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66

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上一卷 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 下一卷▶

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


○載記類

五馬南浮,中原雲擾。偏方割據,各設史官。其事蹟亦不容泯滅,故阮孝緒作《七錄》,「偽史」立焉。《隋志》改稱「霸史」,《文獻通考》則兼用二名。然年祀綿邈,文籍散佚,當時僣撰,久已無存。存於今者,大抵後人追記而已。曰「霸」曰「偽」,皆非其實也。案《後漢書·班固傳》,稱撰平林、新市、公孫述事為《載記》。《史通》亦稱平林、下江諸人,《東觀》列為《載記》。又《晉書》附敘十六國,亦云《載記》。是實立乎中朝,以敍述列國之名。今採錄《吳越春秋》以下,述偏方僣亂遺跡者,准《東觀漢記》、《晉書》之例,總題曰《載記》,於義為允。惟《越史略》一書為其國所自作,僣號紀年,真為偽史。然外方私記,不過附存已聲罪示誅,足昭名分,固無庸為此數卷別區門目焉。


吳越春秋》·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编辑

漢趙煜撰。煜,山陰人,見《後漢書·儒林傳》。是書前有舊《序》,稱《隋唐經籍志》皆云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書。又云楊方撰《吳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吳越春秋傳》十卷。此二書,今人罕見,獨煜書行於世。《史記注》有徐廣所引《吳越春秋》語,而《索隱》以為今無此語。他如《文選注》引季劄見遺金事,《吳地記》載闔閭時夷亭事,及《水經注》嘗載越事數條,類皆援據《吳越春秋》。今煜本咸無其文云云。考證頗為詳悉,然不著名姓。《漢魏叢書》所載,合十卷為六卷,而削去此《序》並《注》,亦不題撰人,彌失其初。此本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後有題識云,前文林郎國子監書庫官徐天祐音注。然後知注中稱「徐天祐曰」者,即注者之自名,非援引他書之語。惟其後又列紹興路儒學學錄留堅,學正陳昺伯,教授梁相,正議大夫、紹興路總管提調學校官劉克昌四人,不知序出誰手耳。煜所述雖稍傷曼衍,而詞頗豐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時加於巳;范蠡占戊寅之日,時加日出,有螣蛇青龍之語;文種占陰畫六陽畫三,有玄武、天空、天關、天梁、天一、神光諸神名。皆非三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會。至於處女試劍,老人化猿,公孫聖三呼三應之類,尤近小說家言。然自是漢、晉間稗官雜記之體。徐天祐以為不類漢文,是以馬、班史法求之,非其倫也。天祐注於事蹟異同頗有考證,其中如季孫使越、子期私與吳為市之類,雖猶有未及詳辨者,而原書失實之處,能糾正者為多。其旁核眾說,不徇本書,猶有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之遺意焉。


越絕書》·十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编辑

不著撰人名氏。書中《吳地傳》稱勾踐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則後漢初人也。書末《敘外傳記》以廋詞隱其姓名。其云以去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也。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也。禹來東征,死葬其疆,是會稽人也。又云文詞屬定,自於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是吳字也。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是平字也。然則此書為會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也。王充《論衡·按書篇》曰:東番鄒伯奇,臨淮袁太伯、袁文衡,會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位雖不至公卿,誠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觀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童句》(案童疑作章),文術之《箴銘》,君高之《越紐錄》,長生之《洞曆》,劉子政、揚子雲不能過也。所謂吳君高殆即平字,所謂《越紐錄》殆即此書歟?楊慎《丹鉛錄》、胡侍《珍珠船》、田藝衡《留青日劄》皆有是說。核其文義,一一吻合。《隋唐志》皆云子貢作,非其實矣。其文縱橫曼衍,與《吳越春秋》相類,而博麗奧衍則過之。中如《計倪內經》軍氣之類,多雜術數家言。皆漢人專門之學,非後來所能依託也。此本與《吳越春秋》皆大德丙午紹興路所刊。卷末一跋,諸本所無。惟申明復仇之義,不著姓名。詳其詞意,或南宋人所題耶?鄭明選《秕言》引《文選·七命》注引《越絕書》:大翼一艘十丈,中翼九丈六尺,小翼九丈。又稱王鏊《震澤長語》引《越絕書》,風起震方云云。謂今本皆無此語,疑更有全書,惜未之見。案《崇文總目》稱《越絕書》舊有內記八、外傳十七。今文題闕舛,裁二十篇。是此書在北宋之初已佚五篇。選注所引蓋佚篇之文,王鏊所稱亦他書所引佚篇之文。以為此本之外更有全書,則明選誤矣。別有《續越絕書》二卷,上卷曰《內傳本事》、《吳內傳》、《德序記》、《子遊內經外傳》、《越絕後語》、《西施鄭旦外傳》;下卷曰《越外傳》、《雜事別傳》、《變越上別傳》、《變越下經》、《內雅琴考序傳後記》。朱彝尊《經義考》謂為錢《甹只》偽撰,詭云得之石匣中。《甹只》與彝尊友善,所言當實。今未見傳本,其偽妄亦不待辨。以其續此書而作,又即托於撰此書之人,恐其幸而或傳,久且亂真。又恐其或不能傳,而好異者耳聞其說,且疑此書之真有續編,故附訂其偽於此,釋來者之惑焉。


華陽國志》·十二卷、《附錄》·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编辑

晉常璩撰。璩字道將,江原人。李勢時官至散騎常侍。《晉書》載勸勢降桓溫者即璩,蓋亦譙周之流也。《隋書·經籍志》霸史類中,載璩撰《漢之書》十卷,《華陽國志》十二卷。《漢之書》,《唐志》尚著錄,今已久佚。惟《華陽國志》存,卷數與《隋志》、《舊唐志》相合。《新唐志》作十三卷,疑傳寫誤也。其書所述,始於開闢,終於永和三年。首為《巴志》,次《漢中志》,次《蜀志》,次《南中志》,次《公孫劉二牧志》,次《劉先主志》,次《劉後主志》,次《大同志》。大同者,紀漢、晉平蜀之後事也。次李特、雄、期、壽、勢《志》。次《先賢士女總贊論》,次《後賢志》,次《序志》,次《三州士女目錄》。宋元豐中,呂大防嘗刻於成都,大防自為之序。又有嘉泰甲子李𡉙序,稱呂刻刓闕,觀者莫曉,所謂嘗博訪善本以證其誤,而莫之或得。因摭《兩漢史》、陳壽《蜀書》、《益部耆舊傳》,互相參訂,以決所疑。

