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5.djvu/11

大清一統志

絳州在山西省治西南七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陽府曲沃縣界十

 里西至陜西同州府韓城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解州夏縣界八十里北至平陽府太平縣界二

  十里東南至河南澠池縣界二百十五里西南至蒲州府榮河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太平縣界

  四十五里西北至平陽府鄉寕縣界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曲沃縣界

  十里西至稷山縣界三十里南至聞喜縣界三十里北至太平縣界二十里東南至絳縣界十五里

  西南至稷山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太平縣界三十里西北至稷山縣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

  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觜參分野實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為

  河東郡地漢置臨汾縣屬河東郡後漢因之晉改

  屬平陽郡後魏世祖於縣置東雍州及南太平郡

  神䴥元年改郡曰征平太和十八年州廢改郡曰

  正平東魏天平初復置東雍州後周武成二年

  曰絳州隋開皇初郡廢寰宇記開皇三年罷郡自玉壁移絳州於東雍州城

  即今之州治十八年改臨汾縣曰正平大業初州廢改

  曰絳郡唐武德元年罷郡置絳州總管府三年府

  罷為絳州天寳初復曰絳郡乾元元年復為絳州

  屬河東道五代因之宋曰絳州絳郡金天㑹六年

  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升為晉安府屬河東

  南路金史地理志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置河東南路轉運司元復曰絳州

  元史地理志初為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隸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屬平陽路

  明洪武初省州治正平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屬山西省領縣

  五

  垣曲縣在州東南二百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河南懷慶府濟源

  縣界十五里西至解州夏縣界八十里南至河南河南府澠池縣界五里北至平陽府翼城縣界一

  百十里東南至澠池縣界五里西南至解州平陸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澤州府陽城縣界一百二十

  里西北至絳縣界八十里戰國魏土垣邑漢置垣縣屬河東郡後漢魏晉因之後魏皇興四年改置

  白水縣兼置邵上郡太和中郡廢屬河内郡孝昌中復置邵郡後周世宗元年於郡置邵州武成元

   年改白水縣曰亳城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亳城曰垣縣屬絳郡義寕元年於縣置邵原郡

   武德元年復曰邵州九年州廢屬絳州龍朔二年改屬洛州乾封二年還屬絳州天授三年又屬

   洛州長安二年還屬絳州貞元三年改屬陜州元和三年還屬絳州五代因之宋改垣曲縣金興定

   四年割屬翼州元初仍屬絳州至元二年省入絳縣十六年復置明因之 本朝雍正二年割屬解

   州八年屬絳州聞喜縣在州南七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絳縣界四

   十五里西至解州夏縣界二十里南至夏縣界十里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東南至絳縣界七十里

   西南至夏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平陽府曲沃縣界五十五里西北至稷山縣界三十五里春秋晉曲

   沃邑秦改曰左邑漢元鼎六年分置聞喜縣皆屬河東郡後漢省左邑移聞喜治之晉因之後魏改

   屬正平郡隋屬絳郡大業末改為桐鄉唐武德元年復為聞喜屬絳州元和中屬河中府五代漢乾

   祐元年割屬解州宋金元明因之 本朝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改屬絳州絳縣在州東南

  八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垣曲縣界六十里西至聞喜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垣

  曲縣界五十里北至平陽府曲沃縣界二十里東南至垣曲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聞喜縣界三十里

  東北至平陽府翼城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曲沃縣界三十五里漢聞喜縣地後魏太和十八年置南

  絳縣建義初又置南絳郡西魏恭帝郡縣皆去南字後周初置晉州建德五年州廢隋開皇初郡廢

  屬絳州大業初屬絳郡義寕元年屬翼城郡唐武徳初屬澮州四年屬絳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興定

  四年割屬翼州元仍屬絳州明因之本朝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改屬絳州稷山縣

  西五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本州界二十五里西至河津縣界二十五里南至

  解州夏縣界五十五里北至平陽府鄉寕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聞喜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蒲州府

  萬泉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平陽府太平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河津縣界三十里漢聞喜縣地後魏

  太和十一年分置高涼縣兼置高涼郡西魏改龍門郡後周保定初置勲州總管府後改曰絳州隋

  開皇初州移郡廢十八年改縣曰稷山屬絳州大業初屬絳郡唐屬絳州光化初改屬河中府五代

  同光二年還屬絳州宋因之金屬晉安府元明俱屬絳州 本朝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改屬絳

  河津縣在州西一百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稷山縣界二十五里西至

  黄河陜西同州府韓城界十五里南至蒲州府榮河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平陽府鄉寕縣界三十五

  里東南至蒲州府萬泉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榮河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鄉寕縣界四十里西北至

  韓城縣界二十五里商時耿邑後為耿國春秋晉大夫趙夙采邑戰國魏皮氏邑秦置皮氏縣漢屬

  河東郡後漢因之晉屬平陽郡後魏太平真君七年改曰龍門屬高涼郡後置龍門郡隋開皇初郡

  廢十六年割屬蒲州大業三年屬河東郡唐武德元年屬泰州二年自汾陰徙泰州來治貞觀十七

  年州廢屬絳州大順二年改屬河中府五代及宋初因之宣和二年改曰河津金元因之明屬蒲州

   本朝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改屬絳州

 ︹形勢︺北枕九原南襟峨嶺姑射傑峙於西北汾澮環

  繞於東南介在兩河雄視三晉

 ︹風俗︺人性剛悍多勇敢然勤稼穡好蓄積明統民奉

  上急公士尚亷恥淳厚易治

 ︹城池︺絳州城周九里門二池廣三丈隋開皇初土築明嘉靖閒甃甎 本朝順治六年修康

  熙二年三十九年重修垣曲縣城周四里門三池廣一丈五尺西魏大統中土築金季

  展築明隆廢間甃甎 本朝康熙七年修四十四年重修聞喜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三

  丈唐元和中土築明嘉靖中甃甎 本順治十六年修康𤋮四十年重修絳縣城

  里門三池深一丈唐武德初土築明隆慶中増築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稷山縣城

  周五里門五池廣一丈五尺隋開皇中土築明嘉靖中甃甎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河津

  縣城周三里門三池深淺有差元皇慶中土築明崇禎中甃甎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

 ︹學校︺絳州學在州治東北宋景祐間建明時屢修本朝順治間修康熙六年十九年重修

  入學額數二十名垣曲縣學在縣治北舊在城外東北元至元中移建今址 本朝順

  治元年燬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聞喜縣學在縣治東北宋咸平中建元明屢修

   本朝康𤋮二十年修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絳縣學在縣治東南後唐長興中

  建明正德中拓址増修 本朝順治六年燬八年重建康熙十六年四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稷山縣學在縣治東南唐貞元中建金貞祐中燬元初復建 本朝康熙十九年修三十

  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河津縣學在縣治東元皇慶初建明正徳中重建 本朝

  康熙九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啟光書院在州城舊名啟光樓明宗人肄業地 本朝康

  熙中改建東雍書院在州城 本朝雍正二年桂林書院在州城 本朝

  乾隆十年建絃歌書院在垣曲縣 本朝乾隆十七年涑水書院

  喜縣 本朝康熙中建香山書院在聞喜縣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涑陽書

  院在絳縣城内元泰定中建在縣西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遷建思文書院在稷山縣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文清書院在河津縣本薛瑄故宅明宏治中建以祀瑄 本朝

  乾隆二十九年重建龍門書院在河津縣 本朝康𤋮中建 按舊志載崇禮書院在州

  城明宏治中敕建勉庸書院在垣曲縣學西明天啟初由西門内移建董澤書院在聞喜縣宋相趙

  鼎世居董澤其後六世孫篔仕元為國子博士請作書院於其鄉今並廢謹附記

 ︹戸口︺原額人丁九萬八千三百九十三今滋生男婦共一百一萬七千三百一十二名口計一十五

  萬六千四百一十六户

 ︹田賦︺田地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七頃九十三畝二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十六萬八千六百四

  十五兩三錢六分六釐糧三百三十三石五斗五升有奇

 ︹山川︺鼓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唐温大雅創業起居注義寕元年帝宿於絳郡西北之鼓山去

  郡二十餘里元和郡縣志謂之古堆州志鼓山即鼓堆周四里高五丈穹窿而圓狀如覆釡人馬踐

  履有聲故名下有泉池馬首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俗名馬頭山州志左傳趙盾田於首山

  即此上有龍祠禱雨輒應與稷山縣及平陽府鄉寕縣接界定境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寰

  宇記唐長安中部人與慈州人爭界因以青山為界天寶六載敕改為定境山金史地理志正平縣

  有定境山九原山在州北二十里寰宇記九原一名九京晉大夫趙盾葬所禮記謂趙文子

  觀處有古水出此原西葢即水經注所謂黄阜也鳳凰山在垣曲縣東里許狀如飛鳳

  鷹嘴山在垣曲縣西南五十里黄河繞其下虎兒山在垣曲縣西四十里高九十丈

  周十里上有風洞墨山在垣曲縣西五十里一名黒山高一百七十丈周十三里山經雨水

  流皆黒隋書地理志垣縣有黒山轉山在垣曲縣西七十里與横嶺山遥相接其山坡多𢌞

  曲轉折又縣西七十里有椅山中條山在垣曲縣西接夏縣界下臨黄河迤邐至縣南里許

  為條山之尾懸泉山在垣曲縣西北六十里山腰有懸泉又北有麻姑山折腰山

  在垣曲縣西北七十里中低而兩頭皆昂相傳舊有銅礦鑿久脊摧一名礦谷水經注𠋣亳川水出

  北山礦谷寨子山在垣曲縣北三十里相傳金時十八村人避兵於此又縣北三十里有佛

  山四十里有牛心山三錐山在垣曲縣北八十里三峯如錐方廣五十里多産藥舊嘗産銅

  濟源山在垣曲縣東北十餘里俗傳濟水發源於此諸馮山在垣曲縣東北五十

  鼓鍾山在垣曲縣東北六十里山有金牛洞山海經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

  水經注教水逕鼔鍾山峽縣志訛為瞽冢山以為瞽瞍葬此誤王屋山在垣曲縣東北一百

  里與澤州府陽城縣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接界山海經王屋之山是多石㶌水出焉注云今在河

   東垣縣北㶌沇聲相近一水且即濟也漢書地理志垣縣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岀後漢書郡

   國志垣縣有王屋山注引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焦山在聞喜縣東接絳縣界中條支峯司

   馬相如上林賦凌三嵕之危郭璞三蒼注三嵕在聞喜 按焦山與湯寨山為邑巨鎮三嵕或指此

   香山在聞喜縣東南三里高一百八十丈周八里平陽府志上有裴晉公祠三塔鼎峙

   山在聞喜縣東南三十里即中條最高峯一名湯寨山又名湯王山上有湯廟下有葛寨村山海

   經景山南望鹽坂之澤北望少澤其隂多赭其陽多玉隋書地理志聞喜縣有景山元和志在縣東

   南十八里縣志舊産銅唐置冶於此横嶺山在聞喜縣東南山脊横亘故名跨絳及垣曲二

   縣界在聞喜縣者名小横嶺在絳縣南四十里者名大横嶺在垣曲縣西北八十里者名清廉山其

   入口處多風俗名風山水經注洮水源出清野山世以為清襄山又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嶺世亦謂

   清營山 按清廉清營清野清襄雖四名其實皆横嶺山也華池山在絳縣東十五里上

  有龍王祠又縣南十五里有湫池龍王廟太行山在絳縣東二十里縣人謂之南山其西南

  有白雲洞又在垣曲縣北八十里縣人名之曰鋸齒山北抵陽城延袤八十餘里太隂山

  在絳縣東南十五里寰宇記在絳縣東南十里崖壁峭絶陽景不到因名教山在絳縣東南一

  名厯山接垣曲縣界山海經教山教水出焉水經注教山高三十里上有泉不測其深山周圍五六

  里少草木寰宇記教山今名效山亦名𦋐山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垣曲縣志厯山在諸馮山後山頭

  平廣相傳舜耕處上有石碌碡數百下有舜井絳山在絳縣西北二十里與曲沃縣接界寰宇

  記在絳縣西十八里西入聞喜縣界東距白馬山備窮山在絳縣東北二十五里見元和

  志山岀鐵鑛穴五所稷山在稷山縣南五十里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侯治兵於稷杜預注河東

  聞喜縣西有稷山後漢書郡國志聞喜邑有稷山亭劉昭注在縣西五十里水經注稷山在汾水南

  四十里詩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二里上有稷祠下有穆亭元和志在稷山縣南五十五

  里縣以此名縣志一名稷神山后稷始教稼穡地也俗呼稷王山跨聞喜萬泉安邑夏縣界下有漉

  紫金山在稷山縣西北三十里上有仙掌峯聖王山在稷山縣北三十里危峯

  峭聳迥出羣山姑射山在河津縣東接本州界疏屬山在河津縣東接本州界高

  一千九百丈周三十里文中子云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敝廬仙掌山在河津縣南汾

  河之龍門山在河津縣西北二十五里西與陜西韓城縣龍門山對峙中通河流形如

  門闕尚書禹貢雍州浮於龍門西河又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孔傳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魏土地記

  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薛瑄龍門記河津縣西門西北

  三十里龍門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岀兩壁相望東南麓穴巖構木為棧道盤曲而上

  瀕河有寛平地二三畝多石少土上有禹廟雲中山在河津縣西北高出雲漢故名

  頰山在河津縣東北四十里上有文中子洞唐王績有望黄頰山詩峨嵋嶺在州南二

  十里稷山縣南四十里聞喜縣北三里形如峨嵋亦曰峨嵋山亦曰峨嵋坡亦曰峨嵋原迤邐安邑

  猗氏萬泉臨晉榮河諸縣亦曰晉原亦曰清原長五十餘里州志四圍邱壟中為平原晉城在焉土

  厚宜五穀東自曲沃紫金山西至黄河高下險夷土閒有石趙家嶺在垣曲縣西南十里

  居民甚衆風化嶺在垣曲縣西五里小趙村稍北有風翻嶺臯落嶺在垣曲縣西北

  四十里又西一里有鞍子嶺又西北三十里有柏廟嶺聖人嶺在垣曲縣西北七十里又

  二十里有火石嶺存雲嶺在絳縣南三十里烟莊村有姜嫄廟沙峪在絳縣東三十

  里壁峯峭絶稍北為河王峪又續魯峪在縣東五十里皆通澤州府沁水縣界陳村峪

  縣東南十五里帶溪水出此稍西有紫家峪冷口峪在絳縣南十五里峪中四時多風盛

  暑猶上敵原在垣曲縣東北三十里有堡宋岳忠武别將梁興敗敵處鳳凰原

  在聞喜縣東接絳縣界其西為鷄鳴山多裴氏墓㐲龍原在河津縣西南十八里見元和

  臨龍谷在州東南寰宇記在正平縣東南後周與齊交聘路經谷側使人多於此諷詩

  哺饑坂在州北五里相傳趙盾食翳桑饑人處有靈輒墓及廟金牛洞在垣曲縣

  北五十里歲旱投石即雨白雲洞在絳縣東太行山西南深二丈餘出石鍾乳洞中有聲三

  日内即雨澮水在州南七里自平陽府冀城縣流經絳縣東北又西經曲沃縣流至州南入汾

  水水經澮水又西南過虒祁宫南又西至王橋注於汾水寰宇記澮水在正平縣南七里馬壁

  谷水在州西有稷山縣流入宋史河渠志熙寕八年程師孟言絳州正平縣西董村旁有馬壁

  谷水嘗誘民置地開渠溉田五百餘頃州志馬首山峪中有水自稷山界分為二渠即馬壁水稷山

  縣志馬壁谷㵎亦名猛水分三道溉田又小杜東曲二渠皆引猛水溉田古水在州西北古山

  下亦名鼓堆泉南流入汾水經注古水出臨汾縣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輪西南流經正平郡北又

  西逕荀城東又西南入汾寰宇記古水出九原西宋薛宗孺梁令祠記隋開皇十六年臨汾令梁軌

  跡故道開渠十二灌田五百頃貫入牙城蓄為池沼州志古堆泉發源九原山西北水源數十環山

  觱發𣾀於山南有二穴北清南濁清者名清泉濁者名灰泉合流而南今自凊泉下建木閘激水灌

  溉東分三支溉田唐樊師宋司馬光皆有記龍谷水在州東北十八里龍香村寰宇記在

  正平縣東北十八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見於絳郊即此教水在垣曲縣東山海經教山

  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實惟乾河注云今聞喜縣東北有乾河口因名乾河里水

  經注教水出垣縣北教山南逕輔山南厯鼓鍾上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廣十許步南流厯鼔鍾川

  分為二澗一西北出一百六十里今聞喜縣東北谷口故溝存焉一水厯冶官城西阜下有大泉西

  流注澗與教水合伏石下南至下峽重源雙發南至西馬頭山坡下又伏流南十餘里復岀謂之復

  流水入於河縣志有沇水河舊名舜清河在縣東半里許南流入河伏現不常 本朝康𤋮元年知

  縣董爾性開引水溉田名城東渠清水在垣曲縣西今名亳清河源岀横嶺山下水經注清

  水岀清廉山之西嶺東南流出峽峽左有城古關防也又逕臯落城北世謂之𠋣亳城與𠋣亳水合

  又東逕清廉城南又東㑹南谿又東合𬃷澗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又東南注於河縣志清水東南

  流合關店等河又東逕縣南毎雨潦泛漲侵城爲害明萬厯二十年知縣趙文炳築石堤以捍之

  𠋣亳水在垣曲縣西六十里即今沙金河也水經注𠋣亳水出北山礦谷東南流注於清水

   按縣志又有關店河在縣西五十里園子河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皆入於清水棗澗水

  在垣曲縣西北即白水澗水經注棗澗水出左人嶺下南流俗謂之扶蘇水又南厯姦苗北馬頭山

  亦曰白水原又西南逕垣縣故城北又西南入清水色白濁初㑹清流乃有元素之異寰宇記故垣

  縣東有白水西南流合清水縣志白水澗在縣西下亳村東涑水在聞喜縣東南源出絳縣

  陳村峪伏流至柳莊復出西入縣界逕南門外又西南入夏縣界左傳成公十三年晉吕相絶秦曰

  伐我涑川杜預注涑水出河東聞喜縣西南後漢書郡國志聞喜邑有涑水水經注涑水出河東聞

  喜縣東山黍葭谷俗謂之華谷又西過周陽邑南又西逕董澤陂南又與景水合又西逕仲邮

  又西逕桐鄉城北又西與沙渠水合又西南逕左邑縣故城南自城西注水流急濬故詩人以為揚

  之水又西逕王官城北洮水在聞喜縣東南源出絳縣横嶺山烟莊谷出谷即入縣界與陳

  村峪水合左傳昭公元年子産曰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後漢書郡國志聞喜有洮水水經注洮水

