缘其时答书。亦颇以为过重。故鄙意初只因此而发。与今所谕又不同。未知毕竟谁是也。去夏尤丈之受后命。鄙闻之惨然。不能为心。略依鲁丈诸人例。服素带三月矣。秋间明斋书论自处之道曰。某于怀川丧。不能有异。或言当行望哭。未知于高意何如。盖闻鄙事疑之而试问也。鄙久不果答。至岁初西行时。始答曰望哭之说。吾亦思之。且近有士友来言。似当以文字备陈前后幽蕴。告于墓上。此言亦似有理。但无经据。不敢质言。盖以既绝之后言也。暮春自海西归。见其书又问怀川近年于先人构诬不遗馀力。今将何辞而告其墓乎。幸回示。盖骇之而致诘也。鄙意此言既不出吾。若加辨说则必成尼怀腾播旧套。乃更申喩初意。而不为详答所问。盖恐此事将为一大机关也。厥后明友屡书称谢。今则似无他患矣。先是京中士夫闻鄙素带。老边稍喜。少边力攻。盖不知鄙平口两非。意以为于怀则甚阻。于尼则吻合。故到今一喜一怒如此。尼书虽止如是。而子恕诸人诟怒又甚。其言多入于京中士夫之耳。于是少边力攻加切。自相为说曰。尼书问坡曰君何为服尤乎。师服耶友服耶云云。实非书中语也。盖甲子以后少边皆尼党也。独尹叔獜,申叔弼,崔汝和诸人曰尼山自与怀川为仇。坡山本无此事。而与尤丈情义已久。虽为素带。自有其意。今何以己之斥彼而必人之同己也。于是少边方略回头。或乃反咎明斋以书问。至今秋后时辈始闻此说。盛誉明斋而斥鄙曰。宋乃国家罪人也。渠何敢如是。其说日炽。鄙本呑舟网漏。殊未知此后事段将到何界耳。大抵今日灾沴忧虞。无一不备。为士夫者不为国家深虑。而老边既喜鄙服。又喜两间之有事。少边初固斥鄙。今则又欲咎彼。少边非但论变。盖近日岭逸力薕明友之贤。厥后并子敬各入大宪,副学望。或虑此而然也。哓哓逾冬越岁而不已。乃使时辈坐收渔人之功。此何事也。咄咄而已。意令在远。虽闻此语。不详曲折。故及之耳。

答林德涵辛未二月十二日

编辑

前冬一书。慰豁良至。信后春且深矣。未委令闲履动息对重否。第承阿堵之疾。久益反复。饥饿之患。亦非小事。惟此两虑尤不自已也。生奉老依病。寔为私幸。惟是今年恰成逾六望七之会。回顾平生。不知竟成何事以副宿心。则使人怵然惊惧而已。别纸垂喩。益见相爱之意。敢不奉以周旋。但厥后明友兄弟屡书倾谢。前所传腾之谤。其子姓门生一向隐讳。故京中议论亦颇向寝。若果如是而止则岂非善图耶。然而闻李甥彦著云曾一承诲。如以我于曩日分党时。不能超然卓立。化服彼边心意。此程夫子所不能底。令其为我望之乎。其不被傍人之抚掌也者几希。幸乞留念。时报真若聋瞽。不意其间躗言肆行。窜配相继。所谓天下万事无不有者。亦不足挂诸齿牙也。北警自秋冬以来闻见虚实。视当初不啻相反。恐当俟徐台归后。可得其梗槪耳。贵州崔生衡甫远来相访。留讨数月。不惟其志业可望。因此颇闻湖中人物緖论。殊慰孤陋也。拙稿如书疏金石。不足取裁。唯杂著及与明友论学问答合十数册。切愿奉览。以受钳锤而不能得。怅望奈何。

答林德涵十月晦日

编辑

春初惠书。至今未复。想以为讶也。雪寒方盛。缅惟令履对膺佳福。鄙不意贱齿滚到周甲之境。循顾初心。益觉悔吝之塡胸。不知所以追赎耳。只是东阳山议十年相持。盖其所疵于此者。必有所主于彼。遂不免为较量去取之计。乃知前日所拟用者。果无可疑然后谨行缅礼于季秋末间。圹土诸事。亦皆顺吉。罔极茹痛之中。其幸如何。向来传闻饥患之馀。眼证陟重。莫的虚实。徒增向虑。直至五月间邂逅权灵光君敬。始审盛候无愆。喜可知也。垂示病后着力持守。此却不妨随时消息。惟其专一无间断工夫最难得力。未委今更吃紧否。且念平日必多探讨凭借之功。而未蒙一赐反复。岂以众理到底洽然冰解。无事于此故耶。抑其虽有疑晦。不欲烦诸时俗耳目也。此是尝所未喩者。尤觉倾菀。鄙今年为李寿翁,郑士仰略卞格物训义及阳明学。具有本末。第无就正裁决之地。益恨左右远迹于湖海也。栗谷别集。自尤翁在时屡相擸掇。不无一二可容改窜处。亦思奉议于执事。而时未整顿结局兹未果也。近来汉中士子惩于儒学师友之败。耳目不相及者滔滔皆是。视平日倍蓰。惟闻前所举示君辅侄子。虽为举业其人物。趣舍不至全成俗士。殊可佳赏。不知厥后更能往来于门庭耶。或传金仲和从忧故之际。一向力学。曾有书左右所。必有可闻者。幸为略示同甫。又因尼山谤语。欲绝迹于鄙门。亦是世间异事。

