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五十五

卷五十四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五十五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五十六

雜著

编辑

矯病說

编辑

看理不專一。而無沈潛玩味之實。着工不接續。而無端的用心之實。

進脩之方。莫要於察病加藥。朱子曰知得如此是病。卽便不如此是藥。愚受病甚多。所學不進。然其大段不出于此。玆敢揭諸座隅。以助警省。

中庸費隱說

编辑

道者。事物當然之理。實兼體用而言。故曰費而隱。費者。事物之理無所不在。而見於日用之間。故曰用之廣。隱者。其所以然之理。雖亦不離於此。而非耳目之可及。故曰體之微。此何以明之。朱子釋第三節曰。莫非此理之用。所謂費也。又答董銖之問曰。形而下者甚廣。其形而上者實行乎其間。故曰費。是則以是理當然之實。屬之於費。而其所以然者。正指其上面一層。乃理之源頭也。夫君子之道。無物不具。無處不有。故自夫婦之所能。至於聖人天地之所不能盡。而又推之於鳶魚。莫不各有當然之則。如夫之義婦之順。聖人之聖天地之大。及乎鳶之飛魚之躍者。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而偏滿昭著。見於日用之間。所謂費也。然而更就其中。夫婦何故而用義順。聖人天地何故而用聖大。鳶魚亦何故而用飛躍。莫不各有所以然之故。而本不可易。是豈人力之所強爲。而其體微妙隱密。又非見聞之所及。所謂隱也。或曰費隱之分。有以形而上下言者。初出於朱子之語錄。而又見於薛氏之讀書錄者可攷。今子論君子之道。遺却氣之一邊。而專以理言。是固無所据依。而又謂之有體有用。然則氣終無與於費。而理亦可以自分體用耶。是何與先儒之說相背之甚也。曰形而上下。卽就有形之物。指其無形之理而言。費而隱。卽就日用之理。指其至隱之體而言。蓋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是則雖曰不得相離。而一理一氣。各有所限。當然謂之費。所以然謂之隱。是則雖曰自分體用。而渾然不見其異。固不可以毫釐牽合。而且費隱由何而有此名也。豈非以所謂君子之道。而是亦形而上之道。夫旣曰形而上之道卽君子之道。則豈可復以形而下之器。謂有所參亂於天命之實理。而旣曰氣無與於君子之道。則理之自分體用。抑何疑歟。乃若朱子之意則世采竊詳之矣。其所謂費是形而下者。隱是形而上者。實非正釋經文。而偶就事物與理而對言也。何以明之。本條或曰李丈謂費是事物之所以然。某以爲費指物而言。隱指物之理而言。曰這箇也硬殺裝定說不得。須是意會可矣。以物與理對言之。是如此。只以理言之是如此。看來費是道之用。隱是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見處。又其下一條曰。形而上下。就物上說。費而隱者。就道上說。以此觀之。某人所謂費指物隱指物之理者。正是朱子所謂形而上下之分。豈非偶就事物與理對言之驗。而看來以下方是正當道理。然則朱子之意自無可疑。而薛氏之失。有不足論也。曰是則旣聞命矣。吾子以事物當然之理。全釋道字。而其下又以是理當然之實者。只屬於費何也。曰道者。本以天理之當然而有此名。故專言則事物當然之理。卽所以釋道字者是也。偏言則此理實行乎事物之間。卽所謂當然之實者是也。蓋其所從而言者雖殊。而其義亦莫不各有攸當。世采豈敢爲疊床之語。而以重吾之罪。滋人之惑哉。

初謂費隱只可以理氣分言。偶看本章小註。或以形而上下問費隱。而朱子答之曰。形而下者甚廣。其形而上者實行乎其間。而無物不具。無處不有。故曰費。因此反復思之。似只以形而上者。自分體用而言。繼讀章句。見有莫非此理之用。所謂費也之語。又考大學或問說所當然所以然之處。知其與此實相表裏。而後遂改前見草費隱說。其意大槩如右而未畢也。適閱退陶文集。其答禹景善,鄭子中之問說費隱者。其詳一與鄙見相合。有若預爲今日之論而發者。又見聖學輯要論理氣末段。有理有體用之說。其視退陶。可謂益分曉矣。予於是頗幸鄙見偶爾不背先儒之旨。遂畢其說云云。世采復識。

主一說丙申十二月

编辑

嘗以程,謝,尹,朱四先生論敬之說。不無少異。竊推其義而且驗諸心。則程子主一無適者之謂。其於衆理。尤似有長矣。整齊嚴肅者。主於外而兼於中。常惺惺及不容一物者。主於內而兼於外。蓋主一無適者。總內外而合言之。已自包括數義。只是在人尙不易曉。故諸先生各復發明一例。使人以有端的用心處。而唯畏者亦通論別法。益爲有力焉。此朱子所謂整齊。尹,謝之說更分撓。勉齋所謂四者皆是有所畏而然。其意至此始相貫也。然規摹之大而無不盡。工夫之約而無不至。莫如主一。其整齊嚴肅常惺惺不容一物如有所畏者。俱不外於主一。而主一者卽所謂敬。若是則雖曰此室四方皆入得。此是當面正門。學者其可不盡心於斯。以有所得耶。

滿腔子惻隱之心說戊戌七月

编辑

腔子之外。卽於天地萬物。指出惻隱之理焉。其間生意周遍。無所不在。是所謂與我同體。而乃有莽莽蕩蕩無交涉之說。其故何哉。蓋天地本以生物爲心。而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本心。是以人之一身。惻隱之心。充塞貫徹。無有不至。今若只就此理眞切識得。則不待它求。便與天地萬物一體。更無表裡之分。而生意渾然也。或乃不察於此。直欲汎以與物一體之意。爲夾雜說。是乃朱先生所謂莽莽蕩蕩。而與己漠然不相涉者矣。夫人苟能自以惻隱之心推之。則雖天地萬物。將內外無間。而不害爲一體。徒知其永之於天地萬物。而舍此至近之理。將物我無干。非所以爲一體也。然則學者於此。其可不有以明見而深體之哉。

葬法昭穆說丁未十二月三日

编辑

世之葬法。有以男左女右爲次者。未知所昉。而朱子初年葬劉夫人。亦用此說。有以考前妣後爲次者。未知所昉。而退溪先生於樹谷庵記。敍其先世所葬。亦用此說。蓋男左女右之說。雖或不免如此。傳曰神道尙右。又曰地道尙右。而朱子後來答陳安卿之問。已有定論。不容更贅。若考前妣後之說。亦似不安者。以神道論之。都宮昭穆之制。太祖居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古今祠廟位次。固莫盛於此矣。以地道論之。山勢後高而前低。北上而南下。乃天地之理。而今必反易其常何哉。蓋嘗考程子葬說。有曰葬之穴。尊者居中。左昭右穆。而次後則或東或西。亦左右相對而啓穴焉。又其下穴圖。以穴一居中。券臺居前。穴二居左。穴三居右。其後穴四穴五以次而南。又遺書以爲安穴之次。設如尊穴南向北首。陪葬者前爲兩列。亦須北首。各於其穴安夫婦之位。朱子亦曰今人呼墓地前爲明堂。嘗見伊川集中書爲券臺。而此數說皆主墓居中。子孫左昭右穆。其後或東或西以次而南之証。而亦無尊前卑後之義。又考周禮冢人。有曰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爲左右。註先王造塋者。昭居左穆居右。夾處東西。凡諸侯居左右前。卿大夫居後。各以其族。疏曰先王子孫爲畿內諸侯王朝卿大夫士死者則居先王前後之左右。則此一說獨爲主墓居中。子孫之尊者居前。卑者居後之証。而其所謂尊卑。與今考前妣後者。位同而義絶不同。尤不知其何所據也。蓋冢人之法。通乎前後。葬法之說。只用其前。固已逕庭。而至於主墓居中。子孫昭穆以次而南則殊無異致。今之族葬者。恐當以此爲率。而夫婦之不能合葬者。亦當推此。則是將不失古道。而庶正俗失矣。世之葬者。往往不深考義理。取辨於一時之勢。例致使夫婦尊卑之間。有多少不盡分處。甚可惜也。余故作此說以曉之。