  源出清野山東大嶺下西流出山謂之㟏口西合涑水涑水亦洮水之兼稱景水在聞喜縣

  東南水經注源出景山北谷西北流注於涑水沙渠水在聞喜縣東南白石村俗名吕莊河

  水經注沙渠水出東南近川西北流注於涑水唐書地理志聞喜縣東南三十五里有沙渠儀鳳二

  年詔引中條山水於南陂下西流經十六里溉涑隂田縣志寺頭渠在縣東南寺頭村東北溉本村

  田即古沙渠逆溝水在絳縣東八里北流入曲沃縣界帶溪水在絳縣東二十

  里源出縣東南陳村峪遶村苦帶西北流至縣東宋元時嘗導流入城明洪武元年因故渠重濬由

  磴槽穴城而入今堙聖水在絳縣西十里楊村寰宇記疾者飲輒愈耆老相傳後魏太和六年

  土人楊斛因耕怱有三泉黯然不流汲一泉二泉輒動絳水在絳縣西北又西北入曲沃縣

  界水經注絳水出絳山東至寒泉北注懸流奔壑十許丈西北注於澮元和志絳水一名沸泉水在

  縣北十四里女家水在絳縣東北大交鎮東西流至鎮曲與故郡水合又西北入澮水縣

  志故郡水在縣東北四十里源才二畝其深莫測分為故郡陳景大交三渠入澮其地有范壁里又

  名范壁水華水在稷山縣北亦曰清水亦曰黄華谷澗有東西二澗水經注水出北山華谷西

  南流注於汾縣志雨則混入猛水又有晉家谷澗亦在縣北雨潦亦通猛水汾河在州城南

  門外自平陽府太平縣南流入逕州東與曲沃縣分境折而西入稷山縣界又西至河津縣南入河

  水經注汾水南過臨汾縣東又屈從縣南西流經絳縣故城水西逕虒祁宫北又西逕魏正平郡南

  又西逕王橋澮水入焉又西與古水合又西逕荀城東又西南逕長修縣故城南又西逕清原城北

  又逕冀亭南又西與華水合又逕稷山北又西逕鄧邱北又西逕耿鄉城北又西逕皮氏縣南又西

  至汾隂縣北西注於河元和志汾水去龍門縣五里漢武帝行幸河東作秋風辭即此水州志水自

  州東折而西流即詩所謂汾曲也唐徳宗時州守韋武嘗鑿汾水溉田一萬三千餘頃河津縣志汾

  水舊西南流至榮河縣入河明隆慶四年東徙在縣西南胡盧灘入河黄河在河津縣西十

  五里自平陽府鄉寕縣南流入縣西河之西岸為陜西韓城縣又南入蒲州府永濟縣折而東厯解

  州芮城縣又東流入垣曲縣南五里河之東岸為河南澠池縣又東入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界水經

  河水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河水又東過砥柱問又東至鄧清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與

  教水合元和志黄河北去龍門縣二十五里即龍門口也寰宇記黄河在垣曲縣南門五步從平陸

  縣東雍州谷口經王屋山至縣界黒龍潭在垣曲縣有二一在縣西十五里柳莊村一在

  西三十里南莊村五虎澗在垣曲縣西南五十里又板澗亦在縣西南五十里流經縣西

  南三十里入清水又縣西三十里有蘇家澗四十里有火星澗西北五十里有華露澗北十里有連

  美陽川在聞喜縣南接解州夏縣界一名美良川亦名秦王澗唐書劉武周傳武周將

  尉遲敬德襲破永安王孝基軍還澮州秦王世民破之於美良川縣志上流為勝水溝自湯寨山西

  至杜家莊瀑流而下髙三丈許水出厓間附草下滴聲如鈴沿溪而上有郭璞洞王澤

  西南七里上有王橋史記趙世家趙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從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

  帶以下不可見與原過竹二節曰以是遺趙無卹襄子剖竹有朱書水經澮水西至王橋注於汾水

  括地志王澤在絳州正平縣西南董澤在聞喜縣東北四十里古豢龍氏董父居此故名董

  池亦曰董泊左傳宣公十二年廚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預注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

  水經注涑水經董澤陂南即古池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於董澤即斯澤也後漢書

  郡國志聞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澤元和志董澤一名董池陂在縣東北十四里蘭村泉

  西南蘭村西北山半每日卯午酉三時其水湧出若潮汐然俗呼溢水溉田無算薛郭泉

  在州西薛郭里又丁村泉在州西二十里丁村澤掌泉在州西北澤掌里州志澤掌鎮西北

  二里有眠窩泉漹泉永和泉東北一里有龍頭泉合流灌田其水性寒不甚發苗泉掌泉

  在州西北三十里泉掌鎮即古修水水經注汾水西南流逕長修縣故城南修水入之水出縣南西

  南入汾州志泉在泉掌鎮分支灌鎮南西之田各三四頃又鎮東有水溝溝左一泉名大渠右一泉

  名小渠分灌大溝旁地又有活潑泉春口泉王馬庫泉蛇泉各灌地不等西泉在垣曲縣城内

  西南隅水甚甘滴水泉在垣曲縣西十里下亳村懸崖丈餘滴水如雨又王公泉在縣西二

  十里王茅鎮又五龍泉在縣西二十五里白馬泉在垣曲縣西北六十里上王村凝碧

  泉在垣曲縣北十里峪子村俗名消癭泉又金潤泉在縣北四十里鼔鍾村相近有帝鄉泉

  泉在聞喜縣東三十里東鎮北其流為黒龍溝南入涑水溉田黄蘆泉在聞喜縣東黄

   蘆莊其地多黄蘆又東四十五里有冷泉夏冷東南三十里有暖泉東南四十里有温泉皆冬暖宜

   野狐泉在聞喜縣北二十里山半其流為白土溝南流合户頭杜村二泉至縣西北三

   里姚村出溝行平地前代嘗引入城明萬厯三十四年知縣雷復豫引之溉田俗名雷公渠

   劍泉在絳縣東四十里晉峪又玉龍泉在縣東五十里東西賀水村引以溉田馬跑泉

   在絳縣西十里楊村葫蘆泉在稷山縣北三里縣志以形似名溉田數頃又碧水泉在縣西

   賈家莊 本朝康熙六年知縣孟孔脈開渠導葫蘆泉南流遶文星臺西折與碧水泉合其碧水泉

   由城西后土廟右南至老盆東折合葫蘆泉入汾白楊泉在稷山縣東北二十里小杜村

   溉州東等村田𤓰峪泉在河津縣北三十里唐書地理志龍門縣北三十里有𤓰峪山堰貞

   觀十年築縣志𤓰峪泉在姑射山西有二渠其東流名天澗又名神峪泉合流入汾乳泉

   津縣東北三十里姑射山半篩皃崖遮馬峪泉在河津縣東北四十里𤓰峪之北一原坡

  下縣志唐貞觀中縣尹長孫恕鑿山修為二渠溉田元大德中上渠壞明隆慶五年知縣張汝乾復

  

 ︹古蹟︺正平故城在州西南魏書地形志正平郡故南太平神䴥元年改為征平太和十八

  年復水經注汾水經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隋書地理志絳郡正平縣

  舊曰臨汾置正平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元和志正平縣本漢臨汾縣地隋改為正平縣

  因正平故郡城為名長修故城在州西北三十里漢為侯國漢書功臣表長修平侯杜恬

  高祖十一年封即此後為縣屬河東郡後漢省水經注汾水又西南經長修縣故城南寰宇記長修

  故城在絳州西北三十里後周天和五年韋孝寛請於長秋築城以杜齊人爭汾北之路長秋即長

  修之訛也州志泉掌鎮即古長秋鎮臨汾故城在州東北戰國曰汾城史記秦本紀昭襄

  五五十年益發卒軍汾城旁即此漢置臨汾縣屬河東郡後魏太平真君七年併入泰平太和十一

   年復置屬平陽郡北齊省隋書地理志絳郡太平縣齊省臨汾縣入焉括地志臨汾故城在絳州正

   平縣東北二十五里新志一名晉城與太平縣接界邵郡故城今垣曲縣治魏書地形志

   邵郡皇興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併入河内孝昌中改復隋書地理志垣縣後魏置邵郡及白水縣

   後周置邵州改白水為亳城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縣改為垣縣舊唐書地理志絳州垣縣隋義

   寕元年置邵原郡武德元年改為邵州九年省垣縣故城在垣曲縣西戰國魏王垣邑漢

   置垣縣一曰東垣史記魏世家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徐廣云垣縣有王屋山故曰王垣又秦本紀

   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漢書曹參傳參擊魏王於曲陽追至東垣生得之又地理志

   河東郡領垣縣元和志故垣縣城在垣縣西二十里寰宇記垣縣以地近故垣城因以名縣故垣縣

   在今縣西北清廉故城在垣曲縣西後魏置縣魏書地形志邵郡清廉縣有清廉山隋

   書地理志垣縣大業初省後魏所置清廉縣入焉舊唐書地理志義寕元年置清廉縣武德九年

  入垣縣寰宇記古清廉縣在垣縣西北六十里後魏割聞喜安邑東界之人於清廉山北置縣隸邵

  郡隋大業二年廢唐武德元年復置九年廢州志在縣西四十里又周置蒲原縣隋大業初省入垣

  縣亦在縣西左邑故城今聞喜縣治春秋晉曲沃邑戰國魏邑秦置左邑縣漢因之後

  漢始改曰聞喜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使太子居曲沃又僖公十年狐突適下國遇太子杜預注下

  國曲沃新城戰國䇿周報王元年秦伐魏取曲沃而歸其人應劭曰故曲沃秦改曰左邑縣漢書地

  理志河東郡領左邑縣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聞喜邑本曲沃注云曲沃在縣東北數里聞喜

  故城在聞喜縣西南本古桐鄉漢置聞喜縣屬河東郡後漢徙治左邑竹書紀年翼侯伐曲沃

  大㨗武侯請成於翼至桐而還漢書武帝紀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爲聞喜

  縣元和志桐鄉故城漢聞喜縣也在今聞喜縣西南八里俗以此城爲伊尹放太甲於桐宫之所孔

  註尚書曰柌湯葬地也今在偃師縣界非此也又漢大司農朱邑屬其子葬桐鄉者又在今舒州界

   亦非也寰宇記聞喜縣治周武帝移於柏壁在今正平縣南二十里隋開皇十年自柏壁移於甘泉

   谷唐武德以來不改元和三年河東節度使杜黄裳移神䇿軍於縣宇官吏權止桐鄉佛寺至十年

   刺史李憲奏復置縣於桐鄉縣志甘泉谷在縣東二十里桐鄉城在谷之西南今縣東涑水南岸

   按五代時縣治又移還左邑故城而寰宇記不載後人遂疑今治即故桐鄉城誤南絳故

   城在絳縣東南十里一名車箱城即晉聚邑後魏置南絳縣魏書地形志南絳郡建義初置治㑹

   交川領縣南絳太和十八年置屬正平郡建義初屬隋書地理志翼城縣後齊並南絳入焉元和志

   絳縣西北至絳州八十里本漢聞喜縣也後魏孝文帝置南絳縣因縣北絳山為名也屬正平郡恭

   帝去南字直為絳縣寰宇記南絳郡縣理車箱城去絳縣東南十里在太隂山北四面懸絶西魏大

   統五年修其城東西長形如車箱注云通鑑梁中大同元年魏建州刺史楊檦鎮車箱注云車箱在

   絳州垣縣界明統志絳州絳縣唐武德初自車箱城移今治 按此即晉侯城聚邑處羣公子之地

  晉之故絳在今翼城漢之絳縣今曲沃皆非此高涼故城在稷山縣東南北魏置縣為高

  涼郡治後周時移置玉壁元和志稷山縣東至絳州四十九里本漢聞喜縣地後魏孝文帝於今縣

  東南三十里置高涼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稷山縣寰宇記周文帝移高涼縣於玉壁 按隋時始

  移治汾北即今稷山縣也皮氏故城在河津縣西二里戰國時魏邑史記秦本紀惠文君

  九年渡河取汾隂皮氏括地志皮氏在絳州龍門縣西元和志秦置皮氏縣漢屬河東郡後魏太武

  帝改皮氏為龍門縣因龍門山為名元王思誠圖記河津縣宋宣和二年改名舊縣圯於汾水元皇

  慶初移於縣西北一里姑射山麓即今縣治皮氏縣在城西二里陽村二城相對遺址猶在

  春故城在河津縣東北四十里南北朝周齊分界處周書韋孝寛傳武帝志在平齊孝寛陳

  三䇿宜於三鵶以北萬春以南屯田積貯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析龍門置萬春縣貞觀十七年

  入龍亳城故縣在垣曲縣西十里舊唐書地理志隋義寕元年置亳城縣武德五年

  廢寰宇記古亳城在垣縣西北十五里縣志城周百四十步今謂之下亳里 按此非湯所居之亳

  湯所居亳在河南歸德府縣志又有葛城稱葛伯寨亦屬附㑹皆因垣曲縣有亳水而誤柏壁

  城在州西南二十里元和志柏壁後魏明元帝置柏壁鎮太武帝廢鎮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周武

  帝於此改置絳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絳州於稷山縣西南二十里玉壁陳瓛柏壁記正平西南二

  十里有巨坂尤高峻古柏壁關也上有秦王堡絶崖陡險截然千仞其巔實古關門遺址廣僅一軌

  邑人李思敬修築遂成坦途荀城在州西十五里水經注古水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汲

  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文獻通考荀姫姓侯爵國在絳州荀城陽壺城

  曲縣南一里春秋晉⿰夸𤓰 -- 瓠邱邑亦名陽胡左傳襄公元年晉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寘諸瓠邱杜

  預注河東垣縣東南有壺邱亭水經注清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壼邱亭也魏書裴慶孫

  傳正光末汾州羣胡聚黨作逆詔慶孫討之深入至陽胡城以此地被山帶河𬓛要之所肅宗末遂

  立邵郡寰宇記古陽壺城南臨大河臯落城在垣曲縣西北五十里今為臯落堡左傳閔公

  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水經注凊水經臯落城北世謂之𠋣亳城元和志臯落城在

  垣縣西北六十里金史地理志垣曲縣有臯落鎮 按臯落山又見平定州故樂平縣未詳孰是

  梁王城在垣曲縣北六十里縣志山澤幽深世傳梁王避兵於此𨛬城在聞喜縣東裴

  氏村唐書宰相世系表非子之支孫封𨛬鄉因為氏今聞喜縣𨛬城是也六世孫陵去邑從衣為裴

  周陽城在聞喜縣東漢書文帝紀元年封淮南王舅趙兼為周陽侯又田蚡傳武帝初

  即位封田蚡弟勝為周陽侯魏書地形志聞喜縣有周陽故城水經涑水又西過周陽邑南注云其

  城南臨涑水北𠋣山原括地志城在聞喜縣東三十九里王官城在聞喜縣南十五里水經

  注涑水西逕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左傳晉侯使吕和絶秦曰伐我涑川俘我王官今世人猶謂其

  城曰王城也燕熙城在聞喜縣北通鑑太元十一年西燕慕容永立慕容忠為帝至聞喜

  聞燕主慕容垂巳稱尊號不敢進築燕熙城居之避暑城在聞喜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

  晉獻公築以避暑周九里十三步其近有棃園故址唐太平樂府教坊也龍頭城在聞喜縣

  東北五十里亦曰龍頭壁寰宇記龍頭壁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後周絳州及正平郡所理也武帝又

  移於柏壁縣志作龍頭堡又有黑山廢縣在縣南二十里呉村建置未詳清原城在稷山縣

  東南左傳僖公三十一年晉蒐於清原作五軍以禦狄成公十八年荀罃士魴逆周子於京師而立

  之大夫逆於清原杜預注聞喜縣北有清原水經注汾水又西逕清原城北故清陽亭也城北有清

  玉壁城在稷山縣西南元和志玉壁故城在縣南十二里後魏大統四年東道行臺王

  思政表築玉壁城自鎮之八年高歡冠玉壁思政有備攻不克周初於此置玉壁總管武帝建德六

  年廢城周圍八里四面並臨深谷地理通釋玉壁城為周氏重鎮高歡再攻圍皆不克初王思政守

  後韋孝寛守東師攻不拔遂置勲州縣志又名勲州故城周保定初於玉壁置勲州建德中移絳州

   於此隋復舊平隴城在稷山縣西北齊書斛律光傳武平二年光率衆築平隴等鎮戍十

   有三所周歩騎萬餘來逼平隴光與戰於汾水之北大破之縣志平隴鎮在縣西五里有城曰高歡

   城又稷王城在縣西二十里故址尚存廉城在縣東北十里今名亷城村皆周齊時戍守處

   谷城在稷山縣西北二十里水經注華水出華谷西南流逕一故城漢上谷長史侯相碑云侯

   氏出倉頡之後晉卿士蒍其裔也食於華陽即是城也北齊書斛律光傳武平元年光於玉壁築華

   谷龍門二城縣志華谷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今為華谷鎮亦名華谷村又有一城在縣北里許故址

   猶存俗呼為古城即光所築龍門城也蜚廉城在河津縣南七里元和志蜚廉故城在龍

   門縣南七里耿城在河津縣南一名耿鄉城尚書序殷祖乙圯於耿左傳閔公元年晉侯滅

   耿賜趙夙杜預注平陽皮氏縣東南有耿鄉漢書地理志皮氏縣有耿鄉故耿國水經注汾水西逕

   耿鄉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為河所毁盤庚乃自耿遷亳括地志故耿城今名耿倉城在

   縣東南十二里雲中城在河津縣西北雲中山上文中子登雲中之城望龍門之關縣志今

   名雲中堡賈鄉在州境博物志臨汾縣有賈鄉賈伯邑虒祁宫在州南左傳昭公八

   年晉侯築虒祁之宮杜預注在絳縣西四十里臨汾水上水經澮水又西南過虒祁宫南注云宫在

   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里其宫地背汾面澮西則兩川之交會也元和志在正平縣南六里宫南有

