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宮史/31
卷三十一•書籍十
编辑字學
编辑康熙字典一部
编辑聖祖仁皇帝以六書音義繁賾,小學諸書鮮能精當,特命排纂字典。卷首列檢字、辨似、等韻、備考、補遺。自一畫以下部分班列為十二集,凡四十冊。康熙五十五年校刊。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易傳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周官外史掌達書名於四方;保民養國子,教以六書。而考文列於三重,蓋以其為萬事百物之統記,而足以助流政教也。古文篆隸,隨世遞變,至漢許氏,始有說文,然重義而略於音;故世謂漢儒識文字而不識字母,江左之儒識四聲而不識七音。七音之傳,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為母,從為四聲,橫為七音,而後天下之聲總於是焉。嘗考管子之書所載,五方之民,其聲之清濁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淺深廣狹而生,故於五音必有所偏得,則能全備七音者鮮矣。此歷代相傳,取音者所以不能較若畫一也。自說文以後,字書善者,於梁則「玉篇」,於唐則「廣韻」,於宋則「集韻」,於金則「五音集韻」,於元則「韻會」,於明則「洪武正韻」,皆流通當世,衣被後學。其傳而未甚顯者,尚數十百家。當其編輯,皆自謂毫髮無憾,而後儒推論,輒多同異。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書濫疏無準,或字有數義而不詳,或音有數切而不備,曾無善兼美具,可奉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經傳至博,音義繁賾,據一人之見,守一家之說,未必能會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舊籍,次第排纂,切音解義,一本 「說文」、「玉篇」,兼用「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其餘字書,一音一義之可采者,靡有遺逸。至諸書引證未備者,則自經、史、百子,以及漢、晉、唐、宋、元、明以來,詩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羅博證,使有依據。然後古今形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部分班列,開卷了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凡五閱歲而其書始成,命曰「字典」。於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學稽古者,得以備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為序。
御定音韻闡微一部
编辑康熙五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命纂韻書,指授厘定,依一百七部之舊,而切以國書合聲之法。雍正二年告成。凡十八卷,六年校刊。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聲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聲,人聲有自然之節。古之聖人,得其節之自然者而為之,依永和聲。至於八音詣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無不講求音韻。顧南北異其風土,古今殊其轉變,喉舌唇齒、清濁輕重之分,辨在毫厘,動多訛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極。自西域梵僧定字母為三十六,分五音以總天下之聲,而翻切之學興。儒者若司馬光、鄭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類隔、互用、借聲,類例不一。後人苦其委曲繁重,難以驟曉,往往以類隔、互用之切改從音和,而終莫能得其原也。我聖祖仁皇帝亶聰首出,天地萬物之奧,律曆象數之秘,靡弗心解神會,洞徹本原。以國書合聲之法出於自然,足以盡括漢文翻切之要妙也。於是指授大學士李光地擬定條例節目,俾諸生王蘭生纂輯之,後復以尚書徐元夢董其成。始自康熙五十四年,迄今十載奏竣,命之曰音韻闡微。蓋其為法也,緩讀則成二字,急讀則成一音。在音和中尤極其和,總出於人聲之自然,而無所勉強,洵為簡明易曉,從來翻切家所莫及。而講求音韻者習之,良甚便也。雖然,此特就切韻言之耳。嘗觀皇極經世書,稚感呂而聲生,呂感律而音生,律呂倡和,相生不窮,以聲音統攝萬物之變。說者謂其以聲起數,以數合卦,而萬物之理備焉。我聖祖仁皇帝獨見音韻之本原,怒用以審音定律,作樂崇德,其道舉無所不貫。蓋睿知淵通,更有極乎至微者,夫豈群下所能仰窺萬一哉!