酌定祭饌圖說爲尹子仁作。仍示徵之。○庚戌正月十八日

编辑

 

只設一分饌。以見他例。若其祭儀。自當一遵家禮。故玆不別論。

按俗饌之與禮不同者。亦自有根據。蓋共一卓。出於儀節兩位並設圖及五禮儀大夫士時享之制。油蜜果中朴桂,小朴桂,藥果各四器。散子,茶食各五器。文昭殿用六色。山陵用三色。以盞居中又連奠三盞晝祭用燭文昭殿等節襲奠亦用正果出於五禮儀。文昭山陵之規。鮓五禮儀誤以鮓爲醢。今俗仍之。膾,佐飯,淸醬,雜炙,切肉,肝納,餠,蜜餠,菜等節。出於常饌。俗尙滾同。猥雜無所定限。恐終不可不正以家禮祭式。但蔬菜之不言某品。脯醢之並設。又見卷首圖魚肉之不言生熟。必參問解。乃能整頓以滿本數。此節要訣,備要皆不準本註蔬菜,脯,醢各三品之文。今依問解所論用熟菜,沈菜,醋菜各一器及脯,醢,鮓各一器以當之。蓋醋菜並見要訣。鮓非但世俗所重。已見墓祭附註。東萊家範無則依書儀代以膾殽等亦可矣。肉魚要訣雖用生。而問解所論尤爲的確。故從之。且如佐飯,淸醬。飯床之至要。雜炙鄕居之或然。旣見于要訣備要。似當酌採以從時品。佐飯,雜炙並出要訣。淸醬亦見家範備要。蓋佐飯當合設於脯楪。淸醬當代醋楪用之。雜炙當參用魚雉。方爲得宜。而其餘謬節褻味。非可盡循舊俗。以背禮制也。禮不用膏煎之物以祭。且於諸書無所見。故蜜果不敢擅加。但大典已有勿禁之文。而退,沙諸賢亦多不免時俗云。如以平排一二器。參用於果品本數。則或不至大妨否。正果同。或曰以古則鮓,醋菜,佐飯,淸醬,雜炙。似違於禮饌。以今則湯色之不五。炙串之只一。切肉,肝納,餠,蜜餠,菜之美切而不用。深歉於人情。吾恐其參差矛盾。徒爲半上落下之歸也。曰不然。所謂禮制之不可變者。正指果六品。蔬菜,脯,醢各三品。肉,魚,饅頭,糕各一盤之類是也。諸品非但遵用家禮者如此。家範饌品亦同。蓋宋朝禮俗然也。今距宋堇堇數百年之內。禮俗大體。恐不至甚異。若食味肴品之不能悉合於古者。是亦隨時從宜之道。何不可之有。蓋如省牲。家禮以爲特殺羊豕。而今俗不免買魚肉於市。麪食附註以爲餠饅頭。而今俗乃代以濕麪。事文類聚湯餠。濕麪也。又曰。凡以麪爲食具者。皆謂之餠。然則濕麪亦與餠不甚相遠矣。其大者如此。則鮓,醋菜之間設。佐飯,淸醬,雜炙之參用。即朱子所謂以常饌代俎肉之遺意。固無足疑。而雖有好古之人。務爲一從家禮。其能不爲買魚,肉,濕麪者乎。至於五湯衆品之說。一則嫌於國家。一則歸於豐䙝。反復思惟。深所難安。而然亦先正時賢之或皆不免者。誠不敢率然究論其得失也。愚之爲此。只欲因家禮本數。參酌時饌之有稽於諸書者。以遵文公之制。而備一家之用而已。若其或全泥古。或偏循今。要欲不自得罪於時俗。則亦何苦而無事生事。嘵嘵至此哉。