答林德涵十一月十二日

编辑

才因家奴便奉修一问矣。自城递到秋冬间两书。披玩之馀。忻荷实多。信后至寒。远惟寓履对重。惟是因书始知卜居之计靡有所定。阿堵之患未臻其快。到底不胜于漂转苦恼。使人向虑无以言喩。苟为如此。前日鄙书谓无探讨反复之事。犹有未尽知者。而权令之说殆亦不免于外面消息矣。第详盛教为学曲折颇备。殊慰远望。特其居敬致知。体仁精义等两语。揆以愚见。不无少病。何者。洛闽门庭。固以居敬穷理为学者大规模。而未有以致知对居敬者。中间涵养进学之语。庶几近之。然其无上下文意之可寻。而单提互举。创为法门宗脉。尚欠稳帖。体仁精义。其语亦皆出于大易矣。原其义理旨趣。非不各有契合。而地位造诣。较益高深。恐皆难以自作为学之矩度。盖与胡五峯居敬所以精义之说。似又不同。其下所谓收束检制以为敬云者。岂认整齐严㴋是敬工夫。故引而为说耶。若晦庵称伊川收束检制处。与平日论敬之意又不合。此却可更勘察。俾绝渗漏也。抑或自系先儒旧说。而颓废昏冥之见。过先疑贰。亦不可知。幸须开示其槪。幷祛悔吝也。且想左右既以眼病不能从事看读。又以应接之烦。不能专一下功。其他闻见。亦非师友规箴之益。则岁月逾迈。德业莫进。此正所以有穷苦蹙切之说者。固知其语出于冲谦盛意。未必尽然。或者其间容有一二不慊于吾志以至此耳。为今之计。不必别寻矩度。只将晦庵白鹿洞规。玩味体验。实用其力。蚤夜不懈。而又以敬斋箴主之。方为正当。盖洞规乃为学之大体。小大知行。条理毕备。斋箴又治心之要法。动静表里工夫益精。此实或问行状所谓成始而成终者。如其用力之至。至于深造自得之域。则凡其曰仁曰诚曰中。无不各随事理而在此矣。惟兹数说。岂非左右素所稔闻。而今所跪进者。诚以固陋之学。老益无得。不敢不以平日向望而不遂者仰复。亦虑德涵聪明博大之趣。于此视为常谈死法。不甚留意。而更思它法焉耳。如何如何。尝谓令久处湖南章甫丛中。必当收拾振厉。得与同志之徒。修学进德。日有不暇矣。侧听数岁未有所闻。方切倾菀。昨者金友叔涵来访。语及左右。过持谦退。渠虽屡度质问。终不相报。其于他人亦可推知。而至训赵氏甥侄以词章。诸家靡不满意。又因人得闻暇时痛读迁史几许。是岂当此儒门衰败之秋。更加畏慎周防之虑。不欲以讲学许人。而文华旧习无复罣碍。自不能脱然故耶。因此又失所望。幸乞此后一以正学规模自靖。时与乡里罗崔诸君。约为山房之会。孜孜讲习之外。一以攻苦淡。一以屏俗嚣。恐非少益也。千万岁寒加爱。

洛下近来惩于怀,尼师生之患。虽间有志学者。誓不从儒门质问。故无一人来见。亦却省事。金叔涵与尝往来者一二人向进未已。郑尚朴真卿乃玄江旧徒也。中间汩没州邑。自顷年忽更觉悟。一味读书修行。于生所修自警编,六礼疑辑,读书记,要解诸书。皆各致力校订。所助大矣。今移居延安。与同邑学者高益谦,刘镇邦数辈。讲习不懈。又有隋城崔敏学,临湍李楫者亦自丁戊间。志学来问甚勤。此皆可望。所以愿令更加鼓振。庶得有左提右挈之功也。想欲闻知梗槩。兹及焉。

答郑士仰丁未

编辑

所喩递迁之礼。实以区区事契之重。不敢直用浅见为断。归来遍考诸说。别无可以副左右之意者。盖幼子主祭之文。已如前日奉告。所谓朱先生答李继善者。而其答胡伯量曰既立主祭者。即祠版亦当改题。高祖祧去。虽觉人情不安。然别未有以处也。将来小孙奉祠。其势亦当如此。可更考之。合二说而观之。则今日所处非所甚疑。而又不患于无先儒之定论矣。第闻主祀者未及冠娶。而遽以承适之故。幷祧累世神主。为尤不安云。然则退溪答奇明彦,禹景善两书所谓方讲求古礼。欲迁奉而时未行。及奉安别室。似为处变之宜者。或可旁考。犹为胜于以新主作祔位。全无所稽之说。此亦前日所谓容有可行者也。然通计别室一家所祭正统恰成七代。虽曰姑待数年。而恐非士大夫家所宜。惟在参酌处之如何也。

答郑士仰丁巳七月十二日

编辑

所喩云云。诚亦不得已者。第揆以士仰平日庄修之实。愚切不知其所对也。及读吕子约所复朱先生语。有曰在朝行闻时事如在水火中。不可一朝居。使处乡闾。理乱不知。又何以多言为。然后始知贤者之意亦若是焉耳。抑无乃赚取太府丞三字高衔。方称其快否耶。幸有以教之。今日世道固不可为区区所忧。独在于吾党士友名为读书而识虑不远。无以推见诸行事。不审左右其亦念及于此也。

答郑士仰乙丑七月二十日

编辑

鄙菽水粗保。第以衰疾侵凌。书册工夫亦觉抛废。如是而其免小人之归耶。今日名为儒学者。诚亦未满世俗之心。然既经偏党祸锢之会。又值师友携贰之厄。殆无馀地可以收拾。如鄙偾败之踪。固不足道矣。若无士仰诸友必能扶持而树立之。则将置斯文于何所乎。盖学问之病。自非大段乖戾流于异端者。其害犹浅。久而后乃祟议论之病。发于其心。见乎当时。苟非洞见彼此是非。更加参互称停。以得其至当者。去就之际。名目遂分。倘或因以助一世之浮议。则其害尤岂可胜言哉。非不知士仰杜门养疾之外。了无一事也。然身已在城。家有名宦之士。闻见往还。必有少异于前日者。切乞从此留念慎閟。庶无日后之病败。千万非小望也。未涯相见。略用奉告。此怀良苦。临楮增恨。礼询答在别幅。唯乞垂察。

答郑士仰丙寅十二月二十七日

编辑

岁尽矣。风雪转盛。未委兹辰侍学调摄并如何。采今年婴疾甚重。九朔沈绵。几死堇苏。生平亲旧罕有相问者。而独左右再赐勤讯。感认至意。无以为谢。第于病中不无私心耿耿。敢略及焉。自鄙蒙幸行垂二纪。虽是晤对常疏而书信不绝。宜若可以经传理趣相讨论者。竟亦不遂。尝记秋曹时。明者指太极解卷面而曰。此一篇都可疑。厥后解后南坡则乃谓经朱子手者义理无不可晓。又间出入疑信于阳明之学。如是者且十许稔矣。阻阂黯暗。滚到死域。势将终不能一闻进学之馀论者。恐非古人讲习之意也。惟心理诸图承受已久。间被推还。不敢奉纳。初颇艰滞。亦觊其有小开益尔。今详其义。条贯非不甚晢而或涉烦芜。据证非不甚确而或多创新。大体固皆可以有补问学。而随处疑晦。似难遍以奉质。抑恐案上无他别本。虽欲删约归正而有未能者。故敢用壁完。亦冀再修之后。得以反复耳。采拙陋之学。重值衰境。每欲略贡愚见。仰备裁教。适缘病思昏昏。不皇䌷绎整烦。以售宿计。想高明必以有诸己而非诸人相讶。临书增愧而已。

