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九十六至九十八

卷九十三至九十五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九十六至九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九十九至一百一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2.djvu/5

揚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揚州府在江蘇省江寕府東北二百十里蘇州府西北四百四十五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

  距三百里東至海岸通州如臯縣界三百六十里西至江寕府六合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大江鎮江

  府丹徒縣界四十里北至淮安府山陽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通州泰興縣界八十里西南渡江

  至江寕縣界三百里東北至淮安府鹽城縣界三百十三里西北至安徽盱眙縣界二百五十一里

  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

  屬楚為廣陵邑秦屬九江郡項楚時為東陽郡漢高帝六

  年屬荆國十一年屬吳國漢書高帝紀六年以呉東陽等郡為荆國注張

  晏曰東陽今曰廣陵郡景帝四年改為江都國元狩三年

  廣陵國北境為臨淮郡地元封五年屬徐州刺史部新莽改曰

  後漢建武十八年為廣陵郡三國初屬魏繼屬

  吳呉志五鳯二年使衞尉馮朝城廣陵拜吳穰為廣陵太守太康元年仍為

  廣陵郡初治淮隂後治射陽東晉還治廣陵縣東晉元帝時僑置青

  兖二州玉海晉末以廣陵控扼三齊故青兗同鎮安帝又分廣陵地置

  海陵山陽二郡劉宋元嘉八年改立南兖州齊梁

  因之北齊改東廣州增置江陽郡與廣陵郡並治

  陳太建中復為南兖州後周改為吳州隋開皇九

  年始改曰揚州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立江都郡

  隋書紀大業十二年幸江都制江都太守秩與京尹同武德三年復曰南

  兖州置東南道行臺七年改曰䢴州九年復曰揚

  州置大都督府按唐書紀是年以襄邑王神符檢校揚州大都督始自丹陽徙州府

  及居民於江北由此廣陵專有揚州之名貞觀元年隸淮南道天寶元

  年曰廣陵郡至德元年兼置淮南節度使於此乾

  元三年復曰揚州五代初楊吳都此改江都府後

  屬南唐以爲東都時李昪徙都建康周顯德中復曰揚州

  仍置大都督府宋初曰揚州廣陵郡淳化四年

  淮南道至道三年爲淮南東路治建炎元年升元

  帥府元至元十三年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

  中書省十四年改揚州路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

  曰揚州府明太祖實錄丁酉改淮海府辛丑改淮揚府丙午改揚州府直隸南

 京

 本朝屬江蘇江寕布政使司領州二縣六按 國初因明之舊

  府統州三縣七康熙十一年海門縣圮於海併入通州雍正三年分通州直隸江南省以泰興如臯

  屬之九年始析江都置甘泉同治郭乾隆三十二年析泰州置東臺縣

  江都縣附郭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大江通州泰興縣界八十里西至甘泉縣

  界十里南至大江鎮江府丹徒縣界四十里北至甘泉縣界十里東南至鎮江府丹徒縣界四十里

  西南至儀徵縣界二十里東北至泰州界九十里西北至甘泉縣界半里戰國楚廣陵邑秦置廣陵

  縣屬九江郡漢初為荆國治十一年改置呉國景帝四年為江都國治兼置江都縣元狩三年為廣

  陵國治元封五年又析廣陵江都二縣置輿縣後漢為廣陵郡治三國時魏移郡治淮隂江都城圮

  於江縣省入廣陵晉太康六年復立江都縣東晉省江都入輿縣尋置仍以廣陵縣為郡治劉宋元

  嘉八年以縣為南兖州治十三年者輿縣入江都南齊析江都置齊安縣梁仍省入北齊江都隸江

  陽郡陳仍與廣陵縣同屬廣陵郡隋開皇十八年改廣陵縣曰䢴江大業初又改曰江陽為江都郡

  治仍領江都縣後徙江都縣入郡郭十年分江陽置本化縣尋廢後省江陽縣入江都唐武德中以

  江都為揚州治貞觀十八年又分置江陽縣與江都分理州郭五代時南唐又改江陽曰廣陵宋熙

  寕五年省廣陵入江都為揚州治元為揚州路治明為揚州府治 本朝因之甘泉縣

  東西距六十一里南北距七十六里東至江都縣界半里西至安徽天長縣界六十里南至江都縣

  界半里北至高郵州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江都縣界一里西南至江寕府六合縣界九十里東北至

  高郵州界九十里西北至天長縣界七十里本江都縣地 本朝雍正九年析置與江都並為府治

  儀徴縣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七十八里東至江都縣界四十里西至江

  寕府六合縣界四十里南渡江至江寕府句容縣界十八里北至安徽天長縣界六十里東南渡江

  至鎮江府丹徒縣治一百里西南渡江至江寕府上元縣治一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江都縣界四十

  里西北至六合縣界五十里漢江都縣地唐永淳元年析置揚子縣地為揚子縣白沙鎮五代時楊

  吳以白沙為迎鑾鎮南唐改曰永貞縣屬江都府乾德二年升迎鑾鎮為建安軍雍熙二年以永

  貞縣屬焉後復改曰揚于縣大中祥符六年升軍為真州始移揚子於州郭屬淮南東路政和七年

  賜名儀真郡旋升軍州元至元中升真州路二十一年復曰真州屬揚州路二十八年移揚子縣治

  新城明洪武二年改真州為儀真縣以揚子縣省入屬揚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元年改儀徴縣

  高郵州在府北少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興化縣界八十里西

  至安徽泗州天長縣界一百二十里東至甘泉縣界三十里北至寶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泰州治

   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安徽天長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淮安府鹽城縣治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泗州盱

   眙縣治二百五十里秦置郵亭因名秦郵漢置高郵縣屬廣陵國後漢屬廣陵郡三國時廢晉太康

   元年復置屬臨淮郡劉宋仍屬廣陵郡析置臨澤縣齊因之梁析竹塘三歸二縣置廣業郡尋改神

   農郡隋開皇初郡廢屬江都郡省臨澤竹塘三歸三縣唐屬揚州五代因之宋開寶四年置髙郵軍

   熙寕五年改為縣元祐元年復為軍建炎四年為承州紹興五年復改爲縣三十三年復為高郵

   軍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郵路二十一年改府屬揚州路明洪武元年改為州屬揚州府

    本朝因之興化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

   東至東臺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高郵州界四十五里南至泰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淮安府鹽城縣

   界六十里東南至泰州界一百三里西南至江都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鹽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寶應縣治一百六十里戰國楚將昭陽食邑漢海陵縣地五代時楊呉始置興化縣屬揚州

   南唐改 屬泰州宋建炎四年改屬承州紹興五年廢縣為 昭陽鎮入海陵十九年復為縣仍屬泰州

   乾道二年 改屬高郵軍元屬高郵府明屬髙郵州 隸揚州府 本朝屬揚州府寶 應縣

   北二百四 十 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淮 安 府鹽城縣界七十里西至安徽泗州

   盱眙 縣界一 百二十里南 至高郵州 界六十里北至淮 安府山 陽縣界二十 里東南至 興化縣治一

   百六十里西南至泗州天長縣治一百 六十里東北至鹽城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 陽縣界一

   百里漢置平安縣屬廣陵國新莽改曰杜鄉後漢復名屬廣陵郡晉廢蕭齊改置安宜縣屬陽平郡

   梁為陽平 郡 治兼置東莞郡北齊因之北周析置石鼈縣隋 開 皇初郡廢省石鼈入安宜屬江都郡

   武德四年 置滄州七 年州廢縣屬楚州上元三年改曰寶應 五代因之 宋寶慶三年升州尋改為

   軍元至元十 六年改置安宜府二十年府廢以縣屬高郵府明 屬高郵州隸揚州府 本朝屬揚州

   泰州在府 東一 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 距一 百二十里東至東臺縣界一百

  二十里西至江都縣界三十里南至通州泰興縣界三十里北至興化縣界九十里東南至通州治

  三百里西南至江都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東臺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高郵州治一百五十里戰

  國楚海陽地漢置海陵縣屬臨淮郡後漢屬廣陵郡三國時廢晉太康二年復置屬廣陵郡義熙七

  年於縣置海陵郡僑置建陵寕海蒲濤三縣屬焉劉宋移郡治建陵縣以海陵縣屬廣陵郡齊因之

  梁移郡還治海陵縣隋開皇初郡廢縣析置江浦大業時省入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改縣曰呉陵

  於縣置呉州七年州廢復曰海陵屬揚州景龍二年析置海安縣開元十年復省入五代時南唐於

  縣置泰州領縣宋改泰州軍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置泰州路二十一年復為州屬揚州路明

  洪武初省海陵縣入焉屬揚州府 本朝因之東臺縣在府東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十

  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海一百二十里西至興化縣界九十里南至泰州界七十里北至興化

  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通州如臯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泰州界八十五里東北至淮安府鹽城縣

  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興化縣界四十里本泰州地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析置

 ︹形𫝑︺控接三齊土甚平曠與京口相對西至淮畔東

  屆海隅南齊書州邵志柂以漕渠軸以崑岡重江複關之

  隩四會五達之莊宋鮑照蕪城賦淮海之閒斯為重地

  之奇

 ︹風俗︺號為繁侈元和俗輕揚淫佚好學工文農民織

  紝稼穡寰宇煮海為利商賈為生

 ︹城池︺揚州府城舊城明洪武初改築周九里有奇門五水門二嘉靖中復築新城起舊城

  東南至東北周十里有竒門七自東南而東北臨運河北引舊城濠與運河接 本朝順治四年

  八年雍正四年七年乾隆四年重修江都甘泉二縣附郭儀徴縣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水

  門二環城有濠宋乾德中築明初改築 本順治十一年康熙五年五十三年重修高郵

  州城周十里有奇門四水門二環城有濠宋開寶四年築明初甃甎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雍

  正二年重修興化縣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水門四濠廣二丈五尺宋寶慶元年築明初

  甃甎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三年五十二年重修寶應縣城周九里有奇門

  五水門一宋嘉定中築元至正中甃甎 本康熙七年修二十七年雍正九年重修泰州

  城周十二里有奇門四水關二南唐時築明初改築 本朝康熙十三年東臺縣城

  舊係土城明隆慶間築門四水關二 本朝嘉慶四年修築

 ︹學校︺揚州府學在府治北牧愛坊明洪武中建 本康熙十九年修二十二年乾隆元

  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江都縣學在縣治北彚俊坊明洪武七年建 本朝康熙

  十九年修二十三年乾隆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甘泉縣學與江都縣同入學額

   數十二名儀徴縣學在縣治東南明萬厯十三年改建 本朝順治九年修康熙年間屢

   乾隆二十一年嘉慶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高郵州學在州治東明嘉靖十

   三年即宋故址建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康熙年間屢修雍正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

   化縣學在縣治南文林里宋天聖間知縣范仲淹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二十二年乾隆

   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寶應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一年因宋故址建 本朝順

   治十四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泰州學在州治東南明洪武初因宋故址建 本朝順治初

   雍正五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東臺縣學在縣治東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

   入學額數十名廣陵書院在府治西初名竹西書院 本乾隆四十六年移建東關街

   改今安定書院在府治東北三元坊 本朝康熙元年建   御書經術造士額

   懸堂梅花書院在甘泉縣治廣儲門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書院又名崇雅書院

    本朝雍正十二年改今 名嘉慶十三年修并建㑹文 堂樂 儀書院在儀徵縣治 本朝

   乾隆三十三年嘉慶七年珠湖書院在髙郵州治西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自州北

   門長生庵移建晝川書院在寶應縣治東北本喬萊縱棹園地 本朝嘉慶初建西

   溪書院在東臺縣治 東南 本朝嘉慶十年按舊志載江 都有維揚書院資正書院甘

   泉有謝公書院虹 橋書院興化有昭陽書院泰州有胡公 書院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六萬六千七百九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百二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二

    

  ︹田賦︺田地共七萬四百五十頃二十五畝八釐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二十二萬八千一百六十三

   兩四釐又雜辦銀六百六十一 兩三錢四釐米麥九萬七千八百二十石一 斗七升二勺

  ︹山川︺康山在江都縣 治東南隅 通志相傳濬河時積土所成府 志其上構 堂董其昌題曰康山

  草堂為康海與客燕飲彈琵琶處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遊

  康山即事詩   御書康山草堂額四十九年   御製遊康山詩倣董其昌書對山樓因成

  口號時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康山詩浮   山在江都縣治西五十步舊志有

  石出地高三尺二寸長四丈五尺以其浮於土上故名輿地紀勝其狀似鐵不生草木又縣南門外

  西隅有土山功德山在甘泉縣西平山之東一名功德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

  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御製功徳山詩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功德山詩金匱山在甘泉縣西七里語溪集有仙人溝盤古山在甘泉縣西三

  十里府志上有盤古廟俗呼廟山北洋山在甘泉縣西三十里一作白洋山九龍

  山在甘泉縣西南十五里下接湖水一作九龍岡席㡌山在甘泉縣西北十二里狀如席

  㡌俗呼㡌兒墩又馬鞍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狀如馬鞍故名得勝山在甘泉縣西北三十

  里高七丈周二十五里宋紹興初韓世忠敗金人於大儀還軍駐此因名甘泉山在甘泉縣

  西北三十五里高二十餘丈周二里山有七峰聯絡如北斗平地錯落又有圓岡二十八如列𪧐之

  拱北上有井泉甚甘故名舊志或謂厲王冢在此按郡國志廣陵厲王胥冢𡻕旱鳴鼔造之輒致雷

  雨 本朝乾隆七年築靈雨臺於其上小金山在甘泉縣北門外神山在儀徵縣

  西南二十五里產細石五色皆具青山在儀徵縣西南二十五里南臨大江雞留山

  在儀徴縣西三十五里舊志伍子胥欲報浣紗女馮氏而不知其家乃留雞於此祀之横山

  在儀徴縣西三十五里接江寕府六合縣界輿地紀勝與方山丫山鼎峙舊志魏於此置横山縣其

  陽有昭明太子讀書堂又有小横山與横山相近俗名飯包山丫山在儀徴縣西四十里舊志

  以兩峰相對而名俗呼奶山唐光啟中蔡州賊將孫儒嘗屯於此今寨址猶存方山在儀徵縣

  西四十里與江寕府六合縣分界其巔四面平正故名舊志隋六宫曽居此遂置方山府茅家

  山在儀徵縣西北三里與北山相對宋郡守𡊮申儒嘗築塘其下小山在儀徵縣西北十五

  里方輿勝覽宋祥符中以山有王氣即其地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像因建天慶儀真觀又縣西北

  四十里有烏山與江寕府六合縣馬鞍山相對銅山在儀徴縣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記銅山小

  銅山並在永貞縣西北八十里舊志東麓有小銅山皆産銅宋時淮南鼓鑄莫盛於真州舊有廣陵

  丹陽二監又置冶官於小銅山西北五里 按寰宇記江都有大銅山在縣西七十二里即漢書呉

  王濞即山鑄錢處今志無此山疑即儀徴之大小銅山而互載也冶山在儀徴縣西北四十

  里林巒秀麗山産磁石色多青緑相傳亦吳王濞鑄錢所城子山在儀徴縣北六里與北山

  相連形如城岡阜靡迤三十餘里西迎大江北走天長宋兩京故道也舊志魏文帝嘗築東巡臺立

  馬賦詩於此臘山在儀徵縣北三十里上有天井池冬夏不竭池旁有白龍廟禱雨輒應

  北山在儀徴縣北蜀岡中處岡形至此稍凹而北故名宋嘉定閒築塘其下滙水注濠城守賴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2.djvu/3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2.djvu/31

  賦軸以崑岡即此寰宇記岡有茶園其味甘如𫎇頂輿地紀勝自揚子縣西胥浦至江都並謂之蜀

  岡與金陵相對舊傳地脉通蜀側有蜀井舊志崑崙岡在江都縣西北八里又曰阜岡與蜀岡連接

  葢即蜀岡之異名又通志有夾岡在府城東北七里東接灣頭鎮淮子河口與蜀岡相屬 按廣陵

  本以此岡得名曰蜀岡曰崑岡曰夾岡實一岡耳桃花岡在江都縣南十五里寰宇記上

  有呉王墓龍岡在高郵州西南九十里新開河西與安徽天長泗州接界褚廟岡

  應縣西百里東西六里南北一里舊築大堰於此以蓄洩白水塘之水松岡在寶應縣北門

  狀元峯在寶應縣儒學尊經閣後𫎇谷在甘泉縣東北五里竹西亭北宋歐陽修

  虎墩在東臺縣西北小海場府志宋范仲淹築捍海隄起虎墩即此在府東北自淮

  安府鹽城縣界南經興化泰州東北又南入通州界寰宇記在海陵縣東二百二十里南接江口北

  接楚州鹽城縣界舊志州境煮鹽之利為大大江一名揚子江自江寕府六合縣東流入經

     儀 徴 縣 南 有 上江 下 江 舊 江 三口 對 岸 為 句 容 縣又 東 經 江 都 縣南 四 十 里 瓜 洲鎮 渡 口 對 岸 為 鎮

     江府 丹 徒 縣 又東 入通 州 泰興縣 界 漢 書志湔 氐道江 水 東 南 至江 都入 海 三國魏 黃 初 五年六 年

     兩 幸 廣 陵 故 城 臨 江 觀 兵  望見 江 濤洶 湧 歎 曰此天 之 所 以 限 南 北 也 元 和  志西 北 自六 合 縣 界流

     入江 都 晉 祖 邈 擊檝 中 流 自 誓之 所 南 對 丹 徒之京口 舊 闊 四 十 餘里 今 闊 十 八里 方 輿 紀 要 唐初

     江 面 闊 四 十 里 其 後 沙 壅 為瓜 洲 開 元 中 闊 二十五 里 宋 時 洲 渚 益 廣 紹 興 中猶 闊 十 八 里 明 嘉靖

     以 來 僅 闊 七 八 里 通 志 瓜 洲 與 鎮 江 相 對 江 面 闊十 餘 里 舊 志 自 六 合 瓜 步 山 入 儀 徴 縣 境 經 黄 天

     蕩又 東 五 十 里 經 縣南 上江 口 去 下 江 口 一 里下江口 與 江 心 天 安 洲相 對其 東 十 五 里 為 舊 江口

     西 北 至 縣 十 里 與江 心 新 洲 相 對江 都 縣 瓜 洲 渡口 與 江 心 金 山 寺相 對 東 十 八 里為 沙 河 港 其 東

     南 與 江 心 焦 山寺相 對 亦 謂 之 沙 𭐏 河 舊 與 白 塔芒 稻 二 河 俱 為洩水 通 江 處 又 東 五 里 曰 深 港 又

     五 十 餘 里 曰 寶 塔 灣 又 東 南 四 十 五 里曰 三 江 口亦 曰 新 港 又 東 至 周 家 橋 四 十 里 與 圌山 相 對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0-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2.djvu/34