後說

编辑

夫生民之爲德。莫大於報本而追遠。然其名分愛敬之實。儀章度數之文。粲然具備於儀禮,家禮等書。且有家範,儀節,雜儀,要訣,備要之屬。旁通鄕俗之制。則孝子順孫之有志於斯者。固可徐按而謹行之。非所徧擧以犯疊床之譏。而今特取其流俗之痼弊不可不一正者。略陳于左。庶幾吾宗必先有以懲其故習。共改舊例。上以達於大宗。下以及於繼祖繼禰而無所不推焉。蓋所謂痼弊者。人不爲學。故識見茫昧。家不習禮。故私俗纏繞。殊不知奉先之道極於時享。實乃孝養之本。誠敬之至。而只欲歸重於忌墓生辰之類。吁可悶歎也已。親旣死矣。三年之喪又畢。耳之無聞也。目之無見也。凡爲人子銜恤茹痛。所以自盡其追養之心者。惟在於祭之以禮。是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爲之立廟奉主。先王定制。而四時則有享焉。朔望則有薦焉。後賢起義。而俗節則有獻焉。晨起則有謁焉。出入則有拜焉。授贈則有告焉。了無一時一節一旬一日一動一事而忘乎父母。尙以爲未也。季秋則有禰祭焉。諱日則有忌祭焉。三月則有墓祭焉。無不有以各極其致。而然其所謂孝養之本。誠敬之至者。惟時享爲然。若乃歸重忌祭。必務多品。而廢時享。則是以一日之痛。而昧終身之慕。歸重墓祭。必謹四次。而廢時享。則是以體魄之所。國俗之久。而忘神道之大。至於生辰之法。以死而生事之。以鬼而人食之。其瀆甚矣。若復歸重於此。而廢時享。則是殆同流於婦孺之情愛。臧獲之知識。輾轉乖謬。莫此爲甚。而尤非達孝守禮之君子所宜處者。韓子所謂宦官宮妾之孝。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正指是也。其爲義理明審如此。乃其心則安於廢時享。不安於廢生辰。而輕忌墓者。無他。在於學不爲禮不習耳。今欲沿流而正本。亦不過反經而已。蓋達乎烝嘗之義。則知時享之最重矣。定其饌品之式。則知忌祭之不敢過矣。採栗谷量減墓祭之論。五禮儀大夫士時享註。雖不明言俗節當行墓祭。而山陵則實行之。今俗所謂四名日。殆原於此。奉先雜儀。亦云從俗行之可也。然則誠難盡廢。惟栗谷所定寒食秋夕具盛饌。其餘二節。只一獻之儀。似亦可採。不然恐有與家廟並尊之嫌矣。○一獻之饌。當用果四色。肉,魚,米,麪,食,炙,酒各一器。蓋只去饋食一邊。其禮視俗節猶重也。斥馮善創崇生忌之說。以至罷輪祭之規。復宗子之法。近世惟牛溪,沙溪家行此法。搢紳家亦有一二化之者。則事神之道益嚴。而知孝養誠敬。所當用力矣。夫然後又就所謂時享俗節朔望晨謁出入授贈禰忌墓祭之中。知一遵文公。旁通鄕俗之道。而庶幾無違禮矣。時祭卜日。今不詳其法。張朱所用分至。亦不敢輕議。只依要訣仲月或丁或亥之例。前期三日告廟。其儀當考本文。他皆倣此。○俗節不月淸明,中元。及家範立春,二社。儀節十月朔,除夕。要訣臘代以冬至,正朝。蓋國俗然也。依魏公祭式添荐七。依家範添上元。依五禮儀添秋夕。依要訣添重三流頭。時食如冬至豆粥。正朝切餠。上元藥飯。重三艾餠或花煎。流頭水團。重陽菊煎之類。○出入。諸子異居者一條。依要訣添。○授贈焚黃。採儀節。又依要訣添告及第生員進士及移安還安奉遷他處二條。○時俗正祭外。俗節饌品亦無定式。今擬用本條時食蔬果。亦添酒炙及餠麪魚肉中各一品。蓋小註所謂俗節小祭。就家廟止二味者可据也。○薦新用果穀魚菜。果已見朔望。如櫻桃,杏,李,林禽,西瓜,甛瓜,梨,栗,棗,杮之類。穀如黍,稷,麥,稻作飯。依俗節及家範要訣例並進蔬肉各一器。魚如葦魚,石魚,白魚,銀魚,靑魚之類。菜如蕨,瓜,茄子之類。皆各用鄕土所宜。依要訣因朔節或隨得薦之。曰時享忌墓之分。生辰之非。已聞命矣。第其循俗之失。不作於我而源始祖。先不由於我而制在父兄。必欲裁以正禮則已不無率易專輒之慮。而至於饌品之式。亦有難平者。蓋人之貴賤貧富。有萬不同。其達爲公卿者。雖月行此禮。猶有餘裕。而窮爲韋布者。雖一歲一行。將患其不給。故五禮儀亦有四層之制矣。今乃合而一之。使上不得踰。下不得闕焉。且聞之程子曰。事死之禮。當厚於奉生者。今若硬定祭饌。無所進退。而後世子孫不能謹守家法。或至於死者僅容一卓之享。生者長設方丈之食。以及宮室衣衾輿馬器物。與此大相懸絶。則子將安所救其弊。而視夫朱子所謂已廢之祭。拘於定制。不能復擧。而燕飮節物。漸於流俗。有時而自如者。不亦尤爲未安之歸耶。曰善。如子之問也。其在祖先父兄者。誠亦宜然。然苟追篤嚴敬。曲爲開陳。必以復古盡禮爲正。如孟子之論喪禮。滕文公第二章晦庵之論祭法。或問子孫欲變其家風。以禮祭之。祖宗不曉却如何。曰如何議論差異。公曉得。祖先便曉得。其所從違。不啻明白而鄭重矣。其患下不得闕者。禮不云乎。貧則稱家之有無。雖一飯一羹。固無害於盡我愛敬之誠。而其患上不得踰者。胡氏所謂情雖無窮。分則有限者是也。昔朱子以書儀殽饌十五味爲難辦。牛溪以俗饌二十五器爲過優。先賢遺意。槪可推見。而且自有別致力處。如歲祭家廟祭田祭器墓碑之類。各準世數。必規經遠。則已自不貲。而或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如曾子問。曾子問曰。宗子爲士。庶子爲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於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爲介子某。薦其常事。或以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如內則。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夫婦皆齋而宗敬焉。終事而后敢私祭。或以物助祭如遺書。程子曰。支子雖不得祭。至於齋戒致其誠意。則與主祭者不異。可以與則以身執事。不可與則以物助。但不別立廟。爲位行事而已。或以紙榜逐位祭畢焚之如大全。朱子曰。向見說前輩有如此。而相去遠者。則兄家設主。弟不立。只是於祭時旋設位。以紙榜標記。逐位祭畢焚之。如此似亦得禮之變也。更詳之。或以恩例俸賜均族人。置義田如范文正公。或以田園所收及俸祿聚之一庫。計口給餉如李宗諤。並見小學。是皆所以廣孝養之道。盡子孫之職分者。奚但於祭饌務爲豐褻。倡率流俗。謂此足以盡孝。不恤其他。而以禮揆典。四層之制。恐亦非所深拘也。祭饌雖有四層之說。而至於祭禮本篇及大明會典士大夫條。則使之一從家禮。此亦可見。假令後世子孫不學懵禮之徒。席父兄貴富之業。乘仕宦內外之勢。以恣一己奉養之具。而甚至妻妾之飾奢侈無度。昏喪之需費出靡紀。隨事致美。反復沈痼。不止所謂宮室衣衾輿馬器物。而其於歲祭家廟祭田祭器墓碑特祭獻牲助祭紙榜均族人置義田。凡所廣孝盡職之道。乃反迷昧遷就。幾於漠然無所關涉。則如此者究厥所終。未有不底于顚覆敗亡。而是雖日殺三牲以祭之。其爲祖考者。必將罔有顧歆。誕降凶禍之不暇。夫在聖賢。尙不能爲後人流弊之謀。況愚之於今日。安敢保其輕重人神之弊耶。雖然向吾所擧以勉諸宗者。乃爲其能知勤謹淸介。以學飭身。節儉仁厚。以禮承家。明尊祖敬宗之意。務立身揚名之道。庶幾趾美於先祖。垂裕於後昆者而言耳。其聞此說。豈不爲之竦然警動。惕然戒懼。父詔其子。兄詔其弟。有則改之。無則勉之。非惟誓不以此加諸我身。而益思有以斬鉏根苗。淨洗垢穢。必使永絶其後患。以專心致隆於奉先。則推是以往。曰冠曰昏曰喪。亦當有以一從禮法。況愚又何憂於此哉。遂記其說。以諗諸左右。不識諸意以爲如何。