与郑士仰丁卯五月十二日

编辑

比来暑阴。侍学幷福。冞切驰慰。兹有一事。不得不仰慁于高明。幸垂深察焉。今日士友中气品之端良。学业之精专。殆无以逾于士仰者。虽此衰暮怠废。不克以时奉质所疑而心常自恃。以为必俾吾道有所归宿也。不意中间被王阳明所掣。展转深痼。益切痛惜。第谓左右为学不泛。务求本源简易之法。而偶尔蹉跌于此计。当早晩觑破其淫邪之大致。以返正学也。岂意前日奉诲。乃曰圣学晦庵所论为一件。阳明所论为一件。两家俱通。而晦庵二阳明一。恐此为胜。且其所言皆主伦常经训。无一禅佛之味。愚窃闻之。不胜愕然失望。盖自庚辛以后始知雅意所存如此。岂不欲声言卞斥。以循古贤之遗矩。而每谓士仰必能善反。非可遽加以不韪之名。迟回泯默者已八年所矣。今则势不获已辄忘愚贱。略述先贤之训。以相启告。谨以俟贤者之裁处。为正学为异端在此一举。不审左右何以处之也。夫朱陆之卞久矣。其立言制行。两家文迹。具在公私邪正之卞。非可相诬。千载在下。孰不明知独阳明后出。乃敢嗣述而张大之。至以象山为得明道之传。而比朱子于洪水猛兽之祸。狂肆无忌惮。可谓极矣。原其所学。以致良知亲民合知行三者为主。亲民合知行之说。退溪先生于传习录卞论之颇详。致良知则朱子尝论象山曰陆子静说良知良能四端。不可谓不是。但人便能如此。不假修为存养。此却不得。譬如旅寓之人。自家不能送他回乡。但与说云你自有田有屋。大段快乐。何不便回去。那人既无资送。如何便回去得。又脾胃卑弱。不能饮食之人。却硬要将饭将肉。塞入他口。不问他契得与不吃得。若是一顿便理会得。亦岂不好。然非生知安行者。岂有是理。便是生知安行。也须用学。又曰子静说良知良能四端根心。只是弄这物事。其他合理会者渠理会不得。却禁人理会。此岂不晓然为八字打开者欤。盖象山所言良知良能。虽与阳明致良知之说。必合致知良知二义而一之。以为其学宗旨者似少异。然其深厌穷格之功。不假存养之实。要归于一超顿悟之法则无不吻合。决是仙佛家脉络作用真实明白。其何得以不为尽灭人伦经训有所宽贷耶。然则阳明诸说。退溪,朱子俱为之明卞痛斥。拔本塞源。使天下后世不受其毒。而独士仰深契笃守。欲以彼易我朱子之大教。苟为然者。稊稗易秋。郑声乱雅。其流之害。适足以自误而误人。何贵乎平日读书而为学也。当今世衰道丧。人各为说。乖僻之徒如安命老之类固不足道。西溪族兄始注庄老。又疑大学论语集注之多误。盖尝自谓得罪名教。而近年益加深秘。一向只以科学教人。岂或自悟而然耶。金生子益又耽道家之旨。专心精治。人或以为兼通禅学。近闻其徒颇众。大抵以清高遗落为务。或游名山。或尚古诗。言论举止。多与常伦不同。新学后生之稍有聪明者举皆倾心。犹恐不入其中。若此不已。几何而不为异端之倡也。况今人未弘道。师友乖裂。世之视学如厉疾然孤危不振甚矣。乃以士仰之贤。又主良知之学。其弊必益倍蓰。此又何事耶。悼心切骨不知所裁。惟乞左右悚然感动。痛自悔责。究极彼此本末。一反正学。毋使阳明淫邪之说更炽于海邦。不至如向来中朝之祸。率天下以归夷狄则其幸大矣。千万深念而亟图之。

左右所喜尤在一心理之说。然此与合知行大同小异。已经退陶卞斥。故兹不别举耳。

答郑士仰戊辰五月十五日

编辑

春初惠书。殊荷勤念。去冬闻与闵友彦晖会讲王学是非。卒之左右以为当详读近思录。以求其衷。想今潜诵已久。必有所去就矣。倘可得闻一二否。记曾见柳西厓杂说。自谓平日甚爱陆象山书。抄录随身。及后偶阅佛书。始知机轴运用尽在其中。遂弃之不学。此言殊有味。抑未知士仰亦尝披览于其书耶。又因儿子闻左右抄阳明学紧要语为一册。幸乞投示。盖彼此义理固无掩遮相外之道。亦知鄙见不足以仰备垂采。窃欲知其所取于王学者果在何处。而或得因缘少献其疑耳。

答郑士仰庚午六月二日

编辑

前者奉问。非惟得便甚难。谓宜端阳可以面讨多少也。竟以疾故停废。益用怅然。昨因贵星至获承洊书。凭谛霖热静履珍胜。何慰如之。生亲旁姑保。惟是今年恰成六十岁人物。加以精力顿惫。殊非久视底气象。是成无闻而死矣。愧惧如何。书中承有素欲呈禀者。因鄙行止未定姑止云。使人一喜一虑。不省所言如果于比岁读书馀暇。深觉旧染之非。破绽无疑。回头转胸。求以更讲吾家事业。则采虽愚昧。敢不乐闻。而苟或依前胶漆。未分认贼为子。不免于守残妒真之计。则非但鄙见不高。无以折衷诸说。亦不欲于衰疾危缀中。枉作许多闲言语。以致无益而有害也。幸量而处之。每谓左右端明温粹。一无世俗夹杂浮诞之习。以为既已发轫正路矣。是当日将月就。直造圣贤之门庭。殆无所难。而不意于何讨得一王阳明。无事生事。反复迷惑。尽弃程朱正脉。而信之已过十年。鄙诚独滞窹寐忧叹。虽欲救正而其路靡由。但冀早晩开悟。庶几脱洪流而返真源者。未知今将何如耳。省垄之行。退在初秋。刮目相对。偕之大道。唯是之俟也。往岁因崔汝和得见所谓理学正宗者。盖录王门高弟。厥数颇多。然其中间不无颇觉其误者。诚以此理终如大路。坦然明白。虽或一时坠坑落堑。而要当有以自解故也。所谕近事。似因鄙为尤丈素带而发。亦有误闻而轻信者。以致如此。然连见尼书。终必不至如人言。恐无可忧耳。