欽定葉韻彙輯一部
编辑皇上以葉韻古無專書,特命彙輯,幾暇指授,博考依據,疏其自出,以葉韻列今韻之後。凡十卷,乾隆十五年校刊。
皇上御製序 葉韻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韻而後有葉韻。葉韻者,以古韻而協之於今,故曰非古。然以今視之,則用葉以合異,以古視之,則非葉而本同,故曰即古。朕幼習易、詩諸經,考其音多與今韻不合。長而泛覽百家,其用韻亦往往異於今讀。蓋韻書之行,權輿江左。至唐以聲律取士,部分較嚴。而今所循用,則出於宋、元人之分並,宜其與古不相契也。三代而上,言律呂,言詣聲,言書名,其於音韻,當必審清濁,別唇齒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簡策,與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為當世所遵守,而惜其世遠而不傳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無由。宋吳棫本易、詩、史、漢諸書為韻補,子朱子嘗取以釋毛詩、楚詞。明楊慎廣之為古音,號稱淵博,及證之群籍,其疏略不備者則已多矣。因於幾暇,指授儒臣,博考經、史、諸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韻,舉而列之,疏其所出,次於今韻之後。臨文索句就考焉,可以恢見聞,可以益思致。獨是四庫之編,浩如淵海,學士畢生不能窮其讀。區區掇拾而覼縷之,何異稽躔次而溯有虞氏之敬授;汎江、淮、河、漢而追禹功之疏鑿,其可指而數者幾何?然方之嘗鼎之一臠,則未始非汲古之助云爾。爰授之梓而行之。
清文鑒一部
编辑國書本天地元音,宜有專書,垂示萬世。聖祖仁皇帝命分類排纂,親定成書,為部三十有六,為類一百八十。凡二十一卷,康熙四十七年校刊。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自昔聖人,易結繩以書契,用使天下之義理悉歸文字,天下之文字悉歸六書。六書備而義理無不畢具。苟不為講習修明,則形聲點畫之制雖存,其義幾乎息矣。我太祖高皇帝創業垂訓,至仁合於天地。肇造清書,大文炳如日月。太宗文皇帝上聖之資,開天之運,繼志紹聞,丕宣文治。世祖章皇帝神靈首出,智勇天授。秉英斷之資,持以恭儉;擴寬仁之量,濟以憂勤。朕以涼德,膺祖宗之鴻圖,即位多年,未嘗晷刻不以法祖為念。兢業自守,宵旰靡遑。萬幾之暇,惟以讀書窮理盡吾之志。凡五經、四書已經翻譯之外,如綱目、講義等有關於治道者,靡不譯盡。近來老成耆舊,漸就凋謝,因而微文奧旨久而弗彰,承訛襲舛,習而不察,字句偶有失落,語音或有不正。國書所關至钜,政事文章皆由此出,非詳加厘定,何所折衷?非編輯成書,何以取法?爰詔儒臣,分類排纂,以繕槁進呈。朕親御丹黃,逐一審訂。解詁之疑似者,必晰同異於毫芒。引據之闕遺者,必援經史以互證。或博谘於故老,或參考於舊編。大而天文、地理,小而名物、象數,十二字母,五聲切音,具載集中,名曰清文鑒。用探音聲之本原,究字畫之詳盡。為部三十有六,為類二百八十,為書二十一卷。清文得此而無餘蘊,凡以明祖德之源流,敬本之深意也。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朕仰承列祖創造之宏模,深惟國家同文之盛典,歲閱數周,彙成全帙。誦是編者,尚其體朕曆載之勤劬,因音韻以求字畫,因字畫以求文章。繼自今詔令之出納,章奏之敷陳,以及達於遐陬、勒諸琰琬者,大經大法,咸有據依;一話一言,式循典則。庶幾國書永貽於千百禩,而與日星河漢長垂天壤也夫。
清文合蒙古鑒一部
编辑聖祖仁皇帝既定清文鑒,乃以蒙古字合譯成書。凡二十卷。又注三十卷,一並校刊。
欽定同文韻統一部
编辑皇上以字母原本西番,而字不備音,爰命譯纂韻統:曰天竺字母譜,曰天竺音韻翻切配合字譜,曰西番字母配合字譜,曰天竺西番陰陽字譜,曰大藏經典字母同異考,曰華梵字母合璧譜。凡六卷,乾隆十五年校刊。