凡一事而前後失序、本末舛迕者,則考正之;一意而詞旨重復、句讀錯雜者,則刊而去之。又第九卷末有附記,稱「李勢志傳寫脫漏」,續成以補其闕。則是書又於殘闕之餘,李為之補綴竄易,非盡璩之舊矣。刻本世亦不傳,今所傳者惟影寫本。又有何鏜《漢魏叢書》,吳琯《古今逸史》及明何宇度所刊三本。何、吳二家之本,多張佳允所補江原常氏《士女志》一卷,而佚去《蜀中士女》以下至《犍為士女》共二卷。蓋本第十卷分上中下,鏜等僅刻其下卷也。又惟《後賢志》中二十人有贊,其餘並闕。本則蜀郡、廣漢、犍為、漢中、梓潼女士一百九十四人各有贊。宇度本亦同。蓋明人刻書,好以意為刊削。新本既行,舊本漸泯,原書遂不可覿。宇度之本從本錄出,此二卷偶存,亦天幸也。惟本以序志置於末,而宇度本升於簡端。考序,稱首述巴中南中之風土;次列公孫述、劉二牧、蜀二主之興廢,及晉太康之混一,以迄於特、雄、壽、勢之僣竊;以西漢以來先後賢人,梁、益、寧三州士女總贊,序志終焉。則序志本在後,宇度不知古例,始誤移之。又《總贊》相續成文,序亦與序志並稱,互別為一篇,而本亦割冠各傳之首,殊不可解。殆如毛公之移《詩序》、李鼎祚之分《序卦傳》乎,今姑從本錄之,而附著其改竄之非如右。其張佳允所續常氏士女十九人,亦並從何鏜、吳琯二本錄入,以補璩之遺焉。


鄴中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编辑

謹案:《鄴中記》舊有二本,其一本二卷,見《隋書·經籍志》,稱晉國子助教陸翽撰。其一本一卷,見陳振孫《書錄解題》,稱不知撰人名氏。又稱《唐志》有《鄴都故事》二卷,肅、代時馬溫撰,今書多引之。是以為肅、代後人作矣。今考是書所記,有北齊高歡、高洋二事,上距東晉之末已一百三四十年。又寒食一條,引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時代尤不相蒙。陳氏不以為翽書,似乎可據。然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作於太宗貞觀時,徐堅《初學記》作於玄宗開元時,所引翽書皆一一與今本合。又《鄴都故事》,《唐志》雖稱肅、代時人,而《史通·書志篇》曰:遠則漢有《三輔典》,近則隋有《東都記》,南則有宋《南徐州記》、《晉宮闕名》,北則有《洛陽伽藍記》、《鄴都故事》。則《鄴都故事》在劉知幾之前,《唐志》所言,亦不足為證。以理推之,殆翽書二卷惟記石虎之事,後人稍摭《鄴都故事》以補之,並為一卷。猶之《神農本草》郡列秦名,漢氏《黃圖》裏標唐號,輾轉附益,漸失本真。而要其實則一書。觀高歡、高洋二條,與全書不類,而與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引《鄴都故事》文體相同,則此二條為後人摭入翽書明矣。不得以小小舛異,盡舉而歸之唐以後也。原書久佚。陶宗儀《說郛》所載,寥寥數頁,亦非完本。今以散見《永樂大典》者蒐羅薈稡,以諸書互證,刪除重復,共得七十二條。排比成編,仍為一卷。以石虎諸事為翽本書,其續入諸條亦唐以前人所紀,棄之可惜,則殿居卷末,別以附錄名焉。是書雖篇帙無多,而敍述典核,頗資考證。如王維《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朝罷須裁五色詔」句,李頎鄭《櫻桃歌》,「官軍女騎一千匹」及「百尺金梯倚銀漢」句,不得此書,皆無從而訓詁也。六朝舊籍,世遠逾稀,斷璧殘璣,彌足為寶。佚而復存,是亦罕覯之秘笈矣。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编辑

舊本題魏崔鴻撰,實則明嘉興屠喬孫、項琳之偽本也。鴻作《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卷,見《魏書》本傳。《隋志》、《唐志》皆著錄,宋初李昉等作《太平御覽》猶引之。《崇文總目》始佚其名,晁、陳諸家書目亦皆不載,是亡於北宋也。萬曆以後,此本忽出,莫知其所自來。證以《藝文類聚》諸書所引,一一相同,遂行於世。論者或疑鴻身仕北朝,而仍用晉宋年號。今考劉知幾《史通·探賾篇》曰:「鴻書之紀綱,皆以晉為主,亦猶班《書》之載吳項,必系漢年,陳《志》之述孫劉,皆宗魏世。」喬孫等正巧附斯義以售其欺,所摘者未中其疾。惟《魏書》載鴻子子元奏稱刊著越、燕、秦、夏、梁、蜀遺載,為之贊序。而此本無贊序。《史通·表曆篇》稱,晉氏播遷,南據揚、越;魏宗勃起,北雄、燕、代。其間諸偽十有六家,不附正朔,自相君長,崔鴻著表,頗有甄明。而此本無表,是則檢閱偶疏,失於彌縫耳。然其文皆聯綴古書,非由杜撰。考十六國之事者,固宜以是編為總匯焉。


別本十六國春秋》·十六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编辑

舊本亦題魏崔鴻撰,載何鏜《漢魏叢書》中。其出在屠喬孫本之前,而亦莫詳其所自。十六國各為一錄,惟列僣偽之主五十八人。其諸臣皆不為立傳,全為載記之體,其非一百二卷之舊,已不待言。證以《晉書·載記》,大致互相出入。而不以晉宋紀年,與《史通》所說迥異。豈好事者摭類書之語,以《晉書·載記》排比之,成此偽本耶?然考《崇文總目》有《十六國春秋略》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司馬光《通鑒考異》所引諸書,亦有《十六國春秋抄》之名。則或屬後人節錄鴻書,亦未可定也。屠氏所刻百卷之本,既為依託,此本亦疑以傳疑,未能遽廢,姑並存之,以備參考焉。


蠻書》·十卷永樂大典本 编辑

唐樊綽撰。《新唐書·藝文志》著於錄,《宋史·藝文志》則有綽所撰《雲南志》十卷,而不稱《蠻書》,《永樂大典》又題作《雲南史記》,名目錯異。今考司馬光《通鑒考異》、程大昌《禹貢圖》、蔡沈《書集傳》所引《蠻書》之文,並與是編相同,則《新唐書志》為可信。惟《志》稱綽為嶺南西道節度使,蔡襲從事,而《通鑒》載襲實官安南經略使,與綽所紀較合,則《新書》失考也。綽成此書在懿宗咸通初,書中多自稱臣。又稱錄六詔始末,纂成十卷,於安南郡州江口附張守忠進獻。蓋當時嘗以奏禦者。交州境接南詔,綽為幕僚,親見蠻事,故於六詔種族、風俗、山川、道里及前後措置始末,撰次極詳,實輿志中最古之本。宋祁作《新史·南蠻傳》、司馬光《通鑒》載南詔事,多採用之。程大昌等復引所述蘭滄江以證華陽黑水之說,蓋宋時甚重其書。而自明以來,流傳遂絕。雖博雅如楊慎,亦稱綽所撰為有錄無書,則其亡佚固已久矣。今此本因錄入《永樂大典》,僅存文字,已多斷爛,不盡可讀,又世無別本可校。考洪武中,程本立作《雲南西行記》,稱麗江通守張翥出示樊綽《雲南志》,字多謬誤,則當時已然。謹以諸書參考旁證,正其訛脫,而姑闕不可通者。各加案語於下方,厘為十卷。仍依《新唐書志》題曰《蠻書》,從其朔也。


