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窩先生文集/卷四

卷三 好古窩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柳徽文
1896年
卷五

编辑

答南子皜漢皜○辛未 编辑

前年二月二十八日手狀及十二月二日復書。頃因新里便。始得承坼。書尺往復。若是多礙。况進於此者乎。春序強半。伏惟侍中學履晏重。仰慰。徽文年進業退。兼以離索。所以嚮仰下風者。日夕愈切于中。前日面論大學或問數段。已蒙虛受采納。復有俯詢數條。益仰求蒙問寡之盛意。更以陳說而求敎焉。格致章無復上文語緖之可尋。似不外乎盛誨中下段之意。蓋此設問之意。若曰此章只據其下知之至也一句。以補全章之闕。而上章亦無語脈之相承接。則是書最初用力。何以知其必當如是也云爾。如何。挈矩章以此爲防下人字。竊嘗屬之下句。與禮坊記所謂以此防民。民猶有薄於孝而厚於慈等諸條。語勢相類如何。此外別有所稟。上恤孤而民不倍。先輩以民亦不倍上之所爲爲解。心嘗不能無疑。以爲若果如是。則章句又須別有訓釋而今不然。此恐非朱子本旨。前年面論時。承聞蔡澤傳義不倍功臣之語。深有所警發於中。蓋倍恐是相負之義。宜與偝字同。鄭註云倍或作偝。按坊記曰利祿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註曰是不偝死忘生之意也。疏曰以此化民。則民皆不偝於死者。下文云民猶有偝死而號無告。下章云殷人弔於壙。周人弔於家。示民不偝也。合而觀之。不偝之義。尤爲分曉。大義恐與此相發。蓋民若不恤幼孤。則便是相忘而相倍也。上恤孤。則民亦不相倍。而爲之矜恤孤弱。此恐於文義。卻爲直截。未知是否。

與南子皜癸酉 编辑

新春強半。而書問尙闊焉。每憑花信。未嘗不起懷於下風也。更伏問令辰。棣履晏重。啓蒙書非初學先務。叔祖東巖公少日請敎於王父。王父每以是戒之。使以語孟等平易文字代之。年前叔祖卻命徽文。謂趁此聰明專一時節。理會一過。自不妨也。以故竊嘗窺其面目。因妄有箚錄。以備遺忘。間以示人。而且念家先舊戒。遂絶意此等。置之相忘之域有年矣。頃者屢蒙俯索之勤。謹以所謂畫卦圖者奉呈而求敎。不意左右又流播遠邇。已極悚恨。而荷趙丈不以爲罪。採取評櫛。謂可與之上下其論。且其考索精密。議論明快。實非今世所耳目。自顧觝滯膚末。况復束閣已久。固不敢與論於精竗地頭。而亦不敢不爲知己者盡之。以卒受其厚賜。且竢左右一言之重。庶滌得多小疑難。二丈往復秤停之餘。幷有以辱敎之。施此終始之惠千萬。

趙丈改圖。加圈於河圖虛中而著太極二字者。深得太極無形體無方所之義。而鄙圖之挑出十五。以配太極圈子者。誠於道器之分。有所未安者。然愚意亦非不知十五是有形物事。特以這十五不用於儀象卦之畫者。已是虛了是數。只用四方八數。原卦畫篇。太極圈下所言在河圖洛書。皆虛中之象。意亦如此。而四方八數。皆從此流出者。有似乎太極之爲樞紐爲根柢。朱子嘗曰易有太極云云。太極猶木之有根。浮圖之有頂。然木之根浮圖之頂。是有形之極。太極是無形之極。又曰十五爲數宗祖。然則十五亦朱子所謂有形之極也。只以其爲樞紐根柢。而屬之儀象之前。蓋以有形之極。配無形之極也。伏羲時雖無太極之名。圖象已有虛中不用之數。則畫出之時。豈無原頭總會處。退陶傳疑論苑。洛以五十數之具於十五中者。直謂之太極。則非朱子不可以五十蓍爲太極之意。朱子曰與其以四十九莖握而未分爲太極。反不若以一策不用者象之爲無病也。然則十五之屬太極。亦與蓍之虛一策以象太極者。可同例也。及見旅軒易學圖。亦載苑洛圖及退陶說。至其自作四正得數四隅得位圖。以係其後。則卻以十五點屬之太極。以正五十點象太極之失。則其於虛五與十之義。亦必費了區處矣。又年前於柳敬甫丈案上。得見南塘圖。其十五點則似亦如是排列。而其言曰以五與十爲太極。皆與鄙圖不約而有相似處。恐是與先天方圖之中間塞。卻初不干於圓圖者有間也。竊觀改圖。必欲虛去十五。代以圈子者。蓋謂與其以有形之極。配無形之極。曷若去此而盡以無形之極該之也。其義則甚明。而其爲圖則比諸圓圖之中間白處。多一圈子。且圖樣似欠簡潔。又以鄙圖本例言之。雖以畫與數重疊相配。而數自數畫自畫。不曾滾作一團。虛數與用數爲一類。圖與畫又爲一類。故太極之位。亦以圈子別在十五點之上。其下剔出圈與畫。爲相交圖。則又只以點數自成一圖。若以圈子著在四方數之中。則恐非兩樣相配之義。或者又欲不加圈子。只虛中間以爲太極。則又若以四十點便作太極。是與四十九蓍喚做太極者。反相似。愚意可就鄙圖十五點上面。更著一虛字。以示未嘗爲用之意。似稍簡易。如猶未當則敢不刊去十五。而直以渾元一圈子。爲數與畫之源頭總腦也。然亦不敢自信。乞賜勘正。且以質之趙丈。以求至當之歸。幸甚。