与郑士仰

编辑

夏间谢书。想关照久矣。秋清气爽。缅惟进学益胜。区区增想。鄙省垄之行。又退今月。欲于秋夕前往返。盖家庙正祭在念前也。昨因殷子有事海山。尽取奴马以去。身亦惫痛再作。竟成差池。怆恨难堪。不徒于佥贤有食言之叹耳。前书率尔奉闻。盖鄙于左右实有金注之惑。爱之深而忧之切。诚欲于所守王学。拔本塞源。反之正路。而其势甚阻。不觉言语之冲发。或失左右之意。有不可抑也。顷见彦晖传高意。今则不比如前云。第未知其能脱然无疑于彼之诐邪耶。曾所欲示者。亦未知果是何书。讫用倾菀。鄙既不得以时往会。左右又不可西来。东西相望。已过一岁。想亦非久作觐行。目今天灾时艰。渺无涯畔。安敢望其再承仰诲。讨尽胸里疑悔也。思之增怅。大叔今在何许。恨未各布。相见时为及之。

答郑士仰辛未

编辑

秋两复作。未委雅履何似。顷奉西归后一书。汔用披慰。顾以阳明抄录为言。因念此事于左右所关不细。正是吾学薰莸冰炭之辨。虽为知旧者。莫如早自忠告而善喩之否。则又不得不处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之科也。所宜趁相报示。而久困病忧。未遑究心。及到前月间。始克略有考据论述。今以辨说一篇仰呈。不识士仰以为何如也。盖高录二书中抄录则实周程近思录之类。非为王学者不宜枉费。硏穷书抄则虽可见其议论大致。而亦难通贯。遂就传习本文。直讨头脑。意思出来。似皆可得而言者。略如卞说矣。盖其学以大学穷理之功及朱门以后训诂记诵之习。深为斯道之害。而欲以古本大学致良知救之。然观其所自为者。不过得之于一个心体光景依俙髣髴之间。而所以教人者又皆空言无实。随人变幻。正类禅家话头。徒以惑世而诬民矣。又尝考其行迹。绝无从上圣贤精一克复操存体验修德凝道底气象。虽其发之于文章功业者。亦只是逞气逞才。倾倒一世之耳目而已。以此易彼。未知其或是。今若论定而曰异学通才则可。而曰醇儒庄士则不可。而况跻之于大贤之域耶。然而其徒称颂。直配元公。盖以阳明致良知之说。能变朱门后学之习。如周子太极图通书。始变奉汉以来俗学之非云尔。诚不满一哂。但念士仰尊慕其学。为之纂集成书。一朝见此。得无大加骇然耶。然为儒为禅之决。亶在今日。千万勉之。农隙拟作垄行久矣。适被暑症弥留。今始获遂。多少唯在奉讨。

与郑士仰

编辑

今行谓得相讨。竭尽底蕴而去矣。竟不能成。此亦天也。贤须自量。勇撤前套。还共此学。则幸于此月内访我于广滩。留讲数日。庶成平生同志之义也。不然则此后无事源源。只得讲世契通庆吊而已。情虽甚戚。义无可为。盖朱先生尝爱杨敬仲之为人。以其自异之故。终不得与之相长。其义然也。往年鄙亦颇以程子一草一木之语。为涉太烦。其于上添穷字下添理字之疑。几如阳明之见矣。近因李君辅兄弟屡质格物训义。更加硏究于诸家。昼思夜度。莫如程朱之说顺而且备。故今尽去旧见。无一点疑悔矣。又闻左右以为礼记诸篇皆完。何独大学有缺。然吾观此书之成。出于汉儒掇拾。如曲礼,内则,杂记等篇。其失伦次者多矣。特先儒每归重于大学。故如是再三改正。而不暇旁及于彼耳。乌得以此为异哉。自庚申相约于杨山。已过十年。天道亦变矣。崇礼敦义之谕。又已甚矣。愿士仰一奋大勇。出幽迁乔。回头转脑。以为吾道之光。若失今日则悔之无及。盖吾家于异学。无幷容交修之理也。

答李伯祥征明○丁未六月二十七日

编辑

谕及祔祭。虽出于事势之未遑。第其中间当有追行一节。而又已蹉过。则要须于祥后行之。尝见朱先生答陆子寿书曰。必不得已而从高氏之说。但祥祭之日未可彻去几筵。直俟明日奉主祔庙。然后彻之则犹为亡于礼者之礼。此乃论礼异致。虽非追行之本意。今日之事适与之合。而实为先儒定论。恐当依此检行。然其曲折必须略加斟酌。方始无碍。卒哭祝中𬯀祔祖考之文。当移用于大祥祥事之下。前期告祔一节。当行于祔祭已毕之后。若祔祭将行而先告祠堂。则本条元不著。恐不必行。亦所不得已也。继曾之宗。固当以其世数自称。而若乃祔祭以后称孝子及吉祭非仲月。俟禫后逾月而行之意。具见疑礼问解中。可详考也。鄙见如此。正亦不敢自以为是。幸博访知礼者处焉。

答李伯祥己酉

编辑

所示服制。尝见沙溪于黄冈之丧。奔哭栗谷为服大功云。由是观之。居忧与否。非甚可疑也。吊服疑衰十五升。今难卒备。似当以白布深衣代之。而首绖腰绖用腮麻之制。冠则亦稍放礼经为之。第此从古之礼有如是者。今之行服不免异同。幸惟详察而酌处之。既曰用腮麻之制。则其绖以熟麻可知。冠则已见通解续丧服制度弁绖注。恐非屈冠之谓矣。葬后除服。明见诸说。何可以此服添引年月乎。更加参商为妙。

