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二至一百五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5.djvu/11

大清一统志

绛州在山西省治西南七百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平阳府曲沃县界十

 里西至陜西同州府韩城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解州夏县界八十里北至平阳府太平县界二

  十里东南至河南渑池县界二百十五里西南至蒲州府荣河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太平县界

  四十五里西北至平阳府乡寕县界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曲沃县界

  十里西至稷山县界三十里南至闻喜县界三十里北至太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绛县界十五里

  西南至稷山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太平县界三十里西北至稷山县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一

  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觜参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

  河东郡地汉置临汾县属河东郡后汉因之晋改

  属平阳郡后魏世祖于县置东雍州及南太平郡

  神䴥元年改郡曰征平太和十八年州废改郡曰

  正平东魏天平初复置东雍州后周武成二年

  曰绛州隋开皇初郡废寰宇记开皇三年罢郡自玉壁移绛州于东雍州城

  即今之州治十八年改临汾县曰正平大业初州废改

  曰绛郡唐武德元年罢郡置绛州总管府三年府

  罢为绛州天宝初复曰绛郡乾元元年复为绛州

  属河东道五代因之宋曰绛州绛郡金天会六年

  置绛阳军节度使兴定二年升为晋安府属河东

  南路金史地理志总管河东南路兵马三年置河东南路转运司元复曰绛州

  元史地理志初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属平阳路

  明洪武初省州治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

  五

  垣曲县在州东南二百十里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东至河南怀庆府济源

  县界十五里西至解州夏县界八十里南至河南河南府渑池县界五里北至平阳府翼城县界一

  百十里东南至渑池县界五里西南至解州平陆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泽州府阳城县界一百二十

  里西北至绛县界八十里战国魏土垣邑汉置垣县属河东郡后汉魏晋因之后魏皇兴四年改置

  白水县兼置邵上郡太和中郡废属河内郡孝昌中复置邵郡后周世宗元年于郡置邵州武成元

   年改白水县曰亳城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亳城曰垣县属绛郡义寕元年于县置邵原郡

   武德元年复曰邵州九年州废属绛州龙朔二年改属洛州乾封二年还属绛州天授三年又属

   洛州长安二年还属绛州贞元三年改属陜州元和三年还属绛州五代因之宋改垣曲县金兴定

   四年割属翼州元初仍属绛州至元二年省入绛县十六年复置明因之 本朝雍正二年割属解

   州八年属绛州闻喜县在州南七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绛县界四

   十五里西至解州夏县界二十里南至夏县界十里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东南至绛县界七十里

   西南至夏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平阳府曲沃县界五十五里西北至稷山县界三十五里春秋晋曲

   沃邑秦改曰左邑汉元鼎六年分置闻喜县皆属河东郡后汉省左邑移闻喜治之晋因之后魏改

   属正平郡隋属绛郡大业末改为桐乡唐武德元年复为闻喜属绛州元和中属河中府五代汉干

   祐元年割属解州宋金元明因之 本朝初属平阳府雍正七年改属绛州绛县在州东南

  八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垣曲县界六十里西至闻喜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垣

  曲县界五十里北至平阳府曲沃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垣曲县界五十里西南至闻喜县界三十里

  东北至平阳府翼城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曲沃县界三十五里汉闻喜县地后魏太和十八年置南

  绛县建义初又置南绛郡西魏恭帝郡县皆去南字后周初置晋州建德五年州废隋开皇初郡废

  属绛州大业初属绛郡义寕元年属翼城郡唐武徳初属浍州四年属绛州五代及宋因之金兴定

  四年割属翼州元仍属绛州明因之本朝初属平阳府雍正七年改属绛州稷山县

  西五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本州界二十五里西至河津县界二十五里南至

  解州夏县界五十五里北至平阳府乡寕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闻喜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蒲州府

  万泉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平阳府太平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河津县界三十里汉闻喜县地后魏

  太和十一年分置高凉县兼置高凉郡西魏改龙门郡后周保定初置勲州总管府后改曰绛州隋

  开皇初州移郡废十八年改县曰稷山属绛州大业初属绛郡唐属绛州光化初改属河中府五代

  同光二年还属绛州宋因之金属晋安府元明俱属绛州 本朝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改属绛

  河津县在州西一百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稷山县界二十五里西至

  黄河陜西同州府韩城界十五里南至蒲州府荣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平阳府乡寕县界三十五

  里东南至蒲州府万泉县界四十里西南至荣河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乡寕县界四十里西北至

  韩城县界二十五里商时耿邑后为耿国春秋晋大夫赵夙采邑战国魏皮氏邑秦置皮氏县汉属

  河东郡后汉因之晋属平阳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曰龙门属高凉郡后置龙门郡隋开皇初郡

  废十六年割属蒲州大业三年属河东郡唐武德元年属泰州二年自汾阴徙泰州来治贞观十七

  年州废属绛州大顺二年改属河中府五代及宋初因之宣和二年改曰河津金元因之明属蒲州

   本朝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改属绛州

 ︹形势︺北枕九原南襟峨岭姑射杰峙于西北汾浍环

  绕于东南介在两河雄视三晋

 ︹风俗︺人性刚悍多勇敢然勤稼穑好蓄积明统民奉

  上急公士尚廉耻淳厚易治

 ︹城池︺绛州城周九里门二池广三丈隋开皇初土筑明嘉靖闲甃砖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

  熙二年三十九年重修垣曲县城周四里门三池广一丈五尺西魏大统中土筑金季

  展筑明隆废间甃砖 本朝康熙七年修四十四年重修闻喜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三

  丈唐元和中土筑明嘉靖中甃砖 本顺治十六年修康熙四十年重修绛县城

  里门三池深一丈唐武德初土筑明隆庆中増筑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稷山县城

  周五里门五池广一丈五尺隋开皇中土筑明嘉靖中甃砖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河津

  县城周三里门三池深浅有差元皇庆中土筑明崇祯中甃砖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

 ︹学校︺绛州学在州治东北宋景祐间建明时屡修本朝顺治间修康熙六年十九年重修

  入学额数二十名垣曲县学在县治北旧在城外东北元至元中移建今址 本朝顺

  治元年毁十三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闻喜县学在县治东北宋咸平中建元明屡修

   本朝康熙二十年修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绛县学在县治东南后唐长兴中

  建明正德中拓址増修 本朝顺治六年毁八年重建康熙十六年四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稷山县学在县治东南唐贞元中建金贞祐中毁元初复建 本朝康熙十九年修三十

  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河津县学在县治东元皇庆初建明正徳中重建 本朝

  康熙九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启光书院在州城旧名启光楼明宗人肄业地 本朝康

  熙中改建东雍书院在州城 本朝雍正二年桂林书院在州城 本朝

  乾隆十年建弦歌书院在垣曲县 本朝乾隆十七年涑水书院

  喜县 本朝康熙中建香山书院在闻喜县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涑阳书

  院在绛县城内元泰定中建在县西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迁建思文书院在稷山县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文清书院在河津县本薛瑄故宅明宏治中建以祀瑄 本朝

  乾隆二十九年重建龙门书院在河津县 本朝康熙中建 按旧志载崇礼书院在州

  城明宏治中敕建勉庸书院在垣曲县学西明天启初由西门内移建董泽书院在闻喜县宋相赵

  鼎世居董泽其后六世孙筼仕元为国子博士请作书院于其乡今并废谨附记

 ︹戸口︺原额人丁九万八千三百九十三今滋生男妇共一百一万七千三百一十二名口计一十五

  万六千四百一十六户

 ︹田赋︺田地三万四千二百八十七顷九十三亩二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二十六万八千六百四

  十五两三钱六分六釐粮三百三十三石五斗五升有奇

 ︹山川︺鼓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唐温大雅创业起居注义寕元年帝宿于绛郡西北之鼓山去

  郡二十馀里元和郡县志谓之古堆州志鼓山即鼓堆周四里高五丈穹窿而圆状如覆釡人马践

  履有声故名下有泉池马首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俗名马头山州志左传赵盾田于首山

  即此上有龙祠祷雨辄应与稷山县及平阳府乡寕县接界定境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寰

  宇记唐长安中部人与慈州人争界因以青山为界天宝六载敕改为定境山金史地理志正平县

  有定境山九原山在州北二十里寰宇记九原一名九京晋大夫赵盾葬所礼记谓赵文子

  观处有古水出此原西盖即水经注所谓黄阜也凤凰山在垣曲县东里许状如飞凤

  鹰嘴山在垣曲县西南五十里黄河绕其下虎儿山在垣曲县西四十里高九十丈

  周十里上有风洞墨山在垣曲县西五十里一名黒山高一百七十丈周十三里山经雨水

  流皆黒隋书地理志垣县有黒山转山在垣曲县西七十里与横岭山遥相接其山坡多𢌞

  曲转折又县西七十里有椅山中条山在垣曲县西接夏县界下临黄河迤逦至县南里许

  为条山之尾悬泉山在垣曲县西北六十里山腰有悬泉又北有麻姑山折腰山

  在垣曲县西北七十里中低而两头皆昂相传旧有铜矿凿久脊摧一名矿谷水经注倚亳川水出

  北山矿谷寨子山在垣曲县北三十里相传金时十八村人避兵于此又县北三十里有佛

  山四十里有牛心山三锥山在垣曲县北八十里三峯如锥方广五十里多产药旧尝产铜

  济源山在垣曲县东北十馀里俗传济水发源于此诸冯山在垣曲县东北五十

  鼓锺山在垣曲县东北六十里山有金牛洞山海经鼓锺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

  水经注教水迳鼔锺山峡县志讹为瞽冢山以为瞽瞍葬此误王屋山在垣曲县东北一百

  里与泽州府阳城县及河南怀庆府济源县接界山海经王屋之山是多石㶌水出焉注云今在河

   东垣县北㶌沇声相近一水且即济也汉书地理志垣县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岀后汉书郡

   国志垣县有王屋山注引博物记曰山在东状如垣焦山在闻喜县东接绛县界中条支峯司

   马相如上林赋凌三嵕之危郭璞三苍注三嵕在闻喜 按焦山与汤寨山为邑巨镇三嵕或指此

   香山在闻喜县东南三里高一百八十丈周八里平阳府志上有裴晋公祠三塔鼎峙

   山在闻喜县东南三十里即中条最高峯一名汤寨山又名汤王山上有汤庙下有葛寨村山海

   经景山南望盐坂之泽北望少泽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隋书地理志闻喜县有景山元和志在县东

   南十八里县志旧产铜唐置冶于此横岭山在闻喜县东南山脊横亘故名跨绛及垣曲二

   县界在闻喜县者名小横岭在绛县南四十里者名大横岭在垣曲县西北八十里者名清廉山其

   入口处多风俗名风山水经注洮水源出清野山世以为清襄山又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

   清营山 按清廉清营清野清襄虽四名其实皆横岭山也华池山在绛县东十五里上

  有龙王祠又县南十五里有湫池龙王庙太行山在绛县东二十里县人谓之南山其西南

  有白云洞又在垣曲县北八十里县人名之曰锯齿山北抵阳城延袤八十馀里太阴山

  在绛县东南十五里寰宇记在绛县东南十里崖壁峭绝阳景不到因名教山在绛县东南一

  名历山接垣曲县界山海经教山教水出焉水经注教山高三十里上有泉不测其深山周围五六

  里少草木寰宇记教山今名效山亦名𦋐山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垣曲县志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

  平广相传舜耕处上有石碌碡数百下有舜井绛山在绛县西北二十里与曲沃县接界寰宇

  记在绛县西十八里西入闻喜县界东距白马山备穷山在绛县东北二十五里见元和

  志山岀铁矿穴五所稷山在稷山县南五十里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杜预注河东

  闻喜县西有稷山后汉书郡国志闻喜邑有稷山亭刘昭注在县西五十里水经注稷山在汾水南

  四十里诗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二里上有稷祠下有穆亭元和志在稷山县南五十五

  里县以此名县志一名稷神山后稷始教稼穑地也俗呼稷王山跨闻喜万泉安邑夏县界下有漉

  紫金山在稷山县西北三十里上有仙掌峯圣王山在稷山县北三十里危峯

  峭耸迥出群山姑射山在河津县东接本州界疏属山在河津县东接本州界高

  一千九百丈周三十里文中子云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敝庐仙掌山在河津县南汾

  河之龙门山在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西与陜西韩城县龙门山对峙中通河流形如

  门阙尚书禹贡雍州浮于龙门西河又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孔传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魏土地记

  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薛瑄龙门记河津县西门西北

  三十里龙门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岀两壁相望东南麓穴岩构木为栈道盘曲而上

  濒河有宽平地二三亩多石少土上有禹庙云中山在河津县西北高出云汉故名

  颊山在河津县东北四十里上有文中子洞唐王绩有望黄颊山诗峨嵋岭在州南二

  十里稷山县南四十里闻喜县北三里形如峨嵋亦曰峨嵋山亦曰峨嵋坡亦曰峨嵋原迤逦安邑

  猗氏万泉临晋荣河诸县亦曰晋原亦曰清原长五十馀里州志四围邱垄中为平原晋城在焉土

  厚宜五谷东自曲沃紫金山西至黄河高下险夷土闲有石赵家岭在垣曲县西南十里

  居民甚众风化岭在垣曲县西五里小赵村稍北有风翻岭皋落岭在垣曲县西北

  四十里又西一里有鞍子岭又西北三十里有柏庙岭圣人岭在垣曲县西北七十里又

  二十里有火石岭存云岭在绛县南三十里烟庄村有姜嫄庙沙峪在绛县东三十

  里壁峯峭绝稍北为河王峪又续鲁峪在县东五十里皆通泽州府沁水县界陈村峪

  县东南十五里带溪水出此稍西有紫家峪冷口峪在绛县南十五里峪中四时多风盛

  暑犹上敌原在垣曲县东北三十里有堡宋岳忠武别将梁兴败敌处凤凰原

  在闻喜县东接绛县界其西为鸡鸣山多裴氏墓㐲龙原在河津县西南十八里见元和

  临龙谷在州东南寰宇记在正平县东南后周与齐交聘路经谷侧使人多于此讽诗

  哺饥坂在州北五里相传赵盾食翳桑饥人处有灵辄墓及庙金牛洞在垣曲县

  北五十里岁旱投石即雨白云洞在绛县东太行山西南深二丈馀出石锺乳洞中有声三

  日内即雨浍水在州南七里自平阳府冀城县流经绛县东北又西经曲沃县流至州南入汾

  水水经浍水又西南过虒祁宫南又西至王桥注于汾水寰宇记浍水在正平县南七里马壁

  谷水在州西有稷山县流入宋史河渠志熙寕八年程师孟言绛州正平县西董村旁有马壁

  谷水尝诱民置地开渠溉田五百馀顷州志马首山峪中有水自稷山界分为二渠即马壁水稷山

  县志马壁谷㵎亦名猛水分三道溉田又小杜东曲二渠皆引猛水溉田古水在州西北古山

  下亦名鼓堆泉南流入汾水经注古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经正平郡北又

  西迳荀城东又西南入汾寰宇记古水出九原西宋薛宗孺梁令祠记隋开皇十六年临汾令梁轨

  迹故道开渠十二灌田五百顷贯入牙城蓄为池沼州志古堆泉发源九原山西北水源数十环山

  觱发𣾀于山南有二穴北清南浊清者名清泉浊者名灰泉合流而南今自凊泉下建木闸激水灌

  溉东分三支溉田唐樊师宋司马光皆有记龙谷水在州东北十八里龙香村寰宇记在

  正平县东北十八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见于绛郊即此教水在垣曲县东山海经教山

  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注云今闻喜县东北有干河口因名干河里水

  经注教水出垣县北教山南迳辅山南历鼓锺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广十许步南流历鼔锺川

  分为二涧一西北出一百六十里今闻喜县东北谷口故沟存焉一水历冶官城西阜下有大泉西

  流注涧与教水合伏石下南至下峡重源双发南至西马头山坡下又伏流南十馀里复岀谓之复

  流水入于河县志有沇水河旧名舜清河在县东半里许南流入河伏现不常 本朝康熙元年知

  县董尔性开引水溉田名城东渠清水在垣曲县西今名亳清河源岀横岭山下水经注清

  水岀清廉山之西岭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古关防也又迳皋落城北世谓之倚亳城与倚亳水合

  又东迳清廉城南又东会南谿又东合𬃷涧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又东南注于河县志清水东南

  流合关店等河又东迳县南毎雨潦泛涨侵城为害明万历二十年知县赵文炳筑石堤以捍之

  倚亳水在垣曲县西六十里即今沙金河也水经注倚亳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水

   按县志又有关店河在县西五十里园子河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皆入于清水枣涧水

  在垣曲县西北即白水涧水经注枣涧水出左人岭下南流俗谓之扶苏水又南历奸苗北马头山

  亦曰白水原又西南迳垣县故城北又西南入清水色白浊初会清流乃有元素之异寰宇记故垣

  县东有白水西南流合清水县志白水涧在县西下亳村东涑水在闻喜县东南源出绛县

  陈村峪伏流至柳庄复出西入县界迳南门外又西南入夏县界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吕相绝秦曰