   澮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餘址築堡今名修義堡趙文子故里

   在州北三十里蘇村里又韓獻子故里在城内省元坊薛仁貴故里在河津縣東十

   里元王思誠圖記在大黄村縣志村西有紅蓼灘一名射雁灘相傳仁貴射雁處王通故

   里在河津縣南三十里縣志元王思誠圖記云通化村集賢里即王通故隱處又通弟王績隱處

   在今縣東東臯村唐書本傳有田十六頃在河渚間是也汾陽監在州北有汾陽銅源等鑄

   錢監又有垣曲監在垣曲縣治北唐書食貨志天下鑪九十九而絳州三十宋史地理志龍門縣元

  祐二年置鑄錢監二垣曲縣有銅錢監一文獻通考垣曲監𡻕鑄錢二十六萬貫晉靈公

  臺在州西北三十里泉掌鎮元和志在正平縣西北三十里左傳曰晉靈公從臺上彈人觀其避

  丸即此臺也𭰁漣亭在州治北引鼓堆泉為大池中建亭唐樊宗師有記州志元至治中

  知州劉明安重搆明宣徳中重修嵩巫亭在州治北園池内宋富弼知絳州時建歐陽修

  有詩今廢岸頭亭在河津縣南即古岸門史記秦本紀惠文王後十一年敗韓岸門又魏世

  家哀王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門索隱劉氏曰河東皮氏縣有岸頭亭漢書衞青

  傳封校尉張次公為岸頭侯冀亭在河津縣北十五里左傳僖公二年荀息曰冀為不道杜

  預注冀國名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水經注汾水又逕冀亭南昔白季使過冀野見郤缺耨其妻

  饁之相敬如賓言之文公命之為卿復與之冀京相璠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

  縣志今俗謂之上亭下亭或謂之興亭又有如賓鄉郭璞書堂在聞喜縣湯寨山北秦王

  寨東南三磵中懸崖石室縱横丈餘中有石硯懸泉時注滴之相傳璞著書處臨思閣

  津縣龍門山禹王廟前俗名看河樓明薛瑄記龍門禹廟西南石峯絶頂有臨思閣以風髙不可木

  構甃甓為之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石峯疑若揺蕩龍門倉在河津縣西黄河濱唐書

  地理志龍門縣有龍門倉開元二年醉經菴在河津縣城東北隅宋縣令安公建取王

  通心若醉六經之句𡊮幾有記

 ︹關隘︺故家雀關在州南通典正平縣有高齊故家雀關寰宇記在縣南七里州志州舊有

  南關比𡻕為汾水所嚙明萬厯八年知州田子堅謀建新關北距舊關南距澮水皆不及二里如舊

  關制名曰重興武平故關在州西三十里唐書地理志正平縣西有武平故關元和志在

  縣西三十里高齊時置周平齊廢横嶺關在垣曲縣西八十里絳縣東南界中條山之要

  隘也今曰横嶺背舊有巡司今裁行臺關在垣曲縣見金史地理志留莊隘

  喜縣東南七十里中條山南通垣曲縣北接絳縣冷口谷東西二山之間斷壁千仞激湍横流金史

  地理志聞喜縣有劉莊鎮即此俗呼劉莊野禹門渡巡司在河津縣西北二十五里

  唐書地理志龍門縣有龍門關縣志後周時置關後曰禹門渡明洪武初置巡司 本朝因之

  鍾鎮在垣曲縣北水經注教水南厯冶官西世謂之鼓鍾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及錢周書武

  帝紀建徳五年遣尹昇守鼔鍾鎮新志謂之瞽冢鎮在縣北五十里有上下二堡下東鎮

  在聞喜縣東三十里其東有上東鎮又横水鎮在縣東四十五里跨絳縣界裴社鎮在縣南二十里

  宋店鎮在縣西十里小郭店鎮在縣西二十里栗村鎮在縣北二十五里蘭德鎮在縣東北十里皆

  澮交鎮在絳縣東北水經注澮水又西南與諸水合謂之澮交金史地理志絳縣有澮

  交鎮州志有大交鎮在縣東北四十里即澮交鎮小河鎮在稷山縣南十五里又翟店鎮

  在縣南三十里又下迪鎮在縣西二十里大杜鎮在縣東北二十里二鎮皆有堡方平鎮

   在河津縣北二十里又東張鎮在縣北二十五里僧樓鎮在縣東北迎駕寨在垣曲縣西四

   十里相傳宋太祖征太原時屯兵處又韓擒虎寨在縣西清廉村六郎寨在垣曲縣西七

   十里孤峯峭立四面巉巖相傳宋將楊延昭屯兵於此又謝安寨在縣西北臯落村東北二里

   村寨在絳縣東十五里今築為堡又郇王寨在縣東二十五里南樊寨在縣東三十五里周二

   十餘畝地甚寛敞魔軍寨在稷山縣南峨嵋嶺又斛律光寨在縣西北二十里峪口村𡊮

   達寨在縣東北馬頭山李牧寨在縣東北二十里李老莊有廟祀李牧楊莊堡在州東南

   二十里又州南二十里有曲村堡三十里有蘭村堡西南二十里有樊村堡西三十里有周村堡西

   北三十里有泉掌堡又北十餘里有平原堡三十里有蘇村堡胡村堡在垣曲縣東十里又

   灣里堡在縣南三里辛莊堡在縣西南三里保頭堡在縣北五里縣界凡有四十九堡皆明崇禎間

   管村堡在稷山縣東十里又縣西十里有呉城堡二十里有下迪堡縣東北二十里有

  大社堡皆明嘉靖中築薛戍堡在河津縣西北小亭村東金皇統中築縣志明末保聚縣

  界凡有堡八十所含口在聞喜縣東南亦曰㟏口亦曰含山路水經注洮水西流出山謂之

  㟏口通鑑唐天復元年梁主遣張存敬出含山路含山在絳州東張濬之敗出含口至河陽即此路

  宋史司馬池傳蒲坂竇津大陽路運鹽囘遠乃議開㟏口道自聞喜逾横嶺山抵垣曲沙峪

  口在絳縣東三十里壁峯峭絶西磑口在河津縣北三十五里入平陽府鄉寕縣路有

  鎮磑堡永安堡涑川驛在聞喜縣西關北宋元舊驛至今不改東至曲沃縣西至夏縣俱通

  驛大路餘小路無驛

 ︹津梁︺故梁在州城北水經注汾水又經絳縣故城北西逕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

  三十柱柱徑五尺裁與水平晉平公之故梁也南門浮橋在州南門外汾河上明萬厯中

  建 本朝康熙中修澮水浮橋在州南五里西橫橋莊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𤋮中増修

  隱身橋在州城北關閣下舊志俗傳宋太祖微時隱此通津橋在州東北二十里龍

  香里明正德中建葛寨橋在垣曲縣南五里又湯王橋在西十里臯落橋在西北五十里

  通濟橋在聞喜縣東横水鎮接絳縣界南橋在聞喜縣南門外跨涑水明嘉靖中建

  本朝順治中重修又有東西二橋俱跨涑水逆溝橋在絳縣東十里又通遠橋在東二十

  里雙濟橋在西北保障橋在東北三十五里義橋在稷山縣南汾水上絳州孝子三十喪父

  母五十猶衰麻成橋於稷山南鄉黨義之因名崔祐甫有記成夫橋在稷山縣南二十五

  里修善莊西當山水之衝邑人文世興構造未畢妻賀氏繼成之因名汾河浮橋

  一在稷山縣南二里一在西十里又苑曲有東西二橋濟民渡在垣曲縣南黄河南岸至

  澠池縣界苑曲渡在稷山縣東南五里又十里有費村渡二十里有崔莊渡南三里有荆平

  渡西南十里有楊村渡二十里有薛村渡黄河渡在河津縣西十里黄河東岸西南五里為

  雙營渡十五里為夾甸渡新莊渡三十里為陶家營渡俱通陜西郃陽韓城二縣界

 ︹堤堰︺絳州䕶堤在州城南自禹廟起至城西角長三百餘丈明隆慶初知州宋應昌築以

  捍汾垣曲䕶堤在垣曲縣南先是清水侵城為患明嘉靖中創築沙堤後為水圯萬

  厯中知縣趙文炳改築石堤長二百七丈濶一丈高倍之半在土中民賴以安 本朝康熙中重修

  聞喜䕶堤在聞喜縣南臨涑水明萬厯元年知縣王象乾創築石堤長一百六十丈有竒

  高二丈有竒濶一丈有竒二十六年知縣徐明於廣濟橋西創建石堤長五十丈有竒高一丈有竒

  城無水患薛村堤在稷山縣西二十五里薛村明萬厯中知縣呉峻創築𣾀澗水溉田二百

  鋪頭堰在稷山縣東北三十里沙溝廟前障馬壁谷水延袤三四里小趙渠

  在垣曲縣西六里明萬厯二十六年知縣仝梧創開後塞三十一年知縣趙乾清重開又堡頭渠在

  縣北五里亦乾清開店頭渠在垣曲縣北十里又鼓鍾渠在縣北四十里皆萬厯三十五年

  知縣吕恒開羅公渠在聞喜縣東引洮水溉田其堰有五開於宋熙寕中者三開於明洪

  武中者二中第二堰正德中知縣王琳修濬名王公渠餘四堰嘉靖中知縣羅田為置渠長禁盜決

  渠水民感之故名北河渠在聞喜縣東南水自横嶺關來沿河開渠輪流灌溉董村

  渠在聞喜縣東南秦王澗下又西張渠在縣南蘇村皆明萬厯初知縣王象乾修名新城王公渠

  又有蘇村南陽陽社坡神下莊南姚小市頭等渠皆在縣南引山水溉田十石壚渠

  津縣東南唐書地理志龍門東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壚渠貞觀二十三年縣令長孫恕鑿溉田良沃

  畝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馬鞍塢渠亦恕所鑿縣志高鞍䲧渠即今𤓰峪

 ︹陵墓︺古姜嫄墓有二一在聞喜縣西北四十五里稷王山下氷池村俗傳稷棄於此墓旁

  有祠祠下有蛇虎澗上有后稷陵一在絳縣南三十里存雲嶺上有金太和中進士王藻碑記

  和墓在稷山縣東北十五里二冢元和寰宇二志俱載縣志在東莊村又有廟在墓前中舍村

  ︹周︺靈輒墓在州城東五里侯莊古道口晉齊姜墓在州城南四里元和志晉

  齊姜墓在正平縣南九里申生之母也祁奚墓在聞喜縣東二十二里元和志今太原祁

  縣又有墓未知孰是又祁午墓在縣東六十里晉獻公墓在絳縣東槐泉村晉文

  公墓在絳縣東南二十里下村有廟左傳文公卒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元和志在縣

  東二十里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五十步禁樵蘇晉靈公墓在絳縣東南磨裏村地名景冡

  卜子夏墓在河津縣西北五里辛封村墓北有祠︹漢︺司馬遷墓在河津縣

  西十五里或曰圯於河或曰在河西岸水經注司馬子長墓前有廟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

  建石室立碑樹柏按陜西韓城亦有墓︹晉︺裴楷墓在絳縣西南有碑︹南北朝︺

  ︹魏︺侯莫陳相墓在稷山縣西北平隴村北史本傳代人從齊神武起兵封白水郡王

  ︹北齊︺斛律光墓在州城子城東北隅︹隋︺韓擒虎墓在垣曲縣東北十里

  ︹唐︺李靖墓在垣曲縣鼓鍾村東半里山下有石識墓通志靖韓擒虎甥擒虎以兵法授之

  則東垣有墓不為無稽裴光廷墓在聞喜縣東三十里河汾燕閑錄聞喜之裴自後漢

  裴輯而下葬北倉村數里間凡五十二人皆尚書侍郎國公將相縣志東至鳳凰原西至雞鳴山北

  至紫金山南至涑水中凡大冢一百五十餘所皆裴氏先塋裴守貞墓在稷山縣西八

  裴耀卿墓在稷山縣北仁義村許孟容誌高秀巖墓在稷山縣東北亷城

  盧虔墓在河津縣東北三十五里張呉村南有勅撰碑鄭餘慶書︹宋︺薛奎墓

  西周村州志薛簡肅公墓冢巳平歐陽修志碑尚存︹金︺段克己墓在稷山縣西北平隴

  ︹元︺姚天福墓在稷山縣西北路村虞集書墓記 按元史載天福絳州人後徙雁

  門疑其徙居後歸葬稷山也︹明︺陶廷信墓在州北三里薛瑄墓在河津縣

  西十里平逺村西南李賢撰碑有祠 按通志瑄父貞墓在平逺村東南瑄撰汾隂阡表

 ︹祠廟︺富弼祠在州治内通志富公以將作監丞通判絳州士民懷之故立祠梁公祠

  有二一在州北十里鼓堆北隅宋治平初建郎中薛宗孺有記一在州西三林里俱祀隋令梁軌

  忠烈祠在垣曲縣西關廂祀明崇禎中勦賊陣亡典史秦宗文及諸鄉勇召原祠

  在垣曲縣東北六十里寰宇記置於古棠樹下通志後魏高允至邵郡見召公廟廢曰召公之德闕

  而不禮為善者何勸乃表聞葺之趙鼎祠在聞喜縣東五十里又裴趙二公祠在聞喜縣

  東門外明嘉靖中改金塔寺為之祀唐裴晉公度宋趙豐公鼎金石文字記明皇御書裴忠獻公墓

  碑賜張說勅並在祠前一碑兩面裴度祠在聞喜縣北五十里裴村后稷祠

  山縣有二一在縣治西南元至正中建後有聖母姜嫄祠一在縣南五十里稷山上水經注稷山上

  有稷薛仁貴祠在河津縣東十五里大黄村薛文清公祠在河津縣

  治南明宏治中勅建嘉靖初重修吕柟記黄帝廟在州城東北二十里未贊村元建

  廟在垣曲縣北鼔鍾鎮下堡三皇廟在聞喜縣東董村湯廟在聞喜縣有二一在

  南關外宋元祐間建一在中條山中峯前有湫池禱雨輒應又垣曲縣湯廟有三一在縣西下亳村

  一在縣北墱坂村一在縣東北峪子村舜廟有三一在聞喜縣西北姚村一在垣曲縣北鼓

  鍾鎮上堡一在臯落鎮姜嫄廟在聞喜縣西北氷池村元至元初建 本朝順治中重修

  董父廟在聞喜縣倉底村五代時建伯益廟在聞喜縣宋家莊晉文公

  廟在絳縣東二十里下村泰伯廟在稷山縣東十五里高渠村漢文帝廟

  在稷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小甯里寺莊村禹廟有六一在河津縣西北二十五里龍門山上明

  末燬 本朝順治中修復魏土地記云龍門山禹廟前有石碑二一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

  太和中立又元和志云龍門縣大禹祠隋末摧毁貞觀九年奉敕更令修理一在絳縣見寰宇記一

  在稷山縣華峪村元時建一在西舍村一在聞喜縣東呉村一在垣曲縣西南二十五里金建

  高祖廟在河津縣見唐書地理志貞觀中置元和志神堯皇帝廟在禹廟南絶頂之上廟中

  畫行幸儀衞之像葢義寕初義旗至此也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陶惟煇恭 校

大清一統志

絳州

︹寺觀︺甘露寺在州北二十五里九原山梁天監二年帝遣臣朱明月詣寺求甘露果得之因

  賜額元延祐間重建石磬寺在垣曲縣西南庄村内有石磬扣之聲聞里許雲川寺

  在垣曲縣西北七十里曹家山峯巒疊翠崖壁峭絶地境絶勝太子寺在聞喜縣東關唐貞

  觀六年建香山寺在聞喜縣東南五里官莊嶺通志云唐裴度還帶處明建内有晉公祠

  聖水寺在絳縣西南十里元泰定中建有聖水三泉興國寺有二一在絳縣治西

  南隅明嘉靖中建一在垣曲縣治西金建雨化寺在稷山縣城西北隅 本朝順治間建府

  志舊有斛律光祠今入雨化寺碑尚存佛閣寺在稷山縣東北三里一名清涼院金建樓

  閣高敞崖洞幽逺頗稱勝境 本朝順治中重修又廣教寺在縣治東未詳創始周聖厯間名辨知

  寺唐開元間名感義寺金皇統元年改名明昌中造塔十三級高三十餘丈今寺廢塔存大善

  寺在稷山縣東北十五里高渠村元勅建中有古柏大七圍䕃畝許欲伐之輒有風雷之異

  成寺在河津縣城東里許宋天聖中建内有浮圖隋仁壽中造 本朝康熙中重建豐巖

  寺在河津縣治南隋開皇中建又鐵佛寺唐麟徳中建雲中寺在河津縣西北雲中山上

  有塔高出雲表興化寺有三一在河津縣樊村元至正間修一在稷山縣南五十里唐咸亨

  間建有開元時碑一在縣西南三十里小甯村隋開皇中建玉清觀在州城内西北隅舊

  名玉虚觀宋崇慶間賜額元至元間修重陽觀在州西北四十里北董村内有讀書堂王

  通曽隱此觀麓有清廉洞又清溪觀在州西南五里有萬壽閣 本朝康𤋮初建洪慶觀

  在垣曲縣南一里中條山舊名金闕院金大定間道士吕道章修觀成仙去觀中規模壯麗山水環

  拱元延祐間賜今額本朝順治康熙間屢修凝真觀在聞喜縣西關宋大中祥符間建亦

  名凝真萬壽宫今改東嶽廟保真觀在稷山縣治東北隅元建中有石刻禹跡圖共五千

  七百五十一方每方二尺餘析地百里志禹貢山川古今州郡山水地名今壞道清觀

  山縣廉城村元建明洪武間併三靈靈虛重陽三觀入焉天慶觀在河津縣治東宋景德中

  興真宫在聞喜縣蘭德鎮又景雲宫在縣之觀底村俱唐貞觀中建

 ︹名宦︺︹漢︺陳寔許人司空黄瓊辟選理劇補聞喜長趙岐長陵人永壽中舉理劇爲皮氏

  長抑强討姦大興學校㑹河東太守劉祜去郡中常侍左悺兄勝代之岐恥事宦官即日西歸

  龔寕陵人安啼時爲臨汾令有稱績︹三國︺︹魏︺吉茂池陽人除臨汾令居官清靜吏

  民不忍欺︹晉︺摯虞長安人武帝時爲聞喜令︹南北朝︺︹魏︺裴慶孫聞喜人正

  光末汾州羣胡聚衆數萬詔慶孫爲募人别將率鄉豪討之慶孫每摧其鋒進軍至雲臺郊大戰賊

  潰復徵赴都賊轉盛復以慶孫爲别將從軹關入討深入二百餘里至陽胡城肅宗末遂入邱郡以

  慶孫為太守民經亂後率多逃竄慶孫務安輯之咸來歸業在郡之日值𡻕饑凶四方遊客常有百

  慶孫自以家糧贍之王思政祁人大統中除侍中東道行臺以玉壁地險要請築城即

  移鎮之遷汾晉并三州諸軍事并州刺史八年東魏來冠卒不能克以全城功授驃𮪍大將軍開府

  儀同三司梁禦其先安定人後家武川大統時為東雍州刺史為政專舉大綱民庶稱焉四年

  卒於韋孝寛杜陵人大統中由晉州刺史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先是山胡負險屢

  為刧盜孝寛示以威信州境肅然進授大都督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衆志圖西入以玉壁衝要