   李吉甫又築平津堰洩有餘防不足漕流遂通宋史河渠志天禧二年江淮發運使賈宗議開揚州

   古河繚城南接運渠毁龍舟新興茱萸三堰鑿近堰漕路均水𫝑明年役成漕船無阻元豐七年

   真楚運河 元祐四年瓜洲置閘崇寕二年詔淮南開修遇明 河自真州宣化鎮江口至泗洲河口政

   和元年發運使柳庭俊言真揚楚泗高郵運河隄岸舊有斗門水閘等七十九座比多損壞詔修復

   宣和二年向子諲言運河高江淮數大自江至淮凡數百里人力難濬李吉甫廢閘置堰曽孝藴復

   作歸水澳惜水如金比年行直達之法或啟或閉不暇歸水又傾毁朝宗閘自洪澤至邵伯數百里

   不為之節故山陽上下不通宜於真州太子港作壩以復懷子河故道於瓜州河口作壩以復龍舟

   堰於海陵河口作壩以後茱萸待賢堰使諸塘水不為瓜州真泰三河所分於北神堰相近作壩閉

   滿浦閘復朝宗閘則上下無壅從之漕復通利紹興五年陳損之言乞興築隄堰自江都至淮陰三

   百六十里舊志江南之漕廣陵當其咽喉自上江來者由儀徴入口自鎮江來者由瓜洲入口至楊

    子 橋二河始 合謂之三汊 河東北 行至城南匯新河 寶帶諸水 過城東南隅 轉而北 遶城東東通沙

    河又北至城 北三里 西通柴河 又北 十二里西接槐家河又北 五里至 灣頭西接 邵伯 新河東通運

    鹽河又北 二十 五里至 邵伯湖經 邵伯 越河又北六十里入 高郵 界過州 城西又北 六十 里至界首

    鎮又 北 六十 里經寶應城 西又北 二十 里至黄浦鎮接 山 陽縣 界高郵州志 城西北 有康 濟河明宏

    治二 年漕 臣 白昻以 運舟經甓社湖 觸 岸輒壊乃開複 河於 高 郵隄之 東以避其險自 城 北杭家嘴

    至州北三 十 里之張家溝 長四十里竟 甓社湖萬厯四年湖 水 決漕臣吳桂 芳議修復西 湖老隄於

    是改挑 康濟越河 遂為永 利寶 應縣志舊時漕經汜光湖 易致沉溺 明萬厯 十三 年於舊隄東修築

    越河一 道河成賜 名宏濟江 都縣志縣西 北十五里有邵 伯越河明 萬厯二十 八年於邵伯 東岸築

    越隄 通漕 河 以避湖險 通志 本朝順治八 年大濬高 郵漕 河 康熙十一 年修寶應縣七閘十 二年

    建滚 水閘 於 邵伯南十六 年漕 隄潰高郵之清水潭十 七年 總 河靳輔以決 口深 不可築更於湖中

   開河一道改築東西隄與舊隄相屬河成名曰永安十八年塞決口工竣又改置南運口於三汊河

   十九年再置滾水壩於高郵及寶應子嬰溝二十年於舊隄險處悉更以石又創建高郵寶應减水

   壩六座二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命修髙郵南北隄工甎石四十年總河張鵬翮

   請重修高寶江都隄岸從之五十三年修𤓰洲二閘五十九年修築高寶江都三邑西隄石工雍正

   五年總河齊蘇勒加築江都寶應東西二隄九年總河嵇曽筠修築高寶江都東西二隄土工各數

   千丈乾隆三年總河高斌請帑疏濬並築隄工上自河口下至瓜洲閘長三萬七千八百八十六丈

   五年重修東隄自高寶至邵伯計二百餘里十年大濬髙郵官河二十一年東隄添建石壩厯加修

   築四十七年建寶應通湖石閘挑濬揚關上下淺河一千六百八十丈嘉慶七年修寶應石閘十六

   年揚河揚糧㕔屬加廂拆修運鹽河自府城北灣頭閘下承邵伯新河水東經泰州西三

   十里斗門鎮又東至城南北通城濠貫城為市河中經運河壩又東行一百二十里至海安鎮入通

    州如 臯縣 界自城南 運 河壩分 一 支南 流 爲濟 川河三 十里 至廟灣又 二 十里至 通 州泰 興 縣之 柴

    墟鎮西 南 達 揚子江 商 泊 多由此 入又北 運河自泰州城 北 一 里之東 西 二 壩南接 市河水 北至新

    城分 爲 三一 自 新城 東 北流十 五里至於 祈湖又東四 十 里至 秦 潼鎮 又 東六十 里至西溪 鎮即晏

    溪河也 舊 志 謂之西溪一 自新 城北行經 港口鎮又北達 興 化 縣之運鹽河 亦曰 浦汀河一 自新城

    西北行八 十 里至樊 汊鎮 亦 曰運鹽河西溪又 分爲二自西 溪 南出厯 梁垜 安 豐富安三場爲闊 河

    又南行四 十 里至海 安 鎮鎮 南 即運鹽河 也一自西溪東北 岀 者經東 臺 河垜 二 場謂之串 場河與

    興化縣之 運 河 㑹興 化 運河自 高郵州 北西接新開高郵湖 東 流 八十 里 抵河口 鎮一名 閘河亦曰

    東 河俗 稱 下河 匯州 東南白 塔城 子山 陽諸河 水入 興化 縣 界南 通蚌 沿河又 東至 縣城 南分流 爲

    城 河又 東 爲 車路河經 得勝湖 東流九 十 里入泰州 界匯 串 場 河厯丁溪 草堰諸 場北流 經 縣東北

    之 白 駒劉 莊 二場 又北 達鹽城 縣界入 海 通志本 朝 雍正 九 年濬 泰州 鹽河及 串場車 路 海溝諸

  河築堰建隄工程告竣 按輿圖府境自運河以東鹽河最大泰州之鹽河所以洩邵伯高郵之鹽

  河所以洩新開湖一南従泰興通州入海一北從鹽城入海二河支分派别屈曲相通而邊海之串

  場河横絡南北其東入海之口有四一曰天開河頭在河垜場東西承梓新河水一曰苦水洋在天

  開河頭北丁溪場東西承車路河水一曰鬬龍港口在苦水洋北草堰東北西承白塗河及海溝河

  水又北為劉莊海口入鹽城縣界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   命廷臣㑹議開下河雍正九年

  泰州運鹽河二萬五千七百餘丈串場河一萬一千餘丈又濬車路海溝等河凡入海各處建閘宣

  乾隆九年濬南北串場等河以資分洩二十二年河底開深五尺自是底水不涸而沿江閘壩得

  以長年啟板二十八年重濬並修各閘外引河五十五年挑濬泰屬各場河二百九十三里嘉慶十

  一年挑濬金灣中北二閘俾由仙女廟入運鹽河芒稻河在江都縣東二十里承鹽河所

  受湖水南洩之江為鹽艘必經之地設閘堵閉以資浮送毎遇盛漲水無去路遂致成災芒稻河迤

  下舊有越河𡻕久淤塞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江總督尹繼善等請疏濬洩水運鹽分為兩途閘

  壩啟放合宜矣其東又有秦塘港亦洩鹽河水南入江嘉慶十六年興挑芒稻河東西兩閘口門

  白獺河輿地紀勝在江都縣東六十里一名龍皃港圖經云嘗有怪物自海陵穿入此港直

  至古鹽河南岸變為白獺因名舊志謂之白塔河北接運鹽河南通大江明宣德七年陳瑄開白塔

  河置四閘合江南漕運從常州西北孟瀆口過江入白塔河北行經運鹽河至灣頭達官河以省𤓰

  洲盤壩之費正統四年廢今冬涸春汎民得灌溉之利通志南通大江北入高郵州界接城子河

  新河在江都縣南二里南流至姚家溝入運河明萬厯中開伊婁河在江都縣南二

  十里南通大江北至揚子橋接官河即𤓰洲運河也唐書志開元二十六年潤州刺史齊澣以州北

  隔江舟行繞瓜步紆匯六十里乃於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開伊婁河二十五里達揚子立埭

  輿地紀勝即揚子鎮以南至江運河也自隋以前揚子鎮尚臨江至唐時江濱始積沙至二十五里

  故穿此河亦曰瓜洲渡河渠考三汊河口即瓜洲與儀徵達府通漕之道明嘉靖七年漕臣唐龍請

  於此置閘以盡漕利天啟初發丁夫開濬三汊河通志運道由瓜洲閘行其南岸花園港為糧艘所

  停泊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江溜北衝花港港總漕施世綸始於瓜洲繞城河開壩行漕雍正六年

  決口塞仍開瓜洲舊閘瓜洲閘河在江都縣南四十里由瓜洲通惠廣惠二閘至江口

  瓜洲月河在江都縣廣惠閘之上 本朝雍正八年因閘河水無關蓄自青蓮菴起至尤

  家碾止開月河一道長三百六十七丈雍正九年又於瓜洲西南正人洲另開引河一道長六百四

  十一丈五公灘開支河長三百六丈夾江内築貽心壩長一百五十丈五尺又南北兩頭接築攔水

  汊在江都縣西南十五里府志儀徴瓜洲之水至此與江都合流故名亦名茱萸

  灣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建 行宫於此又迤上有三汊越河乾隆五年

  鳳凰橋引河在甘泉縣北三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總河張鵬翮以金家灣

  洩水不暢奏請發帑復開此河分殺其𫝑由芒稻河入江乾隆八年二十一年屢濬邵伯新

  河在甘泉縣北三十五里邵伯南五里一名人字河自金家灣導湖水東南流至灣頭繞官河達

  運鹽河折而南下為芒稻河入於江 按此即泰州運鹽河之源邵伯越河越一作月

  在甘泉縣北四十五里明萬厯十八年總河劉東星於運河東築越隄引河一道以避湖險又新越

  河在邵伯鎮南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開自倉巷口西向折而南至大王廟築南北二壩水患永平

  曹運無滯槐家河在甘泉縣東北十五里源岀儀徴陳公塘東北流經雷塘東岀匯淮子河

  又東八運河引水至灣頭山陽河在甘泉縣東北六十里瀕宜陵鎮北經高郵州東四十五

  里瀕樊汊鎮又北自三垜橋口入運鹽河淮子河在儀徴縣東輿地紀勝有戴子港在陳公

  塘南舊志懷子河即帶子港在縣東二十里亦曰太子港源岀阿公塘縣北諸山澗水皆流匯焉南

  入運鑰匙河在儀徴縣西其上流為沙河自江寕府江浦六合二縣流入東南流經胥

  浦橋又東南注新濟橋分二派東通外河南達上江口入江外河在縣南東接官河水環繞城郭由

  城西南通鑰匙河城子河在高郵州東南自城南館驛後接濠河東抵各鹽場北達州東

  二里之燒香港通運鹽河又北城子河在州治東自南河頭至十里尖與城子河合二河俱於 本

  雍正元年隆二十二年濬秦蘭河在高郵州西六十里源出安徽天長縣野山東北流

  入武安新開二湖横京河亦名海陵溪在高郵州東北七十里上通鼉潭湖西北流經興

  化縣西北十五里又北流經寶應縣東九十里俗呼琵琶頭又北流達射陽湖梓新河

  在興化縣東南十里東通塘港西達得勝湖 按輿圖在車路河之南東達河垜場合串場河 本

  乾隆十一年二十八年屢濬蚌沿河在興化縣南三十里陵亭鎮南岸接泰州北界西北

  接運河東流百二十里達泰州串場河 本朝乾隆八年二十入年屢濬山子河在興化縣

  西四里西通横京河東北入白塗河白塗河在興化縣東北十里西通横京河經平望湖東

  流合串場河又海溝河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北達白駒場合串場河又車路河在白塗河之南東

  達丁谿場合串場河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以下洩水之處甚少議挑車路白塗海溝三河使興

  化所受之水由丁溪草堰白駒入海雍正九年開濬乾隆十一年重濬寶應城子河

  在寶應縣東南十八里西北接望直港南通章思蕩通志作成子河潼河在寶應縣東南六十

  里由縣南分運河水東流為子嬰溝接高郵州界又東北入射陽湖衡陽河在寶應縣西南

  源出安徽盱眙縣界東流繞雲山東北流二十里經衡陽鎮又東北流四十里經灑火湖又東北二

  十五里通汜光湖長百餘里明萬厯中於汜光湖西北挑濬六百餘丈為泊舟處并資灌溉謂之陰

  涇河在寶應縣東北四十里西南接運河東流經縣北又東北入射陽湖辭郎河

  在東臺縣西十里南接西溪北通興化縣𧉻沿河又角斜河亦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南通栟茶角斜

  二場至如臯立發口通運鹽河串場河自東臺縣之西溪東北逕東臺場又北至河垜場又

  北至丁溪草堰二場又北至白駒場又北至劉莊場又北至淮安府鹽城縣之伍祐新興二場又北

  過天妃石磽廟灣等口而入海此河串通各揚為運鹽之要津七縣洩水之總港 本朝雍正九年

  乾隆九年十七年二十七年屢濬淥洋湖在府城東北六十五里通艾陵湖半入高郵州

  界東接淤溪河輿地紀勝在高郵軍城東南三十里舊志湖之西有甕子湖黄子湖

  泉縣西北六十里東通官河西至宋口邵伯湖在甘泉縣東北四十五里運河之西東接

  艾陵湖西接白茆湖西南通新城湖北通高郵甓社湖旁有邵伯埭晉太元十一年謝安築新城於

  城北二十里築堰以灌民田民思其德以比邵公因名寰宇記邵伯埭有斗門在廣陵縣東北四十

  里臨合瀆渠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於邵伯鎮迤北創建減水三閘宣洩湖水由恒子湖經淥洋湖

  滙入興化鹽城各河岀范隄諸閘歸海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製邵

  伯湖詩二十三年開挑引河四百三十三丈艾陵湖在甘泉縣東北四十五里邵伯鎮東

  西接官河東北通淥洋湖齊建武五年遏艾陵湖水立裘塘屯今自艾陵北曰葑塞湖去府城五十

  大石湖在甘泉縣東北四十五里即古岱石湖也南通張綱溝引流灌溉通志宋元豐

  中知江都縣羅適濬大石湖改名元豐白茆湖在邵伯鎮西東通官河昔置斗門橋於此

  運河水涸則引湖以濟漕五湖在高郵州西六十里西北接安徽天長銅城河水西通珠湖

  珠湖在高郵州西七十里通五湖宋秦觀詩高郵西北多巨湖纍纍相連如貫珠高郵

  湖一名新開湖在高郵州西北三里長闊一百五十里安徽天長以東之水皆匯此湖達于運河

  湖中突起一洲可百餘畝洲去城十里水雖盛漲終不能沒又武安湖在州西南三十里北通新開

  湖東南通運河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製高郵湖詩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御製過高郵湖詩甓社湖在高郵州西北輿地紀勝離城

  三十里南北三十里元至元十三年張士誠作亂淮南行省李齊出守甓社湖即此通志宋崔伯陽

  賦敘云孫覺於湖上夜讀書見大珠光燭天是年登第舊志珠見則有休咎之應又石臼湖在洲西

  北五十里通甓社湖樊梁湖在高郵州西北五十里上流即安徽天長石梁湖樊梁溪也與

  新開甓社為高郵三大湖宋紹興初有張榮者聚衆於此擊退金人舊志州境之湖多在西北二境

  互相通注其大者或曰三湖或曰五湖蔣之奇詩三十六湖水所注其間尤大為五湖五湖蓋樊梁

  三湖合平阿珠湖為五也或又以為即州西六十里之五湖云平阿湖在高郵州西北輿地

  紀勝離城八十里舊志上流亦自安徽天長縣銅仁湖分流東注鼉潭湖在高郵州東北

  九十里通興化縣海陵溪流入寶應縣界入射陽湖射陽湖寰宇記在寶應縣東六十里中

  流接淮安府鹽城縣界舊志湖東屬淮安府鹽城縣西北屬淮安府山陽縣西南屬縣境縈迴三百

  餘里其南北淺狹東西深廣為羣川之委流東達於海廣洋湖在寶應縣東南五十里東

  西十里南北三里西南接潼河東北由三王溝通射陽湖東南通沈垜港入博支湖博支湖

  在寶應縣東南九十里北㑹射陽湖津湖在寶應縣南六十里東通運河西接汜光湖南入高

  郵州界或曰即三國魏之精湖汜光湖在寶應縣西南十五里東西三十里南北十里南通

  津湖西南連灑火湖舊時漕運經此風濤多阻明萬厯中開越河以避其險灑火湖

  應縣西南四十五里西南接衡陽河東北通汜光湖南逹安宜溪白馬湖水經中瀆水經

  白馬湖輿地紀勝在寶應縣北十五里舊志東西十五里南北三里東北通運河北達廣浦為往來

  要津或曰即故白馬塘也得勝湖在興化縣東十里舊名率頭湖輿地紀勝宋建炎中張榮

  賈虎率山東義軍由梁山泊與金人戰至承楚閒金將達蘭在泰州榮以舟師設伏掩擊於率頭湖

  大敗其衆因更名得勝湖舊志西南通運鹽河東通丁溪場又蓮花六十四蕩在縣東十里北通得

  勝湖多植紅蓮燦如朝霞為邑之盛 達蘭舊作撻覽今改正車路湖在興化縣東三十里

  自丁溪場入得勝湖 本朝雍正九年濬並築堰建隄乾隆十一年重修白沙湖輿地紀勝

   在興化縣南十里岸有白沙因名舊志在縣東南與得勝湖相接平望湖在興化縣北二

   十里白塗河所經湖中有平岡可四望故名吳翁湖在興化縣北二十三里西接海陵溪

   東流為海溝河至白駒場入運鹽河相傳以呉尚隱此而名大蹤湖在興化縣北四十五

   里湖中接淮安府鹽城縣界西北通寶應縣射陽湖千人湖寰宇記在興化縣東北一百一

   十里相傳隋末有千人避難於此得全因名鴨子湖在泰州南二十里周二十五里東北

   接運鹽河西通濟川河雞雀湖在泰州東北四十里周三十里通志有於祈湖在州東北

   三十里亦曰於溪以村得名其下流入雞雀湖包老湖在泰州東北雞雀湖之東周四十里

   舊志水至清無滓雖與他水會流亦不𮦀挈壺氏以供滴漏樊梁溪寰宇記在高郵州北

   二十里源出安徽天長縣石梁河東流入樊梁湖南溪在興化縣南方輿勝覽范仲淹監鹽

   税日有南溪馴鷗詩通志即滄浪溪安宜溪在寶應縣西南六十里寰宇記縣有安宜溪古

  安宜縣因此名舊志西南通高郵樊梁湖北接灑火湖黄浦溪在寶應縣北二十里黄浦

  鎮西接運河東流入淩溪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濬淩溪在縣東北西接黄浦南通黄昏蕩東北入