  伐我涑川杜预注涑水出河东闻喜县西南后汉书郡国志闻喜邑有涑水水经注涑水出河东闻

  喜县东山黍葭谷俗谓之华谷又西过周阳邑南又西迳董泽陂南又与景水合又西迳仲邮

  又西迳桐乡城北又西与沙渠水合又西南迳左邑县故城南自城西注水流急濬故诗人以为扬

  之水又西迳王官城北洮水在闻喜县东南源出绛县横岭山烟庄谷出谷即入县界与陈

  村峪水合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曰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后汉书郡国志闻喜有洮水水经注洮水

  源出清野山东大岭下西流出山谓之㟏口西合涑水涑水亦洮水之兼称景水在闻喜县

  东南水经注源出景山北谷西北流注于涑水沙渠水在闻喜县东南白石村俗名吕庄河

  水经注沙渠水出东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水唐书地理志闻喜县东南三十五里有沙渠仪凤二

  年诏引中条山水于南陂下西流经十六里溉涑阴田县志寺头渠在县东南寺头村东北溉本村

  田即古沙渠逆沟水在绛县东八里北流入曲沃县界带溪水在绛县东二十

  里源出县东南陈村峪绕村苦带西北流至县东宋元时尝导流入城明洪武元年因故渠重濬由

  磴槽穴城而入今堙圣水在绛县西十里杨村寰宇记疾者饮辄愈耆老相传后魏太和六年

  土人杨斛因耕匆有三泉黯然不流汲一泉二泉辄动绛水在绛县西北又西北入曲沃县

  界水经注绛水出绛山东至寒泉北注悬流奔壑十许丈西北注于浍元和志绛水一名沸泉水在

  县北十四里女家水在绛县东北大交镇东西流至镇曲与故郡水合又西北入浍水县

  志故郡水在县东北四十里源才二亩其深莫测分为故郡陈景大交三渠入浍其地有范壁里又

  名范壁水华水在稷山县北亦曰清水亦曰黄华谷涧有东西二涧水经注水出北山华谷西

  南流注于汾县志雨则混入猛水又有晋家谷涧亦在县北雨潦亦通猛水汾河在州城南

  门外自平阳府太平县南流入迳州东与曲沃县分境折而西入稷山县界又西至河津县南入河

  水经注汾水南过临汾县东又屈从县南西流经绛县故城水西迳虒祁宫北又西迳魏正平郡南

  又西迳王桥浍水入焉又西与古水合又西迳荀城东又西南迳长修县故城南又西迳清原城北

  又迳冀亭南又西与华水合又迳稷山北又西迳邓邱北又西迳耿乡城北又西迳皮氏县南又西

  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元和志汾水去龙门县五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即此水州志水自

  州东折而西流即诗所谓汾曲也唐徳宗时州守韦武尝凿汾水溉田一万三千馀顷河津县志汾

  水旧西南流至荣河县入河明隆庆四年东徙在县西南胡卢滩入河黄河在河津县西十

  五里自平阳府乡寕县南流入县西河之西岸为陜西韩城县又南入蒲州府永济县折而东历解

  州芮城县又东流入垣曲县南五里河之东岸为河南渑池县又东入河南怀庆府济源县界水经

  河水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河水又东过砥柱问又东至邓清水从西北来注之又东与

  教水合元和志黄河北去龙门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寰宇记黄河在垣曲县南门五步从平陆

  县东雍州谷口经王屋山至县界黒龙潭在垣曲县有二一在县西十五里柳庄村一在

  西三十里南庄村五虎涧在垣曲县西南五十里又板涧亦在县西南五十里流经县西

  南三十里入清水又县西三十里有苏家涧四十里有火星涧西北五十里有华露涧北十里有连

  美阳川在闻喜县南接解州夏县界一名美良川亦名秦王涧唐书刘武周传武周将

  尉迟敬德袭破永安王孝基军还浍州秦王世民破之于美良川县志上流为胜水沟自汤寨山西

  至杜家庄瀑流而下高三丈许水出厓间附草下滴声如铃沿溪而上有郭璞洞王泽

  西南七里上有王桥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

  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曰以是遗赵无恤襄子剖竹有朱书水经浍水西至王桥注于汾水

  括地志王泽在绛州正平县西南董泽在闻喜县东北四十里古豢龙氏董父居此故名董

  池亦曰董泊左传宣公十二年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

  水经注涑水经董泽陂南即古池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泽即斯泽也后汉书

  郡国志闻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元和志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兰村泉

  西南兰村西北山半每日卯午酉三时其水涌出若潮汐然俗呼溢水溉田无算薛郭泉

  在州西薛郭里又丁村泉在州西二十里丁村泽掌泉在州西北泽掌里州志泽掌镇西北

  二里有眠窝泉漹泉永和泉东北一里有龙头泉合流灌田其水性寒不甚发苗泉掌泉

  在州西北三十里泉掌镇即古修水水经注汾水西南流迳长修县故城南修水入之水出县南西

  南入汾州志泉在泉掌镇分支灌镇南西之田各三四顷又镇东有水沟沟左一泉名大渠右一泉

  名小渠分灌大沟旁地又有活泼泉春口泉王马库泉蛇泉各灌地不等西泉在垣曲县城内

  西南隅水甚甘滴水泉在垣曲县西十里下亳村悬崖丈馀滴水如雨又王公泉在县西二

  十里王茅镇又五龙泉在县西二十五里白马泉在垣曲县西北六十里上王村凝碧

  泉在垣曲县北十里峪子村俗名消瘿泉又金润泉在县北四十里鼔锺村相近有帝乡泉

  泉在闻喜县东三十里东镇北其流为黒龙沟南入涑水溉田黄芦泉在闻喜县东黄

   芦庄其地多黄芦又东四十五里有冷泉夏冷东南三十里有暖泉东南四十里有温泉皆冬暖宜

   野狐泉在闻喜县北二十里山半其流为白土沟南流合户头杜村二泉至县西北三

   里姚村出沟行平地前代尝引入城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雷复豫引之溉田俗名雷公渠

   剑泉在绛县东四十里晋峪又玉龙泉在县东五十里东西贺水村引以溉田马跑泉

   在绛县西十里杨村葫芦泉在稷山县北三里县志以形似名溉田数顷又碧水泉在县西

   贾家庄 本朝康熙六年知县孟孔脉开渠导葫芦泉南流绕文星台西折与碧水泉合其碧水泉

   由城西后土庙右南至老盆东折合葫芦泉入汾白杨泉在稷山县东北二十里小杜村

   溉州东等村田瓜峪泉在河津县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龙门县北三十里有瓜峪山堰贞

   观十年筑县志瓜峪泉在姑射山西有二渠其东流名天涧又名神峪泉合流入汾乳泉

   津县东北三十里姑射山半筛皃崖遮马峪泉在河津县东北四十里瓜峪之北一原坡

  下县志唐贞观中县尹长孙恕凿山修为二渠溉田元大德中上渠坏明隆庆五年知县张汝干复

  

 ︹古迹︺正平故城在州西南魏书地形志正平郡故南太平神䴥元年改为征平太和十八

  年复水经注汾水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隋书地理志绛郡正平县

  旧曰临汾置正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元和志正平县本汉临汾县地隋改为正平县

  因正平故郡城为名长修故城在州西北三十里汉为侯国汉书功臣表长修平侯杜恬

  高祖十一年封即此后为县属河东郡后汉省水经注汾水又西南经长修县故城南寰宇记长修

  故城在绛州西北三十里后周天和五年韦孝宽请于长秋筑城以杜齐人争汾北之路长秋即长

  修之讹也州志泉掌镇即古长秋镇临汾故城在州东北战国曰汾城史记秦本纪昭襄

  五五十年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此汉置临汾县属河东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入泰平太和十一

   年复置属平阳郡北齐省隋书地理志绛郡太平县齐省临汾县入焉括地志临汾故城在绛州正

   平县东北二十五里新志一名晋城与太平县接界邵郡故城今垣曲县治魏书地形志

   邵郡皇兴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并入河内孝昌中改复隋书地理志垣县后魏置邵郡及白水县

   后周置邵州改白水为亳城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为垣县旧唐书地理志绛州垣县隋义

   寕元年置邵原郡武德元年改为邵州九年省垣县故城在垣曲县西战国魏王垣邑汉

   置垣县一曰东垣史记魏世家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徐广云垣县有王屋山故曰王垣又秦本纪

   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汉书曹参传参击魏王于曲阳追至东垣生得之又地理志

   河东郡领垣县元和志故垣县城在垣县西二十里寰宇记垣县以地近故垣城因以名县故垣县

   在今县西北清廉故城在垣曲县西后魏置县魏书地形志邵郡清廉县有清廉山隋

   书地理志垣县大业初省后魏所置清廉县入焉旧唐书地理志义寕元年置清廉县武德九年

  入垣县寰宇记古清廉县在垣县西北六十里后魏割闻喜安邑东界之人于清廉山北置县隶邵

  郡隋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元年复置九年废州志在县西四十里又周置蒲原县隋大业初省入垣

  县亦在县西左邑故城今闻喜县治春秋晋曲沃邑战国魏邑秦置左邑县汉因之后

  汉始改曰闻喜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使太子居曲沃又僖公十年狐突适下国遇太子杜预注下

  国曲沃新城战国䇿周报王元年秦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应劭曰故曲沃秦改曰左邑县汉书地

  理志河东郡领左邑县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闻喜邑本曲沃注云曲沃在县东北数里闻喜

  故城在闻喜县西南本古桐乡汉置闻喜县属河东郡后汉徙治左邑竹书纪年翼侯伐曲沃

  大捷武侯请成于翼至桐而还汉书武帝纪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

  县元和志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今闻喜县西南八里俗以此城为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

  注尚书曰柌汤葬地也今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又在今舒州界

   亦非也寰宇记闻喜县治周武帝移于柏壁在今正平县南二十里隋开皇十年自柏壁移于甘泉

   谷唐武德以来不改元和三年河东节度使杜黄裳移神䇿军于县宇官吏权止桐乡佛寺至十年

   刺史李宪奏复置县于桐乡县志甘泉谷在县东二十里桐乡城在谷之西南今县东涑水南岸

   按五代时县治又移还左邑故城而寰宇记不载后人遂疑今治即故桐乡城误南绛故

   城在绛县东南十里一名车箱城即晋聚邑后魏置南绛县魏书地形志南绛郡建义初置治会

   交川领县南绛太和十八年置属正平郡建义初属隋书地理志翼城县后齐并南绛入焉元和志

   绛县西北至绛州八十里本汉闻喜县也后魏孝文帝置南绛县因县北绛山为名也属正平郡恭

   帝去南字直为绛县寰宇记南绛郡县理车箱城去绛县东南十里在太阴山北四面悬绝西魏大

   统五年修其城东西长形如车箱注云通鉴梁中大同元年魏建州刺史杨檦镇车箱注云车箱在

   绛州垣县界明统志绛州绛县唐武德初自车箱城移今治 按此即晋侯城聚邑处群公子之地

  晋之故绛在今翼城汉之绛县今曲沃皆非此高凉故城在稷山县东南北魏置县为高

  凉郡治后周时移置玉壁元和志稷山县东至绛州四十九里本汉闻喜县地后魏孝文帝于今县

  东南三十里置高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稷山县寰宇记周文帝移高凉县于玉壁 按隋时始

  移治汾北即今稷山县也皮氏故城在河津县西二里战国时魏邑史记秦本纪惠文君

  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括地志皮氏在绛州龙门县西元和志秦置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后魏太武

  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元王思诚图记河津县宋宣和二年改名旧县圯于汾水元皇

  庆初移于县西北一里姑射山麓即今县治皮氏县在城西二里阳村二城相对遗址犹在

  春故城在河津县东北四十里南北朝周齐分界处周书韦孝宽传武帝志在平齐孝宽陈

  三䇿宜于三鸦以北万春以南屯田积贮唐书地理志武徳五年析龙门置万春县贞观十七年

  入龙亳城故县在垣曲县西十里旧唐书地理志隋义寕元年置亳城县武德五年

  废寰宇记古亳城在垣县西北十五里县志城周百四十步今谓之下亳里 按此非汤所居之亳

  汤所居亳在河南归德府县志又有葛城称葛伯寨亦属附会皆因垣曲县有亳水而误柏壁

  城在州西南二十里元和志柏壁后魏明元帝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

  帝于此改置绛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绛州于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陈𤩽柏壁记正平西南二

  十里有巨坂尤高峻古柏壁关也上有秦王堡绝崖陡险截然千仞其巅实古关门遗址广仅一轨

  邑人李思敬修筑遂成坦途荀城在州西十五里水经注古水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汲

  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文献通考荀姫姓侯爵国在绛州荀城阳壶城

  曲县南一里春秋晋⿰夸瓜 -- 瓠邱邑亦名阳胡左传襄公元年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寘诸瓠邱杜

  预注河东垣县东南有壶邱亭水经注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壸邱亭也魏书裴庆孙

  传正光末汾州群胡聚党作逆诏庆孙讨之深入至阳胡城以此地被山带河𬓛要之所肃宗末遂

  立邵郡寰宇记古阳壶城南临大河皋落城在垣曲县西北五十里今为皋落堡左传闵公

  二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水经注凊水经皋落城北世谓之倚亳城元和志皋落城在

  垣县西北六十里金史地理志垣曲县有皋落镇 按皋落山又见平定州故乐平县未详孰是

  梁王城在垣曲县北六十里县志山泽幽深世传梁王避兵于此𨛬城在闻喜县东裴

  氏村唐书宰相世系表非子之支孙封𨛬乡因为氏今闻喜县𨛬城是也六世孙陵去邑从衣为裴

  周阳城在闻喜县东汉书文帝纪元年封淮南王舅赵兼为周阳侯又田蚡传武帝初

  即位封田蚡弟胜为周阳侯魏书地形志闻喜县有周阳故城水经涑水又西过周阳邑南注云其

  城南临涑水北倚山原括地志城在闻喜县东三十九里王官城在闻喜县南十五里水经

  注涑水西迳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左传晋侯使吕和绝秦曰伐我涑川俘我王官今世人犹谓其

  城曰王城也燕熙城在闻喜县北通鉴太元十一年西燕慕容永立慕容忠为帝至闻喜

  闻燕主慕容垂巳称尊号不敢进筑燕熙城居之避暑城在闻喜县东北三十五里相传

  晋献公筑以避暑周九里十三步其近有棃园故址唐太平乐府教坊也龙头城在闻喜县

  东北五十里亦曰龙头壁寰宇记龙头壁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后周绛州及正平郡所理也武帝又

  移于柏壁县志作龙头堡又有黑山废县在县南二十里吴村建置未详清原城在稷山县

  东南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成公十八年荀罃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

  之大夫逆于清原杜预注闻喜县北有清原水经注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

  玉壁城在稷山县西南元和志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后魏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

  思政表筑玉壁城自镇之八年高欢冠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周初于此置玉壁总管武帝建德六

  年废城周围八里四面并临深谷地理通释玉壁城为周氏重镇高欢再攻围皆不克初王思政守

  后韦孝宽守东师攻不拔遂置勲州县志又名勲州故城周保定初于玉壁置勲州建德中移绛州

   于此隋复旧平陇城在稷山县西北齐书斛律光传武平二年光率众筑平陇等镇戍十

   有三所周步骑万馀来逼平陇光与战于汾水之北大破之县志平陇镇在县西五里有城曰高欢

   城又稷王城在县西二十里故址尚存廉城在县东北十里今名廉城村皆周齐时戍守处

   谷城在稷山县西北二十里水经注华水出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

   氏出仓颉之后晋卿士𫇭其裔也食于华阳即是城也北齐书斛律光传武平元年光于玉壁筑华

   谷龙门二城县志华谷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今为华谷镇亦名华谷村又有一城在县北里许故址

   犹存俗呼为古城即光所筑龙门城也蜚廉城在河津县南七里元和志蜚廉故城在龙

   门县南七里耿城在河津县南一名耿乡城尚书序殷祖乙圯于耿左传闵公元年晋侯灭

   耿赐赵夙杜预注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汉书地理志皮氏县有耿乡故耿国水经注汾水西迳

   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盘庚乃自耿迁亳括地志故耿城今名耿仓城在

   县东南十二里云中城在河津县西北云中山上文中子登云中之城望龙门之关县志今

   名云中堡贾乡在州境博物志临汾县有贾乡贾伯邑虒祁宫在州南左传昭公八

   年晋侯筑虒祁之宫杜预注在绛县西四十里临汾水上水经浍水又西南过虒祁宫南注云宫在

   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其宫地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元和志在正平县南六里宫南有