  先攻之連營數十里至於城下盡攻擊之術孝寛咸拒破之神武苦戰六旬智力俱困發疾遁去文

  帝嘉孝寛功遺使勞問劉亮中山人大統十年為東雍州刺史為政凊靜百姓安之

  檦高涼人從魏孝武入關時河北猶附東魏檦父猛先為邵郡白水令檦與其豪右相知微行詣

  邵郡舉兵遂㧞邵郡更遣人誘說東魏城堡正平河北南汾絳建等州並有内應因攻㧞之以檦行

  正平郡事移據東雍州周文表行建州事威名大振轉正平郡守進儀同三司加開府鎮邵郡又為

  邵州刺史並有戰功︹周︺郭賢揚州人有謀畧世宗初為勲州刺史鎮玉壁以廉平稱

  文舉聞喜人父䆳正平郡守廉約自守毎行春省俗單車而已保定三年文舉為絳州刺史一

  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隋︺韋世康杜陵人高祖時授絳州刺史以雅望鎮之闔境清肅

  視事數年有惠政奏課屢為諸州最梁軌開皇中為臨汾令縣西鼓堆有二泉合流東下溝深

  而岸高軌乃相地之宜開十二渠建閘激水灌田甚多 按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云水本於正平

  軌者即其人也︹唐︺李元禮高祖子始王鄭徙王徐為絳州刺史有治名璽書勞勉

  元懿高祖子始王滕徙王鄭厯絳州刺史數斷大獄務寛平高宗嘉之璽詔襃錫楊大

  寶鳳翔人武德初為龍門令劉武周陷晉絳力攻之城破被殺贈全節侯長孫恕

  十年龍門令鑿十石壚渠溉田良沃畝收十石又鑿馬鞍隖渠民永賴之江彦永徽中聞喜令

  有遺孔禎高宗時為絳州刺史政教兼舉及卒民有遺思韋武萬年人德宗時為絳

  州刺史鑿汾水溉田萬三十餘頃璽書勞勉李憲洮州人晟次子憲宗時徙絳州刺史有幻

  人怵民以亂憲執誅之河中兵本仰食於絳而汾可輸河渭𡻕租與糴常數十萬石故敖保山為固

  民之輸者十牛不勝一車憲濱汾相地治倉當費二百萬請留垣縣粟糴河南以錢還糴絳粟旣免

  負戴勞又權其贏以完新倉絳人賴其力樊宗師河中人憲宗時為絳州刺史有治績

  鑾龍門令有能名狄惟謙仁傑後㑹昌中為絳州刺史有名稱︹宋︺錢惟濟

  人真宗時知絳州民有盜桑者不得自創臂誣桑主殺人久繫不能辨惟濟出盜與之食盜左手舉

  匕箸惟濟曰以右手創人者上重下輕今汝創特下重汝以左手創右臂爾盜遂服文彦博

  介休人仁宗時為絳州通判富弼河南人仁宗時通判絳州︹金︺范承吉天眷五年

  知絳州先是兵興民有為將士所掠而逃歸者承吉遍諭俾自首凡數千人具白帥府皆贖為民貧

  者以公儲代輸焉梁肅奉聖人天眷中遷絳縣令以廉入爲尚書省令史王宗儒

  大定間爲聞喜丞署縣事能決獄弭盜興學愛民張升大同人爲絳州錄事趙偉反城陷赴

  ︹元︺達蘭至元時授絳州達魯噶齊平陽李二謀亂達蘭捕問盡得其狀中書奏進其秩

  帝曰達蘭豈惟能辦此𫆀 達蘭舊作鐵連達魯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並改彭仲德

  人至元中絳縣尹善訊獄時稱神明左霍克齊東光人大德中垣曲尹性廉介好讀書法

  令嚴明吏民畏服 左霍克齊舊作左濶濶出今改正劉尚質曲沃人泰定間任稷山尹

  爲政清廉平易李榮祖雲中人至正初知絳州修學校興壇祀復隋令梁軌所開鼓堆泉十

  二渠故道溉田五百餘頃聽訟明敏滯案數十事立決民愛戴之如父母巴爾布哈

  人至正中聞喜縣尹政治有聲部使者舉爲守令最詔賜宫幣旌之 巴爾布哈舊作拔思溥化今

  宋克篤長白人至正間知絳州文章政事有聲時方諸文潞公之知翼城岳索

  至正中稷山達魯噶齊時流宼入境兵索與縣尹張名昭主簿商顯祖協謀備禦民賴以安 岳索

  舊作藥僧今改正達魯噶齊已見前︹明︺顧登洪武十年知絳州精强有心計凡廟社祠壇踵

  前牧經理者或修或建規制悉備朱凱肅寕人景泰初知垣曲縣興學校勸農桑政績甚著

  王汝績金谿人正統中知絳州土陿賦重人鮮知學而健於訟汝績勸民耕桑盡墾不食之

  土後乃大修學宫廣延師儒以訓民間子弟自是獄訟衰息田里晏然劉智長凊人正統十

  四年知絳縣政尚公平滿九載當代民詣闕乞留進秩六品仍知縣事政績益著又九載致仕民遮

  道泣賈定通許人成化十八年知絳州絳有積欠官薪逋者破家弗克完定通一州丁户

  足其數自是絳薪𡻕無逋患立善惡二籍𡻕終覈其實賞罰有差㑹大饑疫絳人獨全活因上救荒

  八事其他平盜決疑獄俱以吏材著呉璇高唐人宏治九年知坦曲縣建倉庾廣儲蓄以備凶

  𡻕增拓學舍俾弟子誦習其中親為講解後調繁聞喜政聲尤著羅田光山人嘉靖中知聞

  喜縣修治堤堰民感頌之名曰羅公渠高文學寶坻人嘉靖中知河津縣縣有瓜峪泉自

  唐長孫恕鑿渠為山水衝壞文學興工修之三月告成高一百尺厚六丈上為橋疏支渠溉田甚多

  宋應昌仁和人隆慶元年知絳州州城濱汾患水囓應昌築石堤䕶之民間地糧多飛詭為

  之清文弊永絶凡供具一不以煩民民懷其德王象乾新城人隆慶中知聞喜縣大興水利

  萬厯元年創建䕶城石堤張汝乾洛南人隆慶中知河津縣遮馬峪渠上下二渠唐長孫恕

  所鑿上渠溉乾澗等田元大德中雨壞民供賦甚苦自是汝乾捐資鑿山通渠水利復興申田

  靈夀人萬厯初知聞喜縣胥吏或進羨餘指戒石語以矢之布袍蔬食妻子皆儉約自甘喬允

  升孟津人萬厯中知聞喜縣時錢糧合户催徴奸民每多牽累乃設門簿民以為便至今行之

  雷復豫高陵人萬厯中知聞喜縣引白土溝溉姚村等田民德之號雷公渠趙文炳

  任人萬厯中知垣曲縣創築䕶城石堤未成行取入京後巡按山西發金檄縣修築自是城無水患

  王豫立涇陽人萬厯二十四年知稷小縣時礦使四出大璫將臨稷妄云鳳凰山銀可採民

  洶洶不安豫立走使說止之㑹大吏檄用條鞭法起徵士民皆不便又力為申請得不行去任之日

  嚢無一錢呉峻萬厯中知稷山縣甞立大社集諸生論文剏建薛村堤𣾀澗水溉田二百餘頃

  白鯤南和人萬厯中知河津縣修遮馬峪故渠引灌民田至今賴之張耀三原人天啟中

  知聞喜懸慈惠撫民民為立祠秦宗文武陽人崇禎五年垣曲典史流寇入犯宗文督鄉勇

  隨大兵進𠞰與賊遇力戰死事聞祀忠烈祠

 ︹本朝︺張文德奉天人順治三年知垣曲縣潔己愛民刑獄一清卒於官士民垂涕建祠祀之

  李榮宗費人順治四年以進士任垣曲縣姜瓖之亂城陷被執罵賊死贈按察司僉事祀忠

  烈祠又典史周茂覺浙江人亦死於城守鄒起鳳正藍旗漢軍順治七年授垣曲縣時姜瓖

  賊黨踞縣城一年 大兵至議屠戮起鳳將之任適在軍亟請於主曰脅從無辜宜開釋與之更始

   且有土無人亦安用此曠土為遂𫉬免董爾性洛陽人順治十六年知垣曲縣明決果斷

   志在利民嘗鑿城東渠引水溉田民號董公渠其餘興復甚多許榖常熟人康𤋮四十二年以

   庶吉士改知垣曲縣噢咻疾苦有古循吏風勤於課士雋異者輒加禮由是窮鄉後進皆勸文風日

   許自俊嘉定人康熙十九年以進士知聞喜縣𢹂一子一僕之任食脱粟飯菜羮往來

   㑹城䇿蹇而巳用法平民多勸輸乞休去行李蕭然一時稱清白吏孟孔脈富平人康𤋮元

   年以舉人知稷山縣聽斷明決訟者心服𡻕饑民多鬻子女捐俸贖還之朱天爵正紅旗漢

   康熙十八年知稷山縣甘澹泊御胥吏極嚴舊馬草豆出自民天爵給價購買客兵過境上銜勒

   有方不為民累崔鳴鷟内邱人康𤋮八年以進士知河津縣革弊均利事集而民不擾父喪

   民冒風雪走上官請留鳴鷟乃以中夜去後數年有同姓宦過縣民傳是鳴鷟爭出郊迎既知其訛

   皆嘆息而返

 ︹人物︺︹漢︺裴茂聞喜人靈帝時厯縣令郡守尚書建安初以奉使率導關中諸將討李傕有功

  封列︹三國︺︹魏︺裴潛字文行茂之子武帝定荆州參丞相軍事遷倉曹屬武帝問劉

  備才畧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爲治也若乘間守險足爲一方主岀爲代郡守有功明帝時

  累官尚書令奏正分職料簡名實出事使斷官府者百五十餘條正始五年薨諡曰貞侯其家教上

  下相奉事有似於石奮其履檢校度自魏興少能及焉裴徽字文季潛弟有高材逺度善言

  元妙仕魏爲冀州刺史封蘭陵子母邱儉字仲恭聞喜人父興黄初中爲武威太守討伐

  叛逆有功封高陽鄉侯儉襲父爵明帝即位爲尚書郎累遷荆州刺史帝圖討遼東以儉有幹䇿徙

  幽州遼東平進封安邑侯正始中數討高句驪破走句驪王宫追奔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齊王

  廢儉感明帝顧命舉兵討司馬師不克被殺論者以忠臣目之子甸字子邦爲治書侍御史有名京

  邑儉之討師甸與謀焉︹晉︺裴秀字秀彦潛之子八𡻕能屬文時人語曰後進領袖有裴秀

  襲父爵清陽亭侯累官尚書僕射魏延熙初官制秀所改也武帝即王位拜尚書令既受禪封鉅鹿

  郡公進司空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精審可依據藏於秘府秀創制朝儀廣陳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薨諡曰元裴楷字叔則徽之子弱冠知名尤精老易以清通選爲吏部郎累遷侍中平呉之後

  爲帝陳三五之風敘漢魏盛衰之迹帝稱善與楊駿婚親不阿附封臨海侯性寛厚與物無忤不持

  儉素亦澹退不樂處勢卒諡曰元二凡黎康子瓚及憲並知名裴頠字逸民秀少子宏雅有逺

  識武帝時爲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以誅楊駿功封武昌侯奏修國學刻石寫經累遷尚書每授一

  職殷勤固讓博引古今成敗以爲言進尚書左僕射專任門下事頠患時俗浮虛著崇有論以釋其

  蔽後爲趙王倫所害惠帝反正復其官諡曰成郭瑗聞喜人爲尚書都令史時尚書杜預有所

  增損瑗多駮正之以公方稱終建平太守郭璞字景純瑗之子博學有高才詞賦爲中興之冠

  妙隂陽占算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卜筮以青囊中書九卷授之由是洞五行卜筮之術能禳災轉

  禍過江為著作佐郎屢上疏論時事遷尚書郎數言便宜多有匡益後為王敦所害追贈宏農太守

  子驁官至臨賀太守裴嶷字文冀聞喜人清方有幹畧為昌黎太守被徵達遼西道梗乃投慕

  容廆為長史遣使建鄴帝試留嶷以觀之嶷以廆萬里表誠宜還反命帝乃遣還廆後謂羣臣曰裴

  長史名重中朝而降屈於此豈非天以授孤也官至樂浪太守︹南北朝︺︹魏︺裴駿

  人幼聰慧親表稱為神駒因以為字弱冠通涉經史方檢有禮度鄉里宗敬焉蓋呉作亂關中來襲

  聞喜駿率厲鄉豪奔赴之賊退太祖親討蓋呉引見駿大悦謂崔浩曰駿有當世才忠義可嘉補中

  書博士浩亦深器駿目為三河領䄂轉中書侍郎卒贈泰州刺史聞喜侯諡曰康子修宣皆博學清

  辯以孝友聞呉悉達聞喜人凡弟三人並幼父母為人殺號慕感人及長報仇避地永安

  昆弟同居四十餘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雖儉年餬饘不繼客過必傾所有鄰人孤貧者莫不解衣

  輟糧以相賑恤刺史以悉達兄弟行著鄉里表贈其父渤海太守悉達後欲改塟亡失墳墓號哭晝

  夜忽足下地陷得父銘記因遷塟曽祖以下三世九喪傾盡資業不假於人哀感毁悴有過初喪有

  司奏聞標閭復役以彰孝義裴延儁字平子聞喜人徽八世孫父山崧以平蜀賊丁蟲功

  贈東雍州刺史延儁少孤事後母以孝聞涉獵墳史頗有才筆舉秀才高第明帝時累官幽州刺史

  考績爲天下最拜太常卿莊帝初於河隂遇害贈儀同三司都督雍州刺史子元直敬猷並有學尚

  與父同時遇害俱贈官裴敬憲字孝虞駿之孫少有志行學博才清澹於榮利舉秀才高

  第除太學博士工隸草解音律以五言之作擅名後進共宗之世有徳於鄉孝昌中賊過其廬輒不

  犯年三十三卒永興三年贈中書侍郎諡曰文弟莊伯文章與敬憲相亞爲臨淮王彧記室參軍聞

  兄疾徑歸以侍疾憔悴病卒贈通直散𮪍侍郎諡曰獻裴邃聞喜人性方嚴爲州里所推挹

  大統三年東魏來寇䆳乃糾合鄉人分據險要以自固及李弼畧地東境䆳爲之鄉導多所降下周

  文嘉之封澄城縣子卒於正平郡守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北齊︺裴景鸞延儁從子

  與弟景鴻並有逸才河東呼景鸞爲驥子景鴻爲龍文景鸞位華州刺史景鴻和夷郡守鴻子叔卿

  博涉有孝行時號裴曽子︹周︺裴果字戎昭聞喜人少慷慨有志畧從文帝戰河橋及芒山勇

  冠當時補帳前都督屢著戰功累官隆州刺史加持節驃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冠軍縣公果

  性嚴猛能決斷抑挫豪右申理屈滯厯牧數州號爲稱職卒諡曰質子孝仁涉獵經史爲長安鎮將

  扞禦齊人甚有威邊之畧裴寛字長寛聞喜人博涉羣書親殁撫諸弟以篤友聞魏孝明時釋

  褐員外散𮪍侍郎孝武西遷寛將家屬避難於大石嶺大統中授都督同軌防長史與東魏戰被擒

  齊文襄厚遇之卒遁歸授持節帥都督封夏陽縣天和二年爲汾州刺史陳將程靈洗率衆攻城

  寛募驍兵頻挫其鋭苦戰三十餘日㑹雨水暴長城陷𬒳執卒於江左裴漢字仲霄寛之弟

  操尚宏雅聰敏好學魏大統五年除大丞相府士曹行參軍轉墨曹理識明贍斷割如流天和中加

  車𮪍大將軍儀同三司時晉公䕶擅權搢紳諂附漢直道自守故八年不徙職雅好賓遊留連宴賞

  自寛殁後絶遊從不聽琴瑟撫養兄弟子情甚篤至卒贈晉州刺史裴文舉字道裕𮟏之子

  少忠謹涉獵經史孝閔踐阼襲爵澄城縣子齊公憲鎮劍南以為總管府中郎遷絳州刺史所在廉

  約入為司憲中大夫進爵為伯文舉早喪父其兄在山東唯與弟璣幼相訓養友愛甚篤璣早亡文

  舉撫視遺孤逾於己子時人以此稱之︹隋︺王隆字伯高龍門入開皇初國子博士精易春

  秋教授生徒時稱王氏學著興廢要論七篇文帝比之陸賈從弟仲華邃於易亦為當時宗

  子通聞喜人以大中大夫居母喪哭喪明有白烏巢家樾兄弟八人皆以孝聞詔表閭世謂義

  門裴王通字仲淹隆之子幼篤學慨然有濟蒼生之志仁夀中詣長安奏太平十二䇿不

  見用退居河汾著書講學依春秋例自𫉬麟後厯秦漢至後魏著紀年之書曰元經又依孔子家語

  揚雄法言為客主對答之説曰中説皆為儒士所稱義寕元年卒門人薛收等相與議諡曰文中子

  ︹唐︺王績字無功通之弟性簡放隋大業中舉孝弟廉潔授秘書正字因亂還鄉種桼釀酒蒔

   藥草自供著書東臯自號東臯子武德初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日三升或問官何樂曰良醖可