皇上御製序 粵自切韻字母之學興於西域,流傳中土,遂轉梵為華。而中華之字,不特與西域音韻攸殊,即用切韻之法比類呼之,音亦不備。於是有反切,有轉注,甚至有音無字,則為之空圈影附。其言浩若河漢,而其緒紛如亂絲。我國朝以十二字頭括宇宙之大文,用合聲切字,而字無遁音。華言之所未備者,合聲無不悉具,亦無不吻合。信乎同文之極則矣。間嘗流覽梵夾,華文筆授充刃支那,而咒語不翻,取存印度本音,以傳真諦。顧緇流持誦,迥非西僧梵韻,是豈說咒不譯之本意耶?和碩莊親王當皇祖時面承音韻闡微之要旨,精貫字母,博涉明辨。爰命率同儒臣谘之灌頂普善、廣慈、國師章嘉胡土克圖。考西番本音,溯其淵源,別其同異,為之列以圖譜,係以圖說,辨陰陽清濁於希微杳渺之間,各得其元音之所在。至變而莫能淆,至賾而不可亂。既正貝葉流傳之訛謬,即研窮字母形聲之學者,亦可探婆羅門書之窔奧而破拘墟之曲見。書成名之曰同文韻統,而著其緣起如此云。
西域同文志一部
编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纂修方略,各部語言文字,在館諸臣未能通曉。皇上指授臣工排纂同文志,示之綱領。分門四:曰地名,曰山名,曰水名,曰人名。分部四:曰天山北路準噶爾部,曰天山路南回部,曰青海,曰西番。每門則首冠國書,次漢字詳注,次三合切音,次蒙古字,次西番字,次托忒字,次回字。循環毗附,重譯相通。凡二十四卷。
皇上御製序 歲庚午,既定同文韻統序而行之,蓋以梵音合國書切韻,復以國書切韻葉華音字母,於是字無遁音,書皆備韻,微特支那咒語窔奧可探,而且寰㝢方言拘墟盡釋。茲者西域既平,不可無方略之書。然準語、回文,非纂輯文臣所曉。是宜示之綱領,有所遵循,俾無蹖駁舛訛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準部、回部並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諸門,舉凡提要,始以國書,繼以對音漢文,復繼以漢字三合切音,其蒙古、西番、托忒、回宇,以次綴書。又於漢文下詳注其或為準語,或為回語。於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須譯鞮象寄,而凡識漢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書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闡韻統之義,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明西域紀載之實,期家喻戶曉而無魚魯毫厘之失焉。然嘗思之,天高地下,人位乎其中,是所謂實也。至於文,蓋其名耳。實無不同,文則或有殊矣。今以漢語指天則曰「天」,以國語指天則曰「阿卜喀」,以蒙古語、準語指天則曰「騰格裏」,以西番語指天則曰「那木喀」,以回語指天則曰「阿思滿」。令回人指天以告漢人曰:「此阿思滿」,漢人必以為非。漢人指天以告回人曰:「此天」,則回人亦必以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詎知孰之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漢人以為 「天」而敬之,回人以為「阿思滿」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實既同,名亦無不同焉。達者契淵源於一是,昧者滯名象於紛殊。是志也,將以納方俗於會極,祛群疑之分畛。舉一例凡,豹鼠易辨,即世道人心豈云無裨益哉。
御製盛京賦清漢三十六體篆字書一部
编辑國書音韻體製,具詳清文鑒。惟舊有篆體未經詳備,寶璽印章尚用本字。皇上指授臣工肇製篆文,爰據古法,成三十六體清篆。諸臣恭請御製盛京賦,摹繕成帙,並漢篆三十六體,共為七十二體。既廣國書,並傳古篆,各為一冊,校刊頒行,昭示萬世。
欽定篆文六經四書一部
编辑聖祖仁皇帝命以小篆摹刻《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親定成書。凡十四冊。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