   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馀址筑堡今名修义堡赵文子故里

   在州北三十里苏村里又韩献子故里在城内省元坊薛仁贵故里在河津县东十

   里元王思诚图记在大黄村县志村西有红蓼滩一名射雁滩相传仁贵射雁处王通故

   里在河津县南三十里县志元王思诚图记云通化村集贤里即王通故隐处又通弟王绩隐处

   在今县东东皋村唐书本传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是也汾阳监在州北有汾阳铜源等铸

   钱监又有垣曲监在垣曲县治北唐书食货志天下𬬻九十九而绛州三十宋史地理志龙门县元

  祐二年置铸钱监二垣曲县有铜钱监一文献通考垣曲监岁铸钱二十六万贯晋灵公

  台在州西北三十里泉掌镇元和志在正平县西北三十里左传曰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观其避

  丸即此台也𭰁涟亭在州治北引鼓堆泉为大池中建亭唐樊宗师有记州志元至治中

  知州刘明安重构明宣徳中重修嵩巫亭在州治北园池内宋富弼知绛州时建欧阳修

  有诗今废岸头亭在河津县南即古岸门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后十一年败韩岸门又魏世

  家哀王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索隐刘氏曰河东皮氏县有岸头亭汉书卫青

  传封校尉张次公为岸头侯冀亭在河津县北十五里左传僖公二年荀息曰冀为不道杜

  预注冀国名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水经注汾水又迳冀亭南昔白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

  馌之相敬如宾言之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

  县志今俗谓之上亭下亭或谓之兴亭又有如宾乡郭璞书堂在闻喜县汤寨山北秦王

  寨东南三磵中悬崖石室纵横丈馀中有石砚悬泉时注滴之相传璞著书处临思阁

  津县龙门山禹王庙前俗名看河楼明薛瑄记龙门禹庙西南石峯绝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

  构甃甓为之俯视大河奔湍三面触激石峯疑若揺荡龙门仓在河津县西黄河滨唐书

  地理志龙门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醉经庵在河津县城东北隅宋县令安公建取王

  通心若醉六经之句𡊮几有记

 ︹关隘︺故家雀关在州南通典正平县有高齐故家雀关寰宇记在县南七里州志州旧有

  南关比岁为汾水所啮明万历八年知州田子坚谋建新关北距旧关南距浍水皆不及二里如旧

  关制名曰重兴武平故关在州西三十里唐书地理志正平县西有武平故关元和志在

  县西三十里高齐时置周平齐废横岭关在垣曲县西八十里绛县东南界中条山之要

  隘也今曰横岭背旧有巡司今裁行台关在垣曲县见金史地理志留庄隘

  喜县东南七十里中条山南通垣曲县北接绛县冷口谷东西二山之间断壁千仞激湍横流金史

  地理志闻喜县有刘庄镇即此俗呼刘庄野禹门渡巡司在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

  唐书地理志龙门县有龙门关县志后周时置关后曰禹门渡明洪武初置巡司 本朝因之

  锺镇在垣曲县北水经注教水南历冶官西世谓之鼓锺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及钱周书武

  帝纪建徳五年遣尹昇守鼔锺镇新志谓之瞽冢镇在县北五十里有上下二堡下东镇

  在闻喜县东三十里其东有上东镇又横水镇在县东四十五里跨绛县界裴社镇在县南二十里

  宋店镇在县西十里小郭店镇在县西二十里栗村镇在县北二十五里兰德镇在县东北十里皆

  浍交镇在绛县东北水经注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金史地理志绛县有浍

  交镇州志有大交镇在县东北四十里即浍交镇小河镇在稷山县南十五里又翟店镇

  在县南三十里又下迪镇在县西二十里大杜镇在县东北二十里二镇皆有堡方平镇

   在河津县北二十里又东张镇在县北二十五里僧楼镇在县东北迎驾寨在垣曲县西四

   十里相传宋太祖征太原时屯兵处又韩擒虎寨在县西清廉村六郎寨在垣曲县西七

   十里孤峯峭立四面巉岩相传宋将杨延昭屯兵于此又谢安寨在县西北皋落村东北二里

   村寨在绛县东十五里今筑为堡又郇王寨在县东二十五里南樊寨在县东三十五里周二

   十馀亩地甚宽敞魔军寨在稷山县南峨嵋岭又斛律光寨在县西北二十里峪口村𡊮

   达寨在县东北马头山李牧寨在县东北二十里李老庄有庙祀李牧杨庄堡在州东南

   二十里又州南二十里有曲村堡三十里有兰村堡西南二十里有樊村堡西三十里有周村堡西

   北三十里有泉掌堡又北十馀里有平原堡三十里有苏村堡胡村堡在垣曲县东十里又

   湾里堡在县南三里辛庄堡在县西南三里保头堡在县北五里县界凡有四十九堡皆明崇祯间

   管村堡在稷山县东十里又县西十里有吴城堡二十里有下迪堡县东北二十里有

  大社堡皆明嘉靖中筑薛戍堡在河津县西北小亭村东金皇统中筑县志明末保聚县

  界凡有堡八十所含口在闻喜县东南亦曰㟏口亦曰含山路水经注洮水西流出山谓之

  㟏口通鉴唐天复元年梁主遣张存敬出含山路含山在绛州东张濬之败出含口至河阳即此路

  宋史司马池传蒲坂窦津大阳路运盐囘远乃议开㟏口道自闻喜逾横岭山抵垣曲沙峪

  口在绛县东三十里壁峯峭绝西硙口在河津县北三十五里入平阳府乡寕县路有

  镇硙堡永安堡涑川驿在闻喜县西关北宋元旧驿至今不改东至曲沃县西至夏县俱通

  驿大路馀小路无驿

 ︹津梁︺故梁在州城北水经注汾水又经绛县故城北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

  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晋平公之故梁也南门浮桥在州南门外汾河上明万历中

  建 本朝康熙中修浍水浮桥在州南五里西横桥庄明万历中建 本朝康熙中増修

  隐身桥在州城北关阁下旧志俗传宋太祖微时隐此通津桥在州东北二十里龙

  香里明正德中建葛寨桥在垣曲县南五里又汤王桥在西十里皋落桥在西北五十里

  通济桥在闻喜县东横水镇接绛县界南桥在闻喜县南门外跨涑水明嘉靖中建

  本朝顺治中重修又有东西二桥俱跨涑水逆沟桥在绛县东十里又通远桥在东二十

  里双济桥在西北保障桥在东北三十五里义桥在稷山县南汾水上绛州孝子三十丧父

  母五十犹衰麻成桥于稷山南乡党义之因名崔祐甫有记成夫桥在稷山县南二十五

  里修善庄西当山水之冲邑人文世兴构造未毕妻贺氏继成之因名汾河浮桥

  一在稷山县南二里一在西十里又苑曲有东西二桥济民渡在垣曲县南黄河南岸至

  渑池县界苑曲渡在稷山县东南五里又十里有费村渡二十里有崔庄渡南三里有荆平

  渡西南十里有杨村渡二十里有薛村渡黄河渡在河津县西十里黄河东岸西南五里为

  双营渡十五里为夹甸渡新庄渡三十里为陶家营渡俱通陜西郃阳韩城二县界

 ︹堤堰︺绛州䕶堤在州城南自禹庙起至城西角长三百馀丈明隆庆初知州宋应昌筑以

  捍汾垣曲䕶堤在垣曲县南先是清水侵城为患明嘉靖中创筑沙堤后为水圯万

  历中知县赵文炳改筑石堤长二百七丈阔一丈高倍之半在土中民赖以安 本朝康熙中重修

  闻喜䕶堤在闻喜县南临涑水明万历元年知县王象乾创筑石堤长一百六十丈有竒

  高二丈有竒阔一丈有竒二十六年知县徐明于广济桥西创建石堤长五十丈有竒高一丈有竒

  城无水患薛村堤在稷山县西二十五里薛村明万历中知县吴峻创筑𣾀涧水溉田二百

  铺头堰在稷山县东北三十里沙沟庙前障马壁谷水延袤三四里小赵渠

  在垣曲县西六里明万历二十六年知县仝梧创开后塞三十一年知县赵乾清重开又堡头渠在

  县北五里亦乾清开店头渠在垣曲县北十里又鼓锺渠在县北四十里皆万历三十五年

  知县吕恒开罗公渠在闻喜县东引洮水溉田其堰有五开于宋熙寕中者三开于明洪

  武中者二中第二堰正德中知县王琳修濬名王公渠馀四堰嘉靖中知县罗田为置渠长禁盗决

  渠水民感之故名北河渠在闻喜县东南水自横岭关来沿河开渠轮流灌溉董村

  渠在闻喜县东南秦王涧下又西张渠在县南苏村皆明万历初知县王象乾修名新城王公渠

  又有苏村南阳阳社坡神下庄南姚小市头等渠皆在县南引山水溉田十石垆渠

  津县东南唐书地理志龙门东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垆渠贞观二十三年县令长孙恕凿溉田良沃

  亩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县志高鞍䲧渠即今瓜峪

 ︹陵墓︺古姜嫄墓有二一在闻喜县西北四十五里稷王山下冰池村俗传稷弃于此墓旁

  有祠祠下有蛇虎涧上有后稷陵一在绛县南三十里存云岭上有金太和中进士王藻碑记

  和墓在稷山县东北十五里二冢元和寰宇二志俱载县志在东庄村又有庙在墓前中舍村

  ︹周︺灵辄墓在州城东五里侯庄古道口晋齐姜墓在州城南四里元和志晋

  齐姜墓在正平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祁奚墓在闻喜县东二十二里元和志今太原祁

  县又有墓未知孰是又祁午墓在县东六十里晋献公墓在绛县东槐泉村晋文

  公墓在绛县东南二十里下村有庙左传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元和志在县

  东二十里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五十步禁樵苏晋灵公墓在绛县东南磨里村地名景冡

  卜子夏墓在河津县西北五里辛封村墓北有祠︹汉︺司马迁墓在河津县

  西十五里或曰圯于河或曰在河西岸水经注司马子长墓前有庙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

  建石室立碑树柏按陜西韩城亦有墓︹晋︺裴楷墓在绛县西南有碑︹南北朝︺

  ︹魏︺侯莫陈相墓在稷山县西北平陇村北史本传代人从齐神武起兵封白水郡王

  ︹北齐︺斛律光墓在州城子城东北隅︹隋︺韩擒虎墓在垣曲县东北十里

  ︹唐︺李靖墓在垣曲县鼓锺村东半里山下有石识墓通志靖韩擒虎甥擒虎以兵法授之

  则东垣有墓不为无稽裴光廷墓在闻喜县东三十里河汾燕闲录闻喜之裴自后汉

  裴辑而下葬北仓村数里间凡五十二人皆尚书侍郎国公将相县志东至凤凰原西至鸡鸣山北

  至紫金山南至涑水中凡大冢一百五十馀所皆裴氏先茔裴守贞墓在稷山县西八

  裴耀卿墓在稷山县北仁义村许孟容志高秀岩墓在稷山县东北廉城

  卢虔墓在河津县东北三十五里张吴村南有敕撰碑郑馀庆书︹宋︺薛奎墓

  西周村州志薛简肃公墓冢巳平欧阳修志碑尚存︹金︺段克己墓在稷山县西北平陇

  ︹元︺姚天福墓在稷山县西北路村虞集书墓记 按元史载天福绛州人后徙雁

  门疑其徙居后归葬稷山也︹明︺陶廷信墓在州北三里薛瑄墓在河津县

  西十里平远村西南李贤撰碑有祠 按通志瑄父贞墓在平远村东南瑄撰汾阴阡表

 ︹祠庙︺富弼祠在州治内通志富公以将作监丞通判绛州士民怀之故立祠梁公祠

  有二一在州北十里鼓堆北隅宋治平初建郎中薛宗孺有记一在州西三林里俱祀隋令梁轨

  忠烈祠在垣曲县西关厢祀明崇祯中剿贼阵亡典史秦宗文及诸乡勇召原祠

  在垣曲县东北六十里寰宇记置于古棠树下通志后魏高允至邵郡见召公庙废曰召公之德阙

  而不礼为善者何劝乃表闻葺之赵鼎祠在闻喜县东五十里又裴赵二公祠在闻喜县

  东门外明嘉靖中改金塔寺为之祀唐裴晋公度宋赵丰公鼎金石文字记明皇御书裴忠献公墓

  碑赐张说敕并在祠前一碑两面裴度祠在闻喜县北五十里裴村后稷祠

  山县有二一在县治西南元至正中建后有圣母姜嫄祠一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水经注稷山上

  有稷薛仁贵祠在河津县东十五里大黄村薛文清公祠在河津县

  治南明宏治中敕建嘉靖初重修吕柟记黄帝庙在州城东北二十里未赞村元建

  庙在垣曲县北鼔锺镇下堡三皇庙在闻喜县东董村汤庙在闻喜县有二一在

  南关外宋元祐间建一在中条山中峯前有湫池祷雨辄应又垣曲县汤庙有三一在县西下亳村

  一在县北墱坂村一在县东北峪子村舜庙有三一在闻喜县西北姚村一在垣曲县北鼓

  锺镇上堡一在皋落镇姜嫄庙在闻喜县西北冰池村元至元初建 本朝顺治中重修

  董父庙在闻喜县仓底村五代时建伯益庙在闻喜县宋家庄晋文公

  庙在绛县东二十里下村泰伯庙在稷山县东十五里高渠村汉文帝庙

  在稷山县西南三十五里小甯里寺庄村禹庙有六一在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龙门山上明

  末毁 本朝顺治中修复魏土地记云龙门山禹庙前有石碑二一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

  太和中立又元和志云龙门县大禹祠隋末摧毁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一在绛县见寰宇记一

  在稷山县华峪村元时建一在西舍村一在闻喜县东吴村一在垣曲县西南二十五里金建

  高祖庙在河津县见唐书地理志贞观中置元和志神尧皇帝庙在禹庙南绝顶之上庙中

  画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寕初义旗至此也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陶惟煇恭 校

大清一统志

绛州

︹寺观︺甘露寺在州北二十五里九原山梁天监二年帝遣臣朱明月诣寺求甘露果得之因

  赐额元延祐间重建石磬寺在垣曲县西南庄村内有石磬扣之声闻里许云川寺

  在垣曲县西北七十里曹家山峯峦叠翠崖壁峭绝地境绝胜太子寺在闻喜县东关唐贞

  观六年建香山寺在闻喜县东南五里官庄岭通志云唐裴度还带处明建内有晋公祠

  圣水寺在绛县西南十里元泰定中建有圣水三泉兴国寺有二一在绛县治西

  南隅明嘉靖中建一在垣曲县治西金建雨化寺在稷山县城西北隅 本朝顺治间建府

  志旧有斛律光祠今入雨化寺碑尚存佛阁寺在稷山县东北三里一名清凉院金建楼

  阁高敞崖洞幽远颇称胜境 本朝顺治中重修又广教寺在县治东未详创始周圣历间名辨知

  寺唐开元间名感义寺金皇统元年改名明昌中造塔十三级高三十馀丈今寺废塔存大善

  寺在稷山县东北十五里高渠村元敕建中有古柏大七围䕃亩许欲伐之辄有风雷之异

  成寺在河津县城东里许宋天圣中建内有浮图隋仁寿中造 本朝康熙中重建丰岩

  寺在河津县治南隋开皇中建又铁佛寺唐麟徳中建云中寺在河津县西北云中山上

  有塔高出云表兴化寺有三一在河津县樊村元至正间修一在稷山县南五十里唐咸亨

  间建有开元时碑一在县西南三十里小甯村隋开皇中建玉清观在州城内西北隅旧

  名玉虚观宋崇庆间赐额元至元间修重阳观在州西北四十里北董村内有读书堂王

  通曽隐此观麓有清廉洞又清溪观在州西南五里有万寿阁 本朝康熙初建洪庆观

  在垣曲县南一里中条山旧名金阙院金大定间道士吕道章修观成仙去观中规模壮丽山水环

  拱元延祐间赐今额本朝顺治康熙间屡修凝真观在闻喜县西关宋大中祥符间建亦

  名凝真万寿宫今改东岳庙保真观在稷山县治东北隅元建中有石刻禹迹图共五千

  七百五十一方每方二尺馀析地百里志禹贡山川古今州郡山水地名今坏道清观

  山县廉城村元建明洪武间并三灵灵虚重阳三观入焉天庆观在河津县治东宋景德中

  兴真宫在闻喜县兰德镇又景云宫在县之观底村俱唐贞观中建

 ︹名宦︺︹汉︺陈寔许人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赵岐长陵人永寿中举理剧为皮氏

  长抑强讨奸大兴学校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事宦官即日西归

  龚寕陵人安啼时为临汾令有称绩︹三国︺︹魏︺吉茂池阳人除临汾令居官清静吏

  民不忍欺︹晋︺挚虞长安人武帝时为闻喜令︹南北朝︺︹魏︺裴庆孙闻喜人正

  光末汾州群胡聚众数万诏庆孙为募人别将率乡豪讨之庆孙每摧其锋进军至云台郊大战贼

  溃复征赴都贼转盛复以庆孙为别将从轵关入讨深入二百馀里至阳胡城肃宗末遂入邱郡以

  庆孙为太守民经乱后率多逃窜庆孙务安辑之咸来归业在郡之日值岁饥凶四方游客常有百

  庆孙自以家粮赡之王思政祁人大统中除侍中东道行台以玉壁地险要请筑城即

  移镇之迁汾晋并三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八年东魏来冠卒不能克以全城功授骠骑大将军开府