   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貞觀初棄官去著醉鄉記以次劉伶酒德頌其飲

   至五斗不亂著五斗先生傳豫知終日命簿塟自誌其墓敬君宏絳人累功厯驃𮪍將軍封

   黔昌侯以屯營兵守元武門死隱太子之難薛仁貴龍門人貞觀中天子自征遼東仁貴

   應募遼兵二十萬拒戰仁貴著白衣持㦸腰兩弓呼而馳所向披靡遼遂奔潰帝召見歎異遷右領

   軍中郎將高宗幸萬年宫山水暴至仁貴登門大呼帝遽出乘高𫉬免嘉其忠賜以御馬顯慶中屢

   破高麗及契丹拜左武衛將軍擊鐵勒於天山時九姓衆十餘萬仁貴以三箭定之乾封初以降扶

   餘等四十城拜本衞大將軍封平陽郡公裴行儉字守約聞喜人貞觀中舉明經為長安令

   高宗將立武昭儀行儉以為國家憂從此始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秘議語洩左除西州府都督長史

   麟德中遷吏部侍郎典選有能名吐蕃叛出為洮州道討平之拜禮部侍郎為檢校右衞大將軍封

  聞喜縣公行儉通兵法善知人兼工草隸論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所引偏裨𩔖為世名將卒諡曰獻

  王勃字子安通之孫父福畤雍州司户參軍勃六𡻕善文辭九𡻕得顔師古注漢書作指瑕以

  擿其失麟德初對策高第後為虢州參軍勃屬文先磨墨數升酣飲引被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

  字時謂腹稿兄勔涇州刺史兄勮弟助皆第進士勮宏文館學士兼知天官侍郎助七𡻕喪母哀號

  鄰里為泣居父喪哀毁骨立官監察御史裏行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杜易簡稱為三珠樹其後助劼

  又以文顯劼早卒少弟勸亦有文裴敬彝聞喜人子通曾孫七𡻕能文年十四詣巡察使

  唐臨直其父臨黄令智周枉臨竒之試命作賦賦工父罪巳釋表敬彝於朝補陳王府典籖一日怱

  泣涕謂左右曰大人病吾輒痛今心悸而痛事叵測乃請急倍道歸而父巳卒羸毁踰禮厯太子左

  庶子武后時為酷吏所陷死嶺南裴守真稷山人早孤母喪哀毁癯盡舉進士六科連中

  養寡姊甚謹世推其禮法累授太常博士善容典時謂才稱其官天授中為司府丞推覈詔獄全免

  數十姓不合武后㫖出外終安州刺史子子餘事繼母孝居官清終𡵨王府長史裴炎

  隆聞喜人寛厚有竒節舉明經及第累遷黄門侍郎調露中拜中書令武后廢中宗炎固爭請歸政

  后大怒繫獄坐死睿宗立贈太尉諡曰忠從子佃先以太僕丞坐流嶺南上變陳得失謂宜還太子

  東宫罷諸武權不然豪傑乘時而動后怒杖之朝流瀼州中宗復位召授太子詹事丞終東京留守

  薛季昶龍門人武后時上書自布衣擢監察御史後為洛州長史與桓彦範等誅張易之等

  功進户部侍郎李昶請收諸武不見聽五王失柄貶澹州司馬即仰藥死睿宗立贈御史大夫

  暉字仲華絳州平陽人弱冠舉明經聖厯初為衞州刺史武后幸長安為東都副留守皆有治聲

  長安二年授中臺右丞以誅二張功為侍中累封平陽郡王初易之巳誅薛季昶請收諸武暉亦苦

  諫不從尋請降諸武王爵為公三思憤誣以罪遂放瓊州為周利貞所害睿宗時追復官爵諡肅愍

   按唐有平陽郡無平陽縣而絳州則有正平太平二縣唐書以為平陽人傳寫誤也薛訥

  字慎言仁貴子突厥擾河北武后以訥世將詔為安東經畧使對同明殿具言突厥以廬陵王藉口

  今雖還東宫議不堅信若太子無動賊不討而解后納其言屢處邊任皆有戰功開元初召為左軍

  節度吐蕃寇臨洮詔訥擊破之拜左羽林大將軍復封平陽郡公訥性沉勇寡言其用兵臨大敵益

  壯卒贈太常卿諡昭定孫平年十二為磁州刺史累授右衞將軍在衞三十年厯汝州刺史鄭滑平

  廬節度使皆有功績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裴漼聞喜人父炎之為同州司户參軍永年令

  皆有能名後病廢漼侍疾父殁始擢明經累官監察御史時崔湜鄭愔坐姦贓詔漼按訊而安樂公

  主上官昭容為阿右漼執正其罪天下稱之累進中書舍人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觀時旱甚役不止

  漼上奏極諫開元中為吏部侍郎甄拔士為多終太子賓客諡曰懿裴寛漼從祖弟性友愛通

  敏不受苞苴舉拔萃為河南丞累改太常博士禮部言忌日享廟應用樂寛議廟尊忌卑則作樂廟

  卑忌尊則備而不奏中書今張説善之請如寛議遷刑部員外郎執法不阿累厯藩鎮為政清簡人

   皆愛之為禮部尚書卒天寶間稱舊徳以寛為首子諝居東都裴光廷字連城行儉子靜黙

   寡交厯臺省皆稱職明皇有事岱宗中書令張説恐諸蕃乘隙竊發議加兵守邉用光廷策遣使突

   厥召其大臣赴行在邊塞晏然累拜侍中兼吏部尚書因行儉設長名榜銓注為循資格遷宏文館

   學土撰揺山往則維城前軌二篇獻之手制襃美後封正平縣男初知星者言上象變不利大臣請

   禳之光廷曰使禍可禳而去則福亦祝而來也論者以為知命卒諡忠獻子真開元末起居郎夀王

   瑁以母寵欲立為太子真諌明皇改容謝之授給事中辭不拜俄授祠部員外郎卒裴耀卿

   字煥之守真次子擢童子舉梢遷秘書省正字累厯州縣皆有徳於民開元中遷京兆尹請廣漕運

   以實關輔并陳置倉納祖水陸易道運徐疾諸便宜上然其訃拜黄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

   轉運使三年積七百萬石省運費三十萬緡或勸以此緡納上答曰以國財求寵可乎勅吏為和市

   費天寶初進尚書左僕射卒諡文獻子佶第進士補校書郎累官工部尚書為人清勁明鋭篤於義

  所與友皆第一流居官有守當時重之高秀岩稷山人開元中從擊吐蕃以功授萬福府

  别將累遷户部尚書兼河東節度使安史之亂秀岩奔行在獻謀刻日期復兩京隨郭子儀舉兵預

  有勞績後封渤海郡王裴遵慶字少良聞喜人幼而博學外晦内明始為大理丞全救役

  夫誤被論逆者數十族頻擢吏部員外郎判南曹視簿課詳而不苛世稱吏事第一肅宗時拜黄門

  侍郎同平章事累遷尚書右僕射性惇正老而彌謹每薦賢有來謝者以為恥諌而見從即内益畏

  雖親近但記其削藁疏數而莫知所言卒年九十餘子向能以學行持門户有孝睦稱厯任州縣俱

  著名蹟官至吏部尚書向子寅御史大夫寅子樞昭宗時為門下侍𭅺平章事進右僕射後為朱全

  忠所裴垍字宏中聞喜人擢進士第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補美原尉累遷中書舎人李

  吉甫相求人物於垍即疏三十許人吉甫籍薦之天下翕然稱得人吉甫罷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課吏治分淑慝憲宗順納常呼其官而不名垍器局峻整持法度雖宿貴前望不敢干以

  私諫官言得失執政多忌之惟垍奬勵使盡言所引擢選任罔不精明故元和之治百度武修舉云

  裴潾聞喜人少篤學善隸書元和初為左𥙷闕㑹伐蔡以中人領使潾諌以為内人及外事職

  分亂矣帝雖不用而嘉其忠擢起居舍人憲宗喜方土柳泌為治丹劑潾極諌貶江陵令穆宗立泌

  誅召還累官兵部侍郎潾以道自任悉心事上疾黨附不為權近所持卒諡曰敬裴度

  立聞喜人貞元初擢進士第舉賢良方正異等調河隂尉累遷司封員外郎田宏正效魏博六州於

  朝憲宗遣度宣諭魏人懽服淮蔡作亂中外惴恐度誓不與賊偕存即拜門下侍郎平章事督諸軍

  力戰擒元濟撫定其人冊勲封晉國公後屢為纎人所搆旋罷旋相開成三年徴拜中書令薨贈太

  師諡文忠配享憲宗廟廷度神觀邁爽操守堅正名震四夷其威譽德業比郭汾陽而用不用常為

  天下重輕事四朝以全德始終及殁天下莫不思其風烈子識官撿校尚書右僕射厯六節度皆有

  可述卒諡曰昭識弟諗累官工部尚書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黄巢盜國迫以僞官不從遇害

  質字華卿龍門人通五世孫舉進士中甲科由祕書省正字累遷諫議大夫宋申錫為鄭注所搆

  與諫官伏闕爭申錫得不死終宣歙觀察使卒諡曰定質清白畏慎為政必先究風俗所至有惠愛

  與李德裕善厚而中立不為黨云盧陵龍門人舉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讀書龍門山註春秋

  孝經時有大議陵每以經義決之︹宋︺裴濟字仲浦聞喜人唐相耀卿八世孫後徙居河中

  由太原鎮將厯知鎮定二州威績甚著咸平初領順州團練使知靈州夏人大集斷饟道孤軍無援

  城陷死之贈鎮江軍節度使濟在諸使中甚有聲望及殁夏人惜之薛奎字宿藝正平人父化

  光善術數嘗以平晉策干太宗奎進士及第由隰州推官累厯中外咸著政績仁宗朝遂參知政事

  卒諡簡肅奎性剛不苟合遇事敢言及參政事謀議無所避能知人范仲淹龎籍明鎬自為吏部選

  人皆以公輔許之張觀字思政絳人中服勤辭學科擢為第一仁宗時以給事中權御史中

  丞詔求直言上四事河北大雨水又條七事累拜左丞丁父憂哀毁遏人既練而卒諡文孝觀趣向

  恬曠持廉少欲仁宗飛白書清字賜之韓退稷山人母死負土成墳徒跣終喪隱嵩山詔賜

  粟帛號安逸處士趙鼎字元鎭聞喜人崇寕五年進士第隨高宗南渡累官右司諫陳四十

  事施行三十有六遷殿中侍御史拜御史中丞上言呉越介在一隅非進取中原之地宜以公安爲

  行闕而屯重兵於襄陽運江浙之粟以資川陜之兵經營大業計無出此尋以言事忤㫖出外召拜

  參知政事進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嘗語張浚曰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宗社之

  幸也後以張浚不悦岀知紹興府浚去位鼎復入相專事固本以圖復讐不主和議秦檜忌之再出

  知紹興厯數州移吉陽軍爲檜所逼不食死天下聞而悲之孝宗即位諡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

  配享高宗廟廷中興賢相以鼎爲稱首云邵雲龍門人金兵陷蒲城雲集少年數百壁山谷時

  出撓之李彦仙遣客說以義遂來歸累有功官武翼郎陜州破𬒳執羅索欲命以千户長大罵不屈

  羅索怒釘木架上置解州城外五日磔之罵不絶 羅索舊作婁宿今改正︹金︺李愈

  韓正平人中正隆五年詞賦進士第授曹王傅從王宴賜北部還上表言事章宗嘉其忠納用焉累

  擢河南路提刑使憲臺廉察九路提刑以愈為最泰和二年上將幸長樂川愈切諌不從復諫曰北

  部侵我舊疆不謀雪恥復欲北幸一旦不警恐丞相樞密不足恃且皇嗣未定豈可逺事逸遊上異

  其言未幾授河平軍節度使改知河中府卒諡清獻梁襄字公贊絳州人登大定進士第累官

  薛王府掾世宗將幸金蓮川襄上疏極諫為罷行由是以直聲聞遷監察御史終保大軍節度使襄

  學問該博練習典故膳服常澹泊云陳䂓字正叔稷山人明昌五年詞賦進士南渡為監察御

  史劾參政侯摰警巡使馮祥宣宗嘉其敢言又上章陳八事皆救時切務宰執惡之正大元年召為

  右司諫改充補闕數言事得失劾姦佞多見嘉納後出為中京留守卒規博學能詩文為人剛毅質

  直言事不少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舉士上必曰恐陳規有言渾源劉從益見其所上八事歎曰宰

  相材也南渡後諫官稱許古陳規而規不以訐直自名尤見重云死之日家無一金知友為葬焉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讀書一再誦輒記不忘大定中進士由真定主簿累厯大興府治中知府

   圖克坦納木布貴倖用事遣所親以進取誘革革拒之興定元年知平陽府事權參知政事時興兵

   伐宋革上書論諌不納平陽𬒳圍禆將出降元兵入城乃自殺贈尚書右丞 圖克坦納木布舊作

   徒單南平今改正段鐸字文仲稷山人少孤以孝謹聞與兄鈞同登詞賦進士人稱河東二

   段鈞以文行著未仕卒鐸由長安簿厯官華州防禦使所至有異績封武威郡開國侯鈞曽孫克己

   成己同登進士趙秉文深器之目為二妙成己授宜陽簿金亡不仕︹元︺尉遲德誠

   甫絳州人厯官太子率更丞至大二年遷家令司丞仁宗以為謹恪常賜酒帛侍左右數薦士出未

   嘗語人選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有治績延祐初拜遼東廉訪使卒張仲儀字伯威絳

   人元末為杭州路總管府判官稱能吏海寕潮溢没民田廬仲儀禱於海神水隨退轉江西行中書

   省左右司都使𡻕饑民將為變仲儀單𮪍出撫之皆感泣散去復請於省臣發粟賑濟民遂大定擢

  撫州路總管告歸︹明︺高鐸字鳴道絳州人洪武中郷試第一登進士厯官刑部侍郎僉都

  御史嘗築留都城開三山街奏遷金臺驛為侯馬驛才識通敏朝野𠋣以為重卒贈尚書石堅

  絳人永樂中官行人司行人㑹高麗不庭抗疏請往平之上問計對曰兵難遥度陛下第命臣臣必

  有以報陛下上竒其言許之堅單𮪍往見高麗王宣布朝廷威德王笑曰子未知死所敢大言乎堅

  曰吾知汝必殺我中朝問罪興師汝亡無曰矣王屈服遂修朝貢以功擢按察僉事薛瑄

  温河津人父楨由鄉貢累任鄢陵教諭有師範瑄永樂進士授御史時相三楊欲見之謝不往正統

  初遷山東提學僉事王振以同鄉故擢大理寺少卿欲一見不可遇之東閣振趨揖之亦不加禮振

  大怒因事下獄論死振蒼頭忽泣㸑下振為感動得釋景泰中擢大理寺卿英宗復辟拜禮部右侍

  郎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所陳皆關君德事巳見石亨曹吉祥亂政遂乞歸瑄學一本程朱以復

  性為主充養䆳密言動皆可法著讀書錄二十卷學者宗之卒贈禮部尚書諡文清隆慶中從祀兩

  陳璽絳州諸生父恕為貴州參議卒於官璽扶櫬歸塟廬墓有雙鵲來巢之異天順中被

  王衡字宗銓稷山人天順進士知淳安縣屏豪强裁浮冗擢監察御史出按遼東清理北

  畿軍政屢條奏事務及劾鎮撫不職侃侃有竒節出守松江廣平二府升浙江參政轉陜西布政使

  所至修實政不以權貴少挫竟𬒳誣歸韓重字淳夫絳州人成化進士官給事中劾方六李

  孜省交結中官梁芳等左道要寵詔謫芳南京御用監逮孜省錦衣獄累遷右副都御史巡撫遼陽

  復論罷鎮守太監梁玘貪横尋移撫湖廣㑹平黔中都匀之亂重以運餉功襃賞擢兵部侍郎晉南

  京工部尚書憤劉瑾亂政致仕瑾矯㫖羈留揚州疽發背卒瑾誅賜祭葬陶廷信絳州人成

  化十七年由鄉試第一成進士宏冶中厯固原兵備副使執法不撓正德初遷刑部侍郎忤劉瑾下

  獄革職瑾誅起左副都御史總管漕運已進右都御史巡視浙江賑災禦賊築隄多著功績世宗初

  凡三督漕軍民習其政不嚴而肅尋拜工部尚書改南京兵部乞休歸廷信清儉質樸直道而行時

  稱名德卒贈少保諡恭介陶滋廷信子以進士授行人諫武宗南巡杖闕下謫國子學正著石

  鼓正誤一書嘉靖初厯兵部郎中率同官爭大禮再受杖謫戍榆林赦還卒隆慶中贈太常少卿

  文皓垣曲人宏治進士厯知平原衡水二縣有惠政擢御史時劉瑾扇毒皓奉命雪冤獄善𩔖

  多所全活升河南按察副使誅魯山盜王昭等嘉靖中進階正議大夫張守中字大石聞

  喜人嘉靖中舉人授保定通判遷通州知州多異政擢雲南兵備僉事大治亭障戎器墾荒萊𡻕增

  課萬石萬厯初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斥貪殘摧豪右將吏趨職惟謹錄功進右副都御史卒

  官贈兵部左侍郎翟繡裳聞喜人嘉靖進士知雄縣厯陜西僉事兵備關西時𤞑賊叛繡

  裳單𮪍入穴諭以朝廷恩義賊衆輸服遷山東參議分守遼海轉參政陞僉都御史巡撫順天咸著

  功績尋致仕歸以名檢自勵家居二十餘年卒李俸聞喜人萬厯進士知嵩縣厯刑部主事梃

  擊事起張差巳承逆謀同官相顧不敢錄俸力爭乃得入獄詞遂為鄭氏黨所惡以京察奪官天啟

  中贈光祿少卿辛全字復元絳州人幼稱神童家貧廢學年十五復讀書見程朱語歎曰吾固

  謂天地間當有此等人也父殁哀毁盡禮事母兄以孝友聞師安邑曹於汴長安馮從吾崇禎八年

  以𡻕貢入都尚書賀逢聖祭酒倪元璐等交章論薦及卒私諡文敬先生魯世任宇媿尹垣

  曲人性端方事親孝從安邑曹於汴學又交絳州辛全學日有聞天啟舉人崇禎中為鄭州知州建

  天中書院集士子講肄其中逺近樂從者千人十三年秋給事中范士髦薦於朝稱為德行醇儒堪

  繼薛瑄陳獻章之後十五年流賊來犯親勒民兵禦之戰敗自剄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趙輝字黃如河津人崇禎中進士授户部主事兩督倉儲力祛奸蠧累遷霸州兵防