答李伯祥庚申十一月四日

编辑

兹承复疏。且审比寒。佥孝履奉几支持。不任悲慰。所询变节谨悉。诸意所谓难行虞卒哭者。实今日哀家肯綮处也。鄙意虞卒祭。虽曰殷祭。实此国家所停大中小祀之类。吉凶相反。有若南北。既不禁葬。又必无禁葬祭之理。则一依常礼行之。似无甚妨矣。如必以为未安则依丧服小记既葬而不报虞之文。营葬立主而先告其由。退行诸祭于大丧卒哭后。不无所据耳。抑愚有一意焉。小记又有所谓报葬则报虞卒哭。又俟三月之说。虽稍不衬于哀家所遭如来谕者。今若只行三虞。而退卒哭及祔于大丧卒哭之后。其于安私神重国恤之道。似乎两宜。幸加详思而处之。千万。甲寅往复于尤丈一纸亦呈。以备审择。

答李伯祥十一月九日

编辑

垂示礼疑。当初鄙说。只将吉凶两节参酌而言之。昨得君辅书。有五礼仪云云之语。殊觉分晓。第恐中间历朝或有随时改议之事。为恳赵令汝吉使问国家前头当行腊享大祭及各陵正朝祭与否于其兄宗伯以示。时未还来。盖鄙家亦有亡儿祥事故也。大抵若从五礼仪本文则三虞卒哭并当依常例行之无疑。惟反哭节次。用左揆所论尤似慎重矣。或曰自上虽以内丧之故。即行大中小祀。而为臣子者恐难遽同于国家。以行殷祭。此说亦极有理。但葬礼既以无禁而先行。则三虞自系葬后。丧祭卒哭虽曰渐吉。犹非时祭之类。而又与当初混论于大丧者有间。恐亦可以无禁而行之。盖如古礼君丧三年之内至废私丧大小祥。而沙溪先生以为国恤卒哭后既许大小祭祀。则私丧大小祥未知其必不可行。若如或者之说。所谓大小祥将终不敢行于三年之内也。如何如何。尤丈闻方住万义。山陵数日前左揆领诸地师。来审健元陵崇陵各一处而去。又闻当看昌陵近处。时未得详矣。更冀完襄大事。以副远望。不宣。

答李伯祥己巳八月

编辑

一书奉慰。讫未自遂。前月承季氏来访。始知其间居夷气况安适。且愧且慰。第闻近日输取纲目,朱子大全两帙。纲目固为格物致知之学。而晦庵宗庙百官之富。都在大全中。要非潜玩数年。难以见效。未知左右其果何以用力耶。大抵云论工夫迟速。士君子固不得不染指于此矣。然以愚揆之。莫如时取旧读论语,心经等书。默玩而深体之。所得尤觉真切。亦足以了得丧而齐忧乐矣。如何如何。鄙夏间婴病几死。今始来到金川陇下。恐难自还。无足深道者。先夫人志文。已与季氏商量。庶不至大欠也。千万更祝以时加爱。它不敢及。唯在心会。

答沈士磬别纸己酉

编辑

往岁邂逅。知哀夙有美质。意欲共学而未遂。盖限以地远也。今承所谕。乃于居忧穷僻之中。考据礼文。咸得肯綮。尤切感叹不已。虽以𫍲闻未克有所开析。而实望继此不替质难。少酬宿意。千万勉旃。秋后欲更定居坡山。正是海便经由之处。则音信似易于京口耳。

答沈士磬癸丑六月

编辑

顷因任大年奉一问矣。此承耑书。凭审近热。侍学并胜。慰荷不可量。采前月旬后。方归栗寓。惫顿沈痛。今匝一朔而尚未有瘳期。以此不能自力于书册上工夫。只觉怜叹而已。四子重绎之意甚善。然其要只在辨志。若以求利禄工声病之心读焉。虽加百倍之功。恐无所益。千万勉之。前来讲目。欠苦未报。今始商呈。如有未安。幸亦回示之为妙。

答沈士磬甲寅五日

编辑

旱热此甚。未委侍学并胜否。仆春间又值大忧患。赖天之幸。老人儿辈次第苏歇。私喜如何。只是闵氏查事。尚无究竟指挥。一味惶闷而已。示喩祥祭。京中亦或有直行者。或有略行奠礼于其日。而追用卜日法行大祭于卒哭后者。盖后说乃栗,沙诸贤说也。婚礼则卒哭后许令大小官皆行之。固无所碍矣。鄙家通津之计。因病忧不遂。秋间又不无上游之意。飘飘行踪。未知果何底止耳。曾闻贵庄在骊江云。其地名为何。幸示破。有欲略知事矣。

答沈士磬七月

编辑

屡承惠书。凭见力学养老之意。此正吾辈今日事业。而如我者亦不能得焉。一慰一愧。鄙脚行止。乍因筵席陈白。前头或有退待门外之举而姑不定耳。别幅示意。益令人耸叹。第果川有罗硕佐者。故海牧星斗之子也。上书言此事甚切。亦有数人继之。而朝家一以忌讳处之。将来此等路脉势必断绝。尤足痛恨耳。朱书所谓选人。如今生进之类。小使臣。曾闻为阍寺之类。亦未能明记矣。京中士子皆于国恤卒哭后仍白带。外方恐无所殊也。

答沈士磬戊午四月

编辑

前复书。中滞洛城。今始承读。使人忻释。若接清眄。其何幸如之。未委信后渐热。学履启居佳胜否。驰想亦切。自任许诸公决科以来。虽微示意。已知左右受困于父兄乡闾之间者多矣。今番乖忤。不得纸奉尊庭之诲。而假令得竭其忠告一如雅旨。恐无言下夬从。后不变动之理。而况此事本末。亦自不无其义。如前日所以奉报大年者是已。何可与高年严君。自为撕捱。以取末流之谤囮而不敢辞乎。第于其中必须财量义理。不至为一向冒耻徇利之归。正是吃紧处。切愿贤者之加之意也。盖大年为亲赴举。非甚不可。而独今科三罢三复。虽俗人之稍有志槩者。亦皆留落不前。尹子仁至请族人限此科不赴。而大年乃反犯之。此诚可惜矣。两事兼治。心劳力弱。固知左右有不胜之忧。而目前道理只得如此。唯在读书饬躬。随分体当。以尽吾职分而已。更冀勉旃。