  射陽金釵澗輿地紀勝在寶應縣西七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七里港

  在甘泉縣東北唐鹽鐵使王播奏揚州水淺舟船澁滯請從府北閶門外古七里港開河而東屈曲

  至禪智寺橋通舊官河長十九里舊志在江都縣東北七十里亦曰七里溝張綱溝

  記在廣陵縣東三十里從岱石湖入四里至溝心中與海陵分界後漢張綱為廣陵太守濟惠百姓

  勸為農桑於東陵村東開此溝引湖水灌田今稱張公渠茱萸溝在江都縣東北運河分流

  也又東流入泰州界阮昇之記吳王濞開此溝通運東至海陵倉以北有茱萸村故名元和郡縣志

  在江陽縣東北九里隋仁夀四年開此以通漕舊志亦名茱萸灣其分流處亦曰灣頭周顯德三年

  韓令坤克南唐揚州南唐兵來攻令坤敗之於灣頭堰宋紹定三年李全以楚州叛攻揚州至灣頭

  立寨據運河之衝即此今運鹽河自灣頭東行五十里至宜陵鎮又東二十里至斗門入泰州界又

  曰東煬帝溝輿地紀勝煬帝所開即今運河舊志在江都縣西北十五里通隋故宫直

  接雷塘去煬帝墓不逺因名山陽溝在甘泉縣東北三十里南接運河東北經高郵入射

  陽湖即隋時所開薔薇溝在甘泉縣東北輿地紀勝在江都縣東北六十里接高郵永安

  港昔之薔薇村也子嬰溝在高郵州北七十里接寶應縣界三王溝在寶應縣

  東六十里南通廣洋湖北貫射陽阜入射陽湖七里溝在寶應縣北七里西接運河東入黄

  昏蕩又長沙溝在縣東二十五里西接運河入廣洋湖白沙洲在儀徴縣南濱江地多白

  沙唐白沙鎮以北名新洲在儀徴縣東南五里江中又天安洲在縣南十里江中元末康茂才

  結砦處與新洲相映帶汊港紆回並為江洋要害今與南岸相連蘆洲在寶應縣東十三里

  或以為東晉祖逖軍於蘆洲即此湖逗洲一作壺豆洲寰宇記在泰州東南二百三十八

  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多流人煮海為業梁太清六年侯景敗將赴此洲為王僧辯軍

  人所𫉬即此金家灣在甘泉北三十五里即東西灣本朝乾隆十年各建滚水土𭐏二

  座壩下開濬引河二千餘丈分引河水入於鹽河二十三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屢奉

    命修濬   高宗純皇帝南巡御製閲金灣六閘書事詩嘉慶十一年重濬 宋

  涇在寶應縣城東自城南分運河水貫城東出又東折而北入黄昏蕩花師潭在高郵州

  愛敬陂在儀徴縣東北二十里接江都縣西境元和志在江都縣西五十里漢陳登為太守

  所開亦號陳公塘唐書志江都縣有愛敬陂水門貞元四年節度使杜亞自江都西循蜀岡之右引

  陂趨城隅以通漕溉夾陂田舊志宋大中祥符閒置斗門石䃮引水濟運紹興四年詔毁之以遏金

  兵淳熙中漕臣錢沖之言真州陳公塘周囘百里東西北倚山為岸其東南係前人築隄啟閉藉以

  灌溉宜仍修築從之明初漸淤天啟四年修治尋廢白水陂元和志在寶應縣西八十里鄧

  艾所作與安徽盱眙破釡塘相連開八水門立屯溉田萬二千頃宋元嘉末嘗決此塘以灌敵隋大

  業未破釡塘壊水北入淮於是白水塘亦壞唐書志縣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羨塘證聖中開置屯

  田又縣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涇青州涇西南五十里有太府涇皆長慶中興白水塘屯田鑿北四里

  有竹子涇亦長慶中鑿九曲池在甘泉縣西北蜀岡之麓舊志隋煬帝幸江都作水調九

  曲奏於池上故名小海池在泰新塘在府城北十里長廣二里餘西北接上雷

  塘入于運河亦曰小新塘雷塘在甘泉縣北亦曰雷陂漢書江都王建遊雷波注波讀為陂郡

  縣志在江都縣北十里唐書志江都縣東十一里有雷塘貞觀十八年長史李襲譽引渠又築勾城

  塘灌田八百頃又杜佑傳佑為淮南節度決雷陂以廣灌溉雷塘有二上雷塘長廣六里下雷塘長

  廣七里自宋以後日就湮廢民占為田明亦屢經修復今由淮子河引流濟運又勾城塘在縣西南

  三十五里接儀徴縣東北四十里界塘長廣十八里有奇南入運河劉塘在儀徴縣西北五十

  里方山之西靈巖之東接江寕府六合縣界由東溝南入大江茆家山塘在儀徵縣北北

  依山東南引流入外河稍東為北山塘隔縣里許亦引流南入外河白馬塘在高郵州西南

  七十里北近北阿鎮晉太元中謝元自廣陵救三阿次於白馬塘即此通鑑地理通釋塘阻三阿溪

  唐書志高郵縣有塘隄灌田數千畝又唐會要元和三年李吉甫節度淮南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

  萬頃又以漕渠庳下不能居水築隄淤之名曰平津堰舊志皆在州界第五泉在甘泉縣

  西北蜀岡上張又新品此泉為第五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

  製第五泉詩董井在府城鹽運司治内即漢江都相董仲舒故宅井也後人號曰董井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纂輯

                           提調官賈克慎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揚州府

  ︹古蹟︺廣陵故城在府東北史記六國表楚懷王十年城廣陵秦置廣陵縣二世二年廣陵

   人邵平為陳王徇廣陵後漢書志注吳王濞都廣陵築城周十四里半三國志魏移治淮陰而以故

   城為邊邑吳五鳳二年使衞尉馮朝城廣陵文獻通考魏黄初六年文帝幸廣陵故城即鮑照所賦

   蕪城也方輿紀要晉太和四年桓温發徐兖二州民築廣陵城謝安鎭廣陵築新城以壯保障宋史

   顯德五年以城為吳人所毀詔韓令坤為修築都部署築故城東南隅為子城李重進復改築周

   十二里紹興中郭棣知揚州以為故城憑高險固重進改卜今城勢處卑渫復即遺址建築與舊城

   南北對峙中夾甬道疏兩濠以轉餉謂之大城按甘泉縣志唐時揚州城西據蜀岡北抱雷陂其

   城甚大夢谿筆談所云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是也至周韓令坤所築之小

 城及李重進改築州城俱在唐城東南隅宋郭棣即唐城遺址築大城曰保寨城又築夾道以通於

 州是謂三城李光孝詩風光鴻雁過三城是也今之府城為明張德林等改築乃截宋州城之半非

 大城舊基也老學叢詨云後周改築周二十餘里開明橋之額皆因舊徙置開明為二十四橋之一

 在唐城内故橋徙置而仍其名今橋在先春門内則今之府城即宋之州城但宋時周二十里故在

 唐城東南隅明時周九里故在大城西南隅明陸弼以為即宋大城遺郭殊未詳考又按鮑照蕪城

 賦注登廣陵城作廣陵城自漢魏以迄晉宋其名相沿因竟陵王誕之亂城邑荒蕪故曰蕪城非别

 有一城也名勝志謂即䢴溝城固非而趙鶴又以為劉宋時城亦無據本化故城

 都縣東二里大觀圖經隋大業十年分江陽立本化縣於郡南串邏合瀆渠城在郡東北一十八里

 江都故城在江都縣西南方輿紀要在西南四十里漢景帝四年置縣三國時廢晉

 太康中復置東晉省入輿縣尋復置唐為附郭邑而城圮於江水經注江都縣城臨江其後移入附

  郭而故城廢寰宇記江都故城在縣西南四十六里城臨江水今為水侵無復餘址輿縣故

  城在甘泉縣西四十五里漢置縣屬臨淮郡後漢屬廣陵郡劉宋元嘉十三年并入江都縣宋書

  符瑞志元嘉二十五年廣陵太守范邈上言所領輿縣前有大浦控引潮流水常淤濁自此以來源

  流清潔故老相傳以為休瑞齊安故城在甘泉縣東北齊永明初析江都縣置屬廣陵

  郡寰宇記故齊安縣 按阮昇之記云齊高宗建武五年遏艾陵湖水立裘塘屯移縣於萬𡻕邨中

  興元年廢縣西南去揚州城六十一里海安故城在泰州東南一百里宋書志新平郡

  海安泰始七年立南齊書志海陵郡海安永明五年罷新郡并此縣廢陳書宣帝紀太建五年戎昭

  將軍徐敬辨克海安城唐書志廣陵郡海陵景龍二年置海安縣開元十年省九域志縣有海安鎭

  揚子廢縣在儀徵縣東南漢江都縣地隋末杜伏威嘗置戍守於此名揚子鎭唐永淳元

  年析置揚子縣屬揚州大厯以後鹽鐵轉運使置巡院於比五代時南唐改為永貞縣宋太平興國

  中復曰揚子乾德二年改屬建安軍寰宇記縣西北至軍五十里太中祥符六年置眞州移縣附郭

  西故城廢輿地紀勝舊志在縣南十五里善應鄉高郵廢縣今州治漢置縣梁於此置

  神農郡陳書宣帝紀太建七年移神農郡還隸南兖州元和志髙郵縣南至揚州一百里寰宇記高

  郵軍本揚州高郵縣開寶四年建為軍仍以縣隸直屬京師又高郵縣本漢舊縣是秦之髙郵亭

  因以立名三國時荒廢晉太康中復立隋大業中移於樊梁鎭永徽元年復舊所輿地紀勝高郵地

  形四隅皆低城基獨高狀如覆盂故亦名盂城臨澤廢縣在高郵州東北劉宋泰豫初置

  縣屬海陵郡齊因之隋廢隋書志江都郡高郵梁析置竹唐三歸二縣開皇初郡廢又併竹唐三歸

  臨澤三縣入焉舊志臨澤鎭在州東北九十里海陵廢縣今泰州治漢置縣五代時始置

  泰州寰宇記州南至大江七十五里本揚州海陵縣楊吳乾貞中立為制置院南唐昇元元年升為

  泰州輿地紀勝以其地傍海而髙故曰海陵舊志紹興十年移州治泰興沙上後復舊治明初始

  省縣入州 按後漢志無海陵而不詳省入何縣據沈約志但云三國時廢則是後漢時其縣故在

  而志脫誤也又三國吳志吕岱傳岱廣陵海陵人為郡縣吏避亂南渡詣孫權則是漢末海陵未廢

  即沈約志所云晉太康二年復立者亦未可信至晉志廣陵所統縣有海陽而無海陵以前漢志海

  陵有江海會祠及晉志祠在海陽推之知海陽即海陵耳安海廢縣在泰州東南晉義熙

  中置屬海陵郡隋屬江都郡併如臯縣入之唐初廢輿地紀勝故城在海陵縣東南一百里仐為安

  建陵廢縣漢建陵縣在今沭陽縣界晉義熙中僑置於此屬山陽郡尋屬海陵郡劉

  宋時為郡治齊因之梁仍屬海陵郡隋開皇初省入海陵舊志在泰州東北七十里蒲濤廢

  縣在泰州東南晉義熙中置屬海陵郡宋齊因之後廢安宜舊縣在寶應縣西南漢置

  平安縣晉廢蕭齊置安宜縣梁移陽平郡來治大寶元年侯景改陽平為北兖州其地尋入北齊陳

  太建五年吳明徹北伐克陽平郡十一年復入於周元和志安宜本漢平安縣上元三年於縣得定

  國寶因改曰寶應北至楚州九十里張公城在甘泉縣西寰宇記江都縣張公城圖經云漢

  末張嬰所築在縣西四十里舊志張綱爲郡守單騎造賊壘示以恩信張嬰悅服歸降即此

  城在甘泉縣北十八里晉書太和十年謝安出鎭廣陵之步邱築壘曰新城方輿紀要宋德祐二

  年李庭芝守揚州元將博囉歡拔新城以逼之即此夾城在甘泉縣西北四里亦宋寶祐時築

  以新寶二城相連因名寶祐城在甘泉縣西北七里舊名堡城方輿紀要宋寶祐四年

  賈似道築周一千七百丈包平山而瞰雷塘遺隍斷塹隱隱可尋即隋迷樓故址也䢴溝城

  在甘泉縣西北寰宇記在城西四里蜀岡上左傳哀公九年秋吳城䢴溝通江淮水經注吳將伐齊

  自廣陵城東南築䢴城據此則䢴溝城西北先有古廣陵城矣左安城在儀徵縣西二十里

  通志宋治平中建地多山谿旁有崇邱道岀六合蓋舊時戍守處高郵軍新城

  郵州東北宋咸淳初揚州置制使畢再遇築土城於東北二門外與舊城相埓今僅存遺址

  牛城在寶應縣東南十五里長三里相傳宋神宗時築土色皆黄形狀如牛韓王城

  在寶應縣東南四十里方輿紀要宋紹興中韓世忠鎭淮陰時築高黎王城在寶應縣

  西南八十里周一里相傳宋治平中高黎王築石鼈城在寶應縣西方輿紀要三國魏鄧艾

  築以營田晉書荀崧傳荀羡北鎭淮陰屯田於東陽之石鼈南齊書周山圖傳建元二年輔國將軍

  周山圖表於石鼈立平陽郡隋書志江都郡安宜開皇初廢石鼈縣入焉通典石鼈城在縣西八十

  泰州新城在泰州北五里州志宋端平中州守許堪修州城別築堡城於湖蕩中謂

  之新城德祐二年元阿珠遣兵拔新城留屯以逼泰州元至正十三年張士誠入泰州燬州城乃築

  新城四面恃水設義兵元帥府及州治於此明徐達兵至遂夷新城移州復還舊治高郵廢

  衞在高郵州治西舊爲千户所明洪武四年改爲衞 本朝康熙十七年興化廢守

  禦所在興化縣治西 本康熙十七年泰州廢守禦所在泰州南 本

  朝康熙十七年裁海陵倉在泰州東漢吳王濞所置枚乘上吳王書轉粟西向陸行不絕

  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臣瓚曰海陵有太倉歐陽戍在儀徵縣東北⺊里通鑑宋沈慶之

  討竟陵王誕至歐陽戍水經注吳城䢴溝上承歐陽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廣陵城招遠場

  今興化縣治寰宇記本海陵縣地楊吳武義中析為招遠場尋改興化縣在泰州北一百五十里

  桑里在江都縣西南二十里通鑑沈慶之攻廣陵宋武帝命為三烽於桑里胡三省注桑里在

  廣陵城西南錦春園在江都縣瓜洲鎭又有淨香園𠋣虹園趣園九峯園在甘泉縣西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各

    賜聯額並   御製錦春園即景倚虹園九峯園浄香園趣園詩四十九年   仁宗睿

  皇帝隨扈有九峯園淨香園詩東園在儀徵縣治東縣志在東翼城内宋皇祐四年施昌言許

  元為發運使馬遵繼為判官因州監軍廢營地為之歐陽修為記蔡襄書後人因名園與記書為三

  衆樂園在高郵州治東亦曰東園宋元祐初詔復州為軍賜金葺之始於郡守毛漸成

  於楊蟠有堂曰時燕豐瑞玉水臺曰華胥閣曰搖輝亭曰明珠四香序賢巷曰塵外迷春郡守楊蟠

  自為隋苑在甘泉縣西北七里舊志大儀鄉有上林苑亦名西苑稱隋苑為西苑或沿長

  安之名相傳苑三里杜牧詩紅霞一抹廣陵春即此名勝志西苑南三里為螢苑杜牧詩秋風放螢

  苑 按隋書煬帝紀大業十二年五月於景華宫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巖谷至七

  月幸江都宫是放螢事在東都不在江都也然杜牧在唐時去隋不遠李商隱亦有蕪城螢火之句

  或非無據臨江宫在江都縣南二十里隋大業七年帝升釣臺臨揚子津大燕百僚尋建

  臨江宫於此亦曰揚子宫十三年駕出揚子幸臨江宫大會賜食并百僚亦餞於凝暉殿庭酺戲為

  樂數日寰宇記又有澄月亭春江亭懸鏡亭皆在縣南二十七里揚子宫西顯福宫

  泉縣東北隋城外離宫方輿紀要隋宇文化及弑煬帝奪江都舟楫行至顯福宫武賁郎將麥孟才

  等謀殺之不克即此江都宫在甘泉縣西七里故廣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

  皆隋煬帝建隋書志江陽有江都宫輿地紀勝宫在江都縣北五里今為上方禪寺十宫

  泉縣北五里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宫在江都縣北五里長阜苑内依林傍㵎髙跨岡阜隨城形置焉

  曰歸雁回流九里松林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元鎭南王宫在甘泉縣西北

  六里元史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封子托歡鎭南王於揚州 按揚州列朝宫殿散見史書者不一如

  江都王建游章臺宫廣陵王胥置酒顯陽殿俱見漢書周顯德五年二月庚午在揚州宴於行宫三

  月辛丑宴於瓜步行宫見冊府元龜宋靖康元年徽宗至揚詣章武殿行宫乃留后妃諸王揚州見

  陸弻雜志建炎二年高宗䇿進士於崇政殿見中興繫年錄南唐昇元四年宴羣臣於崇徳宫故第

  見陸游南唐書昇元六年李昇遷楊行密子孫於海陵號永安宫見五代史又王士點禁扁載崇元

  殿光慶殿英武殿應乾殿文明殿朝陽殿皆南唐殿名在揚州者今舊蹟久湮未敢附會其地姑識

  四并堂在府城内宋韓𤦺建取美景良辰賞心柴事四者難并之義鎭淮堂

  在府城内舊名芍藥廳向子固改名輿地紀勝州宅舊有芍藥廳在都廳之後聚一州絕品於其中

  平山堂在甘泉縣西北五里蜀岡上宋慶厯八年郡守歐陽修建輿地紀勝在州城西北大

  明寺側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簷下故名通志咸淳五年李庭芝鎭揚州築城包之城廢堂爲栖

  靈寺僧所據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二十三年四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南廵再幸其地

    御書平山堂及賢守清風怡情額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   御製詩並賜墨寶恭藏於内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