  仪同三司梁御其先安定人后家武川大统时为东雍州刺史为政专举大纲民庶称焉四年

  卒于韦孝宽杜陵人大统中由晋州刺史移镇玉壁兼摄南汾州事先是山胡负险屡

  为劫盗孝宽示以威信州境肃然进授大都督十二年齐神武倾山东之众志图西入以玉壁冲要

  先攻之连营数十里至于城下尽攻击之术孝宽咸拒破之神武苦战六旬智力俱困发疾遁去文

  帝嘉孝宽功遗使劳问刘亮中山人大统十年为东雍州刺史为政凊静百姓安之

  檦高凉人从魏孝武入关时河北犹附东魏檦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檦与其豪右相知微行诣

  邵郡举兵遂㧞邵郡更遣人诱说东魏城堡正平河北南汾绛建等州并有内应因攻㧞之以檦行

  正平郡事移据东雍州周文表行建州事威名大振转正平郡守进仪同三司加开府镇邵郡又为

  邵州刺史并有战功︹周︺郭贤扬州人有谋略世宗初为勲州刺史镇玉壁以廉平称

  文举闻喜人父䆳正平郡守廉约自守毎行春省俗单车而已保定三年文举为绛州刺史一

  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隋︺韦世康杜陵人高祖时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

  视事数年有惠政奏课屡为诸州最梁轨开皇中为临汾令县西鼓堆有二泉合流东下沟深

  而岸高轨乃相地之宜开十二渠建闸激水灌田甚多 按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云水本于正平

  轨者即其人也︹唐︺李元礼高祖子始王郑徙王徐为绛州刺史有治名玺书劳勉

  元懿高祖子始王滕徙王郑历绛州刺史数断大狱务宽平高宗嘉之玺诏褒锡杨大

  宝凤翔人武德初为龙门令刘武周陷晋绛力攻之城破被杀赠全节侯长孙恕

  十年龙门令凿十石垆渠溉田良沃亩收十石又凿马鞍坞渠民永赖之江彦永徽中闻喜令

  有遗孔祯高宗时为绛州刺史政教兼举及卒民有遗思韦武万年人德宗时为绛

  州刺史凿汾水溉田万三十馀顷玺书劳勉李宪洮州人晟次子宪宗时徙绛州刺史有幻

  人怵民以乱宪执诛之河中兵本仰食于绛而汾可输河渭岁租与籴常数十万石故敖保山为固

  民之输者十牛不胜一车宪滨汾相地治仓当费二百万请留垣县粟籴河南以钱还籴绛粟既免

  负戴劳又权其赢以完新仓绛人赖其力樊宗师河中人宪宗时为绛州刺史有治绩

  銮龙门令有能名狄惟谦仁杰后会昌中为绛州刺史有名称︹宋︺钱惟济

  人真宗时知绛州民有盗桑者不得自创臂诬桑主杀人久系不能辨惟济出盗与之食盗左手举

  匕箸惟济曰以右手创人者上重下轻今汝创特下重汝以左手创右臂尔盗遂服文彦博

  介休人仁宗时为绛州通判富弼河南人仁宗时通判绛州︹金︺范承吉天眷五年

  知绛州先是兵兴民有为将士所掠而逃归者承吉遍谕俾自首凡数千人具白帅府皆赎为民贫

  者以公储代输焉梁肃奉圣人天眷中迁绛县令以廉入为尚书省令史王宗儒

  大定间为闻喜丞署县事能决狱弭盗兴学爱民张升大同人为绛州录事赵伟反城陷赴

  ︹元︺达兰至元时授绛州达鲁噶齐平阳李二谋乱达兰捕问尽得其状中书奏进其秩

  帝曰达兰岂惟能办此𫆀 达兰旧作铁连达鲁噶齐旧作达鲁花赤今并改彭仲德

  人至元中绛县尹善讯狱时称神明左霍克齐东光人大德中垣曲尹性廉介好读书法

  令严明吏民畏服 左霍克齐旧作左阔阔出今改正刘尚质曲沃人泰定间任稷山尹

  为政清廉平易李荣祖云中人至正初知绛州修学校兴坛祀复隋令梁轨所开鼓堆泉十

  二渠故道溉田五百馀顷听讼明敏滞案数十事立决民爱戴之如父母巴尔布哈

  人至正中闻喜县尹政治有声部使者举为守令最诏赐宫币旌之 巴尔布哈旧作拔思溥化今

  宋克笃长白人至正间知绛州文章政事有声时方诸文潞公之知翼城岳索

  至正中稷山达鲁噶齐时流宼入境兵索与县尹张名昭主簿商显祖协谋备御民赖以安 岳索

  旧作药僧今改正达鲁噶齐已见前︹明︺顾登洪武十年知绛州精强有心计凡庙社祠坛踵

  前牧经理者或修或建规制悉备朱凯肃寕人景泰初知垣曲县兴学校劝农桑政绩甚著

  王汝绩金谿人正统中知绛州土狭赋重人鲜知学而健于讼汝绩劝民耕桑尽垦不食之

  土后乃大修学宫广延师儒以训民间子弟自是狱讼衰息田里晏然刘智长凊人正统十

  四年知绛县政尚公平满九载当代民诣阙乞留进秩六品仍知县事政绩益著又九载致仕民遮

  道泣贾定通许人成化十八年知绛州绛有积欠官薪逋者破家弗克完定通一州丁户

  足其数自是绛薪岁无逋患立善恶二籍岁终核其实赏罚有差会大饥疫绛人独全活因上救荒

  八事其他平盗决疑狱俱以吏材著吴璇高唐人宏治九年知坦曲县建仓庾广储蓄以备凶

  岁增拓学舍俾弟子诵习其中亲为讲解后调繁闻喜政声尤著罗田光山人嘉靖中知闻

  喜县修治堤堰民感颂之名曰罗公渠高文学宝坻人嘉靖中知河津县县有瓜峪泉自

  唐长孙恕凿渠为山水冲坏文学兴工修之三月告成高一百尺厚六丈上为桥疏支渠溉田甚多

  宋应昌仁和人隆庆元年知绛州州城滨汾患水啮应昌筑石堤䕶之民间地粮多飞诡为

  之清文弊永绝凡供具一不以烦民民怀其德王象乾新城人隆庆中知闻喜县大兴水利

  万历元年创建䕶城石堤张汝干洛南人隆庆中知河津县遮马峪渠上下二渠唐长孙恕

  所凿上渠溉干涧等田元大德中雨坏民供赋甚苦自是汝干捐资凿山通渠水利复兴申田

  灵夀人万历初知闻喜县胥吏或进羡馀指戒石语以矢之布袍蔬食妻子皆俭约自甘乔允

  升孟津人万历中知闻喜县时钱粮合户催徴奸民每多牵累乃设门簿民以为便至今行之

  雷复豫高陵人万历中知闻喜县引白土沟溉姚村等田民德之号雷公渠赵文炳

  任人万历中知垣曲县创筑䕶城石堤未成行取入京后巡按山西发金檄县修筑自是城无水患

  王豫立泾阳人万历二十四年知稷小县时矿使四出大珰将临稷妄云凤凰山银可采民

  汹汹不安豫立走使说止之会大吏檄用条鞭法起征士民皆不便又力为申请得不行去任之日

  嚢无一钱吴峻万历中知稷山县尝立大社集诸生论文创建薛村堤𣾀涧水溉田二百馀顷

  白鲲南和人万历中知河津县修遮马峪故渠引灌民田至今赖之张耀三原人天启中

  知闻喜悬慈惠抚民民为立祠秦宗文武阳人崇祯五年垣曲典史流寇入犯宗文督乡勇

  随大兵进剿与贼遇力战死事闻祀忠烈祠

 ︹本朝︺张文德奉天人顺治三年知垣曲县洁己爱民刑狱一清卒于官士民垂涕建祠祀之

  李荣宗费人顺治四年以进士任垣曲县姜瓖之乱城陷被执骂贼死赠按察司佥事祀忠

  烈祠又典史周茂觉浙江人亦死于城守邹起凤正蓝旗汉军顺治七年授垣曲县时姜瓖

  贼党踞县城一年 大兵至议屠戮起凤将之任适在军亟请于主曰胁从无辜宜开释与之更始

   且有土无人亦安用此旷土为遂𫉬免董尔性洛阳人顺治十六年知垣曲县明决果断

   志在利民尝凿城东渠引水溉田民号董公渠其馀兴复甚多许榖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以

   庶吉士改知垣曲县噢咻疾苦有古循吏风勤于课士隽异者辄加礼由是穷乡后进皆劝文风日

   许自俊嘉定人康熙十九年以进士知闻喜县𢹂一子一仆之任食脱粟饭菜羮往来

   会城䇿蹇而巳用法平民多劝输乞休去行李萧然一时称清白吏孟孔脉富平人康熙元

   年以举人知稷山县听断明决讼者心服岁饥民多鬻子女捐俸赎还之朱天爵正红旗汉

   康熙十八年知稷山县甘澹泊御胥吏极严旧马草豆出自民天爵给价购买客兵过境上衔勒

   有方不为民累崔鸣𬸦内邱人康熙八年以进士知河津县革弊均利事集而民不扰父丧

   民冒风雪走上官请留鸣𬸦乃以中夜去后数年有同姓宦过县民传是鸣𬸦争出郊迎既知其讹

   皆叹息而返

 ︹人物︺︹汉︺裴茂闻喜人灵帝时历县令郡守尚书建安初以奉使率导关中诸将讨李傕有功

  封列︹三国︺︹魏︺裴潜字文行茂之子武帝定荆州参丞相军事迁仓曹属武帝问刘

  备才略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为一方主岀为代郡守有功明帝时

  累官尚书令奏正分职料简名实出事使断官府者百五十馀条正始五年薨谥曰贞侯其家教上

  下相奉事有似于石奋其履检校度自魏兴少能及焉裴徽字文季潜弟有高材远度善言

  元妙仕魏为冀州刺史封兰陵子母邱俭字仲恭闻喜人父兴黄初中为武威太守讨伐

  叛逆有功封高阳乡侯俭袭父爵明帝即位为尚书郎累迁荆州刺史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䇿徙

  幽州辽东平进封安邑侯正始中数讨高句骊破走句骊王宫追奔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齐王

  废俭感明帝顾命举兵讨司马师不克被杀论者以忠臣目之子甸字子邦为治书侍御史有名京

  邑俭之讨师甸与谋焉︹晋︺裴秀字秀彦潜之子八岁能属文时人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袭父爵清阳亭侯累官尚书仆射魏延熙初官制秀所改也武帝即王位拜尚书令既受禅封钜鹿

  郡公进司空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精审可依据藏于秘府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薨谥曰元裴楷字叔则徽之子弱冠知名尤精老易以清通选为吏部郎累迁侍中平吴之后

  为帝陈三五之风叙汉魏盛衰之迹帝称善与杨骏婚亲不阿附封临海侯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

  俭素亦澹退不乐处势卒谥曰元二凡黎康子瓒及宪并知名裴𬱟字逸民秀少子宏雅有远

  识武帝时为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以诛杨骏功封武昌侯奏修国学刻石写经累迁尚书每授一

  职殷勤固让博引古今成败以为言进尚书左仆射专任门下事𬱟患时俗浮虚著崇有论以释其

  蔽后为赵王伦所害惠帝反正复其官谥曰成郭瑗闻喜人为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

  增损瑗多駮正之以公方称终建平太守郭璞字景纯瑗之子博学有高才词赋为中兴之冠

  妙阴阳占算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卜筮以青囊中书九卷授之由是洞五行卜筮之术能禳灾转

  祸过江为著作佐郎屡上疏论时事迁尚书郎数言便宜多有匡益后为王敦所害追赠宏农太守

  子骜官至临贺太守裴嶷字文冀闻喜人清方有干略为昌黎太守被征达辽西道梗乃投慕

  容廆为长史遣使建邺帝试留嶷以观之嶷以廆万里表诚宜还反命帝乃遣还廆后谓群臣曰裴

  长史名重中朝而降屈于此岂非天以授孤也官至乐浪太守︹南北朝︺︹魏︺裴骏

  人幼聪慧亲表称为神驹因以为字弱冠通涉经史方检有礼度乡里宗敬焉盖吴作乱关中来袭

  闻喜骏率厉乡豪奔赴之贼退太祖亲讨盖吴引见骏大悦谓崔浩曰骏有当世才忠义可嘉补中

  书博士浩亦深器骏目为三河领䄂转中书侍郎卒赠泰州刺史闻喜侯谥曰康子修宣皆博学清

  辩以孝友闻吴悉达闻喜人凡弟三人并幼父母为人杀号慕感人及长报仇避地永安

  昆弟同居四十馀载闺门和睦让逸竞劳虽俭年餬𫗴不继客过必倾所有邻人孤贫者莫不解衣

  辍粮以相赈恤刺史以悉达兄弟行著乡里表赠其父渤海太守悉达后欲改葬亡失坟墓号哭昼

  夜忽足下地陷得父铭记因迁葬曽祖以下三世九丧倾尽资业不假于人哀感毁悴有过初丧有

  司奏闻标闾复役以彰孝义裴延儁字平子闻喜人徽八世孙父山崧以平蜀贼丁虫功

  赠东雍州刺史延儁少孤事后母以孝闻涉猎坟史颇有才笔举秀才高第明帝时累官幽州刺史

  考绩为天下最拜太常卿庄帝初于河阴遇害赠仪同三司都督雍州刺史子元直敬猷并有学尚

  与父同时遇害俱赠官裴敬宪字孝虞骏之孙少有志行学博才清澹于荣利举秀才高

  第除太学博士工隶草解音律以五言之作擅名后进共宗之世有徳于乡孝昌中贼过其庐辄不

  犯年三十三卒永兴三年赠中书侍郎谥曰文弟庄伯文章与敬宪相亚为临淮王彧记室参军闻

  兄疾径归以侍疾憔悴病卒赠通直散骑侍郎谥曰献裴邃闻喜人性方严为州里所推挹

  大统三年东魏来寇䆳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及李弼略地东境䆳为之乡导多所降下周

  文嘉之封澄城县子卒于正平郡守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北齐︺裴景鸾延儁从子

  与弟景鸿并有逸才河东呼景鸾为骥子景鸿为龙文景鸾位华州刺史景鸿和夷郡守鸿子叔卿

  博涉有孝行时号裴曽子︹周︺裴果字戎昭闻喜人少慷慨有志略从文帝战河桥及芒山勇

  冠当时补帐前都督屡著战功累官隆州刺史加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冠军县公果

  性严猛能决断抑挫豪右申理屈滞历牧数州号为称职卒谥曰质子孝仁涉猎经史为长安镇将

  捍御齐人甚有威边之略裴宽字长宽闻喜人博涉群书亲殁抚诸弟以笃友闻魏孝明时释

  褐员外散骑侍郎孝武西迁宽将家属避难于大石岭大统中授都督同轨防长史与东魏战被擒

  齐文襄厚遇之卒遁归授持节帅都督封夏阳县天和二年为汾州刺史陈将程灵洗率众攻城

  宽募骁兵频挫其锐苦战三十馀日会雨水暴长城陷𬒳执卒于江左裴汉字仲霄宽之弟

  操尚宏雅聪敏好学魏大统五年除大丞相府士曹行参军转墨曹理识明赡断割如流天和中加

  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时晋公䕶擅权搢绅谄附汉直道自守故八年不徙职雅好宾游留连宴赏

  自宽殁后绝游从不听琴瑟抚养兄弟子情甚笃至卒赠晋州刺史裴文举字道裕𮟏之子

  少忠谨涉猎经史孝闵践阼袭爵澄城县子齐公宪镇剑南以为总管府中郎迁绛州刺史所在廉

  约入为司宪中大夫进爵为伯文举早丧父其兄在山东唯与弟玑幼相训养友爱甚笃玑早亡文

  举抚视遗孤逾于己子时人以此称之︹隋︺王隆字伯高龙门入开皇初国子博士精易春

  秋教授生徒时称王氏学著兴废要论七篇文帝比之陆贾从弟仲华邃于易亦为当时宗

  子通闻喜人以大中大夫居母丧哭丧明有白乌巢家樾兄弟八人皆以孝闻诏表闾世谓义

  门裴王通字仲淹隆之子幼笃学慨然有济苍生之志仁夀中诣长安奏太平十二䇿不

  见用退居河汾著书讲学依春秋例自𫉬麟后历秦汉至后魏著纪年之书曰元经又依孔子家语

  扬雄法言为客主对答之说曰中说皆为儒士所称义寕元年卒门人薛收等相与议谥曰文中子

  ︹唐︺王绩字无功通之弟性简放隋大业中举孝弟廉洁授秘书正字因乱还乡种桼酿酒莳

   药草自供著书东皋自号东皋子武德初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官何乐曰良醖可

   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弃官去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其饮