  副使十五年十一月城破輝整衣冠自盡季子稔同死贈光祿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烈暢一鵬字圖南河津人天性孝友崇禎中舉人知尉氏縣甫數月政聲四起城破

  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李翀霄字息六本州貢生官中書 大兵征湖南參贊軍前尋遷上荆南道副使為將

  軍築營房八千有竒民兵胥賴遷江寕兵備海寇來犯督兵擊之踐殺殆盡遷四川按察使平反脅

  從株連繫獄者三百人殱其渠首三人餘悉赦之終江西布政使張其郁垣曲貢生順治

  初知餘干縣時土寇就撫奸民多告訐其郁懲之置不問援兵多桀驁繩以法子女繫營内者立還

  之前令屢為賊害其郁出入賊巢至再賊感其誠胥投戈為良民𡻕饑曲賑之全活甚衆瞿鳳

  翥字象陸聞喜人順治丙戌進士遷饒州知府有盜踞山中時出為民害鳳翥遣老卒持書諭之

  賊感泣解散以卓異擢屯田道上屯務十事著為令卒福建驛鹽道子貞儀拔貢生營塟事甫訖嘔

  董復真聞喜人父嘉德為族人承公毆殺訟冤抵死在獄闖賊破縣囚胥逸承公出入

  自如順治八年復真遇之田畔徑撲殺之詣縣請罪縣覆前案𫉬免郭自修絳人知安逺縣

  攜二僕之任尋以石城失守調知石城甫至山賊張自聖來攻自修督兵守禦久之城破被執誘降

  大罵不少屈自聖怒手刄之邑人歛葬後六十年孫惟屏往迎櫬歸石城人郊祭者猶數十里不絶

  任宏祥字昌祉河津人順治辛卯舉人事母以孝聞累官漢川知縣武昌裁兵煽變夜駕小

  舟赴彝陵乞師身任轉餉并請署兵為前鋒賊望見披靡縛僞官至轅門斬之不妄殺一人總兵嚴

  某辟叅帷幄浹旬江漢悉平士民立石頌之党成字憲公本州人自幼事濂洛之學家甚貧

  取與一介不苟與人語率本經術魏象樞聞其名致書講學三返卒不答象樞益高之弟子李毓秀

  字子潛克宗其學毓秀弟子柴平富性端方好小學内則諸書祖父母亡寢苫枕塊不入内者六年

  崔爾仰字子高聞喜人順治戊戌進士授晉州知州勸學墾荒治行著聞入為吏部員外郎

  時懸賞格招閩越降人至者相屬爾仰嚴核符牒印劄得無濫遷户部郎中開復諸生逋糧者五百

  四十餘人出為浙江提學僉事以勞遘疾卒張克嶷聞喜人康熙己未進士以庶吉士累

  遷刑部郎中執法堅確無所畏避出知潮州府清廉慈惠屬邑奸民斬竿起邑令閉門治守具克嶷

   曰第登白葉岐山竪旗鳴鼓聲言大兵且至彼將自潰何用張皇為如其言賊黨果斬渠魁以獻其

   決事如此呉伯宗稷山人幼喪父母弟伯祧伯樂為人掠賣不知處伯宗厯秦蜀楚豫越徧

   求之不得入京師遇人輒泣問聞高翰林者知弟所在因宛轉以情告高哀之為馳書江西召伯樂

   來而伯祧書至謂以尋弟故亦被人掠賣關外閆氏伯宗立至關外見閆索其弟閆匿伯祧不出訴

   之官箠幾死卧月餘訴如前又箠幾死伯宗卒不懼越三年號訴如初閆知不可奪縱伯祧出伯示

   與偕入京而伯樂亦自江西來兄弟𫉬全喜且泣一時縉紳盛稱之董攔門垣曲農家子不

   識字日傭數錢奉父母年十四父病無錢營醫藥禱祠廟請斷指以代父病語訖遂斷三指觀者感

   歎父尋愈攔門亦無恙王錫絳人父聘士為陜西同心驛丞錫從往未半載父殁錫典衣裝

   以歛即歸里盡棄産以迎櫬時沍寒守備緩之且為乞賻贈錫力辭即日就途晝以繩繫棺自挽夜

   露宿棺側而號抵家墮指裂頸無復人形母喬卧病二載奉事尤力殁祔父墓慟幾絶弟瑆瑧幼錫

  字之俾皆有室雍正八年 旌陳佐周絳人十五𡻕父所性卒毁甚事母李氏尤畏謹母病

  延醫徒步百里外遇盜將殺之林中虎突出盜驚散虎逡巡去母殁寢柩側三年不入内雍正八年

  黄以靜本州人父殁哀毁逾禮事母尤孝撫弱弟友愛備至乾隆十一年 旌

  養亨本州監生孝行著聞嘉慶十五年 旌

 ︹流寓︺︹唐︺韋况京兆人少隱王屋山薦為右拾遺不拜未幾以起居郎召半載奪官去徙家龍

  門累徴不起元和初就拜諫議大夫數月致任况雖世貴而志冲逺不為名利所遷當世重其風標

  ︹宋︺趙延京兆人為學修潔端己不恥菲薄後定居於絳之稷邑

 ︹列女︺︹唐︺薛仁貴妻柳氏龍門人仁貴少貧賤將改塟其先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

  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塟未晚仁貴乃往應募果立竒

  功為名將李德武妻裴氏字淑英聞喜人安邑公矩之女以孝聞嫁李甫踰𡻕德武

  坐罪徙嶺南矩欲離婚德武曰吾方貶無還理子必儷他族於此長訣矣答曰夫天也可背乎以死

  自誓讀列女傳見述不更嫁者曰不踐二庭婦人之常何異而載之書厯十年德武未還矩決嫁之

  淑英斷髮不食竟不可奪後德武赦還為夫婦如初裴光廷母厙狄氏聞喜人有

  婦德武后召入宫為御正甚見親寵裴仲將妻李楚媛太宗孫紀王慎之女封東

  光縣主八𡻕父王慎有疾不食内外稱之適太子司儀郎裴仲將克修婦道侍姑疾親嘗湯藥娣姒

  皆得其歡心時妃主以奢侈相矜主獨儉素姊弟曰人生富貴在得志答曰我幼好禮今行之不違

  非得志而何榮貴儻來物可恃以陵人乎及父王慎死號泣嘔血數升免喪絶膏沐二十年︹宋︺

  趙鼎母樊氏聞喜人鼎四𡻕而孤樊教之通經史百家之書卒為南渡名相︹元︺姚

  天福母趙氏絳州人天福拜御史時母戒之曰古稱私而忘公委質為臣當罄所衷以

  塞其職勿以吾為卹俾吾追蹤陵母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天福亦請於憲府曰監察職當言路倘𫉬

  罪幸不為親累世祖聞而歎曰母子義烈之言當於古人中求之︹明︺張勛妻賈氏

  聞喜人通經史善詩能左手書工行草事舅姑盡道處妯娌宗姻恩禮兼至與夫處終身相敬如賓

  勛勤學貧不能購書賈乃寫錄其講論有經生不能及者勛殁孫守中方五𡻕後中進士為名臣賈

  之教郭永固妻焦氏絳人永固為甘泉知縣死難焦亦罵賊殉夫並𫉬贈卹

  王承廕妻譚氏絳人避亂柴家山寇至義不辱攜女暨劉承祚妻某氏同墜千尺深

  崖尸完無損人驚異之又靳毓竒妻劉氏聞寇警攜女投井李時元妻王氏罵賊被殺高應

  命妻梁氏稷山人年十七無子應命病篤訣於母曰兒亡新婦當嫁梁泣曰此言胡為及

  我比應命卒誓不改適事舅姑盡禮守節六十五年夀八十二卒周誦妻侯氏

  人年二十一夫亡守節八十餘年足不踰户庭夀一百有三𡻕張平妻許氏絳州人平

  父被賊縛平求代脱父平見殺許縊死又趙芉妻閻氏夫為賊所執閻尋夫被殺譚汝蘭

   妻石氏垣曲人崇禎六年避亂東石家堡堡破被執至村西强之行石大罵引刀自刎

   應命妻張氏垣曲人年二十闖賊破寨張與姪女三進將死之賊易其幼誘之曰我能

   庇汝張攜女疾投千尺崖下屍裂腦破賊驚散而去薛宗善妻張氏聞喜人年二十

   七始歸宗善未幾流賊起被掠罵不絶聲賊怒以三矢穿口而死鄉人私諡貞娥又楊貴川妻張氏

   為流寇所掠大罵賊刺殺之王曰廷妻李氏聞喜人崇禎末翻山鷂兵傍河南下

   家被掠殺其夫執之上馬李痛哭大罵投地數四兵怒斫死盧養𫎇妻高氏

   崇禎中盜起攜女避難至翼城南道逢一嬰孩啼泣熟視之乃姪高榜也問其父於途人咸謂遇賊

   死高流涕並負姪行行里許力不能支私自忖曰吾兄止此一子棄之便絶高嗣我自可無女不可

   父母無後於是棄女攜姪去暨賊退高與姪歸其兄竟未死先在途得遇高氏女而負歸矣後一年

   高亦生子張荆璞妻馬氏絳人流賊破堡馬墜堡幾斃賊迫之溺於池罵不輟被刄

  暢家傅妻薛氏河津人年二十二夫故守節三十年子一鵬為尉氏知縣隨之

  任流賊破城一鵬殉難薛閉門自焚死又程簡妻程氏李胎子妻李氏俱少寡流賊入境程投井死

  李罵賊被殺

 ︹本朝︺王槐三妻傅氏本州人遭亂為賊所執紿之曰有𢉉金於汾湄偕往取之賊信

  且喜至則投水死賊相視愕然文曲瑩妻趙氏垣曲人姑卧病三載貧不能繼醫藥

  祝天求代病危割股獻神以進姑病頓愈馮養宅妻王氏聞喜人姜瓖之亂寇至邱

  村掠王氏匿空室寇牽之王曰母牽我自行抱子出門從容投井死又楊玉泰女孫花鈴李貴美妻

  銀鈴俱被執罵賊死石含玘妻吉氏絳人暮遇寇與家人五六避屋上為賊所窺問

  乗屋者幾人吉曰我一而巳遂自投而下罵不絶口賊殺之餘皆得免邦輔妻邵

  氏絳人遇賊逼之⿰目𡨋目曰有死而巳肯從賊耶賊怒揪其髮殆盡哭罵不巳賊碎其屍去姑王氏

  明季死難時稱嗣烈又王之鳳妻陳氏遇賊奮罵不屈死之張茂信妻方氏

  河津人父三俊僑居儀真為娶方氏翁將歸里遘疾危甚方氏割肉和羮以進病遂愈既歸翁與夫

  繼殁宗人分其産方年二十紡績以養繼姑劉氏姑盛夏患痢方晝夜侍姑側目不交𥈤者五旬餘

  教子孫皆有成守節四十一年薛起妻張氏河津人少寡撫三女守志姪悉奪其産舅

  耄聽諸孫計潛許婚於張三清並以其女即字三清子薄暮刼之行張氏至披髪跣足搶地大罵奪

  刀自刎垂斃衆驚舁歸明日控縣令受賄反以不從舅命桚指刑訊張氏起立觸柱血被面事乃寢

  越七年三清執前議求子婦于張氏不許復控之縣新令為置諸姪於法張氏節克全馬應

  龍妻王氏本州人守正被戕康熙年間 旌焦三娃妻趙氏絳人守正

  被戕康𤋮年間 旌朱福全妻蘇氏稷山人夫亡苦節守正被戕康熙年間 旌

  郭洪春妻李氏聞喜人守正被戕雍正八年 旌薛高嵩妻張氏

  本州人夫亡殉節同州烈婦郝成儀妻張氏節婦周宗凱妻樊氏黃萬體妻崔氏段煒然妻韓氏席

  麟徑妻鄭氏宗萬方繼妻張氏董公勣妻薛氏席世後繼妻侯氏陳薄妻梁氏馮宜家妻陳氏席畚

  徑妻朱氏梁太儀妻陶氏李養祖妻王氏李自新妻張氏柴俊儀妻李氏常有康妻趙氏彭鍹妻崔

  氏楊印章妻郝氏閆錫妻李氏呉克恭妻王氏吉夢麟妻王氏蔡從周妻衞氏南宫廷翼繼妻薛氏

  李上芾妻家氏趙忠孝妻閆氏張鐸妻梁氏靳士武妻李氏長潤民妻甯氏甯維安妻周氏楊紹佐

  妻甯氏李洪禎繼妻陳氏李春澤妻薛氏崔俊妻王氏黄錫齡妻李氏李覲秀妻孫氏廣西新寕州

  知州梁思燾妻李氏衞廷獻妻吕氏徐正元妻陳氏俱乾隆年間 旌常世緒妻馬

  氏垣曲人夫亡守節訓子成立同縣節婦李成景妻嚴氏劉澤洽妻馬氏魯企參妻文氏俱乾隆

  年間 旌趙企恒媳常氏聞喜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楊顯願妻王氏八适妻王氏

  楊成章妻王氏節婦張喬齡妻任氏俱乾隆年問 旌姚莢妻崔氏絳人守正捐軀

  同縣節婦賈永馨妻王氏楊學書妻李氏佐皇妻裴氏陳秉鐸妻徐氏賈瑞盛妻柴氏賈明逺妻郭

  氏范又淹妻賈氏王運妻裴氏喬永年妻王氏喬永芳妻王氏賈九齡妻王氏張永泰妻王氏裴煒

  妻張氏俱乾隆年間 旌李銀山妻劉氏稷山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喬三斌妻王

  氏節婦陳維繼妻王氏杜縝妻李氏胡光榮妻張氏俱乾隆年間 旌趙金柱妻胡

  氏河津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陳繼治妻柴氏譚璞妻趙氏李維原妻甯氏趙玉鏡妻柴氏楊孝

  妻丁氏許克恭妻高氏許琯妻楊氏李守蒓妻薛氏許僡妻柴氏任士淳妻王氏王締珍妻任氏高

  一統妻杜氏岳聳翏妻暢氏張爾德妻陳氏張翺妻聶氏俱乾隆年間 旌周起秀妻

  王氏本州人守正捐軀同州烈婦張挨盛妻趙氏節婦賈志道妻杜氏俱嘉慶年間 旌

  丕靈媳陳氏垣曲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訃娃妻陳氏節婦文佩禮妻馬氏趙光寵

  妻文氏趙迎蛟妻崔氏李仙採妻石氏文翓鏊妻魯氏馮天秀妻張氏張警三妻魯氏俱嘉慶年間

  温起江妻李氏聞喜人與女藕姐均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温六科妻孫氏節婦

  趙開偉妻常氏喬尚徵繼妻趙氏俱嘉慶年間 旌邵全妻李氏絳人守正捐軀同縣

  節婦賈凝端繼妻李氏賈繪龍妻王氏劉從聖繼妻續氏賈守謙妻陳氏郭企聖妻李氏劉天申妻

  王氏劉兆麟妻譚氏俱嘉慶年間 旌張連妻鄧氏稷山人守正被戕同縣節婦李

  燝妻張氏夀婦馬金聲妻張氏俱嘉慶年間 旌原付城妻衞氏河津人守正捐

  軀同縣節婦柴成棟妻張氏原鵬振妻賀氏温峻業妻張氏衞淑俗妻楊氏喬德恒妻齊氏呉世耀

  妻原氏薛萬倉妻董氏謝敬宗妻丁氏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漢︺張鐵腳漢末遊寓聞喜善服氣冬不鑪夏不扇能一足立數日人稱鐵腳先生立

  長春觀居之︹晉︺王烈絳人之太行山中忽聞山東北如雷聲往視之見石破山裂青泥流

  出如髓烈曰聞神山五百年一開中有石髓服之夀等天地遂服之以半與嵇康凝而為石烈歎曰

   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南北朝︺︹魏︺呉劭聞喜人道引養氣積年百餘嵗神氣

   ︹唐︺智福聞喜人牛峪寺僧唐太宗屯兵軍乏糧請以沙鍋為食餉三軍無不飽者太宗

   異之後勅建廣教寺以報云慧涉絳州人俗姓楊幼出家日誦數千言嘗入秦寓麥積山石

   室造百法論鈔十六卷涸井生泉至蜀以法殪術士妖猴還憩中條山竹林精舍造維摩搜微記畧

   科般若心經鈔無常經真釋四分律料共二十六卷晚歸絳及茶昆𫉬舍利百餘︹宋︺岸濱

   稷山人邢姓初治儒術博贍舉進士不第遂祝髮受具寓錫淮泗之間常衣鹿皮又號鹿皮道者後

   終姑射山︹金︺吕道章垣曲人大定中為縣吏夜夢神告以修養術寤即避役居洪慶觀治

   疾有竒驗尋修觀宇買木管州山放筏逺近不一皆有道章身董之既訖工乃解衲置黄河水面坐

   其上順流而去莫知所終丁善淵字湛然垣曲人幼聰敏通經術居洪慶觀賜紫衣號通元

   尋授法籙真祐末紀邦瑞鎮葛伯城好殺善淵諷諭全活甚衆年五十八飛昇門人奉遺衣塟觀北

  ︹元︺張志朴稷山人煉形苦性衲衣露膝行丐汾晉間脅不沾席者三十餘年一鉢之外無

  所奉城北剏建洞神宫賜號淳徳大師至元十四年羽化廣裕稷山人郝姓性敏慧日記三千

  言得法於靈素和尚通經律論藏蔚爲四衆宗世祖設資戒大㑹說法大内黙契上心賜袈裟大德

  十一年示寂於金山寺七日顔色如生︹明︺可良徽州人嘉靖間住錫聞喜神柏村大雲寺

  有禪行覆眉過目面壁瞑坐甞早起遇盜於途呵之盜终日立不能去旱禱雨輒應

 ︹土産︺貲布元和志絳州賦唐書地理志絳州土貢白縠寰宇記絳州産交梭紗榖子

  毯舊志氊片毛毯俱出絳州粱米唐書地理志絳州貢舊志垣曲北山有

  州者漢書地理志皮氏縣有鐵官唐書地理志絳縣有鐵明統志絳山出膽𥖎

  志垣曲縣有窟蟾酥出垣曲縣者良蠟燭唐書地理志絳州貢胡桃寰宇記絳州産

  棗寰宇記絳州産乾棗唐書地理志絳州貢芫花明統志出絳州九原山

  志絳州貢防風本草蓼麥芍藥茵陳酸𬃷桔梗茵芋免絲續斷出絳州者良羊 馬

  記絳州産 按唐書地理志聞喜縣有銅冶當時錢監惟絳最多至宋猶然明統志載聞喜縣湯山

  垣曲縣三錐山舊嘗出銅今並無聞蓋因前代竭山採鑄之故附見於此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陶惟煇恭 校

