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昇玄消灾護命妙經註

太上昇玄消灾護命妙經》註本
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註
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

太上昇玄消灾護命妙經註(清庵瑩蟾子李道純註)

编辑

元道士李道純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太上昇玄消灾護命妙經註

爾時元始天尊 ,

元始,謂元始祖氣也。元始祖氣化生諸天,即釋教所謂無上道,不動尊,故曰天尊。

在七寶林中,

人之一身,三元四象具足,故謂之七寶林。

五明宮內,

即中宮黃庭內境,虛明普照,故曰五明宮。

與無極聖眾俱,

謂種種變化也。

放無極光明 ,

謂種種知見也。

照無極世界。

謂種種境界也。

觀無極眾生 ,

謂種種幻妄也。

受無極苦惱,

謂種種纏縛也。

宛轉世間,

翻軀換殼,無有了期 。

輪迴生死,

出生入死,不自知覺。

漂浪愛河,

愛河浪闊,漂蕩者情緣之故。

流吹慾海,

慾海波深,況溺者貪著之故也。

沉滯聲色,

色聲所眩,謂之業識。

迷惑有無。

有無所遷,謂之根塵。

無空有空,

無空不是空,有空即幻空。

無色有色,

無色不是色,有色是幻色。

無無有無 ,

無無不是無,有無即幻無。

有有無有 ,

有有不是有,無有即幻有。

終始暗昧,

纔著一邊,便是昧了也。

不能自明,

不著一邊,到底不明。

畢竟迷惑。 四者惑亂,終身不定。

右一章。開示說經之義。一切有情,皆住有無色空差別境界。是故天尊垂慈演說是經,設種種方便,蓋欲使人假此幻身而修正覺,故有七寶五明之喻。若欲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叉先存乎元始祖氣,而後檢攝種種因緣,始能破一切差別,離一切境界,斷一切幻妄,解一切纏縛。是以不為愛慾苦惱,而永無輪轉也。作是見者,長生久視之道得矣。

天尊告曰:

重宣此義。

爾等眾生,

一切眾生皆由幻生。

從不有中有 ,

一切有相本不有。

不無中無,

一切無相本不無。

不色中色,

一切色相本不色。

不空中空。

一切空相本不空。

非有為有,

著有為有,非有也。

非無為無,

著無為無,非無也。

非色為色,

見色為色,非色也。

非空為空。

迷空為空,非空也。

空即是空,

空即空,頑空也。

空無定空。

空豈有定體。

色即是色,

色即色,幻色也。

色無定色。

色豈有定體。

即色是空,

色不異於空。

即空是色。

空不異於色。

若能知空不空,

不空之空,是謂真空。

知色不色,

不色之色,是謂真色。

名為照了,

照了色空則一,了達有無不二。

始達妙音。

聞無所聞,謂之妙音。

識無空法,

空無所空,謂之空法。

洞觀無礙。

有無不二,無礙之門。

入眾妙門,

色空如一,眾妙之門。

自然解悟。

不著有無,心性豁達。

離諸疑網,

不見色空,疑團粉碎。

不著空見 。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清淨六根,

無色聲香味觸法。

斷除邪障。

無色無受想行識。

右二章。此章發明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憫之故,直指有無色空的的旨趣,叮嚀告戒,返復再四。蓋欲使人離諸差別境界,不住有無空見。昇玄造微之要,至是盡矣。修真高士,若向這裏具隻眼,叅學事畢。其或未然,諦聽末後句。

我故為汝說是妙經,

解義如前。

名曰《護命》,

長生久視之道。

濟度眾生,

信之者不遭濁辱。

隨身供養,

存於內,形存壽永。

傳教世間

施於外利益人天。

| 流通讀誦。

誦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金精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隨所擁護,

是經所在之處,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即佛經所謂:是經所在之處,如佛塔廟之義也。

捍厄扶衰,

是謂延生之藥石。

度一切眾生,

是謂濟度之津梁。

離諸染著。

是謂洗塵之法雨。

爾時天尊即說偈曰:

重宣妙義。

視不見我,

戒慎乎其所不賭

聽不得聞,

恐懼乎其所不聞。

離種種邊,

故君子常慎其獨。

名為妙道。

昇玄之道,至是盡矣。右三章。誘喻持經之功德也。前說有無色空四趣真趣,作昇玄之階級,濟度之津梁,惟恐力不及者,又於是章假立種種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誦言求意,漸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與非人,俱昇玄境之意也。以此見太上好生之德,可謂至矣。若非篤志力行者,不足以報玄恩。經間庵者,更宜勉之。

太上昇玄說消灾護命妙經註(脩江混然子註)

编辑

元道士混然子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太上昇玄說消灾護命妙經註   太者,無也。上者,極也。昇,高也。玄,妙也。說,開化也。消,滅也。灾,害也。護,保也。命,身也。妙,玄之又玄也。經,心也,徑也,人人共行之徑路也。天尊言:無極大道,化生天地。萬物之多,無物不有其妙,唯人得其秀而最靈。然雖靈也,人生風土不同,稟受則有殊異,是有賢愚不等。故天尊以慈憫力,開方便門,普化世人,明本來之真性,全見有之身命。以心鍊念,以情歸性,然默運天機,流精化氣,會於乾宮,充周四體,乃謂之昇玄。運符火以鍊神,嚥金液以鍊形,形強神清,諸邪不入,百病不生,長生久視,超塵出劫,乃謂之消灾護命。若有能受持此道,運行一身,與聖仙並駕,與天地同軀,是為妙經也。《道德經》謂: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故無棄人。所以眾生雖是有食愛之心,其中皆有善智之性。天尊說此經,開化妙理,以喻後之來者。流通讀誦,究竟大道之由,悟之者,愚可以智,濁可以清,超凡入聖,自然消灾、滅罪、保命,乃得延年,豈不是妙經也哉。頌曰:無極玄元始,巍巍靈寶尊,昇玄弘教化,顯道說經文。

爾時元始天尊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

  爾時者,昔混沌之時也。元始者,祖氣也。天尊者,一靈至貴,天上地下,唯此獨尊也。七寶林者,心也,神也。五明官者,黃庭也。以世法釋,當龍漢之初,八角垂芒,一點祖劫之氣,化正氣萬道,浮滿空中,結成聖體,一神含妙萬有,乃強名曰元始天尊也。當說之時,在始青天七寶林中五明宮內也。以道用言,人人之生,皆有元始天尊。此言一點真陽之氣,居於生門密戶,中間空懸一竅,乃曰天心,性亦寓焉,為萬神朝會之祖,是謂元始天尊者也。凡遇一陽初動,當轉經之時,則神下墜玄關,鼓巽風吹發離宮三昧之火,追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混融成丹。所以鍊性,如金之堅,全藉火力以鍛鍊。火以七言,土以五言,是以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者也。此即《度人經》所謂:元始懸一寶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登引天真之道也。頌曰:元始先天地,無為浩劫宗,一心抱眾體,真下翫真空。

與無極聖眾俱,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

  此承上言,一神正位,萬神朝宗。以世法言,當天尊說經之時,則諸天諸地、三界十方、無極聖眾,一時同會於七寶林中五明宮內,咸聽說經之妙,是時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也。以道用言,凡作丹之時,以天罡之斡運,逆回斗柄之機,則通身萬神萬氣同會於心,薰蒸片餉,即得神清氣爽,心廣體胖,靈含空妙,萬竅光明,是照無極世界也。此即與《度人經》所言: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鞅數眾,浮空而來,俱入寶珠之內。既入珠口,不知所在。法事粗悉,諸天復位。倏欻之間,寂無遺響是也。頌曰:一黍藏天地,諸真集聖軀,慧光生恍惚,遍界照虛無。