文廟配從說癸丑四月二十九日

编辑

文廟諸說。始於宋明之際。見於金,熊,宋,程,謝,張之議可謂詳矣。厥後世廟因此釐正。以爲一代之定制。嘉靖九年正祀典條。然而後來公論。未嘗翕然稱其盡善。則是固不容無異議也。蓋所謂道統廟者。出於熊禾,宋濂。其意自好。第惟上古聖神繼天立極。旣兼君師之任。則其欲下祀於天子之學。而班諸夫子者。雖視聖祖所設帝王廟之規。猶未爲的當也。宋濂虞庠以舜之說。與通解釋先聖以周孔者異。所謂啓聖廟者。其用燕禮於顏路,曾晳者。出於金履祥。蓋以路,晳在廡下爲不安者。始於宋洪邁矣。其別祀叔梁紇而以顏路,曾晳,孔鯉,孟孫氏從享則出於熊禾。謝鐸議稱熊去非。去非禾字也。其添以程珦,朱松則出於程敏政。其附以蔡元定則出於張孚敬。大抵皆以明倫爲言。然恐猶有所未允者。嘗竊思之。吾夫子旣以萬世大聖。當中主座。其爲配從者。或表道德。或從時世。別祀於上下左右。實有春秋大一統之義。無所不可者。抑亦後學之於聖師。猶臣之於君主之於賓。有時不得自伸其私尊如君前父名。斯須之敬在客之義。故思,孟之於師。不嫌同坐。顏,曾,思之於父。不嫌隔等。自有其道。而濂洛諸賢終未有一言者。似亦爲然也。假令其有甚不可。則只當以路,晳,鯉別祀之恐或無妨。必欲以此遂尊叔梁紇,孟孫氏。而添以程珦,朱松者。雖復揆以古今經典之說。絶無其義。若使贈以大官。祀于其鄕。則恐或得宜。況如蔡元定位次當在子沈之上。又何苦而必別祀乎。俗儒之見。拘攣穿鑿。好爲生事。每多如此。逮乎姚燧。至乃並以思,孟之同享殿上爲疑。宋濂又乃並以程,張之座次先後爲非。此由不知滄洲釋菜之已有其儀也。吁亦異矣。所謂升黜者。亦未必盡正。姑就程敏政所論言之。如申黨之去后倉諸人之進。公伯寮諸人之罷。蘧瑗諸人之祀于其鄕。似皆得之。然但如秦冉,顏何何以決知其字畫之舛誤。以至於鄭玄之闡明群經。朱子所修儀禮。大抵皆用鄭註。樹立卓然。又爲晦庵所推者。必欲例以漢儒而黜之。以快己見。恐亦不免於無稽。則其如張孚敬之於歐陽脩,陸九淵。乘時附合。務便其私者。尙何足論乎。蓋嘗觀於文廟之位次。太上當中。其次配享。其次從祀。所貴乎配享者。以其能傳斯道之統也。由前而顏子,曾子,子思,孟子旣得其位。則由後而周子,程子,張子,朱子。以近思錄朱子行狀爲定。是豈不可以並升其次者耶。況且程子以十哲爲世俗之論。而朱子又著之論語。降而從祀。恐尤當理。此其大者也。熊禾之說。此其最正可取者。而程敏政諸人全不擧論。反宗啓聖廟之議何哉。他如許衡之事元而當黜。李侗之已見滄洲。黃榦之傳道晦庵緖正禮經。陳櫟之篤信朱門發明四書而當祀者。亦嘗深思而得之。假曰道學力量。間有不及於前人者。誠與董子之流災異。昌黎之務詞章。溫公之疑孟子。東萊之主史學。比而論之。其明經飭躬不失其正者。恐於彼無所不逮。而猶將有光也。嘗聞神廟又以薛瑄,胡居仁,陳獻章,王守仁從祀于兩廡。然而陳獻章之似禪。王守仁之詆賢。卽荀況,陸九淵之類。惟此異學最爲聖門之大防。又不可以不知者也。因敢以是俟後世君子之裁擇。

爲學之方圖說丙辰六月十日○圖見栗谷續集。

编辑

聖門爲學之方。備於經訓。在大學則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在中庸則曰尊德性而道問學。蓋致知誠意。本於禹謨精一之義。而如明善誠身云者。皆其類也。尊德性道問學。本於文言敬義之旨。而如涵養進學云者。皆其類也。其說雖殊。而道固未嘗不同矣。是故朱夫子平生敎人爲學。必以此兩端並揭交修。而尤以敬爲主。然亦未有會通而可爲一法者。惟所謂以持敬爲先。而加以講學省察之助者。見答林伯和書。殆庶幾焉。此栗谷先生所爲證據演述。作圖以示人者也。竊詳其說。持敬之目。有曰正衣冠。莊整齊肅。一思慮。不欺不慢。見答方耕道書。講學之目。有曰虛心平氣。熟讀精思。見答宋容之書。靜坐潛玩。體認體驗。見輔廣黃士毅錄及退溪答李平叔書。省察之目。有曰公私邪正。危微操舍。是非得失。興廢存亡。見答劉子澄書及趙氏幾道說。又於持敬之左。分書曰正衣冠靜時工夫。一思慮動時工夫。見退溪答李宏仲書。而合之曰尊德性。講學省察之左。分書曰就事物看。就身心看。都看破轉了。而合之曰道問學。其綱之三。固皆出於夫子之訓。指意已明。而其目之六。亦莫不有所本焉者。蓋正衣冠以齊其外。一思慮以一其內。本之所謂整齊嚴肅之意也。熟讀精思。以求其理。體認體驗。以致其知。本之所謂熟讀深思之意也。危微操舍。以審其幾。興廢存亡。以處其義。本之所謂加察於應接思慮之間之意也。然而其言熟讀精思。體認體驗。而必先之以虛心平氣。靜坐潛玩。所以承上文持敬之功。及言危微操舍。興廢存亡。而必先之以公私邪正。是非得失。又所以究上文講學之效者。脈絡不紊。此則先生遵夫子本用大學之序也。其以靜時工夫。動時工夫分言於持敬。而並隷于尊德性。及以就身心看就事物看。互言於講學省察。而並隷于道問學。且於德性而順書之。問學而逆書之者。義理自別。此則先生推夫子幷包中庸之意也。苟以其所推者言之。持敬雖以整齊嚴肅。當小學之功。實乃該存養省察之體。無所往而不然。則所謂動靜工夫者。非所強添於其間。正述語類以尊德性。爲統力行一邊之論也。見董誅錄。至於省察。雖以愼獨爲歸。實亦有以兼知行之義。如章句人不及知而己獨知之云者。見中庸首章,大學誠意章。益有明據。則所謂就身心事物看者。特其所以知之之條例耳。是不惟夫子講學省察便見致知之說。見答曾光祖項平父書。屢見於手書。揆以所論惟精明善集義諸說之旨。見廖德明錄及答包定之余正叔書。主意曉然。決非分析牽強之類也。而其所書性學逆順。或平直而推之於講學省察。或斡轉而反之於持敬。循環不輟。尤似本於大小相資。首尾相應之義。或曰德性是固有底。由內而發外。故順書之。問學是用力底。下學而上達。故逆書之。然恐涉於太巧。不如兩下分屬之爲平正。更詳之。此誠先生所以建圖闡義。擴持敬之全體。會省察之偏言。使其一遵一變。融貫脗合。而遂通庸學二書之法。兼致乎其極者。聖學輯要擧敬齋箴堂室記者已有此義。亦可謂百世以俟聖賢而不惑矣。大抵大學之要。在於致知誠意。而敬者又所以成知而成行。卽統體於致誠之法也。中庸之要。在於尊德性道問學。而敬者又所以存其心。卽與致知互資之法也。其爲規模次第。誠若有不侔者。而功程節目。終歸於一致。而況此圖因其舊則大學之矩度也。衍其新則中庸之戶庭也。開闔變化。其妙無窮。以之硏究。通而益精。以之持循。約而愈大。明白縝密。無所刓弊。夫在學者其可不潛心服膺而勿失也耶。前年夏。完山李汝九訪余於龍門山下。講劘之暇。出示此圖。汝九惜其無說以發之。謂余盍爲一言。少明先生作圖之意。則余辭謝以不敢。旣而深恐後之君子或有不皇細究其蘊奧。而遽起爭端。以病先生之道者。遂書此以歸焉。不審汝九竟以爲何如也。