趙丈改圖。兩儀四象。皆縱列其數。以見三畫得數之苗脈。井井不紊。且因此可見朱子上半下半相交之說。誠爲巧竗。可喜。然鄙圖本例。謂畫之奇單偶坼。皆是橫布。而其實本於數之奇偶雙隻。則儀象卦所得之數。雖有多寡之不同。凡兩兩數之。便見奇者零也。偶者雙也。而要之只是奇偶兩畫之象。亦未免橫布其數。苑洛旅軒南塘一切橫布者。恐亦以是。第鄙圖之橫排者。乃是縱累諸數而打成一畫也。改圖之縱列者。乃是橫疊諸數而連作一畫也。其一橫一竪。各有所據。恐不害爲相須互發。若其兩儀數中多寡相錯。則有可論者。方其爲兩儀時。未有四象之目。而一九二八等數。始有四象位次。然後可見此箇位數。南塘卻於兩儀。預以一九二八等分類攢聚。似涉分揀差排底意。玆不敢勇革舊見。今觀改圖。亦同此例。是必有說。而愚意則先儒只以河圖多寡爲序者。似又自然。若啓蒙本文奇數二十。偶數二十云者。非謂逐旋攢那成二十。只是凡言其數之各爲二十也。前章所言虛其中然後陰陽之數均於二十。及原卦畫篇兩儀圖下所言在河圖洛書則奇偶是也。意皆如此。

趙丈改圖。就震巽上。交股引行者。於朱子坎离不交。震巽相交之說。尤爲直截。然註中有曰陽儀之三。直加於少陰之上。陰儀之二。直加於少陽之上。又曰四象之生八卦者。以其中畫相加也。每以下畫之奇偶。加於其上者。恐於本旨。猶有未盡。蓋朱子相交說。最詳於答袁機仲書。與語類交不交之說。各是一義而互相發明。今以橫圖論交不交之說。則右邊本都是陽。左邊本都是陰。是爲一大限界。圓圖之左陽右陰。尤判然易見。右邊陽儀挨加於陰儀上爲少陰。而曰相交者。以陰在陽邊。陽在陰邊也。陰陽自加爲二太。而曰不交者。亦以陽在陽邊。陰在陰邊。初不須言交也。右邊太陽挨加於太陰上爲艮。左邊太陰挨加於太陽上爲兌。而曰相交者。亦以陽在陰邊。陰在陽邊也。二太自加爲乾坤。而曰不交者。亦以陽在陽邊。陰在陰邊。初不須言交也。右邊少陰挨加於少陽爲坎。左邊少陽挨加於少陰爲离。而曰不交者。以陽還在陽邊。陰還在陰邊。初不須言交也。所謂各得本畫也。二少自加爲震巽。而曰相交者。以陽還在陰邊。陰還在陽邊也。其言交不交。皆據初畫陰陽兩邊大限界而言。然未嘗不經由於中畫之相交也。非謂右邊陽儀驀直上去爲離上之陽。而元不交涉於左邊之少陽。左邊陰儀驀直上去爲坎上之陰。而元不交涉於右邊之少陰也。自此六畫。愈細愈繁者。無不皆然。皆可謂之初畫之直加乎。若只如此則何以見遞次相生之妙。有若迫不已。以至於好笑也。惟其如是。故曰坎离之交。在第二畫。兩儀生四象時交了。蓋指离上之陽。本陽儀之迤過於少陽。非只謂二陽之中。雜乎陰也。坎上之陰。本陰儀之迤過於少陰。非只謂二陰之中。雜乎陽也。是四象復爲兩儀。而八卦復爲四象也。其答袁機仲書。則直曰少陽上半交少陰。下半生少陰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爲离爲震。少陰下半交少陽。上半生少陽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爲巽爲坎云云。則元非初畫之直加。可見於此。而王考所畫四象八卦挨傍圖位置排例。不外乎是。鄙說所謂三自少陽中來。二自少陰中來者。蓋有所承襲。今以是條相交說。參看於鄙圖。則太陽必言下半。太陰必言上半者。便見兌在乾之下旁。艮在坤之上旁。而一與四相易。亦居九之下旁六之上旁。少陰卻言上半。少陽卻言下半者。便見离在震之上旁。坎在巽之下旁。而三與二相易。亦居八之上旁七之下旁。是與坎离不交。震巽相交之說。未嘗相背也。且南塘說中重者自加。輕者加於他云者。其例則不外於鄙說也。今觀傳疑中朱子說四象相交圖。自少陰引抵巽坎二卦。自少陽引抵离震二卦者。所以明答袁書中相交說。而猶於上下半之往來互易。未甚分曉。故直向艮兌坎离上引去。而其實未嘗不同也。

趙丈改圖。以儀象卦之名。移在每畫上面。以見四象之以二畫而得名。八卦之以三畫而得名者。至爲亭當。又合啓蒙橫圖之例。謹依此移改。其先儒說及圖。則取義有不同。故仍舊未改。如何。

趙丈又取南塘圖。作重改圖者。儘有意義。可備一說。蓋南塘圖。雖與鄙圖少有不同。而其追勘前儒所未盡處。老少相交加倍。生出其數與畫之奇偶。犂然相合。實爲鄙說之一大左驗。其間位數相加。有未盡相契者。不必深論力詆。有若相角者然。以故今於此圖。亦不敢容易說破。容俟上段公案决定後。爲一番會合商量。如何。

趙丈則洛書圖。據啓蒙本文。說出四象八卦之進退消長。極其詳密。又如未段乾父三男每得成數。坤母三女各得生數。得陽饒陰乏之義云者。又是精到之語。然竊詳文義。其曰一二三四。爲六七八九。所言雖異。只是發明洛書亦有七八九六。有此多端。而其分配四象則未嘗有異。非必以所互者。別論生卦。故旣言虛五。復卻言縱橫十五。而亦不嫌於兼用中五。原卦畫篇四象圖下所言。以河圖言則六者一之得五云云。以洛書言則九者十分一之餘云云。意亦如此。其曰四方之正。以爲乾坤坎离。四偶之偏。以爲兌震艮巽者。與上析合補空之說。所言雖異。只以洛書本有四偶。故言八卦分居正偶。而其得數來歷則未嘗有異。非必如玉齋之直以八方之數。仍爲八卦之位。故老先生亦已辨之。原卦畫篇八卦圖下河圖四實四虛。洛書四正四偶之說。意亦如此。今此圖說一得五爲六時。九消五爲四以下。就互爲七八九六上。討出卦位。而只擧縱橫十數之消長。及幷言生成之迭變。比朱子七八九六之說。恐深似一截。且方爲太極圈子。而便渾成一箇圓圖。又與玉齋八方之數。直作八卦者相近。且啓蒙之言含與合有異。一含九爲含。一合六爲合。今四象畫中。有縱含六橫含九等數。亦欠簡易。以至以三爲退。以七爲進。以八爲退等語。恐於生成進退之名。有所不合。玆敢略陳所疑。亦望容其愚妄而一一裁誨。