答沈士磬辛酉二月

编辑

前书益见情势之难安。不任嘅想。第以古人所遭言之。诚有十倍于左右者。惟在安心静虑。随事致力。使孝养之道为学之意。幷行而不相悖。是所深望也。此间行止。适当山陵。不获已欲为到城申辞之计。未知毕竟何以出场。殊非细忧也。

答沈士磬癸亥七月

编辑

年中惠书非止一再。而率缘匆扰未报。其六月十日所抵者。得见于东归之后。益觉忻苟非寻常比也。秋向深矣。不审侍下学况对重否。采固知此行无益于时。有害于身。而只为君臣大义。不可终始撕捱。又意其间或有一分收拾挽回之理矣。果致跋疐。走归杨寓今已三朔。足以惩前而毖后也。奈何奈何。但念世道大乖。论议溃裂。其势恐不止于东西旧辙。则此虽初非鄙人所与。然而回顾平日必欲打破党习之心。背驰已甚。使人愧汗沾衣也。顷日汝谐归言左右所患非细。未知今已勿药否。计欲趁中秋归扫先垄。可得从容叙讨。惟是之侯耳。

答李载叔乙卯

编辑

仆因骊江侨居有故。不获已历投杨邑村舍。固非为久计也。中间累腾台章。亦有罪重律轻之说。兹以苦待后事。汔无信息。要必早晩一行过岭也。只当任之而已。晦迹自修之谕。正符鄙意。且观古人多于如此时节。动心守死。逊言力行。以底于成立。斯岂非今日吾辈所取法者耶。千万勉旃。第观贤者素善病。难以循常用力。朱子于答徐居厚书。退溪于答南时甫书。已言其方。然此亦从极处云云。苟不至是者。自宜斟酌加工。无所不可也。如何承。欲乘日和一来甚跂。但未卜其间果能安坐否耳。

答李载叔丙辰

编辑

示喩事亲之道。既不可一向顺其意以自便。又不可咈其情以致父母之不安。或乘间恳禀。或因事曲行。要得其正定底道理。方是致孝节度。至如不贰过之询。此乃颜子事。非可易能。然在学者自当随分用力。左右亦尝闻朱夫子知如此是病。便不如此是药之说乎。此正不贰过之切要处。持戒既深。且主以庄敬持养之法。时习而不懈。早晩必有其益矣。所读学论今到何卷否。如已十分理会。择其中最紧者因书相讲。恐又不可已如何。仆今将移家原州长山近地。距骊府十数里。倘蒙早晩一访则甚幸。但至冬以后当往海西矣。

答李载叔戊午二月十日

编辑

采菽水粗保。无非幸者。第以衰齿转加。精耗特甚。回视日前相聚时。几争十年气力。其将于此而做得何等事业耶。冬间不得已独自勘定小学读记。今及大学工夫。愈觉艰若。恨吾载叔之远滞。不克参同商量耳。盖明仲,直卿诸人有约不能相践。似为病故所牵掣奈何。示喩祖母正服。固是不杖期。然家礼此条本以父卒祖在言则非其伦也。且宋朝虽因武后之制。使父在为母亦服三年。而至于祖在为祖母服。只依服制令齐衰杖期而已。其称正服之义。盖此实自仪礼父在为母推之故云云然也。未知如何。蓬瓮议论之异同。固难的知。揆以愚见。俱似未有晓然者。要在早晩合席。以究其致。诚不敢载之远书也。卷室北上之计。能无罣碍处否。不任向菀。

答李载叔五月十八日

编辑

大学谨已整顿一番。第与小学读记。皆无写手。时未成净稿。以得求正于朋友。亦令人挠菀。祖在服祖母称正服之疑。以丧服义为母齐期条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之义推之。虽曰屈而为期。直是疏所谓欲尊归其一者。乃其本义。故曰正服。有若初无所降然尔。知此则知为祖母之说矣。但杨氏图式云齐衰三年。降服父卒为母。又云父在为母。乃降齐衰三年而为杖期。以此观之。当是降服。然经传注疏无明文。徐当考正。兹不敢质言也。气质之说。苟以或问讲义大体看破。不惟高明所论为能得其旨。朱夫子诸说。首尾皆原从气之一边说去。本程子气清才清之说无可疑者。但陈氏变所谓气之纯驳而以质言之者。实亦从序文气质之禀一段详细分配。因谓知行之意已寓于此。则亦以清浊粹驳同归于气。不如如此说下之明白缜密。自有其义。盖其合而言之。质在气中。分而言之。气自气质自质。本无大异。而况或问亦有所赋之质。清者智而浊者愚。美者贤而恶者不肖之文。正从纯驳中出来。决非相悖者耶。气清质不粹云云。想左右乃于读记旧本取之而为此论。然此乃李友厦卿昔所质问于尤庵者。非采之言也。惟是顷岁沈明仲疑陈氏说。一如载叔今日之旨。亦尝往复尤丈而无甚定论。最后来访于杨江。相与面究其本末。略成一段。以代厦卿之说。兹用别誊仰呈。幸赐商示。大抵气质知行之说。始于北溪。终于退溪。夫岂二公者不知朱子之意而强为异论耶。鄙见如此。不审是否。亦宜有以复之。家礼疑义两纸完内。其间颇有与标题不同处。不敢遽合。兹欲早晩洎吾载叔更详其衷而不可得耳。

答李载叔庚申九月四日

编辑

远惟秋清。侍旁学履珍胜。书中云方下手于中庸。未知厥后看得更进一格否。此书是终身事业。非可以略读一番。有所究竟。望须早晩吃紧用力。庶几异日合席。真有相发之益也。示喩为学不诚。惟当责之以真实刻苦者。固为正论矣。但其责之而终不能自致实功者。随其人品事理。晓以不可两失之意。亦救弊不得已之论也。盖此一义。有非明斋之说。其意已见于栗谷先生要诀末章。不啻丁宁。然愚见则异于是。凡立言教人与一时问答。煞有不同。程朱二夫子于尹和靖,黄勉斋之徒。犹以亲在为重。未尝使之轻辍常试。况其下者乎。至于传注之间。劝讲之文。无一以时俗场屋之事。謦欬于后学者。至谓吕东莱编近思时。不载科举坏人心术处为可痛恨。则其大义所系岂不然耶。曾闻鲁丈学问或以赋论等体。课试诸生。愚尝言其非宜于明友。当时言下称是。后闻以史学时文委其弟教导乡秀。而自授经训。以为差可人意。不谓其见犹未得尽转。似亦坐于笃守要诀之说。区区管窥本来如此。故终不敢为人开此捷经。而唯于其被老人煎迫者。不免对云兼治无妨。要必以此学为主而已。不知载叔更为如何耳。第今更化设庆。举国奔波。惟左右能自下帷有味乎。圣贤之书。此责甚重。非应世诸君所可比。切乞加意以恢大业。苟为不然。安知其不以此反见笑于朋友也。深衣诸说。适因悲愦未暇细考。容俟后便。