釣磯立談》·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编辑

是書世有二本。此本為葉林宗從錢曾家宋刻抄出,後題「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云:「叟,山東一無聞人也。清泰年中,隨先校書避地江表,始營釣磯於江渚。割江之後,先校書不祿,叟嗣守敝廬,不復以進取為念。王師吊伐,時移事往,將就蕪沒。隨意所向,跡之於紙,得二百二十許條,題之曰《釣磯立談》」云云。別一本為曹寅所刊,卷首佚其自序。又卷首有「楊氏奄有江淮」、「趙王李德誠」二條,其餘亦多異同,而題曰史虛白撰,蓋據《宋史·藝文志》之文。考馬令《南唐書》,虛白,山東人。中原多事,同韓熙載渡淮,以詩酒自娛,不言其有所著述。觀書中「山東有隱君子者」一條,稱與熙載同時渡淮,以書幹烈祖,擢為校書郎,非其所願,遂卒不仕。又「唐祚中興」一條云,有隱君子作《割江賦》以諷,又有《隱士詩》云:「風雨揭卻屋,渾家醉不知」云云,與《虛白傳》悉合,則隱君子當即虛白。序中兩稱先校書,則作書者當為虛白之子。《宋志》荒謬,不足為據。曹氏新本竟題虛白者,殊未考也。又南宋費樞亦嘗撰《釣磯立談》,今尚載陶宗儀《說郛》中,其文與此迥別,則又名同而實異者矣。其書雜錄南唐事蹟,附以論斷。其中徐鉉一條,稱鉉方奉詔與湯悅書江南事,慮鉉與潘佑不協,或誣以他詞。則亦雜史中之不失是非者也。


江南野史》·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编辑

宋龍袞撰。袞爵裏未詳。其書皆記南唐事,用紀傳之體,而不立紀傳之名,如陳壽之志吳蜀。第一卷為先主昪,第二卷為嗣主璟,第三卷為後主煜,而附以宜春王從謙及小周後,第四卷以下載宋齊邱以下僅三十人,陳陶、孟賓于諸人有傳,而查文徽、韓熙載諸人,乃悉不載。考鄭樵《通志·略》,載此書原二十卷,此本闕十卷。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凡八十四傳,而此本闕五十傳。殆輾轉傳寫,佚脫其半。錢曾《讀書敏求記》亦作十卷,則明以來已無完本,不自今始也。曾稱其行文贍雅,今觀諸傳,皆敘次冗雜,頗乖史體。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無名氏江南餘載序,排詆此書頗甚,是當時已譏其疏。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摘其敘江為世系與史不符,又摘其記伶人李家明《苑中詠牛》及《皖公山》兩詩,與楊億《談苑》所記王感化對嗣主李璟事,姓名時代互異。又摘其記「家明對嗣主雨懼抽稅事」,與南唐近事以為申漸高者,亦復牴牾。王楙《野客叢書》摘其記陳陶仙去,而曹松、方幹皆有哭陶詩。是傳聞異詞,亦所不免。然其中如孫晟、林文肇諸傳與五代史頗有異同,可資考證,馬、陸二書亦多采之。流傳既久,固亦未可廢焉。


江南別錄》·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编辑

宋陳彭年撰。彭年字永年,撫州南城人。太平興國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參知政事,諡曰文。事蹟具《宋史》本傳。此書所紀為南唐義祖、烈祖、元宗、後主四代事實。時湯悅、徐鉉等奉詔撰《江南錄》,彭年是編,蓋私相纂述,以補所未備,故以《別錄》為名。《宋史·藝文志》、晁公武《讀書志》俱作四卷,當以一代為一卷。此本一卷,疑後人所合併也。其書頗好語怪,如徐知誨妻呂氏為祟、陳仁杲神助戰、趙希操聞鬼語諸條,皆體近稗官。又玄宗初名景通,即位後改名璟,既稱臣於周,避周諱,又改名景。此書乃謂初名景,與史不合。又烈祖遷吳讓皇於潤州,一年而殂,又一年始遷其族於泰州。而此書並敘於烈祖受禪之初,端緒亦未分明。然其他可取者多,蓋彭年年十三即著《皇綱論》萬餘言,為江左名輩所賞,李後主嘗召入宮中,令與其子仲宣遊處,故於李氏有國時事見聞最詳。又《冊府元龜》亦彭年所預輯,其僣偽部中「李昪」一條,稱昪自云永王璘之裔,未免附會。此書但言唐之宗室,亦深得傳疑之義。以《資治通鑒》相參校,其為司馬光所採用者甚夥,固異乎傳聞影響之說也。


江表志》·三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编辑

宋鄭文寶撰。文寶字仲賢,寧化人。南唐鎮海節度使彥華之子,初仕為校書郎,入宋舉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曆官至陝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東都事略》載入《文藝傳》中。始,徐鉉、湯悅奉詔集李氏事,作《江南錄》,多所遺落。文寶因為此編,上卷紀烈祖事,中卷紀元宗事,下卷紀後主事,不編年月。於諸王大臣並標其名,亦無事實,記載甚簡。又獨全錄《韓熙載歸國狀》、《張佖諫疏》各一首,去取亦頗不可解。然文寶為南唐舊臣,《硯北雜志》載其歸宋後,常披蓑荷笠,作漁者以見李煜,深加寬譬,煜甚忠之。《鐵圍山叢談》又載其初受業於徐鉉,及為陝西轉運使,時鉉方謫居,仍叩謁,執弟子禮,鉉亦坐受其拜。蓋惓惓篤故舊之誼者。故其紀後主亡國,亦只以果於自信,越人始謀為言。與徐鉉墓碑相類,其意尚有足取。其記李煜時貢獻賦斂一條,王鞏《隨手雜錄》全取之。且注其下曰:「《江表志》,鄭文寶撰。」則亦頗重其書。又如《江南江北舊家鄉》一詩,文寶以為吳讓皇楊溥所作,而馬令《南唐書》則直以為後主作。然文寶親事後主,所聞當得其真,是亦可以訂馬書之誤也。晁氏《讀書志》稱文寶有序,題庚戌,乃大中祥符三年,此本無之。今從《學海類編》補錄成完帙焉。