   至五斗不乱著五斗先生传豫知终日命簿葬自志其墓敬君宏绛人累功历骠骑将军封

   黔昌侯以屯营兵守元武门死隐太子之难薛仁贵龙门人贞观中天子自征辽东仁贵

   应募辽兵二十万拒战仁贵著白衣持㦸腰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辽遂奔溃帝召见叹异迁右领

   军中郎将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仁贵登门大呼帝遽出乘高𫉬免嘉其忠赐以御马显庆中屡

   破高丽及契丹拜左武卫将军击铁勒于天山时九姓众十馀万仁贵以三箭定之乾封初以降扶

   馀等四十城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裴行俭字守约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为长安令

   高宗将立武昭仪行俭以为国家忧从此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秘议语泄左除西州府都督长史

   麟德中迁吏部侍郎典选有能名吐蕃叛出为洮州道讨平之拜礼部侍郎为检校右卫大将军封

  闻喜县公行俭通兵法善知人兼工草隶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所引偏裨类为世名将卒谥曰献

  王勃字子安通之孙父福畤雍州司户参军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以

  擿其失麟德初对策高第后为虢州参军勃属文先磨墨数升酣饮引被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

  字时谓腹稿兄勔泾州刺史兄勮弟助皆第进士勮宏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助七岁丧母哀号

  邻里为泣居父丧哀毁骨立官监察御史里行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杜易简称为三珠树其后助劼

  又以文显劼早卒少弟劝亦有文裴敬彝闻喜人子通曾孙七岁能文年十四诣巡察使

  唐临直其父临黄令智周枉临竒之试命作赋赋工父罪巳释表敬彝于朝补陈王府典签一日匆

  泣涕谓左右曰大人病吾辄痛今心悸而痛事叵测乃请急倍道归而父巳卒羸毁逾礼历太子左

  庶子武后时为酷吏所陷死岭南裴守真稷山人早孤母丧哀毁癯尽举进士六科连中

  养寡姊甚谨世推其礼法累授太常博士善容典时谓才称其官天授中为司府丞推核诏狱全免

  数十姓不合武后旨出外终安州刺史子子馀事继母孝居官清终𡵨王府长史裴炎

  隆闻喜人宽厚有竒节举明经及第累迁黄门侍郎调露中拜中书令武后废中宗炎固争请归政

  后大怒系狱坐死睿宗立赠太尉谥曰忠从子佃先以太仆丞坐流岭南上变陈得失谓宜还太子

  东宫罢诸武权不然豪杰乘时而动后怒杖之朝流瀼州中宗复位召授太子詹事丞终东京留守

  薛季昶龙门人武后时上书自布衣擢监察御史后为洛州长史与桓彦范等诛张易之等

  功进户部侍郎李昶请收诸武不见听五王失柄贬澹州司马即仰药死睿宗立赠御史大夫

  晖字仲华绛州平阳人弱冠举明经圣历初为卫州刺史武后幸长安为东都副留守皆有治声

  长安二年授中台右丞以诛二张功为侍中累封平阳郡王初易之巳诛薛季昶请收诸武晖亦苦

  谏不从寻请降诸武王爵为公三思愤诬以罪遂放琼州为周利贞所害睿宗时追复官爵谥肃愍

   按唐有平阳郡无平阳县而绛州则有正平太平二县唐书以为平阳人传写误也薛讷

  字慎言仁贵子突厥扰河北武后以讷世将诏为安东经略使对同明殿具言突厥以庐陵王借口

  今虽还东宫议不坚信若太子无动贼不讨而解后纳其言屡处边任皆有战功开元初召为左军

  节度吐蕃寇临洮诏讷击破之拜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

  壮卒赠太常卿谥昭定孙平年十二为磁州刺史累授右卫将军在卫三十年历汝州刺史郑滑平

  庐节度使皆有功绩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裴漼闻喜人父炎之为同州司户参军永年令

  皆有能名后病废漼侍疾父殁始擢明经累官监察御史时崔湜郑愔坐奸赃诏漼按讯而安乐公

  主上官昭容为阿右漼执正其罪天下称之累进中书舍人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时旱甚役不止

  漼上奏极谏开元中为吏部侍郎甄拔士为多终太子宾客谥曰懿裴宽漼从祖弟性友爱通

  敏不受苞苴举拔萃为河南丞累改太常博士礼部言忌日享庙应用乐宽议庙尊忌卑则作乐庙

  卑忌尊则备而不奏中书今张说善之请如宽议迁刑部员外郎执法不阿累历藩镇为政清简人

   皆爱之为礼部尚书卒天宝间称旧徳以宽为首子谞居东都裴光廷字连城行俭子静默

   寡交历台省皆称职明皇有事岱宗中书令张说恐诸蕃乘隙窃发议加兵守边用光廷策遣使突

   厥召其大臣赴行在边塞晏然累拜侍中兼吏部尚书因行俭设长名榜铨注为循资格迁宏文馆

   学土撰揺山往则维城前轨二篇献之手制褒美后封正平县男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

   禳之光廷曰使祸可禳而去则福亦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谥忠献子真开元末起居郎夀王

   瑁以母宠欲立为太子真諌明皇改容谢之授给事中辞不拜俄授祠部员外郎卒裴耀卿

   字焕之守真次子擢童子举梢迁秘书省正字累历州县皆有徳于民开元中迁京兆尹请广漕运

   以实关辅并陈置仓纳祖水陆易道运徐疾诸便宜上然其讣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

   转运使三年积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缗或劝以此缗纳上答曰以国财求宠可乎敕吏为和市

   费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卒谥文献子佶第进士补校书郎累官工部尚书为人清劲明锐笃于义

  所与友皆第一流居官有守当时重之高秀岩稷山人开元中从击吐蕃以功授万福府

  别将累迁户部尚书兼河东节度使安史之乱秀岩奔行在献谋刻日期复两京随郭子仪举兵预

  有劳绩后封渤海郡王裴遵庆字少良闻喜人幼而博学外晦内明始为大理丞全救役

  夫误被论逆者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视簿课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拜黄门

  侍郎同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性惇正老而弥谨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諌而见从即内益畏

  虽亲近但记其削稿疏数而莫知所言卒年九十馀子向能以学行持门户有孝睦称历任州县俱

  著名迹官至吏部尚书向子寅御史大夫寅子枢昭宗时为门下侍𭅺平章事进右仆射后为朱全

  忠所裴垍字宏中闻喜人擢进士第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补美原尉累迁中书舎人李

  吉甫相求人物于垍即疏三十许人吉甫籍荐之天下翕然称得人吉甫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课吏治分淑慝宪宗顺纳常呼其官而不名垍器局峻整持法度虽宿贵前望不敢干以

  私谏官言得失执政多忌之惟垍奖励使尽言所引擢选任罔不精明故元和之治百度武修举云

  裴潾闻喜人少笃学善隶书元和初为左𥙷阙会伐蔡以中人领使潾諌以为内人及外事职

  分乱矣帝虽不用而嘉其忠擢起居舍人宪宗喜方土柳泌为治丹剂潾极諌贬江陵令穆宗立泌

  诛召还累官兵部侍郎潾以道自任悉心事上疾党附不为权近所持卒谥曰敬裴度

  立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累迁司封员外郎田宏正效魏博六州于

  朝宪宗遣度宣谕魏人懽服淮蔡作乱中外惴恐度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平章事督诸军

  力战擒元济抚定其人册勲封晋国公后屡为纎人所构旋罢旋相开成三年徴拜中书令薨赠太

  师谥文忠配享宪宗庙廷度神观迈爽操守坚正名震四夷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而用不用常为

  天下重轻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及殁天下莫不思其风烈子识官捡校尚书右仆射历六节度皆有

  可述卒谥曰昭识弟谂累官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黄巢盗国迫以伪官不从遇害

  质字华卿龙门人通五世孙举进士中甲科由秘书省正字累迁谏议大夫宋申锡为郑注所构

  与谏官伏阙争申锡得不死终宣歙观察使卒谥曰定质清白畏慎为政必先究风俗所至有惠爱

  与李德裕善厚而中立不为党云卢陵龙门人举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读书龙门山注春秋

  孝经时有大议陵每以经义决之︹宋︺裴济字仲浦闻喜人唐相耀卿八世孙后徙居河中

  由太原镇将历知镇定二州威绩甚著咸平初领顺州团练使知灵州夏人大集断饟道孤军无援

  城陷死之赠镇江军节度使济在诸使中甚有声望及殁夏人惜之薛奎字宿艺正平人父化

  光善术数尝以平晋策干太宗奎进士及第由隰州推官累历中外咸著政绩仁宗朝遂参知政事

  卒谥简肃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及参政事谋议无所避能知人范仲淹厐籍明镐自为吏部选

  人皆以公辅许之张观字思政绛人中服勤辞学科擢为第一仁宗时以给事中权御史中

  丞诏求直言上四事河北大雨水又条七事累拜左丞丁父忧哀毁遏人既练而卒谥文孝观趣向

  恬旷持廉少欲仁宗飞白书清字赐之韩退稷山人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隐嵩山诏赐

  粟帛号安逸处士赵鼎字元镇闻喜人崇寕五年进士第随高宗南渡累官右司谏陈四十

  事施行三十有六迁殿中侍御史拜御史中丞上言吴越介在一隅非进取中原之地宜以公安为

  行阙而屯重兵于襄阳运江浙之粟以资川陜之兵经营大业计无出此寻以言事忤旨出外召拜

  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尝语张浚曰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宗社之

  幸也后以张浚不悦岀知绍兴府浚去位鼎复入相专事固本以图复雠不主和议秦桧忌之再出

  知绍兴历数州移吉阳军为桧所逼不食死天下闻而悲之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

  配享高宗庙廷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邵云龙门人金兵陷蒲城云集少年数百壁山谷时

  出挠之李彦仙遣客说以义遂来归累有功官武翼郎陜州破𬒳执罗索欲命以千户长大骂不屈

  罗索怒钉木架上置解州城外五日磔之骂不绝 罗索旧作娄宿今改正︹金︺李愈

  韩正平人中正隆五年词赋进士第授曹王傅从王宴赐北部还上表言事章宗嘉其忠纳用焉累

  擢河南路提刑使宪台廉察九路提刑以愈为最泰和二年上将幸长乐川愈切諌不从复谏曰北

  部侵我旧疆不谋雪耻复欲北幸一旦不警恐丞相枢密不足恃且皇嗣未定岂可远事逸游上异

  其言未几授河平军节度使改知河中府卒谥清献梁襄字公赞绛州人登大定进士第累官

  薛王府掾世宗将幸金莲川襄上疏极谏为罢行由是以直声闻迁监察御史终保大军节度使襄

  学问该博练习典故膳服常澹泊云陈䂓字正叔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

  史劾参政侯摰警巡使冯祥宣宗嘉其敢言又上章陈八事皆救时切务宰执恶之正大元年召为

  右司谏改充补阙数言事得失劾奸佞多见嘉纳后出为中京留守卒规博学能诗文为人刚毅质

  直言事不少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士上必曰恐陈规有言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

  相材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焉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读书一再诵辄记不忘大定中进士由真定主簿累历大兴府治中知府

   图克坦纳木布贵幸用事遣所亲以进取诱革革拒之兴定元年知平阳府事权参知政事时兴兵

   伐宋革上书论諌不纳平阳𬒳围禆将出降元兵入城乃自杀赠尚书右丞 图克坦纳木布旧作

   徒单南平今改正段铎字文仲稷山人少孤以孝谨闻与兄钧同登词赋进士人称河东二

   段钧以文行著未仕卒铎由长安簿历官华州防御使所至有异绩封武威郡开国侯钧曽孙克己

   成己同登进士赵秉文深器之目为二妙成己授宜阳簿金亡不仕︹元︺尉迟德诚

   甫绛州人历官太子率更丞至大二年迁家令司丞仁宗以为谨恪常赐酒帛侍左右数荐士出未

   尝语人选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有治绩延祐初拜辽东廉访使卒张仲仪字伯威绛

   人元末为杭州路总管府判官称能吏海寕潮溢没民田庐仲仪祷于海神水随退转江西行中书

   省左右司都使岁饥民将为变仲仪单骑出抚之皆感泣散去复请于省臣发粟赈济民遂大定擢

  抚州路总管告归︹明︺高铎字鸣道绛州人洪武中郷试第一登进士历官刑部侍郎佥都

  御史尝筑留都城开三山街奏迁金台驿为侯马驿才识通敏朝野倚以为重卒赠尚书石坚

  绛人永乐中官行人司行人会高丽不庭抗疏请往平之上问计对曰兵难遥度陛下第命臣臣必

  有以报陛下上竒其言许之坚单骑往见高丽王宣布朝廷威德王笑曰子未知死所敢大言乎坚

  曰吾知汝必杀我中朝问罪兴师汝亡无曰矣王屈服遂修朝贡以功擢按察佥事薛瑄

  温河津人父桢由乡贡累任鄢陵教谕有师范瑄永乐进士授御史时相三杨欲见之谢不往正统

  初迁山东提学佥事王振以同乡故擢大理寺少卿欲一见不可遇之东阁振趋揖之亦不加礼振

  大怒因事下狱论死振苍头忽泣㸑下振为感动得释景泰中擢大理寺卿英宗复辟拜礼部右侍

  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所陈皆关君德事巳见石亨曹吉祥乱政遂乞归瑄学一本程朱以复

  性为主充养䆳密言动皆可法著读书录二十卷学者宗之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清隆庆中从祀两

  陈玺绛州诸生父恕为贵州参议卒于官玺扶榇归葬庐墓有双鹊来巢之异天顺中被

  王衡字宗铨稷山人天顺进士知淳安县屏豪强裁浮冗擢监察御史出按辽东清理北

  畿军政屡条奏事务及劾镇抚不职侃侃有竒节出守松江广平二府升浙江参政转陜西布政使

  所至修实政不以权贵少挫竟𬒳诬归韩重字淳夫绛州人成化进士官给事中劾方六李

  孜省交结中官梁芳等左道要宠诏谪芳南京御用监逮孜省锦衣狱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辽阳

  复论罢镇守太监梁玘贪横寻移抚湖广会平黔中都匀之乱重以运饷功褒赏擢兵部侍郎晋南

  京工部尚书愤刘瑾乱政致仕瑾矫旨羁留扬州疽发背卒瑾诛赐祭葬陶廷信绛州人成

  化十七年由乡试第一成进士宏冶中历固原兵备副使执法不挠正德初迁刑部侍郎忤刘瑾下

  狱革职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已进右都御史巡视浙江赈灾御贼筑堤多著功绩世宗初

  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寻拜工部尚书改南京兵部乞休归廷信清俭质朴直道而行时

  称名德卒赠少保谥恭介陶滋廷信子以进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子学正著石

  鼓正误一书嘉靖初历兵部郎中率同官争大礼再受杖谪戍榆林赦还卒隆庆中赠太常少卿

  文皓垣曲人宏治进士历知平原衡水二县有惠政擢御史时刘瑾扇毒皓奉命雪冤狱善类

  多所全活升河南按察副使诛鲁山盗王昭等嘉靖中进阶正议大夫张守中字大石闻

  喜人嘉靖中举人授保定通判迁通州知州多异政擢云南兵备佥事大治亭障戎器垦荒莱岁增

  课万石万历初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斥贪残摧豪右将吏趋职惟谨录功进右副都御史卒

  官赠兵部左侍郎翟绣裳闻喜人嘉靖进士知雄县历陜西佥事兵备关西时𤞑贼叛绣

  裳单骑入穴谕以朝廷恩义贼众输服迁山东参议分守辽海转参政陞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咸著

  功绩寻致仕归以名检自励家居二十馀年卒李俸闻喜人万历进士知嵩县历刑部主事梃

  击事起张差巳承逆谋同官相顾不敢录俸力争乃得入狱词遂为郑氏党所恶以京察夺官天启

  中赠光禄少卿辛全字复元绛州人幼称神童家贫废学年十五复读书见程朱语叹曰吾固

  谓天地间当有此等人也父殁哀毁尽礼事母兄以孝友闻师安邑曹于汴长安冯从吾崇祯八年

  以岁贡入都尚书贺逢圣祭酒倪元璐等交章论荐及卒私谥文敬先生鲁世任宇愧尹垣

  曲人性端方事亲孝从安邑曹于汴学又交绛州辛全学日有闻天启举人崇祯中为郑州知州建

  天中书院集士子讲肄其中远近乐从者千人十三年秋给事中范士髦荐于朝称为德行醇儒堪

  继薛瑄陈献章之后十五年流贼来犯亲勒民兵御之战败自刭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节赵辉字黄如河津人崇祯中进士授户部主事两督仓储力祛奸蠧累迁霸州兵防

  副使十五年十一月城破辉整衣冠自尽季子稔同死赠光禄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

  谥烈畅一鹏字图南河津人天性孝友崇祯中举人知尉氏县甫数月政声四起城破

  骂贼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李翀霄字息六本州贡生官中书 大兵征湖南参赞军前寻迁上荆南道副使为将