  隨扈   御製再游平山堂㬪韻詩谷林堂在甘泉縣西北宋元祐中建德晝

  堂在高郵州治宋政和閒郡中毛漸建以蔡襄所書十二字刻之石置堂上瞻衮堂

  郵州北城上宋紹興五年都督張浚視師淮東次於此提舉董𪰋於所憩之處作堂名曰瞻衮余壹

  梁武帝讀書堂在寶應縣輿地紀勝在寶應縣齊興寺三至堂

  州治輿地紀勝曾致堯知泰州事其孫肇復典是邦肇父易占嘗知如臯肇以三世官海陵用建此

  堂列致堯六詠於堂之北榜曰六詠亭五賢堂在泰州舊光孝寺内祀張綸范仲淹富弻

  胡瑗王覿富弻讀書堂在泰州東北八十里輿地紀勝弻侍其父征商於此與胡侍讀

  周待制相友善堂在光孝寺之東四達齋在高郵州舊治宋蘇軾集高郵使君趙晦之作

  齋東園户牖四達因以為名蘇軾過而為之銘淮海樓在府治南城上名勝志宋州守郭棣

  即揚州南城為淮海樓偕客落成高郵陳造為之賦鎭淮樓在府治南城上宋時建規模甚

  文選樓在府治東南相傳梁昭明太子撰文選於此一云隋曹憲以文選教授生徒所

  居號文選巷樓以是得名明統志圖經有文選巷即其處明月樓在府東北何良俊語林揚

  州趙氏好客有明月樓一時題詠甚多趙子昻題楣帖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徹

  酒器為贈皆春樓在府治東北開明橋西舊名大安宋賈似道改名騎鶴樓

  治東北因昔人有騎鶴上揚州語後人建樓因以此名摘星樓在府城西北隅舊志賈似

  道築寶祐城建樓於上扁曰三城勝處摘星樓即其處也蘇轍秦觀皆有詩迷樓在府治西

  北七里古今詩話煬帝時新宫既成帝幸之曰使眞仙㳺此亦自當迷乃名迷樓籌邊樓

  在府城南方輿勝覽宋郭棣即故城遺址建大觀樓在江都縣𤓰洲南門城上息浪菴西

  江淮勝概樓在江都縣瓜洲鎭明正統中周忱建佳麗樓在甘泉縣大市東酒

  庫壺春園内名勝志規模軒廠江南諸山拱揖在目高詠樓在甘泉縣西本朝乾隆二十

  七年御賜聯額 甲 仗樓在甘泉縣城西名勝志新城有甲仗樓晉謝安建唐張籍

  鳳凰樓在甘泉縣廣北鄉鳳凰池側隋煬帝建橫江樓在儀徵縣城外宋時

  望京樓在泰州宋曾致堯建輿地紀勝望京樓在郡圃又永安樓陳書太建十一年

  有龍見於永安樓側池中迎仙樓唐書高駢建高八丈飾以珠玉羅隱有詩卷書樓北山集宋高宗

  時以提㸃公𪠘為尚書省禮部在西北隅卷書樓下十三樓蘇軾詞游人多上十三樓雁行樓元宋

  无詩重柝雁行樓以上諸樓今莫詳所在附注於此雪薌閣在府治後移揭於郡圃改閣為

  亭又延和閣廣陵雜志高駢建於廳事之西芙蓉閣明統志在揚州廳後曾致堯有詩慶雲閣唐張

  祐詩閣想慶雲登彭城閣在甘泉縣彭城邨大業雜記煬帝建閣中有温室先是開皇末

  有泥彭城口之謠其後果驗唐李益有詩雲山閣在甘泉縣西北即五鈎亭舊址寶祐志宋

  陳升之建吕公著守揚州時値中秋燕客其上秦觀即席賦詩一坐歎服澄瀾閣在儀徵縣

  北山芙蓉閣在泰州治内藕花洲上輿地紀勝芙蓉閣在泰州廳後高沙館

  在高郵州西南方輿勝覽高郵軍有高沙館四柏亭在府城  文廟南明統志宋元豐

  中鄒浩為教授著四柏賦以見志後彭方為文學掾植四柏於學宫之南因以名亭水亭

  城北隅唐獨孤及建有崔行軍水亭汎舟詩延賓亭在江都縣府志五代徐知誥為淮南

  節度副使於府署立延賓亭以待四方之士宋齊邱為記又廣陵雜志唐高駢鎭淮南立碑刻頌迎

  置碧筠亭又宋歐陽修於役志景祐三年七月至揚州遇秀才廖𠋣及子聰飲觀風亭又云七月在

  揚州飲遡渚亭又歐陽修增建美泉亭於揚州今其地無考東陵亭在江都縣東後漢志

  廣陵有東陵亭註博物志曰女子杜姜左道通神縣以為妖閉獄桎梏率變形莫知所極以狀上因

  以其處為廟祠號曰東陵聖母舊志寰宇記云張綱溝在廣陵縣東三十里綱於東陵邨東開溝引

  水蓋即故亭之地 按寰宇記東陵聖母廟在江都縣南三十里與後漢志注所云廟祠者合又似

  在縣江風山月亭在江都縣瓜洲鎭東南元揚州路總管熊漢卿別墅迎波

  亭在江都縣瓜洲鎭宋王令有詩玉鈎亭在江都縣西南唐元和中李夷𥳑鎭淮南於城

  之西南見新月如鈎因以名亭皇甫湜為記斗野亭在甘泉縣邵伯埭宋時建揚州於天

  文屬斗分野故名孫覺蘇軾蘇轍黄魯直皆有詩無雙亭在甘泉縣東蕃𨤲觀前以瓊花

  天下無雙故也宋歐陽修建一云宋郊建前賢題詠甚多風亭在甘泉縣北宋書徐湛之傳廣

  陵城北有陂澤水物豐盛湛之更起風亭月觀吹臺琴室招集文士盡游玩之適一時之盛也寰宇

  記亭觀並在宫城東北角池側竹西亭在甘泉縣北唐杜牧題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

  是揚州後以此名亭宋歐陽修梅堯臣皆有詩後向子固易名歌吹亭輿地紀勝竹西亭在北門外

  五里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   御製竹西精舍詩新 亭在甘泉縣西北五里蜀岡南史

  大明三年竟陵王誕據廣陵沈慶之進軍新亭逼之即此又其麓九曲池上有木蘭亭九曲亭池

  北有借山亭宋馬仲甫築波光亭宋周淙建有陳造賦王禹偁詩天開圖畫亭

  儀徵縣西城上宋郡守姚恪建即黃魯直天開圖畫即山川句爲名後因甃城亭廢以其名揭於頫

  江樓嘉定閒吳機别建於朝宗門外又於其後創水竹喜涼漣漪聞凱轉幽五亭谿陰亭

  在儀徵縣東宋蘇軾有詩壯觀亭在儀徵縣北五里北山之巔宋建米芾書榜後廢紹興二

  年郡守左昌時復新之楊萬里有記玩珠亭在高郵州輿地紀勝在樊良鎮宋嘉祐中揚州

  天長澤陂中有一大珠天晦多見後轉入甓社湖或在新開湖凡十餘年鎭當珠往來之處行人往

  往維舟以待其現因名亭焉濯纓亭在興化縣宋范仲淹建浮香亭在泰州舊

  治藕花洲後宋時有御書額通志州守陳垓刻秦觀蘇軾蘇轍僧參寥古梅唱和詩於石谿光

  亭與迎賓亭避湖亭俱在東臺縣西谿鎭宋范仲淹建南風亭在東臺縣西谿鎭西南宋

  晏殊望江臺在江都縣瓜洲鎭宋時金完顔亮南侵築臺望江故名吳公臺

  在甘泉縣西北四里一名雞臺寰宇記江都縣吳公臺在縣西北宋沈慶之攻竟陵王誕所築弩臺

  也後陳將吳明徹圍北齊東廣州刺史敬子猷增築之以射城内號吳公臺舊志唐武德元年江都

  守陳稜葬煬帝於江都宫西吳公臺下即此又戲馬臺其下有路號玉鈎斜爲隋葬宫女處 按拾

  遺記煬帝於吳公宅鬬雞臺下恍惚與陳後主相遇當即是吳公臺也崑邱臺在甘泉縣

  北五里取蕪城賦軸以崑岡為名宋歐陽修有詩釣臺在甘泉縣北二十里寰宇記云江都

  縣釣臺西征記云雷陂有臺二丈又南兖州記云即吳王濞之釣臺文游臺在高郵州東二

  里宋蘇軾與王鞏孫覺泰觀及李公麟同游於此州守因名其臺曰文游以紀其盛公麟畫為圖刻

  之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俱有   御製文游臺詩鳳凰臺在泰州輿地紀

  勝在子城南相傳昔有鳳凰集於此皁角林在江都縣南三十里宋紹興三十一年金人陷

  揚州劉錡留屯瓜洲命將王佐等拒敗金師斬金將高景山於此鳳凰林在甘泉縣北三

  十二里府志宋紹定四年有鳳凰至其地故名水竹居在甘泉縣西 本乾隆三十年

    賜名並靜照軒額一聯一王播宅在江都縣南瓜洲播父恕為揚州倉曹參軍因家於

  此府志播既貴歸瓜洲故居感舊有詩董仲舒宅在甘泉縣大東門外輿地紀勝即故

  縣基今廢爲軍寨府志今爲兩淮鹽運使署謝安宅在甘泉縣東鹽運使前輿地紀勝謝

  安宅在法雲寺有安手植雙檜唐時猶存楊行密宅在甘泉縣西北堡城寶祐志光孝院

  即其舊宅大觀九域志唐光化閒行密施爲僧院又李昪宅在夀安寺淳于棼宅

  泉縣北十里有古槐一枝世所傳南柯夢也

 ︹關隘︺鈔關在江都縣南門外爲水陸要衝有關差駐剳萬夀鎭巡司在江都縣

  東四十里韓家沙明洪武初置又歸仁鎭在縣東八十里青草沙亦明𥘉置巡司成化中移駐便益

  瓜洲鎭巡司在江都縣南四十里江濱元和志昔爲瓜洲邨蓋揚子江中之沙磧

  也沙漸漲岀狀如瓜字遙接揚子渡口自唐開元以來漸爲南北𬓛喉之處九域志江都縣有揚子

  板橋大儀灣頭邵伯宜陵𤓰洲七鎭舊志宋乾道四年始築城置堡有石城東西北三面長四里明

  初置巡司嘉靖三十五年以倭警重築甎城周一千五百四十三丈有五門居民商賈輳集守備等

  官鎭守江防分司亦駐焉 本朝初設參將康熙十一年改設守備乾隆三十五年四十五年四十

  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   御製過爪洲詩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有

  瓜洲放舟至金山成長律二首上官鎭巡司在甘泉縣西北六十里明初置 本朝因

  邵伯鎭巡司在甘泉縣北四十五里運河東明初置 本朝因之乾隆十六年

     御製邵伯鎭詩舊江口巡司在儀徵縣東南十里明洪武初置尋移置於縣

  南三里汊河口又縣南一里舊稅課局明洪武十六年建又縣南二里運河上有批驗鹽引所

  首巡司在高郵州北六十里時堡鎭巡司在高郵州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

  初置舊志有張家溝鎭在州北三十里明正統中置巡司又稅課局在州東北新城内明洪武中建

  又河泊所亦在新城今俱廢安豐鎭巡司在興化縣東北六十里明置今因之又有

  稅課局在縣治南河泊所在縣治北今廢富安場巡司在寶應縣東北 本朝乾隆三

  十九年設槐樓鎭巡司在寶應縣南二十里運河隄上明置衡陽鎭巡司

  在寶應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初置海安鎭巡司在泰州東南即故海安城明初

  常遇春重築甃以甎甓周三里有奇尋置巡司海防考鎭居如臯泰州之中東可以控禦狼山通州

  海口之入西可以捍禦揚州安鄉鎭巡司在泰州北六十里明置宜陵鎭

  在江都縣北六十里地勢高阜居民稠密自灣頭達泰州通道宋設宜陵驛於此大儀鎭

  在甘泉縣西七十里接安徽天長縣界宋建隆元年親征李重進次大儀遂克揚州紹興四年金人

  入寇韓世忠軍揚州提援兵至大儀以當敵𮪍大敗之輿地紀勝宋嘗置驛於此新城鎭

  在儀徵縣東十里運河所經為商民輳集之地又東三十里為石人頭鎭接江都縣界三垜

  鎭在高郵州東四十里九域志高郵縣有臨澤三塾北阿樊良四鎭舊志蓋即三塾之譌也宋建

  炎中金人至楚州詔通泰鎭撫使岳飛援之飛屯軍三垜鎭為楚州聲援敵至三戰三捷即此高郵

  志其地有三垜橋跨三陽河又河口鎭在州東八十里接興化縣界車邏鎭在高郵州南十

  五里臨河石工 本乾隆二十六年北阿鎭在高郵州西北輿地紀勝離城九十里即

  晉時三阿舊志東晉時嘗僑置幽州太元四年秦將俱難彭超圍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

  百里即此府志在州西北平阿湖北樊良鎭在高郵州西北輿地紀勝離城十八里漢樊噲

  嘗游此為之立祠陵亭鎭在興化縣南二十五里唐大順元年朱全忠將龎師古與賊將

  孫儒戰敗於陵亭即此九域志興化縣有陵亭鎭芙蓉鎭在興化縣北三十五里元至正

  十四年築寨射陽鎭在寶應縣東四十里黃浦鎭在寶應縣北二十里九域志縣

  有上游一鎭或曰即此姜堰鎭在泰州東四十五里運鹽河所經斗門鎭

  州西三十里接江都縣界樊汊鎭在泰州西北八十里接江都高郵界西谿鎭

  州東北百二十里為商賈輳集之地宋天聖中范仲淹監西谿倉即此九域志海陵縣有西海鎭舊

  志州洪武初置廵司在西谿西三里又稅課局在泰州治西南又淤谿薄湖河泊所在州北門外皆

  明洪武初建後裁揚州衞在江都縣西南洪武四年儀徵衞在儀徵縣治東

  南舊為千户所明洪武中改為衛奇兵營在儀徵縣南門外江口 本朝設游擊駐防

  海陵監在東臺縣西寰宇記本煮鹽之務南唐昇元元年於海陵縣置官鹽場八南四場北

  四場開寶七年移於如臯州志在州東北東臺場明鹽運使分司於泰州者駐東臺場所轄拼茶角

  斜富安安豐梁垜東臺丁谿小海何垜草堰凡十場為中十場而以西谿為總會之所又有白駒場

  劉莊場屬淮安分司興化縣志白駒場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張士誠所生地又東北接劉莊場

  茶寨在泰州東二百十里其東有角斜等寨皆明嘉靖中置分設官軍防守廣陵驛

  在江都縣南門外邵伯驛在甘泉縣北邵伯鎭界首驛在高郵州北六十里接寶

  應縣安平驛在寶應縣北門外

 ︹津梁︺龍舌津在興化縣東門外通泗橋在江都縣東跨市河鈔關浮橋

  在江都縣南門外户部分司前揚子橋在江都縣南十五里即揚子津自古為江濱津要通

  鑑隋開皇十年楊素帥舟師自揚子津入擊賊帥朱莫問於京口又唐武德二年李子通據海陵圍

  江都沈法興遣其子綸救之綸軍揚子舊志宋建炎初帝自𤓰洲南渡金人入揚州追至揚子橋而

  還即此縣志今舟運西自儀徵南自瓜洲至此合而北岀蓋總會之所也古二十四橋

  在甘泉縣西門外方輿勝覽隋置並以城門坊市為名後韓令坤省築州城分布阡陌別立橋梁所

  謂二十四橋者或存或廢不可得而考然歐陽修自揚移汝蘇軾自汝移揚猶形諸歌詠焉 本朝

  乾隆二十二年御製寄題二十四橋詩虹橋在甘泉縣北門外一名紅橋翼以朱欄岸

  多植柳為郡人游觀之地乾隆十六年有   御製虹橋詩寶公橋在甘泉縣北邵伯鎭

  南相近有惠政橋稍西為通湖橋鳳凰橋在甘泉縣北三十五里相傳昔有鳳凰止此故

  開明橋在甘泉縣東北舊傳橋左右春月芍藥花市最盛文津橋在甘泉縣

  東北府學之東跨市河何家港橋在儀徵縣東南三十里北通雙榆官道達於縣南為

  瓜洲京口通衢望江橋在儀徵縣南稍南為珍珠橋俱跨裏河胥浦橋在儀徵縣

  西十里相傳為伍子胥入吳涉江處因名宋史高宗本紀金人犯眞州步軍司統制邵宏淵迎戰於

  三星橋在高郵州東南十五里安定橋在高郵州西舊名南濯衣橋跨市河

  稍北為通濟橋舊名北濯衣橋多寶樓橋在高郵州北門外相近為遐觀橋文林

  橋在興化縣西南儒學北汜光橋在寶應縣南四十里白馬橋在寶應縣西北

  白馬湖口瑞芝橋在寶應縣東北跨市河宋元豐時嘗產芝草故名太和橋

  州東南一名州橋又泰安橋在州南跨中市河豐利橋在泰州城南水關上舊名暮春橋

  濟川橋在泰州城南一名高橋跨運鹽河達通州如臯孔道白馬廟渡在江都縣

  南門外白馬廟前相近又有井港口渡瓜洲渡在江都縣南四十五里渡口與鎭江府相

  對寰宇記揚州南至大江三十里渡口至潤州七十里通鑑地理通釋眞州東行五十里可至瓜洲

  以向鎭江西行六十里可至瓜步以達建康蔡居厚詩話潤州大江本與揚子橋對岸瓜洲乃江中

  一洲故潮水悉通揚州城中李紳詩揚州郭裏見潮生是也今𤓰洲以閘為限不惟潮不至揚州亦

  不至揚子橋矣又儀徴縣西南四十里亦名瓜步渡接江寕府六合縣界安樂渡在甘泉縣

  北五十七里一名小張家渡高家渡在甘泉縣北六十五里路達高郵州界石人

  頭渡在儀徵縣東四十里接江都縣界五馬渡在儀徵縣西二十里

 ︹隄堰︺漕河隄在府東北運河上長二百餘里為十閘以洩橫流舊有斗門水閘等七十九座

  蓋自邵伯湖以北地勢西高而東卑高寶諸湖周數百里西受安徽天長縣七十餘派之水南注於

  江夏秋汎溢故隄堰為最要高郵護城隄在州城外康熙六十年建乾隆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命築石工有御製示董事諸臣詩四十九年   仁宗睿

  皇帝隨扈御製高郵晚泊詩西隄在高郵州運河西岸亦曰運河隄南接江都北達寶

  應又有東隄在運河東岸唐刺史李吉甫所築明萬厯閒重修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改建石工