江南餘載》·二卷永樂大典本 编辑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載之《霸史類》中,亦不云誰作。馬端臨《文獻通考》、戚光《南唐書音釋》並作《江南館載》,字之訛也。陳氏《書錄解題》載是書原序,略曰:「徐鉉始奉詔為《江南錄》,其後王舉、路振、陳彭年、楊億皆有書。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稱,而龍袞為尤甚。熙甯八年,得鄭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蹟有六家所遺或小異者,刪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類相從」云云。振孫謂鄭君者,莫知何人。考鄭文寶有《南唐近事》二卷,作於太平興國二年丁丑。又《江表志》三卷,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家之內,則所稱得於楚州者,當即文寶之書。檢此書所錄雜事,亦與文寶《江表志》所載互相出入,然則所謂刪落是正者,實據《江表志》為稿本矣。今世所行《江表志》,名為三卷,實止二十四頁。蓋殘闕掇拾,已非完書。此書所謂一百九十五段者,今雖不可全見,而《永樂大典》內所引尚夥,多有《江表志》所不載者。則《江表志》雖存而實佚,此書雖佚尚有大半之存也。《宋志》載此書二卷,《書錄解題》及諸家書目並同。今采輯其文,仍為二卷,以補《江表志》之闕焉。


三楚新錄》·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编辑

宋周羽翀撰。羽翀裏貫未詳。自署稱儒林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前桂州修仁令,蓋宋初人也。其稱三楚者,以長沙馬殷、武陵周行逢、江陵高季興皆據楚地稱王,故論次其興廢本末,以一國為一卷。其中與史牴牾不合者甚多,如馬殷本為武安節度使劉建鋒先鋒指揮使,佐之奪湖南,及建鋒為陳瞻所殺,軍中迎殷為留後,亦未嘗為邵州刺史。今羽翀乃稱殷隨渠帥何氏南侵,何命為邵州刺史,何氏卒,眾軍迎殷為主。其說皆鑿空無據。又謂馬希範入覲,桑維翰旅遊楚泗,求貨不得,拂衣而去。及希範立,維翰已為宰相,奏削去其半仗云云。今考希範嗣立在唐明宗長興三年,時晉未立國,安得有維翰為宰相之事?亦為誣罔。又如王逵為潘叔嗣所襲,與戰敗沒,而羽翀以為敗於南越,僅以身免,竟死於路。與諸書所紀,並有異同。蓋羽翀未睹國史,僅據故老所傳述纂錄成書,故不能盡歸精審。然其所聞軼事,為史所不載者,亦多可采。稗官野記,古所不廢,固不妨錄存其書,備讀五代史者參考焉。


錦裏耆舊傳》·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编辑

一名《成都理亂記》,宋句延慶撰。延慶字昌裔,自稱前榮州應靈縣令,並見於書中,惟不著其裏貫。其書乃紀王氏、孟氏據蜀時事。《宋史·藝文志》作八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謂開寶三年,秘書丞劉蔚知榮州,得此《傳》,請延慶修之。起咸通九載,迄乾德乙丑。案今本止四卷,起僖宗中和五年,無懿宗咸通間事。振孫又稱,自平蜀後迄祥符己酉,朝廷命令,政事因革,以至李順等作亂之跡,皆略載之,張約為之序。延慶在開寶時,去祥符尚遠,似不能續記至是,而平蜀後事及張約序,此本亦無之。疑振孫所見即《宋志》八卷之本,出於後人所增益。此本四卷,或猶延慶之舊也。書雖以《耆舊傳》為名,而不以人系事,其體實近編年。所錄兩蜀興廢之跡,亦頗簡略。惟於詔敕、章表、書檄之文,載之獨詳。中間如前蜀咸康元年,唐兵至成都,王宗弼劫遷王衍於西宮,《通鑒》在十一月甲辰,而此書作乙巳。又宋太祖賜後蜀主孟昶詔一首,其文多與《宋史》不同。如此之類,亦皆可以備參考也。陳振孫稱為平陽句延慶,案書中於後蜀主多所稱美,疑出蜀人之詞。孟昶時有校書郎華陽句中正者,後入宋為屯田郎中。延慶疑即其族,則平陽或華陽之誤歟?


五國故事》·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编辑

不著撰人名氏。「南漢」條下稱劉晟本二名,上一字犯宣祖諱,去之,則北宋人。又「南唐」條下稱嘗以其事質於江南一朝士,則猶在宋初,得見李氏舊臣也。中於南漢稱彭城氏,於留從效姓稱婁。錢塘厲鶚跋,以為吳越國人入宋所作,避武肅王諱。然閩王「延翰」條下,稱其妻為博陵氏,則又何為而諱崔乎?年代綿邈,蓋不可考矣。其書紀吳楊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漢劉氏、閩王氏之事,稱曰五國。然以其地而論,當為四國。若以其人而論,當為六國。未審其楊、李並為一,抑孟、王並為一也。鄭樵《通志略》列之《霸史類》中,實則小說之體,記錄頗為繁碎。中如徐知誥斥進黃袍諸事,為史所不載。又李煜為李璟第六子,而此云璟之次子,與史亦小有異同。然考古在於博徵,固未可以瑣雜廢也。前有萬曆中太常寺少卿餘寅題詞,譏其四國俱加偽字,於蜀獨否。今考書中明書偽蜀王建,又書孟知祥以長興五年遂僣大號,何嘗不著其偽。卷首總綱既以前蜀、後蜀為分,再加偽字,則或曰前偽蜀、後偽蜀,或曰偽前蜀、偽後蜀,詞句皆嫌於贅,是以省之。《公羊傳》所謂避不成文是也。謂不偽蜀,殊失其旨。至「南漢」條下稱偽漢先主名岩,後名俊,又名,之字曰儼,本無此字,欲自大,乃以龍天合成其字。以其不典,故不書之。寅援《唐史》書武后名曌以駁之,則其說當矣。


蜀檮杌》·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编辑

一名《外史檮杌》。宋張唐英撰。唐英字次功,自號黃松子,蜀州新津人。丞相商英之兄。熙寧中官至殿中侍御史,事蹟附載《宋史·張商英傳》。其書本《前蜀開國記》、《後蜀實錄》,仿荀悅《漢紀》體,編年排次。於王建、孟知祥據蜀事蹟,頗為詳備。歐陽修《二蜀世家》刪削太略,得此可補其所遺。今世官署戒石所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四語,自宋代以黃庭堅書頒行州縣者,實摘錄孟昶廣政四年所制官箴中語。其文全載於此書,凡此之類皆足以資考證。唐英嘗撰《嘉祐名臣傳》及此書,今《名臣傳》已佚,惟此書存。然考樓鑰《攻媿集》引《外史檮杌》,王建四年書張琳始末,有大順初憘實為黔南節度使,辟為判官一條。今本無之,則亦非完帙矣。