答李载叔辛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编辑

示喩子路闻过事。如此体验。亦可谓大段会省察也。若其所发先后轻重之分。固难率易而言。尝见朱子论明道以谢上蔡因闻玩物丧志语。汗流浃背。为恻隐之心云。惟是有恻隐之心先动。方始有羞恶。以此推之。子路之事恐亦如是。因向喜情上大转了。盖其学已立乎正大高明之域。而又其平日以改过不吝自负。故闻过之时。其心怵然不觉直从这喜上发出来。非如今人先会悔责底意。然后始知其喜也。如何如何。三年之丧齐期服尽后参祭朔望则当哭。旁亲重服者之忌。似难每哭。或因家礼所谓远近之说而处之否耶。不敢质言。尊丈不拜之说。自是理当如是。惟夫则以妻为敌体而拜之。乃退溪训也。三从兄弟恐皆入尊长之例。至如诣尊所之礼。乃致敬之道。尤不宜用于卑者之丧。似当待执事酌酒略受而还授以奠耳。采病与岁积。踪迹之难。又倍前日。第增闷蹙。千万俟早晩面讨。

答李载叔丁卯八月二十三日

编辑

承七月念后书。乃审奉亲西下。行色匆迫。使人增虑。远惟秋清。侍庆学履万福。采到此已半年。结茅买田。以为终焉之计。但与大路密迩。虽于今日亲旧疏阻。不至有纷扰之患。自觉甚乏幽僻意趣。是为歉然耳。曾所询及务实世道之弊。正获我心。不任敛衽。今则果经罗,韩诸人作一大𬬻鞴。拣列破绽。殆无馀蕴。此竟何事也。第用咄咄吁恨而已。读易疑目。岂所敢知。每欲一番究极本原。而病昏未遂。恐负此一生。念之悚然。兹以所商文义奉复。惟俟裁量回教之也。五月书云欲因习字持心。此事明道,晦庵言之亦屡矣。然自是随时一法。非专以此为存省大法也。去岁左右借心学旨诀以去。其能誊置否。治心诸说皆在其中。无非良方妙剂。而惟程子习能专一时方好之语。最当持守。验之信然。幸载叔于此。更加用力如何。此间京外从游辈。欲就溪边作小精舍。以便讲习。只冀早晩一来相与温理旧学。无徒如前书辞意也。况坡山自有先陇亲戚。非他地比耶。千万所望者非细。益懋大业。少勉远忱。

答李同甫别纸庚申十月六日

编辑

近思篇义之说。昨日略报。盖详来谕。欲据朱子与东莱书。以破士元之论。诚似明确矣。但其分注诸目之不见大全。以中庸跋纲目序通书后记之类折之。终有所不可晓者。兹考语录中论此书者。其一条有曰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又其下曰近思录大率所录杂。逐卷不可以一事名。如第十卷亦不可以事君目之。以其有人教小童在一段。是皆出于先生所论。而其所出入于分注者。正与东莱书意相同。窃意此跋初无分注之文。故其于答人质问之时。只因其大义而随便各说如书语之说矣。厥后恐贻学者之辨诘不定。遂就本书先作此目。而未暇收录于家稿。以致如是焉耳。如后人文字编集。亦多详略不同者。不无此理矣。盖观分注诸目。虽不能尽包许多义理。实如语录第二条所论及士元当初所以起疑之端者。然视诸书语各说或出或入之旨。大煞精约。足以提纲而絜要。则有非平岩之所得为。况其题辞类皆遵仿此说而少变之。其主从宗支自有不可诬者耶。鄙见如此。不审左右以为如何。雅论所及。固为顿授第与东莱书。虽有道体出处二目合于分注之语。此则在于语录亦无恐难专以为主。而若果寒泉次辑时共定分注者。又安有东莱既没之后。先生所言载于语录者。太半与本条参差之理也。幸更有以商量见教。

与李同甫别纸辛酉六月二十九日

编辑

夫有天下国家者。于其前代之臣。苟非道义风烈实关于万世者。未尝轻加追典。考诸史牒其亦罕矣。顷者大老之请加褒崇于圃隐,潘南二先生。其义甚大。盖我东方繇胜国以来。两属华夷。终自托于昏媾。以取其危辱而莫之知耻。及至二先生之出。始能启告其君。背胡元而归大明。后又相继上书。斥退元使。以明攘夷狄尊中国之大义。为东方万世之倡。是以我太祖首举此义。回军鸭江。而宣庙以斥绝倭书。被兵几至覆亡而不恤。至于孝宗大王不量国势之弱小。锐意修攘。庶几穷泉之底阳德渐昭。而不幸中道昇遐。然则大老所谓此人有功于东方甚大。又曰使东方知有礼义者。皆某某之所为者。盖为此发。而亦冀当宁有以深明于此义故也。不然前代人臣之各自尽言。效忠于其君者。何所大关于后代。而必欲追奖而并美之耶。然圃隐之被奖。正当皇明御世。国朝启运之日。所谓攘夷狄尊中国之大义。殊无得而深论者。其重只在于为高丽伏节。撑柱五百年之纲常。则理势固然。而其义实有未尽者矣。及至今日冠屦变易。举天下而为左衽。况我东方明有列圣所秉之义。不啻炳炳焉。其为圃隐追典。不得不出于此。而并及于潘南者。时义然也。且尝闻大老之馀论。以为论其道学。潘南当为圃隐之亚。而论其大义则视诸圃隐有加而无逊。实以始不署名。卒乃三次上书。以至殒身而不少悔者言也。其为义理。有关于今日者如此。而大老还山。事迹未彰。窃恐荐绅言议之间。犹未尽烛于其义。而班于一时尽言效忠之类。兹用𫌨缕。幸左右一诵于副学丈。俾无所误。千万。昔程太中上书宰相。请谥其先祖。苏子容上书神宗。请刊其祖诬于实录。以此观之。虽复直告于此丈。以明大老之意。似无所嫌。直畏时讳而有所不敢也。并惟谅察。