  军筑营房八千有竒民兵胥赖迁江寕兵备海寇来犯督兵击之践杀殆尽迁四川按察使平反胁

  从株连系狱者三百人殱其渠首三人馀悉赦之终江西布政使张其郁垣曲贡生顺治

  初知馀干县时土寇就抚奸民多告讦其郁惩之置不问援兵多桀骜绳以法子女系营内者立还

  之前令屡为贼害其郁出入贼巢至再贼感其诚胥投戈为良民岁饥曲赈之全活甚众瞿凤

  翥字象陆闻喜人顺治丙戌进士迁饶州知府有盗踞山中时出为民害凤翥遣老卒持书谕之

  贼感泣解散以卓异擢屯田道上屯务十事著为令卒福建驿盐道子贞仪拔贡生营葬事甫讫呕

  董复真闻喜人父嘉德为族人承公殴杀讼冤抵死在狱闯贼破县囚胥逸承公出入

  自如顺治八年复真遇之田畔径扑杀之诣县请罪县覆前案𫉬免郭自修绛人知安远县

  携二仆之任寻以石城失守调知石城甫至山贼张自圣来攻自修督兵守御久之城破被执诱降

  大骂不少屈自圣怒手刄之邑人敛葬后六十年孙惟屏往迎榇归石城人郊祭者犹数十里不绝

  任宏祥字昌祉河津人顺治辛卯举人事母以孝闻累官汉川知县武昌裁兵煽变夜驾小

  舟赴彝陵乞师身任转饷并请署兵为前锋贼望见披靡缚伪官至辕门斩之不妄杀一人总兵严

  某辟参帷幄浃旬江汉悉平士民立石颂之党成字宪公本州人自幼事濂洛之学家甚贫

  取与一介不苟与人语率本经术魏象枢闻其名致书讲学三返卒不答象枢益高之弟子李毓秀

  字子潜克宗其学毓秀弟子柴平富性端方好小学内则诸书祖父母亡寝苫枕块不入内者六年

  崔尔仰字子高闻喜人顺治戊戌进士授晋州知州劝学垦荒治行著闻入为吏部员外郎

  时悬赏格招闽越降人至者相属尔仰严核符牒印札得无滥迁户部郎中开复诸生逋粮者五百

  四十馀人出为浙江提学佥事以劳遘疾卒张克嶷闻喜人康熙己未进士以庶吉士累

  迁刑部郎中执法坚确无所畏避出知潮州府清廉慈惠属邑奸民斩竿起邑令闭门治守具克嶷

   曰第登白叶岐山竖旗鸣鼓声言大兵且至彼将自溃何用张皇为如其言贼党果斩渠魁以献其

   决事如此吴伯宗稷山人幼丧父母弟伯祧伯乐为人掠卖不知处伯宗历秦蜀楚豫越遍

   求之不得入京师遇人辄泣问闻高翰林者知弟所在因宛转以情告高哀之为驰书江西召伯乐

   来而伯祧书至谓以寻弟故亦被人掠卖关外闫氏伯宗立至关外见闫索其弟闫匿伯祧不出诉

   之官棰几死卧月馀诉如前又棰几死伯宗卒不惧越三年号诉如初闫知不可夺纵伯祧出伯示

   与偕入京而伯乐亦自江西来兄弟𫉬全喜且泣一时缙绅盛称之董拦门垣曲农家子不

   识字日佣数钱奉父母年十四父病无钱营医药祷祠庙请断指以代父病语讫遂断三指观者感

   叹父寻愈拦门亦无恙王锡绛人父聘士为陜西同心驿丞锡从往未半载父殁锡典衣装

   以敛即归里尽弃产以迎榇时沍寒守备缓之且为乞赙赠锡力辞即日就途昼以绳系棺自挽夜

   露宿棺侧而号抵家堕指裂颈无复人形母乔卧病二载奉事尤力殁祔父墓恸几绝弟瑆瑧幼锡

  字之俾皆有室雍正八年 旌陈佐周绛人十五岁父所性卒毁甚事母李氏尤畏谨母病

  延医徒步百里外遇盗将杀之林中虎突出盗惊散虎逡巡去母殁寝柩侧三年不入内雍正八年

  黄以静本州人父殁哀毁逾礼事母尤孝抚弱弟友爱备至乾隆十一年 旌

  养亨本州监生孝行著闻嘉庆十五年 旌

 ︹流寓︺︹唐︺韦况京兆人少隐王屋山荐为右拾遗不拜未几以起居郎召半载夺官去徙家龙

  门累徴不起元和初就拜谏议大夫数月致任况虽世贵而志冲远不为名利所迁当世重其风标

  ︹宋︺赵延京兆人为学修洁端己不耻菲薄后定居于绛之稷邑

 ︹列女︺︹唐︺薛仁贵妻柳氏龙门人仁贵少贫贱将改葬其先柳曰夫有高世之材要

  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仁贵乃往应募果立竒

  功为名将李德武妻裴氏字淑英闻喜人安邑公矩之女以孝闻嫁李甫逾岁德武

  坐罪徙岭南矩欲离婚德武曰吾方贬无还理子必俪他族于此长诀矣答曰夫天也可背乎以死

  自誓读列女传见述不更嫁者曰不践二庭妇人之常何异而载之书历十年德武未还矩决嫁之

  淑英断发不食竟不可夺后德武赦还为夫妇如初裴光廷母厍狄氏闻喜人有

  妇德武后召入宫为御正甚见亲宠裴仲将妻李楚媛太宗孙纪王慎之女封东

  光县主八岁父王慎有疾不食内外称之适太子司仪郎裴仲将克修妇道侍姑疾亲尝汤药娣姒

  皆得其欢心时妃主以奢侈相矜主独俭素姊弟曰人生富贵在得志答曰我幼好礼今行之不违

  非得志而何荣贵傥来物可恃以陵人乎及父王慎死号泣呕血数升免丧绝膏沐二十年︹宋︺

  赵鼎母樊氏闻喜人鼎四岁而孤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卒为南渡名相︹元︺姚

  天福母赵氏绛州人天福拜御史时母戒之曰古称私而忘公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

  塞其职勿以吾为恤俾吾追踪陵母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天福亦请于宪府曰监察职当言路倘𫉬

  罪幸不为亲累世祖闻而叹曰母子义烈之言当于古人中求之︹明︺张勋妻贾氏

  闻喜人通经史善诗能左手书工行草事舅姑尽道处妯娌宗姻恩礼兼至与夫处终身相敬如宾

  勋勤学贫不能购书贾乃写录其讲论有经生不能及者勋殁孙守中方五岁后中进士为名臣贾

  之教郭永固妻焦氏绛人永固为甘泉知县死难焦亦骂贼殉夫并𫉬赠恤

  王承荫妻谭氏绛人避乱柴家山寇至义不辱携女暨刘承祚妻某氏同坠千尺深

  崖尸完无损人惊异之又靳毓竒妻刘氏闻寇警携女投井李时元妻王氏骂贼被杀高应

  命妻梁氏稷山人年十七无子应命病笃诀于母曰儿亡新妇当嫁梁泣曰此言胡为及

  我比应命卒誓不改适事舅姑尽礼守节六十五年夀八十二卒周诵妻侯氏

  人年二十一夫亡守节八十馀年足不逾户庭夀一百有三岁张平妻许氏绛州人平

  父被贼缚平求代脱父平见杀许缢死又赵芉妻阎氏夫为贼所执阎寻夫被杀谭汝兰

   妻石氏垣曲人崇祯六年避乱东石家堡堡破被执至村西强之行石大骂引刀自刎

   应命妻张氏垣曲人年二十闯贼破寨张与侄女三进将死之贼易其幼诱之曰我能

   庇汝张携女疾投千尺崖下尸裂脑破贼惊散而去薛宗善妻张氏闻喜人年二十

   七始归宗善未几流贼起被掠骂不绝声贼怒以三矢穿口而死乡人私谥贞娥又杨贵川妻张氏

   为流寇所掠大骂贼刺杀之王曰廷妻李氏闻喜人崇祯末翻山鹞兵傍河南下

   家被掠杀其夫执之上马李痛哭大骂投地数四兵怒斫死卢养𫎇妻高氏

   崇祯中盗起携女避难至翼城南道逢一婴孩啼泣熟视之乃侄高榜也问其父于途人咸谓遇贼

   死高流涕并负侄行行里许力不能支私自忖曰吾兄止此一子弃之便绝高嗣我自可无女不可

   父母无后于是弃女携侄去暨贼退高与侄归其兄竟未死先在途得遇高氏女而负归矣后一年

   高亦生子张荆璞妻马氏绛人流贼破堡马坠堡几毙贼迫之溺于池骂不辍被刄

  畅家傅妻薛氏河津人年二十二夫故守节三十年子一鹏为尉氏知县随之

  任流贼破城一鹏殉难薛闭门自焚死又程简妻程氏李胎子妻李氏俱少寡流贼入境程投井死

  李骂贼被杀

 ︹本朝︺王槐三妻傅氏本州人遭乱为贼所执绐之曰有𢉉金于汾湄偕往取之贼信

  且喜至则投水死贼相视愕然文曲莹妻赵氏垣曲人姑卧病三载贫不能继医药

  祝天求代病危割股献神以进姑病顿愈冯养宅妻王氏闻喜人姜瓖之乱寇至邱

  村掠王氏匿空室寇牵之王曰母牵我自行抱子出门从容投井死又杨玉泰女孙花铃李贵美妻

  银铃俱被执骂贼死石含玘妻吉氏绛人暮遇寇与家人五六避屋上为贼所窥问

  乘屋者几人吉曰我一而巳遂自投而下骂不绝口贼杀之馀皆得免邦辅妻邵

  氏绛人遇贼逼之⿰目𡨋目曰有死而巳肯从贼耶贼怒揪其发殆尽哭骂不巳贼碎其尸去姑王氏

  明季死难时称嗣烈又王之凤妻陈氏遇贼奋骂不屈死之张茂信妻方氏

  河津人父三俊侨居仪真为娶方氏翁将归里遘疾危甚方氏割肉和羮以进病遂愈既归翁与夫

  继殁宗人分其产方年二十纺绩以养继姑刘氏姑盛夏患痢方昼夜侍姑侧目不交𥈤者五旬馀

  教子孙皆有成守节四十一年薛起妻张氏河津人少寡抚三女守志侄悉夺其产舅

  耄听诸孙计潜许婚于张三清并以其女即字三清子薄暮劫之行张氏至披发跣足抢地大骂夺

  刀自刎垂毙众惊舁归明日控县令受贿反以不从舅命桚指刑讯张氏起立触柱血被面事乃寝

  越七年三清执前议求子妇于张氏不许复控之县新令为置诸侄于法张氏节克全马应

  龙妻王氏本州人守正被戕康熙年间 旌焦三娃妻赵氏绛人守正

  被戕康熙年间 旌朱福全妻苏氏稷山人夫亡苦节守正被戕康熙年间 旌

  郭洪春妻李氏闻喜人守正被戕雍正八年 旌薛高嵩妻张氏

  本州人夫亡殉节同州烈妇郝成仪妻张氏节妇周宗凯妻樊氏黄万体妻崔氏段炜然妻韩氏席

  麟径妻郑氏宗万方继妻张氏董公𪟝妻薛氏席世后继妻侯氏陈薄妻梁氏冯宜家妻陈氏席畚

  径妻朱氏梁太仪妻陶氏李养祖妻王氏李自新妻张氏柴俊仪妻李氏常有康妻赵氏彭鍹妻崔

  氏杨印章妻郝氏闫锡妻李氏吴克恭妻王氏吉梦麟妻王氏蔡从周妻卫氏南宫廷翼继妻薛氏

  李上芾妻家氏赵忠孝妻闫氏张铎妻梁氏靳士武妻李氏长润民妻甯氏甯维安妻周氏杨绍佐

  妻甯氏李洪祯继妻陈氏李春泽妻薛氏崔俊妻王氏黄锡龄妻李氏李觐秀妻孙氏广西新寕州

  知州梁思焘妻李氏卫廷献妻吕氏徐正元妻陈氏俱乾隆年间 旌常世绪妻马

  氏垣曲人夫亡守节训子成立同县节妇李成景妻严氏刘泽洽妻马氏鲁企参妻文氏俱乾隆

  年间 旌赵企恒媳常氏闻喜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杨显愿妻王氏八适妻王氏

  杨成章妻王氏节妇张乔龄妻任氏俱乾隆年问 旌姚荚妻崔氏绛人守正捐躯

  同县节妇贾永馨妻王氏杨学书妻李氏佐皇妻裴氏陈秉铎妻徐氏贾瑞盛妻柴氏贾明远妻郭

  氏范又淹妻贾氏王运妻裴氏乔永年妻王氏乔永芳妻王氏贾九龄妻王氏张永泰妻王氏裴炜

  妻张氏俱干隆年间 旌李银山妻刘氏稷山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乔三斌妻王

  氏节妇陈维继妻王氏杜缜妻李氏胡光荣妻张氏俱乾隆年间 旌赵金柱妻胡

  氏河津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陈继治妻柴氏谭璞妻赵氏李维原妻甯氏赵玉镜妻柴氏杨孝

  妻丁氏许克恭妻高氏许琯妻杨氏李守莼妻薛氏许僡妻柴氏任士淳妻王氏王缔珍妻任氏高

  一统妻杜氏岳耸翏妻畅氏张尔德妻陈氏张翺妻聂氏俱乾隆年间 旌周起秀妻

  王氏本州人守正捐躯同州烈妇张挨盛妻赵氏节妇贾志道妻杜氏俱嘉庆年间 旌

  丕灵媳陈氏垣曲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讣娃妻陈氏节妇文佩礼妻马氏赵光宠

  妻文氏赵迎蛟妻崔氏李仙采妻石氏文翓鏊妻鲁氏冯天秀妻张氏张警三妻鲁氏俱嘉庆年间

  温起江妻李氏闻喜人与女藕姐均守正捐躯同县烈妇温六科妻孙氏节妇

  赵开伟妻常氏乔尚征继妻赵氏俱嘉庆年间 旌邵全妻李氏绛人守正捐躯同县

  节妇贾凝端继妻李氏贾绘龙妻王氏刘从圣继妻续氏贾守谦妻陈氏郭企圣妻李氏刘天申妻

  王氏刘兆麟妻谭氏俱嘉庆年间 旌张连妻邓氏稷山人守正被戕同县节妇李

  燝妻张氏夀妇马金声妻张氏俱嘉庆年间 旌原付城妻卫氏河津人守正捐

  躯同县节妇柴成栋妻张氏原鹏振妻贺氏温峻业妻张氏卫淑俗妻杨氏乔德恒妻齐氏吴世耀

  妻原氏薛万仓妻董氏谢敬宗妻丁氏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汉︺张铁脚汉末游寓闻喜善服气冬不𬬻夏不扇能一足立数日人称铁脚先生立

  长春观居之︹晋︺王烈绛人之太行山中忽闻山东北如雷声往视之见石破山裂青泥流

  出如髓烈曰闻神山五百年一开中有石髓服之夀等天地遂服之以半与嵇康凝而为石烈叹曰

   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南北朝︺︹魏︺吴劭闻喜人道引养气积年百馀岁神气

   ︹唐︺智福闻喜人牛峪寺僧唐太宗屯兵军乏粮请以沙锅为食饷三军无不饱者太宗

   异之后敕建广教寺以报云慧涉绛州人俗姓杨幼出家日诵数千言尝入秦寓麦积山石

   室造百法论钞十六卷涸井生泉至蜀以法殪术士妖猴还憩中条山竹林精舍造维摩搜微记略

   科般若心经钞无常经真释四分律料共二十六卷晚归绛及茶昆𫉬舍利百馀︹宋︺岸滨

   稷山人邢姓初治儒术博赡举进士不第遂祝发受具寓锡淮泗之间常衣鹿皮又号鹿皮道者后

   终姑射山︹金︺吕道章垣曲人大定中为县吏夜梦神告以修养术寤即避役居洪庆观治

   疾有竒验寻修观宇买木管州山放筏远近不一皆有道章身董之既讫工乃解衲置黄河水面坐

   其上顺流而去莫知所终丁善渊字湛然垣曲人幼聪敏通经术居洪庆观赐紫衣号通元

   寻授法箓真祐末纪邦瑞镇葛伯城好杀善渊讽谕全活甚众年五十八飞升门人奉遗衣葬观北

  ︹元︺张志朴稷山人炼形苦性衲衣露膝行丐汾晋间胁不沾席者三十馀年一钵之外无

  所奉城北创建洞神宫赐号淳徳大师至元十四年羽化广裕稷山人郝姓性敏慧日记三千

  言得法于灵素和尚通经律论藏蔚为四众宗世祖设资戒大会说法大内默契上心赐袈裟大德

  十一年示寂于金山寺七日颜色如生︹明︺可良徽州人嘉靖间住锡闻喜神柏村大云寺

  有禅行覆眉过目面壁瞑坐尝早起遇盗于途呵之盗终日立不能去旱祷雨辄应

 ︹土产︺赀布元和志绛州赋唐书地理志绛州土贡白縠寰宇记绛州产交梭纱榖子

  毯旧志毡片毛毯俱出绛州粱米唐书地理志绛州贡旧志垣曲北山有

  州者汉书地理志皮氏县有铁官唐书地理志绛县有铁明统志绛山出胆𥖎

  志垣曲县有窟蟾酥出垣曲县者良蜡烛唐书地理志绛州贡胡桃寰宇记绛州产

  枣寰宇记绛州产干枣唐书地理志绛州贡芫花明统志出绛州九原山

  志绛州贡防风本草蓼麦芍药茵陈酸𬃷桔梗茵芋免丝续断出绛州者良羊 马

  记绛州产 按唐书地理志闻喜县有铜冶当时钱监惟绛最多至宋犹然明统志载闻喜县汤山

  垣曲县三锥山旧尝出铜今并无闻盖因前代竭山采铸之故附见于此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陶惟煇恭 校