南唐書》·三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编辑

宋馬令撰。令,宜興人。陳振孫《書錄解題》載令自序,稱「其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纘先志而成之,實崇寧乙酉」云云,則令乃北宋末人。此本不載令自序,蓋偶佚也。元趙世延所作陸游《重修南唐書序》,稱馬元康、胡恢等迭有所述,今復罕見,竟以為令祖元康所作。殆當時未睹其本,故傳聞致誤歟?其書首為《先主書》一卷,《嗣主書》三卷,《後主書》一卷,蓋用《蜀志》稱主之例。次《女憲傳》一卷,列后妃、公主,而附錄列女二人。次《宗室傳》一卷,列楚王景遷等十二人,而從度、從信二人有錄無書。次《義養傳》一卷,列徐溫及其子六人,附錄二人。次為《列傳》四卷,次《儒者傳》二卷,次《隱者傳》一卷,次《義死傳》二卷。次《廉隅傳》,次《苛政傳》,共二卷。次《誅死傳》一卷,次《黨與傳》二卷,次《歸明傳》二卷。次《方術傳》一卷、《談諧傳》一卷,皆優人也,而附以迂儒彭利用。次《浮屠傳》,次《妖賊傳》,共一卷。次《叛臣傳》一卷,次《滅國傳》二卷,閩王氏、楚馬氏也。次《建國譜》,次《世系譜》,共一卷。《建國譜》者,即地理志。《世系譜》者,敘李氏所自出也。每序贊之首,必以「嗚呼」發端,蓋欲規彷《五代史·記》,頗類效顰。於詩話小說,不能割愛,亦不免蕪雜瑣碎,自穢其書。又如《建國譜》之敘地理,僅有軍州而無縣,則省不當省。《世系譜》不過出自唐吳王恪,於《先主書》首一句可畢,而復述於《唐書》以前,尤繁不當繁,亦乖史體,均不及陸游重修之本。然椎輪之始,令亦有功。且書法亦謹嚴不苟,故今從《新舊唐書》之例,並收錄焉。


南唐書》·十八卷、《音釋》·一卷內府藏本 编辑

宋陸遊撰。遊有《入蜀記》,已著錄。宋初撰錄南唐事者凡六家,大抵簡略。其後撰《南唐書》者三家,胡恢、馬令及遊也。恢書傳本甚稀。王士禎《池北偶談》記明御史李應昇之叔有之,今未之見。惟馬令書與遊書盛傳,而游書尤簡核有法。元天曆初,金陵戚光為之音釋,而博士程塾等校刊之,趙世延為序。錢曾《讀書敏求記》,稱舊本遵《史》、《漢》體,首行書某紀某傳卷第幾,而注《南唐書》於下。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又稱其門人大名成文昭寄以宋槧本,凡十五卷,與今刻十八卷編次小異。今其本均不可見。所行者惟毛晉汲古閣本,刻附《渭南集》後者,已改其體例,析其卷數矣。南唐元宗於周顯德五年即去帝號,稱江南國主。胡恢從《晉書》之例,題曰《載記》,不為無理。游乃於烈祖、元宗、後主皆稱《本紀》,且於《烈祖論》中引蘇頌之言,以《史記·秦莊襄王》、《項羽本紀》為例,深斥胡恢之非。考劉知幾《史通·本紀篇》,嘗謂姬自後稷至於西伯,嬴自伯翳至於莊襄,爵乃諸侯,而名隸本紀。又稱項羽僣盜而死,未得成君。假使羽竊帝名,正可抑同群盜。況其名曰西楚,號止霸王,諸侯而稱本紀,循名責實,再三乖謬。則司馬遷之失,前人已深排之,遊乃引以藉口,謬矣。得非以南渡偏安,事勢相近,有所左袒於其間乎?他如《后妃諸王傳》置之群臣之後,《雜藝方士傳》列於忠義之前,揆以體例,亦為未允。讀其書者,取其敍述之簡潔可也。


吳越備史》·四卷、《補遺》·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编辑

舊本題宋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范坰、巡官林禹撰。載錢鏐以下累世事蹟,據舊目卷首列《年號世系圖》,《諸王子弟官爵封諡表》,《十三州圖》,《十三州考》,今唯存《十三州考》一篇,其圖表俱佚。後附《補遺》一卷,則不載作者名氏。考陳振孫《書錄解題》,載錢俶之弟儼,著《吳越遺事》,有開寶五年序。又謂《備史》亦儼所作,託名林範。今是書四卷之末有跋二首,一題嘉祐元年四代孫中孚,一題紹興二年七代孫休渙。如據書中所記而言,則當從錢鏐起算,不當從錢俶起算。所稱四代、七代,顯據作書者而言,則振孫以《備史》為儼撰,似得其實。錢曾《敏求記》云,今本為鏐十七世孫德洪(案《吳越世家》疑辨作十九世孫,未詳孰是)嘉靖間刊本。序稱《補遺》為其門人馬藎臣所續,序次紊亂。如衣錦城建金籙醮及迎釋迦等事,皆失載。今是書於此數事,咸備無闕,則非德洪重刊之本。其以《補遺》為馬藎臣所續,亦別無證據。藎臣曾撰《吳越世家疑辨》,自序謂曾作《備史》圖表,亦不云又續其書。考此《補遺》之首有序一篇,不題名氏年月,序中有「家王故事」之語,當即中孚等所題。亦云不知作自何人,則不出於藎臣審矣。《備史》所記訖太祖戊辰,《補遺》所記訖太宗丁亥,與《中興書目》所載「前十二卷盡開寶元年,後增三卷,盡雍熙四年」者正合。特並十二卷為四,並三卷為一耳。陳振孫謂今書起石晉開運,前闕三卷,勘驗此本,所佚亦同。則是書自宋季以來,已非完帙。今無從校補,亦姑仍其舊焉。


安南志略》·十九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编辑

元黎崱撰。崱字景高,號東山,安南國人。東晉交州刺史阮敷之後,世居愛州。幼與黎琫為子,因從其姓。九歲試童科,仕其國至侍郎,遷佐靜海軍節度使陳鍵幕。至元中,世祖伐安南,鍵率崱等出降。其國邀擊之,鍵歿於軍。崱入朝,授奉議大夫,居於漢陽。以鍵志不伸而名泯,乃撰此志以致其意。元明善、許有壬、歐陽元皆為之序。所紀安南事實,與《元史列傳》多有異同,如李公蘊所奪,是黎非丁。張懷侯為國叔,張憲侯為日烜兄子,俱非婿。遭興道王之難者乃明誠侯,而非義國侯,皆可證史氏之訛。又史於至元二十三年詔書內數安南罪,有「戕害遺愛」語,而不著其事。今志載至元十九年,授柴椿元帥,以兵千人送遺愛就國。至永平界,安南勿納。遺愛懼,夜先逃歸,世子廢遺愛為庶人,更足明史有脫漏。其他山川人物,敍述亦皆詳贍,洵可為參稽互考之助。蓋安南文字,通於中國,其開科取士,制亦略同。故此書敍述,彬彬然具有條理,不在《高麗史》下云。