抑嘗聞之。牛溪成先生取朱門所論居敬窮理之旨。目曰爲學之方。今先生之圖旣同此名。而所謂林伯和書正在其中。綱條甚明。有非它訓可及者。豈亦兩先生於麗澤之暇。自相訂定。以爲彼書之體要耶。或以先生文集已經牛溪之手。而終不載此圖爲可疑。愚意有不然者。苟圖之始。審爲彼書而作。則不惟所論大體實通於庸學。而其在編輯正例。又難闕書而揭圖。誠有矛盾者。不載之本意。恐不外是。學者所當深思而嘿識之。非可以是而反疑此圖也。

四端理發七情氣發說癸亥七月二十九日

编辑

語類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之說。退溪引用於聖學十圖。以謂四端理發而氣隨之。七情氣發而理乘之。高峯初頗疑之。後作四七總論。以合於退溪。其後栗谷又著說。以卞退溪之失。大抵以專言理兼言氣爲主。亦可謂各有所據矣。第於朱子語類之旨。終未能有所脗合者。嘗見性理大全中錄黃勉齋之言曰。性未發也。此心湛然。及其感物而動。則或氣動而理隨之。或理動而氣挾之。及得性理淵源。見程林隱擧沈毅齋之言曰。感通之謂情。則四端者理之發。七情者氣之發。又曰理發爲四端。氣發爲七情。惻隱羞惡辭遜是非者正情。無有不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中節則公而善。不中則私而惡。北溪陳氏曰。知覺從理上發來。便是道心。知覺隨形氣上發來。便是人心。白雲許氏曰。人心發於氣。道心發於理一。勉齋之說。栗谷當時固已知之矣。至於林隱理氣說。尤爲完整無欠。而終亦以此爲言。以至北溪,白雲之論人心道心。亦無不同。蓋四端之發。雖亦乘於氣。而以其直從仁義禮智純理底出來。故主於理而目之曰理之發。如人本然之性。雖在氣質之中。而可單指其所主者曰本然之性也。至或不中節。然後謂之惡。七情之發。雖亦原於理。而以其滾自喜怒哀樂愛惡欲兼氣底發動。故主於氣而目之曰氣之發。如人氣質之中。雖固有本然之性。而可特就其所主者而言曰氣質之性也。至乃中節然後謂之和。誠欲溯其源則以性言之。本然之性本在於氣質。而不可因此不謂之本然。以情言之。四端之情本出於七情。而不可因此不謂之四端。性情體用。自無異致。於是遂以四端從本然而謂理之發。七情從氣質而謂氣之發。有何不可。恐與朱子元說所謂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者。略有混淪分別之端。而亦可就重處言也。決非栗谷所疑理氣二物。或先或後。相對爲兩岐。各自出來者矣。蓋不以理之發。爲眞有形狀造化之事。而只得認取其氣未用事。直出於四性之意。又不以氣隨之隨。定作隨行之隨。而只得以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之意活看。則自不至於理氣互發之疑矣。是當與朱子,勉齋,林隱,退溪,高峯諸說。無不脗合。而亦無栗谷專言理兼言氣。交互難明之弊。恨不能躬質於其門也。

敎士說贈成汝中癸亥十月

编辑

吾友成君汝中雅稱能世其家學。因論薦筮仕。得湖之南平縣。瀕行訪余于楊山。仍請曰學未成而治人。非至善志也。今不免爲親屈。涖民御吏。無非吾事者。而乃所願則在於敎士。且閱文簡公所敍休庵白公治本縣之績。亦以敎士爲主。條貫甚晢。白公實至善之外先祖也。是尤不患於無所沿襲。惟其敎之之規。意必有進於斯者。願有以明牖之。余屢辭不獲。遂爲之說曰。夫士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內外巨細。初無甚異。蓋明道嘗爲晉城令矣。橫渠嘗爲雲巖令矣。其善俗興化之意。皆可推見。至於敎士之勤。莫詳於文公之主同安簿。具載紀譜中。又汝中之所知也。愚何敢贅。惟其所謂敎之之規。恐亦無他道理。當先擇士之有志向善。優於文義者。開諭敦勉。使得分敎於一邑。次擇士之年自十三歲至二十餘歲。聰明質美。可以受學者。入於鄕校書院。各從便宜。其所以爲敎。又當首之以小學四子近思錄。馴而及於詩書易儀禮春秋。以至心經家禮綱目性理大全等書。隨時誦讀。切己省察。師弟相長。日月刮劘。次第節目。井然有緖。然後爲主守者更使於朔望暇日。循序來會。課其所學。發難問義。兼且聽言而觀行。審加賞罰。或乃躬巡而振厲之。要以卞義利之分。致博約之功。篤志擇善。修身力行。以趨聖賢之域爲率。其能有所成就者。奬報方伯。進之朝廷。次亦授以學職。矜式鄕里。此蓋斟酌古今學制。所謂敎之之規。無出於斯。非敢求多乎前人也。抑竊有所諗焉。歷選近世敎士之善者。莫不以安定規模爲大。以其敎之者。必嚴條約而以身先之。計汝中於此。當復爲之思弘賢軌。第主守之任。旣專民事。將不得以朝夕敎督。深究宿志。則如文公所爲請迎徐,王二公。充學賓者。正伊川看詳學制。奏立尊賢堂之餘意。比聞湖中諸君子。多以學術知名于時。其亦必有誠心樂育。以待禮聘之至者矣。願汝中勉旃。庶幾古人之道。復見於今日也。

國恤卒哭前葬祭說癸亥十二月十八日

编辑

喪禮。朝夕奠上食。朔望奠當行。

曾子問君未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君薨旣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兩條可據。

葬。當行。

曾子問君旣啓而臣有父母之喪。君之喪旣引。父母之喪旣引三條可據。

虞卒哭祔練祥禫。無官者當行。有官者退行。無官有官。依栗谷說以衰服爲節。

曾子問大夫士有私喪可以除條集說曰。庶子居官而行君喪。適子在家自依時行親喪之禮。練祥猶然。況虞卒乎。此無官者之明證也。但有官者旣服君服於身。恐當只依小記旣葬不赴虞之文以處之。虞卒與練祥同爲殷禮。難行則經文旁照此最明當。○練祥本日當依栗谷答牛溪。龜峯答松江書略行一奠。惟龜峯設奠脫服之說不可用。○退行之說詳見喪禮備要。