答李同甫辛酉十二月五日

编辑

前书想已垂览矣。腊寒方厉。侍学更如何。采嗽证转苦。遂成坐哑之人。儿祥又迫。怀事惨然。诚所谓不如无生者也。奈何。示及浩然章说。初欲奉对。昨始详之。非愚所敢妄论者。兹用略告焉。尝观先贤于往复义理之间。苟非出处礼文切于时用之类。则鲜有以一纸而两询者。盖以问者之意既不专。而答者之义亦无所当也。若其往复之后。又使一人商论其彼此所见则宜亦有之。今此禀目。本于宋君误称尤丈之意。则其终辨析之责正在长者。采以旁人。何可经先论断耶。前日中庸疑义。亦坐于是如。欲使我必献其疑者。幸俟并得函丈之报。然后更相告示也。鄙见及此。不审贤者以为如何。

答李同甫别纸丁卯五月二日

编辑

喩及近日事。区区既不能断定。又不欲提起。人或疑以依违两间。而亦不敢分疏。以此心事形势。诚不宜轻出一二未明底议论。自投于千百是非丛中。以为推波助澜之资。而乃蒙贤者屡垂勤诲。必欲使我有所云云。兹谨略告鄙意。幸加察焉。今日所以纷纷者。只为鲁丈有江都不死不绝黑水两段耳。江都事则鲁丈所遭可谓狼狈。而后来自靖尽是明正。尤丈亦既许以为友。则恐今不当追咎矣。不绝事则鲁丈于凌驾朱子及我国诸贤。只谓之过越。于服制议论。只谓之轻脱。恐皆未尽其义。虽被当时尤丈之疑斥。亦无甚异者。然而到今必欲断以作一别人为世道害。有若附彼而背朱子。此则尤丈之论太过者也。至乃以狼狈而谓无可死。反乖鲁丈自靖之义。以未尽而谓皆合道理。欲与先见之尤丈相抗。此则子仁之论甚惑者也。以此言之。鲁丈虽有所失。然于江都事既自善处如此。则当彼稔罪之后。必能深引已过。无容他说矣。惟尤丈,子仁方生之论。莫与勘当。一则以其子之不言彼恶。谓当有害于世道。一则务为推隆于先人而不恤其外。世皆疑以各挟私意。而两家自谓有道有义。门生亲旧左右扶植。必以邪正相命。此今日斯文国事所以败坏而不收。至于罗,韩二疏而极者也。愚意鲁丈之失虽似稍轻。还他未尽。尤丈还他太过。子仁还他甚惑。又必打破邪正之说而还他有得有失。然后可以略定。如何如何。所谓不肯明言者。鄙意本与尤丈同。先契一段左右又以为必欲与尤丈分过。或曰必因权家议论而误。右尹诸子于黑。一向称冤。皆不敢知。然既曰斥彼则虽不能深恶而痛疾之。独不申规其子而略恕其父耶。但尤丈意见自来非鄙拙所及。有难质言。要在更加商量也。至如二疏得失。昏忘比剧。无以逐条𫌨缕。惟觉罗多怨怼侵害之意。韩多夸诞凌踏之象。不趐对手。亦其屈伸深浅之势有以致之耳。无足怪者。所论诸说大抵得之。然左右亦不免坐在这里恐难大正。而况此事已成党论。莫卞其雌雄。究极本原。实从诸公平日学问心地上出来。其欲苦口强定于一时。以为某是某非者。可谓妄矣。盖自家虽曰义理如此。闻者视为私党。无补于世而有害于身。尤丈,子仁尚不能见信于人。岂论其他耶。是故为吾辈计。唯当于此各守所见。而勿为已甚。一味讲学明理。以善其归趣而已。盖鄙意梗槩。贤者亦已稔闻。如书中所举则尤不欲更费辞说。特以前后勤恳之意不可恝然无报。略控如是。更乞加閟。毋使垂死之境。因左右而横遭拳踢。亦非细事也。

答李同甫戊辰十一月二十三日

编辑

积雪弥山。怀人正倍。不意耑书。因谛严寒。闲居侍学披玩以还。慰荷靡量。生近又感痛未艾。第以得蒙恩递为大幸事耳。示喩谨领雅意。惟鄙初心。岂有相外者哉。牛溪事则固知无关于左右矣。只是论鲁丈一段。虽曰为师卞明。恐于己分彼事。未必允当。况其所以卞明者。致得无限节拍。与本意背驰甚矣。此不得不出于一二奉规者。要亦勉厉增益。庶几桑楡之计而已。幸同甫姑置世谤于度外。自今一以心究古经。脚踏实地为主。先立乎其大者。而自外许多议论是非。不以置于胸中可也。如何如何。尤丈别幅亦领。固宜如此。但闻与赵同枢诸书语意参差。且成门之怒尤在沧浪。章甫之愤实深鲁西。未知此等卞释。其能得力否耳。似闻德涵得除杨郡。想必及山陵上来。殊可为幸。领台铨相当此败局。何以善后。使人夜不能寐也。

答李同甫庚午正月三日

编辑

向蒙委顾。出于积阻之馀。迨切忻荷。别来岁换。缅惟侍学并福。大祸之馀。相对凄惨。固不暇罄吐所蕴矣。窃覵左右益以世道交乱。恶言不已。又无斯文长老痛加斥正为恨。是固然也。但念今日孰能任此责者。假令妄开一喙。其何以回狂澜于既倒耶。曾于畏斋李相家见周武陵为容斋状。以为公尝指己卯人为自取。想其时议论大槩如是。虽不知后日所谓公论者。以今准古。其果有所间然。而容斋尚不足卞。况于今世恶言乎。吾意贤者同门诸人。若能相与勉学。以至道明德立之域。如牛溪先生之晓石潭院儒。则其有追补于斯文大矣。恐终非区区慨伤之可比也。如何。凭便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