十國春秋》·一百十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编辑

國朝吳任臣撰。任臣字志伊,仁和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任臣以歐陽修作《五代史》,於十國仿《晉書》例為《載記》,每略而不詳,乃采諸霸史、雜史以及小說家言,並證以正史,匯成是書。凡《吳》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後蜀》十卷,《南漢》九卷,《楚》十卷,《吳越》十三卷,《閩》十卷,《荊南》四卷,《北漢》五卷,《十國紀元世系表》合一卷,《地理志》二卷,《藩鎮表》一卷,《百官表》一卷。其諸傳本文之下,自為之注,載別史之可存者。蓋用蕭大圜《淮海亂離志》、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宋孝王《關東風俗傳》、王邵《齊紀》之例。劉知幾《史通·補注篇》所謂躬為史臣,手自刊削,除繁則意有所恡,畢載則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為子注者也。其間於舊說虛誣,多所辨證。如田頵擒孫儒,年月則從吳錄,而不從薛史。呂師周奔湖南,年月則從《通鑒》,而不從《九國志》。南唐烈祖世家則從劉恕《十國紀年》及歐史,而不從《江南野史》、《吳越備史》。皆確有所見,其他類是者甚多。五表考訂尤精,可稱淹貫。惟無傳之人,僅記名字,列諸卷末,雖用陳壽《蜀志》附載無傳諸人之例,然壽因楊戲有《季漢輔臣贊》,故系之戲傳之末,非自列其名字於中,虛存標目也。是則貌同心異,不免於自我作古矣。


○附錄

越史略》·三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编辑

不著撰人名氏,紀安南國事。上卷曰《國初沿革》,為趙佗以下諸王。曰《歷代守任》,為西漢至石晉交州牧守姓名。曰《吳紀》,乃五代末吳權及其子昌岌、昌文等事蹟。曰《十二使君》,乃昌文沒後,牙將杜景碩等爭立事蹟。曰《丁紀》,則丁部領以下諸王。曰《黎紀》,則黎桓以下諸王。中卷、下卷皆曰《阮紀》,則自李公蘊得國後諸王事蹟。紀述特詳,惟以李為阮,與史不合。案黎崱《安南志略》,稱陳氏代立,凡李氏宗族及齊民姓李者,皆命更為阮,以絕民望。則此書當為陳氏之臣所作,崱志又載陳普嘗作《越志》,黎休嘗修《越志》,俱陳太王時人。太王者,陳日煚之諡,則此書或即出普、休二人手,未可知也。安南自漢迄唐,並為州郡。五季末,為土豪竊據,宋初始自立國。此書自唐以前,大抵全襲史文,自丁部領以下,則出其國人之詞,與史所載殊有異同。蓋史臣但承赴告之詞,故如薨卒之類,往往較差一年。至名號官爵,或只自行國中,而不以通於大朝,故亦有所錯互。其牴牾之處,頗可與正史相參證。又史稱陳日尊自帝其國,尊公蘊為太祖神武皇帝,國號大越。此書原題《大越史略》,蓋舉國號為名。而所列公蘊至昊、旵八王,皆僣帝號,不獨陳日尊一代,則尤史所未詳。又《玉海》記交趾天貺、寶象、神武、彰聖、嘉慶諸年號,此書皆與相合。特所列黎、阮諸王無不改元者,而史家並未悉載。則必當時深自諱之,故中國不能盡知耳。書末又載陳日煚以下紀年一篇,但錄所僣諡號改元,而不具事蹟。其中所稱太上者,以史按之,當為陳叔明。其稱今上者,當為陳煒。而史載日煚至煒十二世,此書乃僅得十世,未詳其故。又考《廉州府志》,紀康熙十三年海濱得鐘,題皇越昌符九年乙丑,說者疑為宋時李乾德以後僣號。今此書稱今上昌符元年丁巳,當明洪武十二年,其九年正值乙丑,則為陳煒僣號無疑,是亦足資考證矣。安南自宋以後,世共職貢,乃敢乘前代失馭之際,輒竊號國中。至著之簡策,以妄自誇大,實悖謬不足采。然吳、楚僣王,《春秋》絕之,而作傳者亦不沒其實。故特依偽史例錄之,以著其罪。且以補宋、元二史《外國傳》之所未備焉。


朝鮮史略》·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编辑

一名《東國史略》,不著撰人名氏,乃明時朝鮮人所紀其國治亂興廢之事。始於檀君,終於高麗恭讓王王瑤。自新羅樸氏以前稍略,而高麗王建以後則皆編年紀載,事蹟頗具。其稱李成桂、李芳遠為太祖、太宗,乃其臣子之詞。又間附史臣論斷及《歷年圖》等書,蓋鄭麟趾《高麗史》仿紀傳之體,而此則仿編年之體者,故其國中兩行之。錢曾《讀書敏求記》以其於王氏遺臣鄭夢周等欲害李成桂事,不沒其實,稱為良史。今觀其序事,詳略雖不盡合體要,而裒輯遺聞,頗為賅具。讀列史《外國傳》者,亦可以資參考焉。書末有萬曆庚戌趙琦美跋,稱借錄於馮仲纓家。蓋當倭陷朝鮮,出師東援時所得之本也。

──右「載記類」二十一部,三百八十卷,《附錄》二部,九卷,皆文淵閣著錄。


○載記類存目

晉史乘》·一卷、《楚史檮杌》·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编辑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大德十年吾邱衍序,稱《晉史乘》於劉向校讎未之聞,近年與《楚史檮杌》並得之。觀其篇目次第,與《晏子春秋》相似,疑出於一時云云。《乘》凡四十二篇,《檮杌》凡二十七篇,皆摭《左傳》、《國語》、《說苑》、《新序》及諸子書匯而次之,其偽不待辨。考王禕集有《吾子行傳》,記衍所著各書甚悉,中有《晉文春秋》、《楚史檮杌》二書之名。張習孔《雲谷臥餘續》亦云衍作,俱未嘗言衍得此二書。然則衍特捃摭舊事,偶補二書之闕,原非作偽。傳其書者欲以新異炫俗,因改《晉文春秋》為《晉乘》,以合《孟子》所述之名,並偽撰衍序冠之耳。序文淺陋,亦決不出衍手也。


十六國考鏡》·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编辑

舊本題宋石延年撰。延年字曼卿,宋城人,官至太子中允。此編舉《晉書·載記》中所列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並成、夏等十六國,考其始終,傳世幾代,歷年若干,通篇不及二千言,自宋以來諸家俱不著錄。惟曹溶《學海類編》收之,其依託不待辨也。