祭禮。朔望參當行。

栗谷答牛溪。牛溪問龜峯。龜峯答牛溪書皆同。似通有官者而言。國恤陵廟亦行焚香薦新云。

節祀。無官者當行。有官者當廢。

退溪答寒岡書。以廟中俗節言可據。

時祭。當廢。

退溪答李剛而,金而精。栗谷答牛溪。牛溪問龜峯書可據。

忌祭墓祭。無官者略設。有官者當廢。

退溪答李剛而墓祭不上塚。只於齋舍設素饌行之。金而精書言。當行。似當通於有官無官。答寒岡書言有官者節祀當廢。則忌墓當廢可知。恐答李金書以小君喪爲輕。答寒岡書通言大喪。栗谷答牛溪書無官者當略設。忌祭一奠○又節祀略設於墓前。此當指墓祭。○龜峯說亦同。有官者當廢。栗谷所遭與退溪同是小君喪。而栗谷始以衰服爲重。今當用栗谷說。惟設於墓前一節及退溪設素饌之說。恐不可行。

經傳及諸賢之說大槩如此。然以古言之。服君服不敢殷祭之義最大。以今言之。山陵廢祭。不敢上墓之義亦重。只當參量而行之如右。其無官者不免略設忌墓。而猶當行練祥者。又乃祭禮吉凶之大分也。如何如何。

主櫝說甲子十一月十三日

编辑

家禮喪禮作主條。程子曰作主用栗云云。○司馬溫公曰。府君夫人共爲一櫝。○朱子曰。櫝用黑漆。且容一主。夫婦俱入祠堂。乃如司馬公之制。○圖櫝韜藉式。潘氏時擧曰。按書儀云府君夫人共爲一匣。而無其式。今以見於司馬家廟者。圖之坐式蓋式。皆以黑漆飾之。○又櫝式平頂四直。前作兩窓啓閉。下作平底臺座。○儀節圖祠堂本章。只云爲四龕。龕內置卓子。其上置櫝。韜藉之說。蓋出溫公書儀。朱子旣不取。不用可也。今不復爲之圖。而止圖櫝式。從簡省也。有力者如或爲之。亦無不可。○擊蒙要訣忌祭章。乃啓櫝奉神主。蓋座授執事者。○疑禮問解曰。頃得南雝家禮。始知坐式司馬溫公家廟所用。兩窓櫝韓魏公所用。○又曰近世礪城尉宋公寅廢坐式。專用兩窓櫝。只於出入時用坐式。非家禮本意也。

按沙溪金先生曰。坐式與兩窓櫝卷首謂家禮有圖。故後人有具用者。有用坐式者。有用兩窓櫝者。不能適從。蓋所謂具用者。如要訣忌祭儀是也。蓋嘗置坐蓋於兩窓櫝中。至忌祭時分出以行。用坐式者。如今士夫家通行之類是也。用兩窓櫝者。如儀節圖及礪城家之屬是也。嘗竊推之。家禮作主以前於四龕條曰。神主皆藏於櫝中。旁親無後條曰。主櫝並如正位。正至朔望條曰。主人搢笏啓櫝。奉諸考神主置於櫝前。不啻丁寧。然而卒不言櫝制爲何狀。惟其圖有櫝韜藉式及櫝式。兩制不同。前所謂櫝者。卽坐式蓋式而出於司馬溫公家。後所謂櫝者。卽兩窓櫝而出於韓魏公家。又未知家禮所謂櫝者果指何制也。然而書儀之說。朱子引之則曰共爲一櫝。潘氏引之則曰共爲一匣。旣皆爲家禮之所本。而其於反哭章曰。祝奉神主入就位櫝之。虞祭章曰。祝告利成斂主匣之。祔祭章曰。祝先納祖考妣神主于龕中匣之。次納亡者神主匣之云者。又與相合。苟以此等諸義推之。家禮雖不言櫝制之如何。其非兩窓櫝而自爲坐式蓋式。較然甚明。亦不以祠版神主之異而有所間矣。司馬氏坐式本爲祠版作者。至程子始用於神主。審如此則儀節因家禮。無韜藉而並廢坐蓋之櫝。與夫要訣具用兩家之制者。恐皆未能深考家禮本文之失也。最是申公湜所謂旣置之坐式。復安之櫝中。藏之謹密。愈見其貴重。何害於大義者。揆之人情。亦似允合。但神主本奉于櫝中。而復爲龕室於廟中以藏之。謹密貴重。有不待是而著者。其所云云。恐亦未詳乎家禮大體。玆記鄙意。以俟同志君子商焉。

讀書淺說爲李尙恒作○庚午八月

编辑

程子易傳序曰。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又曰。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此讀書求意之大致也。

凡文字。有句有讀有章有篇。韻會曰凡經書成文語絶處謂之句。語未絶而點分之。以便誦詠謂之讀。今祕書校書式。凡句絶則點於字之傍。讀分則點於字之中間。此於初學。最爲緊要。明道先生爲晉城令。兒童所讀書。親爲正句讀。其謹如此。今我國經書口訣。或斷句或斷讀。不成文理。而先正諸賢。亦莫爲之整理。愚謂欲讀書者。必先正此而後書可讀也。

所謂篇章者。一篇有一篇之大指。一章有一章之大指。其爲文勢。或始開而終合。或始合而終開。未有無此而能成文者也。其中如書經孟子及庸學諸書。尤彰明較著。集註於梁惠王首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曰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詳言之。新安陳氏又曰揭大指於前。而分開照應於後。此孟子諸章例也。蓋若得其大指。則一篇之中雖有微辭奧義。皆將隨而曲暢旁通。如指諸掌。此程子所謂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

凡經書之學。自周公述諸經制禮樂。而後至孔子大成。自程子撰易傳表章四書。而後至朱子大備。朱子於論孟有序說及讀論語孟子法。又詳具於論孟精義綱領。逮皇明時。又以新安倪氏所輯朱子說。釐爲讀庸學法。又朱子語類。旣皆爲經書綱領。又別爲讀書法。以及性理大全。且如近思錄大學衍義補聖學輯要。皆有讀經書法。周徧精詳。無非讀書致知之良方。其果有志於此學者。苟能於諸經書。各用其法。熟讀而精思之。以極其趣。則工程節目。次第瞭然。不患於不得其門而入也。如以諸書猶涉汗漫。而必求要法。當以朱子答魏應仲,宋容之諸書及讀書之要爲主。今皆在三先生遺書中可考也。

致知之方。有窮格焉。有玩味焉。門庭工夫雖同。而意趣少別。所謂窮格者。直用大學或問議論節次而下功。如張子秉燭疾書。朱子徹夜聞杜鵑聲。誠實刻厲。不得不措。以至大疑則大進是也。所謂玩味者。兼取程子所謂將聖賢言語。玩味久則自然有得。及論孟只剩讀着。便自意足之語爲法。如尹和靖門人贊其師學曰。玩味以索之。延平先生常語學者曰。講學切在深潛縝密。然後氣味深長。蹊逕不差者。皆可推見。蓋窮格之事。必高明聰敏者。易以得力。玩味之功。雖謹飭遲鈍者。足以馴致。及其專一積熟之後。不惟義理貫通。意味深厚。其視窮格者。尤近於踐履一邊矣。程子曰。物必有理。一草一木。不可不察。又曰。莫若察之於身。其得尤切。此固互相發明。俾無偏廢之患。而朱子總論致知之方。乃以心之體用。身之所具所接先之。繼以人物之理。天地古今之變。一塵一息之漸。則其內外緩急。又當有卞矣。且古之致知。未必專靠讀書。而今則幾無他方。要當於此而精硏審擇。必使身心性情之本。人倫日用之常。操存省察之要。無所不究。有以深體而力行之。其如高而象數之原。大而經濟之略。外而文章之美。凡諸天下之理。不至甚切者。雖或徐而考之。恐未晩也。