觀無極眾生,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沉滯聲色,迷惑有無。

  觀者,洞觀也。無極者,言天下人物之多,生生不盡之意也。眾生者,下愚貪愛之人也,及其一切含靈之物,皆是眾生。此一節以下,天尊居靜極之中,以智慧目,洞觀大 ● 之內,劫濁之間,有等貪夫俗子下愚之人,不畏天命,不惜生身,紛紛貪愛,形雖人身,心如禽獸也。奈何此等眾生,不識人倫,不懼國法,心為形役,逐利迷情,舍死貪求,了無厭足,造成種種之愆,作下無遮罪業。一旦自招殃咎,天灾罪己,小則自陷一身,大則禍連骨肉,是以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於六道之中,永無出期。漂浪於愛河,流浪於慾海之地,汨沒沉淪,無有休息。天尊憐憫眾生之苦,深可痛哉,故以此等由,開化世人,早悟回頭。殊不知造惡者必有惡報,如影隨形,竟不尋思,至此唯務縱念所為,況滯於聲色,耳中聽,眼中見,紛紜馳逐於外,自身精神耗散,化為異類而不復,猶自不醒,迷惑有無而終不改也。頌曰:眾生心自昧,造業受輪沉,愛滯於聲色,何如獸與禽。

無空有空,無色有色,無無有無,有有無有,終始暗昧,不能自明,畢竟迷惑。

  此一節承上言,眾生迷惑有無,不自醒悟,於此故言大道之始,本無形、無情、無名,因氣化生物,一分為二,遂有形、有情、有名。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執著幻形為有,昧了本來之性。道本不空,執著為空。道本無色,執著有色。道本無形,執著有形。道虛真有,執著無有,以此為有。妄心不信真道,不知其來,不知其去,是以終始暗昧,不能自明,畢竟迷惑,故造惡作非,遭於濁辱,受報無休,永失真道也。頌曰:大道本無色,真空非是空。若人明得透,顯出舊家風。

天尊告曰:爾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

  空者,道虛無體也。色者,一切有形之物也。此一節以下,天尊慈憫世人不悟真道,於此丁寧反覆告戒,形容道之體用,教人如此悟見大道至虛無體,因不虛立,故生形以立道。形為道之室,道為形之用,是以有其形必有其神,必有其道。人之元神本是虛靈,因形所梏,障礙不靈。譬如空中有日,千江同色,水清月明,水濁月昏。月不離水,水不離月,形不離神,神不離形。形有敗壞,神無生滅。人生不過假此幻形以成於道。何故眾生如此之愚,執此幻形,被他所使,棄其本,逐其末,終不悟性命之理。天尊故言:爾等眾生,可以諦聽吾說,從不有中有者,此言形非長有,不可認形為有。不無中無,此言人性虛靈,亘古亘今,不生不滅,不可以性為無也。不色中色者,此言大道清虛,本無其色,不貪迷其色也。不空中空者,此言人神含妙,主宰萬機,本無其空,不可固執為空也。非有為有者,此言人初生為赤子之時,本來素儉非有,今日不可貪生厚利,為我之有也。非無為無者,此言人物之生,一身一竅,一物一太極,造化妙理,無不在人一身,不可棄我之有而為無者也。非色為色者,此言大道沖虛,無物不貫,天地神明,無處不存,本無形色之可睹,不可執其非色而為色者也。非空為空者,此言成道之人,變化自在,劫劫長存,本來非空而實有,不可執著為虛無而笑之為空也。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者,此言大道無形,變化莫測,生天生地生人物,豈有定空之理。至如青天白日,一時風雲雷雨變化,頃刻遍滿大千世界是也。如人性靜之時,乃太空也,一時發其喜怒,神機不測,亦復如是。豈不是空無定空者也?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者,人以眼觀色,眼即色也,若能覺之,得色觀色,迴光返照,了徹心空,色皆無也。且夫天地之間,陰陽化生萬物,隨氣成質,隨質變色。有情而變無情,貞女化為石山,蚯化百合之類;無情而變有情,丹楓化羽人,腐草化為螢之類。萬物皆化,輪迴無期,豈不是色無定色者也?是以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豈不聞《金剛經》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有所相,即是虛妄。若是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斯言至矣。學人於此玩味,其庶幾乎!頌曰:道妙非空法,人迷幻色心,有無都放下,陸地盡平沉。喝!會得麼?行到水窮山盡處,鳥啼花笑一般春。