西夏事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编辑

舊本題承議郎權知龍州軍、兼管內勸農事、沿邊都巡檢使、借紫臣王稱撰。考驗其文,即王偁《東都事略》中之《西夏傳》,作偽者抄出,別題此名。曹溶《學海類編》收之,失考甚矣。


明氏實錄》·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编辑

明楊學可撰。學可,新都人。是書記明玉珍父子始末。玉珍當元末起兵,竊據巴蜀,一傳而滅,然無大淫虐,故明昇之降,論者以孟昶比之。是書所述,雖不無溢美,而序次頗詳,亦足與正史相參考。實錄之名,古人通用,故涼劉昞有《燉煌實錄》,唐許嵩記六代之事稱《建康實錄》,而李翱集有《皇祖實錄》,乃其大父之行狀。學可此作,蓋沿古名,非尊明氏父子為正史也。然五代十國,記載如林,不過曰志、曰記、曰傳、曰錄。宋以來相沿久矣,何必定用此目乎!


高麗史》·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编辑

舊本題「正獻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鄭麟趾奉敕撰」。考《明實錄》,景泰二年高麗使臣鄭麟趾嘗表進是書於朝,凡《世家》四十六卷,《志》三十九卷,《表》二卷,《列傳》五十卷,《目錄》二卷。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書題跋,稱為體例可觀,有條不紊。此本僅《世系》一卷,《后妃列傳》一卷,蓋偶存之殘帙,非完書矣。


唐餘紀傳》·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编辑

明陳霆撰。霆字聲伯,德清人。宏治壬戌進士,官至山西提學僉事。是書凡《圖紀》三卷,《列傳》十卷,《家人傳》一卷,《忠節傳》一卷,《義行傳》一卷,《隱逸傳》一卷,《藩附傳》一卷,《列女傳》一卷,《方技傳》一卷,《伶人傳》一卷,《別傳》一卷,《志略》一卷,《附錄》一卷。大旨以南唐承唐之正統,蓋與姚士粦《後梁春秋》均欲竊取《通鑒綱目》帝蜀之意,而不知其似是而非者。考陸遊《南唐書》,謂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仕為徐州判司。志生榮,榮生昪。而歐陽修《五代史》則云家世微賤,與遊說迥殊。則其系出唐後與否,宋代已多異議。且自李璟已附於周,李煜又始終奉宋正朔,當時已以藩臣自居,後世忽以正統歸之,尤為乖剌。其體例多學步《新五代史》。如唐莊宗亡於伶人,事關興廢,故歐陽修別傳伶官。至申漸高等四人,其事微矣,乃亦別立傳,將修《唐書》者必為黃幡綽等立傳乎?唐六臣,《新五代史》別傳,以其賣國也,乃亦摭徐鉉、殷崇義、張洎、張佖、周惟簡、查元方以足六臣之數。不知其隨主而降,與許善心一例也。如此之類,皆有效顰之失。況既以南唐繼唐,自應正其為帝。而昪曰先主,璟曰中主,煜曰後主,復仿陳壽《蜀志》之例,尤進退無據。至於雜采稗官,漫無刊削,及其小失矣。胡恢之書雖佚,馬令、陸遊二書具在,何必作此屋下屋也。


南詔事略》·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编辑

明顧應祥撰。應祥有《人代紀要》,已著錄。是書乃應祥巡撫雲南時所撰。大約摭拾各史《蠻夷傳》及滇中舊志,參訂而成。其諸書與史互異者,皆別作按語,詳為考證。詮注敘次,頗為簡潔。至所載鄭氏世次及一切事實,皆《五代史》及《五代會要》、《文獻通考》諸書所未載,亦足裨史氏之闕也。惟六詔創置,載於各史者,名號俱符,滇中志乘,悉引為依據。茲書以越析詔作治麽些,邆賧詔作鄧賧,並炎閣子盛羅皮之作晟羅皮,與史傳悉異,而未著其所出。蓋明人著書之疏漏,往往如斯矣。


吳越紀餘》·五卷、附《雜吟》·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编辑

明錢貴撰。貴字元抑,長洲人。是編采輯吳越故實,分題編錄,亦多附以論斷。前有正德庚午自記,稱摭其大綱為三首,雜擬其事之可信者又三十五首。所謂三大綱者,一編年,一書法,一世家;所謂三十五事者,季劄觀樂之類是也。其編年有吳而無越,餘亦越略而吳詳。蓋貴為吳人,故以吳為主,亦各私其鄉之錮習也。所載皆習見之事,無一新異,而又皆不著所出。且以吳越為名,而別出伍尚一篇,申包胥一篇,陶朱公一篇。申包胥尚有關於入郢;陶朱公之子,事雖在楚,而范蠡猶有關於霸越;至伍尚則人為楚人,事為楚事,與吳越如風馬牛。綴之《伍員傳》首,以為緣起,已嫌其贅,乃別立一題,則伍奢亦員之父,楚平王費無極等皆員之讎。又何不可類及乎?其亦昧於斷限之例矣。末附《雜吟》一卷,亦貴所作,以詠吳越舊跡者也。詞旨淺近,亦無取焉。


滇載記》·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编辑

明楊慎撰。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是書乃其謫戍雲南時所作,統紀滇域原始,及各部姓種類,舊本與《滇程記》合為一篇。今以一為行記,一為地志,析之各著錄焉。


陳張本末略》·一卷、附《方國珍本末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编辑

明吳國倫撰。國倫字明卿,興國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參政。《明史·文苑傳》附見《李攀龍傳》中。是書於陳友諒得姓為吏諸事,張士誠與李伯昇等起事之由,方國珍弟國瑛、國瑉諸人俱未臚敘。所載明初攻戰諸事,更為疏漏。前有國倫自序曰:「每聞祖父言國初陳友諒、張士誠事甚悉,因志其始末大略,而以方國珍附焉。後閱《洪武日錄》及諸野史所記載,往往不符,尚冀熟於掌故者為我正之。」則國倫先不自信矣。


越嶠書》·二十卷浙江范懋杜家天一閣藏本 编辑

明李文鳳撰。文鳳字廷儀,宜山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雲南按察司僉事。是書皆記安南事蹟,朱彝尊《曝書亭集》有《越嶠書跋》,稱為有倫有要,於彼國山川、郡邑、風俗、制度、物產,以及書詔、制敕、移文、表奏之屬,無不備載。而建置興廢之故,亦皆編次詳明。然大致以黎崱《安南志略》為藍本,益以洪武至嘉靖事耳。