與南子皜 编辑

西遊一月。而於執事之側半之。其薰陶漸染之力。何可勝言。數日來。制履伏惟神佑。徽文十七發新里。再宿到豐縣。偶得泄症。雖不至大段。而實由將攝失宜之致。因此竊有獻焉。夫衰年精力。易耗而難息。况屢經巨創。髭髮大異昔年。惟願益加溫養之工。而思索硏究。隨力所及。以副嚮仰之忱。千萬千萬。攷疑亦早加勘正。以付來月洪兄之行幸甚。前旣以思索太過獻規。而又以此事相強。正如楊廷秀戒晦菴勿著書。而勸之以楚辭集註也。一笑。

與南子皜乙亥 编辑

會而歡離而思。固索居人常情。而於執事者尤切。况辭退歲已周矣。其間黲制已闋。冠佩依昔。而未有一書候問者乎。且昨今年來。閱盡一大劫運。而靜中攝養之節。溫理之業。無損於昔時。不勝慰賀。徽文近來。荐遭堂內寃慽。豈有况狀可言。向來多小承聞。警發弘多。而一有之及絜矩之義。亦蒙派及於澆灌之餘。積疑自此頓釋。幸望隨其所得。繼此而終敎之。勿以愚蒙而有所靳惜。俾無墮在膠漆盆中。豈非所謂立則俱立。成不獨成之義乎。又有前日講貫數條。旣承俯叩。玆敢略貢愚見。

立次適爲後。亦爲服斬。

儀禮喪服父爲長子條註疏中。言立適妻所生第二以下服斬。而不及妾子者。以邦禮言之。惟人君之儲貳爲然。觀註中太子字。可見矣。至於母后之爲嗣君。旣立極承統。其尊無對。而復論適出與否。較量其服之降與不降。則非註疏本意也。蓋不惟著不得支子遠別爲庶之意。又著不得妾子體而不正之號也。蓋嘗備擧天子以下爲諸子服斬服朞之同異。以明服術之差互而不紊。夫天子諸矦母后之於支子之立極承統者。不論適出與否。是則長子而服三年。是周人尊尊之大義也。觀於支子爲天子諸矦。自得立廟者。義可見矣。通典庾蔚之曰經無諸矦爲宗服文。則知諸矦奪適自立廟。不就宗祭。是適統歸重於受封也。若謂長少之分當嚴。則必第一子之家得立廟。而支子之爲諸矦者。世世爲宗服。然後方可以適統歸第一子。而諸矦不得爲適矣。若天子諸矦之於次適爲後者。正體乎上。正體乎上。繼體而出於正宮也。無所遠別。故亦名長子而服三年。此義通乎上下。鄭註正體乎上者三。小記庶子不祭祖註曰。正體乎上。謂下正猶爲庶也。又出妻之子爲父後註曰。正體乎上。將以奉祭祀。與此註正體乎上。皆兼父子一體及與祖爲體之義。而獨不及適孫承重。謂之正而不體者。特以別四種之名。而單擧父子一體言之歟。適出不爲後者。始加遠別之名而稱庶子。絶而不服。妾子爲後者。體而不正。故體而不正者。繼體而不出於正宮也。猶爲庶子而服朞。如晉武之於愍懷太子是也。妾子不爲後者。不待遠別。直云庶子而不服。是天子諸矦以下庶子之名有二。卽適出不爲後及妾子兼爲後不爲後者是已。若諸矦以下。又有繼禰不繼祖者。是爲下正之庶。下正者。出於正宮而所繼在下也。而於長子只服朞。如伯禽之於考公是也。夫正體乎上之正。體而不正之正。下正之正。俱指正適而言也。有妾子而上繼祖禰者。爲其長子則與正體乎上同。是諸矦以下遠別之名有二。卽適出不爲後及下正不繼祖是已。諸矦之於支子別出諸矦者。以尊同而服朞。如周公之於凡蔣是也。其餘皆不服。如魯桓公之於孟孫是也。若大夫之於支子別爲大夫者。以尊同而服朞。其餘降而服大功。大夫妻之次子不爲後而獨爲大夫者。猶爲遠別之庶而只服朞。觀支子爲大夫而不得立廟者。其義可見矣。宗子爲士立二廟。支子爲大夫。當立三廟。是曾祖之廟。爲大夫立。然不可二宗別統。故其廟立于宗子之家。蓋支子爲大夫而自立廟者。方可以適統不嚴論之。於妾子爲後而爲大夫者。卻爲體而不正之庶而服朞。若士之於適出不爲後。及妾子旣無遠別之義。又無降庶之法。只稱衆子而服朞。此天子以下爲適子庶子服之大略也。向時甲乙之論。一以次適而加遠別之稱。一以御極而論適出與否。恐俱非註家疏家之意。至說遠別之庶妾子之說。非不對擧而極論之。到經傳註疏交互參錯處。卻不免滾同而無別。至疑言者之有前後矛盾一也。又謂賈疏之未經程朱勘破二也。又謂朱子說。必得次長不爲庶之文云云三也。又言賈疏本意。謂第一子未成人而死。不服斬然後。爲第二適子服斬四也。其所謂前後矛盾與否。今以儀禮禮記諸說證之。小記曰大夫降其庶子喪服爲衆子。註曰長子之弟及妾子。大夫則謂之庶子。降之爲大功。天子不服之。此庶子。卽適出不爲後。無服者。方加遠別之名。與此疏立第二長子。亦名長子者。其別甚明也。小記庶子不祭祖。註曰正體乎上。不繼祖與禰者。自爲一例也。適不繼祖。亦加遠別之名。與此傳庶子不爲長子斬。不繼祖與禰者。自爲一例也。喪服大夫之庶子。爲適昆弟。註曰適子或爲兄或爲弟。疏曰此大夫之妾子。故言庶。此庶子卽妾子。不待遠別。直稱庶子。與此傳疏體而不正。立庶子爲後者。雖有爲後不爲後之別。而只是妾子之稱。自爲一例也。觀此則賈氏所解適妻所生之長子。且與不繼祖禰之庶子。體而不正之庶子。段落分明。各有攸當。無前後矛盾之可疑也。其所謂疏說未經程朱勘破者。今以朱子指授編次之事證之。大全答黃直卿書曰。喪服一篇。已略修定。似有條理。又曰事宂目昏。只得一兩卷仔細看。自旣夕以後。多不及詳。又喪服篇中。勉齋往往特揭先師朱文公親書藁本曰云云。又信齋跋通解續曰。先生以勉齋所立規模甚善。至令就先生所編。皆用此規模更定之。觀此則此首篇喪服。先生蓋嘗是正。不啻明白。恐不可謂未經勘破也。其所謂朱子說。必得次長不爲庶之文。今以朱子說及所編通解中親加勘斷者證之。朱子曰若世子死。則立世子之親弟。亦是次適也。庶子不得立。此適子卽適子之爲後者。正與此疏亦名長子者相合。而與庶子不得立之庶子。其別甚明也。內治篇曰。適子庶子生見於外寢。公庶子生就側室。註曰適子世子弟也。庶子妾子也。朱子曰。按上庶子字。宜爲衍字。或是適子之次子。名爲適子庶子。內則篇曰。冢子未食而見。適子庶子已食而見。朱子曰。按此記大夫禮。而又別其冢適庶子之異同也。五宗篇晉有餘子公行之官。註曰餘子適子之母弟也。下庶子註曰妾子也。此適子卽適子之不爲後者。正與此篇大夫之庶子。疏適妻所生第二以下。直言昆弟。不言庶者相合。而與庶子就側室之庶子。其別甚明也。觀此則朱子說中次長不爲庶之文。不啻斑斑矣。其所謂第一子成人與否。今以賈氏疏說證之。喪服傳婦人不貳斬。疏曰丈夫容有貳斬。有爲長子皆斬云云。觀此則賈氏本意。正謂第一子死服斬。而第二長子爲後而死亦斬。無容更說。第一子殤死不服。不啻分明矣。當時論辨之際。苟以四段證之。則似或止許多紛紜耶。向者旣蒙攷示之敎。玆陳所見如此。幸賜勘覈而回敎之如何。