  寶應護城隄在縣城外乾隆二十二年建築捍海堰即范公隄在興化縣東一

  百五十里宋史河渠志淳熙八年提舉趙伯昌言通州楚州舊有捍海堰東距大海北接鹽城袤一

  百四十二里始自唐黜陟使李承實建遮護民田屏蔽鹽竈其功甚大時久頽圮至天聖改元范仲

  淹為泰州西谿鹽官日風浪汎溢渰沒田產毀壞亭竈請於朝調四萬餘夫修築至今賴之自後寖

  失修治自宣和紹興以來屢被其害每一修築必大興工役望令淮東常平茶鹽司今後如有塌損

  隨時修葺務要堅固可以經久從之輿地紀勝天聖中張綸刺泰州與范仲淹修復興化人為立張

  范祠 本朝雍正十年乾隆五年重修十年𣸸建石閘金門十九年又修並建界牌閘新堰

  在興化縣北門外宋建炎中築明洪武嘉靖閒屢修姜家堰在寶應縣東八十里宋祥符閒

  姜堰在泰州東宋史河渠志紹興四年詔毀泰州姜堰令不通敵船縣志在天目山下南

  瀕運河其水北通西谿鎭達上河北堰在泰州北四里瀕運河邵伯埭在甘泉縣

  北邵伯鎭下閘西岸相近有邵伯小壩又有黃金壩在縣東北皆官河曲折處蔣家溝水

  䃮在儀徵縣東五里又縣東二十里有張家溝水䃮皆在運河南瓜洲壩在江都縣南瓜

  淵鎭府志漕河高江水數尺築壩限水使不直於江漕河至此分為三支如瓜字中一支阻隄隔

  江東西二支通江名曰東港西港江湖由港以通往來南北為壩以限漕河之水明洪武初設東港

  八壩西港七壩正統十四年都御史周忱改築十壩於東西港口以後相繼修築金灣滚

  水壩在甘泉縣金灣閘南洩潮水入芒稻河閘入江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改建昭關

  滚水壩在甘泉縣邵伯鎭北五里舊有鰍魚壩本朝康熙四十年改建於昭關乾隆五年

  八年二十二年屢修朱家壩在高郵州東又東北有絞關壩又東有蛤蜊壩三壩俱西障運

  河水東通興化各鹽場凡鹽貨西來客商通往俱於此過壩車邏滚水壩在高郵州

  南十五里車邏鎭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俱有   御製車邏

  𭐏海安壩在泰州東海安鎭北有東中西三壩限河水不南入運鹽河以資東北諸場運

  大同閘在江都縣東又有减水閘凡十一處俱在縣北境芒稻河閘

  都縣東南十六里明萬厯二十二年建二閘六門自灣頭入運鹽河東行十里從南岸洩水入芒稻

  河處也閘下十八里直逹大江又有芒稻河東閘 本朝雍正十年乾隆九年二十二年屢修舊

  有閘官專司啓閉二十二年兼管金灣閘官駐劄閘畔留潮閘在江都縣南瓜洲鎭一名

  瓜口揚子橋新閘在江都縣南縣志舊為壩明萬厯二十五年易以閘每伏秋啓

  閘以洩官河之水春冬閉之蓄水以濟運閘口去江五里金灣閘在甘泉縣北三十五里王

  乾清紀曰在邵伯鎮五里西接湖口東南十六里至芒稻河又十八里下江乃漕河洩水第一捷徑

   本朝乾隆十年修築二十三年二十七年屢修嘉慶十一年閘下河身一律挑濬清江閘

  在儀徵縣南三里運河上明洪武𥘉重建設閘官今因之又有惠橋腰閘南門裏湖閘皆在運河上

  以時蓄洩東關閘在儀徵縣東北自此而南有通濟羅泗攔湖三閘俱在運河上明成化十

  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年重修城東閘在高郵州東三垜鎮運鹽河舊名流津閘城南

  閘在高郵州南官河上沿隄岸而北凡三處又有城北閘亦在官河上沿隄西北凡六處 本朝

  增置陸漫閘丁谿閘在興化縣東百三十里即丁谿鹽場又東北七里爲小海草堰二場

  又東北百二十里爲白駒場又北曰劉莊場接淮安府鹽城縣界明天啓二年知縣邊之靖修攔潮

  五閘明年淮河大漲自高郵寶應而東俱由五閘匯流入海公私利之 本朝乾隆十九年二十二

  年二十八年屢修並疏閘下引河設閘官掌之減水閘在興化縣南滄浪亭南又一閘在城

  北元武廟北青龍閘在興化縣東北劉莊場 本朝雍正六年將青龍橋改建乾隆二十

  二年重修白駒閘在興化縣東北白駒場有南北中三閘乾隆五年江橋減水

  閘在寶應縣南五十里沿隄而北有圮水瓦店朱馬灣劉家堡七里溝十里鋪凡七閘俱在運河

  黃浦滚水閘在寶應縣北黃浦谿口運河東隄又有子嬰溝三里溝七里鋪凡三

  閘俱在運河東隄

 ︹陵墓︺盤古冢在甘泉縣廟山九域志江都縣有盤古冢及廟輿地紀勝在江都縣西西興鄉

  ︹漢︺孔融墓寰宇記在江都縣高士坊西北去州九里江都厲王墓在甘泉縣

  東武鄉郡國志歲旱鳴鼓遶之輒致雲雨陳琳墓在寶應縣東射陽邨︹三國︺︹魏︺張

  遼墓在甘泉縣大儀鄉︹南北朝︺︹陳︺杜僧明墓在高郵州臨澤鎭︹隋︺

  煬帝冢在甘泉縣西北雷塘︹唐︺王播墓在江都縣官河東︹五代︺楊行

  密墓在儀徵縣西七十里︹宋︺孫覺墓在甘泉縣善應鄉陳瓘墓在甘泉縣

  西北蜀岡沈銖墓在儀徵縣西五里弟錫附孫正臣墓在高郵州東南焦里邨

  徐神翁墓在泰州輿地紀勝在縣東七里有碑︹元︺張䇓墓在儀徵縣北蜀岡

  ︹明︺顧成墓在江都縣東南運河東岸曾銑墓在甘泉縣西金匱山高銓墓

  在甘泉縣西十里仙人掌史可法墓在甘泉縣西北梅花嶺可法殉節揚州葬衣冠於此

  黃得功墓在儀徵縣西青山楊果墓在興化縣北十里高穀墓

  化縣北十五里朱應登墓在寶應縣東五里儲巏墓在泰州西二里徐蕃

  墓在泰州北

 ︹祠廟︺韓忠獻祠在府城雍熙巷祀宋韓琦曾襄愍祠在府城祀明曾銑

  忠廟在府城東宋紹興中統制王方魏俊與金人戰死為之立廟崔守祠在江都縣

  城内祀宋崔與之大忠祠在江都縣南祀梁祖皓宋李庭芝呉從龍汪立信趙淮明茅誧

  崇剛朱裒晏鋭邱陞姜才陸秀夫十二人文丞相祠在江都縣南祀宋文天祥又大忠節

  祠在儀徵縣東門外亦祀天祥以苗再成姜才配江水祠在江都縣南𤓰洲鎭後漢書郡

  國志江都有江水祠漢宣帝祀江處海江潮神祠在江都縣南𤓰洲鎭又鎭有龍神廟

  董子祠在甘泉縣新化坊祀漢董仲舒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   御賜工誼明道額

  雙忠祠在甘泉縣西門内祀明高邦佐陳輔堯廣陵五先生祠在甘泉縣

  西門祀宋胡瑗李衡王居正後增祀李樹敏沈銖羅令祠在甘泉縣北邵伯鎭祀宋羅適

  三將軍廟在儀徵縣東焦家山三將元宗渠淵張昭宋紹興中戰死於此邑人立廟祀之

  江令祠在儀徴縣義城邨明統志在舊江陽縣唐咸通中大旱令以身禱雨赴水死天即雨

  民為立祠通志作康令昭明太子祠在儀徵縣南祀梁昭明太子林太守

  祠在高郵州城内祀宋林伯成紹興三鉅公祠在高郵州廨西祀宋張浚韓世

  忠岳四賢祠在高郵州文㳺臺祀宋蘇軾孫覺秦觀王鞏又有四賢堂祀孫覺秦觀喬

  執中朱夀昌三忠祠在秦州城内祀宋李庭芝姜才孫虎臣六太守祠

  州城内宋元符中建祀太守荆罕儒周敬述田錫張綸孔道輔曽致堯江海會祠

  州後漢書郡國志海陵有江海會祠胡安定公祠在泰州治西泰山墪下祀宋胡瑗

 范公祠在東臺縣便民倉西祀宋范仲淹

關帝廟在江都縣三汊河上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敕建   御書氣塞宇宙額夏 禹

 廟在甘泉縣浮山一在高郵州甘棠廟在甘泉縣東北四十五里晉謝安有善政郡人

  恭愛廟在儀徵縣東二十里祀漢廣陵太守陳登伍子胥廟在儀徵縣西城

  露筋廟在高郵州南三十里舊志唐時露筋烈女死此宋紹聖元年米芾刻石紀事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   御賜節媛芳躅額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俱有   御製露筋祠

  三閭大夫廟在興化縣東北四十里舊名釣魚廟龍王廟在寶應縣南門

  外明洪武十九年建 本朝乾隆三十年   御賜靈祐通津額

 ︹寺觀︺梵覺寺在江都縣瓊花觀之南即古興教寺宋淳化閒建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

   賜額又府西有西方寺鎭淮門北有鐵佛寺南門外有靜慧寺府南三里有寶輪寺瓜洲鎭有化

  城寺仙女廟北有萬佛寺南門外運河之南有善覺寺陵鎭有慈雲寺府城北有龍光寺俱

  香阜寺在江都縣黄金壩舊名五臺山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賜名香阜及名

  香清𣑽額並   賜墨寶法物乾隆十六年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御書額聯有

    御製詩並賜墨寶㳟藏於内智珠寺在江都縣東南隅運河濵舊名吉祥菴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賜寺額高文寺在江都縣南三汊河西岸有塔曰天中其地為

  茱萸灣亦名塔灣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恭建行宫四十二年   賜額   御製碑記四

  十四年四十六年   御製額聯   御製詩并   頒墨寶金佛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

  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御書額聯六   御製詩并   賜墨寶佛像

  恭藏於内山光寺在江都縣北寶祐志即今勝果寺在灣頭鎭前臨漕河隋大業閒建先為

  隋帝北宫帝嘗筮山火賁卦惡之因以宫為寺名山火後名山光有九院今併廢宋天禧閒更建於

  縣東南第三港沙河岸側今歸併壽安寺寶筏寺在江都縣東北舊名救生寺乾隆二十七

  御賜寺額天安寺在甘泉縣天安門外舊志寺在東晉時為謝安別墅義興中有

  梵僧佛䭾跋陁羅尊者譯華嚴經請於謝司空炎建興嚴寺宋政和中改今名 本朝康熙二十三

  年至四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六次臨幸   御書額五聯二有   御製詩并

    賜墨寶法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髙宗純皇

  帝南巡恭建 行宫於寺右   御書額聯十二   御製詩并   賜墨寶法物恭藏於

  内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有御製自高橋易舟至天安寺即景詩并重宿天安

  法雲寺在甘泉縣鹽運司前通志晉謝仁祖宅也慧因寺在甘泉縣西乾隆十

  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俱有   御製詩   賜

  寺額一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慧因寺詩石塔寺在甘泉縣西甘

  泉山本慧昭寺劉宋元嘉十七年為高公寺唐先天二年為安國寺乾元中為木蘭院開成三年

  石塔葬古佛舍利因改名亦名甘泉寺輿地紀勝宋蘇軾守揚有石塔寺試茶詩賈似道重修

  淨寺在甘泉縣西北蜀岡上平山堂側舊名棲靈寺又曰西寺 本朝乾隆十六年三十年

    賜今名及蜀岡慧照額蓮性寺在甘泉縣西北三里舊名法海禪寺 本朝康熙四

  十四年   賜額蓮性寺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俱有   御製詩并

    御書扁額上方寺在甘泉縣北五里蜀岡寶祐志舊在江都縣北五里紹興郡志舊有

  東西南北四寺北即北方寺 本朝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有   御製詩

  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上方寺詩寶 方寺在儀徵縣東門外運

  河濱康熙四十二年   賜額善因寺在高郵州北門外舊名地藏菴 本朝乾隆二

  十七年 御賜今額寶嚴寺在興化縣西迎恩里舊志碑目云興化舊縣治寶嚴院中

  塔基甃石鐫唐大順九年字齊興寺在寶應縣磨旗墩南唐保泰四年建相傳梁武帝讀

  書於此臺蹟猶存北山寺在泰州北二里唐寶厯元年建王屋禪師道場宋嘉祐八年

  名開化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賜今額慈 濟禪寺在東臺何垜場舊名三昧寺後

  改聖果院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賜今額蕃 釐觀在甘泉縣大東門外舊志即古

  后土祠舊有瓊花產焉漢元延二年建方輿紀要五代以前在城外俗云瓊花觀唐中和二年改名

  唐昌明正統中改建今處縣志宋政和閒改仐名福緣禪林在江都縣南運河濱舊名

  福緣菴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賜今額仙 源萬夀宫在泰州治東南即晉樂子

  長故宅宋祥符中改為天慶觀大觀閒易名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纂輯

                           提調官賈克慎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 統志

  揚州府

  ︹名宦︺︹漢︺︺董仲舒廣川人武帝時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誼匡正

   王敬重焉陸稠呉人為廣陵太守有威惠郡中諺曰解理結煩我國陸君馬稜扶風茂陵

    章和元年遷廣陵太守時穀貴民飢奏罷鹽官以利百姓振貧羸薄賦税興復陂湖漑田二萬餘

   頃吏民刻石頌之張綱犍為武陽人漢安元年為廣陵太守時廣陵賊張嬰等寇亂揚徐間

   綱單車造嬰壘申示國恩嬰面縛歸降南州晏然於東陵村開渠引大石湖水灌利農田綱在郡一

   年卒百姓老幼相擕詣府赴哀者不可勝數趙苞東武城人靈帝時遷廣陵令視事三年政

   教清明郡表其狀陳登淮浦人建安初為廣陵太守明審賞罰威信宣布海賊薛州之羣萬

    有餘户束手歸命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愛之於城西二十里濬源為塘引水灌田用𫉬豐

    稔民名之曰愛敬陂︹晉︺孔衍魯國人太興中出為廣陵郡雖郡鄰西賊猶敎誘後進不以戎

    務廢業石勒常騎至山陽勅其黨以 衍儒雅之士不得妄入郡境視職期月卒 於官謝 安

    人太元中拜太保鎮廣陵築壘曰新城以壯保障時城北湖水毎漲没民田安築平水埭隨時蓄洩

    𡻕用豐稔後人名為邵伯埭云謝元安從子太元二年拜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

    北諸軍事時符堅彊盛率兵百萬列陣臨淝水元以精鋭八千決戰堅衆奔潰復平兗州進封康樂

    公元患水道險澁糧運艱難用督䕶聞人奭謀堰吕梁水樹柵立七埭為派擁二岸之流以利運漕

    自此公私利便徐凝郯人為輿縣令桓彝嘗過輿訪之欣然停留累日及至都謂𢈔亮曰徐凝

    真海岱清士即遷吏部郎劉毅沛人使持節兖州刺史號令嚴整所經墟邑百姓安悅︹南

    北朝︺︹宋︺徐湛之郯人元嘉中為南兖州刺史善為政威惠並行修廣陵高樓南望鍾

    山城北有陂澤水物豐盛更起風亭月觀吹臺琴室果竹繁茂花藥成行招集文士盡遊玩之適

  劉善明平原人泰始中除海陵太守郡境邊海無樹木善明課人種榆檟雜果遂𫉬其利

  ︹梁︺霍儁廣陵令邵陵王綸與侯景拒戰敗績賊執西豐公大春及儁等來城下逼令云已禽

  邵陵王儁獨云王小失利已全軍還京口城中但堅守援軍尋至語未卒賊以刀傷其口景義而釋

  焉蕭正德收而害之祖皓易州人大同中為江都令後拜廣陵太守侯景陷臺城來嶷説皓勦

  除兇逆為要勇士耿光等百餘人襲殺景兗州刺史董紹先馳檄逺近討景景大懼卽日攻之城遂

  陷見執車裂以徇︹隋︺薛孺華陰人開皇中為揚州總管司功參軍有惠政每以方直自處

  府寮多不便之楊异華陰人開皇中除呉州總管甚有能名時晉王廣鎭揚州詔令异每𡻕一

  與王相見評論得失規諷疑闕宇文㢸洛陽人文帝時為吳州總管有能名張䖍威

  東武城人煬帝時拜謁者大夫從幸江都以本官攝江都贊治稱為幹理馮慈明長樂人大

  業十三年攝江都郡丞事李密逼東都詔令慈明安集瀍洛遣兵擊密為密黨所執密延於坐謂曰

   隋祚已盡今欲率四方之衆問罪江都卿以為何如答曰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不義之言非所

   敢對潛使人奉表江都及致書東都留守論賊形勢密義而釋之出至營門賊帥翟讓亂刀斬之贈

   昌黎郡公諡壯武︹唐︺李襲譽安康人武德初擢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俗喜商賈不事農

   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漑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婁師德原武人高宗時授江

   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異之曰子台輔器也當以子孫相諉詎論寮吏哉韋湊萬年人武后時

   遷揚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交通貴戚吏莫敢繩湊按治杖殺之逺近慴伏

   蘇瓌武功人武后時轉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州據都會多名珍怪産前長史貲取鉅萬瓌單身

   襆被自將姚崇硤石人睿宗時遷揚州長史政條簡肅人為紀德於碑崇長吏道明決無淹

   王志愔聊武人開元初改揚州長史所至破碎姦猾令行禁止境内肅然李憕

   人天寶初遷廣陵長史民為立祠賽祝歲時不絶高適渤海人永王叛肅宗召與計事因陳

   永王必敗不足憂帝奇之除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韋陟准西來瑱率師㑹安

   陸方濟師而王敗張延賞猗氏人大厯中為淮南節度使歲旱民他遷吏禁之延賞曰食

   者人恃以活拘此而斃不如適彼而生何限為乃具舟遣之勅吏為修室廬寛逋債歸者更増於舊

   𤓰步舟艫輻輳而遥隸江南延賞請改屬揚州行無阻滯杜亞京兆人興元初拜淮南節度使

   治漕渠引湖陂築防庸入渠中以通大舟夾隄高卬田因得溉灌疏啓道渠徹壅通堙人皆悦賴

   杜佑萬年人德宗時為淮南節度使決雷陂以廣灌漑斥瀕海棄地為田積米至五十萬斛列

   營三十區士馬整飭四隣畏之李吉甫趙郡人元和中為淮南節度使居三𡻕奏蠲逋租數

   百萬築富人固本二塘漑田且萬頃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隄閼以防不足洩有餘名曰平津堰

   江淮旱浙東西尤甚有司不為請吉甫白以時救恤帝驚馳遣使分道賑貸崔從全節人授

   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揚州凡交易貲產奴婢有貫率錢畜羊有口算又貿麴牟其贏以佐

   用度從皆蠲除之官吏俸帛常加倍給獨節度使則否從皆與之同太和六年卒下有刲股肉以祭

   李德裕趙郡人吉甫子開成中遷淮南節度使杜悰佑子㑹昌初爲淮南節度

   使武宗詔揚州監軍取倡家女十八人進禁中監軍請悰同選悰曰吾不奉詔而輒與罪也監軍怒

   表於帝帝以悰有大臣體乃詔罷所進妓李珏趙郡人宣宗時爲淮南節度使江淮旱發倉廩

   賑濟以軍儲羡殺半價與人及疾亟官屬見卧内惟以州有税酒直而神䇿軍常爲豪商占利方論

   奏未見報爲恨性寡欲門無餽餉淮南人德之立碑刻其遺爱贈司空諡貞穆︹五代︺︹周︺朱

   昂潭州人北遊江淮世宗南征韓令坤統兵至揚州昂謁見陳治亂方畧令坤奇之署權知揚子

   縣適兵草之際昂便宜綏輯復逋亡者七千餘家令坤卽表授本縣令向拱河内人顯德初

   拜淮南節度使時周師久駐淮揚都將驕恣横𭧂拱至戮不奉法者數輩軍中肅然荆罕儒

   信都人顯德中拜泰州刺史修築羅城增子城營州治世宗幸泰州以爲團練使軍吏耆艾詣闕請

   留恭帝詔襃之︹宋︺李處耘上黨人太祖時知揚州大兵之後境内凋弊處耘勤於綏撫奏

   減城中居民屋税民皆悦服建隆二年詔歸京師老幼遮道涕泣累日不得去張觀毘陵人太

   宗時知揚州有善政劉綜虞鄉人太宗時知建安軍先是天長軍及六合縣民輸賦非便綜奏

   請降天長軍為縣隸揚州以六合縣隸建安軍自是民力均濟王禹偁鉅野人太宗時知揚

   州每政暇遊覽名勝所至多有吟咏范仲淹吳人真宗時監泰州西溪鹽税謀於發運張綸

   修捍海堰又置閘以通漕滷地復為良田唐肅錢塘人真宗時徙泰州司理參軍有商人寓逆

   旅而同宿者殺人亡去商人夜聞人聲往視之血染商人衣為捕吏所執州趣獄具肅探知其冤持

   之後數日得殺人者賈宗天禧中為江淮發運使議開揚州古河繚城南接運渠毀龍舟新興

   茱萸三堰鑿近堰漕路以均水勢役旣成而水注新河與三堰平漕船無阻公私大便韓琦

   安陽人仁宗時知泰州後復以資政殿學士知揚州增學田請蠲無名之斂置常平倉米以備賑民

   肖像祀之尹洙河南人韓琦知泰州辟為通判州事杜衍山陰人仁宗時知揚州有司奏

   衍辨獄法當賞遷刑部章獻太后遣使安撫淮南使還未及他語問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狀對太后

   歎曰吾知之久矣王琪華陽人調江都主簿上時務十二事請建義倉置營田減度僧罷鬻

   爵禁錦綺珠貝行鄉飲藉田復制科興學校仁宗嘉之沈起鄞人監真州轉般倉聞父病委

   官歸侍以䘮免有司劾其擅去終䘮薦書應格當遷用帝謂輔臣曰觀過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