孤忠小史》·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编辑

不著撰人名氏。核其所載,即李文鳳《粵嶠書》也。文鳳書本二十卷,首尾完具,此本抄寫殘闕,佚其前二卷。起於第三卷之第三頁,而空其前半頁,以下每卷皆空其標題,不知何人妄填以「孤忠小史」之名。又偽撰序文填於前半頁之空處,復贗刻焦竑一印,用於簡端。名與書不合,書與序文又不合,序尤鄙俚,足資笑具。殆坊肆書賈之所為,收藏家不辨而售之耳。


朝鮮國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编辑

明黃洪憲撰。洪憲字懋中,秀水人。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少詹事,掌翰林院事。嘗奉使朝鮮,獲睹其國先世實紀,因次其傳受次序,及興廢大要,為此書。然所錄甚略,不及史傳之詳備也。


吳越世家疑辨》·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编辑

明馬藎臣撰。藎臣始末未詳。歐陽修《五代史》於《吳越世家》極言其汰侈暴斂之事。說者或以為修有憾於錢惟演,故以此言毀之,並非實錄。藎臣之師錢德洪,為錢鏐十九世孫,因令藎臣曆考《通鑒綱目》及他書所載錢氏愛民政跡,逐條臚列,以證《吳越世家》之妄。其書雖題藎臣名,實則德洪意也。其間援引雖富,類多以空言爭論,至如吳越改元之事,尚有石刻可據,昭然難掩。乃亦必喋喋而為之辨,且謂其本中國紀元而史失之,尤可謂鑿空妄說矣。


後梁春秋》·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编辑

明姚士粦撰。士粦所輯《陸氏易解》,已著錄。是書以後梁主蕭詧為武帝塚孫,宜嗣梁祚。武帝奪嫡而立簡文,卒致覆滅。而詧附魏立國,凡曆三主三十三年乃亡,能保其祀。《北史》及周、隋二史載記頗略,故作此書,欲以詧續梁正統。用編年之法,採取史傳、傍摭文集、因時表事、因事附人、排比具詳。其間如詧通魏後即用北魏紀年,而不書太清之號,以絕元帝於梁。又於陳諸帝皆直書其名,以示黜貶之意。然詧為昭明第三子,原非必應得國之人,其立也又非受國於武帝。值是時弟兄構釁,同氣相屠,借魏朝兵力,獲奉宗祧,僅區區守江陵三百里之地。身為附庸,北面事人,其事實無可稱。士粦此書,與以南唐為正統者同一偏僻。王士禎《居易錄》稱士粦有此書,惜未見之,殊不知其無可取也。士粦又嘗為《西魏春秋》若干卷,蓋亦以補魏收書之闕。今佚不傳。


韓氏事蹟》·一卷、《方氏事蹟》·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编辑

明劉文進撰。文進爵裏未詳。所記乃韓林兒、方國珍二家事蹟,分年編載,略如紀事本末體例,而引吳朴、張時泰、邵相、周德恭諸人論斷,系之各條之下。凡詔檄奏疏之文,皆跳行另書,如坊間所行演義之式,蓋明人陋習如此。又以明太祖奉韓林兒年號,比之事殷之德,取喻亦病其不倫。


南詔野史》·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编辑

舊本題曰《昆明倪輅集》,成都楊慎標目,滇中阮元聲刪潤。前無序目,後有崇禎六年薑午生跋云:新都楊用修先生游其地,乃原其世系,著為載記。滇中阮元聲霞嶼簡及斯記,惜其佚脫,欲更讎之以付剞劂,而不言輅作。今考書中敍事,下逮萬曆十三年,慎不及見。跋又稱大略始於沙壹觸沈木而生九龍,此書乃始於南詔星野,其沉木一事,僅附見於《南詔源流》案語中,前後矛盾,不可究詰。大抵阮元聲之所為,倪輅、楊慎皆依讬也。前半冊逐條標目,頗嫌叢瑣。後半冊大蒙國以下則曆紀蒙氏始據南詔,以迄於段明,頗似世家、列傳之體,末則總敘明代平定雲南始末,而於歷代竊據諸家皆稱其偽號偽諡,尤為乖剌。元聲,馬龍州人,崇禎戊辰進士,官金華府推官。


南唐拾遺記》·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编辑

國朝毛先舒撰。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是編前有自序,稱略采宋江南遺事諸不見正史者,附於馬、陸二《書》、鄭文寶《近事》、陳彭年《別錄》、陳霆《唐餘記傳》之後。然實皆習見之事,無一異聞。又後主《卻登高文》,全篇載於陸書《從善傳》中,而訛為《登高賦》。惟存二句,烏在其為拾遺也。紫竹評李後主詞一條,見龍輔《女紅餘志》,不詳所出。其人之真偽未可知,且是紫竹之語,何與南唐遺事。以此條為例,則詞話、詩話連篇不盡矣。「師子國王」一條,鬼魅現形,乃小說荒唐之語,豈可以補正史!將《太平廣記》載秦莊襄王就僧乞食,亦可補《史記·秦本紀》耶?李煜殺諫臣,溺浮屠,荒於酒色,闕失非一。先舒序中以為守文命辟,亦非篤論也。


十六國年表》·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编辑

國朝張愉曾撰。愉曾,字庭碩,徽州人。是書以崔鴻所錄十六國事,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之例,年經國緯,條理分明,頗便於尋覽。其從父張潮,收之《昭代叢書》乙集中。後有潮跋,謂不識崔鴻何以不列年表,今得此書,可以補其闕略。考劉知幾《史通》,崔鴻原書實有表,屠喬孫等作偽本時,偶漏撰此篇,潮未及考耳。前又有潮序一篇,文格純效《尚書》。其意欲擬夏侯玄《昆弟誥》,殊為詭僻,尤無取焉。


中山沿革志》·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编辑

國朝汪楫撰。楫字舟次,休寧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是編乃其冊封琉球國王時所作。按楫別有《使琉球錄》,備載冊封典禮及山川景物。此則專紀中山世系,附以考據。前有自序,稱諭祭故王,入其祖廟,因密錄其神主。又得《琉球世贊圖》,參以明代實錄,約略詮次,蓋琉球之沿革具是矣。


十六國年表》·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编辑

國朝孔尚質撰。尚質字元長,武陵人。是編雖以年表為名,而實非司馬遷旁行斜上之體,特以偽本崔鴻《十六國春秋》列傳,改為編年,猶之排纂班書,更為荀紀。然體例多不允協,如每年但大書甲子,而以晉宋年號與僣號分注,則統緒全乖。又首列所僣之廟號,而書中仍復書名,則綱目互異。又魏氏已定位中原,列於正史。此乃分標代、魏,與仇池楊難敵、吐谷渾一例,轉附錄於十六國後,尤為未協。惟末附《輿圖考》一卷,古名今地,排比頗明,差為易於尋覽云。

──右「載記類」二十一部、一百一十二卷,皆附《存目》。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