中庸輯略或問

有輯略而無或問。則不知何者爲所發明。何者爲背其師說。有或問而無輯略。則雖見論辨之詳。取舍之明。而不見諸儒本說顚末。故別爲或問。以付輯略之後。合爲一書。以羽翼章句。然此不是輯略之或問。只依中庸本書次第。論辨諸儒說解。而取舍之間。或有不專爲諸儒發者。合而名之曰中庸輯略或問。今見行本。多截去輯略。卻載諸儒說於或問註腳。以取簡便。而終不如合部之爲全備也。仙鄕有言中庸或問之外。別有輯略或問。一則專論中庸經旨。一則專論諸儒得失。而今見行本。乃後人合幷爲一書云者似矣。愚則决以爲不然。若果如是。朱子序文。何獨言輯略或問。而不言中庸或問。且或問中不論諸儒。而專論中庸者無幾。安得自成一書也。况諸儒說。亦是論難中庸經旨。則離爲兩書。俱不成篇體者乎。若果後人合幷爲一書。則其事大於註釋。而其人姓名及合幷時世。獨不傳於後世耶。設使有親見輯略或問篇目者。恐只是古本之合部者。而未及深考。遂認作中庸或問外。別有是書也耶。試賜商量而可否之如何。

太極圖五行一陰陽

註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能外乎陰陽。承上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言。是統體說也。隨其氣質所稟不同。承上無極之妙各具一物之中而言。是各具說也。蓋五者以兩箇言。則只是陰陽。而其爲陰陽不一。如上註所云水木陽火金陰。木火陽金水陰之類是也。小註論五行一陰陽。乃言木之甲乙。火之丙丁。誠以各具說。然其意亦謂五行之甲丙戊庚壬都是陽。乙丁己辛癸。都是陰。兩箇五行。不過曰陰陽。故朱子答黃商伯書曰。陰陽五行有分而言之。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而言之。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正是明五行之統於陰陽。其爲統體說。只如前日盛論。更無所疑。如何。

朱子甲乙屬木。甲陽乙陰之語。非正釋五行一陰陽一句。只論舍五行。無別討陰陽處。故與黃商伯書。語勢若有不同。然其歸宿。只如黃書中語。故其下復說如言四時而不言寒暑。是指四時統於寒暑。豈四時亦嘗各有寒暑者乎。

各一其性

性卽理也。無間隔無分段。則統體各具。同是這箇。渾然粲然。語有自別。就五行異質四時異氣上。各說渾然全體。則明白易見。復就渾然中。討出粲然有條。則不患無其說。其議論則卻深似一截。不可便謂渾然全體一句內。已說破此義也。理雖不犯形氣說。而亦不離於形氣。周子各一其性一句。在水自水火自火。未暇及於水兼五行底火兼五行底。就觀其中所具之理。只當如是而已。註首所謂渾然一體。固統說陰陽五行。而此條元來亦非主粲然者而言也。今於依本文說處。只當依本文而已。推言外說處。亦當無所不至。如何。

律呂新書黃鍾之實

自子一每以三乘之。爲丑三寅九至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以成黃鍾之實。其必以三乘之者何也。每三分然後。可以損一益一。故漸次三破。愈細愈繁。每越一辰而觀之。皆爲九破法。故法與數。皆互相越一位書之。子寅辰午申戌。與亥酉未巳卯丑。各自爲一類。觀其三三乘之。則必須合爲一圖。觀其九九乘之。則又須分作兩圖。故今離以兩之。使易曉焉。

寸分數圖

子一 黃鍾之律
寅九 寸數
辰八十一 分數
午七百二十九 釐數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 毫數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 絲數