大清一統志

 隰州在山西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平陽府汾西

  縣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平陽府吉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汾州

  府寕鄉縣界一百六十五里東南至平陽府臨汾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汾州府孝義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汾州府石樓縣界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

  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汾西縣界九十里西至永和縣界五十里南至大寕縣界六十里北至寕

  鄉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蒲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永和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孝義縣界八十里

  西北至石樓縣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

︹分野︺天文觜參分野實沈之次

︹建置沿革︺春秋晉蒲邑漢置蒲子縣屬河東郡後漢

  因之三國魏改屬平陽郡元和郡縣志魏少帝分河東置平陽郡蒲子縣

  晉因之永嘉元年劉淵都此三年淵徙平陽於

  此置大昌郡後廢後魏延和三年置鎮太和十二

  年置汾州領西河吐京五城定陽四郡孝昌中陷

  後周復置汾州大象元年兼置龍泉郡及長壽縣

  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隰川四年置西汾州總管

  府五年改隰州大業初府廢尋復為龍泉郡唐武

  德元年復曰隰州二年復置總管府貞觀三年

  罷天寶元年改大寕郡乾元元年復曰隰州屬河

  東道五代因之宋仍曰隰州大寕郡金初曰隰州

  天㑹六年曰南隰州金史地理志以北京有隰州天德三年

  去南字屬河東南路元屬晉寕路明洪武二年

  州治隰川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屬山西省領縣三

  大寕縣在州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本州界三十里西至陜西

  延安府宜川縣界七十里南至平陽府吉州界四十五里北至永和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蒲縣界二

  十五里西南至吉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永和縣界三十五里漢北屈縣地

  後魏五城縣地後周武帝分置大寕縣屬汾州隋大業初省入五城唐武德二年復置兼置中州貞

  觀元年州廢屬隰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興定五年改屬蒲州元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復置

  仍屬隰州明不改 本朝因之蒲縣在州東南一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

   十五里東至平陽府洪洞縣界七十里西至大寕縣界四十五里南至平陽府吉州界六十五里北

   至平陽府汾西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平陽府臨汾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吉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

   霍州趙城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百十里漢為蒲子縣地後魏世祖分置定陽縣太和二十

   一年改曰石城屬五城郡後兼置石城郡後周郡廢宣帝改置蒲子縣因漢蒲子縣為名屬定陽郡

   開皇五年改屬隰州大業二年改曰蒲縣屬龍泉郡唐武德二年於縣置昌州貞觀元年州廢屬

   隰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興定五年升為蒲州元仍曰蒲縣至元三年省入隰州後復置屬隰州明洪

   武二年改屬平陽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吉州九年改屬隰州永和縣在州西九十里

   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延川縣界七十里南至

   大寕縣界六十里北至汾州府石樓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大寕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延安府宜川縣

   界十五里東北至石樓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延川縣界九十里漢置狐讘縣屬河東郡後漢省三

  國魏復置晉屬平陽郡後魏太延二年省北齊後主置永和鎮後周宣帝廢鎮置臨河縣及臨河郡

  屬汾州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永和屬龍泉郡唐武德二年於縣置東和州貞觀元年州廢

  屬隰州五代宋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

 ︹形勢︺堆金奠其脈紫水衍其流左帶蒲山右控黃河

  城因地利險自天成

 ︹風俗︺民性質直勁勇能守而鮮亂鄉多龎眉之老

  不事商賈勤於耕牧

 ︹城池︺隰州城周七里有竒門三池深一丈唐武德初土築明嘉靖間甃甎 本朝順治六年

  修康熙四十七年重修大寕縣城周三里有竒門三池深七尺元時因舊址修築明隆

  慶間築北寨城并東西關城又築南門外石堤以障河水 本朝順治十一年修康𤋮四十六年乾

  隆三十二年重修蒲縣城周一里有竒門三北依山東西南三面池深一丈廣八尺唐武

  德初土築明崇禎間甃甎 本朝康熙二十年永和縣城周三里有竒門四芝水三

  面環繞唐貞觀中土築元至元中重築 本朝康𤋮中重修

 ︹學校︺隰州學在州城西南隅元至元中建明嘉靖中改安國寺爲學後復徙舊址 本朝順

  治十三年修康熙四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大寕縣學在縣治西舊在治西北崗

  下金正隆間建元大德初移建東北隅後徙今址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𤋮三十三年重修入學

  額數八名蒲縣學在城中舊在縣治西元大徳初建明天啟間遷建今址 本朝康熙十一

  年修乾隆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永和縣學在縣治東南舊在東門外唐貞觀初

  建元至正間改建今址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八名紫川書院在州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建乾隆十四年崇文書院在蒲縣 本朝乾隆九年

  山書院在永和縣 本朝康𤋮四十六年建 按舊志載北寨書院在大寕縣明知縣邵蕙

  建圖南書院在大寕縣翠屏山麓 本朝康𤋮中知縣王維藩建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九今滋生男婦共一十三萬四千四十五名口計二萬六千四

  百九十九户

 ︹田賦︺田地五千九百二十三頃五十五畝四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三萬九千九百三十二兩四

  錢六分四釐

 ︹山川︺堆金山在州東一里形如金宇故名白衣山在州東三十五里盤亘二十里

  暖水窊山在州東六十里山半有泉泉旁有寺紫荆山在州東七十里山極髙峻

  其巔可望五百餘里東有寨飲馬山在州東九十里生草如韭可食五鹿山

  東南七十里接蒲縣界有五鹿大夫廟昇仙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上有洞妙樓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盤亘二十里石巖髙廣内有石室前有龍池後有泉窟旱禱輒應遠望山

   在州北元和志一名可寒堆在温泉縣西七十里髙五里周𢌞七十五里海架山在州北十

   神峪山在州北五十里山西有千佛石洞暖占山在州北五十五里

   馬山在州東北六十里寰宇記在隰川縣東北五十里山下有石馬因名下埱山

   東北六十里出木炭相近有石秀才山屈谷山在州東北寰宇記在温泉縣南高嶺為煎

   煉綠礬之處 按縣志有百花山在故温泉縣南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當即屈谷之訛中嶺

   山在大寕縣東南接蒲縣界迤邐與汾西縣姑射山相接亦名姑射山翠微山在大寕縣

   南數百步髙千仞昕川繞其北麓寰宇記二龍窠在縣南三里唐大厯十一年黃龍養子於此山今

   半崖上有枯龍形其小龍窠在大龍窠南三百歩縣志二龍窠在翠微山南高可百尺石壁有龕深

   廣各丈餘屈山在大寕縣西南一里形勢屈曲昕水至此屈而西北流故名筆架山

  在大寕縣西南三里五峯聳起若筆架然石子山在大寕縣西南接吉州界又名小石山山

  勢嵯峨草木𫎇密孟門山在大寕縣西南馬𨷖關南三十里接吉州界詳見吉州

  關山在大寕縣西七十里以西臨馬鬭關而名孔山在大寕縣西水經注谿口水出孔山

  山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當相去各二丈許南北直通故謂之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餘里元

  和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其深不測故名縣志舊亦名風山山麓有禪峰洞其東有聖水泉

  清流懸注匯爲碧池常盈不涸禱雨輒應捕狐山在大寕縣北三十里接永和縣界即孔山

  東支龍泉山在大寕縣東北舊名東山 本朝順治問改名東神山在蒲縣東

  五里迤邐數十里下有飲馬池峩嵋山在蒲縣南一里一名南屏山下有聖水泉翠屏

  山在蒲縣西南一里縣志山勢聳秀松柏鬰然山半巖下有晉文公祠祠前有泉從石竇湧岀有

  疾者禱而飲之汗出即愈因名曰汗泉孤山在蒲縣北三十里寰宇記在黒兒嶺下其山不

  廣因號孤五秃山在蒲縣東北五十里元和志山上少草木故名五秃周𮞉七十七里

  蒲子山在蒲縣東北五十里即五秃之支山雙山在永和縣東南二十五里寰宇記在

  永和縣東二十里二山各高千餘丈峯巒秀異因名雙山縣志兩峯對峙路最險隘有寨樓山

  在永和縣南隋書地理志樓山縣有北石樓山元和志在永和縣西南二十二里縣志北樓山在縣

  南三十五里南樓山在縣南六十里兩山相對其形如樓烏龍山在永和縣西南接陜西宜

  川縣界盤亘七里相傳北齊河清間有烏龍見此烈鳳山在永和縣西十五里馬脊

  山在永和縣西四十里亦名馬頭山佶北山在永和縣東北三十五里盤踞十二里近

  改名為翔鳳山高囘嶺在州東南五十里龍頭嶺在蒲縣東三里上有龍頭印痕

  黒兒嶺在蒲縣東北寰宇記在蒲縣東北五十五里從五鹿山至此長五十里昔有劉黒兒

  大寨嶺在永和縣西三十里香巖在永和縣西北七十里頂有清泉常安

  原在蒲縣西南元和志在蒲縣西南四十里東西廣四十里南北長二十里退過谷

  寕縣東北寰宇記在大寕縣東北二十五里耆老云其谷中草牛馬食之常痩故名有水流入日斤

  長命谷在蒲縣東北寰宇記在蒲縣東北一里恩多原其谷長十里無水仙芝

  谷在永和縣東北五里舊唐書地理志永和縣武德二年移治仙芝谷西縣志舊產仙芝草故名

  仙芝水出此(⿱𥫗亷)-- 簾在州西北接石樓縣界懸崖瀑布望若埀(⿱𥫗亷)-- 簾洞内石穴穿開有石燕

  時飛冰玉洞在大寕縣屈山縣志澗水冬結爲冰光瑩似玉夏月猶有存者龍母

  洞在蒲縣北四十里居羣山中有泉甚甘冽旁産五花花乳石又白衣洞在縣東五十里產乳石

  俱爲禱雨之所石峽在蒲縣東五十里巉石峭立東有石洞紫川水在州東南源出

  州東山谷中合義泉河至州西南入蒲水水經注紫川水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

  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寰宇記原出隰川縣東與黄櫨相近州志紫川岸不生草木水不產鱗

   介以川側巖石色紫故名黃盧水在州北一名黄櫨谷水水經注黃盧水厯蒲子城南入蒲

   水元和志黄櫨谷水出隰川縣東北黃櫨谷蒲水源出永和縣佶北山亦名蒲川東南流至

   州西南合紫川河及蒲峪河又西南流過仵城入大寕縣界名昕川又名日斤川西流至馬鬭關入

   黃河水經注蒲川水出石樓山南逕蒲城東又南厯蒲子縣故城西南出黃河盧水口又南合紫川

   水又西南入於河元和志蒲水源出隰川縣東北石樓山一名日斤水去大寕縣六十步寰宇志曰

   斤川在大寕縣從隰川縣及蒲縣兩界來並呼日斤川其水屈曲入黄河縣志昕川至大寕縣翠微

   山麓合義亭川石峽巉巖水勢湍激西入黄河按水經注及元和志皆以州北者為蒲水而縣志

   則以自隰州來者為紫川河自蒲縣來者為蒲河蓋以州南有紫川入蒲水遂並上流亦稱紫川而

   蒲縣之蒲峪河獨擅蒲水之名矣仙芝水在永和縣西即古域谷水也水經注域谷水東

   啟荒源西厯長谿西南入於河金史地理志永和縣有仙芝水縣志仙芝河源出仙芝谷西南流經

  縣西又西南入黄河第一河在蒲縣南源出霍州趙城縣七佛山西南流入縣界亦名東大

  河至縣西合平陽府鄉寕縣之縣底河又西北流入大寕縣界合義亭河入昕川又東小河源出縣

  北南流至南山下入東大河又南川河在縣南三里北流入東大河甘露河在永和縣西二

  十里源出烈鳳山南流入仙芝水黃河自汾州府石樓縣南流入永和縣西七十里河西岸

  屬陜西延安府延川縣又南流至大寕縣西七十五里河西岸屬延安府宜川縣又南流入平陽府

  吉州界水經注河水又南左令信支水又南㑹石羊水又南合域谷水又南合谿口水又南合蒲川

  元和志黃河東去大寕縣六十里東去永和縣六十里州志黄河自石樓縣界六十里流至永和關

  又六十里至大寕縣界又三十里至馬鬭關又南三十里達孟門壺口接吉州界義亭川

  在大寕縣東南源出縣南東北流入昕川又名羊求川蒲谷川在蒲縣東北西流入東大

  河寰宇記在縣東北五十里從里兒嶺流入洛陽川 按縣志又有喬家灣川發源縣東北杏兒嶺

  西流至喬家灣而伏至洛陽村再見復西流入東大河蓋即蒲谷川水隨所在而名之也索陀

  川在永和縣東比三十五里寰宇記索陀谷水在永和縣西北去縣三十里西注仙芝谷文獻通

  考永和縣有索陀谷縣志又有榆林川在縣西北三十里坌口川在縣東北二十里皆昔人開以灌

  田俱南入仙芝水蓮池在永和縣城東隅縣志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重濬明月泉

  在州北十里石壁蒼黒壁間有圓光色白照水如月故名温泉在州北唐置温泉縣於此

  澗泉在蒲縣東南一里隱龍泉在蒲縣東南八里侯家莊古寶泉在蒲縣北

  靈液泉在永和縣東城下寰宇通志泉上常產並蒂蓮建瑞蓮亭縣志舊有碑云河清

  二年有龍躍自泉中因立龍王祠於池上遂名靈液今碑無存其水甘美清冽一城飲此五花

  泉在永和縣西門外流入仙芝水龍洞泉在永和縣北五里流入榆林川麻束溝

  在大寕縣東源出捕狐山南流入昕川又有小道溝在縣東亦入昕川東峪溝在永和縣

  東五里又西峪溝在縣西二里又上曲村渠在縣北五里皆開以溉田龍子湫在州南十

  里一名瀑布泉出山谷間西南入大寕縣界昕川 按元和志隰川縣南有龍泉疑即此

 ︹古蹟︺龍泉故城在州北二里元和志後周宣帝大象元年於今州東百步置龍泉郡隋開

  皇五年改爲隰州大業三年又改爲龍泉郡唐武德元年又爲隰州長壽故城在州北隋

  書地理志後周置縣曰長壽開皇𥘉改曰隰川元和志隰川縣南有龍泉下濕因以爲名寰宇記長

  壽故城在隰川縣北四十里蓋隋改隰川縣時又移治也蒲子故城在州東北漢書地理

  志河東郡蒲子縣應劭曰武帝置十六國春秋劉淵僭號稱漢初治於蒲子後徙平陽又於此置大

  昌郡以蒲子屬焉魏書地形志汾州太和十二年治蒲子城寰宇記漢蒲子故城在隰川縣東北一

  里州志在州東北八十里今爲蒲子村蓋後周改長壽縣時已移治也新城故城

  東北與汾州府孝義縣接界後魏世祖置嶺東縣太和二十一年改曰新城屬吐京郡隋省唐初復

   置屬北温州後省入温泉唐書地理志温泉縣武德三年置新城縣貞觀元年省寰宇記新城故城

   在温泉縣西南七十里大寕舊城在今大寕縣南寰宇記大寕縣在隰州西南六十八

   里漢北屈縣之地也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於今縣東南六十里置仵城縣尋廢周武帝保定元年

   於廢仵城縣西三里置大寕縣屬汾州隋開皇二十年移治廢浮圖鎮即今縣治蒲縣舊

   城在今蒲縣西十五里寰宇記周大象元年置蒲子縣隋開皇元年移於今縣東北三十里故箕

   大業二年又移於今縣西南二里改爲蒲縣唐武德元年移於今治縣志在今畧東村古名無意

   狐讘舊城在永和縣西南元和志永和縣本漢狐讘縣故縣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寰宇記曹魏初别置狐讘縣後魏太延二年省高武平元年於曹魏狐讘城置臨河郡并臨河縣

   開皇三年廢郡十八年改臨河爲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爲名舊唐書地理志永和縣武徳二年