   以厚風教而勸天下之為人子者乃特遷之王珪華陽人仁宗時通判揚州吏民皆少珪有

   大校嫚不謹捽置之法王倫犯淮南珪議出郊掩擊之賊遁去孔道輔孔子四十五代孫郭

   皇后廢道輔率諌官伏閣請對出知泰州包拯合肥人以喪子乞便郡知揚州舊制訟訴不得

   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唐介江陵人仁宗時知揚州有善政胡宿

   晉陵人仁宗時為揚子尉縣大水𬒳溺宿率公私船活數千人孫構博平人擢知真州凶

   嵗得盜令名指黨伍悉寘諸法境内為清劉敞新喻人仁宗時知揚州揚之雷塘漢雷陂也舊

   為民田其後官取瀦水而不償以它田主皆失業然塘亦破決不可漕復用為田敞據塘舊劵悉以

   還民天長縣鞫王甲殺人旣具獄敞見而察其冤相傳以為神明余靖曲江人仁宗時監泰

   張綸汝陰人權知泰州築漕河隄二百里於高郵北修捍海堰復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

   之為立生祠文彥博介休人仁宗時知泰州有惠政歐陽修廬陵人仁宗時知揚

   州寛簡不擾蒞政再閲月官府閒於僧舍嘗曰吾寛不為苛急簡不為煩碎非廢事也富弼

   河南人英宗時判揚州吕公著壽州人元豐中為揚州安撫使性勤勵秉燭視牘尤詳於

   聽覽轉運使輦乳香萬觔配賣郡中悉停之庫不為強配民尤德之鮮于侁閬州人元豐二

   年命知揚州神宗曰廣陵重鎮久不得人今朕自選卿往宜善治之蘇軾自湖州赴獄道揚侁往見

   臺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往來書文宜焚之不然且𫉬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

    所願羅適寕海人元豐中知江都濬大石湖漑田千餘頃興復水利五十五處灌漑田桑

    甚衆民繪像祀之毛漸江山人元祐初知高郵軍留心水利郡有水門石䃮及運鹽河洩水

    涵管皆漸所建遂爲永利蘇軾眉山人元祐中知揚州舊發運司主東南漕法聽操者私載物

    貨征商不得留難故操舟者輒富厚所載率速達無虞後禁而不許多盜所載以濟饑寒公私皆病

    軾請復舊從之章縡吳人徽宗時提㸃淮南東路刑獄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兼提舉茶鹽事時方鑄崇寕

    大錢令下市區畫閉縡飭市易務致百貨以小錢收之且檄倉吏糴米以大錢予之盡十日止民心

    陳瓘鄞人徽宗時出知泰州石公弼新昌人徽宗時知揚州羣不逞爲俠於閭

    里自號亡命社公弼取其魁傑痛治社遂破散江賊巢藏菰蘆中白晝出剽吏畏不敢問公弼嚴賞

    罰督捕盡除之王漢之常山人徽宗時知真州時詔諸道經畫財用上諸朝漢之言所在無

    都籍是以不能周知而校其登耗以待用願令郡縣先置籍總之諸道則天下如指掌矣從之

   好問公著孫崇寕中為揚州儀曹時蔡卞為帥欲扳附善𩔖待好問特異好問以禮自持卞不

   吕頤浩齊州人高宗即位除知揚州劇賊張遇衆數萬屯金山縱兵焚掠頤浩單騎與

   韓世忠造其壘説以逆順遇等釋甲降薛慶建炎中守高郵尋遷承州天長保寕鎮撫使金

   人屯天長六合間慶率衆擊之得牛數百悉賤估分𢌿民之力田者金人㑹兵攻楚州慶迎敵轉戰

   十餘里倉皇墜馬為追騎所𫉬金人殺慶承州陷訃聞贈保寕軍承宣使張大經南城人紹

   興中知儀真時兩淮監司帥守多興事邀功大經獨以平易近民民咸德之洪興祖

   人紹興中知真州州當兵衝瘡痍未瘳興祖請復二年租自是流民復業墾闢荒田七萬餘畒

   元德清砦人紹興四年韓世忠趨揚州命元屯承州時城中兵不滿三千金萬户黒頭虎直造城

   下元匿其兵以微服岀偽若降者金人稍懈俄伏發擒黒頭虎未幾金兵四集元戰却之追北數十

   里金人赴水死者甚衆莫𪷟歸安人高宗時知揚州陛辭上以城圯命𪷟増築𪷟至州規度

   城闉分授諸將各刻姓名甃堞間懸重賞激勸閲數月告成陳俊卿興化人高宗時詔治

   淮東保砦屯田所過安輯流亡鄭興裔開封人孝宗時知揚州揚有重屯糧乏例糴他境興

   裔搜括滲漏以補之食遂足民舊皆茅舍易焚興裔貸之錢命易以瓦又奏免其償民甚德之修學

   宫立義冢定部轄民兵升差法郡大治洪适番陽人總領淮東軍馬錢糧孝宗即位海州解

   圍符離用兵饋餉繁夥适究心調度供億無闕晁公武鉅野人乾道中知揚州奏朝廷以㳂

   淮𮎰殘之久未行租税民復業與創户者雖阡陌相望然聞之官者十𦆵二三咸懼後來税重望詔

   兩淮更不加賦庶民知勸詔可陳敏石城人孝宗時為神勁軍統制兼知高郵軍事與金人戰

   射陽湖敗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復敗之升都統制仍知高郵板築高厚皆增舊制作石䃮十二所自

   是運河通泄無衝突患詔與楚州守臣左祐同城楚州北使過者觀其雉堞堅新號銀鑄城

   淙長興人孝宗時帥維揚時兩淮經踐蹂民多流亡淙極力招輯安堵如故勸民植桑柘開屯田

   上亦専以屬淙屢賜親札淙奉行益力陳損之建陽人紹熙中為淮東提舉淮田多沮洳

   損之築隄六百餘里捍之置石埭十二斗門八盪水河三十五涵管四十五得良田數百萬頃奏聞

   除直秘閣淮東轉運判官劉穎西安人光宗時淮東總領務場以額鈔抵賞陰耗餉計二十年

   無知此弊者穎究覈得之以所賣數論賞而總餉增羡趙彥倓宋宗室改揚州司户攝獄

   掾有告主藏吏盜錢餘千萬治之急吏泣請死彦倓察其情屏人問則諸吏共貸也乃許自首免罪

   一日而畢劉宰金壇人調真州司法詔仕者出身狀稱非偽學不讀周敦頤程頤等書才得考

   試宰喟然曰生平所學者何首可斷此狀不可得卒弗與崔與之廣州人權發遣揚州事主

   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濬濠廣十有二丈深二丈西城濠勢低因疏塘水以限戎馬揚州兵久不練分

   彊勇鎮淮兩軍月以三八日習馬射今所部兵皆倣行之浙東饑流民渡江開門撫納所活萬餘開

   月河置釣橋易夾土城以甓李道傳井研人慶元時知真州城圯弗治道傳甓之築兩石

   壩以䕶沿江居民益濬三濠又隄陳公塘有警則決之以為阻人心始固汪綱黟人慶元時知

   高郵軍先是興化田濱海范仲淹築堰以障舄鹵守毛澤民置石䃮涵管以疏運河水勢嵗久皆壞

   綱增修之畢再遇兗州人慶元時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揚州有北軍二千五百人再遇請

   分隸建康鎮江軍每隊不過數人使不得為變更造輕甲兠鍪馬甲車牌務便㨗不使重遲敢死一

   軍本烏合亡命再遇能駕馭得其用趙范蒲圻人嘉定中知揚州淮東安撫副使别籍民為半

   年兵春夏在田秋冬教閲官免建砦而私不廢農陳韡侯官人嘉定中為淮東制置司幹辦

   公事再如盱眙見劉琸調卞整張惠范成進夏全諸軍應援擣虚皆行韡之策遂有堂門之捷

   涉天台人提㸃淮東刑獄兼楚州節制本路京東忠義人兵涉亟遣傅翼諭石珪揚德廣等逆順

   禍福自以輕車抵山陽珪德廣等郊迎伏地請死誓以自新金人數十萬大入涉亟遣陳孝忠向滁

   州數日孝忠捷至珪屢破金人李全挾布薩萬忠以歸金不敢窺淮東者六七年遂收登萊濟沂等

   州自是恩博景德至邢洛十餘州相繼請降淮西大振 布薩萬忠舊作僕散萬忠今改正

   葵范弟紹定中提㸃淮東刑獄李全攻揚州葵親出搏戰與兄范同殺全詔授淮東制置使兼知

   揚州前後留揚八年墾田治兵邊備益謹飭高夢月理宗時為泰州教授李全寇泰州獨

   夢月不汚詔贈三官葉秀發金華人紹定間知高郵軍時三十六湖水高田下秀發建石埭

   以疏水勢蓄洩有方州人祀之樊良堤上王霆東陽人理宗時知高郵軍流民聚衆為盜霆剿

   其渠魁餘黨悉散時議出師和者甚衆霆謂莫(⿱艹石)先探敵情如不得已然後行之諸軍畢行惟高郵

   遲之境賴以安孫子秀餘姚人理宗時辟淮東總領所中酒庫檄督宜興縣圍田租既還白

   水災總領恚曰軍餉所關而敢若此獨不為身計乎子秀曰何敢為身計甘罪去耳力爭之遂免

   楊文仲彭山人理宗時通判揚州牙契舊額為錢四萬緡累增至十六萬開告訐以求羨文

   仲曰希賞以擾民吾不為也時有沙田使者欲舉行之文仲力爭事遂不行馮去非

   人淳祐中幹辦淮東轉運司李庭芝應山人開慶初朝議擇守揚者帝曰無如李庭芝乃

   奪情主管兩淮制置司事再破李璮兵璮降徙三城民於通泰之間庭芝初至揚時揚新遭火廬舍

   盡燬州賴鹽爲利而亭户多亡公私蕭然庭芝悉貸民負逋假錢使爲屋免其償凡一𡻕官民居皆

   具鑿河以省車運鹽利大興平山堂瞰揚城元兵至則搆望樓其上張車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築大