大清一统志

 隰州在山西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东至平阳府汾西

  县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平阳府吉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汾州

  府寕乡县界一百六十五里东南至平阳府临汾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宜川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汾州府孝义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汾州府石楼县界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四十里

  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汾西县界九十里西至永和县界五十里南至大寕县界六十里北至寕

  乡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蒲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永和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孝义县界八十里

  西北至石楼县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里

︹分野︺天文觜参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春秋晋蒲邑汉置蒲子县属河东郡后汉

  因之三国魏改属平阳郡元和郡县志魏少帝分河东置平阳郡蒲子县

  晋因之永嘉元年刘渊都此三年渊徙平阳于

  此置大昌郡后废后魏延和三年置镇太和十二

  年置汾州领西河吐京五城定阳四郡孝昌中陷

  后周复置汾州大象元年兼置龙泉郡及长寿县

  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隰川四年置西汾州总管

  府五年改隰州大业初府废寻复为龙泉郡唐武

  德元年复曰隰州二年复置总管府贞观三年

  罢天宝元年改大寕郡乾元元年复曰隰州属河

  东道五代因之宋仍曰隰州大寕郡金初曰隰州

  天会六年曰南隰州金史地理志以北京有隰州天德三年

  去南字属河东南路元属晋寕路明洪武二年

  州治隰川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领县三

  大寕县在州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本州界三十里西至陜西

  延安府宜川县界七十里南至平阳府吉州界四十五里北至永和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蒲县界二

  十五里西南至吉州界三十五里东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永和县界三十五里汉北屈县地

  后魏五城县地后周武帝分置大寕县属汾州隋大业初省入五城唐武德二年复置兼置中州贞

  观元年州废属隰州五代及宋因之金兴定五年改属蒲州元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

  仍属隰州明不改 本朝因之蒲县在州东南一百十里东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

   十五里东至平阳府洪洞县界七十里西至大寕县界四十五里南至平阳府吉州界六十五里北

   至平阳府汾西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平阳府临汾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吉州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

   霍州赵城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百十里汉为蒲子县地后魏世祖分置定阳县太和二十

   一年改曰石城属五城郡后兼置石城郡后周郡废宣帝改置蒲子县因汉蒲子县为名属定阳郡

   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大业二年改曰蒲县属龙泉郡唐武德二年于县置昌州贞观元年州废属

   隰州五代及宋因之金兴定五年升为蒲州元仍曰蒲县至元三年省入隰州后复置属隰州明洪

   武二年改属平阳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吉州九年改属隰州永和县在州西九十里

   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本州界四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延川县界七十里南至

   大寕县界六十里北至汾州府石楼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大寕县界七十里西南至延安府宜川县

   界十五里东北至石楼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延川县界九十里汉置狐讘县属河东郡后汉省三

  国魏复置晋属平阳郡后魏太延二年省北齐后主置永和镇后周宣帝废镇置临河县及临河郡

  属汾州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永和属龙泉郡唐武德二年于县置东和州贞观元年州废

  属隰州五代宋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

 ︹形势︺堆金奠其脉紫水衍其流左带蒲山右控黄河

  城因地利险自天成

 ︹风俗︺民性质直劲勇能守而鲜乱乡多厐眉之老

  不事商贾勤于耕牧

 ︹城池︺隰州城周七里有竒门三池深一丈唐武德初土筑明嘉靖间甃砖 本朝顺治六年

  修康熙四十七年重修大寕县城周三里有竒门三池深七尺元时因旧址修筑明隆

  庆间筑北寨城并东西关城又筑南门外石堤以障河水 本朝顺治十一年修康熙四十六年干

  隆三十二年重修蒲县城周一里有竒门三北依山东西南三面池深一丈广八尺唐武

  德初土筑明崇祯间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年永和县城周三里有竒门四芝水三

  面环绕唐贞观中土筑元至元中重筑 本朝康熙中重修

 ︹学校︺隰州学在州城西南隅元至元中建明嘉靖中改安国寺为学后复徙旧址 本朝顺

  治十三年修康熙四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大寕县学在县治西旧在治西北岗

  下金正隆间建元大德初移建东北隅后徙今址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三十三年重修入学

  额数八名蒲县学在城中旧在县治西元大徳初建明天启间迁建今址 本朝康熙十一

  年修乾隆十八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永和县学在县治东南旧在东门外唐贞观初

  建元至正间改建今址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入学额数八名紫川书院在州城内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建乾隆十四年崇文书院在蒲县 本朝乾隆九年

  山书院在永和县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建 按旧志载北寨书院在大寕县明知县邵蕙

  建图南书院在大寕县翠屏山麓 本朝康熙中知县王维藩建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九今滋生男妇共一十三万四千四十五名口计二万六千四

  百九十九户

 ︹田赋︺田地五千九百二十三顷五十五亩四分有竒额征地丁正杂银三万九千九百三十二两四

  钱六分四釐

 ︹山川︺堆金山在州东一里形如金宇故名白衣山在州东三十五里盘亘二十里

  暖水窊山在州东六十里山半有泉泉旁有寺紫荆山在州东七十里山极高峻

  其巅可望五百馀里东有寨饮马山在州东九十里生草如韭可食五鹿山

  东南七十里接蒲县界有五鹿大夫庙升仙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上有洞妙楼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盘亘二十里石岩高广内有石室前有龙池后有泉窟旱祷辄应远望山

   在州北元和志一名可寒堆在温泉县西七十里高五里周𢌞七十五里海架山在州北十

   神峪山在州北五十里山西有千佛石洞暖占山在州北五十五里

   马山在州东北六十里寰宇记在隰川县东北五十里山下有石马因名下埱山

   东北六十里出木炭相近有石秀才山屈谷山在州东北寰宇记在温泉县南高岭为煎

   炼绿矾之处 按县志有百花山在故温泉县南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当即屈谷之讹中岭

   山在大寕县东南接蒲县界迤逦与汾西县姑射山相接亦名姑射山翠微山在大寕县

   南数百步高千仞昕川绕其北麓寰宇记二龙窠在县南三里唐大历十一年黄龙养子于此山今

   半崖上有枯龙形其小龙窠在大龙窠南三百步县志二龙窠在翠微山南高可百尺石壁有龛深

   广各丈馀屈山在大寕县西南一里形势屈曲昕水至此屈而西北流故名笔架山

  在大寕县西南三里五峯耸起若笔架然石子山在大寕县西南接吉州界又名小石山山

  势嵯峨草木𫎇密孟门山在大寕县西南马𨷖关南三十里接吉州界详见吉州

  关山在大寕县西七十里以西临马鬭关而名孔山在大寕县西水经注谿口水出孔山

  山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馀里元

  和志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其深不测故名县志旧亦名风山山麓有禅峰洞其东有圣水泉

  清流悬注汇为碧池常盈不涸祷雨辄应捕狐山在大寕县北三十里接永和县界即孔山

  东支龙泉山在大寕县东北旧名东山 本朝顺治问改名东神山在蒲县东

  五里迤逦数十里下有饮马池峩嵋山在蒲县南一里一名南屏山下有圣水泉翠屏

  山在蒲县西南一里县志山势耸秀松柏郁然山半岩下有晋文公祠祠前有泉从石窦涌岀有

  疾者祷而饮之汗出即愈因名曰汗泉孤山在蒲县北三十里寰宇记在黒儿岭下其山不

  广因号孤五秃山在蒲县东北五十里元和志山上少草木故名五秃周𮞉七十七里

  蒲子山在蒲县东北五十里即五秃之支山双山在永和县东南二十五里寰宇记在

  永和县东二十里二山各高千馀丈峯峦秀异因名双山县志两峯对峙路最险隘有寨楼山

  在永和县南隋书地理志楼山县有北石楼山元和志在永和县西南二十二里县志北楼山在县

  南三十五里南楼山在县南六十里两山相对其形如楼乌龙山在永和县西南接陜西宜

  川县界盘亘七里相传北齐河清间有乌龙见此烈凤山在永和县西十五里马脊

  山在永和县西四十里亦名马头山佶北山在永和县东北三十五里盘踞十二里近

  改名为翔凤山高囘岭在州东南五十里龙头岭在蒲县东三里上有龙头印痕

  黒儿岭在蒲县东北寰宇记在蒲县东北五十五里从五鹿山至此长五十里昔有刘黒儿

  大寨岭在永和县西三十里香岩在永和县西北七十里顶有清泉常安

  原在蒲县西南元和志在蒲县西南四十里东西广四十里南北长二十里退过谷

  寕县东北寰宇记在大寕县东北二十五里耆老云其谷中草牛马食之常痩故名有水流入日斤

  长命谷在蒲县东北寰宇记在蒲县东北一里恩多原其谷长十里无水仙芝

  谷在永和县东北五里旧唐书地理志永和县武德二年移治仙芝谷西县志旧产仙芝草故名

  仙芝水出此(⿱𥫗廉)-- 帘在州西北接石楼县界悬崖瀑布望若埀(⿱𥫗廉)-- 帘洞内石穴穿开有石燕

  时飞冰玉洞在大寕县屈山县志涧水冬结为冰光莹似玉夏月犹有存者龙母

  洞在蒲县北四十里居群山中有泉甚甘冽旁产五花花乳石又白衣洞在县东五十里产乳石

  俱为祷雨之所石峡在蒲县东五十里巉石峭立东有石洞紫川水在州东南源出

  州东山谷中合义泉河至州西南入蒲水水经注紫川水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

  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寰宇记原出隰川县东与黄栌相近州志紫川岸不生草木水不产鳞

   介以川侧岩石色紫故名黄卢水在州北一名黄栌谷水水经注黄卢水历蒲子城南入蒲

   水元和志黄栌谷水出隰川县东北黄栌谷蒲水源出永和县佶北山亦名蒲川东南流至

   州西南合紫川河及蒲峪河又西南流过仵城入大寕县界名昕川又名日斤川西流至马鬭关入

   黄河水经注蒲川水出石楼山南迳蒲城东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南出黄河卢水口又南合紫川

   水又西南入于河元和志蒲水源出隰川县东北石楼山一名日斤水去大寕县六十步寰宇志曰

   斤川在大寕县从隰川县及蒲县两界来并呼日斤川其水屈曲入黄河县志昕川至大寕县翠微

   山麓合义亭川石峡巉岩水势湍激西入黄河按水经注及元和志皆以州北者为蒲水而县志

   则以自隰州来者为紫川河自蒲县来者为蒲河盖以州南有紫川入蒲水遂并上流亦称紫川而

   蒲县之蒲峪河独擅蒲水之名矣仙芝水在永和县西即古域谷水也水经注域谷水东

   启荒源西历长谿西南入于河金史地理志永和县有仙芝水县志仙芝河源出仙芝谷西南流经

  县西又西南入黄河第一河在蒲县南源出霍州赵城县七佛山西南流入县界亦名东大

  河至县西合平阳府乡寕县之县底河又西北流入大寕县界合义亭河入昕川又东小河源出县

  北南流至南山下入东大河又南川河在县南三里北流入东大河甘露河在永和县西二

  十里源出烈凤山南流入仙芝水黄河自汾州府石楼县南流入永和县西七十里河西岸

  属陜西延安府延川县又南流至大寕县西七十五里河西岸属延安府宜川县又南流入平阳府

  吉州界水经注河水又南左令信支水又南会石羊水又南合域谷水又南合谿口水又南合蒲川

  元和志黄河东去大寕县六十里东去永和县六十里州志黄河自石楼县界六十里流至永和关

  又六十里至大寕县界又三十里至马鬭关又南三十里达孟门壶口接吉州界义亭川

  在大寕县东南源出县南东北流入昕川又名羊求川蒲谷川在蒲县东北西流入东大

  河寰宇记在县东北五十里从里儿岭流入洛阳川 按县志又有乔家湾川发源县东北杏儿岭

  西流至乔家湾而伏至洛阳村再见复西流入东大河盖即蒲谷川水随所在而名之也索陀

  川在永和县东比三十五里寰宇记索陀谷水在永和县西北去县三十里西注仙芝谷文献通

  考永和县有索陀谷县志又有榆林川在县西北三十里坌口川在县东北二十里皆昔人开以灌

  田俱南入仙芝水莲池在永和县城东隅县志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重濬明月泉

  在州北十里石壁苍黒壁间有圆光色白照水如月故名温泉在州北唐置温泉县于此

  涧泉在蒲县东南一里隐龙泉在蒲县东南八里侯家庄古宝泉在蒲县北

  灵液泉在永和县东城下寰宇通志泉上常产并蒂莲建瑞莲亭县志旧有碑云河清

  二年有龙跃自泉中因立龙王祠于池上遂名灵液今碑无存其水甘美清冽一城饮此五花

  泉在永和县西门外流入仙芝水龙洞泉在永和县北五里流入榆林川麻束沟

  在大寕县东源出捕狐山南流入昕川又有小道沟在县东亦入昕川东峪沟在永和县

  东五里又西峪沟在县西二里又上曲村渠在县北五里皆开以溉田龙子湫在州南十

  里一名瀑布泉出山谷间西南入大寕县界昕川 按元和志隰川县南有龙泉疑即此

 ︹古迹︺龙泉故城在州北二里元和志后周宣帝大象元年于今州东百步置龙泉郡隋开

  皇五年改为隰州大业三年又改为龙泉郡唐武德元年又为隰州长寿故城在州北隋

  书地理志后周置县曰长寿开皇𥘉改曰隰川元和志隰川县南有龙泉下湿因以为名寰宇记长

  寿故城在隰川县北四十里盖隋改隰川县时又移治也蒲子故城在州东北汉书地理

  志河东郡蒲子县应劭曰武帝置十六国春秋刘渊僭号称汉初治于蒲子后徙平阳又于此置大

  昌郡以蒲子属焉魏书地形志汾州太和十二年治蒲子城寰宇记汉蒲子故城在隰川县东北一

  里州志在州东北八十里今为蒲子村盖后周改长寿县时已移治也新城故城

  东北与汾州府孝义县接界后魏世祖置岭东县太和二十一年改曰新城属吐京郡隋省唐初复

   置属北温州后省入温泉唐书地理志温泉县武德三年置新城县贞观元年省寰宇记新城故城

   在温泉县西南七十里大寕旧城在今大寕县南寰宇记大寕县在隰州西南六十八

   里汉北屈县之地也属河东郡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南六十里置仵城县寻废周武帝保定元年

   于废仵城县西三里置大寕县属汾州隋开皇二十年移治废浮图镇即今县治蒲县旧

   城在今蒲县西十五里寰宇记周大象元年置蒲子县隋开皇元年移于今县东北三十里故箕

   大业二年又移于今县西南二里改为蒲县唐武德元年移于今治县志在今略东村古名无意

   狐讘旧城在永和县西南元和志永和县本汉狐讘县故县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寰宇记曹魏初别置狐讘县后魏太延二年省高武平元年于曹魏狐讘城置临河郡并临河县

   开皇三年废郡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以县西永和关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永和县武徳二年

   移治于仙芝谷西 按北齐后主于故狐讘城置永和镇后周宣帝改置临河县及临河郡备载元

  和志与隋书地理志合寰宇记谓郡县亦置自高齐存以备考今县治即唐武德初移治仙芝谷者

  五城废郡在蒲县东南五或作伍亦作仵魏书地形志晋州五城郡天平中置隋书

  地理志蒲县有五城郡及石城郡周末废元和志仵城故城在县南六十三里后魏仵城郡是也

  隰川废县今州治旧唐书地理志隰川隰州所治汉为蒲子县地隋为隰川县明史地理

  志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县省入州志隰川县治今为守备公署仵城废县在州南金

  史地理志隰州仵城县兴定五年升隰州之仵城镇置州志仵城镇在州南六十里有堡盖金末又

  废为镇也 按此即后魏之晋州北五城白龙废县在州西南今为白龙里唐书地理志

  大寕县武德二年白龙县贞观元年大义废县在大寕县南唐书地理志大寕县武

  德二年置大义县贞观元年省县志大义故县以县南义亭川为名石城废县在蒲县东

  南后魏置魏书地形志五城郡石城县世祖为定太和二十一年改寰宇记后魏孝文帝于蒲县

  东南五十里置石城县寻废后周大象元年于石城故县置蒲子县常安废县在蒲县西

  南四十里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置常安县贞观元年省入蒲县蒲川废县在蒲县西

  北四十里古县村隋书地理志蒲县有后魏平昌县开皇中改曰蒲川大业初省入蒲县楼山

  废县在永和县南隋书地理志龙泉郡楼山县后周置曰归化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大业末废