   移治於仙芝谷西 按北齊後主於故狐讘城置永和鎮後周宣帝改置臨河縣及臨河郡備載元

  和志與隋書地理志合寰宇記謂郡縣亦置自高齊存以備考今縣治即唐武德初移治仙芝谷者

  五城廢郡在蒲縣東南五或作伍亦作仵魏書地形志晉州五城郡天平中置隋書

  地理志蒲縣有五城郡及石城郡周末廢元和志仵城故城在縣南六十三里後魏仵城郡是也

  隰川廢縣今州治舊唐書地理志隰川隰州所治漢為蒲子縣地隋為隰川縣明史地理

  志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縣省入州志隰川縣治今為守備公署仵城廢縣在州南金

  史地理志隰州仵城縣興定五年升隰州之仵城鎮置州志仵城鎮在州南六十里有堡蓋金末又

  廢為鎮也 按此即後魏之晉州北五城白龍廢縣在州西南今為白龍里唐書地理志

  大寕縣武德二年白龍縣貞觀元年大義廢縣在大寕縣南唐書地理志大寕縣武

  德二年置大義縣貞觀元年省縣志大義故縣以縣南義亭川為名石城廢縣在蒲縣東

  南後魏置魏書地形志五城郡石城縣世祖為定太和二十一年改寰宇記後魏孝文帝於蒲縣

  東南五十里置石城縣尋廢後周大象元年於石城故縣置蒲子縣常安廢縣在蒲縣西

  南四十里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置常安縣貞觀元年省入蒲縣蒲川廢縣在蒲縣西

  北四十里古縣村隋書地理志蒲縣有後魏平昌縣開皇中改曰蒲川大業初省入蒲縣樓山

  廢縣在永和縣南隋書地理志龍泉郡樓山縣後周置曰歸化開皇十八年改名焉大業末廢

  書唐書地理志武德六年置樓山縣屬東和州貞觀元年省入永和寰宇記樓山故縣在縣南十五

  里因縣東樓山為名橫城在州南三十里元和志故横城在隰川縣南三十五里隋仁壽四年

  楊諒作逆遣偽將呉子通屯兵築城横絶蒲川道因以為名蒲城在州西北春秋晉蒲邑左

  傳僖公四年重耳奔蒲五年公使寺人披伐之踰垣而走披斬其袪遂出奔翟史記魏世家襄王七

  年秦降我蒲陽括地志蒲邑城在隰川縣北四十五里蒲水之北亦曰蒲陽州志在州西北五十里

  俗名斬袪垣石阿城在州北史記趙世家成侯十一年秦攻魏趙救之石阿正義葢在石

  隰等州界姚岳城在州北舊志後周保定初州刺史韋孝寛以離石以南數為生胡抄掠欲

  築城於險要以拒之而患齊兵來擾使開府姚岳監築曰計此城十日可畢此距晉州四百里敵軍

  至我之城辦矣果城之而還後人因謂之姚岳城長守城在州北寰宇記古長守城在隰

  州北三十五里唐貞元二年襲逐北冀谷山上部落於此置寨下有仙洞直至代州穀城

  東北四十里九域志隰州有榖城神農氏嘗五穀於此州志州東北四十五里合桑村别有嘗穀臺

  故址臺有元碑石羊城在永和縣西南寰宇記後魏太武築置石羊軍孝文移軍於漢狐讘

  城其城遂廢呉王城在永和縣西北十里縣志有冢高三十丈其頂有穴極深風吼其中

  其城遺址尚存夷吾宫在大寕縣西十里阜城寨相傳晉公子夷吾所建大觀樓

  在州城中明萬厯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建聚景樓在州東四十里義泉鎮青帝

  樓在大寕縣南翠微山巔高覽樓在大寕縣北寨之東南隅明隆慶中知縣邵蕙建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因舊址重建種雜樹四百株綠礬務在州東北九域志温泉縣有綠

  礬務文獻通考隰州綠礬場太祖時以地接河東偽境罷之太平興國八年本州牙吏卜美請募工

  造鑊煑礬輸官課詔從其請

 ︹關隘︺馬鬬關在大寕縣西七十里唐書地理志大寕縣西有馬鬭關縣志關南臨黄河明洪

  武初設爲官渡通陜西榆林延綏等路舊有巡司今裁黒龍關在蒲縣東六十里接汾州

  府臨汾縣界南北依山中建土城闢東西二門地勢險隘明設把總 本朝因之鐵羅關

  在永和縣西南臨黃河有渡路出陜西延安府宜川縣永和關在永和縣西七十里隋書

  地理志永和縣有關官元和志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爲名寰宇記在縣西南九十五里縣志下臨

  黄河渡河即陜西延川縣延綏關 本朝初裁巡司改設把總興德關在永和縣西七十里

  臨黄河有渡通陜西延安府永安𨵿在永和縣西北黄河岸通陜西綏德州廣武

  莊巡司在州北一百里 本朝初置義泉鎮在州東四十里又州東九十里有張

  家川鎮西五十里有羅真鎮俱有堡北七十里有蒿城鎮一百一十里有康成鎮一百八十里有大

  麥鎮東北一百里有辛莊鎮二百里有西曲鎮相近又有囘龍鎮俱有堡安阜鎮在大寕縣

  西十化樂鎮在蒲縣東四十里又縣東六十里有張村鎮七十里有喬家灣鎮西二十

  里有薛關鎮三十五里有古驛鎮北七十里有松峪鎮桑壁鎮在永和縣東又縣北四十

  里有坌口鎮相近又有劉臺鎮紫荆寨在州東七十里紫荆山小馮寨在大寕縣

  東五里又縣南一里有南寨三十里有南堡寨相近又有東堡寨四十里有鳳落寨西十里有阜城

  寨二十里有道敎寨五十里有𦋐籬寨相近又有仞梯寨西北孔山巔有高山寨北寨

  寕縣城北卽舊浮圖鎮元和志浮圖鎮齊清河四年築隋移大寕縣治縣志作浮圖結在北寨之巔

  寨為元時右丞時權所築院使李子厚繼而據守孤山堡在州東但頭里又諳真堡

  在州東諳真里水頭鎮堡在州北九十里即舊寨也宋史地理志温泉縣有水頭白壁先

  鋒三石口在州北七十里元史文宗紀令隰州烏門關壘石為固州志謂之石口

 ︹津梁︺通濟橋在州西南三十里蒲水上橫水橋在州東北六十里諸山之水㑹聚於

  上石橋在大寕縣西關又下石橋在縣西通泰門外龍泉橋在大寕縣東北

  龍泉山下南川河橋在蒲縣東南一里駕虹橋在蒲縣南峨嵋山第一

  河橋在蒲縣西南翠屏山下峪川橋在蒲縣北十七里

 ︹堤堰︺石堤有三一在州東南紫水湄明知州范守已築長八十丈一在蒲縣北通會渠明天啟

  三年知縣羅永新以渠水逼近縣治築堤堰以資捍備後漸圯 本朝乾隆十五年知縣巫慧重建

  石堤百餘丈一在大寕縣南門外明隆慶元年知縣邵蕙築以障河水通會渠在蒲縣北

  隆慶三年知縣韓超然自縣北引東小河入城由縣治出西城門溉民田後漸塞天啟三年知縣

  羅永新重濬

 ︹陵墓︺︹五代︺︹後唐︺劉訓墓在永和縣東南五十里周四百四十步有勅建碑

  韓昇墓在州城北五里東原上歐陽元撰碑

 ︹祠廟︺龍湫神祠在川南十里龍子湫俗傳龍見建祠宋崇寕三年賜額豐濟大觀四年

  封順民侯 本朝康𤋮中重修河伯祠在大寕縣西馬鬭關三皇廟在州城東三十

  里合桑村後移城北街口伏羲廟在大寕縣東門外大定三年晉文公廟

  在蒲縣西南一里翠屏山上寰宇記在蒲縣西南坡上唐武徳三年置縣志城内亦有廟

 ︹寺觀︺安國寺在州治西初名龍紀寺唐武德初建宋至道初改今額天安寺

  北一里舊名天王寺唐建明末廢 本朝順治初釋道興重建彌陀寺在大寕縣西關東南

  隅元至治間建明洪武初併福勝寺入焉雲峯寺在蒲縣西南一里翠屏山上欠廢 本朝

  康𤋮五十一年重建龍興寺在蒲縣北五里金泰和二年明洪武中併興國清涼二寺入

  興化寺在永和縣治西南金明昌五年建明洪武中併昭陽丈八佛二寺入焉

  巖寺在永和縣南六十里龍巖山宋初勅建祈真觀在州治西金建邱長春嘗修煉

  龍泉院在州東七十里紫荆山舊名普照寺唐建久圮明有僧掘地得甎上刻宋元祐

  中重修龍泉院記因募建

 ︹名宦︺︹南北朝︺︹周︺韓裦潁陽人汾州刺史先是齊兵數入人廢耕桑裦至會齊兵來不

  下屬縣多被抄掠齊人喜其無備不能追躡竟不為營壘裦巳先勒精鋭伏北山分據險阻邀其歸

  路乘其怠縱伏擊之盡獲其衆復請一切放還以德報怨詔許之自此抄兵大息︹唐︺李琛

  唐宗室武德中以襄武郡王鎮隰州政寛簡人愛便之狄惟謙仁傑之後會昌中為隰州

  刺史有治聲︹五代︺︹漢︺侯仁矩隰州刺史至郡決滯訟一日釋繫囚百餘獄為之空

   民皆悦服︹周︺李謙溥盂人顯德四年權隰州刺史事至郡亟命濬城隍嚴兵備八日敵果

   來薄謙溥登城徐步按視戰具敵不敢動旬餘大發衝車攻城謙溥夜縋死士百餘出城襲之敵大

   擾衆悉遁去︹宋︺薛奎正平人為隰州軍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盜殺寺奴取財去

   博者適至血偶涴衣邏卒捕送州拷訊誣服奎獨疑之白州緩其獄後果得殺人者︹金︺劉汲

   大定間由進士為蒲縣令政簡而清民俗康阜張翰大定末以進士調𥙷隰州軍事判官有誣

   兄弟三人為刼者翰廉得狀白於州釋之︹元︺楊思聰大定人大德間為大寕尹政刑清簡

   蝗不入境邑人立碑頌之︹明︺霍毅蒲城人永樂間知大寕縣公平忠厚剖決詳明以縣地磽

   瘠諭民植桑棗以治生興利除害民安其業胡貞扶風人正統𥘉知永和縣修學校築城郭

   常買牛數百頭以給耕者貧民賴之呉智餘姚人正德中謫知隰州值𡻕歉乃建一倉名曰祿

   惠凡俸有羨餘及訟獄之願輸粟者悉貯以賑貧乏由是流移漸歸又隰士不習戴記智始講授咸

   奉為經師邵蕙寕州人隆慶中知大寕縣增設關城廣置倉舍又於南北門外築石堤一帶以

   捍河水民賴以安韓超然臨淄人隆慶中知蒲縣剛方清介民不忍欺開通會渠以溉民

   田至今尚賴其利葛蘭信陽人嘉靖初知蒲縣斷獄明允鄰邑有不決者咸質成之遇𡻕歉

   倉有餘儲多所賑救范守巳洧川人萬厯二十九年謫知隰州城負東山麓每山泉暴漲輒

   為水嚙守巳於隍外築堤一百餘丈以遏水勢又改築州城伐石為基睥睨皆用瓴甓余建

   隆開化人萬厯中知永和縣操履清貞及致仕東裝無具州守臨餞忽報地陷得古錢一窖守曰

   此天為廉吏腸也令充資斧建隆弗取徒步而歸羅永新三河人天啟中知蒲縣重修石

   堰以衞民田人咸感之左中道崇禎中大寕敎諭端嚴有師範流寇破城或以無守土責

   勸之去中道斥之卒殉難史掌文良鄉人崇禎中大寕典史時盜賊蜂起掌文至適築濬城

   池因督其事咸勸趨之時走山谷捕盜民以少安壬申流寇攻城亟掌文分地而守力屈死之

 ︹本朝︺王添貴奉天人順治六年知隰州姜瓖之變土賊蜂起隰州尤甚添貴率大兵搗其穴

  賊潰走令還歸農將領疑居民從賊議屠城添貴力請始獲免事平安輯流亡善政日舉隰人德之

  吳興祚奉天清河人順治十二年知大寕縣當流寇蹂躪後四境凋弊興祚捐逋賦開荒穢

  約束吏胥俾無擾民再期民多復業治行稱最徐士鶚浙江人順治六年大寕縣典史姜瓖

  之變守城甚力城破與妻子偕死郭琯沙河人順治二年知蒲縣性通敏里閈利病無不周

  知凡有興舉吏不敢問或微詞餂之輒大聲呵曰汝輩弟奉行文書何得與民事聞者即咋舌退

  鍾萝豹宛平人永和縣典史姜瓖之變誓以身殉城陷不屈死祀忠烈祠錢以塏

  嘉善人康熙四十四年以進士知隰州政尚寛簡遺惠在民嘗創建紫川書院以便士子誦讀其餘

  興廢舉墜甚多梅鋗宣城人康𤋮十四年以進士知大寕縣嚴取舍善聽訟誡吏胥不得受百

  姓一錢吏胥多化之朱元祫嘉定人康熙十八年以進士知蒲縣邑有墾荒虚課七百餘兩

  民以輸幼為艱元祫力請得免其政治一時稱最

 ︹人物︺︹唐︺劉和永和人仕至兵部尚書高誼偉績推重當時子訓官至丹陽等州覲察制置使

  封開國侯︹宋︺趙友隰州人七世同居咸平中旌表蠲其課調二百十五︹元︺韓昇

  人太祖時為本州刺史以策干穆瑚黎署干夫長經畧有功授户部尚書佩金虎符子奭相繼為本

  州刺史 穆瑚黎舊作木華黎今改正王克敬字叔能大寕人初任江浙左右司都事厯

  監察御史紹興路總管兩浙鹽運使所在務崇寛厚累遷南臺治書侍御史以正綱紀自任不阿宗

  戚聲譽益著元統中以江浙參政請老時稱名卿卒封粱郡公諡文肅︹明︺曹需永和人洪

  武間由𡻕貢除授山東道御史秉正持憲人以真御史稱之家居尤為清謹曹鼎蒲人成化

  間父為綏德州倉大使卒於官貧不能歸鼎置櫬車中妻引於前而自後推之行至河畔糧絶相向

  哭忽大風飄樹葉滿車前探視之得棗數斗遂得餬口扶柩歸里人以為誠孝所感李善

  人宏治中𡻕貢流寇至邑治失守善拒賊力戰死子世隆世竒亦被難垂死復甦追賊至臨汾獲之

  寸磔以報父事聞特旌義士史光代字射墟隰州人萬厯中拔貢授上蔡主簿遷鄖陽府

  通判所至以勤慎稱崇禎間流賊陷州城光代適家居罵賊死兄光前萬厯中捐粟干石賑饑與光

  代同日盡節安民字熙寰大寕人有至性事親能養志親病便溺悉手自浣濯居鄉醇謹崇

  禎初以貢授褎城知縣號廉平吏六年寇至城破被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張斗辰字薇垣大寕人𡻕貢生崇禎間流賊破縣城斗辰率衆與賊巷戰自辰至午力

  屈被執罹難

 ︹本朝︺李呈祥字麟埜本州人明崇禎舉人官至兵部郎順治初年分守大梁道築河堤數百

  里開陳橋舊河直南路至今便之再遷武昌及天津道官至工部侍郎皆有廉聲宋斗星

  本州人順治六年土賊王登憲糾其黨攻州之曇索堡斗星率僕及鄉人捍禦賊衆不能支間道走

  汾州請兵三百人兼程至賊退踞老兒山斗星伏兵山側縱數人誘賊賊遽岀戰伏起乘之賊大亂

  斬擒無算堡獲全李允字寶山本州人康熙五年官湖廣叅將賊聚湖南七連玶統兵援𠞰

  連戰三晝夜力竭自盡事   聞贈卹馮聖真大寕人家貧傭作以養父每饋食至不敢

  先嘗必疾趨執爨供父食乃還傭所或饋少腆卽攜歸以食父主者知之復以食饋其父聖真不肯

  曰焉有一人傭而二人食者比父卒負土為墳哀毁三年邑令特旌之張起雲大寕人由

  千總洊升總兵勤勞王事素有賢聲雍正九年調署廣東提督以病未赴卒   賜祭𦵏謚恪毅

     命直省建祠祀之

 ︹流寓︺︹明︺陳敏交阯人宣德中由監生除大寕訓導有學行堪為人師九年遷教諭以老乞休

  時用兵不得歸遂占籍於此仍給原俸終其身

 ︹列女︺︹元︺杜氏大寕人少寡守志割肉療姑病蕭某妻趙氏名哇兒大寕人年二

  十夫病劇謂哇兒曰我死汝年少若何哇兒曰君幸自寛脫有不諱妾不獨生遂命匠制巨棺夫殁

  卽自經死家人同棺斂𦵏焉︹明︺王家材妻宋氏隰州人明末避流寇甎樓上樓

  陷宋墜下股折賊執之揮指刺賊目賊怒殺之李清秀妻員氏隰州人流賊至被掠

  罵賊死之又馮鍾靈妻郭氏劉兆麟妻馮氏俱被掠不屈死李呈蘭妻馮氏

  人年十八聞賊至抱㓜女投井死又牛友月妻宋氏牛大吉妻蘇氏史記妻楊氏俱遇賊赴井死

  張二美妻馬氏大寕人崇禎二年寇起被掠縶馬於野將汚之泣罵不從賊縛馬上

  載之行不數武力躍墮高崖賊怒趨崖下碎其尸又劉鳳翔妻馬氏安三益妻張氏俱以罵賊被殺

  張斗星妻李氏大寕人崇禎間寇陷城攜室女祿孩同赴井死事聞旌表又馬上乘

  妻曹氏張拱北妻劉氏夫弟拱辰妻賀氏俱以寇變義不受辱死薛可敎妻高氏

  永和人崇禎間流寇破城投城下死馮氏永和籍寓蒲縣崇禎中𡻕大饑人相食夫強其改節

  馮乃摘耳環帀餅和毒食之死

 ︹本朝︺宋德盛妻王氏本州人適德盛未期遇流寇被掠不屈遂遇害霍顯才

  繼妻郭氏永和人早寡富家争欲娶之矢死不從常佩利刃自防以節終年七十餘

  世旺妻李氏永和人遭𡻕荒疫夫將鬻以度日知不能免遂投河死又馮氏夫將賣與

  秦人投繯死成仁儒妻王氏本州人夫亡守節同州節婦蘇橿妻曹氏穆添幅妻

  鄭氏俱乾隆年間 旌武繼周妻段氏蒲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曹孔修妻王氏

  俱乾隆年間 旌曹曹氏本州人失其夫名義烈可風同州烈女馬看燈兒節婦景希善

  妻蘇氏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明︺無名僧嘉靖間住大寕縣西道敎村土人房芝供養之後火出鼻中焚其軀芝築

  瘞

 ︹土產︺蜜元和志隰州貢白蜜元和志隰州貢黃蠟麝香元和志隰州貢箕柳

  出有數種金絲最佳秋可任為簸箕龍鬚席寰宇記出温泉縣 按唐書地理志隰州土貢

  胡女布元和志及寰宇記亦載之今州只產青麻一種木棉亦間有之意非此二者所成附記於此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王積順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