   城包之又大修學爲詩書俎豆興士行習射禮郡中有水旱即命發粟不足則以私財賑之民德之

   如父母德祐初蕪湖兵潰李虎張俊皆持書招降庭芝率所部守城誅戮虎等日調苗再成戰其南

   許文德戰其北姜才施忠戰其中宋亡謝太后及瀛國公爲詔諭降庭芝登城言曰奉詔守城未聞

   有詔諭降也阿珠使者持詔來招降庭芝斬之焚詔陴上𬒳執死之揚民皆泣下方信儒

   興化軍人理宗時遷淮東提刑知真州即北山水㙺築石隄袤二十里人莫知其所爲後金人薄儀

   徴守將決水㙺以退敵城乃𫉬全杜庶邵武人理宗時權知真州太修守禦具後授兩准制

  置使知揚州射陽湖饑民嘯聚庶曰吾赤子也遣將招諭得丁壯萬餘戮止首惡數人陳𫎇

  鄞人理宗時為淮東總管賈似道誣以貪汚貶建昌軍簿録其家惟有青氊耳趙淮葵從子李

  全之叛屢立戰功累官至淮東轉運使德祐中戍銀樹壩兵敗與其妾俱被執至瓜洲元帥使招李

  庭芝許諾至揚城下大呼曰李庭芝男子死耳毋降也元帥殺之其妾抱准骸骨赴江死苗再

  成德祐初知真州與文天祥謀以舟師擣鎮江事不果元兵來攻城䧟不屈死之趙孟錦

  宋宗室德祐初以軍功為將佐北兵攻真州每戰輒為士卒先北兵重艦駐江上孟錦乘大霧襲之

  俄霧解日高北兵見其兵少逐之登舟失足墮水身荷重甲溺焉宋應龍為泰州諮議官

  德祐二年兵至禆校開門迎降應龍與其妻自縊於圃中褚一正廬州人為提刑司諮議置

  司高郵德祐二年督戰高沙被創竟没於水孫虎臣德祐元年守泰州元兵至自殺

  大震為揚州都撥官元兵至揚子橋出戰死胡拱辰德祐中知興化縣有惠政元兵

   至自︹元︺郝彬信安人世祖初擢揚州路治中鄞縣賊顧閏聚衆海島侵揚州境彬討擒

   焦德裕雄州人至元十四年改淮東宣慰使淮西賊保司空山檄淮東四郡守為應元

   帥特爾格邏得其檄即械郡守使承反狀德裕言四人者方誓報効安有他覬奈何以疑似殺四守

   盡復其官謝仲温豐縣人至元二十二年為淮東宣慰使𡻕旱仲温導白水塘溉民田公私

   張孔孫隆安人至元中擢淮東道肅政廉訪司使因讞獄鹽場民尹執中兄弟誣㐲為

   強盜平反之高睿河西人世祖時除淮東道肅政亷訪使盜竊真州庫鈔三萬緡有司大索

   追逮平民數百人吏因為奸利睿躬自詳讞而得其情即縱遣之未幾果得真盜史弼

   人至元中為淮東宣慰使凡三官揚州有惠政民刻石頌之號三至碑詹士龍固始人至

   元中令興化修築捍海堰三百餘里數郡賴焉後隱興化葺草堂於德勝湖鄂勒哲巴

   圖其先彰德人至元十一年總管高郵軍達嚕噶齊以興學勤農為務四方則之郡有虎傷人手

   格殺吳師道蘭溪人至治中高郵縣丞明達文法吏不敢欺李齊廣平人元統間

   知高郵府有政聲至正中張士誠爲亂齊出守甓社湖已而有詔凡叛逆者赦之詔至高郵不得入

   賊紿曰李知府來乃受命行者強齊往至則下齊獄中官兵諜知之乃進攻城士誠呼齊使跪叱曰

   吾膝如鐵豈肯爲賊屈士誠怒搥碎其膝而咼之張禎汴人元統中除高郵縣尹門無私謁

   縣民張提領尚任俠武斷鄉曲一日至縣有所屬禎執之盡得其罪狀杖而徙之人以爲快守城千

   户狗兒妻崔氏爲其小婦所譖虐死其鬼憑七𡻕女詣縣訴禎備言死狀禎拘狗兒及小婦鞫之皆

   辜人以爲神明焉石普徐州人至正中張士誠據高郵普抵城遇賊與戰賊不能支遁入城

   普先士卒躡之縱火燒關門賊懼謀棄城走援軍忌普功按壁不進遂爲賊所蹂踐普奮擊直入賊

   壁陣中賊衆攢鎗刺死之盛昭歸德人淮南行省照磨張士誠叛詔使往高郵不得達而還謬

   稱賊已迎拜但乞名爵耳行省遣昭授士誠官士誠拒不聽拘諸舟中既而官軍逼高郵士誠授昭

   以兵使出拒官兵昭叱曰吾奉命招諭汝汝拘留詔使罪不容斬又欲吾從汝為賊耶大罵不絶口

   賊怒先剜其臂肉而後磔之趙槤穎川人至正中鎮真州會張士誠為亂招諭之士誠請降

   遂移鎮泰州士誠復反夜四鼔縱火登城槤力疾捫佩刀上馬與賊鬬市衢賊圍槤邀至其船槤詰

   之曰朝廷何負於汝乃既降復反耶即馳騎奮擊賊賊以槊撞槤墜地故舁登其舟槤瞋目大罵遂

   死之其僕楊兒以身蔽槤亦俱死及亂定民收殯於真州納蘇拉廸音大名人辟掾淮

   東宣慰使擊泰州真州賊屢有功張士誠復為亂以舟師會諸軍討之距三垜鎮賊衆猝至又麾兵

   挫其鋒賊繚船於背盡力來攻諸軍皆遁走遂與三子布勒圖哈魯丹西山驢皆死之贈淮西元帥

   府經︹明︺繆大亨定遠人元末張明鑑據揚州太祖命大亨亟攻降之以大亨緫制揚

   州大亨有治畧寛厚不⿰扌⿳丆⺝⿱冖友-- 擾而治軍嚴肅禁暴除殘民甚悦之崇剛揚州衛指揮燕兵至剛與

   廵按王彬協力固守守將王禮開門降剛與彬俱不屈死耿九疇盧氏人正統初為兩淮鹽

   運司同知務革宿弊條奏便宜五事著為令母䘮去官場民數千人詣闕乞留乃起為都轉運使節

   儉無他好焚香讀書亷聲益振婦孺皆知其名王思閔黄岡人正統中為泰州判官職專馬

   政善其職會同知缺民乞用思閔帝從之王恕三原人正統中知揚州府發粟賑饑不待奏報

   作資政書院大興文教天順四年以治行最超遷江西右布政使雍泰咸寕人成化中廵鹽

   兩淮䆴丁無妻者泰為婚配幾二千人劉廷瓚成化間知興化縣邑堰久廢𡻕苦旱潦瓚

   糾工築之踰月而竣民號曰劉堤陸愈平湖人成化中知江都縣鑿花園港蓄洩水利溉田

   無數増築邵伯湖隄蔣瑶歸安人正德時知揚州府武宗南廵瑶供御取具無所贈遺諸嬖幸

   皆怒江彬欲奪富民居為威武副將軍府瑶執不可彬閉瑶空舍挫辱之脅以帝所賜銅瓜不為懾

   府故有瓊花觀詔取瓊花瑶言自宋徽欽北狩此花已絶今無以獻又傳㫖徵異物瑶具對非揚產

   帝曰苧布亦非揚產耶瑶不得已獻五百疋駕旋瑶扈至寶應中官用鐵絚繫瑶數日始釋揚人無

   不感泣後建祠祀之吳悌金谿人嘉靖中視兩淮鹽政海溢没通泰民廬悌先發漕賑之而後

   晏鋭四川人嘉靖中高郵衛經厯倭寇至鋭率兵禦之所統皆新募兵猝與倭遇遂奔潰

   鋭䧟陣亡吳顯漳浦人萬厯中知高郵州修築老隄又濬越河慮河勢衝徙徧植楊柳于左右

   岸州人賴之王徵涇陽人天啟中揚州推官徽州横山獄興其富人多行賈於揚主者大肆

   羅織徵曰吾在必不使無辜受冤保全甚衆大吏建魏忠賢祠惟徵與監司三原來復不與時稱關

   西二姜埰萊陽人崇禎時知儀徵縣清介自持不畏強禦真邑故掣鹽地御史使之掣諸

   商或以羡例進輒斥去時軍需旁午埰獨留心撫字流寇至境捍禦有方卒不敢犯民皆安堵

   羽文南昌人知江都縣民間向苦追攝羽文刻木為胥令訟者抱而去鞫則抱之來向任追攝

   者日植立於門無所事一時有木化為人人化為木之謡史可法大興人福王立南京可法

   以兵部尚書請督師淮揚時高傑兵淫掠請以𤓰洲屯其衆 大兵下揚州可法自守舊城西門險

  要處城破自刎不死為我兵所執志不屈殺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正任民

  育濟寕人南渡後知揚州府為史可法所倚任大兵至佐城守及城破不屈見殺闔門俱赴井

  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同知遼東曲從直佐城守與其子俱死同時死者兩淮

  鹽運使臨海揚振熙同知鄞王纘爵江都知縣鄞周志畏新喻羅伏龍監餉知縣餘姚吳道正江都

  縣丞孝豐王志端並   賜諡節愍時從可法軍城破投井死者上海員外郎何剛石門庶吉士

  吳爾壎俱   賜諡忠節戰没者同知劉肇基   賜諡節愍副將馬應魁莊子固樓挺汪應

  龍李豫參將陶國祥許謹馮國用陳光玉李隆徐純仁遊擊李大忠孫開忠都司姚懷龍解學曾等

  賜諡烈愍

 ︹本朝︺王宇春奉天人順治五年知揚州府為政虛已和衷諮詢民閒疾苦勾稽㑹計皆手自

  考定不假掾吏趙汲錦州人順治八年知泰州下車卽首擒劇盜游三游四等一境肅然州被

  水災田禾盡没力請蠲恤牟文龍錦州人順治九年為儀徵令機警有幹才征戍往來多索

  牽挽夫役文龍應付有力民賴不憊請增士額得如大縣數王士禎新城人順治十七年

  任揚州推官公正嚴肅不畏强禦每遇疑獄據案立決文藻贍麗暇則筍輿雀舫與四方名彦高㑹

  蜀山虹橋之畔授𥳑賦詩傳為盛事陳洪諫德州人康熙七年知興化縣時河水為災力請

  蠲賦流民剽掠洪諫練鄉勇嚴保甲守禦有方又厚加撫循民賴以安張可立奉天人康

  熙十六年知興化縣開濬市河設立藥局水旱災傷必奔𥸤上臺得所請而後巳遷秩去邑人垂泣

  崔華平山人順治進士初令福建開化即捐建義學課文校藝士風丕振閩寇亂作防兵

  吳正通賊陷城露刄相逼華齎印從閒道岀檄召十六都義勇涕泣開諭立聚萬人躬冒矢石閲五

  日城得恢復未幾再陷遭掠尤𢡖民無叛志洎亂平流亡初集積逋尤多華繪圖上督臣請命盡蠲

  其賦擢揚州知府康熙二十三年   命九卿舉清廉各官華與范承勲張鵬翮陸隴其同在舉

  中卒官兩淮鹽運使熊開楚石首人康熙二十四年知江都縣徵輸立易知由單以杜胥吏

  包𭣄之弊邑遶大江蘆洲坍漲不常開楚履洲清丈賦均訟息𡻕祲力請賑卹為貧民贖還所鬻子

  女署高郵及儀徵篆皆著政績白雲上河内人其先山西汾陽人乾隆辛未武進士任揚州

  遊擊整肅營規嚴捕盜賊不遺餘力所屬驛堠墩堡悉令種栁夏藉遮蔭冬資樵採至今人享其利

  又設義塾令兵丁子弟讀書其中俾消桀驁之氣值飛蝗入境竟日立炎酷中率兵役併力撲滅並

  於冬日預揠遺蝻以免後患

 ︹人物︺︹漢︺劉瑜廣陵人少好經學尤善天文厯算之術延熹八年太尉楊秉舉賢良方正及到

  京師上書陳事特詔瑜問災咎之徵指事案經䜟以對執政者欲瑜依違其辭而更䇿以他事瑜復

  悉心以對八千餘言帝不能用拜議郎及帝崩大將軍竇武欲誅宦官引瑜為侍中武敗被殺宦官

  悉焚其所上書以為妖言子琬傳瑜學明占候舉方正不行︹三國︺︹吳︺張紘廣陵人為

   㑹稽東部都尉權初承統太夫人付屬以輔助之義紘輒拜牋答謝思惟補察每有異事密計及章

   表書記常令紘與張昭草制權呼張昭曰張公紘曰東部重之也吳普廣陵人從華佗學多

   所全濟佗語普曰人體欲其勞動但不當使極耳譬猶户樞不朽是也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

   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戯范慎廣陵人竭忠知己之君纒

   綿三益之友著書二十篇名曰矯非仕至太尉皇象江都人幼工書時有張子並陳梁甫能書

   象斟酌其閒甚得其妙人謂象章草入神八分隸入妙篆入能吕岱廣陵人拜交州牧屢著戰

   功時年巳八十體素精勤躬親王事張承與岱書曰文書鞅掌賓客終日罷不舍事勞不言倦又知

   上馬輒自超乘不由跨躡如此足下過廉頗也孫亮即位拜大司馬清身奉公所在可述︹晉︺劉

   頌廣陵人少能辨物理爲時人所稱文帝辟爲相⿰扌⿱彐𧰨 -- 掾累遷議郎守廷尉時尚書令史扈寅非罪

   下獄詔使考竟頌執據無罪寅遂得免時人以比張釋之轉任河内太守百姓歌其平惠元康初上

  疏論律令事為時論所美及趙王倫害張華頌哭之甚慟倫黨張林聞之大怒憚頌持正而不能害

  孫秀等推崇倫功宜加九錫頌獨曰非先王之制九錫請無所施頌為光祿大夫卒永康九年追封

  梁鄒縣侯頌弟彪參安東軍事伐吳𫉬張悌累官積弩將軍厯荆州刺史次弟仲厯滎陽太守

  淵廣陵人有風儀性閒爽少好遊俠不拘操行舉孝廉累官豫章太守加振威將軍領義軍都督

  以討賊有功賜爵秣陵侯王敦舉兵進驃騎將軍築壘於大桁之北尋王師敗績敦素忌(⿱艹石)思害之

  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賊平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曰𥳑 按(⿱艹石)思淵字華譚廣陵人好

  學不倦太康中舉秀才武帝親䇿之時九州秀才䇿無逮譚者尋為鄄城令薦廷掾張延又舉周訪

  為孝亷時以為知人遷廬江内史加綏遠將軍討平石冰之黨陸珪等又擊冰都督孟徐𫉬其驍卒

  以功封都亭侯元帝時為鎭東軍諮祭酒著書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牋進之太興初轉秘書監及王

  敦作逆譚疾甚不能入省坐免卒二子化茂化為征虜司馬討汲桑戰没茂嗣父爵戴邈

   好學尤精漢史為元帝征南軍司於時凡百草創學校未立邈疏奏納焉於是始修禮樂王敦作逆

   淵遇害邈坐免官敦誅後拜尚書僕射卒官諡曰穆高悝廣陵人少孤事母以孝聞年十三值

   𡻕饑悝菜蔬不饜每致肥甘於母撫幼弟以友愛稱厯顯位至光祿大夫高嵩悝子除太學博

   士初悝以納妾致頌被黜嵩乃自繫廷尉訟冤停喪不葬表疏數十上帝哀之特聽傳爵由此見稱

   為豫州都督陳刑政之要謝萬常呼嵩小字曰阿酃故有才具耶盛彦廣陵人母王氏疾失

   明彦不應辟召躬自侍養母疾久婢使數見捶撻婢忿恨伺彦暫行取蠐螬炙飴之毋食以為美藏

   以示彦彦見之抱母慟哭絶而復蘇母目豁然卽開從此遂愈韓績廣陵人其先避亂居於吳

   之嘉興績少好文學以潛退為操布衣蔬食不交當世東土並宗敬焉︹南北朝︺︹梁︺吕

   僧珍范陽人世居廣陵武帝命為中兵參軍委以心膂及兵起以僧珍為輔國將軍步兵校尉

   出入卧内宣通意㫖大軍次江寕東昏將李居士來戰大破之武帝受禪封平固縣侯尋拜南兗州

   刺史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爲業僧珍至乃向求州官僧珍曰汝等自有常分當速反蔥肆僧珍旣有

   大勲任總心膂性甚恭慎卒諡忠敬來嶷廣陵人幼有奇節兼資文武侯景陷臺城嶷說廣陵

   太守祖皓舉兵討景及皓敗并兄弟子姪遇害者十六人︹陳︺杜僧明廣陵臨澤人有膽氣

   善騎射從陳武帝累功封臨江縣侯領晉陵太守卒諡曰威︹周︺劉璠沛人徙居廣陵九𡻕

   孤居喪合禮少好讀書兼善文章爲上黄侯蕭煜所器重後隨煜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忽

   一日舉身楚痛尋而家信至云其母病卽號泣戒道絶而又蘇當身痛之辰卽母死之日居喪毁瘠

   服闋後一年猶杖而後起及煜終於毘陵故吏多分散璠獨奉喪還都墳成乃退︹隋︺來䕶

   兒江都人好立奇節賀若弼鎮廣陵令爲閒諜平陳有功進上開府從楊素擊高智慧於浙江追

   至泉州智慧遁走進大將軍屢有功大業十年師渡海至卑奢城高麗舉國來戰䕶𫤘大破之江

   都之難宇文化及忌而害之子整尤驍勇官武賁郎將討擊羣盜所向皆捷賊甚憚之化及反遇害

  ︹唐︺曹憲江都人仕隋為秘書學士於小學尤𮟏自漢杜林衞宏以後古文亡絶至憲復興煬

  帝令與諸儒譔桂苑珠叢又註廣雅貞觀中以宏文館學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散大夫太宗常遣使

  就問難字憲以梁昭明太子文選授諸生所撰音義為當時所重來濟䕶兒少子高宗時累

  遷中書令帝將以武氏為后濟疏諌后銜之尋坐褚遂良事貶庭州突厥入寇濟拒之不介胄而馳

  入没焉濟兄恒上元中為黄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俱以學行稱李邕江都人父善淹貫古

  今為文選注邕少知名以張廷珪薦拜左拾遺宋璟劾張昌宗武后不應邕為言即可璟奏鄭晉思

  以方技幸中宗邕力諫不納坐善張東之累貶富州司戸叅軍事韋氏平召拜左臺殿中侍御史後

  厯淄滑二州刺史上計京師邕重義愛士久斥外不與士大夫接旣入朝阡陌聚觀後生望風内謁

  門巷填溢以讒媢不得留出為北海太守為吉溫等所誣杖死於郡杜甫為作八哀詩讀者傷之

  李鄘邕從孫李懷光辟至幕府懷光反紿以兄病送母妻歸與高郢刺賊虛實白諸朝懷光覺

   嚴兵召二人問之鄘詞不撓懷光囚之河中平馬燧破械致禮張建封卒兵亂囚監軍鄘爲宣慰使

   持節直入其軍喻以禍福出監軍桎梏使復位衆不敢動憲宗時改戸部尚書以太子少傅致仕孫

   磎黄巢陷洛挾尚書八印走河陽留守劉允章爲賊脅就磎取印拒不與允章悟亦不臣賊乾寕元

   年進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李茂貞等所害磎自在臺省聚書至多手不釋卷時人號曰

   李書樓所撰文章及注解書傳之闕疑僅百餘卷經亂悉亡王起揚州人釋褐校書郎元和

   末累遷中書舎人數上疏諌穆宗游畋厯户部尚書判度支靈武邠寕多曠土奏爲營田以省餽輓

   武宗時四典貢舉所舉士皆知名者終山南東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起嗜學書經目不忘

   性孝友兄播喪哀戚加於人子龜性高𥳑仕至浙東觀察使王式起子以廕爲太子正字擢

   賢良方正科大中中爲晉州刺史河曲大歉式勞䘏之活數千人徙安南都䕶忠武戍卒夜圍城合

   譟式盡捕斬之咸通三年徐州銀刀軍亂式徙武寕節度使視事三日悉以計誅亂兵㑹詔降武寕

   為團練罷歸終左金吾大將軍王鐸式子㑹昌中禮部侍郎所取多才實士為世稱挹進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拜司徒後從入蜀加侍中時招討大計悉屬高駢鐸感慨王室毎入對必噫嗚流涕

   出為義成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移檄天下黄巢戰數蹙士氣皆起爭欲破賊宦者田令孜知賊必

   敗欲奪其功乃搆鐸於帝徙義昌節度使過魏為樂從訓所害天下痛之︹宋︺徐鉉廣陵人十

   𡻕能屬文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謂之韓徐仕南唐李煜為吏部尚書宋師圍金陵遣鉉求援兵煜欲

   止上江援兵鉉勸弗止以圖決戰後隨煜入覲太祖責之厲鉉曰臣為江南大臣國亡罪當死不當

   問其他太祖歎曰忠臣也命為太子率更令太平興國初直學士院從征太原軍中書詔填委援筆

   無滯辭理精當時論能之遷左常侍後被誣貶靜難行軍司馬卒鉉性𥳑淡寡欲精小學著文集二

   十卷新定説文質疑論弟鍇能自知書累官内史舍人李穆使江南見其兄弟文章歎曰二陸之流

   沈正海陵人端拱初其父為屯田院衙官毆平人死正卽褫衣就毆其屍廵警者捕送官

   獄具怡然就死陳知微高郵人咸平中進士知制誥淮南饑遣知微廵撫所至按視儲糧察

   諸官吏能否使還判吏部銓有集三十卷柳植真州人少貧自奮為學舉進士甲科累官吏部

   侍郎平居畏慎寡言笑所至官舍蔬果不輒採家無長物時稱其廉喬竦高郵人敎諭州里倡

   明孔孟之敎從遊者多以文行知名孫覺其最著也卒贈朝奉大夫胡瑗海陵人以經術敎授

   吳中景祐初范仲淹薦瑗白衣對崇政殿授秘書省校書郎敎授湖州科條纎悉備具慶厯中興太

   學下湖州取其法著為令皇祐中更鑄太常鐘磬遂典作樂事𡻕餘授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瑗居

   太學其徒益衆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後以太常博士致仕諸生與朝士祖餞東門外時以

   孫長卿揚州人以外祖朱巽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厯江東淮南河北轉運使時將弛茶

   禁而收其征召長卿議條所不便十五事神宗時轉兵部侍郎卒長卿性潔廉無文學而長於政事

   孫洙廣陵人未冠擢進士包拯等舉應制科進䇿五十篇指陳政體明白剴切韓琦讀之太息

   曰今之賈誼也知太常禮院治平中求言洙疏時弊要務十七事後多施行同知諌院凡有章奏輒

   焚其稿王安石主新法力求補外擢翰林學士洙博聞强識明練典故文詞典麗有西漢之風

   令廣陵人偉節高行特立於時王安石奇其才妻以夫人之女弟令詩學韓孟識度高遠

   及甫江都人博通經史厲志文行往湖從胡瑗學瑗妻以女弟慶厯中與兄希甫同登進士為

   懷仁尉筠州判官及知分寕霍邱壽春皆有政績遷秘書丞充楚王宫太學敎授律宗室以禮法神

   宗嘉吕溱揚州人進士第一直集賢院儂智高寇嶺南詔奏邸毋得輒報溱言一方有警

   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為翰林學士疏論宰相陳執中姦邪累官樞密直學

   士溱開敏善議論一時名輩皆推許然自貴重在杭州接賓客不過數語時目為七字舍人云

   孟陽其先成都人曾祖敬述知泰州遂家海陵英宗即位遷同知太常禮院數引對訪以時務

   神宗初拜天章閣待制孫覺高郵人從胡瑗學神宗時知諌院青苗法行覺條奏其妄哲宗

   即位遷右諌議大夫論宰相蔡確韓縝罷之仕終龍圖閣學士覺有德量所著文集奏議六十卷春

   秋傳十五卷弟覽神宗時爲司農主簿舒亶判寺欲引覽自助拒不答累拜戸部侍郎與蔡京論役

   法不合出知太原頻立邊功議論多觸執政屢遭絀削孫升高郵人第進士簽書泰州判官

   哲宗立爲御史朝廷更法度逐姦邪升多所建明時翰林承㫖鄧温伯爲臺臣所攻升與賈易論之

   尤力紹聖初以果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卒秦觀高郵人少豪雋慷慨溢於文詞見蘇軾於

   徐爲賦黄樓軾以爲有屈宋才軾勉以應舉爲親養始登第調臨海主簿蔡州敎授元祐初軾以賢

   良方正薦於朝除太學博士尋坐黨籍徽宗立復宣德郎有文集四十卷觀長於議論文麗而思深

   二弟覿覯子湛皆能文曹仁熙高郵人善畫水米芾畫史云高郵半壁水乃仁熙畫一筆

   長丈餘水勢分激如崩劃有聲張表臣詩曹生畫水信有神毫端風雨生淵沄波濤不合來翻屋鯨

   鰐何須欲噬人喬執中高郵人擢進士調須城主簿元祐初進中書舍人邢恕遇赦甄復執

   中言恕深結蔡確鼓唱扇摇今復其官懼疑中外紹聖初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執中寛厚有仁心

   屢典刑獄雪活以百數張汝明世爲廬陵人徙居真州兄侍御史汝賢元豐中以論尚書

   左丞王安禮與之俱罷汝明少嗜學刻意屬文入太學有聲登進士第厯杭州司理參軍母病疽刺

   血調藥傅之而愈大觀中擢御史劾政府市恩招權以蔡京爲首帝奬其介直京頗憚之後知岳州

   卒於官汝明學精研象數貫穿經史百家所著有易索書張子巵言大究經沈錫真州人徽

   宗初爲講議檢討蔡京方銓次元符上書人欲定罪錫曰恐非敦世厲俗之道尋以徽猷閣待制知

   應天府徙江寕張懷素誅朝廷疑其黨有脱者江淮閒往往以誣告興獄錫具疏於朝皆得釋後以

   通議大夫致仕卒呉敏真州人爲給事中徽宗將内禪定計東幸命尚書李棁先出守金陵

   敏詣都堂曰朝廷便爲棄京師計何理也此命果行雖死不奉詔税遂罷行皇太子除開封尹上去

   意益決敏因奏對遂薦李綱帝召綱議命敏草傳位太子詔欽宗旣立遷知樞密院拜少宰請罷元

   祐學術之禁開諌官言路以通下情又言王安石用材能急功利風俗以壞近年以來有御錢朝廷

   錢有司錢人材有親擢有大臣薦引不宜分别若此帝嘉納焉王居正揚州人少嗜學工文

   辭黄齊同知貢舉欲擢為首他考官持之置次選范宗尹薦於朝除太常博士帝方鄉規諫居正次

   前世聽納事為集諌十五卷以廣帝意除兵部侍郎尋知温州時秦檜專國忌之奪職奉祠檜死復

   故職居正學根据六經有詩書周禮辨學行於世李衡江都人登進士第授吳江主簿累官

   侍御史㑹外戚張説以節度使掌兵柄不當以母后肺腑為人擇官廷爭移時改除起居郎衡曰與

   其進而負於君孰若退而合於道章五上請老以秘閣修撰致仕後定居崑山聚書踰萬卷號曰樂

   牛大年揚州人慶元進士厯官將作監主簿入對言人主要以天命人心之所繫致念

   又言士氣久靡宜振起之後以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宫卒大年清操懍然所至以廉潔自將

   夏世賢高郵人七世同居度宗時詔署其門︹元︺李茂大名人徙家揚州父興夀卒奉

  母孟氏益謹母嘗病目失明茂禱於泰安山三年復明又願母夀每夕祝天乞損己年益母母孟氏

  年八十四殁茂居喪哀慟聞者傷之大德九年揚州再火延燒千餘家火及茂廬皆風返而滅

  勝榮高郵人母痢不能藥日嘗痢以求愈兄疾禮北辰乞減已年以延之並痊︹明︺顧成

  其先湘潭人徙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絶人善馬槊文其身以自呉太祖渡江來歸為帳前親兵從攻

  鎮江被執躍起斷縛仆持刀者脱歸導衆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數十戰皆有功燕王即位封鎮遠