朱子曰。夫子說學而不思。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蓋讀則以上口積熟爲主。思則以潛心透悟爲要。是必兩臻其功。然後深有所得矣。又曰。看文字。不可過於疏。亦不可過於密。蓋疏則有鹵莽之病。密則有穿鑿之患。是又讀而思之者。尤宜精硏審擇。一趨於中者也。但學者固以讀書勤苦爲本。而亦有以看閱爲功者。若其才資聰敏者。得之較易。然終不爲己物。年紀稍晩。往往至於陡忘。此不可不知也。

讀書而無甚會疑。此初學之通病。苟能終始致誠。不得不措。則亦必有時而通矣。然人氣質之稟有敏鈍。文理之通有早晩。其有憤悱之心。而不獲啓發之益。則往往不無心怠意沮。反而之他者。此尤學者之大患也。凡讀書務就安靜處。虛心平氣。優游涵泳。必使心與理脗然相合。然後可以有得。其所得力。多在於晨起氣淸之時。燈下境靜之際。能燭其平日所未燭者。其理固然。亦程子所謂未有致知而不在敬之意。如以愚所經歷者言之。志學數三歲。讀書苦未會疑。一日偶看論語某章。義頗緊切處。如前不透。遂乃精心理會。不限遍數。看來看去。以聽其自得。旣久而漸次開明。渙然氷釋。其時心甚快適。始知古人讀書之效有如是者。雖天下之樂。無以易此矣。自此凡遇肯綮可理會處。一用前法。亦鮮有不通者。此區區拙法之所得也。

古人雖或大賢君子。其於經學。未有不傳於師。而講於友者。誠以一人之聰明。難以盡窮天下之義理。蓋若傳於師。則並其師之所得而有之。講於友則並其友之所得而有之矣。如此而又乃終身力學以成之。則是其所得。益底于高明廣大之域。豈可與獨學偏見者同日而論耶。師友之道。固非爲讀書一節而言。其所關係又如此。學者所宜長思而深體者也。

古語有之。窮經者將以致用。苟或讀書而心不存身不修家不治者。所謂雖多。奚爲也。是故讀書者。必於所讀之書。仔細思量。就一句必有一句受用。就一章必有一章受用。以至諸編無不皆然。使其存於心修於身治於家者。各得其道。靡往不達。則方是讀書人也。如此等意。無非出於先儒遺訓。而今亦不可闕而不擧。故並及之耳。千萬勉旃。

此錄初欲蒐輯諸書要語以成之。更思如此則又是一書。其爲疊床架屋甚矣。又非高意之所存者。玆用覼縷。其槩亦乞照會。

喪祭値疫痘說庚午十二月

编辑

朱子雜著偶讀漫記。

退溪答李平叔書二。

寒岡答任卓爾,李善立問。

沙溪答金巘二。

夫疫者。老少所共患。痘者小兒所獨行。俗人皆稱有神。蓋傳痛莫重之病也。然痘則惟未經者出避。而病者及全家晏然不動。疫則老少皆避。而病者亦出幕。犯上者不出。但留婢僕以守其家。此又値病斟量。中外通行之規也。然當此之時。或罹父母之喪。或値祖先之祭者。其將如何而可也。夫以傳痛莫重之患。有死亡必至之勢。人心危懼。務以奔避爲得生之路。則自古及今未有能免於此。而世之君子亦未有擧以爲訓。昭示後來者。是故雖其所謂父母之喪祖先之祭。類多不得準禮以盡爲人子孫之道。馴至得罪於天理。豈可勝言哉。然今以朱夫子及我朝三先生之說觀之。如朱子所謂告之以恩義。則彼之不避者知恩義之爲重而不忍避云者。誠人道之至訓。斯可以爲天下士庶之法矣。至如退溪所謂避者未必皆生。然而避者生之道云者。亦處變不得已之論。恐難一向攻斥也。逮乎沙溪。初是退溪之說。而間爲或者所謂不當付父母喪於婢僕之論所撓。以有末段土殯後出避之言。然其歸趣終與退溪之意一致耳。此事愚嘗稔聞之矣。頃年有文官金鋿者旣殯親喪而出避如他例。時李相尙眞在小僚。主議一如或者之論。至斥以不孝無狀。將有論罪之擧。衆議靡然。金君遂還入殯次。李知縣惇臨之喪。諸子后平輩初如金君之爲。適其繼母自誓不避。后平輩亦還入。此兩家則偶皆無事矣。昔者李參奉義吉躬救女兄厲疾。未幾傳痛而死。儕友元聘君諸人嘗以爲不能裁度義理。及後余姊兄李士常夫妻染厲而臥。其姪義著入救。亦染而死。此兩人則皆不保矣。且如不行祖先祭祀。雖與父母在殯出避之義。較有輕重。亦不宜只管廢闕。如寒岡所謂奉主避厲則行禫事於權安處。家無痛者則備持祭物就行於本家皆不妨云者。可見歸重祭祀。不爲疫痘所奪之意也。然此特喪禮之大節耳。時忌諸祭。已無擧論。至因近洞疫痘而遂廢者滔滔皆是。可謂惑之甚矣。今請統而論之。朱夫子之說固爲不易之正理。而退,沙二先生所論亦是不得已而爲變通之道者。無以議爲。惟或者所謂不當付父母喪於婢僕云者。似矣而有未盡通。何者。朱子雖有云云如上文者。而其首尾又有其實不然。及染與不染。似亦係乎人心之邪正。正如庾衮所謂性不畏厲者。邪謂人稟性虛疏易怯之類。氣體之虛實。不可一槩論之之語。此所以致退溪殯後出避之議也。嘗竊略究其意。則當父母疾谻之時。喪出之際。無論心氣之邪正虛實。爲人子孫者自當一體救病治喪。以盡其道也。及斂殯旣畢之後。旣有邪正虛實之不可一槩論者。則亦豈宜固守常法。而終昧以死傷生之大戒哉。譬之有國家者。値外敵入寇。危亡之禍迫在朝夕。不得已而出於權宜圖存之計。太子親王撫軍分監。以爲重恢之地。將相士民禦侮敵愾。以爲死守之擧。上下相維。各有攸當。今爲太子親王者。自謂能盡子道。而必欲死守。則其於畢竟扶持宗社底道理當何如耶。以此推之。或者之論。恐未盡通矣。至於祭祀。除非疫之全家出避。痘之正寢委痛無所可祭者。痘瘡滿發時。似亦涉於不潔。恐無不行之義。蓋論証治病。莫詳於醫書。亦不言以祭爲禁。而時俗必以膏煎之物爲大忌。謂其氣臭相薰。則如此之類不設亦可。幽有鬼神。明有禮樂。彼雖有神。豈必禁人之祭其先耶。大抵朱子恩義之說。亦以骨肉至親爲言。則其大體已明矣。然所謂骨肉至親。亦有分數。若又不言其處變之曲折。制義之輕重。則其將何以爲人倫之大法。世俗之通行也耶。惟退溪斂殯之說。旣以父子爲言。其無此而有伯叔昆弟者。似當議擇其親屬最近性不畏厲者。救病治喪。餘皆在外經理。不必全數入見如父母之爲。則是當無專委婢僕不謹藥餌之患。其於人心天理。殆無遺憾矣。鄕俗有成服而出避者。雖行服祭於寓所。固無不可。有未入棺而出避者。勢須還家後成服。又當以成服之日爲練祥。此亦不可不知也。至於隣里之間。或助其糧資。或鋤其田畝。或時加問訊。亦自不廢。而祭祀之禮。只當無甚忌諱。依時而行之。疫則還家後行之。然則委骨肉至親而不救。因近洞疫痘而不祭之弊。皆無所患。是固不能如祝,劉諸公徧救隣黨之盛。而大體已擧矣。乃其或者務爲過高之論。及世之人一切倉黃罔措。雖陷於不義而不顧。要爲不達事理。不知恩義。以至於此者。余故謹因諸先生說。表以出之。少祛其惑焉。