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離諸疑網,不著空見。

  此一節承上文而言,為化眾生。其有能悟之者,不墮頑空,不著邪見,唯存一心,湛然常寂,了了真空,無所不知,無所不透,道在我而不在於彼。若領悟至此地位,方信知空不空,知色不色,是以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自在,此心通於他心,無物不盡其性。穿山透石,無有隔礙,於我慧性生明,廣照無際。所以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頭頭是道,物物同真。一切疑網,盡行掀翻,獨露本來,不著空見也。頌曰:空空本不空,色色即非色。直下悟玄機,知白守其黑。

清靜六根,斷除邪障。

  清靜者,虛心實腹也。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斷,絕也。除,去也。邪障,一切塵勞色慾也。此承上言不著空見之意,於此教人清靜其六根,絕去其邪障,內不出,外不入,自然神清氣靜,六根安寧,邪障斷除矣。頌曰:了徹一心,通天徹地。陽盛陰消,邪魔退位。

我即為爾說是妙經,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流通讀誦。

  我者,天尊自稱也。爾者,言悟道之人也。說,開化也。妙,玄也。經,心也,猶路也,人人共行之路也。濟者,接引之意也。度者,超彼岸也。此一節,天尊故言世人若能悟道明徹,不被形縛,不著邪障所缚,透得向上機關,至此田地,方纔可與爾言說大道之宗,轉經之妙。這誦經之者,可以通神。悟之者,可以養命。得之者,可以長年。是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使人人流通讀誦,願得箇箇早悟圓成,豈不稱天尊之心哉。頌曰:箇箇身同道,人人心是經,精凝神氣固,護命保長生。

即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金精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

  此章以世法言,凡好道持謂是經之人,當依經說,有如是神童猛獸侍衛誦經者身。以道用言,飛天神王者,意轉靈寶昇玄之道也。破邪金剛者,武鍊也。護法靈童者,文烹也救苦真人者,退魔也,復其天心也。金精猛獸者,五色獅子也。總而言之,凡行靈寶之時,則當轉護命之經。命吾黃意入東海,鞭起濳龍駕火輿,上昇玄谷之宮,乃曰飛天神王。倒流黃河之水,作他崑崙蕩氛之霖,乃曰破邪金剛。從西山跨白虎以歸家,乃曰護法靈童。戰退強魔,元神復位,乃曰救苦真人。身坐空玄五色獅子之上,凜然肅正其威儀,乃曰金精猛獸。通身萬神萬氣悉歸一心,乃曰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也。學人能悟此妙,內有默運綿綿如是之功,外則自有十天善神長擁護其人。斯經玄妙,不可思議功德也哉。頌曰:一點無多子,超凡入聖基,道高魔自伏,神妙顯威儀。

隨所供養,捍厄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

  此言有道誦經之人,隨身所至,自有一神明擁護供養,外則攝伏羣魔,內則通真顯聖。一切含靈,皆沾道廕,有情無情,咸登彼岸。所以捍其厄而扶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也。頌曰:道妙無窮,神化莫測,救度眾生,扶衰捍厄。

爾時天尊即說偈曰: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此天尊說經已畢,不敢自讚,故尊稱爾時天尊,即說偈言,形容大道之妙,總結此經一篇之玄。此四句偈,為學人喫緊處。老子所謂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所以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在萬物,萬物不知。澄之不清,撓之不濁。動中不動,靜中不靜。妙體至虛,靈應萬有,不可得而形容也。可以離形棄智,即此用。不見中親見,見中不見,不聞中親聞,聞中不聞。默識心通,神領意會,到此之間,自離種種諸相,方名為妙道也。豈不為學人希有之功者乎?頌曰: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虛空粉碎,神昇太清。

太上昇玄說消灾護命妙經註竟

● 『大』字下疑脫一『千』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