黃鍾一律九寸。一寸九分。一分九釐。一釐九毫。一毫九絲。故黃鍾之律。是一每以九倍之。得寸得分。以寸計之是九寸。以分計之是八十一分。以釐計之是七百二十九釐。以毫計之是六千五百六十一毫。以絲計之是五萬九千口四十九絲。故九下書寸數字。八十一下書分數字。非以寅爲屬寸。辰爲屬分。乃就其三三遞乘。以記所得之數。自寸起者。自大而至小也。

寸分法圖

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黃鍾之實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 寸法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 分法
巳二百四十三 釐法
卯二十七 毫法
丑三 絲法

黃鍾一律。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故黃鍾之實。爲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每以九約之爲寸爲分。就一寸看則只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就一分看則只二千一百八十七。就一釐看則只二百四十三。就一毫看則只二十七。就一絲看則只三。故三下書絲法字。二十七下書毫法字。其曰寸法分法者。猶言日法九百四十。月法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云爾。自絲起者。由小而及多也。

黃鍾生十一律

丑三分二者。三分黃鍾之二。以一爲三寸。故爲六寸。寅九分八者。九分黃鍾之八。以一爲一寸。故爲八寸。卯二十七分十六者。二十七分黃鍾之十六。以三爲一寸。故爲三寸三分。辰八十一分六十四者。八十一分黃鍾之六十四。以九爲寸。故爲七寸一分。其下二十七爲一寸。以下皆以此推之。每分字。上是分母。下是分子。分母皆黃鍾一律之細破也。分子是每律長短之所得也。每律相生。各據本律分子。逐一增損之。以得新律之分子。其先書分母者。所以見幾分黃鍾中。今得此幾分也。然分母之三三乘之。是虛剩之數。愈細愈多。故每於分子。必三三約之然後成。如三爲一寸。九爲一寸。二十七爲一寸之類是也。註陰數以倍者。丑之二倍於子之一。卯之十六倍於寅之八。餘倣此。陽數以四者。寅之八四倍丑之二。辰之六十四四倍卯之十六。餘倣此。三分本律而損其一者。三因子一而爲丑。是三分母。又三因一爲三之中。損一而爲二。是分子。三因寅九而爲卯二十七。是分母。又三因八爲二十四之中。損一而爲二箇八。卽成十六。是分子。餘倣此。三分本律而增其一者。三因丑三而爲寅九。是分母。又三因二爲六之外。益一而爲四箇二。卽成八。是分子。三因卯二十七而爲辰八十一。是分母。又三因十六爲四十八之外。益一而爲四箇十六。卽成六十四。是分子。餘倣此。六陽當位自得者。黃鍾子居子。大簇寅居寅。餘倣此。六陰辰則居其衝者。林鍾未居丑。南呂酉居卯。餘倣此。其必居乎衝者。十二辰之次序不亂然後。其遞乘之數井井不亂。而每隔八所生。自然與其次之辰相衝也。三呂在陰。三呂在陽者。自子至巳爲陽邊。自午至亥爲陰邊。未酉亥在陰。丑卯巳在陽也。用倍數者。自蕤賓午下生大呂。丑當損一爲四寸有奇。而必益一爲八寸有奇。然後與月氣相應。今此所列。只一損一益之常例。故仍損一而作四寸有奇。其所謂用倍數者。倍於損一而爲益一。循此以往。則夾鍾仲呂。皆自然倍數於此所列者。

十二律之實

黃鍾半無者。蓋黃鍾爲他律之商羽徵角時。須用半黃鍾。然今此所用。乃變黃鍾之半。非本黃鍾之半。其言不用者。六十律圖中。太短而不入者也。下變律不用者。又是太長而不入者也。

律生五聲

宮聲八十一者。黃鍾之數九九八十一分。爲五聲之本。三分損益。以生四聲。琴律絲數。亦如此。

六十調註六甲五子

六甲五子。究於六十。三十六爲陽。二十四爲陰。就天干五行中。分三陽二陰。則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所乘三十六爲陽。庚辛金壬癸水所乘二十四爲陰。就地支五子中。分三陽二陰。則甲子丙子戊子十二支合三十六爲陽。庚子壬子十二支合二十四爲陰。

候氣

黃鍾九寸升。五分一釐三毫者。黃鍾子律入地最深。漸升而短。至大呂丑律。爲八寸三分七釐六毫。其兩律長短相去五分一釐三毫。今置黃鍾九寸。除大呂八寸三分七釐六毫。則其餘卽爲升數。又置八寸三分七釐六毫。去八寸則餘三分七釐六毫。爲大呂升數。餘倣此。農巖嘗以律管所埋之地。不過數尺。每月一管灰動。餘管不動。問於尤菴。答以諸管之不同時相應。是非本律故也。蓋以此而歸制作之別有所由也。然朱子旣言入地淺深不同。故氣應有先後。又言最長者入地最深而最先應。最短者入地最淺而最後應。此外恐更無餘法。農巖非不見乎此。而乃謂若只以入地淺深而有先後之應。則古之制律者。但當審其長短之數可矣。而必審其空圍廣狹本末厚薄。毫釐不失。是必有其故矣。是亦以諸律之應與不應。爲在制律之別有神妙也。愚意以爲律之爲用。不但於候氣一事。如八風之強弱。八音之高下。歌曲之淸濁。舞節之疾舒。以至太子乃生。太師奏聲中某律之類。無不以是準之。則其聲氣之異。雖若但繫長短。然必先定其空圍之均於九方分。然後長短可論。豈可但審其長短而得此哉。獨候氣只取其通氣而不取其音聲。則似可但審其長短而不審其空圍。然其圍若太闊則其氣散漫而難尋。太微則其氣壅閼而無力。以此言之。雖候氣一事。諸律之圍。必須同用九分而後。始論氣應之先後。繫於入地之長短者。此乃所以爲制律之妙。恐非別有要妙爲餘管不應之所由也。農巖又疑陽氣自下而上。宜必達於地上。而律呂陽升。極其所至。距地面四寸五分而止。其上面則氣更不到云云。然夫律呂候氣。只是地氣蘊蓄裏面。自冬至九寸。漸漸向外。每月只爭數分。復至冬至。當爲四寸五分。爲半黃鍾數。而其氣到此無力。旋復生於裏面。倍其數而爲黃鍾全數。與天氣周流六虛。復陽生地下。至純陽極於天上。姤陰生天上。至純陰極於地下者自不同。如人氣脈蘊於皮膚。與呼吸升降不同。今乃比而同之。其何能相通。