此事朱子引而不發。退溪則曰恐難立下一格法。又曰。此某所未判斷處。沙溪則曰似或可也。皆不爲正定之法。蓋以人事之大變。有不敢輕論故也。然今末梢所擧退溪斂殯之說以下數款。世之稍有識慮者往往行之。惟其陋俗無知之人獨不能行。然行者少而不行者多。以致其悖理傷敎之甚。故誠欲因退溪之論。以明一世之中行之者爲善。不行者爲不善之義。庶幾舍彼而取此耳。要皆所以闡發朱子恩義之遺訓。其與不加裁量。置天下士庶於倉皇罔措之域。越萬古而一轍者遠矣。後之君子。其亦加恕焉。

格物訓義說辛未六月十二日

编辑

爾雅釋詁。格。戾。惟摧詹至也。○二程全書。東見錄文外大全集格。至也。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又曰劉元采錄格。至也。如祖考來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問伊川語錄如何是格物。曰格。至也。言窮至物理也。○又曰暢潛道錄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然後足以致之。不窮則不能致也。○又曰外朱公挺錄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又曰外程氏學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窮至物理也。窮至物理無他。唯思而已。此學直錄本文。與大學或問所引不同。

按朱子訓釋諸經。皆必因文立義。未嘗純用舊說。惟其字訓文義。明白有據。然後乃可採用。今以大學章句此條言之。其所以釋誠意致知格物三者。曉然可見。蓋訓誠以實。爲其非天道之極致。故專用常訓。訓致以推極。爲其古無的訓。故斷以文義曰推極。訓格以至。非但爲爾雅古訓。程子亦旣屢以爲格至也。則不敢有異議然也。第其下章句曰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或問則曰。格者極至之謂。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窮之而至其極。又曰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窮而至之。所謂格物者也。是則所謂格至者。乃格字之正訓。而所謂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者。乃格物之全訓。此皆朱子遵用程子之意。而以窮並至。成其通爲一體也。程子亦旣屢言窮至。非不知其義切於格訓。而至字乃古訓。故不敢變。朱子只於下文始得合成其工夫耳。所謂窮之而至其極。窮而至之云者。或申言格字之正訓。或申言格物之全訓。此又朱子反覆推明程子之說。而俱下一而字明其自有始終也。蓋章句不言窮至。則格物無下功之實。而所謂至者將不得自成矣。或問不言窮而至之。則格物皆爲窮之事。而所謂至者將無以自主矣。故先言窮至。以見其通爲一體。次言窮而至之。以見其自有始終。其旨微矣。窮而至之四字。亦本於程子窮理而至於物之語。朱子作或問時。檃括以見於所引第三說中。今論者以至字旣爲格字之正訓。而又窮是窮究。至是極至。似係乎二義。遂謂之格無窮義。窮在格外。豈亦所謂知其一。不知其二者耶。竊惟章句之初以至訓格。驟而觀之。誠若其義專屬於至者。而及其並用窮至之功。則所謂格至者。又必當爲窮至之至。格至之義。當止於窮至之內。蓋以極處無不到。則當爲物格故也。而非復古訓專稱之至甚明也。如更以或問質之。旣曰格者極至之謂。則宜必斷無他義。而及其下又曰窮之而至其極。則其爲窮而至者。終當不得爲極至之至。而所謂極至者。果能有離窮而懸空獨立者耶。是未可知也。大抵義有顯微。經主格物而後窮理訓有正全。章句主至而後窮。其間固有表裡大小之差。而要之終始爲一體則審矣。而況窮則專於用功之方。至則近於收功之地。要之至而非窮。必無所成。而然以本文格物之語。正訓格至之說。擧其大體而言之。則其歸只當曰格曰至而已。於窮之義何有哉。非但正訓爲然。朱子答江德功書。引程子窮理而至於物之語。而改窮理爲格物。蓋欲從大體而言。故其說如是。與章句或問不同矣。然則論者謂之全訓之窮至二字。雖似分功。其實不過爲正訓之一至字則是矣。謂之全訓之窮字與其下至字各是一義。終亦無與於正訓之至字。則決無是理。安有於章句同爲格物之功。於或問同爲格字之訓。而猶謂之格無窮義。窮在格外者乎。王陽明非朱子格物說曰。必曰窮至事物之理而後其說始通。是其用功之要。全在一窮字。用力之地。全在一理字。若上去一窮字。下去一理字。而直曰致知在至物。其可通乎。此雖未達理無形物有迹。必因是物求之之義。猶不如論者因其正訓而欲廢其全訓者也。譬如一人之身。有頭有足。合成全體。過之者見其全體而認之曰此頭也彼足也則猶之可也。顧乃見其一邊而曰足旣非頭。是頭無足義。其足也必當在於全體之外。則未知其說何如也。蓋觀壽翁所論。正與君輔去歲之書相同。雖未知孰爲主客。而然其闡發文義。愈益詳密。殊非衰陋之可及。惜乎。僉賢畢竟徒爲格至之訓所局。未透其窾。是以所論義理。曲折儘備。而或明或暗。終無一定歸宿之處。恐非小欠。謹以愚見略發其大致。雖亦未必有得。惟在僉賢共加商量而回示之。是區區之望也。

良知天理說七月二十二日

编辑

王陽明曰。吾心之良知。卽所謂天理也。困知記以爲知能乃人心之妙用。愛敬乃人心之天理也。二說不同。今按伊川論孟子夜氣章曰。夜氣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蓋以良知良能爲仁義之良心也。晦庵又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此良心也。良心便是明德。此一義也。又晦庵云知與意皆出於心。知是知覺處。意是發慮處。又曰知與意皆從心出來。知則主於別識。意則主於營爲。知近性近體。意近情近用。此一義也。二說又不同。如以晦菴心知明德諸訓參之。其訓心曰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其訓知曰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其訓明德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皆言地分體用之大致。而未嘗以天理稱之。獨首二條程朱之說。乃以良知良能爲良心明德。則是亦可以天理言之。第以心知明德三訓及次二條之說揆之。恐天理之目。惟敬愛之類得有其稱。而如大學致知之知。只當還他三訓二條之說而已。何者。知訓旣以爲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物云。則便包知覺之義理。形氣二者。非如愛親敬兄之專出天理。則無事乎整菴之分別其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