  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鎮貴州臺羅苗作亂成討之威鎮百蠻蠻人為立生祠王鼎

  人洪武𥘉守太平陳友諒來犯力戰死之贈太原郡侯高穀興化人永樂進士選庶吉士累

  進謹身殿大學士英宗復位穀謝病英宗為榖長者賜勅奬諭榖美丰儀樂儉素位至台司敝廬瘠

  田而徐政儀徵人永樂閒都指揮同知從征交阯奪賊船於三帶江以濟大軍拔西都戰

  鹹子關皆有功陳季擴反盤灘地最要張輔遣政守之賊來攻與戰飛鎗貫脇猶督兵力戰竟敗賊

    賊退腹潰而死蔣貴江都人以燕山衞卒從燕王起 兵積功至昌國衛指揮同知正統初 阿勒

    坦寇甘涼命佩平虜將軍印討之疾馳至鄂囉納縱騎蹂擊大敗之轉戰百餘里西邊悉平封定西

    伯給世券宣德六年征𪋤川及馬鞍山象陣功皆第一進封定西侯八年復討平之時貴子雄乘敵

    敗深入敵扼其後自刎贈懷遠將軍貴起卒伍天性樸實忘己下人能與士卒同甘苦臨陣輒身先

    之故所向有功許貴江 都人永新伯成子襲職為羽林衞指 揮使守備大同西路英宗北狩邊

    城悉殘貴當敵衝激戰士 以忠義敵來擊敗 之尋以副總兵鎮守松潘未抵 鎮而山都掌蠻叛 貴抵

    其巢連破四十餘砦貴亦感嵐氣卒賜祭葬許宗道貴子正統末自以軍功為錦衣千戸

    貴殁嗣指揮使成化時累官都督同知宗道束髪從軍大小百十餘戰身被二十七創威名聞異域

    性沈毅守官廉待士有恩不屑干進曹義儀真人襲職為燕山左衛指揮僉事累功至都督僉

    事義數與烏梁海戰斬百餘人旣又岀廣寕敗寇禽百餘人英宗特封義豐潤伯卒贈侯諡壯武

  蔣琬貴義子嗣侯成化中帥京軍防秋大同宣府陳機宜十餘事皆報可佩將軍印出禦邊寇

  寇退班師加太保兼太子太傅卒諡敏毅子𥜥嗣官中外二十年家無餘貲再傳至孫傅以平海賊

  及慶遠猺功加太子太保儲巏泰州人九𡻕能屬文母疾刲股療之卒不起家貧力營墓域旦

  哭冢夜讀書不輟成化中鄉㑹試皆第一授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厯戸部左侍郎改吏部卒官巏淳

  行清修介然自守工詩文好推引知名士避遠非𩔖不惡而嚴嘉靖初賜諡文懿冒政

  人成化進士厯官右副都御史廵撫寕夏守官廉劉瑾覬賄不得遂假邊事逮之罰米至三千石瑾

  誅復職致仕卒顧溥成元孫年十三嗣侯宏治二年拜平蠻將軍鎮湖廣都勻蠻作亂溥討之

  斬首萬計加太子太保卒諡襄恪溥清慎守法卒之日囊無餘貲子仕隆嗣侯正德初岀爲漕運總

  兵鎮淮安十餘年以清白聞武宗南廵江彬横甚折辱諸大吏惟仕隆不爲屈嘉靖初加太子太傅

  掌中軍都督府事尋以病解營務卒子寰嗣侯厯僉中左二府事守備南京奉詔讞獄多所平反移

   鎮兩廣安南莫宏瀷當襲都統莫正中謀篡之寰送宏瀷還國安南遂定移鎮淮上有禦倭功加太

   子太保致仕卒贈太傅諡榮僖自溥至寰三世皆寛和廉靖内行飭謹曉文藝通賓客寰父子世為

   督漕善於其職寰無子從子承先嗣侯僉書前府事亦好文藏書萬卷傳子至孫肇跡京師陷為賊

   所殺福王立贈鎮國公楊果興化人宏治進士厯刑部員外郎讞獄原情比律不為世撓嘉

   靖時至南京户部侍郎果天性孝友以養母家食居半厯官兩京未嘗挈妻子常曰吾自視缺然惟

   不識劉瑾江彬諸人差可免愧耳朱應登寶應人才思泉湧落筆千言宏治中進士厯雲

   南提學副使遷參政中飛語罷歸子曰藩嘉靖進士知九江府能文章世其家著山帶閣集二十卷

   胡獻興化人宏治進士改庶吉士授御史踰月極論時政數事言内戚中官泄憤報怨謫藍山

   丞武宗即位擢廣西提學僉事遷福建提學副使未任卒葉相江都人宏治進士為給事中首

   劾劉瑾又上建儲及漕運犀藏等十餘疏言皆剴切擢貴州巡撫討平芒部亂賜鏹幣以刑部侍郎

  予告趙鶴江都人宏治進士知建昌府以忤劉瑾謫官終山東提學僉事生平嗜學不倦

  晚註諸經考論厯代史正其謬誤有書經㑹註維揚郡乘具區文集金華文統諸書王玉

  人自玉以上八世同居宏治中旌為義門徐蕃泰州人宏治進士授南京吏科給事中正德初

  奏畱劉健謝遷且劾中官高鳳被逮削籍後仕至工部侍郎景暘儀真人正德進士授編修

  時劉瑾陵轢朝士暘不為屈進司業與諸生講説不避寒暑典簿念暘貧給官廩私益其斛暘知歸

  所益米譲之曰奈何汚我乞便養改中允掌南京司業卒暘與鄉人蔣山卿趙鶴朱應登為詩古文

  稱江北四子撰前溪集王艮泰州人父竈丁役於官艮出代父役入定省惟謹謁王守仁從

  之學王氏弟子遍天下艮以布衣抗其閒聲名出諸弟子上四方延主講席其敎大行子襞制行嚴

  謹學者稱艮心齊先生襞東崖先生韓貞興化人業陶從學於王艮及艮之子襞有得遂以化

  俗為任隨機指道從之遊者數百人朱恕泰州人為樵夫日採薪養母每樵歸必造王艮講堂

   竊聽有監司知其賢召之不往以事役之短衣跣足入監司與成禮而去宗臣興化人嘉靖進

   士由刑部主事調考功謝病歸尋起判官進稽勲員外郎嚴嵩惡之岀為福建參議倭薄城與主者

   共擊退之遷提學副使卒官士民皆哭桑喬江都人嘉靖進士由主事改御史請蠲徭賦劾

   總兵官魯綱等失機逮治雷震謹身殿下詔求言喬偕同官陳三事末言嚴嵩及林庭㭿張瓚張雲

   負國恩下乖輿望尋廵按畿輔引疾嵩因搆其罪廷杖戍九江卒隆慶初贈光祿少卿所著有廬

   山記真詮詩文若干卷沈良才泰州人起家庶吉士厯兵部侍郎嚴嵩附批南京科道拾

   遺疏中落其職曾銑浙江黄巖籍江都人嘉靖進士知長樂縣厯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寇十萬

   餘騎入掠銑搗寇巢斬首百餘級寇始遁銑喜功名念寇居河套久為中國患上疏條八議又上方

   畧十八事欲為一勞永逸之䇿時嚴嵩極言套不可復㑹仇鸞嘗以驕恣為銑所劾疏誣銑掩敗不

   奏論斬隆慶初贈兵部尚書諡襄愍李春芳興化人嘉靖中進士第一除修撰厯禮部尚書

  時宗室蕃衍𡻕禄苦不繼春芳考故事上之諸吉凶大禮及嵗時給賜皆嚴為之制帝嘉之賜名宗

  藩條例尋兼武英殿大學士春芳恭慎不以勢臨人居政府持論平不事操切隆慶元年詔修鳳翔

  樓春芳曰上新卽位遽興土木可乎遂止後加少師改中極殿疏請歸養卒贈太師諡文定

  思誠萬厯進士授編修累官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忤魏忠賢為所搆矯㫖奪職中外冤之

  林春泰州人受業王艮聞良知之學意發則以朱墨筆識臧否自考動有繩檢尺寸不踰嘉靖

  中㑹試第一除戸部主事進又選郎中慎擇監司守令以端吏治著有東城文集陳輔堯

  江都人萬厯舉人厯官永平同知轉餉出關駐瀋天啟元年瀋陽破輔堯方奉命查馬左右以無

  守土責勸之去輔堯曰孰非封疆臣何去為望闕拜拔刀自刎贈按察司僉事諡忠烈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張 伯鯨江都人萬厯進士崇禎中為戸部主事督延寕二鎮

  軍儲備兵榆林屢著戰功厯任廵撫延綏插漢等部入犯雙山魚河二堡泊鯨督總兵王承恩等擊

  破之由戸部督餉侍郎調兵部以疾歸揚州城陷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

  劉永澄寶應人萬厯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講學東林以名節自期倪可大

  儀真人天啟中以貢授霍邱訓導崇禎末流寇圍城可大率民兵拒戰城陷被執罵賊遇害贈國子

  學錄妻戴氏與女皆自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王道隆江都人天啟中

  知濱州寇至城陷道隆身被數創不屈死家屬十餘人俱被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喬可聘寶應人天啟進士師事劉宗周黃道周而善倪元璐馬世奇陳龍正相與切磋

  問學由中書舍人改授御史廵按浙江風裁甚著後掌河南道事持論侃侃為羣小所憚姚思

  孝江都人崇禎進士官戸科給事中熹宗實録未成禮部尚書曽楚卿與筆削思孝疏言楚卿舊

  為要典總裁不宜用時議肆赦刑部尚書馮英以魏黨逆案入之思孝力駮其非遷兵科給事中極

  言張獻忠之詭降熊文燦之輕信果如其言韓如愈興化人崇禎進士厯兵科給事中劾

   都給事中曾應璘或謂散員不當劾都諌如愈正色曰都諌賢則敬之不賢則糾之敢恤僚誼而欺

   明主哉京師巡捕營恣橫列陳其狀弊少止後劾總兵劉澤清為所害古道行江都人任

   宿遷副總兵崇禎十四年與賊將袁時中戰於睢寕之雙溝殁於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楊廷璧江都人崇禎末為舒城敎諭張獻忠逼城廷璧分守西門拒戰三晝夜城

   陷被執罵賊死子濟之亦從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李信春芳曽孫崇禎

   中以貢知和平縣 大兵入廣信呼二子泓遠淑遠語之曰死自吾分汝等可速去二子跽泣曰大

   人死忠兒獨不能死孝乎城破信及二子皆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清春芳元孫崇禎進士厯刑科給事中熊文燦撫張獻忠清疏論其失䇿獻忠果叛㑹久旱奏請

   寛刑語侵執政貶外後召還吏科周延儒呉甡當國東林人多趨之清獨無所附麗上疏極論門戸

   之害切中時弊郝景春江都人舉於鄉崇禎中知房縣張獻忠反穀城約羅汝才同反景春

   子鳴鸞力敵萬夫與守備楊道選授兵登陴且守且戰閲五日賊多死指揮張三錫啟北門揖汝才

   入城陷景春不屈與鳴鸞俱被殺僕陳宜亦死之贈太僕寺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忠韓鼎新江都人崇禎中以明經授浙江某縣敎諭城破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賜諡節愍 梁 于涘江都人能文負大節崇禎中知萬安縣白之裔叛入城于

   涘正衣冠投水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王道淑儀真人崇禎中任廣

   東按察使經厯廣州破殉節死子棫瑞從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高孝纘

   江都諸生揚州城破書衣襟曰首陽志睢陽氣不二其心古今一致入學宫自經於先聖前又諸生

   王士秀設莊烈帝位泣拜與其弟同縊死指揮高二麟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

   王纘江都諸生弟績續城破兄弟並自縊死同時醫者陳天拔畫士陸喻武生戴之藩義兵張

   有德市民馮應昌舟子徐某皆自盡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宋祥遠江都生員

  乙酉城破偕妻縊死同邑生員韓默墜井死妻蕭氏子彦超皆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

  王元輔興化生員寓居永平崇禎三年 大兵破城元輔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入祀忠義祠鄭元勲江都人崇禎進士甲申聞變破產招義旅守土貽書當道謂宜建大

  帥統精鋭以守河北時高傑來鎮揚州掠城下元勲舊與相識單騎入傑營曉以大義傑為心折曰

  前事副將楊成為之出令退舍且誅楊成揚人誤傳楊成為揚城㑹元勲走城上將訟言於公府集

  議所揚人露刄圍之遂及於難督師史可法斬倡亂者三人首以祭元勲後三日而授兵部職方主

  事之報始至鄭為虹元勲弟崇禎進士知浦城縣擢御史巡仙霞關 大兵入閩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

 ︹本朝︺陳錡揚州人順治閒武進士任荆州副總兵領前鋒㑹𠞰山賊李來亨深入遇伏從騎皆

  没錡奮擊力竭自剄死事  聞賜葬廕一子千總 董 潾江都人恩貢以軍功知沙縣順

   治四年山賊羅某與妖僧米逢年爲亂攻圍厯三月多方拒却之已而縣丞黎某納賊潾被執罵賊

   甚厲賊叢射之割其首去子亦舒壻張思治死焉事   聞贈潾按察司僉事陳卓

   順治丁亥進士由刑部郎中提學四川時屬新定文學荒廢卓岀經籍令傳寫敎授文風日振擢

   陜西臨鞏副使道復官商分茶之法辨部民受逆回偽劄者再擢荆南參政道鄭爲旭

   順治辛卯拔貢授中書屢遷御史請選官加驗看視學遣詞臣分進士舉貢授例班選俱次第舉

   行從弟爲光順治巳亥進士選庶吉士改御史請剔揚州關鈔積弊清江都加派税粮節鳳米浮費

   皆如所請尋卒王相吕泰州人以舉人授睢寕敎諭順治九年海賊陷城被執不屈死事

     聞贈國子助敎劉欽鄰儀徵人順治辛丑進士知富川縣孫延齡叛城陷被執不屈守

   以兵欽鄰北向拜闕東向拜母遂自經死事   聞贈光禄少卿諡忠節陳嘉謨

   諸生順治初父宏道爲怨家所誣繫府獄獄卒絕其槖饘嘉謨乞一見不許知羣小計必殺之乃痛

  哭於城隍之神作血書懷之而出是夜蒼頭守舍候嘉謨不歸忽聞哭聲且叩門甚急起視無人心

  怪之及明有白運使得一函於關口啟視則嘉謨訟𡨚血書也運使大驚蒼頭亦來訴求其尸七日

  岀自鈔關河屹立風浪中髪俱上指遂岀宏道於獄收葬嘉謨抵誣告者罪吳嘉紀

  人安貧樂道嗜古工詩著有陋軒集吳綺江都人能詩尤工駢體順治中拔貢生授中書擢知

  湖州府罷歸為春江花月社所著有林蕙堂集宋金元詩永等書汪懋麟江都人康熙丁

  未進士授秘書院中書舍人朱方旦以邪術傾動一時懋麟著辨道論詆其妄以主事銜與修明史

  擢刑部主事罷歸社門著書有百尺梧桐閣集喬萊寶應人康熙進士授内閣中書舉博學鴻

  詞科試列一等授編修遷侍讀㑹御史奏濬海口瀉積水而河臣靳輔上言濬海口不便請於邵伯

  高郵閒置閘洩水復築長隄抵海口以束所洩之水使水勢高於海口則趨海自迅下廷臣議適萊

  入直   上問萊陳四不可行議遂寢所著易俟二十卷李柟興化人春芳來孫康熙癸

   丑進士選庶吉士累官左都御史疏論督撫覆奏不當詆言官請運江南近海糧儲以賑山東請遇

   水旱預蠲新租毋貸舊欠使胥吏不得以巳徵飽私槖掌憲五年持大體務平恕著有律令牋註大

   遠堂汪楫儀徵人康熙己未舉博學宏詞授檢討與修明史充冊封琉球正使累官福建

   布政使著有中山沿革志琉球奉使録悔齋詩聞正續集觀海集卜明元江都人為平越

   推官以𠞰土寇死崔思唯江都人官連州知州康熙九年明桂王由榔遣李定國寇兩廣

   攻連州思唯設城守十月馬寶王之邦力攻城守益固寶等遁去思唯旋以勞卒吳世杰

   高郵人康熙乙丑進士讀書期實用三逆亂後損鏹贖被掠婦女資送還里邑大水躬率民夫拯生

   瘞死療其病者郵苦役重有公正排年等名世𤇍陳於巡撫悉蠲除之著有甓湖草堂詩文行世

   王式丹寶應人康熙癸未進士第一人官修撰績學砥行老而始遇著有樓村集孫箴輿康

   熙壬辰進士知衛輝府有孟亭詩文集陳厚耀泰州人康熙進士以李光地薦改中書授

  編修晉司業轉左諭德以老乞致仕厚耀以天筭之法治春秋嘗補杜預長厯為春秋長厯十卷又

  撰春秋戰國異辭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遺一卷春秋世族譜一卷又著禮記分𩔖十七史正譌諸

  王懋竤寶應人康熙進士補安慶府學敎授少從叔父式丹學精研朱子之學身體力

  雍正元年以薦授編修歸里後杜門著書較定朱子年譜大㫖在辯為學次序以攻姚江之説又

  所著白田雜著八卷於朱子文集語𩔖考訂尤詳劉師恕寶應人康熙庚辰進士由檢討

  厯官吏部侍郎協理直隸總督永定河決不俟奏聞即飭司發帑賑濟督標兵餉例俟部撥師恕奏

  請將存司庫之項借給後遂定為成法繆沅泰州人曽祖嶔以布衣上疏𥸤免泰州浮糧萬

  五千餘石康熙己丑進士第三人雍正元年以給諌言事稱   㫖賜貂裘松花硯等物官至刑

  部侍王安國高郵人雍正甲辰進士第二人視學肇高設西齋延見諸生常曰人之欲

  竇在心苟無欲雖日啟門何患乾隆閒巡撫粤東高要有劫賊逸邏卒執疑似者塞責連繫纍纍安

   國識其冤悉縱之越日而真盜得察吏舉劾不苟每曰官數易則民不靜而吏滋姦且大吏平昔董

   戒何事也官至吏部尚書諡文肅夏之蓉高郵人兄之芳官御史巡察福建臺灣兼督學

   政刻海天玉尺編以示程式更奏立臺字號俾應試者得進取之路之蓉自幼從學乾隆丙辰考取

   博學鴻詞授檢討屢掌文衡請託苞苴不行風清𡚁絕所拔士皆端廉通博為時人所共知者弟廷

   芝亦同年成進士官翰林張和江都人乾隆十年武進士授藍翎侍衞洊升陜西河州鎮總兵

   官四十二年調雲南普洱鎮總兵因車里土司刁士苑報有猛勇頭人召齋與投誠安插之喇鮓占

   烘有仇糾集夷匪至境報復和聞信帶兵往援冒瘴染病身死事   聞賜卹如例   賜祭

   李道南江都人乾隆辛卯進士性耿介絶攀援尤究心於濂洛關閩之學為文力追先

   正不為風氣轉移家居授徒雖老生宿儒皆受業焉嘉慶十三年入祀鄉賢祠丁光國

   人湖南排補美巡檢乾隆六十年黔楚逆苗滋事光國擊賊陣亡事   聞賜卹廕雲騎尉










                            前提調官張日章恭纂輯

                            提調官賈克慎恭覆輯

                 林士鉁        校對官呉士楨恭  校

                           校對官賀式韓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