答南子皜丙子 编辑

信息愈阻。而慕用愈切。意表洪兄至。而昨年正月臘月及今年正月書兼別紙三數幅。一時遠墜於竆山涔寂中。復有愚山書柳丈書純之書。與之偕焉。節次展讀。怳若周旋於芍藥鰲柱之間。第伏審閒中履用。有時失適。頃歲功慽之荐疊。僑寓之艱關。承聞雖晩。伏爲之戚促而歔欷也。徽文痰症猶未袪。而復見兒殯之撤。心緖忽忽無可言。但日與洪兄說仙里事不厭。至於前後俯敎。無暇於溫繹。敢合幷而掇其緊要。略貢愚見。必多不中理處。更願卒賜指誨。書末所戒平易淡泊處從容涵泳一語。敢不銘佩以冀前頭分寸之進耶。純之眼目儘精明。在儕友未易得。極可歎尙。今多依其說。修潤迭爲消長說。承執事合幷究竟之敎。玆敢就考疑中諸語。撮其大義。約綽臚列。而鄙說中亦有竄改。以進退字代占得字。且如卦氣圖及畫卦圖等處。亦有添入修改之計耳。紹修院藏先賢遺像。今將改摹。四月旬間。當奉安藏弆。其時若無所礙。則竊擬瞻謁。仍作小白之遊。難保其無魔也。未知執事聞之。亦或有三杯祝融之興耶。

別紙 编辑

華音譯書。侵與眞之終聲無別。三韻聲彙凡例。亦言侵覃諸韻。以imghjFile:MO 1166A B112 257B 010 24.gif爲終聲。近日又有華東正音者出。而侵覃諸韻。直從譯書。今承示南藥泉集中語。亦爲鄙說之證。其終聲旣混而爲一。則於簡反。卽烏斬反。然古人或於字同音同處。有反切之各出者。蓋於同音中。或有便於唇吻。微有古今之不同。或有於許多字中。隨意所取。朱子傳註反切。與九經註疏。或有不同者皆然。今此厭字。旣從鄭註黶字之讀。則其反切。蓋出於隨意便讀而已。豈有揀擇取舍於終聲之異哉。且孔疏中。有烏斬烏簟兩反切。而朱子於烏簟反則義有不同。故直不取。只作烏簡反。與烏斬無異。然或於當時之讀尤明白。故特著之歟。若韻會等諸書。無此例者。蓋今時中國人。眞與侵等終聲雖混。古韻則亦自有分別。故因古人所分韻母而各著之。其下翻諺。亦不得不以東國之有別者以類分之。其實一也。如入聲華音無終聲。故例多通韻。而東音井井不紊。是在古韻。亦自有別。故韻書俱無通韻之例。又嘗觀林白湖集中。有論入聲散押非古法。而朱詩已有散押。皆因後世學習。且如西銘韻。亦用關中語音。亦時世使然。豈可以此謂程朱不知而作也。况儀禮通解,大學章句及近日唐本大學。俱無於簡反三字。此或先生刪去之本耶。淫泆以寫誤處之似好。然徧攷唐鄕諸本。俱無異同。至於儀禮通解本止於至善及誠意章章句。字有異同。而泆字卻同。諸本豈容皆誤。况淫泆之語。亦自古有之。何待古書中必有四字貫串。然後方信其無誤哉。諺解之不可盡從。不可殫記。今以詩言之。如集于苞栩。栩當音後。而今讀如羽。羔裘豹褎。褎卽袖字。而今讀如有。每食四簋等簋字。當音軌。而詩中讀如介。易中讀如莒。詩中誤處。不止於此。况他書乎。以吐言之。月川於書中御事臥吐。改以隱之類。王考又辨易中傳本義吐誤處亦多。亦見諺解之多有不可盡從者。且頃年承聞后山翁讀四書。有多不從諺解吐。執事亦多有之云。更一一回示千萬。西銘韻用關中語音。金仁山濂洛風雅中。西銘音註云母處與葉。相長叶。幼秀告孝肖叶。事志懈類叶。懈音里。參奇生成寧叶。奇關西人讀如幷。東銘音註云謀古韻叶音眉。其下云二銘乃古書韻語之體。今拈出音叶。以便誦詠。

與南子皜 编辑

向者兩日承誨。不能使三歲索居之懷頓釋。歸來悵惘。無時可已。歲旣陽止。伏惟動止淸適。徽文日與新學數輩相對。無異閒酬應費日。柰何。推前引後。家兄議論。與鄙說不同。今謾錄呈。因以鄙說幷此仰瀆。以求異日至當之歸。蓋此段文義。看作理氣離合者。亦有數說。一則謂不見始合。是理與氣不相雜也。不見終離。是理與氣不相離也。然當時曷嘗有理與氣元初相雜。後來相離之疑。朱子必以先後分言之乎。且不離不雜之意。已包在雖然以上一段。而此不見其合與不相雜者。大家不同。則朱子許多不雜不離之說。恐不足爲證援。一則謂理與氣本是合底。不見其初理兀然獨存。待形氣之生。兩相縫合底。旣是合底。又不見末段兩般相雜。然當時曷嘗有理與氣本是兩物。始相湊合之疑。朱子必於其相合處辨之乎。且以象數未形形器已具。俱屬前與始。恐不與上文微著兩段。血脈相接。愚意此前與始。承上自其微者而言。後與終。承上自其著者而言。合承上冲漠字。離承上不同字。朱子嘗擧程子說。以體用一原顯微無間相對說。又以象數未形形器已具相對說。此又以自其著者微者相對說者。都是一串意思。而釋太極之意。完備稱停。恐不可俱屬始與前。但象數未形之前。動靜陰陽之理。悉俱於中者。疑若有礚著頭端璧合珠聯底模樣。然動之前是靜。靜之前是動。不見元初混融合一之時節。形器已具之後。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者。疑若有各成一物。支分派別底模樣。然動靜相循。陰陽相須。不見終極陰陽分北之時節。是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也。夫氣易見而理難知。故必於氣言之。而太極之無始終無離合者。自在乎其中。如是說。不費辭說而脈絡分明矣。伏願更賜駁正。發其迷滯如何。