  书唐书地理志武德六年置楼山县属东和州贞观元年省入永和寰宇记楼山故县在县南十五

  里因县东楼山为名横城在州南三十里元和志故横城在隰川县南三十五里隋仁寿四年

  杨谅作逆遣伪将吴子通屯兵筑城横绝蒲川道因以为名蒲城在州西北春秋晋蒲邑左

  传僖公四年重耳奔蒲五年公使寺人披伐之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史记魏世家襄王七

  年秦降我蒲阳括地志蒲邑城在隰川县北四十五里蒲水之北亦曰蒲阳州志在州西北五十里

  俗名斩袪垣石阿城在州北史记赵世家成侯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正义盖在石

  隰等州界姚岳城在州北旧志后周保定初州刺史韦孝宽以离石以南数为生胡抄掠欲

  筑城于险要以拒之而患齐兵来扰使开府姚岳监筑曰计此城十日可毕此距晋州四百里敌军

  至我之城办矣果城之而还后人因谓之姚岳城长守城在州北寰宇记古长守城在隰

  州北三十五里唐贞元二年袭逐北冀谷山上部落于此置寨下有仙洞直至代州谷城

  东北四十里九域志隰州有榖城神农氏尝五谷于此州志州东北四十五里合桑村别有尝谷台

  故址台有元碑石羊城在永和县西南寰宇记后魏太武筑置石羊军孝文移军于汉狐讘

  城其城遂废吴王城在永和县西北十里县志有冢高三十丈其顶有穴极深风吼其中

  其城遗址尚存夷吾宫在大寕县西十里阜城寨相传晋公子夷吾所建大观楼

  在州城中明万历四十五年知州储至俊建聚景楼在州东四十里义泉镇青帝

  楼在大寕县南翠微山巅高览楼在大寕县北寨之东南隅明隆庆中知县邵蕙建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因旧址重建种杂树四百株绿矾务在州东北九域志温泉县有绿

  矾务文献通考隰州绿矾场太祖时以地接河东伪境罢之太平兴国八年本州牙吏卜美请募工

  造镬煮矾输官课诏从其请

 ︹关隘︺马斗关在大寕县西七十里唐书地理志大寕县西有马鬭关县志关南临黄河明洪

  武初设为官渡通陜西榆林延绥等路旧有巡司今裁黒龙关在蒲县东六十里接汾州

  府临汾县界南北依山中建土城辟东西二门地势险隘明设把总 本朝因之铁罗关

  在永和县西南临黄河有渡路出陜西延安府宜川县永和关在永和县西七十里隋书

  地理志永和县有关官元和志永和县以县西永和关为名寰宇记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县志下临

  黄河渡河即陜西延川县延绥关 本朝初裁巡司改设把总兴德关在永和县西七十里

  临黄河有渡通陜西延安府永安关在永和县西北黄河岸通陜西绥德州广武

  庄巡司在州北一百里 本朝初置义泉镇在州东四十里又州东九十里有张

  家川镇西五十里有罗真镇俱有堡北七十里有蒿城镇一百一十里有康成镇一百八十里有大

  麦镇东北一百里有辛庄镇二百里有西曲镇相近又有囘龙镇俱有堡安阜镇在大寕县

  西十化乐镇在蒲县东四十里又县东六十里有张村镇七十里有乔家湾镇西二十

  里有薛关镇三十五里有古驿镇北七十里有松峪镇桑壁镇在永和县东又县北四十

  里有坌口镇相近又有刘台镇紫荆寨在州东七十里紫荆山小冯寨在大寕县

  东五里又县南一里有南寨三十里有南堡寨相近又有东堡寨四十里有凤落寨西十里有阜城

  寨二十里有道教寨五十里有𦋐篱寨相近又有仞梯寨西北孔山巅有高山寨北寨

  寕县城北即旧浮图镇元和志浮图镇齐清河四年筑隋移大寕县治县志作浮图结在北寨之巅

  寨为元时右丞时权所筑院使李子厚继而据守孤山堡在州东但头里又谙真堡

  在州东谙真里水头镇堡在州北九十里即旧寨也宋史地理志温泉县有水头白壁先

  锋三石口在州北七十里元史文宗纪令隰州乌门关垒石为固州志谓之石口

 ︹津梁︺通济桥在州西南三十里蒲水上横水桥在州东北六十里诸山之水会聚于

  上石桥在大寕县西关又下石桥在县西通泰门外龙泉桥在大寕县东北

  龙泉山下南川河桥在蒲县东南一里驾虹桥在蒲县南峨嵋山第一

  河桥在蒲县西南翠屏山下峪川桥在蒲县北十七里

 ︹堤堰︺石堤有三一在州东南紫水湄明知州范守已筑长八十丈一在蒲县北通会渠明天启

  三年知县罗永新以渠水逼近县治筑堤堰以资捍备后渐圯 本朝乾隆十五年知县巫慧重建

  石堤百馀丈一在大寕县南门外明隆庆元年知县邵蕙筑以障河水通会渠在蒲县北

  隆庆三年知县韩超然自县北引东小河入城由县治出西城门溉民田后渐塞天启三年知县

  罗永新重濬

 ︹陵墓︺︹五代︺︹后唐︺刘训墓在永和县东南五十里周四百四十步有敕建碑

  韩昇墓在州城北五里东原上欧阳元撰碑

 ︹祠庙︺龙湫神祠在川南十里龙子湫俗传龙见建祠宋崇寕三年赐额丰济大观四年

  封顺民侯 本朝康熙中重修河伯祠在大寕县西马鬭关三皇庙在州城东三十

  里合桑村后移城北街口伏羲庙在大寕县东门外大定三年晋文公庙

  在蒲县西南一里翠屏山上寰宇记在蒲县西南坡上唐武徳三年置县志城内亦有庙

 ︹寺观︺安国寺在州治西初名龙纪寺唐武德初建宋至道初改今额天安寺

  北一里旧名天王寺唐建明末废 本朝顺治初释道兴重建弥陀寺在大寕县西关东南

  隅元至治间建明洪武初并福胜寺入焉云峯寺在蒲县西南一里翠屏山上欠废 本朝

  康熙五十一年重建龙兴寺在蒲县北五里金泰和二年明洪武中并兴国清凉二寺入

  兴化寺在永和县治西南金明昌五年建明洪武中并昭阳丈八佛二寺入焉

  岩寺在永和县南六十里龙岩山宋初敕建祈真观在州治西金建邱长春尝修炼

  龙泉院在州东七十里紫荆山旧名普照寺唐建久圮明有僧掘地得砖上刻宋元祐

  中重修龙泉院记因募建

 ︹名宦︺︹南北朝︺︹周︺韩裦颍阳人汾州刺史先是齐兵数入人废耕桑裦至会齐兵来不

  下属县多被抄掠齐人喜其无备不能追蹑竟不为营垒裦巳先勒精锐伏北山分据险阻邀其归

  路乘其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复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诏许之自此抄兵大息︹唐︺李琛

  唐宗室武德中以襄武郡王镇隰州政宽简人爱便之狄惟谦仁杰之后会昌中为隰州

  刺史有治声︹五代︺︹汉︺侯仁矩隰州刺史至郡决滞讼一日释系囚百馀狱为之空

   民皆悦服︹周︺李谦溥盂人显德四年权隰州刺史事至郡亟命濬城隍严兵备八日敌果

   来薄谦溥登城徐步按视战具敌不敢动旬馀大发冲车攻城谦溥夜缒死士百馀出城袭之敌大

   扰众悉遁去︹宋︺薛奎正平人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

   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拷讯诬服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金︺刘汲

   大定间由进士为蒲县令政简而清民俗康阜张翰大定末以进士调𥙷隰州军事判官有诬

   兄弟三人为劫者翰廉得状白于州释之︹元︺杨思聪大定人大德间为大寕尹政刑清简

   蝗不入境邑人立碑颂之︹明︺霍毅蒲城人永乐间知大寕县公平忠厚剖决详明以县地硗

   瘠谕民植桑枣以治生兴利除害民安其业胡贞扶风人正统𥘉知永和县修学校筑城郭

   常买牛数百头以给耕者贫民赖之吴智馀姚人正德中谪知隰州值岁歉乃建一仓名曰禄

   惠凡俸有羡馀及讼狱之愿输粟者悉贮以赈贫乏由是流移渐归又隰士不习戴记智始讲授咸

   奉为经师邵蕙寕州人隆庆中知大寕县增设关城广置仓舍又于南北门外筑石堤一带以

   捍河水民赖以安韩超然临淄人隆庆中知蒲县刚方清介民不忍欺开通会渠以溉民

   田至今尚赖其利葛兰信阳人嘉靖初知蒲县断狱明允邻邑有不决者咸质成之遇岁歉

   仓有馀储多所赈救范守巳洧川人万历二十九年谪知隰州城负东山麓每山泉暴涨辄

   为水啮守巳于隍外筑堤一百馀丈以遏水势又改筑州城伐石为基睥睨皆用瓴甓余建

   隆开化人万历中知永和县操履清贞及致仕东装无具州守临饯忽报地陷得古钱一窖守曰

   此天为廉吏肠也令充资斧建隆弗取徒步而归罗永新三河人天启中知蒲县重修石

   堰以卫民田人咸感之左中道崇祯中大寕教谕端严有师范流寇破城或以无守土责

   劝之去中道斥之卒殉难史掌文良乡人崇祯中大寕典史时盗贼蜂起掌文至适筑濬城

   池因督其事咸劝趋之时走山谷捕盗民以少安壬申流寇攻城亟掌文分地而守力屈死之

 ︹本朝︺王添贵奉天人顺治六年知隰州姜瓖之变土贼蜂起隰州尤甚添贵率大兵捣其穴

  贼溃走令还归农将领疑居民从贼议屠城添贵力请始获免事平安辑流亡善政日举隰人德之

  吴兴祚奉天清河人顺治十二年知大寕县当流寇蹂躏后四境凋弊兴祚捐逋赋开荒秽

  约束吏胥俾无扰民再期民多复业治行称最徐士鹗浙江人顺治六年大寕县典史姜瓖

  之变守城甚力城破与妻子偕死郭琯沙河人顺治二年知蒲县性通敏里闬利病无不周

  知凡有兴举吏不敢问或微词餂之辄大声呵曰汝辈弟奉行文书何得与民事闻者即咋舌退

  锺萝豹宛平人永和县典史姜瓖之变誓以身殉城陷不屈死祀忠烈祠钱以垲

  嘉善人康熙四十四年以进士知隰州政尚宽简遗惠在民尝创建紫川书院以便士子诵读其馀

  兴废举坠甚多梅𫓶宣城人康熙十四年以进士知大寕县严取舍善听讼诫吏胥不得受百

  姓一钱吏胥多化之朱元祫嘉定人康熙十八年以进士知蒲县邑有垦荒虚课七百馀两

  民以输幼为艰元祫力请得免其政治一时称最

 ︹人物︺︹唐︺刘和永和人仕至兵部尚书高谊伟绩推重当时子训官至丹阳等州觐察制置使

  封开国侯︹宋︺赵友隰州人七世同居咸平中旌表蠲其课调二百十五︹元︺韩昇

  人太祖时为本州刺史以策干穆瑚黎署干夫长经略有功授户部尚书佩金虎符子奭相继为本

  州刺史 穆瑚黎旧作木华黎今改正王克敬字叔能大寕人初任江浙左右司都事历

  监察御史绍兴路总管两浙盐运使所在务崇宽厚累迁南台治书侍御史以正纲纪自任不阿宗

  戚声誉益著元统中以江浙参政请老时称名卿卒封粱郡公谥文肃︹明︺曹需永和人洪

  武间由岁贡除授山东道御史秉正持宪人以真御史称之家居尤为清谨曹鼎蒲人成化

  间父为绥德州仓大使卒于官贫不能归鼎置榇车中妻引于前而自后推之行至河畔粮绝相向

  哭忽大风飘树叶满车前探视之得枣数斗遂得糊口扶柩归里人以为诚孝所感李善

  人宏治中岁贡流寇至邑治失守善拒贼力战死子世隆世竒亦被难垂死复苏追贼至临汾获之

  寸磔以报父事闻特旌义士史光代字射墟隰州人万历中拔贡授上蔡主簿迁郧阳府

  通判所至以勤慎称崇祯间流贼陷州城光代适家居骂贼死兄光前万历中捐粟干石赈饥与光

  代同日尽节安民字熙寰大寕人有至性事亲能养志亲病便溺悉手自浣濯居乡醇谨崇

  祯初以贡授褎城知县号廉平吏六年寇至城破被执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

  张斗辰字薇垣大寕人岁贡生崇祯间流贼破县城斗辰率众与贼巷战自辰至午力

  屈被执罹难

 ︹本朝︺李呈祥字麟埜本州人明崇祯举人官至兵部郎顺治初年分守大梁道筑河堤数百

  里开陈桥旧河直南路至今便之再迁武昌及天津道官至工部侍郎皆有廉声宋斗星

  本州人顺治六年土贼王登宪纠其党攻州之昙索堡斗星率仆及乡人捍御贼众不能支间道走

  汾州请兵三百人兼程至贼退踞老儿山斗星伏兵山侧纵数人诱贼贼遽岀战伏起乘之贼大乱

  斩擒无算堡获全李允字宝山本州人康熙五年官湖广参将贼聚湖南七连玶统兵援剿

  连战三昼夜力竭自尽事   闻赠恤冯圣真大寕人家贫佣作以养父每馈食至不敢

  先尝必疾趋执爨供父食乃还佣所或馈少腆即携归以食父主者知之复以食馈其父圣真不肯

  曰焉有一人佣而二人食者比父卒负土为坟哀毁三年邑令特旌之张起云大寕人由

  千总洊升总兵勤劳王事素有贤声雍正九年署广东提督以病未赴卒   赐祭葬谥恪毅

     命直省建祠祀之

 ︹流寓︺︹明︺陈敏交阯人宣德中由监生除大寕训导有学行堪为人师九年迁教谕以老乞休

  时用兵不得归遂占籍于此仍给原俸终其身

 ︹列女︺︹元︺杜氏大寕人少寡守志割肉疗姑病萧某妻赵氏名哇儿大寕人年二

  十夫病剧谓哇儿曰我死汝年少若何哇儿曰君幸自宽脱有不讳妾不独生遂命匠制巨棺夫殁

  即自经死家人同棺敛葬焉︹明︺王家材妻宋氏隰州人明末避流寇砖楼上楼

  陷宋坠下股折贼执之挥指刺贼目贼怒杀之李清秀妻员氏隰州人流贼至被掠

  骂贼死之又冯钟灵妻郭氏刘兆麟妻冯氏俱被掠不屈死李呈兰妻冯氏

  人年十八闻贼至抱㓜女投井死又牛友月妻宋氏牛大吉妻苏氏史记妻杨氏俱遇贼赴井死

  张二美妻马氏大寕人崇祯二年寇起被掠絷马于野将污之泣骂不从贼缚马上

  载之行不数武力跃堕高崖贼怒趋崖下碎其尸又刘凤翔妻马氏安三益妻张氏俱以骂贼被杀

  张斗星妻李氏大寕人崇祯间寇陷城携室女禄孩同赴井死事闻旌表又马上乘

  妻曹氏张拱北妻刘氏夫弟拱辰妻贺氏俱以寇变义不受辱死薛可教妻高氏

  永和人崇祯间流寇破城投城下死冯氏永和籍寓蒲县崇祯中岁大饥人相食夫强其改节

  冯乃摘耳环匝饼和毒食之死

 ︹本朝︺宋德盛妻王氏本州人适德盛未期遇流寇被掠不屈遂遇害霍显才

  继妻郭氏永和人早寡富家争欲娶之矢死不从常佩利刃自防以节终年七十馀

  世旺妻李氏永和人遭岁荒疫夫将鬻以度日知不能免遂投河死又冯氏夫将卖与

  秦人投缳死成仁儒妻王氏本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苏橿妻曹氏穆添幅妻

  郑氏俱乾隆年间 旌武继周妻段氏蒲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曹孔修妻王氏

  俱乾隆年间 旌曹曹氏本州人失其夫名义烈可风同州烈女马看灯儿节妇景希善

  妻苏氏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明︺无名僧嘉靖间住大寕县西道教村土人房芝供养之后火出鼻中焚其躯芝筑

  瘗

 ︹土产︺蜜元和志隰州贡白蜜元和志隰州贡黄蜡麝香元和志隰州贡箕柳

  出有数种金丝最佳秋可任为簸箕龙须席寰宇记出温泉县 按唐书地理志隰州土贡

  胡女布元和志及寰宇记亦载之今州只产青麻一种木棉亦间有之意非此二者所成附记于此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王积顺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