與南子皜丁丑 编辑

向來情翰。已是隔年消息。瞻仰之懷。與日俱深。伏惟春煦。棣履增重。推前引後說。滿紙諄複。至誠誨諭。警發迷滯者至矣。然求敎之道。必須先罄其所疑。玆敢不揆煩猥。復此貢愚焉。朱子啓蒙註言象數未形。形器已具兩段。正是分前後說。而圖解則至第二節。始以自其著者微者。交互詳言者。以首節方說無極太極。而二節始說太極動靜故也。啓蒙就太極言。此就太極陰陽言。然其發明太極在陰陽之先。又在陰陽之裏。則未始不同。此兩下說。蓋原於程子所謂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四句。須著如此說。然後理與氣之極。終始無間隔。不相雜不相離。有先後無先後底意。始極完備。無復餘蘊。且又有不可不辨者存焉。理一者實未嘗止於一也。分殊者實未嘗止於殊也。上文中微者本是一箇。著者自是千頭萬緖。其曰不同位不同時。理無不在者。主各具而言。與下註性無不在相貫。其曰冲漠無眹。其理悉具者。主統體而言。與下註無性外之物相貫。其所謂不同者。輥到千百世以來。若有差池分裂底時節。動靜不相循。陰陽不相待。有生而無成。有屈而無伸者。然而後際終極。一理爲之貫澈。不見其離析者。理爲之宰也。其所謂悉具者。在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之前。若有渾圓合幷底物事。動靜無所判。陰陽無所形。有混而無闢。有道而無象者。然而前瞻其始。動之前原有靜。靜之前原有動。不見其總腦者。亦理爲之宰也。此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而理爲之宰。故曰非知道者。孰能識之。此是兼理氣一顯微說去。何嘗專言氣而不言理哉。若理與氣渾合無間之意。雖然以上。已盡之矣。何必更著雖然字。以申言之。且理之與氣。古人固有分看合看之疑。而初未嘗就時分上。有始合終離之疑。亦何必以時分辨破爲哉。然則此離合字。當如邵子所謂無極之前陰合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之意看。始終字。當如朱子所謂前瞻旣無始。後際那有終。至理諒斯存。萬古與今同之意看。離合之分配始終。當如朱子所謂若識分時異。方知合處同之意看。盛論亦未免有合動靜分陰陽之說。亦可爲鄙說分合之張本。來敎又欲以議論多寡决之。然曾簀之華晥。衆君子或未之見。而一童子見之。非一童子優於衆君子。世間容有此等事。故愚不敢以葛菴之精博。損齋之明達。引作聲援。而冀得高明一言。以破其蒙蔀。幸有以諒之否。

與南子皜別紙 编辑

朱子人物理氣同異說。有許多頭項。而要不出一原異體二者之分。其二者之中。又各有同異之可互言者。試一一陳說而求正焉。夫朱子說。有就一原上。言理同而氣異者。如中庸章句。言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人物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大學或問。言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爲人。得其偏且塞者爲物。是以或貴或賤而不能齊者是也。有就異體上。言氣同而理異者。如孟子集註。言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若不異。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全哉。語錄言物之蠢然運動。若與人無異。而人之仁義禮智之粹然者。物則無之者是也。又有合幷前後。言理同氣異氣同理異者。如與黃商伯書。言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語錄言方賦與萬物之初。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二五之氣。有淸濁純駁。故氣異。萬物已得之後。雖有淸濁純駁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氣。故氣猶相近。以其通明昏塞之甚遠。故理絶不同。中庸是論其方付之初。集註是看其已得之後。又言孟子集註。所以見人之爲貴。非物之所能全也。大學或問。所以見太極之無虧欠。而非有我之所得爲者是也。夫所謂一原異體前後之大分。於此焉備矣。然其所謂氣同者。只論其蠢動。若其賦與初之氣異者。非在天而不干於人物已生之後。則其所賦形氣終不能同。故有因賦與初之氣異。而就氣異上。亦言氣異而理異者。如語錄言人得正氣。故具得許多道理。如物則氣昏而理亦昏了者是也。又有合幷前後。言理同氣異氣異理異者。如與徐子融書。言天之生物。其理固無差別。但人物所稟形氣不同。故其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異者是也。然其所謂理異者。只論其多寡。若其賦予初之理同者。亦非在天而不干於人物已生之後。則其所得之理。未嘗不同。故有因賦與初之理同。而就異體上。亦言理同而氣異者。有如中庸章句。言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及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或問言在人在物。雖有氣稟之異。而其理則未嘗不同。大學或問。言人之理不異於己。物之理不異於人。其下卽言人物氣質賢愚之不同者是也。是其言同而不害其有異。言異而不害其有同。故有合幷而言氣異氣同理同理異者。如語錄言知覺運動。人物皆異而其中卻有同處。仁義禮智是同而其中卻有異處。須是仔細看。敎有條理者是也。右諸條雖若不同。而各有下落。相須互發。不可執一而廢一也。今之主言同者。乃謂健順五常之性。人與物具得其全。然今觀中庸章句。特擧其同而偏全之理包在其中。語錄言牛之性順。馬之性健。卽健順之性。虎狼之仁。蜂蟻之義。卽五常之性。但稟得來少。不似人稟得來全耳。是朱子自釋章句之意如此。則雖不言偏全。而亦非謂人物無偏全也。今又以異體不同。專屬氣質之性。但以萬物一原。爲本然之性。然今觀與黃商伯書。旣以一原異體。分稟生前後。則不可以有生之後。都屬氣質之性。徐子融以附子熱大黃寒。爲氣質之性。而陳才卿謂是本然之性。朱子斥子融認知覺爲性。故以此爲氣質之性。又與子融書。謂枯槁之物。只有氣質之性。而無本然之性。此語尤可笑云云。今若復以異體不同。專屬氣質之性。則物之不全者。皆無本然之性。殊不知氣質之中。剔取理一邊。爲本然之性也。今又以牛可耕馬可乘而不可相通。故爲性同道異之論。然今觀率性之道。有親親敬長。可乘可耕之異。則天命之性。何獨無全具四德及牛順馬健之異哉。語錄言理之爲性則可。然理之在人在物。亦不可做一等說。夫所謂理之謂性。是指性之不囿形氣。則道之各循其理者。亦未嘗不同也。所謂不可做一等說。是指性之或健或順。則道之可耕可乘。亦不可做一等說。右三條可以破主同諱異之病也。今主言異者。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專歸賦與之前。自所賦形氣不同以下。爲稟生之後。然稟生之後不同者多。而其爲理則未始不同。何獨就天之所命處。方見其所同哉。語錄言性只一般。人物氣稟不同。他所命處。亦只是這箇善。聖人便用他善底。朱子取氣質中。剔取善一邊如此。亦見物上。有人之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底道理。此皆理一也。今又以性道之同。爲只主人上說。而物之不可開通者。不得與此。然今觀章句語勢。人與人同之意固居多。而物亦同得之意。未嘗不該焉。夫兼言人物處。須通人物看。專言人處。須專以人看。而語勢又多相照處。章句言人性雖無不同。而氣則有異云者。是與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一段。雖有專言兼言之別。而語勢正相貫。與首章性道雖同一段之兼言者。語意亦只是一串。夫人性雖無不同云者。正指稟生以後。則不可獨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爲追說賦與之前。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云者。旣指人與物言。則又不可獨以性道雖同。爲專主人上說。而於物則只作物與物同。使章句三段所解。無一相似也。今又以性有全不全之異。而於物上。著不得全字。然今觀理之無分段無間隔。則不害謂之全。故語錄言物物具一太極。則謂之全亦可。謂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能無偏。朱子就異體上。亦著全字如此。則雖非謂全具四德。而渾然太極之全體。未嘗不具於一物之中。非如形氣偏全之各有局定也。右三條可以破主異廢同之病也。譬如銀在罏中鎔出來。爲百千人之所得。有兼得百斤底。有只得一銖底。或相倍蓰而無筭焉。問所得多寡則無一相似。問所得甚底則同是銀也。試以太極圖言之。則是所謂統體一太極。各具一太極也。就一原上言。則萬物一原。是本然之性。而或貴或賤。是氣質之性也。就異體而言。則各具一理。是本然之性。而墮在氣質。是氣質之性也。今主同者以爲本然無兩層。只以一原同得當之。蓋異體底是這箇理。一原底是這箇理。非謂有兩層。所就而言之者不一。如太極以象數未形其理已具。及形器已具其理無眹兩項說。而實非有兩層太極也。今主異者。以同一太極各一太極。俱屬賦與之初。而惟人也得其秀以下。爲稟受之後。夫同一太極者。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是一原同得也。各一太極者。所謂性無不在。是異體各得也。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是各一太極中。拈出一物而言。雖更端而更貼第一圈。然其實物物一太極。皆可以當第一圈。如粟之千百粒子。本於一粒而箇箇圓成。復爲千百粒之本原者。未始非其初之千百粒子也。蓋人心體用。都是一理。而在親則爲孝。在君則爲忠。當愛則爲愛。當惡則爲惡。孝底非忠底。愛底非惡底。則不待以氣言之。而不害謂之異也。忠孝是這箇理。愛惡是這箇理。則不待推原未發。而不害謂之同也。是猶人物之性。就異體各具之後。喚做異亦得。喚做同亦得也。今或以朱子諸說。編年攷證。以同者爲初說。而異者爲定論。又或就編年中摘出歲月之顚倒。以見異者亦爲初說。而同者亦爲晩說。是皆不能通融參攷。務欲執一而廢一也。向日子強氏主同之論。固有太過處。竊見盛論或恐主異之太過。故覼縷陳說如右。又向承盛誨。就黃商伯書。以理同二字。歸之天之賦與之同。氣異二字。屬之人物稟生之異。其下氣猶相近理絶不同八字。仍與氣異字。渾作一項看。恐其境界分段。未甚明的。而且論天命之性。以氣異二字當之者。雖由天命之性。離陰陽五行不得。然論人物之性不同處。不應只著氣異字而但已也。是足爲招疑惹謗之端。此一條又不在右方條辨之中。玆敢尾陳。伏願細加勘覈。復賜鐫切。斷得一番公案。千萬幸甚。

與南子皜 编辑

鳴鳳之會不成。而前年五月辱書。承拜於季秋。已歎其阻闊之極。矧此淟涊憂病。拜復未遂。而今年又復五月矣。歉悚之私。慕仰之忱。無日不切。近來轉聞靜中將攝。大段失適。區區懸慮。倍切恒品。徽文春往閒坪。有禮書勘校之役。可費一年工夫。似此度日。百事倚閣。書尺往復。亦復惰廢。前日俯詢。亦不暇考覈其源委。積久稽逋。自絶於金玉之音。極是未安。玆敢逐條備數。更以求敎焉。中庸天命之性。誠離氣質不得。雖剔取理一邊而言。亦豈無偏全。但不論偏全。其爲理則同。故子思朱子本旨。但主其同。不及其異。而偏全則自在其中。蓋人性就四方八面。見得四者之發見。而物性有於父子上。見得有些仁。卻於他處。雖無義禮智之可見。而一物之性。見得有些仁有些義。則他物所具之性。與此不是別物。非人則具了四片而物則具了一片也。曆象授時圖少半太。按古人以三分之二爲太半。三分之一爲少半。然此圖曰半曰太曰少。全不精密。列宿起至。於少半太。各有欠剩。而只擧大數言之如此。夫曆象所分宿度。有分毫秒忽之小數。非少半太三字所可盡也。今只就此圖上。求其恰滿。則宜其有參差不合矣。蓋歷代諸曆所言宿度。各自不同。不但槐潭說爲然。嘗觀漢之三統曆,唐之宣明,宋之授時,明之大統,淸之時憲。與平壤石本及此圖。無一相似。是皆不滿於前代所分。輒復改定故也。又此圖中層。以每月斗建辰次。卻作日月所會者爲大誤。此亦於傳疑及攷誤中有圖。故不復贅焉。斯文運蹇。鄭叔顒逝去。家庭之屬望。儕友之倚仗何如。而今焉已矣。承諭及此。益增哽咽。